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晚被困蚌埠张公山山上 酒店手机闪光求助

Copyright (C)
www. All Rights Reserved.闪光灯指路 警民夜搜崂山成功营救五驴友(图)_新闻中心_新浪网
闪光灯指路 警民夜搜崂山成功营救五驴友(图)
  12月5日凌晨1时许,救援人员将驴友救出危险地带。
  12月4日晚间,太清派出所陈副所长与山上被困人员联系。
  12月5日凌晨,披荆斩棘,带领被困人员下山。
  在陡峭的山路上,救援需要手拉肩扛。
  12月5日凌晨1时42分,终于找到下山的路。
  12月4日12时30分许,市公安局接到报警称 ,5名驴友被困崂山。民警立即赶赴现场跟景区工作人员、消防、志愿者等 28人组成营救队伍分三路搜救 ,由于被困驴友说不清具体方位 ,直到晚上8时40分许,营救人员通过被困人员的相机闪光灯,才最终确定他们所处的具体位置。12月5日凌晨1时55分左右,历时13个小时5名被困人员才被救下山。  ■危险
  5名驴友被困崂山无名山头
  据太清派出所副所长陈雷波介绍,12月4日中午12时30分许,崂山分局110指挥中心接到市局指令,称在崂山一处无名山头有5名驴友被困,据被困者介绍,他们前面是十几米高的悬崖,后面是一块巨石,找不到下山的路,虽然他们想了很多办法但仍然无济于事,其中一名女队员的膝盖还受伤了。
  由于具体位置无法确定,崂山公安分局先后派太清派出所、流清派出所、崂山消防大队八水河中队、崂山消防大队10中队以及当地村民兵赶往现场营救,崂山风管局工作人员也加入了营救队伍。
  “接到命令的时候正是吃饭时间,当时很多民警都没来得及吃饭就去现场了。”陈副所长说,民警们一边与被困者进行电话联系,一边研究着营救方法。
  ■困难
  被困人员无法说清具体方位
  “最困难的就是他们无法说清自己的具体位置。”采访时,参与营救的民警告诉记者,他们和消防官兵先后与被困人员取得联系,由于被困人员对地形不熟无法描述其所处的具体位置,营救人员只好围着崂山风景区附近寻找,并开着警车拉着警报试图让被困者听到,根据被困人员描述营救人员起初判断他们大致在巨峰附近。
  为了尽快确定其位置,由崂山公安民警、消防战士以及当地村民组成的营救队伍兵分三路进行搜寻,一路搜救队伍沿着八水河附近搜救,一路沿着流清河方向搜寻,另一路搜救队伍机动搜寻,此外,为了进一步确定被困者的位置,110指挥中心还联系了青岛市红十字应急救援志愿队的三名熟悉地形的队员,三人于当晚7时30分许赶到了现场支援。营救人员在搜寻过程中通过与“驴友”手机联系、开着警灯闪烁以及打开手电筒等方式进行搜寻,但仍然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进展。
  直到晚上8时40分,民警让被困人员用相机闪光灯在黑暗的山中闪了几下 ,才确定他们的具体位置。
  “确定被困者的方位后 ,民警们也变得异常兴奋。”搜救民警告诉记者,好消息传来后 ,大家都非常兴奋,虽然很多民警都没有顾上吃晚饭,但为了尽快将驴友救下,救援人员都没心思坐下来吃饭。“我们决定将事先准备好的饭和水带好,先向着驴友被困的位置进发,期间体力不支的的话就在路上吃一点。”参与营救的民警介绍。
  ■营救
  历时13个小时成功救下山
  “起初所有参与营救的人员都想上山营救。”陈副所长告诉记者,为了确保救援人员的安全,他们决定挑选9名富有登山经验、体力充沛的人员上山。
  据民警介绍,此处的山峰险峻,山路崎岖不平又荆棘丛生,不对游客开放,而此处晚上山风很大,很多人都没有穿厚衣服被冻得瑟瑟发抖,但营救人员全然不顾只想着尽快将被困驴友救下来。晚上10时10分许营救人员与5名被困者会合,赶紧将随身携带的食物给他们补充体力。
