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偏瘫什么时候可以进行本体能量疗法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

高邮日报数字报-PNF技术在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第03:专版
&&&&&标题导航
星期一 出版
| &&&&&&&&
PNF技术在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赵震亚&张波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PNF)是利用牵张、关节挤压和牵引及施加肌肉阻力,以增强相关肌肉收缩能力的技术,同时通过调整感觉神经的兴奋性,以改变肌肉的张力,缓解肌肉痉挛,使之以正常的方式进行活动的一种康复训练方法。  一、基本操作方法及技术  1.手法接触:治疗师用手法接触病人的皮肤暴露部位,朝着运动方向摆放,手放在同一平面,即患手或足的掌面或背面,通过本体感受刺激达到促进神经肌肉的作用。  2.牵拉:牵拉刺激可引起肌肉产生牵张反射,牵张反射一旦产生,即使完全性瘫痪的肌肉,也可能在牵拉松弛的肌肉之后产生收缩。牵张反射可用于激发自主运动、增强较弱肌肉的力量和反应速度。  3.牵引:对关节进行牵拉为牵引,可增加关节间的间隙,使关节间面分离激活关节感受器,刺激关节周围的屈肌肌肉收缩。  4.挤压:对关节进行积压,使关节间隙变窄,可激活关节周围伸肌肌肉利于关节伸展,促进关节稳定性与姿势的反应。  5.最大阻力:即治疗师所给于患者的阻力,能使患者自身产生运动,且使关节能顺利地通过整个运动范围。在高位脊髓损伤患者,必须严格控制阻力,否则将导致肌张力过高。对于脑卒中、脑外伤早期软瘫而言,最大阻力可能仅是一些轻微接触。  6.口令交流:治疗师在适当的时候发出口令,可刺激患者的主动运动,提高动作完成质量。当要求最大运动反应时,可以给于高声命令;鼓励进行平衡运动时,应采用柔声细语,口令应简短明了。预备口令,清楚明白;动作中口令,必须短、准确,时间应掌握好。  7.时序:正常的运动发育过程首先出现近端的控制,然后向远端发展,而正常的运动顺序是从远端到近端发生的,所以在治疗过程中,先易化远端肌肉收缩,再易化近端的肌肉收缩。  8.强化:刺激身体的各个部位均可引出有目的性的协调的运动,称为强化。对一肢体或颈、躯干用抗阻法进行一定形式的活动时,常可强化其它肢体或颈、躯干肌的收缩。同样,也可做颈或躯干肌的抗阻活动来强化肢体的活动能力。  9.视觉刺激:令患者的眼睛注视肢体运动方向,可以使动作更容易完成,有助于动作的发展与协调。因此,做易化模式是应尽量让患者注视运动方向。  二、适应症和禁忌症  1.适应症:PNF技术应用广泛。适用于多种神经疾患,如中风后偏瘫、脑瘫、脑外伤、脊髓髓伤、帕金森、脊髓灰质炎后的运动功能障碍;骨折、手外伤后均可使用这些技术。  2.禁忌症:PNF技术的应用有所限制,如何并骨折部位,骨折位愈合或有开放性损伤部委的患者,不能应用牵伸手法;持续抗阻的重复收缩不能用于脑血管病急症期;伤口和手术刚缝合部位,皮肤感觉缺乏部位,听力障碍的患者,对口令不能准确反映的婴幼儿患者,无意识的患者,骨质疏松患者,血压非常不稳定的患者,关节不稳定,本体感觉障碍的部位。
&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高邮报专版03PNF技术在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您的位置: &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在偏瘫下肢原复中的厦用
优质期刊推荐强制性使用疗法结合运动想象在脑卒中手功能恢复期的作用
脑卒中患者的致残率高达70%~80%,其中大约30%~36%的患者在脑卒中后6个月遗留上肢功能障碍,尤其是手的精细动作运动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负担。现将笔者应用强制性使用疗法结合运动想象改善脑卒中手功能障碍情况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沧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病房脑卒中上肢功能障碍者114例,均为发病后7~14 d病情平稳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8例,男性37例,女性31例;平均年龄(50.14±14.21)岁;其中脑出血16例,脑梗死52例;病程1~7 d。对照组46例,男性28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51.90±15.34)岁;其中脑出血11例,脑梗死35例;病程1~7 d。两组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治疗方法对照组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予强制性使用疗法,即患者的健侧每日必须戴1个固定手夹板,每日清醒时固定时间不少于90%,除了睡觉和一...&
(本文共2页)
权威出处:
近几年,运动想象疗法在疗养院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逐渐被大家认同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研究发现,运动想象可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目前的应用研究主要针对瘫痪的上肢,并认为运动想象可能是一种有效的康复方法[1]。评估方法“运动想象”具有疗养康复效果,患者的选择和治疗的实施应有以下几方面的考虑:①患者应具备一定的想象能力。②任务的种类和熟悉程度。熟悉是运动想象疗法成功使用的前提,患者对某项活动的体验越深,效果越好。③工作记忆。包括储存和处理信息的复杂程序,可分为视觉、言语和肌肉运动记忆等,...&
(本文共2页)
