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总是栗壮行大便黑色是什么原因因

新手报到,大家共勉 - 新人报到版 - 爱爱医医学论坛
查看: 756|回复: 1
新手报到,大家共勉
是否是医生:
如何知道爱爱医:
百度&找资料&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第一回 逢大旱民众倒悬 遇灾病神农问策
& && & 作者:孟琳升 孟仲岐 
& && &中华医药,源远流长;华夏民族,肇始炎黄。上古之时,瘟疟横行,神农炎帝,跋山涉水,济世救民,遍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乃祖国医药的伟大创始者,为后人留下一个个生动而感人的故事传说……   巴山,亘古雄伟壮丽。群峰林立,悬崖百丈,白云缭绕,古木参天,瀑布飞泻,幽溪奔腾。一条壮汉,穿梭林间。崎岖山路,荆棘丛生,扭裂踝腕,刺破皮肤,他也毫不在意置若罔然。在一个山坳里,东采草茎,嚼其味道;西摘根叶,品其气质;南取花卉,嗅其香臭;北收瓜果,观色辨姿,不知疲倦,不辞劳苦。饥餐野果,渴饮清泉。寻找着各色各样的草木,分门别类装入背篓。这位壮汉,正是人类祖先的著名部落首领——神农氏。  
& && & 炎帝,上古少典国君之子。母为有虫乔氏之女,名曰安登。姓姜,世居姜水(岐山、岐水之东南)北岸之姜氏城。炎帝表字石年,古称“感神龙而生”,故“身似龙形”。出生于烈山(砺山)之石室,人称烈山或砺山氏。身长八尺七寸,面红而身材魁梧,力大无穷。因以“火德王天下”,故名炎帝。先建都于陈地,后迁都于曲阜。其部落位于黄河中下游两岸,土地广阔,人丁兴旺。炎帝心地善良,足智多谋,一生有众多发明创造。其时,人类皆“茹草木之实,食禽兽之肉”。炎帝想到禽兽有限而人民众多,一旦禽兽食尽,民将无以为生。因而想起草木一年—生,源源无穷,其最能养人者,莫如五谷。炎帝乃因天时,相地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耜、耒皆古农具),教民众“树(种植) 艺 (从事)五谷”。这便是五谷的发祥原始,人们也因此而称炎帝为神农氏。他还“教民治麻为布,而衣服始兴”,“为日中之市,而聚货贸易”。凡此种种,均多利民。因而南至交趾,北至幽都, “莫不从其化”。  
& && &&&今日,他饥渴漉漉, 汗雨淋淋,长途跋涉,翻山越岭,寻找各种花草树木的根、茎、叶、花、果、子、实,并亲口尝试。其目的,就是为寻找能治疗人民疾病痛苦的有效药物。如此踏遍青山、渡遍绿水、走遍黄土、行遍荒野的举动,已不是仅此一次,而是反反复复,难以计数。人们不禁要问,他为什么要作此历险之行?原来,在过去一直物富民丰,突然近年天不作美,尤其今年一连数月,天下大旱,滴水不见,大地龟裂,禾苗枯黄,粮食颗粒无收。人民处在饥饿当中。恰在此时,疾病又在民众中接踵蜂起,病魔与死神困扰着整个部落,疾病交迫,人如倒悬。当时的巫婆神汉,均束无手策,一筹莫展,真所谓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在医药尚未被人揭晓之时,民众只能以死以待之。作为部落的首领炎帝,更是忧心忡忡,心急如焚。忽闻几个部落首领来报,各地羸劣者无数,死亡者惨重,更使炎帝烦躁不安,以至近十数日来寝食俱废、夜不成寐。原来的满面红光,渐转黄白枯瘦。旧日矫健的体魄,明显消瘦一围。炎帝的爱姬,系莽水氏之女,名曰听 ,见夫王如此迹象,看在眼里,痛在心上,几度劝慰,终归无效,只好以泪洗面而代之。炎帝之爱女,名唤瑶姬,婷婷玉立,貌若天仙,且资质聪慧,果敢有见。这日劝慰父王后,突然开言:“父王,在过去的农耕、商贾、战事中,您多采纳部落中各大小头领的意见,现今的疾病,您何不再找他们相商,或许能提出有益的见解。”炎帝 闻言,神情为之—振:“哎呀,我儿言之有理。我真是聪明一世,懵懂—时啊!怎么忘了集思广益这—至宝呢?快传令下去,让大小头领前来议事。”命令发出不久,炎帝即坐于明堂之上,右边爱姬听 就坐,下边爱女瑶姬相侍。不多时各个部落(其时,天下共分甲、乙、丙、丁等十个部落,各部落首领称为酋长)头领到齐,作揖高颂:“吾王吉安”,然后分别就坐。炎帝示意后,环顾一周,开言道:“如今疾病猖獗,民不聊生,不知尔等有何卓见?”
第二回 区区小草显神奇 各种大病得救治
远古之时,氏族社会民众茹毛饮血,杂处群居。其栖息之所,或构木为巢,搭棚架于林木之间;或掘土为洞,阴处穴居于土地之下矗为议事便利计。其最高部落首领,则居于明堂之中。所谓明堂,即以土石垒基成丘,上以土木为墙、木材为柱,横梁贯之,上覆茅草。以竹为床,以石为凳,一应家具器皿,或竹或木,或石或陶。较之巢、穴,则豪华无疑矣。当炎帝以沉重而忧郁的神情询问各大小头领时,头领不仅一阵骚动,个个面红耳赤、抓耳挠腮。骚动过后,一阵沉默鸦雀无声。良久良久仍无人回答。突然一个清脆悦耳的声音,划破了寂静的清空“父王,几个月前,小丁为熏蚊虫而燃烧艾叶,其祖母病痛昏迷,无意中闻艾叶而苏醒,说明艾叶能有醒神之功效,今后似可推广。又如河滨沙梁小丙,因患疮毒不能起身,家无粮谷,其母于河畔挖得甜草根代食,不久疮敛病愈,人称此草为甘草,可见有解毒健身功能”。一石激起千层浪,万波涟漪更无穷。瑶姬短短两条例证,引起众多头领不尽的回味。在漫长的岁月里,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总会无意识碰到某些偶然的现象,把这些“偶然”加以重复,往往能形成一个固定的事实。特别是在以五谷为主的炎帝时代,当然杂草、树叶等作辅助菜肴,也事在必然。其间某人腹痛吐泻,无意中食某菜或某草而吐泻止、疼痛除,也并不少见。此时各头领均已得到启发,并纷纷讲述各自的见闻。广言堂当场形成嘁嘁嚓嚓说个不停。”大家肃静。”炎帝见状,当场宣布:“各位按次序分别叙来,并请有司(当时专管首领事物的人员)记以成文备案查考,然后接着道:“下面先请甲部落头领 (甲酋)讲述。”甲酋(当时人称各部落头领为甲酋.乙酋等)闻言,雀跃而起,朗声说道:‘给大家讲个故事。’他咽了一下,“我们部落大乙,为人勤快。眼看今年稼禾无收,又值寒露之际,惟恐入冬受冻,进山去砍柴。在背山处发现一片青绿,走近时见是似草非草、似木非木的种植物,用指切之,似有油状,他认为烧火一定很好,就割了一大捆,扔在院内,以备冬季烧火取暖。劳累了一天,又从山上往返,周身大汗,腹中饥鸣,疲倦乏力,当即躺在院中歇息。睡梦中,忽觉周身寒冷,全身如绳索捆绑,醒来时全身鸡皮泛起,抖战不已,而且通体疼痛,如被杖击,头痛欲裂,腰痛如折,鼻子不能通气,靠嘴呼吸,时时咳嗽。其母见状,以为饥饿所致。仓促之中寻出仅有的小半碗谷米,下在锅中,欲熬稀粥。快成时,怕大乙嫌稀粥太淡,想加点菜料,忽见院中有青菜,跑去抓了一把。以为是韭菜,熬成后,大乙喝了一碗即又睡去;不大一会儿,只见他汗出津津,寒战也停。当醒来时,大乙的疼痛已止,咳嗽也停。众人都觉怪异,问大乙妈的稀粥是怎么熬的,才知里边放菜放错。经大乙再到原地询问,那里的人把这种草叫“麻黄”,并听那里人说凡是受冷而引起不出汗、身疼痛者,熬汤喝下,很快便能病除。甲酋说完,炎帝高兴地说。很好,既能治病,我明天就去那里尝尝味道,品品它在进人体内的感受。” 接下去,乙部落头领乙酋开始发话:“今年收成不好,家家缺粮。原来吃不饱的人,不耐受冻,偏遇今年气候又特别冷,所以患身疼发冷的人特别多。我们听甲部落的人说麻黄能发汗。散寒,因而凡患此病者,都熬麻黄水喝,并且全部得救。一般人取麻黄一小握,熬成水喝一小盏便成。可我部落有个小伙叫楞不丁,他治病心切,一次熬了鹅卵石粗三把,喝下三碗后,疼是止了,大汗不停,如水淋漓,并且头晕,周身无力,同时更加怕冷,稍有风吹,他便哆嗦。他的母亲.以为他太饿,就准备作饭吃,可全家好点的粮食一点也没有,在地窖旁好容易找到点‘麦余子’,还是去年掏麦子时漂出来的秕子’人们把它叫做“浮小麦”。情况紧急,只好拿来充饥,因为太少;其母想找点辅料。可什么也没有,在墙角见有看似干而触之尚软的几根细柴,加之其母眼神不好,以为是去年放干的小红薯,撅把撅把扔在锅里同煮,煮好后让楞不丁服食。吃的时候,楞小子发现这红薯味不对,这才细看,认得是麻黄的根,但这时饭食已快吃完,反正饥不择食,管他呢,填饱肚子为上,谁知道奇迹出。现了,楞小子汗出止了,而且精神也渐渐恢复了。我来这里时,他已如同常人。”炎帝听后,哈哈大笑说.“浮小麦、麻黄根,止汗固表效如神。” 听到这里,细心周全而足智多谋的瑶姬再也坐不住了,她当即滔滔不绝,像竹筒倒豆子一样,道出了近年来她的见闻:“父王,在您为部落操劳之际,我闲暇无事,重点观察了不少花草树木。原来它们不仅形态不同,而且有着各自不同的气质与性味,甚至同一植物,它们的根茎叶花果实,也同样各不相同。而这些不同的气味,对人有不同的影响。我发现,凡是味道辛辣的,人吃食后,容易发热、脸红.出汗,过多就会心跳,心慌头晕;凡是甘甜的能让人精神振作,气力增加;食量加大;凡是酸涩味道的,能使人大便减少,小便短缩,汗出亦减。当然也有一部分能使人;那些味苦的,能控制烦燥、口渴减少.发热退;具有咸味的,则能让人耳聪目明,骨力增大。’说道此处,瑶姬看了一眼乙酋说:他们部落的楞不丁。就是用麻黄太多,超过般人的三倍,而麻黄肯定是辛辣的。此时乙酋当即补充说:“瑶姬。说的对,我曾经亲自尝过他喝的汤,确有辛辣味,而且略有苦味。“瑶姬点点头,更自信地说:“这就对了,我所发现的正是这—点,辛辣味能使人出汗,但太多则汗出不止,如继续出汗,就使人头晕发蒙,甚至迷糊不清。幸亏又用了浮小麦、麻黄根,使汗停止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她还要说什么,只见炎帝给她打个手势说:“你说的让有司全部记下,没说完的会后父王再问再记,现在还是让大家抓紧时间继续畅言。”说毕指指左排第三位:“丙头领有何高论?”
