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调控现代科学技术对人心理的消极心理学影响

现代人心理疾病的诱因 随着人们工作和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精神心理疾病的发病率也急剧上升。那么生活中现代人心理疾病的诱因有哪些呢?1感情与家庭的变故失恋无疑是很痛苦的情感体验,失恋的一方会因对感情的难以割舍而痛苦不已,失落感会加重心理失衡的程度,有些人因此产生心理障碍甚至是不理性的过激行为,给对方和自己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2超负荷的工作压力很多都市白领被高强度的工作压力所困,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下,且常常得不到及时的调理,久而久之便会产生焦虑不安、精神抑郁等症状,重则诱发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另外,对于离婚后的受损方,尤其是女性,往往经受不住家庭解体的打击,造成心理伤害。一项相关调查表明,目前我国离婚人群中,感到心理压力过重的约占70,这一群体非常需要心理支持与帮助。3对网络的依赖心理网络新生代几大病症适当上网是有益的,但每天以大量时间上网,或上一些不健康的网站,极可能诱发心理疾病。如长期上网聊天、游戏、网恋,极可能使上网者因长期处于虚拟状态而影响其正常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严重者甚至会发生人格分裂。4生活贫困加重心理压力这一群体主要是下岗职工和高校的贫困生。一些下岗职工观念一时难以转换,对家政、建筑等工作不屑一顾,因而形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心理压力与生活压力的双重作用极易导致心理疾患,甚至造成家庭破裂。以上这些都是生活中现代人心理疾病的诱因,正是因为这些诱因,才让我们的生活中存在很多心理疾病,这些疾病都是让我们更加失望的。更多内容关注↓下面的二维码↓ 心灵健康花园(xl-huayuan)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大不六文章网立场
的最新文章
抑郁症早就成为了我们生活中极为常见的疾病之一,患上了抑郁症的人会出现闷闷不乐、无愉快感、兴趣减退,行为缓慢,抑郁症早就成为了我们生活中极为常见的疾病之一,患上了抑郁症的人会出现闷闷不乐、无愉快感、兴趣减退,行为缓慢,抑郁症早就成为了我们生活中极为常见的疾病之一,患上了抑郁症的人会出现闷闷不乐、无愉快感、兴趣减退,行为缓慢,抑郁症早就成为了我们生活中极为常见的疾病之一,患上了抑郁症的人会出现闷闷不乐、无愉快感、兴趣减退,行为缓慢,躁狂症早就成为了我们生活中极为常见的精神疾病之一了,当这个疾病出现的时候,我们很多时候都无法正常的生活,甚至躁狂症早就成为了我们生活中极为常见的精神疾病之一了,当这个疾病出现的时候,我们很多时候都无法正常的生活,甚至躁狂症早就成为了我们生活中极为常见的精神疾病之一了,当这个疾病出现的时候,我们很多时候都无法正常的生活,甚至躁狂症早就成为了我们生活中极为常见的精神疾病之一了,当这个疾病出现的时候,我们很多时候都无法正常的生活,甚至精神分裂症就是人们常说的“疯子”,这些人不能够正确判断身边的事物,一些病情严重的患者甚至还可能会出现自残、伤精神分裂症就是人们常说的“疯子”,这些人不能够正确判断身边的事物,一些病情严重的患者甚至还可能会出现自残、伤精神分裂症就是人们常说的“疯子”,这些人不能够正确判断身边的事物,一些病情严重的患者甚至还可能会出现自残、伤精神分裂症就是人们常说的“疯子”,这些人不能够正确判断身边的事物,一些病情严重的患者甚至还可能会出现自残、伤抑郁症早就成为了我们生活中极为常见的疾病之一,患上了抑郁症的人会出现闷闷不乐、无愉快感、兴趣减退,行为缓慢,抑郁症早就成为了我们生活中极为常见的疾病之一,患上了抑郁症的人会出现闷闷不乐、无愉快感、兴趣减退,行为缓慢,抑郁症早就成为了我们生活中极为常见的疾病之一,患上了抑郁症的人会出现闷闷不乐、无愉快感、兴趣减退,行为缓慢,抑郁症早就成为了我们生活中极为常见的疾病之一,患上了抑郁症的人会出现闷闷不乐、无愉快感、兴趣减退,行为缓慢,不管是什么疾病,即便是我们已经出院了,也是需要好好的进行调理的,这样才能够巩固患者在医院的治疗。