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森工2016林业森工工资上调工人采伐时图片

&&& 当前位置:
停伐转型,铭记历史性一刻 ——吉林省重点国有林区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纪实
【】&&&&&&&点击:
1339次&&&&&&&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顺山倒啦……”“哈腰挂呀,嘿呦!挺腰起呀,嘿呦!往前走呀,嘿呦……”3月19日,在吉林省白河林业局宝马林场,伴着激扬的木工号子,一棵棵大树轰然倒下,一根根原木被运往贮木场。这是吉林省禁伐区域最后一次木材采伐作业。&  从4月1日开始,吉林省重点国有林区将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轰鸣作响的油锯、悠长的伐木号子、林区公路络绎的运材车﹑堆满原木的贮木场……这些都将成为历史。&  集结号 向森林过度索取的历史结束&  宝马林场伐木工人吴继祥,19岁就来到林业局工作,当了23年的伐木工人。最后一次启动手中的油锯,他的心情有些复杂。“早些年的林子密不透光,一眼看不出去,现在可采的大树越来越少。不采伐,保护资源,对子孙后代是有利的事儿。以后干啥还没想好,但林业局已经在帮我们找出路了。”吴继祥说。&  从4月1日起,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吉林省停止商业性采伐的范围为除红石林业局外的天保工程区,包括长白山森工集团所属的10个国有林业局、吉林森工集团所属的7个国有林业局,以及上营经营局、长白经营局、安图经营局、辉南经营局等4个森林经营局。&  这是吉林生态建设史上的标志性事件,结束了多年来向森林过度索取的历史,重点国有林区从开发利用森林资源转入全面保护的新阶段。吉林重点国有林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休养契机。&  吉林省此次停伐的有林地总面积为347.9万公顷,占全省林地面积的1/3以上;森林蓄积量达4.6亿立方米,占全省森林蓄积量的50%。&  新中国成立以来,吉林重点国有林区始终以木材生产为主,累计木材产量2.1亿立方米,为国家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由于长期过量采伐,森林资源质量急剧下降,资源结构不合理、可采资源减少等问题日益突出。目前,吉林重点国有林区平均每公顷木材蓄积量仅为134立方米,与开发初期相比,下降了56.3%。现有林分中,大径级木材比例不到10%,红松、水曲柳等珍贵树种比例不到7%。&  要促进森林的恢复性增长,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最根本的措施就是停止采伐。&  2015年,中共中央作出战略决断——从今年起,我国分步骤扩大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范围。通过停伐,使天然林资源总量明显增加、质量明显提高、生态功能明显增强,为国土生态安全打好基础。&  自1998年天保工程实施以来,吉林重点国有林区年木材产量调减到195万立方米,天保二期工程实施后又进一步调减到每年117.5万立方米,仅相当于工程实施前的1/3左右。从今年4月1日起,吉林省除红石林业局之外的重点国有林区将全面实行封山育林。&  大转型 从森林采伐到生态保护的转变&  一大早,露水河林业局清水河零点管护站的管护员高月军已经穿行在森林中,开始了一天的巡护工作。他负责500多公顷的森林管护任务,每天要行走几十里地。他说:“听说要停伐了,以后更得好好看着林子了。以前采伐,老百姓能到林班捡采伐剩余物回家做烧柴。现在不采伐了,没有烧柴可捡了,更得仔细看着,别有盗伐林木做烧柴的。”&  重点国有林区停伐后,林业的发展模式将发生重大转变。由木材生产为主转变为生态修复和建设为主、由利用森林获取经济利益为主转变为保护森林提供生态服务为主。林业最基层的管护员,意识到了停伐后生态保护任务的加重。&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了《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强调停止内蒙古、吉林重点国有林区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全面提升森林质量,加快森林资源培育与恢复。&  停伐范围内的各国有林业局和森林经营局,都在积极转变观念,准备加大保护森林、提供生态服务的力度。