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传送带输送机的感受

湿纸幅传送带的制作方法
专利名称湿纸幅传送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在封闭式牵引型造纸机上以高速传送湿纸幅(wet paper web)的湿纸幅传送带。
背景技术用于纸质材料脱水的造纸机包括线路部分、压搾部分和干燥部分。 依次将线路部分、压搾部分和干燥部分沿着湿纸幅传送的方向布置。
一些造纸机是以开放式牵引传送湿纸幅的类型。开放式牵引造纸 机不用带子支撑湿纸幅。结果,湿纸幅往往在其从一个部分传送至另 一部分的区域中遭到损坏。因此,开放式牵引造纸机很难以较高的速 度进行操作。
近年来,以封闭式牵引传送湿纸幅的造纸机类型在本领域盛行。 封闭式牵引造纸机具有用于传送湿纸幅的带子。将湿纸幅置于带子上, 通过带子将湿纸幅从一个部分传送至另一部分。结果,封闭式牵引造 纸机能够以较高的速度更加稳定地操作。
在封闭式牵引造纸机中,湿纸幅通过接连经过线路部分、压榨部 分和干燥部分加以传送。在压搾部分,通过传送带传送湿纸幅,并通 过压搾设备将湿纸幅压榨以将水挤出。其后,湿纸幅在干燥部分进行 干燥。
本申请的申请人已经在日本公布专利申请(Japanese published patent application) No. 中提出一种湿纸幅传送带,其具有 的第一个功能是使得湿纸幅粘着在传送带上并传送湿纸幅,其具有的 第二个功能是使得湿纸幅从带子上平稳地被移除以将湿纸幅传送至下 一个工序。湿纸幅传送带包括湿纸幅侧层,湿纸幅侧层包括高聚物弹 性区域和纤维体。纤维体为亲水性的,且部分暴露在湿纸幅侧层的表 面上。
由于暴露在湿纸幅侧层表面上的亲水性纤维体保持来自湿纸幅的水分,因此带子实现使得湿纸幅粘着在带子上并传送湿纸幅的第一个 功能。暴露在湿纸幅侧层表面上的纤维体的部分,由此带子实现使得 湿纸幅从带子上平稳地被移除以将湿纸幅传送至下一个工序的第二个 功能。
通常,湿纸幅传送带具有的宽度与压榨区域和导辊的宽度基本相 同。当湿纸幅传送带在造纸机的压榨区域和导辊周围移动时,湿纸幅 传送带倾向于使得其相对边缘,即左和右边缘横向于带子的行进方向 隔开,并且使得附近部分在压榨区域和导辊之间以及在导辊自身之间 巻曲。
湿纸幅传送带的巻曲又称作"双金属现象",类似于双金属效应。 带子的相对边缘和附近部分向下或向上巻曲。当湿纸幅传送带巻曲时, 湿纸幅传送带很难在造纸机上以高速行进。
本申请的申请人已经在日本公布专利申请No. 中提出 了一种造纸带子,该带子可以最小化带子的相对边缘的巻曲。 专利文件1:日本公布专利申请No.
专利文件2:日本公布专利申请No.
在日本公布专利申请No. 中公开的湿纸幅传送带具有 均衡的上述两个功能。但是,公开的湿纸幅传送带不包括当湿纸幅传 送带行进时减少带子的相对边缘和附近部分巻曲的任何部分。
当包含在湿纸幅中的一部分水被湿纸幅侧层的亲水性纤维体(即 人造纤维)吸收时,纤维体膨胀,然后使得湿纸幅传送带的尺寸不稳 定。近年来,特别是自从需要湿纸幅传送带以增加的速度行进以来, 有必要降低带子在纬向尺寸上的增加,这样的增加是由亲水性纤维体 吸收水引起的。
在日本公布专利申请No. 中公开的造纸带具有在其树 脂层的方向巻曲的倾向。布置公开的造纸带以使得其相对端部由于具 有比树脂层的中心区域薄的树脂层的相对边缘而耐巻曲。
但是,日本公布专利申请No. 没有公开使造纸带获得 上述两个功能的任何技术方案,也没有公开使得底基织物的重心紧紧 朝向湿纸幅的任何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作出了本发明。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
7湿纸幅传送带以改进使得湿纸幅粘着在带子上并传送湿纸幅的第一个 功能,和使得湿纸幅从带子上平稳地被移除以将湿纸幅传送至下一个 工序的第二个功能,并且减少当湿纸幅传送带行进时湿纸幅传送带的 相对边缘和附近部分的巻曲。
湿纸幅传送带的湿纸幅侧层包括树脂层,所述树脂层包含例如高
聚物弹性材料的树脂。因此,如日本公布专利申请No. 中
所述,湿纸幅传送带的相对端部具有在远离湿纸幅(靴形物)的方向 巻曲的特性(趋势),而不论带子行进与否。
当湿纸幅传送带行进时,对湿纸幅传送带施加张力以在其行进方 向拉动湿纸幅传送带。大部分张力作用于使得带子强有力的底基织物。 施加在底基织物上的张力的中心基本上与底基织物的重心对齐。
本发明的发明人己经注意到以下事实当湿纸幅传送带行进时, 湿纸幅传送带的相对边缘和附近部分由于当湿纸幅传送带传送时施加 于湿纸幅传送带的底基织物的张力与张力作用的底基织物的重心之间 的相互关系而巻曲。
特别地,本发明人进行了使用湿纸幅传送带的实验,其中底基织 物的重心的竖直位置靠近湿纸幅,即从压辊间隔开。实验表明,由于 当湿纸幅传送带行进时施加在湿纸幅传送带的底基织物的张力的中心 朝着湿纸幅移动,湿纸幅传送带的相对边缘和附近部分朝着湿纸幅巻 曲。
当湿纸幅传送带行进时,湿纸幅传送带在远离所述湿纸幅的方向 巻曲带子的相对边缘的固有趋势与湿纸幅传送带在朝着湿纸幅的方向 巻曲带子的相对边缘和附近部分的作用相互抵消(消除)。结果,当湿 纸幅传送带行进时,湿纸幅传送带的相对边缘和附近部分的任何巻曲 得以最小化。