而抑郁症更是不管是什么疾病,即便是我们已经出院了,也是需要好好的进行调理的,这样才能够巩固患者在医院的治疗。而抑郁症更是不管是什么疾病,即便是我们已经出院了,也是需要好好的进行调理的,这样才能够巩固患者在医院的治疗。而抑郁症更是不管是什么疾病,即便是我们已经出院了,也是需要好好的进行调理的,这样才能够巩固患者在医院的治疗。而抑郁症更是不管是什么疾病,即便是我们已经出院了,也是需要好好的进行调理的,这样才能够巩固患者在医院的治疗。而抑郁症更是不管是什么疾病,即便是我们已经出院了,也是需要好好的进行调理的,这样才能够巩固患者在医院的治疗。而抑郁症更是不管是什么疾病,即便是我们已经出院了,也是需要好好的进行调理的,这样才能够巩固患者在医院的治疗。而抑郁症更是不管是什么疾病,即便是我们已经出院了,也是需要好好的进行调理的,这样才能够巩固患者在医院的治疗。而抑郁症更是不管是什么疾病,即便是我们已经出院了,也是需要好好的进行调理的,这样才能够巩固患者在医院的治疗。而抑郁症更是抑郁症早就成为了我们生活中极为常见的疾病之一,患上了抑郁症的人会出现闷闷不乐、无愉快感、兴趣减退,行为缓慢,抑郁症早就成为了我们生活中极为常见的疾病之一,患上了抑郁症的人会出现闷闷不乐、无愉快感、兴趣减退,行为缓慢,抑郁症早就成为了我们生活中极为常见的疾病之一,患上了抑郁症的人会出现闷闷不乐、无愉快感、兴趣减退,行为缓慢,抑郁症早就成为了我们生活中极为常见的疾病之一,患上了抑郁症的人会出现闷闷不乐、无愉快感、兴趣减退,行为缓慢,抑郁症早就成为了我们生活中极为常见的精神疾病之一了,据调查发现,全球现有抑郁症患者3.4亿多,每10人男性中抑郁症早就成为了我们生活中极为常见的精神疾病之一了,据调查发现,全球现有抑郁症患者3.4亿多,每10人男性中抑郁症早就成为了我们生活中极为常见的精神疾病之一了,据调查发现,全球现有抑郁症患者3.4亿多,每10人男性中抑郁症早就成为了我们生活中极为常见的精神疾病之一了,据调查发现,全球现有抑郁症患者3.4亿多,每10人男性中恐惧症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了,针对这个疾病,我们只有及时的进行治疗了,才能够帮助患者回到正常的生活之恐惧症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了,针对这个疾病,我们只有及时的进行治疗了,才能够帮助患者回到正常的生活之恐惧症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了,针对这个疾病,我们只有及时的进行治疗了,才能够帮助患者回到正常的生活之恐惧症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了,针对这个疾病,我们只有及时的进行治疗了,才能够帮助患者回到正常的生活之不管是什么疾病,即便是我们已经出院了,也是需要好好的进行调理的,这样才能够巩固患者在医院的治疗。而抑郁症更是不管是什么疾病,即便是我们已经出院了,也是需要好好的进行调理的,这样才能够巩固患者在医院的治疗。而抑郁症更是不管是什么疾病,即便是我们已经出院了,也是需要好好的进行调理的,这样才能够巩固患者在医院的治疗。而抑郁症更是不管是什么疾病,即便是我们已经出院了,也是需要好好的进行调理的,这样才能够巩固患者在医院的治疗。而抑郁症更是恐惧症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了,针对这个疾病,我们只有及时的进行治疗了,才能够帮助患者回到正常的生活之恐惧症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了,针对这个疾病,我们只有及时的进行治疗了,才能够帮助患者回到正常的生活之恐惧症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了,针对这个疾病,我们只有及时的进行治疗了,才能够帮助患者回到正常的生活之恐惧症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了,针对这个疾病,我们只有及时的进行治疗了,才能够帮助患者回到正常的生活之精神分裂症就是人们常说的“疯子”,这些人不能够正确判断身边的事物,一些病情严重的患者甚至还可能会出现自残、伤精神分裂症就是人们常说的“疯子”,这些人不能够正确判断身边的事物,一些病情严重的患者甚至还可能会出现自残、伤精神分裂症就是人们常说的“疯子”,这些人不能够正确判断身边的事物,一些病情严重的患者甚至还可能会出现自残、伤精神分裂症就是人们常说的“疯子”,这些人不能够正确判断身边的事物,一些病情严重的患者甚至还可能会出现自残、伤失眠的现象早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的很频繁了,当这个现象出现的时候,我们只有及时的进行缓解了,才能够少受该病的xl-huayuan每天传播一点正能量,让您的生活充满阳光!热门文章最新文章xl-huayuan每天传播一点正能量,让您的生活充满阳光!您的位置: &
