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基亚为什么被淘汰塞班系统为什么会被淘汰

诺基亚陨落背后的手机生态:传统模式正被淘汰|诺基亚|华为|手机_新浪财经_新浪网
&&& &&正文
诺基亚陨落背后的手机生态:传统模式正被淘汰
  “今天,所有公司都是互联网公司”,全球商业的变迁慢慢验证着李彦宏这句经典的话。在继摩托罗拉被谷歌收购后,昔日的手机巨头诺基亚于近期被微软收购。
  对手机产业来说,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正在被逐渐淘汰,生态建设才是下一步的重点。面对市场格局的变化,洋品牌手机和国产品牌手机都在经历着一场史无前例的转型。
  新金融记者 王琳 曹晓龙
  失落的昔日巨头
  对于手机发烧友陈聪来说,诺基亚被微软收购的新闻并没有让他感到太多惊讶。他一度一直混迹的Symbian论坛,早已经改名并转型成为“智能手机产业网”。
  这个论坛曾经红极一时,国内现在把Symbian系统称为‘塞班’,就是从这里延续下来的习惯。
  但这个光辉的历史也无法更改论坛难以运营下去的事实。“这就是趋势。”陈聪说。
  业内对这个收购行为的解读几乎是一致的,微软和诺基亚希望能够通过合作,来从苹果和谷歌手中夺取智能手机市场主导地位。
  微软和诺基亚此前合作已有近三年的时间,微软手机软件市场占有率仅为4%左右,虽然在智能手机市场排名第三,但实际上被前两名远远甩在身后。
  根据StrategyAnalytics的数据显示,截至本年度6月份,全球有75%的智能手机搭载的是谷歌安卓操作系统,苹果iOS系统占17%。
  而在2007年,诺基亚在智能手机市场曾占据49.4%的市场份额。
  曾经的辉煌让诺基亚拥有一批忠实的怀念者,从黑白屏功能机到此后的N73、N95等,全键盘、双滑盖――潮流曾经属于诺基亚。
  回顾诺基亚的发展,陈聪说:“诺基亚不甘心像其他厂商一样沦为硬件生产商,所以选择了跟微软合作,但WP是一个封闭性甚于iOS的系统,起步晚,搞封闭,软件相对较少,用户体验差。”
  2007年之前,平板、翻盖、滑盖――市面上的手机是多种多样的,但是自从iPhone出现之后,所有手机都趋于雷同,成为一块平板。
  而被忽略的是,如今iPhone使用的多点触控技术,是由诺基亚最先实现的。但由于当时的诺基亚键盘功能卖得很好,因此就没有开发新的生产线。诺基亚高层甚至在彼时看到新生的iPhone时,自信满满地判断用户不喜欢触屏。
  “现在诺基亚除了跟微软的Windows做深度的整合之外,也没有其他出路了。”国信安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社会化媒体营销总监、科技专栏作者阑夕对新金融记者表示,“微软跟诺基亚的关系一直很好,行业对于这次收购并不意外。诺基亚由于自己的原因没有去搭载安卓系统,现在整个份额由iOS跟安卓系统平分天下,夹杂少量的WP。”
  这似乎成了无奈下的选择。
  而与大多数收购不同,资本市场并没有因此掀起小高潮,甚至有点冷淡。微软股价当日下跌4.6%,至31.88美元。
  互联网评论人刘兴亮对新金融记者分析称:“主要还是战略性错误,诺基亚放弃塞班,放弃MeeGo,没选安卓,选择微软WP系统,但是整体微软WP生态没起来,假如选择安卓的话,效果会好得多。”
  得生态者得天下
  “得生态者得天下。安卓跟苹果,已经把这条路探出来了。只要构建一个生态系统,就能实现全产业链通吃。手机硬件可以赚利润、应用也可以抽成。当生态达到一定份额后,企业的利润点是多样的,不会因为一个环节的落后就满盘皆输。”阑夕说。
  非硬件出身的科技企业似乎更容易领会这个规律,所以谷歌和苹果成功了。反观国内,在构建生态上花费大力气的,也是科技企业为先,比如9月5日刚刚发布了小米手机3的小米公司。
  “做手机是为了更大的一个生态圈。”此前,小米科技联合创始人洪峰就对公众明确表示。洪峰正是来自谷歌。
  早在小米手机问世之前,小米团队就在安卓基础上研发了MIUI系统,提前搭建好了软件平台。MIUI在全球拥有1600万用户,超10万人参与了MIUI系统开发。
  此后在手机硬件出来时,小米公司同时设置了自己手机的配件和周边产品,手机上的USB、MHL接口犹如一个硬件制造圈的开放平台。当然,如果再把生态链往外延到“物联网”,智能眼镜、智能汽车、智能手表……这个闭环将拥有无比巨大的想象空间。
