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下心买了一台iphone7,简直比割肉还疼啊!谁给我推荐下好点的壳套,我可不想伤疤上撒盐....

(10人评价)
评价文档:
相关文档推荐
初中语文审核员
中国现代教育网
www.30edu.com
全国最大教师交流平台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初三备课组
中国现代教育网
www.30edu.com
全国最大教师交流平台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一.教材简析
本教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具有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
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
观,价值观。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
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选文具有典
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
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
二.目的要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
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
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并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
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德和谐发展。
三.教学策略
1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3 多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如采访,调查,演讲等。
4 提供写作的机会及其展示的平台。
5 开展课外阅读,举办读书交流会。
四.学情分析
班,均是平行班,部分学生对语文知识较感兴趣,有一定的
基础,上课愿意积极参与,但一部分人比较懒散,没有很明确的学习目标,没
有较好的学习态度,上课就当小和尚,对作业是抱着敷衍的态度。口头能力和
写作能力均比较差。
五. 教学进度安排
中国现代教育网
www.30edu.com
全国最大教师交流平台
2 孟子二章
15 蒲柳人家
3 雨我所欲也
16 热爱生命
4 庄子二则
综合实践活动与写作
综合实践活动与写作
5 曹刿论战
6 邹忌讽齐王纳谏
19 威尼斯商人
7 愚公移山
乘着音乐的翅膀
综合实践活动与写作
10 我用残损的手掌
12 诗 2 首
综合实践活动与写作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 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中国现代教育网
www.30edu.com
全国最大教师交流平台
1.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3.把握诗歌的主题。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1.诵读。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2.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一、导语设计
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
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对祖国母亲唱了一
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今天,我们——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二、资
艾青和《我爱这土地》
艾青(),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他生长在农村,自幼为贫苦农妇哺养,
对我们民族的主体——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长大后的曲折经历、坎坷遭遇,使他很快
成长为—个革命者。1929年赴法国留学,并开始诗歌创作。1932年回国,在狱中写成诗作
《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奠定了在诗坛的地位。他的早期诗作多诅咒黑暗,风格浑厚质
朴,调子沉重忧郁,但对生活充满希望与憧憬。他的抗战时期的诗作,为觉醒了的民族而
歌唱,格调高昂。作品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主要诗作还
有抒情长诗《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
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 起
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
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三、感知、研习诗歌《我爱这土地》
l,教师深情地范背全诗。
2.学生自由诵读。教师作诵读提示:
这首诗无固定的节律,不押韵。它主要由句中停顿和句末停顿构成一定的节拍。诵读
时要着重体会由诗中感情起伏所构成的“内在节奏”。
中国现代教育网
www.30edu.com
全国最大教师交流平台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3.指定学生诵读全诗,教师作简要点评。
4,思考:诗歌是按怎样的思路抒写的?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后明确:全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接着
续写出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
诗人自身形象,直扦胸臆,托出了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心。
5.精彩研读。
学生合作研讨:
(1)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唱的歌喉?从中你可体
(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结合时
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
(3)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4)诗歌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
怎样的影响?
学生研讨后回答,教师明确:
(1)诗人选用“嘶哑”一词,就把杜鹃啼血般的奉献者形象赋予了悲愤的爱国者,它充
因沉重的苦难和忧郁的负荷而生发的焦灼与浩叹,传递着与时代同步的忧患涛情,所以用
哑”一词十分传神。如果换用“珠圆玉润”“动听”等别的字眼,就不能使人体味到歌者
经历的坎坷、悲酸和对祖国、对土地、对人民执著的爱。
(2)上述一系列意象表达了歌唱的丰富内涵: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
的又,温柔的黎明——隐喻了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
中国现代教育网
www.30edu.com
全国最大教师交流平台
希冀。土地”可以看作繁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悲愤的河流”“激怒的
风”可以看作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的象征,“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
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3)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将自身融进大地,隐含了一种敢于牺牲自我之意。
(4)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
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去掉第二节,诗意则得不到提炼和强化。
6.学生熟读背诵全诗。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土地”是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之一,它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
深沉的爱。读《我爱这土地》,我们感受着那个苦难年代,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
的爱的表白。这心声,是历久不衰的主旋律,更是永远唱不尽的主题。
五、布置作业
阅读艾青的《太阳》一诗.
一、检查作业
各学习小组推举代表在班上宣读,师生共同点评。
二、研习余光中《乡愁》诗
1.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1)请学生默读,熟悉诗歌内容。
教师提示余光中简介:(投影)
余光中(1929~)当代诗人和诗评家。湖南衡阳人。现居台湾。1946年考入厦门大
学外文系。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1953年10月参加《创世
纪》诗刊,致力于现代主义诗歌创作。主要作品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
雨中》等,诗集《灵河》《石室之死》等,诗论集《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
等。其中《乡愁》一诗,因为形象而深刻地抒发了游子思乡的殷切感情,而受到人们
的喜爱和赞赏。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
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神深刻,抒情细腻缠绵,一咏三叹,含蓄隽永,意味深长,韵
律优美,节奏感强。被尊为台湾诗坛祭酒。他的诗论文章,视野开阔,富有开拓探索
的犀利朝气,强调作家的民族感和责任感,善于从语言的角度把握诗的品格和价值,
自成一家。
(2)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教师作诵读提示:
《乡愁》诗的形式美很突出: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比较整齐对
称,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整齐中有参差;二是音乐上营造出一种回旋往复、
中国现代教育网
www.30edu.com
全国最大教师交流平台
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同一位置上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使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
数量词的运用,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美。这首诗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
,是海外游子深情的恋歌。
诗的节奏和重音划分如下: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这头
我/在外头
母亲/在那头
母亲/在里头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大陆/在那头
(3)配上著名音乐家马思聪的《思乡曲》,教师作示范朗读。
“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在《乡愁》诗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
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诗人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
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具体可感的对象上。这种技
法.通常称之为“移情”,可以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4)合作研讨:
①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的?
②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
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③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怎样的重要作用?
学生研讨后回答,教师明确:
①“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
四个对象,分别是人生四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这四个阶段分别是:小时候一长
大后一后来一现在。
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长大后,为生
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方矮矮的坟墓,将
“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
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群人的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
②“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
中国现代教育网
www.30edu.com
全国最大教师交流平台
“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
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③如果去掉第四节,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乡的诗;有了第四节,前三节
就成了铺垫,这一节又画龙点睛,乡愁的诗意升华为国愁和民愁了。
2.比较阅读。
台湾当代女诗人席慕蓉的《乡愁》(详见课本P5)也是抒写乡愁的,说说它与课文在表
达上各有什么特点。
教师点拨:
这两首诗有着相似的写作背景。余光中和席慕蓉的祖籍和出生地均在大陆,后来赴台
两位诗人都钟情于中国古典文化,承继传统文化中乡愁的永恒主题写出了新意。
不同之处在于,席慕蓉的故乡在蒙古草原,她既不在那里出生,也不在那里长大,直
到20世纪80年代才有机会踏上故乡的土地。她只有在梦里,在诗中,寄托无限乡愁。她的
《乡愁》,缠绵悱恻,分别写故乡月夜的笛声、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别后对故乡
的绵绵思念,意境深幽,比喻新异,也具有比较强的时代意义。但在思想深度的开掘上,
这首《乡愁》不如余光中的《乡愁》那样深刻。
3.语言运用。
余光中说乡愁是“浅浅的海峡”,席慕蓉说是“没有年轮的树”,那么,如果有一天
走出家门,你心中最惦记的是什么?请发挥想象,仿照课文,用漂亮的比喻句尽现你的感觉。
三、课堂练习
阅读赏析舒兰(台湾)的《乡色酒》。
你从柳树梢头望我
我从柳树梢头望你
你是一杯乡色酒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乡愁”是我国传统文学历久常新的主题,像唐代诗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王湾《次北固山下》:“乡
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崔颢《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余光
中的首这《乡愁》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吟诵
这深情的恋歌,我们掂量出了诗人思想中中国意识的分量。
五、布置作业
1.《乡愁》中一个诗节就是一场凄美的离别,请设想自己是诗中的主角,写一段文字
中国现代教育网
www.30edu.com
全国最大教师交流平台
把诗中离别的模糊补充清楚。
2.仿照题为《国魂》的新诗的第一节,分别以“长大后”和“而现在”为开头,续写
第二节和第三节(每行诗的字数不加限定)。
国魂是项上的红领巾
我在红旗下
烈士在心头
参考答案:
2.长大后/国魂是冠军领奖台上运动员眼里的泪水/我在国歌声中/运动员在阳光下
面而现在/国魂是青年志愿者跋涉的双脚/我在紧跟着/亿万人在行列中
六.教学后记
中国现代教育网
www.30edu.com
全国最大教师交流平台
我用残损的手掌
1.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感情背诵本诗。
1.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
2.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1. 感情诵读,把握全诗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诗人的情感,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提及戴望舒,我们自然想到的是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丁香一
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但卢沟桥头的炮火点燃了民族郁愤,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
戴望舒也收起了彷徨“雨巷”中的“油纸伞”,而在“狱中题壁”,并且“用我残损的手
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放声歌唱“永恒的中国”。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诗人在侵略
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恋歌——《我用残损的手掌》。
二、资料助读 (投影)
戴望舒(),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人。1923年秋人上海大学中文系。1925年加入
共产主义青年团,做宣传工作。1928年在上海与人合办一线书店,出版《无轨列车》半月刊。被
查封后改名水沫书店,出版《新文艺》月刊。1931年加入左联。1932年自费赴法国,在里昂中华
大学肄业。一年后到巴黎大学听讲,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1935年回国。次年创办《新诗》月
刊。1938年避居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及诗刊《顶点》。还曾主编过《珠江日
报》和《大众日报》副刊。同时组织“文协”香港分会并任理事。1941年,日本占领香港后被捕
入狱,受伤致残,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1949年回到内地在国际新闻局法文组从事翻译。
1950年因气喘病去世。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早年诗
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
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
《我用残损的手掌》作于1942年?月3日,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歌。
三、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1.学生默读全诗。掌握下列字词。投影
中国现代教育网
www.30edu.com
全国最大教师交流平台
锦幛(zhàng)
荇藻(xìng zǎo)
蓬蒿(Péng hāo)
憔悴(qiáo cuì):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蝼蚁(lóu yī):“蝼蛄和蚂蚁,用来代表微小的生物,比喻力量薄弱或地位低微的
2.教师感情诵读,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提示:这首诗语言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读起来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很确切
地表现了诗人的情怀。诵读中要注意体会停顿和重音。
我/用残损的手掌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阴暗,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只有那辽无、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子手中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于手掌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生的禾草
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3.学生自由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思考:(1)诗歌从内容上町分为两部分。每部分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体会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的种种感觉,说说诗人内心深处情
感的变化起伏。
学生诵读体会后回答,教师适时点拨:
(1)第一部分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虽然自己的手掌已经“残损”,却仍然要摸
国“广大的土地”.触到的只是“血和灰”,从而感觉到祖国笼罩在苦难深重的“阴暗”
之中。第二部分写诗人的手终于摸到了“那辽远的一角”,即“依然完整”,没有为侵略
者所蹂躏的解放区,诗人对这块象征着“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了深情赞美。
(2)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消极的、冷
色调的前半部分与积极的、暖色调的后半部分形成明显对比,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
4.学生集体朗读,整体领悟诗意。
四、精彩赏析,理解艺术形象
中国现代教育网
www.30edu.com
全国最大教师交流平台
1.学生配乐诵读全诗.合作研讨:
(1)诗中两种不同的色调给读者以强烈刺激。请画出文中起标示作用的修饰语,体会其
表达效果。
(2)这首诗描写的对象很多,而读起来却不觉芜杂,这是为什么?