现代科技对社会心理的影响及调控分析
优质期刊推荐教育研究: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看基础教育的问题
用圣才电子书APP或微信扫一扫,在手机上阅读本文,也可分享给你的朋友。
  张泽(1953-),天津人,材料科学和晶体结构专家。1980年毕业于吉林大学物理系,1987年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获博士学位。1987和1990年分别被晋升为副研究员和研究员。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3年2月任北京工业大学常务副校长。张泽教授现任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973)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常务委员会委员、国际晶体学会执委、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副理事长、中国材料学会常务理事。
  自从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2001)年》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正如火如荼地展开。与以往七次课程改革不同,这次课程改革不仅仅满足于推出多套具有前瞻性的、操作性强的课程教材体系,而且要造就一支可持续发展的课程理论研究队伍和课程教材编制队伍。面对我国传统教科书设计理念与设计技术非常落后,编审队伍匮乏的尴尬局面,新课改迫切需要一批热心基础教育的大科学家。
  现为中国科协常委,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的张泽院士热心于国家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主动投身到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最前线,亲自担任小学新课程《科学》教材的主编。2003年4月18日,本文作者在广西师范大学田家炳教育书院聆听了张院士所作的特邀报告&&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看基础教育问题。会后笔者有幸对张泽院士进行了深入采访。面对突如其来的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及其产生的深刻社会变革,传统教育与现行教育体制改革不相适应的弊端日益突显,由此暴露出的一系列尖锐矛盾引发了张教授对教育所服务的社会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的严肃思考。张院士认为,基础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面对科学技术发展一日千里的态势,我们有必要正确处理科学、技术及教育范畴的关系。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应定位于着重培养未来公民的科学素养,立足于人一生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学生学会求知与学会做人。以下是具体的访谈内容:
  杨:张院士,您好。很高兴有机会在广西师范大学的校园里采访您!您作为当代最年轻的科学家代表之一亲自参与到基础教育改革的最前线,担任小学新课程《科学》教材的主编,确实让我们感到这次新课改与以往七次有不同。当前,科学技术发展一日千里,科学和技术迅猛发展的势头冲击着下一代人的成长,影响着我们下一代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那么科学和技术之间到底有没有区别?