  “由于山路不少都是60度以上的陡坡,下山的时候山路更加难行。”据民警介绍,营救人员每人保护一名被困者,搀扶着他们一步步往山下走,其他的救援人员则拿着手电筒在前方指路。“也不知道到底翻了多少山,越过了多少岭,最终我们用了三个多小时的时间才安全到达山下。”营救人员表示,12月5日凌晨1时55分左右,5名驴友被成功救下山,而此时已经过去13个小时的时间。
  这五人都很年轻,除了一名女青年腿部、脸部有轻微擦伤外,其他人都没有受伤。面对记者采访,5名被救人员始终一言不发。随后,民警确认被困者体征良好,简单记录了他们的姓名等基本信息后,便安排他们离开。  回顾
  相机闪光灯发信号,锁定方位
  民警是靠什么找到被困者的呢?记者了解到,竟然是登山者的相机闪光灯发挥了关键作用。
  “12月4日晚间,天色越来越暗,因为确定不了被困者的位置,我们也很焦急,但仍然开着警灯在路上来回行驶。”参与营救的民警介绍说,而大约在晚上8时40分,他们行驶到崂山风景区“二道门”西侧位置时,一位民警手中的电话响了起来。“我们刚才看到警灯了,现在警灯的位置就处在我们的西侧。”被困者兴奋地告诉民警。
  “现在能初步推断被困者就在‘二道门’附近,但因为山上太黑,搜寻面积又大,依然没有办法确定被困者的位置。”营救民警回忆说,他们想让被困者打开手电筒来确定具体位置。不巧的是,被困的五个人竟然都没有携带手电筒。虽然仍然确定不了位置,但起码搜救范围缩小了,民警静下心来想办法。
  “他们肯定带着相机,让他们用相机闪光灯闪光,快!”民警电话联系了被困者,并接着把自己所携带的手电筒以及警灯全部关闭。“很快,黑色的山中出现了一道亮光,接着我们又让被困者连续闪了几下,最终确定了他们的位置。”这位民警介绍说。
  跟队爬山,因伤掉队后被困
  营救民警告诉记者,经询问五名被困者中刘某和孟某是某高校学生,而史某、龚某、胡某三人为本市某公司员工。“五个人以前也多次登山,但经验仍然不足。”事后,青岛市红十字应急救援志愿队的江明告诉记者,这五人趁着周末一起跟随一个网友团队登山游玩。起初他们还能跟随这个团队行进,可不想在中途其中一人腿部受了伤,无法继续跟随团队行进,渐渐掉了队。
  “其实还是经验不足,他们发现掉队的时候还是中午时分,当时还能看到海边以及山上的游览公路。”江明介绍说,如果是有经验的团队,他们有充足的时间从山上走下来。“据我推测,他们应该是发现迷路后一下慌了,特别是队伍中还有一名伤者,让他们不知所措了。”江明说。
  “依我看来,在这种情况下,队员们可以原路返回,也可以朝着海边的方向慢慢行进,最终一定能够脱险。”江明告诉记者。
  消防战士 把“晚饭”让给被困者
  “上山之前担心一时回不来,我们就随身携带了食物和水。”崂山消防大队10中队的时雨中队长告诉记者,他们下午3时许开始登山,当时他们随身携带了面包和水、火腿肠,准备在攀登山路的路上吃 。
  但在搜救的过程中参战人员根本没有来得及吃饭,等找到被困者后他们也饿了。但他们询问5名被困驴友后了解到,这些驴友也没有吃饭,营救人员将自己的食物拿出来分给了五位被困者。
  “起初,我们想在原地休息以后再下山,但是大伙商议以后决定先下山。”太清派出所副所长陈雷波告诉记者,选择立即下山他们考虑了很多。“首先我们携带的手电筒和手机电量万一耗尽,我们也可能会被困在山里。”陈副所长说,所以他们决定立即下山。
  志愿者 7个手电筒的电都耗尽了
  事后记者了解到,由于驴友被困的位置一时无法确定,110指挥中心联系了登山经验丰富的青岛市红十字应急救援志愿队的三名志愿者。参与救援的志愿队队长江明告诉记者,晚上7时许,他们与营救的民警会合后开始进行搜寻。
  “ 对方的闪光灯打出后,我们确实很兴奋,因为在茫茫大山中确定位置实在是太困难了。”江明说,他跟两名队员以及民警、消防员一起朝着被困者的位置进发。“我们所确定的位置只是一个模糊的点,又没有参照物,虽然看着离山下不远,但实际走起来却并非如此。”江明说,由于山上没有定点的光线,所以他们行动时只能依靠随身携带的这些手电筒。
