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这个词第二天的另一种说法法

借助《推敲》的学习,你能说说其他词语或说法的来历吗?
██500039██
  词语来历  1.“东道国”的由来  “东道国”是由“东道主”一词演变而来的。春秋时期,秦晋围郑,郑派烛之武劝秦退军。烛之武对秦穆公说:“秦如果不灭掉郑国,而叫它成为东方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来来往往,缺少的资材食用由郑来供应,这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秦从其言撤军。郑在秦的东方,故称东方道上的主人。后来,“东道主”便成了一个固定的名词,泛指居停之所的主人或以酒食请客的人,其方位的含义便不复存在了。  “东道国”就是以主人的身份接待他国国宾的国家,或在国际活动中处于聚会居停之所和主办其事的国家。  2.“马虎”的来历  人们都喜欢用“马虎”来形容某人办事草率或粗心大意,殊不知在这个俗语的背后,原来有一个血泪斑斑的故事。  宋代时京城有一个画家,作画往往随心所欲,令人搞不清他画的究竟是什么。一次,他刚画好一个虎头,碰上有人来请他画马,他就随手在虎头后画上马的身子。来人问他画的是马还是虎,他答:“马马虎虎!”来人不要,他便将画挂在厅堂。大儿子见了问他画里是什么,他说是虎,次儿子问他却说是马。  不久,大儿子外出打猎时,把人家的马当老虎射死了,画家不得不给马主赔钱。他的小儿子外出碰上老虎,却以为是马想去骑,结果被老虎活活咬死了。画家悲痛万分,把画烧了,还写了一首诗自责:“马虎图,马虎图,似马又似虎,长子依图射死马,次子依图喂了虎。草堂焚毁马虎图,奉劝诸君莫学吾。”  诗虽然算不上好诗,但这教训实在太深刻了,从此,“马虎”这个词就流传开了。  3.“海外赤子”的由来  “海外赤子”,现已成为我国旅居海外同胞的一个美称。此词语如何而来?  “赤子”本指婴儿。《尚书·康诰》:“若保赤子,惟民其康义。”《疏》中:“子生赤色,故言赤子”。《孟子·离娄下》中有:“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赤子”还引申为子民百姓,最早见于《汉书·龚遂传》中“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潢池中耳。”  唐朝贞观年间,唐太宗殿试射箭比赛。大臣们劝道:“人们张弓挟矢立在殿前,距离陛下如此之近,万一有狂妄无知之徒暗中向您发射,您又没有戒备,可大大伤害社稷啊!”唐太宗答道:“王者视四海为一家,封域之内,皆朕赤子,朕一一推心置其腹中,奈何宿卫之士亦加猜忌乎!”据此话,人们便从中引出“海内赤子”一语。而“海外赤子”,则是从“海内赤子”转换演变而来。后来“海外赤子”被海外侨胞用以表达他们热爱祖国、向往祖国的赤诚之心。  4.“中国”的含义及由来  同学们都知道自己是中国人,祖国是中国。但在古代,人们所说的“中国”,并不是现在的“中国”。  古代的“中国”,是“中央之城”或“中央之国”的代名词。在我国的文献中,“中国”一词有六种含义:  ⑴指皇帝所在的都城。  ⑵指天子直接统治的王国。因天子直接统治的王国,一般都处在各诸侯国的中间,所以叫“中国”。后来又发展为凡是皇帝直接统治的地区都叫“中国”。  ⑶指中原地区。  ⑷指国内、内地。清朝就把内地叫“中国”。  ⑸指诸夏族居住的地方。诸夏地区不仅居住着汉人,也住着许多少数民族,人们把这个地区叫“中国”。  ⑹指诸夏族或汉族建立的国家。从汉代起,人们常把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  历史上“中国”的范围,除了王朝之外,还应包括各民族建立的政权和部落。19世纪以来,“中国”则指我国的全部领土,与古代的不同。  “中国”一词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很早很早以前一个王朝——商朝。由于商朝的国都位于它的东、南、西、北各方诸侯之中,所以人们称这块土地为“中国”,即居住于中间的王国,它同时又是政治、经济中心。  在古代,“中国”没有作为正式的国名出现,因为那时的王朝或政权,只有国号,而没有国名。他们所说的“中国”,是指地域、文化上的概念。  真正以“中国”做为正式国名简称,是从一场近代十分有名的革命——辛亥革命以后,建立的中华民国开始的。从这时起,“中国”才成为具有国家意义的正式名称。今天,“中国”已是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共同组成的国家了,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5.“露马脚”一词溯源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不想让人知的事,尤其是那些弄巧成拙的事一旦败露,人们就会说是露了“马脚”。何谓“马脚”?“马脚”者,马氏之脚也。这里有个典故。  相传,布衣出身的朱元璋,自小家境贫寒,当过牛倌,做过和尚,所以,在选择终身伴侣时,与一位同样平民出身的马姑娘结了婚。这位马姑娘长着一双未经缠过的“天足”,这在当时是一大忌。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仍念马氏辅佐有功,将她封为明朝的第一位皇后。  “龙恩”虽重,宁居后宫的马氏却为脚大而深感不安,在人前从不敢将脚伸出裙外。一天,马氏忽然游兴大发,乘坐大轿走上金陵的街头。有些大胆者悄悄瞅上两眼,正巧一阵大风将轿帘掀起一角,马氏搁在踏板上的两只大脚赫然入目。于是一传十,十传百,顿时轰动了整个金陵。从此,“马脚”一词也随之流传于后世。  6.“中国睡狮论”怎么来的  1814年,不可一世的法国皇帝拿破仑一世被欧洲反法联军击败后,东山再起,于1815年组织30万大军向欧洲反法联军发动进攻,结果在滑铁卢遭到惨败。6月22日,拿破仑被迫退位,不久被英国军队押送到遥远的大西洋的圣赫勒拿岛监禁起来。在他被监禁的第三个年头,被嘉庆皇帝严辞驳斥的英国贸易使团团长阿美士德,正垂头丧气地从中国返回。在回国途中,他经过圣赫勒拿岛。当阿美士德听说这里关押着拿破仑一世时,很想见一见他,听听这位传奇人物对中国问题的看法。  见面之后,阿美士德讲了自己在中国的经历,认为只有通过战争敲开中国的大门。而拿破仑对英国的做法充满了蔑视,他对于英国用战争解决问题的提法发表评论说:“要同这个幅员广大、物产丰富的帝国作战是世上最大的蠢事。”他接着说:“开始你们可能会成功,你们会夺取他们的船只,破坏他们的军事和商业设施,但你们也会让他们明白他们自己的力量。他们会思考;他们会建造船只,用火炮把自己装备起来。他们会把炮手从法国、美国甚至伦敦请来,建造一支舰队,把你们打败。”阿美士德反驳说:“中国在表面强大的背后是泥足巨人,很软弱。”但拿破仑认为,中国并不太软弱,它只不过是一只睡眠中的狮子。“以今天看来,狮子睡着了连苍蝇都敢落到它的脸上叫几声。”拿破仑接着说:“中国一旦被惊醒,世界会为之震动。”