权威出处:
高压氧治疗脑梗死在临床上广泛应用。患者由于在单人氧舱内进行治疗,常存在焦虑、恐惧、烦闷等负性情绪。在高压氧治疗中压力达到2ATA的稳压阶段下,让患者做运动想象和舱内运动,可增加疗效、缩短病程、减少后遗症的发生[1]。由于运动想象是较抽象的概念,而患者文化程度和生活习惯不一,对运动想象的理解和应用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治疗所取得的效果。为此笔者对进行高压氧治疗行运动想象疗法的患者采取针对性的指导和因人施教,提高了患者运动想象知识,进而提高了治疗效果,现将方法和结果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8年1月~2012年2月,选择在本院行高压氧治疗的脑梗死患者30例,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2]。纳入标准:患者神智清醒,生命体征稳定,年龄30~90岁,无严重心肝肾等脏器疾病,病程1个月以内,患肢肌力Ⅳ级以下。排除标准:痴呆、精神病史者;失明或失聪者;严重认知障碍者。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3...&
(本文共3页)
权威出处:
“运动想象”是指运动活动在内心反复地模拟、排练,而不伴有明显的身体运动[1],也就是没有任何运动输出,根据运动记忆在大脑中激活某一活动的特定区域,从而达到提高运动功能的目的。为此我们从日常生活活动的角度进行观察,探讨该疗法的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2011年10月~2012年2月半年时间内,一汽总医院康复医学科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66例,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综合康复治疗组(对照组)33例,运动想象组(观察组)33例。入选标准:(1)初次发病的脑卒中患者,(2)发病1年以内,(3)年龄40~70岁之间,(4)Barrthel评分小于60分,(5)本人或直系亲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此次发病前已有偏瘫(2)严重的心肺等全身性疾病,(3)合并感觉性失语,(4)合并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精神疾病,导致认知、注意障碍、情感异常的患者。(5)用运动想象问卷评估偏瘫患者的想象能力小于25分者。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既往病...&
(本文共2页)
权威出处:
偏侧忽略是指对来自大脑受损对侧的身体或空间刺激无反应,以轴体为中心,离轴体越远越容易忽略,是一系列的对病损对侧信息处理功能障碍综合征中的一种认知障碍[1]。偏侧忽略原因不明,与肢体活动障碍也没有关联[2]。而临床上多见于右侧大脑半球病变所致的左侧空间忽略[3]。由于脑卒中后偏侧忽略严重影响患者功能恢复,延长住院日,且预后较差,为此,寻找一种费用低、实践机会多的治疗方法非常必要。运动想象疗法是近几年应用于脑卒中偏瘫康复的一种新方法[4]。本研究通过运动想象疗法结合常规康复训练以探讨其对脑卒中偏侧忽略后功能恢复的影响。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11年6月~2012年6月在本院就诊的脑卒中患者40例,所有患者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5],并经CT或MRI检查证实。纳入标准:①年龄45~78岁;②病程1~3个月;③首次脑梗死或脑出血,均为右侧半球损害;④均经偏身忽略测试量表(Chinese Behavio...&
(本文共3页)
权威出处:
脑卒中发病急性期患者的受损运动功能可有部分的自发性恢复,而慢性期脑卒中患者受损运动功能自发性恢复的可能性大大降低[1],只能通过一些特殊康复治疗及训练来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然而对于脑卒中后重度上肢瘫痪,尤其是手部运动功能严重受损的患者目前尚无行之有效的康复手段。面对这类患者,运动想象疗法因其在介入过程中不需要产生实际运动而成为值得探索的可行手段之一,而将运动想象结合脑机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BCI)这一技术平台则实现了对其的实时监控、测量及反馈。脑机接口是一种不依赖于大脑-外周神经与肌肉正常输出通道的控制系统,通过采集和分析人脑生物信号,在人脑与计算机或其他电子设备间建立起直接交流或控制的通道[2—3]。周鹏等[4]针对脊髓损伤患者进行了一项脑机接口结合功能性电刺激(brain computer interface combined with functionalelectrical stim...&
(本文共6页)
权威出处:
扩展阅读:
CNKI手机学问
有学问,才够权威!
出版:《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008号
京ICP证040431号
服务咨询:400-810--9993
订购咨询:400-819-9993
传真:010-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医学百科提醒您不要相信网上药品邮购信息!
目录1 拼音běn tǐ gǎn jué shén jīng jī ròu cù jìn jì shù2 英文参考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PNF)3 操作名称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4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的别名本体促进技术;PNF技术5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的适应证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简称本体促进技术,适用于:
1.,尤为。
2.骨科性疾病、运动、和所致的障碍。6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的禁忌证除某些技术有一定证(参见本内容的事项部分)外,一般无特殊禁忌。7 准备不专门的仪器设备。
要向说明治疗目的、和注意事项,以充分取得患者的合作。8 方法
8.1 1.运动模式(1)基本运动模式:包括头颈(3个)、躯干上部(2个)、躯干下部(6个)、上肢(14个)、下肢(12个)、强调时间顺序的ROM变化模式(2个)、按顺序在垫上进行的(38个)、(7个)、和(5个)和生活自理(2个)共91个基本运动模式。
(2)运动模式的命名:由5~6个符号(大写英文字母或阿拉伯数字)组成,其中:第1个符号采用字母,表示运动肢体为单侧还是双侧(U为单侧,未书写为双侧);第2个符号采用字母,表示是否为对旋形运动模式(D代表对角螺旋形;若第1个符号为双侧肢体运动未书写时,则变为第1个符号,以下顺序依此类推);第3个符号采用阿拉伯数字,其中1代表1型,2代表2型;第4个符号采用字母,表示肢体功能活动的形式,如F代表屈曲、E代表伸展;第5、6个符号采用字母,分别表示上下肢,如UE代表上肢、代表下肢。
(3)常用模式:见表1 D1上肢运动模式,见表2 D2上肢运动模式,见表3 D1下肢运动模式,见表4 D2下肢运动模式,见表5躯干上部运动模式,见表6躯干下部运动模式。
(4)主要操作要领:
①治疗师以手掌(蚓状肌抓握)直接接触患者、和处,并根据需要予以运动方向的不同压力,以对其给予。
②应用简洁、易懂的语言指示刺激和促进患者的和配合。8.2 2.治疗方法(1)基础促进方法:
①和最佳力学位置:
方法:患者处于“对角”或适宜治疗的平面,和节面向运动的方向。
:提供治疗师手接触最佳的力学位置。
注意事项:避免体位置放的微小偏差而改变手接触和阻力的预定效果。
②手接触:
方法:治疗师手置于患者体表,通过引导运动方向、对无力肌群提供帮助、为需肌群施加阻力。常用方式为“蚓状肌抓握”(lumbrical grip,为PNF的特有标记),并在接上根据需要施加恰当的刺激引起正确的运动方向。
作用:帮助接触和引导方向。
注意事项:注意个体、肌肉的差异,以正确方向上促进最大的位置确定为接触点,并在治疗中根据需要调整。同时应使患者有。
③最大阻力:
方法:为可在方向、质量和数量上引起平滑、收缩且产生适当和促进功能的阻力,而非治疗师所提供的最大阻力。通过对较强肌群施加适当阻力,可使向较弱肌群扩散。等张收缩时,最大阻力不能大于允许全ROM的阻力;等长收缩时,最大阻力不应使患者保持技术中断或失败。
作用:增强肌力和耐力,改善强、弱肌群间的失衡。
注意事项:根据治疗目的(即是做功还是增强耐力)、患者是否存在痉挛等进行选择。操作的时间不宜过长,否则有害。
方法:也称之为“溢流”,是在运动模式中将从主动肌向副动肌、拮抗肌扩散的技术。可从近端肌群至远端肌群、远端肌群至近端肌群、躯干上部至躯干下部、一侧肢体至另一肢体。力弱肌群可在与更强、更正常的肌群协调工作时由扩散获益。一般可通过应用阻力刺激达到扩散目的。
作用:刺激和促进弱肌群或弱成分,建立良好的协调性。
注意事项:先治疗健侧,以创造从对侧扩散模式和完成指定任务的运动模式。不宜进行的情况同抗阻。
⑤言语和提示:
方法:是PNF技术的特点之一,目的为促进治疗师和患者共同努力的协调性。应认真选择言语提示的时间和语调。开始运动时的言语提示以患者某一具体的特定反应为内容,随之的反复运动以相对简洁的口令为内容。柔和的轻声用于促进注意力集中或张力亢进;逐渐提高音调的言语提示用于鼓励患者在完成任务或模式中更多地募集运动单位或逐渐增大ROM。在运动的启动、反转时间和交互运动时,言语提示起促发作用。
作用:根据和目的,完成提示和配合。
注意事项:言语提示须清晰、简洁,且与患者的需要和理解相。除了应用有较强时间感的言语提示外,尚可用具有强烈空间感的视觉提示,如在治疗中患者眼睛应追踪治疗师的手和自身肢体运动的方向。
⑥关节牵引:
方法:通过牵拉关节邻近肌肉以,产生牵张刺激和增强运动,与Ⅰ、Ⅱ级。
作用:适用于所致的关节。
注意事项:新近的、手术后近期不可使用。
⑦关节压缩:
方法:通过刺激承重关节的感受器以促进关节周围肌肉的共同收缩和。可采用形成承重的或在重力的基础上附加徒手外力来达到此效果。
作用:增强承重关节的稳定性。
注意事项:压缩的力量要得当,新近的骨折、手术后近期不可采用。
方法:为在恰当的时间引发促进性活动的技术。牵张可在运动模式的起始位置进行以使靶肌群处于所需模式的最长位置,也可在整个可动关节活动范围内以阻力提供张力而产生持续牵张;可在运动初始重复,或在运动过程中添加以更改方向。
作用:启动,提高力弱肌群的应答速度和增强肌力,对拮抗肌产生抑制。
注意事项:因对运动微小的变化,故应注意保持牵张刺激处于适当的幅度和力量;靶肌群在静息时也应保持张力,不要松弛;新近的骨折、手术后近期、疼痛等状况不可采用。
⑨时间顺序:
方法:时间顺序即为任何运动中的顺序。正常的运动时间顺序要求由远端至近端(或近端至远端)的肌群间适当的协调和比例构成。强调时间顺序是在适当考虑正常时间顺序的条件下,重点对运动模式中较强的部分(常为远端或近端)施加最大阻力,以使兴奋向较弱部分扩散。治疗时可在ROM中的一特殊点中断正常的时间顺序,应用特殊的接触促进最佳反应。
作用:增强运动的协调性。
注意事项:必须以正常时间顺序为基础。
(2)常用治疗技术:
①节律性发动:
方法:在选择靶原动肌及运动方向后,依次进行如下运动:数次被动运动、利用病变较轻肢体或借助滑轮重锤等器械予以患肢数次主动-辅助运动、患者尝试性主动运动、成功后的轻抗阻运动。其间,治疗师提示运动方向、速度和,在训练中决定关节活动范围(全关节或部分关节活动范围),提供与运动方向相反的动作,并鼓励患者逐渐参与,施加阻力。
作用:改善靶原动肌的定向和发起运动的,尤其适用于存有僵硬()或严重痉挛的患者。
注意事项:运动宜慢;在可动ROM范围内进行,避免快速牵张。
②节律性稳定:
方法:由治疗师引发原动肌和拮抗肌等长收缩,先为两者同时收缩(用手接触使原动肌至拮抗肌不出现放松,整个过程中收缩力量逐渐加强;当收缩达到最大时,再指导患者缓慢放松),后为两者交替收缩(在拮抗肌等长收缩后随之原动肌等长收缩,以产生共同收缩和两个相对肌群的稳定)。这一技术可在ROM中的任何一点完成。
