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大班幼儿注意力的培养阅读应注意些什么

大班幼儿的阅读特点及指导策略
&&&&&&&&&&&&&&&&&&&
大班幼儿的阅读特点及指导策略
分享阅读是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根据儿童认知规律编写的分享阅读本,配合特定的阅读教育法和教育辅助材料。在幼儿园或者家庭的轻松愉快的亲密气氛中,成年人和儿童不以学习为外显目的,共同语读一本书的类似游戏的活动。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各个年龄段的孩子的阅读特点各不相同,因此教师采取的指导策略也应各有侧重。大班幼儿正处在从分享阅读往自主阅读的方向过渡的阶段,他们有以下的几个特点:
能仔细观察画面,关注细节,但联想、推理能力欠缺
&&&大班幼儿较中小班幼儿已经有了较强的观察能力,他们能观察到画面上所有的细节,包括人物服饰的变化、表情动作变化、四周景物的变化等等。但是这些变化代表了什么,对下面的情节发展有什么影响或者是暗示,大班幼儿尚不能主动去挖掘。以读本《池塘》为例,幼儿能很快观察到刺猬来池塘边喝水的时候背着浆果,猴子的尾巴上有香蕉,但是却不会主动推断出刺猬来自浆果丛,猴子来自香蕉林。他们只关注到画面本身,而没有发现页与页之间的联系,这样阅读,势必会影响幼儿对故事情节的了解,他们看到的是一幅幅的画面,而不是一个完整的故事。
★指导策略:运用提问策略和预测策略,引导幼儿探索页与页之间的关联
针对大班幼儿的这一特点,教师家长可以运用提问和预测的方式进行指导。即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家长)先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孩子们观察画面,再让幼儿根据画面传递的信息预测读本内容的发展,接着展示下一页,证实孩子们的预测,并继续观察故事的发展。这样一来,故事的连贯性加强了,幼儿不仅关注到画面,还注意到了页与页之间的关联。仍以读本《池塘》为例,书中每幅图上都有与下一页相关联的部分,动物的身上的果实暗示着它们来自何处。在景物的那一页里,画面的角落里都画有下一场景,也预示着下一页会出现什么动物,这是这一读本的一条主线。于是,教师活动中先提问:“谁来了?它身上有什么?”引导幼儿观察细节。随后又进一步抛出预测性的问题:“它可能从哪儿来?你怎么知道的?”让幼儿根据线索进行猜想。问题如此反复出现两三次之后,幼儿就明白了,每一页都有通往下一页的线索,他们就开始主动探索,一翻到新的一页,他们就能说出:“熊来了,它最爱吃蜂蜜了,下一页一定有蜂窝。”“蜂窝后面是萝卜地,等下小兔子要来了。”当一次次的猜测得到证实后,幼儿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更加浓厚了,对故事情节的发展了解得也更深入了。继续以这种策略指导幼儿阅读同等类型的读本,幼儿就能渐渐地在观察画面的同时,学会思考、推断故事的进展。
能认识少量文字,喜欢文字阅读,但不了解词意
经过小班和中班的积累,大班幼儿已经能够认识一些简单的文字了,这为他们的自主阅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日常阅读中,许多幼儿已经开始独立阅读,或同伴分享,他们不再满足于画面欣赏,更多地开始关注文字。常常可以看到小朋友们三三两两的坐在一起,中间的小朋友指着书,一个字一个字地读。旁边的小朋友不时插话:“这个字是‘飞’,我认得这个字。”在争执和讨论中,他们认识的字越来越多了。但是,如果教师问:“这个词是什么意思?”他们却回答不出来。不明白词意,也就不能真正看懂书中的内容。所以,教师(家长)在这个阶段必须帮助幼儿建立音形义三者的联系,让幼儿不仅识字,还能明白字、词意。
★指导策略:
1、采用小书阅读的策略,让幼儿主动发现问题。
&中小班的分享阅读形式多为师幼分享,大书阅读,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逐页观察,然后才阅读文字。也就是说,他们是先了解了故事内容,再认识文字。而对已经认识不少文字的大班小朋友,可多采用小书阅读的方式。一来可以调动幼儿阅读的积极性,二来可以让幼儿自己发现问题,学会提问,从而达到主动学习的目的。例如,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字,他们会马上向老师询问,同伴之间也会相互交流,如此一来,字的形和音便能很快联系到一起。这时,教师再抓住重点,引导幼儿观察画面上人物的表情动作,再结合文字,就能达到理解词意的目的。