  “他们所在的位置根本就没有路,两侧全是山石,而且山石很不稳定,极易出现滑动。”江明说,因此他们的行进速度非常缓慢。
  “最让我们无奈的就是碰到了很多60度以上的陡坡。”江明说,为了登上这些陡坡,他们一般都是先将其中一名营救人员托上去,之后上面的人拉下面的人。
  “我们开始上山的时候是晚上8时40分左右,将这些被困者救下时是在第二天凌晨1时55分,先后一共用了5个多小时。”江明介绍说,到最后他们所携带的十几个手电筒中已经有7个耗光了电。  ■人物
  忍着膝盖疼痛队长带伤上阵
  “ 我们今年已经成功救援8次了。”青岛红十字应急救援志愿队队长江明告诉记者,前段时间他在运动中膝盖受伤了,去医院检查时医生建议手术治疗并嘱咐其最近不要登山。
  “听到有人被困的消息我们没有多想,就赶来了。”江明说,接到5名驴友被困的消息后,他立即联系组织他们志愿队的队员,短暂的15分钟集结完毕后就出发了。在登山救援过程中虽然膝盖钻心地疼,但他一直强忍着痛苦。据江队长介绍,他们今年已经成功救援8次了。
  “救援需要信息灵通和相互配合,有时候人早下来了我们还在寻找。”江队长说,他们在救援过程中还有意外发生,今年9月份的时候他们去山上营救一批被困游客,当时由于信息不通游客凌晨1时许就从山上下来了,而他们却一直找到天亮。
  “今天凌晨救人成功,非常有意义。”江队长说,他听说12月5日是联合国确定的第25个国际志愿者日,在国际志愿者日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江明有自己的工作,但遇到救援的时候就成了志愿者,“除了经验丰富外,救援关键是需要各方面的协调。”江明说,每次救援他一般都要亲自赶到现场指挥协调,救援成功后他和被困者一样感到开心。他们的主力24队员都是24小时开机,另外队员还要经常锻炼身体以保持体力。
  据了解,青岛红十字应急搜救志愿队集搜救、通信、医疗、心理援助于一身,其主要作用是在自然灾害及其他突发事件中,能与专业救援队有效配合,迅速投入救灾救援工作。目前应急救援志愿者队24小时待命,遇到突发事件市民可求助。
  A6、A7版文/记者 刘鑫 徐新东 本报通讯员 王进于瑞红 图/本报记者 张伟
  ■相关链接
  登山需知与自救指南
  1.尽量多带巧克力等食物,至少有一人携带帐篷,准备手电筒、救生哨子等;
  2.最好不要走没有走过的路线 ;
  3.最好穿色彩鲜艳醒目的衣服,不要穿迷彩服;
  4.登山时若发现迷路、被困,应先拨打110报警;
  5.若冬日被困,被困人员可搜集枯树枝,铺垫在地上,直接接触地面容易流失热量;同伴们可背靠背围坐,互相取暖;
  6.团队成员应相互鼓励,等待救援人员;
  7.如果附近有溪水,要跟着溪水往低处走,这样总会找到下山的路。新闻热线5广告热线5
您当前的位置 :
山岳救援队让专业人做专业事(图)
上饶市公安消防支队加强三清山景区应急救援工作提升山岳救援效率
【字体:&nbsp &nbsp 】&& &&来源:中国江西网-新法制报&&编辑:兆明&&作者:
◎文/图 谢林丰 记者彭博
&&&&三清山风景名胜区位于上饶市东部门户玉山、德兴两县(市)交界处,东与浙江省开化县、常山县接壤,西距上饶市78千米。这里山路崎岖、地势陡峭,三清山公安消防大队就驻守在这里。“景区好多单位都陆续搬到山下了,但我们会一直坚守。”三清山公安消防大队政治教导员付四军说,“只要群众有需要,我们就永远和他们在一起。”
&&&&4月21日上午,上饶市山岳救援队在三清山公安消防大队举行揭牌仪式,这标志着上饶市山岳救援队正式成立。建立一支专业化的山岳救援队伍是任务所需、责任所在、群众所盼,只有最大限度实现“专业人做专业事”,才能提升山岳救援效率。
消防官兵对义务消防员进行指导
&&&&“专业人做专业事”
