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的二次煎中药的正确时间,喝中药

中药怎么吃最有效_中药用法讲究多_煎煮方法_服法_用量_服用时间
&&&&百拇医药网中药怎么熬 煎中药的正确方法
本文导读:要喝中药汤,首先得熬中药,这看似简单得煎煮,其实有很大得学问,那么,中药怎么熬?下面我们来看看煎中药的正确方法
  的煎煮,影响到中药的药效,正确的煎煮方法能发挥中药最大的药效,而错误的煎煮方法则会大大损失中药药效,导致疗效降低,那么,中药怎么熬?
  一、容器的选择
  煎煮容器以陶瓷、砂锅为最好,其次为不锈钢锅、搪瓷锅以及耐高温的玻璃器皿,因为这些容器具有稳定的化学性质,不易与所煎中药的成分发生化学反应。一定忌用铁锅、铜锅和铝锅,因为这些元素可与中药中的某些成分起化学反应,不利于的。
  二、预处理
  第一步:&看&
煎煮中药前首先要查看中药的质量,如发现有虫蛀、霉变等问题时应及时进行处理;其次是查看有无需特殊处理的中药,如有应另置并按特殊方法处理。
  第二步:&泡& 将药店拿回的中药饮片加适量水浸泡20~30 min
,轻质的中药、气温较高时浸泡时间宜短,重质中药、气温较低时浸泡时间宜长,目的是为了使中药湿润变软, 利于有效成分煎出。
  三、煎煮
  1、煎煮用水:一般使用无污染的即可,忌用反复煮过的水或隔夜水煎煮中药。
  2、加水量:经验加水量是超过药物表面3~5cm;理论计算是按每1g中药加水10mL计算,将总水量的70%用于头煎,剩下的30%用于第二煎。
  3、煎煮用火:一般应遵循&先武火后文火&的原则,也就是说沸前用武火,使水很快沸腾,沸后用文火,保持微沸以减少水分的蒸发。
  4、煎煮时间:煎煮时间从沸腾后计算,一般解表药头煎10~15 min,二煎10min;滋补药头煎30~40min
,二煎25~30min。控制煎煮时间是因为长时间高温煎煮,会使植物细胞遭到破坏,使药液中不溶性的无效成分增加。而且长时间煎煮还有将药煎焦煳底的危险。
  5、煎煮次数:一般煎2~3次,就能煎出中药所含成分的80%~90%的中药成分。煎煮后及时滤出煎液,并将每次的煎液混合后分次服用。
  四、特殊处理
  根据药物性质不同,有些药物宜采用先煎、后下、包煎、烊化、另煎等特殊方法处理。不少患者因缺乏相关专业知识,会将需特殊处理的中药一起和群药同煎,这样操作是很不妥当的。
  1、先煎:就是延长煎煮中药的时间,使药物中难溶的成分被最大可能的煎出。一般将需先煎的药物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煎煮10~20
min后,再与浸泡过的其他中药合并煎煮。这些中药有:①动物的骨甲类如鳖甲、龟板等; ②矿物类如生石膏等;
③有些毒性中药如生川乌、生草乌等,先煎1-2h可大大降低毒性。
  2、后下:就是缩短煎煮中药的时间,减少因长时间煎煮所造成的有效成分散失。常规操作是:待其他群药沸后用文火煎煮15-20min后,再加入需后下的中药煎煮5-10min即可。这些中药有:①气味芳香类中药如砂仁等;②久煎易破坏有效成分的中药如钩藤、番泻叶等。
  3、包煎:就是将中药装入棉布袋中与其他群药共煎。这些中药有: ①含淀粉、黏液质较多的中药材如车前子、葶苈子等,防止煎煮时煳锅底;
②富含绒毛的中药材如旋覆花、枇杷叶等,防止脱落的绒毛刺激咽喉。
  4、烊化:就是将胶类中药加入已煎好的药液或清水中加热溶化。目的是防止煎液黏稠而影响其他中药有效成分的煎出或煳锅底,如阿胶、鹿角胶等。
