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助: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阳脉浮而涩有力多风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中医药书籍及资料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脉学奇经八脉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中医诊断学》歌诀
中医诊断学》歌诀
一、十问歌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麻痘惊疳全占验。
二、脉&& 诊
1.浮脉&& 浮脉,举之有余。按之不足(脉经)。如微风吹鸟背上毛。厌厌(微弱)聂聂(轻貌)。如循榆荚(素问)。如水漂木(崔氏)。如捻葱叶(黎
[体状诗]&& 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三秋得令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
[相类诗]&& 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是芤。拍拍而浮是洪脉,来时虽盛去悠悠。
浮脉轻平似捻葱,虚来迟大豁然空。浮而柔细方为溺,散似杨花无定踪。
[主病诗]&& 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
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关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搜便不流通。
2.沉脉&& 沉脉,重手按至筋骨乃得(脉经)。如绵裹砂,内刚外柔(杨氏)。加石投水,必极其底。
[体状诗]&& 水行润下脉来沉,筋骨之间软滑匀。女子寸兮男子尺,四时如此号为平。
[相类诗]&& 沉帮筋骨自调匀,伏则椎筋着骨寻。沉细如绵真弱脉,弦长实大是牢形。
[主病诗]&& 沉潜水蓄阴经病,数热迟寒滑有痰。无力而沉虚与气,沉而有力积并寒。
寸沉痰郁水停胸。关主中寒痛不通。尺部浊遗并泄痢。肾虚腰及下元痌(痌tōng:同“痛”)。
3.迟脉&& 迟脉。-息三至,去来极慢(脉经)。
[体状诗]&& 迟来-息至惟三,阳不胜阴气血寒。但把浮沉分表里,消阴须益火之原。
[相类诗]&& 脉来三至号为迟,小駃(駃:kuài。同“快”)于迟作缓持。迟细而难知是涩。浮而迟大以虚推。
[主病诗]&& 迟司脏病或多痰,沉痼癥瘕仔细看。有力而迟为冷痛。迟而无力是虚寒。
寸迟必是上焦寒。关主中寒痛不堪。尺是肾虚腰脚重,溲便不禁疝牵丸。
4.数脉&& 数脉。一息六至(脉经)。脉流薄疾(素问)。
[体状诗]&& 数脉息间常六至,阴微阳盛必狂烦。浮沉表里分虚实。惟有儿童作吉看。
[相类诗]&& 数比平人多-至,紧来如数似弹绳。数而时止名为促,数见关中动脉形。
[主病诗]&& 数脉为阳热可知,只将君相火来医。实宜凉泻虚温补,肺病秋深却畏之。
寸数咽喉口舌疮,吐红咳嗽肺生疡。当关胃火并肝火,尺属滋阴降火汤。
5.虚脉&& 虚脉。迟大而软,按之无力,隐指豁豁然空(脉经)。
[体状相类诗]&& 举之迟大按之松,脉状无涯类谷空。莫把芤虚为一例,芤来浮大似慈葱。
[主病诗]&& 脉虚身热为伤暑,自汗怔仲惊悸多。发热阴虚须早治,养营益气莫蹉跎。
血不荣心寸口虚,关中腹胀食难舒。骨蒸痿痹伤精血,却在神门两部居。
6.实脉&& 实脉,浮沉皆得,脉大而长,微弦,应指愊愊(愊bì,绷急之状)然(脉经)。
[体状诗]&& 浮沉皆得大而长,应指无虚愊愊强。热蕴三焦成壮火,通肠发汗姑安康。
[相类诗]&& 实脉浮沉有力强,紧如弹索转元常。须知牢脉帮筋骨,实大微弦更带长。
[主病诗]&& 实脉为阳火郁成,发狂谵语吐频频。或为阳毒或伤食,大便不通或气疼。
寸实应知面热风。咽疼舌强气填胸。当关脾热中宫满,尺实腰肠痛不通。
7.滑脉&& 滑脉,往来前却流利,展转替替然如珠之应指(脉经)。漉漉如欲脱。
[体状相类诗]&& 滑脉如珠替替然,往来流利却还前。莫将滑数为同类,数脉惟看至数间。
[主病诗]&& 滑脉为阳元气衰,痰生百病食生灾。上为吐逆下蓄血,女脉调时定有胎。
寸滑膈痰生呕吐。吞酸舌强或咳嗽。当关宿食肝脾热,渴痢颓(颓:颓疝)淋看尺部。
8.涩脉&& 涩脉,细而迟,往来难,短且散,或一止复来(脉经)。参伍不调(素问)。如轻刀刮竹(脉诀)。如雨沾沙(通真子)。如病蚕食叶。
[体状诗]&& 细迟短涩往来难,散止依稀(依稀:仿佛)应指间。如雨沾沙容易散,病蚕食叶慢而艰。
[相类诗]&& 参伍不凋名曰涩,轻刀刮竹短而难。微似秒芒(秒芒:禾芒)微软甚,浮沉不别有无间。
[主病诗]&& 涩缘血少或伤精,反胃亡阳汗雨淋。寒湿入营为血痹,女人非孕即无经。
寸涩心虚痛对胸,胃虚胁胀察关中。尺为精血俱伤候,肠结溲淋或下红。
9.洪脉&& 洪脉,指下极大(脉经)。来盛去衰(素问)。来大去长(通真子)。
[体状诗]&& 脉来洪盛去还衰,满指滔滔应夏时。若在春秋冬月分,升阳散火莫狐疑。
[相类诗]&& 洪脉来时拍拍然,去衰来盛似波澜。欲知实脉参差处,举按弦长愊愊坚。
[主病诗]&& 脉洪阳盛血应虚,相火炎炎热病居。胀满胃翻须早治,阴虚泄痢可踌躇。
寸洪心火上焦炎,肺脉洪时金不堪。肝火胃虚关内察,肾虚阴火尺中看。
10.微脉&& 微脉,极细而软,按之如欲绝,若有若无(脉经)。细而稍长(戴氏)。
[体状相类诗]&& 微脉轻微潎潎(潎Pì:同“僻”,漂之意)乎,按之欲绝有如无。微为阳弱细阴弱,细比于微略较粗。
[主病诗]&& 气血微兮脉亦微,恶寒发热汗淋漓。男为劳极诸虚候,女作崩中带下医。
寸微气促或心惊,关脉微时胀满形。尺部见之精血弱,恶寒消瘅痛呻吟。
11.紧脉&& 紧脉,来往有力,左右弹人手(素问)。如转索无常(仲景)。数如切绳(脉经)。如纫萆(纫萆:纫,连缀。萆bēi音卑,竹制的捕鱼工具)线(丹溪)。
[体状诗]&& 举如转索切如绳,脉象因之得紧名。总是寒邪来作寇,内为腹痛外身疼。
[相类诗]&& 见弦、实脉。
[主病诗]&& 紧为诸痛主于寒,喘咳风痫吐冷痰。浮紧表寒须发越,紧沉温散自然安。
寸紧人迎气口分,当关心腹痛沉沉。尺中有紧为阴冷,定是奔脉与疝疼。
12.缓脉&& 缓脉,去来小駃于迟(脉经)。一息四至(戴氏)。如丝在经,不卷其轴,应指和缓,往来甚匀(张太素)。如初春杨柳舞风之象(杨玄操)。如微风轻飐(飐zhàn:音展,风吹物使颤动)柳梢(滑伯仁)。