特别地,如果底基织物为包括多层叠置的机织织物的层压结构, 则置于湿纸幅附近的机织织物的上层织物包括具有较大基重(basis weight)的机织织物,置于压辊附近的机织织物的下层织物包括具有较 小基重的机织织物。
8由那些机织织物构成的底基织物具有的重心位于上层机织织物 中,即靠近湿纸幅。因此,当湿纸幅传送带行进时,包括由此构造的 底基织物的湿纸幅传送带的相对侧和附近部分基本上不巻曲。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湿纸幅传送带用于在封闭式牵 引造纸机上传送湿纸幅。湿纸幅传送带具有包括树脂和亲水性纤维体 并置于湿纸幅侧的湿纸幅侧层,和置于压辊侧的机侧层,且底基织物 置于带子中。
底基织物包括置于湿纸幅侧的第一机织织物和置于压辊侧的第二 机织织物,且第一机织织物和第二机织织物堆叠在一起。至少一部分 亲水性纤维体暴露在湿纸幅侧层的表面上,且第一机织织物的基重大 于所述第二机织织物的基重。
优选地,第一机织织物和第二机织织物之一或两者都包括由低吸 水性材料制得的纬纱。所述机织织物的讳纱优选由选自聚酯、芳香族 聚酰胺、芳香族聚酯或聚酯酮的材料制得。
根据一个优选的实施例,所述第一机织织物可以为双层织物,第 二机织织物可以为平纹织物。根据再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机织织物 可以为三层织物,第二机织织物可以为双层织物。根据另一个实施例, 所述第一机织织物可以为三层织物,第二机织织物可以为平纹织物。
优选地,所述亲水性纤维体通过针刺法在带子的湿纸幅侧层中形 成以改进使得所述湿纸幅粘着在带子上并传送所述湿纸幅的第一个功 能,和使得所述湿纸幅从带子上平稳地被移除以将湿纸幅传送至下一 个工序的第二个功能。
优选地,湿纸幅侧层中的树脂包括高聚物弹性材料,所述高聚物 弹性材料由选自尿烷、环氧树脂或丙烯酸的热固性树脂制得,或者由 选自聚酰胺、多芳基化合物或聚酯的热塑性树脂制得,所述湿纸幅侧 层包括含有高聚物弹性材料的树脂层。
优选地,底基织物自身的重心的竖直位置移位至靠近湿纸幅的第 一机织织物。从底基织物的重心的位置至第一机织织物的上表面的尺 寸小于从重心的位置至第二机织织物的下表面的尺寸。
优选地,当带子行进时,湿纸幅传送带在远离湿纸幅的方向巻曲 带子的相对边缘的固有特性与湿纸幅传送带在张力作用下在朝着湿纸幅的方向巻曲带子的相对边缘的作用相互抵消。
例如,湿纸幅侧层包括湿纸幅侧毛层,机侧层包括机侧毛层,且
湿纸幅侧毛层和机侧毛层的每层都是由短纤维(staple fiber)制得。亲 水性纤维体用作湿纸幅侧毛层的短纤维,且相比于亲水性纤维体具有 较低公定回潮率(official moisture regain)的纤维用作机侧毛层的短纤 维。
优选地,湿纸幅侧层的亲水性纤维体由选自尼龙、维尼纶、醋酸 纤维素、人造纤维、富强人造纤维、铜铵人造纤维、棉、麻、丝或羊 毛的亲水性纤维的纤维制得,从而充分实现使得所述湿纸幅粘着在湿 纸幅传送带上并传送所述湿纸幅的第一个功能。
亲水性纤维体由具有优选通过亲水工艺处理的表面的纤维制得, 所述亲水工艺选自丝光处理工艺、树脂处理工艺、基于电离辐射应用 的喷溅工艺或辉光放电工艺。
优选地,当将亲水性单丝或捻纱的湿度调节为30%至50%范围内 的值时,以与水成30°或更小的接触角在亲水性纤维体的纤维的表面 上进行亲水工艺。
例如,机侧毛层主要由与压辊接触的尼龙纤维制得,所述机侧毛 层包括由亲水性小于湿纸幅侧毛层的亲水性纤维体的纤维制得的纤维 体,且所述纤维的公定回潮率与所述亲水性纤维体的公定回潮率相差 4%或更多。
优选地,机侧毛层的纤维体由选自聚偏氯乙烯、聚氯乙烯、聚乙 烯、聚丙烯、聚酯、芳香族聚酰胺、聚氨酯或丙烯酸纤维的纤维制得。
优选地,湿纸幅侧层的湿纸幅侧毛层具有设为50至600克/平方米 的基重值,机侧层的机侧毛层(40)具有设为0至600克/平方米的基 重值。
根据本发明如此构造的湿纸幅传送带能够改进使得湿纸幅粘着在 带子上并传送湿纸幅的第一个功能,和使得湿纸幅从带子上平稳地被 移除以将湿纸幅传送至下一个工序的第二个功能。湿纸幅传送带还能 够减少当湿纸幅传送带行进时其相对边缘和附近部分的巻曲。
图1至8是说明本发明的视图。图1是封闭式牵引造纸机的示意
图,其中利用了根据本发明的湿纸幅传送带;
图2是封闭式牵引造纸机的部分的示意透视图3是封闭式牵引造纸机的靴形压榨机构的横截面示意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个具体实施方案的湿纸幅传送带的横截
面视图5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个具体实施方案的湿纸幅传送带的横截 面视图6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三个具体实施方案的湿纸幅传送带的横截 面视图7是湿纸幅传送带的平面图;以及
图8是用于评价湿纸幅传送带的性能的实验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将要描述根据本发明的湿纸幅传送带。
图1至8是说明本发明的视图。图1是封闭式牵引造纸机的示意 图,其中利用了根据本发明的湿纸幅传送带。图2是封闭式牵引造纸 机的部分的示意透视图。图3是封闭式牵引造纸机的靴形压榨机构的 示意透视图。
