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促进幼儿的深圳幼儿健康成长补贴论文

要营造温馨的进餐环境。在幼儿进餐时,可以为孩子们的餐桌铺上桌布,摆放上美丽的小花,播放轻音乐等,让孩子们在温馨的环境中愉快的进餐。加餐的水果品种,要每天保证3种以上,也可以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以自助餐的形式,让幼儿自主选择喜欢的水果,赋予进餐环节更多的乐趣。还可以尝试开展幼儿园自制食品品尝等活动。定期将幼儿园自制的食品向家长进行展示和品尝,不但使家长能更好的了解幼儿园的伙食情况,还能广泛征求家长的建议,使伙食品种、花样、味道能进一步改进,家园一起,把幼儿伙食不断做得更好。   幼儿的营养与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如何在幼儿园为幼儿提供合理的膳食,促进幼儿健康发展,是幼儿园应该始终坚持努力的方向。
上一篇工学论文: 下一篇工学论文:
&更新时间: 00:42:55& 作者:佚名 [标签: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幼儿健康教育论文》_精选优秀范文十篇
幼儿健康教育论文
幼儿健康教育论文
范文一:幼儿健康教育实践论文幼儿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思考【摘要】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 :“健全的身体是一个人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基础”。幼儿园如何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幼儿身体素质呢?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幼儿园健康活动的有效性。【关键词】幼儿;健康教育活动【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2)09-0297-01《幼儿园教育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健康教育放在工作的首位。”正如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所说 “健全的身体是一个人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基础”。健康的身体是一切动力之源,它能激发幼儿兴趣、体验运动快乐、培养健康个性心理品质,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在活动中创设合理的环境、提供充分的锻炼机会、家园配合达成共识,才能激发幼儿的兴趣、让幼儿体验到活动的乐趣,促进幼儿健康成长。1创设良好环境,激发活动兴趣环境对幼儿的健康成长起着积极作用,优良的环境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有利武器。因此,幼儿园应当重视创设健康的物质生活和良好心理环境,为幼儿创造出符合幼儿年龄特点,营造出健康和谐的氛围,真正实现幼儿与环境的互动,充分利用环境的教育功能,让物体与空间更有益于幼儿的健康,提高健康教育的效果。1.1创设运动的环境。俗话说:“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幼儿参与体育活动的乐趣在于他的亲身体验和尝试。造型独特、富有童趣、颜色鲜艳的户外器械能激发幼儿想玩、爱玩的愿望,激发幼儿对身体锻炼的兴趣。在尽情的玩耍中,幼儿进行了爬、跳、走、钻等体育技能的练习,同时又在宽松、愉悦的环境中幼儿进行了交谈、分享,学习了互助、锻炼了勇敢和不怕困难的心理品质,进一步激发了幼儿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形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1.2创设多彩的环境。“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幼儿园、班级中色彩鲜艳的、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环境布置自然地吸引了幼儿的注意,让孩子们在对美的探索与发现中不知不觉地对健康知识有所了解。如:通过班级、园所的墙饰布置、家教园地、教育专栏等,让幼儿了解了有关的健康常识及日常中基本的行为准则、警示标志等,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的进行运用。1.3创设规范的环境。幼儿是环境的主人。我们要创设宽松的、安全的、开放的、丰富的、满足幼儿需求的规范环境,让幼儿在整日生活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努力将幼儿的兴趣与必要的规则相结合,在规范的环境中尽早建立起各种良好的健康行为。如,园内设置警示标志、大型活动器械配备安全督导员、玩具架上标明归类标识、自来水龙头旁粘贴洗手图示、就餐时播放轻音乐等,同时注重结合各项活动,例如:社会活动“整洁的幼儿园”、“美丽的新居”、班级的值日生、绿色小卫士工作等。让幼儿在宽松、愉快、自主的氛围中养成讲卫生、爱护环境的良好行为。2自制体育器械,体验活动乐趣《纲要》指出: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是幼儿园体育活动的重要目标,而材料的提供与使用是让幼儿喜欢体育活动的重要因素。应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与制作户外体育器械,鼓励幼儿大胆尝,让幼儿体验成就。这样才能在户外健康活动中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2.1自制幼儿喜爱的器械。《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应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自制教具、玩具。自制的体育器械有形象、实用、灵活等特点,它能激发幼儿想玩、爱玩、创新玩的愿望,对幼儿的体能锻炼发挥多方面的作用。如,用毛线编成的辫子,孩子们别在裤子后当做尾巴抓着玩、绑在头上当做“能者神龟”的头饰跑着玩、手持辫子可当做鞭子甩着玩等。它灵活多样玩法让孩子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成了孩子最爱玩的户外器械之一。又如,用布缝成的动物头饰形象逼真、富有动感让孩子们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这种感觉的刺激下,孩子们会情不自禁地拿起沙包用力的朝他投去,在一遍一遍的游戏中孩子们练习了投掷,达到了锻炼的效果。2.2让幼儿参与制作器械。幼儿参与制作的体育器械能提升活动的效果。英国教育思想家洛克在《教育漫话》一书中强调要让幼儿自己动手制作玩具。实践也同样证明,让幼儿动手制作的活动器材是幼儿的劳动成果,幼儿对它充满了感情,在使用过程中幼儿会想办法充分地表现它、利用它。所以不论运动能力好的、坏的幼儿都可以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体验到活动的乐趣。如:在体育活动“多变的纸球”中,老师先教孩子们自制纸球,后让幼儿拿着自制的纸球参与活动,整个活动中幼儿兴致极高,嘴里还不停地与同伴、老师分享:“这是我做的纸球”、“我的纸球更圆、更结实”等等。整个过程中老师明显感觉到孩子们充满成就感和自豪感,同时对纸球的喜爱,又进一步激起了幼儿对活动的兴趣,提升了活动的效果。3探索一物多玩,培养创新能力“一物多玩”是一种求新求异、设法打破框框条条的束缚而不断尝试、创新新玩法、体验成功与快乐的游戏。它能提高幼儿参加户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幼儿在游戏中感受创造的乐趣,在创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通过快乐的交往、自发的练习来促进幼儿身体的健康。3.1提供的材料应具有一物多玩的可能性。幼儿期的想象力非常活跃,让想象尝试着变成现实是幼儿很乐意干的事。一物多玩活动的前提就是所选的游戏材料要可变化,蕴含着多种多样的玩法,充盈着丰富的探索空间。如:“圈”,孩子们通过自己的不断尝试、摆弄,开发出既可套、滚、穿着玩,又可作当方向盘圈玩开汽车、开火车游戏等,也可将圈放在地上跳——双脚跳、花样跳、侧跳等,还能当作道具用等。可见提供的材料本身要具有多种玩法的可能,这样既符合幼儿兴趣、要求、让幼儿在自主的活动中诱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又在自由主动探索、求新中引起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3.2引导幼儿自主地进行探索和思考。教师对幼儿的支持、鼓励是幼儿积极参与“一物多玩”的源泉和动力。在运动游戏中,教师要以发展幼儿主动性为首要任务,让幼儿成为主动和成功的探索者与学习者。如,在体育活动“多变的纸球”中,为了避免给幼儿暗示与局限,老师并不做讲解示范,让幼儿凭着自己的意愿随意玩,并及时启发幼儿动脑筋想一想:“纸球可以怎样玩?要和别人玩得不一样”等等,当发现创新玩法的幼儿时及时进行表扬,让幼儿在老师的支持与鼓励下大胆的想象与创新——发现一物多玩的方法,在一物多玩的探索中发展了幼儿体能与创新能力。3.3“合作”丰富一物多玩的内容。面对活动器材,每位幼儿的玩法是有限的,但是如果幼儿间相互合作,就能玩出更多的花样来。如,“圈”合作着玩,能排成长队跳圈、一个跟着一个套着当做长龙、集体玩游戏“红绿灯”等,玩法明显增加。当相互的合作游戏中遇见问题时,孩子们能一起动脑筋想出更多更好的玩法,共同交流和享受其中的乐趣。可见同伴间的合作,既培养了孩子的合作意识与创新能力,又激发和培养了幼儿的体育兴趣,提高了幼儿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4注重家园合作,拓展教育空间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微的任务。”在健康教育活动中,家园同步共同教育在幼儿的成长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4.1丰富家长知识。俗话说:“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任何活动的开展如果能得到家长的支持和配合,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灵活授课、加强沟通、资源共享”是家园共育的重点,这样不仅丰富了家长的健康知识,引领了家长的健康行为,还达成了教育共识。如:幼儿园的宣传栏、壁画、班级中的家教园地、幼儿园网站、家园联系册、亲情小报、家访、家长会等,是传授健康教育知识的重要途径,要把幼儿园与家庭构建成一个合作、对话、一致、互补的环境,让健康教育更有效地开展。4.2开展亲子活动。 为了让家长更加了解孩子,了解幼儿园对孩子健康教育的方法及理念,除了必要的宣传外,还可利用节、假日邀请家长参与园里的活动。如,通过“双休日的小小运动会”、“家园健康知识大比拼” “三八---我的育儿经”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家长在浓浓的气氛中,感受了幼儿园的教育,了解了自己孩子的情况,增强健康教育的意识。4.3加强经验交流。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也是终生老师,孩子与家长相处的时间比教师多,因此,家长和教师相比,更了解自己孩子的脾气、性格与兴趣爱好,在教育孩子方面或多或少会积累一定的经验。因此,如果我们重视家长工作,努力做好家长工作,平时能多开展一些诸如“家长座谈会”、“育儿经验交流会”等活动,让家长畅所欲言,相互交流,对家长来说可互相借鉴,学习良好经验。教师来说,无疑也是一个良好的学习机会。因为,从家长的交流中,我们不仅可以进一步了解孩子在家的表现,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目标,使自己的教育更加有针对性,同时,还可以发现自己在教育工作中的不足,以便把后的工作做得更好,使自己不断地成长起来。总之,在活动中我们必须明确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健康教育所包含的内容,重视幼儿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创设合理的环境、提供丰富的器械,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勤于研究,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参考文献[1] 《幼儿园健康教育初探 》
