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天才儿童儿童的同理心

  很多父母希望孩子能够理解自己,但是自己很少主动去理解孩子的想法和要求。他们会觉得,“我们已经为你做了那么多,为什么你不能理解我们的苦心?”可是,如果为孩子所做的一切,并不是孩子最渴望得到的,那么孩子怎么去接受这些?除非他放弃自己的感受,可是这样一来,孩子的情商发展势必受到影响。如果父母自己不会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那么孩子的同理心是无法建立的。如果母亲看不起穷人,习B么做孩子的肯定也会瞧不起穷人,因此才会发生开宝马的母女俩侮辱清洁工人,遭到围观市民反感的事。当新闻里出现有关灾难的报道时,父母可以说“他们肯定很苦”“孩子的玩具都没了吧?孩子上学怎么办?”这么一来孩子就能感受到受灾的人们的难处,同时增加了他的同理心。
  为了培养孩子的同理心,父母要善于捕捉孩子情绪的变化,让他们自己说出内心的感受。特别是孩子在外面和小朋友闹了矛盾,希望得到父母的安慰和支持时,父母应引导他自己面对问题。要引导孩子不仅只考虑自己,也要替对方考虑。当孩子能够从对方角度出发考虑问题时,同理心也就初步建立了。
  教育孩子未必一定要让孩子大公无私。事实上,完全利他是不存在的。不过,这不妨碍培养孩子能够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一个完全不顾他人感受的人,就会失去所有的朋友。相信所有的父母都不愿意孩子陷入这样孤独的境地。
  专家支招
  亲子之间的有效沟通是培养孩子同理心的前提。孩子某些不近人情的行为背后,一定有心理诱因。比如有的孩子总是不听父母的建议,常常取笑别人,埋怨老师等,是因为他们不能理解对方的心理,缺乏同理心。在亲子教育中,父母应该更多地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言传身教地告诉孩子同理心在人际沟通方面的重要性,孩子才会理解父母的良苦苦心。
好文推荐:
本文标题:日常如何培养儿童的同理心
本文链接:/baby/73_2.html
本文由爱康在线网友发布,爱康在线仅引用以提供参考,不代表赞同文章中的观点。如您认为本文侵害了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删除 。
宝宝”鱼肝油”要如何选购呢?鱼肝油是很常见的婴”幼儿”保健食品,为了孩子的健康,家长在选购时需要注意很多的方面才行哦。在...
  选奶粉应注意六点:
  1、试手感:用手指捏住奶粉包装袋来回摩擦,真奶粉质地细腻,会发出“吱吱”声;而假奶粉由...
  由于”早产”儿在医院多与妈妈分房而居,所以很多宝宝失去了吃母乳的机会。除了母乳之外,”早产儿”专用配方奶粉就成...
其它人还浏览了当前位置: >
如何培养孩子的情商和教养
如何培养孩子的情商和教养呢?家长们经常在一起谈论自己的宝宝,希望自己家的宝宝能比别人家的更优秀,无论是情商还是教养都比别人家的宝宝突出,但是每个宝宝的智商是不一样的,家长该如何培养自己家的孩子的情商和教养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聊的话题,一起看看去:
情商高的孩子,在思维上应该是是独立的,在生活上也应该是独立的。也就是说,一方面,孩子要能够自己思考某些问题,并自己拿主意解决;另一方面,孩子要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教养好的孩子,也是懂得独立的,自己分内的事情尽量自己去完成,而不是大事小情都需要代劳。独立,是&情商&和&教养&中最重要的一环,是孩子适应环境的、独立生存必备素质。所以,如果我们真的爱孩子,就不要为孩子代劳过多事情,像收拾书包文具、整理衣橱之类的小事,尽量让他自己完成。
情商高的孩子往往人缘很好,既受同学们欢迎,也受老师的喜爱。为什么?因为情商高的孩子具有&同理心&,也就是懂得换位思考。一但跟别人发生不愉快,不是一味地指责别人,而是习惯站在别人的角度上体谅别人的感受。教养好的孩子,人缘也不差,因为朋友们都认为他宽容大度,不自私自利,为他人着想很多。这其实也是具有同理心的表现。为很多家长总是抱怨:整天起早贪黑付出那么多,没想到养了个小白眼狼,一点都不体谅我!
