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哪一项不是墨迹是斯诺"两种文化"学说的内容

两种文化作&&&&&&者:斯诺出 版 社:三联书店出版时间:1994
印刷时间:1995印&&&&&&数:装&&&&&&订:平装版&&&&&&次:开&&&&&&本:32开页&&&&&&数:字&&&&&&数:I&&S&&B&&N:品&&&&&&相:八品售&&&&&&价:20.00(已售)出售日期:装订:平装开本:版次:一版两印45.00九品装订:平装开本:版次:一版一印48.00九五品装订:平装开本:版次:一版一印45.00九五品装订:平装开本:版次:50.00九品装订:平装开本:版次:39.00九品装订:平装开本:版次:52.80十品装订:平装开本:版次:一版二次35.00八五品装订:平装开本:版次:一版一印35.00七五品装订:平装开本:版次:30.00九品装订:平装开本:版次:一版一印32.00九五品Copyright(C)
孔夫子旧书网
京ICP证041501号
海淀分局备案编号斯诺命题与两种文化的融合
摘要:由于在教育背景、学科训练、研究对象、以及所使用的方法和工具等诸多方面的差异,人文和科学两种文化在不断地分裂、相互鄙视、甚至不屑于去尝试理解对方的立场。就人类文化的发展历程而言.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的融合在总体上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两种文化的融合有利于催生大量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有利于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有利于科学家不断地获得新观念、新思维、新思想能力并在各自专业领域内创造奇迹:有利于两种文化在观念上互相启发、在方法上互相通用。
关键词:斯诺命题 科学 人文 融合
科学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必要手段。从原始社会的技术萌芽至 21 世纪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的角色,科学为人类的生存、生活、发展带来了无限的惊喜。然而,科学在使人类飞速前进的同时,也变成了可能毁灭人类文明的魔鬼。由于人们对技术和工具理性的过度崇拜,使它不仅没有抑制甚至反而促成了科技与人文两种文化空前的分裂。猖獗的科学主义,使人文精神失去了他应有的地位,人们的心灵受到毒害,人性在慢慢的缺失,同时人类所独有的创造性也在渐渐消失。所以如何促使两种文化融合,已经成为人类迫在眉睫的问题。科学的发展呼唤人文关怀,人文的发展也离不开科学的养分。科学与人文在价值观与方法上越是截然不同,就越能感到两种文化的互补及其相互整合的必要性。
1.斯诺命题提出的背景
1.1 斯诺命题提出的哲学背景
16 世纪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兴起,到 17、18 世纪在西方哲学中居支配地位。无论是笛卡尔提出的“动物是机器”还是拉美特里提出的“人是机器”???,他们都认为物质是统一的实体,否定心灵是独立的精神实体,论证了思维活动依赖于人脑,是人脑的功能和属性。
机械唯物主义,把人也视为机器,从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牛顿力学的角度来研究人文科学。机械唯物主义的“物质决定意识”、“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的思想,将人们认识事物的现象当作了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纯粹客观的存在”。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价值观的形成,造成当时人文与科学发展不可避免的局限性。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世界,尽管他认同世界是物质的,但只是承认机械的联系和机械的运动。总的来说,机械唯物主义从根本上忽视了人的感官,只看到了事物的一面,而忽视了事物的另一面,它是片面的认识论。也是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使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走向分裂。
19世纪以来唯科学主义,掀起了一股思想浪潮。科学主义哲学强烈反对传统哲学的思辩形而上学,反对神学、形而上学干扰哲学。他们崇拜实证科学,主张用精确科学的模型来改造哲学,建立新的科学的哲学,或者尽量增加哲学的科学性和客观性。科学主义通过不断的演变发展先后经历了实证主义、马赫主义、逻辑实证主义。然而唯科学主义并没有意识到科学的局限性,而把科学当作神圣的偶像去崇拜,企图以科学来垄断全部的人类文化。
1.2 斯诺命题提出的现实背景
1.2.1 两个文化群体不能交流或不交流
科学家和人文学者对彼此的学科领域也毫无兴趣,就算坐在一起都不愿或者不能交流,大家老死不相往来,甚至互相瞧不起、相互攻击[2]。人文学者和科学家之间由于互抱偏见,前者认为后者持着浅薄的乐观主义,没有意识到人的真实处境,而后者则认为前者缺乏远见,尤其是不关心自己同胞的感受,显得高不可及,甚至是反知识的,把敏锐的思想仅局限于艺术的瞬间。这种情况让斯诺感触颇深。总的来说,两者之间存在着互不理解的鸿沟,有时候还会出现互相憎恨和厌恶的情况,就如斯诺所说实质是由于缺乏了解,他们都荒谬地歪曲了对方的形象。著名的科学史家萨顿曾说过,“由于旧人文主义者的冷淡疏远,也由于科学家的狭隘,而且更重要的是由于掠夺成性,贪婪而不知足,产生了所谓‘机械时代’的罪恶”[3]。
