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堂县中医院网站治疗咳嗽中医哪家好?

您的位置: & 中医是如何给患者治病的
中医是如何给患者治病的
  中医大家可能觉得很神奇一种医术,为什么人们有病没病把脉就能知道呢,其实中医就是这样的,它的医术就是如此,通过您的脉动可以看出您身体存在的毛病,据很多古人的经验积累,中医看病是要结合人体以及大自然和人体之间的关系。
1中医小验方
  中医认为,眩晕的病因分为几类。其中,痰浊中阻所致的眩晕可见头昏如蒙、胸闷、恶心、食少多寐、苔白腻、脉濡滑。应采用燥湿祛痰、平肝熄风的治疗方法。  中药治头晕  2001年,我突然感到头晕目眩、恶心呕吐,并有耳鸣、困倦。医生说是美尼尔氏病。一位老中医说是痰湿头晕证,开了中药:川芎、陈皮各15克,半夏12克,茯苓9克,炙甘草5克,冰片3克(分2次冲服,不得与其他药同煎),每日1剂。我服了3天后,症状基本消失,又连续服了3天,就完全好了。  山东济宁 孟园园  国家药典委员会白晓菊副研究员点评:  头晕可见于高血压、贫血、美尼尔综合征等多种疾病中。中医认为,眩晕的病因分为几类。其中,痰浊中阻所致的眩晕可见头昏如蒙、胸闷、恶心、食少多寐、苔白腻、脉濡滑。应采用燥湿祛痰、平肝熄风的治疗方法。  本方实为“二陈汤”加味(二陈汤由获苓、半夏、陈皮、甘草四味药组成),可起到燥湿祛痰、通窍祛风的作用,对治疗痰浊中阻型头晕有一定疗效。服用本方同时应注意饮食清淡。本方对头晕属其他证型者,效果可能不明显。  现代医学认为,美尼尔综合征是由于内耳迷路水肿,管理平衡功能的半规管肿胀,导致平衡能力下降而引起眩晕。二陈汤有利水消肿作用,可消除迷路水肿,故用此方治疗美尼尔综合征常可收效。  蜂蜜泡枇杷治顽固性咳嗽  鲜枇杷果洗净晾干,放入容器内加蜂蜜浸泡,密封后放于凉暗处,泡至枇杷完全脱色后,即可备用。用时取泡好的枇杷蜂蜜1汤匙,含于咽喉部慢慢咽下,服后暂时不要喝水、吃东西,让药液尽量贴护在咽喉处。每日3次。  广西南宁 温云贵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呼吸内科教授苏惠萍点评:  枇杷既可食用又可入药,与蜂蜜配伍,具有润肺止咳、化痰和胃、利尿清热等功效,用于治疗顽固性咳嗽会有一定的疗效。若辨证准确,用于干咳少痰或痰黏难出的肺燥津伤、痰邪恋肺的顽固性咳嗽,效果更佳。但阳气虚损之虚寒咳嗽,咳痰量多稀白者不宜服用。  鱼腥草治结肠炎  十几年前,我患了结肠炎,肚脐下经常扭痛,吃药总不见好。我按照一个老朋友告诉的方法,找了些鱼腥草,洗净舂细,空腹生吃,每天2次,每次10克左右,忌吃猪油和肥肉。一个月后,肚子不痛了。后来,我随时把鱼腥草当菜吃,七、八年来没有复发。  云南景洪 杨开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消化内科教授李军祥点评:  中医学认为,部分结肠炎是由于湿热毒邪蕴积肠道所致,而鱼腥草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排脓的作用,可用来治疗结肠炎。但鱼腥草性寒,故应经中医师辨证,不属于湿热毒聚肠道者慎用。  药理学研究表明,鱼腥草具有广谱的抗菌、抗病毒和消炎作用,同时还有松弛肠道平滑肌的作用,既可消除肠道炎症,又可缓解腹痛和腹泻。  柿龙散治口腔溃疡  柿霜、龙骨、珍珠粉、乌贼骨各等份,研末,用小勺或吹管沾药粉敷于患处,每日3~4次。敷药后半小时内不可喝水、进食。  北京 李道宗  国家药典委员会白晓菊副研究员点评:  中医认为,口腔溃疡病机的关键是“郁热”。本方中柿霜清热、润燥、化痰;龙骨生肌敛疮;珍珠粉解毒生肌;乌贼骨收湿敛疮。四药配合应用,可起到清热解毒、生肌敛疮的作用,因此对口腔溃疡有一定治疗作用。  但值得注意的是,平时生活中应避免诱发口腔溃疡的因素,如:营养失衡、睡眠不足、过度疲劳、大喜大悲、精神紧张、工作压力大、辛辣刺激性食物等。  花椒酒治肩周炎  花椒、食盐各50克,白酒500毫升(45度以上)。将花椒和盐放入白酒中密封浸泡,每日摇动1次,连泡7日备用。用法:用药棉或卫生纸蘸花椒酒反复涂擦患处,每日3次,治疗期间及愈后患处注意保暖。  湖南古丈县 徐金堂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黄枫教授点评:  人到中年后,肝血、肾精不足,筋骨失养、骨节失灵;加上感受风寒湿邪,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就容易导致肩周炎。  花椒,又名蜀椒、川椒,味辛,性热,有小毒,具有很好的温通散寒、除湿止痛作用,能扩张血管。加入白酒炮制,更增强花椒温通发散寒湿之力,加入食盐则有制约花椒辛热有小毒的药性,并能引经入肾。此方外用于肩周炎可起到温经散寒、舒筋活络作用。要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除注意患处保暖外,可配合肩部锻炼和理疗。  中药熏足巧治偏头痛  川芎、牛膝、菊花各15克,白芷、苍术各10克,细辛3克,生石膏50克,煎沸熏洗双足,每次20分钟,每日2~3次。  上海 叶梦生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教授魏睦新/硕士黄沁点评:  偏头痛从经络位置看多属于少阳胆经病变,而熏洗脚底恰恰能使药力沿经脉到达头部两侧。所以通过药物刺激脚底穴位,如地五会、足临泣等可达到治疗偏头痛的效果。  此方源自中药名方“川芎茶调散”。无论内服或外用,均有助于治疗头痛,特别是偏头痛。不过,方中生石膏是大寒之品,建议不用。方中的川芎、细辛等药都属辛热之品,适宜于中老年及寒性体质人士使用。  (编者注:地五会位于足背外侧,第4跖趾关节后方,第4、5跖骨之间,小趾伸肌腱的内侧缘;足临泣位于足背外侧,第4跖趾关节后方,小趾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