第三回 积众多偶然现象 决志建必然王国
明堂的四角各有一根粗大的木柱支撑,正北面是一堵严实的墙,东西两面,围墙呈三分之二状,上端空豁。正面留有人行出的正门,两边用木料作成花棂形。这里虽挡风雨,但气流仍与外界相通,不时有微风吹入。然而人们论说的激情,压过了外界的风声,抵住了袭来的凉气。由于炎帝的指令,丙酋慢慢站起,看上去人显消瘦,面色淡黄,用不高的声调说道:“唉!我部落,河流较少,黄沙较多,逢此大旱,草木难生,禾苗尽皆枯死,民众为节省五谷,连野草树根都当宝贝。野兽也已绝迹。部落中有几个食量大的壮民,饥饿殊甚”说道此处,丙部落副头(人称丙副)立即起立,接住话题:“下面由我代替我们头领说吧!他为了让那些能食壮汉支撑度日,把他的谷粮全部分完,而他却用野菜、草根、树皮代替,已经几个月了。半月前,他开始汗出如洗,甚至说几句话都会大汗淋漓,少气无力,走路常用木棍作杖。大家见他如此状况,劝他多吃粮食,可他家已无粮食可寻,而寻常野菜、树根,煮食后很快变成大便,稀溏拉出,他渐渐变得没有食欲。不能行动.在床上躺了几天,气息奄奄,昏睡不醒,手足也逐渐凉起来。。大家十分着急四处悲告。幸好部落中有一猎户,数年前他打猎到潞山,也因饥饿劳累,昏倒山中。半夜被凉风吹醒,无意中乱拔草根择食。忽然抓住一根藤状草,用力拨起,“下边是一根粗粗的软根,外表圆胖,再细看,如入体形状。饥饿中慌无他顾,送入口中,顿觉香甜可口,口干渴也得到缓解。他忙又拔几根吃下,顿觉精神振作。第二天起来,发现已不气短,浑身有力。趁此机会,他又照样拔了一捆,背回部落。因当时粮丰草美,此物一直束之高阁。听说丙酋因饿而病危,他匆匆前来,将此物三根熬下,连汤带物,让丙酋服食。服完后只听丙酋腹中鸣响。渐渐汗出减少,手足也逐渐转温,开始能和入说话。第二天再服三根,便能起床活动。”这时丙酋站起续道:“此物甘甜而美,诱人食欲,服后第三天,找觉得什么草根皮都香。而且已不拉稀,体力也大为增加。哎呀!若非此物,我恐怕已见不到大王和众位矣。”炎帝听到后,目转几下说:“此物甘美,状如人形,能起死回生,人不可不参。我们今后就叫它‘人参’吧!”同时,他又下令:“会后各部落都从丙酋处领取样品,派人到潞山去挖取人参,以备应急之用。” 本来已轮到丁部头领发言,但丁酋为人木讷,说话迟滞,被瑶姬插了嘴:“父王,女儿在日常生活中,已观察到五谷(庶.黍、稷、稻、曩)、五菜(葵、藿、鲱、薤、韭)五果(桃李、杏、栗、枣)、五畜(牛、羊、猪、犬、鸡)这四大类食品,各自有酸、苦、甘、辛、成五种味道,而这五味又分别与木、火、土、金、水五行相合,在人体,按五行又分别与肝、屯、脾、肺、肾五脏相应。也就是说,谷、菜、果、肉;能够分别有选择地进入人体脏腑。在一般情况下,他们对人体脏腑起着滋养、强壮的作用。在疾病情况下,它们又按不同属性、类别治疗不同的疾病。根据以上各头领及大家私语中所广见,女儿认为在大自然中,存在着能够像以上谷、莱.果等性味的草木花卉,我们何不在广袤的大地上、山川间、江河中寻取这些同类物品,采回后,或可充饥以度荒,或可用以治疗疾病。”说到这里,在座的头领们尽皆哗然,群情激荡,齐声高呼:“建议,就按瑶姬说的办。”丁酋忽然站起,犬家纷纷扰扰的场面,顿时平静。只见他慢条斯理地说:“眼下颗粒无收,民众家无隔宿之粮,原野中野菜、野果也已不多。又将入初冬,大伙又不识哪种草木可以治病。因此,这挖采之举,谁人能做,谁人能当?轰轰烈烈的场面经丁酋一提,顿又安静。正当人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的时候,忽见门口人影一闪,进来个白发老头,只见他鹤发童颜,步履轻健,敏捷地来到炎帝而前,炎帝一见此人,顿时眉开眼笑,赶紧离座相迎:“老先生多日不见,一向安好?”老人边作揖边道:“托福托福,大王吉安!”炎帝迅速扶老者坐下,然后说:“目今荒旱,人民涂炭,现正召各路英豪计议对策,适才遇到难题,正想赴仙居讨教。”老者哈哈大笑道:“闻听贤王议事,老朽也想略尽绵薄,特此匆匆赶来.”老者捋着白髯说:“进门前已知各位所难,老朽已暗自思法矣。”大伙一听,神情为之一爽,尽皆喜形于色。原来老者乃炎帝幼学之师,人称太乙子,为人博学多通,见多识广,喜好游历。炎帝不少创举,得益于太乙子者甚多。现今进退维谷之际,老先生一到,知其必有良策,故人人喜上眉梢。只听太乙子道:“天有九门,中道最良,日月行之,名日国皇。字日老人,出见南方,长生不死,众耀同光 (语见《神农本草经一逸文附录》)。”说完凝视炎帝,向南方观望。众人皆不知老人语意,但见炎帝频频点头,不时称是。当太乙子转过面来时,炎帝再次起身,抱拳欣然说道:“诚感先生赐教,愚王自当奉行。”说毕,又向大众宣布:“自癸来元年初艺五谷以来、目今以六十余年矣。今为抗荒旱,救民病,本王决定,听从先牛教导,即日便由本王亲自外出,上山下乡,涉川历江,遍尝草木,搜寻药石。”他看看瑶姬说:“你把刚才关于五行、五脏、五味。五谷.五菜、五果、五畜的内容迅速整理成册,备我携带,以作尝采药物的参考。”瑶姬乐呵呵地说。“此册半月前已写就就,要不我怎会想出让父王召开药品对策会的建议呢?”炎帝说声好后,又转向其子临魁道:“从明日起,家中诸事,由你代管,如遇难决之事,可召集各部落酋长商讨,重大难题,派人告我,不得有误!”临魁站立回禀:“谨遵父王诏命。”炎帝旋即又对众人说:“看来瑶姬对疾病与药物,已有些小识见。我外出后,各部落的病人,可与瑶姬相商,能救治者,切莫贻误!同时,对各地所发现的救荒洽病经验,也要及时告知瑶姬,让她继续扩充整理。”众人回答“是”后,一齐出门,分别到丙酋处领取人参,然后返回自家部落不提。
第四回 太乙启悟见真知 深思熟虑出良谋
月朗星稀,树影摇曳,秋风萧瑟,落叶飘飞。初冬寒气,时时侵肌,一阵凉爽,一阵栗起。炎帝拖着疲惫而沉重的步履,在漫漫的夜空下,踱来踱去。他的脑海中回荡着一天来各酋长们的话语;他的眼帘帘中闪现着瑶姬的启迪;而耳畔的回响是太乙先生谆谆的教诲。早在多年前,炎帝既拜太乙先生为师,恭虔敬服。各种著名改革,都由先生指悟而获得成功。癸未元年推行的五谷种植,即系先生提出。其时先生说:“子为众子之长,长矜其饥寒劳苦,昼则弦矢逐狩,求食饮水,夜则岩穴阴处;居无处所。小子矜之,道时风雨,植种五谷,去湿燥隧。随逐寒暑,不忧饥寒。风雨疾苦。”炎帝遵照先生意见,改游离为定居,变棚穴为居舍,种植五谷以饱腹,织麻成布以保暖,皆先生所教。后来变生食五谷为熟食,变群居杂处为家庭,均听命于先生。太乙原话:“凿井出泉,五味煎煮,口别生熟,后乃食咀。男女异利,子识其父。”现今已全部成现实。而今先生让自己亲赴南方尝采药材,想来这南方必定草木繁盛,药物众多。散会后先生又教授了尝采药品的规律,可当作治病的总则: 诸药味酸者,肝养心,除; 其味苦者,心养脾,除; 其味甘者,补脾养肺,除心病; 其味辛者,补肺养肾,除脾病; 其味咸者,补肾养肝,除肺病。 先生以五行的生克道理,阐明了各种草木对人体的作用。而每种草木,味各不同,既使味道相同,也有味厚、味薄、味浓、味淡之别,而且是否有毒,也需要亲口尝试方能识别。想到这里,炎帝心中更觉豁朗和清爽,更觉此行的重要和必要。他边走边想,不觉已到听该房门前。离得老远即能闻到一股馨香的烙饼气味。再稍走近,又听到石针缝制兽皮的声音。进门一看,原来妻子听泼在专心做饭,烙饼已叠起一大摞,比平常多出几倍。女儿瑶姬正低头缝制兽皮大袋。炎帝甚是诧异,问道:“你们这是干什么?”听到父王声音,瑶姬连忙起身,放下手中活计端来汤液,为父王解渴。妻子笑吟吟地说:“你不是要出门吗。为你赶做干粮!”一股温馨的暖流,顿时沁入炎帝心田。 “谢谢你们!” “谢什么!你甘愿为大家冒险远行,我们应以实际行动支持你。相互说笑间,瑶姬已摆好餐具,大家开始用餐。席间,斟满一盏醪醴,端到炎帝面前:“为大王尝采药品壮行,特敬一杯!”炎帝接过手中,感激得热泪盈眶。多少次创造,多少回改革,都是这位伟大的女性,给予支持,给予鼓励。他情不自禁地脖子一仰,将醪醴干尽后说:“为你们的后援,我也敬你一杯!”听泼和瑶姬也分别饮尽。然后炎帝话入正题,对女儿说:“瑶姬啊,你今晚一定要把你所说的五味性能赶写成册,并把今天太乙先生的五行理论也写进去。” “父王,放心吧,这些内容,我早就写好啦。前几年您忙于倡导日中之市的时候,我闲暇无事,正好太乙老先生到来,他很早就把这些理论教我了。我又经过几年尝试观察,的确屡验不爽,因此前几年我就把它们写以成文,并刻于简册。明天给您带上,决不误事。” “好!我儿真是有心人。一有你们的支持,我这次行动定会成功。”“为父王采药成功干杯!''儿子临魁和女儿瑶姬同时相散。祝愿声.碰杯声、欢笑声,响彻夜空,直达云天,久久不能平息。
第五回 神农采药救万民 国老济世利千秋