幼儿园论文(教育网)[2]《幼儿园健康教育论述》[3]《让健康活动丰富多彩》豆丁网 百库文库原文地址:
范文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关注孩子心理健康,促进幼儿身心发展大兴路幼儿园 李磊【论文摘要】:幼儿心理的发展是幼儿语言、感知觉、注意、情感、情绪等诸方面的发展。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成才.健全的身心,是促使孩子成才的重要条件.3在小班幼儿教育过程中,能不能利用孩子的这种“泛灵”心理呢?在执教小班的过程中,为促进小班幼儿心理各方面发展,我在大量的研读了关于3【关键词】 :拟人化教育,幼儿心理健康【正文】 :拟人化教育:拟人是指把非人类的东西加以人格化,赋以他们以人类的思想感情、行动和语言能力。拟人化教育是针对幼儿的“泛灵”心理,将世界人格化,使幼儿将周围同化,引起幼儿注意和兴趣,以此期待教育结果、达到教育目的一种教育方式。幼儿心理健康:幼儿整个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的相互协调、适度发展、相对稳定,并与客观环境相适应的状态。正如麦灵所认为的: “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环境及相互间具有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所以我认为一、 对小班幼儿进行拟人化教育会调动孩子积极的情绪体验,消除消极情绪,培
养幼儿积极情绪对于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会给幼儿营造一个宽松,自由,安全的心理环境,使幼儿乐于接受和喜欢。对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也有很好的帮助作用。二、 拟人化的教育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将抽象的道理说得简单,通俗易懂,复杂的说教变得形象,易于孩子接受和认可,外在的规范,规则久而久之便内化成了幼儿的自觉行为。有利于幼儿形成良好道德感和美感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三、 采用拟人化教育利用属于引起幼儿注意的外部因素,较容易吸引小班幼儿的注意力,使小朋友产生兴趣,而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动力,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对小班幼儿运用拟人化的教学,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动作,抓住了幼儿的兴趣,使幼儿对活动结果产生兴趣,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以兴趣为师,使孩子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能有效提高小朋友的积极性,让幼儿主动地学。四、 拟人化教育开启了小班幼儿的语言智能,为孩子学习母语创设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为幼儿语言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使孩子的语言变得丰富多彩起来,也为每位小朋友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近年来,重视幼儿心理的研究越来越成为许多幼教工作者的共识。因为幼儿心理的发展是幼儿语言、感知觉、注意、情感、情绪等诸方面的发展。据此,便要求教师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在以往自己执教中、大班幼儿
时,采取的榜样示范法、引导法、激励法等教育方法在对小班幼儿心理的各方面发展上却收效甚微。是什么原因呢?这使我不得不思考:什么才是适合小班孩子的,怎样的教育环境会促进幼儿的心理发展?带着这样的问题,我开始摸索和寻找适宜小班幼儿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3一、 对小班幼儿进行拟人化教育会调动孩子积极的情绪体验,消除消极情绪,培养幼儿积极情绪对于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会给幼儿营造一个宽松,自由,安全的心理环境,使幼儿乐于接受和喜欢。对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也有很好的帮助作用。情绪是人的一种复杂心理活动。喜悦,愉快等情绪称之为积极情绪,痛苦,悲伤等称之为消极情绪。
对于大多数乡镇的孩子而言,从3岁开始,走出家庭,进入幼儿园。从未离开过父母的他们,面对陌生的环境和人,害怕,恐惧,悲伤等消极情绪便油然而生。若不及时消除,很可能形成恶性循环,造成幼儿厌学,对幼儿园产生恐惧,而且小班的幼儿情绪波动大,反复不稳定。记得刚开学的头几个星期,教室里是一片哭闹的声音。一些不哭的孩子在这样一个氛围里,也跟着哭闹。几十个孩子的哭声简直震耳欲聋。如何使
幼儿摆脱这种不良情绪的困扰?前提是营造一种宽松,自由,安全的氛围。意识到这一点,再结合小班小朋友的身心特点,我们开展了“我和**宝宝一起上幼儿园”的活动,请家长帮助幼儿把他最喜欢的玩具,每天和孩子一起送入幼儿园。“我们小宝宝上幼儿园了,**宝宝看见了,在家没人陪他玩,而幼儿园里却有那么多小朋友,还有积木宝宝,橡皮泥宝宝,,,,真开心,所以也要来幼儿园!”通过一系列“我和**宝宝一起游戏”、“我和**宝宝一起睡觉”、“我和宝宝一起学练本领”等活动,幼儿的积极情绪逐渐被调动了起来,幼儿园在他们心里是一个让他们觉得宽松,自由和充满安全感的地方。
飞飞是个性格内向,不爱说话,非常腼腆的孩子,从不主动地找老师和同伴说话,家长也说孩子胆子太小,“冲”不出(不善言语,沟通能力差),不知如何是好。我与他沟通时,也大多以点头或摇头表示,引导小朋友和他交流,效果也不明显。一次偶然的机会使我找到了教育的契机。一天早上,孩子来园的还不太多,我发现飞飞站在动植物角的一旁,在自言自语,我轻轻走进一听,原来他在和那里的乌龟“对话”呢,“乌龟宝宝你有妈妈吗?你有好朋友吗?我能和你做好朋友吗,,,,”看到这,我连忙一边把耳朵凑近乌龟,一边告诉飞飞,乌龟宝宝在和老师说悄悄话,我的动作和表情一下子吸引了他,接着我转换了角色,以他喜欢的乌龟的口吻告诉他,“‘我’喜欢飞飞,愿意与他成为好朋友。”“真的吗?太好了!”这个时候飞飞脸上兴奋的表情,愉悦地动作是我从未见过的,我继续以乌龟的身份与之交流,于是我们第一次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谈话。在以后我也经常转换角色,以其它他所喜欢的事物并将之拟人化,与飞飞谈心。久而久之,他开始喜欢和我说话,也愿意与其他幼儿交谈,我看到飞飞的心灵之门在慢慢敞开,性格也在慢慢变得活泼。二、 拟人化的教育更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将抽象的道理说得简单,通俗易懂,复杂的说教变得形象,易于幼儿接受和认可,外在的规范久而久之便内化成了孩子的自觉行为。有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道德感和美感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小班的小朋友非常喜欢玩橡皮泥,纵是最顽皮的孩子要是一接触到橡皮泥,也会顷刻变得非常安静,橡皮泥在幼儿的揉,搓,捏,压中如同变魔术般变成了各种不同的形状,小朋友们在玩橡皮泥的过程中体验到了无穷的乐趣。但每玩一次橡皮泥,盒中就会缺好多,许多孩子把橡皮泥偷偷地带回家。虽然,每次都及时对他们进行教育:幼儿园的橡皮泥是给大家一起玩的,是
幼儿园的,不能拿走。但效果不好,仍然有许多小朋友把它拿回家。于是,我改变了教育的策略和方法,不再象往常一样进行批评教育。一天,在小朋友离园前,针对孩子们急着想回家的心理,我先用拟人化的口气,着急的口吻对他们说:“美工区的橡皮泥妈妈,这几天特别着急,她的宝宝不见了。”说到这,孩子们纷纷被我所吸引,一脸的困惑,见此,我觉得教育的契机来了,便接着往下说,“橡皮泥妈妈的孩子是在出来和小朋友一起玩的时侯不见的,到现在还没回家,妈妈都要急哭了,哪个小朋友看见橡皮泥宝宝的,赶快送它回家,它要找不到妈妈,也要哭了。煽情的话语引来短暂的一片寂静,“老师,橡皮泥宝宝在伟伟那儿。”一些孩子更是自觉地把橡皮泥交到了我手里,然后纷纷跑到我身边表示:再也不让橡皮泥妈妈和橡皮泥宝宝分开了,以后不拿橡皮泥回家了。果然,孩子们真的再也没有去拿橡皮泥回家,当个别幼儿忍不住想拿时,他们会非常认真地告诉他们:别拿橡皮泥回家,橡皮泥宝宝会想妈妈的。这一教育,不仅使幼儿自觉约束了自己不乱拿橡皮泥的行为,而且激发了小朋友爱护公物的道德感。将物体拟人化,激发了孩子“泛灵”心理,对小班幼儿的心理影响尤为明显,使孩子把外物同化为自己的心理活动,然后顺应这种心理活动所要求的行为规范。“灵化”了的外物对幼儿的德育教育效果是明显的。三、 拟人化教育利用属于引起幼儿注意的外部因素,创设了良好的教育环境,较容易吸引小班幼儿的注意力,使小朋友产生兴趣,而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动力,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幼儿美术作品的讲评一直是我感到最难把握的。孩子作画时处于安静状态,讲评使幼儿活跃起来。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老师肯定的评价,特别是小班的幼儿,老师则应该既满足孩子情绪情感的需要,又达到引导幼儿发展的目的。我上了一次美术课“画画我灵巧的小手”。在作画的时候,幼儿都很感兴趣,也很专注,都完成了自己的作品。但在讲评时,许多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对别人的画漠不关心,只对自己的画感兴趣。尽管一再提醒,就是不起作用,我想吸引孩子,便要投其所好,满足他们的需要。见婷婷画的是一张五指分开的画,用小手指的口吻说“婷婷小朋友,她把我画成了一个小树杈,真漂亮,谢谢婷婷。”这句话刚说完,原本闹哄哄的教室一下子安静下来,孩子们一个个眼睛瞪得大大的,等着我继续说下去。我借题发挥:要是在我身上再帮我画几个苹果就更好了,我就变成苹果树了。“话音刚落,小朋友们都哈哈大笑起来,活动室的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接着我又用同样的方法评价了另
外几位幼儿的画,“雯雯小朋友把我变成了一座山。(五指并拢)”,“真真小朋友把我的兄弟姐妹都分开了(只画了一个或几个手指)”。孩子们哈哈大笑,争先恐后地要来讲评其他小朋友的作品。昕瑶拿起洁洁的作品,用手拟人化的口吻说:“洁洁给我穿了一件漂亮的衣服(颜色涂的鲜艳),我可帅了。我要谢谢她。”她的话把大家逗得捧腹大笑。短短的一堂课,让每个孩子都体验到了讲评的快乐,也让我受益颇多。教无定法,在教学过程中要勤思考,勤总结,小班幼儿运用拟人化的教学,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动作,抓住了幼儿的兴趣,使幼儿对活动结果发生兴趣,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以兴趣为师,使幼儿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能有效提高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让幼儿主动地学。四、 拟人化教育开启了小班幼儿的语言智能,为幼儿学习母语创设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使幼儿的语言变得丰富多彩,为每位孩子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心理学研究证明:3在对小班幼儿实施拟人化教育时,我发现拟人化教育对幼儿语言的发展也起着积极促进的作用。