这句话出自拿破仑之口后,产生了极强的轰动效应。  6.“二百五”的来历  在关中农村,人们把那些蛮干糊涂的人讽称为“二百五”。“二百五”是个数字,怎么能形容人呢?它的由来说法比较多,下边介绍两种:一是来自赌具牌九。牌九上有“二板”(四个点)和“么五”(六个点)两张牌。这两张牌配在一起是10个点,在玩牌九时称为“毙十”,这毙十在牌九里是最小的点,什么牌都能管住它。所以,人们就用二板和么五简称“二板五”来形容那些莽撞、傻气、做事不考虑后果的人。“二百五”是“二板五”的转音。二是来源于一则历史故事。传说战国时期,身挂六国相印的苏秦被人杀了。齐王发誓要为苏秦报仇,可一时又抓不到杀人犯,于是便想出条妙计:在城门上张榜说苏秦是内奸,杀掉他是为国除了大害,应当赏黄金千两,请除奸者速来领赏。榜文贴出后,有四个人声称杀了苏秦。齐王笑着说:“黄金千两,冒充者杀,你们可不能冒充呀!”四人一口咬定是自己干的。齐王说:“那一千两黄金你们四人每人分多少?”四人同声说:“一人二百五”。齐王勃然大怒,拍案大叫:“把这四个‘二百五’推出斩了!”“二百五”由此而来。  7.“难得糊涂”的来历  郑板桥“难得糊涂”四字写得妙趣横生,韵味无穷,这是郑板桥将真草隶篆溶于一体而独创的一种奇特写法。  至于“难得糊涂”四字,据传还有一段有趣的来历。  有一年,郑板桥到山东莱州云峰山观摩郑公碑,晚间借宿在山下一老儒家中,老儒自称糊涂老人,言谈举止,高雅不凡,两人交谈十分投契。老人家中有一块特大砚台,石质细腻,镂刻精美,郑板桥看了大为赞赏。老人请郑板桥留下墨宝,以便请人刻于砚台背面,郑板桥感到糊涂老人必有来历,便题写了“难得糊涂”四字,并盖上了自己的名章“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砚台有方桌大小,还有很大一块余空,郑板桥也请老人题写一段跋语,老人没加推辞,随手写道:“得美石难,得顽石尤难,由美石转入顽石更难。美于中,顽于外,藏野人之庐,不入富贵之门也。”写罢也盖了方印,印文是:“院试第一,乡试第二,殿试第三”郑板桥看后,知是一位情操高雅的退隐官员,顿生敬仰之意。见砚台还有空隙,便又提笔补写了一段文字:“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安心,非图后来报也。”  后来这段文字传了出来,人们感慨其中富含的哲理,便写成横联挂起来,“难得糊涂”一词也就越传越广了。  8.“万岁”和“万万岁”的来历  我们常在电视上看见大臣称颂皇帝时大叫“万岁”,其实“万岁”一词本来不是皇帝专用的。很久以前“万岁”只是表示人们内心喜悦和庆贺的欢呼语,到秦汉以后,臣子朝见国君时常呼“万岁”,但这个词仍不是皇帝唯一专擅的称呼,称呼他人为“万岁”,皇帝也不管。到了汉武帝时,他想把“万岁”据为己有,但民间遇到庆贺之事时,还是有人呼“万岁”。到了宋朝,皇帝才真正的不许称他人为“万岁”。  至于“万万岁”的来历,则来自一个故事。相传武则天称帝后,特别喜欢别人吹捧她,藉以抬高自己的“名不正”的地位,但她又不好直言。一天,她在金銮殿召集翰林院众学士,出题答对。她脱口出了上题:  玉女河边敲叭梆,叭梆!叭梆!叭叭梆!  众学士搜肠刮肚,对答了几十句,武后都不满意,直觉扫兴。这时,有位惯于奉承的学士看出了她的心思,忙吟道:  金銮殿前呼万岁,万岁!万岁!万万岁!  武后兴高采烈,推为杰作。从此,“万万岁”一词便流传于朝野之上了。  9.博士、硕士、学士的来历  “博士、硕士、学士”这些名称,古已有之,不过和现在的含意不完全相同。  博士,源于战国时代,当时是一种官职,也就是一些博通古今,知识渊博的人。