&  白河林业局党委书记荆彦林说:“我们的观念,从砍树转为看(kān)树和看(kàn)树。一方面为国家和人民看守保护森林,一方面发展森林生态旅游。”&  露水河林业局负责人表示,以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为标志,企业生产职能全面转向资源管护、森林培育、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自然保护区建设,建立以资源管育为主的新型生产组织体系,调整林业生产组织结构,创新森林经营机制,实施中长期周期性森林抚育经营规划。&  事实上,吉林省此前已经为停伐做了准备。&  在国家天保补助资金的扶持下,吉林省国有林业局积极发展接续产业,竭力摆脱独木支撑的格局。近年来,吉林省利用天保政策一次性安置林业企业富余职工13.5万人,通过承担森林资源管护和抚育任务实现2万多名职工转岗,全省国有林业局职工全额参加了养老保险。2005年的国有森工企业改革中,逐步剥离木材加工、运输、流通等辅业,已经剥离企业201个,移交学校102所。&  为配合停伐,目前,吉林省三大主体功能区生态修复全面展开。东部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修复共投资9420万元,完成了长白山环区路修复110公里、森林小镇54个、绿美村屯400个、裸露山体修复11.4万平方米。中部农防林建设工程,省林业厅对未来20年农防林更新进行了系统谋划,今年启动新一轮农田防护林更新改造工程,计划利用10年时间,构筑结构合理、功能完备的绿色屏障。西部生态屏障建设工程,拟利用5年时间,以荒漠化土地治理为主线,通过大力推进以植树造林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工程建设,显著改善西部生态环境。&  吉林省林科院研究员任军说:“长白山林区是东北重要的生态屏障,此次停伐,森林得以休养生息,森林质量提高,森林的涵养水源、固碳释氧、保育土壤、净化空气、森林防护等8项生态服务功能都将大大增强。根据2012年省林科院的评估结果推算,吉林省此次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的347.9万公顷林地,产生的森林生态服务功能的总价值将有可能超过2000亿元。吉林省的停伐,不仅有利于本区域、吉林省和全国的生态安全,对周边国家的生态改善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干点啥 不砍大木头之后的出路&  白河林业局光明林场成立食用菌合作社,带动15户职工创业,年产木耳100万袋。职工管恩平当了28年的伐木工人,工资不到2000元,加入合作社后,每个月收入3600元。对于停伐,合作社的职工们都认为是好事,但他们心里也有隐隐的担忧。合作社的管理者、光明林场职工王爱元说:“停伐之后,如果伐区剩余物没有了,就不能用木头培育木耳了。我们正研究改用秸秆等来培植,但是这样一来,成本就会提高很多。”&  当握了多年的油锯成为纪念品,当停伐的最后期限临近,林业职工们的心中,还是会有迷茫和失落:不能砍大木头了,我们能做些什么?生活如何保障?从靠森林养人到通过更好地保护生态来养人,这条路应该怎么走?&  吉林森工集团董事长柏广新说,推动国家天然林商业性停伐的政策顺利落地,主要依靠两条:一是国家通过天保工程进一步提高对森工企业和林区群众的生态补偿力度,进行一定强度的“输血”;二是通过政策组合拳,帮助森工企业积极进行产业转型,发展非林非木产业,增强企业自身的“造血”功能,这样就会推动森工企业从根本上不依赖木材过活。从长远看,“造血”比“输血”更重要。&  白河林业局黄松蒲林场工会主席戴伟提前考虑停伐后的生存问题,办起了家庭旅馆,并带动30多户职工一起开设家庭旅馆,成立森林旅游合作社,集中管理,统一服务标准,使职工的收入增长一倍以上。&  露水河林业局大力发展接续替代产业,森林生态旅游、林下经济开发、苗木花卉培育、石材开发、油品市场化经营等项目的稳步发展,推动了林业局的产业转型升级。对于停伐后职工的安置,他们结合林下经济和森林旅游,拓展企业增收渠道,妥善分流富余员工;同时,通过森林管护、营造林、基础保障3个渠道吸纳富余职工,依托培训机构、实训基地、就业指导3个环节提高择业能力,确保职工有岗位。&  吉林森工集团积极为停伐做准备,主动走上了从单纯开发木材资源向综合开发林区多种资源特别是非林非木资源,通过非林产业反哺林业的转型升级之路。2014年木材收入仅占集团总收入的11%,木材进口加工、森林保健食品、森林生态旅游、现代服务业成为企业发展的顶梁柱。2013年开始,吉林森工从非林产业子公司的净利润中累计提取3300万元的生态建设基金,用于所辖林区的森林资源培育管护和环境绿化建设。&  长白山森工集团突出发展绿化苗木产业和中药材产业,1万公顷野山参、7000公顷中药材基地建设进展迅速。停伐后,长白山森工集团将积极抓好重点国有林业改革,以保护天然林为重点,实行严格的森林资源管护制度,把森林经营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发展替代木材生产的六大接续产业:生态绿化苗木产业、现代中药健康产业、珍贵树种培育产业、林地林下经济产业、生态旅游产业、森林矿泉水产业。&  吉林省林业厅积极引导各林业局发展替代产业,全省林下经济、林特资源加工、森林旅游逆势发展,林下种植、养殖亮点纷呈,成为林业职工和林农增收致富的重要增长点。