明堂的北面,波光粼粼,咆哮隆隆。远远望去,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东去劝人归。朝霞与双鹤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明堂的南面万人广场上人山人海,群情鼎沸。“吾王万岁”“炎帝吉安”、“神农顺利”的欢呼声此起彼落。原来民众们为炎帝的出游尝采药材,集结在广场为炎帝送行。清晨天刚蒙蒙亮,炎帝刚刚醒来,瑶姬早已把炎帝出行的用品备好。见父王睁眼。便笑着说:“父王,母后早把早饭做妥,请您稍事活动便来用膳。炎帝为了抓紧时间早晨的一应洗漱、活动尽皆从简。迅速用完早饭,即健步来到广场站台。只见他束发正冠,布衣整齐草履结实。手拿石刀石斧,右侧悬挂兽皮口袋,内装瑶姬编好的本草记录及烙饼干粮。背后高耸着红柳条编制的背篓,雄赳赳、气昂昂地迈上石凳,用宏亮而刚毅的声音道:”民众的康泰是本王的愿望。我今出行,众民众要各按本职,各尽其事。待本王采药归来,共斗病魔,共逐死神!”民众中顿时爆发出狂奋的掌声‘‘驱逐病魔、战胜死神,一定要达到,一定能够达到,口号声震撼大地,响彻九霄。欢呼声能惊天地,敢泣鬼神。在瑶姬。听泼,太乙及甲,乙,丙,丁等众酋长的簇拥下炎帝走下站台,迈步南行,走出广场数里。一队长长的仍然恋恋相送,不愿离去。在一片广阔的沙漠地边,炎帝回首摆手,高喊‘‘请众民就此留步!”“大王保重,大王吉行!”炎帝招招手以飞快而稳健的步伐,迈向一望天际的荒原,突然前面一条由西向东的河流,挡住了去路。河的边上,已有薄薄的支离破碎的冰层,但他却不能阻挡河水的汩汩东进。此时炎帝抬头,日已将近正午。他正颇感乏累,腹中已感饥渴,正好边食边饮,稍作休息。嚼着烙饼'就着河水'喘着粗气,望着周边。忽悠之间前面不远的河边有一片枯草,随风摇曳着行将飘飞的黄时。炎帝边吃边想:“何不前去看看。”想到这里,便身不由己地走至近前。嗬!原来这里远近数里,尽是此草。虽然已将干枯,但多数尚能辨其形态。走近细观,见草茎粗壮,立直挺拔,基部近根处青有木质,上有灰白短毛如绒刺样,外皮或红或暗棕色,单数羽状复叶,呈互生形叶,柄长二至三分。炎帝用力拔起一根,其根部更为粗壮,且向下向旁又有分枝,其粗者如拇指,因在沙地,再佐以石刀挖掏,采挖较为方便顺利。随着根茎走势,挖出一根长约数尺的鞭状根。外皮暗棕,折断其末端,内质呈金黄色。送入口中咀嚼,甜味浓烈。”味甘”,炎帝边品边忆:“太乙先生云甘味能补脾养肺,此物如此之多,如此易采,又如此甘美。眼下民众饥饿殊甚,伤脾损胃者至多。理应采之。说干便干,炎帝把背负之物解放一旁,动手从最边上的一苗,小心翼翼的挖掘。挖至起劲处,汗水由额到胸、颈至背湿浸衣衫,但他想到的是民众的疾苦,劳累早丢到九霭云外。不大一会,整整一背篓已装满。正在这时。一个陌生的声音传人耳际:“大王辛苦。”炎帝抬头见一位耄耋老翁。精裤矍铄地出现在面前稽首。长者辛苦,炎帝顺口答道。只见老者开言:”神农采药济民众’国老济世利千秋。听到此间,炎帝闻言不俗,知为高人。乃十分礼敬。趁着休息,说:“长者请坐”,两人便席地而坐,促膝相谈。 “听长者适才所言,似有深意,不知长者有何见教?” “不敢,老朽在此居住,已不知年月,近闻人传,大王拟采药济众,老朽感佩莫名,今幸目睹大王风采,真乃万民幸甚,老朽幸甚!” “长者不必过谦,此物究系何名,有何用益,恳请长者教我。” “老朽原名国甘根,因久居此所,人皆忘我名称,见我白发皱纹,多呼国老,实感有愧。至于此物,我曾多年观察,细作体会,确可作为去病良药。” 接下去国老便详细道出备细: “此物黎庶俗称甜草苗,又名甜草根,因其味甘甜而厚美系多年生草本,又简称甘草。”说到这里,炎帝突又想起瑶姬所说,丙患疮之例,不由脱口而出:“能解毒疗疮?” “对!本品功效奇特,治病甚多。”一听治病,炎帝对国老更加礼敬,乃稽首曰:“请先生不吝赐教。尽遂言之。” “物苗叶深绿,秋初或黄绿或棕绿色。生有小十六七片,状椭圆形,长约一二分,宽约一分,前端钝圆,基部浑圆。两面均有短绒毛夏日时叶腋抽出总状花序,也有短毛毛刺,蝶形花冠,淡红紫色,长约半分。花落后长出如毛豆荚样果,长圆形,密集。有时镰刀状或环状弯曲,宽二三分,长有密集棕色毛束内有种子七八枚,扁圆形或半圆形。喜生于干燥草原,或生于向阳山坡。炎帝听着,环顾一遍原野。原来此地。看似一片沙漠,四周黄土,并非尽为沙砾。在黄土原区,似可望见众多杂草。只因“露百草枯”而现值霜降季节,所以百草凋萎。再遇秋风横扫,草叶吹拂。然细苗软枝,仍见随风飘动。国老手捋长须继续说道:“欲治民病,此品决不可缺,”炎帝生怕老者介意,赶快回过头来,眼光炯炯有神地仰视。和颜悦色地对国老说:“恕本王失礼,敢问先生此药究能医治何疾?国老摇晃着一枝干草郎声言道:甘草,味甘平。主五脏六腑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气。消疮肿, 解百毒.(见《神农本草经》),下同)炎帝闻言,不但惊诧,又且欣喜遵说:先生之言,尚乞明示之.”
第六回 甘国老历验奇效 贤神农愉悦吟诗
凉风习习,枯草摇摇,黄沙泛泛,白髯飘飘。国老凝目远眺,回忆着既往发生在这片黄土地上的人们,追述着甘草对人类贡献的传奇故事。据国老祖父口述:自盘古开天地称天皇以来,历经地皇、人皇。又历五帝中太吴伏曦氏及女娲氏。女娲氏治天下一百三十年,传于柏皋氏、中央氏、大庭氏。传至栗陆氏,因其刚愎自用,民始携叛,其臣东里子谏一而被杀,天下益贰。造反蜂起,民受其祸。其时以至尸骨如山、饿殍遍野。后有有巢氏教民,众民始见安宁。其时饥馑荒年,一如今日,人人面黄肌瘦,个个赢弱见骨。国老曾祖等先人,世居此地,虽水草丰美,但抵不住外来逃荒人之众多。粮尽草稀,仍然遍地嗷嗷待食。其饥馑甚者,瘫软无力气如游丝,目闭口开,奄奄待毙。国老曾祖虽视之一已急如焚,但苦无长物以应急。仓促中寻思至以草根煮食。乃命家中老幼,急挖草根,无奈当时本地只有此草最富,只好以此为佳。煎汤喝下,隔夜醒来,满地饥民,皆已起立,而且能行走觅食。此后再作饮用,人人体健个个力增。国老曾祖即自此不离该地,并嘱后人不得随便妨碍此草生长。年长日久,传到国老此地已变成一个无边无际之:“甘草园”。听到此处,炎帝再次稽首道I“难为老先生在当今之世,再度救民于水火。我听家女曾言,部落:中小丙患疮,甘草亦能治之,不知老先生知之否?”国老笑逐颜开道:“我前曾说本品能 ‘消疮肿、解百毒’么,恕老朽年迈,不能言简意赅,以至贤王聒噪视听。”说完擦擦汗又道:“事实上,人在饥饿时,行动无力,最易磕撞跌碰,或因杂食,夹进毒物,人则容易染生疮疡肿毒。最近来本处之游民,尤多罹患。我也照例给他们煮饮甘草水,神奇的是,他们都能体健而疮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处阳村小民公叔戊,”说着国老指指三里开外一的一座土沙丘,“丘南名阳村、丘北为阴里”,国老解释道:“公叔戊为人善良,勤劳俭朴,近因荒旱,饥饱劳役,致使形体逐渐瘦弱,少气无力,稍事行动操劳。便气喘吁吁。常常卧床难起。一来又发展成冷汗淋淋,时时心慌心悸。据他说,严重时能使心跳突停,并说此症时作时止,每当停跳时,气短更甚,胸部憋闷,几乎欲死。周围人都以为他不久于人世。其母于亡、不忍极尽家中藏粮饲喂,均无济于事。一天,其母给公叔戊煮水,由于心不在焉,不小心把火种引出灶外,而灶顶梁上恰有一大蜂巢,被火烧着后落于地上。当时火落处,正放着为公叔戌治病的甘草。其母年老眼花,着火未能发现。而火势燃到甘草后,蜂巢渐已烧尽,蜂蜜流于草上,经火烤灼,香味溢出。公叔戌闻该气味,顿觉精神一爽。挣扎着爬到香味来源处,顺手抓起一根蜜染烤焦的甘草,送入嘴内咀嚼,不大一会儿,感觉浑身有力,心跳心慌大减,汗出也收。再食一根,已能站立。其母见状,惊喜万分。把全部蜜烤的甘草,分成若干,每天熬水给他饮服,数日后,体力恢复如前。如此看来,这蜂蜜拌炒甘草,确能起死回生。”说完后,国老又补充说:“随着饥荒的发展,这种心跳病的跳跳停停症越来越多。最近这里已来过多人,我都用此法治疗而愈。”炎帝欣慰地点点头,并问:“只此一堆蜜炙甘草,能够施用吗?国老说:“当然不够,但道理很简单,用完可以再找吗!不过,为使甘草能充分和炽热的蜂蜜拌匀拌到,我将甘草切成小片,放入热锅内翻炒.,乘热时把剥掉纸的蜂巢放人,很快地会把蜂蜜附入甘草之上.,再炒须臾,甘草则变成焦黄略黑。用治这种虚弱心悸效果更佳。”这时,太阳已经偏西,炎帝眼看日已不早,便对国老说: “深谢先生教诲,我要立即运回甘草,分给各部落,以救燃眉。”国老无奈地摊摊手说: “本想与贤王再叙,但因贤王重任在身,不敢挽留,就此别过。请贤王牢记,甘草的作用,生则泻火,炙则温中补虚。”炎帝再度稽首,以示谢忱。 金乌西坠,玉兔东升。炎帝背负着药篓,独自行进在回家的途中。他心潮澎湃,愉悦殊甚,“此行不虚”。看来不少人的病痛,已有望解脱。他边走边回忆,太乙先生的甘味理论,瑶姬爱女的总结简策,国老长者的实践论断,都对甘草作出了中肯的评价。他热爱甘草,不是因为它甘甜,不是因为它能充饥。更爱其高贵的品质,在于能救人于病痛,在于能增强部落中人的体魄。想到这里,他不由对甘草的功效,随口作出吟诵: 甘草甘平十二经,补脾益气且助心, 清热解毒和诸药,润肺止咳缓挛痉, 草稍治淋阴肿痛,草节治痈毒火清, 生者泻火功效卓,炙则温中补虚损。
第七回 尝甘草周身肿胀 茅根水神农康复
