我今年上高一,学习一直是中等,但我也有一个大学梦,我想报文科,上

高中学习,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是好的?
【的回答(24票)】:
大家都是好学生,说的都是好办法,作为上学不好好失败的反面典型,我想说一点题外话,大家看不过眼的话,求折叠。
LZ的问题是“学习,什么样的学习是好的?”然而我放眼望去,几乎所有的答案都在回答“高中考试,什么应试方法是好的。”嘛,其实也没错,大部分时候,这两件事基本上是一件事是吧。
高中的时候,我老师里面都是神马特级教师、教研组主任这种应试大牛,常常很深情地说“学习,不扯那没用的,就是为了车子、票子、女子”“学习就是为了应试,现在恨我,将来你感激我一辈子。”当时不少同学确实恨他们恨得牙根痒,我的话则没这么深仇大恨,反过来当时的同学们现在据说确实很感激他们,我则连他们的名字都快忘干净了。无他,他们在我人生中几乎没起到任何作用。
不想提教育制度这么大的话题,但我想各位身处其中的或是过来的都明白一点,我们学的,基本都没用,不是这些东西本身没有用,是我们把他们都学死了,我们在高中三年做的事情就是让我们在未来长达十年的时间里,要么对知识产生斯德哥尔摩式综合征般的爱情,要么是心理创伤式的仇恨。
如果你愿意将来做个会计、工厂技术员、不出名的律师、干了一辈子都不知道自己到底做了什么的办公室文员,老实说,老师们的办法很有用,这也绝对是大多数人一辈子的轨迹,学习、高考、大学、研究生、就业、混年资、结婚、生孩子、长肚子、退休、死亡,很完美的轨迹,但我是从高中开始就害怕这样的生活,我并不介意按照这样的线路走下去,但我非常介意我会认同这种生活。这虽然没有错,但这种不犯错的人生实在太可怕。
那么还有其他的选择么?老实说我觉得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最重要的机会在高中那几年,刚好是小时候的幼稚刚刚快要结束,知识开始从脑袋里构建出自我的世界,而你自己的思维能力刚好发育到可以开始对自己负责的程度了。这个时候你可以选择像上面那样,不犯错的度过一生,也很快乐,还很有价值,对人类这个种群而言。也可以,开始思考,这时候的你,其实思考不出什么有价值的东西,但你可以试着开始问自己问题,我想做什么?我擅长什么?我渴望什么样的快乐?我周围的人在做什么?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子的?这个世界究竟按照什么样的规律在运转?什么是美好?正确与错误的边界存在么?等等,等等,你是没有答案的,但这种思考确实非常重要的,他们解决了你究竟在做什么的问题。
我还记得那时候,我开始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我突然发现,我周围活着那么多的僵尸,他们按照正确的行为模式运转,却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做什么,我在好好学习,为什么?因为这样会有好的人生,为什么?老师跟家长是这么说的,他们有经验,同学们也是这么做的,看到这里好笑么?不好笑,我自己也没法在问下去了,所幸这个世界上有文字、有书籍、有网络,有无数的人为无数的问题提供着不同的答案。
于是我开始阅读,阅读各种书籍,包括课本,我好像突然发现我以前从未读懂过课本,他们提供了那么多问题的参考答案,然而之前都被我视而不见了。我好像突然从新开始学习这一切,那种感觉如此美好以至于我都忘记了我当时身处,被称为地狱的高三,我快乐地学习着每一门科目,以至于在所有人眼中那个后进生简直是异类中的异类,我跟他们同样努力的学习,却学的完全是不一样的东西,一些无法换算成分数的东西。
说这些不是为了让你放弃应试,应试应该是检测你自己学习的途径,而非目的,无论任何人试图否定这一观点,我都要坚持,人应该思考行为的原因,只有你在高中时开始试着做这些,你才能在考大学的时候知道自己究竟是想要些什么,上了大学后究竟又该做些什么,而不是报一个211的好像自己比较擅长的热门专业,然后在浑浑噩噩的大学中度过。而反过来,到现在我都不仇视我的学习,即使工作后也依然有充沛的过分的学习热情,读书不是一种煎熬而是乐趣,无论是什么样的生活我都觉得我知道我在做什么。