作用:改善拮抗肌肌力和拮抗肌、协调;改善稳定;在此技术后增加主动ROM和被动ROM;通过反射性放松缓解疼痛;多用于固定后活动受限者和后疼痛所致活动受限者。
注意事项:操作关键为缓慢构成阻力,在拮抗肌群间建立平滑、协调的转移。
③反复收缩:
方法:通过重复整个关节活动范围内力量最弱部分以发生在关节活动范围内失衡。患者重复最大阻力的等张运动直至运动中较弱的部分出现疲劳征象,当该部分疲劳变得明显时,即进行该点的牵张,以促进较弱肌肉产生平滑、协调的运动。肌力1~2级时,通过快速牵张激起肌肉收缩,一旦能收缩即施加适当阻力,反复进行;肌力3级或整个ROM内力量均弱时,在关节活动范围的任何一点,在反复等张收缩的基础上附加快速牵张;肌力不匀称时,在肌力减弱点作若干次小的附加的手法牵张,引发等长收缩,随之作抗阻等张运动。
作用:增强肌力和耐力,提高协调性和改善平衡。
注意事项:强调关节的单向活动;快速牵张可能为某些肌肉损伤疾患的禁忌;治疗师应改良施加的阻力以适应肌群的力量。
④保持-放松:
方法:治疗师将患者肢体被动地移到ROM的受限点上,即原动肌模式的终末范围,并限制肢体和关节活动,患者保持等长收缩2~3s,松弛。在缓解疼痛、达到新ROM后再重复,直至不再增加新的ROM时为止。
作用:改善被动ROM,提供放松,缓解疼痛,尤适合于疼痛导致肌肉紧张、活动受限的患者。
注意事项:注意疼痛反应,以避免因疼痛中断患者收缩的保持;肌力极弱不能主动活动时,可作被动活动。
⑤收缩-放松:
方法:与保持-放松的方法相似,不同点为不作等长收缩而作等张收缩,且允许旋转迅速产生张力(但要求很快放松)。
作用:增加同侧及对侧ROM,尤适合于关节单向活动受限者,并可防止。
注意事项:不适用于疼痛患者。
⑥保持-放松-主动活动:
方法:先将患者肢体置于某一活动模式的中段和将结束时的较短位置,要求患者保持于治疗师手法施加的逐步增强抗阻的等长收缩状态,然后命令患者放松,此时治疗师很快活动该肢体回到活动模式的起始,即较长位置,并快速牵张或反复收缩,然后命令患者恢复至原先的较短位置。
作用:适用于低张力患者因无力而不能向一个方向启动时;可促进肌张力的平衡。
注意事项:命令的时间要准确。
⑦慢反转:
方法:为原动肌等张收缩后迅速的拮抗肌等张收缩技术,两个肌群缓慢交替完成节律性向心性等张收缩,在反转时没有间歇(松弛)。若关节周围的肌力失衡,阻力应先施加于较强的肌群,阻力强度以使患者能完成最大范围ROM运动为度。
作用:用于发展原动肌的主动ROM和协调原动肌、拮抗肌之间交互收缩的顺序。
注意事项:原动肌、拮抗肌交互收缩应缓慢而又节律,反转时无间歇。
⑧慢反转-保持:
方法:在慢反转基础上,在等张收缩终末增加2~3s的等长收缩(保持)然后再反转,即在原动肌等张收缩后迅速记性等长收缩,并保持至为拮抗肌模式前。
作用:增强肌力,提高关节稳定性,特别适用于发展ROM中某一特定点的肌力。
注意事项:同慢反转。
⑨慢反转-保持-放松:
方法:让患者主动运动至ROM因拮抗肌紧张而受限的点上,然后依次进行拮抗肌等张收缩、拮抗肌抗阻等长收缩2~3s、拮抗肌松弛、原动肌等张收缩。
作用:用于加强肌力和增大ROM,尤适合于拮抗肌限制为原发因素的ROM受限。
注意事项:基本同慢反转。
(3)常用手法:
①增强肌力的手法:为适合发展肌力、耐力和协调运动的一些手法,包括反复收缩、慢反转、慢反转-保持、节律性稳定、节律性发动等。
②牵张手法:为增加ROM、放松和抑制的一些手法,包括收缩-放松、保持-放松、慢反转-保持-放松等。
③主动肌指向手法:包括节律性发动、反复收缩等。
④拮抗肌反转手法:包括慢反转、慢反转-保持、节律性稳定等。
⑤松弛性手法:包括慢反转-保持-放松、收缩-放松等。
(4)主要操作要领:具体应用以治疗需要为基础、从运动控制中活动度、稳定性、受控的活动和技巧4个阶段考虑。8.3 3.本体感觉、皮肤刺激除了视听刺激之外,PNF技术还采用了、刺激。
(1)本体感觉刺激:以牵张、阻力、振颤、压缩、牵引、滚动、加速度和角加速度等刺激促进运动。
(2)受器刺激:包括轻触、刷拂、温度、缓慢抚摩背侧后基支支配的皮肤区域等。
(3)合并本体和外感受器的刺激:如手法接触、对长的肌腱施加压力等。8.4 4.应用步骤(1)损害或功能限制的诊断和评定:对活动、力量、耐力、平衡、协调、姿势、转移和疼痛等多方面进行完整的主、客观评定,以此为基础判定损害和功能限制的程度,建立和长期治疗指标。
(2)选择运动模式或功能活动:根据损害成分和功能受限情况,选择具有针对性的直接治疗作用的运动模式或功能活动。
(3)选择任务: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灵活选择适当的任务。任务可以是完整的运动模式或功能活动,也可以是部分性任务或有限范围模式(即靶任务中的一个组成或一个部分),或者可改良成患者易于完成靶任务的形式。
(4)应用技术:选择针对性的技术,并应用该技术进行运动模式。
(5)再评定和治疗调节:当观察到患者治疗反应后,应对患者功能状况进行再评定,并调节促进技术使治疗效果最大化,不断地通过对任务困难程度的渐增以逐渐发展完成任务的水平,也可选择其他任务获得这一目的。
(6)为实用能:将通过技术操作所获得的效果整合为实用性功能,即患者应用训练中获得的效果以达到完成功能的最终目的。9 注意事项1.治疗对象方面的注意事项
(1)急性期骨科、疾患、、皮肤感觉减退、本体感缺乏、关节不稳定等情况下不宜应用。
(2)后、颅脑损伤后、小儿脑瘫、等性神经疾患患者,若抗阻运动诱发痉挛或联合,不能应用。但随意运动恢复后,抗阻运动不引起任何痉挛和联合反应时则可应用。
(3)早期可应用节律性发动手法的中枢神经疾患仅为帕金森病。
(4)疼痛作为一种抑制因素,必须考虑其对敏感性、关节活动范围、软的柔、承重的影响。
2.技术应用方面的注意事项
(1)在对患者进行评定时,必须考虑患者的短期和长期目的、患者的整体肌力状况和力弱状况等因素。由于PNF治疗是一动态技术,故需要经常地、定时地对治疗效果再评定,并以此为依据对感觉输入、治疗目标、任务不断调整。
(2)根据患者运能水平选择合适的体位,以利于更好地发展肌力和稳定性。
(3)婴、、的患者,由于无法理解言语提示,效果会受到影响,一般不将此类患者作为主要治疗对象。
(4)各种技术方法和手法的注意事项见前。