(3)诗歌两部分的写法各异,试作简要分析。
四人学习小组研讨、交流,教师明确:
(1)积极的、暖色调的词语如:新生、辽远、温暖、明亮、坚固、蓬勃、永恒……
消极的、冷色调的词语如:残损、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
诗人之所以这样用这些词语,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内心深处的爱与恨。
(2)全诗在想象中展开内容,在想象中,诗人的手掌抚过了广大的国土。先是沦陷区的
家乡,继而从祖国疆域的北部一直到最南端,最终停留在解放区。对祖国大地上每一处特
征性景物的概括,作者突出的是“手掌”的触觉作用(同时也有视觉、嗅觉、味觉等感觉器
官的作用),如 “微凉”“冷”“滑出”“细”“软”“蘸”等等。这样,就把较广泛的
描写对象相对集中起来,使之贯穿在“手掌的感受”这一条线索上,因而读起来不觉芜杂。
另外,灵活的押韵方式,既体现了现代诗形式的自由,又使全诗有着相对协调一致的
(3)描写沦陷区,从实处着笔,用一幅幅富有特征的小画缀连;描写解放区,侧重写意,
用挚爱和柔情抚摸,加之一连串亲切温馨气息的比喻,凸现和煦明媚的色彩。
2.学生熟读背诵全诗,深层领会诗中艺术形象的内涵。
3.拓展延伸。
诗人往往把情感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使抽象的心绪具有可感性。借
鉴这种写法.联系生活体验,写几句富有诗意的话,抒写自己的一种感情(如“思念”“悲
伤”“欢欣”等)。
五、课堂练习
阅读赏析闻一多的《发现》,回答问题。
我来了,我喊一声,进着血泪,
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
“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
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
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
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
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
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
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
注:罡(gāng)风:道家语,高空的风。又作“刚风”。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在抗日战争中觉醒和振奋起来的戴望舒,“用残损的手掌”摸索广大的土地,
中国现代教育网
www.30edu.com
全国最大教师交流平台
是他在困苦抑郁中爱国精神的升华。恰是这一片丹心,撑托起了民族的脊梁。吟咏诗歌,
我们在感念中生发的是对祖国母亲的一份深情、一份责任。“祖国在我心中”,让我们在
雄壮激昂的《国歌》声中唱响心曲。(音乐起)
七、布置作业
阅读闻一多的《一句话》,写一篇精彩的赏析文章。
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
这话叫我今天怎么说?
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
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
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
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
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
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
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
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
爆一声:“咱们的中国!”
等到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咱们的中国!”
八.教学后记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1.理解、积累“干瘪、疲惫、簇新、迷惘、绯红、喷薄”等词语。
2.了解舒婷的涛在委婉曲折中表达心声的特点,有感情诵读并背诵全诗。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领会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
2.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中国现代教育网
www.30edu.com
全国最大教师交流平台
3.把握诗歌的情感历程,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精神。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1.诵读,理解诗歌中新颖的意象所表现出的凝重的情感。
2.探究诗中抒情主人公“我”的具体内涵,准确把握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历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爱国是个古老的主题,从《诗经》发轫,《楚辞》登程,在中国历史上涌现
出了以屈原为代表的众多的爱国诗人,他们在诗中抒发的爱国之情总是和忧虑国家的命运
相联系的。经
历了“文革”浩劫之苦的朦胧诗人舒婷,以其沉重的历史积淀,将个体的“我”汇注于祖
国的大形象,抒发了富有时代特征的一代人的严峻思考、深刻反省和顽强追求。今天,我
们就一起走进这与传统一脉相承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去体会诗中强烈的爱国之
情和历史责任感。
二、资料助读
舒婷,1952年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石码镇。祖籍晋江泉州。以后一直生活在厦门。
1969年插队落户于闽西太拔,1972年返城。1980年,调福建文联。插队期间,开始试笔,直至
十年后1979年,才开始发表诗作。著有诗集《双桅船》(获全国第一届新诗集优秀奖)、《会唱歌的
鸢尾花》《舒婷顾城抒情诗选》,散文集《心烟》。她的诗被译成多国文字,介绍到西德、法国、
美国、荷兰、日本、意大利、印度等国家。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发表于1979年7月,即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第一个春天.诗
人把压抑中释放出不定期的执情释出来的执情化验室作对祖国新兴的讴歌。
三、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1.学生默读,疏解字词,初步感知诗意(设影)
干瘪(biě)
胚芽(pēi)
迷惘(wāng)
隧洞(suì)
绯红(fēi)
纤绳(qiàn)
2.学生听读课文录音,揣摩诗歌内在旋律。
教师提示:这首诗先抑后扬,体现出一种由舒缓到急促、由低沉到高亢的语言节奏。
第一节,长句式,多节拍,每两行表现一个意象,仿佛是一首以低音缓慢升起的乐曲,给
人一种沉重感。这种诗句的音韵效果与诗人对贫困祖国的忧患意识十分相似。第二节,诗
句简短急促,把忧国的情绪强化为深深的悲怆。第三节,诗句拉长,节拍增多。这种起伏
变化,造成全诗节奏反复回旋,抑扬顿挫,为第四节把全诗推向巅峰创造了条件。第四节,
节奏更快,而且排比的运用,加强了语言的力度。这就把全诗的感情推向高亢、激昂的高
中国现代教育网
www.30edu.com
全国最大教师交流平台
3.学生自由诵读,体会诗句节拍、重音。
教师示例: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是/红的黎明
正在/喷薄;
——祖国啊!
我/是你十亿分之一,
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
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4.学生有感情诵读全诗,思考:
(1)经历了“文革”浩劫之苦的诗人,在这首诗中抒发了对祖国怎样的感情?这种感情
又是通过哪些事物来表现的?
(2)第一诗节中,诗人创造了几个意象?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3)第二诗节中所表现的情感是单一的吗?
(4)第三诗节的感情色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诗人是用哪些意象表达这种感情的?
(5)第四诗节中,诗人抒发的感情与第三节有何异同?用自己的理解概括本节内容。
学生思考后精彩回答,教师点拨:
(1)诗人抒发了与祖国血肉相连、荣辱与共的感情,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
感。诗中,“我”与祖国一起经受苦难,并在历史的机遇面前承担起为祖国取得“富饶”
“荣光”“自由”的重任。诗人通过一些具体事物来表现这种情感,如“老水车”“矿灯”
“稻穗”“路基”“驳船”等,象征着祖国饱经风雨而依然具有顽强活力的特点。
(2)诗人创造了“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
上的驳船”等意象。这些意象象征了祖国落后的经济、落后的文化和多年蒙受的苦难,同
时也展现了在灾难中艰难挣扎,缓慢前行的祖国的形象。
(3)第二诗节既写出了人民的痛苦又写出了人民的希望。“飞天”是宗教传说中的能在
天空飞舞的神,在民间备受尊崇,寄托着淳朴百姓对生活的祈愿。
(4)第三诗节中的感情色彩由悲哀愁苦一变而欣喜亢奋。诗人用的意象有“簇新的理想”
“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等,这显
示出祖国摆脱束缚,蒸蒸日上的状态
中国现代教育网
www.30edu.com
全国最大教师交流平台
(5)第四诗节中抒发的感情紧承上节,但程度有所加强,涛的感情达到了高潮。诗人将
抑制不住的强烈感情化作对祖国母亲的壮丽誓言。愿以自己的血肉之躯去取得她的“富饶”
“荣光”和“自”,去实现她的伟大理想。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使命感和崇高的献身精神,
使诗的思想为之升华。
5.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各诗节的大意。
明确:第一节:回溯祖国数百年的贫困、落后的历史。
第二节:写人民的痛苦和希望。
第三节:描绘处于历史转折时期的祖国形象。
第四节:强调“我”与祖国不可分割的关系。
四、研读,探究品味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合作探究:
(1)每节诗末的“祖国啊”所抒发的感情是否一样,从中可以看出诗人的情感有何变
化.为何有这样的变化?