[体状诗]&& 缓脉阿阿(阿阿:通婀,柔美)四至通,柳梢袅袅(袅袅:纤长秀美,摇曳之态)飐轻风。欲从脉里求神气,只在从容和缓中。
[相类待]&& 见迟脉。
[主病诗]&& 缓脉行衰卫有余,或风或湿或脾虚。上为项强下痿痹。分别浮沉大小区。
寸缓风邪项背拘。关为风眩胃家虚。神门濡泄或风秘,或是蹒跚足力迂。
13.弦脉&& 弦脉,端直以长(素问)。如张弓弦(脉经)。按之不移。绰绰如按琴瑟弦(巢氏)。状若筝弦(脉诀)。从中直过,挺然直下(刊误)。
[体状诗]&& 弦脉迢迢端直长。肝经木旺土应伤。怒气满胸常欲叫,翳蒙瞳子泪淋浪。
[相类诗]&& 弦来端直似丝弦,紧则如绳左右弹。紧言其力弦言象,牢脉弦长沉伏间。
[主病诗]&& 弦应东方肝胆经,饮痰寒热疟缠身。浮沉迟数须分别,大小单双有重轻。
寸弦头痛膈多痰,寒热癥瘕察左关。关右胃寒心腹痛,尺中阴疝脚拘挛。
14.濡脉&& 濡脉,极软而浮细,如帛在水中,轻手相得,按之无有(脉经)。如水上浮沤。
[体状诗]&& 濡形浮细按须轻,水面浮绵力不禁。病后产中犹有药,平人若见是无根。
[相类诗]&& 浮而柔细知为濡,沉细而柔作弱持。微则浮微如欲绝,细来沉细近于微。
[主病诗]&& 濡为亡血阴虚病,髓海丹田暗已亏。汗雨夜来蒸入骨,血山崩倒湿侵脾。
寸濡阳微自汗多,关中其奈气虚何。尺伤精血虚寒甚,温补真阴可起疴。
15.细脉&& 细脉,小于微而常有。细直而软,若丝线之应指(脉经)。
[体状诗]&& 细来累累细如丝,应指沉沉无绝期。春夏少年俱不利,秋冬老弱却相宜。
[相类诗]&& 见微、濡脉。
[主病诗]&& 细脉萦萦血气衰,诸虚劳损七情乖。若非湿气侵腰肾,即是伤精汗泄来。
寸细应知呕吐频,人关腹胀胃虚形。尺逢定是丹田冷,泄痢遗精号脱阴。
16.促脉&& 促脉,来去数,时一止复来(脉经)。如蹶(蹶:倒,颠仆,义同“跌”)之趣(通“趋”,疾走),徐疾不常(黎氏)。
[体状诗]&& 促脉数而时一止,此为阳极欲亡阴。三焦郁火炎炎盛,进必无生迟可生。
[相类诗]&& 见代脉。
[主病诗]&& 促脉惟将火病医,其因有五(五:此指气、血、痰、饮、食)细推之。时时喘咳皆痰积,或发狂斑与毒疽。
17.结脉&& 结脉,往来缓,时一止复来(脉经)。
[体状诗]&& 结脉缓而时一止,独阴偏盛欲亡阳。浮为气滞沉为积,汗下分明在主张。
[相类诗]&& 见代脉。
[主病诗]&& 结脉皆因气血凝,老痰结滞苦沉吟。内生积聚外痈肿,疝瘕为殃病属阴。
18.代脉&& 代脉,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仲景)。脉至还入尺,良久方来(吴氏)。
[体状诗]&& 动而中止不能还,复动因而作代看。病者得之犹可疗。平人却与寿相关。
[相类诗]&& 数而时止名为促。缓止须将结脉呼。止不能回方是代,结生代死自殊途。
[主病诗]&& 代脉原因脏气衰,腹疼泄痢下元亏。或为吐泻中宫病。女子怀胎三月兮。
19.弱脉&& 弱脉。极软而沉细,按之乃得,举手无有(脉经)。
[体状诗]&& 弱来无力按之柔,柔细而沉不见浮。阳陷入阴精血弱,白头犹可少年愁。
[相类诗]&& 见濡脉。
[主病诗]&& 弱脉阴虚阳气衰,恶寒发热骨筋痿。多惊多汗精神减,益气调营急早医。
寸弱阳虚病可知,关为胃弱与脾衰。欲求阳陷阴虚病,须把神门两部推。
20.散脉&& 散脉。大而散。有表无里(脉经)。涣漫不收(崔氏)。无统纪,无拘束,至数不齐。或来多去少,或去多来少。涣散不收,如扬花散漫之象(柳氏)。
[体状诗]&& 散似杨花散漫飞,去来无定至难齐。产为生兆胎为堕,久病逢之不必医。
[相类诗]&& 散脉无拘散漫然,濡来浮细水中绵。浮而迟大为虚脉,芤脉中空有两边。
[主病诗]&& 左寸怔忡右寸汗,溢饮左关应软散。七关软散胻胕(hāngfǘ。胻为足胫,胕为足背)肿。散居两尺魂应断。
21.长脉&& 长脉。不小不大。迢迢自若(朱氏)。如循长竿末梢,为平;如引绳,如循长竿,为病(素问)。
[体状相类诗]&& 过于本位脉名长。弦则非然但满张。弦脉与长争较起,良工尺度自能量。
[主病诗]&& 长脉迢迢大小匀,反常为病似牵绳。若非阳毒癫痫病。即是阳明热势深。
22.短脉&& 短脉,不及本位(脉诀)。应指而回,不能满部(脉经)。
[体状相类诗]&& 两头缩缩名为短,涩短迟迟细且难。短涩而浮秋喜见,三春为贼有邪干。
[主病诗]&& 短脉惟于尺寸寻,短而滑数酒伤神。浮为血涩沉为痞,寸主头疼尺腹疼。
23.芤脉&& 芤脉,浮大而软,按之中央空,两边实(脉经)。中空外实,状如慈葱。
[体状诗]&& 芤形浮大软如葱,按之旁有中央空。火犯阳经血上溢,热侵阴络下流红。
[相类诗]&& 中空旁实乃为芤,浮大而迟虚脉呼。芤更带弦名曰革,芤为失血革血虚。
[主病诗]&& 寸芤积血在于胸,关里逢芤胃肠痈。尺部见之多下血,亦淋红痢漏崩中。
24.革脉&& 革脉,弦而芤(仲景)。如按鼓皮(丹溪)。
[体状主病诗]&& 革脉形如按鼓皮。芤弦相合脉寒虚。女人半产并崩漏,男子营虚或梦遗。
[相类诗]&& 见扎、牢脉。
25.牢脉&& 牢脉。似沉似伏,实大而长,微弦(脉经)。
[体状相类诗]&& 弦长实大脉牢坚,牢位常居沉伏间。革脉芤弦自浮起。革虚劳实要详看。
[主病诗]&& 寒则牢坚里有余,腹心寒痛木乘脾。疝颓癥瘕何愁也,失血阴虚却忌之。
26.伏脉&& 伏脉。重按着骨,指下裁(通“才”,仅仅)功(脉经)。脉行筋下(刊误)。
[体状诗]&& 伏脉推筋着骨寻,指间裁动隐然深。伤寒欲汗阳将解,厥逆脐疼证属阴。
[相类湿]&& 见沉脉。
[主病诗]&& 伏为霍乱吐频频,腹痛多缘宿食停。蓄饮老痰成积聚,散寒温里莫因循。
食郁胸中双寸伏,欲吐不吐常兀兀(兀wù:高而上平样。兀兀,此处形容心中难受的样子)。当关腹痛困沉沉,关后疝疼还破腹(破腹:此处形容疼痛剧烈)。
27.动脉&& 动乃数脉,见于关,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厥:通“掘”。高起之意)动摇。
[体状诗]&& 动脉摇摇数在关,无头无尾豆形团。其原本是阴阳搏,虚者摇兮胜者安。
[相类诗]&& 见数脉。
[主病诗]&& 动脉专司痛与惊,汗因阳动热因阴。或为泄痢拘挛病,男子亡精女子崩。
28.疾脉&& 疾脉。快于数而疾。呼吸之间脉七至(滑氏)
[体状诗]&& 疾为急疾,数之至极;七到八至,脉流薄疾。
[主病诗]&& 疾为阳极。阴气欲竭;脉号离经,虚魂将绝;渐进渐疾,且多殒灭。
左寸居疾,勿戢(戢:收敛)自焚;右寸居疾,金被火乘。左关疾也。肝阴已绝;右关疾也,脾阴消竭。左尺疾今,涸辙(涸辙:出自成语“涸辙之鲋”,喻处于困境,亟待援助)难濡;右尺疾兮,赫曦(赫曦:光明盛大貌)过极。