2、运用表演的形式表征,帮助幼儿理解词意。
&&当然,有一些词不是幼儿观察画面就能完全理解的,例如,在《蝙蝠和老鼠》中,第一页就指出了这是一只自以为是的老鼠。可是什么叫自以为是?书中画出的是老鼠抬着头,挺着胸走路的样子,这样就是自以为是了吗?幼儿还是不明白。于是,教师就运用了表演的形式帮助幼儿理解。阅读完故事后,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故事表演,扮演老鼠的幼儿不仅走路是昂着头,挺着胸,说话的声音还特别骄傲。观看完表演,幼儿才真正明白了“自以为是”的含义,就是很骄傲的样子,瞧不起别人。
能看懂故事情节,但不了解故事涵义
大班的分享阅读读本,除了以培养幼儿观察能力、言语能力。阅读习惯为目的外,还关注到了幼儿的理解力和情感体验。以读本《聪明的小鸡》为例,读本目标中有“喜欢阅读情节跌宕的故事,能体会其中的幽默与乐趣”与“能理解故事中各个层次与主题的关系”两条。这就要求幼儿不仅要看懂故事情节,更要领会故事的涵义。但是在实践教学中,我们发现,第一课时结束后,幼儿对故事情节已经有了深刻印象,不少幼儿能完整地复述出故事内容。可是问到“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或者“为什么说它是聪明的小鸡?”“小鸡为什么一开始不和狐狸比叫声?”,多数幼儿就不吭声了,虽然有少数幼儿举手回答,也基本答不到重点。这说明,幼儿对故事的意义并不理解,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
指导策略:利用分段阅读和表格记录的策略,提升幼儿的理解能力。
分段阅读是指在完整阅读后,根据目标和故事内容将故事的重点部分分为几段,逐一阅读。这种方式可以使故事内容重点突出。表格记录是指教师从读本中提取主要人物、动物、物品等信息制作成图片,并放入同一表格中。这样可以帮助孩子们明确故事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关系,使幼儿逐步建立起故事的结构。两种方式结合,便能使幼儿更好地理解故事的进展,层次间的关系。例如《聪明的小鸡》中,故事的重要环节是小鸡和狐狸的三次比赛。教师先引导幼儿阅读第一次比赛,并在表格中记录第一次比赛的内容、结果、小鸡和狐狸的表情。接着再阅读第二、三次比赛,再依次记下比赛内容、结果、小鸡和狐狸的表情。当表格记录完毕时,教师就提问:“每次比赛,都是谁赢了,谁输了?”“小鸡输了,它难过吗?它为什么还那么高兴呢?狐狸比赛完是什么表情?”“如果小鸡一开始和狐狸比叫声,狐狸会同意吗?”问到这里的时候,已经有一些幼儿喊出来:“小鸡是故意输的,它想让狐狸的叫声引来农夫。”“那这是一只什么样的小鸡呢?”幼儿一起说:“聪明的!”这时老师再问:“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很多幼儿就能回答出:“遇到困难要动脑筋,想办法。”
总之,分享阅读的指导策略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当抓住幼儿的学习特点,有的放矢的进行指导,让孩子们乐学、会学、主动的学。在阅读中快乐,在快乐中成长。时幼儿的自主阅读能力获得发展,为他们成为终身阅读着奠定坚实的基础。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用户等级:学前班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0 小时
<em id="authorposton16-10-23 19:13