(2)这首诗是以第一人称写的。诗中的“我”仅指作者一个人吗?“我”与祖国是一种
(3)舒婷的诗往往在曲折委婉的抒情中表达真挚的心声。这首诗的哪些地方体现了这一
四人学习小组合作研讨、交流,教师点拨:
(1)四句“祖国啊”所抒发的情感并不一样。第一句抒发了诗人难以言状的悲哀之情;
第二句蕴含着诗人的几多痛苦和几多希望;第三句是诗人对祖国母亲的壮丽誓言;第四句
是诗人对未来美好祖国感到无比自豪时抑制不住的深情呼唤。可见,诗人的感情由低沉叹
息逐渐转向亢奋热烈。这种变化是历史发展在诗人心灵中折射的必然。“文革”浩劫之苦
造就了舒婷这一代人富有时代特征的迷惘、困惑、怀疑、失落的情绪,也使他们通过心灵
的折光抒发严峻的思考、深刻的反省和顽强的追求。舒婷的诗把个人的悲喜同民族和国家
的命运结合起来.把对现实的感知同理想的追求结合起来,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忧患意识和历史使命感。
(2)《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以第一人称写成,以“我”向“你”(祖国)的倾诉,表
达了抒情主人公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诗中,“我是你……”或“我是……”句
式反复出现,强调“我”和祖国一同走过艰难困苦、一同经历风雨沧桑,“我”和祖国生
死相依、血肉相连。这个“我”代表着与共和国有着共同命运的一代人,这一代人面临新
的历史机遇,他们将承担起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我”的形象,是熔铸在祖国的大形象
(3)诗的第一节和第二节,写祖国的过去。诗人写的虽是贫穷和苦难,情感中却始终流
动着对祖国的挚爱、依恋和赞颂。
例如:“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老水车”这个
中国现代教育网
www.30edu.com
全国最大教师交流平台
形象,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虽然“疲惫”,却仍保持着顽强的生存力。同样,下文的“矿
灯”“稻穗”“路基”“驳船”等,都是在艰难困苦中不屈不挠的形象。“我是你祖祖辈
辈/痛苦的希望啊,/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这几行,写的是中
国人民屡受挫折却从不泯灭希望。以上种种,都是对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的赞扬。
2.学生集体深情诵读全诗,自由续诗。
请学生发挥想象,仿照课文,在下面这些诗句后添加一句诗,使它们尽可能与原诗和
(1)我是于瘪的稻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是失修的路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示例:
(1)我是干瘪的稻穗,滋养你被劳作压身躯。
(2)我是失修的路基,承载你坎坷蜿蜒地前行。
3.学生熟读,背诵全诗。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从十年浩劫中生活过来。有着太多坎坷经历的诗人舒婷更能体会出祖国命运
与个人命运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面对凝聚着灾难和获得新生的祖国,自然地产生出一种
为个人不幸而悲伤、为祖国不幸而忧虑,同时又有对个人与祖国的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的
忧患意识与历史责任感。《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就是表达诗人这种理念与心声的动人
乐章。热爱祖国、歌颂祖国,不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更是民族振兴的精彩传唱。我们有
理由、有信心唱得更响、更亮。
六、布置作业
中国现代教育网
www.30edu.com
全国最大教师交流平台
七、教学后记
外国诗两首
1.了解莱蒙托夫、休斯的经历及其创作。
2.领略诗歌深厚的文化底蕴。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2.品味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
3.体会诗歌或平实中见真情,或深邃中显自豪的特点。
培养学生爱国情感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1.了解诗歌的深厚文化背景。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情感。
3.由于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意念和情绪并深入诗中的意境。
一、导语设计
(投影演示莱蒙托夫和休斯画像)
同学们,爱国主义是诗歌的永恒主题,是民众。更是诗人的永恒歌唱。在我国诗歌长
河中是这样,在外国优秀的作品中也不乏其例。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外国诗两首》,
去聆听俄罗斯诗人莱蒙托夫和美国诗人休斯的吟唱。(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投影)
1.密哈依尔·莱蒙托夫()十九世纪俄国继普希金之后的伟大诗人。
十四岁开始写诗,1837年他为普希金因决斗而死写的《诗人之死》一诗名震文坛。
由于反抗专制统治,因此屡遭流放和入狱,最后死于预谋的决斗,年仅二十七岁。
莱蒙托夫在短短十三年的创作生涯里,一共写下了四百多首抒情诗,名篇有
《帆》《浮云》《祖国》,长诗二十余部,以《恶魔》《童僧》为代表,还有剧本
《假面舞会》和杰出的长篇小说《当代英雄》等。
2.休斯()美国黑人诗人、小说家,美国黑人文艺复兴运动的领导
中国现代教育网
www.30edu.com
全国最大教师交流平台
者,被誉为“黑人桂冠诗人”。
三、研读《祖国》
1.学生听读课文录音,整体感知诗意。
教师提示:诗句“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是解读诗意的关键。诗人把对祖
国的感情比喻为“爱情”,统摄全诗。
2.学生自由诵读,认真领会诗句、诗段所表达的意思,思考:
从诗歌内容看,诗人对祖国奇异的“爱情”指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明确:
诗人没有用豪言壮语去盛赞祖国的光荣历史、英雄业绩,也没有去歌颂名山大川,无
尽宝藏,而是以平实的笔调描写俄罗斯原野的景色和农家生活。平实中见真情,奇异的
“爱情”表现在诗人把自己对祖国的爱和对俄罗斯大自然、对普通百姓的爱糅合,化为一
体;即对俄罗斯山河景物和淳朴乐观的人民的热爱。
3.多媒体演示俄罗斯风情图片,学生直观感受山川之美。
4.以俄罗斯抒情名曲《卡秋莎》为伴奏音乐,师生有感情诵读全诗。
思考:《祖国》一诗充分显示了诗人在描摹自然景物上的卓越才能。诗中构置了哪些
充满浓郁诗意的画画?
学生归结体会,教师明确:
诗人对俄罗斯山河风景和人民生活热烈讴歌。冷漠沉静的草原,随风晃动的森林,奔
腾的激流,村间的小路,苍黄的田野,闪光的白桦,苍茫的夜色,颤抖的灯光,远近相映、
声色兼备,把俄罗斯山河的雄壮之美和秀丽之美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绚丽变幻而朦胧流
动的画面。打谷场丘堆满丰收的谷物,农家茅舍覆盖着稻草,小窗上的浮雕窗板,更有节
日夜晚,农人醉酒笑谈、尽情舞蹈的场面,恰似一幅绝妙的民俗图,洋溢着俄罗斯的生活
5.合作研讨:
诗人所抒发的爱国之情主要是通过描写俄罗斯的夜色及夜色中人们的活动来表现出来
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学生研讨后回答,教师明确:
诗歌在对原野景色和农家生活的描述中,隐含着诗人对祖国的真挚感情,即“真实地、
神圣地、理智地理解对祖国的爱”(比勃罗留波夫语),这种爱是真实的,也是最本色的。
6.学生熟读全诗。
四、指导自读《黑人谈河流》
1.学生自由诵读全诗,整体感知诗意。
教师提示:这首诗在语言结构上。长句、短句互相交错,参差跌宕;四个排比句,上
半句结构相似,下半句发生变化。均不相同。这样的变化既有涛行结构整齐均衡的一面,
又不失之呆滞化一;既有诗行形式上的跳跃,又不失节奏上的宫商之声。
中国现代教育网
www.30edu.com
全国最大教师交流平台
2.学生合作研讨:
(1)诗人想通过谈“河流”来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诗两次出现有什么表达效果?