2中医是如何给患者治病的
  中医能治病这是毋庸置疑的,从古至今那些病是怎么治好的?说是心理疗法是十分荒谬的,全国至全世界那么多中医院,中医学校都是心理疗法吗?  举个例子,你淋了雨要喝姜汤散寒,这样可以预防感冒,即是是风寒感冒也可以喝姜汤发汗治愈,你总不能上火了喝姜汤吧,喝了会好么,不是更加上火?这是心理疗法吗?中医其实并不慢,说中医慢是不了解中医,中西医差不多的。要是遇到好的医生,效果是立竿见影的。  现在的医生很少有真正为患者着想的,很多西医也是这样,怎么没人说西医的不好呢?有些人利用人们反对传统反对迷信的心理,拿古代一些迷信或者不科学的东西和中医联系起来,攻击中医,目的是为了炒作自己你的胆囊息肉最好是问医生,根据你的情况确定是看西医还是看中医,手术好些就用手术,必须手术就手术,能够保守一点治疗就看中医。
3中医与美容
  也许有一部分人认为:中医与美容本是两个遥不可及的范围,什么时候联系在一起了呢?殊不知中医与女性美容本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不但能让各种美容问题标本兼治,更能使女人真正活得轻松自如,达到完整意义上的美。  当“美是由内而外”的思潮开始为追求自然、整体美的新女性所接受时,以重在“调理内因、阴阳平衡”的中医美容正好迎合这一需求。尤其在新世纪的今天,现代女性对美的追求并不局限于表皮,更追求内在美,这一审美取向与中医所倡导的“漂亮必须建立在健康的基础上”的观念不谋而合。中医认为,人的容颜、面部美容与内分泌有密切联系,一些容颜阻碍、面部疾病只有通过内分泌调理,使健康状况改善才能根本上改变容颜。所谓调理,就是调节机体的运作机能,合成机体所需的各种有机物质,使机体能充分应用,发挥每日所吸收的各种营养,提高机体免疫能力。内部问题解决了,机体免疫力提高了,人的肌肤才会细腻红润,有光泽弹性,呈现白里透红的自然光泽。所以,中医美容理论强调整体观念,即认为美容是一个系统工程,需采取药物、针炙、食疗、运动、情态、气功、养生等多种方法配合进行美容,才能达到预期效果。例如,中医祛斑着重清热解毒,调节内分泌;治理脱发则以中草药生发以滋养肝肾阴虚、活血化阏,补气养血为主,以达到润泽毛发、乌须生发之效。  中医美容,标本兼治,从根本上美容,使“由内而外”的美容概念得以真正的诠释,让女人美得完整,美得自然。目前不少美容有识之士已熟悉到中医于美容的强大功效并致力于这方面的学习,追求由内而外美容的都市丽人也开始注重自身的健康状况,先从身体内部的美容做起,而后才护理肌肤,做到内外兼备,从而达到整体美容效果。  中医于美容的神奇功效已渐为人知,这朵美容奇葩正散发她独特的芬芳,弥久而悠然,正如得益于她的女人,隽永而释然……
4为什么有人不相信中医
  都说有些人对中医的理解存在着一些误区,但是中医人自身对中医就已经完全明白了吗?中医看病讲究辨证论治,一个人看十个不同的中医会有十种不同的结果,这不是因为中医市场混乱无标准而是每个人对这个病的辨证和推断不同;第二个问题:是不是所有的人都是不适合吃寒凉的食物?一般的养生书上都这么写着顺应自然,饮食不能有偏颇,但是这是适合所有人的吗?类似于这种的问题中医还存在许多,因此,中医行业的人士要加强自我的修养,要呈现出最正确的养生理论给大家,这样才不失为一个合格的中医人。  找十个中医来给同一个病人诊断,搞不好估计大概会有十个不同的结果。如果再让这十个中医给这个病人治病,那么很有可能有十个不同的方子,治疗效果肯定是不尽相同。为什么呢?一是因为中医诊断在目前没有统一的标准,缺乏仪器、数据客观的旁证;二是因为医者的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就是如同盲人摸象,只看到了一部分,没有看到其他部分,更没有看到全局;三是因为中医的精髓是辩证医治,不同的医生对于病人病情中的主次矛盾及发展变化的认识、处理、把握是不尽相同的,医疗方案自然就有差别,但只有了解把握了病人状况,针对病人病情主要矛盾和发展方向,适合病人体质的医疗方案才最为有效。当然,不仅仅是中医,西医也有类似问题,但在中医里更突出,因为除了中医特有的经络、阴阳五行、脏腑之说,中医的辩证诊治是中医的精髓,是真正使其经络、阴阳五行、脏腑之说发挥威力的东西。  中医的辩证诊治则意味着它是十分个性化、系统化、人性化的养生、医疗体系,因人、因地、因时而变,对一切要一分为二,要意识到事物的两面性,不仅要看到局部更要看到全局,要看到各系统之间动态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关系,要敏锐的察觉到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抓住主要矛盾,促进矛盾运动向好的方向转化。