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中医药大学第天津中医一附属国医堂医院梁振雄教授

李坤寅_百度百科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李坤寅,男,主任中医师,教授,中医妇科学博士生导师。是该校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中医妇科学的学术带头人,广州中医药大学人事处处长,兼任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妇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分会常务委员。主导博士研究生2名,硕士研究生14名。
李坤寅个人介绍
从事妇科临床、教学和科研等工作二十四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诊治妇科危急疑难重症的能力、较强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擅长治疗痛经、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围绝经期综合征、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不孕等妇科疾病,能熟练掌握妇科各类手术,包括妇科恶性肿瘤根治术及腹腔镜手术等。
研究方向主要为中医药防治月经病及妇科症瘕,对月经病(痛经、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等)、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围绝经期综合征等有深入研究,并应邀到马来西亚、台湾等地进行讲学和学术交流。
李坤寅主要成就
近年来,主持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点专项科研基金1项,主持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厅、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等课题7项,参与其他课题10余项,发表教学和科研学术论文30多篇,编写论著9部,取得广州中医药大学教学和科研成果一等奖3项。[1]
企业信用信息刘凤斌_百度百科
男,1963年出生,河南内黄人,博士、博士后,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和博士后导师。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病科主任、消化内窥镜室主任、广州中医药大学脾胃研究所副所长,兼任“国际生存质量学会-亚洲华人分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Quality of Life Research - Asian Chinese Chapter, ISOQOL - ACC)执行主席,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疗效评价专家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脾胃消化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兼秘书,广东省中医疑难杂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中医心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中医内科学秘书兼后备学术带头人,国家中医管理局重点建设消化学科学科带头人。
刘凤斌科研课题
脾胃系疾病患者结局报告的计算机自适应试验信息网络的构建研究(项目批准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经费38万元,2010年,主持,在研。
结构方程模型与条目反应理论用于基于辨证的胃肠功能性量表的研究(项目批准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经费33万元,2009年,主持,在研。
疑难病中医干预及疗效评价研究—中医药治疗重症肌无力的临床评价研究(课题编号:2006BAI04A12),“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经费250万元,2006年,主持,在研。
基于恶性肿瘤辨证论治的量表评价方法的基础理论研究(编号:),国家科技部973项目:中医辨证论治疗效评价基础理论研究,经费100万元,2006年,主持,在研。
《中医临床评价标准研究》子课题—量表学研究的技术规范:医药领域量表研制与应用指南(临床部分),国家科技部“十五”攻关,经费2万元,2006年,主持,已完成。
中医五脏相关理论继承与创新研究子课题—脾肾相关理论重症肌无力的临床研究(课题编号:),国家科技部973项目,经费25万元,2005年,主持,在研。
中医肝病pro量表的研制,广州中医药大学科研基金项目,2005年,主持,已完成。
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的PRO量表和脾胃系模块的研究(项目批准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经费17万元,2004年,主持,已完成。
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的PRO量表和脾胃系模块的研究(批准号:31474),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经费5万元,2004年,主持,已完成。
中华生存质量量表和脾胃病模块的研制,广州中医药大学总体规划重点项目经费,经费5万元,年,主持,已完成。
脾胃病信息量表和诊断树研制的方法学及其临床应用,广东省教育厅科研基金,经费3万元,年,主持,已完成。
中医治疗肝炎肝硬化的中医“证”诊断量表及其生存质量研究,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基金,经费8000元,年,主持,已完成。
胃肠功能性疾病病证结合生存质量量表的研制与评,广东省中管局基金,经费1.0万元,年,第四参加者,已完成。
通痹灵对强直性脊椎炎的生存质量干预研究,广东省中管局基金,经费:1.0万元,年,第三参加,已完成。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Chinese Quality of life Scale (ChQoL) for Chinese Medicine [FRG/02-03/I-32], Faculty Reseatch Grant of HongKong Baptist University, 第四参加, 已完成.
刘凤斌科研成果
【成果完成人】 刘凤斌,梁国辉,赵利,郎建英,方积乾,林丽珠,王维琼,李晓华,佘世锋,杨晓军,金真,廖文力.
