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亲手传承岂偶然的古诗

传承文化经典诗朗诵稿
传承文化经典诗朗诵稿
学习啦【朗诵技巧】 编辑:王燕
  是一门语言艺术,朗诵个体角色是朗诵的直接实现者。那么传承经典诗朗诵稿如何写?下面学习啦小编整理了传承文化经典诗朗诵稿,供你阅读参考。
& & & & 传承文化经典诗朗诵稿篇1
  中华经典传承几千年,是中华民族优秀的精髓,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人类文明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的魂与根 。寒假期间,我观看了山东省青少年经典诵读电视大赛《小名士》节目,让我真正领略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我的心灵也受到了莫大的震撼与洗礼。
  山东省青少年经典诵读电视大赛,如同让我们品尝了一道古代经典文化大餐,演绎出了国学经典的独特魅力,有代代传诵的唐诗宋词,有琅琅上口的传统蒙学读物《三字经》、《弟子规》、《增广贤文》,有千年流韵的名篇雅言&&。通过观看比赛,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一等奖获得者张晓萍同学的《孝满,让爱回家》的朗诵,它让我们认识了以孝德感人的黄香、朱寿昌、朱德等,号召我们从小做起,从现在做起,做一个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的人,不要给自己留下&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的遗憾;而那些身着古装的国学小名士,他们扮演的小李白、小杜甫、小白居易、小李清照、小蔡文姬、小苏轼更是让我忍俊不禁,发自内心的喜欢;那一个个脍炙人口的诗句,声声入耳,涤荡着我的心灵;那出自圣贤孔子之口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语句,让我懂得了应该以能者为师,学会从生活中寻找良师益友,虚心向别人请教。要海纳百川,虚怀若谷,方能拥有高山般的情怀大海般渊博的知识。
  人生犹如一条漫漫长路,有许多岔道,当我们迷茫不知如何选择的时候,需要一个智者的指引,那个人就是经典诗文;我们少年犹如一颗颗茁壮成长的幼苗,那么经典诗文就是我们所需要的阳光、雨露&&
  &诵读经典,与圣贤对话;传承美德,让心灵成长。&让我们开启心灵的大门,去吟诵去领悟,为传承祖国的文化传统美德而共同努力吧!
  传承文化经典诗朗诵稿篇2
  (男)天地变化,圣人效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女)在天成象,在地成形,我们的文字是象形文字,是天地的语言。我们的哲学观是天、地、人三才的哲学观。
  (男)很久很久以前,我们读《易》。
  (齐)《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女)很久很久以前,我们读《诗》。(齐)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男)很久很久以前,我们读《道德经》。
  (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
  (女)很久以前,我们读《论语》,聆听至圣先师的教诲。
  (齐)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男)很久以前,我们一直诵读儒家的经典。
  (齐)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男)曾经有一段时间,我们迷茫了。我们没有好好反省自己,却把自己民族诵读了几千年的古书,连同那些古圣先贤,一同抛弃。
  (女)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不知文化,人就不知自己由何而来,往何处去。小至一个人,大至一个国家,甚至整个世界,都是如此。
  (齐)剥极必复,否极泰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男)值得庆幸的是,今天,在中国的大江南北,在世界各地有华人的地方,涌现出诵读中华正统经典的热潮。中华民族的复兴,首先必定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
  (女)珍贵的东西,我们弄丢了。在沮丧中,我们没有停止我们的寻找。我们找了好久好久。今天,我们终于找到了。
  (男齐)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莫治者否矣。
  (男、女)生命生生不息,生生不息的轨迹是一个圆。用天地的智慧和圣贤的教导充满这个圆。
  (齐)这个圆才能填满,才叫圆满。
  (男、女)我们一定能够画好这个圆,填满这个圆。因为我们的正统文化就是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智者;因为生命的本源具足完美和圆容的特质。
  (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男)承前是为了启后,
  (女)继往是为了开来。
  (男、女)现在,我们谱写了《中华赋》以传承圣贤们的思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女齐)开天辟地之混沌兮,天地始分浊清;千古帝王之功绩兮,辉煌历历在目;先古圣贤之创造兮,后人为之景仰;
  (男齐)孔孟老庄之大道兮,群起百家争鸣;华夏文明之复兴兮,掀起文化热潮;中华民族之雄起兮,拓我五千文明;
  (齐)中国觉醒之强盛兮,实力日益强大;世界和谐之欢乐兮,安定天下太平!