小班的孩子刚入园时,他们的发音大都不准确,语言是常用的一些动词和名词,几乎没有什么形容词和副词,也不知道什么表述语言的语法结构和规则。如果将拟人化教育也渗透进去,融入到幼儿的语言学习中去,会变得怎样呢?故事,儿歌是提高孩子语音正确率,发展语言,丰富幼儿词汇的一条捷径。讲述小班幼儿最喜欢的动物故事和儿歌并全部拟人化,孩子的兴致极高。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幼儿的语言发展了。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幼儿的语言发展了。山羊公公拄着拐杖慢吞吞地走过来,小兔姐姐高高兴兴地上
幼儿园等,幼儿们畅游在没有界限的动物世界和人类世界中,拟人化的故事和儿歌延伸了幼儿的生活经验;具有童趣的拟人化语言刺激了孩子的想象力。日积月累中他们的词汇量在增加,语言在丰富,句式在多样,想象力在提高。小朋友们越来越爱讲,也变得越来越会说话了,俨然便是一个小小演讲家,无拘无束地表现着他们的个性。孩子们运用拟人化的语言和所积累的丰富词汇和句式讲述着他们所认知的环境,他们“眼中”的世界。在这个充满童真的世界中,甚至连一些平时不愿讲话的幼儿,也深受熏陶,抵挡不住语言的“魅力”,纷纷接纳,频频使用。经过对小班的幼儿实施一年的拟人化教育,我发现自己走对了路,选对了方法。因为孩子们的心理在积极发展,正如他们的身体在发育一样。该教育方法让幼儿体验积极情绪,为孩子创设了宽松、安全、自由的心理氛围,这对小班幼儿而言尤其重要;在针对小班的小朋友的品德教育、道德感、美感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对引起小朋友的注意心理,唤起小班孩子的学习欲望卓有成效;为3拟人化教育对小班幼儿心理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参考文献】:1、《幼儿心理学》 高月梅/张泓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3年版2、《幼儿心理素质教育》 高志方 上海教育出版社3、《学前教育研究》——2001年01月4、《幼儿心理教育科研就在我们身边》——《幼儿教育》2002年9月阅读详情:
范文三:幼儿园健康教育论文第31卷 第7期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Vol.31 No.7 2010年7月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Jul.2010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探讨李槐青(长沙师范学校,湖南 长沙410100)摘
要: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是幼儿教育的终极目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内在需求,已日益受到世人的广泛关注。重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树立现代的健康教育观,注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的多样化,重视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强调家园合作,重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个别化。关键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儿童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3一直以来,儿童发展问题是教育心理学家研究的重点。在学前教育飞速发展的今天,各种现象、问题、困惑和挑战也随之出现。目前,在关注儿童智力发展的同时,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也表现出了极大的重视。培养一个健康向上的孩子是每一位家长梦寐以求的,也是学前教育工作者密切关注和探讨的问题。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是幼儿教育的终极目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内在需求,已日益受到随着新的健康观的建立,一个健康的儿童,不仅是一个身体健全的儿童,更是一个“愉快”、“主动”、“大胆”、“自信”、“乐于交往”、“不怕困难”的儿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既是幼儿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幼儿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幼儿心理健康主要是指其合理的需要和愿望得到满足之后,情绪和社会化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常常表现为:对自己感到满意、情绪活泼愉快、能适应周围环境、人际关系友好和谐、个人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施展和发挥。一般来说,幼儿心理健康有以下几个标准:[1]1、动作发展正常。动作发展与脑的形成及功能的发展密切相关,幼儿躯体大动作和手指精细动作的发展水平处于正常范围是心理健康的基本条件。2、认知发展正常。一定的认知能力是幼儿生活和学习的重要条件,儿童的认知发展存在个体差异,如一个儿童的认知水平明显低于同龄儿童,且不在正常范围之内,那么该儿童的认知能力属于偏低。在幼儿期要尽量避免任何有损于大脑的伤害或不适宜的环境刺激,以免导致幼儿心理不健康。3、情绪积极向上。积极的情绪反映了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协调性。儿童情绪正常,对受到别人的爱抚、关心、体贴、照顾感到幸福,从而心情愉快。反之,就有心理障碍。不良情绪是幼儿与他人进行交往和参与各种活动的障碍。长期紧张、压抑、恐惧,会使儿童产生种种行为问题。4、人际关系融洽。幼儿之间的交往是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必要途径。幼儿从家庭进入集体环境,会有许多不适应,如吃、睡、穿脱衣鞋等生活自理能力差;情绪上的依恋,不熟悉老师、同伴、环境,产生不安全感,人际关系上的不协调,不象在家中可任意得到自己需要的玩具,独生子没有和同伴合作、分享、等待、轮流玩的经验,常会为玩具发生争吵哭打等不良行为,产生不愉41世人的广泛关注。我们应重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一
树立现代的健康观,明确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以前,人们常常将健康的概念理解为“不得病”、“身体没毛病”。随着社会发展和各种条件的改善,人们的健康观念也随着发生了变化。最近,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健康新概念,指出“所谓健康,就是在身体上、精神上、道德上、社会适应上完全处于良好的状态”,也就是说,健康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生理健康;第二,心理健康;第三,道德健康;第四,社会适应健康,这构成了健康的整体概念。心理和社会适应健康是指人的精神、情绪、意识方面的良好状态,包括智力发育正常、情绪乐观稳定、意志坚强、人际关系协调、生理心理年龄一致等方面。健康的内容是全面的、完整的,任何只注重儿童的生理健康或心理健康的做法都是片面的、不可取的。收稿日期:作者简介:李槐青(1975-),女,湖南怀化人,侗族,硕士,长沙师范学校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学前教育基本理论、幼儿园课程与教学、学前教师教育。快情绪;行为约束方面还不太理解集体的规则,不会很好的和老师、同伴配合遵守,过多的约束难以适应,缺乏自制力等。消极的适应会产生消极情绪,积极愉快的体验会产生积极的心理。5、性格特征良好。性格是个性中最核心、最本质的表现,它反映在对客观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心理健康的幼儿一般热情勇敢、自信主动、性格温和、意志坚强、情绪乐观。而心理不健康的幼儿则表现出冷漠自私、胆怯自卑、被动孤僻等行为。6、没有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有关调查显示,我国幼儿心理及行为问题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较严重者可达2.14%~9%,最为常见的是幼儿的行为、情绪、社会适应及习惯等方面的问题。[2]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将渗透到幼儿教育观、健康发展观和评价标准中,成为幼儿教育的内在要求。由此可见,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培养幼儿良好心理素质与健全人格,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二
注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的多样化幼儿由于年龄较小,自我保护能力差,在活动中如果教师对幼儿限制或保护过多,或过于放纵,这些都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不利于幼儿优良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目前大部分幼儿都是独生子女,心理问题突出的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情绪不稳定、行为控制力差、意志力薄弱、怕苦怕累,个别幼儿甚至性格孤僻等。幼儿身心发展的稚嫩性使他们比成人更需要得到及时的帮助,需要在多样化的途径中进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一)游戏活动中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儿童时期是身体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骨骼、肌肉特别是大脑皮层高级神经活动中枢都在迅速发育着,而身体各个器官的发育是以儿童接受足够的刺激为基础的。游戏正好是为儿童提供充分刺激的最有效的活动。游戏玩起来自由、随意、开放,内容变化多端,这正好符合了儿童发展的要求,使得儿童在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游戏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刺激而迅速发展。在体育游戏中,幼儿通过攀、爬、跳、跑、投之类活动,不仅能促使身体生长、体魄强健,逐渐增强儿童运动的灵活性、平衡性及协调性,而且还可以促进幼儿克服困难、勇于挑战、坚持到底等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培养。角色游戏是一种典型的反映社会生活的游戏,尽管游戏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但是游戏对现实的反映不是照镜子般的一模一样,而是对现实的概括反映。例如,幼儿在游戏中所扮演的医生并不是给他看过病的那个医生,他扮演的是他概括了不同医生以后的一般意义上的医生,是根据自己的兴趣、自己的理解、自己的体验和自己的意愿进行的概括。他们反映的是他们最感兴趣的、最能理解的、体验最深的人和42事,通过想象将现实改造成符合他意愿的假想的情景,从而获得一种成功的体验。