(5)阻力可通过重力、徒手、附加的自由重量或弹力带等提供。根据患者身体和治疗的反应决定阻力的、运动范围、运动速率、重复次数、训练组数和训练的频度。
(6)加强患者教育。从与患者最初的交流开始,治疗师的工作就应向促进患者性、建立有效的家庭康复护理方向发展,直接地向患者及家属、护理人员提供教育和训练,以使患者返回家庭后仍可继续进行训练以保持治疗效果。
参与评价: ()
欢迎您对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进行讨论。您发表的观点可以包括咨询、探讨、质疑、材料补充等学术性的内容。我们不欢迎的内容包括政治话题、广告、垃圾链接等。请您参与讨论时遵守中国相关法律法规。
昵称(必填)
电子邮箱(我们会为您保密) (必填)
特别提示:本文内容为开放式编辑模式,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
本页最后修订于 日 星期四 15:56:16 (GMT+08:00)
关于医学百科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链接及网站事务请与Email:联系
编辑QQ群:8511895 (不接受疾病咨询)本站已经通过实名认证,所有内容由贾杰大夫本人发表
当前位置:
& 大夫个人网站
& 文章详情
脑卒中康复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PNF)
一、概述PNF法(ProprioceptiveNeuromuscularFacilitation)一般译为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在康复方面的文献也译为促通疗法.PNF法是20世纪40年代由美国内科医生和神经生理学家Hermankabat医生发明的,是一种原理和一种多方面的运动治疗方法,最初用于对各种神经肌肉瘫痪病人的治疗,被证实非常有效,后来证明它可以帮助许多因肌力、运动控制、平衡和耐力有问题的患者,如脊髓损伤、骨关节和周围神经损伤、脑外伤和脑血管以外等。二、理论基础&&&&&&PNF技术是以人体发育学和神经生理学原理为基础,根据人类正常状态下日常生活的功能活动中常见的动作模式创立的。它强调多关节、多肌群参与的整体运动而不是单一肌肉的活动,增强了关节的运动性,稳定性,控制能力以及如何完成一复合动作的技巧,同时利用了运动觉,姿势感觉等刺激增强有关神经肌肉反应和促进相应肌肉收缩的锻炼方法;其特征是肢体和躯干的对角线和螺旋形主动、被动、抗阻力运动,并主张通过手的接触、语言口令,视觉引导来影响运动模式。它的治疗原则是按照正常的运动发展顺序,运用适当的感觉信息刺激本题感受器,使某些特定的运动模式中的肌群发生收缩,促进功能性运动产生。三、基本原则(1)所有个体都有尚未开发的潜能,这是PNF技术的基本原则,病人的能力和潜能成为减轻残障的方法。(2)正常运动发育按照从头到脚,又近到远的顺序发展。在治疗中,首先应注意的头颈的运动发展,然后是躯干,最后是四肢,理论上,肢体功能恢复是按照近端向远端的顺序。因此,只有改善了头、颈躯干的运动之后,才可能改善四肢的功能;只有控制了肩胛带的稳定性之后。才有可能发展上肢的精细动作技巧&(3)早期运动由反射活动控制,成熟运动通过姿势反射增强;例如,伸肘肌力较弱时,可以病人注视患侧,通过非对称型紧张性颈反射来增强。反之,也可以通过反射影响姿势,如,当病人从侧卧位坐起时,可借助身体的调整反射。反之,也可以通透反射来影响姿势,如,当病人从侧卧位坐起时,可借助身体的调整反射。(4)早期的动作是在屈肌和伸肌优势交替转换中向前发展的,在治疗中,如过去肌张力过高,就选择屈肌优势动作。如,婴儿学习向前爬行的动作时,手和脚的伸肌占优势,向后爬时,屈肌占优势,偏瘫病人上肢多以屈肌占优势,应以训练伸肌为主;下肢多以伸肌占优势,则应以训练屈肌为主。(5)早期动作是有节律性的,可逆转的自发性屈伸动作:在治疗中要注意到两个方向的动作,例如,训练病人从椅子上站起的同时,也要训练有站到坐下;同样,在日常训练中,如,更衣,病人必须练习更衣和脱衣这两方面。如果病人不能进行方向的逆转,他的功能活动肯定受到限制。因此,在治疗中必须进行方向节律性逆转,这样可使拮抗肌重新建立平衡。&&(6)正常运动与姿势取决于协同作用与拮抗肌的相互平衡影响:这一原则强调了PNF技术的主要目标,即发展拮抗肌的平衡。因此,治疗的关键是预防和矫正拮抗肌之间的不平衡状态;例如,脑外伤患者,由于躯干伸肌占优势而出现平衡障碍,难以维持坐位平衡。又如,偏瘫病人手指屈肌占优势而出现手指屈肌痉挛,治疗时,必须首先抑制痉挛,也就是说,当存在痉挛时,先抑制痉挛,后促进拮抗肌的收缩,而后促进反射和姿势。(7)动作发展是按照运动和姿势的总体模式的一定顺序进行的:如,婴儿先学会爬、滚、最后才学会站立和行走。在此学习过程,婴儿也学会了在不同的动作模式中和不同姿势下使用四肢。协同运动和动作的方向的发展也是有一定顺序的,因此,在治疗中应遵循发展的观念。(8)动作的发育具有一定的规则和顺序,但并非按部就班,其间可由跳跃和重叠。在治疗中,并非要等病人的坐位平衡很好才能够进行站立训练。发育训练可帮助治疗师找到病人治疗的开始位置和姿势。一般来讲,病人稳定并且能够成功地移动的姿势就是开始治疗师准备姿势。(9)动作能力的提高依赖于动作的学习:动作的学习可由感官刺激得到加强,这包括视觉、听觉和触觉的刺激。在治疗中,PNF强调不断重复地刺激肌肉,同时服役感官刺激信号,直至条件反射发生。(10)反复刺激和重复动作可促进和巩固动作的学习,发展激励和耐力:向任何成人学习一种新技能一样,病人需要刺激与训练的机会,以便巩固学习过的动作。&(11)借助促进技术加强有目的性的活动:借助PNF技术可加快日常生活动作的学习,因此,PNF技术强调与功能活动相关的动作和模式的训练。例如,对平衡失调的患者,通过积压肩关节和骨盆,提高稳定,以便能完成站立洗漱的动作。四、基本操作方法及技术(1)基本技术1)手法接触&&&&治疗师用手法接触病人的皮肤暴露部位,朝着运动方向摆放,手放在同一平面,即患手或足的掌面或背面。PNF技术主要通过本体感受刺激达到促进神经肌肉的作用,其中治疗师手的握法是促进的关键,通过治疗师的接触刺激皮肤感觉,让病人理解运动的方向,注意手只能放在皮肤的暴露平面,即患手或足的掌面或背面,不能同地方在两个表面上。2)牵拉&&&&牵拉刺激可引起肌肉产生牵张反射,在每一动作模式开始时,可采用快速牵拉来施加阻力以提高肌张力;牵张反射一旦产生,即使完全性瘫痪的肌肉,也可能在牵拉松弛的肌肉之后产生收缩。