我得承认,这是一个害人的答案,它只会让你活得更累而不是更轻松。
【张晓的回答(9票)】:
heyhey,说到学习方法,我想大部分的人都是迷茫的,大部分人处于被动的状态,是被学习的。其实很多人都不知道真正的学习方法是什么,这是绝大部分人的状况。
但是我今天来当然不是来给你讲这个状况的废话的,而是本人真的对高中的学习方法颇有感慨,忍不住要来告诉一下,不分享就真的有点浪费了。(主要受高三数学老师启发,她确实是个牛人,据不完全统计,她仅凭校内外的教书活儿年薪就破百万。记得有同学花了五万向她买了个补习的机会)
说学习方法吧,其实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管是文理科,要想学得好要记忆要背的东西是一样多的。认为理科不需要记得人那是他(她)还没学到一种境界,真正学出境界的人会告诉你一道数学题的n种解法,然后从中推倒出类似的问题的解决方法,那些都是很系统的东西,很多是靠自己记的。
说说怎么看书,不管看那本教材,你得先去看目录,对整本教材要教的内容在脑海中有一个框架,这个框架是要记忆的。这个框架好比是一棵树的树干,有了树干枝叶才能活,他日枝繁叶茂才能成为可能。头脑中有了具体的框架以后,就开始给你的书贴上树枝和叶子了。
具体添枝加叶文理科是不一样的。
文科是有了目录的整体框架以后,再去读具体的内容,分析每一课之间是按什么顺序连接起来的,是时间顺序还是讲几个主要国家等,时间顺序的话按时间就很容易记住那些事件了,如果是讲几个主要的国家的话,那可以分析这几个国家的相同点共同点和不同点,这样脉络就很清晰了。
很多文科生遇到材料型的大题会很头疼,其实这个材料题的回答是看平时你背的东西有多少(肚中有墨是前提,不然什么都是浮云)还有你会不会总结。如果对这种题很头疼的话可以把每次失分很严重的题抄到错题集上,反复多读几次,了解材料到底要告诉你什么,能从中挖掘什么,其实每次出的题的考点是差不多的,换汤不换药,几道题积累下来,什么题都能推广过去。
再来说说理科,理科要背的东西也不少,主要是对具体类型题目解题方法的记忆,
例如恒成立问题,在高中经常有恒成立问题出现,解决恒成立问题的方法有很多:参变分离法;不等式;二次函数对称轴;函数单调性...................又例如:数列问题,有:错位相减;累加法;累乘。。。。。。。每种方法针对数列的不同特征适用。
例如.............剩下的自己在平时做题的时候总结,理科练题是很重要的(类似物理,题练到了,即使不知道答案做选择题也知道要选哪个答案),但不是题海战术,要学会总结,具体方法是:小步快跑多回头。小步是要细心,快跑是你的学习课程比同级其他班要快那么一两个单元(以前我们数学老师是这样的,但不是每个老师都学得来),学不来就算了,多回头是让每个知识点或者同类型的题反复冲击大脑,想起以前做过的类型题,回去翻翻那道题。
不会做的题一定要看答案,看答案的过程中,在答案上标记具体使用了什么方法,下次你也可以这么用。还有学数学的一个很好的方法是每日一题,必须是大题,难易程度自己把握,每天把那道题做透。
学每一科要有每一科一个系统的框架,平时先积累使整个框架尽量完整,在以后使用的时候才能在其中找到用来解题的东西,有输入才能有输出。
还有,不要听那些上了大学的人(虽然我也刚上大学)说以前学到的知识没有用,然后就不去学了,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要做的东西,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感受和体会,在高中就好好学好吧,争取个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目前对你来说才是最重要的。
其实上了大学要想学好比高中辛苦多了,上大学很辛苦,要上好大学比高三还辛苦,想不辛苦除非被大学上。
第一次写了那么多东西,主要是受高三数学老师启发,遇到她才知道什么叫人上人。
上面的方法不仅仅只对现在的学习有用,以后大学学习,或者出来工作,同样可以推而广之。以上的方法可以让你学习中掌握主动权,当你真正做到了,就会有一种掌控全局运筹帷幄的感觉,看到考试的题目会有一种一览众山小的感觉,这是本人的亲身体会,那感觉怎一个爽字了得!!!