【成果名称】 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的PRO量表和脾胃系量表的研究
【第一完成单位】 广州中医药大学
【成果类别】 应用技术
【成果水平】 国际先进
【研究起止时间】 07-04
【评价形式】 鉴定
【成果入库时间】 2009
【成果完成人】 邓铁涛,徐志伟,刘小斌,邱仕君,邓中光,陈群,郑洪,陈芝喜,刘凤斌,吴焕林,邹旭,林琳,孙志佳,刘友章.
【成果名称】 中医五脏相关理论基础与应用
【第一完成单位】 广州中医药大学
【成果类别】 基础理论
【成果水平】 国内领先
【研究起止时间】 07-11
【评价形式】 评审
【成果入库时间】 2009
刘凤斌推广应用
主持完成的“中华生存质量量表”在国外杂志发表以来,已经被翻译成英文和意大利文在临床上应用。
中华生存质量量表、中医健康状况量表、中医脾胃系疾病PRO量表、中医肝病PRO量表、重症肌无力中医PRO量表等得到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辽宁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浙江省中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等多家单位的应用。
参与编写《中医消化病诊疗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常见脾胃病(消化病)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作为中医药诊治指导意见,推广中医药标准化。
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量表(中国版):日开始颁布应用。应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生存质量测定量表及相应的简表;适用于测量使用中文的个体或人群的生存质量。测量的对象包括健康人群和意识清醒、能自行完成或在调查人员的帮助下能完成量表填写的非健康人群。
医药领域量表研制与应用指南:2006年6月完成并应用。应用范围:一般人群健康状况测评、健康影响因素与防治重点、临床疾病的评估、康复医学评估、中医药研究。
中医领域量表研制的方法及应用学习班:日-10日在广州举行。介绍用于临床疗效评价的脾胃系疾病PRO量表、中医肝病临床疗效评价(肝硬化)PRO量表、中医肝病临床疗效评价(肝炎)PRO量表、中医健康状况量表等的研制和应用。
全国生存质量学术会议:于日-23日(第一届在广州)、日-13日(第二届在深圳)、-19日(第三届在广州和香港)、2008年(第四届在广州)分别举行。介绍中华生存质量量表、中医健康状况量表等研制过程和在中医临床研究中的应用。
全国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年会:于2006年8月(第十八次在沈阳)、2007年7月(第十九次在石家庄)、2008年9月(第二十次在兰州)、2009年10月(第二十一次在深圳)、2010年8月(第二十二次在井冈山)分别举行。在每届会议上均介绍中医脾胃系量表等研制过程和在中医临床研究中的应用。
2006世界中医药大会会议:日-25日(香港)。介绍中医肝病量表等研制过程和在中医临床研究中的应用。
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年会:2006年(广州)、2007年(广州)、2009年(广州)。均介绍推广中华生存质量量表、中医健康状况量表、中医脾胃系疾病PRO量表、中医肝病量表、中医重症肌无力PRO量表等在中医临床研究中的应用。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首届消化病国际学术大会:日-31日(北京)。推广中华生存质量量表、中医健康状况量表、中医脾胃系疾病PRO量表、中医肝病量表、中医重症肌无力PRO量表等研究成果在中医临床研究中的应用。
刘凤斌获奖
2011年,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之星”荣誉称号。
2009年,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全国第二届百名杰出青年中医”荣誉称号。
生存质量的测定方法与应用,国家统计局第五届(2000年) 科研成果二等奖,国家统计局,排名第五,2000。
广东科学技术三等奖,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的PRO 量表和脾胃系量表的研究(编号B16-0-3-04),2008年,主持。
广州中医药大学科学技术奖励二等奖,中医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林昌松,刘晓玲,陈纪藩,刘凤斌。
生存质量测定量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T 119-1999),国家卫生部,排名第三,2000。
刘凤斌论文发表
[1] FANG Ji-qian, LIU Feng-bin, HOU Zheng-kun. Parallel subgroup design of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comparing the approaches of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Chin J Integr Med. ):394-8. (Science Citation Index, SCI)
[2] LIU Feng-bin, HOU Zheng-kun. Applications of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Assessment on Chinese Medicine in Mainland China. Patient Reported Outcomes Newsletter. Fall Issue .