一是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首先要引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应该从小班开始,培养孩子对图书的兴趣,从幼孩子喜欢的故事入手,先给孩子讲好听的故事,然后让孩子猜猜好听的故事是哪里来的,引导孩子对图书的认识。阅读的兴趣也是通过环境和氛围来加以保持和巩固的,需要长期的坚持和努力。在孩子有了初步的阅读兴趣以后,家长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孩子进行阅读。首先是家长讲,孩子听,让孩子发挥听的作用;孩子对故事或诗歌有了初步印象之后,家长可以让孩子指字,家长读,这样,可以同时发挥视听两方面的作用;以后逐步让孩子练习自己指,自己读。早期阅读的兴趣不是仅仅通过几次专门的阅读活动获得的。因此,每周的语言阅读活动外,还要在在日常活动中定时和不定时的安排一些阅读时间。孩子阅读兴趣的培养也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家长和孩子进行分享阅读,在轻松、愉快的亲密气氛中,成年人和儿童并非以学习为目的来共同阅读一本书。起初,以成年人为儿童逐字朗读为主,多次重复之后,随着对故事情节的语言的熟悉性增加来逐步提高儿童对阅读的兴趣和爱好,并最终过度到儿童自己阅读。平时,家长对幼儿的阅读情况多加鼓励,以培养和巩固幼儿对阅读的兴趣。
接下来就是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的具体操作方法1.先背后认法。先把所要学习的内容背下来,而且一定要背熟,这有利于对文章整体内容的把握;然后再通过以手指字的形式,使字音和字形达到重合,完成辨字音、认字形的过程。2.故事提放法。在给幼儿讲故事的过程当中,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不断地给幼儿提出贯穿故事内容的关键字。如在《狼和小羊》的故事中,一只羊到溪边喝水,一只狼看到了,应该提问幼儿:“谁看到了?”幼儿回答说“狼”,那么“狼”就是关键字,此时反复提高声调用疑问语气询问:“谁看见了?”同时出示“狼”的字卡,幼儿在反复的回答过程中,口说“狼”,眼看“狼”,手指“狼”。通过对关键字的提放,加深了幼儿对故事的理解和其中汉字的认识。3.跟读训练法。在开始学习阅读的时候,经常运用跟读训练法。就是教师拿一篇文章和幼儿一起朗读,教师在前面读,幼儿紧随着教师进行跟读,跟读过程中一直伴随着用手指字。跟读在诗歌教学中得到广泛的运用,跟读可以采取几种形式:顿读,教师读一字,幼儿跟着读一字; 顺读,教师完整读一句,幼儿完整跟读一句;跳读,教师和幼儿相错阅读,教师读第一个字,幼儿读下一个字,或者教师读上句,幼儿读下句; 倒读,从后往前读。4.文中识字法。在幼儿有了一定的识字量的基础上,把阅读的内容直接交给幼儿,让幼儿独立阅读,遇到生字时,再由教师帮助幼儿解决。5.猜测推断法。这种操作在开始时和文中识字法一样,即让幼儿自己阅读,不同的是,当遇到障碍字时,教师不再帮助幼儿扫除障碍,而是要求他凭借语言的内在联系和前后关系进行大胆猜测推断,读出字音。教师要有意地训练幼儿独立阅读的胆量,不要怕幼儿读错。这种方法可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使幼儿获得自信。在运用文中识字法和猜测推断法时,要注意避免两种倾向,一种是对文中生字注意过多,冲淡了阅读内容;另一种是只有泛泛的阅读,而不强调重点,这样,效果可能会不扎实。在实施上面各种操作方法时,教师还必须注意安排一些相应的教学关键环节作为补充,就是在复习阅读内容时,根据阅读内容和情节设计、运用一些游戏,加深对关键字的认识,比如,在《小黑狗吃鸡蛋》故事的复习中,除了让幼儿整体指字阅读外,还要将关键字制成鸡蛋形状的字卡,让幼儿都来吃鸡蛋,从而来认识那些字;还可以设计“走亲戚”的游戏,让相近字作为亲戚在游戏中出现。每节复习课情节多变,形式不一,这种富于变化的教学形式很受幼儿欢迎。四、培养幼儿的阅读能力是一个长期的积累的过程。培养幼儿阅读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平时,多开展故事比赛,表演游戏,让幼儿在阅读中学到的故事诗歌等展现和大家,既巩固了幼儿对阅读的兴趣,又发展了幼儿表现力,增强自信心。另外,通过“小喇叭”、“小小新闻角”等形式,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使幼儿的思维得到发展。另外要在班中设立阅读角,图书架,提供大量的幼儿阅读的材料,同时让家长为幼儿订阅大量适合其年龄特点的阅读材料,只有持之以恒,幼儿的阅读能力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我园在经过5年的阅读实验后发现,一般幼儿经过两年阅读教育之后,识字量大大增加,有50%的幼儿能顺利的阅读图书,有30%的幼儿能基本阅读图书,由于书读的多,眼界打开,获得了很多课外知识,理解力、表现力大大增强。