(脉诊分别取材于《濒湖脉学》、《诊家正眼》)
一、诊色歌
五色辨征,望诊之要。色分常病,浮沉泽夭。微甚清浊,散抟宜晓。一生不变,是为主色。
四季转移,名为客色。病色异常,善恶宜量。含蓄明亮,预后佳良。暗晦暴露,其后不祥。
五色主病,宜细分认。青主寒瘀,又主痛惊。青黑寒痛,青白虚风。青紫瘀阻,青赤肝火。
赤主热汪,虚实宜分。颧红如妆,证属戴阳。面黄浮肿,脾虚湿阻。面目身黄,病属黄疸。
黄如橘子,湿热阳黄。黄如烟熏,寒湿阴黄。白主寒虚,脱血夺气。淡白气虚,晄白阳虚。
白而无华,脱血夺气。黑主肾虚,寒痛饮瘀。面色黧黑,肾阳虚衰。黑而干焦,虚火上熏。
眼眶发黑,肾虚水泛。面色紫黑,瘀血内停。
二、察舌辨证歌
舌之与苔,首须辨识。苔察气病,舌候血疾。阴阳表里,寒热虚实。邪气浅深,察苔可知。
脏腑虚实,舌质可识。舌质淡白。主寒主虚。淡白胖嫩,阳虚寒汪。淡白瘦薄,气血两虚。
红舌主热,尚有区别。舌红苔黄,证属实热。绛色深红,亦主热征。舌绛起刺,温热传营。
舌绛无苔,阴虚火旺。紫舌主病,寒热之分。紫绛干枯,热盛伤津。淡紫湿润,血瘀寒凝。
青舌主病,惟一主寒。寒凝阳郁,痴血凝滞。苍老娇嫩,虚实分明。坚敛苍老。皆属实证。
浮胖娇嫩,均属虚证。胖大瘦薄,容易辨识。胖嫩淡白,脾肾阳虑。胖大色红,脾胃湿热。
肿胀色紫,中毒所致。瘦薄色淡,气血两虚。瘦薄色红,阴虚火旺。舌生芒刺,邪盛热炽。
兼焦黄苔,气分热极。绛舌无苔,热入营血。舌面裂纹,热盛伤阴。血虚不润,脾虚湿侵。
舌边齿痕,脾虚湿盛。光滑无苔,津液枯竭。强硬舌体,活动不灵。热入心包,高热伤津。
肝风夹痰,阻于廉泉。痿软舌体,无力屈伸。痿废不灵,气血俱虚。热灼伤津,阴亏已极。
颤动不定,不能自主。蠕蠕微动,气血俱虚。热极生风,习习煽动。歪邪一侧,风中经络。
吐弄舐舌,心脾积热。小儿惊风,临床可见。短缩舌体,不能伸长。宗凝筋脉,疫浊内阻。
热极生风,病属危险。白苔主表,亦主湿寒。薄白而润,外感风寒。苔白舌红,风温初染。
白滑舌淡,里湿里寒。白而积粉,瘟疫内痈。苍白燥裂,津液暴伤。黄苔主病,属里属热。
淡黄热轻,深黄热重。舌苔焦黄,阳明热结。灰苔主里,有寒有热。苔灰而干,热炽津伤。
苔灰而润,痰饮内停。黑而燥裂,热极津枯。黑而滑润,寒极阳衰。苔质厚薄,主邪浅深。
薄苔主表,邪浅病轻。厚苔入里。湿食痰饮。润燥滑苔,可察津液。润泽正常,津液未伤。
燥舌主病,热盛津伤。舌苔水滑,为湿为寒。腐苔松厚,揩之即去。正将化邪,阳气有余。
腻苔黏腻,刮之不去。痰湿踞中,阳被阴遏。舌苔剥落,气阴两伤。苔薄渐厚,邪盛病进。
苔厚渐薄。正复邪退。骤增骤退。病情暴变。有根无根。胃气存亡。
三、病脉顺逆诀
脉之主病,有宜不宜;阴阳顺逆,吉凶可推。中风之脉,却喜浮迟;坚大急疾,其凶可知。
伤寒热病,脉喜浮洪;沉微涩小,证反必凶。汗后脉静,身凉则安;汗后脉躁,热甚必难。
阳证见阴,命必危殆;阴江见阳,虽困无害。劳倦伤脾,脉当虚弱;自汗脉躁,死不可却。
疟脉自弦,弦迟多寒;弦数多热,代散则难。泄泻下痢,沉小滑弱;实大浮数,发热则恶。
呕吐反胃,浮滑者昌;沉数细涩,结肠者亡。霍乱之侯,脉代勿讶;舌卷囊缩,厥伏可嗟。
嗽脉多浮,浮濡易治;沉伏而紧,死期将至。喘急抬肩,浮滑是顺;沉涩肢寒,切为逆证。
火热之证,洪数为宜;微弱无神,根本脱离。骨蒸发热,脉数而虚;热而涩小,必殒其躯。
劳极诸虚,浮软微弱;土败双弦,火炎细数。失血诸证,脉必见芤;缓小可喜,数大堪忧。
蓄血在中,牢大却宜;沉涩而微,速愈者稀。三消之脉,数大者生;细微短涩,应手堪惊。
小便淋闭,鼻色必黄;实大可疗,涩小知亡。癫乃重阴,狂乃重阳;浮洪吉象,沉急凶殃。
痫宜浮缓,沉小急实;但弦无胃,必死不失。心腹之病,其类有九;细迟速愈,浮大延久。
疝属肝病,脉必弦急;牢急者生,弱急者死。黄疸湿热,洪数便宜;不妨浮大,微涩难医。
肿胀之脉,浮大洪实;细而沉微,歧黄无术。五脏为积,六腑为聚;实强可生,沉细难愈。
中恶腹胀,紧细乃生;浮大为何?邪气已深。痈疽未溃,洪大脉宜;及其已溃,洪大最忌。
肺痈已成,寸数而实;肺痿之证,数而无力。痈痿色白,脉宜短涩:数大相逢,气损血失。
肠痈实热,清数相宜:沉细无根,其死可期。妇人有子,阴搏阳别;少阴动甚,其胎已结。
滑疾而散,胎必三月;按之不散,五月可别。
(《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
四、败脉歌
雀啄连连,止而又作。屋漏水霤,半时一落。弹石沉弦,按之指搏。乍疏乍密,乱如解索。
本息未摇,鱼翔相若。虾游冉冉,忽然一跃。釜沸空浮,绝无根脚。偃刀坚急,循刃责责。
转豆累累,如循薏仁。麻促细乱,其脉失神。败脉十种。自古以闻;急救下药,必须认真。
(《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
五、辨证的内容与步骤
辨病位--表或里,脏腑或某一具体部位。
辨病因--感受六淫或内伤七情等具体病因。
辨病性--区分寒、热、虚、实病情及具体的气、血、痰、湿、食、滞、瘀等。
辨病情--辩明具体病情的轻重缓急及标本主次。
辨病饥--根据,中医学理论,结合患者的全面情况综合阐释病证机制。
定证名--通过分祈对疾病的位、因、性、情、势等进行高度概括,得出完整规范的证名诊断。
注意,在临床实践中,以上内容和步骤不可机械操作,应据具体情况灵活应用,并要把握好以下3点:
1.以主症为中心收集资料和进行辨证。
2.全面分析,力求准确判断病因病性。
3.个别症状,可能是辨证的关键,不可忽略。
发表评论: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转]&副主任医师
本站已经通过实名认证,所有内容由赵东奇大夫本人发表
当前位置:
& 大夫个人网站
& 文章详情
临床经验录
刘渡舟讲痰饮病