[3] HOU Zheng-kun, LIU Feng-bin, LI Xiao-ying, CHEN Xin-lin, ZHUANG Kun-hai, LI Pei-wu. Reflections on the Denotation and Connotation of Cross-culture in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Research[A]. Intelligen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Research Association (IITA Association). Proceedings of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emiconductor Laser and Photonics (ICSLP 2010)[C].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emiconductor Laser and Photonics (ICSLP 2010). Chengdu: The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 (IEEE), . (Engineering Index, EI,Index to Scientific & Technical Proceedings, ISTP)
[4] HOU Zheng-kun, LIU Feng-bin, LI Xiao-ying, LI Li-juan, LIN Chu-hua. Advertising on Preferred Reporting Items for Patient-Reported Outcome Instrument Development: The PRIPROID[A]. Intelligen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Research Association (IITA Association). Proceedings of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CISE2010)[C]. The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CISE2010). Hangzhou: The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 (IEEE), 39. (Engineering Index, EI)
[5] Zhao L, Leung KF, Liu FB, Chen J, Chan K. Responsiveness of the Chinese Quality of Life Instrument in patients with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Chin J Integr Med. ):173-9. (Science Citation Index, SCI)
[6] Leung KF, Liu FB, Zhao L, Fang JQ, Chan K, Lin LZ.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Chinese Quality of Life Instrument. Health Qual Life Outcomes. :26.http///content/3/1/6 (Science Citation Index, SCI. Corresponding author, Impact Factor: 3.24)
[7] Liu Feng-bin. The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quality of life (qol) to the superficial gastritis treated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abstract. Quality of life Research.):1568. (Science Citation Index, SCI)
[8] Zhao Li, Chen Jin-quan, Liang Guo-huin, Liu Feng-bin. Quality of Life and Chinese Medicine-The Development of Health Status Measures for Chinese Medicine.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136-138. (Science Citation Index, SCI)
[9] Li Zhao, Kelvin Chan, Kwok-fai Leung, Feng-bin Liu, Jian-ying Lang, Ji-qian Fang. Development Of A New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Instrument Using Factor Analysis And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Journal of Complementary and Integrative Medicine. (Science Citation Index, SCI)
[10] 佘世锋,刘凤斌,罗仕娟.中医肝病临床疗效评价量表理论结构模型构建的探讨.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449-450.
[11] 陈新林,刘凤斌,郭丽,刘小斌.重症肌无力患者报告结局指标量表的研制—计量心理学测评.中西医结合学报.1-125.
[12] 刘凤斌,李培武.中医脾胃系疾病PRO量表在中医药辨证论治功能性胃肠病疗效评价中的应用初探.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十二届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暨2010年脾胃病诊疗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十二届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北京:.
[13] 刘凤斌,金永星.功能性消化不良生存质量量表(FDDQL)中文版的研制.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十二届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暨2010年脾胃病诊疗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十二届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北京:.
[14] 刘凤斌,梁炳君.中医脾胃系疾病PRO量表之IBS子量表的研制与条目筛选.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十二届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暨2010年脾胃病诊疗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十二届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北京:
[15] 郭丽,刘凤斌,陈新林.重症肌无力患者PRO量表的研制和条目筛选.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570-573.
[16] 刘凤斌,郭丽,刘小斌.建立中医重症肌无力PRO量表的理论结构模型构想的探讨.新中医.):27-29.
[17] 刘凤斌,王维琼.中医脾胃系疾病PRO量表的研制与条目筛选.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7-531.
[18] 刘凤斌.中医特色量表与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的国际接轨探讨.中国科学技术学会.中医药中青年科技创新与成果展示论坛论文集.中医药中青年科技创新与成果展示论坛.重庆:李俊德,田金洲:.
[19] 陈洁,冼绍祥,刘凤斌.加用补肾法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健康相关生存质量的影响.光明中医.):.
