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上课视频中班上课的问题有哪些

幼儿园课堂教学提问的几点思考
幼儿园课堂教学提问的几点思考
文: 张文聘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关注个别差异,并积极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促进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幼儿园的课堂教学活动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课堂提问更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它是课堂上了解幼儿,反馈教与学信息,提高课堂效益的关键,更是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的体现。一位美国教学法专家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可见,提问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陶行知先生的这句“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也充分说明提问的重要的意义,更强调了提问的技巧。课堂教学提问是教学中最主要的活动形式之一,高效的课堂提问可以创造和谐、宽松的学习气氛,启发幼儿的思维,促进幼儿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并能增强幼儿的主动参与意识。
然而在我们的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课堂提问行为还存在着很多不足:所设计的问题往往浮于表面,追求的是热闹的场面,问题未经精心设计,常常出现散、针对性不强的缺点,提问时往往习惯用口头禅式的“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之类词汇来发问,导致有的问题在教学活动中可有可无,而提问方式单一、内容简单等一些毫无意义的无效提问,更限制了孩子的想象空间,其提问行为既违背了新课程教学的理念与要求,也使课堂教学缺乏其应有的效果,这些提问只能是利少而弊多。本文就当前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进一步改善提问的行为策略、把握提问的有效性等方面作一分析阐述。
一、存在的问题
提问设计偏离目标、缺乏启发性
在组织教学活动中,教师在让孩子认识事物时,提问往往会绕一大圈子,使孩子的回答怎么也不能点到问题的中心,偏离了活动的目标。
例如:在开展语言活动“蛋宝宝站起来了”活动中,教师为孩子提供了鸡蛋、瓶盖、橡皮泥、空罐头、小沙筐等用具,旨在让孩子在尝试让蛋宝宝站起来的实践过程中得以体验,再得出结论,帮助孩子梳理在这些用具中哪些是可以帮助蛋宝宝站起来的的,哪些是不可以的,当活动进入交流经验的过程后,教师问孩子:“这是什么?你们认识吗?”于是,有的孩子说是可乐瓶盖,有的孩子说是啤酒瓶盖子……。教师的目的是帮助孩子了解这些东西是可以帮助蛋宝宝站起来的,但问题提得并不得法,结果孩子的回答也纠缠不清。这时,教师接着追问:“这到底是什么瓶盖呢?”此问一出,孩子们更偏离了原来的目标,纠缠在是可乐盖还是啤酒盖的讨论中。其实,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可以随机应变的问孩子:“这个盖子你试过吗?它能帮助蛋宝宝站起来吗?”至于是可乐盖还是啤酒盖的问题,可以放到事后讨论。
由于教师提问的目标指向产生偏差,孩子的回答当然不能点到中心点上,这是教师在活动中比较容易产生的共同性问题。同时,在教学活动中,如果问题设计不当,就会造成过程零散、脱节,启而不发,变成教师毫无价值的自问自答。而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幼儿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
2、提问缺乏层次性与针对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时会抛出许多的问题,而不注意问题的顺序和难易层次,幼儿的思维能力难以和老师同步,在教学活动中往往会使幼儿望而生畏,失去学习的兴趣;有时教师提的问题过长过多,但又怕孩子听不懂,便反复解释,造成孩子既记不住,更不知道该回答哪个问题的现象。
例如:“可爱的脚宝宝”这一活动,教师在与孩子一起探讨脚宝宝的本领时,将一长串的问题抛向幼儿:“脚宝宝的本领大吗?大在哪里?脚宝宝都有哪些本领?”幼儿于是七嘴八舌,有的说脚宝宝的本领不大,有的说大的……。孩子的回答正说明教师的提问不够明确,过于繁琐。其实,对于全体幼儿,教师可以这样来设疑:“脚宝宝的本领可大了,它会走路,脚宝宝还有什么本领?”而对于能力强的幼儿,教师则可以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设疑:“跳舞的时候需要手宝宝、脚宝宝一起帮忙,还有什么事情是需要手宝宝、脚宝宝一起帮忙的呢?”