如图1至3所示,用于纸质材料脱水的封闭式牵引造纸机(下文 称作"造纸机")2包括线路部分(未示出)、压榨部分3和干燥部分4。 依次将线路部分、压榨部分3和干燥部分4沿着湿纸幅W传送的方向 (由箭头B指出的方向)布置。
通过接连经过线路部分、压榨部分3和干燥部分4传送湿纸幅W。 在压搾部分3中将水从湿纸幅W中挤出之后,最终在干燥部分4中干 燥湿纸幅W。湿纸幅传送带1 (下文称作"带子1")置于压榨部分3 中,并用于在由箭头B所示的方向传送湿纸幅W。
湿纸幅W通过压榨毡5, 6、带子l和干布(drier fabric) 7支撑, 沿箭头B所示的方向传送。压榨毡5和6,带子1和干布7中的每一 个均为由导辊8支撑的环形带的形式。
靴形物9为与压辊10互补的凹形。靴形物9和压辊10以及插于
ii其间的靴形压榨带11构成了压榨区域12。
靴形压榨机构13具有压辊10和靴形物9,所述靴形物9置于压辊 10的上方(或下方)。靴形压榨带11置于压辊10和靴形物9之间并当 旋转时行进。多个靴形压榨机构13沿湿纸幅W传送的方向(该方向 由箭头B指示)线性排列,由此提供造纸机2的压榨部分3。
在湿纸幅W从线路部分(未示出)传送至压榨部分3之后,将湿 纸幅从压榨毡5传送至压榨毡6。接着,通过压榨毡6将湿纸幅W传 送至靴形压榨机构13的压榨区域12。
在压榨区域12中,当湿纸幅W被置于压榨毡6和带子1之间时, 通过靴形物9和压辊10以及插入其间的靴形压搾带11压榨湿纸幅W。 结果,在湿纸幅W中的水被挤出。
压榨毡6具有高度透水性,带子1为低透水性。因此,在湿纸幅 W中的水移动至压榨区域12中的压榨辊6。如此,湿纸幅W进行脱 水,且在压榨部分3中使湿纸幅的表面变得平整。
在湿纸幅W离开压榨区域12之后,湿纸幅W、压榨毡6和带子 1的体积立即膨胀,因为它们被快速地从压力中释放出来。由于它们的 膨胀和湿纸幅W的纸浆纤维的毛细作用,发生所谓的"再湿润现象", 其中压榨毡6中的水部分移动至湿纸幅W。
由于带子1具有低透水性,带子中保持较少的水。因此,水从带 子1中移动至湿纸幅W中的任何再湿润现象基本上不会发生。这样的 带子1有助于增加湿纸幅W的平整度。
通过带子1将已经过压搾区域12的湿纸幅W沿箭头B所指示的 方向传送。然后,湿纸幅W被吸辊14吸引,通过干布7传送至干燥 部分4,湿纸幅W在其中得以干燥。
带子1必须具有的第一个功能是在湿纸幅W离开压榨区域12之 后立即使得湿纸幅W确实地粘着在带子1的表面。带子1还必须具有 的第二个功能是当带子1传送湿纸幅W至下一个工序(干燥部分4) 时从带子1上平稳地移除湿纸幅W。
带子1将在下文描述。
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个具体实施方案的带子1的横截面视图。 图5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个具体实施方案的湿纸幅传送带la (下文称作"带子la")的横截面视图,且图5对应于图4。图6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三个具体实施方案的湿纸幅传送带lb (下文称作"带子lb")的横截面视图,且图6对应于图4。图7为带子1, la和lb的平面图。
在图1至7中,带子.l, la和lb在预定的纬向方向(CMD方向)上具有纬向尺寸D,带子沿经向方向(MD方向)行进,且湿纸幅W置于带子的上层表面上。因此,带子l, la和lb总是受到趋于在行进方向(MD方向)拉动它们的张力。
带子1, la和lb具有湿纸幅侧层31和机侧层32,所述湿纸幅侧层31包括树脂和亲水性纤维体30并置于湿纸幅W侧,所述机侧层置于压辊10侧。带子l, la和lb包括分别置于其中的底基织物33, 33a和33b。带子l, la和lb整体为层压结构,其中湿纸幅侧层31和机侧层32分别置于基材33, 33a和33b的每一侧。
亲水性纤维体30的亲水性能是指吸引水的性能和/或保持水的性能。根据本发明,亲水性能表示为在JISL0105 (纺织品的物理测试方法的一般原则)中规定的"公定回潮率"。
具有层压结构的底基织物33, 33a和33b由置于湿纸幅W侧作为上层织物的第一机织织物34和置于压辊10侧作为下层织物的第二机织织物35构成,且第一机织织物34和第二机织织物35堆叠在一起。至少一部分亲水性纤维体30暴露在湿纸幅侧层31的表面37上。
术语"暴露"是指亲水性纤维体30出现在湿纸幅侧层31的表面37上的状态,而无论亲水性纤维体30是否从湿纸幅侧层的表面37向外突出。图7显示了该状态的一个实施例,其中亲水性纤维体30暴露在湿纸幅侧层31的表面37上,但本发明并不仅限于所示的状态。
为了改进使得湿纸幅W确实地粘着在带子1, la和lb的表面上并传送湿纸幅W的第一个功能,以及改进使得所述湿纸幅W从带子1 ,la和lb上平稳地被移除以将湿纸幅W传送至下一个工序的第二个功能,通过针剌法在带子1, la和lb的湿纸幅侧层31中形成亲水性纤维体30。
在具有层压结构的底基织物33, 33a和33b中,置于湿纸幅W侧的第一机织织物34具有的基重大于置于压辊10侧的第二机织织物35的基重。
13第一机织织物34和第二机织织物35堆叠在一起从而形成底基织物33, 33a和33b。带子1, la和lb的底基织物33, 33a和33b自身的重心G的竖直位置由此朝着靠近湿纸幅W的第一机织织物34的方向移动。