牵张反射可用于激发自主运动;增强较弱肌肉的力量和反应速度,牵张反射的平衡对于姿势的控制是也必要的。3)牵引&&&&对关节进行牵拉为牵引,可增加关节间的间隙,使关节间面分离激活关节感受器,刺激关节周围的屈肌肌肉收缩,一般来讲,牵引主要用于关节的屈曲运动。&4)挤压&&&&对关节进行积压,使关节间隙变窄,可激活关节周围伸肌肌肉利于关节伸展,促进关节稳定性与姿势的反应。患者在立位或坐位姿势下,持续挤压常与产生躯干反射性伸展。&5)最大阻力&&&&即治疗师所给于患者的阻力,能使患者自身产生运动,且使关节能顺利地通过整个运动范围,阻力的大小应不能阻碍完成整个关节运动范围。在高位脊髓损伤患者,必须严格控制阻力,否则将导致肌张力过高。对于脑卒中、脑外伤早期软瘫而言,最大阻力可能仅是一些轻微接触,并没有给于真正的阻力。此外,所加阻力可能的方向应与运动相反。最大阻力可刺激肌肉产生运动,增强肌肉的力量、耐力和协调性,矫正拮抗肌之间的不平衡,肌肉在最大阻力之后,而后的完全的松弛。6)口令交流治疗师在适当的时候发出口令,可刺激患者的主动运动,提高动作完成质量。当要求最大运动反应时,可以给于高声命令;鼓励进行平衡运动时,应采用柔声细语,口令应简短明了;常采用的两个词组是:“出力”“放松”。预备口令,清楚明白;动作中口令,必须短,准确,时间应掌握好。7)时序正常的运动发育过程实先出现近端的控制,然后向远端发展,而正常的运动顺序是从远端到近端发生的,所以在治疗过程中,先易化远端肌肉收缩,再易化近端的肌肉收缩。8)强化&&&&刺激身体的各个部位均可引出有目的性的协调的运动,称为强化。对一肢体或颈、躯干用抗阻法进行一定形式的活动时,常可强化其它肢体或颈、躯干肌的收缩,这一作用是建立在反射水平和处于应激的功能上。同样,也可做颈或躯干肌的抗阻活动来强化肢体的活动能力&9)视觉刺激在完成头、颈、躯干上部动作模式时,视觉可以引导正确运动方向。令患者的眼睛注视肢体运动方向,可以使动作更容易完成,有助于动作的发展与协调。因此,做易化模式是应尽量让患者注视运动方向&10)治疗师体位治疗师采用的基本体位是箭步,即前脚与运动方向平行放置,膝关节微屈曲以增加灵活性,后脚与前脚垂直成90度放置,给于稳定的支撑。在这种体位下,保持身体与对角线运动方平行一至,不会干扰病人追踪运动的视线。另外,治疗师应尽可能接近病人,让自己的背部尽可能直立,不致产生过度疲劳活扭伤腰背部。治疗师应学会利用自己的身体来促进运动模式,如,利用体重来增加阻力和进行牵伸或挤压。(2)特殊技巧1)节律性稳定方法:主动肌和拮抗肌交替进行抗阻等长收缩,以增强协同收缩。作用:加强关节稳定性&&&&&&增强关节及周围的血液循环&&&&&&运动后获得放松2)缓慢逆转方法:主动肌与拮抗肌交替进行等张收缩。作用:促进较弱机群的收缩&&&&&&加强运动的力度、旋转3)慢逆转——挺住方法:与慢逆转技术相似,只是在所需的关节活动范围内进行2-3秒肌肉的等长收&&&&&&&&缩。作用:促进较弱机群的收缩&&&&&&加强肌肉耐力和肌力&&&&&&增强协调性4)快逆转方法:对主动肌和拮抗肌双侧进行牵拉刺激作用:通过刺激拮抗肌等张收缩来易化主动肌的等张收缩,以提高肌肉反应能力力和控制能力。5)节律性发动方法:被动活动肢体数次,接着反复完成数次辅助主动运动,最后主动有节律地完&&&&&&&&&&&&成相同的动作数次。作用:改善运动开始时的能力低下。适用:意识低下的患者&&&&&&位置觉迟钝的老人&&&&&&因僵硬等原因导致用不圆滑的患者6)重复收缩&&&&这是根据在中枢神经传导通路上进行反复刺激可使神经冲动的传导变的容易的理论而提出来的。它是一种强化主动肌肌力的技术,通过重复牵拉肌肉,增强其等长收缩的能力,可达到提高主动肌肌力的目的。方法:先做主动肌的全范围的最大抗阻运动,反复数次,治疗师再把肢体置于最大放松位,然后做全范围的等张收缩,最后有力的部位进行等长收缩。作用:增强主动肌的肌力和耐力&&&&&&扩大关节活动范围&适用:在以下几种肌力状态下应用此方法特别有效:肌力仅1级:此时随意发起运动有困难,可用快速牵张刺激肌肉收缩,一旦能收缩,立即施加阻力反复进行。肌力为1、2级:在肌力为1、2级时,对牵张不敏感,因此牵张要多重复几次,同时要加上较强的口令刺激,运动范围内肌力强度不均匀时,可在肌力减弱点处增加一次等长收缩。(7)保持——放松&方法:将患者的肢体被动置于关节受限的角度,做拮抗肌的等长抗阻收缩,保持6-10&&&秒,然后放松3-5秒,再进行主动肌的收缩。作用:获得肌肉放松&&&&&&在疼痛范围内可增加适用:关节疼痛受限的患者。8)收缩——放松方法:先做拮抗肌的等张收缩、松弛,然后由治疗师进行主动肌的被动运动,反复多次后,再做主动肌的等长收缩。作用:获得肌肉放松&&&&&&在无痛范围内可增加关节的&活动度&&&&&&牵伸僵硬的肌肉、肌腱适用:关节周围肌肉痉挛的患者9)慢反向——维持——放松方法:将活动受限关节摆放到受限处,做拮抗肌的等长收缩接着在其缩短范围,内做等长收缩,再松弛,然后做主动肌的等长收缩。作用:使影响关节活动的肌肉群放松促进肢体控制和协调性(3)对角线或螺旋的运动模式PNF技术中最常用是对角线模式(diagnal&D),这是一种在多数功能活动中都能见到的粗大运动.身体每一主要部位都有两种对角线运动模式(D1、D2),每个运动模式有三种成份:屈伸、外展内收和内外旋由这三者产生一条斜向的动作线;头颈和躯干的对角线模式为屈曲伸展伴左右旋。1)上肢模式上肢抬高超过头部动作被称为屈曲模式;反之,则为伸展模式,每一模式根据运动的方向和结束的位置进行命名,某一模式的结束位置便是其拮抗肌模式的起始位置。以肩关节为轴心,上肢有四种基本模式。D1F屈:屈曲——内收——外旋D1E伸:伸展——外展——内旋D2F屈:屈曲——外展——外旋D2E伸:伸展——内收——内旋1〉上肢D1屈曲。肩胛骨:上抬、外展、旋转;肩:前屈、内收、外旋;肘:屈伸;前臂:旋后;腕及手指:腕桡侧偏,拇指内收,其余手指屈曲内收。功能活动如进食是手指伸到嘴边,梳对侧头等。2&上肢D1伸展。肩胛骨:下降、内收、旋转;肩:后伸、外展、内旋;肘:屈伸;前臂:旋前;腕及手指:腕桡侧偏,拇指外展,其余手指伸直、外展。功能活动如打网球时的正手抽球,从汽车内打开车门。3〉上肢D2屈曲。肩胛骨:上抬、内收、旋转;肩:前屈、外展、外旋;肘:屈伸;&前臂:旋后;腕及手指:腕桡侧偏,拇指伸,其余手指伸、外展。