中医高级的养生境界,可以通天地,握阴阳,因时、因地、因人体内外生化环境的运动变化的状况,适时、适量加减调整五行生克,时时刻刻保证人体大系统的动态平衡。这需要对天地、阴阳、五行、人体内外生化环境动态的、全面的、实时的、深刻的了解和掌握,这样的人就是神了,可是天底下又有几个人能有这等神仙般的水平呢?估计一亿个人里也找不到一个,比连着中几次649还难。一般人对中医的了解大多十分粗浅,对自身的状态十分模糊,对如何针对自身具体情况动态的调整自己的生命状态就更摸不着门了,怎么整生命状态也不能总保持平衡,有点病是必然的,所以指望着大家自己养生得健康,根本不可能,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还是要靠医疗制度,要靠合格的医生,有效的药物,有效的治疗手段,养生保健只能为辅,医疗必须为主,这个主次关系不能颠倒了,不了解这个主次关系,就是养生的第一大误区。  #p#副标题#e#  由于中医养生是非常个性化、人性化的东西,任何一种养生经验、方法、技术,只可能对一小部分身体状况在这个时期适应这种经验、方法、技术的人有效,其他的人群则不一定会有很大的效果,即使原来有效的人群,随时间、地点、状态变化,效果也可能发生变化。养生的第二个误区就是经验主义、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形而上学,将个人的、个体的经验不分场合、不分地点、不分时间无限的推广至全体人群,总试图包医百病。其实任何一种养生经验、方法、技术,得益有效的都仅仅是一小部分人,特别是体质中下的人,体质中上的人大多都没有太大效果,每个人的养生方法都要根据这个生命体在这个时候的具体状况和外部环境具体来定,时间变了、条件地点变了、人的状态变了,养生方法也要相应变,没有一成不变的,都是方便法,这注定了任何一种养生经验、方法、技术都只能是虎头蛇尾。  各类养生术里最常见的就是各种禁忌,“寒性的、凉性的不要吃”,“反时令蔬菜、水果不能吃”,“只能补,不能泻”等等等等,诸如此类。这些说法,对于某类体质差的人群可能是对的,但对于其他体质的人群可能就不那么准确。而且这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凡事都要一分为二,寒性的、凉性、毒性的食物可能是要增加肝、肾的负担,但同时也会刺激肝、肾的功能,而且它们可能还有其他功能、作用。还有一般人又不都是纸糊的,都是有适应性的,有点韧性的,还是要将它们用于具体人所产生的优缺点和这个个体的承受力综合起来看。中医讲五行生克,要随时间、地点、状态变化加减,只补不泻肯定不是对所有人都合适的。再者,养生的目的是提高生命的质量,而不是为了养生而养生,更不能影响生命的质量,如果养生成了机械、枯燥的死守各种禁忌教条的程序,那么就无法体验生命的乐趣,实现生命的目标,那么这种养生还有什么意义呢?曹操在 “龟虽寿”里写道:神龟虽寿,猷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就是讲体验生命的乐趣,实现生命的目标比单纯的养生延命重要,养生只有在能够帮助提高生命的质量时,才有真正的价值。  #p#副标题#e#  养生再有的一个误区,就是排斥其他养生经验、方法、技术,极端的排斥西医。毛主席讲要中西医结合,这是绝对正确的方向。一些勇于探索进取,真正了解中医的中医大师们也积极提倡中医要发展,不能停留在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前的旧中医的水平上,一定要引入现代科技,中医一定要现代化,他们讲中西医是互补的,有些问题西医解决不了的如疑难杂症、人体亚健康等,中医却有独到的理论、方法、效果;而有些中医不容易出较好、较快效果的地方,西医的理论、方法、技术如抗生素、外科手术、遗传工程却有很好的效果,中医中西医最终一定是相通的。我看不仅中西医最终一定是相通的,科学、哲学、社会学、经济学、人文学最终也一定是相通的;理性与感性最终也一定是相通的,这是题外话了。世界上没有一种学问是能够恰如其分的解释一切的,没有一种方法是能够恰如其分的处理一切问题的,任何一种学问、方法都有它的局限性,都是方便法,唯有将所有的学问、方法综合起来,针对具体问题,根据具体条件,选择最合适、最能发挥作用的学问、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问题变化了,条件变化了,解决问题的学问、方法也要变。所以养生要多学习、吸取各种有效的经验、方法、技术,针对自己的问题,根据自己的条件有选择的实践,在实践中发现、总结出最适合自己情况的养生术,并在进一步的实践、发展中,发展、调整这一养生术。在养生术的学习、实践中,应务必坚持中医唯物辨证法的精髓,尽量避免唯心主义、经验主义、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等形而上学的误区。  以上都是作为中医人需要思考的问题,不是和现在排斥中医的人大肆争辩,而是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水平,真正将中医的精髓展示给大家!