(点击:439次)
(点击:412次)
你是第5971448位浏览者& |& & |& & |& & |&
All Rights Reserved&&&&&&&&吉林省长白山森工集团职工放下伐木刀创业迎新生
吉林省长白山森工集团职工放下伐木刀创业迎新生
吉林省长白山森工集团职工放下伐木刀创业迎新生
  &停伐&后,大石头林业公司工会鼓励职工种植木耳,不仅产量喜获丰收,还因品质优良卖上了好价钱。同时,沙河源林场探索了&森林猪&养殖,森林猪因散养在山林中,肉质更美味。&春节前就已经卖出40多头猪,销售额120万元,比往年上班时赚得还多!&被称作&野猪司令&的林场职工崔纪文乐呵呵地对记者说。
  立足林海雪原开展冰雪旅游,是另一条切实可行的转型路径。集团公司工会主席付平告诉记者,&停伐&后的首个冬季,该集团黄泥河林业分公司在团北林场开发建设老白山雪村,致力于打造&中国第二雪乡&,工会参与开发出6条徒步雪乡越野线路,在沿线设置了30多个自然景点。&过去冬天都是大雪封山,今年冬天迎来了3000多名游客,小林场一下子热闹起来了!&林场职工高兴地说。(记者& 彭冰& 通讯员& 訾波)【改革视点】
当中国林业深化改革的号角吹响,步入改革“深水区”的森工企业如何谋变?
当东北重点林区停止商业性采伐的脚步逼近,应对转型“大考”的科学路径如何选择?
思变,谋动,跨越。
以长白山之名,肩负第五大森工集团的使命与担当,长白山森工集团站在新起点上登高望远、阔步前行,努力实现从传统经营到现代发展的深刻变革。在建设生态林业民生林业的进程中,开辟国有林区发展新路径,走向绿色发展的新高地。
长白山森工集团董事长霍学义(左一)深入林场,调研中草药种植规划情况
长白山森工集团党委书记韩先吉(右一)在苗木基地调研
林海颂 陈化鑫 摄
谋的是绿色发展新篇,布的是转型升级变局
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时代终将成为历史。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做出了“在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进行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试点”的部署。2014年,伴随着两大国有林区停伐试点,在国有林区回荡了几十年的商业性采伐油锯声,被建设生态屏障和国家木材战略资源储备基地的号角声所取代。
顺应时代发展,转型已成为长白山森工集团等森工企业不可回避的新命题。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大势所趋,等不得、慢不得。早转,早见效,早主动。慢转,积累的问题会越多,后续发展会更加被动。”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段话在长白山森工集团得到了印证。2012年,长白山森工集团未雨绸缪,早于停伐号令前作出了“转型发展、跨越经营”的关键抉择,开始谋划新的发展蓝图。
在长白山版图里,长白山森工集团所辖林区居于核心区域,总经营面积235.4万公顷,总蓄积量3亿立方米,占吉林省辖区内重点国有林区的63%。60多年来,长白山森工集团累计为国家生产木材1.2亿立方米,创造林业产业总产值800亿元、工业产值300亿元,是新中国森林工业的摇篮、国家重要的商品材基地、林业产业基地和木材战略资源储备基地。
砍树,成就了长白山森工集团过去的卓越功勋,也让集团深陷发展危机。
随着天保工程的实施,天然林保护力度逐步加大,长白山森工集团采伐限额一降再降。2012年,集团采伐指标从110.61万立方米锐减至64.27万立方米,减幅41.8%。据测算,每调减1万立方米木材采伐限额,集团每年将直接减少木材收入1353.66万元,以木板加工为主的下游产业减收809.1万元;新增富余职工431人。在收入刚性减少与支出刚性增加双重约束的夹缝之中,以木材生产为主的传统林业发展方式难以为继。
钱从哪里来?人往何处去?长白山森工集团转型发展迫在眉睫。如何转?往哪儿转?攸关集团生存发展的考题摆在了集团领导班子的面前。