痰饮咳喘,是最令人害怕的疾病,不好治。关于痰饮咳嗽,在《素问•咳论》篇就已经说到了,但不系统,也不丰富。到了后汉时期,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对其进行了详细论述。书中讲“四饮”“五水”“痰涎”。“四饮”是指“痰饮”“悬饮”“溢饮”“支饮”;“五水”是“水在心”“水在肺”“水在脾”“水在肝”“水在肾”。然后,又强调了三个,一个是留饮,一个是伏饮,一个是支饮,这样就系统了。从部位而言,是“四饮”;从脏腑而言,是“五水”;从特殊性而言,有留饮,有伏饮。由此可见,中国医药学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这些都是很了不起的贡献,很值得我们骄傲。同志们,你们是学中医的。对中医这门学术,这门文化,你怎么理解呢?对它的学说,你怎么认识呢?有一些宝贝,价值连城,不认识它,但也不许丢弃它。中国人应该认识到自己的祖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文化历史悠久的国家。美国的总统,以前我哪有见过呀?见到中国人,这位总统做什么呢?他很客气,就说:“中国是文明的古国,文明在世界是领先的,都是传统的。“大家要明白,我们是中国人,黄帝祖先开创的文明很了不起。在这个方面,你得要讲,你要发扬光大呀!不要等到成为不肖子孙了,又反过来骂自己,那对吗?不懂得中国文化,你拿本书看看,都是古时候写的,谁写的?为什么写?得看一看。我们从中医学的四部经典著作,以及其他历史时期的著作来看,是有很多创造性的东西和很多发明的。多到什么程度呢?打一个比喻,像海浪,后浪推前浪,一直在不断前进,敲打的还不总是一个地方,而是很多的地方。海浪源源不断涌上来,敲打沙滩的活动永不停息。有一次,我在大学里,我们一个副院长就跟我说:“今天有加拿大的学者到学校来,请你接待一下。”我说:“可以,我接待。院长也在,那我就当一个秘书。他要是问到中医的问题,我就解答一下,主持一下。”这个加拿大人来了,也就是四十多岁,不到五十。他和我这么一谈,就问到了《内经》。不谈别的,就谈《内经》。谈《内经》,谈什么呢?经脉、经筋、经别。我们讲针灸就讲经脉,很少有人涉及经筋、经别。“手太阴肺中焦生,下络大肠出贲门,上鬲属肺从肺系,系横出腋臑中行,肘臂寸口生鱼际。肺胀膨膨缺盆痛,两手交瞀为臂厥,所生病者为气嗽,喘咳烦心胸满结,臑臂之外前廉痛。小便频数掌中热,气虚肩背痛而寒,气盛亦疼风汗出,欠伸少气不足息,遗失无度溺色赤。”讲经筋、经别的就比较少了。可是,事情总有一个巧合,我们那个时候带领了一个科学研究,科学研究就是注重一个题材,那个题材就是经络。经络部分交给我了,这个我熟悉。经络里面就包括了经筋、经别、经穴这些内容。那几天,我正在写这个资料,并不陌生,就回答了,然后就问他:“先生,你为什么要研究这样一个古老的医学课题呢?”他说:“我是学针灸的,我们加拿大没有针灸这个东西。”加拿大人在学经筋、经别,在学经络,这是实实在在的事。后来,我就跟院长汇报了,我说多亏我是做这门科研,要不还真答不上来,这可真是凑巧。一个外国人研究中国文化,说明中国文化有值得人家学习的地方,有独特的地方,有吸引人的地方,有实用的地方。你看现在有一些外国朋友会说中国话,他们学京剧,甚至演京剧,惟妙惟肖,也有学相声的,为什么呀?他们对我们的文化憧憬。我们都是聪明人,应该想得到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们重视中国文化,外国没有这些东西。这样来看,我们都是中医人,不要觉得自愧不如,抬不起头来,谈到中医就唉声叹气。中医是宝,古老文明是最昌盛的,应当扬眉吐气,是不是这个道理啊?应当发扬光大。学中医不要怕难,怕什么呢?怕懒。一天干吗呢?不读书,也不学习,对于前贤留下来的宝贵遗产,也不去继承发扬,这是不行的。懒,不重视,听之任之,随大流,这是不行的。最重要的是,你们要树立这样一个信念,对中医药的事业要有信心,要有决心,要去研究,要去学习。说到中医的学习,我那个时候没有中医的课堂,都是老师带徒弟。老师每天就说:“你从这个地方,念到那个地方。”哪有什么玩啊!这个得念啊!你到时候得背书啊!你不背下来,一事无成。你一不认真,老师就说:“你学不学中医啊?你回家吧,让你父亲领回去。你不听话,不念书,能学中医吗?你得劳动,不能一天吃喝玩,就过完了一天。”你想有学问,出口成章,《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都能背下来,那是硬功夫,得学啊!练啊!不学能行吗?再加上方歌。《伤寒论》的397条、113方,都得背下来。我今天语重心长,跟诸位同道讲,回去要苦练,要读书,要学习,始终都不要忘了学习。孔子的《论语》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你得要学,你那不是生下来就有本事。要学习,首先得建立坚强的信念,相信中医是伟大的、科学的。大家要瞪起眼睛来读书,读《伤寒论》,读《金匮要略》,读《神农本草经》,读《温病条辨》,下苦功,闭门苦读,出来以后,你再看一看,那就不同了,成绩就高了,学问就深厚了,看病的本事就大了。这个一点也掺不了假,叫实事求是。青山常在,绿水长流,他日相会,后会有期。等我再跟主人见面,学问上去了,本事上去了,行了,那多高兴。我今天讲的是咳嗽。这是一个常见病、多发病。咳嗽有时候难治,“外科不治癣,内科不治喘”。中医在临床上治咳喘,那还是有办法的,有特长的。有什么特长呢?还是有效。找医生看一看,吃一下止咳平喘的汤药,就治好了。最有效的,最知名的就是小青龙汤。《伤寒论》中有大青龙汤、小青龙汤。小青龙汤治疗寒饮,“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水气上射犯肺,出现了咳喘等症状,治疗就用小青龙汤。小青龙汤的效果特别好,晚上咳喘,躺不下,“咳逆倚息不得卧”,你就得用小青龙汤。这个方子在医学界,尤其在中医学界是享有盛名的。不过,小青龙汤这个方子有利也有弊。有什么弊病呢?这个方子发散太过,比如麻黄配细辛,拔肾根,发肾气,动冲气。因此,《金匮要略》用了好几个条文,来说明吃了小青龙汤以后的种种变化,包括不良反应等。《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是姊妹篇。《伤寒论》对于大青龙汤的禁忌证有所论述,如第38条的“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对于小青龙汤的禁忌证却不如大青龙那样说得具体。根据这样一个情况,我首先得介绍小青龙汤的证候与弊端,不至于在临床上捅娄子,发生误治伤人的问题。老年人易发寒喘,用小青龙汤的机会就多。这个特别值得注意。老年人本身的心肾阳气就不足。心脏和肾脏俱属少阴,足少阴是肾经,手少阴是心经,要是误用了小青龙汤,有时候出问题,就出现心肾的阳气虚衰问题。我有一个朋友姓鲍,他是陈慎悟的学生。陈老是经方派,用经方看病的。这个朋友被分配到太原的山西省中医研究所当大夫。病人见他是从北京来的,不是当地的大夫,就不重视他,一天的门诊量很少。太原当地有一个大户人家,这家的老太太得病了,就是喘,谁也治不好,棺材也准备好了,就等咽气。后来就有人介绍说,他是从北京来的一位大夫,据说是名师之徒,这回请他看看行不行。那也没有办法,当地的大夫都看遍了,没有治疗的办法,家人就同意请这位大夫,他就去了。到了老太太的家里,就说:“我能治,但是有条件。老太太要是活了,这副棺材就归我。”多忌讳啊!大伙一看,哪有大夫要棺材的,这不是怪吗?