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要来深圳房价还会跌吗了,华为还会走吗

占豪:别让华为跑了与苹果搬离中国带来的警示!
来源:占豪微信&&
【摘要】如果我们再仔细观察一下近几年全国各省市的GDP增速,重庆是一枝独秀,过去些年几乎年年排第一。…… 重庆经济之所以能够一枝独秀,正是因为其经济转型早,引入了更多大型企业到重庆投资,而之所以这一趋势能够持续,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重庆房价控制得好,企业经营成本更低。
  最近两天,两则消息几乎同时爆炸:
  一、 一篇《不要让华为跑了》的文章刷爆朋友圈。文章说,华为终端公司去年已成东莞第一纳税大户,华为未来发展重心可能会从深圳龙岗迁到东莞松山湖,深圳对此要 引起高度重视。接着,深圳媒体对此议题进行了深入报道,深圳龙岗区政府内部传出的消息是一定要留住华为。随后,华为方面回应:公司从未有计划将总部搬离深 圳;对部分业务所在地进行调整属于正常企业经营行为。
  二、当地时间5月21号,苹果CEO库克与印度总理莫迪举行会谈,探讨苹果未来在印度的发展计划。苹果公司上一季度财报数据显示,公司遭遇了13年来首次营收下滑,印度被库克看成是下一个强劲的增长点。此外,库克称,考虑将全部生产线搬到印度。
  这 两则有一定的共同性,一个是将发展的布局由深圳大规模转入东莞,一个是将发展布局由中国准备大规模转入印度。通过这两件事,实际上是给我们的政府特别是地 方政府敲响了警钟。一个地方,如果其经济发展大环境出现了问题,企业就会搬离。正常的产业转移不会影响经济整体发展,但短时间内剧烈的转移将会给宏观经济 带来严重打击。
  对 于华为将其华为终端大规模搬到东莞,很显然应该是基于成本考虑,因为深圳的房价、土地价格和生活成本都太贵,这会大大提高企业的运营成本、员工的生活成 本,企业总成本会因此大大增加,这会削弱企业的竞争力。如果企业竞争力将被削弱,那么企业为何不选择搬到更合适发展的地方呢?对于企业来说,土地成本、税 收因素必然也是其考虑的因素。所以,对于地方来说,需要做的就是控制好企业经营成本,使得产业升级形成良性循环。
  对 于深圳成本的上升,我们不妨看看深圳的房价走势。深圳房价,从2005年的5000来块一平米的均价,到2016年4月均价已接近5万一平米,10年时间 涨10倍。特别是在过去一年多,在原来两万多一平米的基础上直接翻倍,这种成本上升实在太吓人了,这会让企业、人才望而却步。
  深圳房价走势图
  就 地方宏观经济面而言,大量资金被房地产行业吸纳掉,其它行业的企业必然会因为资金使用成本和企业运行成本的上升而遭受更大的经营压力,这种经营压力将会迫 使企业尽量压缩人力成本,这就会对当地实体经济形成挤出效应,加速经济的空心化。与此同时,由于当地房价的大幅上涨会对全国范围形成资金吸纳效应,最终负 面影响整个国家宏观经济的转型升级。想想看,人员工资涨速慢,房价却涨速快,这种收入和房价落差越来越大的结果是房地产泡沫破灭风险的大幅增加。
  所 以,某种程度上说,&不要让华为跑了&应该引起我国更多一二线大城市的高度警觉。以深圳为例,如果像华为这样的企业都因为成本而不得不大规模迁移,那么其 他企业的生存环境可想而知有。在占豪(微信公众号:占豪)看来,如果深圳不是靠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业推动经济发展,那么房地产泡沫最终会破,一旦破掉其 后果将不堪设想。
  再放大一点看,深圳其实一定程度就是中国的缩影。深圳经济不能过快走向空心化,中国经济更不能过快走向空心化。宏观经济,还需实虚结合,以实为主,以虚为辅。只有这样,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才能够完成,我国才能顺利越过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
  占 豪在拙作《货币战争背景&&中国经济与应对方略》和《大博弈 中国之危与机》系列中都强调过,中国宏观经济潜力依然巨大,但最大隐患是房地产行业。高房价占了社会经济太多资源,高房价又带来了太多系统性风险,高房价 会增加我国转型升级的难度和成本&&&&&&但是,现在地方政府依然在借中央政策尽量去推动房产经济以缓解财政压力,这其实是一种寅吃卯粮的对未来的透 支。
  对 这一点,占豪(微信公众号:占豪)在2008年就反对过度刺激房地产,但事与愿违,最终房价还是过快上涨了。就当时看,宏观经济看起来虽然一片大好,但一 方面是宏观经济短期过热,另一方面是转型升级被延迟,事实上却是耽误了我国的宏观经济结构转型和升级,影响了可持续发展。如今,东北三省、山西、内蒙等地 之所以经济陷入困境,很大程度上都是房地产刺激过猛带来的后遗症,本该早一些转型的经济体因为当时的经济刺激得过猛而导致没有实现及时转型。
  对 深圳来说,未来的挑战是很大的,必须想办法留住像华为这样的企业,积极推动创新、推动转型,更快地推出更多高附加值的产品,只有这样才能维持可持续发展的 局面,才能支撑起高房价。否则,一旦转型升级跟不上,高房价无法支撑,房地产泡沫破裂,经济风险将会非常之大。在占豪看来,深圳的警示,其实就是我国一二 线城市的共同警示!