情商高的孩子,对自己应遵守的规则、应履行的义务有较为明确的认识。当自己犯了错误时,能勇敢面对,承担自己应负的责任,而不是哭闹、耍赖。教养好的孩子,往往也是有担当的孩子,答应了父母的事情尽量去实现,而不是仗着自己年龄小就随意反悔、撒泼。 孩子都喜欢小动物,所以就经常吵着买小猫、小狗,这是锻炼孩子责任心的好时候,所以你必须明确告诉孩子:小动物需要按时喂饭,需要洗澡,需要出去遛遛并跟在屁股后面清理便便&&如果你愿意承担这一切,我也很愿意把它领回家。
4. 情绪控制
高兴了就应该笑,伤心了就可以哭,但是一定要确保自己的情绪释放不会影响到他人。一个情商高的孩子,不会在测验不及格的同桌面前炫耀自己的100分,因为这很伤人,除了让同桌更痛恨你,没有别的好处;同样,一个有教养的孩子,不会把在学校受的委屈发泄到父母身上,因为我们不能让无辜的人替我们的坏情绪买单。 有一颗坚强的心也是高情商的重要一方面。高情商意味着能坦然面对生活中的起起落落,在困境中也能迅速恢复,不会被逆境所击倒。家长们应该让孩子在生活中的点滴挫折中去磨砺,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变得更加坚韧。
遇事能从孩子的角度考虑,尽量满足孩子的合理需求。她肯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同时帮孩子认识自己的情绪,还帮孩子想办法解决问题。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情商力发展目标不同。
0~2岁的孩子,需要父母通过安抚帮助自己认识和理解情绪,进而理解自己与世界的关系。
2~3岁的孩子,需要父母帮助自己在理解各种情绪的同时融入周围环境,能与不认识的人坦然相处。
3~4岁的孩子需要开始培养自信、独立、共情能力。4~5岁的孩子需要增强抗挫能力和自控能力。5~6岁的孩子需要建立起合作精神和乐观心态。
温馨提示:以上就是我们今天分享的话题&如何培养孩子的情商和教养&,如果家长能够从以上的几个方面培养自己家的孩子,相信自己的宝宝情商和教养都会高于其他孩子。同时我们家长也要孩子学会控制情绪,在他成长的每一天里,好好同他讲话,你一定可以帮他养成自己的情商力。
相关文章:
向医生咨询相关问题
有问题向医生咨询,百万医生在线解决您的健康问题。
大家都在搜:
健康加油站如何培养孩子的同理心?_领教工坊_传送门
如何培养孩子的同理心?
杰里米·里夫金
领教导言领教工坊陪伴民营企业家已经进入第六年,关于企业的困惑和问题,大多与同理心有关。同理心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换位思考,能否换位思考,很大程度上则影响了我们理解自己、理解他人、有效沟通。何以换位思考会影响我们理解自己?用私人董事会的说法,他人即镜子,更清晰地理解他人,自然能更好地照见自己。今天这篇文章亦如是,表面上看是讲培养孩子的同理心,但作者也强调,这些行为的前提,“需要父母已经具备良好的心理意识。”看,最终还是要回到我们自己的层面,这也是反求诸己的道理吧。儿童是怎么样将他们与生俱来的同理心表达转化为成熟的同理心意识呢?霍夫曼认为,儿童获得成熟的同理心意识的关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的管教方式。是在接受管教的经历开发了孩子们同理心表达的敏锐感受。管教模式同理心培养的关键尽管婴儿在出生后的第一年内很少受到管教,但在随后的日子里,他们开始定期地接受管教——在婴儿出生后在2-15个月,频率大约是每隔11分钟进行一次管教。这是,孩子长到了父母们所称的“可怕的两岁”阶段,这时候的幼儿变得越来越任性,“2/3的亲子互动是管教与被管教。