“也行,只要你能把老太太治好了,棺材就归你。”“第二个条件是,一定得吃我的药,不用改方子。”“这个好办。”他就开了小青龙汤,头一味就是麻黄,而且用到了一两,又配上细辛、干姜、五味子。这个人一看,对老太太用一两麻黄,这怎么行啊?有点不太敢使。“那不行,棺材都归我了,你就得使。不使怎么行啊?”后来,家里人一商量:“那就这样吧。反正已经是不行了,试试看吧。”就用了一两麻黄的小青龙汤,试用了以后,当天晚上就能躺下了。麻黄的确有治喘作用。现代研究发现,麻黄对于肺喘病有缓解痉挛的作用。其实,《神农本草经》早就提出了麻黄治喘。这是中国人提出来的,后来日本的《皇汉医学》也提倡用麻黄治喘。鲍大夫就这么把病治好了,他说:“我若不给她重用麻黄,根本治不好。她上面的寒气闭塞,开不开了,就得用麻黄。”自此以后,鲍大夫就有名了,大家把他治的这个病当作医案来谈论。七十多岁的老太太,用一两麻黄就把病治好了,你看一看,这得要多大的胆量!这件事以后,鲍大夫既没要名,也没要棺材。他要棺材干吗呢?我看过一个病人,喘,脉弦,舌苔水滑,面色发黑,显然是小青龙汤证。我就给他开了三剂小青龙汤。对于小青龙汤,我还是有戒心的,就是既用它,又怕它,为什么呢?麻黄配细辛能拔肾根,能发越少阴的肾阳,故没敢多开。我还嘱咐他:“你顶多吃三剂,见好你就要来,这个药你不用多吃。”这个病人吃了小青龙汤以后,嗓子就清亮了,胸也不闷了,痰也少了,也不咳嗽了,一下子呼吸上力了,简直是换了一个人。他觉得这个方子见效,于是又吃了第二剂,感觉又好了一些,就觉得这个方子太有用了,就接着吃了第三剂,嗓子里火辣辣的响也消失了,就对这个方子更加喜欢了。于是,他又再来了一剂,越吃越好,越好越吃,吃到了十二剂,也没问我,完全就是自己上药店抓药。吃到第十二剂的时候,出问题了,鼻子出血了。在老百姓看来,这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问题,用点棉花,加上黄皮栀子、连翘、牡蛎子,不就止血了吗?结果堵不住。外面堵不住,从里面咳,一咳就鼻衄,简直是血来如潮,止不住,看着就害怕,赶快的上医院。上哪个医院呢?同仁医院的耳鼻喉科,那是出名的。同仁医院的专家一看,这血出得也太惨烈了,就赶快准备急救,结果还堵不住。最后,一位专家就用电烙,总算止住了。医疗器械的小电烙是通电的,在鼻腔里有一条血管,这么一烙,血管就黏住了,血就止了,要不然还得出。因为鼻衄,所以这个人脸上蜡黄蜡黄的,很严重,失血过多。从同仁医院回来以后,他很想让我再给看看,就找我来了。我就说:“你怎么面色萎黄啊?怎么像贫血似的?”他说:“我鼻衄,出血出得太多了。”服用小青龙汤,发生鼻衄,这是什么道理呢?第一是动血,过服小青龙汤,化热太盛,伤阴动血,肾气、肾阴耗散,不能摄血,阴不摄阳,阴气不能摄纳阳气,故阳气破血,致使血液大量外出,出现鼻衄。我还看过一个病人,咳嗽,脉弦,舌苔水滑,显然是小青龙汤证。我又开了小青龙汤。吃药以后,头晕,心悸。他这么一说,我这么一看,面色晄白,脑门出汗,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这是服用小青龙汤的不良反应。我赶快问家里有没有红糖,给他冲了浓浓的一碗红糖水。喝了以后,他慢慢地缓过来了,不出汗了,头也不晕了,心也不跳了,心也不慌了。我为什么要讲这个例子呢?小青龙汤这个方子太有应验了,杀手锏啊!治疗寒饮的咳喘,有投必效,但有一点,这个方子太烈了。因此,南方的人,包括叶天士老先生,他也认为小青龙汤这个方子好,但是在用这个方子的时候,用麻黄就不用细辛,用细辛就不用麻黄,不会将麻黄、细辛这两味药共用。为什么呢?他怕出事。在用小青龙汤的时候,不能掉以轻心。这个方子拔肾根,过服能发生动血,头晕,心悸,鼻衄,用的时候要注意。下面我就谈谈小青龙汤的适应证。小青龙汤不是可用可不用的,要用这个方子,必须具备相应的证候特点。反映在气色上,小青龙汤证会表现出水色。病人有了水饮,肺、心、胸膈、心下这些部位就一片汪洋之水,面色会黧黑,这是因为黑在面色中属水,水之色为黑。同时,病人会出现水环,就是两只眼睛外面一圈黑的,像带了两只黑眼镜似的。水色和水环,这在以前的书籍没有记载。通过我的临床观察,病人还会出现水斑,就是脸上长了黑斑,像妇女同志怀孕长妊娠斑似的,出现的部位在印堂、两颧、鼻梁,下颌。皮内肉外出现黑斑,怎么擦也擦不掉,如色黑垢锈之状,这叫水斑。水色病轻,水环就加重了,水斑就更重了。这个斑用一般方子都去不掉,苓桂剂会有效,桂皮是辛温之药,能够通阳化饮,通利血脉,降阴霾之气,化解水斑。接下来要看舌头,小青龙汤证的舌苔是水滑的。水滑是什么样呢?仔细一看,舌面水润水润的,就像挂了一层津液,水多就滑。为什么会有水滑苔?因为津液不化。问诊的关键是问痰,做痰检。既然是咳嗽病人,则必须问病人吐什么痰。小青龙汤证的口里有痰,多为泡沫痰,就是白色的、小个的泡沫,吐出来不黏,没有咸味,就是白色的泡沫。这种痰很清稀,落地则顷刻化成水。也有人吐的痰像鸡蛋清似的,很亮,很黏,又很细。蛋清痰“痰冷如凉粉,触舌觉凉而为辨也”,这都是水饮病的痰。反映在脉象上,小青龙汤证是弦脉。“弦应东方肝胆经,饮痰寒热疟缠身”,弦脉是阴脉,主痰饮。脉分阴阳,首先得明确脉是阴脉还是阳脉,阴阳就是辨证。什么是阴脉啊?沉涩弱弦微,这五种脉属阴的。什么叫阳脉啊?大浮数动滑,这五种脉属阳的。“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当大夫的有经验,这个病人来了,一切脉,就明白了。弦脉和脸色发黑、眼眶发黑一样,都是阴寒之证。脉学是中国人的看家宝贝,把它背熟了,念熟了,朗朗上口,信手拈来。什么是浮脉?“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这念熟了,大有好处。有很多病,中医通过脉,就能得知这个人是生是死,大致情况也就出来了。现在的中医连号脉都不重视了,形式上是号脉,拿个手指头摸一摸就撤掉了,那不糊弄人吗?要看“平脉法”“辨脉法”,要看“伤寒例”,要把中医的脉学拿下来。一定要认识到中医脉学的重要性的,要学会了,这个很有用,很有意思。我当初不相信这个,老师教给我决生死的脉学,“触脉决生死”,我说那也太玄了。年轻人血气方刚,身强力壮,但是他的思维不成熟,很容易否定一切。这也不对,那也不行,看事情很容易不经过大脑思考,藐视一切。我的中医博士生做实验室研究,研究趺阳脉,就是脚面的那个脉。很多人不信这个,其实那是千真万确存在的。他们真的研究出来了,趺阳脉如何,太溪脉如何,两个尺脉如何,都研究得很到位。“尺脉者,根脉也”,有树就有根的。关于脉学,要看一看《伤寒论》的前四篇,要读一读,认真地读一读。回到前面讲的小青龙汤的内容上。看完寸关两部脉之后,你再看看他的尺脉,是不是尺脉微啊?