明堂的后院,熙熙攘攘,黑压压地站了一院子人。他们嘀嘀咕咕,吵吵嚷嚷,或交头接耳,或唉声叹气,不少人更挤挤捱捱、争先恐后地要插身于炎帝居所,渴盼着看看炎帝的病况,瞧瞧炎帝的肿势,以设法解除自己敬仰爱戴的首领之病痛。眼看日已将午,仍未从屋里传出任何病情好转的喜讯。整院人一心急火燎,个个抓耳挠腮,团团乱转。“怎么办?”“该怎么办?”“你看怎么办?”正在人们心急火燎之际,太乙先生风尘仆仆地赶到。他凝重的脸上,更蒙上了一层严若冰霜的忧闷之气。只见他以飞快的大步分开众人,直入内室。他关切地走到床前,闪目观看不禁骇然动容;“分别不至两天,怎么人样都变了,再一看,不仅炎帝如此模样连听泼、临魁、瑶姬也一样。他们通体肿胀,几乎比过去增粗两围,双目肿胀如桃,无法睁眼,面目浮胀,已难辨出旧日容貌。肚腹膨隆高突,四肢如吹气于皮下,明亮而欲裂,指趾肿如棒槌,难以握曲。在这满月脸、水牛背的几个人面前,连见识多广的太乙先生也是初见其象、初闻其事不免显得笨拙呆滞,不时搓手擦汗。当焦急的人群中喊出“恳请先生救我贤王”时,太乙也只能摇摇头摆摆手,无可奈何的神情显示出束手无策,不知所措的心理。“昨天晚上还好好的,大家欢歌笑语,喜庆治病初战告捷,大王还为我跳舞、唱歌。给我们分配今后的任务,怎么一下子就这样。唉,真是匪夷所思。”那么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请稍安勿躁,细听笔者道来。 夜幕降临,月朗星稀。炎帝背着沉重的背篓,手握石刀石,双臂捧抱着一大捆甘草。。正所谓“人逢喜事精神爽,”为民众治病,采得良药,是多么的宽慰人心。如此的满载而归,炎帝尤感不足,只恨自己力气太少、无法再多带些甘草回来。好在地方不远,明日可多派人手。想着想着,不觉已走近家门。炎帝存放甘草的声音,惊动了家人。听泼、临魁.瑶姬赶快出来,为他解篓、擦汗、掸尘。瑶姬端出汤液,为父王解乏消渴。全家人见炎帝收获如此丰硕,无不喜不自胜、欢欣鼓舞。听泼准备好膳肴.很快端放桌上。瑶姬正要取陈年醪醴炎帝赶紧说: “女儿今天我们不喝醪,不喝醴,你赶快把拿一小捆甘草,加水煎煮。此物补脾益肺、强身健体、解毒泻火。今天我们全家饮用此水以代醪醴。”瑶姬听罢知道该物味甘补益而解毒,自然高兴。须臾即已熬就。用膳开始,炎帝满斟甘草汁液举盏开言:“为找到治病良药,大家干杯!”四人同时一饮而尽。接着他们又交互敬杯。趁着高兴,炎帝讲述了甘草的产地、形态、国老为人及国老对甘草的介绍。最后炎帝又将所吟《甘草割》复述,并让瑶姬一一作记,著之以册。席间众人边食边饮,大半锅甘草汁液已所剩无几。膳毕,炎帝又传各部落首领前来,讲述甘草所治病症,并让每人饮一小盏,大伙都不约而同地称好。然后炎帝巴采回的甘草按部落分给各酋长,让他们明天各自给部落中人救治。同时作出决定:今后,凡炎帝外出一日,总部派一人跟随,出两日派两人;出三日派三人,依此类推,以便分批运回采尝的药品。最后询知各部落已采回人参、且一些虚弱垂危之人。服后大有起色,炎帝更加欣喜无比。当场传令,今晚在广场举办庆祝舞会。于是一个欢乐之夜在歌声.笑声、跳舞的欢快声中度过。 真是乐极生悲,昨夜欢歌尤未尽,今朝人肿难起身。大众追思病源,不得其解,智者观察病容,一筹莫展。.渐渐的人群中传出抽泣声、敌低的哭叫声,且声音逐渐增高、逐渐增多。正在这紧要关头,突然一声高喝:“民众勿虑,大王无忧!”这喊声像青天霹雳,震摄着这悲愁的大地,划破了哀怨的长空。人们顿时寂静。只见一白髯老者,身背一捆白草细根,健步如飞地分开人群,跃入炎帝居室,迅速解下背上草根,命人用水于锅中煎煮。煎煮数沸,澄渣滤液,给炎帝等四人服下,每人约有一碗之多。然后方始坐下喘口粗气。此间炎帝虽目肿难视,但闻声已知是国老来到,急欲起身相迎,但很快被国老扶住。国老说:“昨日已晚,老朽光顾告诉甘草药性匆匆别后才想起一事,恐贤王用之过量,特备专解此药副反应的药物。今晨前来,不期大王果受其害。好在及时,待午后,大王便会小便增多,肿胀于两曰内即可消退,望大王安心静养。”他又对众人高声说道:“大王安然无事。午后便见好转各位请回,以利大王歇息”众人始尽放心,纷纷散去。国老则由甲头领等于别庭招待,太乙先生作陪。太乙见国老风度不俗气宇轩昂,谈吐俊雅,颇有敬意。二人通过交谈,甚感投机,都道相见恨晚,至此乃成莫逆。 午膳过后,众人各自午休,此时瑶姬和昕泼相继如厕,肿胀已得大消,前来月匣侍炎帝,大约时未,炎帝开始小解,前后六七行叠至酋时两便俱利,周身肿胀已基本消退,身体渐感轻松,腹部及大腿留下了肿消后的皮肤皱纹,神清气爽,无任何不适。晚膳时炎帝邀国老及太乙先生共同进餐。席间名炎帝举杯道:擘国老先生教会我甘草之功效,又亲自前来为本王治病;本王深为感谢,特敬先生一杯!国老闻言,赶紧举杯:“此乃老朽理当之事。安敢劳谢,乞大王同饮。”说完仰首饮干。炎帝再次举杯道:“病体已得初愈,但不知先生何以得知本王得病而前来救治,且此病缘何而起,先生所用药物又系何名,恳请先生明示。”
第八回 尝茅根神农闻理 识英才太乙荐贤
深秋时节,凉风阵阵。原野上黄叶飞舞,枯草摇摆。明堂广场外的田野上,地埂纵横可见。一垄垄干枯的白色细毛草,挺然直立,它们高约尺余,细如,叶似韭菜,顶端长有毛绒绒的白色小穗,随风频频点头,似是欢迎炎帝一行的到来。只见国老顺手拔起一根这种小草,指着带有小节段、自嫩鲜泽的草根说:“这就叫白茅根!炎帝问道:“这不是丝毛草吗?其根横走地下,对禾苗的影响很大。春季地里如不早作铲除,它就会蔓延开来,禾苗便会被它缠根而死。” “对!’,国老接着说: “它又叫白茅草,喜阳耐旱,多生于路旁、山坡、草地,其根名曰‘白茅根’。” 炎帝顺手摘取一小节白茅根,放在口中咀嚼后说: “是的,和昨天先生所赐的良药味道一样。” 昨日晚膳后因天已不早,且炎帝刚见康复,国老恐其太劳,故而没有很快回答炎帝之所问,只让他更饮一次药后说:“详情明天见到实物再告,望大王及早歇息,以利康复。”众人闻言,以为在理,各自散去。国老随太乙子赴驿站休息。今晨膳毕,国老谓炎帝曰:“大王可随老朽出观该药。”于是炎帝、太乙子及瑶姬等一同前往田间。此时炎帝已全部消肿,他细致地把玩品尝这种细嫩的草根,感慨道:“既往只知它害禾苗,不想它能用治大病,真是神奇!”国老接着回答炎帝昨晚所问问题:“甘草味甜浓烈,多汁多液,不能多用。因其气味丰厚,故能壅遏水道。用之过多,会使体液潴留,泛溢肌肤,发生周身肿胀。”说着环顾一下众人说:“大王身居显位,虽荒旱而饮食未缺,体内阴阳尚属平衡,若过多饮用甘草汁液,必然引起肿胀。前日大王走后,老朽猛然想起,当时仅给大王说及该药效能,倘大王喜其功效而饮之超量,仓促中不知解法,必致误事。因此老朽当即挖得白茅根一捆,一大早便飞速赶来,以防不虞。岂知恰值其时,足证大王洪福齐天。”炎帝笑着说: “此功全仗先生智谋与见识!”炎帝再作稽首道: “然而白茅根何以能治此肿,本王尚且蒙昧。”国老叹日: “贤乎哉问也,请逐言之。” “白茅根治病,由来已久。多年前我处阴里村村民寅武,人甚勤俭。某年夏暑之时,锄浇辛劳,目午也少休息。一日大雨倾盆,避之不及,周身淋如水鸡。当夜高热寒战,咽喉肿痛,自煎绿豆汤并少量甘草饮用,翌日稍平。后未介意,约十余日后,初觉小便热涩,继则尿痛难忍,第三日便见尿血,血量甚多,又饮绿豆甘草汤,热痛有轻,但尿血不去。以后或尿血,或尿如酱油,或尿中浮有白沫、下沉自粘。又日后周身浮肿,目泡尤甚,如同卧蚕。下肢粗肿,按之凹窝深陷,头昏啮胀,身重腰疼。家人请巫婆观视,虽神歌舞诞而病仍如前,纵切诀念咒而病势逐增。后邀神汉作法,称触犯雷神。寅武听后,认为必死无疑,因而不再破费。自思反正一死,何不外出散心。随之便四处荒野,漫步田垄,饥则野果野菜。如此数日,忽觉疲倦较甚,小便阻隔,小肚张痛难忍,不能站立,自思死期来临,倒地乱滚,不时呼叫。然而周围又无人影,寅武呼叫过多而口干焦渴,顺手在地垄上拔起茅草根,放入口中,嚼动几下,甘甜而润,口中清爽。再嚼一把,燥渴解除,且胃中略觉饥饿,他便索性嚼以代食。不料,奇迹出现了。就在他不知咀嚼多少次后,小便突然通利,热痛顿除。以后相继小便数次,腹胀消减,全身之肿也消失一半。寅武喜出望外:随手拔草根一捆,携回家中,每日煎水饮用。又数目后,尿血消失,小便清利,水肿全退。又经半月,诸病俱除。至此寅武再不相信巫术,认定茅根为治病良药。”这时炎帝接口说:“是的,茅根入口,甘甜清凉。自昨饮用后,我旧日的慢性舌尖疮痛,今也大见好转。”“自此以后,人们一致认为茅根能利尿消肿。近来因饥荒而服用甘草过多者,亦所难免。因此而引起水肿尿闭者,亦复不少。老朽据寅武经验,初作试治,即见奇效。后经反复,功效确凿。经过近半年实践,老朽做出总结,即茅根味甘寒,主劳伤虚赢,补中益气,除瘀血血闭寒热,利小便,其苗主下水。”国老此段宏论,炎帝如似着迷,越听越想听,越听越有味。当国老讲出功效后,炎帝情不自禁地脱口而出: “茅根甘寒肺胃清,凉血止血诸妄平, 清热利尿通淋沥,肺热喘咳烦渴宁。” 众人听罢,齐声鼓掌。炎帝回顾瑶姬:“国老所论,振聋发聩,启化发蒙。女儿应详作记载。”瑶姬点点头:“是!父王的每次吟颂,女儿均有记述。”日已近午,众人拟即返回。归途中,太乙对炎帝说:“大王,老朽有一想法。”炎帝尊敬地说:“先生请讲。”太乙子道:“目今荒旱,疾病蜂虐,仅瑶姬一人料理,殊难顾及。今见国老,人品端庄,见地甚多,学识渊博。尤以医理药道,学验具丰。大王何不就此起用国老,以利民、以教化,为大王辅佐,其非一举而多美!”炎帝闻言道: “本王亦有此念,但不知国老肯屈就否?”