  (男、女)我们做人,我们做中国人,我们做现代中国的好少年!
  (男)少年智则国智,
  (女)少年富则国富,
  (男齐)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女齐)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齐)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传承文化经典诗朗诵稿篇3
  主持人A: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主持人B:齐风韶韵,流传四方。
  主持人A:灿烂的文化丰盈着我们的童年,
  主持人B:沁人的书香浸润着我们的成长。
  主持人A:我国历来被称为诗的国度,自诗经开始,中国古典诗文一直洋溢着独具魅力的灵性风韵。唐诗更是古典诗歌发展的高峰。
  主持人B: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尤其是李白的绝世才华,他豪放飘逸的气质,把诗写得行云流水而又变幻莫测,情财飘逸隽永,美如清水荚蓉。现在请听李白的《古风》。
  二、感受经典的魅力
  诗歌朗诵
  唐李白
  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
  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
  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
  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
  主持人A:下面请听朗诵《兰》。
  明 陈汝言
  兰生深山中,馥馥吐幽香。
  偶为世人赏,移之置高堂。
  雨露失天时,根株离本乡。
  虽承爱护力,长养非其方。
  冬寒霜雪零,绿叶恐雕伤。
  何如在林壑,时至还自芳。
  主持人B:名著不仅具有不朽的本质,而且是我们人生旅途中必不可少的伴侣与慰籍。名著是怎样伴我成长的呢?请聆听《论语》同我行。
  见义不为,无勇也。&&《为政》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八佾》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主持人A:《论语》中的&孝敬之道&,塑造着我们高尚的灵魂,它的&智慧之道&,启迪着我们的思维,它的&治世之道&教会了我们仁爱,书籍是这样的神奇!同学们还给我们带来了有趣的经事呢!
  学生1:《孔融让梨》
  主持人B:小小的孔融教会了我们,与人交往要宽容。让我们再来听听另一个,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呢?
  学生2:《凿壁借光 》
  主持人A:这些故事不仅有趣,而且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思考。那么都给大家带来了哪些思考呢?或者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对你有哪些影响呢?
  主持人B:经典名著的博大精深,真令人回味无穷。
  主持人A :走进经典,我们走进生活的四季。
  主持人B:走进经典,我们走进人生的四季。
  主持人A:底蕴深厚的《老子》可吟读,可朗诵,
  主持人B:能从耳朵钻入心中,如同一股泉水涓涓流淌,与大自然相融合。
  主持人A:草木为了感激春的到来&&吐露新芽;
  主持人B:鲜花为了感激夏的到来&&竞相开放;
  主持人A:硕果为了感激秋的到来&&挂满枝头;
  合:我们为了感激经典&&今天在此展示自己。
  主持人B:《弟子规》主要讲如何孝敬父母,如何为人处世,以增进团结,促进和谐。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为世人所称道,所敬仰。下面请欣赏《孟信不卖病牛》
  《孟信不卖病牛》
  古代,有个叫孟信的人,被罢免了官职以后,家里很穷,甚至连吃的东西都没有了。一天,家里人趁孟信外出把家里仅有的一头病牛卖了,来换粮食。孟信回家后发现病牛被卖了,就把家里人打了一顿,还去把病牛要了回来,他对买主说这是病牛,没什么用处了,这样的病牛不能卖给你。