用户等级:大学四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1815 小时
金币:28779
<em id="authorposton16-10-24 14:01
谢谢分享!学习了!
Powered by怎样指导大班幼儿的阅读活动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怎样指导大班幼儿的阅读活动
上传于||文档简介
&&指&#8203;导&#8203;大&#8203;班&#8203;幼&#8203;儿&#8203;的&#8203;阅&#8203;读&#8203;活&#8203;动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幼儿阅读兴趣的培养与阅读习惯的建立_新浪网
新浪资讯&&& 正文
幼儿阅读兴趣的培养与阅读习惯的建立
  武汉新东方泡泡少儿英语徐雯
  【摘要】“从小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这已是现代社会幼教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尤其对于学龄前幼儿,正处在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如果能从小养成好的阅读习惯和兴趣,那么对于他们今后学习、做人、做事、社交等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教育部发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也明确指出:要为幼儿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和条件,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可见对于幼儿阶段阅读兴趣与习惯的培养,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旨在揭示幼儿早期阅读的意义与重要性,进而总结出方法论,重点结合3――6岁儿童不同时期的成长特点,分阶段说明我们应当如何培养幼儿阅读的兴趣,帮助其建立良好的阅读习惯。
  【关键词】早期阅读
  当我们打开任何一本书后,我们都会对它进行一定的阅读,可以说阅读将贯穿于我们一生。如果我们能从小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那么对他将来都是受益非浅的。阅读的能力,实际上决定了一个孩子的学习是驾轻就熟,还是举步维艰。不喜欢阅读,对一个孩子来说,他丧失的绝不仅仅是人生中最主要的一种学习能力,同时丧失的,也包括他能从书中体验到的丰富情感和多种多样的人生价值观。而最最重要的是,他丧失了和自己的朋友、家人在阅读同一本书的时候,那种无可替代的分享和交流的乐趣。 3――6岁是孩子一生中不可错过的“黄金阅读期”,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我们有义务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帮助其建立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幼儿早期阅读的意义与重要性
  一位著名学者曾在自传中写到:“如果说我有一点成就的话,那是我从我父亲那里接受了早期教育的结果。是父亲从小培养了我的阅读习惯,我还可以断言,早期阅读使得我进入社会比别人早了25年时间。”阅读对于一个人一生的成长和发展都至关重要,阅读量的提升会使孩子在人生观、世界观、知识面、感知力、求知欲、思考能力、表达能力的形成及处理问题的方式等方面,都表现出明显的优势。
  (一)早期阅读兴趣培养促进幼儿观察与思维能力的发展