1.2.2科技革命的胜利和工业革命的成就带来了科学万能论
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极大发展,社会经济水平也不断得到提升,人类文明程度获得显著的发展,人类社会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生活方式和国际关系各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改变。这使部分科学家对科学必然导致社会进步产生一种狂热的幻想。千百年来,人类的发展都是缓慢的,自从科学技术的
诞生,通过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的胜利与成就,科学技术普及于人们的生活,人类得以迅猛发展,百年的发展相当于以前几百甚至千年的发展,科学所带来的各种便利与财富,使得当时的大多数学者认为科学是人类发展的唯一道路,科学万能,也由此诞生与发展起来。
1.3斯诺命题的提出
查理斯.帕西.斯诺是20世纪的一位英国物理学家、小说家。斯诺长期置身于自然科学家和文学知识分子这两个圈子.深感这两部分人之间在文化上的隔膜 斯诺1956年在《新政治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两种文化》的文章,1959年,他将文中的思想加以扩充.并在剑桥大学发表了题为《两种文化与科学革命》的演讲。斯诺在演讲中指出:“当今社会存在两种相对立的文化.一种是人文文化.一种是科学文化,两种文化的分裂和矛盾对抗.使西方文化丧失了整体的文化观.致使思想界无法对过去做正确的解释.不能对现在做出合理的判断.也难以对未来有所憧憬和展望。”斯诺说:“一极是文学知识分子.另一极是科学家.特别是有代表性的物理学家。二者之间存在着互不理解的鸿沟―― 有时还互相憎恨和厌恶. 当然大多数是由于缺乏了解 他们都荒谬地歪曲了对方的形象。”“非科学家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印象.认为科学抱有一种浅薄的乐观主义.没有意识到人的处境。而科学家则认为,文学知识分子都缺乏远见.特别不关心自己的同胞.深层意义上的反知识.热衷于把艺术和思想局限在存在的瞬间 ”。
2.两种文化的融合
2.1“两种文化”融合的必然性
“两种文化”的融合,是科学与人文的历史发展,是和谐社会建构的必然选择,也是当下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方向,更是人的全面发展难以回避的文化语境。任由“两种文化”的分裂,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整体建构,也不利于生态文明的持续发展,更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与自我完善。具体来说,无论是从科学与人文的历史发展,还是当下文化建设的自觉追求,还是人类自身的发展需求,均应充分认识到“两种文化”融合的重要性与迫切性。首先,“两种文化”的分裂与融合,是科学与人文的历史发展。科学与人文在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经历了融合,亦存在分裂。“西方关于科学与人文关系问题的思考较早,其历史经历了‘一体化――人文――科学――两种文化’的发展过程。在古希腊,科学是自由的学问,
也就是一种人文精神,那时科学与入文是一体化的。而后,在漫长的宗教时代,人文精神的宗教化排挤了科学理性存在的地盘。直到文艺复兴时代,科学与人文又开始重温昔日的‘姻缘’[4]。但到了启蒙时代,科学的话语权冲破了人文的包裹,两大学科的分化成了历史势趋”。显然,科学与人文的分裂与融合,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直至今天的“两种文化”问题,依然不过是科技与人文的文化语境的历史变迁[5]。其次,当下文化建设的主基调是多元并存、生态和谐。作为人类精神生活的一种存在方式,文化亦有自身的生态平衡。科学或人文的文化类型,不过是这个文化生态中的成员之一。激烈的文化冲突,显然不利于当下文化建设的整体建构。无论是科学文化的“独步天下”,还是人文文化的“独孤求败”,均不是人类文化进程的福音。况且,今天的人类文化,已经难以完全摆脱科学文化的全面渗透,而复回到远古的人文和谐。自然,人文文化的客观存在,对于当下的文化建设,亦是不能或缺的平衡力量。所以,“两种文化”的和谐共融,是当下文化建设的重要方向。最后,“两种文化”的现实存在,不过是人类自身过程中的情感与理性对峙的文化折射。一方面,人类的情感是在直觉感知的基础上进行非逻辑性的心理倾向选择,其对以文学和艺术为代表的人文文化具有决定性的深层意义。无论是艺术的灵感,还是心灵的顿悟,无不是人类情感的集中展现。人文艺术的主体性特征,凭借个人情感的独一无二性,在众多文化门类中,为人文文化的合理性存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人类的理性思维,是在观察归纳的基础上,借助逻辑的普遍性,展开了对话与交流的具体语境。其对以数学和物理学为代表的科学文化,具有至关重要的核心价值。无论是数学的逻辑推理,还是物质的理式构造,无不是人类理性思维能力的积极延伸。时至今日,以理性思维为主要特征的科学文化,已经在人类的生产与生活中,渗透到了方方面面。所以,就像人的感情不能与理性彻底分离一样,文化的整体存在亦不能容忍“两种文化”的完全分裂[6]。这是由人类自身的发展需求所决定的。