&&&&4月21日上午,上饶市山岳救援队成立暨揭牌仪式在三清山风景名胜区举行。
&&&&近几年来,三清山景区应急救援工作不断加强,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不断提升,应急救援成果不断壮大。随着三清山成功申遗,上饶高铁时代的到来,三清山机场的开建,给三清山旅游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游客和登山者,每年三清山消防大队官兵也都要多次参与处置人员走失、车辆坠崖、泥石流、山体滑坡等灾害事故,山岳救援任务始终位居三清山大队消防官兵出勤率之首,救援任务也日益繁重,灾情越加复杂,建立一支专业化的山岳救援队伍是任务所需、责任所在、群众所盼,只有最大限度实现“专业人做专业事”,才能提升山岳救援效率。
&&&&上饶市公安消防支队支队长舒玉平说,上饶市山岳救援队依托三清山公安消防大队,组建山岳救援队伍是进一步提升综合应急救援水平,有效处置山岳救援事件的重大举措,对于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国家财产,推动上饶市旅游发展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半夜坐吊箱寻找被困游客
&&&&“来到三清山公安消防大队快一年了,去了好多次三清山,却没有看过武功山白天的景色。三清山小道有很多,我们全部走遍,反而上山的大道没有走过。”三清山公安消防大队中队长何涛告诉记者,山岳救援每一次都是在与死神赛跑,考验脑力和体力,一不留神就可能失去救援最佳时机。
&&&&日18时20分许,三清山公安消防大队119值班室接到三清山风景名胜区的报警电话,称两男四女共6名驴友在景区迷路被困。
&&&&消防官兵徒步上山救援。经过长达6个小时的呼喊和长途跋涉,终于找到被困人员。
&&&&在中队指导员何涛的记忆中,短短的一年半时间内,大队官兵先后进山搜救被困游客3次,救出12名被困游客。
&&&&何涛印象最深刻的,是营救来自甘肃兰州的一对叔侄驴友。今年2月13日晚上9时30分,三清山公安消防大队119值班室接到三清山风景名胜区一名工作人员打来的电话,称他在查看微信附近的人时候,还发现山上距离1公里范围内还有两名网友,他判定山上还有两名走失游客,请迅速救援。
&&&&何涛一听,心里就开始着急了。正值寒冬,三清山上的温度都是零下好几度,而且湿度非常大,一般人都扛不住。外加当天夜里下了一场大雨,要是被雨淋了生病了那就更危险了。
&&&&他立即带着祝飞龙、李忠良等4名战士携带好救援装备赶赴上山。
&&&&何涛通过景区工作人员,用微信联系上了被困驴友,通过手机定位的模式大概确定了搜救区域。他想了一个办法,通过做上山的吊箱使用强光照射发信号的模式来搜救被困人员。
&&&&坐在吊箱里的何涛和战士们都趴在钢板上,脸上被猛烈的寒风割得疼。但是他们都一丝不苟地查看山下的情况。在吊箱抵达大概位置后,何涛与被困人员联系,让他们把手机的闪光灯都打开,通过这样的方式他们才在茫茫大山确定了被困人员具体位置。
&&&&次日零时许,何涛又从山下沿着山间小路上山,当地小道路况差,地形复杂,并有多处悬崖,加之多日雨雪天气,道路出现结冰湿滑现象,脚下一旦踩空后果不堪设想。
&&&&2月14日凌晨2时许,终于在山腰的一个山洞附近找到了两名全身湿透浑身打颤的驴友,因为饥寒交迫他们已经发起了高烧。
&&&&被困驴友被消防官兵营救下山后,打颤地对何涛他们说:“谢谢,要不是你们我和侄子就要命丧此山了。”
&&&&景区酒店配备“消防坦克”
&&&&6月16日下午4时许,在三清山开元大酒店突然响起一阵急促的警报声,随后“轰隆轰隆”的一声巨响,一辆八轮的“消防坦克”从三清山开元大酒店的地下停车库驶出。开元酒店微型消防站4名穿着战斗服义务消防员,将拖着灭火工具箱的“消防坦克”来了一个180°大漂移,如同拍摄电影一样将坦克笔直地甩在道路一侧。