例如,从带子l, la和lb的底基织物33, 33a和33b的重心G的位置至第一机织织物34的上表面的尺寸Ll小于从重心G的位置至所述第二机织织物35的下表面的尺寸L2。
当带子l, la和lb行进时,带子l, la和lb经受张力以在行进方向(MD方向)拉动它们。大部分张力作用于使得带子1, la和lb强有力的底基织物33, 33a和33b。
作用于底基织物33, 33a和33b的张力从底基织物的中心位置向湿纸幅W侧移位。由此,带子l, la和lb经受的力倾向于使得其相对边缘E,即左和右边缘横向于带子的行进方向(MD方向)隔开,并且使得附近部分靠近湿纸幅W。
带子1, la和lb的湿纸幅侧层31包括树脂层,所述树脂层包含例如高聚物弹性材料39的树脂。结果,带子1, la和lb具有在远离湿纸幅W的方向巻曲带子的相对边缘E的固有特性,而不论带子行进与否。
因此,当带子l, la和lb行进时,它们在远离湿纸幅W的方向巻曲带子的相对边缘E的固有特性与在张力作用下在朝着湿纸幅W的方向巻曲带子l,la和lb的相对边缘E和附近部分的作用相互抵消(消除)。结果,带子l, la和lb的相对边缘E和附近部分的任何巻曲当带子l, la和lb行进时得以最小化。
在图2中,阴影线区域表示的是根据背景技术所述的湿纸幅传送带的相对边缘和附近部分当带子行进时发生巻曲的范围。根据本发明所述的带子l, la和lb在所示阴影线区域(带子的相对边缘和附近部分)并不发生巻曲。
带子1, la和lb由于通过吸收性纤维体30吸收水而倾向于具有增加的纬向尺寸D。第一机织织物34和第二机织织物35其中任何一个或两者都包括由低吸水性材料制得的纬纱36。结果,带子l, la和lb能够减少带子的纬向尺寸D的增加。湿纸幅侧层31包括由亲水性纤维体30构成的湿纸幅侧毛层38。因此,湿纸幅侧毛层38具有高吸水性。用高聚物弹性材料39浸渍湿纸幅侧毛层38,从而使得亲水性弹性体30的部分暴露在湿纸幅侧层31的表面37上。
高聚物弹性材料39可以由诸如尿烷、环氧树脂、丙烯酸或类似物的热固性树脂制得,或者由诸如聚酰胺、多芳基化合物、聚酯或类似物的热塑性树脂制得。如上所述,湿纸幅侧层31包括树脂层,所述树脂层包含高聚物弹性材料39。
带子l, la和lb优选具有不透空气性。但是,取决于造纸机2,带子l, la和lb可具有轻微透空气性。如果减少浸渍的高聚物弹性材料39的量,磨光湿纸幅侧层31的表面37,或者高聚物弹性材料包含连通的孔,则带子l, la和lb可以具有所需的透空气性。
湿纸幅侧层31的湿纸幅侧毛层38和机侧层32的机侧毛层40都是由短纤维制得。其中亲水性纤维体30用作所述湿纸幅侧毛层38的短纤维。相比于亲水性纤维体30具有较低公定回潮率的纤维用作机侧毛层40的短纤维。
通过针刺法使得湿纸幅侧毛层38与底基织物33, 33a和33b的湿纸幅侧缠绕成一体。机侧毛层40与底基织物33, 33a和33b的机侧(压辊10侦D缠绕成一体。结合湿纸幅侧毛层38的方法和结合机侧毛层40的方法可以为附着粘合、静电植绒或类似方法以及针刺法。
亲水性纤维体30优选具有4%或更高的公定回潮率。特别地,亲水性纤维体30的纤维选自由尼龙(公定回潮率为4.5%)、维尼纶(公定回潮率为5.0%)、醋酸纤维素(公定回潮率为6.5。/0、人造纤维(公定回潮率为11.0。%)、富强人造纤维(公定回潮率为11.0%)、铜铵人造纤维(公定回潮率为11.0%)、棉(公定回潮率为8.5%)、麻(公定回潮率为12.0%)、丝(公定回潮率为12.0%)或羊毛(公定回潮率为15.0%)等制得的亲水性纤维。在括号中的数值代表公定回潮率。
如果使用具有小于4。/^的公定回潮率的纤维,则由于这些纤维不能充分保持来自湿纸幅W的水分,因此这些纤维不能充分地实现使得湿纸幅W粘着在带子1 , la和lb上并传送所述湿纸幅W的第一个功能。
根据下文待述的本发明实施例以及比较实施例,湿纸幅侧毛层38和机侧毛层40由人造纤维或尼龙纤维制得。
亲水性纤维体30可以由具有化学亲水的表面的纤维制得。特别地, 纤维的表面可以通过丝光处理工艺、树脂处理工艺、基于电离辐射应 用的喷溅工艺、辉光放电工艺或类似工艺加以处理。
当将亲水性单丝或捻纱的湿度调节为30%至50%范围内的值时, 如果与水的接触角为30。或更小,则亲水性处理能够表现出良好的结
果。单丝或捻纱的湿气百分比通过如下公式计算
(水/总重量)X100
在用高聚物弹性材料39浸渍湿纸幅侧毛层38并固化之后,用砂 纸或磨石研磨湿纸幅侧毛层38的表面。当湿纸幅侧毛层38的表面被 研磨时,为防止亲水性纤维体30的纤维形成原纤维(being fibrilized), 希望亲水性纤维体30具有0.8 g/dtex或更高的强度。
结果,至少亲水性纤维体30的部分暴露在湿纸幅侧层31的表面 37上。因此,当带子l, la和lb将湿纸幅W传送至下一个工序时, 带子1 , la和lb实现从其上平稳地移除湿纸幅W的第二个功能。
机侧毛层40包括由相比于湿纸幅侧毛层38的亲水性纤维体30具 有较差亲水性或较低公定回潮率的纤维制得的纤维体41。特别地,纤 维体41可以由其公定回潮率与亲水性纤维体30的公定回潮率相差4% 或更多的纤维制得。