游戏是从人性深处流淌出来的旋律,游戏是一种“心”的活动。游戏使幼儿食欲旺盛,睡眠质量提高,儿童经常在户外参加游戏,他们身体的灵活性、协调性以及抵抗力、自我保护能力都会得到很好的发展,同时幼儿在游戏中会玩得开心、情绪愉快,乐观的情绪又有利于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二)各类教育活动中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素质教育的主题,也是幼儿教育的主题。《纲要》明确要求:“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与生活、游戏中。”[3]幼儿健康教育的价值和幼儿的心理特点决定了教师在进行任何领域的教育时都必须把维护和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放在首位,因此,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完全可以渗透于其他领域的教学中。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教育因素,精心选择、编排教学内容,在幼儿园各领域教育中渗透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取得较好效果。如语言课中的表演活动,通过讲故事、猜谜、表演故事情节等,让幼儿在掌声中增强自信心,获得分享、合作体验和感受成功的快乐。科学活动中抓住幼儿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为幼儿提供观察、思考、操作和交流等机会,培养幼儿勇于探索、独立进取的精神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活动是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扩大幼儿接触社会的范围,逐步提高幼儿感受自然美和社会美的能力,培养幼儿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积极情感及乐观向上的性格。艺术活动是陶冶幼儿美好心灵的天地,为幼儿创设表演区、美工区、绘画室和音乐室,定期组织小音乐会、联欢会、美工作品展等,让幼儿展现自我、交流信息、表达情感。实践证明: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与各领域教育是相融合的,只要教师把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放在首位,关注每个孩子的心灵成长,无论进行何种活动,都是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好时机。[4](三)在日常生活中渗透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陈鹤琴先生认为:“儿童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健康教育,儿童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健康教育也应把握时机。”儿童健康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是培养儿童的健康行为、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儿童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前期的生活乃至生命的质量,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全部内容涉及儿童生活的全部范畴。因此,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是生活教育,如:盥洗、进餐、清洁、睡眠、锻炼、游戏等日常生活的每一环节渗透健康教育理念,实施健康教育策略;要充分认识到仅仅依靠健康教学活动是无法真正达成儿童身心健康教育目的的。教师可以经常利用幼儿园的生活活动进行随机教育,设立生活角,开展系鞋带、扣纽扣等活动,使幼儿在共同合作中锻炼能力,体验集体的温暖。只有保教结合,渗透身心健康理念和教育,促进学前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三
重视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幼儿时期是人的一生中发育最为迅速、最为旺盛的时期,这里说的发育不仅仅是生理上的发育,还指心理上的发展。幼儿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教师健康的心理在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中,起着积极促进作用。幼儿的一些消极心理或心理障碍也是与某些教师不健康心理的影响直接相关的。目前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佳,自卑心理严重,不仅存在于某个幼儿园,而已演变为一种社会现象。这种状况不仅影响到教师自身的身心发展、生活学习和工作事业,更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21世纪所需人才的培养。因此,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必要保证,幼儿教师心理健康将直接对孩子的兴趣爱好和求知欲,个性的发展、性格的形成,人际关系等各方面产生影响。[5]心理是否健康,对幼儿今后一生的健康和幸福产生深远的影响,因而教师的心理健康显得尤为重要。重视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幼儿教师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更是幼儿身心健康和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需要。四
家庭、社区、幼儿园相结合,形成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体化是指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共同关注,形成合力,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连续的过程,也是幼儿园、家庭、社会共同的课题。幼儿心理问题的形成与其父母的教育观念和言行有较大关系。因此,教师与家长要经常沟通、交流,以各种形式向家长宣传幼教知识,让家长明确各阶段教育的主要内容和要求,及时反映幼儿在园表现。家长积极配合教师,主动向教师反馈幼儿在家情况,使幼儿在园在家表现一致,促进身心和谐发展。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家长会、家访、家长开放日等多种形式,让教师走进幼儿的家庭生活,让家长参与幼儿的集体活动,定期对家长进行有关健康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帮助家长了解、掌握正确的教养方法,家园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与不良行为习惯的改变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不仅需要教师的长期培养和训练,还需要具备一定心理健康知识的家长密切合作。与此同时,提高教师、家长的教育素质,还需要教育部门、社会、家庭等各方面力量的支持与配合。根据社区文化背景,通过幼儿园、家庭、社区合作,对幼儿进行全方位、综合的教育影响,将幼儿园教育和家教指导工作辐射到社区环境中去。在《纲要》总则的第四条里明确指出:“幼儿园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求,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纲要》中突出了以环境的创设来满足儿童发展的需求,环境不仅仅是物质生活环境,还有活动环境及精神环境。幼儿园、家庭和社会要有机的结合起来,创设一个更好的符合幼儿身心发展需要的活动环境,必须要建立一种充满关爱的“互动关系”的环境,为同伴之间,儿童与教师之间,儿童与家长之间,学前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提供充分互动的机会。[4]五
重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个别化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根据幼儿在各阶段的生理和心理上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的教育。我们在重视幼儿群体心理健康的同时,必须十分关注个体儿童的心理健康,实施个别教育。第一,开展个别辅导。每一个儿童都是独一无二的,重视对幼儿的个别辅导,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组成部分。需要通过案例讨论,学习幼儿心理卫生的理论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从大量的案例中积累经验,揭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规律性东西。第二,开展问题儿童的心理治疗。生活中往往存在着一些问题儿童,每一个幼儿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每一个幼儿都有可能需要心理矫治服务,因此正确认识矫治的全体性,有利于提高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针对不同心理问题的孩子要实行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6]健康心理是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前提,没有了它,幼儿的生活、学习都无法正常进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既要高度重视和满足幼儿受保护、受照顾的需要,又要尊重和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独立要求,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鼓励并指导幼儿自理、自主的尝试。我们应利用各种教育因素来进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从而促进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参考文献:[1]顾荣芳,薛菁华.幼儿园健康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张莉.儿童发展心理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Z].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4]颜巧英.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J].教育科学研究,-58.[5]徐秀玲.浅议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57.[6]潘海燕,杨再鹏.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心理健康[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责任编校:王晚霞)43阅读详情:
范文四: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独有的个性,不同的个性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孩子的行为。好的个性比如谦让、团结、爱护公物、讲礼貌能增进孩子的人际交往效果,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而反面来说,过分淘气、爱哭闹、不讲礼貌、自私等个性则会阻碍教学的进行,不益于孩子的正常发展。个性就是心理范畴当中的人格,心理作为一种人对外部环境的主观反应,其正常与否决定着人对环境反应之后的行为的正确与否。在先天因素和社会、家庭、学校和同伴群体的影响下,再加上幼儿是人一生成长和发展的关键开头期,幼儿的心理健康的状况越来越多地得到了社会和学校的重视。学前健康教育《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幼儿的健康教育。”身为一名幼儿教师,在经过了长期与小朋友的交流沟通和了解之后,我也深刻体会到了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它对幼儿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幼儿的心理健康是指心理发展能达到相应年龄组幼儿的正常水平,性格开朗、情绪积极、无心理障碍,能较快地适应环境.在实践教学中,幼儿在情绪和性格方面出现问题是比较常见的现象。有的幼儿遇事的第一反应就是哭,有时候可能是没有明显原因地哭,这会让老师在解决问题时候很尴尬,会干扰正常的教学秩序;而从关心孩子的角度来说,到底是发生了什么,孩子心里在想什么,是所有老师关注的问题。有的孩子性格比较孤僻,不大合群,从短期来说,这会影响孩子在学习和做事方面与其他同伴的合作积极性,长远来说,并不益于孩子以后人际交往的开展和性格的形成。有的孩子比较情绪化,情绪的变化捉摸不定,做什么事都是根据心情来的,别人的劝阻或说服对他们行为的控制很少会起作用,老师如何能通过吸引孩子注意力的方式来保持其情绪的稳定性也是一门难科。还有的孩子比较具有攻击性,因为年幼无知,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做事,所以根本不会懂得考虑自己的行为的后果。这是很严重的,除了对同伴会造成伤害,也会对自己有影响,因为如果同伴都不与他来往,那么孤僻会更有可能加重这种攻击型个性的发展。还有很多例子不胜枚举,共同说明了幼儿心理健康问题存在的普遍性。我国曾因为历史的原因,忽视过对幼儿心理健康的研究。而现在由于自然环境、经济条件、生活方式、社会文化等众多影响幼儿健康的因素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幼儿的生长发育也出现了新的不良现象,所以,对他们进行适当的教育,势在必行。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并非难事,因为孩子本身是处于人生的开始阶段,在拥有这个年龄段该有的自我意识和自主能力之外,其他还是非常具有可塑性的。作为老师,首先应该“蹲下来”,用和孩子平等的视角来看待这一个个可爱的生命,用爱的眼光来欣赏他们。陶行知先生说过:“小孩的体力和心理都需要适当的营养,有了适当的营养,才能发生高度的创造力,否则创造力就会被削弱,甚至于夭折”。适当的营养,在心理方面显然是指老师对孩子的关爱。关爱会给幼儿带来安全感和自信,同时也会形成幼儿对教师的信赖关系,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其次,通过不断的实践、积累、揣摩和总结,举一反三,总结一些普遍适用的培养幼儿心理健康的方法,这是将想法和理论落到实处的根本途径:1.兴趣引导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了解孩子的性格来发掘他们的爱好。爱好一旦建立,孩子的注意力自然会被集中起来,性格也会在对爱好的追求中变得完善。2.鼓励法。这是与兴趣相辅相成的一个方法。在幼儿兴趣之处进行承认和鼓励,自身的行为就得到了肯定,自我意识也得到了满足;同时,幼儿爱好的发展离不开适当的肯定和夸赞。3.反问法。语言作为一种重要的沟通工具,要合理运用。幼儿自身的分析判断能力在形成时期,进行适当的提问和反问,同时进行一定的引导,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自我判断力,促进思维的多向发展。4.宽严结合的方法。这点至关重要,因为过分管理或者过分关心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平衡发展都是不利的。老师要始终明白自己的位置,站在相对客观的角度来调节幼儿的不同行为,耐心地讲解劝说,矫正不良的行为,鼓励正确的行为。等等方法没有逐一列举,但都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并指导实践。前提是老师自身必须有一颗健全美好的心灵,将自己的工作使命感牢记在心。作为一名幼儿教师,不一定非要有一套先进的教育方法,也不一定必须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一定不能缺少一颗热爱孩子的心。热爱孩子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基础,了解孩子是做好工作的前提,要时刻把握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把孩子们当做花朵,用真情来浇灌,孩子们一定都会是一张张明媚的笑脸。阅读详情:
范文五: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初探【摘 要】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的,积极发展的心理状况。在这种状况下,主体能做出良好的适应,能充分发挥身心潜能,而不仅是没有心理疾病。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幼儿期是人生历程中生理、心理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心理成长发展和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可塑性大。因此,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探索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逐步形成幼儿园心理健康特色就显得极其重要。【关键词】幼儿园 幼儿心理健康 培养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的,积极发展的心理状况。在这种状况下,主体能做出良好的适应,能充分发挥身心潜能,而不仅是没有心理疾病。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幼儿期是人生历程中生理、心理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心理成长发展和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可塑性大。由于他们心理上极不成熟,自我调节,控制水平较低,自我意识还处在萌芽状态,容易因环境等不良因素的影响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幼儿的心理健康与否将会对他们的认识、情感、个性、道德的发展和社会适应等产生极其深刻的,有时是难以逆转的影响。另外,纵观当前的家庭教育和幼儿教育,由于只注重智力开发而忽视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幼儿身上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许多心理健康问题,如:娇惯、胆怯、自私、独立性差、缺乏耐挫力,自我保护意识差等,这些问题已严重影响了幼儿心理素质和健全人格的培养。因此,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探索幼儿阅读详情:
范文六: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关注孩子心理健康,促进幼儿身心发展大兴路幼儿园 李磊【论文摘要】:幼儿心理的发展是幼儿语言、感知觉、注意、情感、情绪等诸方面的发展。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成才.健全的身心,是促使孩子成才的重要条件.3"4岁幼儿心理特点:情绪性强,行为受情绪控制。思维是直观、具体的。孩子特别是小班幼儿只有具体的感性思维,把事物当做具体的人来看待,会说话,有人的习惯,甚至完全象人一样顽皮,幼儿的这种思维把具体的人和物等同起来。心理学家称之为“泛灵”心理。“凡是把事物视为有生命和有意向的东西的一种倾向。幼儿能把“死板”的物体生命化,而把心灵世界物质化。”在小班幼儿教育过程中,能不能利用孩子的这种“泛灵”心理呢?在执教小班的过程中,为促进小班幼儿心理各方面发展,我在大量的研读了关于3"4岁幼儿的方方面面的书籍,虚心请教了有执教过小班的同事后,在与孩子们一年的朝夕相处中及心灵碰撞中,终于摸索出了一套我认为较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希望与大家一起探讨和交流。【关键词】 :拟人化教育,幼儿心理健康【正文】 :拟人化教育:拟人是指把非人类的东西加以人格化,赋以他们以人类的思想感情、行动和语言能力。拟人化教育是针对幼儿的“泛灵”心理,将世界人格化,使幼儿将周围同化,引起幼儿注意和兴趣,以此期待教育结果、达到教育目的一种教育方式。幼儿心理健康:幼儿整个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的相互协调、适度发展、相对稳定,并与客观环境相适应的状态。正如麦灵所认为的: “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环境及相互间具有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所以我认为一、 对小班幼儿进行拟人化教育会调动孩子积极的情绪体验,消除消极情绪,培
养幼儿积极情绪对于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会给幼儿营造一个宽松,自由,安全的心理环境,使幼儿乐于接受和喜欢。对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也有很好的帮助作用。二、 拟人化的教育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将抽象的道理说得简单,通俗易懂,复杂的说教变得形象,易于孩子接受和认可,外在的规范,规则久而久之便内化成了幼儿的自觉行为。有利于幼儿形成良好道德感和美感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三、 采用拟人化教育利用属于引起幼儿注意的外部因素,较容易吸引小班幼儿的注意力,使小朋友产生兴趣,而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动力,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对小班幼儿运用拟人化的教学,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动作,抓住了幼儿的兴趣,使幼儿对活动结果产生兴趣,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以兴趣为师,使孩子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能有效提高小朋友的积极性,让幼儿主动地学。四、 拟人化教育开启了小班幼儿的语言智能,为孩子学习母语创设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为幼儿语言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使孩子的语言变得丰富多彩起来,也为每位小朋友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近年来,重视幼儿心理的研究越来越成为许多幼教工作者的共识。因为幼儿心理的发展是幼儿语言、感知觉、注意、情感、情绪等诸方面的发展。据此,便要求教师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在以往自己执教中、大班幼儿