&&&&此时,4名义务消防员从“消防坦克”上纵声一跃,然后从坦克后面的灭火工具箱内拿出水带,迅速展开并连接好消防栓,做攻坚灭火操。20秒不到的时间,两条水龙交叉叠加,迅速地将起火点扑灭。
&&&&三清山公安消防大队参谋尹鹏告诉记者,这次演练是微型消防站注重实战的演练,大队针对景区建筑灭火,对重点场所进行了专门的培训,并每月对单位进行抽调式的检查考核。
&&&&三清山开元宾馆消防安全负责人李荣说,宾馆于今年年初才开业,开业不久就响应消防队的要求设立了酒店微型消防站,并购置了适应山地的山地救援车,因外形像坦克,又叫“消防坦克”。这种“消防坦克”马力大,特别适合山地运动。酒店现在共有6名员工成为了义务消防员。义务消防员都在三清山公安消防大队进行了专门的培训学习,不但具备了扑灭初期火灾的能力,还能组织员工进行灭火知识培训。
&&&&以点覆面 微型消防站成为防火网
&&&&三清山公安消防大队江淦峰告诉记者,目前景区内已经有10家酒店和重点单位新成立微型消防站挂牌。
&&&&记者在位于开元大酒店的微型消防站看到,这里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在这间20来平方米的小屋里,有序摆放着消防战斗服、水枪、水带、灭火毯、消防斧、强光灯、防毒面具等消防器材设备设施,墙上挂着消防队员值班表和管理制度。办公桌上,微型消防站值班记录、巡逻检查、消防宣传和灭火救援等台账详细记录了小站的成长经历。这是三清山景区微型消防站样板工程。
&&&&江淦峰告诉记者,对于微型消防站建设,大队提出了“有人员、有器材、有战斗力”的建设原则,要求微型消防站达到“会接警出动、会操作器材、会实施扑救、会开展检查、会组织宣传”的目标。
&&&&记者了解到,每个微型消防站须配有6至8名队员,这些队员均为安全重点单位的工作人员,他们必须接受系统的扑救初起火灾业务技能、防火巡查基本知识、自防自救等消防技能培训才能正式上岗。同时,每个微型消防站必须配备一定数量的灭火器、消防铲等器材,以及呼救器、救生绳索、消防头盔、灭火防护服、防护靴等物品,并建立值班巡查制度。微型消防站也将定期开展演练,以增强自己的应急处置能力。
&&&&“联动救援体系是三清山微型消防站的一大特色。” 江淦峰告诉记者,10家微型消防站已经成立了以开元大酒店为总部的消防联防小组,在景区的四个地域成立了消防辖区制度管理。
&&&&记者在该消防站内看到一幅三清山消防站力量部署图,上面将景区划分成四个部分,每个部分内的消防站都明确了自己的出警范围。
&&&&江淦峰说,依托社会消防力量,为景区量身定做了一张“防火网”,做到了景区有火自己先灭,附近力量5分钟救援。所有的酒店微型消防站都配备了消防用车,完全满足了机动灭火的能力。
&&&&三清山管委会办公室副主任邵茂义告诉记者,景区山上的两家宾馆近日正在建设微型消防站,景区索道也在筹备建设消防站,结合山下的防火资源,让三清山穿上了一件安全的避火衣。
*** 中国江西网推荐内容 ***
----------
中国江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font color="#、凡本网注明“中国江西网讯”或“中国江西网”、“大江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江西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江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font color="#、凡本网注明“中国江西网讯[XXX报]”或“中国江西网-XXX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江西日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江西网?XXX报”。