【fuchen的回答(7票)】:
不需要什么好的方法 你只需合理安排时间 调整好心态 每天有所得就行 记住天道酬勤 这是最重要一点
补充几点如下:
高三的时候考试不断 一定不要因为一两次考试的得失而影响心态 这点是很重要的
话说大点 人这一辈子所学所知其实甚少 高中学的东西 到大二的时候基本上就忘掉了 所以最好能看开点 懂得知识无用论和遗忘论 不必去学一些偏门左道的知识 高考复习的时候把握好复习大纲 专攻自己专长的知识足以 千万别越挫越勇 老跟那些你注定会忘掉的艰难问题浪费时间
请切记 能把所学的完全掌握就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了 贪多是不可取的 你要的仅是上大学 拿一张录取通知书而已 别像我当时那样傻 抓住个知识不放 学了一大堆 没个精的最后也没考好 老 以为要真正学好才是好呢 我现在觉得 还是抱一点侥幸心理吧 当然此处的侥幸不是不学习 空想大学梦 而是学会变通 其实说白了 包括高考 考研 等等每一次人生的抉择 都是运气和努力的混合体而已 但一定要相信 努力需要恰到好处 而不是面面俱到
当然这点仅限于智力如我愚钝之辈 如若您要考清华北大 您有举世聪明之才
这点请不要采纳 ...
唉,不提这些了 伤心的高考啊
【黄雪的回答(3票)】:
个人的学习方法,做课本的所有习题先。
老师发的卷子不一定要全部做,做了一定要订正。老师上课讲解时候一定要认真听
不会制定计划就跟着老师的备考计划
薄弱科目最好有课错题集吧,我也有的
其实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什么学习方法都是一个参考
【郑曼玉的回答(3票)】:
我是一个刚从高中走过来的大一的学生,以下是一些经验总结。
首先,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
你应该迅速地寻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方法,可以先通过对一些成绩较优秀的同学的观察,观察他们是怎样学习的,再逐渐尝试摸索且迅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并坚持下去。
好的学习方法的目的是提高学习效率,并不是谁用的时间多谁的成绩就好。还有就是好的习惯的养成对整个学习过程很是总要。
有的人适合熬夜晚上学,有的人适合早起早上学,要根据自己的来。但是,一定要充满激情地度过每一天,我记得我高中时班主任每天都这么说,充满激情,有个快乐的心情,心态最重要,心态是最重要的!
针对高中,我认为,首先你应该有个目标,要细化到一节课,课前一定要预习,而且每节课结束时一定要花那么几分钟回顾一下,想一想这节课学了什么,这比之后用更多时间回顾效果会更好。没隔一段时间进行一下回顾。
有关做错题集,我是个理科生,所以我就说说像数学这样的学科,关键在于总结,要在做错题集的时候记下思路而不是解题过程。做错题集是有必要的,不在多而在精。
我想说最最重要的是,高中,任何科目任何问题不会的就及时问,哪怕是再幼稚的问题,虚心地向任何人询问,你会进步的更快。以教训和经验告诉你。
【夏昊Oscar的回答(4票)】:
1、不要浪费时间找最佳环境。许多学生认为只要找到了最佳的学习环境,学习就会变得轻而易举,所以他们花了大量的时间找寻和尝试不同的地方,寝室、咖啡馆、图书馆、草坪……大把的时间浪费于此。更糟的是,你会觉得,除非你找到理想的学习地点,否则你根本无法学习。有没有什么好办法?找一个相对安静的地方开始学习。一旦你投入到学习中去,你会觉得周围的环境还不错。
2、不要把准备工作当学习。一些学生常常“准备好要学习”,却从没有真正开始。不要把清理桌子、整理电脑文件和 “准备好要学习”当成学习。即使在学习的地方,如果你只是泡在Facebook上,发状态说我正在学习,也不是真正的学习。
3、不要从最简单的作业开始。一些学生认为从最简单或者最擅长的作业开始,会让他们更容易进入状态。问题是,完成这些之后,你要花更多的精力来克服难题,可这时你已经很累了。我的建议是,从最难和最有挑战性的工作开始,最后再做那些简单的题目。
4、不要一心多用。不管你信不信,有一些学生会同时学习5门不同的课程,花15分钟学一门,再花15分钟学另一门,再花15分钟再学另一门,相信你已经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在同一时间内只学一门课会好得多。这样,你才能深入理解学习材料,提高学习效率,而且,你越投入,这门课就会越简单。最糟糕的是交叉学习,做10分钟数学,然后该做10分钟经济学,再做10分钟数学……这只会让你混淆知识点。
5、不要忽略提示。很多教授都会在阅读材料中加上课后问题,或者在课堂上和大纲上列出课程重点。在开始学习之前,请一定要认真考虑这些非常重要的建议,这会节省你很多时间。如果有数学题或证明题的话,一定要在课程和章节结束之前解决掉。通常,家庭作业是知识点的变体和延伸。
6、不要抠得太细。一些学生认为最好的学习方法是超慢速学习:阅读一个词一个词读,论文一个词一个词写,展示一个词一个词说。但是像所有的认知行为一样,学习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通过提高学习效率来增加水平。如果你只关注单个的因素,你就没有了全局的视野,学习也就成了浪费生命。