  如果我们都能像孟信一样,做人诚实守信,经商公平交易。那像&三鹿&等欺诈行为事件就不会发生。
  主持人A:听了这个故事,你认为孟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人呢?见没见过和他不一样的人呢?(通过小故事和同学们的评论,让孩子们明白怎样做人。)
  主持人B:诵读中华经典,让优秀的民族精神在我们血脉中流淌。
  主持人A:诵读中华经典,让民族文化智慧支撑我们人格的脊梁。
  三、班主任总结
  中华经典的铿锵音韵在我们耳边回响,中华经典的千古风韵在我们心头荡漾。培根在《论读书》中这样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伦理使人庄重&&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从《忆读书》中我们知道冰心奶奶从小就贪婪地吮吸着经典文化的而长大,受着古典文化的熏陶而成就了她高尚的人格。孩子们让我们一起参与到&经典诵读&活动中,去汲取甘露,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一路让经典润泽我们的心灵。
看过&传承文化经典诗朗诵稿&的人还看了:
本文已影响 人
[传承文化经典诗朗诵稿]相关的文章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14769人看了觉得好
4012人看了觉得好
4117人看了觉得好
【朗诵技巧】图文推荐爱的传承的诗词
为你推荐的诗词:
  1.《荒村》
  年代: 明 作者: 于谦
  村落甚荒凉,年年苦旱蝗。
  老翁佣纳债,稚子卖输粮。
  壁破风生屋,梁颓月堕床。
  那知牧民者,不肯报灾伤。
  2.《棕榈蝇拂歌》
  年代: 唐 作者: 韦应物
  棕榈为拂登君席,青蝇掩乱飞四壁。文如轻罗散如发,马尾牦牛不能絜。柄出湘江之竹碧玉寒,
  上有织罗萦缕寻未绝。左挥右洒繁暑清,孤松一枝风有声。丽人纨素可怜色,安能点白还为黑。
  3.《湖上招客送春泛舟》
  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
  欲送残春招酒伴,客中谁最有风情?
  两瓶箬下新开得,一曲霓裳初教成。
  排比管弦行翠袖,指麾船舫点红旌。
  慢牵好向湖心去,恰似菱花镜上行。
  4.《阮郎归&来时红日弄窗纱》
  年代: 宋 作者: 晏几道
  来时红日弄窗纱,
  春红入睡霞。
  去时庭树欲栖鸦。
  香屏掩月斜。
  收翠羽,整妆华,
  青骊信又差。
  玉笙犹恋碧桃花,
  今宵未忆家。
  5.《赠皇甫六张十五李二十三宾客》
  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
  昨日三川新罢守,今年四皓尽分司。
  幸陪散秩闲居日,好是登山临水时。
  家未苦贫常酝酒,身虽衰病尚吟诗。
  龙门泉石香山月,早晚同游报一期。
  推荐阅读:
    想了解更多关于诗词网的资讯,请访问:
本文来源:/z/3039596.html
下页更精彩:1
诗词频道点击量排行1
诗词频道最新更新1
诗词频道编辑推荐1提要面化的论当代诗词价值观念的传承与重建倾向以及将诗探新时期以来,文学价值观念逐渐成为学术界讨论的热门话题之一,已出版专著多部,发表论文数以百计,虽然提出了一系列有学理内涵的见解,但也存在一些偏颇或不足。首先,有的论者把文学价值观念看成是文学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文化价值观念,这等于只承认文学作品中的内容才有价值,形式似乎无关紧要;其次,大多数论者关注的是当代文学乃至现代文学的价值观念,且过于强调了其创新的一面,而对于古代文学价值观念的探讨甚少,偶尔论及时往往难免有简单化甚至片面化的倾向,例如,有的论者以“经世致用”或“文以载道”来指称古代文学的核心价值观,实际上前者混淆了学术与文学的区别,后者混淆了诗歌与散文的区别。