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font color="#、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江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font color="#、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江西网 电话:2
|&江西大江传媒网络股份有限公司运营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备案号:
江西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正文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来源:华龙网&&
  重庆晨报5月22日报道 20日17时许,经过救援队员1个小时左右的营救,被两块大石卡住195小时的60岁老太王友琼被救出,昨日,老太太苏醒并可以进食。据悉,两只小狗在整个救援行动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老人对外界恐惧
  昨日中午记者获悉,被困195个小时的六旬老太王友琼已经苏醒,并能进食。记者赶往华西医院住院部11楼的重症监护室,在监护室外,王友琼的大儿子曾令华焦急地寻找母亲的床位。
  从重症监护室里出来的医生拒绝了曾令华探望的要求,医生告诉他,昨日上午有媒体在重症监护室内采访王友琼,她受到闪光灯的惊吓,对外界十分恐惧,现在情绪很不稳定。据医生介绍,上午,王友琼曾苏醒过,并有进食。
  “我只跟妈妈说过一句话。”曾令华告诉记者,前晚母亲被送华西医院后,实际上他只喊了一声“妈”,母亲就听出来是他,并问“我大儿子来了?”之后他就一直躲得远远的,生怕母亲一激动,病情出现反复。
  不让母亲见孙子
  4月30日,王友琼独自一人前往彭州银厂沟的九峰山送子殿还愿,打算住段时间。曾令华说,直到14日才知道银厂沟也出事,打母亲的电话就一直不通,他15日赶到彭州时已不准车辆进入银厂沟。
  地震时,王友琼从庙里没跑几步,就被泥石流冲到牡丹坪,后来又被山上震落下来的石头砸中,卡在巨石中无法动弹。后来庙里一名老住持告诉解放军,牡丹坪可能有人被埋,直到前晚被救出来时,王友琼被卡在石中195个小时。获救后,王友琼清楚地说了儿子的名字和11位手机号码。
  “这几天都在网上看新闻,很多受困的人想见亲人一面,等他们被救出来见到亲人时,却因为情绪激动伤情加重。”曾令华说,接到母亲得救的电话时确实很激动,但很快平静下来,母亲获救后想见孙子,“我坚持不让母亲见,为的就是不让她激动。”
  两只陌生狗救了她
  据救援官兵说,在他们救王友琼时,现场有两只狗,一直在远处看。王友琼获救后称,这两只小狗在她被埋的数天里一直守护着她。
  据了解,其中一只小狗一直在舔王友琼干裂的嘴唇,另一只牧羊犬则舔去她脸上的血迹。在老人被困的几天内,这两只小狗一直守在旁边,不时舔舔老人的手和脸,时不时还叫几声,正是因为它们的叫声引起了住持的注意。
  对于这个细节,曾令华表示,母亲从未养狗,也未带狗进山,他也不知道狗是从何而来。
责编:徐文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跑马溜溜的山上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