是不是尺脉细啊?要是尺脉见微或见细,那就不能发汗,不能够用麻黄、细辛,不能够用麻黄剂,也就是不能够用小青龙汤。为什么呢?因为他肾虚,肾的阳气不足了,你还给他用麻黄、细辛,这一发散,一升提,少阴的阳气就固不住了,固不住就出娄子,出问题。宋朝就发生过这样的事。当时,有一个伤寒病的病人尺脉不应。尺脉不应,就是尺脉迟,尺脉微。接诊的大夫是许叔微,他是宋朝的伤寒大家,一看这个病人尺脉不应,寸关俱浮,尺脉沉,尺脉迟,尺脉微,不能发汗,不能吃麻黄汤。不过,病人有表证,有头项强痛,关节疼痛,发热等表现,那怎么办呢?许叔微就给他吃小建中汤。小建中汤不能够治表,表邪不能够一下子去掉,故病人就有怨言,说大夫你要是能够给我发点汗,那病不就好了吗?你用的是甜药,这怎么能行呢?许叔微能够把这样的医案写进书里,那是很了不起的!那老先生是只为人民服务的,他不敢开麻黄,因为“尺脉迟沉,胃中生冷”。中医号脉不仅讲胃气,还讲神气,讲根气。他这根脉不行了,敢用麻黄发汗吗?尺脉迟者,发其汗,那是违命的,会犯毛病的。尺脉有力,不微,不细。微者是阳虚也,细者是阴虚也。既不是阳虚,也不是阴虚,可以吃小青龙汤,吃了就见好,但也不能够多吃。像我刚才说的吃了十二剂,时间太长,搞砸了,鼻子出血了,那就是吃多了。当大夫很不容易,讲究医理。已经吃了三到四剂了,不能够再吃小青龙汤,但病并没有完全好,怎么办呢?在这个时候,张仲景就另立一方,就是第二方,苓桂剂。用苓桂剂代替麻黄剂,代表方就是苓桂术甘汤。一个用麻黄,就是小青龙汤,力量峻猛;一个用桂枝、甘草,不用麻黄,就是苓桂术甘汤,它也能够祛水、祛寒,也能够对心肺二脏起到治疗作用,故苓桂术甘汤就是小青龙汤的一个搭配。你必须会用小青龙汤,也会用苓桂术甘汤,这样到了临床上,才会全面考虑,才不会出错。关于苓桂术甘汤,《伤寒论》记载的主治是:“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我认为这个方子是治疗水心病的。现在的心脏病很多,包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等等。水心病就是水气凌心而出现的心脏病,可以用桂枝、白术、茯苓、炙甘草治疗。《金匮要略》曰:“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又曰:“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张仲景说苓桂术甘汤是治疗水饮病的。在临床上,有些病人不能耐受麻黄汤,会出现拔肾根的问题,甚至导致死亡。苓桂术甘汤不存在这个问题,既补心肺,又利水祛寒。第一方是麻黄剂,小青龙汤用麻黄,麻黄能开水路,发散水寒之气;第二方是苓桂术甘汤,水路通了,就用苓桂术甘汤,利水通阳下气。要注意,凡是水饮病,往往和心肺肾相关。心阳不足,肺气治节失调,水路不通,这些问题苓桂术甘汤都可以解决。苓桂术甘汤由茯苓、桂枝、炙甘草、白术构成。虽然只有四味药,但不要小看,它们有千军万马之势。有时候给病人看病,病人见我给他们开四味药,就不敢相信,那好奇的眼神瞅得我发愣。有病人就对我说:“老大夫,你能不能再添些药?”我说:“苓桂术甘汤都用上了,还添什么药啊?”病人说:“就四味药怎么行?我用了二十几味药,都不管用。我说:“你那是不对证,对证的话,不在药物的多少。”苓桂术甘汤治疗水心病的效果是非常显著的。比如说方中的茯苓,可以消饮利小便。《神农本草经》中已经提出了它的利小便作用:“主胸胁逆气(《御览》作疝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桂枝是辛温之药,能通阳下气。通什么阳呢?说到关键之处,它能通心阳。心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故桂枝能通心中之阳。一个通阳,是扶正的;一个利小便消饮,是祛邪的,故这个方子治疗水心病的效果很好。苓桂剂的第二个方子是苓桂味甘汤,由茯苓、桂枝、五味子、炙甘草组成。吃了小青龙汤,有了拔肾根的迹象,头目眩冒,脸上发热,气上冲胸,这是肾不纳气,气往上来了,张仲景就用苓桂剂的加减之法来治疗这个病。用什么方子呢?用苓桂味甘汤,就是茯苓、桂枝、五味子、炙甘草。方中五味子纳气归元,它是酸药,是收敛之品,能够把动的肾阳之气从上面纳到肾脏之处,效果很好。如果这个人心脏不好,有浮肿,脸肿,身也肿,小便也少了,心阳不足,水气有余,肺气不能够肃降了,有咳嗽,气逆,还可以用苓桂杏甘汤,就是把白术去掉,再加上杏仁。不要小看一味杏仁,它有气化作用,可以入肺,是利肺气的。肺气一利,肺气一肃降,它就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五经并行,疏利开通,小便就通畅了,就有效了。有一年,我在东直门医院带学生实习,有一个50多岁的病人来看病。什么病呢?就是面肿,脸肿。早上起来以后,脸肿得一看就知道有病。怎么治?这脸肿不好治,消不了,后来让我看。我一看,就觉得他心脏不好,心气不足,水气有余,还有肺气不利,上焦之气不降,膀胱尿少,小便不利,就给他开了苓桂杏甘汤。这个病人说:“你开这个药方,就吃这个药方。我已经吃了很多的药,总是无效。你这个药方也不知道有没有效?我说:“那就试试看吧。”吃了七剂,早上起来脸没那么肿了,照方又吃了七剂,好了。大家在临床上见到心脏病胸闷、咳嗽、水肿,可以用苓桂杏甘汤试一试,这个病就可以治好了。而且,这个方子很平和。苓桂剂的第四个方子是苓桂参甘汤,由茯苓、桂枝、人参、炙甘草组成。治什么病呢?治心脏病,心慌,心跳,气短,出汗,浑身没有劲,手脚发麻,哆里哆嗦的。我经常开这个方子,效果很好。如果是水心病,咳嗽多痰,胸闷,可以用苓桂术甘汤加上干姜、细辛、五味子。这三味药是张仲景治疗痰饮咳嗽的药对,简称姜辛味。这个药对与苓桂术甘汤合方,能够化痰祛饮治寒,治寒饮的效果很好。比如说,这个人是个苓桂术甘汤证,心慌,心跳,胸闷,后背怕冷,又有咳嗽,痰太多,你可以加干姜、细辛、五味子,效果很好。还有一个就是喘,心脏病气喘,我也用苓桂术甘汤,加上蛤蚧和紫石英,吃了就好了。蛤蚧和紫石英有纳气的作用。临床上还会遇到心脏病兼血压高的病人。我曾经在太原给一个学校里的教务长看病,这个教务长姓曹,心脏病,还血压高。当时,他正在西医医院看病,对血脂、血压、血糖这些指标很敏感。他说:“老大夫,我血压高,你得给我降压。”我给他开了苓桂术甘汤,说这个就能降压,加上一味药,就是10克牛膝。吃了以后,血压就下降了。苓桂术甘汤加牛膝能降压,我们伤寒教研室的很多老师就记住了,也照着这个方法给病人用。