  幼儿期正是观察力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幼儿观察的发展,表现在观察的目的性、持久性、组织性、细致性以及概括性的不断发展。这些观察能力的培养在幼儿早期阅读兴趣培养中能予以充分的体现。例如,围绕某一问题观察画面,观察画面时按一定的次序,观察事物个别的、细微的、甚至较隐蔽的特征。在阅读兴趣培养中,幼儿需要通过对画面、角色表情的比较、分析等思维形式做出简单的判断和推理。幼儿的思维在其自己不断观察、想象力逐渐丰富、成人经常讲解指点的刺激下得到促进,逐步从以具体、直观、形象为主向幼儿晚期逻辑抽象思维形成过渡。
  (二)早期阅读兴趣培养促进幼儿独立性和自信心的发展
  独立性反映一个人在行动中的自主程度,研究表明,幼儿时独立性发展迅速。由于幼儿起初没有阅读能力,必需有人帮助,其最初的阅读行为往往来自生活实际,即幼儿的阅读一开始是一种成人与孩子的交互阅读。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这种交互阅读会适当进行调整,成人的讲述成分逐渐减少,孩子的自主阅读成分增加,逐步过渡到以幼儿为主的阅读兴趣培养,幼儿的独立性由此得到发展。同时,幼儿从读不懂图片内容、不会讲故事到能够复述一个情节、一段经历,用自己的言语、语言表达方式讲述一个故事,编自己想编的故事,具有了一定阅读能力,这一转变过程使幼儿的自信心得到提高。
  (三)早期阅读兴趣培养可开阔幼儿眼界、启迪智慧、促进心理健康
  孩子都有很强的好奇心,他们不再满足于了解表面现象,而要追根问底,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认识兴趣。阅读各种类型的图书,让幼儿获取社会、自然、人文、科学、语言、艺术等方面的基本常识、基本技能,不仅可以丰富幼儿的知识、开阔眼界、陶冶道德情操,而且可以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认知能力、概括能力、阅读理解等能力。人生不可能什么事都亲历为之,阅读也是让孩子获得人的经验,多快好省地经历各种事情的一个最好办法。孩子早早进入阅读阶段,大量读书,丰富了孩子的体验,增添了生活感受。阅读永远是拓展各种经历的基本方式之一。阅读又是一种交往,通过阅读,可以使孩子与古人交往,与现代各国人交往,与未来人交往。目前,很多孩子物质供应有余、精神食粮不足,孩子的智力与个性发展受到影响,生活空虚、孤独。让孩子早早阅读,就是让孩子早早进入纯洁美妙的图书世界,使孩子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乐趣无穷、充实而愉快,保证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利于幼儿个性形成与发展。
  (四)早期阅读兴趣培养促进幼儿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发展
  语言是人类交往或互动的一种工具,产生于人类交往的需要,按照人际交往运用的生理器官的不同,语言可以分为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儿童的口头语言发展速度惊人,同时开始认识符号、声音与意义的关联性,尝试用自己所学的语言解释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国外相关研究表明,幼儿在早期获得口头语言的同时,很早就开始关注周围环境中的书面语言,例如,幼儿常常拿着书嘴里叽哩咕噜,好像读书的样子;他们常常用纸和笔模仿成人涂涂写写不是字的字。而且他们获得的早期阅读经验对幼儿口语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特别是有利于幼儿词汇的增长,有利于幼儿对复杂语法结构的掌握,还与他们进入小学后的学业成绩正相关。早期阅读兴趣培养是幼儿接触书面语言的途径,通过阅读,幼儿接近了书面语言,增长了书面语言的知识,懂得了怎样“读”和“写”的初步规则,从而为日后的正式读写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如何引导幼儿对阅读的认知与兴趣