第九回 甘国老为民任职 太医馆初具规模
大厅朝堂,座无虚席。各位酋长首领,尽数齐集。炎帝俨然端坐于正北石几之后,以欣慰之目光,凝视前方。只见一名执事,手捧竹简,走至石几之前,麻利地解开牛筋束索,展开竹简高声唱道:炎帝神农,诏诰天下。太乙先生品高德隆,于国于民,多所建言。前诰所封太傅,今另加封左相之职;国根,博学多通,济民有术,特封右相之职。今后国事,尽可与二相会参协商。 执事诵宣后,又展开一简道: 时逢荒旱,疾病肆虐。民众疾苦,王如刻骨。特于明堂之左,独辟别院,名日太医馆舍。兹命右相国老,兼任太医馆令。王女瑶姬,兼封太医馆丞。凡民疾,均由该馆舍负责。殷望两位,精研医道、深究药理,以解民困以安国。 宣读完毕,太乙及瑶姬等,一齐出班稽首道: “谨遵大王诰命。”然后退入班次. 设馆委职,并非偶然。当太乙先生推荐国老时,炎帝心中琢磨已久。当即恳请国老留于总部,为国为民效力。国老稽首道:“深谢大王信任,感激太乙先生器重,无奈老朽贯居林泉山野村民,鲁顿顽拙,实不敢有何奢求。”炎帝当即师礼之曰:“困难当头,民病几死,先生僻壤治病,为数有限。倘为全国医冶,岂非更如先生心愿。”说道此处,国老斟酌其理,又见炎帝邀请之切,寻思数过,乃开言道;“穷乡小民,知见不广,恐有负贤王重托,故此未敢即允。若以民疾而论,老朽愿鞠躬尽瘁,以效全力。” 稳得国老应允留总部任职,炎帝顿时大喜过望,手舞足蹈。太乙瑶姬等也都十分欣喜。大家说说笑笑,不知不来到明堂门前。一进门,膳堂内美味香气,迎面扑鼻而至。众人迅速落座,杯盏交晃,壶爵互易,不移时已杯盘狼迹,肚饱满。炎帝一直为国老任职盘算,乃开言与众人相商:“国老留任总部,实本王之喜,也是万民之幸。然国老如何任职?何所任职?尚属本王关注之事,请众位各抒高见。”炎帝说毕,众人纷纷发表意见。有建议设馆坐堂应诊者,有建议深入部落巡诊者,有建议建屋储存药品者,有建议立馆课徒者等。其中瑶姬所说,众人颇为赞同。她首先提出:国宗疆土,幅浞辽阔,作为一国首都,应建立一所能统一为民医病的机构。专事医事和药事,并逐步发现新的药品。另外为使医事药事后继有人,应专办课徒场所,逐渐增加后备力量。此议一出,犬家尽表赞赏。太乙先生当即说:“大王,瑶姬之见。也合我意。就请国老出任该机构首领、瑶姬也深知药理,近来又直接参与救治病人,可让其为副,着手筹建。据老朽几日来与国老相谈。见其医药不仅多所见识,即使国事风情,乃至格物致理诸事,也均见以宏卓。为此老朽仍竖持推荐,让其直事君王,辅佐大王以勤国事。”太乙论说时,炎帝频频点头,根据众人意见.炎帝总结道:‘感谢众位多谋远虑,为国操劳。”然后吩咐有司,以瑶姬建议为基础,以太乙先生论断为根据,参考众意见,拟出设立医药专门机构的具体方案,下午征酋长会议讨论。最后说:“这一机构,就在明堂左侧别院,可立名曰太医馆舍。国先生为馆台令,瑶姬为馆舍丞。机构内部设置按瑶姬意见,尽量分出细目。有司得令,自与瑶姬赶紧草拟计划.炎帝又命掌管文书的有司,速去草拟招告。委太乙、国老为左右相一册;委太医馆舍令与丞一册。以备下午颁告天下. 下午的会议,进展顺利,也十分成功。各酋长首领听说要设太医馆,都百倍赞同。随着委任诏告的颁布,太医馆丞瑶姬宣布了太医馆的设置,分别是: 一、药品部房台若干,包括药库、药房。人员若干,由各部落选派知药者,即使仅知一药者亦可。 二、医疗部 房舍若干,位于馆舍主位,分临时诊治与留住继治二目.人员若干,也内各部落挑选其知医者。在医疗部,分设四目,即: 食医:主要专管明堂总部饮食的调配,五味的和合。所谓“食医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嘴、酉馐、日酱、八珍之齐。”(见《周礼•天官》,下同)。 疾医:主要治疗民众之疾病。所谓:“疾医掌养万民之疾病”,“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以五气、五声、五色视其生死,两之以九窍之变,参之以九脏之动。” 疡医:主要冶疗外科及外伤性疾病。所谓:“疡医掌肿疡、溃疡、金疡、折疡之祝药、剜杀之齐。’’ 兽医:主要给备种兽类治病。所谓:“兽医,攀疗兽痫、疗兽疡。” 三、课徒部 房舍设在馆舍后院一大间。 人员:各部落选送天资聪明,端正之童少之年者,数不限。 四、医政都 由有太医馆令及丞,从优秀医药人士选拔着手,共同组成医师稽考组织,每“岁终则稽其医事,以制其食。” 宣布完毕,众人共同稽首,其声高赞:“大王英明,炎帝万岁”。炎帝摆摆手,然后说:“各有司.执事。按上述规划,迅速一体施行。” 散会后,炎帝仍在沉思,太乙.国老等见状,即提醒炎帝时候不早。炎帝说:“医药机构虽已立定,但还需尽快组建。目下最紧急者,莫过于药物之奇缺。事不宜迟,时我不待,本王明日便再行外出,尝采更多更好的药品。
第十回 神农暂缓南国行 太乙述演神秘架
夜深人静,北风劲吹。广场之上的石围炉内,柴火正旺。火喷出,整个广场上,照耀如同白昼。明堂后院,炎帝居室之中,灯火通明。油松火把,照亮了各个角落。太乙、国老、听泼、临魁、瑶姬及甲 乙、丙、丁四酋,轮番进言,劝慰并阻止炎帝再次出行。“大王,天寒地冻,道路皆冰。衣难避寒,食难调匀,你让我等如何放心?”听泼泪流满面,泣不成声地抽泣着说,父王,大病初愈,尚未康健,外出劳顿,儿更担心。瑶姬边抹涕泪,边摇炎帝肩头哽咽着说: “父王,眼看年终,国事繁多,今年稽查,明年安排,孩儿难以独断。更况每年祭祀,孩儿尤为不懂。恳请父王暂缓南行!” 四酋长听得王子所言也纷纷请求。其大意略为:如今旱灾与疾病交困,如何抗灾治病以及今后安排,都须由大王指挥、策划。如大王外出。就如我等失去主心骨一般。 国老见炎帝仍然沉默,或眨眼凝思,或点头叹息。便接住话茬,朗声道:“大王,您所以尝采药材,乃为万民,而今天渐转冷,药材凋零,寻找不易。虽说南方药多,但本地药物也并不少,况且中原以北药材,现正系采集季节。盖药物之功效,因季节而精华分布不同,所谓根茎类药宜深秋及初春采,枝叶宜于盛夏繁茂之时采。花类宜于开放时或含苞待放期采,果实、种子则宜采于成熟之时。此时南行,岂非耽误中原以北药材乎?此舍近求远,事半而功倍,也绝非大王之初衷。还乞大王三思。再者,太医馆舍拟建,人员、设置、器械、规章等,不少事宜尚须大王钦定。凡此种种,望大王酌裁。”听到本地及周边药物所采节令,炎帝忽然明眸注视国老,并以赞许神情,频频点头。 “啊!大王,老夫所指南方国皇老人寿享天年,以其居处地域相关。该地的确药材丰富,然老夫本意,也并非让大王在这天寒之时便去。待至春暖阳和之时,大王南行,沿途又可发现不少南国不见药物。”说到这里,太乙先生捋捋长髯道:“药材者,因地域、气候、水质、土壤不同,而各自有别。不仅南北药品名质不同,即使同一品种,也因光照不同,其所蕴含阴阳气质有别,因此有‘药非地道便假’之说。国老适才之论,十分中肯。此时恰值中原及以北地域采药隹强,大王不可错过。 炎帝听得众人之言,综观出行与否利弊一顿时喜形于色。众位尽皆言之在理。尤以二老之高论,使本王顿开茅塞。启悟良多。为此本王决定,暂缓南去。先顾本地,以充实馆舍药品。明年开春,再定南行之期。”大家闻听此言,尽皆无比欢悦。接着炎帝又道::“太乙先生所称南国,愚虽曾耳闻部分地域也或涉足,但其时尚未留心药物。故此甚感茫然,望先生再能教我。”太乙先生旋即呵呵笑曰:“悉乎哉问也,诸逐言之。” “所谓南国,乃系泛指其地域极为广阔。一般而言,凡长江流域及以南均是。自盘古开天地以来,天下分为九野,计为冀、衮。青、徐 杨、荆、豫、梁、雍等九部地域。现经年移代革。对地名已有新称,通俗言之,凡湖广.川黔.云贵、安南、交趾等处,均系南国。其中于湖广等地,山川秀美,人称水乡泽国。中有大山延绵,东西不断,丛山峻岭之间,有一山峰陡峭、云雾缭绕之山岳,人称神秘架。于山架之中,古木参天,奇花异草众多、珍禽怪兽百出。人迹却为稀少。偶有一二可见者,均属老人而寿逾古稀。然此等老人终年深居。山林幽谷之中,其寿命难作年月计者,盖饮食何物?此必有其至理。老夫曾有幸见一老者,自称真人。问其何以高年而体健;老老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又曰“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引文见《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这些老人言辞深奥,但讲述呼吸吐纳。运动修炼、依天地运转法规循其自然,较为论断精辟。然据老夫愚见,自身修为固然重要,其所处地域光照,气候地质产品也尤为关键。盖饮食何物,实可考究。此等老人,深山野岭,饮食自是采自山中。其草叶、根实瓜果枝苗。必为其主食之品,加以山谷清泉,因而必有其不同。于平原之处。为此老夫断定,该地之树木花草,必有使人健康长寿抵御或治疗疾病之功能毒然而何树健身,何草治病,老夫未作考究。特此前曾推荐,让大王不畏艰辛,前赴南国。其中神秘架,尤应作为必达之处。老夫断言,木多草丰,其药必众,良药必多。此老夫示赴南国之行也。洋洋洒洒,滔滔不绝,横贯古今,发人深省。炎帝听后说:“先生苦心,愚王深知'待到明年春来时,愚王定作南国行。”
第十一回 养病体炎帝被困 读古籍神农学医
太医馆舍座落于明堂东侧,门从正南,四面石墙。虽为石块堆砌,但外表十分平整光滑。石块与石块之间,缝隙小而匀称。石块大小不等,排列得错落有致,参差的石块雕砌成各色各样的花纹图案。整个院落,约有两三亩左右。院中为正厅,有通道可直达内院。东西配有厢房,南房相对矮小。院内全用小石子铺就,依路径不同有宽窄之别。整个建筑,气势恢弘,大方雅致。正厅为议事厅,平时由国老和瑶姬在此主持日常事务。炎帝刚步入正门,便被瑶姬看见,赶忙迎住说:“是谁放大王出门的?我们一定找他算帐!”“是父王趁他们不备,偷偷溜出来的。宝贝女儿,让父王出来散散步,也是一种养体健身祛病的办法嘛。” 这是怎么回事?原来炎帝自上次尝采茅根后夜间晚睡,翌日早膳时,众人见他精神不振,哈欠频频,声音也不如过去洪亮。瑶姬便断定此乃体虚未复,又加劳累所致。经众人商议,决定由听比陪炎帝在家休养一段时日,不准外出,不准他人前来议事。炎帝静养一日后,即拟外出找国老等人,不期刚至门口,就被甲、乙二酋长立即拦住:“大王请返回修养。”炎帝生气地说:“难道你们敢阻拦本王办事吗?”甲乙二酋齐声说:“不敢!大王,并不是我们不放大王出行。这是命令,没有临魁王子的命令,没有国老太医的许可,谁也不敢放您外出。”炎帝愤愤道:“本王是一国之主,谁能有此权利,敢阻拦本王?”二酋道:“大王在外出采药前,不是已将国事指挥权由临魁王子暂代吗?我们是奉王子之命,请大王不要为难我们。”就这样炎帝也无可奈何,只好返回卧室。他刚躺一会儿,脑海中又浮现出民众饥馑、病痛挣扎的景象来。想出去又不能,他到门口试了几次,都无功而返,急得在地上来回踱步。他边踱边想,有关医药,太乙、国老乃至黄毛丫头瑶姬,怎么会知道那么多呢?忽然,他心头闪过一念:“是书册!”他赶紧走到典阁(古代存书之地,相当于书房)门口,推开房门,嗬!满室都是典籍,或贝壳、或龟甲、或石片、或金铁、或竹简、或木牍,应有尽有,琳琅满目。多年来炎帝因忙于国事战事,很少光顾这里。他贪婪的目光,在这里大量寻猎着有关医药的书籍。忽然,一块大石吸引了炎帝的目光,只见上面雕刻着 “医药类”三个大字。炎帝迅速上前,原来这里存放着大大小小二十一部医药经典。只因多年无人问津,上面覆盖着厚厚一层灰尘。炎帝从紧挨大石处看起,只见第一部是用贝壳片串联、再刻以文字的典籍。炎帝用手拭去灰尘,上面刻着“太始天元册文”几个字,继续细看,只见上面记着: “太虞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总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日阴日阳,曰柔日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炎帝看罢,反复咀嚼这篇文字,细细品味。这是专门论述天体形成、天象运动的专著,它阐明了精气运动而形成宇宙的规律,说明了天地生成和变化的道理。既然天地分阴阳寒暑,那么寒热阴阳便可致人以疾病的变化,难怪太乙、国老在论及药物时,常用阴阳寒热、升降浮沉等作为分析药性的依据。二老之论,诚有根底也。想到此,炎帝心中不由得对二老更加尊敬。 以下依次存放着四部由龟甲片串成的书籍:《上经》、《下经》、《阴阳》、《从容》,炎帝一口气如饥似渴地读完。心中默念:“《上经》者,‘言气之相通也’,主要论述人身之气与天地之气相通;《下经》者, ‘言疾之变化也’,说明疾病是变化的,且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媳阴阳》者,‘决以废,察以心,合之明阳’,主要是用阴阳来解释人体状况和疾病状况,并通过阴阳的变化,测度、分析疾病的变化;《从容》者,‘以合从容,合其法也’,主要讲诊治疾病时要遵循阴阳、五行、精气的变化规律,不可偏激。”炎帝边看边思,自言自语,津津有味。正在出神时,“咣当”一声,房门开处,甲乙二酋跌跌撞撞地进来:“哎呀,真把我们急死了,原来大王在这里!”说着抓住炎帝的手便往外拉:“快,午膳都要凉了,大家都饿得够呛啦,难道大王不饿?炎帝无可奈何,只好在二酋的簇拥下走出书房一心中暗想:“是啊!看来尝采药材,的确需要有理论指导。也好,趁他们不让我外出之际,静下心来,细心品读这些宝贵的典籍。” 午膳用毕,炎帝如被磁铁吸引一般,匆匆来到典阁,继续读着,思考着,分析着。就这样,经过七天时间,炎帝把《阴阳十二官相使》、《金匮》、《大要》、《本病》、《形法》五部石片书,《脉要》、《脉法》、《脉经》、《脉变》四部铜片书,《五色》等铁片书,《揆度》、《奇恒》两部竹简书,《九针》、《针经》、《刺法》、《热论》四部木牍书,总计二十一部通通读完,并详加考究,精研其理。至此,炎帝对医学和药学已具备了一定的、较系统的理论基础。在第八天的早晨,他渴望着尽快见到太乙先生和国老先生,同他们探讨这些理论,并想让他们在授课时,以这些书籍为教材。恰在此时.,甲乙二酋不知什么原因不在门口,听泼也因有客人临时应酬,炎帝便趁此机会,悄悄地溜到太医馆。一进门,只见院内稀稀拉拉地晾晒着日常食用的五谷、蔬菜和一些果品,炎帝惊异地问瑶姬:“你们这是要当厨师,开饭庄吗?”