硕士这个词,最早见于五代时期,通常指那些品节高尚,博学多识的人。学士最早出现于周朝,原本是指那些在学堂读书的人,后来逐渐变成文人学者。  10.正(音征)月的来历  我们习惯把一月称为“正月”,这是因为在古代,每年以哪个月为第一个月,各朝代都不同。夏朝以一月为第一个月,商朝以十二月为第一个月,周朝又以十一月为第一个月。这些朝代每改正一次月分的次序,就把改正后的一月称为“正月”。此外,古代的帝王大都在一月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为了表示庄重独尊,便将一月改为了“正月”。  到了秦代,因秦始皇出生在正月,取名赢政,为了避他的名讳,强行规定把正字读作征。正(征)月的叫法,就此传了下来。  11.“杜撰”一词有甚么来历?  宋朝有一个叫杜默的人,他是一个文人,喜欢写诗,且以豪放见称不过他写的诗不讲韵律,有人说他的东西诗不像诗,文不像文,实在不伦不类。因此,人们每逢看到不象样的诗文或不合逻辑的,就脱口而出:“这是杜默撰写的。”后来这句话逐渐简化为“杜撰”。再后,又被引伸为不真实的、没有根据地编造的意思了。  12.“三长两短”的来历  “三长两短”是和棺木有关的。棺木是由六片木材拼凑而成,棺盖及棺底分别俗称天与地,左右两片叫日月,这四片是长木材,前后两块分别叫彩头彩尾,是四方形的短料所以合共是四长两短。但棺盖是人死后才盖上的,所以只称“三长两短”作为死的别称,后来再加入意外、灾祸等意思。  13.趣说“虎落平阳被犬欺”由来  倪培森  宋初,有个生性耿直、秉公办事的知府,因得罪权贵,遭到诬陷被朝廷罢官,他回到家乡后,拜见当地的胡知县。胡知县原是这位知府的下属,曾受过他不少的指责,此时便存心想奚落他一番,便设宴招待老上司,还请了两位当地工于诗文的文人作陪。  酒过三巡后,胡知县以主人身份提议吟诗助兴,并首先起头吟诗一首:  “单奚就是奚,加水还读溪;抹去溪边水,来鸟便成鸡(“鸡”的繁体为“鸡”)。鸟儿有翅强如虎,凤凰无翅不如鸡。”  前4句是起兴,用拆字法给中心语“奚”加上不同的偏旁,分别为“溪”、“鸡”,最后两句引出本意,讥讽知府如同无翅的虎和凤凰,反不如微不足道的鸟和鸡。  知府明知对方是在嘲笑他,却也无可奈何,只好装聋作哑,苦在心中。陪客里的甲见知府啼笑皆非的尴尬相,不免引起同情之心,便有意帮他解围,接吟道:  “单工是个工,加力还是功;撤去功边力,添丝成了红。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以“工”字为中心语,改变其偏旁字形,分别为“功”和“红”,引出本文,劝诫和开导胡知县,冤家宜解不宜结,得饶人处且饶人。  陪客乙听了,觉得甲是狗拿耗子多管闲事,事不关己,何必自寻麻烦。于是赶紧吟诗:  “单相是读相,加水还读湘;除却湘边水,加雨就成霜。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知府听罢甲乙二人的唱和,对乙的劝诫更感世态之炎凉,感慨万分,叹息着凑上一首:  “单其读着其,加木也读棋;砍去其边木,添欠就读欺。龙游浅水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最后两句,道出了他内心的愤恨与不平。不仅语言通俗易懂、形象生动,而且寓意深刻、富有哲理。从此,便成为谚语中的名句,流传至今。  选自《知识窗》 摘自:《小品文选刊》2006年10期  14.倒楣的来历  “倒”的只能是“楣”。“倒楣”一词出现的历史并不太长。据考证,该词大约出现在明朝后期。