功能活动如梳同侧头,仰泳时的上肢摆动。4〉上肢D2伸展。肩胛骨:下降、外展、旋转;肩:后伸、内收、内旋;肘:屈伸;前臂:旋前;腕及手指:腕尺侧偏,拇指对掌,其余手指屈曲,内收。功能活动如用手摸对侧膝。2)下肢模式&1&&以髋关节为轴心,下肢亦有四种基本模式:&&&&D1F屈:屈曲——内收——外旋D1E伸:伸展——外展——内旋D2F屈:屈曲——外展——内旋D2E伸:伸展——内收——外旋&2&以膝关节为轴心,下肢有四种基本模式伸展——内收——髋外旋踝背屈屈曲——外展——髋内旋踝跖屈伸展——外展——髋内旋踝背屈屈曲——内收——髋外旋踝跖屈1〉下肢D1屈曲。髋:屈曲、内收、外旋;膝:屈伸;踝及足趾:踝背屈、内翻,趾伸。功能活动如用足内侧踢足球。2〉下肢D1伸展。髋:后伸、外展、内旋;膝:屈伸;踝及足趾:踝跖屈、外翻、趾屈。功能活动如穿裤子时将腿伸入裤中。3〉下肢D2屈曲。髋:屈曲、外展、外旋;膝:屈曲;踝及足趾:踝背屈、外翻、趾伸。功能活动如蛙泳中的蹬腿。4〉下肢D2伸展。髋:后伸、内收、外旋;膝:屈伸;踝及足趾:踝跖屈、内翻、趾屈。功能活动如行走时足跟离地。3)双侧模式即上下肢同时进行的运动模式&1&对称性模式:双侧上肢或双下肢同时完成相同对称运动模式&&&作用:促进躯干屈肌和伸肌的运动。&2&不对称性模式;双上肢或双下肢同时完成相同一侧相同方向的运动模式&&&作用:促进躯干屈肌伸肌的运动&3&相互模式:双上肢或双下肢同时完成不同方向的运动模式&&&作用:促进躯干旋转&4&交叉对角模式:即上下肢结合运动模式&A同向模式:同侧上下肢同时完成相同方向的运动模式B异向模式:不同侧的上下肢同时完成相同方向的运动模式C对角线交叉模式:不同侧上下肢在完成相同方向的动作的同时,另一侧上下肢进行同方向的运动模式五、适应症和禁忌症(1)适应症:PNF技术应用广泛。适用于多种神经疾患,如,中风后偏瘫、、脑外伤、脊髓髓伤、帕金森、脊髓灰质炎后的运动功能障碍,如,骨折、手外伤后均可使用这些技术。(2)禁忌症:PNF技术的应用有所限制,如何并骨折部位,骨折位愈合或有开放性损伤部委的患者,不能应用牵伸手法;持续抗阻的重复收缩不能用于脑血管病急症期;有以下情况的患者也不适宜使用PNF技术;伤口和手术刚缝合部位,皮肤感觉缺乏部位,的患者,对口令不能准确反映的婴幼儿患者,无意识的患者,患者,血压非常不稳定的患者,关节不稳定,本体感觉障碍的部位。六、具体应用PNF是促进技术中应用最广范的一种,特别适用于肌无力和控制能力差的患者。应针对患者存在的主要问题,选择最适应的技术,以便患者能达到最佳的康复效果。(1)肌肉障碍肌无力:选用重复收缩、慢逆转技术来增加肌力和耐力。肌张力低下:快速牵拉、节律型发动技术使肌肉收缩,产生运动。肌张力过高:应用保持——放松、节律型稳定、慢逆转技术降低肌张力、增加肌肉的弹性。(2)关节障碍疼痛肿胀: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的患者,为了防止肌肉萎缩,维持关节活动度,可选择等长收缩的技术,而不是用关节产生运动,如,保持——放松。肌肉僵硬:由于肌肉肌腱僵硬使关节受限的患者,可选择收缩——放松、慢返乡——维持——放松技巧来放松肌肉、增加关节的活动度。关节不稳定:节律行稳定、慢逆转均可增加关节的稳定性增加本体感觉性反应。(3)共济失调障碍:慢逆转——保持、节律型稳定技术可增加稳定性和协调性。(4)PNF对偏瘫肩半脱位治疗&&&治疗时利用患侧的PNF肩胛带模式和患侧的上肢组合模式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具体方法为①&肩胛骨前伸模式:在健侧卧位下引导患侧肩胛骨对着病人的鼻尖做向上、向前运动;②肩胛骨后缩模式:在健侧卧位下引导患侧肩胛骨朝下段胸椎做向下、向后运动;③肩胛骨前缩模式:在健侧卧位下引导患侧肩胛骨朝着对侧髂嵴做向下、向前运动;④肩胛骨后伸模式:在健侧卧位下引导患侧肩胛骨朝着对侧髂嵴的相反方向做向上、向后运动;&⑤上肢D2屈模式:在仰卧位下引导患侧上肢由肩关节伸展—内收—内旋位向肩关节屈曲—外展—外旋位运动;⑥躯干“上提”模式:在坐位下健手握住患手腕部,在治疗人员引导下健侧上肢由D1伸模式运动到D1屈模式、患侧上肢由D2伸模式运动到D2屈模式。治疗时利用拮抗肌逆转、稳定收缩、强调节律等技术,每个模式操作10个,上、下午各1次,共计治疗4周。针对偏瘫肩半脱位的发生机制,我们从PNF方法中有针对性地选择了部分运动模式对偏瘫肩半脱位进行治疗,以改善肩胛骨和肩关节周围肌肉的活动,增强其肌力,特别是三角肌、冈上肌、冈下肌和小圆肌的力量,如通过肩胛骨前伸模式训练肩胛提肌、菱形肌、前锯肌;通过肩胛骨后缩模式训练前锯肌(下部)、菱形肌和背阔肌;通过肩胛骨前缩模式训练菱形肌、前锯肌、胸大肌和胸小肌;通过肩胛骨后伸模式训练斜方肌和肩胛提肌;通过上肢D2屈模式训练三角肌、肱二头肌、喙肱肌、冈上肌、冈下肌和小圆肌;通过躯干“上提”模式加强对三角肌、冈上肌、冈下肌和小圆肌的训练。同时,在肩胛骨前伸模式中通过肩胛骨的向上、向前运动,纠正肩胛骨的位置,恢复肩关节的“锁定机制”。此外,在使用上述运动模式训练时通过节律启动技术改善运动的感觉,使运动的节律正常化;通过拮抗肌逆转技术减少疲劳、增加力量和主动关节活动度以及协调和平衡功能;通过强调节律技术有意识地加强对三角肌和冈上肌的训练。据研究PNF方法对病程较长的偏瘫肩半脱位,即使不能达到临床治愈,也能起到减轻脱位程度的效果。根据偏瘫肩半脱位发生的机制,有选择性地使用PNF运动模式和技术对偏瘫肩半脱位有明显的治疗效果,且不同病程的患者有不同的疗效,病程短者疗效好。运动医学方面(阅读)PNF法在正常人和运动员中的运用才被运动医学界关注,主要被用于改善身体的柔韧性,然而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较少。PNF法的基本原理是所有人具有尚未被利用的潜能,其主要目标是帮助练习者达到他们功能的最高水平.PNF技术通过对肌群的促进、抑制、增强肌力、放松来达到提高功能活动的目的.其方法常常是在同伴的协助下,被动地收缩和放松肌肉,以达到目的.PNF法能有效改善柔韧性的机制除了基于牵张反射和拮抗肌反射性放松等伸展反射的神经生理现象外,还基于体内抑制现象和交互抑制现象。肌肉在一个持续推的阶段所能达到的最大等长收缩使肌肉紧张度增加,因而在肌肉还未达到伸展位置之前便刺激腱梭影响拮抗肌作反射松弛,这种在收缩过程中的拮抗肌的松弛现象被称为体内抑制现象;在反射阶段,拮抗肌反射并被拉伸,同时,收缩肌做最大限度的等张收缩,使收缩肌收缩趋向极限.