  关 于苹果CEO要将生产线全部搬到印度的说法,占豪的看法是,虽不会那么快,但绝非危言耸听。据媒体报道,富士康到2020年将在印度投资200亿美元建&10到12座工厂生产苹果手机。考虑到中国智能手机的进步,苹果终端产品在中国的市场空间已经见到了天花板,苹果公司开始将未来的潜在市场转向印度这个最 大的潜力市场。
  在 这种背景下,很显然苹果更愿意将工厂迁移到印度,这一方面是因为印度的市场因素,更是因为印度的成本因素。换句话说,如果未来中国的经营成本增长过快,那 么富士康就会大幅收缩在中国的投资,转而大规模投资印度。这种可能出现的情形是在给我们警示,因为如果我国中西部的经济发展又是过于依靠房地产,其结果是 房价大涨,生活成本大涨,企业经营环境快速恶化,中国经济空心化将因此而加速,中国转型升级就存在半途而废的危险。而且,房价过快上涨必然抑制收入的上 涨,房价和收入越来越大会促使房地产泡沫破灭,这又是宏观经济的系统性风险。
  所 以,苹果和富士康给我们中西部各省市带来的警示是,发展经济不能过于依靠房地产,要去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推动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要靠产业的多元化和细 分领域的扩展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不能仅仅依靠土地财政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要精细化经营。对更高部门的政府来说,我们在经济考核方面应该更加科学,对 于房地产行业在当地宏观经济所占比例过重的地方要予以警示,而不是只看GDP数字。
  如 果我们再仔细观察一下近几年全国各省市的GDP增速,重庆是一枝独秀,过去些年几乎年年排第一。但是,我们再看重庆房价,作为直辖市,到2016年4月其 房屋均价只有6968元/平方米,比河南郑州的均价低2800元,比湖北武汉的均价低4000元,差不多只是江苏南京房价的三分之一稍高,和东部沿海大城 市的房价更是没法比。重庆经济之所以能够一枝独秀,正是因为其经济转型早,引入了更多大型企业到重庆投资,而之所以这一趋势能够持续,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 是重庆房价控制得好,企业经营成本更低。
  因 此,对各地来说,华为、苹果&离开&的警示,重庆的经验,是值得我们好好总结、研究与学习的。就现阶段而言,无论是我们国家的经济,还是各地的经济,都需 要基于自身的情况加速转型升级,都要尽量少依赖土地财政,少简单粗暴地推动房地产市场以刺激经济,要尽最大努力通过创新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中国宏观 经济的转型升级成功,绝不是房价的上涨促成的,房价继续上涨不但不会促进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还会抑制转型升级的速度和效率,甚至带来系统性风险。这是各 地方政府需要警醒的地方!
  原标题:别让华为跑了与苹果搬离中国带来的警示!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乌有之乡
责任编辑:云风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wyzxwk0856)
联系值班编辑
值班电话:010-
联系办公室
电话:010-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科星西路106号国风美唐综合楼3号楼1008室
&乌有之乡.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号 /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备:号苹果来了华为还会走吗?深圳为何会成全球经济IP?
来源:华尔街见闻
  本文作者为朱罗纪,授权华尔街见闻发表。
  吸引了国家总理和全球顶级大咖齐聚的“深圳双创周”,以及苹果宣布在深圳设立研发中心。无疑,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标志。它标志着:深圳在持续高增长了35年之后,又成功实现了经济转型,开始真正的走向“深圳创造”,跻身于世界“创新”之巅。
  昨天,在2016复旦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经济学大咖说:深圳现在已经超过香港,10年之内,会超过美国的硅谷。
  如果说中国经济是全球经济过去几十年里最大的IP,那么,深圳经济就是中国经济最大的IP。尤其是近两年,深圳正在成为全球经济最大的现象级城市,像当年的香港一样。
  那么,为什么?