  把目光收回现阶段,小米手机目前要夯实的是所谓“铁人三项模式”:硬件、软件和互联网服务。
  生态圈的初步建设让小米手机近期也得到了不错的成绩。小米公司方面对新金融记者表示,2011年10月至2013年3月,小米18个月共售出1100万部手机,同时最近推出的“红米”手机,24小时的预订量也超过了350万。
  这也就是为什么微软公司CEO鲍尔默在一个与分析师举行的电话会议上说,他相信微软要成为一家硬件制造商,而不是让其他公司负责生产运行微软软件的电脑和手机等设备。微软在为构建生态做准备。
  而对于诺基亚来说,如果彻底革命抛弃微软,投奔安卓生态,其经营了多年的独特品牌形象和文化将会渐渐遗失。
  所以两者抱团共建生态成了最佳选择。
  诺基亚在近两年也在小步伐地采取行动,酝酿生态建设。它找到时下热门的应用公司,为它们提供技术和推广支持,吸引对方开发Windows Phone应用,包括Weico、街旁、名片全能王等都是诺基亚背后支持的产物。
  易观国际分析师胡婷婷认为,微软通过收购诺基亚提升市场占有率,扶持生态链,将吸引更多的开发者加入Windows Phone,而打造健康的生态链才能保持自身的竞争力。
  两条不同的转型路
  危机中的诺基亚,除了寻求合作外,也在产品线上调整策略。一度以潮流、高端作为关键词的诺基亚,重新把目光转移到低端机市场,扩充产品全线。
  近期,诺基亚推出了两款功能手机――诺基亚207、208,售价仅68美元,距这两款手机发布两个月前,诺基亚刚刚发布了超低端手机1050。
  事实上,在大牌机中,诺基亚对中低端的关注并不是个例,许多洋品牌手机都重新瞄准中低端市场。
  以三星为例,在其推出的手机中,除了声势浩大的S系列和NOTE系列,其他机型几乎都是中低端机,这些手机定价多低于100美元,主要锁定印度尼西亚与印度等新兴市场,这些市场将会是未来的成长动力。
  包括苹果在内,发布低价版手机iPhone5C的传言一直没有停止过。
  IDC中国计算机系统研究部助理总监王吉平表示:“在中国智能手机市场,三星的市场策略已经从主力与苹果争夺高端市场转变成维持高端市场份额,并开始争夺被国产品牌占据的单价200美元以下产品市场;而苹果则利用给予渠道的激励政策来激发低价iPhone4的出货量,进而扩大用户群体。”
  长期以来,国产手机的优势是高性价比和外观多变,因此,大牌手机发力中低端机被业内解读为国产手机的危机。
  在大的局势变化下,国产手机也在调整自己的生存之道。
  华为、中兴、酷派都将 2015年作为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华为、中兴将目标定为手机行业全球前三,酷派目标为全球前五。许多国产手机品牌开始设立自己的高端产品线,抛弃简单粗暴的“低价”噱头,从性能到设计,都在向高端机转型。如华为Ascend P6、联想K900等。
  华为方面对新金融记者表示:“华为终端已经建立了以千元档智能手机为基础,产品向中高档方向发展的金字塔结构式精品化战略。在这个战略的引导下,华为从去年4季度开始各中高端产品发布量都是百万级,截至5月份,华为在千元机档位市场份额已经达到一定水平,在中国智能机出货量达到810万部,排名第二,这是国产品牌最高的出货量。”
  针对华为近期在英国发布的P6手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余承东称:“我们的设计瞄准的机型是iPhone 4、iPhone 5,甚至未来的iPhone 6。我们团队是盯着下一代做的。这个产品为什么叫P6,他们开玩笑叫PK iPhone 6,这个是我们的客户强烈建议的,他拿到手机一看,感觉这就是iPhone 6。”
  苹果公司成为许多国产厂商比对的标杆。
  在刚刚结束的小米手机发布会上,NVIDIA全球CEO黄仁勋称,小米手机3代使用的Tegra4处理器,实现多项大幅改进,每秒可进行970亿次浮点运算,超越iPad4近25%。
  “我们国内企业,到了一个转折点。像苹果、三星它们的创新速度慢了一下,我们的速度就加上去了,这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机会点。”余承东对新金融记者表示。
  国产手机的逆袭
  国产手机的确在面临着一个转折点。