可选择地,纤维体41的纤维可以选自由具有低公定回潮率的聚偏 氯乙烯(公定回潮率为0%)、聚氯乙烯(公定回潮率为0%)、聚乙烯 (公定回潮率为0%)、聚丙烯(公定回潮率为0。/0、聚酯(公定回潮 率为0.4%)、芳香族聚酰胺(公定回潮率为0.4%)、聚氨酯(公定回 潮率为1.0%)或丙烯酸(公定回潮率为2.0%)等制得的纤维。
由于使得机侧毛层40与压辊10接触,因此机侧毛层40可以主要 由具有极好耐磨性的尼龙纤维和其它与之混合的纤维制得。
湿纸幅侧层31的湿纸幅侧毛层38优选具有的基重为50至600克 /平方米。机侧层32的机侧毛层40优选具有的基重为0至600克/平方 米。
16底基织物33, 33a和33b包括堆叠在一起的第一机织织物34和第二机织织物35。第一机织织物34和第二机织织物35通过织造MD方向的经纱42和CMD方向的讳纱36制备。
第一机织织物34和第二机织织物35的纬纱36的其中之一或两者的纬纱36都是由具有低吸水性的聚酯、芳香族聚酰胺、芳香族聚酯或聚醚酮的材料制得。
当纬纱36由这样的材料制得时,有可能减少由于湿纸幅侧毛层38的吸水性纤维体30对水的吸收所引起的带子的纬向尺寸D的增加。
第一机织织物34和第二机织织物35具有如下所述的平纹织物、双层织物、三层织物中任何一种的结构。第一机织织物34的基重大于第二机织织物35的基重。
带子1, la和lb通过针刺机制造。第一机织织物34和第二机织织物35堆叠在一起从而形成底基织物33, 33a和33b。接着,当具有堆叠层结构的底基织物33, 33a和33b沿着针刺机的导辊传送时,针刺湿纸幅侧毛层38。此时,由于底基织物的下层织物(第二机织织物35)与导辊接触,底基织物的上层织物(第一机织织物34)需要伸长以匹配下层织物尺寸的增加。
由于上层织物(第一机织织物34)的基重大于下层织物(第二机织织物35)的基重,因此具有较低基重的下层织物比上层织物更容易伸长。结果,当针刺湿纸幅侧毛层38时,下层织物容易松弛。当松弛的下层织物与针刺机的导辊接触时,下层织物在来自导辊的压紧力下容易起鮍。
根据本发明,在上层织物(第一机织织物34)置于针刺机中之后,下层织物(第二机织织物35)堆叠在上层织物上,制得底基织物33,33a和33b,接着在下层织物(第二机织织物35)上针刺机侧毛层40。
接着,倒置堆叠的底基织物33, 33a和33b,在上层织物(第一机织织物34)上针刺湿纸幅侧毛层38。
如此,可防止具有较小基重的下层织物起皱。此外,上层织物和下层织物(第一机织织物34和第二机织织物35)的经向尺寸可实现互相一致。
由于这样的"尺寸匹配"可通过本发明获得,因此有可能制备具有良好结构的底基织物33, 33a和33b,其中第一机织织物34和第二 机织织物35没有经向位置的移位。
为了在底基织物中使得第一机织织物34的基重大于第二机织织物 35的基重,根据一个例子的底基织物33 (图4)包括具有双层织物的 上层织物(第一机织织物34)和具有平纹织物的下层织物(第二机织 织物35)。
根据再一个例子,底基织物33a (图5)包括具有三层织物的上层 织物(第一机织织物34)和具有双层织物的下层织物(第二机织织物 35)。
根据又一个例子,底基织物33b (图6)包括具有三层织物的上层 织物(第一机织织物34)和具有平纹织物的下层织物(第二机织织物 35)。
通过实验装置20对本发明具体的实施例1至3和比较实施例1至 6进行实验。图8是用于评价湿纸幅传送带的性能的实验装置20的示 意图。
实验装置20包括一对压辊PR (PR提供了压榨区域PP)、在压辊 PR和PR之间压紧的压榨毡PF和带子(带子l, la或lb)。
压榨毡PF和带子1, la和lb由多个导辊GR以恒定的张力进行 支撑。当压搾辊PR旋转时,驱使压搾毡PF和带子1, la和lb行进。 干布DF与压榨毡PF和带子1, la和lb—样为环状结构,且当被导辊 支撑时行进。
在实验装置20中,湿纸幅W放置在带子1, la和lb上,所述带 子l, la和lb位于压榨区域PP的上游。通过带子l, la和lb传送湿 纸幅W经过压榨区域PP,其后到达吸辊SR。湿纸幅W被吸辊SR吸 引,并传送至干布DF。
在实验装置20中,带子l, la和lb在MD方向以相对于封闭式 牵引型造纸机的高速操作而言2,000米/分钟的速度传送。
在实验装置20中,带子l, la和lb在CMD方向的纬向尺寸D 大于压榨区域PP和导辊GR的纬向尺寸。在带子l, la和lb的相对边缘E和附近部分观察到有巻曲,即不论巻曲发生与否,巻曲的状态,
若有的话,来自实验装置20的压榨区域PP的上游位置。 底基织物33、 33a和33b的详情
(A) 结构和基重
1、 平纹织物……基重100至400 (克/平方米)
2、 双层织物……基重400至700 (克/平方米)
3、 三层织物……基重500至卯0 (克/平方米)
(B) 纱材料(经纱42和纬纱36)
1、 单丝和复丝
2、 单丝捻纱
3、 复丝捻纱
4、 单丝和复丝结合的捻纱
(C) 纱材料(经纱42和讳纱36)
2、 聚酯(特别是聚对苯二甲酸乙酯(PET))
3、 芳香族聚酰胺
4、 芳香族聚酯
5、 聚醚酮
(D) 底基织物的堆叠层结构(上层织物/下层织物)
1、 双层织物/平纹织物……(参见图4)
2、 三层织物/双层织物……(参见图5)
3、 三层织物/平纹织物……(参见图6)
在这些底基织物中,上层织物的基重比下层织物的基重大。 (本发明实施例l) 1、底基织物33:
上层织物(第一机织织物34)为捻织双层织物结构(包括尼龙 单丝捻纱的经纱42和包括尼龙单丝捻纱的纬纱36),具有的基重为400 克/平方米。