“必须跳出‘林’的圈子束缚,在以管好、培育好森林资源为己任的同时,创新工作思维,转换发展模式,立体多向综合开发;跳出‘山’的圈子束缚,以林业利益最大化为己任,用市场规律、价值规律开辟工作路径,探求曲径通幽,到达柳暗花明。”延边林管局局长、长白山森工集团董事长霍学义表示。
秉承这一思路,长白山森工集团组织专门力量系统调研、资源普查、专题论证,通过分析把脉,找准关键“穴位”,明确了“整合资源、全林利用;九大板块、立体开发;转型发展、跨越经营”的发展方向。经过集团董事会、党委会多次讨论,最终确定了统领森工集团战略转型的“十项决策”:统一思想意志,形成发展现状、主体、环境、方向、路径、目标“六个共识”;开发林木、林地、地产、矿产、特产、旅游、碳汇交易、生态区建设、生态文化建设“九大板块”,推进“三大突破”;一手抓绿化苗木产业,一手抓森林改造培育;确定开发定位,调整开发重心;精细管理,吃干榨尽;激励约束统筹,奖金薪酬统管;推进改革限权、依法确权、科学配权、阳光示权、全程控权“五权”工作,防控廉政风险;用人风清气正,班子风正劲足;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安全发展;踏石留印,抓铁有痕。
量身订制的“十项决策”是集团迈向可持续发展之路的航向标。它打破了从林业出发思考林业的传统思维定式,用全新、市场化、符合时代要求的思维发展林业,用外向化模式打造新的林业格局。集团通过规划5年项目经营方略,计划实现“九大板块”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形成一批龙头产业项目,切实解决在由木材生产为主向发展生态林业民生林业转变的关键节点所面临的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双挑战”、收入刚性减少与支出刚性增加“双约束”、职工就业压力与企业社会负担“双加重”、资源利用与场站功能“双缺位”的主要矛盾,使每一批产业项目和项目群收益接近、赶上或超过木材经营收入,实现务林不砍林、离木不离林的发展氛围和发展理念。
决策的出台拉开了转型发展、跨越经营序幕,长白山森工集团大刀阔斧、正面突围,奋力向着“把延边林区建设成为富庶、开放、生态、和诣、幸福新林区”的新目标进发。
新视野搭起更大的发展舞台,高站位必将形成更强的竞争优势。
“十项决策”推动一年后,2013年6月,延边林业的历史再次被改写,经历15年风雨的吉林延边林业集团正式更名为长白山森工集团。
集团的这一华丽转身意味着他们开始了更高层次的运作。有专家称,以中国著名、世界闻名的长白山作为名称,不仅把集团职责的重要性与长白山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性紧密地融合在一起,而且将充分利用长白山品牌不可估量的无形资产,大幅提升核心竞争力,为集团搭建向无国界、国际化企业跨越的新平台。
一跃而上,集团跳出延边,走向全国乃至世界的舞台。以更名为起点,长白山森工集团跨入了全国五大森工集团的行列中。在新引擎的带动下,长白山森工集团迎来了新的发展格局。
灵芝培育基地
长白山林下参种植
长白山森工集团鸿美苗木公司北京苗木基地
以中国林业产业协会苗木分会为平台,聚集业内专家,共商苗木产业发展
携手国药集团,推动现代中药健康产业发展
扬的是资源优势之帆,起的是强局富民之航
谋定而后动。
手握长白山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王牌,长白山森工集团扬帆起航,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通过短短两年多的攻坚,接续替代产业不断壮大。
而今,以长白山生态绿化苗木产业、现代中药健康产业、森林旅游产业为支撑的三大主导产业已初具规模,集团发展驶入了强局富民的快车道。
回望两年多的转型之路,发展历程并不平静。特别是生态绿化苗木产业的跨界发展尤为艰难。
作为转型发展、跨越经营的突破口,生态绿化苗木产业成为长白山森工集团重点打造的接续拳头产业。说时容易做时难,想法一经提出,上至主管部门、下到集团干部职工提出了质疑,甚至是反对。
“把树木从山上移植到城里,对于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竭泽而渔”“隔行如隔山、行外人缺乏技术、成活率缺乏保障,风险太大”“从绿化苗木成为绿化商品需要几年周期,远水不解近渴,不如首要解决当前生存的‘口粮钱’问题”……
面对各种声音,领导班子认为,从建设生态文明的大局出发,集团有责任发扬长白山生态文化、扩大长白山特有物种资源,生态绿化苗木产业是最好的平台;从集团绿色发展的长远目标考虑,坐拥长白山丰富的绿色资源宝库和循环经济体,发展特有苗木有着他人无法比拟的优势。深思熟虑、统一思想后,长白山森工集团坚定信心,破解重重难题,大力发展苗木产业。
如何避免森林资源因苗木发展遭到破坏?