7、不要死记硬背。把你不理解的东西记住是没有用的。如果你真正理解你学的东西,你就可以用你自己的话,向门外汉解释这门课程的主旨(跟你的室友或朋友试试吧)。花一些时间去思考和消化你学的东西,而不是只准备在考试里鹦鹉学舌。
8、不要断断续续。你可以在20秒内看140字的状态或者许多视频,但是学习却跟在Twitter,YouTube和葫芦网上不同。你需要集中注意力,才能理解阅读材料或是解决问题。不要总让自己被打断。依经验而论,学习50分钟,然后休息10分钟是最好的。我们知道改掉旧习惯很难,但是这么做,会减少很多阻力,不会在1个小时里断断续续20次。
9、不要忘了做笔记。所有的阅读材料都要认真做笔记,便于期中和期末考试时回顾复习。尽管每个人有自己做笔记的方式(你该用你认为最有效的方法),但我们发现在笔记本电脑或平板电脑上做笔记(这样你才能回顾这些笔记),比在书本空白处用一两个词概括或是用6种不同颜色的笔在书上把每个词都标注起来,要好得多。
10、不要连续两天休息。尽管没有人会这么要求你,但每个工作日你都应该学习。假定你平均要为每门课准备2个小时,而你总共要修15门课,那么你每周就会有30个小时的准备时间。要在3天里安排这30个小时会很困难。
11、不要太难为自己。很多学生精心制定了日常安排,一旦事情没有如期进行——也许某些工作花费得时间比预计的长,也许完成功课要读一些另外的材料,也许是这天太累或思想无法集中——他们就会有挫败感。不要因为没有完全按计划来而沮丧,记住,学习有很多部分组成,家庭作业要比其他的部分重要的多,因此大可保持乐观。
12、不要单枪匹马。如果你发现尽管你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但还是要花费大量时间准备一门课程或者远远落后于其他的同学,那就去找你的教授或者助教。他们在这方面有极为丰富的经验,可以给你提供可行性建议,让你重回正轨。如果你看了我们的指南还有学习上的困难的话,找教授和助教吧,他们会是你真正的救星。
【纪阴阳的回答(4票)】:
曾经被逼着写了一篇《高三经验杂谈》,尽管啰嗦空洞,但还算是肺腑之言,贴出来如下:
高三经验杂谈
其实,对于每一位走进北大的学生来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异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这类经验总是他们自己尝试并总结出来的。我所叙述的无非是一些个人化、场景化的经验,比较泛泛;不过我希望它能够对诸多学子们有所裨益。
高三一年最困难、最难以坚持下去的地方,我认为是心态。我步入高三的时候心里是非常没底的,因为我完全没有过人的天资,也因而没有那种笑看高三若等闲的自信心态。但是我有一个习惯:经常检视自己最近的表现——不是指考试成绩——而是,在计划要做什么以及投入其中时的心理状态。
举例来说,这种心理状态常有两个极端:一者是,不切实际地计划做很多工作,每天要练习这个、要背那个……做起来也很有热情,但是一味赶进度,并沉浸在成就感里忘却得失;另一者是,认为自己要做的太多了,不如做好这么几个就行,但结果在做的过程中失去必要的紧迫感,还以为自己在慢工出细活。这两个极端我都曾经走到过,所幸是我没有一直那样下去。时刻注意自己的心态是平衡的——在每一个学习参量上都找到平衡并努力维持。
再比如说,是否要关注周围同学的学习进度和方法——这也是关于心态的学习参量之一。要不要每天都了解周围的同学做了什么,在做多少?我认为应该了解一下。但是切忌的是——我也曾经犯过——看见别人做什么,总以为自己不做就会落下。他人做些什么,这是仅供参考的——这句话看似是正确的废话,但是实际上,如果在做每一个计划之前,都想想自己有没有正确地参考别人,是过于偏颇独行,还是为了跟别人一致而抹杀自己的特异需求?这样想想的话,也许就可以真正找到平衡,一定程度提高效率。
又如,自己在一段时间内,持续对某一学科部分进行强化补习,却在统练中连续败北,这会不会使自己情绪上来而失去理智?会不会颓丧地放弃,告诉自己丢掉这一小块也没关系?还是带着愤怒投入更多时间,却没有想过改进的方法是不是更好?在心情不顺时还能不能理性地寻求平衡,这决定了循环是良性的还是恶性的。
总之这些问题对我而言都是很平常的,本人驽钝,总是不能一开始就找到某种问题的解决办法,从解一道题到改变一个习惯再到提升一个科目都是如此;但是只要有细致的结果反馈和分析调整(发现问题并具体聚焦→计划→执行并记录→检测反馈→调整计划),要驾轻就熟地取得各种平衡,只不过是时间和个人资质问题。个人认为上述模式是比较普适的,一直明确遵照这个逻辑的话,应该会在长期内看到收益,从而得到积极的心理安慰。
心态如果具有了某种适合自己的理论指导(这完全是因人而异的,我自己总结的理论也许其它人不以为然),那么就可以走向下层建筑——具体方法。根据统练结果来分析自己有怎样的问题——怎样确定呢?发现一个问题,怎样聚焦到一点?当那么多的作业、卷子、复习资料、练习册、模拟题、课本、笔记…都摆在案上,要怎么制定一个“做什么——怎么做”的计划呢?