5中医把脉的一些小技巧
  中医把脉是诊断疾病的一个重要过程,也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关键所在。现如今,很多年轻的朋友对于中医把脉不太了解,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下其把脉的技巧吧。  一、以脉的跳动的数目命名:  例如迟脉、数脉,中国古代的医生,是以自己的呼吸去测定病人脉搏的次数。一呼一吸,叫做一息,一息脉跳动四次,是正常脉。若一息脉跳动三次,称为迟脉,迟脉表示寒证,因体温降低,血行缓慢,所以脉就来迟。中医称为阳气不足,体质属寒,所以喜欢吃热的食物,四肢常冰冷、心脏衰弱等证,用药方面可用辛热的肉桂、附子等。若一息脉跳动五次,称为数脉,数脉表示热证,例如发烧、火气大、发炎等证,而且要分脉的有力或无力,有力是实火,无力是虚热,用药也不同。  二、以脉的形状命名:  例如滑脉的形容是往来流利,如珠走盘,应指圆滑,称为滑脉。滑脉表示有痰、咳嗽、食积腹胀、消化不良、胃酸过多等,治疗药物有半夏、浙贝母、神曲等。女子怀孕也会出现滑脉,属于正常脉。涩脉的形容是往来艰涩,如刀刮竹,与滑脉相反。涩脉表示津液亏损、贫血、麻痹疼痛,男子伤精,女子失血等证。治疗以补血为主,方剂可用四物汤或当归补血汤。  三、以脉的强弱命名:  例如实脉的形容是三部脉按下或举起来都有力,三部脉是指腕后的桡动脉一寸,分成寸、关、尺三部,食指按寸部,中指按关部,无名指按尺部。实脉表示实证、热盛、便秘等,属于元气充足,可以用苦寒药泻火。若是虚脉,与实脉相反,虚脉是三部脉举之无力,按之空虚。虚脉表示虚证,气血俱虚,治疗宜补气补血。  四、以脉的浮沉命名:  例如浮脉是浮在表面,轻取即可得。浮脉表示病在表,例如感冒、头痛。沉脉是轻取不应,重按始得。沉脉表示病在里,脉沉有力为里实、脉沉无力为里虚,虚证就用温补药,实证用通下的药。  温馨提示:中医是很久远的历史了,从古代就开始有,所以说还是很值得信赖的医术,大家可以放心的去用,中医可以治疗很多种疾病,如果大家想要研究中医的知识,可以自己多看一些相关的书籍,对身体也是有很大帮助的。转成都日报《中医名&小儿&成都有哪些》
来自妈妈帮社区:
谢谢,帮主鼓励!
好东西啊。别沉了。
谢谢你鼎力顶起!
好东西啊。别沉了。
--谢谢您哈!我的QQ:
很好的资料,D起来,收藏了,送花花!
看过的妈妈,觉得有用就帮忙顶起来,让更多的妈妈分享!
非常有用,收藏起!
我对中医儿科一直感觉很神秘,我家在北门,我小的时候就经常看王小儿(王静安),听俺娘说,俺很服王小儿的药。但我女儿就不一样,她咳嗽时吃王小二的要不是很见效!
此贴的另一个目的就是通过大家818,共享信息。大家可以在众多的信息资源中,采用&试错&法,找出最适合宝宝的儿科中医大神!
谢谢,收藏了!
亲爱的阿姨,请问有寇小儿的电话吗
亲爱的阿姨,请问有寇小儿的电话吗
对不起,我也不知道!帮你查了一下,也没查到!