集团以保障生态安全为前提,划定了多条红线。采挖下山的绿化苗木,必须是抚育林中不成材但冠形优美的用材非目的树,或是征占用林地、批准建设用地上即将砍伐的树木;同时对采挖数量进行了设定,各林业局采伐限额中的10%划于苗木下山,变采伐为采挖;苗木采挖过后必须及时填平树坑以保护森林植被,必须按“挖一补三”的原则及时补植珍贵目的树种,以改善林分质量。如此一来,不仅实现了资源利用最大化,而且实现了下山进城和上山进林“两手抓”,将采挖造成的损失降到了最低。
如何弥补技术“短板”,保证移栽成活率?
集团邀请专家进行指导、向专业苗木公司取经、加大专业技能培训力度,汇集形成了强大的技术力量。通过制订《林木采挖移植管理办法》《生态苗木驯化栽植技术规程》等符合延边林业特点的一整套作业操作规程,推动产业发展更加科学、规范、高效。
通过一年的努力,生态绿化苗木产业崭露头角。为了更好地推动产业发展,集团出台了《生态绿化苗木产业五年发展规划》和《基地建设规划》,为产业发展制订了“路线图”与“时间表”。根据规划,域内基地的主体功能定位为驯化屯苗;域外基地的主体功能定位为推广销售,从而构建起生态绿化苗木产业“前店后厂”的发展格局。
2013年底,生态绿化苗木产业再次跨步向前。经相关部门批准,长白山森工集团作为主发起单位,成立了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苗木分会,初步形成近100人的全国性苗木专家库。借助这一资源优势的全国专业平台,生态绿化苗木产业迅猛发展。
握指成拳,在集团11家林业局与新成立的鸿美苗木有限公司的合力推动下,生态绿化苗木产业风生水起。
目前,集团已建设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特色化的域内生态建设绿化苗木产业基地177处,栽植苗木764.4万株;建设北京、河北、辽宁、山东、福建等域外基地23处,栽植苗木349.8万株。据估算,苗木合计价值11.44亿元。3年后,现有绿化苗木经营收入完全可超过2013年集团木材经营收入。不仅如此,通过把农民专业合作社模式复制到林业职工,初步形成了以“林苗一体化”为载体的“汪林模式”,有效带动林业职工共同致富。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生态绿化苗木产业发展两年多来,实现了林业发展方式由经营伐倒木向经营活立木转变、林业工人内涵由伐木工人向生态园艺工人转变。这让产业发展的见证者们击掌欢颜。
随着生态绿化苗木产业呈现出的火热势头,集团干部职工的思想逐步解放、活力逐步释放,利用资源优势再谋发展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在集团的推动下,各林业局发展现代中药健康产业力度越来越大。
长白山林区丰富的中草药资源优势是其他地区无可比拟的。据调查,集团辖区内所发现药用植物132科、860种,其中人参、鹿茸、林蛙油等10种地道中药材产量居全国之首,被誉为中国三大中药材基因库之一。
将资源优势与林区职工中草药种植传统结合,集团把现代中药健康产业定位为“富民为主、强企为辅”,加大了在册困难职工的帮扶力度,将产业打造成为林业职工全民创业的载体。
通过借船出海、借梯上楼,2014年5月,长白山森工集团与中国医药集团签订了开发长白山现代中药健康产业合作协议。与国药集团的无缝对接,打通了市场销售渠道,为产业发展赢得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目前,中国药材长白山股份有限公司已完成工商注册,新成立的长白山中药材协会进入运作轨道,19个专业委员会、206个培训指导站相继组建,现代中药健康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初步完成,11家子公司建设了优势品种样板基地……
箭已上弦,产业腾飞指日可待。
丰厚的资源家底不仅成就了苗木和中草药产业的发展优势,同样为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埋下了伏笔。
以辖区内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开发空间,集团着重打造白河大长白山旅游、和龙边境冰雪游、汪清森林生态游、黄泥河原生态景观游、珲春边境观光游五大原生态旅游品牌。预计到2017年,集团森林旅游经营收入超过1亿元,全年接待游客15万人次,到2020年森林旅游产业将成为长白山森工集团的支柱产业之一。
目前,白河林业局旅游产业已形成规模,2013年全局旅游收入2679万元。以白河为龙头带动,其他各局旅游产业逐步进入发展活跃期。
深入挖掘特色资源,长白山森工集团成功将林业独特、不可比拟的资源优势转化成强大的竞争优势、市场优势和经济优势。苗木、中草药和旅游产业已初具规模,矿泉水、绿色森林食品产业已经起步,房地产、矿产等非林产业也在探索之中,产业转型已见成效。
据统计,2013年,长白山森工集团实现林业产业总产值70.9亿元,而木材采运产值仅占总产值的12.7%,逐步告别了木材生产、林产工业、多种经营传统“三足鼎立”格局。
未来,应对全面停伐的严峻挑战,长白山森工集团会更加从容。
大戏台河景区
五味子基地
光明林场五味子喜获丰收
革的是传统制度之故,鼎的是现代机制之新
逐渐从边缘走向中心。
在国有林区转型发展的大舞台上,长白山森工集团快速崛起引发瞩目。
在其背后,支撑发展的内生动力从何而来?