但是我只能回答:我不知道每个人应该怎么做。
先说说我自己吧:
分析统练结果
根据失分的地方,以及虽然没有失分,但是当时犹豫了、迷惑了、猜测的、或者费时很久的地方,逐一看明白失分的直接原因;这原因对应我计划中做的哪一部分,还是计划中没有包括(例如识记性错误对应课本知识点的复习记忆,推断题型的失分原因对应知识体系没能清晰把握,小点之间没有网联起来;作文找老师面批之后确定,是文采和文章展开等基本功手法问题,还是立意角度、所选材料问题;物理大题失分是由于解题步骤经常性不规范导致漏解,还是物理情景理解有困难,等等等等……)。
有时某一失分处的原因不是很简单可以说清楚的,需要细化,“钻进去”看这个问题。例如北京高考近年的常规题,语文试卷的阅读拓展延伸。这样的题如果不找老师面批并且讨论——仅仅听老师模糊的解释是不够的——那么很容易看着得分而不知所措,只能想到“段落结构不对”、“例证分析苍白”,却不知道结构怎么不对:哪里可以自由发挥,哪里要八股一点;也不知道如何分析例证:要规矩地因为所以,还是要善用譬喻象征、自成一家地文学性展示?在发现问题的时候,牛角尖是要钻的,不然只能捧着牛角发呆。
计划、执行与反馈
确定具体问题之后,就要想办法整合利用手边的资料。往往我们不熟悉某一本资料的具体情况,比如说费时程度、费力程度、其针对性和反馈效果。于是需要行动和思考同步进行。
我一般会尝试着先做一段时间,例如,针对语文诗歌鉴赏:手边如果有一本类似鉴赏题知识点总结和练习的话,不妨先自己看下去,对所给的参考文段细细琢磨,看看它哪些部分写得比自己详,哪些比自己略。答题要点抓住了诗句的哪些部分?哪里需要简洁概括得分点,哪里需要一组漂亮的排比来写出气势简述诗句意境?你会发现很多优秀同学平时用的表现手法在你具体深入进去时会自己冒出来,这绝不是你茫然地一直做下去、看参考、再做下去所能达到的。这些东西老师不会带着你去练,但老师能看出来你是否做到这样了,能评判你的文段是否出色;因此,结合一段时间后老师对自己作答的分析,就可以评价出这项工作是否有用而且高效,而且具体到这项工作哪块可以结束,哪块需要加劲。它费时费力的程度决定如何安排这项工作的时间。这样一个计划就初步形成了。
总之,好的计划与执行不是僵硬的,需要你积极地思考你所做的事情本身;积极地钻入进去,对每一部分进行细分,有点像是立体几何中建立多维坐标系来分解复杂向量的感觉:一个复杂的空间几何体计算没法直接把握,但将它——也就是问题本身——分解到几个维度(或者说方面、层次),会发现可以一项一项地解决,不会有拿在手里茫然无措之感。最终整合起来时会发现自己不知不觉像是领悟了整个空间几何体。“目无全牛”,我想也有点类似的意蕴在其中吧。只有这样才能自己计划、自己执导、自己施行、自己体会。
我上段简略说的关于语文诗歌鉴赏的东西,并不是一个模型和套路,不是其它学科的其它问题可以直接借鉴的。我想表达的是建立一个计划和维护改进时,自己的思考过程;思考的成果是不能复制到其它地方的,但是这种思考能力得以应用的地方无所不在。