本文拟从“通变”的视角来讨论中国诗词价值观念的古今演变,其理论前提有二:一是就价值观(尤其是核心价值观)而言,在一定条件下,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持久性,例如,中国自古至今的诗词都是采用汉文来表现的,其语音、词汇、语法、修辞虽有变化,但恒久不变的成份也颇多,因而从相互联系的角度来探讨古今诗词价值观念的演变,在学理上是有根据的;二是从文学价值观来说,应包括作者个体的价值观和社会群体的价值观,二者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因为不同的时代,社会群体会有不同的文学价值观,不同的作家也会有不同的文学价值观,甚至同一个时代可能并存多种文学价值观,一个作家的文学价值观也可能发生变化。因此,我们应该根据优秀作家作品中所体现的最具有代表性的价值观念(姑且称为核心价值观念)来展开讨论。
一、古代诗歌的价值观
《文心雕龙》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研究文学理论的专著,因为开头三篇依次为《原道》、《征圣》、《宗经》,主张在内容上“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因而有论者认为刘勰文学思想体系的核心是“明道”“设教”,后世古文家主张“文以明道”和理学家主张“文以载道”,实与此一脉相承;但他还在《知音》篇明确地说:“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斯术既形,则优劣见矣。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知音》篇是专论文章鉴赏与批评的,首先值得重视的是,刘勰已明确意识到“缀文者”(作家)和“观文者”(批评家)在价值取向上是有区别的;其次,他提出的“六观”既是阅读鉴赏文本应该进行的步骤,也可以看成是关于评判作品优劣的价值尺度。“位体”指体制安排;“置词”指文辞布置;“通变”包括通体变文与通古变今;“奇正”是就文风而言,主张“执正以驭奇”,反对“逐奇而失正”;“事义”指引用的事件、典故等;“宫商”指声律要求。可见所谓“六观”,主要是关于艺术表现方面的评判标准——其中既有“观宫商”一项,则可以作为诗歌形式评价的标准(辞赋、骈文也讲声律,但远没有诗歌那样严格)。而“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则主要是作为文章内容方面的要求——实际上在刘勰生活的南北朝时代,是很少有作家和批评家真正践行所谓“明道”“设教”的价值观的。
因此,我们不妨参照刘勰的思路,从“缀文者”(作家)和“观文者”(批评家)两个向度来界定古代诗歌的核心价值观念。从作者主体角度讲,主要以抒情言志为价值追求,以真、善、美的融合为价值取向,以创造意境为价值目标;从批评主体角度讲,主要以认识、教育作用为诗歌内容评价的价值尺度,以“六观”(尤其是“观通变”)为诗歌形式(含所观诗歌体式的各种规则和表现技巧)评价的价值尺度,以格调雅正为价值目标,以令人感动(最高级别是“感天地泣鬼神”)为价值导向。当然,在古典诗歌的发展进程中,除了这些相对稳定、持久的价值观念以外,在某些特定条件下也形成了一些异于常态、甚至走向极端的价值观念。
《尚书·尧典》首倡“诗言志”说,至《毛诗序》已将言志表述为“吟咏情性”,陆机《文赋》则称“诗缘情而绮靡”,从此以后,抒情言志成为诗人的普遍追求。但也有一些人以诗歌来说理——这也是以文为诗的表征之一,大致可分为两种情形:一种仍采用形象思维,通过意象描写来表现一定的哲理,如苏轼《题西林壁》之类,仍然可称为好诗;一种近乎以逻辑思维方式来直接说理,如两晋盛行的玄言诗,唐代以降佛家所作的诗偈和禅悦诗,宋代以降理学家所作的理气诗等,皆“理过其辞,淡乎寡味”——如果把这类诗中所体现的核心价值观表述为“文以载道”,倒是合乎实际的,只不过所载之“道”分别为儒、释、道的理论而已。
所谓真、善、美的融合,是指运用美的形式将真、善的内容表现出来。孔子在谈到《韶》、《武》乐曲时,开始使用“美”与“善”的范畴(《论语·八佾》);至东汉王充在《论衡》中已明确提出追求“真美”的文学境界,反对“虚妄之言”和“华伪之文”(《对作篇》),同时提出“文人之笔,劝善惩恶也”,要求作者“极笔墨之力,定善恶之实”(《佚文篇》),实已初步形成了真、善、美相融合的价值取向。“真”和“善”都是就作品的内容而言,前者指诗中描写的情志、事件、景物等都要真实,后者指作者在描写内容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倾向性(例如扬善惩恶),但有些诗歌(例如描写山水景物)也可以不明确表达这类倾向;“美”是指作者按照所选体式的规则(包括语言、声律等)并运用适当的艺术表现方式(包括赋比兴等)将真、善的内容形象地呈现出来。相对而言,三者之中,以“真”和“美”最重要(所以王充将“真美”并称),尤其是当后世模拟剽窃之风盛行时,提倡真诗往往成为革新诗风的有效途径。