[20] 刘凤斌,郎建英,赵利,方积乾,梁国辉,林丽珠.中医健康状况量表的研制.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332-336.
[21] 刘凤斌,王维琼.中医脾胃系疾病PRO量表理论结构模型的构建思路.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12-14.
[22] 刘凤斌,赵利,郎建英,林丽珠,梁国辉,方积乾.中华生存质量量表的研制.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10515.
[23] 刘凤斌.量表测评方法在中医临床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与展望.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4] 刘凤斌,赵利,梁国辉,林丽珠.中医健康状况量表的理论及其结构模型探讨.新中医.):10-12.
[25] 刘凤斌,郎建英,赵利,方积乾,梁国辉,林丽珠.中医健康状况量表(TCM-HSS)的研制.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十九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十九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石家庄:张声生,.
[26] 赵利,梁国辉,刘凤斌,陈洁,陈金泉.中华生存质量量表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理测量学评价.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784-787.
[27] 余瑾,刘凤斌.帕金森病的生存质量研究和中医药疗效评价.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641-642.
[28] 赵利,刘凤斌,梁国辉,陈金泉,方积乾.中华生存质量量表的信度和效度.中国临床康复.):1-3.
[29] 刘晓玲,邓健,刘凤斌,等.中药通痹灵片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生存质量研究.中药研究与信息.):24-26.
[30] 刘晓玲,邓健,刘凤斌,等.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的制定.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315-319.
[31] 赵利,陈金泉,梁国辉,刘凤斌,等.因子分析法在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研制中的应用.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965-968.
[32] 刘凤斌,方积乾,王建华.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的探讨.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90-292.
[33] 赵利,刘凤斌.中华生存质量量表的理论结构模型研制探讨.中国临床康复.):.
[34] 刘凤斌,赵利.建立中医疗效测评量表体系研究的设想.中国临床康复.):164-165.
[35] 刘凤斌,郝元涛等.用于电脑专家诊断系统的脾胃病辨证量表的评价.中山医科大学学报.):S01-S04.
[36] 刘凤斌,郝元涛,方积乾. 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在中医辨证诊断中的应用.中国中医基础理论杂志.):58-59.
[37] 刘凤斌,方积乾.生存质量指标在中医”证”客观化中的应用.国际中华临床医学杂志.):49-51.
[38] 刘凤斌,方积乾,潘志恒,等.用于电脑专家诊断系统的脾胃病辨证量表的研制.中山医科大学学报.s):112-115.
[39] 方积乾,万崇华,史明丽,刘凤斌.生存质量研究概况和测定量表.现代康复医学.)33.
刘凤斌论著出版
《常见脾胃病(消化病)中医诊疗共识意见》(第一版)(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 主编,刘凤斌为编委),2009。
《中医消化病诊疗指南》(第一版)(李乾构,周学文,单兆伟 主编,刘凤斌为编委),2007.1,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1世纪中医临床医学发展策略》(第一版)(王阶,唐旭东 主编),2001.12,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消化道药理与临床》(第一版)(陈蔚文 主编,刘凤斌为编委),2001.1,学苑出版社
《生存质量的测定方法及其应用》(第一版)(方积乾 主编,刘凤斌为编委),2000.1,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手册》,2000,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医内科五脏病学》(第一版)(李任先 主编),2001,广东科技出版社
企业信用信息网上咨询:
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腰椎滑脱症、颈椎病、颈椎管狭窄、后纵韧带骨化症,黄韧带骨化症、脊柱原发肿瘤和转移肿瘤、脊柱...