时,采取的榜样示范法、引导法、激励法等教育方法在对小班幼儿心理的各方面发展上却收效甚微。是什么原因呢?这使我不得不思考:什么才是适合小班孩子的,怎样的教育环境会促进幼儿的心理发展?带着这样的问题,我开始摸索和寻找适宜小班幼儿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3"4岁的幼儿年龄小,身体、心理等各方面都不成熟,由于认知能力等方面的限制,在他们的眼中,周围的一切事物都是活的,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思维方式赋予事物以生命。树宝宝、熊宝宝,**宝宝常常挂在嘴边,成为一些物体的代名词。整个世界在他们的脑海里是那么地充满了童真和童趣。
针对该年龄段孩子的特点,我开始在幼儿园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对小班幼儿采用拟人化的教育方法。于是乎在我们的教室,幼儿园里,周围的一切一切都是一个个有生命的个体,都变的鲜活和生动起来。经过一年的实施,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我觉得一、 对小班幼儿进行拟人化教育会调动孩子积极的情绪体验,消除消极情绪,培养幼儿积极情绪对于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会给幼儿营造一个宽松,自由,安全的心理环境,使幼儿乐于接受和喜欢。对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也有很好的帮助作用。情绪是人的一种复杂心理活动。喜悦,愉快等情绪称之为积极情绪,痛苦,悲伤等称之为消极情绪。
对于大多数乡镇的孩子而言,从3岁开始,走出家庭,进入幼儿园。从未离开过父母的他们,面对陌生的环境和人,害怕,恐惧,悲伤等消极情绪便油然而生。若不及时消除,很可能形成恶性循环,造成幼儿厌学,对幼儿园产生恐惧,而且小班的幼儿情绪波动大,反复不稳定。记得刚开学的头几个星期,教室里是一片哭闹的声音。一些不哭的孩子在这样一个氛围里,也跟着哭闹。几十个孩子的哭声简直震耳欲聋。如何使
幼儿摆脱这种不良情绪的困扰?前提是营造一种宽松,自由,安全的氛围。意识到这一点,再结合小班小朋友的身心特点,我们开展了“我和**宝宝一起上幼儿园”的活动,请家长帮助幼儿把他最喜欢的玩具,每天和孩子一起送入幼儿园。“我们小宝宝上幼儿园了,**宝宝看见了,在家没人陪他玩,而幼儿园里却有那么多小朋友,还有积木宝宝,橡皮泥宝宝,,,,真开心,所以也要来幼儿园!”通过一系列“我和**宝宝一起游戏”、“我和**宝宝一起睡觉”、“我和宝宝一起学练本领”等活动,幼儿的积极情绪逐渐被调动了起来,幼儿园在他们心里是一个让他们觉得宽松,自由和充满安全感的地方。
飞飞是个性格内向,不爱说话,非常腼腆的孩子,从不主动地找老师和同伴说话,家长也说孩子胆子太小,“冲”不出(不善言语,沟通能力差),不知如何是好。我与他沟通时,也大多以点头或摇头表示,引导小朋友和他交流,效果也不明显。一次偶然的机会使我找到了教育的契机。一天早上,孩子来园的还不太多,我发现飞飞站在动植物角的一旁,在自言自语,我轻轻走进一听,原来他在和那里的乌龟“对话”呢,“乌龟宝宝你有妈妈吗?你有好朋友吗?我能和你做好朋友吗,,,,”看到这,我连忙一边把耳朵凑近乌龟,一边告诉飞飞,乌龟宝宝在和老师说悄悄话,我的动作和表情一下子吸引了他,接着我转换了角色,以他喜欢的乌龟的口吻告诉他,“‘我’喜欢飞飞,愿意与他成为好朋友。”“真的吗?太好了!”这个时候飞飞脸上兴奋的表情,愉悦地动作是我从未见过的,我继续以乌龟的身份与之交流,于是我们第一次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谈话。在以后我也经常转换角色,以其它他所喜欢的事物并将之拟人化,与飞飞谈心。久而久之,他开始喜欢和我说话,也愿意与其他幼儿交谈,我看到飞飞的心灵之门在慢慢敞开,性格也在慢慢变得活泼。二、 拟人化的教育更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将抽象的道理说得简单,通俗易懂,复杂的说教变得形象,易于幼儿接受和认可,外在的规范久而久之便内化成了孩子的自觉行为。有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道德感和美感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小班的小朋友非常喜欢玩橡皮泥,纵是最顽皮的孩子要是一接触到橡皮泥,也会顷刻变得非常安静,橡皮泥在幼儿的揉,搓,捏,压中如同变魔术般变成了各种不同的形状,小朋友们在玩橡皮泥的过程中体验到了无穷的乐趣。但每玩一次橡皮泥,盒中就会缺好多,许多孩子把橡皮泥偷偷地带回家。虽然,每次都及时对他们进行教育:幼儿园的橡皮泥是给大家一起玩的,是
幼儿园的,不能拿走。但效果不好,仍然有许多小朋友把它拿回家。于是,我改变了教育的策略和方法,不再象往常一样进行批评教育。一天,在小朋友离园前,针对孩子们急着想回家的心理,我先用拟人化的口气,着急的口吻对他们说:“美工区的橡皮泥妈妈,这几天特别着急,她的宝宝不见了。”说到这,孩子们纷纷被我所吸引,一脸的困惑,见此,我觉得教育的契机来了,便接着往下说,“橡皮泥妈妈的孩子是在出来和小朋友一起玩的时侯不见的,到现在还没回家,妈妈都要急哭了,哪个小朋友看见橡皮泥宝宝的,赶快送它回家,它要找不到妈妈,也要哭了。煽情的话语引来短暂的一片寂静,“老师,橡皮泥宝宝在伟伟那儿。”一些孩子更是自觉地把橡皮泥交到了我手里,然后纷纷跑到我身边表示:再也不让橡皮泥妈妈和橡皮泥宝宝分开了,以后不拿橡皮泥回家了。果然,孩子们真的再也没有去拿橡皮泥回家,当个别幼儿忍不住想拿时,他们会非常认真地告诉他们:别拿橡皮泥回家,橡皮泥宝宝会想妈妈的。这一教育,不仅使幼儿自觉约束了自己不乱拿橡皮泥的行为,而且激发了小朋友爱护公物的道德感。将物体拟人化,激发了孩子“泛灵”心理,对小班幼儿的心理影响尤为明显,使孩子把外物同化为自己的心理活动,然后顺应这种心理活动所要求的行为规范。“灵化”了的外物对幼儿的德育教育效果是明显的。三、 拟人化教育利用属于引起幼儿注意的外部因素,创设了良好的教育环境,较容易吸引小班幼儿的注意力,使小朋友产生兴趣,而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动力,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幼儿美术作品的讲评一直是我感到最难把握的。孩子作画时处于安静状态,讲评使幼儿活跃起来。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老师肯定的评价,特别是小班的幼儿,老师则应该既满足孩子情绪情感的需要,又达到引导幼儿发展的目的。我上了一次美术课“画画我灵巧的小手”。在作画的时候,幼儿都很感兴趣,也很专注,都完成了自己的作品。但在讲评时,许多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对别人的画漠不关心,只对自己的画感兴趣。尽管一再提醒,就是不起作用,我想吸引孩子,便要投其所好,满足他们的需要。见婷婷画的是一张五指分开的画,用小手指的口吻说“婷婷小朋友,她把我画成了一个小树杈,真漂亮,谢谢婷婷。”这句话刚说完,原本闹哄哄的教室一下子安静下来,孩子们一个个眼睛瞪得大大的,等着我继续说下去。我借题发挥:要是在我身上再帮我画几个苹果就更好了,我就变成苹果树了。“话音刚落,小朋友们都哈哈大笑起来,活动室的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接着我又用同样的方法评价了另
外几位幼儿的画,“雯雯小朋友把我变成了一座山。(五指并拢)”,“真真小朋友把我的兄弟姐妹都分开了(只画了一个或几个手指)”。孩子们哈哈大笑,争先恐后地要来讲评其他小朋友的作品。昕瑶拿起洁洁的作品,用手拟人化的口吻说:“洁洁给我穿了一件漂亮的衣服(颜色涂的鲜艳),我可帅了。我要谢谢她。”她的话把大家逗得捧腹大笑。短短的一堂课,让每个孩子都体验到了讲评的快乐,也让我受益颇多。教无定法,在教学过程中要勤思考,勤总结,小班幼儿运用拟人化的教学,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动作,抓住了幼儿的兴趣,使幼儿对活动结果发生兴趣,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以兴趣为师,使幼儿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能有效提高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让幼儿主动地学。四、 拟人化教育开启了小班幼儿的语言智能,为幼儿学习母语创设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使幼儿的语言变得丰富多彩,为每位孩子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心理学研究证明:3"6、7岁是语音发展的关键期,而3"4岁为语音发展的飞跃期。在对小班幼儿实施拟人化教育时,我发现拟人化教育对幼儿语言的发展也起着积极促进的作用。
小班的孩子刚入园时,他们的发音大都不准确,语言是常用的一些动词和名词,几乎没有什么形容词和副词,也不知道什么表述语言的语法结构和规则。如果将拟人化教育也渗透进去,融入到幼儿的语言学习中去,会变得怎样呢?故事,儿歌是提高孩子语音正确率,发展语言,丰富幼儿词汇的一条捷径。讲述小班幼儿最喜欢的动物故事和儿歌并全部拟人化,孩子的兴致极高。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幼儿的语言发展了。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幼儿的语言发展了。山羊公公拄着拐杖慢吞吞地走过来,小兔姐姐高高兴兴地上
幼儿园等,幼儿们畅游在没有界限的动物世界和人类世界中,拟人化的故事和儿歌延伸了幼儿的生活经验;具有童趣的拟人化语言刺激了孩子的想象力。日积月累中他们的词汇量在增加,语言在丰富,句式在多样,想象力在提高。小朋友们越来越爱讲,也变得越来越会说话了,俨然便是一个小小演讲家,无拘无束地表现着他们的个性。孩子们运用拟人化的语言和所积累的丰富词汇和句式讲述着他们所认知的环境,他们“眼中”的世界。在这个充满童真的世界中,甚至连一些平时不愿讲话的幼儿,也深受熏陶,抵挡不住语言的“魅力”,纷纷接纳,频频使用。经过对小班的幼儿实施一年的拟人化教育,我发现自己走对了路,选对了方法。因为孩子们的心理在积极发展,正如他们的身体在发育一样。该教育方法让幼儿体验积极情绪,为孩子创设了宽松、安全、自由的心理氛围,这对小班幼儿而言尤其重要;在针对小班的小朋友的品德教育、道德感、美感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对引起小朋友的注意心理,唤起小班孩子的学习欲望卓有成效;为3"4岁幼儿学习语言,提高语音正确率,积累词汇量,初步掌握语法规则,丰富想象力,找到了一条行之有效的捷径。总而言之,对小班幼儿教育教学进行拟人化教育是切实可行的,是适宜的,效果是显著的。拟人化教育对小班幼儿心理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参考文献】:1、《幼儿心理学》 高月梅/张泓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3年版2、《幼儿心理素质教育》 高志方 上海教育出版社3、《学前教育研究》——2001年01月4、《幼儿心理教育科研就在我们身边》——《幼儿教育》2002年9月阅读详情:
范文七:幼儿健康成长的杀手锏_幼儿教育论文幼儿健康成长的杀手锏_幼儿教育论文论文导读:幼儿健康成长的杀手锏,幼儿教育论文。论文关键词:幼儿健康成长的杀手锏在幼儿的成长历程中,影响其健康成长的因素多种多样,人们一致强调学校和教师对幼儿教育影响的重要性及主导作用,但却常忽视了对幼儿健康成长的杀手锏~~~家庭教育。研究证明,人生的头六年胜过以后发展的各个阶段,胜过六岁以后所有发展阶段的总和。而早期教育与其说给孩子许多东西,倒不如说是让孩子失去许多东西。为了不让孩子失去更多,这就要求提高家庭教育素质。因为,家庭教育是教育的起点,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教育素质左右着孩子的未来,也是影响他一生的、最重要的老师。那么,父母该如何对子女进行早期教育呢?众多学前教育专家指出:学前教育应当遵循学龄前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寓教于生活及各项活动中,捕捉儿童身心发展各个阶段的敏感期对幼儿进行早期教育。经研究调查显示:挫伤孩子的自我观念,削弱孩子的自主能力核心期刊。因为当父母过分监督孩子的行为时,其实也是在告诉孩子:阅读详情:
范文八: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幼儿出生后4—6年,是形成健康的独立意识的关键时期。“健康”除了指生理正常无病痛外,还包括心理健康。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教师和家长一般比较重视幼儿的身体健康,却往往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早期的心理健全对一个人未来的发展尤为重要。幼儿园教师应该重视幼儿心理健康。要明确幼儿心理健康的含义。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各种环境中都能保持一种持续的、积极的、良好的心理效能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体能作良好的适应,生命具有活力,能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这是心理健康的普遍意义。当然,世界上没有一个事物是绝对永恒不变的,在具体判断幼儿心理是否健康时,还要考虑幼儿心理和行为表现的经常性和一贯性,因人、因事、因时作具体分析。健康的心理,我们通常认为有以下几种特征:①活泼开朗积极参与活动,②愿意与同伴交往,富有同情心;③做事自信、勇敢而有坚持性;④诚实,有错肯改。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具有积累性,幼儿在这一时期已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心理倾向,使得我们在这一阶段通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来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道德行为等成为可能。我认为应该对幼儿实施“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心理健康教育。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不仅有利于激发幼儿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且有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请看下面两段实录。实录一:晨间活动小朋友们正在进行晨间活动,一幼儿高高兴兴地跑到“阅读角”准备拿一本书看,不小心把书架碰倒了,图书散落一地。老师生气地大声说:“你怎么回事?就你能捣乱,快收拾好,回你座位去,别看了!”这个孩子呆呆地望着老师,等老师视线转移时,他悄悄地回到座位上……实录二:自由活动一女孩哭着找到老师说:“x x小朋友把我的新鞋洒上水了。”老师把那名孩子叫到了面前说:“看看你不小心把水洒在小朋友的鞋上了,该怎么办呀?”那名孩子说:“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女孩想哭又忍住了。老师又对女孩说:“我帮你把它晒干,好吗?”女孩一边点头,一边笑了。从以上实录的两个片断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两个幼儿在遇到意外情况以后的心境是完全不同的:一个惊慌失措,一个破涕为笑。可想而知,这两个幼儿接下去的情景:一个处于惊恐状态中,而另一个则能以一种愉快的情绪投入新的活动。造成这两种迥然相异情绪的原因是老师对幼儿所持的态度不同。要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孩子真正“健康”,我们认为每位教师在教育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1、尊重幼儿。马斯洛有一句论断:“最健康的自尊是建立在当之无愧的来自他人的尊重之上的。”尊重儿童是幼儿心理健康成长的前提,是幼儿人格和谐发展的保证。尊重幼儿,主要表现在乎等、民主地对待幼儿,尊重幼儿发展的积极因素,让幼儿主动地发展。幼儿有其独立存在的价值,教师要尊重其权利和地位。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教师往往以长者自居,要幼儿听命于自己,否则就批评,惩罚或斥责,要么不准参加游戏,要么罚站……其实,幼儿出,现“对抗”行为一定事出有因,且这正是其独立意识和自主性萌发的表现。因而遇到冲突,教师要研究其原因,再作处理。“听话的孩子才是乖孩子”的陈旧观念一定要彻底改变。另外教师要尊重幼儿发展的积极因素,给予其充分活动和自我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如果成人的言行中处处体现着对幼儿的尊重,就会使幼儿意识到他们在这个世界上是有价值、有能力和必不可少的,从而帮助他们获得积极的自我概念;如果幼儿发现自己是被忽视的,又经常为做错事遭到责备,幼儿会逐渐在心里确认自己是无能的,进而导致幼儿丧失最基本的自尊与自信,建立起消极的自我概念。作为一种稳固的心理特征,幼儿的自我概念一经确立,便会相对持久地保持下去。我们无法相信,一个整天要服从于成人指令或是不时遭成人指责的幼儿会构建出活泼开朗、宽容友善的人格特征。因而“尊重幼儿”这一行为本身所内含的潜在教育价值是不该也不能被忽视的。2、热爱幼儿。教师对幼儿的慈爱是教育中最宝贵的营养素。只有沐浴在爱的雨露下的幼儿才会有安全感、归属感,才能适应幼儿园这个大环境,并学会与小伙伴、教师交往,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幼儿总是先感受到成人对自己的爱,进而才能发展到爱周围的人。如果教师不爱幼儿,幼儿就无法适应冷漠的幼儿园环境与温馨的家庭环境间的巨大反差,就会怕上幼儿园,怕老师,患上“幼儿园恐惧症”。3、创设一个适合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教师应注意自身的心理健康。有的教师情绪沮丧时,态度粗暴生硬:情绪愉快时,就无原则地迁就容忍。教师的情绪波动最易导致孩子产生心理障碍,所以教师应始终保持平和愉快的心境,使幼儿生活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之中。要为幼儿创造充满生机、能陶冶心灵的自然环境,让孩子多接触大自然。要为幼儿提供一个可以自由活动的游戏场所和一些具有吸引力的玩具,让孩子在自己的天地里,自由快乐地游戏。儿童只有在自己选择的有兴趣的活动中,才能达到专注和自主,此时,他们的困扰将会消失,梦魇不再出现,行为问题会逐渐减少,食欲与健康也会恢复如常。如艺术教育活动就能充分发挥幼儿的爱美天性,使幼儿的人格变得高尚、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多彩。4、参与并引导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同伴关系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指标。在同伴中受欢迎的幼儿会有安全感、归属感;反之,会产生孤独感、自卑感。现在,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建立良好同伴关系对其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师要以“大朋友”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交往中,如引导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学会合作;教育幼儿助人为乐,鼓励小朋友在父母带领下彼此串门等。在这种开放环境中,幼儿交往机会多,更利于其健康心理的形成。阅读详情:
范文九: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暑期实践论文)琼州学院外国语学院2012年暑期社会实践论文报 告 书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作
者:汤淡班
级:旅游英语(2)班学
号:指导老师:任秋雅交论文日期:日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外国语学院 汤淡摘要:
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所重视,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业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人生中第一门课也是人生教育中最重要的阶段,套用江泽民的一句话就是:心理健康从娃娃抓起。幼儿阶段是孩子语言、思维发展的最关键时期,也是性格、情绪、意志及社会行为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父母的教育不可或缺,同时老师以及其他幼儿的帮助也是必需的。在心理教育的过程中会面临许多困难,可是也不能忽视素质教育以及早期阅读。关键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重要阶段
早期阅读在南昌市青山湖区的阳光花香溢花城幼儿园实践一个月,笔者从事与幼儿有关的实践活动。与幼儿开展互动,教他们唱歌和英语,开拓幼儿思维。这些都是不可缺少的,可是笔者认为,最终要的是了解幼儿的心理,通过一系列活动探讨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俗话说,孩子是祖国的花朵,他们就是祖国未来的重要建设者。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开发他们的脑力智力以及动手能力,更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这样才能让这些幼儿幸福健康快乐的成长,拥有一个完整的童年。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1.
心理健康教育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实际需要。幼儿期是人发展最迅速的时期,这一阶段中的生活经历与环境教育都对幼儿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有的影响甚至是终生。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就认为儿童经验对于人格发展极端重要,在这些经验的作用下会形成一个人长期的人格基本框架与基本特征。所以,早期幼儿的生活环境和教育是否适当,直接关系到幼儿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有关资料显示,幼儿的心理和行为问题是比较普遍的。脾气暴躁、说谎、爱骂人、语言障碍、自私、咬指甲等行为问题存在不少幼儿中。对这些心理问题与不良行为,不及时予以纠正,则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与发展。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解决幼儿发展中存在的心理问题与不良行为。有助于幼儿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与发展。2.
幼儿心理教育是我国社会发展与现代化的迫切需要。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学校教育包括幼儿园教育的基本目的是为社会发展培养所需要的人才。当代社会是一个迅速发展的社会,无论是科技文明和社会生产,还是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都在不断变化更新。面对当代迅速发展变化的社会,强调知识传授的传统教育将难以实现其基本目的,会被强调素质培养和人格发展的新型教育模式——心理健康教育所取代。3.