尽管意境理论在唐代才形成,此前或稍后一段时期内,批评家曾使用“美丽”、“绮靡”、“风骨”、“滋味”、“兴象”、“兴趣”、“格调”、“神韵”等术语作为某类诗歌创作追求的价值目标,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诗词皆应以创造意境为价值目标,逐渐成为了作家和批评家的共识,王国维于1908年在《人间词话》中关于意境的表述实可视为古典诗词意境的总结,蒲震元《中国艺术意境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蓝华增《意境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薛富兴《东方神韵——意境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等专著论之甚详,兹不赘。
批评家强调诗歌的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是基于诗人描写内容的“真”、“善”取向所做的评价,从孔子的“诗无邪”说和“兴”“观”“群”“怨”说,到《毛诗序》提出“发乎情,止乎礼义”和“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就意味着儒家的诗教观已经形成了;而刘勰提出的“六观”(尤其是“观通变”)是针对作者以“美”的形式表现“真”、“善”的内容而进行价值评估;只有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作品,才称得上格调雅正,才会令人有审美意义上的感动。
二、古代词体的价值观念
词有“诗余”之别称,其释义指向有二。一谓词是由诗歌演变而来,即沈宠绥所谓“诗变而为词”,这意味着词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诗歌的价值观念。
二谓作词乃“诗人之余事”,如陆游《跋后山居士长短句》称“陈无已诗妙天下,以其余作词”,这意味着古人对于词的价值认识与视为正事的诗歌又有所不同。二者之间既相互联系,又在相互对立中逐渐向诗歌的价值取向回归。
由于词最初是在尊前花间由歌者演唱的,旨在遣兴娱宾,词人的写作是倚声填词,从晚唐温庭筠的“柔而软”到西蜀、南唐的旑旎宛转,形成了以婉约为主调的风格传统,词人以抒情(曲尽人情)为价值追求,以真美的融合(包括文词优美和合乎音律诸方面)为价值取向,以创造意境为价值目标,不要求像诗歌那样承担补察时政和移风易俗的责任,纯粹为审美娱乐而作,属于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这个传统在北宋中期曾得到发扬,例如,像晏殊、欧阳修这样的高官,在词中仍然描写男女相思之情,且以婉转缠绵、风流蕴藉而著称,与其诗风、文风大相径庭。
但自北宋后期以降,随着词坛出现新的变化,词人因其价值取向有别而逐渐形成了两个阵营。一派以陈师道、李清照为代表,认同并践行晚唐五代婉约词派的价值观,主张词体“别是一家”,反对以诗为词和以文为词,强调词的写作要曲尽人情和合乎音律,批评苏轼等人词作乃“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者”;一派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认为词体本是由诗歌发展而来,不必对诗体词体做严格区分,既可按词体本色写婉约词,也可以诗为词,甚至以词说理(即以文为词),因而其创作既有曲尽人情、合乎音律之作,也有言志、说理、不合音律之作。