  苹果为什么要落户在一个连中国最牛逼的民族企业华为都已经要外迁的深圳?
  苹果为什么要落户在一个房价持续暴涨已经对年轻人产生强大逼迫的城市?
  难道苹果不害怕深圳已经是全球最贵的高房价?
  苹果官方声明说:深圳是一座充满无限活力的城市。
  完全迥异于深圳时下盛行的主流判断,让我开始认真地思考:为什么都贵得让人们觉得它都要空心化了,深圳还会在这些全球顶级的创新企业眼里继续“充满无限活力”?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回到本源:是什么让深圳在持续发展了35年之后,还依然充满了全中国都非常罕见的城市活力的?主导深圳经济持续多年增长并且在最近两年里成功实现转型的“密码”,到底是什么?
  这么多年来,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就此展开了一波又一波的讨论,讨论的要旨在于提炼出什么才是“深圳精神”。
  我经常也会问起别人这个问题,通常我得到的主流答案是两个:一个是:改革开放、解放思想。一个是:创新奋斗。
  但我必须说,这两个评价我都不喜欢。因为,它们都越来越存在着巨大的理解鸿沟。前者过于意识形态化,造成了民间越来越没有参与感。后者则出现了族群化,仿佛现在一说创新,是特指那些正在创业尤其是玩互联网的企业,吃瓜的群众依然是个看客。
  所以,当你谈起“双创”时。很多人会跟你说:你图样了,这只是为了解决失业问题。
  话语的割裂,已经越来越折射出:这样的总结,已经不能为这座城市2000万深圳人所共同领会了,更不能够更大范围的聚拢起2000万人的内心共鸣了。尤其在现在新的经济形势下,思想市场如果不能重新激活,不能使用大众听得懂、听进心里去的话语来讲,就无法展开和完成对经济新常态的再解释,更难以重新塑造新一轮的经济增长。
  那么,事实是怎样的?我们该怎么解释过去30多年深圳的经济奇迹,又该怎么解释深圳现在成功进行的经济转型?
  看到库克宣布在深圳设立研发中心并将带动20万人的就业之后,我回到家里,做的第一件事是打开电脑,重温了一遍弗里德曼的那只“神奇的铅笔”。
  1980年,诺奖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制作了全球经济史上最棒的10集经济学电视片《FREE TO CHOOSE》。在这个短片里,他向全世界推广了著名的“自由选择”理论:自由市场可以让普通人过得更好,政府应该尽可能的不干预市场,让人们自己做决定。
  是的。
  这座城市之所以能够成为全球经济体的一朵奇葩,根本原因,并不是上面的那两句评价(尽管意思也许都差不多)。而是基于,这座城市从36年前到今天,一直在认真践行了一条朴素但伟大的经济学道理:自由选择。
  如果你问我,什么才让深圳用了30多年成长为全球经济体的一朵奇葩,并且将继续跻身于世界创新之巅?
  我更喜欢这个词:自由市场。
  如果你问我,什么才是深圳精神?
  我更喜欢这个词:自由选择。
  这两个词是一个意思。不同的是,一个指向人,一个指向市场。我相信,今时今日,使用这样的词语来定义“深圳精神”,吃瓜的群众才更能听得懂,也更能觉得“与我有关”。
  每个深圳人,尤其是那些在上世纪来到这里的人,都可以问问自己,当初你为什么决定来这里?
  因为你不想在活在管制的世界里了,因为你想主宰自己的命运,而恰恰有了一个最靠近香港的经济特区给你选择。
  自由,就像空气一样重要。没有经历过管制的人,是不能明白的。
  而到了这里,你发现来对了。这里当然不是没有管制,但是相比你原来呆的地方,自由太多了。你发现,人生真的可以由自己选择。一个人是这样,一个城市也是这样。经济增长,就是这么被激活的。只要你给市场自由,市场就会回报惊喜。
  就是在第一集里,弗里德曼站在香港深圳交界处的罗湖(香港那边的罗湖),指着香港说:这里是自由市场。然后又指着对面的深圳说:而那边不是。那时候,他的两边,共和国的国旗在高高飘扬,英国人的国旗也还没有降下。
  之前1年,深圳刚刚成为经济特区,启动了市场经济之路。而除了深圳、珠海等少数城市之外的其它地方,政府对经济的管制依然有力而明显。
  那么,深圳学的是谁?我们都知道,是香港。
  但很多人也许没有意识到,在1980年,香港作为一个经济体在全球是什么形象?