明朝因袭自隋唐以来的科举取士制度,科举成为当时读书人出人头地的唯一门路。因此,科场之内的竞争也就越来越激烈。虽然明朝有相对完善的监考制度,但照样无法阻止愈演愈烈的作弊之风。一般的读书人要想在科考中有所斩获就显得甚为不易。为了求个吉利,在监考之前,有考生的家庭一般都会在自家门前竖起一根旗杆,以此为考生打气壮行,时人称这根旗杆为“楣”。  依据当时的惯例,揭榜之时,谁家的学子榜上有名,原来自家门前的旗杆可以照竖不误,如果不幸失利,该考生的家人往往就回把自家的旗杆放倒撤去,叫做“倒楣”。后来,这个词愈来愈多的人用于口语和书面,直到现在,在运用这个词语的过程中,人们常把这两个字写作“倒霉”,这当然是由于不懂得它的来源的缘故。  摘自中国书籍出版社《中国人最易误解的文史常识》一书  15.装蒜的来历  装蒜”的由来相传清朝乾隆皇帝一年春天到南方某地巡查,看到地里一片青蒜长得绿油油,齐整整,便顺口称赞了一番,翌年冬去又去巡查,可惜这一季节青蒜尚未长出。为了讨好皇帝,当地官吏差人把许多水仙移植到一起,远远望去其叶子酷似青蒜,乾隆看后果然赞不绝口,这位官吏也因此得以升迁。打这以后,人们就把弄虚作假或不懂装懂嘲讽为“装蒜”了 。  16.东西的来历  我们往往把一切物体统称为“东西”。但为什么称“东西”,而不称“南北”呢?原来我国古代把木、火、金、水、土称为“五行”(分别代表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把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称为“天干”,又把“五行”、“天干”对应起来,组成“五方”,即东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中方戊己土。从上面可以看出,东方属木,代表一切植物,如花草、树木、蔬菜、庄稼等;西方属金,代表一切金属矿物,如金、银、铜、铁、锡等等;南方属火,火是一种化学现象;北方属水,中方属土,由于水、土和火是最常见的物质或现象,以致被古人忽视。而木(植物)和金(金属矿物)最受人们的重视,可以代表一切有用物质。于是,人们就把代表“木”和“金”的两个方向联在一起,组成了一个词———“东西”,用它代表世界上的所有物体。  17.杜撰的来历  “杜撰”一词的意思,大家是知道的。打开词典查一查,注曰:没有根据地编造。但是杜撰这个词的来历,却有一段轶闻,很少有人知道。古时候,有个叫杜默的人,喜欢做诗。但是,他写的诗,内容空乏,不着边际,毫无真情实感。而且,他的诗不讲韵律,有人说他写的东西,诗不像诗,文不像文,实在是不伦不类。因此,人们每逢看到不像样的诗文就脱口而出:“这是杜默撰写的。”后来这句话逐渐简化为“杜撰”。再后来,“杜撰”又被引申为不真实地、没有根据地编造的意思了。  18.两面派的来历  “两面派”大多是指口是心非善于伪装的人,这个词是怎样来的呢?相传元朝末年,元军和朱元璋的起义军在黄河北岸展开拉锯战。老百姓苦不堪言,谁来了都要欢迎,都要在门板上贴上红红绿绿的欢迎标语,来得勤换得也快。豫北怀庆府的人生活节俭,于是想出一个一劳永逸的办法。用一块薄薄的木板,一面写着欢迎元军的“保境安民”,另一面写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一次,朱元璋的大将常遇春率领军队进驻怀庆府,见家家门口五颜六色的木牌上满是欢迎标语,心里高兴。可是突然一阵狂风刮来,木牌刮翻,反面全是欢迎元军的标语。于是,常遇春下令,凡是挂两面牌的人家都满门抄斩。经过一场屠杀,怀庆府的人口大减。