父母试图改变孩子的行为,不让他们任性”。在孩子2-10岁,父母试图改变孩子行为的频率加快到每6~9 分钟一次,如同一场意志之战。很多情况下,父母之所以教育孩子,是因为孩子在情感上或者身体上对他人造成了伤害。 在孩子的成长中引入道德感并不容易。心理学教授威廉·奥赛鸟和安东尼·弗洛在20世纪90年代进行的研究发现,当给8岁以下的孩子讲一些虚构的小孩偷东西或者拒绝轮流做某事的故事时,孩子会觉得故事中的人物这么做会很开心,而不会去考虑受害人的痛苦。将天生的同理心,转化为成熟的同理心,关键在于管教模式的性质。 诱导式管教挖掘同理心的最好方法很显然,因为孩子闯祸而对其施加体罚可能会导致相反的后果,使孩子将来更没有同理心。相反,要将一个人的同理心潜质挖掘出来,最好的办法就是诱导。“父母强调他人的视角,指出他人的痛苦,并且让孩子明白他的行为导致了这些痛苦。”当这种干预伴随着关心与培养,并且是公平的,孩子才会真正地意识到自己给他人造成了痛苦,产生内疚感和懊悔,并诚心想要做出补救。比如,如果孩子拿了另一个孩子的玩具,父母可以让他坐下来,问问他如果是别人对他做了同样的事情,他会有什么样的感觉。父母可以让孩子想象另一个孩子会有多么难受。 所以,诱导不仅和其他形式的管教一样,能让孩子了解父母的反对态度,还是社会学习的机会。通过指出受害者的痛苦,并让孩子想象着自己遇到同样情况时的感受,父母正在处罚孩子的同理心唤醒机制。比如,父母可以要求孩子转过身去看着另一个孩子的眼睛。那个孩子悲伤的表情和眼泪或许会触发闯祸的孩子自动的模仿反应——他自己也会哭起来。同样,要求孩子想象另一个孩子的感觉也可能能引发诱导联想。同理心痛苦的唤醒进而转变为一种愧疚感,以及想要补偿受害者的想法。 霍曼夫称,诱导式管教如同剧本一样,其情节进展遵循着一条可预测的脉络。首先是孩子闯祸,紧接着父母进行诱导,然后孩子产生同理心痛苦和愧疚,最后父母提出一个补偿措施,比如道歉,拥抱或者亲吻受害者,从而让孩子体验到如释重负的感觉,消除愧疚感。这些剧本在记忆中形成,并成为大脑回路的一部分。每个剧本化的记忆都加深了孩子的同理心体验,为孩子未来的社会交往提供了像图书馆一样丰富的,可借鉴的经历。 孩子通常在3岁的时候接受诱导式管教,因为此时父母的管教模式变得更加复杂,父母与孩子的交流也变得更加丰富多样,互动程度更高。有趣的是,这个阶段的同理心发展通常开始于孩子能在镜子中辨认出自己,这是自我意识产生的信号。诱导式管教之所以能在这个阶段发挥作用,是因为孩子能够意识到他人的内心状态——情感、欲望、思想往往与自己不同。这是自我反思的开始。自我意识的增强以及认识到他人是与自己不同的存在,有着自己的思想和感觉,是孩子能够通过诱导式管教提高自己表达同理心的能力。 基于同理心的管教是一个微妙的平衡行为。霍夫曼提醒我们,父母是孩子一生中极有影响力的人物。他们是养育孩子的一方,是孩子接触世界的情感寄托,是个人的生命线。父母有能力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帮助孩子表达自己的意愿,也能撤回会对孩子们的情感,这让他们在婴儿的生命中成为一股强大的力量。正因如此,如果父母过于宽容,无法为孩子提供一个可预测的管教模式,孩子可能最终无视父母的意愿。相反,如果父母对孩子控制得过于严格,过于独断的打压孩子,孩子可能要么变得好斗易怒,要么变得沉默寡言。做得好的父母,正如温妮科特所言,在管教孩子时会给与恰如其分的压力,让孩子愿意倾听父母关于他的闯祸给别人带来的痛苦的教导。如果以关心而不是评判的方式来对待孩子的闯祸行为,就可能触发孩子的同理心痛苦和愧疚感,进而引发孩子想要补偿受害者的意愿。 