  张:大家经常谈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这往往是把&科学&和&技术&两个领域混为一谈,当然这不乏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是科学和技术仍然是有很大差异的。
  科学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创造的,是正确反映客观世界现象、物质的内部结构和运动规律的系统理论知识。科学是一种理论知识,它反映客观规律并且回答为什么的问题。科学是一种理论,是一种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而技术则是如何把科学的理论物化,物化成一种真正有功能的、有用的东西,这是个很长的过程,科学转化为技术,其间往往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比如说计算机、激光、机器网络,这每一门技术的背景都含有科学。在激光的概念&电子束的相干性&提出来时,它还仅仅是个理论,还是一个&空中楼阁&,直到激光技术&电子全息出现之后,诺贝尔奖授予了科学理论的开拓者。我们所说的技术是指在科学的指导下,通过总结前人的实践经验而得到的,在生产和其他实践过程中广泛应用,从设计、装备、方法、规范、管理等等是非常系统的知识。技术也是知识,它是直接应用于生产,直接体现它的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显然这二者之间是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杨:提到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每个中国人都引以为豪,中国古代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但是从中西方科学和技术漫长的发展和演变过程来看,近代科学发展的重心移向了欧洲。对于&为什么近代科学技术没有在中国出现&这个著名的&李约瑟难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您对这个问题怎么看?我们如何来看待它对当今基础教育改革蕴涵的启示?
  张: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从牛顿开始算起是三百多年的历史,而中国有几千年的文明,很多学者认为中国对现代科学技术的贡献非常小,但国人心理不平衡者众。我们有四大发明,几千年灿烂的文化对世界历史的古代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遗憾的是对现代科学少有贡献。在汉字&想&&念&的结构中,但凡与思维活动有关的都含有&心&字,实际上思维活动的主体不是心,而是脑。也许,这里的&心&就好比人的整个思维系统,但无论如何这个思维系统的工作过程不仅仅是一个意识问题,它里面包含了物质在里面,思维的物质器官是人脑。中国古代人们往往习惯信奉皇帝君亲,强调&吟诗作对&,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世界的认识多偏向心的感悟。虽然中国古代有辉煌的技术&&中国陶瓷、丝织和建筑令世界称奇,但是却始终未能由技术走向科学。著名的&李约瑟难题&向人们提出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为什么近代科学技术没有在中国出现?&
  科学起源于古希腊,古希腊人吸收了古埃及和巴比伦的成就,第一次用理性的自然观来看待自然界并发展了精致的数学工具,创立了高度发达的文化,使古希腊成为欧洲文明的摇篮。英国曾是近代科学的主要策源地。第一次工业革命使英国在技术科学方面突飞猛进,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造就了一大批在科学方面有非凡建树的伟大科学家,如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化学家普利斯特利、天文学家赫舍尔等。19世纪以前的德国一直是相对落后,经济不如英国、不如法国,封建国家长期处于四分五裂状态,但其在科学方面迅速崛起这与德意志民族崇尚理性、讲究科学的严谨作风密切相关。德国正是在这种哲学科学受到高度重视的民风中使科学知识在全民族得到迅速普及,科学的方法、科学的精神日益深入人心,以至德国的经济在两次世界大战被严重破坏后仍然得到迅速恢复并很快领先,这是和她的民族素质分不开的。德国在20世纪成为世界科学的中心,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两个伟大的发现至今仍然对人类产生了巨大的作用。科学理论对人类乃至整个自然界的指导作用成为其推动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美国发展较晚,在实用主义的背景下,早期本土的科学巨人寥若晨星,它的强大依靠从世界来吸引人才,引进智力,以尖端技术来带动国家的整个发展,其最重要的一点是看到了国家投入基础研究的重要性。
  科学的目标是追求真理,是构建关于自然的知识体系即我们常说的认识自然,而技术则是改造自然的活动,具有强烈的功利主义色彩,以追求实效性为目标。中国古代理论科学(自然哲学)与应用科学(技术)缺乏密切联系,士大夫阶层与工匠阶层有一道很难跨越的鸿沟。所以,虽然中华民族有高度的智慧和才能,但是建立在严密的科学实验和严格数学分析基础上的科学技术却未在中国产生。
  纵观英国、德国、美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给予我们的启示是:一个民族坚不可摧的蓬勃生命力来源于全体公民良好的科学素养,而中小学基础教育是培养公民科学素质的主渠道。我们如何通过一堂课、一个实验把科学家做研究时的这种精神、这种体会、这种感受使学生有所收益,培养学生严谨求知的精神要比让学生记住几个结论要重要得多。基础教育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应该重视贯穿科学精神这条主线,科学家对社会负有责任,对教育未来也负有责任,只有全社会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蔚然成风时,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指日可待。