同样是探究脚宝宝的秘密,教师可以将问题进行适当的分层,针对群体、个体提出针对性的问题,这样,孩子探究的方向才能被正确引导,回答也更加地准确。
3、提问偏向个别性
教师提问后理应关注全体幼儿的回答,但事实上往往出现与个别幼儿密集地对话的现象,这时,教师忘掉了全体,不能引起生生互动。
例如:“变、变、变”
这个活动是让幼儿通过实验观察,了解两种颜色调和后会变成另一种变化。在幼儿个别操作后,教师请幼儿在全班小朋友面前交流经验。幼儿拿着自己的记录纸,教师设疑:“你是怎么样记录的?为什么这样记录?”于是,这张记录纸的介绍成了这个孩子与教师之间的个别互动,教师只关心这个孩子的记录纸,别的孩子也都在关心自己的记录纸,交流者与倾听者风马牛不相关,集体教学变成了个别辅导。其实,教师可以适当的抛一些问题给其他孩子,引起其他孩子对同伴记录纸的关注。如:“他的记录纸你们都能够看懂吗?”,“看看,他的实验结果和你们做的一样吗?”
如此等等。
通过指向学习群体的问题,引起幼儿群体对幼儿个体经验的关注和迁移,引起交流的兴趣与愿望。
4、提问过于单一与封闭
教师的提问过于单一,有时封闭提问过多,很难引发一些深层次的话题。如“丹顶鹤的故事”这一活动,教师让幼儿讨论拯救丹顶鹤的好办法:“你有什么办法救出丹顶鹤?”在孩子分别讲述自己采用的方法的过程中,教师反复问孩子相同的问题:“还有什么办法?”孩子讲来讲去都是与同伴差不多的办法。如果教师适当改变提问的方式,如:“还有什么不一样的办法?”,“你有什么更好的办法?”这样对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提问要求,对不同层次的孩子有多层次的提问要求,就避免了由于提问过于单一而引发的思维阻塞。
二、分析与思考
针对教师提问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深深体会到:教学提问在不同的活动中其内容、方式是多样性的,下面就改善提问的行为策略、把握提问的技巧和有效性应等方面加以分析与思考。
1、提问应具目的性
做任何事情都有目的,提问也是如此,课堂提问不是为提问而提问,必须为教学目的服务。目的性即为什么设计这一问题,通过提问——解疑,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没有目的就失去了方向,没有目的就失去了动力,一堂课的所有环节的设计都要围绕教学目标,逻辑上环环相扣的设疑提问是通向目的的幽径,同时,每一次的提问都应有自己的阶段性的目的——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入研讨或对下问题进行铺垫导入,甚至问而不答,使幼儿产生悬念,保持思维的兴奋状态,然后在关键时期提示答案,画龙点睛,达到教学高潮。
2、提问应具针对性
所谓针对性即“问谁”的问题,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要花深厚的备课功底,孩子在学习、生活经验、能力等方面有各种的差异,设计一个简单的问题给反应迅速而不求甚解的孩子,不仅无法起到激发积极思维的目的,而且会因为失去“跳起来的桃子”的快乐而打击孩子的兴趣,对其他孩子的思维也是一种扼制,这就要求教师在问题的设计上要有一定的层次性和区分度,要求教师对孩子的能力有正确的认识,能够做到不同孩子有不同的问题,不同的问题针对不同的孩子,使他们通过积极思考能在自己的层次上获得新的提高。新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关注个别差异,促进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3、提问应具层次性&
提问和我们说话写文章一样,讲究层次清楚,好的提问也应当做到这一点。
提问的内容应难易适度,注意问题的层次性。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提出问题,引导幼儿有浅入深地思考问题,并逐步加以解决,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提问中,可以逐步增加问题的难度,而不是提第一个问题就让幼儿望而生畏,失去学习的兴趣;还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顺序和层次性,以使幼儿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也同步地得以训练和提高。