诱导式管教真正想要给孩子的,是人类道德的实质——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对他人有同情心,愿意帮助和安慰他人,养成公平竞争和秉持正义的理念。同理心的成熟和道德感的发展其实是殊途同归的。 适当的愧疚,而非羞辱当我们谈起愧疚时,需要明白的一点是不要将其和羞辱混淆起来。这两个词虽然实际上差别很大,但往往被混用。愧疚感可以触发同理心痛苦和弥补受害者的意愿,然而羞辱则贬低了一个人的存在,使其感到没有价值,因此是很不人道的做法。遭到羞辱等于遭到拒绝。羞辱是将一个人从群体中孤立。被羞辱者成了外人,成了被排挤的人。羞辱的后果是打消了内在的同理心。如果一个人没有存在感,受到社会排挤,感觉不到自我价值,那么他就不可能运用自己的同理心去感受别人的痛苦。由于无法与他人情感相通,这个人要么保守自闭,要么将他被抛弃的感觉以对别人发火的方式表达出来。为什么是发火呢?因为这往往是他能与他人交流和交往的唯一方式、“孤独者”的想法——被社会孤立而又对他人充满愤怒,是每一个社会都有的现象。 当一个人感到愧疚时,是他们的人性呼唤促使其做出正确的事。与羞辱不同,愧疚是一种内在机制,提醒着人们去关注并修复社会关系。 应当小心翼翼地对待愧疚感。如果父母的诱导式管教给孩子带来太多的愧疚感,它可能会产生这样的感觉:无论他做什么也无法充分弥补他造成的伤害,或者重建一种社会关系。相反,如果父母的诱导式管教没能引起孩子的愧疚感,哪怕是一丁点儿的愧疚感,那么他长大后就没办法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也无法触发足够的同理心痛苦来修补受损的社会关系。做得好的父母让孩子知道他做错事了,但用的是一种关心的方式,让孩子知道他们依然爱他,尊重他的人格。通过解释他人的感受,并询问孩子当他面临同样情况时的感受,父母让孩子明白他们相信孩子的内在是善良的,渴望与他人感同身受并作出弥补。同样重要的是,父母在教导孩子——他们对孩子的爱不会因为他做错事而减少。人无完人。我们对彼此最好的期待,就是从过去的轻率行为中吸取教训,争取下一次做的更好。 然而,通过羞辱一个孩子,父母给孩子的信息是他辜负了他们的期望,所以不配得到他们的关怀。这种管教关注的焦点是父母的期望,并不是孩子的任性。这种管教给孩子留下的印象是他的存在本身就令人失望,他必须复合父母希望的“理想形象”,否则就会遭到拒绝。 愧疚文化塑造的人类,与羞辱文化完全不同。美国哲学家玛莎·努斯鲍勃认为:“道德愧疚比羞辱要好得多,因为道德愧疚是可以弥补的,并不会玷污人的整体形象。这是一种高贵的情感,隐含着对一个人的将来的乐观态度,而不是那种令人生畏,令人窒息的求全责备。在道德上包容孩子的缺点,告诉孩子世上存在着原谅和宽容,他是被人爱着的,人们爱的不是别的,正是他本身。这样,孩子就没有必要害怕他人性上的缺点会导致世界毁灭,也正因为孩子没有遭到对他的缺点的摧毁性羞辱,他的嫉妒、猜忌以及想要完全控制好东西的情绪就会少一些。” 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尽管羞辱文化看似遵循道德完善的最高标准,实际上,羞辱行为导致了自我憎恨、嫉妒、猜忌和对他人的仇恨。纵观历史,羞辱文化是最有攻击性和暴力性的,因为他锁住了同理心,锁住了感受他人痛苦并作出同情反应的能力。当一个孩子在羞辱文化里长大,认为他必须符合某种完美的或者纯洁的形象,否则就要遭受社会的谴责,那他有可能会用同样刻板的标准去评价其他人,丝毫不让步。缺乏同理心的他并不能感同身受地体会他人的痛苦,所以有可能将他人的痛苦归结到他人自身,因为他们没能符合社会所期望他们达到的那种完美标准。 羞辱文化依然存在于传统社会里。一个遭到轮奸的女人之所以会被自己的家人和邻居用乱石砸死,就因为她让自己和家人蒙羞,这种事情并不少见。