如果心脏病出现心绞痛,前胸后背都疼,痛如刀扎,如针刺,舌头的边界都有瘀斑,这是心脏有瘀血,血脉不通则梗塞,血脉瘀阻则疼痛,“痛则不通”,可以在苓桂术甘汤里面加两味活血化瘀的药,一味是茜草,一味是红花,吃了就见效,不用费很大劲。如果苓桂术甘汤证的同时,火特别大,脸上发红,发热,甚至牙也疼,可以在苓桂术甘汤里面加点大黄。大黄是“荡涤肠胃,推陈致新”的药,能泻三焦之火。吃了以后,尿就黄了,大便也通畅了,上面的热就下去了。类似的例子很多很多。我写了两篇文章,一篇“水证论”,一篇“火证论”,“水证论”里面举了很多实例。“水证论”是专门讲水证的。治疗寒水痰饮,以麻黄、桂枝为例,麻黄是治喘的,像小青龙汤,然后又发展出苓桂剂来督导麻黄剂,用桂枝来辅助麻黄,来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张仲景的一大发明就是能治疗多种心脏病。想掌握这些方法,读书不读书的区别还是很大的。读书有两个境界,一个读书能哭,一个读书能笑。这两个阶段都是要经历的。读书的哭指的是什么?就是苦,读书难,太难了。我那个时候拜师学艺,年龄还不到20岁。有一天,我老师把我叫过去了,拿出一本书《千金要方》。他让我把这本书前面的序言好好看一看。在旧社会,老师的地位可不一样。现在的大学里,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挺冷,学生怎么说都可以,甚至是学什么,老师也没意见。在旧社会,老师可了不得,开口就是金口玉言,学生不能违背。老师的话你不听,那怎么行呢?老师说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一见到老师来了,就好像是老鼠碰见猫,吓成什么似的。老师叫我看《千金要方》的序言,我能看得明白吗?唐朝时代的文字,要命了。我越看越不懂,还得交差,老师要检查。没办法,只能哭,真叫惨。这个时候,师娘抱着孩子出来了,问我:“你哭什么呢?”我说:“老师叫我背《千金要方》前面的序言,这对于我来说很难,我看不懂。”师娘说:“你不要害怕,我跟你老师说说。”师娘说什么呢?师娘说:“你给一个孩子讲什么《千金要方》,他能够明白吗?那不是写得多奥妙,换个题吧。”这下我乐了,这个难关就过去了。读书这个事,在不懂、不明白的时候是苦的,比黄连还苦。一个问题,往往得经过很大的努力,才能明白。为什么古代的师傅带徒弟,是学得懂的?瓷实。为什么瓷实?认真,很认真。学生都害怕老师,老师对学生要求也很严格,“教不严,师之过”,老师严厉,老师有要求,对学生提出要求,学生才能进步。读书得有个苦的,然后就是乐的。我后来读书变成乐的了,是乐淘淘的,“日光射漫天,掩映我书田”,多乐啊!亲身体验,面带欢乐,悠悠我心。其实在前面是苦的,因为我们是学生,所以有很多东西不知道,眼前一片漆黑,学什么也学不进去。比如说,东方生风,风生木,东方生风跟木有什么关系啊?木生酸,酸生肝,就这么一套海阔天空的东西,学中医那就是很重要的,它就是这样的,那个时候师傅带徒弟就是这样的。同志们,读书不要怕苦,切记莫说空话。“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说一个句子,就得经过很多磨练。“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说又得饿又得寒来锻炼意志。不要怕难,那个难都是临时的。人是万物之灵,学什么,有什么。普天之下的发明家,不都是人干出来的吗?学医要立志,不要怕难。刚才有几位同志问我念什么书?我要问你们:“《内经》念了吗?”“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乃问于天师曰……。”这些你念了吗?现代人不念书,还心高。要谦虚,真正学到东西了,真正入门了,真正有体会了,气势就改变了,就肯定不一样。第三个,我就讲一讲咳嗽病支饮的问题。什么叫支饮?《金匮要略》将饮分为四种,“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在支饮部分,从木防己汤开始,张仲景用了五张药方:木防己汤、泽泻汤、厚朴大黄汤、葶苈大枣泻肺汤、小半夏汤。它们虽然都是治疗支饮的,但是方义不同,那么读者就得犯糊涂了,就容易搞混淆了。同一个病名,为什么要用五张药方来治疗?在临床怎么用呢?这就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我现在讲几个方子,给大家临床来用。支饮为四饮之一,因其像水之有派,木之有枝,邻于心下,偏结不散,故名之。比如说,银行既有一个主行,还有一些支行。痰饮另起一支,另用一个方法治疗,说明它是一个特殊的病。有什么特殊呢?痰饮这个病,容易发生夹杂之邪,夹火,夹实,夹痰。夹杂之邪不同,张仲景用的方子就不同。我给这五个治疗支饮的方子起了个名字,叫“苓桂五方”。头一个方子就是治疗夹杂实邪的木防己汤。咳喘,心下痞坚,有这些症状,就得用木防己汤。我在学习的时候喜欢辨,比如说看见苓桂剂,就辨苓桂剂。我有耐心辨,收获就很大,体会也深。对于这个木防己汤就不行,我看到它,就得躲它。我对《金匮要略》是滚瓜烂熟的,但到了木防己汤,卡壳,硬是没通过去。有一次,我看到一个病人,囊肿,心促,咳嗽,喘烈,看了多个大夫无效,后来找我看病。他大概30多岁了,跟我说:“刘老,我这个喘,咳嗽可剧烈了,晚上躺不下,很多名流大夫、北京名老中医都看过,就是不好。”我说:“我给你看看。”我一把脉,脉弦,是一个痰饮病,随手就开了个苓桂术甘汤。这还有问题吗?苓桂术甘汤,这是我的拿手方剂。结果,病情不但不见好,还变得更加严重,心里憋闷得更厉害了。病人来找我,说:“刘老,这方我吃了不见好,不舒服,心里憋闷得厉害,不能卧,一晚上没躺下,不能睡觉。”这就是“咳逆倚息不得卧”。后来,我又开了一方,祛痰利气,肃肺降气的,吃了又不见好,还来找我。这是第三次来找我看病,我就有点坐不住了,他就有点意见了,没准心里在嘀咕:“你门诊量还是比较高的,看了三次还不见好,怎么回事?”这事就有点怪我了。我仔细一看,他面色比较黧黑,喘促胸闷,心下也胀满,就想起书写的“喘满痞坚面色黧,己三桂二四参施,膏枚二个如鸡子,辛苦寒温各适宜”,显然是木防己汤证,不能用苓桂术甘汤。我没用过木防己汤,万不得已,也只能开了。结果,这个囊肿的病人吃了就见好了,他非常感激我。这是什么病呢?这是痰饮夹湿。它不叫支饮吗?这是水饮病的另有一支,是痰饮里面夹湿的。木防己汤中的防己是祛湿的。我上次给大家讲过肝炎,有一些肝炎病人的尿利不下来,就是里面夹湿,光利水不行,还得加上利湿的药,湿一动,尿就下来了。中医看病,讲究风寒暑湿燥火、五运六气,这特有道理。西医看病,看微生物,这是球菌,就得抗菌,不谈六气。