  杨:科学与技术的发展确实对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科学与人文的关系处理不好在教育中往往会暴露出教育文化的断裂现象。比如有一种观点认为教育应把人类感性体验作为教育的最高目的,而对人的理性陶冶则认为是教育的副产品。您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张:科学如果不被更多的人所掌握,不能变成一种民族思维的准则,它也很难对社会进步和技术发展有重要贡献。崇尚科学精神,重视科学研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教育,讲究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重视哲学的理性和思考,这是西方科学发展很重要的一种时尚。这在欧洲上流社会追求科学时尚非常流行,在德意志尤为如此。西方科学的发展是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要想做好科学研究,很重要的要强调人文精神。这里所指的人文精神不仅仅是指狭隘的&吟诗作对&,浪漫的思想等等,而是要学会逻辑思维,崇尚科学,崇尚真理。
  从1687年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制造业、建筑业、航海业都开始使用机器,极大地发展了生产力,大大开拓了市场。这为英国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奠定了基础。科学一旦通过技术应用于实践,就可以极大地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与自然科学一般强调逻辑思维、强调知识、理性以及客观、严谨的治学态度不同,人文科学往往是倾向于形象思维、偏重灵感、想象力以及人的直觉与顿悟。爱因斯坦曾提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彭加勒所提&逻辑是证明的工具,直觉才是发现的工具&的论断,鲜明地反映了科学与人文之间的辩证关系。
  20世纪以来,自然科学在物质与精神领域的辉煌成就导致了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社会,对科学技术单纯乐观的情绪空前膨胀,科学主义者相信依靠科学和理性,人类将无所不能。科学主义者过度强调科学知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以满足社会对功利性的追求,因此在这种追求中,人自身的价值被这种功利性的追求所湮没。
  大凡历史上做出重大科学发现的人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基础,历史上重要的科学成果的记载也都要求有很好的人文基础作为支撑。目前我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浮躁的学风使人易于产生急功近利的心态,体现在我们的基础教育中,则表现为培养的人往往是&有知识没文化&,清华大学的高材生&伤熊事件&,无疑暴露了我国基础教育的缺憾。
  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提醒我们,科学技术犹如双刃剑,要用科学的态度去看待新科技,不要把它神化。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指出,美国9&11事件就是对人的历史性的警告,人与人的关系如果处理不好,科学的发展可能成为毁灭人的工具。因此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的突飞猛进,如何利用人文科学,使其成为服务于人的工具非常重要。科学家应首先有责任去避免滥用科技。需要重视的是,随着自然科学发展,必须培养人文科学一起发展,不能偏废。
  如果教育仅仅把人的感性体验看作教育的最高目的,把教育从人类的历史命运和社会责任中分离出来,那么我们的教育还剩下什么?人一旦失去了对崇高的追求,放弃了精神生活的理想,只沉醉于文化的感性体验中,淡漠人类的命运,学生必然无法体验知识的生命价值和人生意义的快乐。对世界的认知缺少文化的深度和厚度,对人类的认识缺少历史凝重感,逃避社会赋予我们的历史责任,必然会造成我们所培养的人精神文化的缺失。
  强调科学与人文相融合,这将有利于我们建立完善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而健全人格的养成,国民素质的提高正是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旋律,也是学生发展的核心目标。法国社会文明的高度发展不可否认地得益于其教育的目的明确性&&以培养高素质、负责任的公民为宗旨。基础教育的目的是为人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我国当前新课改所倡导的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教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及学会生活。
  杨:目前新课改提倡的&科学探究性学习&认为探究是&一种学习过程&&学生去做的事,而不是为他们做好的事&(something that students do,not something that is done to them)。换句话说,就是让学生自己思考怎么做甚至做什么,而不是让学生接受教师思考好的现成的结论。有一种提法认为科学探究是&科学和儿童本性的回归&,您对这个问题怎么看?您认为探究对引导和培养孩子热爱科学、学习科学的兴趣有什么意义?