  据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统计,今年上半年,国产品牌智能手机销量达到1.3亿台,较2012年同期大涨115%,在国内智能手机市场的占比超过60%,联想、酷派、华为、中兴进入国内智能手机市场销量前五,另一位是三星。
  “传统手机制造商,原本大多靠满足用户差异化需求,现在面临最大问题是,智能手机时代,整体产业链配合都明显提高了,从非智能手机向智能手机转移,从传统卖手机到卖应用,产业链整合要求提高,规模经济效应越加明显。搭载渐趋成熟的安卓系统的国产手机以低成本满足用户差异化需求,解决了这一问题,便在市场上逐步获取份额。”刘兴亮称。
  一方面,在洋品牌未受重视的低端机市场,国产厂商凭借千元智能机站稳脚跟,夺取了庞大的市场份额;另一方面,3G时代运营商渠道变得十分重要,国产厂商与三大运营商有良好的合作关系,在定制方面占有天时地利与人和的优势。
  此外,安卓的开放性也给国产厂商带来许多机会。
  “当初联发科的MTK平台为诸多山寨厂商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案,简单到直接把一堆价格低廉的零件拼起来手机就能用,这就导致了山寨机的盛行;而进入智能手机时代,开源的安卓也为诸多厂商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案,差一点的品牌直接用原生,稍微有理想点的品牌开始打造属于自己品牌的ROM,这就是当下安卓手机百花齐放的原因。”陈聪说,“但与普通功能机不同的是智能手机不能简单拼接起来了事,所以小作坊的山寨机开始没落。”
  国产手机进入“后山寨时代”,零散的小作坊逐渐被市场淘汰,马太效应凸显,成熟的品牌更加规模化、规范化,甚至高端化。
  “另外移动的补贴政策对国内厂商的打击也很大,所以现在手机两极分化严重,大的厂家会越做越大,小的厂家很难生存。”深圳弘年通讯一资深业内人士曹锋对新金融记者分析。
  一直以来,高端市场的缺失、品牌认可度低、品牌溢价能力及供应链整合能力不强,是国产手机品牌利润微薄的主要原因,这些是国产手机在转型过程中首要调整的方向。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数据,截至6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已达4.64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提升至78.5%。中国市场是一块巨大的蛋糕,大到不容忽视,这也就是为何苹果新手机发布会会选择设立在中国北京。
  对国产品牌手机来说,要抓住契机,就要逐步实现功能机到智能机、低端机到中高端机的转型。
  后山寨机时代
  洋品牌手机部分产品线向中低端转型,似乎是终于参透了史玉柱“得潘空叩锰煜隆钡睦砺邸6泄只衲甑姆伤俜⒄梗舱且蛭嵩缏醭隽恕芭┐灏С鞘小钡牟椒ァ
  “便宜、量足――是最为原始也是最为有效的竞争策略。”阑夕总结称。
  价格优势以及和通信运营商的捆绑是国产品牌手机最大的杀手锏。
  阑夕说:“华为中兴过去走的多是低端路线,以出货量为主要目的,不求利润。小米不按常理出牌。它的配置能够吸引它的目标受众――买不起iPhone的大学生。小米抓住了性价比,舍弃了利润,相对其他厂商,它的互联网基因能够让它舍弃硬件利润,这是典型的‘中国版苹果’的特色道路。”
  由于国产手机发迹于“高性价比”,因此在消费者心中早已形成了一种不利于市场的心理惯性。
  “根据中国消费者的心理,假如有一款国产品牌手机和一款外国品牌手机,配置差不多、价格差不多,他一定选择外国品牌。如果3000元是高端手机的分水岭,没有几款国产手机敢卖3000元以上。”陈聪说。
  陈聪的判断没有错。
  以近期最热的华为P6为例,虽然包括硬件配置和外观设计的整体定位都为高端,但价格也只是2688元而已。
  对此,余承东也只能无奈地表示,华为内部许多人也在对这个价格强烈抗议,认为低于3000元是没有道理的。
  在如今的智能手机市场,还有一些空降的“散兵”,比如由北京云辰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手机品牌“大可乐”、由北斗手机网推出的手机品牌“小辣椒”。这些手机产品几乎有着共同的特征――有很多核、有超大屏、只能在网络上买得到,并且只卖XXX元哦!
