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电影小马中模拟小马的视线的镜头是怎么拍的?

与演员共舞,走进《推拿》《万物生长》摄影师曾剑的摄影创作故事_Oh_微信公众账号和文章的导航及推荐
与演员共舞,走进《推拿》《万物生长》摄影师曾剑的摄影创作故事
日,大峰传媒有幸和曾剑老师面对面地交流,围绕电影《推拿》从“盲视觉”的风格化创作、纪录式的镜头捕捉、模拟自然光效三方面入手,听曾剑老师为我们解读摄影创作故事。
曾剑,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中国内地电影摄影师、剪辑师。
主要作品:
《万物生长》
《浮城谜事》
《观音山》
《不怕贼惦记》
《春风沉醉的夜晚》
我拿到《推拿》电影剧本之后,开始时设想拍成黑白片,计划用16毫米胶片拍4:3画幅。给娄烨看了试片之后,由于黑白太过特殊,所以这个方案被否了。并且我们有很多演员是非职业的,用胶片拍不仅工艺麻烦而且预算太高,随后确定下来用数字机拍摄。
对如何呈现“盲视觉”第一个想到的就是lensbaby,于是在淘宝上定了lensbaby普通EF口。收到的当天就拍了很多视频,晚上剪辑好了把试片拿给导演娄烨看。娄烨看过后觉得这种方式很带劲,但还差一些其他的东西,毕竟用特殊镜头拍摄会显得太过概念化。有了大致的拍摄方向后,我们接着做了很多的探讨和试验。
我也研究了红外摄影用于表现“盲视觉”。红外摄影属于平面摄影,很少有用在电影摄影中。电影《推拿》表现的是一种特殊的影像,除了正常的影像表达,有很大部分摄影都属于我们理解的盲人的影像。其实盲人是看不到影像的,但是电影里必须用恰当准确的方式去表现,所以这部分影像内容和表达意图跟红外摄影的一些感觉很相似。通过淘宝,我把自己的机器寄过去请卖家帮我改成红外摄影。拿红外做了一部分试片,但发现红外的一个问题就是如果用彩色的话,色彩关系就会变得极其混乱。镜头的色彩关系变了之后,就会显得特别的诡异。于是,红外摄影的设想只好放弃。不过后来在和崔健一起去意大利拍摄《通往无之路》用了红外摄影,最后效果很满意,觉得机子没有白改。(PS:文章结尾处有《通往无之路》视频)
定下了lensbaby拍摄方法后,我拿着PL口的Lensbaby镜头没事的时侯就拿着机器在片厂瞎拍。有一次我把手指放在镜头前面乱动,由于lensbaby的光圈全开,手指离镜头特别近,所以手指不成像又能造成光线的变化。这样拍摄方式形成了一种前后透视的错位,并且明暗特别好,非常奇妙的感觉。于是,我们便决定用这种方式来完成“盲视觉”影像的表达。(PS:文章结尾处播放曾剑老师拍摄的Lensbaby测试视频)
Lensbaby一套有很多镜头,比如有单片玻璃、双片玻璃、树脂、柔焦、针孔等,像玩具一样,整个都能移轴,光圈通过插片实现调整。我基本用树脂镜头拍摄,它的色差特别厉害。由于《推拿》的特殊性,所以不存在优质影像概念。在拍摄的过程中,我把感光度调到最高3200,在后期调色时侯觉得有些段落颗粒还不够于是又另外添加颗粒。小马“复明”段落躁点最多,从小马进门一直到最强烈的地方,随着剧情的发展颗粒从少到多。
《推拿》在南京拍摄,我们之前在这拍过《春风沉醉的夜晚》,所以对南京这片地儿非常熟。我和娄烨带着演员在小区胡乱跑,弄得制片都找不到我们。我们找到光线特别好的地方就开始拍,很有新浪潮的感觉,我喜欢Dogma95DV的工作方式,有时候我和导演娄烨没事闲聊,我们觉得有时候跟着一个大的剧组拍在很多细节方面没有小剧组发挥的好,很难抓住演员的精彩部分。
Lensbaby完成了《推拿》里面最难表达的影像部分,正常影像部分我用的是cooke镜头,正常影像和lensbaby之间用移轴镜头衔接。在后期的时侯导演直接把lensbaby和正常影像部分连接,形成强烈的感觉。