  5、另煎:就是将贵重中药材如人参、西洋参等用适宜的容器单独煎煮取汁后,药渣并入其他群药共煎,目的是减少群煎时其他药渣对贵重药材有效成分的吸附。
  总之,中医师只有在开具处方后叮嘱患者严格按照中药煎煮的要求进行操作,才能提高汤剂的疗效,使中药在疾病的治疗中发挥更好地作用。
  中药怎么熬?上面为大家介绍了正确煎煮中药的方法,煎中药,器皿、浸泡、加水、用火、煎煮次数都是很有讲究的,想要发挥中药最大的药效,先学学上面正确煎煮中药的方法吧。&
(责任编辑:林小萍)
中医热门文章
您还可能喜欢
医院排行榜
一周热文排行专家教你生病如何正确熬中药_中医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388,227贴子:
专家教你生病如何正确熬中药收藏
都说中药吃了不但可以治病,还能够起到调理身体的作用,是最佳的治病方法,因此很多家庭都喜欢用把中药熬致给孩子吃。但是专家告诉大家,中药其实并非大家现象的那么无害。特别是如果中药不会正确熬制,反而会令药效散发,甚至对身体有不良的影响。如何熬制中药最好呢?专家告诉大家,除了要注意别用金属制品小心中毒之外,还要掌握放药的时间,熬药的用水,熬药的时间等多种问题。1.先煎后煎分药性贝壳类、矿物类、骨甲类等应先煎。贝壳类有牡蛎粉、蛤粉等;矿物类有石膏粉、龙骨等;骨甲类有鳖甲、龟板等。此类药应先煎十分钟后再放入其它药物。有些药方要求煎药时必须后煎的中药,“后煎”就是将药煎十分钟后再放入药罐,因为有些中药久煎无效,像钩藤等。有些芳香带味药,久煎减低药效,如金银花、连翘、薄荷等。还有些药久煎可以减轻药的毒性,如马钱子等。煎前最好先把药材用温水泡四十分钟,好让中药泡透以便将药的有效成分更多地煎出。2.煮药需用白开水现在人们熬药经常是打开自来水直接用。其实熬药的水最好是要把烧开的水晾凉后再使用,因为一些地方的自来水多用氯消毒,或多或少都有残留,同时自来水中的钙、镁离子较多,也容易和药材中化合物发生反应,影响药效。3.用火用锅有讲究有的药要久煎微火,有的药要猛火时间短。久煎微火是指滋补药,猛火时间短是指通便药、伤风感冒药。煎药最好用砂锅,砂锅受热均匀,药煮开时它的滚动就像浪头,有撞击力,再用筷子不断地搅拌,像洗衣机将衣服的脏物洗掉一样,这样才能把药里的有效成分全部煎煮出来。用高压锅煎药就没有这些撞击力和搅拌作用,药的成分会受影响。4.开盖关盖要注意一些挥发性药材,如果敞开熬,有效成分会随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药效将大打折扣。一般是辛散解表或芳香化湿类药物,如薄荷、苏叶、藿香等,且煎煮时间不宜过久。又如一些补益类药物如人参、鹿茸、西洋参等,需要在容器内用小火慢煎久熬,才能使其有效成分充分煎煮出来,也应该盖上盖子,以防止药物成分在慢煎久熬中随水蒸气失去了。一些重量轻、体积大的药材,如金钱草、番泻叶等,如果熬药容器不够大,盖上盖子易使药液溢出。另外,有些不易溶解的药材,煎熬时需经常搅拌,这样的药物最好不要盖着盖子煮。当然搅拌最好顺着一个方向,这样使药材均匀受热,使有效成分完全溶解,一般间隔10分钟翻动1次。5.药汁最好煎180毫升煎药的药汁多少非常关键。煎三次,一次煎180毫升左右为好。如果药汁多了,药渣里的有效成分就少了,反之如果药汁少了,药渣会把药的有效成分吸附回去,也就浪费了。当然这里讲的是正常药方,而不是特殊大方。6.假沸的药多熬一会儿一般人印象中药“咕嘟咕嘟”地沸腾了就是熬好了,但沙参、田七、牛膝、甘草、桔梗等药物在温度没有达到100℃时就会开始沸腾,如果此时把药从火上拿下来,药材中有效成分没有溶解,药效会受影响。(转)