  电商渠道冲击着国产手机厂商的定价体系,联发科解决方案和深圳大量代工厂,使得智能手机行业准入门槛非常低,电商成为成本最低的销售渠道,再加上没有太多研发、人力和线下渠道成本,价格战成为这些小品牌企业的唯一选择。
  长期把精力放到高性价比上,品牌形象和用户体验就会下降,就连国产手机领军企业华为都不得不承认UI方面的不完善。
  “我们起步比较晚,两年前华为主要是给运营商做OEM,我们没有UI,我们的UI就是运营商要求做成什么样就做成什么样。我们从去年开始做自己的UI,跟消费者的要求比还有差距,所以说我们还会继续加大在UI方面的投入。”华为终端云业务部总裁黄冀称。
  这些都在表明,国产手机高端化和品牌建设迫在眉睫。
  从事手机行业十余年的曹锋说:“国产手机中高端产品价格卖得低,但配置和洋品牌比较并不低。”
  在高端市场,赢得市场靠的不是价格,而是产品竞争力。“所以我们在欧洲没有采用低价策略,我们国内同行都采用低价,国内的中兴、酷派和TCL,报的价格比我们低那么多,中国企业喜欢搞低价竞争,我们在欧洲搞市场靠的是技术和产品领先,所以我们不走低价这条路。”余承东说。
&&|&&&&|&&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诺基亚怎么死的?未来只有这两种企业能活下来
来源:商业见地网
  去年以来,在中国企业界“动手术”最大的公司可能莫过于海尔。张瑞敏先生把海尔6万多名员工拆分成2000多家小公司,号称“创客团队”,努力实现企业平台化、员工创客化、用户个性化。
  很多媒体惊呼:海尔怎么了?为什么这么做?
  我的回答十分简单:为了在未来能够活下来!
  海尔不改革就活不了吗?
  这个问题也是多数人在问的问题。我的观点跟张瑞敏先生完全一致:是的,不改革,死路一条。
  原因在于,我们的市场环境变了,生存法则变了。海尔原来的打法已经失效了。
  那么,海尔原来的打法是什么样的打法呢?
  就这7个字:多元化、品牌延伸。
  海尔走的路是日本企业走的老路,把一个品牌延伸到所有的品类。这种做法,短时间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销售业绩,甚至带来一定的利润。然而,时间长了,会遇到至少两大麻烦:一是专家型品牌横刀植入;二是自身品牌定位模糊。
  海尔不太幸运,这些年它在这两点上都遇到了问题。首先,是以格力为代表的专家型品牌不断吞噬它的市场,海尔在很多品类上开始失利。其次,海尔品牌本身的定位也变得模糊,海尔到底代表什么品类?海尔到底代表什么样的价值?顾客都找不着头绪了。
  市场是无情的,顾客对你的品牌找不着头绪的时候,就不找了,也就不会选择你的产品了,这正是海尔致命的问题。
  因此,海尔再不改革,仍然保持原有的打法和原有的模式“耗”下去,再过三年就该破产了。
  未来能够活下来的两种企业
  未来,到底哪些企业能够真正活下来?