2.2“两种文化”融合的意义
就人类科学与文化的发展历程而言.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的融合在总体上是时代发展提出的必然要求[7]。早在l9世纪中叶.马克思就预见到这种融合的必然性,他指出:“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像关于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这将是一门科学。”在当代文化的发展中,尽管科学与人文之间还存两种文化题名正题名: 两种文化副题名及其它说明题名信息的汉语拼音: LIANG ZHONG WEN HUA丛编题名: 文化生活译丛分册分辑名汉语拼音: YING
SI NUO ZHU责任者第一责任说明: 英斯 诺著其它责任说明: 纪树立译个人名称: 斯诺责任方式: 著个人名称汉语拼音: SI NUO个人名称: 纪树立责任方式: 译个人名称汉语拼音: JI SHU LI出版发行出版地: 北京出版者名称: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日期: 1994.3分类号: G304ISBNISBN: 7-108-00632-4定价: $7.20载体形态数量及单位: 259页尺寸或开本: 19cm附注知识责任附注: C.P.斯诺,著名科学家、作家提要、文摘或全文: 本书分析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文科学知识分子和科技知识分子及他们所代表的文化日益分化,形成两种不同的文化。这种分化给人类带来损失,作者呼吁两者的合作。主题学科名称主题: 社会科学 对比研究 自然科学 自然科学 对比研究 社会科学其他: 20010 文化生活译丛 两种 文化 LIANG ZHONG WEN HUA 37.215 > 分类号相同的书,Kealey,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7-,G304,赵振元,四川人民出版社,7-220-4,李醒民,科学出版社,,G304-51,肖显静,科学出版社,7-03-,G304,肖显静,科学出版社,7-03-,G304,李建珊,科学出版社,7-03-,G304,张双喜,广东人民出版社,7-218-4,孙显元,人民出版社,7-01-001308-X,G304,陈燮君,文汇出版社,,G304-53 > 作者编著的书,斯诺,解放军文艺出版社,7-,K269.506,斯诺,香港万源图书公司,,K822,斯诺,上海人民出版社,,K833.797.5,斯诺,中国学术出版社,,K260.66,斯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7-,D619.64,斯诺,战士出版社,,R614-62,斯诺,群众出版社,,K269.5,斯诺,新华出版社,,I712.55,斯诺,湖北人民出版社,,I04 > 相同出版社的书,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J120.9-51,曹聚仁,,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978-7-108-7,张芝联,,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978-7-108-,冯友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B261-53,冯友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B261.1-51,高桥哲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978-7-108-1,蒋子丹,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978-7-108-7.8,李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978-7-108-3.1,萨支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978-7-108-9中图分类:
> G304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科学、科学研究 > 科学研究理论 > 科学研究的方法论
& 2012 nulog.寄送给好友:
在方框中输入电子邮件地址,多个邮件之间用半角逗号(,)分隔。
爱思想()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非经特别声明,本网不拥有文章版权。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相同作者阅读
相同主题阅读
Copyright &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号 京公网安备14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两种文化 斯诺 pdf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