有时候出事了,它不一样了,烧退不了,换医生,是病毒感染,用杀病毒的药,或注射,或输液,就好了。为什么呢?它的病原体不是球菌了,是病毒,得换方法了。咱们中医采用的方法是祛痰、利水、利湿,夹湿就得用祛湿的药。只要咳喘,面色黧黑,眼眶发黑,就用木防己汤,效果非常的好。湿有在上、在下之分。如果湿邪下移了,到了心下,《金匮要略》中有“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的条文。“心下”不是胸膈,“苦者,甚也”,“冒眩”就是头目眩晕,“苦冒眩”就是晕得厉害。这个病的特点是水里有湿。这个地方要多说两句。我学《金匮要略》的时候,对于这一条:“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就不明白。这书上说得太简单了。谁知道他是心下有支饮?“苦冒眩”就是支饮吗?不得要领。不过,我会观察,会问。观察来观察去,我就发现泽泻汤主治的是头目苦冒眩,舌体肥大。用泽泻汤,也就泽泻、白术这两味药,治一个,好一个。因此,我写了关于泽泻汤的文章,在北京中医药杂志发表了。这篇文章解释了为什么泽泻汤证有舌体肥大的表现:舌是属于脾的,脾主湿,脾湿太盛,故舌体肥大。有一年,我巡诊到河南,河南卫生局局长接待了我。他有一个老朋友,姓王,就是头目眩晕,晕得厉害,眼睛都不敢睁,每天就像腾云驾雾似的,手颤,毛笔字都不能写。为什么呢?后来,卫生局局长就把我推荐给了王老先生。见到他,我仔细一看,舌体硕大,舌质黯,舌苔白滑厚腻,脉弦沉,就给他开了两味药,泽泻、白术,泽泻汤。卫生局局长就把药方交给了他。王老也是老知识分子,文学修养很好,他拿到药方一看,说:“这都是名家啊!北京下来的名家,那是很了不得的,就开这两味药?我这病这么厉害,什么药没有吃过啊?可都没好,就这两味药能治疗我的病吗?”后来,他老伴就劝他:“人家大夫给你开的药,两味药也好,三味药也好,给你开,你就吃啊。你不吃怎么行呢?”他勉勉强强地就把两味药熬了吃了。吃药以后,这心里头的堵就感觉有出路了。什么感觉呢?他浑身出汗,出了一身黏汗,出得越多,脑袋就越清爽。这就是湿邪从毛窍而出,就是泽泻、白术的力量。出汗以后,身体就轻快了,手的震颤也停住了,睁开眼睛一看,眼前一片亮,眩晕的症状就没有了。他可高兴了:“北京的大夫用了两味药,就把我的病给治好了!”泽泻汤证的诊断依据是舌体肥大,脉沉弦。湿邪外出的时候,会有濈然汗出,说明泽泻、白术有发汗的作用。再有就是“支饮胸满”,原文很简单,主方是厚朴大黄汤,只有三味药,厚朴、大黄、枳实。这三味药和《伤寒论》中的小承气汤药物组成一模一样,但两个方子剂量不同。小承气汤大黄是四两,厚朴大黄汤是大黄六两。这个人有支饮,咳喘胸满,大黄用到六两这么大的剂量,还用厚朴和枳实,敢用吗?很多人对于《金匮要略》中的方子都不敢用。有了好方也不敢用,说明他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还就得用,硬着头皮往前贴,要跟这药方贴近,发生联系,这样才行呢。有的医家作注,说《金匮要略》中提到的“胸满”错了,应当是“腹满”。腹满用小承气汤,不就对了吗?也对也不对。原文应该是“胸满”。支饮咳喘,憋气,胸部里面胀满了。接下来,张仲景没有讲肚子满不满。为什么没有说?张仲景说话是少而精,是启发性的教学方法,他把重点点出来了,其他的就靠你自己去理解。我在临床上见到这种痰饮病人,咳嗽,气喘,胸闷,病很重,大便干燥,牙疼,舌上生疮,上焦火旺,可以用厚朴大黄汤。这个药吃下去以后,就得拉肚子。大便泻出来了,上面就舒服了。病人会主动地提出加大黄:“大夫,你还给我使一使那药,泻一泻,我就痛快了,拉拉稀,我就会舒服了。”其实,小承气汤加大大黄剂量,就能治支饮胸满,而且效果是非常之好的。大黄可以用到六两,不要怕。不是要学习古人,继承古人吗?要勇敢一点,古人的经验要继承下来,这是非常必要的。张仲景治疗支饮用了五张方子,那有没有第六张,第七张,第八张?肯定是有的。那为什么不写了?什么都写,写不完,就得挑重点写。治病时就得体会,会之以义,自然而然就明白了。总结一下,我们讲了三则内容。第一是从小青龙汤开始,用麻黄剂治疗痰饮,寒痰水饮;第二是用桂枝剂,苓桂术甘汤,祛痰饮,保心肺之气;第三是讲到支饮的五张方子中的三个,治疗支饮病效果是非常之好。《金匮要略》这本治疗杂病的书,它不是昌平的大道,胸痹、寒疝、血痹、还有阴阳毒等等,看着是零零碎碎的,但是它有针对性的方子,效果是非常之好。比如说,治疗阴阳毒:“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文,咽喉痛,唾脓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主之。”我在临床上,一个病人找我看病,牛皮癣,这病不好治,“外科不治癣,内科不治喘”。那怎么治呢?我就想起《金匮要略》中的记载,用了升麻鳖甲汤,升麻、鳖甲、当归、甘草、雄黄、蜀椒,就这么治,还真见好。现在治疗牛皮癣的药,如白花蛇舌草、半枝莲、茜草、紫草,都是凉血解毒的药,去不了根,到时还是要复发的。我就治了两例,它不复发了,痒也止住了。我用的是什么呢?我也用一些凉血解毒的药,但是我配上了升麻鳖甲汤,那就有力量了,方子里面有雄黄、蜀椒,利肺杀虫的效果很好,痒就止住了。由此可见,《金匮要略》里面有很多非常宝贵的东西,我们要继承,要用。弃而不用,等于没学。要跟它耳鬓厮磨,天长日久,被我所化,就行了,就会用了。编者按:本文还可以与刘老另一本书《伤寒论临证指要》之中水证篇的相关内容互参,方便大家进一步学习刘老的学术思想与经验。【本文摘自《刘渡舟伤寒论专题讲座》,人民卫生出版社授权中医书友会(微信号zhongyishuyou)发表。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声明。】
与医生电话交流
网上免费问医生
看更多新文章>>
1.扫码下载好大夫App
2.在知识中添加您关注的疾病
3.添加成功后,最新的医生文章,每天推送给您。
发表于: 00:19
赵东奇大夫的信息
赵东奇大夫电话咨询
赵东奇大夫已经开通电话咨询服务直接与大夫本人通话,方便!快捷!
网上咨询赵东奇大夫
在此简单描述病情,向赵东奇大夫提问
赵东奇的咨询范围:
颈肩腰腿痛以及相关中医内外妇儿皮科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
赵东奇主治疾病知识介绍
推拿科好评科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阳脉浮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