现在常说的“两面派”就是由怀庆府“两面牌”演变而来的。  19.露马脚的来历  朱元璋幼时家境非常贫寒。为了糊口,不仅给财主放过牛羊,还在庙里当过和尚。后来,他加入了元朝末年起义军郭子兴的队伍。由于他作战勇猛,屡建战功,郭子兴很赏识他,于是将义女马氏嫁给了他。马氏是一个才女,精明干练,辅佐朱元璋实现了统一大业。朱元璋当上皇帝,建立起明朝后第一件事便是封她为皇后。  马皇后长得虽不漂亮,但却温柔端庄,举止大方。美中不足的是,她长了一双没有缠过的“天足”。在以小脚为美的时代,女人脚大是一缺陷。马氏在当了皇后以后,越发地为自己的一双大脚感到不安。因而,在大庭广众间,总是遮遮掩掩,尽量避免将脚露出裙外。  有一天,马皇后游兴大发,乘轿招摇过市,浏览古都风景。百姓见皇后的舆轿过市,都翘首张望,想一睹皇后的风采。不料,一阵大风吹过,轿帘被掀起一角,马皇后的一双大脚赫然展现在百姓面前。人们惊讶不已,没想到当今皇后竟有这样一双脚!人们争相传言,全城立刻轰动了。“露马脚”一词就这么流传开了。  后来的人便将隐私或阴谋出现破绽或彻底败露称之为“露马脚”。  20.高抬贵手的来历  旧时乡下演戏,往往先由乡绅们出钱,包下戏班子在祠堂庙宇中演出,然后他们再向群众卖票赚钱,群众凭票进场看戏。  戏场当然只开一扇边门,由一个五大三粗的壮汉把门收票。无人进场时,壮汉双腿跨在门槛上,双手挺在门框上,以防无票的溜进戏场。农村的孩子很想看戏,但又无钱买戏票。有的孩子便瞅空边向守门壮汉哀求,边察言观色,掌握“火候”,伺机轻轻托起壮汉胳膊说:“叔叔,请您把胳膊抬高一点吧!”于是孩子便趁势从壮汉胳肢窝下钻进去看戏了。后来,文人便把“请抬高胳膊”雅化为“高抬贵手”,意思就是请人“开恩”,推而广之,便应用于各种场合的求情。  21.“桃李”一词的由来  人们历来喜欢把老师培养出来的学生称作“桃李”,把老师教育。培养了众多学生称作“桃李满天下”。为什么要把学生称为"桃李"呢?有这么一段故事:春秋时,魏国有个大臣叫子质,他得势的时候,曾培养和保举过不少的人,后来因为得罪了魏文侯,便独自跑到北方去。  在北方,子质遇见一个叫子简的人。就向他发牢骚,埋怨自己培养的人不肯为他出力。以至于流落北方。子简笑着说:“春天种下桃树和李树,夏天可以在树下休息纳凉,秋天还可以吃到果子;可是你春天种下的是蒺藜(一种带刺的植物),不仅不能利用它的种子,秋天长出来的刺还会刺人。所以,君子培养人才,要象种树一样,应该先选准对象,然后再加以培养。”  尔后,人们就把培养人才称作“树人”;把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称为“桃李”。  (摘自书刊报)  22.“破天荒”一词的缘起  现在,人们经常用“破天荒”一词来比喻前所未有的事情第一次发生。追根溯源,“破天荒”这个词起源于一个典故。  据五代文学家孙光宪著《北梦琐言·卷四》等书记载,在唐朝时,每逢大比之年,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的举人,均由地方解送赴京应试,而当时荆州地区每年都解送举人赴京应考,可接连四五十年都没有考中一人。于是人们便将荆州一带称为“天荒”,并把荆州解送的考生称作“天荒解”。  “天荒”原指混沌未开的原始状态,人们称荆州一带为“天荒”是讽刺那里四五十年间竞没有一个举人考中进士。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唐宣宗大中四年,(公元850年),这一年,荆州解送的应试考生中,有个以“为文奇诡岸杰,自成一家”著称的文人刘蜕(字复愚,后官至左拾遗)终于考中了进士,破了“天荒解”,于是人们将此事称为“破天荒”。