收缩肌的收缩引起拮抗肌的反射性松弛,这种现象称为交互抑制现象(Reciprocalinhibition)PNF法对提高柔韧性的作用PNF法的作用主要有减轻疼痛和疲劳、增强肌力、增强柔韧性、提高协调和控制的能力、提高稳定和平衡的能力及增强耐力。主动或被动的静态伸展法、主动或被动的弹性伸展法及PNF法都能够改善身体的柔韧性,但多数研究认为弹性伸展法容易引起肌肉酸痛,也存在肌肉被拉伤的风险,所以很少被推荐,但是在一些项目中,爆发性地伸展又常常是必需的,如体操,武术等项目,弹性伸展法比较合适有一定运动基础的人.静态伸展法是最简单、有效、安全的,也是最广泛使用的.PNF法在一次的伸展过程中可以大大提高关节运动幅度,是三种方法中最为有效的,而且不易造成肌肉酸痛或损伤.其缺点在于运用此法时需要同伴的帮助,而且操作者需要经过一定的训练以控制拉伸的力度,掌握合适的阻力和助力,并控制时间.影响PNF法提高柔韧性效果的因素及实施时的注意事项肌肉收缩与伸展的持续时间是影响PNF效果的因素.(此观点存在争议)练习的频度也是影响PNF效果的因素.身体的温度也是影响柔韧性效果的因素之一在实施PNF法前必须进行充分的热身,提高体温以更有效地伸展,同时减少拉伤的危险,因此也部分研究考虑用热敷,冷敷,热桑拿的方法,或者是PNF法与这些方法的结合来提高柔韧性,提高身体的活动度,但是研究结论一致认为这些方法不起作用。实施PNF法的注意事项实施PNF法时,应该注意几方面的问题:①在全身做完热身运动后才进行PNF练习;②等长收缩不宜为爆发性的;③运动搭档在等长收缩时只提供阻力,而在静态伸展阶段只提供助力;④等长收缩时,前面2s内应该逐渐加大力量,然后持续3-5s.⑤进行PNF练习的人在静态伸展阶段不应该感觉疼痛和不适.⑥进行PNF法练习时,由于对抗性的肌肉用力主动收缩可能造成心率血压升高,因此小孩和有心血管疾病的成年人或老人要注意医务监督.进行PNF法练习时,收缩可能造成心率和血压的升高,特别是老年人进行PNF法练习时,要注意医务监督,同时PNF的不同模式对血压的影响也不同,在制定PNF练习方案时要充分考虑到针对不同的对象和目的采用不同的方法;⑦发展肌肉力量和柔韧性有时存在一定的矛盾,PNF伸展由于有效地提高急时柔韧性,增大关节的活动幅度,可能使力量减弱,特别是在有些需要强爆发力、肌肉力量的运动项目和技术动作中.ChurchJB比较了三种准备活动(只做热身、热身+静力性伸展、热身+PNF伸展)对受试者垂直纵跳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PNF法会减弱受试者垂直纵跳的能力.脑卒中PNF的治疗&&&&软瘫期脑梗塞患者应在病情允许1周后可始,不论任何原因引起的脑出血患者应根据出血量的大小及血压稳定情况,多在两周后开始做被动感觉刺激下的对角螺旋运动。治疗师始终积极与患者密切配合,用语言暗示运动的开始和控制运动的时间并通过变换关节的位置施行抗阻运动,常可引起相关肌肉收缩。有人报道,通过颈部的动态刺激诱发了动物四肢肌群的活动。给颈部肌抗阻增加躯干肌反射活动可以增强四肢肌肉的收缩力。此技术应用于脑血管病偏瘫上,对加速瘫痪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有肯定的效果。此外,被动与主动地根据个体运动情况施加阻力或牵拉下的阻力,利用关节感受器的刺激训练,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对姿势运动的调整,反射性的引起相关部位肌肉兴奋,逐渐提高肌肉的收缩能力,这种反射活动过程对人的感知来说,既包括有意识调整适应的部分,也包括无意识活动部分。在肌肉收缩阶段,治疗师与患者的配合显得更为重要,要求治疗师始终身体力行,治疗中施加一些阻力,因而会消耗相当多的体力。仔细选择肌肉顺序收缩的最佳形式,以保证每块肌肉在全程运动中经历最大长度的收缩。还要注意主缩肌和拮抗肌之间的张力平衡。治疗师要集中精力,注意发号施令的正确时间,身体力行地进行适当的扶持,运用语言的鼓励强化病人的感觉。&Sullian和Bortney研究发现,肩部肌肉的活动量受到肘部位置的影响,肘伸直或伸展时其活动最佳,他们不但施加不同的阻力还试用不同关节位置和不同运动速度,以改变“靶”肌肉的动员程度,从而达到治疗性锻炼中采用的运动形式。利用主缩肌和拮抗肌之间一系列慢速有节律的交替活动获得两肌肉的持续协同收缩从而使关节位置稳定。对关节施加压力(给关节施加压力负荷或表面承受重量)可促进上述过程的实现,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实现。脑损伤后多为上肢屈肌张力增高,治疗时手触及肩部肌肉,使肩胛骨充分前伸,牵拉上肢扶助完成D1屈式。D1伸式阻力加在肱三头肌,达到抑制松弛痉挛肌的作用。也可给病人最大抗阻,运动达全范围或维持到等长收缩。阻力引起弱肌群的活动,起到肌肉兴奋的泛化作用。阻力因人而宜,允许病人作缓慢、稳定、协调的运动而不产生异常运动。&&但是PNF技术也并不是奇迹般的新技术,它主要优点是严格采用各种手法来促进姿势的稳定,应用节律慢逆转系统,在主缩肌和拮抗肌之间建立持续的其同收缩以维持关节的稳定。为运动的协调打下良好的基础。最后,治疗师是训练患者的整体而不是其身上的某一部分,所以训练方法是综合性的,尤其是综合医院,一个治疗师担负着患者所有的康复治疗,与患者及家属之间配合的好坏,对成功与否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网上免费问医生
看更多新文章>>
1.扫码下载好大夫App
2.在知识中添加您关注的疾病
3.添加成功后,最新的医生文章,每天推送给您。
发表于: 11:08
贾杰大夫的信息
网上咨询贾杰大夫
在此简单描述病情,向贾杰大夫提问
贾杰的咨询范围:
脑卒中、脑外伤、周围神经损伤后上肢及手功能康复;乳腺癌术后上肢水肿康复;颈肩腰腿痛、带状疱疹、难治性面瘫、鼻炎、腱鞘炎、网球肘、跟骨刺、强直性脊柱炎等的康复。
贾杰主治疾病知识介绍
康复医学中心好评科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偏瘫中药熏蒸疗法配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