  张:我同意这个观点。科学是人类无止境的探究过程,探究始终贯穿学习过程的始终。柏拉图说过&我们不要去不假思考地去盲从权威,也不要不假思索地去盲从学者、政治家或者宗教,不能不假思考地去沿袭习惯或者社会习惯,而要靠自己的头脑、自己的眼睛去思考来决定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大胆质疑、对事物的本质进行探究,这一点我认为对西方的基础教育非常重要。
  对比中西方基础教育对待科学及真理的不同态度,我们可以看到在现实中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西方学生更追求差异,而中国学生的行为模式更趋于一致,过分强调整齐划一。怀特海相信智力的发展和生命一样是周期循环的,每个周期都有三个阶段:浪漫期,精确期和概括期。他认为&孩子如果没有浪漫期的过渡,精确期是贫瘠的&。中国教育过分地强调整齐划一,过早地强调精确和熟练,抹煞了孩子的天性。学生没有经过浪漫期充分地自由探索,就不能自发地对某件事物产生兴趣,也就不会对其具有深入了解的愿望。在没有兴趣的情况下,练习就会变得枯燥无味,学习就不容易产生效果。我国学生较国外学生而言,普遍缺乏强烈的个人兴趣,这和我们的教育过多过早地强调精确而忽视浪漫是密切相关的。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过多的自由而没有适度的组织纪律和必要的练习,智慧是无从产生的;相反,过度的操练而没有自行探索和发挥的自由又会令知识死板,学生也无从产生兴趣。根据每个个体智力发展的节奏提供适度的操练和自由才是成功教育的关键。
  西方近代科学的谱系传统是强调事物的因果规律,而中国传统知识的生产原则是相似性。究其原因,症结在于中国传统的&师道尊严&把学生灌输得过分相信老师、迷信权威,好学生往往以&安分守己&为标准。如果一些学生的答案与老师稍有出入就被判错,结果体现在卷面上则是老师判分时少两分或学生大学根本就考不上,这决非危言耸听。&分数成了盖在学生身上的戳&。传统基础教育的痼疾正在折断学生想象的翅膀,禁锢了学生大胆置疑的思维。
  基础教育应该培养鲜活的、有个性的人。&人性不是一部可以按照固定模式建造并能精确地按照程序工作的机器。人性宛如一棵树,在内部力量的作用之下,充分发展各个方面,成为一个充满生命力的事物。&我们不应去盲从,不要绝对相信别人告诉你的东西,要独立思考、理性地分析,根据自己的眼睛根据自己的观察做出自己的判断。探究是多层面的活动,包括观察;提出问题;通过浏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发现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结论,制定调查研究计划;根据实验证据对已有的结论作出评价;用工具收集、分析、解释数据;提出解答,解释和预测;以及交流结果。探究要求确定假设,进行批判的和逻辑的思考,并且考虑其他可以替代的解释。当然,我们并不赞同在没有任何知识基础的情况下就去挑战爱因斯坦,挑战牛顿,很多发现和发明都离不开对前人理论的继承、发展。创新要讲究历史、讲究继承。我们应该尊重知识、尊重传统。&一张白纸上讲究创新不太可能。&
  杨:关于知识和能力这个古老的话题,多数人都感慨现在的孩子在应试教育的栽培下变得越来越无奈,认为他们普遍存在&有知识没能力&现象。对于现在&嚼着泡泡糖&长大的一代新新人类,很多家长都担忧,认为他们面对新的环境变化,往往无所适从,丧失了中华民族的很多传统美德,比如艰苦朴素、坚忍不拔。对于这个问题您怎么看?您认为从这一代人身上还有您那一代人的影子吗?这是否是教育的失败?