基于上面的拍摄计划,我们在具体拍摄《推拿》的过程中,有的戏我们拍三次,白天拍一次、晚上拍两次。这样导演在后期剪辑的时侯选择就会多一些,可以决定哪些地方需要用lensbaby哪些地方需要用移轴,哪些地方需要正常镜头。
手指头配合Lensbaby镜头使用最明显的段落是小马复明那部分,同时这块儿也拍了三次。小马从推拿室被打出来倒在地上,被打完之后我觉得他会有点什么感觉,于是手指头在镜头前面轻轻的动了两下。小马后来慢慢地站起来,故事发展到这儿的时侯人物很安静,整个故事的节奏也很安静。当他在人群中慢慢地走,似乎感受到了光亮,他内心欢喜地打量着这世界,忘记了肉体被打的疼痛,他的手触摸路边停靠的车辆,此时不仅能听到声音还能隐约看到它的形态。故事从这个点开始节奏逐渐加强,我手指头动的频率也随着增高。当时我把移轴调的很松,手指头动的时侯会产生晃来晃去的感觉,加上肩扛摄影,所以这部分晃得就特别厉害。这种处理不仅能很贴切的让观众理解故事究竟是怎样发展,也能很好的表示小马当时内心的感情。
我认为作为摄影师,不仅需要认真的去拍,更要用心的去感悟,设身处地的去体验。
在即将上映的电影《万物生长》里面有一个段落拍得很好玩儿,也集中表现了我摄影的基本理念。那部分内容是两个人在打太极,镜头的运动也像太极。这是我尝试的新拍摄方式,拍的时侯用一个小滑轨放在地上,放一个小摇臂跟着演员上下运动进行拍摄,不同于之前肩扛捕捉表演。
其实我一直以来的创作理念就是摄影要融入表演,比如说跳舞是需要根据音乐的节拍来,而摄影需要根据演员的表演进行。在每一部作品之前我都会提前背剧本,这样即使在演员不提前走位的情况下我也能知道演员下一句要说什么或是下一个动作是什么,我大概知道需要抓拍哪儿。与此同在拍摄之前我会让摄影助理或是执行导演在表演的空间转,心中对空间以及演员表演形成初步理解。做好多方面的准备工作,在真正拍摄的时侯才能做到自由发挥,也能更好的抓拍住精彩的部分。
在拍摄的过程中,导演娄烨对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看表演,你想看谁就把镜头给谁。比如说沙复明在餐馆吐血一直到他们出来打车到医院那块儿的镜头是一个相当长的镜头。我从餐馆里面一直跟到外面打车。我把自己想象成是他们其中的一个,我和他们一起慌乱的走出餐馆,我们看不到任何东西,只知道这个时侯要去医院,我们需要出租车。
《推拿》摄影在整体呈现上,很少有宏观的环境。首先由于电影《推拿》的大部分故事都在推拿房里完成,所以在大景别方面没有特殊要求。其次,我个人在摄影时侯更倾向于把影像集中在人物身上。作为电影观众,拿我自己来说,我看电影的时侯如果不去关注摄影和其他很专业的东西,我就会把更多的关注放在演员身上。这样的观影体验就像是自己和荧幕里的演员进行直接的沟通,以及更多的情感交流。所以在摄影的过程中,如果对景别没有特殊的要求,我也更倾向让我的镜头跟着演员一起走。
影片的最后段落小马回到小马推拿,这部分是一个长镜头。这个镜头从市场一直拍到小马回到小马推拿。路程大概有好几百米,我用纪录片的方式拍摄,纪录市场的人物。当时我把自己想象成小马,假如真的复明的话想看到的是什么,是光线?还是色彩?那天运气特别好,我们等来了一场雪,小马可以看到感受到更多真实的东西。用纪录片的方式去拍这个段落,小马回推拿房的这一部分我采取的是主观摄影的方式,我是小马,我从市场走回推拿房。这部分路程有些长,但是我没有在用大景别展现,而是把摄影机当作小马的眼睛去观看回家路上的风景。没有太多环境部分的干扰,观众就会不自觉地把自己也当成小马,仿佛自己就是小马走在回家的路上。当小马回到推拿房,看到一直工作的推拿器材,直到小马出现在镜子前,我退出来,此时演员是小马,从整个段落来讲,前半部分我是小马,后半部分演员是小马。