  也是在那一集里,弗里德曼站在香港的街头说:香港是全球最自由的市场。
  没错,深圳的老师,是全球曾经最好的老师,至今也是全球自由市场的表率。
  我想弗里德曼如果活到今天,看到现在的深圳,他一定会无比兴奋于他的理论又一次被验证了,就像当年的曾经向他认错关于大萧条他是对的一样。
  真正主导深圳经济长达35年奇迹般的增长又再一次成功实现结构升级的原因,正是这个,是深圳比任何一个城市以及同类的经济特区都更加彻底的学到了香港“自由选择”的本质,并且更加透彻的践行了“自由市场”的基因。
  一、为什么深圳的财富创造如此迅猛?――自由市场激活了个人创造的动力,让你能够选择你想成为的样子。
  从36年前一个只有3万人口经济总量可以忽略不计的小渔村,发展到今天一个人口2000万、经济总量17500亿的国际性城市。
  这一切是谁创造的?
  毫无疑问,是人。推动深圳经济高速发展的最直接因素,是自由流动的人才。
  在人类史上最大规模的城市化运动中,我们都曾深受户籍所苦。而在全国几百座城市里,深圳是全国大中城市里唯一一个长期不限制人口流动的城市,也是受户籍所牵绊最小的城市,更是就业流动最高的城市。这个城市,你想来就来,想走就走,想落户满足条件就可以积分落户,想跳槽就跳槽。这里是全国城市里人情负担最小的城市,这里从来没有发生过其它大城市里发生过的排外斗争。
  没有人告诉你应该做什么,怎么做,没有那样一个部门坐在卡夫卡的城堡里发出22条军规:你不能干这个,你不能这样干。你可以选择你想成为的样子。只要不违法乱纪,你可以做你想做的任何事,也可以不做你不想做的任何事。
  所以,人们才会在厕所的墙上写道:钱多、人傻、速来。我们第一次发现:自己的人生,可以自己主宰,自己依靠自己也可以过得很不错。
  一直到今天,中国很多大中城市,依然存在着严重的对人才的束缚政策。比如北京刚刚展开了教育控人,上海、广州一直喊着控制人口规模。人口能否自由的双向流动,是深圳和他们之间的最重要的区别。
  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人口可以自由流动,就会出现人才的市场竞争。能力强的、素质高的能够留下,反之会慢慢离开。对于个人来说或许有时有些残忍,但整个社会的财富总量却会因此能够得到快速增长。深圳36年来验证的就是这一点,还将继续验证。
  而当你对人口流动进行管制的时候,就会造成人才的流动性下降。高素质的人才进不来,低素质的人才出不去,并会慢慢导致阶层固化。负面冲击短期也许无法显现,但长期却会带来巨大的风险。
  之所以深圳能够成为全球经济最大的IP,之所以它今天能够成为全国经济结构最好的城市,是这2000万人共同努力所造就的。而让人才自由流动的基石,正是自由市场的确立。政府较少的干预,正是它能够成为最为成功的经济特区,也是未来能否冲刺“中国硅谷”的基石。
  二、为什么深圳的世界500强是如此的奇特?――自由市场推动了“创造性破坏”的发生,造就了一流的企业和企业家。
  行内一直流传着一句话:北京500强看央企,上海500强看外资,深圳500强看本土。
  到今年,深圳一共产生了5家世界500强:华为、平安、、万科、正威,接下来就是腾讯,这些企业有一个共同特征:没有国家队。
  为什么深圳的世界500强如此奇特?