  只有拥有一批专家型品牌的企业和强大的平台公司才能活下来。
  专家型品牌,能够活下去的理由最简单,因为这是顾客的选择决定的。随着品类的发展,顾客心智的不断成熟,专家型品牌和综合型品牌的较量会决出胜负,以“格力”为代表的专家型品牌一定会打败以“海尔”为代表的综合型品牌,继续引领一个品类向前发展。
  剩下的企业,要么死掉,要么转型为平台公司,没有其它更好走的路子,这也是为什么海尔把自己改革为平台公司的原因所在。因为过去30年,海尔把成为专家型品牌的路子走成了死路,所以只能走第二条路。
  不过话又说回来,能够把自己成功打造成平台公司的企业,应该是为数不多的。也就是说,不是你想成为平台公司就能成为平台公司的。
  因此,未来将会死掉更多的企业,就算依靠国家政策或“给别人做加工”等特殊原因活下来的企业也基本上“生不如死”,成功路上永远不会人满为患!
  诺基亚到底是怎么死的?
  有位学院派的教授说,诺基亚的衰落是因为“组织畏惧”。我读了半天这篇文章,感觉这位教授还是没有说到点儿上。
  诺基亚真正的死因,是被专家型品牌打死的。
  上世纪90年代到这个世纪前10年,诺基亚一直是键盘手机的代名词,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专家型品牌,曾经连年成为全球手机市场的销量冠军。
  然而,智能手机的出现,苹果iPhone的出现却改变了它的命运。
  当智能手机这个新品类刚刚问世的时候,诺基亚的策略跟柯达惊人的一致,用原来的品牌延伸到这个新品类,这是它犯的第一个错误。
  如果当时苹果推出iPhone3的时候,诺基亚要是果断采用新品牌来做智能手机,结果有可能不一样。
  不过,幸运的是,既然你犯了错误,上帝还是再给你一次机会的。当时的诺基亚就是面临另外一次机会,即平台化转型。然而诺基亚仍然没能抓住。
  当乔布斯开放iOS系统,让全球40多万家手机软件商给他开发软件的时候,诺基亚在干什么?
  当三星争前恐后地抓住安卓系统,不断开发新手机,吸引那些草根阶层的时候,诺基亚在干什么?
  他们却固守塞班系统,自己开发软件,自己做地图、游戏等应用,这是它犯的第二个错误。
  智能手机的灵魂是手机系统,是应用软件。自己做这些软件和让全世界的软件商给你做,完全是两个概念。走前一条路叫多元化,而走后一条路叫平台化。
  一个本来不像智能手机的品牌,做一款基本不会更新软件的手机,谁还会死守你不放呢?
  后来,他们意识到这个问题,伸手与微软合作,推出WP系统,推出了新一代的智能手机LUMIA系列,试图走平台化路线。
  然而,这个时候,诺基亚已经把手机市场全球老大的位置丢给三星,苹果也已经推出了iPhone4S,趋于成熟。为时过晚!
  不过我认为,即便到了这个地步,诺基亚还是有机会的。因为这个时候三星犯的错误跟诺基亚惊人相似,也是用主品牌延伸到所有手机。虽然启用了“galaxy”等副品牌,但三星的LOGO仍然贴到所有手机上,“galaxy”等名字只能代表一个品种,无法成为一个品牌。
  再说,三星使用的安卓系统也不断显现出弊端,很多高端人士开始抱怨:安卓是潘客娑亩鳎环纤堑纳矸荨
  正在这个时候,诺基亚带有强大商务功能的WP手机问世,是诺基亚翻身的绝好机会。
  然而,诺基亚推出这款手机的时候,仍然难以割舍“NOKIA”这个品牌,跟以往有所不同的是,后面加了一个不疼不痒的副品牌“LUMIA”。
  这还不算太糟,更糟糕的是,LUMIA推出的时候,一口气就开发好几款机型,诸如LUMIA900、LUMIA800、LUMIA520等不同价位、不同形状的手机,试图讨好所有人,这是它犯的第三个错误。
  上帝再仁慈也“事不过三”。竞争激烈而残酷的市场怎么可能处处都让着诺基亚呢?试图讨好所有人的LUMIA没撑多久就失败了。这也是诺基亚彻底销声匿迹的原因所在。
  悲剧继续上演
  放眼中国企业,犯“诺基亚”式错误的企业比比皆是,多如牛毛,这是最让人揪心的。
  大家都疯狂地延伸自己的品牌,沿着诺基亚走过的路,试图用一个品牌吃通天下,试图用一个品牌征服所有顾客。
  这个方面,目前最为明显的企业可能莫过于百度。
  百度,当初给人最大的印象是“中文搜索引擎第一品牌”,按理说是典型的专家型品牌。然而,今天的百度却早已不是什么“搜索引擎”了,当你打开百度主页的时候发现,带有“百度”品牌的产品就有100多种。从此,百度也就变成一个“我为人人”、“无所不能的”综合型品牌。
  我认为,这正是他们未来的祸根!