当时魏国公崔铉镇守荆南,特别嘉奖刘蜕“破天荒”钱七十万贯。以建“状元府第”。刘蜕对此谢而不受,并在《谢书》中道:“五十年来,自是人废;一千里外,岂曰天荒!”。对“天荒”之说提出异议与驳斥。  23.九五这尊的来历  一种简单的说法为:中国古代把数字分为阳数和阴数,奇数为阳,偶数为阴。阳数中九为最高,五居正中,因而以“九”和“五”象征帝王的权威,称之为“九五之尊”。  另一种说法认为“九五”一词来源于《易经》。现在流传下来的《易经》版本据说为周文王所演,因此也称为《周易》。《周易》六十四卦的首卦为乾卦,乾者象征天,因此也就成了代表帝王的卦象。乾卦由六条阳爻组成,是极阳、极盛之相。从下向上数,第五爻称为九五,九代表此爻为阳爻,五为第五爻的意思。九五是乾卦中最好的爻,乾卦是六十四卦的第一卦,因此九五也就是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第一爻了,成为了帝王之相。这里的“九”本不是具体的数字,而是判别数字阴阳属性的符号。后来人们把“九”和“五”作为具体的数字来运用,窃以为一来是为了契合代表帝王的“九五”之爻;再者,“九”和“五”两个数字在建筑上的使用也是非常符合美学原则的。《周易》的释义词句有“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太和殿名字的由来据说就源于此。  《周易》是中国最古老的经典之一,历来被尊为六经之首,对中华民族的各个领域都有深远影响,因此“九五”一词来源于《周易》之说应比较可信。
为您推荐:
扫描下载二维码当前位置: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刻奇:一、自我感动及感伤;二、难以拒绝的自我感动和感伤;三、与别人一道分享的自我感动与感伤;四、因为意识到与别人一道,感伤变得越发加倍;五、滔滔不绝的汹涌感伤最终上升到了崇高的地步,体验感伤也就是体验崇高;六、这种崇高是虚假的,附加含义大过实际含义;七、当赋予感伤崇高的意义之后,容不得别人不被感动与感伤。谁要是不加入这个感伤的洪流,就是居心叵测。八、这是最主要的,刻奇是一种自我愚弄。这个层层推进的意思,是从昆德拉点点滴滴的说法中总结出来的——“灵魂的虚肿症”、“一个人在具有美化功能的哈哈镜面前,带着激动的满足看待自己”、“将既定模式的愚昧,用美丽的语言把它乔装起来,甚至连自己都为这种平庸的思想和感情流泪”、“傻瓜的俗套逻辑” 、“极权国家发展了这种Kitsch,因为这些国家不能容忍个人主义、怀疑和嘲笑……”。 上面是百度百科来的最粗浅的关于”刻奇“的解释,看个意思。关于”刻奇“有很多严肃的学术文章,也有刻薄作家写的小说,网上很容易搜到,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下面说说几个故事。一次是中学语文课,每次课前有个演讲环节,大家轮流,那次是轮到一个女生。她上台后说起自己家庭条件如何艰苦,有一次下大雨,他们家房子漏雨了,而且就漏在已经睡着的她的身上,她哭着说,“我的妈妈,一手拿着一个碗,一手拿着一个盆,在那里为我接雨,没有吵醒我……”,言罢泣不成声。我当时听着非常困惑:“为什么不把你叫醒换个地方睡呢?你妈没吵醒你,你是怎么知道这一切的呢?为什么要用一个碗一个盆啊,两个盆不好吗?”……总之,我严重不相信这个故事,但当时班级笼罩在一种感伤的氛围里,同学们都鼓起了掌,有些人还热泪盈眶,我没敢说什么。