再比如:物理大题中的电磁场带点粒子运动问题。时间一长我会发现,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两个大块组成的:一、利用几何性质和证明推导来得出若干关系式,或者籍此发现此题的某一个物理特征,比如确定一个恒的出射方向;二、这些关系式和物理情景必然是有连结的,要么以方程思想体现,要么以巧妙的恒等、常量、函数关系来确立一个明显的出题意图,从而顺水推舟。此种想法是否对所有题型普适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够在题海中不停地边游边思考,不仅要计划游多少,还要计划自己构建的思想大厦建设到什么程度。直到自己脑海里有一个初步的雏形,也就是把无数的题提炼出它们的结构并概念化。这就是一个思考过程,一次对计划的真正执行和有效反馈。
实际上我会发现,针对每一项问题都没有现成的方案可以套用,但又不是完全茫然的。像是每次从白手起步,但路边总是不断出现补给。这种补给——即是对计划的反馈和改进——完全来自于细化的思考,而白手起步就是在做一项工作的最初尝试。也就是说,在不同的计划、执行和反馈中,好像没有任何普适的东西,除了这项“细化的思考”;但就是这种思考,使得每次不同的问题都能对应到不同的解决过程。同样的,时间长短不同仍然是个人资质导致的。
进入高三之后,生活不可避免地从丰富多彩滑入了单调重复。在高三的整整一年里,无论是开始时战意高昂、前方路遥的交织情绪,还是中途时因来路和前方何其相似所带来的倦怠,抑或是收尾时对终点盼望而又恐畏,总之这漫漫长路更多地是对心理状态的马拉松式考验。少部分人以他们坚定的意志从不停歇地编织他们美丽的未来,但多数人难以如一。而我的一项主题是,一个真正的好朋友若能陪同向前,那么此路必定少了许多艰辛。
高三时期的朋友也必须是符合时宜的,这种朋友不能够像传统社交定义一样,以轻松和娱乐作为友谊的起点。我和我的朋友——暂以A代称——所做的最平常的事情,是在吃饭时讨论上一次统练。我们会事无巨细地讨论某一种题型的通解,命题的趋势,积累素材的途径,以及哪些是近期绝对不能掉以轻心的;我们的每一句话都指向一个具体事务的细节,这反映的是我们一同脚踏实地的期望。偶尔,饭后的路上,我和A也会漫谈一番时事焦点、生活细节、大学专业展望等等。我和A都发现,对方不仅为自己真诚地提供了不同的想法和思路,也能够检验自己的观点,提出忠告,使得自己尽可能脱离一种“当局者迷”的状态。这种状态实际上十分可能是经常性细化思考的副产物。尽管普通同学之间的关系按照被颂扬的那样,本来也能够发挥上述功能,但是实际上,发自内心的建议、评论、和忠告不那么轻易得到。
从心理的角度说,我和A互为对方驱逐了一定的孤独感、无助感、寂寞以及倾诉不得的痛苦。实际上高三学生是普遍需要接受心理辅导的——在中国,人们把心理辅导和精神疾病直接挂钩,这反映的是对心理健康的缺视。而这种谈话深切,来往甚繁的朋友,仅此一个,便能够很大程度起到排解、预防的效果。为什么这么说?