“建立健全有效的制度保障和运行机制,是抓好转型发展的顶层设计,有效确保各项决策的落地,也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延边林管局、长白山森工集团党委书记韩先吉一语中的。
几十年来,集团粗放式管理模式的惯性,导致了企业管理、权力运行、资金使用的不规范,掣肘集团向现代化企业迈进的步伐。为此,集团开启了推翻传统制度运行模式的自我革命。
转型之初,长白山森工集团首先确定了新的领导体制、工作运行体制和管理机制,建立了党委书记与局长同责、同奖、同罚责任机制。这一改革从领导制度设计上巩固了党在国有企业的政治核心地位和对产业工人的领导作用,克服了党委工作党务化的弊端,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国有企业的贯彻落实创造了体制条件,充分发挥了党委书记和党委在国有企业的重要作用。
通过领导体制改革试点,集团选择4户企业进行了党委书记兼任总经理和专人担任总经理并兼任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两种模式的尝试。事实证明,将总经理从林业局局长、公司董事长一人兼任的格局中分离出来,有效地增强了制衡性。
紧随其后,集团新的决策制度出台。林管局、集团本级建立了党委会议、董事会议、党委会董事会联席会议“三位一体”的决策模型;14家企业建立了党委会议、董事会议、党委会董事会联席会议、职工代表大会“四位一体”的决策模型。新的决策制度,打破了“家长制”、“一言堂”的传统管理模式,实现了民主管理的现代企业发展模式。
在一系列新制度和新机制的推动下,集团逐步构建形成了以“五权”工作为抓手的廉洁经营督查体系——以安全生产监管部为抓手的安全保障督查体系,以计划投资财务预算管理为抓手的资金安全督查体系,以绩效考核为抓手的综合绩效督查考评体系,以董事会决策落实督查委员会为抓手的重点项目、重要工作和重大决策落实督查体系的“五位一体”抓落实的制度保障运行体系。
“五位一体”的保障运行体系既相对独立运行,又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成为全系统抓落实的“总开关”。两年的运行实施成果显著。在钱怎么管、怎么花方面,立下了长期遵循的规矩;在绩效考核方面,形成了鲜明的转型导向;在重大决策督查落实方面,建立了上下贯通的运行机制;在“五权”工作、廉政建设和为职工服务方面,构建了顶层覆盖与基层延伸协同推进的格局;在安全监察管理全覆盖调控方面,形成了常抓不懈、警钟长鸣的行动自觉。
随着不断完善制度体系显现出的良好成效,目前,集团委托延边大学法学院,着手构建内部法规体系。在法律法规论证的基础上,将两年来出台的创新制度上升为集团的内部法规,进一步突出强制性和稳定性。
可以想象,通过法规体系的建立,将进一步加强为集团转型发展、跨越经营的保驾护航能力,推动产业实现更大的飞跃。
新的抉择,让集团脱胎换骨;新的决策,让森工人凝心聚力。改革发展两年一瞬,长白山森工集团披荆斩棘,经历了一场从迷茫到转型、从阵痛到创新、从停滞到跨越的浴火重生。行驶在现代企业绿色发展高速路上,一个富庶、开放、生态、和谐、幸福新林区必将渐渐清晰。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长白山森工集团提供
(作者: 中国绿色时报记者 李松龄)&&&&&&&&(编辑: 杨玉兰)&&&&
附件:&&&&&&
&&&密&码:
&&&林业图库
&&o&&&&o&&&&o&&&&o&&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6林业森工工资上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