社会非但没有同情她的遭遇,反而对她施加更大的惩罚,夺走了她的生命。在传统社会,她身上带着被轮奸的耻辱,尽管她事实上只是一个无辜的受害者,在她的邻居看来,这个女人永远是被玷污的、不纯洁的,因此是遭到厌恶的对象,应当被杀掉。羞辱文化的恐怖力量令人不敢直视,它摧毁了同理心,并将人类转变成魔鬼。 应该强调的是,诱导式管教是一个相对较新的学习工具,也可能是育儿行为有史以来最具革命性的变化。在此之前,父母对孩子做出无礼行为的惯常处理方式是体罚和羞辱。那时的父母还未适应有益健康的思考方式,无法通过诱导过程对孩子进行引导。要让孩子理解他的行为如何影响他人,并理解如果他是受害者,面临同样的无礼行为时是什么感受,这些需要父母已经具备良好的心理意识。帮助一个孩子思考自己的行为,感到归咎和懊悔,并努力进行弥补幕,这是一个深刻的“治疗过程”。实际上,父母是孩子的的第一任治疗师,能帮助他建立适当的情感联结,从而发展亲社会的行为。父母的这种教育方式在心理意识时代来临之前,是无法想象的。杰里米·里夫金|美国经济趋势基金会总裁,享有国际声誉的社会批评家和畅销书作家,为欧盟和世界多国提供政策咨询和建议,曾担任前欧盟委员会主席罗马诺·普罗迪的顾问,著有《零边际成本社会》、《第三次工业革命》等。导 言|叶慧摘 自|《同理心文明》,杰里米·里夫金著,蒋宗强译,中信出版集团,2015年1月出版。 编 辑|田晓丽,安静怡摘录。领教工坊面向民营企业一把手,以「私人董事会」方式进行个人领导力修炼,致力于成为中国最专业的企业家终生学习与共同成长的私属社区。联系人:陶小明(微信 taoxiaoming1986)
觉得不错,分享给更多人看到
领教工坊 微信二维码
分享这篇文章
4月17日 21:17
领教工坊 最新文章
领教工坊 热门文章如何培养孩子的同理心?
儿童是怎么样将他们与生俱来的同理心表达转化为成熟的同理心意识呢?
霍夫曼认为,儿童获得成熟的同理心意识的关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的管教方式。是在接受管教的经历开发了孩子们同理心表达的敏锐感受。
同理心培养的关键
尽管婴儿在出生后的第一年内很少受到管教,但在随后的日子里,他们开始定期地接受管教——在婴儿出生后在2-15个月,频率大约是每隔11分钟进行一次管教。这是,孩子长到了父母们所称的“可怕的两岁”阶段,这时候的幼儿变得越来越任性,“2/3的亲子互动是管教与被管教。父母试图改变孩子的行为,不让他们任性”。在孩子2-10岁,父母试图改变孩子行为的频率加快到每6~9
分钟一次,如同一场意志之战。很多情况下,父母之所以教育孩子,是因为孩子在情感上或者身体上对他人造成了伤害。
在孩子的成长中引入道德感并不容易。心理学教授威廉&奥赛鸟和安东尼&弗洛在20世纪90年代进行的研究发现,当给8岁以下的孩子讲一些虚构的小孩偷东西或者拒绝轮流做某事的故事时,孩子会觉得故事中的人物这么做会很开心,而不会去考虑受害人的痛苦。将天生的同理心,转化为成熟的同理心,关键在于管教模式的性质。
诱导式管教
挖掘同理心的最好方法
很显然,因为孩子闯祸而对其施加体罚可能会导致相反的后果,使孩子将来更没有同理心。相反,要将一个人的同理心潜质挖掘出来,最好的办法就是诱导。
“父母强调他人的视角,指出他人的痛苦,并且让孩子明白他的行为导致了这些痛苦。”当这种干预伴随着关心与培养,并且是公平的,孩子才会真正地意识到自己给他人造成了痛苦,产生内疚感和懊悔,并诚心想要做出补救。比如,如果孩子拿了另一个孩子的玩具,父母可以让他坐下来,问问他如果是别人对他做了同样的事情,他会有什么样的感觉。父母可以让孩子想象另一个孩子会有多么难受。