心理健康教育是幼儿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国际间政治、经济与军事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学技术的竞争,从根本上说是取决于教育、人才与国民素质的竞争。各国都在进行教育改革,提高人才素质。素质教育包括:身体素质、品德素质、文化素质、劳动素质、心理素质,其中心理素质是素质结构的核心成分。幼儿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关键时期,因为这一时期是一个人身心发展的最为迅速的时期,也是人格或心理品质形成的非常重要的阶段。在这一阶段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有利地促进幼儿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并为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的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4.
心理健康教育是幼儿品德教育的基础。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是教育体系中两个不同的部分,但他们之间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从人格结构来看,道德品质是人格的一部分。通过教育社会化的过程,个人认可和同化外在的社会道德规范,并根据这些规范来调节自己的行为。但是。传统学校教育偏重与政治思想和道德认识的灌输,未将道德品质当作一种内在的人格特征来培养,使不少学生的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相脱节。要克服儿童认知与行为脱节的现象,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应进行德育改革,把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并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基础。我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目前,我国早期教育因受3~6岁的学前儿童是心理发展、成长和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其特点是可塑性强,但在心理发展上极不成熟,自我调节、控制水平较低,自我意识薄弱,极易受环境及不良因素的影响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和人格。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与否,将会对他们的认识、情感、个性、道德的发展和社会适应等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目前我国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忽视幼儿健康心理和人格的培养,致使在儿童中普遍存在着独立性差、心理脆弱、怕苦畏难、任性、不懂得关心人、缺乏创造性、缺乏合作交往意识和能力、自控能力差等问题,不少儿童还存在种种心理和行为偏差,如孤僻、攻击性行为、胆怯、多动、吸吮手指、情绪障碍等等。这种状况如不加以重视,势必影响幼儿的发展。重视和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正在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幼儿园教育作为国民素质教育的基础,应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成才打好健康心理和人格素质的基础。因此。各地幼儿园也进行了相关的探索和研究,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也相继拉开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序幕。在幼儿园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存在知行脱节现象、缺乏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必要的桥梁和依托、忽视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维护、家园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上的不同步性。对于这些存在的问题,有以下方法来解决:重视知行统一,把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日常教育活动中、加强心理健康系统知识的培训力度,提高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关注教师心理健康,加强教师的心理维护,提高教师心理素质、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注重家园教育的一致性。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儿童健康心理教育考虑到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依据游戏性、渗透性、成功性、持久性、日常性原则,以无穷多样的艺术活动,陶冶儿童的情操。通过各种活动,满足热痛的合理需求,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为注重动手以及思考能力的素质教育打好基础。这也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原因。早期阅读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迟子建说过儿童文学的阅读没有年龄限制,儿童文学给幼儿的是一种对这个世界美好的期盼的描述,给幼儿一个美好的童话世界。好的文学作品,给人以震撼和愉悦,无论哪一个年龄来读,都是差不多的。现在中国儿童文学气质不对,写儿童文学的人往往生造一种他们认为是适合儿童阅读的文学类型,但往往不是低估就是夸大。低估就是把孩子想的太浅薄、幼稚,夸大则是太沉重、压抑,附加太多社会感在其中,有一种剑拔弩张的感觉。没有一丁点阴暗的东西,只是即使描写阴暗,也没有污浊的气息,总体的气质是纯净的。就像是父母给孩子讲故事一样,给孩子讲童话故事。可是在中国究竟有多少父母懂得搞早期阅读?在胎教观点已经被大多数家长接受的今天,零岁阅读的概念却鲜有人理解。大多数人头脑中仍然有着一个“阅读=识字”的老观念。问题是,在孩子还不会说话的时候,你是不是就不和自己的孩子说话了呢?显然,任何一个父母都是从孩子一出生起,就开始和孩子说话了,即使那时候孩子并不能完全听懂父母在说什么,他们仍然能通过父母的表情、语调和声音大小来了解父母想对他们表达的意思。而就在这个了解的过程中,孩子才学会了语言,学会了说话。同理,阅读对于识字的大人来说,是通过文字了解信息的一个过程,而对于还不识字的孩子来说,他一样可以通过大人讲故事的声音、书籍中的插图,毫不费力地去感受到一本书带给他的快乐,并在他还没有开始认识书籍上的字句之前就产生对阅读的兴趣。所以我们说,零岁,正是培养孩子良好阅读习惯的黄金年龄。一个妈妈,或者一个爸爸带着孩子一起看书,这种在阅读过程中一对一的模式,最能培养孩子集中的注意力。而孩子又是最喜欢模仿父母行为的,父母参与的活动都会让孩子的兴趣大大增加。而且,在父母参与阅读的情况下,孩子不仅仅能得到阅读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父母和孩子在阅读中建立的情感交流,是孩子成长中最需要的营养成分。任何人也代替不了父母所能给与孩子的这种爱,而正是这种爱让孩子在人生的最初,感受到了阅读带来的幸福,并让他一生爱书。在中国,给孩子讲故事的常常是女性,可能正因为这种东方教育的传统模式,在对中小学开展阅读状况调查时吃惊地发现:爱读书的几乎都是女生;而男生,则更多会把课余时间用来做体育运动和其他游戏。不管引起这种读者性别严重失衡的原因究竟在哪里,父亲这个教育者的角色,在早期阅读中都绝对是举足轻重的,因为性别的不同会让父母选择的读物也有很大不同,比如,母亲往往会喜欢那些细腻动人的故事,而父亲会更偏向于选择那些幽默的、有知识的或是有思想内涵的故事。即便是选择同一本读物,父亲和孩子共读的方式也和母亲很不相同。对一个孩子来说,得到多种类型的阅读体验是非常重要的。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早期阅读,零岁阅读,父母跟孩子一起阅读尤其注重父亲与孩子的共同阅读,这些带给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电视和网络无法替代的。 参考文献:刘维良著书《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国医科大周丽倩著论文《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切入点》迟子建著《儿童文学的阅读没有年龄限制》文汇报漪然《有多少父母搞得懂早期阅读》、阅读详情:
范文十:幼儿园心理健康论文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我园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初探幼儿园心理健康论文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我园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初探摘 要:目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下面我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家园积极合作,共同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三个方面做了初步探索。关键词:幼儿 心理健康教育 环境 家园合作目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我园也存在着重幼儿生理保健,轻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论断:“幼儿出生后4~6年,是幼儿形成健康独立意识的关键时期,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习得是成人直接接触中感受最为关切、最为深刻的社会性行为”。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结合我园实际,制定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一)培养幼儿健全的意志品质意志品质的健全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在幼儿遇到困难时,我们不包办代替,而是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困难,坚持到底,直到成功。培养他们做事的坚持性和自制性。(二)培养幼儿具有“两性化”的人格特质“两性化”人格是指一个人身上同时具备女性和男性人格特质。心理学家通过分析发现具有“两性”特质的人心理更健康,更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像我们开展的“小小消防员”“编小辫”等活动就是培养幼儿的两性特质,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三)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每个人的生活都不能脱离社会关系而独立存在。我们经常鼓励幼儿与同伴友好相处、相互谦让、积极合作,这样容易取得同伴的信任和获得成功。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一)更新教师的观念,维护幼儿心理健康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我园一些教师仍然存在着陈旧的观念——注重幼儿生理保健、知识技能的灌输,这些都或多或少的影响幼儿健康心理的养成。我们不仅要尊重幼儿人格、理解幼儿情绪、宽容幼儿过失、维护幼儿心理健康,让他们在宽松民主的氛围中健康成长。(二)创设适合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可以通过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来改变幼儿的不良健康心理。我园根据各班的实际为幼儿创设了像“心情区”“温馨站”“悄悄话角”等区域,为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提供条件。(三)运用科学方法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由于幼儿的心理活动有明显的形象性和不随意性特点。我们采用科学方法:情境教育法——我们创设情境,让幼儿参与、讨论,做出合乎社会规范行为的反应,提高幼儿明辨是非的能力。三、家园积极合作,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家长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家庭环境和教养方式的改变,使有心理问题的幼儿比例逐年上升,像:单亲家庭、父母忙于做生意、家长教养态度和方式不当等等都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我园的做法是:首先,通过“家园联系栏、开放日、专家讲座”等形式向家长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让家长对心理健康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其次,通过“家园调查问卷”,了解幼儿在家的表现,并根据收回的调查问卷进行分析、总结,并向家长反馈,让家长能够在家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幼儿施教,对孩子的点滴进步,我们也及时反馈给家长,使家长积极配合我们对幼儿施教,这样就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次,开展补救性拓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从幼儿园拓展到家庭,从面向全体的发展性教育拓展到针对个体的补救性教育,真正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幼儿心理健康是由多项复杂的内容所组成,教师和家长应从一点一滴中去发现、去塑造,在实实在在的小事上下工夫,利用所有的有效途径,在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培养我们具有完整健康的下一代。参考文献:[1]欧新民.《学前儿童健康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姚本先,邓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期刊论文].文教资料.2004.1.阅读详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