1.最能了解自己的学习压力和处境的,除了自己,不是老师也不是家长。因为他们始终处在不同的层,不管他们都多想走进学生的内心,他们理解学生的效率总是比不上学生身边的同学。
2.这样的朋友具有天时地利。高三学生不可能每周抽出一个傍晚和朋友去咖啡厅慢慢聊——他们需要的只是一个课间去接水的空隙,中午徒步走去食堂的时间,来完成我和A之间的上述讨论和漫谈。
因此,站在我自己经验的角度,我十分建议学子们可以刻意追求这样的一份友情。在高考过后,你会发现,其实这样因时而立的友情最有可能相伴一生,久久不会淡去。
除了这点,生活篇还有很多可以漫谈的;只不过生活这东西太个人化、场景化。我唯一觉得值得一提的是,学会如何休息。在还没有被取消掉的体育课上打一场篮球、大课间跑跑步(和朋友一起)、去练练跳绳这些平素都懒得拿起来的东西,总之,一点运动可以极好地改善脑和身体的状况。
晚上的睡眠是重中之重,刷夜有时是逃不掉的,但白天必然注意力会跟着降下来。掌握自己身体的规律,不要为了计划强行委屈身体,否则效果真的不好。怎么睡的舒服、深而安详,怎么创造一个高效的学习环境,这和学习是一样重要的,用脑须注意养脑。你会发现时间长之后,自己的学习效果比那些刷夜更长、整天无精打采或是强打鸡血的同学要好出一截。此话绝对是肺腑之言。
总而言之,管理自己的生活和计划自己的学习是一样重要一样复杂的,不能轻视,不能不认真思考,更不能不细化。很多同学都误解“紧迫感”这个词,以为时刻一心向题就是紧迫感;但际上不是。对逝去的每一分钟有所准备,知道其意义,这才是紧迫感。
最后诚挚希望我的杂谈能够对高三学子们有一点启示——一点启示已然足矣。祝福你们。
【邹日佳的回答(2票)】:
想来高考过去已经3年了,但是学习方法这事儿基本是老师和家长经常提起。而且合适我的方法本人从初中就开始找,一直到高考完都没找到。
但是,有一个基本的方法是共通的:
多看课本!
考试考的知识应该都是被课本覆盖到的。区别是在于理解程度上的不同。多看课本才能有多针对课本的疑问,才能有深理解。
能够把重要的东西先扩大再压缩。先扩大是为了不遗漏,再压缩是为了不重复。
此方法特别适用于补弱项。且普遍适用于各个学科。不要嫌课本太简单,多想想为什么是这样。
【秦小文的回答(2票)】:
T_T…老师常常讲到的那些类似整理错题、以课本为主、熟读考纲…的方法不重复了。
这里是一个高三学生两年半来的心得…
1、劳逸结合
个人觉得这点最最重要,许多人说但许多人都做不到。
合理的分配玩与学习的时间+坚定不移的执行,并且在玩的时候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放松自己当中去,学习的时候也要能够埋进一个心无旁骛刻苦认真的状态。
切记一切好的学习方法都要建立在你真的能够运用这个方法的基础上的。学习时进入不了状态一切好方法都是浮云啊。
2、晚上的睡眠很重要
我现在的班主任总是觉得我们睡的太多,表示关键时期每个晚上睡5个钟头都是可以提倡的。我没有考证过他讲这句话到底是在讽刺还是真情流露。但我深深的觉得自己每天的睡眠时间如果不幸少于7个钟头的话那是绝对不能忍的。(我的梦想是很有医学根据的8个钟头…)
人睡意来时是挡也挡不住的(即使我曾经为了阻止犯困而吃芥末…),而把清醒的时间用在白天上课的时候是更加理智的办法。这种心理在复习课尤为重要,不要因为老师重复着你会的知识而无视他的上课内容,因为绝大部分情况下,老师是比你有经验的。
PS:如果你把你本可以有的睡眠时间用去打游戏看小说晒月亮我也没什么好说的了…
3、预习比复习重要
我从来只在大考前五天开始复习。真不知道我是怎么混下来的。(= = 同志们不要学我…)
预习比复习重要,虽然我也常常做不到及时预习。但几次实践下来深深的觉得预习过后的听课效果是没预习时的两倍或者还不止。这样可以节约作业时间,继而留下预习第二天学习内容的时间,良性循环啊!
4、永远不要鄙视题海战术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有好多娃都觉得搞题海战术的人走入社会之后是没有出路的。
老师私下为我们揭露已经不再被掩盖真相——素质教育是个框,什么东西都往里装。
所以不要用素质教育这么看似高端的借口以一种鄙视的姿态逃避心中对题海战术的恐惧。我坚定的相信有很多很多人不搞题海也能学的很好。但如果你不是,就请用坦然的心态接受来自题海这场暴风雨的洗礼吧。管他什么走入社会之后有没有出路,你现在需要的是能让你走入大学的路。
最后。感谢这个回答问题的机会让我脑子里原本有的但是很混乱的东西得以被整理。
以及。以上针对要上高中考大学的娃。
【肖欢的回答(1票)】:
如果只是想提高高考成绩,那么题海战术是比较稳妥而且有效的。
【kelvin的回答(1票)】:
现在上了大学,在大学各种“填鸭式”的课堂教育下,现在回过头去看高考其实很简单!