(3)全诗的艺术构思是跳跃的,但又有严密的思维逻辑。请归结诗歌内在的思维逻辑。
学生研讨,教师点拨:
(1)在《黑人淡河流》一诗中,“河流”是个高度凝练的意象。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历
史的象征。黑人对河流的追溯,就是对自身历史的追溯。就是对祖先和故土的寻根。
(2)“我的灵魂像河流一般深邃”,可以理解为由于黑人对“河流”(历史)的见证,人
类文明、文化的成果都在黑人的“灵魂”里有所沉淀。这句诗,是作者代表全体黑人发出
的自豪的宣言:黑人种族是有着悠久传统的种族。这句诗在第二节和第五节两次出现,形
成结构上的前后呼应。
(3)我认识河流——它亘古如斯。比人类久远——我在河流的哺育下发展、繁殖,河流
是我生存的见证——因此我认识河流——活折磨了我,教育了我。我的思想、灵魂和河流
一样深沉。
3.学生有感情诵读,体会诗歌深邃中显自豪的特点。
五、课堂练习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伞,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眼里飘来一道鞭影,
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1.选出语句分析不当的一项……………………(
A.“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形象地展示了老马的负重与悲苦。
B.老马“把头沉重地垂下”“有泪只往心里咽”,看出老马逆来顺受、不思反抗、心
胸狭窄的情态。
C.表面是写马,而实际是写人。写旧中国备受奴役的劳苦大众。
D.诗人善于用动词,“扣”“垂”“咽”等词语,都深深地烙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
2.选出赏析不恰当的一项……………………………………………………………(
A.这首诗只截取了装车那一刻的情景,画面也突现了老马头部的动作,却表现出老马
凄惨的处境和悲苦的命运。
B.诗中的老马在肉体上和精神上都受着沉重的压力,它在苦难的生活中挣扎、企盼,
它的性格中有善良、有坚韧,更有不屈的反抗。
C.这首诗,有人认为表现了中国的劳苦大众,有人认为有诗人的影子,也有人认为诗
人要表现的就是一匹可怜的老马。读者如何理解,自可见仁见智。
D.这首诗语言朴素而传神,像“横竖”“扣”本是极平常的口语,用于诗中却能真切
中国现代教育网
www.30edu.com
全国最大教师交流平台
地反映出老马的命运及诗人对它的深切同情。
参考答案: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爱国,是一面飘扬在世界各国上空的永不褪色的旗帜。无论是平实中见真情
的莱蒙托夫的《祖国》,还是深邃中显自豪的休斯的《黑人谈河流》,他们的心声是相通
的。那种深沉的历史感与强烈的时代感,都是令人荡气回肠的。掩卷遐思,备感肩上使命
崇高,恰如一代伟人毛泽东吟唱的“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愿我们能挂帆济
海,谱写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磅礴诗章。
七、布置作业
八.教学后记
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1.理解、积累“阔绰、颓唐、间或、不屑、置辩”等词语。
中国现代教育网
www.30edu.com
全国最大教师交流平台
2.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3.体会小说精巧含蓄的布局。
1.学习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2.品味小说辛辣深刻的语言,理解社会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3.探究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体会孔乙己形象的思想意义。
了解作者对腐朽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和病态冷酷的社会的揭露和批判。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1.把握小说主题。
2.分析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多角度鲜明、生动刻画人物的写法。
3.结合时代背景,深层领会小说的思想意义。
一、导语设计
大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孔乙己》的;大凡读过《孔乙己》的人,
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形象。据鲁迅先生的朋友孙伏园回忆,
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他为什么对《孔乙
己》如此钟爱,而孔乙己又是怎样一个艺术形象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小说——《孔乙
己》,去体味它复杂的情感内蕴。(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以《青年》为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
的序幕,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科举制度虽于1906年废除,但是培植孔乙
己这种人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就有可
能产生新的“孔乙己”。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鲁迅选
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展现了20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
识分子的生活,就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
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默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疏解下列字词。
阔绰(chuò )
绽出(zhàn)
2.学生自由诵读全文,找出反映下列内容的语句并揣摩其丰富含义。
(1)孔乙己的特殊身份
(2)孔乙己的地位
(3)孔乙己的结局
教师提示:
(1)概括孔乙己特殊身份的语句:“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句中
中国现代教育网
www.30edu.com
全国最大教师交流平台
“站着喝酒”表明孔乙己生活贫困,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和短衣帮一样;“穿长衫”
表明他不愿与“短衣帮”为伍,硬摆读书人的架子;“唯一的”点出了孔乙己的特殊性,
他与上层人、下层人都有距离。
(2)点明孔乙己地位的语句:“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
这么过。”孔乙己的存在只是为无聊的人们提供一个取笑的对象。说明孔乙己地位低
下,境遇凄凉。
(3)反映孔乙己结局的语句:“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大约”表示是“我”的猜测,但孔乙己当时已无力维生,加上二十多年也没有见到,
在那样冷酷无情的社会里,孔乙己肯定是活不下去的,所以用“的确”表示“我”猜
测的结论。
3.请学生理清小说情节结构,并概括孔乙己的六个生活片断。
学生回答,教师归结:
六个生活片断是: (1)众人取笑孔乙己脸上又添了新伤疤;
(2)众人讥笑孔乙己考不中秀才;
(3)孔乙己为偷书作辩解;
(4)孔乙己教小伙计识字;
(5)孔乙己给小孩子们分茴香豆;
(6)侧面交代孔乙己被打断腿。
4.四人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分析孔乙己形象。
(1)填写下列句子,探究孔乙己性格中的矛盾表现。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但又_______的人。
孔乙已是穷得将要讨饭但又_______的人。
孔乙已是以读书人自居但又_______的人。
孔乙己是竭力争辩维护清白但又_______的人。
孔乙已是穷困潦倒偶尔偷窃但又_______的人。
孔乙已是热心教小伙计认字,给孩子分茴香豆但又_______的人。
孔乙已是个被人们讥讽但又_______的人。
孔乙已是个使人快活但又_______的人。
把“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当作灵魂伤疤
拖欠酒钱屡遭冷遇
想和人交流
无人关心、可有可无
(2)深入探因
学生合作探究孔乙己矛盾表现的思想原因和社会原因,深刻理解孔乙己形象。
学生研讨回答,教师归纳:
孔乙己“站着喝酒”是因为他经济拮据,买不起酒菜,进不了柜台内坐着喝。
孔乙己“穿长衫”是因为他追求功名,不愿与“短衣帮”为伍。
孔乙己“竭力争辩维护清白”是因为他死爱面子,想清白做人。
孔乙己“偷窃”是因为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教育使他不会营生又好逸恶劳,贫困无法
中国现代教育网
www.30edu.com
全国最大教师交流平台
自存不得已而为之。
孔乙己“穷得将要讨饭”是因为他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一生追求功名而不得;认
为“万般皆下品”,不愿劳动。
孔乙己“好喝懒做”是因为他受封建教育熏陶,好逸恶劳。
孔乙己“从不拖欠酒账”说明他质朴、忠厚。
孔乙己“以读书为傲”说明他受封建教育毒害,“唯有读书高”的观念根深蒂固。
孔乙己把“‘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当作灵魂伤疤”,表明他中封建科举的毒甚深。
孔乙己“热心教伙计‘茴’字写法”表明他的空虚、无聊、迂腐。
孔乙己“遭到冷遇”表明他地位卑下,连小孩都不愿理睬他。
孔乙己“使人快活”表明他地位卑下,已沦为笑料。
孔乙己“无人关心”表明他结局可悲。
(3)师生共同归纳孔乙己的性格。
孔乙己地位低下但追求功名,穷困潦倒但好喝懒做,迂腐不堪死要面子而自欺欺人,
遭人嘲笑但又孤芳自赏、自命清高,凄苦惨绝但麻木不仁至死不悟,同时又有质朴善良的
四、揣摩关键语句,理解人物刻画方法
1.学生通读全文,思考:
小说是从哪些方面对孔乙己进行个性刻画的?
学生小组研讨,教师点拨,归结:
(1)概括介绍: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种矛盾现象充分说明孔乙己的特殊身
份和性格特征。
(2)肖像描写:
①第一次出场:写他“身材很高大”,说明他尚有劳动能力;“青白脸色”说明他穷
困潦倒。营养不良又不肯劳动的结果;脸上“时常夹些伤痕”,是他穷困而偶然偷窃被人
打伤的标志,也是他走向没落的重要标志。“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既表明他年龄较大
而又精神委顿颓唐。他那件长衫“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说明他穷酸
潦倒,懒得出奇的经济状况和性格特征。
②第二次出场:“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着一件破夹袄”说明他衣食无
着,穷途末路。“盘着两腿,下面垫着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满手是泥”说明
他被打折了腿,丧失生活能力。
断腿前后肖像的对照,更显出他遭遇的悲惨。
(3)语言神态描写:
①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说明他以读书人自居,卖弄学
问。迂腐可笑的性格。
中国现代教育网
www.30edu.com
全国最大教师交流平台
②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说明他死要面子,怕人嘲笑。
③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
……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说明他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死要面子的性格。
④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说明孔乙己自命清高。
⑤“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亡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
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说明孔乙己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至死不悟。
(4)动作描写:
①“便排出九文大钱”既表现他拮据而穷酸的本相,又对酒店卖弄分文不少,自己是
规矩人。并对短衣帮的耻笑表现出若无其事,这一“排”的动作,恰如其分地显示了他的
②“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说明穷困潦倒到极点,“摸”字表明
了他悲惨的境地。
2.学生自由诵读,体会课文老辣深刻的语言。
五、布置作业
写人物片断练习。请观察你周围的一名同学。最好选择一位有个性的同学,描写他(她)的
外貌、语言、神态。用生动的语言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
一、检查作业,导入课文
请小组推举代表在班上朗读个人习作,师生共同点评。
二、研读探讨,深透理解文意
1.学生阅读课文的前三语段,也即“序幕”部分,思考:小说一开始没有直接写孔乙
己,而是介绍咸亨酒店的格局和顾客的情况。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学生思考,教师适时用多媒体课件插播江南城镇图片,“咸亨酒店”图片资料,并点
小说开头对咸亨酒店的介绍,交代了孔乙己生活的社会环境,渲染“短衣帮”与“穿
长衫的”两大泾渭分明的社会群体,表现了社会严重的阶级对立,人和人之间冷酷的关系,
这样一个势利、冷酷、虚伪的社会环境,为我们渲染了一种冷漠、悲凉的社会气氛,为情
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预示着人物悲剧的必然性。咸亨酒店可以说是当时中国黑暗的半封
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缩影。
2.学生通读课文第4~12语段,也即小说的主体部分。合作探究:
(1)文中有几处写到众人的哄笑?他们为什么而笑?作者用众人的笑来贯穿孔乙己的故事,
有什么用意?
(2)孔乙己到咸亨酒店仅仅是为了寻口酒喝,以此来麻醉失落的灵魂吗?请大胆谈出自
中国现代教育网
www.30edu.com
全国最大教师交流平台
己的看法。
(3)作者没有采用小说常用的第三人称的写法,而是以“小伙计”的口吻来叙述。这样
安排角色的作用是什么?