下层织物(第二机织织物35)为1/1平纹织物结构(包括尼龙 复丝捻纱的经纱42和包括PET单纱的讳纱36),具有的基重为200克 /平方米。
192、 毛层湿纸幅侧毛层38通过针刺法由亲水性纤维体30的人造
纤维形成,且具有600克/平方米的基重。机侧毛层40通过针刺法由尼 龙纤维形成,且具有250克/平方米的基重。
3、 浸渍高聚物弹性材料39:用尿烷树脂以500克/平方米的比率 浸渍针刺毡的湿纸幅毛层。
4、 在实验装置20上进行的实验
在实验开始后立即标明湿纸幅传送带的尺寸(在行进方向和纬 向方向)为100,在实验IOO小时后测量带子尺寸以评价带子尺寸的变 化。
实验后的尺寸变化行进方向(伸长1.2%),纬向方向(伸长 1.0%)
在带子的相对边缘E和附近部分是否发生巻曲无巻曲发生。 (本发明实施例2)
1、 底基织物33a:
上层织物(第一机织织物34)为捻织三层织物结构(包括尼龙 单丝捻纱的经纱和包括PET单纱的炜纱),具有的基重为600克/平方 米。
下层织物(第二机织织物35)为捻织双层织物结构(包括尼龙 单丝捻纱的经纱和包括尼龙单纱的讳纱),具有的基重为400克/平方 米。
2、 毛层与本发明实施例1中的相同。
3、 浸渍高聚物弹性材料39:与本发明实施例1中的相同。
4、 在实验装置20上进行的实验
实验后的尺寸变化行进方向(伸长1.2%),纬向方向(伸长
在带子的相对边缘E和附近部分是否发生巻曲无巻曲发生。
(本发明实施例3)
1、底基织物33b:
上层织物(第一机织织物34)为捻织三层织物结构(包括尼龙 单丝捻纱的经纱和包括PET单纱的纬纱),具有的基重为600克/平方 米。 下层织物(第二机织织物35)为1/l平纹织物结构(包括尼龙
复丝捻纱的经纱和包括PET单纱的讳纱),具有的基重为200克/平方 米。
2、 毛层与本发明实施例1中的相同。
3、 浸渍高聚物弹性材料39:与本发明实施例1中的相同。
4、 在实验装置20上进行的实验
实验后的尺寸变化行进方向(伸长1.2%),纬向方向(伸长 0.4%)
在带子的相对边缘E和附近部分是否发生巻曲无巻曲发生。
(比较实施例1)
1、 底基织物
上层织物(湿纸幅侧机织织物)为捻织双层织物结构(包括尼
龙单丝捻纱的经纱和包括尼龙单丝捻纱的讳纱),具有的基重为400克
下层织物(压辊侧机织织物)为1/1平纹织物结构(包括尼龙
复丝捻纱的经纱和包括尼龙单纱的纬纱),具有的基重为200克/平方米。
2、 毛层与本发明实施例1中的相同。
3、 浸渍高聚物弹性材料与本发明实施例l中的相同。
4、 在实验装置20上进行的实验
实验后的尺寸变化行进方向(伸长1.2%),纬向方向(伸长
在带子的相对边缘E和附近部分是否发生巻曲无巻曲发生。 (比较实施例2)
1、 底基织物
上层织物(湿纸幅侧机织织物)为捻织三层织物结构(包括尼
龙单丝捻纱的经纱和包括尼龙单丝捻纱的纬纱),具有的基重为600克
没有使用下层织物。
2、 毛层与本发明实施例1中的相同。
3、 浸渍高聚物弹性材料与本发明实施例1中的相同。4、在实验装置20上进行的实验
实验后的尺寸变化行进方向(伸长1.2%),纬向方向(伸长
在带子的相对边缘E和附近部分是否发生巻曲无巻曲发生。 (比较实施例3)
1、 底基织物
上层织物(湿纸幅侧机织织物)为捻织双层织物结构(包括尼
龙单丝捻纱的经纱和包括尼龙单丝捻纱的讳纱),具有的基重为400克
下层织物(压辊侧机织织物)为1/1平纹织物结构(包括尼龙
复丝捻纱的经纱和包括尼龙单纱的讳纱),具有的基重为200克/平方米。
2、 毛层湿纸幅侧毛层通过针刺法由尼龙纤维形成,且具有600 克/平方米的基重。辊侧毛层通过针刺法由尼龙纤维形成,且具有250 克/平方米的基重。
3、 浸渍高聚物弹性材料与本发明实施例1中的相同。
4、 在实验装置20上进行的实验
实验后的尺寸变化行进方向(伸长1.0%),纬向方向(伸长
在带子的相对边缘E和附近部分是否发生巻曲无巻曲发生。
(比较实施例4)
1、 底基织物
上层织物(湿纸幅侧机织织物)为1/1平纹织物结构(包括尼
龙复丝捻纱的经纱和包括PET单纱的讳纱),具有的基重为200克/平方米。
下层织物(压辊侧机织织物)为捻织双层织物结构(包括尼龙
单丝捻纱的经纱和包括尼龙单丝捻纱的讳纱),具有的基重为400克/
2、 毛层与本发明实施例1中的相同。
3、 浸渍高聚物弹性材料与本发明实施例1中的相同。
4、 在实验装置20上进行的实验 实验后的尺寸变化行进方向(伸长1.2%),纬向方向(伸长 1.0%)
在带子的相对边缘E和附近部分是否发生巻曲:证实发生巻曲。 (比较实施例5)
1、 底基织物
上层织物(湿纸幅侧机织织物)为捻织双层织物结构(包括尼 龙单丝捻纱的经纱和包括尼龙单纱的纬纱),具有的基重为400克/平方 米。
下层织物(压辊侧机织织物)为捻织三层织物结构(包括尼龙
单丝捻纱的经纱和包括PET单纱的纬纱),具有的基重为600克/平方米。
2、 毛层与本发明实施例1中的相同。
3、 浸渍高聚物弹性材料与本发明实施例1中的相同。
4、 在实验装置20上进行的实验
实验后的尺寸变化行进方向(伸长1.2%),纬向方向(伸长
在带子的相对边缘E和附近部分是否发生巻曲:证实发生巻曲。
(比较实施例6)
1、 底基织物
上层织物(湿纸幅侧机织织物)为1/1平纹织物结构(包括尼
龙复丝捻纱的经纱和包括PET单纱的纬纱),具有的基重为200克/平 方米。