所以,诱导不仅和其他形式的管教一样,能让孩子了解父母的反对态度,还是社会学习的机会。通过指出受害者的痛苦,并让孩子想象着自己遇到同样情况时的感受,父母正在处罚孩子的同理心唤醒机制。比如,父母可以要求孩子转过身去看着另一个孩子的眼睛。那个孩子悲伤的表情和眼泪或许会触发闯祸的孩子自动的模仿反应——他自己也会哭起来。同样,要求孩子想象另一个孩子的感觉也可能能引发诱导联想。同理心痛苦的唤醒进而转变为一种愧疚感,以及想要补偿受害者的想法。
霍曼夫称,诱导式管教如同剧本一样,其情节进展遵循着一条可预测的脉络。首先是孩子闯祸,紧接着父母进行诱导,然后孩子产生同理心痛苦和愧疚,最后父母提出一个补偿措施,比如道歉,拥抱或者亲吻受害者,从而让孩子体验到如释重负的感觉,消除愧疚感。这些剧本在记忆中形成,并成为大脑回路的一部分。每个剧本化的记忆都加深了孩子的同理心体验,为孩子未来的社会交往提供了像图书馆一样丰富的,可借鉴的经历。
孩子通常在3岁的时候接受诱导式管教,因为此时父母的管教模式变得更加复杂,父母与孩子的交流也变得更加丰富多样,互动程度更高。有趣的是,这个阶段的同理心发展通常开始于孩子能在镜子中辨认出自己,这是自我意识产生的信号。诱导式管教之所以能在这个阶段发挥作用,是因为孩子能够意识到他人的内心状态——情感、欲望、思想往往与自己不同。这是自我反思的开始。自我意识的增强以及认识到他人是与自己不同的存在,有着自己的思想和感觉,是孩子能够通过诱导式管教提高自己表达同理心的能力。
基于同理心的管教是一个微妙的平衡行为。霍夫曼提醒我们,父母是孩子一生中极有影响力的人物。他们是养育孩子的一方,是孩子接触世界的情感寄托,是个人的生命线。父母有能力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帮助孩子表达自己的意愿,也能撤回会对孩子们的情感,这让他们在婴儿的生命中成为一股强大的力量。
正因如此,如果父母过于宽容,无法为孩子提供一个可预测的管教模式,孩子可能最终无视父母的意愿。相反,如果父母对孩子控制得过于严格,过于独断的打压孩子,孩子可能要么变得好斗易怒,要么变得沉默寡言。做得好的父母,正如温妮科特所言,在管教孩子时会给与恰如其分的压力,让孩子愿意倾听父母关于他的闯祸给别人带来的痛苦的教导。如果以关心而不是评判的方式来对待孩子的闯祸行为,就可能触发孩子的同理心痛苦和愧疚感,进而引发孩子想要补偿受害者的意愿。
诱导式管教真正想要给孩子的,是人类道德的实质——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对他人有同情心,愿意帮助和安慰他人,养成公平竞争和秉持正义的理念。同理心的成熟和道德感的发展其实是殊途同归的。
适当的愧疚,而非羞辱
当我们谈起愧疚时,需要明白的一点是不要将其和羞辱混淆起来。这两个词虽然实际上差别很大,但往往被混用。愧疚感可以触发同理心痛苦和弥补受害者的意愿,然而羞辱则贬低了一个人的存在,使其感到没有价值,因此是很不人道的做法。
遭到羞辱等于遭到拒绝。羞辱是将一个人从群体中孤立。被羞辱者成了外人,成了被排挤的人。羞辱的后果是打消了内在的同理心。如果一个人没有存在感,受到社会排挤,感觉不到自我价值,那么他就不可能运用自己的同理心去感受别人的痛苦。由于无法与他人情感相通,这个人要么保守自闭,要么将他被抛弃的感觉以对别人发火的方式表达出来。为什么是发火呢?因为这往往是他能与他人交流和交往的唯一方式、“孤独者”的想法——被社会孤立而又对他人充满愤怒,是每一个社会都有的现象。
当一个人感到愧疚时,是他们的人性呼唤促使其做出正确的事。与羞辱不同,愧疚是一种内在机制,提醒着人们去关注并修复社会关系。