教师提示:
(1)文中四处写众人的哄笑。
他们意识不到自己与孔乙己同处于社会底层,麻木不仁,自私冷酷,对孔乙己这样一
个不幸者不但没有同情与帮助,相反只知哄笑取乐,在劳累而苦闷的生涯中寻求片刻的快
用众人的哄笑贯穿孔乙己的故事,烘托和加强了小说的悲剧效果,使孔乙己的悲剧更
笼上一层令人窒息的悲凉的意味,以乐境写哀,更令人悲哀。表示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
悲剧而是社会悲剧,作品反封建的意义更加深刻了。
(2)孔乙己到酒店不仅是为了寻口酒喝,以此麻醉灵魂深处的隐痛,他可能另有所求:
①他只有站在“短衣帮”这个社会群体中才能显示他读书人的身份,他要在这里寻求
人们对他的“读书人”社会地位的肯定和认可,以抚慰他那因没考中秀才而产生的悲哀;
②“不拖欠酒钱”是为了表现他想在酒店这个小社会里寻求人们对他品行的认可;
③“教小伙计认字”是要求得到人们对他学识的认可;
④孔乙己在别的酒店那里承受的是冷酷无情的嘲笑,只有在孩子们中间才能寻求到一
⑤他每次用辩解来掩饰自己的劣迹,同时也是为了想寻求一个读书人的自尊。
(3)本文要在短短的篇幅中交代孔乙己的一生,是件不容易的事情,而以一个小伙计
“我”的角度审视观察周围世界,既方便叙述,减少叙述文字,又显得客观、真实、可信。
连一个12岁的小伙计都鄙视孔乙己,更能说明这个社会对不幸者的冷漠,有利于表达一种
悲喜交融的气氛。另外,小伙计涉世未深,还不像掌柜的那样冷酷,表现出对孔乙己的同
3.讨论归纳小说的主题思想。
分析后归纳:
这篇小说,通过对孔乙己后半生几个悲惨生活片断的描述,成功地塑造了封建末世备
受科举制度摧残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国民冷漠、麻木
三、扩展引申,比照阅读
请学生阅读《范进中举》一文的节选,与课文进行对照、比较,分析两文人物性格和
主题思想上的差异。
中国现代教育网
www.30edu.com
全国最大教师交流平台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
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
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
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
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众人大眼瞪小眼。一齐道:“原来
新贵人欢喜疯了。”老太太哭道:“怎生这样苦命的事!
中了一个甚么举人,就得了这个拙病!
这一疯了,几时才得好?”娘子胡氏道:“早上好好出去,怎的就得了这样的病!却足如何是好?
”众邻居劝道:“老太太不要心慌,我们而今派两个人跟定了范老爷。这里众人家里拿些鸡蛋酒
米,且管待了报子上的老爷们,再为商酌。”
教师点拨:两篇文章都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孔乙己和范进都是科举制度的受
害者和牺牲品,孔乙己坐着用手爬进“坟墓”。范进光着一只脚走进“天堂”,可以说,
他们虽结局不同,但却是“殊路同归”。
《范进中举》是以科举使人狂迷来讽刺其罪恶的,而《孔乙己》是以封建科举吃人来
揭露其罪恶的,揭示封建末世的病态,意义更深刻。范进的形象是丑,孔乙己的性格是悲,
两篇文章不同的批评角度,主人公不同的遭遇和结局,周围人对主人公不同的态度,显示
了作者对封建科举不同的批判力度,也使得社会对两种读书人的态度截然不同,揭示了世
态的炎凉、人心的势利。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世界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塑造的装在套子里的别里科夫形象,给我们留下了
深刻印象。那穿着长衫的孔乙己形象,与别里利夫何其相似。面对时代的变革,有勇气脱
下“长衫”,才是一个全新的人,一个与时俱进的人。愿孔乙己的长衫给我们的启示历久
五、布置作业
请你设想一下,孔乙己用手爬着走出咸亨酒店后的情况,以“走出咸
亨酒店的孔乙己”为题续写小说。
环境:咸亨酒店
人物形象:热衷功名——科举失败
死要面子——自欺欺人
好喝懒做——至死不悟
麻木不仁——至死不悟
主题:揭示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批判麻木冷漠
七.教学后记
中国现代教育网
www.30edu.com
全国最大教师交流平台
蒲柳人家(节选)
1.理解、积累“隐匿、荣膺、一气呵成、妙手回春、如坐针毡、芒刺在背”等词语。
2.了解刘绍棠及其充满浓郁民族风格和审美情趣的乡土文学创作。
3.了解20世纪30年代京东北运河岸上农村的世态人情与精神风貌。
1.欣赏文中刻画的鲜明、丰满的人物形象。
2.体会小说中精彩的肖像、动作和语言描写,揣摩语言运用的高妙。
3.扩大阅读视野,进一步理解小说多样化的艺术风格。
感受小说人物的美好品德和高尚情操,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趣味。
1.诵读,体会小说高妙的语言运用。
2.把握人物性格,领会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
3.理解小说所具有的民族作风和民族气派。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阅读古典小说《水浒传》,其中那些侠肝义胆、疾恶如仇的英雄人物令人荡
气回肠。比如“及时雨”宋江、“黑旋风”李逵、“一丈青”扈三娘。今天,我们学习刘
绍棠的《蒲柳人家》就是一篇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形成独特风格的乡土作品。让我们一
中国现代教育网
www.30edu.com
全国最大教师交流平台
起走近刘绍棠,走近他笔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默读全文,初步感知文意读准下列字音。
腌赞(ā zā)
到气(dáo)
呱(gū)呱坠地
荣膺(yīng):光荣地获得。
膺:承受,承当。
刘绍棠()当代作家。河北通县(今北京市通州区)人。1949年读中
学时开始发表短篇小说。1951年到河北文联工作半年,阅读了大量文学名著,深受
孙犁作品熏染。翌年发表成名作、短篇小说《青枝绿叶》,并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195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57年发表小说《田野落霞》
《西苑草》及一些论文,被错划为“右派”,1979年平反。曾任北京市作家协会副
主席、中国文联委员、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会员、《中国乡土小说》丛刊主编等职。
他创作的大量作品中有《青枝绿叶》《山楂村的歌声》《中秋节》《蛾眉》等短篇
小说集,《运河的桨声》《蒲柳人》《瓜棚柳巷》《荇水荷风》《小荷才露尖尖角》
等中篇小说,《春草》《地火》《狼烟》《京门脸子》《豆棚瓜架雨如丝》等长篇
小说,《我与乡土文学》《我的创作生涯》等散文短论集,以及《刘绍棠文集——
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12卷。他的《蒲柳人家》获首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二等奖,
《蛾眉》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的作品格调清新淳朴,文笔通俗晓畅,
描写从容自然,结构简洁完整,乡土色彩浓郁。
2.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思考:
(1)小说通过充满稚气、机灵顽皮的何满子的眼睛,勾勒了京东北运河边上农民的性格
命运。奶奶一丈青大娘和爷爷何大学问是课文的两个主要描写对象。那么,他们两人鲜明
的性格特征是什么?
(2)作者用了哪些肖像、动作和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请画出有关语句并体会其
学生回答,教师相机点拨:
(1)作者以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生动地刻画了奶奶一丈青大娘和爷爷何大学问的音容
笑貌、喜怒悲乐。奶奶个高脚大,身强体健,性格豪爽,爱打抱不平,因为年轻纤夫的无
理,她大打出手,赶得纤夫纷纷落水。她那刚直不阿、如火如荼、危急相扶、困厄相济的
性格,透出了庄稼人的凛然正气。这种女中豪杰的形象,与《水浒》中著名女将一丈青扈
三娘颇为神似。爷爷何大学问的外号带有戏谑的性质。他貌似关公,脾气性格也像关老爷
一样,侠肝义胆,仗义轻松,慷慨豁达,爱打抱不平,甘为朋友两肋插刀。同时善于讲故
事,想象力丰富,编起故事来生动曲折,引人入胜,因此得了“何大学问”的外号。而为
了和这一外号相称,他还真穿起了长衫,说话也咬文嚼字起来,让人忍俊不禁。
(2)奶奶:“大高个儿,一双大脚,青铜肤色,嗓门也亮堂,骂起人来,方圆二三十里,
中国现代教育网
www.30edu.com
全国最大教师交流平台
敢说找不出能够招架几个回合的敌手。一丈青大娘骂人,就像雨打芭蕉,长短句,四六体,
鼓点似的骂一天,一气呵成,也不倒嗓子。”
“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老大一个耳刮子抡圆了扇过去”(“抡圆了”“扇过去”充分
写出了奶奶的怒气和力气,泼辣无比的性格跃然纸上)
“一丈青大娘折断了一棵碗口粗细的河柳,带着呼呼风声挥舞起来,把这几个纤夫扫
下河去,就像正月十五煮元宵,纷纷落水”
爷爷:“人高马大,膀阔腰圆,面如重枣,浓眉朗目,一副关公相貌。”
“他这个人,不知道钱是好的,伙友们有谁家揭不开锅,沿路上遇见老、弱、病、残,
伸手就掏荷包,抓多少就给多少,也不点数儿;所以出一趟口外挣来的脚钱。到不了家就
花个精光。”
3.学生揣摩品味独具魅力的小说语言。
教师提示:小说的语言运用非常有特色。在叙述故事描写人物时,一方面,作者采用