  BAT里谁最牛?
  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到底谁最牛?
  很多人可能会选择腾讯。因为,这两年它的微信实在太火爆了。但是我想说:阿里巴巴。
  阿里巴巴集团旗下也有很多业务,数量可能不比百度少。然而,阿里巴巴跟百度不一样的是,多数品类都用了独立品牌。诸如:品牌商店用“天猫”、手机支付用“支付宝”、C2C电子商务用“淘宝”、地图业务用“高德”、理财业务用“蚂蚁金服”、物流业务用“菜鸟网络”等等。
  这些品牌大家都非常熟悉,而且都是名副其实的专家型品牌,即便争议缠身的“淘宝”也是名副其实的“能淘到便宜货”的专家型品牌。
  因此,他们在“拥有一批专家型品牌”这条路上比百度走得好。这是他们未来能够继续活下去的第一理由。
  阿里巴巴未来能够活下去的第二个理由就是“平台化”。它不仅拥有一批“专家型品牌”,更会做强大的平台。因为,阿里巴巴具备平台公司需要具备的所有要素。
  一个平台公司要具备那些要素?
  我把它总结为“四个海量”:海量客户、海量伙伴、海量资本和海量项目。其中,哪怕缺一个都很难成为一个真正有实力的平台公司。这也是为什么不可能所有的企业都能做平台公司的原因所在。
  阿里巴巴很幸运,它的多数业务都是平台化业务,都是整合海量客户、海量伙伴、海量资本以及海量项目的业务。因此,阿里未来的日子仍然会很好过。
  海尔平台化,也是想实现这“四个海量”,即:通过2000多家小公司的“生存比赛”诞生海量项目,然后由海尔集团负责筹集海量资本、整合海量伙伴并投资这些项目,从而吸引海量客户。
  不过,他们这种转型能否成功,目前还不好说,我们只能祝福海尔并拭目以待了。但是,从他们的这种转型中,我们至少可以学到一点:当你已经没有机会打造专家型品牌的时候,要赶紧转型做平台公司。
  记住这句话,你的企业至少能多活50年
  在未来,一个真正强大的人,要么是专家,要么是领袖。其他人都将被淘汰或给这些人打工。
  一个企业也一样,未来要想让自己强大起来,要么拥有一个或一批专家型品牌,要么把自己打造成平台,其他企业将被淘汰或给这些企业打工。
  大家不要羡慕三星,三星的悲剧正在上演;大家也不要学习百度,百度已经给自己栽下了祸根。
  他们的原因十分清晰:他们正在抹掉自己“专家型品牌”,也没能打造出强大的“平台”。
  未来的成功只属于专家型品牌和平台公司。要记住这句话,并善于落实这句话,我相信你的企业至少多活50年。
(责任编辑:UF030)
&&&&&&</div
搜狐财经致力遇汇集变革力量,评出“中国最具变革力人物&#8226;公司”[]
图解财经:
今日主角: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塞班没落史:对诺基亚未来仍意义重大|塞班|诺基亚|Android_通讯与电讯_科技时代_新浪网
塞班没落史:对诺基亚未来仍意义重大
那些年我们追过的塞班手机
  导语:美国科技网站ZDNet周末刊文称,当诺基亚2011年决定放弃塞班系统时,塞班就已被宣判了死刑。诺基亚目前正在新兴市场应对Android手机的挑战,那么历史是否会重演?