(患者提问:1165问 梁德本人已回复:1164问)
梁德,男,广东阳江人,脊柱专科学术带头人、脊柱专科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我院脊柱专科创始人。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脊柱分会副主
...完整介绍&&
门诊+手术门诊
梁德大夫发布的门诊提示
出诊提示:梁德 新增加门诊时间:
周一下午、门诊南楼 三楼 11诊室、名医特诊、挂号费:40元、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由梁德大夫本人发表于 16:19)
信息有错误?请点击这里&&
找梁德大夫的看病经验
以下言论未经核实,仅为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请阅读者谨慎参考。
患者: 14.23.150.*(来自广东省广州市)
时间:日16时00分
态度:很满意
疗效:很满意
治疗方式:小尖刀
因为腰疼,看了五个大医院,都是检查肾,最后梁医生说是腰肌劳损,采用小尖刀治疗,刚开始治疗时一年会疼一次,治疗几次后,现在有五年没疼了,非常有效,梁医生医德高尚,诊断准确,妙手回春。
患者: 周***
时间:日14时32分
疾病: 椎间盘突出并发椎间狭窄
态度:很满意
疗效:很满意
三年前父亲因为严重股痛求医。因为父亲患类风湿性关节炎常年服用激素类药所以我们最初怀疑是髋关节的问题。
父亲求医之前在深圳求医数日无解。
张庆文医生耐心细致的询问病况检查为父亲确诊。
骨二科的梁德教授主刀,您医术精湛,手术成功。术后效果良好。三年来父亲行走自如与常人无异。
再次谢谢梁德医生,好人一生平安!
患者: 113.64.6.*(来自广东省广州市)
时间:日22时36分
态度:很满意
疗效:很满意
梁德医生:您好!我叫张洁红,2011年春节前腰疼,腿麻,尤其在夜间加重,难于入睡,在安徽当地医院就医说腰椎有点钙化突出,开了点药。服药后,症状没有减轻,春节期间疼得起不了床。节后家人得知贵院骨科在全国的名气,慕名从安徽来到贵院就医。下了火车就直奔医院,住进了贵院二骨科,您是主管医生之一,在整个住院期间,您们诊断准确,治疗迅速,手术顺利。你和蔼的言语,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很让病人感动,现在康复良好,非常的感谢您!祝您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患者: 116.22.249.*(来自广东省广州市)
时间:日10时18分
态度:很满意
疗效:很满意
梁德主任:
你好!昨天是术后三个月回院复诊时间,本想当面再谢未能相遇,在此我衷心感谢你无微不至关怀!因为你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廉洁尽责通过手术使我腰椎滑脱、腰椎管狭窄得到康复。谢谢!谢谢!患者:孔建华
患者: a***
时间:日20时48分
态度:很满意
疗效:很满意
患者: 58.61.239.*(来自广东省广州市)
时间:日23时40分
态度:很满意
疗效:很满意
治疗方式:手术
椎间盘突出症患病多年,经多方诊治无效,经朋友介绍到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找梁德医生治疗.经详细诊断需手术治疗,解释病情详细到位.治疗过程顺利,术后效果很好.
挂号/住院情况:较早挂号;住院10天
患者: c***
时间:日15时00分
态度:很满意
疗效:很满意
患者: 116.29.44.*(来自广东省阳江市)
时间:日21时52分
态度:很满意
疗效:很满意
患者: 121.32.100.*(来自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
时间:日15时49分
态度:很满意
疗效:很满意
我是因为腰际劳损认识梁教授的,他看病很准,用的是小针刀的疗法,效果很好
患者: 58.253.39.*(来自广东省阳江市阳东县)
时间:日17时34分
态度:很满意
疗效:很满意
医术高明,服务态度很好,疗效很好
发表就医经验,帮助更多患友了解梁德大夫!&
真实姓名:&
手机号码:&
1.您必须自己在大夫处就医过,才能发表。
2.就医过程需要公正,客观,详实。无事实依据有可能被删除。
注意:请填写您的真实姓名和手机号码,联系方式不会在网页上公开。
如遇到投诉的时候我们会及时联系您。如果无法联系到您本人核实,您的评论可能会被删除。
访问梁德个人网站
梁德 同专业推荐大夫
茹丽丽(21票)
上海东方医院
杨强(12票)
杨克勤(17票)
吴永超(10票)
武汉协和医院
更多大夫...
张西峰(384票)
陶惠人(235票)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黄鹏(147票)
孙浩林(138票)
更多大夫...
李书纲(87票)
北京协和医院
杨强(41票)
陶惠人(42票)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赵杰(58票)
上海第九人民医院
更多大夫...
黄野(56票)
积水潭医院
袁涛(22票)
南京鼓楼医院
李锋(21票)
李子剑(22票)
更多大夫...