下层织物(压辊侧机织织物)为捻织三层织物结构(包括尼龙 单丝捻纱的经纱和包括PET单纱的纬纱),具有的基重为600克/平方 米。
2、 毛层与本发明实施例l中的相同。
3、 浸渍高聚物弹性材料与本发明实施例1中的相同。
4、 在实验装置20上进行的实验
实验后的尺寸变化行进方向(伸长1.2%),纬向方向(伸长
在带子的相对边缘E和附近部分是否发生巻曲巻曲突出,无
23法进行调整以使得带子以2,000米/分钟的速度行进。
在使用实验装置20的实验中,与根据比较实施例1至3所述的湿 纸幅传送带相比,根据本发明实施例1至3引入了底基织物33, 33a 和33b的带子1, la和lb能够减少由于亲水性纤维体,甚至含有包含 在湿纸幅侧毛层中的亲水性纤维体的人造纤维对水的吸收所引起的带 子的纬向尺寸D的增加。
特别地,根据比较实施例1至3所述的湿纸幅传送带的纬向尺寸D 增加了 0.5%至2.5%。带子l, la和lb的讳向尺寸D增加了 0.4%至 1.0%。由此可以理解,带子l, la和lb的纬向尺寸D的增加得以降 低。
从实验中发现,根据比较实施例3的湿纸幅传送带作为湿纸幅传 送带具有不足的功能,尽管它具有良好的纬向尺寸稳定性。特别地, 使得湿纸幅W粘着在湿纸幅传送带上并传送湿纸幅的第一个功能和使 得所述湿纸幅W从带子上平稳地被移除以将湿纸幅W传送至下一个 工序的第二个功能都是不足的。
通过实验还发现,根据本发明1至3的带子1, la和lb能够良好 地实现上述的第一个功能和第二个功能。
根据比较实施例4至6所述的湿纸幅传送带在相对边缘E和附近 部分发生巻曲,这是因为下层织物(压辊侧机织织物)的基重大于上 层织物(湿纸幅侧机织织物)的基重。
从实验中发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1至3的带子1, la和lb能够 减少带子行进时其相对边缘E和附近部分发生巻曲,这是由于上层织 物(第一机织织物34)的基重大于下层织物(第二机织织物35)的基 重。
换言之,实验发现,与根据比较实施例4至6所述的湿纸幅传送 带相比,根据本发明实施例1至3所述的引入了底基织物33, 33a和 33b的带子1, la和lb能够显著地改进当带子行进时带子的相对边缘 E和附近部分的巻曲。结果,带子l, la和lb能以高速行进,且高度稳定。
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案(包括本发明的实施例,解释也适用于其 后合适的地方)已经如上所述。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具体实施方案,各种改进和添加也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在图中的相同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者相应的部分。 工业应用性
根据本发明所述的湿纸幅传送带可应用于在封闭式牵引造纸机的 压榨部分传送湿纸幅的带子。
1、一种用于在封闭式牵引造纸机(2)上传送湿纸幅(W)的湿纸幅传送带(1,1a,1b),其中所述湿纸幅传送带具有湿纸幅侧层(31)和机侧层(32),所述湿纸幅侧层(31)包含树脂和亲水性纤维体(30)并置于湿纸幅(W)侧,所述机侧层(32)置于压辊(10)侧,且底基织物(33,33a,33b)置于所述带子中,以及其中所述底基织物(33,33a,33b)包括置于湿纸幅(W)侧的第一机织织物(34)和置于压辊(10)侧的第二机织织物(35),且所述第一机织织物(34)和所述第二机织织物(35)堆叠在一起;以及至少一部分所述亲水性纤维体(30)暴露在所述湿纸幅侧层(31)的表面(37)上,且所述第一机织织物(34)的基重大于所述第二机织织物(35)的基重。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湿纸幅传送带(1, la, lb), 其中所述第一机织织物(34)和所述第二机织织物(35)之一或两者都包括由低吸水性材料制得的讳纱(36)。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湿纸幅传送带(1, la, lb), 其中所述机织织物(34, 35)的纬纱(36)由选自聚酯、芳香族聚酰胺、芳香族聚酯或聚酯酮的材料制得。
4、 根据权利要求l、 2或3所述的湿纸幅传送带(1),其中所述 第一机织织物(34)为双层织物,所述第二机织织物(35)为平纹织 物。
5、 根据权利要求1、 2或3所述的湿纸幅传送带(la),其中所 述第一机织织物(34)为三层织物,所述第二机织织物(35)为双层 织物。
6、 根据权利要求1、 2或3所述的湿纸幅传送带(lb),其中所 述第一机织织物(34)为三层织物,所述第二机织织物(35)为平纹 织物。
7、 根据权利要求l、 2或3所述的湿纸幅传送带(1, la, lb), 其中所述亲水性纤维体(30)通过针刺法在所述带子(1, la, lb)的所述湿纸幅侧层(31)中形成以改进使得所述湿纸幅(W)粘着在 带子上并传送所述湿纸幅(W)的第一个功能,和使得所述湿纸幅(W) 从带子上平稳地被移除以将湿纸幅(W)传送至下一个工序的第二个 功能。