  以下为文章全文:
  尽管目前已严重滑坡,但在2000年至2010年的中后期,塞班曾取得过巨大的成功。在21世纪第一个10年的大部分时间内,塞班手机的出货量十分巨大,即使现在出货量仍然很大。
  当前,业内人士对诺基亚操作系统战略的讨论集中于Lumia手机的出货量,而塞班生态系统曾经的庞大规模和创新似乎已被遗忘。
  2007年中期,诺基亚和塞班是排名领先的智能手机厂商和系统。塞班在智能手机市场的份额达到65%,而全球50%的手机上都带有诺基亚标志。诺基亚和塞班的结合是欧洲公司获得成功的一个典型案例:芬兰的诺基亚制造了耐用而创新的硬件,而英国的塞班则设计了软件,使手机功能突破了打电话和发短信。
  尽管存在争议,但许多人仍然认为塞班是智能手机的发明者。屏幕尺寸较大、以数据业务为中心、能运行应用的手机在目前看来并非什么创新,但当2000年爱立信的塞班手机R380发布时,这确实是一款与众不同的产品。
  塞班:“Android之前的Android”?
  目前,Android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的份额约为3/4,但Android赖以成功的许多元素早在多年前的塞班系统中就已出现。在被诺基亚独占之前,塞班曾与Android类似,被多家主流手机厂商,包括三星使用。这样的开发策略在此前的手机行业中并不多见,但目前已成为司空见惯的做法。
  此外,塞班平台上也有许多第三方软件,这在当时是一个相对较新的趋势,但对智能手机厂商的好处已得到体现。实际上,这也是苹果成功的基础。
  塞班甚至考虑开发一款应用商店,并使操作系统应用至除手机以外的其他设备,例如游戏主机。不过,该公司的计划并未成为现实。塞班同时也意识到了触摸屏和大尺寸屏幕的重要性,并针对这样的手机提供了用户界面。这包括针对触摸屏的Series 90和UIQ(不过当时只支持触摸笔操作,而非手指的多点触控),以及针对大尺寸屏幕的Series 80。塞班甚至在很早的时候就开始支持网络浏览,包括在2006年就开发了基于WebKit的浏览器。目前,WebKit浏览器已被集成在苹果和Android手机中。
  此外,塞班也采用了开源的开发模式,而这正是Android后来采取的模式。诺基亚2008年时收购了塞班的剩余股份,并将其转型为非盈利的塞班基金会。
  这样的举措很有意义,但并未给诺基亚带来回报。第一个开源版本系统于2009年发布,这意味着手机厂商直到2010年才可以使用该系统。当时苹果和Android都已起步,并呈现上升势头。诺基亚不得不再次调整了塞班的发展方向,收回了开发的主导权,并将塞班基金会转型为一个授权组织。
  尽管理念领先于时代,但塞班并未在智能手机市场获得先发优势。
  应用和生态系统
  你不会利用手机去推销生态系统,只会使用生态系统去推销手机。塞班一直在示好并鼓励第三方开发者。早在2005年,塞班就启动了塞班签名项目,这一项目给第三方应用添加塞班认证,因此应用无需经过专门测试机构的检验。这意味着塞班应用面向用户的发布将更方便、速度更快。在iPhone发布时,塞班平台上已有1万款应用。
  然而,根据塞班前高管大卫?伍德(David Wood)和圣何塞大学教授乔尔?韦斯特(Joel West)的一篇学术论文,塞班智能手机上的后续软件销售一直表现低迷。而尽管1万款应用不是很多,但塞班花费了7年时间才实现这一成绩。作为对比,苹果在发布iOS第一版SDK(软件开发包)的一年多之后就实现了这样的目标。
  苹果的迅速成功和塞班的坎坷发展都是因为同一个原因:应用商店。通过统一的数字商店,苹果帮助用户更方便地购买应用,而塞班从来没有采用过这样的方式。诺基亚于2009年推出了Ovi Store应用商店服务,销售塞班应用,但这时诺基亚已落后于iOS、Android和黑莓系统,这些系统的应用商店早在2008年就已推出。诺基亚随后放弃了Ovi品牌,而应用商店也转而采用诺基亚自身品牌。