  张:达尔文的进化论&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这条规则在动物界比较适合,但应用到人类学中,事实上,这太残酷了。人的一生有许多际遇,我始终相信&幸运从来不会偏爱那些没有准备的人,而只会青睐那些有准备的头脑&。人要尽量的锻炼自己,不仅仅是注重知识方面,更重要的是能力&&一个人的竞争能力、生存能力以及适应能力。
  弗兰西斯&培根有一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当时他在1605年发表的《学术的进展》一书中高度评价了中国的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的发明,他意识到科学技术将成为一种重要的历史力量,改变整个世界的面貌。当时,知识被看得高于一切。
  我承认&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可以改变人&,这话不错,但这个知识应该是真正自己的知识。这里,我们对知识的理解更多的是指自身的素质,是能力,这与你已经记住多少公式、懂得多少数理化可能没有直接的正比关系,因为你可能从事的和正在运用的并不是这些内容,但有一点你必须承认,经过这一过程的熏陶与培养可以带来自身素质的提高。这是非常重要的。培根曾打过一个有意思的比喻:&正确的认识方法既不能是单纯的经验主意,像蚂蚁那样虽忙忙碌碌但没有目标;也不能是单纯的理性主意,像蜘蛛那样虽织工精巧但空洞无物。必须将二者结合起来,像蜜蜂那样,从花园和田野里采集花朵,然后用自己的力量消化和处理它们。&
  我在农村当过记分员、当过保管、当过村长,十几岁是一村之长,这个我想有一条我敢保证,你把我扔到一个荒岛上去,我可以生存,你再给我几十个人,我可以叫他们建立一个村落,可以好好地活着,这个再困难我也不会跳楼。我想这条非常重要。这样的环境锻炼的是一个人毅力,或者是一种追求。
  在煤油灯下学习,伴随着艰苦环境成长起来的我们这一代人,面对困难和挫折已经有了很大的适应性,这也许是困难和挫折对我们的一种最大回馈。现在的生活条件是我们以前不敢想象的,然而,在优越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中国大、中学生,他们对待困难和挫折时的脆弱的心理防线以及轻言放弃、以生命为代价的遁世现象,真的令人惋惜。
  尽管一个人知识的多少、成绩的好坏在现行教育中仍然是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志,但事实上这能说明什么?这只能说明他在已知领域内对知识技能学习掌握的基本尺度,并不能完全地反映出他潜在的创新和潜在的能力。片面追求升学率,阻碍学生个性发展已成为制约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瓶颈。
  新课程标准制定的思路,令人欣喜地发现正在朝着从单纯的甄别与选拔,单纯教授知识&一维&转向&态度与价值观&、&过程能力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的&三维&。
  杨:现在新课改提倡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据中国科协2001年公布的数字,我国达到基本科学素养水平的人只占1.4%,这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美国1990年达到6.9%,欧洲共同体1989年达到4.4%。您作为当代的科学家代表,谈谈您的看法好吗?要提高全体公民的科学素养,我们的基础教育能做些什么?