  是因为像给予人才的自由流动一样,市场也给了企业家们自由竞争的机会。真正的企业家精神是在深圳最早迸发的,他们真正的实践了熊彼特的“创造性破坏”的伟大理论。
  对早期万科曾经有过一句话:除了黄赌毒和军火,万科什么都做过。之前我们一般的解读是:万科多元化,拼命尝试所有不赚钱的行业。但在我看来,这恰恰是因为:自由市场给了王石和万科去自由尝试的机会。你做什么行业,生产什么产品,卖给谁,价格怎么定,都由你来定。但同时,亏了,你自己承担风险。
  而在那个年代,在内地的很多城市,企业经营并不能够像深圳这样自由。
  按照熊彼特的理论,社会必须要重视企业家的作用,而只有对生产要素进行重组,才能够称为企业家。企业家只是一种短暂的状态,当一枚企业家在进行生产要素的重组时,他才能够被称为企业家。余下的时间,他是一枚被颠覆者。
  在当初,(000001,)、(600036,)、华为、万科、腾讯这些企业的出现,无一不是代表了生产方式的重组再造。要么是企业组织形式的开拓,要么是现代金融的开拓,要么是互联网的开拓。所以,像、王石、这些人,可以称得上是一流的企业家。而很多企业虽然也能赚钱,甚至比他们赚更多的钱,但我们一般只会称他们为“商人”,而不会是企业家,原因就在这里。
  所以,到了新时期,当乔布斯发明了苹果手机,当卡兰尼克发明了uber,当马化腾再度推出了微信。那一刻,他们都又变成了牛逼闪闪的企业家。他们对现有的市场秩序,对现有的生产关系,都造成了巨大而深刻的冲击和颠覆。这种“创造性的破坏”,不会出现在政府干预较多的市场体系里,而只会出现在政府干预较少的自由市场中。
  相比于很多城市,深圳更加重视企业家的作用,重视由企业家来主导组织生产买卖,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正如王石所说,他们是深圳的既得利益者。但同时,他们也是自由市场的践行者,他们通过公平的市场竞争,缔造了深圳企业在世界上的地位。并且,他们还引领了其他企业家和个人继续信赖这种市场理念,继续张扬个人的奋斗和创造力。
  自由市场是企业家创新精神的基石,而企业家的创新,反过来又会强化自由市场的繁荣。
  三、为什么同样是经济迅猛增长,只有深圳实现了“深圳蓝”?――自由市场能够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均衡。
  全中国副省级以上的城市里,哪里的空气最好?深圳。时下的PM2.5是29微克,未来5年的目标是28微克。
  社科院在今年5月的里,特地强调:深圳是唯一一个实现了经济增长和生态平衡的大城市,万元GDP能耗全国最低。
  而我们这几天,又一次看到北京的雾霾高发,又一次看到关于煤炭、关于汽车尾气排放的环保限制。
  深圳为什么能够实现万元GDP能耗最低?要知道,深圳的小汽车保有量也超过了300万辆,总量全国第三,密度全国第一。
  你千万不要告诉我,这是因为政府的监管到位,才给我们留下了一方可以自由呼吸的空气。那会让其它城市的市长们立即陷入巨大的沉默,仿佛他们的管理是那么的失败。
  你更不要告诉我,是来自海上的台风,把本该属于我们的雾霾,吹到了遥远的北方。
  是自由竞争实现了经济增长与环境生态的相对平衡。
  深圳的空气并不是一直比较好,我记得刚来的那几年,满大街还是脏兮兮的。这几年变得好了,深圳蓝经常出现。环境好最直接的解释是污染排放少了,污染排放少了,是因为那些能耗高的产业离开了。在过去5年,深圳“主动淘汰外迁”了1.7万家企业,这些企业里大部分是能耗较高或是对成本比较敏感。
  但我更认为,外迁是企业的“主动”选择。因为在深圳钱越来越难赚了,只有那些发明出更有效率的技术,生产出更好的产品的企业,才能活下来。
  所以,符合事实的逻辑也许是这样的:自由竞争创造了更多的财富――提升了城市的土地价值和综合成本――能耗高或者对成本敏感的企业会因为难以支付更高的成本因而选择离开――高效率高附加值的企业会活下来――带来环境的平衡。
  这是市场自然的选择,政府的监管和引导当然是最重要的保障,但却不是根本性的。反而政府的干预过多,往往不利于市场的自然出清。也许,这是为什么那些比深圳更有条件实现生态净化的大城市,最终反而没有比深圳做得更好的原因。
  当然,我并不是说那些城市一定就是不愿意出清污染大的行业,也必须要承认北方的雾霾如此之大有它客观的原因。但是,这并不影响这个大逻辑:实现环境均衡的根本途径,是产业之间更加自由的竞争,更严格的环保法规和政府监管是法治层面的保障。
  那么,华为也外迁了,它也是这样的低效率的企业?