  人们常会感到不惑:孩子很小不识字,怎能阅读呢?其实,婴幼儿阅读与学龄阶段的阅读大有区别。那么,什么是早期阅读呢?对于年幼的儿童来说,只要是与阅读活动有关的任何行为,都可以算作阅读。如用拇指和食指一页一页地翻书;会看画面,能从中发现事物的变化,将之串联起来理解故事情节,读懂图书;会用口语讲述画面内容,或听家长、老师念图书文字等等。对于幼儿早期阅读的教育,应该是终生养成性的教育,阅读是将要伴随孩子一生成长的活动,早期阅读并不在于单纯发展孩子的阅读能力,还要让孩子通过各种途径,接受各种信息,形成:看、听、读、 写一整套的养成性教育,为幼儿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孩子其实从他们出生起,就开始接触到阅读,但对阅读的兴趣培养才是重中之重。因为这是决定他们是否会持续这一行为的内在动力。然而,我们要思考的问题则是如何去引导幼儿培养阅读的兴趣。
  关于培养兴趣, 郭沫若说过:“兴趣能使我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 从而使人能够完善地完成自己的工作, 有了兴趣,就会去勤学苦练, 就会对一个人的成就发生作用。兴趣是可以培养出来的。”这也说明了兴趣的重要性。儿童的意志力比较薄弱, 自控能力还比较差, 因而阅读兴趣的培养就显得更加重要。
  在国外,人们非常注重孩子的早期阅读兴趣培养。据说,犹太人都很爱读书,在他们出生不久,父母就把蜂蜜洒在《圣经》上,让孩子去舔,从小让孩子认为书是甜的,并从此不断的给孩子讲上面故事,书始终放在床头。让孩子从小感觉到看书和吃饭一样重要,从小就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当然,我们不一定能做到这些,但是有一个方面是有共识的,那便是,激发幼儿的早期阅读兴趣是提高幼儿阅读认知的重要部分。
  那么,具体来说,我们有哪些好的方法可以激发孩子的早期阅读兴趣呢?总结下来,有以下几点:
  (一)提供适合幼儿的阅读材料
  1、画面简单,主角鲜明,背景不复杂
  由于幼儿的眼球发育不够完善,所以观察的广度和深度还是比较不够的。对于3――4岁的幼儿,在选取故事时要注意它的画面不能够太丰富。过多的人物和画面,常常会分散孩子们的注意力,扰乱他们的视线和干扰思维。尤其是背景,太复杂的话,容易干扰孩子的注意力,这样幼儿就会分不清该页图书要表达的意思,分不清该页图书的重点是什么,影响幼儿阅读的效果。同时,主要角色的色彩要明显,吸引幼儿注意力。可以多选择如有关动物、小朋友的故事。故事里不仅要有孩子熟悉的事物,还要有一些新鲜事物,要有较多的细节和情节,以便孩子在看书听故事时能学到新知识。当然书中仍然要有较多的图画,以适合孩子的胃口;4――5岁幼儿可以在此基础上有所复杂,如可以让孩子读一些真实故事,以使孩子了解较多的生活细节、生活常识、简单的待人接物方式、社会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等。书籍的形式以连环画为佳。父母要用“为什么”、“怎么办”、“后来呢”等问题向孩子提问,以发展孩子的想象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5―6岁孩子阅读的面当然更是广泛,而且从形式上也有了明显的变化,那就是更多的图文并茂,让孩子开始在阅读中欣赏文字,虽然不强求孩子记住那些文字,但早期的看会给孩子留下痕迹,相当于一种潜伏学习,而且有图片对照,更容易留下印象。这些都可以作为入学的准备。
  2、对话简洁,情节稍简单
  幼儿年龄小,他们的生活经验不够丰富,注意的稳定性往往不长久。一般来说,他们注意集中的时间最多5―10分钟,不能长时间的保持静态的阅读。所以,在选择作品的时候,特别是对于3――4岁的幼儿要挑选情节变化简单、线索单一的作品,发展的过程还不能太长,重复的语言有利于幼儿练习对话,促进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而重复的情节则能够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故事内容。
  3、充满童趣、情感积极
  孩子们还喜欢趣味性的作品,如《小黄鸡和小黑鸡》,当他们俩发现一条“虫子”互相谦让时,却发现这条虫子是鞋带,孩子阅读时,会会心地笑,感受故事的趣味性,又如:《萝卜屋》中可爱的小猪把小兔的萝卜屋给吃掉了,这样的情节很有意思,能获得孩子的欢心。
  4、启蒙孩子,帮助他们获得一些简单的道理