先收藏了,以备不时之需
我知道王小二&艺术特别精湛&&&但是不容易看到啊&&&&&
我知道王小二&艺术特别精湛&&&但是不容易看到啊&&&&&
成都中医四大儿科名医简介:
1922年生于成都,日逝世,终年85岁。9岁开始学医,
先后师从廖里癸、李辉儒等12位蜀中名中医。1956年6月到成都市中医医院工作。1987年6月加入中国**。全省两位国医大师之一,全国第一、第二届名老中医专家继承导师,四川省名中医,成都市名中医。国务院有突出贡献科技专家特殊津贴获得者。1998年10月被授予首届&成都市名中医&称号;2005年10月被国家卫生部所属的中华中医药学会授予&国医大师&的称号;2006年4月,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儿科学会授予王静安同志&一代宗师&荣誉称号;2006年10月被授予四川省首届&十大名中医&称号。先后出版了《静安慈幼心书》《王静安临证精要》两本医学著作,发表交流学术论文数十篇。众科之中,尤精于儿科,被广大群众尊称为&儿童的保护神&,被患儿家长尊称为&王小儿&。
从事中医内、儿科临床50余年,临床经验丰富,理论上也颇有造诣。总结有效验方,并研制出&清凉丹&、&咽炎灵&、&健胃消食灵&、&吹日丹&。&神奇防感药带&、&神奇健胃药袋&、&中药疝敷托&等一批临床制剂,其中&中药疝敷托&属市级科研课题,临床疗效满意。其嫡系传人王泽涵,为成都市中医医院医师。
肖正安(1928~),男,四川金堂人。1946年从师于当地名医胡纬堂先生,后又随四川儿科名医徐梓柏先生学习,深得二位老师的薪传。1957年结业于四川省成都中医进修学校,后执教于成都中医学院,与儿科名家曾应台,胡伯安共事,又深受其学术思想之影响。执教30余年,历任成都市中医学会理事及该会内、妇、儿科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四川分会儿科专委会主任委员、四川中医函授编委、成都中医学院儿科教研室暨附院儿科主任、教授等职。
肖正安肖小儿自1948年即开业行医,专治小儿诸疾,解放后一直攻克小儿难症,在金堂家乡享有盛名。一九五六年成都中医学院创办儿科,次年肖正安肖小儿即到中医学院任教,他在三十余年的教学与治疗小儿疾病中,潜心研究小儿热、咳、喘、泻等症,卓有成效,他的科研论文,多次受到省、市科协的嘉奖。他的学生遍布省内外各市县,不少的已为当代名医。
肖小儿一生致力于中医儿科事业的发展,即使89年退休后,仍然关心儿童的健康,于90年&六一&儿童节创建《肖氏儿科诊所》每天病儿络绎不绝,日达200余人次。
寇恩培 寇小儿第六代传人,第五代传人寇素芳长子,成都中医药大学毕业。幼承庭训,除家学以外尚师从多位中医名家,并尽得真传,医道日进,悬壶多年,医名著于海内。 擅长中医内科、妇科、儿科。对于中医疑难病症,主张综合标本同治,园机活法,因证而施。对于眩晕、风湿和类风湿性关节炎、胃炎、胆石证、甲亢和甲状腺瘤、白塞氏综合征、干燥综合征、冠心病、糖尿病、尿毒症等,有自己的独到见解,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由于家学长于儿科,多年来所医治的患儿难以数计,尤其擅长小儿疑难病症:如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小儿脑积水、小儿难治性肾炎、小儿哮喘、小儿重症肌无力等;较其他科别而言,妇科尤为精到,善治月经不调、不孕症、子宫肌瘤、卵巢囊肿、子宫内膜异位、宫颈炎、宫颈癌、乳腺增生、乳腺癌等多发疾病。
冯贵明,冯氏儿科第五代传人,在成都天回镇的金牛区中医院做院长。自幼随父习医,饱读中医典籍,潜心研究小儿诸证,对中医儿科有独到心得。冯小儿不拘泥于中医,善于接受西医所长。其子冯云波,作为冯氏儿科第六代传人,自幼背诵中医经典,又考入重庆医科大学儿科系,硕士毕业,学贯中西。但冯贵明有一憾事:膝下仅有一孙女,恐冯氏儿科失传。希望国家对名老中医防宽生育限制,让名老中医后继有人。
有用,谢谢分享
请问妈妈们,我想把此文章收藏到QQ空间里该怎么做呢?
谢谢楼主分享哦。
谢谢,收藏了
收藏了,感谢这些医生
还有一个肖挹怎么没提呀?看得可是非常好啊
妈妈帮百科热门内容
微信服务号
礼包领取指南NO.1
关注妈妈帮服务号
即送育儿百宝箱
还有海量免费试用不要白不要!
礼包领取指南NO.2
第1步:扫码成功下载后,首页即可领取新人专属礼包。
第2步:填写收货信息,轻松领取帮宝适新生礼盒,更有机会获得?198帮Box大礼盒!
&&手机客户端&&备孕&&相同预产期&&同龄宝宝2017年2016年2015年2014年2013年2012年2011年&&同城(21个)(11个)(13个)&&妈妈兴趣&&宝宝兴趣&&特别关注&&非常有用
|||||
上海丫丫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沪B2- 沪ICP备号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咨询热线:400-675-1600
1-3秒快速咨询
【摘 要】
【分 类】
【关键词】
【收 录】
重要说明: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六条:为科学研究,向少数教学、科研人员提供少量已经发表的作品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本站文章仅向科研人员提供!