还原真正六经辨证思维,解析六经辨证398条,中药,望舌,号脉,一切尽在易演中医,打造真正的中医经方高手!10天精通真正中医五运六气,易经象形思维
中药的煎煮与服用常识 一、正确煎煮中药
  1、煎药必须使用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的饮用水。  2、药材浸泡。待煎药物应当先行浸泡,浸泡时间应为30分钟以上。  3、煎煮用水量。煎煮开始时的用水量一般以浸过药面2-5厘米,花、草类药物或煎煮时间较长的应适当酌量加水。  4、煎煮过程。
  4.1每剂药一般煎煮两次,将两煎药汁混合后再分服。  4.2煎煮时间应根据方剂的功能主治和药物的功效确定。一般药物煮沸后再煎煮20-30分钟;解表类、清热类、芳香类药物不宜久煎,煮沸后再煎煮15-20分钟;滋补药物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约40-60分钟。药剂第二煎煮时间应当比第一煎的时间略缩短。  4.3煎药过程中要搅拌药料2-3次。  5、煎药量。
  煎药量应根据儿童和成人分别确定。儿童每剂一般煎至100-300毫升,成人每剂煎至400-600毫升,一般每剂按两份等量分服,或遵医嘱。  6、需特殊要求的中药饮片。对于先煎药、后下药、另煎或另炖药、包煎药、煎汤代水药在煎煮前先行浸泡,浸泡时间应大于30分钟。  6.1先煎。先煎药应当煮沸10-15分钟后,再投入其它药料同煎(已先行浸泡)。贝壳、矿石药要先煎,如石膏、牡蛎等。  6.2后下。后下药应当在第一煎药料即将煎至预定量时,投入同煎5-10分钟。含挥发油、芳香油的药材,如薄荷、沉香等。  6.3另煎。另煎药应切成小薄片,煎煮约2小时,取汁;另炖药应切成薄片,放入有盖容器内加入冷水(一般药量的10倍左右)隔水炖2-3小时,取汁。某些特殊药物可根据药性特点具体确定煎(炖)药时间(用水适量)。贵重药材如人参、鹿茸等。  6.4溶化(烊化)。溶化药(烊化)应当在其它药煎至预定量并去渣后,将其置于药液中,微火煎药,同时不断搅拌,待需溶化的药溶解即可。如阿胶、鹿角胶等。  6.5包煎。包煎药应当装入包煎袋闭合后,再与其他药物同煎药。包煎袋材质应符合药用要求(对人体无害)并有滤过功能。如车前子、辛荑花等。  6.6煎汤代水。煎汤代水药应当将该类药物先煎15-25分钟后,去渣,过滤、取汁,再与方中其它药料同煎。  6.7冲服。将待冲服的药物放入碗中,用水或药汁调匀同服;或将待冲服的药物直接送入口中,用水或药汁送服。如西泮参粉、珍珠粉、三七粉等。  7、煎药注意事项
  7.1药料应当充分煎透、做到无糊状块、无白心、无硬心。  7.2煎药时应当防止药液溢出、煎干或煮焦。煎干或煮焦者禁止药用。  二、正确服用中药
  1、服中药的时间要求   服中药的时间与疗效密切相关,要根据病情和不同方药而定。一般规律为:  (1) 滋补药 早餐前30~60分钟、睡前30分钟空腹各服1次,以利于药物吸收。  (2) 治疗慢性病的中成药 固定时间服用(早、晚或早、中、晚),使体内保持相对稳定的药物浓度。  (3) 安神药和驱虫药
睡前30分钟空腹服  (4) 治疗胃病药 一般可餐后服,以减轻对胃肠的刺激;但健胃药应于餐前服。  (5) 辛辣刺激药 餐后服可减慢吸收速度,防止对胃黏膜产生过强的刺激。  (6) 辛温解表散寒药