  如充满人生真谛的《三字经》,《弟子规》等。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结合平时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循序渐进的指导幼儿。
  还有材料的难度应有层次性:书架上始终有幼儿熟悉的、不太熟悉的和不熟悉的三种层次的图书,一段时间后,逐步坚守幼儿熟悉的图书,同时增加程度相同而内容不同的图书,以保持不同水平幼儿的阅读兴趣。
  (二)创设适宜的阅读环境
  良好的阅读环境是维护幼儿良好阅读心态,提高幼儿阅读能力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在家庭中开辟阅读区,提供图册,书籍,并定期进行更换,家中桌椅门窗、各种物品,我们可用文字卡片悬挂或张贴于材料物品上,使孩子能一一对应,墙面上及阅读区把阅读活动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字或在生活中的常见汉字,也做成卡片图文对照。利用晚餐后或其他空闲时间和孩子一起协商制作表演道具,鼓励孩子将阅读内容通过和爸爸妈妈进行亲子游戏的方式(表演、讲故事、小品、续编创编故事等)表现出来,给幼儿创设宽松、愉快、和谐的阅读环境,使他们能无拘无束,大胆自主地学会选择,享受个性自由的快乐,从而对阅读产生兴趣,也能增进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感情。
  (三)与孩子交流
  孩子的行为充满情绪色彩,极易受成人感染。实践证明,成人与孩子共同阅读,交流各自感受,讨论情节,回答孩子的提问,可使孩子在交流过程中加深对读物的理解,能启迪思维,积累语言,进一步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四)鼓励阅读中的操作,为幼儿主体性发展提供可能
  1、排图活动:为孩子提供一套打乱顺序的图片,鼓励孩子在看懂每幅图意的基础上,根据故事内在的逻辑规律、根据自己的理解分析、将图片按序排列。
  2、图书制作活动:让孩子尝试做小画家,小作家,把自己想说的事画成一页一页的故事,或从废弃的图书上剪下自己需要的图片,孩子口述后,爸爸妈妈帮忙配上文字,加上封面、封底,然后订成一本图书,带到幼儿园和好朋友相互介绍、交流自己的作品。
  3、图画日记:鼓励幼儿将自己一天中的见闻、感受等等,以图画的方式记录下来,爸爸妈妈可以在旁边配上文字。
  (五)维护孩子良好的阅读心态,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1、我们可以经常带孩子到图书馆、阅览室看书,感受安静氛围,了解一些图书馆借阅方式,感受和模仿成人阅读的方式;使孩子懂得在看书时不大声喧哗,不随便打扰别人。
  2、保证每天阅读的时间,有利于孩子养成阅读的习惯和生活习惯,家长可以引导孩子自己计划好每天阅读的时间或内容,如:每天半个小时阅读或每天看一本书讲一个故事等,久而久之,孩子自然会养成习惯。
  三、幼儿阶段可以培养哪些好的阅读习惯及建议
  所谓习惯,即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化地去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倾向。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朱智贤教授认为:“习惯形成就是指长期养成的不易改变的行为方式”。所谓阅读习惯,即指的是不需要别人强制,也不需要自己警觉,就能自然而然地去进行阅读的种种动作。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然而正是由于习惯的特性,所以它不是一蹴而就的,习惯是需要经过反复练习逐步形成的,而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使幼儿收益一生,因此对于幼儿早期阅读习惯的建立一定是一个长期而循环的过程,我们必须从小开始,并不断努力。
  对于3――6岁儿童,他们在阅读中往往存在以下问题:1、阅读没有目的性,比较盲目。拿到一本书,往往只是粗略的翻一翻,或只看自己喜欢的画面;2、幼儿阅读习惯差,没有爱护图书的意识,撕书、卷书的现象比较多;3、注意力时间比较短,只有5――10分钟;4、阅读能力比较欠缺,有的孩子不会一页一页翻书、拿书不能从前往后翻、不认识书的结构。