中医 2010年S1期 文档列表
作者:支英杰 谢雁鸣
 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
作者:叶晓勤 谢雁鸣
 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
作者:毕齐 宋哲
 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神经内科
作者:刘峘 谢雁鸣 翁维良 田元祥 杨靖 支英杰 李睿
 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
作者:王超英
 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作者:曹晓岚 谢雁鸣
 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
作者:邹忆怀 毕齐 谢雁鸣
 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
作者:尚莉丽
 单位: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作者:于国昌
 单位:北京北亚骨科医院中医科
作者:王小满 杨必安 陈勇
 单位:北京身心康国际中医研究院中医研究中心
作者:林海 黄雪琪 田从豁
 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针灸科
作者:王玉 周幼龙 董良杰
 单位:黑龙江省肇东市中医院 浙江工商大学卫生所
作者:窦迎春 王欣
 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方剂教研室
作者:顾恪波 何立丽
 单位: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呼吸消化科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肿瘤科
作者:施之琪 李莎
 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
作者:鲁浩
 单位: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风湿科
作者:文家慈
 单位:四川省苍溪县中医院
作者:李湧健
 单位:江苏省苏州市中医医院
作者:骆传祖
 单位:福建省泉州师范学院生物系
作者:徐健众 雷正荣
 单位:重庆市中医院
作者:章迅 章永红
 单位: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肿瘤科 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江苏省中医院肿瘤科
作者:宇文亚 谢雁鸣
 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
作者:刘元
 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尔勒市第二人民医院中医内科
作者:李军生 路燕 邹义英
 单位:广西工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系 广西工学院图书馆
作者:章永红 章迅
 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江苏省中医院肿瘤科 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肿瘤科
作者:刘红燕 白晓莉 马凤琴
 单位:河北省保定市第一中医院
作者:曹杰 邱祖萍
 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中医院
作者:郭兰 程印蓉 李晨
 单位:四川省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作者:潘新跃
 单位: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哈密市八一路重一堂中西医诊所
作者:李祥婷 周海虹
 单位:福建省厦门大学医学院
作者:魏贤辉
 单位:福建省平潭县民间医药研究所
作者:王强芬 邹明亮
 单位:广西桂林医学院人文社科部 桂林理工大学
作者:田常文
 单位:湖北省鹤峰县溇水大道810号皮肤病防治所
作者:杨宏丽
 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中医科
作者:杨滨
 单位:福建省汀州医院内一科
作者:江锡权
 单位:重庆市江津区人民医院
作者:何威 杨洁
 单位:福建省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作者:江锡权
 单位:重庆市江津区人民医院
作者:孙天琳 周叔平
 单位:厦门大学医学院中医系
作者:刘潮标 周怀
 单位:福建省第八地质大队卫生所 福建省龙岩市皮肤性病防治院
作者:叶发期
 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中医院
作者:陈波
 单位:江苏省常熟市中医院
作者:郑慧颖 洪丽美 邱峰
 单位:福建中医学院 福建省漳州市中医院
作者:陈玉柱
 单位: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职业安全卫生研究所中医科
作者:温宝良
 单位:山西省介休市中医医院药剂科
作者:金玉忠 王慧
 单位:河北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作者:刘云辉
 单位: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信访局
作者:徐志奎
 单位:云南省丽江市医院中医科
作者:李星锐
 单位: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艾滋病项目办公室
作者:陈业兴
 单位:海南省海口市琼山人民医院
作者:刘慧敏 阎小萍 王昊 王建东
 单位:中日友好医院
作者:张晓丹 任亚萍 乔丽平
 单位: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妇科 河南中医学院 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中医院
作者:关春梅 乔岩林
 单位: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人民医院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妇幼保健院
作者:张广鸿
 单位:青海省西宁市城西区行知路小学旁张慧芳诊所
作者:朱晓冬
 单位:海南医学院中医学院2007级针灸推拿班
作者:欧小萌
 单位:湖北省黄梅县中医医院
作者:王晓军 朱卫红 陆乾人
 单位:上海市浦东新区黄楼卫生院中医针灸科 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医院中医科
作者:马伟辰
 单位:山东省淄博职业学院药学系中药教研室
作者:杨华升 杨薇
 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
作者:李元 刘峘 王丽颖
 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
作者:焦扬 王玉光 付小芳
 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呼吸科 北京地坛医院中西医结合科
作者:徐惠梅
 单位: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心血管科
作者:许宗伟 苗青
 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作者:叶进
 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作者:柴巍 柴崑 柴瑞霭