在夜景戏中我不习惯把光打得太亮,太亮的话一些自然反射的东西就没了。比如这有一路灯,你手伸出来假如打光太亮手的反光就没了。在拍夜景戏的时候光圈基本全开,我用的是cooke s4,光圈全2。还有一支ARRI ALURA 30—80小变焦,光圈为2.8。其实对于我而言,一直认为ARRI 建立的是一种业内的行业标准,它把很多技术指标做得都特别好,每当它推出新品的时候其他的机器也都会跟着一起做。ARRI最突出的优点就是高光,这一点很多其他机器都很难达到。高对比情况下高光比较好,这些ARRI都能做到。ARRI高光毛的不是块状,而是有柔和的边缘给人很润的感觉,数字感就显得不那么强。虽然ARRI在我的观念里是一种标准,但夜戏的时候我用cooke s4,为的是让拍出来的东西更柔软。
我大学专业是平面摄影,那时候电影摄影需要考绘画,画画不行所以报了平面摄影。那时候学校每周都会放映两部片子,周二国产片、周三进口片。第一次看的是《全金属外壳》,当时看完就傻了。高中时期对电影接触的很少,都是好莱坞的一些电影。但看了《全金属外壳》之后觉得电影还可以这样。后来又看了《德州巴黎》,这些对我吸引太大了。我们那一级没有导演系,后来96级导演系找我们拍作业,然后一拍就收不住了。电影学院整个大环境都是和电影相关,所以就开始慢慢钻研电影摄影。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大一的时侯买了鱼眼镜头,拿它拍了宋老师的作业,老师后来单独和我谈,说:你现在大一,整个基础都还没有打下来千万不要拿效果性的东西,先得把基础性的东西掌握好。然后我就开始从最基础的东西学起,大概是兴趣使然学得特带劲儿。
在学校的时侯就喜欢剪辑,自己拍的东西和别人拍的东西都拿来剪,所以毕业后顺理成章的先成了剪辑。但是也没有忘记平面摄影和电影摄影。现在虽然专注于电影摄影,但是一直将平面摄影当作爱好,主要给家人拍,还有去看景就会拍大量照片和同事讨论。
我一直以来都挺喜欢搞创新,喜欢尝试不同的新事物、新方式。虽然大多数这些创新都用不上,但是在接到剧本里面有需要特殊影像表达的时候,我就能在之前的尝试中考虑。就比如说《推拿》对盲视觉的表现。我觉得创新总是好的,创新能拓展一个人的知识和经历的储备,这样在用的时候就有更多的选择。《推拿》给了我更多的机会实现创新,完成更多效果性的东西。
一个人在这个社会上总是多重身份。就单单拿影视领域来说,我不仅是一名摄影还是剪辑,同时也还是普通的观众。但是,在摄影的时候我融入到整个故事,融入到演员表演,和他们形成共鸣。摄影完成了我的梦想,实现了个人价值。在剪辑的时候我需要盯着镜头看,挑选出最精彩的部分,将零散的镜头合在一起成为完整的故事。作为普通观众时,我就会变得异常热爱电影里的每一个人,也常常被故事打动,虽然整个故事的发生都在我的摄影机镜头里。
和曾剑老师的专访的那天阳光和煦,访谈的那间屋子不大,阳光透过窗户整个屋子都充满了光亮。春的绿意盎然和光的温暖明媚,正好搭配了曾剑老师温和谦虚的气质。整个上午曾剑老师讲述了“盲视觉”的一步步试验过程以及纪录片方式的镜头运动和他的摄影感悟,之后曾剑老师又细心的分析了《推拿》里面相关镜头的布光。
推拿中心二楼平面图、布光图
推拿中心立面布光图
上述布光段落的电影截图1
上述布光段落的电影截图2
《通往无之桥》,曾剑老师使用红外拍摄进行的一次大胆尝试,红外摄影曾被考虑用电影《推拿》中表现“盲视觉”。
lensbaby镜头测试片,本片是曾剑老师刚拿到Lensbaby镜头拍摄的一段测试影像,片中能看到摄影师为探索风格化影像做出各类尝试。