第十二回 悟古训炎帝明理 设典部神农劝学
闻听炎帝光临,国老与太乙携手出迎。原来,为了规划、安置和配备好太医馆舍,国老特邀太乙前来共商方案,这几日太乙先生一直住在这里。“大王吉安!”二老安好本王身体已完全康复。恐太医馆筹建遇到困难,特来探视。二老及瑶姬就筹建进展作了简要汇报,并领炎帝到各个部室作查看,炎帝十分满意。他又问及院中所晒物品,瑶姬嘴快,抢着说:“那些都是药品呀。” “什么?那些不是粮食和果蔬吗?” “正是,”国老接茬说, “其实,日常食用的五谷、蔬菜、瓜果、肉蛋等都是药物。它们分别依照五行的特性,滋养人体的五脏,使五脏康健、功能旺盛,从而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说到这里,炎帝突然想起所读古籍书,有一部陶片铸制的书,附在《奇恒》一书之后,名日《奇孩术》,内容大体同于《奇恒》,只多写了一些合理食用四气(寒热温凉) 和五味(酸苦甘辛咸)的道理。书中“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指出任何食物,若单一品种过多服食,日久则此物之‘‘气’’便在人体增多,造成人体五脏及阴阳气血的偏盛。若长久过量增加这种 “气”,便会使疾病加重甚至影响生命,这也正是奇恒常变道理的一个方面。看来国老储备的这些物品,定是协调民众病情所必须的药物。想到这里,炎帝异常兴奋: “好,先生薪论,正合古代典籍观点。原来先生不仅见识广博,而且熟读古代经典,本王十分钦佩。望先生广开思路,大胆设想,合理构筑,把太医馆建设成空前绝后的医药基地,以造福人类,功于当代,利于千秋。”国老忙接口道:“大王放心,老朽以为,有大王的英明领导,有太乙先生的天才谋略,有瑶姬馆丞的聪明智慧,这一举世闻名的创建一一定要实现,也一定能够实现。” 正在谈论之际,临魁王子突然出现,原来王子也因关注太医馆的组建而前来视察。几人分别见礼后,炎帝对临魁说:“以后你要经常请教太乙、国老二位先生,不仅医事药事,即使国事、民事,二老也殊多见地,这里的事,有二老操持,为父甚感放心。有关国事政务,你要勤勉着意,多听取众首领意见。疑难处可征询二老,必有良谋赐与。闲暇之时,你要多到典阁取书阁诵。古人留下的灿烂宝典,一定使之发扬光大。我们应当努力发掘这座伟大宝藏,予以保护,加以提高,决不可等闲视之。”言毕又对众人人说道:“典阁里藏有医药类书籍二十一部,内容精省。理论博大宏丰。本王命令,将该类古籍全部移交太医馆舍,在规划‘四部’外,另增没‘医典部’,位于课徒部与医藏部之间,便于就近阅览。临魁回去后即颁诏告,同时责成有司及执事人等,选送精于篆刻之才士。前来太医馆,就二十一部医典多加仿刻,以利多人诵读。”就在炎帝与众人交谈时,院中陆陆续续有人前来。他们是各地选送的各类人才,有医事、药事之长者,有精壮聪明的少年,由管事分别引入不同的议事阁署名报到。炎帝突然起身,迅速步出门外高呼:“临魁回来。”已走到门外的王子闻讯返回。炎帝道:“差点忘掉一件大事。为父现已康复如初,你尽快告诉甲乙二酋等人,让他们各自干该干的事去,不要再在门口把守,接着又说:“疾病肆虐民众,为父焉能整日关在房中;从明日起,拟既附近采药,由为父主持,你不必参加,务要勤于政事,临魁称“是”后告辞,国老、太乙相继与王子告别。门口突然涌进数人,搀扶着一个面色苍白鼻中出血不止的病人,直奔医疗大厅而来。
第十三回 人参过量也贻害 国老据病阐奥机
“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当务之急,在于止血。”国老果断地告知瑶姬及几个医事人等。然而馆舍刚建,药品奇缺,药械全无,尤其应急药品及设施,更为缺乏。病人在继续出血,而且越出越多,经过行走颠簸,致使血出如涌如注。十万火急,危在顷刻。国老突然奋起狂奔,越入厅内。兵见他年迈的身躯却以敏捷的行动,迅速将火盆上的开水,倒入半陶盆,然后另倒少半盆凉水,用手调试,点头后端到病人面前,嘱坐于几上,并同时让瑶姬取块麻布,于冷水中浸透,拧至半干拿来。当病人坐定,国老迅将其草鞋脱下,将脚泡入水中,并让另外一人在其背后扶定,使其头部仰起,鼻孔中的出血仍然外溢,国老又将冷水麻布,敷于前额。与此同时,炎帝也想起《针经》中针灸之法,快速地拿起病人左腕,在左臂内侧正中手腕横纹处使劲用力切捏,并让病人深深吸气。过一会又分别在掌后约二寸和三寸处分别捏压。如此反复数次,约一盏水饮尽工夫,病人逐渐出血减少,又渐渐停止,面色也略转微红。大家方始长喘粗气。当泡脚水转凉换第三盆水时,病人已出血顿失,起身欲拟回家。只见国老赶快扶住病人,开言道:“血虽已止,病尚未除,尚有复发可能。请你留住本馆,经诊查调治,如已彻愈,方可回家。”病人听得,只好依先生之言。炎帝看在眼里,喜在心头:“好呀!又一个人总算得救了。这都是太医馆建立的功劳,这是国老真知卓见的功劳。”想到自己亲身能为民众治疗疾病,而且又是充分运用古典医籍所作的实践,活学活用,心中不免欣慰无限,快感无限。本来鼻衄已止,病人可以回家,可国老为病人着想,仍然留住,这种急病人所急、痛病人所痛,且能想病人所未想的精神是多么的高尚,是何等的伟大!当安排病人住入医疗部留住房舍后,炎帝迫不急待地向国老讨教:“先生留住病人,必有深义,本王不懂,望予赐教。”国老看看病人说:“出血只是个症状,也即一种表面现象,而引起出血之原因尚未查清,除出血外是否还有其他隐蔽或潜在之情况,尚须留住观察诊查,以免以后反复麻烦。”说着与太乙、瑶姬等来到病榻之边,国老向病人道:“你的鼻孔出血何时所患,可知有否诱因,出血前有何不适,请详细叙来,以便分析。“嗨!说来话长,真是一言难尽。”接着,病人滔滔不绝地讲述了鼻衄的前前后后。 “我的身体向来康健,平素连头疼脑热也未得过。但我的母亲,今年七十余岁,体质素来很差,经常疾病连连。白旱灾以来,饮食欠周,病情渐重,气短乏力,卧床难起,时时出汗。听得丙酋服用人参转安,我就去那猎者家要了三苗人参,回家熬汤,老母连汤带渣喝完两根后,情况好转,能稍事下床活动。我想此物此神奇,看来能彻底冶好老母疾病。但我取药时,猎者的人参也已为数不多,不好意思再去索要。心想,如果自己去采,不是更好。因此我安排好家中一切事物,只身前往潞山。在上党地区,我通过当地人找到了人参,”说着病人喝口水叙道:“嗬!这人参原来是一种爬蔓的互相缠绕的草,它的嫩幼枝苗上长有白毛,折断后会流出乳白色汁液,状如人奶,叶子长在细长的柄上,为圆或椭圆形,上面绿而下面粉绿,两面都长细短毛,下边的根才人参。根的顶端,有一粗大的膨隆的根头,名叫参芦,又叫狮子盘头。多生于温暖潮湿的山坡林中,或背阴向阳的沟旁潮湿之地。据当地人说此药大补,我如饥似渴地到处挖采,估计到背不动时才停止。由于长途外出,跋山涉水,甚为劳累,或因饥渴,想到此药既然大补,吃吃也定充饥。随便吃一两苗,味甘而微有苦意,不但饥饿暂止,而且口干也减,并且浑身很快有力。在返回的路上,我基本未吃干粮,饥时也好,乏累也好,吃点人参便好。一直吃得香、睡得香。过去我的记性很差,一路回来记忆力也大为增加。进家后,给老母天天熬喝此药,老母多年陈疾现已康健,脸色逐渐红润,昏花的老眼也好象逐渐能转明转亮,全家人十分高兴。我因挖回很多,所以时不时常喝。如此饮喝人参汤又过半月,渐渐觉得有些头晕、恶心,后来又觉胸脯憋闷。我,可能太累所致,就再喝人参,但不灵了,憋胀加重了,肚子也鼓胀,好几天大便一次,鼻子出气如火烤一样,时不时滴点鼻血。我本人身体好,不在意。近几天鼻血越出越多,有时如流如注。这不今天鼻血怎么也止不住,我很害怕,听人们说已建成太医馆,就试着来了,多亏了大王、多亏了众位先生,你们真是起死回生的天神,我太谢谢大家了。”说完就要下跪磕头,炎帝赶忙搀起道:“能冶好病,本王和太医馆的所有人,都很高兴。”在病人诉说过程中,国老一直神情十分专注。当说到老太太病及病人本身感受时,国老对人参作了总结,说:“看来这人参,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瑶姬听见,马上作了记录。一药同时治好老太太多种病痛,炎帝也兴奋,听国老说完,兴之所至,情之所至也不由地吟诵道: 人参甘而微苦温,大补元气实肺金, 补睥益气生津液,宁神益智虚脱凭。 吟毕,忽然转头对国老说:“此人鼻衄,缘何而起,不知先生可有新的见解?”国老胸有成竹地说:“天地造化,义精而深。万事万物,皆有至理,不可太过,不可不及。法取中庸,是为恒常。故阴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人参一物专主补气,气虚者,用之不殆;气盛者,加之为害。”说着指指病人:“该病者,素体颇健,气本不虚,途中累乏,略有气伤,故适量补以人参,乃能迅复。然返回后,继续大量服用,是为太过。气补过盛,则必壅塞,故见胸满气憋。误为气短,再以,犹抱薪救火。久而久之,亢旺之气无由达出,所谓‘气有余便是火’,火势亢炽,焚灼津液,所谓,‘火逼血则错经妄行’,故而血从肺窍之鼻涌出。此衄血之原也。我等现虽止血,但老夫适才诊得其两手脉象洪大鼓指,数急而乱。此人约可仍有胸满诸症,若不迅速解除气壅,平其郁火,则不仅出血将会再现,抑且他病也将蜂起。”炎帝及众人听说,尽皆赞服国老高见,同时更为病者担忧。最着急的首推炎帝。只见他忙不 迭地说:“请国老速谋良策,尽快救冶。”
第十四回 莱菔子降气舒胸 甘国老论医救人