1.首先我觉得得从宏观把握,紧抓考试大纲,这样复习起来效率高很多;
2.把知识从头到尾过一遍,深奥难懂的先跳过,别纠结;
3.做试题,把往年的高考试卷做一遍,把握重点,突出经典题型;
4.做了这么多题,又有了前面的“宏观知识”,我相信你对这次的大概出题重点都心中有数了吧,所以这时候可以自己试着在大脑中浮现试卷的大概试题,再自己找相关题型复习;
5.当你把重点题型,考纲都心中有数,做题比较上手的时候,再回归课本,查漏补缺;
6.最后考前记得把之前做过的题,老师重点讲的知识点再过一遍。
#最想强调的一点是,记得从宏观上复习,别装那么深奥难懂的题,别太较真,考完试你会发现之前很多地方浪费了时间,装牛角尖最可怕啦,就个高考而已,别以为你书本都懂啦,对你以后多有用,都是浮云,只要应付考试就行啦!记得抓重点才是策略,多思考多总结,拿分才是硬道理!
【刘鸿博的回答(1票)】:
好的方法有很多种,能够得到好结果的都是好方法,学习的过程最重要的是保持对知识的渴望和享受由未知转化为已知的过程。
只要能保持对知识的渴望和享受由未知转化为已知的过程,什么方法都一样好,找到适合你的吧。
【Yvette澈的回答(0票)】:
自信,自知。主要是找到奋发向上的状态,有时候可以稍微"功利"一点,这样效率高。
【何伟杰的回答(0票)】:
好的学习方法非常多,想必每个学生在学校都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方法,但关键是,哪种最适合自己,这个还是要靠自己去探索,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别盲目跟风。
【彭唯惟的回答(0票)】:
题不是做的越多越好,关键是做了之后要多反思总结。
如果学校每天布置的作业够多的话,就没必要买各种辅导书。
每天最后一节晚自习把当天所学的内容复习总结一遍。最好每周末再总结一周的内容。
至于错题本,只记最重要的题就够了。切勿贪多,看不完的。好好琢磨那几道题,就够了。
锻炼自己的专注力,自控力。学习时,要精力高度集中。
不要为选择学习方法而焦虑。方法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选择方法后一直坚持下去。
真正牛逼的考生其实学习方法都没多少奇特的,都是那种相当踏实的人。
总之,多思考,多总结。不要想复杂了。认真,踏实。
【明伟豪的回答(0票)】:
1. 争取每种类型的题最多做错一遍:高中题量非常大,基本上所有类型的题目你都会见到过.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基本就能保证分数比较可观.
2. 哪些题是一种类型的题:这个就需要你对书上原理和概念的理解非常深刻, 课本一定要熟, 要是能做到你自己能画一张图来概括整个课本就很好了.
3. 上课认真听讲:尤其是讲概念的时候要认真,多问几个为什么(问老师),各种发散思维都用上吧
p.s. 适用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其中化学和生物还有许多知识点要背.
【曾健生的回答(1票)】:
建议看一下《高考状元的屠龙宝刀》这本书,按照这本书教导的方法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网络。PS:熟练掌握了这个方法可以让你受用终生
【王文佳的回答(0票)】:
不管什么水平,首先要勤奋,相信天道酬勤。
至于学习方法,课上听课效率很重要,课下高质量完成作业也重要,而且一定要独立思考。
再来就是复习和总结,建议使用纠错本,主要内容就是上课老师精讲过的内容,考试错的内容。多看多记忆,避免同类型的错误。
最后劳逸结合,周末适当运动来放松。或者和父母谈谈校园乐事,我比较喜欢和父母沟通。
【张煜的回答(0票)】:
个人认为抓重点。基本方法会了就大致ok了。
苦学的人都不懂这个,结果那么认真成绩还只是中等。
【吴奕昀的回答(0票)】:
个人觉得学习方法要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摸索,了解自己的情况,找到适合自己的。别人的方法不一定适合自己。
【柳都的回答(0票)】:
不断探索吧,只有你自己知道什么方法适合自己,追随心中的声音。
【谢雨枫的回答(0票)】:
其实高中学习的那些东西高考以后多半就没什么用了,所以应试为主。
【BUPTGuo的回答(0票)】:
不管任何时候,学习的重点都应该在思维方式上。不应该简单的放在应试上,不然大学开始的时候会比较难以适应。高中的时间还算比较充足的,对题目和概念上重点多理解,思考为什么这样(文科貌似比较难这样)
简单应试的话,题海战术就够了。
&&&&&本文固定链接:
【上一篇】
【下一篇】
您可能还会对这些文章感兴趣!
最新日志热评日志随机日志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