趁热以温水送服,服后即上床安卧,盖上被子,至全身微微出汗为宜(但应注意不得大汗淋漓)  (7) 调经药 宜在行经前5天左右开始服用。  2、如何正确服用中药大蜜丸  大蜜丸以蜂蜜为黏合剂,具有味甜、滋润、作用和缓等特点,适用于慢性病及需滋补者服用,每丸重3克、6克、9克。服用时注意以下几点:  (1)服用前剥去外壳(蜡壳、塑料壳、纸壳),取出蜜丸放于洁净的白纸上;  (2)洗净双手,用小刀切块成黄豆大小,用手搓圆;  (3)以温开水送服,或将蜜丸直接放入口内嚼细,用温开水送服。  (4)大蜜丸在贮藏过程中由于温度过高或过分干燥会引起皱皮甚至干裂;或受潮发霉或虫蛀鼠咬,如发生上述情况就不要再服。  3、小蜜丸  小蜜丸也是以蜂蜜为黏合剂,一般每100丸重9克。服用时注意:  (1)服用剂量常以克表示,服前宜仔细算好服用量,不要散失;  (2)以温开水送服,不宜以茶水、咖啡或奶制品送服。  (3)小蜜丸在贮藏过程中由于温度过高会干裂或受潮发霉成团,如发生上述情况就不要再服。  4、中药滴丸  滴丸多用于病情急重者,如冠心病、心绞痛、咳嗽、急慢性支气管炎等。服用中药滴丸时需注意:  (1)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的服法说明,按说明书剂量要求服用,不可加大;  (2)服用滴丸时,宜以少量温开水送服,或直接含于舌下;  (3)滴丸在保存中不宜受热。  5、膏滋剂和糖浆剂  膏滋剂服用量以克为单位,可用计量杯按规定用量服用,服后用温开水冲洗计量杯,并将冲洗液服下。糖浆剂服用量以毫升为单位,可用计量杯按规定量取后服用。  6、口服液  口服液以支为单位,服用时宜按下列步骤进行:  (1)小心撕开口服液的瓶盖处的金属小条(撕时如金属条断裂,可用小钳子撕下);  (2)启开瓶盖后,注意瓶口是否有破口(防止细碎玻璃屑入口);  (3)或将吸管透过瓶盖插入瓶子底,用吸管吸取药液,但用不宜过猛,以免呛咳。  7、中药茶剂  茶剂用时以沸水泡服或煎汁服。对不同茶剂,宜按下列步骤服用。  (1)茶块 可直接放于饮水杯中,用沸水泡开,待温度降至40℃左右时服下。  (2)袋装茶
袋装茶有两种包装,一种是将药材制成的茶剂装入包(袋)中,服用时倒在杯中用沸水泡服;另一种是将茶剂装在饮用袋中,服用时不必打开包装,整袋放在杯中用沸水泡服。  (3)煎煮茶 此类茶剂须煎煮后服用,可按通常煎药的方法单独煎服,煎的时间不必很长,10分钟左右即可。药材粗制的煎煮茶又称煮散剂,煮后应放置片刻,使粗粉稍沉淀,将上清液倒在另一杯中服用。  三、服用中药需要注意的问题
  服用中药,不仅要确保药物质量,而且对药物的服用时间、服用温度及服用禁忌等同样不容忽视。  中药有温、凉、寒、热四性和辛、甘、酸、苦、碱五味,在作用上又有升、降、沉、浮的区别,因而在配伍上有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和相反的现象。因此在应用中成药时也应注意各药间的配伍。在服用中成药治疗疾病期间还要注意对某些饮食的禁忌,一般要忌食生冷、腥膻油腻及有刺激性的食物。由于病情、药性和食性的不同,具体到某些疾病,其饮食禁忌各有不同,必须注意药物的使用说明,对含有较强毒性和猛烈药性的成分及有损害母体及胎儿的中成药应为妊娠妇女禁用或慎用;慎用药包括通经去瘀、行气破滞、辛热燥烈和滑利通窍成分的中成药。具体看国家药监局批准的药品说明书。  服药时间