薛海滨(87票)
崔旭(39票)
张西峰(29票)
宋滇文(12票)
上海第一人民医院
更多大夫...
北京朝阳医院
安徽省儿童医院
任守松(0票)
即墨市人民医院
王建华(0票)
广州军区总医院
更多大夫...
梁德大夫最新文章和回复的咨询
中美脊柱交流研讨会
我的门诊挂号注意事项
今年16岁,发现脊柱侧弯,需要戴支具治疗吗?
梁德,男,广东阳江人,脊柱专科学术带头人、脊柱专科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我院脊柱专科创始人。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脊柱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脊柱外科学会常务委员。先后被评为广州中医药大学“千、百、十”人才培养对象、优秀中青年技术骨干、广东省优秀中西医结合工作者。
潜心研究脊柱疾病20余年,重视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新技术,多次至美国、奥地利、瑞士及北京、上海等国内外一流脊柱外科中心参观交流及培训学习,积极引进各种国际先进技术,使专科的诊断治疗技术始终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已带领脊柱专科团队完成各类脊柱手术几千台,对各种疑难脊柱疾病的诊断治疗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及丰富的实践经验。
传承岭南中医骨科学派的学术精髓,坚持发扬中医骨科特色,善于利用非手术疗法治疗早、中期脊柱病患,对骨质疏松症、颈肩腰腿痛、老年脊柱病进行辩证施治,结合手法、小针刀及中药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重视将临床实践与基础研究相结合,多年来带领团队完成近20项基础课题研究工作,团队的研究成果多次获得科研奖励。
好大夫网站收集整理,未经允许,请勿转载何伟(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_百度百科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何伟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现任副院长,全国中医髋关节病重点专科学术带头人。兼任骨伤科分会常委,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科分会专业委员会理事等职。享受。
何伟基本信息
职称:教授(博导)
专科:三骨科(髋关节疾病专科)
擅长:等髋关节疾病,膝关节疾病
何伟行医经历
何伟教授从事骨科临床、科研、教学工作25年,1985年起跟随我国著名中西医结合骨伤科、专家教授从事股骨头坏死等疾病、膝关节疾病的研究,20多年来从未间断,是我院诊治股骨头坏死等髋关节疾病最多、经验最丰富的专家,到目前为止,已积累3000多髋以股骨头坏死为主的各类髋关节疑难疾病主刀手术经验,以及近万例以中医中药为主的非手术治疗经验,先后到近20个省市近70家省、市级医院会诊、指导开展新技术。是我院髋关节病重点专科(该领域全国唯一的重点专科)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也是该专科第一任主任。
何伟主要成就
何伟教授在非创伤性、、、成人、中青年、、、肿瘤以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矫形手术、人工髋关节置换、人工膝关节置换等领域,均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尤其对疑难病——股骨头坏死,在长期、大量实践的基础上,作出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开拓性工作,从诊断、保髋治疗(保留患者自身髋关节的治疗)康复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理论、新观点与新方法,如提出股骨头坏死“围塌陷期”的新概念、诊断标准,以及针对“围塌陷期”设计的微创病灶清除、打压、支撑等系列保髋治疗新方法,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对于晚期擅长采用独创或改良的多种显微修复手术,术后配合康复、中药治疗,可以使绝大多数年轻病人避免或大大推迟置换。近10多年来,又带头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当今世界最先进的人工髋关节置换技术,大大提高了该专科处理严重晚期髋关节疾病的能力,目前该专科每年开展置换的数量、临床疗效均处于国内先进行列。
何伟教授主要负责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股骨头坏死临床研究 ”获200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二完成人),“的研究与开发”获2005年中华中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三完成人)。近3年来多次作为特邀专家在国际、国内专题会议上作大会演讲,得到广大同行充分肯定。 近5年来主持省部级以上课题5项,主编骨伤专业研究生教材《》、副主编《骨坏死》等专著、教材多部,公开发表论文20多篇。已培养硕士生10人、博士生1人、在读博士生6人、合作博士后1人。
企业信用信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长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