 单位:山西省运城市中医药研究院
作者:谈华南
 单位:广东省东莞市塘厦医院
作者:王邦才
 单位:浙江省宁波市中医院
作者:卢雯平
 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肿瘤科
第99-100页
作者:王高峰 黄天生 朱生樑
 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消化科
第100-101页
作者:夏天 高慧 柴淑娟 李爽
 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
第102-103页
作者:王耀萍 孙世道
 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第103-104页
作者:丁纪元
 单位:浙江省杭州市第四医院医教科
第104-105页
作者:张欣 吴敏 倪健俐
 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中医科
第105-107页
作者:杨晓 柳国斌
 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周围血管病科
第107-109页
作者:徐咏梅 郁仁存
 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第110-111页
作者:徐胜修 徐有全
 单位:辽宁省普兰店市卫生局医政科 辽宁省普兰店市皮口镇徐有全中医诊所
第112-112页
作者:刘学多
 单位:山西省吕梁市临县中医院
第113-113页
作者:陈学广 李淑珍
 单位:河南省南阳市张仲景国医院
第113-114页
作者:陈昌明
 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第114-115页
作者:胡朋
第115-115页
作者:邢新婵
 单位:河南省郑州市第二中医院儿科
第116-116页
作者:崔徐江
 单位:广东省中医院血液科
第118-119页
作者:李桂萍 张振刚 张俊红 续建东
 单位:山西省清徐中医院
第119-120页
作者:甄绍先
 单位:河南省宜阳县中医院
第120-121页
作者:石英辉
 单位:河北省衡水市故城县医院
第121-122页
作者:罗世伟
 单位:重庆市第十二人民医院
第122-123页
作者:林荔云
 单位:江西省景德镇市第一人民医院
第123-124页
作者:张常喜 杨爱萍
 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医研究院
第124-124页
作者:汪尚君
 单位:吉林省延吉市杏苑中医诊所
第125-125页
作者:李应超
 单位:北京市南礼士路甲5号门诊
第125-126页
作者:蔡宝贵
 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中医院
第126-127页
作者:刘谋贵
 单位:四川省什邡市中医院
第127-128页
作者:田德新
 单位: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尼尔基镇永泰诊所
第128-129页
作者:陈喻萍
 单位:四川省都江堰市中医院
第129-130页
作者:吴毓驩 吴品琮
 单位:浙江省瑞安市湖岭中心医院中医科
第130-131页
作者:翟大渠
第131-132页
作者:傅明光 傅丽洁
 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第133-134页
作者:骆骏 骆书祥
 单位:广西北海市中国人民解放军91832部队卫生科 贵州省王武监狱医院十一监区卫生所
第134-135页
作者:董晓丽 魏秀兰
 单位:山西省太原市迎新街太钢总医院
第135-135页
作者:耿江平
 单位:山西省永济市邮政大楼
第135-135页
作者:陈炎 陈亚蓓 陶荣芳
 单位:安徽省明光市中医院内科
第136-137页
作者:李海聪 马明 杨学青 田心 戴琪 陈晓光 李求兵 王燕 田进
 单位:中日友好医院中医老年病科
第137-139页
作者:王文锐 孙平 王彩萍 何慧虹
 单位:浙江省平湖市中医院
第139-140页
作者:王厹东 赵虹 庄国芳
 单位:上海市浦东新区中医医院 上海市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
第142-143页
作者:刘晓燕
 单位:山东省青岛市黄岛中医院妇产科
第143-144页
作者:文双纶
 单位:安徽省芜湖金陵医院
第145-146页
作者:王慧新 刘毅 李如奎
 单位:上海市中医医院
第146-147页
作者:吴敏 肖光华 马碧涛 张欣
 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中医科
第147-149页
作者:曲岩 陈少宗 王黎明 杨凯 任晓
 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 山东省中医药研究院 山东省莱芜市中医院
第149-150页
作者:写国斌
 单位:甘肃省民乐县中医院
第150-151页
作者:张学红 石峻峰 关娜
 单位: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医院中西医结合科
第151-152页
作者:杨靖 叶晓勤 谢雁鸣
 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
第154-156页
作者:蔡行平 林秉滔
 单位:浙江省玉环县人民医院
第157-158页
作者:李力夫 王维
 单位:浙江省慈溪市红十字医院
第158-158页
作者:莫纲 王明波 刘浪琪 吴雪峰
 单位:广州体育学院门诊部
第159-160页
作者:郑勇文 陈世新
 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市中医医院
第160-161页
作者:唐万和
 单位:湖北省武汉市中医医院
第161-162页
作者:尚良翠 徐培荣 褚东方
 单位:安徽省滁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科
第163-163页
作者:金仕洪 徐超
 单位:四川省仁寿县中医院内科
第164-164页
作者:徐红
 单位:贵州省遵义市中医院肾内科
第165-166页
作者:薛锦云
 单位:江苏省海安县中医院集团李堡医院
第166-167页
作者:张达人
 单位: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沥林医院
第167-168页
作者:杨宏斌 李振社 马彩凤
 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人民医院
第169-170页
作者:韩汝斌
 单位:四川省青川县中医院
第170-170页
作者:高金堂
 单位:福建省霞浦县海岛卫生院
第170-171页
作者:房栩丞 杨淑雯
 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州中医医院肛肠科
第171-172页
作者:颜勤 杨景林
 单位: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
第172-173页
作者:李燕 杨翠苓 李吉栋
 单位:山东省平阴县中医院
第173-173页
作者:李玉锋 王垂杰 张晓军
 单位: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第174-174页
作者:何成云
 单位:云南省砚山县中医医院
第175-176页
作者:何乾超
 单位: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第176-177页
作者:王多德 席孝萍 张跃军
 单位:甘肃省武威市中医院
第177-178页
作者:李丽
 单位:上海市长宁区中心医院中医科
第178-179页
作者:高立珍 孟彪
 单位:湖北省十堰市中医院风湿科
第179-180页
作者:刘茂松
 单位:安徽省黄山市人民医院不育专科