  张:基础教育不应仅仅是指课堂教育、学校教育,它还应该包括社会教育。只有把课堂和社会结合起来,培养做人的最基本的素质,这恐怕才是孩子将来受益终身的财富。
  中国的公众素养如何?据中国科协2001年公布的数字,我国达到基本科学素养水平的人只占1.4%,这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美国1990年达到6.9%,欧洲共同体1989年达到4.4%。巨大的反差挫伤了我们民族的自尊心,经济全球化、科技革命和国际竞争的严峻形势促使我国制定了未来50年中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2049计划&,计划到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的时候,全体公民都能达到国家制定的科学素质标准,即&2049年人人具备科学素养&。
  重视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改革,培养未来公民的科学素养关乎国家未来发展的兴衰成败。科学不是少数人参加的事业,科技也不仅限于科学家这个群体。要提高公众的科学认识,让每个普通人也可以在自己现有的条件下,用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态度去对待事物,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科学活动的开展应该吸引更多的普通群众参与进来,从一些简单现象的观察来提升大家对了解科学的兴趣,培养全民的科学素养。
  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可塑性最强的过程是小学到中学这一阶段,包括建立比较良好的习惯和学习方法,而在此期间,如何来培养学生认真地看待问题,认真去做事情,有一种求真求实的态度,这是最基本的。在我们的教师群体、教材编写者中普遍存在一个误区就是过分强调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过多地追求&茴香豆的&茴&字有几种写法,西瓜切几刀变成几块皮&的形式。而事实上,对于教师教授&数理化&,其根本之所在是要教学得法&&教得学生对自然感兴趣,对真理有追求,对事实更尊重。在这里&求真&精神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应该把精力更多的投到实实在在的人的素质培养上,这恐怕才是真正回归到我们基础教育应该追求的轨道上来。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
  第一,要有足够的好奇心。好奇心在人类中只有小孩最好。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烦恼也越来越多,好奇心也越来越少。好奇心决定了我们不断地提出问题、然后观察问题、进而进行猜想与假设,这是做科学最基本的素质。为什么我们要强调这点是由于我们太习惯于关注结论,课堂教学往往开宗明义地把结论先告诉学生,然后从定义一直讲下去,学生考试考个好分就结束了。至于这个结论是如何得来的遇到哪些问题,包括思维问题、文化问题、科学方面的问题都不大去关注。所以强调有足够的好奇心是唤起学生求知欲的基础,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起点。
  第二,提出模型与解释,进行发展与交流。根据自己的实验证据、数目有限的事实、观察来抽象出对具体问题的简单模型。通过广泛开展交流,在民主、自由的学术气氛中,组织争论从中交换意见,不断完善自己对模型的构想。比如说,伽利略提出的抛体运动定律,人们能借以精确控制抛射体的发射。其实,在伽利略提出抛射体的轨道符合于所谓抛物线这种类型的几何曲线时,他确实是直觉地对大量零散的事例大胆地提出了精美而简单的模型。科学的一切特点共同促成了把美丽的比萨城中真实的重物换为在理想空间运动着的不能区别的质点。由于在抽象世界中运用这个模型具有操作本质,这就保证了哪怕这种调换将会失掉许多东西,可是人们能够归纳、整理、甚至了解混乱的感觉经验,同样的法则也适用于从抽象世界回到现实世界。
  第三,开展计划与组织,寻找事实与证据。在我们提出了问题之后,猜想与事实之间的差距要通过具体的科学计划与组织来寻找证据。搜集事实和证据,找出假设与事实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此来发现隐藏在现象背后的理论基础。认识起源于感觉,而感觉是有缺陷的,因为感觉的领域是偏狭的,并带有主观性。在培根看来,&一切比较真实的对于自然的解释,乃是由适当的论证和实验得到的,感觉所决定的只是接触到的实验,而实验所决定的则接触到自然和事物本身&。逻辑推理过程中,归纳过程本身是一种碰运气的技巧,因为不存在逻辑上的必然性,即预言的结果一定会实际出现。通常的推理是,如果归纳产生的假说是正确的,那么就应当有事实a,b,c,&&当这些事实在实验过程中实际上被观测到,这一假说或许是正确的,但也可能有许多其他的甚至更好的假说对同样一组事实做出解释。
  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明确提出,面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学习,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来重新组织。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看到,随着科技进步,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更新速度的日益加快,基础教育的功能与价值应体现在立足于人一生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不详          来源:网络
小编工资已与此赏挂钩!一赏一分钱!求打赏↓ ↓ ↓
如果你喜欢本文章,请赐赏:
已赐赏的人
我的电子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消极心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