例如:在语言故事讲述中,提问应有层次,以帮助幼儿理清思路,组织好故事结构:“图片上有谁,在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事,后来是怎么解决的”,这样的问题便于幼儿按照“人物——地点——事件——结果”这一顺序较清楚、完整地讲述故事。再如大班的数学课“测量”中,教师提供回形针、火柴棒、吸管等三种物品。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玩具宝宝挤在一间屋里真难受,请你帮他们分分家,一样的放在一起”,幼儿第一次简单动手操作,进行分类、摆放,对于全班幼儿来说,都能达到目的,而且使能力较弱的幼儿也增强了自信心;接着教师又安排了第二个问题:“它们要进行排队比赛了,请你们从小旗开始排,排好后看看发现了什么?”。幼儿经过操作、比较,得出了不同物体排列的长度也不同,并且记录了结果。然后,教师又提出了第三个问题“你们愿意接受老师的挑战吗?请你再把玩具宝宝排队,排到红线结束,看看又发现了什么?”幼儿按同等的长度排列发现了同等的长度用的三件物体的个数是不一样的。
一个个提问由易到难,一个个环节紧紧相扣,一个个层次清晰明了,教师教得轻松,幼儿学得愉快。
4、提问应具递进性。
有价值的提问设计能帮助幼儿梳理不同的经验,
层层递进。在预设活动中,幼儿的经验大多是无序的,零星的,因此,教师的提问设计应该有一定的逻辑性,有利于幼儿对新的概念的形成;对一些复杂的问题,教师必须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易及难,多层设问,层层递进。
例如:在《振动产生声音》的活动中,教师从“小乐器”入手,问幼儿: “为什么这些乐器放着没声音,敲了、打了……就发出声音了?”为的是让幼儿介绍自己在玩小乐器过程中制造声音的方法并引发他们对乐器发声的思考,并借此过渡到“鼓面振动的实验”中。教师又通过: “如果我在鼓上面放个小狗,我用鼓棰敲了之后会怎么样?”“你们发现了什么?”“为什么小布狗在跳?”“如果我不敲,会怎么样?”“有什么办法知道鼓面在振动?” 等提问让幼儿对振动产生声音有了初步的概念,之后,教师提问的话锋一转:“上次玩了那么多乐器,为什么会发出声音?它们又是哪里振动?用什么办法去感觉到它们在振动?”教师十分自然地将提问的层次再一次递进,帮助幼儿迁移,并再次追问: “除了乐器,还有什么也会发出声音,又是哪里振动的?”这样的提问,既让幼儿有线索可寻,同时又回归生活,巩固获得的经验,使幼儿的经验由无序而变成有序。
5、提问应具开放性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这就对教师的教学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教学活动中的开放性提问正符合了《新纲要》的精神。开放性提问是指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求幼儿不能只用简单的是或不是来回答,而是要激发幼儿在自主的思维活动中萌发创新思维。
例如:在“萝卜浮起来了”的活动中,当孩子们看到教师提供的材料时,教师第一次提问是:“你们认为胡萝卜放在水里会浮起来吗?”孩子的回答都是很单一的,只有“是”或“不是”两种。有的孩子有自己的理由,但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思路;有的孩子盲目跟“风”,没有自己进一步的思考与探究。根据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老师又调整了自己的提问:“萝卜放入水中会怎样?有什么办法能让它浮起来?”这就使孩子打开了思路,他们互相交流自己的方法:有的说把萝卜放在碗里,有的说在水里放盐……。但继而也有孩子提出:为什么大家都放了盐,但是我的萝卜浮在半当中,他的萝卜却浮在水面上?幼儿在畅所欲言中激发了实验探究的兴趣。
在设计教学活动中教师适当提高问题的认知层次,增加高层次问题的数量,多给孩子们思考的机会,让幼儿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学习积极性不断提高,幼儿还能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可见,开放性的问题,不仅能鼓励孩子的发散性思维、提高孩子的思辨能力,更能将探究活动引向深入。
6、提问应具验证性
幼儿园的活动丰富多样,某些活动涉及的领域也较多,如科学活动是以培养孩子的自主探究意识为重点的一种活动,老师所设计的问题有时需要孩子进行实验操作后才能找到答案,当孩子们在以交流、分享为主的情景中产生了认知冲突,这时教师不应急于把答案告诉孩子,而应创设民主、平等、交流沟通的氛围,提出能引发幼儿互相辩论的问题,促使幼儿解释、反省、调整、重构自己的概念,从中学会考虑、接纳他人的主张和想法。