一般来说,病在胸腔以下及胃肠部者宜饭前服药;病在胸腔以上者宜饭后服药,量不宜多,须分次服;病在关节、骨髓、腰背部,则宜在晚上睡前服;病在四肢、宜清晨服。中华整脊医学协会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当前位置: >
如何正确的煎中药、喝中药
如今不少人会选择中药来做一些身体上的调养,中药在某些方面确实比西药更加能起到作用,但是中药作为一种药材,使用正确了能使人身体康复,使用不正确却会带来意外的坏处。其实,煎中药、喝中药都有很多讲究,但是很多人都不清楚,下面就为大家介绍煎药和忌口的问题。
博大精深,煎药就有很多学问,煎药器具的选择、用水量的多少、煎药的顺序,这些都是有讲究的,喝药、忌口也有很多需要注意。
关于煎药的讲究
煎药器具:砂锅最好,搪瓷类次之,忌用铜、铁、铝等金属类器具,以免发生化学反应。
煎药用水:自来水即可,有条件者用泉水更好,加水量以浸过药面为度。煎药之前,先用冷水将饮片浸泡半小时,以使有效成分容易析出。
煎药时间:煎药时间根据药物的种类、性质而定。一般药物在煎煮时,先用武火煮开,然后改用文火煎煮20~25分钟。滋补类药物煎煮的时间要长一些,如地黄、首乌、杜仲等,可以煎30~35分钟。但解表、清热,或芳香类药物,如桂枝、荆芥、防风、薄荷、藿香等,煎煮10~15分钟即可,以防有效成分挥发。同时,煎药时不要频繁打开锅盖,以免有效成分过多蒸发损失。
特殊药物的煎煮:
先煎:贝壳类、矿石类药物,如龙骨、牡蛎、珍珠母、龟板、鳖甲、石决明、磁石等,因其质地坚硬,有效成分难以煎出,宜先煎20~30分钟。
后下:气味芳香、容易挥发的药物,如薄荷、砂仁等,要后下,一般在其他药物快煎好前5分钟入锅,以防有效成分挥发。
包煎:有些药物煎煮后容易使药汁混浊,或对消化道、咽喉有刺激,要用布将药包好入煎,如赤石脂、车前子、旋覆花等。
另煎:某些贵重药物,为最大程度保存其有效成分,需要另煎,如人参、冬虫夏草等。
烊化:一些胶质类、黏性大的药物,如阿胶、鹿角胶、饴糖、蜂蜜等,不能与其它药入煎,应单独加温溶化,或用热药汤将其化开,以免同煎时因粘锅而将药煮焦。
冲服:散剂、丹剂、小丸剂、自然药汁,或芳香、贵重药物,以冲服为宜,如牛黄、羚羊角粉、三七粉、沉香末、紫雪丹、六神丸等。
服药次数:一般情况下,都是煎好后温服,1剂药一般早晚各煎1次,或将1剂药煎好1次后,将药液倒于碗中,再加水煎第2次,然后合并二次药液,分2次服。此外,根据患者具体病情,有些药物可以2天1剂,也有的可以煎好后代茶喝,如各种药物凉茶、六一散等等。
服药时间:补药或治下焦(横膈以下)病的药物,宜饭前服;对胃有刺激的药物,应饭后服;治失眠的药物,宜睡前服;驱虫药,宜空腹服;呕吐病人,宜少量频服;治寒性病的药物,宜温服;治热病的药物,宜冷服。
服药时间:补药或治下焦(横膈以下)病的药物,宜饭前服;对胃有刺激的药物,应饭后服;治失眠的药物,宜睡前服;驱虫药,宜空腹服;呕吐病人,宜少量频服;治寒性病的药物,宜温服;治热病的药物,宜冷服。
相关文章:
向医生咨询相关问题
有问题向医生咨询,百万医生在线解决您的健康问题。
大家都在搜:
健康加油站百度拇指医生
&&&普通咨询
您的网络环境存在异常,
请输入验证码
验证码输入错误,请重新输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二次煎中药的正确时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