了活灵活现的民间口语与俗语,并加以提炼,形成一种活泼伶俐、凝练而富有动感、充满
乡土气息的语言。写天气之热,“热得像天上下火”;写一丈青大娘溺爱孙子,“要天上
的星星,奶奶也赶快搬梯子去摘”。“何满子是一丈青大娘的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
命根子”,形象生动而又准确传神。另一方面。作者又继承了说唱艺术的特点,讲究押韵
和对偶,用词造句文白相间,读来抑扬顿挫,很有节奏感。如:“何满子的爷爷,官讳已
不可考。但是,如果提起他的外号,北运河两岸,占北口内外,在卖力气走江湖的人们中
间,那可真是叫得山响。”句中“官讳”是书面语,“叫得山响”是民间口语,二者结合
给小说增添了幽默诙谐色彩。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精彩的语句、段可作摘抄和背诵。
四、深入研读,体会小说的艺术风格
1.学生感情诵读,体会小说浓郁的乡土气息。
教师提示:小说《蒲柳人家》真切地再现了20世纪30年代京东北运河一带农村的人情
世态、生活风习。确如一幅风俗画,情致缠绵。如何满子的光葫芦头木梳背儿,大红肚兜、
长命锁;洗三百家衣,何大学问的走西口等都别具魅力,历历如绘。
2.学生联系阅读体验,合作探究:
《蒲柳人家》是刘绍棠独具风格的乡土文学的代表作。那么,你认为它的民族作风和
民族气派体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联系熟悉的占典文学名著,如《三国演义》《水浒》《说岳全传》等,进行比照、
交流,教师点拨
小说的民族气派和民族作风,主要体现在:
首先,从人物形象来说,小说的人物具有中华民族独有的性格特点和传统美德。这从
“一丈青大娘”的外号和爷爷何大学问“一副关公相貌”,乃至为人做事的方式上,都显
示了作品的民族本色。
其次,在艺术上,小说不仅情节富有传奇色彩,而且塑造人物性格时也多借鉴中国古
中国现代教育网
www.30edu.com
全国最大教师交流平台
典小说和民间说唱艺术的表现手法。小说中如一丈青大娘大闹运河滩、何大学问威震占北
口等传奇笔墨正是典型的占典传统的继承。另外,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也是民族的。小说
的结构得《水浒》神韵,即前几节分别介绍一位人物,最后由望日莲的故事将人物串联一
起。再如多用语言和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用外号概括人物性格特点等,也正是我国古典小
说和说唱艺术常见的表现手法。
总之。小说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审美情趣,是我国古典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3.学生自由诵读,体会小说的独特魅力。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正是丰富深厚的民族传统和浓郁的水乡风情,孕育了刘绍棠高度独创的乡土文
学。“我要一生一世讴歌生我养我的劳动人民”(刘绍棠语),这满怀的率真之情,恰是我
们解读乡土创作情感的一把钥匙。透过小说的渲染,我们洞察人物,更能观照那曾经鲜活
演绎着的社会生活,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乃至将来,生活的底色都是鲜亮的,文艺也
是如此。只要我们用心去品读。
六、布置作业
用外号概括人物性格特点,是我国古典小说常见的表现手法。请你运
用这种手法,描绘生活中一位个性鲜明的人物,力求传神,有文采。
“一丈青大娘”:
“何大学问”:
爱打抱不平
七.教学后记
中国现代教育网
www.30edu.com
全国最大教师交流平台
1.理解、积累“沉静、无精打采、异想天开、径自”等词语。
2.了解契诃夫的小说创作及本文的写作背景、人物形象及小说主题。
1.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
2.体会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等在小说中的作用,领会小说的讽刺艺术。
认识沙皇专制统治的腐朽黑暗,培养学生做人正直、表里如一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小说用个性化人物语言刻画奥楚蔑洛夫欺下媚上、见风使舵的性格特征。
理解奥楚蔑洛夫这一人物形象的深刻社会意义。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说起人们眼下追求的个性宠物——蜥蜴,很多人的感觉是丑陋、可怕的,实
蜥蜴中的一种叫变色龙的,它会随着环境颜色的改变而改变皮肤颜色。俄国短篇小说大师
契诃夫1884年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就叫《变色龙》,其中的奥楚蔑洛夫警官也有善变的技
能。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小说,去了解那里发生的故事。(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契诃夫(),是十九世纪末具有世界声誉的俄国短篇小说大师,杰出的批判现实主
义作家,戏剧革新家。出生于小市民家庭,靠当家庭教师读完中学。1879年入莫斯科大学学医,
1884年毕业后在当医生之余从事文学创作。在行医过程中,他扩大了眼界,丰富了知识,积累了
创作素材。他的早期创作讽刺和揭露了俄国社会官场人物媚上欺下的丑恶面目,写得谐趣横生,
发人深思。八十年代中期,他创作了既幽默又富于悲剧性的短篇小说,反映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被
侮辱被损害的不幸生活,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八十年代下半期,随着社会阶级斗争的日益尖锐,
他的创作视野逐渐宽阔,题材愈加丰富,批判性也随之加强。1890年。他到库页岛旅行,进一步
了解了沙皇专制政治的罪恶。1892年后定居莫斯科乡下,从事戏剧创作。契诃夫一生写了大量的
中、短篇小说,其中名篇有《变色龙》《苦恼》《万卡》《第六病室》《装在套子里的人》《新
娘》等。剧本有《海鸥》《万尼亚舅舅》《三姊妹》《樱桃园》等。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听读课文录音,初步感知文意。
(1)疏解下列字词。
中国现代教育网
www.30edu.com
全国最大教师交流平台
沉静:文中指环境寂静。
无精打采:形容不高兴,不振作。
魁梧(kuí wú):(身体)强壮高大。
异想天开:形容想法离奇,不切实际。
荒唐(huāng
táng):①(思想、言行)错误到使人觉得奇怪的程度。②(行为)放荡、没
有节制。着重于极其荒谬,令人难于理解。
洋溢(yáng yì):(情绪、气氛等)充分流露。
伶俐(líng
lì):聪明、灵活。
恐吓(hè):以要挟的话或手段威胁人;吓唬。
径自:副词。表示自己直接行动。自顾自,任意地。
(2)选取日常生活的片断进行艺术概括,以此来反映尖锐重大的社会问题。是契诃夫小
说创作的特色。那么,本文写了怎样一件事?主要人物是谁?文章又是主要采用什么方法来
表现人物性格的?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明确:
小说描写了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手指”这一案件的经过。主要人物是奥楚蔑
洛夫。主要运用对话刻画奥楚蔑洛夫媚上欺下、见风使舵的性格特点。
2.学生自读课文,根据对小说内容的初步理解,给课文另拟一个题目。
学生可能拟出的题目是:
一个见风使舵的人
一个变化多端的人
势利眼的警官
3.学生速读全文,理清故事情节。
思考:奥楚蔑洛夫警官在处理“狗咬人”事件过程中,前后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变化的原因和内容。
学生梳理、概括,教师提示:
最初:听了赫留金申诉,不知狗主人是谁时
对小狗——野畜生,疯狗,把它弄死好了。
对赫留金——肯定赫留金被狗咬了。
第一次:人群中有人说好像是席加洛夫将军家的狗时
对小狗——它是那么小,它怎么会咬着你的?
对赫留金——你那指头一定是给小钉子弄破的。你们这些鬼东西。
第二次:巡警说不是将军家的狗时
对小狗——下贱胚子。
对赫留金——你呢,赫留金,受了害,我们绝不能不管。
第三次:巡警说是将军家的狗时
对小狗——名贵的狗。狗是娇贵的动物。
对赫留金——你这混蛋,不用把你那蠢手指头伸出来!怪你自己不好!
中国现代教育网
www.30edu.com
全国最大教师交流平台
第四次:厨师说不是将军家的狗时
对小狗——野狗,弄死它算了。
第五次:厨师说是将军哥哥的狗时
对小狗——这小狗还不赖,怪伶俐的,一口就咬破了这家伙的手指头!
对赫留金——我早晚要收拾你!
4.学生合作探究:
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事件中,态度五次变化,那么其中有没有始终不变
学生研讨后回答,教师明确:
在五次变色中,奥楚蔑洛夫媚上欺下、见风使舵的性格特征始终不变,充分暴露了他
的卑鄙心理。
5.师生共同归结奥楚蔑洛夫的形象。
教师明确:
奥楚蔑洛夫是一个溜须拍马、媚上欺下、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沙皇专治统治的忠实
走狗形象。
6.学生复述课文内容。
四、分角色朗读,体会形象特征
1.角色分配:
一人扮演奥楚蔑洛夫,一人扮演巡警叶尔德林,一人扮演赫留金,一人担任其他角色
2.要求尽量渎出人物说话的语气、语调,尤其注意省略号的停顿。
3.学生分组试读。
4.教师指定学生分角色朗读。师生共同点评朗读表现。
五、布置作业
续写课文内容。要求:想象警官走后又发生了什么事。400字左右。
一、研读探究,理解小说主题
1.学生默读全文,合作研讨:
(1)小说结尾写道:“普洛诃尔喊一声那条狗的名字,带着它从木柴厂走了。那群人就
对着赫留金哈哈大笑。”那群人笑什么呢?为什么笑?