北宋后期词体开始诗化的这种倾向,在靖康之乱后得到了愈来愈多的文人认同,他们不仅在词中感怀时事,抒发国难家难之痛、羁旅漂泊之愁、人生失意之悲,而且对于苏词重新给予评价,如王灼《碧鸡漫志》卷二说:“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至辛弃疾沿东坡指出的“向上一路”,专力作词,则完全突破了诗、词、文的界域,既抒情言志,也叙事议论,不拘格套,任意挥洒,甚至“用经用史,牵雅颂入郑卫”。赞同者如刘辰翁曰:“稼轩横竖烂漫,乃如禅宗棒喝,头头皆是;又如悲笳万鼓,平生不平事并卮酒,但觉宾主酣畅,谈不暇顾。词至此亦足矣!”(《辛稼轩词序》)批评者如潘牥评曰:“东坡为词诗,稼轩为词论。”至张炎撰《词源》一书,虽推尊姜夔的“清空”境界,却标举“骚雅”、“雅正”,实已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以诗为词的价值取向。后来清代的阳羡词派宗奉苏、辛,推尊词体,批评“矜香弱为当家,以清真为本色”(陈维崧《词选序》);浙西词派标举“醇雅”,谓“善言词者假闺房儿女之言,通之于《离骚》、变雅之义”(朱彝尊《红盐词序》);常州词派强调比兴寄托,主张“以国风、《离骚》之旨趣,铸温、韦、周、辛之面目”(周济《味隽斋词自序》);都是沿着宋人以诗为词的思路而向前推进。宋人尚认为词之于诗,“其发乎情则同,而止乎礼义则异。名之曰曲,以其曲尽人情耳”(胡寅《题酒边词》);清人则明确以“诗教观”为词作内容评判的价值尺度。
这种从北宋后期开始诗化的词体价值观,随着时代的推移,经过不断地推进和提升,最终与诗歌价值观已无二致,因而也就无须再另作归纳和表述了。
不过,这里还有必要稍加拓展,就词体的语言表现功能和词在文学史的贡献略作补充:
第一,以词说理并非始于苏、辛,只要举两个极端的例子就可以说明这一点。一是较早就有作者(《崇文总目》记为易静,其生活时代大约在晚唐至北宋景祐之间)写了700多首《兵要·望江南》,实是一部以占卜方式来讨论军机、兵法的书,其卦义皆以《望江南》词的形式来表述;二是北宋道士张伯端于熙宁八年(1075)写成《悟真篇》一书,实是由158首诗和12首词(皆为《西江月》)构成,用以演说道教内丹功法,后来成为道教南宗的重要经典。但实际上二者都不过是用韵文说理以便于记诵而已,基本上没有什么文学价值可言。上引潘牥讥讽“稼轩为词论”,虽然也可从辛词中举出一些以议论为词的例子,但他毕竟还是运用文学的手法写成的。为何此前没有名家引导,就有人以词说理了呢?原因在于词的长短句式与诗的齐言句式相比,从消极方面来说,更适宜于说理。
下面我再从积极方面讲第二点,相对于诗歌而言,词的最大进展是以长短句为主要句式,逐渐形成了一种跟自然的语言较为接近但仍然是诗化的语言,从而增强了语言(在抒情言志、叙事说理等方面)的表现功能;而词人往往从主观出发,更重视运用想象和虚构来构建意境,并且将抒情与叙事密切结合起来,从而使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进一步走向深入细腻(宋人称为“曲尽人情”);此外,由于词最初是在尊前花间走向自觉的,其以代言体方式叙事、抒情的作品已有所增多。因此,词不仅成为了宋代文学的代表,而且对于中国戏剧在宋金时期形成和元曲(含散曲与杂剧)成为“一代之文学”的光辉代表,产生过重要的催化作用——晚明沈宠绥把这个演进过程称为“词变而为曲”。
三、“五·四”以来诗歌价值观念的演变
本文原载中华诗词研究院、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心/编《中华诗词研究》第一辑,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16年10月版,第194-208页,全文1.1万馀字。
&百度搜索“就爱阅读”,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您的在线图书馆!
欢迎转载:
推荐:    
12【原】夕霞唱美诗词集(五)15首
2【原】原创《虞美人》红楼梦/鱼儿【图文】古代诗词的传承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古代诗词的传承
上传于||暂无简介
大小:335.00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奉献的诗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