第181-182页
作者:施捷 金杰
 单位:上海新华医院崇明分院
第182-183页
作者:熊红
 单位:湖北省武汉市普爱医院中医科
第184-185页
作者:陈小勇 黄旭东 熊时喜
 单位:海南省三亚市中医院骨伤科
第185-186页
作者:霍国敏 刘英霞 李淑萍
 单位:武警北京总队医院理疗科
第186-187页
作者:李子午 王德慧
 单位:山西省广灵县第二人民医院
第187-187页
作者:冯艳 洪承武
 单位:云南省文山州中医医院肛肠科
第187-188页
作者:张君满
 单位:河北省衡水市中医院妇科
第189-190页
作者:张玲
 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自治州人民医院皮肤科
第190-191页
作者:陈东海
 单位:福建省安溪县中医院
第191-192页
作者:刘飞霞 盛丽 黄如红 毕美芬 张雪锋
 单位:浙江省宁波市镇海中医院儿科
第192-193页
作者:索钢 李霞 兰景华 杨世慧
 单位:四川省骨科医院内科 四川省内江市中医院儿科
第193-194页
作者:陈健 王晓鸣 陶钧 程凤琴 杨秀娟 王利玲 王远照
 单位:浙江省中医院 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第195-197页
作者:王海涛
 单位: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
第197-198页
作者:过建春 喻剑华 荀运浩
 单位:浙江省中医药大学附属杭州市第六人民医院
第198-199页
作者:陈茂德 左剑雄 陈钰 刘新菊
 单位:四川省剑阁县鹤龄中心卫生院内科
第199-200页
作者:王允娜 景书州 郑魁山
 单位:甘肃省中医学校 甘肃中医学院
第204-205页
作者:蒋传义
第206-206页
作者:孙化斌
 单位:山东省淄博市宝华中医医院
第206-207页
作者:王尚明 纪富荣
 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平罗县城东大街东风南路康泰门诊部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卫生局
第207-208页
作者:曹世强
 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第209-210页
作者:张立欣 许国
 单位:河北省抚宁县中医院
第210-210页
作者:张辉 李述永
 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人民医院
第211-211页
作者:赵宏斌
 单位:山西省儿童医院
第212-212页
作者:陈树东 许晓虹
 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第212-213页
作者:何艳 闫春玲
 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炉院街办事处炉院街社区卫生服务站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盲人学校针灸按摩门诊部
第213-214页
作者:贾卫华 刘荣 刘梅举 王玲 马艳东
 单位:河北省衡水市中医院针灸科
第214-214页
作者:孙占山 杨佳璇
 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东河区占山中医诊所
第215-215页
作者:焦德智 耿伟明
 单位:河南省新乡市平原机器厂职工医院中医科
第215-216页
作者:章允志 王明杰
 单位:浙江省台州曙光医院 广西中医学院瑞康医院骨伤科
第216-217页
作者:张芙蓉 许爱秀 舒晴
 单位:湖北省武钢总医院中医科
第217-218页
作者:周华龙 周伟
 单位:江苏省南京市中医院
第218-219页
作者:符健 张丽 杨京慧 虞成飞
 单位: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科
第219-220页
作者:周伟 周华龙
 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第221-221页
作者:曾庆云 谢雁鸣
 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
第221-223页
作者:马学军 安美平 肖菲
 单位:山东大学齐鲁儿童医院
第223-224页
作者:王天生 张瑞 汤志刚 李晖霞 陈育慧 何秀芬 吕兰萍 王永强 周文娟 宋小华
 单位: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医院
第224-226页
作者:余顺祖
 单位:青海省西宁市城北区中医院
第226-227页
作者:史连俊
 单位:北京市通州区中医医院针灸科
第227-228页
作者:马子风 周然宓
 单位:福建厦门大学医学院中医系
第228-228页
作者:李志钢 杨晋翔 张伟 王再谟 谢春光 段渠
 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耳鼻喉科 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
第229-230页
作者:张馨 陆付耳 邹欣 徐丽君 董慧 杨明炜
 单位: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临床教学部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同济医院中西医结合研究所
第230-232页
作者:李坤星 董文亮 郭炜
 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
第233-234页
作者:丁瑞恒 廖蕴华
 单位:广西医科大学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内科
第234-236页
作者:吕妍 李丹 唐方
 单位: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中医科
第237-239页
作者:杨晋翔 邱岳 李志钢
 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消化科
第244-245页
作者:刘睿 邓跃毅 钟逸斐
 单位:上海中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肾脏科
第245-248页
作者:张忠勇 祁月英 苏秀海 李文东
 单位: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
第250-252页
作者:张友太 于盈光
 单位:山东省阳谷县中医院
第252-253页
作者:王占奎 张玉莲 郭家奎
 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脑病中心
第257-258页
作者:张慧琴
 单位:甘肃中医学院
第262-263页
第264-264页
中医杂志分期列表
产品参数:
主管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医科学
出版地方:
快捷分类:
国际刊号:
国内刊号:11-2166/R
邮发代号:2-698
创刊时间:1951
发行周期:
期刊开本:A4
下单时间:1-3个月
复合影响因子:1.464
综合影响因子:0.878
热门期刊推荐
400-675-1600
周一至周日 8:00-18:00
(仅收市话费)
免责声明:本站非任何杂志官网,仅限于收集整理互联网学术资源信息,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若需要删除请联系我们 蜀ICP备号-13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金堂县三才中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