8、 根据权利要求l、 2或3所述的湿纸幅传送带(1, la, lb), 其中在所述湿纸幅侧层(31)中的所述树脂包含高聚物弹性材料(39),且所述高聚物弹性材料(39)由选自尿垸、环氧树脂或丙烯 酸的热固性树脂或选自聚酰胺、多芳基化合物或聚酯的热塑性树脂制 得;以及其中所述湿纸幅侧层(31)包括含有所述高聚物弹性材料(39) 的树脂层。
9、 根据权利要求l、 2或3所述的湿纸幅传送带(1, la, lb), 其中所述底基织物(33, 33a, 33b)自身的重心(G)的竖直位置移位至接近所述湿纸幅(W)的所述第一机织织物(34)。
10、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湿纸幅传送带(1, la, lb), 其中从所述底基织物(33, 33a, 33b)的重心(G)的位置至所述第一机织织物(34)的上表面的尺寸(Ll)小于从重心(G)的位置至 所述第二机织织物(35)的下表面的尺寸(L2)。
11、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湿纸幅传送带(1, la, lb), 其中当带子(1, la, lb)行进时,带子在远离所述湿纸幅(W)的方向巻曲带子(1, la, lb)的相对边缘(E)的固有特性与带子在张力作用下在朝着所述湿纸幅(W)的方向巻曲带子(1, la, lb)的 相对边缘(E)的作用相互抵消。
12、 根据权利要求l、 2或3所述的湿纸幅传送带(1, la, lb), 其中所述湿纸幅侧层(31)包括湿纸幅侧毛层(38),所述机侧层(32)包括机侧毛层(40),且所述湿纸幅侧毛层(38)和所述机 侧毛层(40)的每层都是由短纤维制得;其中亲水性纤维体(30)用作所述湿纸幅侧毛层(38)的所述短 纤维;以及其中相比于所述亲水性纤维体(30)具有较低公定回潮率的纤维 用作所述机侧毛层(40)的所述短纤维。
13、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湿纸幅传送带(1, la, lb), 其中所述湿纸幅侧层(31)的所述亲水性纤维体(30)由选自尼龙、维尼纶、醋酸纤维素、人造纤维、富强人造纤维、铜铵人造纤维、 棉、麻、丝或羊毛的亲水性纤维的纤维制得,从而充分实现使得所述 湿纸幅(W)粘着在湿纸幅传送带(1, la, lb)上并传送所述湿纸幅 (W)的第一个功能。
14、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湿纸幅传送带(1, la, lb), 其中所述亲水性纤维体(30)由具有通过亲水工艺处理的表面的纤维制得,所述亲水工艺选自丝光处理工艺、树脂处理工艺、基于电 离辐射应用的喷溅工艺或辉光放电工艺。
15、 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湿纸幅传送带(1, la, lb),其中当将亲水性单丝或捻纱的湿度调节为30%至50%范围内的值 时,以与水成30°或更小的接触角在所述亲水性纤维体(30)的纤维 的表面上进行所述亲水工艺。
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湿纸幅传送带(1, la, lb), 其中所述机侧毛层(40)主要由与压辊(10)接触的尼龙纤维制得,以及所述机侧毛层(40)包括由亲水性小于所述湿纸幅侧毛层(38) 的所述亲水性纤维体(30)的纤维制得的纤维体(41),且所述纤维 的公定回潮率与所述亲水性纤维体(30)的公定回潮率相差4%或更多。
17、 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湿纸幅传送带(1, la, lb), 其中所述机侧毛层(40)的所述纤维体(41)由选自聚偏氯乙烯、聚氯乙烯、聚乙烯、聚丙烯、聚酯、芳香族聚酰胺、聚氨酯或丙烯酸 纤维的纤维制得。
18、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湿纸幅传送带(1, la, lb), 其中所述湿纸幅侧层(31)的所述湿纸幅侧毛层(38)具有设为50至600克/平方米的基重值,所述机侧层(32)的所述机侧毛层(40) 具有设为0至600克/平方米的基重值。
湿纸幅传送带(1)具有湿纸侧层(31)和机侧层(32),所述湿纸侧层(31)包含树脂和亲水性纤维材料(30)。置于带子中的底基织物(33)包括置于湿纸(W)侧上的第一机织织物(34)和置于压辊(10)侧上的第二机织织物(35)的层压结构。至少一部分亲水性纤维体(30)暴露在湿纸侧层(31)的表面(37)上。第一机织织物(34)的基重大于第二机织织物(35)的基重。因此,可改进使得所述湿纸(W)以相同的粘附传送至湿纸幅传送带(1)的第一个功能,和使得所述湿纸(W)平稳地被移除以将湿纸(W)传送至下一个步骤的第二个功能。此外,能够抑制行进时带子(1)的两个端部部分(E)的任何卷曲。
文档编号D21F3/00GKSQ
公开日日 申请日期日 优先权日日
发明者井上健二, 泽田英 申请人:市川株式会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传送带设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