  显然不是,因为,我从来也不认为华为离开了深圳,而且我相信任正非最终也不会选择离开。原因就是,华为需要自由竞争来确保企业始终拥有强大的竞争力,而深圳的自由市场基因是最好的。选择将生产部门甚至一部分研发部门分散到成本更低的地方,但是核心部门和总部留在深圳,这符合华为的长远利益。
  如果这样说你还不够明白,那么,就看苹果正在做的事情是什么。你总不至于说,苹果比华为还要低端吧。库克将研发部门设在深圳,与北京一南一北遥相呼应,这是世界顶级企业对深圳市场潜力的整体判断。
  一句话:深圳36年的经济奇迹,本质上是对“自由市场”的践行。
  36年前,我们正是选择了这样的经济制度,而深圳,正是践行这种经济制度最彻底的城市。适度的自由市场,正是主导了深圳成为全球经济最大的IP的根本原因。而自由选择,也真正是与深圳每一个人有关系的“深圳精神”。
  正是这条道路,深圳才能够持续高速增长了35年,并且成功实现了创新转型。这是深圳过去35年的改革开放留给2000万深圳人的最大的财富,也是深圳之所以到今天还能够保持“无限活力”的原因,更是深圳带给全国其它城市的最大借鉴。
  为什么其它地方没有成为深圳?因为他们没有条件像深圳被赋予可以拥有(适度)自由选择的条件。
  为什么其它同样是经济特区的城市没有成为深圳?因为他们没有像深圳这样践行(适度)自由市场理念更加的彻底。
  是的,你会说,深圳这个自由市场的来源,是源于35年前的改革开放政策好。这我不否认,但深圳人更需要确立的共识是:真正践行、维护和传承这样的市场基因的,是2000万全体深圳人,它和每一个人有关,而不仅仅是属于官方话语,或者是特指创业群体的。
  深圳经济的奇迹,不是我们通常认为的凯恩斯的胜利,而是弗里德曼的胜利。
  在这座城市生活的每一个个体,都在享受着过去30多年自由市场带来的可见和不可见的福利,也都在潜移默化的继承和传递着这种基因。这才是真正的深圳精神,与你我都有关的城市基因。
  当然,深圳市场的自由度,远远没有我们描绘种的乐观,它依然有非常多的不(,,)。准确的说:我们只能说和国内其它城市相比,它是一个相对自由的市场经济体。在很多行业,我们依然看到政府有着非常多的管制,尤其是近年来的市场。和国外相比,我们的法治环境的规范和思想市场的激活,还有更远的路。
  总之,未来的深圳,唯一最应该要做的是:继续强化一个尽量少干预的小政府,确保相对自由的市场底色不变。这是深圳这座城市能够在过去、现在以及未来保持“无限活力”的必要条件。可能你继续坚持这样的底色未必能够让深圳永葆活力,但失去了这样的底色却足以让这座城市衰落。
  仅仅是适度,一座城市就可以迸发出如此强大的能量。
  也许,此时此刻,我们都可以来重新思考:苹果来了,华为还会走吗?
关键词阅读:
责任编辑:汪丽&RF12967
中国证监会授牌&&&民生银行资金监管&&&
数据来源:盈利宝基金研究中心,巨灵数据支持
全场购买手续费4折起!
近一年涨幅
近一年涨幅
机会早知道
已有&0&条评论
<span class="mh-title"
style="color: #小时点击排行苹果前设计师在华为待一年又走了,什么原因?
苹果前设计师在华为待一年又走了,什么原因?
商业德云社
015年10月,华为宣布,曾帮助苹果设计iPhone和其他产品用户界面的阿比盖尔·布罗迪(AbigailBrody)加入该公司,负责对华为的EMUI界面进行优化。最新报道显示,布罗迪已经从华为离职。布罗迪确认,她由于个人原因从华为离职。在她2015年加入华为时,华为表示,布罗迪将协助华为优化用户界面,帮助该公司的产品参与全球竞争,同时使界面看起来与苹果有所差异。2016年,她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她希望华为智能手机能提供“全球首个真正有灵魂、有情感,符合人类心灵的操作系统”。然而,TheInformation援引消息人士的说法称,布罗迪最终并不适合华为。实际上,她关于调整EMUI的理念并没有获得华为公司内部的太多支持。此外,她常驻旧金山,距离华为的深圳总部太远,很难将自己的想法与其他高管协调。华为于2016年推出了EMUI5.0版本。外界并不清楚,布罗迪在这一版本设计过程中的参与究竟有多少。她的离职或许表明,华为和其他中国智能手机厂商需要更努力地去招聘并留住美国的人才。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业德云社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对自己的资源或通过努力进行优化整合!
作者最新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深圳的房子还会涨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