“大王勿忧勿急,老夫已思得一法,似可使病人进入坦途。”说着让瑶姬从药橱中,取出二两茅根、一两莱菔子,并让他煎汤,使病人饮下。然后继续对炎帝说:“大王攻读医籍,已知心属火而主血,肺属金而主气?”炎帝点点头。“大王也知道气壅而生热化火,火热助心而烁炼肺金,血道被火热焚炽,血涌沸溢,自是鼻衄之由,所谓鼻为肺窍故也。我等前曾言及茅根,有凉血止血功效。用于该病者,自然药病合辙。但胸腹胀满气紧,此系人参补气太过,欲消减之,尚需斟酌。”国老稍作沉思后又道:“既往老夫久居甘草之乡,亦曾多见服用甘草过量者,其症状与本病者极为相似。盖甘草也具补气功能,比人参之力稍逊而已。然过量后,必然也会气被壅郁,故胸胀自会有之,其时有人曾于无意中拔食白萝卜而胀消气顺者,也有因炒食白萝i、子而憋除气畅者。考白萝I、又名莱菔,辛香下气,其子名莱菔子,降气消胀。有民间经验,老夫每遇此类疾患,常以莱菔图治,且屡验屡效,故用茅根,凉血止血以平其炎上之火,复加莱菔子以降其壅逆之气,俾火熄气降,则诸症可平。”炎帝回思所读二十一部医典,国老所论,句句与之合拍,不由更加叹服国老学识之老到。二人问问答答、说说道道,已到午后申时,忽听病者欲上厕所,如此二人回病室后,病人喜笑颜开地说:“先让我回家吧,我现在各种痛苦一点也没有了,精神比过去还好。”国老当即抓住病人左手,炎帝也不由地抓住其右手,两人同时诊得六部脉平和后,国老看看炎帝对病人说:“完全可以,不过回去后还要休息二日,以作将养,如有不适,随时前来。”病人闻言,再三作揖,千感万谢后,回到家中不提。 看看天色将晚,一天的经历虽然短暂,但炎帝感慨万千。有国老这一伟大的人物,有医典这一伟大的宝库,有太乙、国老智识型伟大人才,有千千万万勇敢实践而又勤劳的民众,有什么困难不能战胜,又有什么困难不可以战胜!想到此又不由地问为什么不见太乙先生?国老说:“馆台初立,各处尚未就绪,病人又会络绎而至,时难我待,因此太乙先生悄悄告诉,由老夫陪大王,而他却同瑶姬于各部室巡视、检查、指导。发现难题,及时处理。”炎帝怕耽误太医馆事务,便说:“不打扰先生了,就此告辞。”国老命人找来太乙、瑶姬,一同同送炎帝出门。 来到院中,只见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川流不息。更有三三两两身背各类柴草之人,从大门不断鱼贯而入。看到炎帝疑惑,国老指着来人说:“这是各部落送来的药材。”炎帝方始顿悟。当即走到一位身背深绿色药材跟前细看,只见它似草似木,叶如松针而有节,折其一茎咀嚼,有辛辣香味,再品时又有苦感。当背药人走后,国老说: “这是麻黄,小灌木植物,喜生于干燥山坡、山岗、悬崖处,干枯河床或有生长。其味苦温,主中风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症坚积聚。”炎帝立即想起甲酋所讲大乙发冷故事,便随口道:“这就是发散风寒,解表发汗的麻黄?它可浑身是宝啊,麻黄发汗,根却止汗,真是大干世界,无奇不有!”国老道:“大王也知此药?” “是啊,本王正是因甲酋等介绍此药之神奇,才引发尝采药材的念头。” 接着把甲酋所讲故事,给各位复述,说道高兴处,把刚才亲口尝得味道及所知功效,随口赞云: 麻黄微苦性辛温,专人肺与膀胱经, 发汗解表祛风寒,宣肺平喘消水肿; 其根功效却相反,甘平入肺敛汗功, 二药万莫乱施用,用法用量宜审清。 闻得炎帝口占,瑶姬迅作记录。只见炎帝又看见一人身背一大捆草药,形状颇奇。其草高约三尺,绿叶已枯黄,但茎叶上仍能看出长有短毛。他顺手抓起一苗,放入口中,细品其味,苦而带涩,不凉不热。然后问那人: “此为何药?”那人道:“这是仙鹤草,也叫龙牙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好生于山野、草坡、路旁。” “呀!你还真知道不少啊!”那人忙说:“小民是壬部落派来介绍药品及应征医人,顺便路过采些药材,以备太医馆应急之用。”原来此人也懂医药知识,炎帝扶扶他背上的药捆说:“很好!快把药放好后,我还有话问你。”那人去后不大一会儿便转来:“不知大王有何吩咐?”炎帝说:“此药一味,看来全草能用,但为什么又叫龙芽,又叫仙鹤草?”那人说: “本药每年秋季地上部分枯萎时,会于当年的短小根部,生出一白色嫩芽,圆锥形状,逢冬不死,故名龙芽草,还有狼牙草、金顶龙牙、黄龙尾、脱力草等名称。至于叫仙鹤草,是因有一段神奇传说而得名。”听到这里,炎帝更感好奇,但看见天已酉时将尽,便说:“听你所言,该药必有可贵之处。但你今日劳累一天,望你尽快好好休息。明日早朝后,本王再听你的神奇故事。
第十五回 止出血野草显能 任副丞多维宏论
每目早朝晨会,多年来炎帝总躬勤不缺。近虽临魁主持。炎帝也常隐处旁听。今日早朝后,炎帝便匆匆来到太医馆。太乙、国老、瑶姬等刚一一坐定,管事人使把昨日背仙鹤草者请来,炎帝虔诚地请他坐下。 “昨见先生,风度不俗,所携药材,必有大用。适才听国老称道,言先生多所卓见,拟请先生任太医馆副丞,不知先生高讳何呼,更不知先生能否屈就。” _ “大王高谊,小民焉敢不从。壬酋来时,即命小民务以民病为念,勿计任职高下。小民世居山村,正当阴山南麓,黄河北滨,高峰大青山之下,村名美岱。其地山青水秀,草美物丰一小民贱讳多维,自幼以山石为伴,草木为友。然小民生性喜好格物鉴形,以究自然。故草、石、林、木,皆所名。曾遇高人,示以占代文献,更知医药之卓功。是以村民病痛,小也曾广为施为,其得瘥者,亦难计其人。” “目今太医馆立,先生可大展其才,与众位共建伟业,此于秋石毖之功缋。” “大王所言,正合余心。目今荒旱,燥热炎行,火邪迫血,出血必众;饥渴劳顿。损阳伤阴,阴虚则火旺,灼血妄阴盛寒凝,阳遏而瘀成,瘀阻血络,血难归经,亦为出血之因,再者饥劳伤气,气不运血,脾必失统,血流无帅,妄行而出,确以可能。有鉴于此,思得太医馆内,近期该病必多。故沿途行来,广采仙鹤草一药,用以止血,必显殊功,此小民所以奉献该药之初衷也。 “先生所言,本品能止血,本王曾尝其味,苦涩而平淡无奇,且其草似所常见,不知其奇于何处?” “大王此草长于野荒山坡,确为多见。其貌不扬,但于止血;颇具奇验。不分内外,无辨男女,莫管老幼,各种出血,均能收敛且又能止汗,功效奇特。 正在此时,忽从留住病所跑来一名学医少年?'?慌张报称:“数日前留住一出血病者,现又吐血甚剧,望速往救治。 众人不及再作讨论,不约而同,齐赴病室。只见病人面色苍白,皮肤出现大量片状紫斑,掺杂以米粒样丘疹。口中血出如涌,其色鲜红,其汁清稀。太乙、国老等安慰切勿惊慌。炎帝、多维分别揉捏病人腕横纹中央穴位,稍时,血势有缓。改由炎帝、国老揉按穴位,多维即去取得山鹤草二两,水煎为汤,稍凉后服下一碗,嘱之平卧。此时血出已不多,偶尔或出一二口。病人约过顿饭工夫,逐渐平稳,看来仙鹤草之药力已发。约值午时,紫斑及丘疹未见新发,旧有者,范围似见缩小。目睹此象,炎帝已知该药之止血效果确凿,乃高声朗日:“多维先生之说,实不妄也!太医馆当广储之。国老等应声称是。日已近午,国老乃留炎帝等共进午餐。到下午未时末,众人再进病房,病人已平安无事。自述服药后,肚腹中渐感舒畅。过去每当出血,胃脘中有扰动感难以自控,渐觉口中有血腥味,这些感觉现在均已消失。再看皮肤,小疹已见减少。多维嘱之再作频饮,代水而进。多维、国老邀众人再到议事厅歇息。 来大厅坐定,炎帝仍在默默沉思。这样一点不起眼的小草,竟能有如此威力,可见天地间草木,必然各有其特殊效用,只不过人们尚未认识它们而已。为了进一步了解仙鹤草,炎帝打破室内沉静的氛围,说道:“多维先生所施草药功效卓殊,但缘何称为山鹤草,尚请明告。”
第十六回 讲传奇喻贱寓贵 说故事发人深省
“大王,该药之命名,源于传说。其间颇具传奇色彩,容某细细秉告。”   相传太昊伏羲氏寿享一百九十七岁,去世后其同母胞妹女娲氏立,号为女皇,以风为姓,建都于中皇之山。时有镇守冀方诸侯共工氏,面如黑漆,发似朱砂,生性暴戾,扰乱天常,祸害天下。他作恶多端,淫威无度,属下个个被他打得鼻青脸肿、皮开肉绽。一天,他突发奇想,要找寻一种长生不老之物,以供享用。  这天,共工在山洼地转悠,忽然看到一只仙鹤落在桂花树上。他想:“人常说‘千年白鹤’,如食鹤肉、饮鹤血,岂非长生不老?”于是他悄悄绕到树后,用长枪狠狠地朝仙鹤打去,奇怪的是,仙鹤一下子消失得无影无踪。共工觉得奇怪:“怪哉!没看见仙鹤飞走,怎么会不见了呢?”他便上下左右来回搜寻,可什么也没找到。忽然,他瞥见树旁草地上有一棵三尺多高的野草,摇摇摆摆,形如鸟羽展翅。他灵机-动,心想此草可能为仙鹤所变,便动手掘挖起来,挖出了一棵形似仙鹤的草根,他更深信这就是那只不见的仙鹤。共工乐了,认定是长生之宝,吃了它便会长生不死。  他把此草带回,让一个被他折磨得皮干骨瘦的小侍者,把草于河边洗净,然后入锅蒸煮,以备食用。  小侍者不情愿地来到河边,正要洗草,突然听到有人高喊:“小哥,请你救救我,放我走吧!”   小侍者环顾四周,并无人影,仔细一听,原来是手中的草在乞求。  “啊!你是鬼是妖?”   “我不是鬼也不是妖,我是仙鹤草。你的主人要吃我,请你行行好,放我走吧!”   “他为什么要吃你?”   “他认为吃了我可以长生不死。”   “主人真坏,只顾自己,不管他人。”   “是的,你家主人,坏事办尽,恶事做绝,我绝不能让他吃掉。民众生病时,吃了我可以痊愈,你放了我吧!”   想起主人平素的所作所为,小侍者恨得咬牙切齿。他很快在田埂边一个不引人注目的地方,挖了个小坑,准备把草埋进去。仙鹤草感激他的救命之恩,对他说:“小哥,你摘下一小根我的茎叶,危难的时候吃下去,你就能得救。”   “好”,小侍者依言,将草上的旁枝摘了-根,藏在怀里,然后把草埋在坑内。心想草没有了,共工一定不会放过自己,就在河埂上拔了一棵形状差不多的野草,放在水里洗后带回。  小侍者一进厨房就添水烧火,把野草扔在锅里蒸煮,煮好后让共工来吃。共工揭开锅盖一看,一把抓住小侍者,喝问:“你把我的仙草弄到哪去了?”   小侍者冷冷地说:“那锅里的不是吗?”   共工大怒:“胡说,这是假的!”他一拳将小侍者打倒在地:“你还嘴硬,若不拿出仙草,我要你的狗命!”   小侍者知道厉害,爬起来拔腿就跑,可共工两腿如飞,不费吹灰之力就追上小侍者,并把他打瘫在地。小侍者口吐鲜血,双目翻白,眼看将死。他忽然想起怀中的仙鹤草,就悄悄掏出来放在嘴里,连嚼带咽,迅速吞入腹内。不料,小侍者很快血止而体健,精力大增,且身轻如燕,双腿如腾云驾雾一般,霎时逃得不见踪影,共工再也追不上了。  当小侍者飞奔到大青山顶峰时,一只仙鹤飞来告诉他:“你救助的那棵草,乃治病良药,有见红即止之功。”说完就飞走了。从此,小侍者白天采集这种药材,晚上给民众治病。各种出血,不论鼻衄齿衄、吐血咳血,还是便血尿血、皮肤出血,包括男人金创出血和女人经多崩漏,一用即止。乡民们认为这草是仙鹤所变,所以叫它“仙鹤草”。  炎帝听完故事后哈哈笑道:“故事虽近离奇,但道出仙鹤草之功效确然。今日之出血病者,乃又一明证。由此看来,太医馆应派专人外出访查,采集此药,更应再行种植此药,莫使绝迹。”想到这生长在山野垄亩间的野草,作用竟如此重大,炎帝不禁感慨地念道:  “仙鹤草能凉止血,苦入肺肝脾莫缺,  起死回生救急难,出身虽微功效绝。”   瑶姬将炎帝所念词句记录后,众人正拟退去,忽闻院使来报:“门外有一蓬头垢面之人,身背带刺的小树细枝,风风火火地闯进大门,请大王定夺。”炎帝闻言,知为高士,当即命令国老:“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不修边幅之人,多为隐士,望国老妥为接待,明日本王整冠接见。” 