  因此相对应的,我们可以总结出9个阅读好习惯 :1.经常去书店和图书馆 ;2.手不释卷 ;3.专心致志;4.做摘抄画重点;5.读、写、思相结合;6.爱护书籍 ;7.善于使用工具书 ;8.姿势正确 ;9.善于交流心得。这些好的阅读习惯对于幼儿来说,仅靠其自身力量是无法形成的,那么就必须依靠家长或者老师的共同努力帮助孩子去建立,亲子阅读无疑是伴随幼儿早期阅读的最佳方式,关键问题是如何去建立?这里我们给家长几点小建议。
  首先,我们必须帮助幼儿掌握阅读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一)学习按页码顺序看书。可引导他们按页码顺序翻阅图书,使他们掌握看书方法并养成习惯。
  (二)学习按从左向右,自上而下的顺序看书。在看书过程中,孩子亲自感受到图书是一页一页组成,故事是由一幅画一幅画有序地接下去看,才能知道故事内容。
  (三)提高孩子的理解力。指导孩子学会观察每幅画面上人物、动物现象,理解前后画面的联系。
  (四)创设和利用各种环境,为孩子提供各种条件,让孩子将已获得的阅读经验运用于新的情景之中。如春天到了,带孩子到户外欣赏春景,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引导孩子根据已有的经验、用规范、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对春天的感受,将这些感受用图画故事书的形式表现出来,以达到经验迁移的目的。
  其次,细节决定成败。当图书选好后,在给孩子看的时候,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如果您与孩子一起看书,请让孩子与您在一个方向看书,比如坐在您的怀里或者身边,便于他识记看书的顺序,进行模仿翻书页。
  (二)选择固定的时间,让读书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孩子会逐渐养成期待看书的好习惯;
  (三)父母语言要清晰、舒缓,具有感染力,以便孩子听与学习;
  (四)要有耐心,阅读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就培养好了,需要时间的积累,需要不断去激励孩子。尤其是对于年幼的孩子,每幅图要让孩子多看几遍,一个故事可以多讲几遍,不要像成人翻阅一样一遍而过,孩子的基础毕竟有限,他需要时间来认识与记忆,而且孩子往往看到“旧”的画面会有一种喜悦与兴奋感,因为这些是“老朋友”;
  (五)看书时间根据孩子的兴趣与身体状况而定,比如一般1岁的孩子每天看15分钟左右已经很好了,不要强求,否则物极必反,反而使孩子对阅读丧失兴趣与信心;
  (六)营造家庭阅读氛围,比如每天晚上八点到九点是家庭阅读时间段,这个时间不看电视、不打电话、不说话,只有阅读;做父母的,要培养自己看书的习惯,要有意识地与孩子交流阅读心得。
  幼儿阅读兴趣的培养以及阅读习惯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长时间地培养和观察,我们有责任让孩子学会阅读,真正能够让他们在阅读中收获知识,体验幸福。
  参考文献
  [1]张明红:学前儿童语言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周兢、余珍有:幼儿园语言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3]牟群英:关于早期阅读教育[J],幼儿教育,2003年第9期。
  [4]黄娟娟:早期阅读―婴幼儿期的重要课题[J],学前教育,2002年第1期
  [5]康长运:想象力与幼儿图画故事书的阅读[J],学前教育研究,2002年第3期
  [6]周兢:开端正确:帮助幼儿成为成功的阅读者[J],幼儿教育,2002年第4期
  作者简介
  江汉大学历史系专业
  高级中学教师资格证书;
  曾任武汉东方金子塔潜能培训学校――汉阳校区主任;,
现任武汉新东方幼儿段产品研发专员兼任武汉学校幼儿新品负责人;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幼儿园大班生活指导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