例如:在《磁铁宝宝的好朋友》的活动中,孩子们对光碟、电池等物品各自有许多不同的看法。有的孩子认为,光碟是磁铁宝宝的好朋友,因为它闪闪发光;有的孩子认为电池不是磁铁宝宝的好朋友,因为它的外包装是塑料的。教师没有急于替孩子出主意、想办法,而是给孩子思考、解决问题的时间与机会,耐心等待孩子自己解决问题,为此,教师提问:“电池是磁铁宝宝的好朋友吗?你有什么好办法来证明?” 以此来激活幼儿的思维。孩子们带着老师抛给他们的问题,去思考、去寻找答案:用磁铁去吸一吸哪些物品,吸时不放过这些物品的任何一个部分,甚至拿着这个物品倒过来看一看,看看吸在物品上的磁铁是不是吸牢了。经过试验,孩子们惊奇地发现,不是所有像金属一样亮晶晶的东西都是磁铁的好朋友,不发光的也不一定都不是磁铁的好朋友;还有的物品一部分能被磁铁吸住,一部分不能被磁铁吸住。原来,很多事情要亲手试了才知道……。
孩子们通过进一步讨论、实验,充分理解和解决问题,获得证实性的经验,也引发了幼儿对问题的进一步思考。&&&&&&&&&&&&&&&&&&&&&&&&
7、提问应具互动性。
常言说的好,一个巴掌拍不响。提问题也是这个道理,如果只有老师的提问而没有幼儿的疑问,也不能激发孩子的思维。教师在向孩子提问的同时,应引导孩子自己提出问题,互动式的提问才能更具创造性。如语言活动中的看图讲述,就是让孩子自己提出问题最有效方式。教师可引导孩子思考:“你们觉得这个问题应该怎么解决?”“老师再说一遍,如果小朋友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举手提问,看谁能把老师问住了?”这种互动式的提问,让幼儿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发现、学会了交流。时间久了,能使孩子们逐步养成善于发现、善于观察的习惯,提高了他们在活动中的参与性。
8、提问应具趣味性。
兴趣是幼儿学习的源动力,孩子对于感兴趣的事物要有兴趣,我们应该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入手,提出孩子感兴趣的问题。新纲要指出:要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宽松、和谐的环境,让孩子有话要说、有话想说、有话敢说,同时,教师提问的语言应有吸引力,有幽默感,激发幼儿的兴趣,给孩子说话的机会,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完全是凭他的兴趣所为,对课堂教学中所接受的知识都是由教师的一个个提问,通过讨论、实践、操作而来的,教学中的提问,要融设问、探究、质疑为一体。我们在设计提问时,要通过自己精巧设计的问题,结合恰如其分的语气及表情等态势语言来诱发幼儿对问题产生兴趣,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深入到问题的探求中去,萌发出学习、探究的欲望。在课堂教学中,对某些问题提问,应把握好时机,运用风趣幽默的语态调节课堂活动的气氛,孩子们富有趣味性的回答也能促进其思维的发展。在课堂提问中,设计的问题应富有情趣、意味和吸引力,使幼儿感到在思索答案时既有趣而又愉快,在愉快中接受教学。如“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角色?”“这个故事你觉得哪句最有趣?”等等,孩子们富有童趣的回答能使活动气氛更加的热烈。
9、提问应具空间性
提问与回答之间应隔一定的时间,让幼儿有较充分的时间、想象的空间考虑答案和组织语言,对不同的问题留给幼儿思考的时间应有所不同。简单的问题留给幼儿思考的时间可相对少一些,如“你看到图片上有些什么,你在桌上的玩具盆里发现了什么。有些较为复杂的问题留给幼儿思考的时间可相应延长,如数学课中“为什么同样的一条线三种物体摆,有的个数少,有的个数多呢”“把物体拿掉以后,怎样让别人看到你动手实验的结果呢”,让幼儿用个别、小组讨论的方法相互启发。
提问后幼儿回答的答案,有时候会让人莫名其妙,教师也不必太着急,应鼓励幼儿重新思考,给予他们时间,也可以通过追问,给他们一个思考、补充说明的机会,也许这一次孩子能够说得很好,那自然很好,也许他们说不清,但多少能给我们一些“线索”,给幼儿候答的时间,同样也给了我们一个思考,推测孩子的想法和相处恰当的反应方式的时间。
10、提问应具灵活和多样性。