第十七回 太医馆更臻完备 创三论医学立体
  听临魁布置国事毕,炎帝十分满意,就如何赈灾、如何部落间互助、今冬如何备耕、明春如何播种,均想得十分周到,安排得又甚得当,炎帝打心眼里感到欣慰,有他主持事务也可以放心了。因此不等朝散,炎帝便悄悄溜出,来到太医馆舍。  一进议事大厅,在座众人纷纷起立相迎。炎帝一眼便看见一位陌生人,衣衫虽不新,但也整洁,面皮白净,身材修长。原来此人昨晚休息时已彻底改变来时仪表,现在看去十分齐整,真乃一位潇洒秀士。炎帝心中仍留有昨日所报“蓬头垢面”之印象,正在纳闷之时,只见多维副丞上前稽首道:“大王!”听得称呼,那人赶紧近前,作揖稽首。多维继续道:“昨日所报癸酋所荐之人,原来是我多年执友求协先生。他饱学多闻,不仅医事精湛,殊多新见,而且曾辅佐癸酋,做过不少利国利民之事。今能来我太医馆,我相信定会使馆舍兴旺发达,作出宏伟业绩。”说着指指那人:“求协先生,世居甘凉,颇喜文学,酷爱医药。古典著述,常颂不辍,且能活用于具体事物。”“比你多维先生若何?” “胜某多矣。求协先生医事精审,且精研药物,所知品种,皆有灼见。”炎帝点点头,关切地问求协先生:“昨晚食宿可好?”“劳大王挂记,一切均好!”“那就好,适才听多维先生介绍,知先生所学所为,均益于国,不知先生对太医馆有何高见?”   一见炎帝相问,求协马上稽首道:“昨晚在多维先生引领下,已对太医馆各部作过参观。其建制之全,用心良苦,实亘古未有之伟业。余细思之,尚有几点建议,不知是否妥当。”炎帝眼睛一亮,说:“愿闻其详。”求协接着说:“其一,增设医械部,专门管理医事、药事所需之器械,如九针、火罐、药浴洗缸、揩擦血迹污物之细麻布以及药物、药锄和出诊背箱等。其二,加紧对全馆人员的管理,分别按其所从事工作进行专业训导,使其各有理论基础知识、行业规范及规章制度。其三,课徒部中习练医人,按初、中、高三个等级分班,加快其习练进度,以备当前应诊人手之需。三班次学者,分别由医事部、药事部中识见多者,轮流予以讲授。初级班应以系统理论为主,中、高级班应以临证运用为主。”   听到此处,太乙、国老、瑶姬、多维等人频频点头。国老插口道: “求协先生所提三议,十分精当。本馆立即着手,予以实施,不知大王允否?”炎帝开言:“太医馆事,任凭先生作主。今后馆内一应事项,均由众位商讨,提出议案,由国老先生定议,不必再与本王征询。”国老喜道:“深谢大王信任!听多维先生介绍,自昨至今之商谈,确知求协先生实有真知灼见。老朽已同众位于晨间私议,拟请求协先生出任太医馆副丞,与多维先生并列,共佐瑶姬诸务。多维先生以医事、药事二部主管为重点,求协先生以课徒、医械部主管为重点,二人不能各自为政,分工虽明,但均有权过问甚至直接代管对方事务。老朽和瑶姬以医政部、医典部及常务办事部为主,同时总管全局。大家分工合作,分而合,合而分,决不互相推诿。尤其在医治病人方面,对疑、难、奇、急、重病,设立会诊制度,大家都要随叫随到,全力以赴。”听到此处,炎帝十分兴奋,他首先带头鼓掌,深表赞赏,大伙也情不自禁地一齐鼓掌。这掌声与喝彩声交织一起,如雷贯耳,响彻云天。  趁着高兴,炎帝忽然开言:“诊治疾病,救民危难,此当前首务。然教育新人,以利后继,也势在必行。本王曾粗读二十一部古代医典,知其博大,且其理深奥,其论精辟,习者难以速达。不知众先生于课徒事宜,作何打算?”只见多维与求协二人同时开言:“我等拟定,课徒以‘三论’为开路,就古典理论,予以归类,使成系统,便于掌握,以利研习。”炎帝虽曾详读古籍,但尚未见有此观点,因而发问:“何谓‘三论’?”国老道: “昨日傍晚,多维与求协相见后,即继续商讨二人过去早已反复论及之话题。二位昨晚彻夜未眠,最后统一意见,认为医学之主体框架,也就是医学的基本内涵,应叫做‘三论’。这三论分别是,医学的指导思想是多维求协论,医学的理论核心是藏象正邪论,医学的诊疗特色是病机中心论。”炎帝越听越感新鲜,但仔细一想,这三论的确是对古典医籍的总结,是对古典文献的精华提炼,确是教授学员的便捷内容。但炎帝尚拟探究其内容,问道:“何以用二位先生名讳,作为立论之名?”国老继续道:“据二位先生讨论,医学用以作为阐释根本道理者,古籍记有多种,如精气一元说、阴阳二分说、三才三元说、四时四方说、五行五运说、六气六合说、七政七巧说、八封八位说、九宫九野说等,均对医学有理论指导作用,它们互为相应,相辅相成,但任何一说,皆不能代替其他。经多年商讨研探,他们二位认为,这些众多的理论,尤如多种网络、多条维系、多个层次,把它们 合而称之,是为多维;它们之间,互相为用,不可或缺,不可或偏,用于阐明人体生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不但皆有意义,而且必须使之综合协调,方能切合临证需要,故此称作求协。老朽曾思得医典《大要》记载: ‘古使僦贷季,理色脉而通神明,合之金木水火土,四时、八风、六合,不离其常,变化相移,以观其妙,以知其要。’显然,诊治疾病需要分析剖辨,如何分辨,则需‘理’则需‘合’,故此‘理’与‘合’便是‘求协’ 的手段和程序。只有通过对多维的理合求协,才能把握所探讨对象的实质。因而二位先生决定,医学的指导思想,应是多维求协论。老夫也曾再三思考,此说不仅确能成立,而且极为精当。”   炎帝听罢,兴高采烈地说道:“好!今听先生话,胜读十年书。本王前读古典,也多疑惑,见书中时而精气,时而阴阳,又或五行,又或八卦,实在莫衷一是,今先生归为多维求协一论,将其余九项作为细目,罗纳其中,诚千古不朽之精论也。然三论中,藏象系指内在脏腑表露于外在之现象;正邪中之正系指人体活动的正气;病机系指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机制机理。惟正邪中的邪,究为何物?尚望先生赐教。”
第十八回 论六气更识英才 谈药事方回正题
  “欲诣扶桑,无舟莫适。将升岱岳,非径奚为。二先生之三论,提纲挈领,切中肯綮,诚能渡医人于智慧彼岸。”听得入神的太乙先生,也感慨地操着洪亮的声音,大加赞赏。思路敏捷而又能言善道的瑶姬,也以银铃般清脆悦耳的声音说:“实在是太好了、太妙了。的确如然,学医和其他道理一样,必须有其规律可循,方能事半而功倍。真如太乙先生所言,想到大海中日出的地方,没有舟船不行;想攀登泰山绝顶,没有路径,也肯定办不到。三论全面、系统、完整地指出了医学的根本规律,为初学之人指出了便捷门径。我等一定遵循这一理论,带好徒、教好学,为太医馆乃至全国,培养出更多更有用的人才来。同时,我们这些年轻医人,也一定要以各位先生为榜样,把三论学深、学透,并逐步使之发扬光大。”炎帝打打手势:“乖女儿,还是多听先生们的教诲吧!”   听大王的口气和话音,求协明白这是再继续追问有关“邪”的注脚。便稽首道:“有关正邪中邪的含义,容小民道来。”   “疾病的发生,总体而言,不外正气虚与邪气实二途。所谓邪,乃相对“正”而言,泛指一切引致疾病的因素。曾闻大王广读医典,小民记得《奇恒》一书,即有‘六气致病’之说。”炎帝听后点点头道:“此正本王之所惑处。”求协继续道:“自伏羲画卦以来,人类对自然已有较多认识,以为天、地、人密不可分,休戚相关,故有‘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之说,《奇恒》中记载‘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徵为五声’, ‘分为四时,序为五节’,这是指六气之常;若六气不能正常施布,造成和谐协调失衡,则‘淫生六疾’,‘过则为灾’而殆害于人,此其六气之变。该书中明确点出‘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这里的阴,泛指一切寒、凉、冰、冷;这里的阳,泛指一切火、热、温、暑;风与雨,则系普通自然现象;晦则泛指阴天及暮夜或隐幽之事;明则专指白昼或明显可见之事。这‘六气’正常时,为人类活动必不可少;反常时,则大地为之灾害,人群为之疾病。习惯称为‘六淫’。故此该书指出‘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四肢)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所谓淫,系指侵袭太过之意。”见到求协已告一段落,炎帝接问:“先生以隐幽、暴露加解于晦明,颇有新义,望能详之。”求协续道:“悉乎哉问也。所谓晦,本晦暗之意。如某些绝密隐私,不可告人,阴谋设套,不能告人,均曲运神机,机关算尽,能不劳心而发病?又如女色、女室,近之过频,能不损身? 而明者亮通而显眼也。跃武扬威,跋扈专横,或奋力勇作,猛干强行,人之气血能有不伤?晦之伤人,损及心肾,故易患鼓胀、慌乱、疑惑之病;明之伤人则气耗血损,故易患心、肝、肺之疾”。炎帝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便黑色是什么原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