(2)自然界中的变色龙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色,是出于生存的本能,而奥楚蔑
洛夫几次变色又是为了什么?作者通过他的言行揭示了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
(3)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学生四人学习小组合作探究,教师点拨:
中国现代教育网
www.30edu.com
全国最大教师交流平台
(1)针对那群人的笑,学生的理解有如下几种说法:
笑赫留金事与愿违,他本来想得到赔偿,结果却是一场空;
笑赫留金偏偏遇上了奥楚蔑洛夫这样一个警官。他见风使舵,媚上欺下,一副统治者
奴才的嘴脸:
笑赫留金偏偏遇上了这样一条狗。如果这狗的主人不是将军的哥哥,结果就不一定这
笑这个社会里,一人得势,鸡犬升天;
笑当时穷人不如富人家的一条狗等。
(2)奥楚蔑洛夫之所以几次变色,是因为他不敢得罪权贵,哪怕仅仅是权贵家的一条狗。
这样的一个小官僚,面对一般群众的时候,他往往会摆出一副官架子,如他一出场。穿着
新的军大衣,在众人面前“严厉”的表情,一个拿腔作调、作威作福的小官僚的形象毕现。
而面对权贵,却是一副奴颜婢膝的样子。这样的人物是当时社会的必然产物。当时沙皇统
治的俄国,经济落后,思想保守,实行残酷的专制统治,而作为这样一个国家机器上的小
零件,像奥楚蔑洛夫这样的小官僚,为了生存,不得不用丧失人格和尊严来换取生存空间。
这样的人物虽然可恨,但作者批判的锋芒其实更多的是指向当时腐朽专制的社会。指向孕
育这种奴性人格的土壤。
(3)小说通过对见风使舵,欺下媚上的警官奥楚蔑洛夫这个沙皇专制统治的忠实走狗的
刻画,巧妙地揭露了俄国警察制度的反动和虚伪,批判了它反人民的实质。
2.学生自由诵读全文,体味作品的深意。
二、深读,体会小说手法
1.小说的语言是充分个性化的。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在个性化的语言中得到充
分展现。请揣摩下列语句的表达效果。 学生结合语境诵读、揣摩,教师明确:
(1)“门无精打采地敞着”是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环境,反映了当时市面萧条。“跟
许多饥饿贫困的嘴巴一样”是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暗示了俄国人民饥饿贫困的生活,整个
社会死气沉沉,作者用寥寥几笔,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
(2)夸张的修辞于法,写小市民赫留金要借狗咬手指头捞一把赔偿金的心态。
(3)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市民赫留金把被咬的手指头当作物证向人炫耀,以图捞一把
(4)用拟人手法写小狗,把它作为具有“狗性”的人的辉映。
(5)用比喻的手法,写赫留金在警官面前的逢迎拍马,表现他既是一个庸俗的小市民,
又是一个有所恳求的“小人物”。
(6)双重否定的修辞手法。写奥楚蔑洛夫在未知狗的主人时,摆出一副“扶弱抑强”的
架势,与后面得知狗主人可能是将军时的态度变化形成强烈对比,造成绝妙讽刺的效果。
2.奥楚蔑洛夫的军大衣在小说中反复出现,请仔细体会这些细节描写对于刻画人物的
学生筛选、思考,教师点拨:
中国现代教育网
www.30edu.com
全国最大教师交流平台
小说一开始,作者就把这件具有象征意义的道具和它的主人一下子推到读者面前。新
的军大衣是沙皇警犬的特殊标志,也是他装腔作势,用以吓人的工具。作者以“军大衣”
这一服装.交代了奥楚蔑洛夫的身份。
第二次写军大衣是在奥楚蔑洛夫听到有人说“这好像是席加洛夫将军家的狗”以后
“把大衣脱下来”,他脱大衣不是因为天气热,而是“判”错了狗,急得他浑身冒汗。脱
大衣的动作,既揭示了他猛吃一惊,浑身燥热的胆怯心理,也表现了他借此为自己变色争
取时间以便转风使舵的狡猾。这一“脱”,形象地勾勒出了这个狐假虎威。欺下媚上的沙
皇走卒的丑恶心灵。
当他训了赫留金一顿,忽听巡警说不是将军家的狗时,又立刻抖起威风。可又有人说:
“没错儿,将军家的!“这时他大惊失色:“……给我穿上大衣吧……挺冷……”这是第
三次写他的军大衣。这里穿大衣则是心冷胆寒的表现,以遮掩他刚才辱骂了将军而心中更
深一层的胆怯,并进而为再次变色作准备罢了。这里的一“脱”一“穿”,热而不冷,把
奥楚蔑洛夫凌弱臣强的丑态暴露无遗。
结尾,他训了一通赫留金后,“裹紧大衣……径自走了。”这里第四次写军大衣,既
形象而又逼真的刻画这条变色龙出尽洋相之后,又恢复了他奴才兼走狗的常态。继续去耀
武扬威,逞凶霸道去了。
总之,作品通过对奥楚蔑洛夫军大衣穿而又脱,脱而又穿,这四个细节的描绘,淋漓
尽致地勾画出变色过程中的丑态,以及他卑劣的心理活动。
3.学生思考:
奥楚蔑洛夫为什么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乃至成为某类人物的代名词?体会讽刺小说
的这种写法及其作用。
教师明确:
奥楚蔑洛夫之所以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并成为某类人物的代名词,是因为这一形
象高度的典型性和概括性。作者在描写这类人物的时候,抓住了他们的共性,通过提炼、
概括和总结,并用夸张、对比等讽刺小说常用的艺术手法,加以突出,使这类人物往能给
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像巴尔扎克小说《欧也妮·葛朗台》中的守财奴葛朗台,莫里哀喜剧
《悭吝人》中的阿巴公,吴敬梓长篇小说《儒林外史》中的范进。都是这样的人物。
三、课、课堂小结
同学们,契诃夫用漫画式的写法塑造了鲜活的变色龙形象,让我们惊叹小说的精妙。
精短的篇幅中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艺术内涵。值得我们仔细品味。反观现实,类似善变的
后果则会是人际交往的荒漠,所以真诚友善才应是我们处事待人的追求。让我们工整地写
就“人”字的一撇一捺。
四、布置作业
纷繁世态给了你了解社会、关照人生的思考与启迪,请构思一篇小小说,以你的独特
视角去展现现代社会的横断面。要求立意自定,文题自拟。
中国现代教育网
www.30edu.com
全国最大教师交流平台
五.教学后记
热爱生命(节选)
1.理解、积累“踉跄、窒息、辗转、吹毛求疵、奄奄一息”等词语。
2.了解杰克·伦敦的人生及创作经历,把握小说富有传奇色彩的情节结构。
1.体会小说细腻的心理描写和逼真的细节描写。
2.领会主人公的精神魅力及其象征意味。
体会小说主人公坚韧顽强、不畏艰险的性格特征,培养敬畏生命、热爱生命的理念。
教学重点、难点
1.诵读,领会主人公的精神魅力。体会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2.体会小说的象征意义。
一、导语设计
(多媒体演播美国西部风情及淘金图片)
同学们,说起美国小说家杰克·伦敦,我们自然会想到他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和
中国现代教育网
www.30edu.com
全国最大教师交流平台
拼搏中蕴蓄生命的北方小说。北极地带严寒自然情境中毅力坚强的人们,传递着的是撼人
心魄的力量。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小说《热爱生命》,去了解一个美国西部淘金者绝境
求生的艰难历程。(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杰克·伦敦()美国小说家,生于加利福尼亚旧金山一个破产农民家庭。他从幼年
起就不得不出卖体力养活自己。他当过牧童、报童、童工、工人、水手。他还参加过1893年大恐
慌中失业大军组成的抗议队伍,以流浪罪被捕入狱,罚做苦工几个月。 出狱后,他一边拼命干
活,一边刻苦学习,广泛涉猎达尔文、斯宾塞、尼采和马克思等人的著作。他曾考进加利福尼亚
大学,一年后辍学。后来受了阿拉斯加淘金热的影响,加入了淘金者的行列,却因病空手而归,
但带回了北方故事的丰富素材。从此,他埋头写作,成为“出卖脑力劳动”的职业作家。
杰克·伦敦从1900年起连续发表了许多短篇小说,通称为“北方故事”,是他的成名之作。
描写英国伦敦贫民窟和工人的悲惨生活《深渊中的人们》、自传体小说《马丁·伊登》、政治幻
想小说《铁蹄》等许多中长篇小说和散文集,深刻地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和罪恶,有力地控
诉资产阶级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公开号召用阶级斗争和武装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杰克·伦敦在十几年创作生涯中共写了19部长篇小说,150多篇中短篇小说和大量文学报告
集、散文集和论文。其中比较优秀的还有《荒野的呼唤》《白牙》《天大亮》《月谷》《墨西哥
人》和受到列宁赞赏的《热爱生命》。1916年杰克·伦敦在精神极度空虚和悲观失望中自杀身亡。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默读全文,初步感知小说情节结构,疏解下列字词。
嶝岩(chán):高而险的山岩。
踉跄(liàng qiàng):走路不稳。
辗转(zhǎn
zhuǎn):①(身体)翻来覆去。②经过许多人的手或经过许多地方。
奄奄一息:形容气息微弱。
吹毛求疵(cī):故意挑毛病,找差错。疵,缺点、毛病。
骸骨(hái)
鲦鱼(tiáo)
窒息(zhì)
教师提示小说情节:《热爱生命》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美国西部的淘金者在
返回的途中被朋友抛弃了,他独自跋涉在广袤的荒原上。冬天逼近了,寒风夹着雪花向他
袭来,他已经没有一点食物了,而且他的腿受了伤,鞋子破了,脚在流血。他只能歪歪斜
斜地蹒跚在布满沼泽、丘陵、小溪的荒原上,非常艰难地前行着。就在他的身体非常虚弱
的时候,他遇到了一匹病狼。他发现这匹病狼跟在他的身后。舔着他的血迹尾随着他。就
这样,两个濒临死亡的生灵拖着垂死的躯壳在荒原上互相猎取对方。为了活着回去、为了
战胜这匹令他作呕的病狼.最终在人与狼的战斗中人获得了胜利,他咬死了狼,喝了狼的
血。最终他获救了,使生命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2.学生自由诵读全文,思考:
小说的主人公在茫茫荒原上面临着哪些生死考验?他为什么能超越极限、战胜病狼而顽
强地生存下来?