后来知道,有很多同学都听出了这个故事的荒谬,那个女生家条件也根本没那么艰苦,但慑于气氛,大家都跟我一样没敢说什么。那是我第一次清楚地感觉到集体的可怕和伪善。还有一次是零八年汶川地震,班里组织捐款,按照学校要求,每人已经认捐了一次,在班里又自愿捐了一次,然后我们的女班长第三次站上了讲台,泣不成声。她说起自己在央视上看到的灾区惨状,说起一个被压住胳膊的孩子,“同学们,我求求大家,再帮帮他们吧!”说完开始挨着座位收钱,边收边含着眼泪冲同学们点头,说,“谢谢,我替灾民们,孩子们谢谢你们!” 状若总理。理性上想,强迫捐款对吗?强迫捐款给官办慈善对吗?审美上看,那种语言做派,那种氛围,那种荒谬,都让人很。。。。虽然我相信我们班长的眼泪是真诚的,她对自己的荒谬并不自知。我对中小学时代没有一点儿好印象,从不怀念童年。后来看《动物农场》《狂热分子》《叫魂》之类的书,总想起这两次课堂经历。其实,我们的中小学教育,本身就是非常“刻奇”的。后来在微博上频繁遇到“刻奇”,印象深的有高铁追尾那次,《南方周末》新年献词那次,高速救狗,砸日本车等等。各种煽情的排比句,蜡烛表情,毫无理性的发泄文字,站队,自我感动,强迫别人感动,声讨别人的不感动……相信每个人都见过。微博朋友圈里还常见一些只是审美上不堪的“刻奇”,诸如:“90后的你会懂”,“送给父母的89种关爱”,“再也回不去的朴素的60年代”,等等等等。共同特点是,多排比句,多感叹号,多押韵,不是废话,就是经不起逻辑推敲的话,智力上不负责任,极尽煽情之能事,还把亲情友谊搞得很尴尬。不自知的单纯感动还好,社交网络里最讨厌的,是有大量利用“刻奇”来增强自己影响力的营销账号,公知文人,还有官办媒体。这些故意行为就不单只是审美上拙劣了。用心险恶,人品低下,他们的有意煽情都涉及到实打实的利益,甚至人命。想想非常恶心,也害怕。我不爱写这种讲道理的文章,每次看到这样的事,也是尽量不说话,一来,道理很难讲清,人会自己成长;二来,我对自己的价值观也没那么自信,妄作断论,难免出错。写这个实在是“刻奇”事多,严重干扰视听。昨天转了个微博,发现很多人对这个词感兴趣,就尝试介绍这个概念给不知道的人,大家搜搜看看,我觉得是有好处的。非要用官方用语的话,也算是另一种净化网络环境吧。以上。
分享给好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第一步 打开微信底部扫一扫
第二步 扫下面的文章二维码
第三步 右上角点击转发
相关文章Relevant
■ 点击上面蓝字一键关注 ▲QIBU生活微刊建议在WIFI下观看,土豪请随意~~1、每一次接吻 会消耗体内至少12个卡路里科学家指出:...
我是主播 贝妮~(微信号:Voaoao)每天提供最热门、最火爆、最精彩的视频!口味有点儿重喔~笑死!笑死!笑死!如果觉得这些还...
【最费脑力的14部电影】《盗梦空间》、《记忆裂痕》、《生死停留》、《死亡幻觉》、《禁闭岛》、《穆赫兰道》、《蝴蝶效应》、...
现如今,飞机以舒适、方便与节省时间等原因成为出行首选的交通方式之一.可你是否知道,为何不能喝飞机上的冲泡茶饮,又为何在...
感知CG,感触创意,感受艺术,感悟心灵 在CG世界的一期中我们展示了 Vince Low的一部分作品,今天再次翻看CG网站时发现他的...
因女儿未出世便患肿瘤,柴静离职后首发雾霾调查.雾霾是什么?它从哪儿来?我们怎么办?看完这些,才知道雾霾的真相.震撼!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第二天的另一种说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