  曾于2005年至2008年担任塞班业务主管的尼格尔?克利福德(Nigel Clifford)目前已是Procserve的CEO。他认为,缺少统一的应用商店是塞班的一个致命失误。他指出:“没有资源的人若想自行开发将非常困难,而开发和维护成本也很高。”
  塞班的应用策略还存在另一个问题。在塞班的底层操作系统之上有4种界面,分别为S60、S80、S90和UIQ。尽管底层操作系统一致,但针对某一界面开发的应用无法在其他界面中使用。尽管代码元素可以重用,但假设开发者希望编写适用于S60和UIQ界面的应用,那么不得不开发两款不同的应用。这是一个明显的缺陷,而塞班却对此一无所知,甚至在全盛期也是如此。
  克利福德表示:“不幸的是,三方面问题影响了塞班的发展。首先,塞班收取授权费(我们最终解决了这一问题)。其次,塞班缺少随系统一起开发、统一而完整的的界面。第三,应用和生态系统社区呈现碎片化。”
  他同时表示:“我们希望能控制后两个方面,但手机厂商为了自身利益而坚持自主权,因为它们将其视作各自产品和公司的差异化元素。因此它们自行开发,而不是让我们随系统一并开发,从而创造类似苹果的统一用户体验,使塞班在面对Android、苹果和RIM竞争的情况下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
  塞班手机的起源
  实际上,以上这些并非塞班系统滑坡的最主要原因。Android和iOS发源于计算机行业,而塞班则是一款完全以手机为中心的操作系统,其起源可以追溯至90年代的PDA(个人数字助理)市场。
  市场研究公司Ovum首席分析师托尼?克里普斯(Tony Cripps)表示:“在发展初期,关于塞班系统架构的一些决策就已决定,在调整用户体验,以支持触摸屏和手势操作方面,塞班将不太具有灵活性。”他认为:“塞班失去了动力,用尽了研发潜力,尤其是在更高端设备市场。塞班成为了一款失控的软件,在调整用户体验方面带来了巨大挑战。”
  韦斯特和伍德则总结称:“塞班受到遗留代码和庞大装机量的限制,从而无法应对苹果和谷歌更现代API(应用程序接口)和更优秀开发工具的挑战。苹果和谷歌都是从头开始。”
  塞班最终的失控并不令人惊讶。根据塞班基金会前主管李?威廉姆斯(Lee Williams)的说法,除了继承自Psion的遗产之外,塞班还受到合作伙伴和整个行业的限制。
  他表示:“在塞班基金会成立时,为了发布产品,我们需要在全球超过200家运营商网络中获得认证。我记得在某次认证中,塞班需要满足1万项要求,随后才能使产品进入该运营商网络。运营商的要求多种多样,例如是否包括对WiFi的支持,以及菜单以什么样的方式显示等。分析师和媒体人士认为,塞班系统的陈腐和限制实际上来自行业中其他公司的要求。”
  塞班曾一度是高端平台,但这一平台的发展最终走向停滞。塞班未能在竞争中快速作出调整,吸引应用开发者。
  当塞班基金会成立,而诺基亚决定对塞班系统开源时,诺基亚希望能解放塞班,包括取消授权费,打破封闭性,并避免供应链厂商绑架塞班。
  通过开源,塞班基金会希望给运营商带来信心,推动运营商持续投资这一平台。一些积极的迹象出现:通过走向开源,塞班摆脱了诺基亚的主导,并且不再需要授权费。塞班基金会还采取了其他措施,通过统一的塞班S60用户界面来解决碎片化问题,并通过Qt软件层使应用在MeeGo、S40和塞班之间的跨平台移植更简单。
  针对应用和生态系统的问题,塞班基金会也做出了努力。诺基亚当时发布了自主品牌应用商店,而非塞班应用商店,这引发了激烈的讨论和冲突。随后,塞班基金会开始开发塞班应用商店,并提供了API,供第三方在此基础上进行订制。例如,一个只开发了5款应用的小开发者可以利用这一API创建只包含这几款应用的迷你应用商店。一个更优厚的条款是,应用开发商可以利用塞班基金会的渠道去销售,而不必与该基金会进行收入分成。
值班电话:010-&&|&&&&|&&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诺基亚为什么被淘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