学生筛选、概括,教师点拨:
主人公所面临的生死考验有饥饿、恶劣的天气(“接下来是几天可怕的雨雪”)、个人
体力的极度虚弱、伤病以及野兽的威胁(“这地方的狼很多”)等。他之所以能战胜这些并
中国现代教育网
www.30edu.com
全国最大教师交流平台
顽强地生存下来,是因为他坚韧顽强,不畏艰难险阻。他虽然身体衰弱无比。并且时常处
于昏迷之中,却有着惊人的意志力。在这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至死搏斗中,人的伟大
与坚强也最鲜明地体现了出来。作品所要弘扬的正是这样—种硬汉精神。
3.学生重点研渎小说最为精彩的场面也是高潮部分:人和狼最后的格斗。体会主人公
坚毅顽强、勇敢拼搏的生命意志。
探究:小说的象征意味非常浓厚,这是西方许多文学作品的艺术特点。清揣摩文中显
著的象征物“狼”的隐喻。
学生合作探讨,教师明确:
杰克·伦敦“为生存而拼搏”并获得成功,他喜欢用”狼”自比,小说中的场景构设
无疑是他对社会进化论思想的体现。艰难爬行的主人公和一直尾随其后的饥饿不堪、奄奄
一息的狼所面临的选择是简单而清晰的:要么战胜对方生存下去,要么被对方战胜,沦为
牺牲品。主人公以他坚毅勇敢的性格和顽强不屈的生命意志,在同狼的最后搏斗中取胜,
成为真正的“强者”。小说启示人们,生命是神奇而宝贵的,只有敬畏生命,热爱生命,
才能让生命光芒四射。
文中的“狼”可以看作险恶的自然环境与自然力量的一种隐喻。
4.学生联系《伟大的悲剧》(茨威格)中探险家斯科特归途覆没和《荒岛余生》(笛福)
中鲁滨孙荒岛求生的经历,深入领会小说的深刻意蕴。
四、研读,体验延伸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
这篇小说在艺术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故事情节的传奇性与具体细节的逼真性的高度统一,可以说是这篇小说的最大特色。
一方面,这篇小说的整个故事情节都带有传奇色彩。作者将主人公安置到一个困苦险恶到
极点的生存环境中,让其经受着一般人难以想象的考验;另一方面,这又是一篇极为逼真
的小说,我们在紧张曲折的故事情节中很难找到人为编造的痕迹,作者准确地摹拟了主人
公在特定境遇中的心理感受与意识活动.非常逼真地展示了一个疲惫、衰弱的人在荒原上
的艰难求生过程,其“真实性”可谓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2.请学生绘声绘色地讲出在其他书刊或电影、电视中看到过的类似的人或动物求生的
故事,如沙漠、地震、海滩等。
教师出示小短文《面对逆境》,请学生感悟生活哲理。
两年前看到一篇动物哲理短文让我记忆深刻。故事是这样的:一只山羊不小心掉进一
口枯井里,井很深,山羊竭尽全力也无法脱离困境,它不停地呼救却无济于事。几天过去
了,山羊已经精疲力尽,只能闭着双眼等待厄运降临。忽然,一阵嘈杂的声音传来,一群
人带着铁制工具来到井边,山羊顿时看到一线生的希望,用仅有的一丝微弱叫声以示求救,
中国现代教育网
www.30edu.com
全国最大教师交流平台
可是来不及了,井外铲土的声音淹没了一切,土掉在山羊身上时,它只能无助地哀鸣,不
一会儿土堆埋没半个身体,山羊忽然不作声了。它用劲抖落背上的灰土,奋力将四蹄抽了
出来,接着每落下一把土,山羊都把它结结实实地踩在脚下。枯井里的土越填越高,山羊
离井口越来越近,它抖擞精神跳出“死亡陷阱”,从容地走向大自然。
山羊在濒临绝境中。凭着自己的力量与机智摆脱了死神,的确令人叹服。无论是人或
动物。一种与生俱来的求生欲望在危急时刻就会焕发巨大原始潜能,创造生命的奇迹,所
谓“急中生智”“绝处逢生”,这是逆境中求得生存的本能。逆境可以磨炼人的意志,激
发人的聪明才智与内在潜力。身处逆境可以更懂得成功的艰辛,更经得起失败的磨砺,他
们将压力变为动力,在不懈的奋斗中创造人生价值,在辛勤的耕耘中获得丰收的硕果。
3.学生有感情诵读全文,体验反思生命价值。
小说开篇诗作:就是生命中唯一的财富,
活过并经历痛苦;
能做到这一点也就不错
即使输掉了最后的赌注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只要心中生命的意念还在,只要不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再困窘的环境也能
重生。这就是课文告诉我们的一个简单而实用的道理。为了让生命有意义、有价值,让我
们热爱生命吧!让我们的生命放射出耀眼的光辉,让我们为自己拥有坚强而美丽的生命而自
六、布置作业
阅读汪国真的《热爱生命》,选取独特的视角、或内容、或写法,写出自己的心得体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
既然钟情于玫瑰/就勇敢地吐露真诚
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
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
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这个人”:坚韧顽强、不畏艰险
恶劣的天气
个人体力极度虚弱
中国现代教育网
www.30edu.com
全国最大教师交流平台
野兽威胁(“狼”隐喻险恶的自然环境与自然力量)
八、教学后记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1.积累词语,理解“骄奢、清吟、荫庇”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本质的认识。
1.反复朗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理解文章主旨。
2.体会文章景、情、理和谐相融的意境,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哲理美、语言美。
认识生命的客观法则,豁达乐观地对待生命中的一切,包括快乐和痛苦。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1.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感受文中鲜活的形象。
2.揣摩文章重要的语句或段落,理解其哲理意蕴。
3.感知作者的情感变化,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
一、导语设计
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朴素而美丽。生命,犹如一只万花筒,它的形态和
色彩变幻多端,面对这一瑰丽的世界,作为生命高级形式的“人”,我们必然会有说不尽、
道不完的“生命话题”,观不尽、赏不完的“生命花朵”,弹不尽、唱不完的“生命曲凋”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欣赏一曲韵律悠远的生命咏叹调吧。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正音,并勾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
多媒体显示:
挟卷(xié)
芳馨(xīn)
2.学生互读课文,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
中国现代教育网
www.30edu.com
全国最大教师交流平台
3.选三位同学范读课文,每人读一部分,其余同学评点。
教师评点:朗读时要注意语调的把握。感情激越处声音要响亮,情调应激昂;感情平
静处要读得深沉些。
4.学生放声读课文,力求声情并茂。
三、思读课文,把握文意
1.理清行文思路
提问:本文为“一片作”,一气呵成,但思路清晰,章法严整。清说说你对文章思路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明确:全文大致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仅一句话,“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这是全文的领
起句,也是思路的起点,提示话题,引起下文,
第二层:从“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到“也不敢信来生”。描写生命像春水东流
第三层:从“生命又像一棵小树”到“也不敢信来生”。描写生命像一棵小树成长和
衰亡的状况。
第四层:从“宇宙是一个大生命”到结尾,总结上文。抒发感想,阐发哲理。
2.精读课文,把握文意
教师设计相关问题,指导学生研讨课文。
多媒体显示:
(1)“生命是什么”与“生命像什么”只有一字之差,作者为什么对前者“不敢
说”而对后者“能说”?根据文意说说你的理解。
(2)作者将生命比作“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并充发展开,请联系思路,分
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3)最后一层在全文结构和表达主题方面起什么作用?
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明确:(1)“生命是什么”涉及生命本质的终极回答,而“生命像什么”是文学性的表
述—借助通俗易懂的比喻作答,使行文更容易选择切入的角度,引出下文对生命过程的形
象化描绘,便于作者抒发对生命的独特感受。
(2)“一江春水”侧重阐明生命的力量,“一棵小树”侧重揭示生命的价值,两个比喻
的内涵相互补充,形象又完整地阐明了生命的过程和意义。
(3)最后一层绾结全文,点明、深化主题。作者在这一层揭示生命的本质(由卑微、渺
小到生长、进化),点明快乐和痛苦是生命之的基本旋律。这是在前文对生命的现象作比喻
性的描写之后得出的结论。
四、美点寻踪,发掘课文的审美价值
1.请学生谈谈初读课文的感受,对课文进行美点寻踪。
生1:作者把生命还原成具体的物象,把”生命”理念形象化,描绘出一幅幅生命的图
中国现代教育网
www.30edu.com
全国最大教师交流平台
生2:本文语言优美,比喻、排比处处皆是。
生3:本文意境优美,情景交融。
生4:本文富含哲理,表达了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教师总结:大家谈得都很好。本文情、景、理交融,是一篇难得的美文。下面我们将
从意境、哲理、语言三方面欣赏本文的美。
2.赏析课文的意境美(美在形象,美在情感)。
“美在形象”赏析:
(1)话说“一江春水”
多媒体播放一江春水东流入海的动感画面。雪山、峭壁、嶝岩、平原、斜阳草树、夹
岸桃花、激电迅雷、新月晚霞、大海等画面依次迭出,春水一路走来,奔流激荡。
学生齐读“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也不敢信来生”,结合画面,想象春水一路
高歌的情形。
①清大家按照原文的思路,试着闲自己的话描述—下这个过程。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体现这个过程的欢乐和痛苦。
②品味相关词句。体味一江春水的特征,感受这个鲜活的形象,
学生自主品评。
成果展示:
四个“有时候”。体现流程的丰富多彩。
聚集、奔注、冲倒,挟卷、奔腾、回旋等词体现了高昂激越的气势和不可阻挡的力量。
快乐勇敢、享受、愤激、心平气和、快乐又羞怯、心魂惊骇、憩息睡眠等词刻画了
“春水”的性格、情怀。
(2)话说“一棵小树”
多媒体播放动漫flash,显示一棵小树的成长历程:泥土中欠伸、破土而出、长出嫩叶、
开出繁花、蜂蝶飘翔、小鸟欢唱、浓阴如盖、硕果累累、黄叶翻飞、叶落归根。
学生齐读“生命又像一棵小树……也不敢信来生”。
①请按照原文思路。用自己的话描述上小树的生命历程。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体现时序(早春、春天、夏天、秋天、冬天),体现
特有的平静和温柔。
②品味相关词句,感受一棵小树鲜活的形象。
学生自主品评。
成果展示:
小树生命历程中的几个连续的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