由大峰传媒和v电影主办的斯托拉罗(VittorioStoraro)电影摄影大师班将在北京中国电影资料馆隆重举行。众所周知,《末代皇帝》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中国最后一个皇帝爱新觉罗·溥仪一生所经历的跌宕故事,电影由贝托鲁齐导演、斯托拉罗摄影。《末代皇帝》的电影制作以及所呈现出的影像风格对中国八九十年代的导演和摄影师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很多当时的导演和摄影师都从《末代皇帝》中汲取和借鉴了很多经验。距离拍摄《末代皇帝》将近30年过去,当年的摄影师斯托拉罗如今已是古稀之年,但他仍然保持着对摄影的热爱并执着地追求着艺术完美,不仅活跃在拍摄一线,而且也以师者的身份传道授业,为更多同他一样热爱摄影的后进者分享他的摄影经验。斯托拉罗曾三次荣获奥斯卡最佳摄影奖,是当今世界范伟内最接近电影摄影艺术源头的人物。在拍摄《末代皇帝》30年过后,斯托拉罗再次回到北京举办大师班,不仅追忆往昔,也作为一位知识的使者为大家讲解光线写作的终极奥秘。
斯托拉罗亲自介绍课程内容概况
斯托拉罗大师课主题:光线写作
上午AM 10:00-12:00 电影摄影艺术 --穿越百年电影之旅;
上午PM 12:00-13:15 现场问答Q&A;
下午PM 14:00-19:00 电影《现代启示录》拍摄经验分享
上午AM 10:00-12:00 探索光、色元素,解剖如何运用光色讲故事
上午PM 12:00-13:15 现场问答Q&A;
下午PM 14:00-19:30 电影《赤色》拍摄经验分享
上午AM 10:00-12:00 结合油画家格拉瓦乔讲光线的写作奥秘;
结合现场实拍WORKSHOP形式讲解;
上午PM 12:00-13:15 现场问答Q&A;
下午PM 14:00-17:00 《末代皇帝》 拍摄经验分享
下午PM 17:30-19:30 圆桌论坛 (赵非赵小丁 王昱谢征宇斯托拉罗)
主题:摄影师如何平衡商业与艺术的矛盾?
晚上PM 20:00-22:00 答谢晚宴
时间:日-3日(3天)
地点:北京·草堂剧场
学费:9600元(最后2个名额)
VIP :18000元
咨询:137 (微信)杨老师
大峰传媒本着“分享技艺·传递价值”的核心理念,已成功举办过黄岳泰,李屏宾,程小东,潘恒生,Jimmyu等大师课程,大峰传媒致力于搭建年轻从业者与电影前辈的交流学习平台。期待斯托拉罗大师班将成为属于电影摄影师的一次盛会,更期待成为属于全球电影摄影人的嘉年华。
在线报名请猛戳
调色业务联系: ,华老师。
-------------关于Oh,4K!
--------------
是 HOMEBOY
Cine Studio
电影调色公司的微信订阅号。
我们提供电影、广告、纪录片、MV
的后期调色,贯穿前后期的现场色彩管理,以及跨地域的远程实时调色服务!
技术,我们提供完整的4K DI
服务直至4K
调色作品详见:
点击页面底部的
“阅读原文”
调色业务联系:
远程调色联系:
实时调色联系:
调色培训联系:
企业微信号:
homeboycinestudio
觉得不错,分享给更多人看到
Oh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Oh,4K!是由Outlook&cine&studio(远景电影工作室)和Homeboy&studio组成,以推广4K技术知识,分享电影前沿消息为主要内容.
广告 也可以是生活的一部分
Oh 微信二维码
分享这篇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推拿小马复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