课堂教学提问的设计技巧,在课内看似随机应变,实际上功夫在“课堂”外,如何把握提问的灵活性,对教师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和教学活动经验,使提问既不落俗套,又能收放自如,使提问的各个环节都能为教学目标服务,达到预期的目的,所以它要求教师既要备教材、教法,又要备学生,按照教学规律,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同时,在提问的方式上又要不拘一格,应根据设问的目的与提问的对象的差异而各异,通常我们对问题的设计不外乎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来提出问题,引起幼儿的思维活动,这些问题直截了当,让幼儿一目了然的知道要回答的问题是什么,从哪些角度去思考。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尽可能的设计一些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引出问题,来激活幼儿的思维。
课堂教学提问,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门艺术,课堂提问看似简单,但实施起来却往往有相当的难度,问题设计得好,教学环节会一环接一环,层层递进,教师的主导,幼儿的主体就能淋漓尽致地体现,可以启发幼儿的思维,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反之,问题设计不当,就会造成过程零散、脱节,启而不发,变成教师毫无价值的自问自答;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既能凸现幼儿的思维拓展空间,更能架起师幼互动的桥梁,但由于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使实际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难预料性。所以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才能在实践中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
总之,教师课堂提问应以激发兴趣、启发思维、难易适度、灵活多样为原则,从幼儿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提问,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作用,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中班幼儿倾听习惯与能力的培养策略
信息来源: & 访问次数:3281 & 发布时间: & 编辑/作者:佚名
&一、倾听对于幼儿的意义&&&&&& 倾听是幼儿的获得的第一种语言技能,在他们开口说话之前已发生。倾听是幼儿接触社会、接收信息的重要途径。善于倾听是一个人不可缺少的修养,学会倾听不但能正确完整地听取所要的信息,而且会给人留下认真、塌实、尊重他人的印象。美国教育学家娜思夫人说过一句至理名言:从小播下良好习惯的种子,将会获得命运的收获。因此,有良好倾听习惯的孩子将终生收益。二、倾听与幼儿学习语言的关系&&&&1、幼儿学习语言是从听开始的。语言的发展由输入和输出两个过程组成,听是学习语言的输入过程。学习语言是从听开始的。因此,听的能力对将来的说、读和写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倾听能力的养成是幼儿学习语言的中转站。幼儿只有学会了积极有效的倾听,才能更好地和老师、同伴进行互动:只有学会了听老师的问题,才能更好地进行师幼互动;只有学会了听同伴的回答,才能做出自己独特的回答。只有懂得倾听、乐于倾听并且善于倾听,才能更好地理解语言。三、《纲要》关于幼儿倾听方面的要求&&&&&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语言领域目标2中提出:“注意倾听对方说话,能理解日常用语。”我对这句话深入理解,这里面包含了对幼儿和教育者两个层面提出了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方面要求幼儿注意能专注的、认真的听,要求教育者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另一方面要求幼儿能理解的听,听得明白,要求教育者能帮助幼儿提升言语理解能力。&&&&两个不同的要求之间既不同又有着内在联系,即专注的听是理解的听的基础,只有专注的听才能听清、听懂,才能理解,能理解后才能进行语言表达。四、倾听习惯与能力的概念界定倾听习惯:听者在倾听言者时的行为表现。倾听能力:听者理解言者口语表达的信息和在头脑中将语言转成意义的能力。五、本班幼儿倾听习惯存在问题以及原因分析:(一)存在问题:1.表现欲望强,不注意听别人说话。我班孩子年龄在4岁到4岁半这个阶段,表现这这个年龄段的性格特点,性格活泼,表达欲望强,每天有说不完的话,问不完的问题,但是自控能力相对较差。