应当小心翼翼地对待愧疚感。如果父母的诱导式管教给孩子带来太多的愧疚感,它可能会产生这样的感觉:无论他做什么也无法充分弥补他造成的伤害,或者重建一种社会关系。相反,如果父母的诱导式管教没能引起孩子的愧疚感,哪怕是一丁点儿的愧疚感,那么他长大后就没办法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也无法触发足够的同理心痛苦来修补受损的社会关系。
做得好的父母让孩子知道他做错事了,但用的是一种关心的方式,让孩子知道他们依然爱他,尊重他的人格。通过解释他人的感受,并询问孩子当他面临同样情况时的感受,父母让孩子明白他们相信孩子的内在是善良的,渴望与他人感同身受并作出弥补。同样重要的是,父母在教导孩子——他们对孩子的爱不会因为他做错事而减少。人无完人。我们对彼此最好的期待,就是从过去的轻率行为中吸取教训,争取下一次做的更好。
然而,通过羞辱一个孩子,父母给孩子的信息是他辜负了他们的期望,所以不配得到他们的关怀。这种管教关注的焦点是父母的期望,并不是孩子的任性。这种管教给孩子留下的印象是他的存在本身就令人失望,他必须复合父母希望的“理想形象”,否则就会遭到拒绝。
愧疚文化塑造的人类,与羞辱文化完全不同。
美国哲学家玛莎&努斯鲍勃认为:“道德愧疚比羞辱要好得多,因为道德愧疚是可以弥补的,并不会玷污人的整体形象。这是一种高贵的情感,隐含着对一个人的将来的乐观态度,而不是那种令人生畏,令人窒息的求全责备。在道德上包容孩子的缺点,告诉孩子世上存在着原谅和宽容,他是被人爱着的,人们爱的不是别的,正是他本身。这样,孩子就没有必要害怕他人性上的缺点会导致世界毁灭,也正因为孩子没有遭到对他的缺点的摧毁性羞辱,他的嫉妒、猜忌以及想要完全控制好东西的情绪就会少一些。”
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尽管羞辱文化看似遵循道德完善的最高标准,实际上,羞辱行为导致了自我憎恨、嫉妒、猜忌和对他人的仇恨。纵观历史,羞辱文化是最有攻击性和暴力性的,因为他锁住了同理心,锁住了感受他人痛苦并作出同情反应的能力。当一个孩子在羞辱文化里长大,认为他必须符合某种完美的或者纯洁的形象,否则就要遭受社会的谴责,那他有可能会用同样刻板的标准去评价其他人,丝毫不让步。缺乏同理心的他并不能感同身受地体会他人的痛苦,所以有可能将他人的痛苦归结到他人自身,因为他们没能符合社会所期望他们达到的那种完美标准。
羞辱文化依然存在于传统社会里。一个遭到轮奸的女人之所以会被自己的家人和邻居用乱石砸死,就因为她让自己和家人蒙羞,这种事情并不少见。社会非但没有同情她的遭遇,反而对她施加更大的惩罚,夺走了她的生命。在传统社会,她身上带着被轮奸的耻辱,尽管她事实上只是一个无辜的受害者,在她的邻居看来,这个女人永远是被玷污的、不纯洁的,因此是遭到厌恶的对象,应当被杀掉。羞辱文化的恐怖力量令人不敢直视,它摧毁了同理心,并将人类转变成魔鬼。
应该强调的是,诱导式管教是一个相对较新的学习工具,也可能是育儿行为有史以来最具革命性的变化。在此之前,父母对孩子做出无礼行为的惯常处理方式是体罚和羞辱。那时的父母还未适应有益健康的思考方式,无法通过诱导过程对孩子进行引导。
要让孩子理解他的行为如何影响他人,并理解如果他是受害者,面临同样的无礼行为时是什么感受,这些需要父母已经具备良好的心理意识。帮助一个孩子思考自己的行为,感到归咎和懊悔,并努力进行弥补幕,这是一个深刻的“治疗过程”。实际上,父母是孩子的的第一任治疗师,能帮助他建立适当的情感联结,从而发展亲社会的行为。父母的这种教育方式在心理意识时代来临之前,是无法想象的。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培养儿童专注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