每当老师提出一个问题,都要争先恐后地抢着回答,都想自己起来说,不注意听别人的回答,往往会出现相同的答案。2.随意“插嘴”,打断别人谈话。上课时,老师说话的时候喜欢插嘴;遇到感兴趣的话题,没等老师说完,就开始你一句我一句的说开来;3.欠缺倾听的耐心。4.理解能力相对欠缺。(二)原因分析:1.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局限。受幼儿年龄特点的局限,注意力容易分散,自制力比较弱,缺乏倾听别人说话的耐心,在听的过程中难免会做小动作、东张西望等。2.老师缺乏对幼儿倾听能力和习惯的培养。教师认识不到位,认识不到倾听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意义。教师平时对幼儿的语言能力培养侧重“说”的能力,而对“倾听”能力的培养放在不无足重轻的位置。3.老师的评价出现偏差。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总鼓励幼儿积极回答问题。幼儿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而争着回答老师的问题。当幼儿回答问题之后,老师又进一步给予强化(如“回答的真好”、“真棒”),让幼儿形成一种固定认知:老师喜欢积极回答问题的幼儿,我只有积极回答问题才能得到老师的表扬。4.家长教养态度和方法出现偏差。许多家长认为听力是与生俱来的,没有必要培养,遇到孩子插嘴或不专心倾听则训斥、责备孩子,如大人说话小孩别“插嘴”等。训斥、责备的式则使孩子失去倾听的欲望和兴趣,会变得不爱倾听或不会倾听。还有一种极端的表现就是成人以孩子为中心,认为插话等是孩子自信、能干的表现,往往过分顺着孩子的意思,以致使孩子愈加不会倾听。5.成人不良的榜样。&&&&&& &父母、老师等是孩子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他人。成人的言行举止不可避免地对孩子产生影响。有些成人在和别人交往时、和幼儿交谈时就不会倾听,因此,孩子在无形中习得了他们的不良行为。六、培养幼儿养成有意识倾听的良好习惯。(一)何为良好的倾听习惯和能力&&&&良好的倾听习惯:他人说话时注意倾听,不随意“插嘴”。&&&&良好的倾听能力:意识倾听能力,有倾听别人说话的愿望和兴趣;辨析性倾听能力,能听懂不同场合,不同语气所表达的语言说表达意思。理解性倾听能力,能理解言者的话语,能往下接话。(二)如何培养幼儿倾听习惯和能力&&&&1.培养幼儿养成有意识倾听的良好习惯。&&具体做法:&&(1)教师转变观念,改变评价标准。既要表扬大胆说的幼儿,也要经常鼓励幼儿注意倾听。&&(2)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环境。在教室里,不要大声喧哗;在活动间隙时间播放轻音乐、优美的散文、诗歌。&&(3)进行常规培养。通过故事等幼儿感兴趣的形式,让幼儿明白倾听的重要性。&&(4)活动之前给幼儿提出倾听任务,给予幼儿任务意识,让幼儿带着任务去倾听。&&&&2.培养幼儿辨析性倾听的技能。&&&&具体做法:&&(1)做语音游戏。例如:“这是什么心情的声音”、“打电话”、“什么乐器在歌唱”等等。&&(2)让幼儿有机会听不同的声音,并进行模仿。例如:大自然的声音;动物的叫声;不同交通工具发出的声音。&&3、培养幼儿理解性倾听。&&具体做法:&&(1)教师、家长丰富幼儿生活经验,拓展幼儿眼界。鼓励家长多让幼儿外出活动、参观、游览等等。&&(2)利用活动间隙时间,给幼儿更多的“听“”说”机会,例如:开展“每日新闻”、“每日故事会”等等活动。&&(3)创设幼儿交流互动的角色游戏环境,让幼儿有机会接触不同角色的语言。&&(4)组织幼儿谈话或欣赏文学作品,丰富幼儿词汇,提高幼儿语言理解能力。&&4、家园合作,巩固幼儿良好倾听习惯的形成。&&具体做法:&&(1)多与家长沟通、交流家长,指导家长正确处理孩子“插嘴”的现象。&&(2)要求家长树立自己倾听的形象,对待孩子的问题耐心的倾听,热心解答。(3)鼓励家长多给孩子讲故事、让孩子有机会听音乐、各种乐音。营造良好的家庭倾听环境。
上一个信息:
下一个信息:
Country Garden Venice Bilingual Kindergarten 2012 碧桂园威尼斯中英文幼儿园地址:湖南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星沙大道325号 Tel:9建议浏览最佳分辨率:1024 X 768 湘ICP备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班上课时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