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分析自己的心理特点并谈谈如何扬长避短将其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学习当中,急,考试呢,200字!!大题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2014年心理健康考试试题以及答案.doc97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10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2014心理健康知识竞赛
1、 心理健康活动课是一门使学生获得心理体验的课程。
2、 在处理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时,可以通过提问学生不能回答的问题来提高其注意力。
3、 班级属于学生和老师。班级既是一个群体,又是一个社会组织,所以班级团队建设需要兼顾到这两个方面的特性
4、 学生的学习心理具有时代特征。
5、 职业境界中的功利境界是指把职业当作谋生的手段,养家糊口的饭碗,凭本能工作。 错误
6、 教育程度高的教师相对于教育程度低的教师更不容易发生职业倦怠的现象 错误
7、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唱一和”的关系。
8、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学科教学中的渗透,且要注意渗透的是原则而非内容。
9、 心理顽强的人控制感较强,但是不能够严格执行目标。
10、 教师的职责是将学生的利益最大化,自己存在的价值可以被忽略。
11、行为指导属于影响性技术。
12、 游戏是指人存在的一种状态,与活动指向的内容及活动结果有密切关系。 错误
13、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关注活动过程的价值和意义,重视活动过程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坚持以过程性评价为重。
14、 沟通的基本态度是教育
15、 情绪调节就是消除消极情绪。
16、 儿童在经历挫折时,通常会产生愤怒并表现出攻击性行为;而成人的攻击性更多表现为言语层面,而非身体层面。
17、 团队与群体的不同之处在于:团队的成员会形成一些共享的目标,并为实现这些目标而形成一套有效率且有效果的组织结构。
18、 心理学家发现,动机与学习呈正相关,即在智力水平相当的情况下,学习动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学
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学
范文一: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学知识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学知识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注意的广度
一目十行,一览无余——注意的广度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注意的稳定
心不在焉——注意的分散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泰山之形——注意
姜还是老的辣——晶体智力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气质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社会惰化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酝酿效应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酝酿效应 的稳定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 不闻其臭——感觉适应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知觉的理解性
窥一斑而知全豹——知觉的整体性
一叶知秋——知觉的整体性
草木皆兵——错觉
杯弓蛇影——错觉
牙牙学语——识记
似曾相识——再认触景生情——无意回忆没齿难忘——回忆
过目成诵——识记
有闻必录——识记
冥思苦想——追忆
复习功课——保持
温故知新——保持似曾相识燕归来——记忆十年离别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回忆鸿鹄之志,贵在千里——理想
由此及彼——联想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思维的间接性
偶有点拨,豁然开朗——灵感
一题多解——发散思维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学习迁移
人逢喜事精神爽——心境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心境
怒发冲冠——激情
急中生智——应激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意志
有志者,事竟成——意志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需要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爱好
各尽其才,各显其能——能力人云亦云——从众一俊遮百丑——晕轮效应 爱屋及乌——晕轮效应情人眼里出西施——晕轮效应 第一印象——首因效应 恶人先告状——首因效应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投射效应 眼不见心不烦——否认 掩耳盗铃——否认 设身处地——移情原文地址:
范文二:日常生活中的管理学日常生活中的管理学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已经离不开管理了,我们在充当着管理者的同时也是被管理者。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是管理,如果哪天突然失去了管理,真是无法想象那种悲剧性的结果。生活中的管理不是那么简单的,他是由很多细小的肢解构成的,并且这些肢解是循环的,我们现实中的人就生活在其中,在其中充当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例如:在一家大型的公司,下层的员工接触的都是底层的管理人员,而这些底层管理者他们就是充当的两面的角色。在员工面前或许他们的话,就是“圣旨”,但是在老板面前,他们连说话的资格都没有。这样的人就是证明管理是个循环的最好的例证。在管理中,往往把负责各个不同方面的管理员分配到不同的部门,这就形成了——管理部门。管理部门的诞生是现在企业变大变强的例证。企业变大变强了之后,随之而来的就是矛盾的不断“壮大”,矛盾“壮大”后而细分,所以我们的管理部门就是把负责解决矛盾的人员集合在一起,这样可以更加有效地额解决矛盾。就想公司里都会有财务部,人员资源部,运营部,技术部···,因为这些部门解决的问题都是大部分公司都存在的问题。财务部:它可以说是整个公司的核心部分,公司的目的都是盈利的,这个部门就是管理整个公司的资金,他们的正常管理影响整个公司;人力资源部:一个公司的核心成分就是人员,这个部门调节公司的人员分配和利用,在他们的额正常管理下,公司里的人员都可以最大的发挥能力;运营部;是一个公司盈利的保证,他们将公司的产品卖出去,使其公司盈利,是公司里的重要部门,如果没有他们的正确管理,公司是不会存在的。当然,一个公司中还会有其他的部门,大家各自管理自己的职务,是公司正常运营。公司里有管理部门同样也有负责不同部门的高层管理者。接下来,我来初略的介绍一下公司里的中高层管理者。先说说我们最常听到的,CEO—首席执行官,他是一个公司的核心成员,他是要统筹整个公司的,大家要在他的管理下工作,他的管理往往是一个企业生存或灭亡的主要因素。CEO说简单就像一个小饭店里的老板,他的管理是全方位的,他要负责收支,人员管理,做菜等等,因此他的收益也是最多的,但是负的责任也是最多的。公司里的管理者还有很多例如:COO—首席运营官;CFO—首席财务官;CHRO—人力资源总监等等,这些都是关系公司命运的。有了不同的管理员,不同的部门,那么这些管理员又具体做什么呢?他们在企业中是帮助企业做决策的。在企业的运作中,往往会有很多的选择,那么这些管理员就要利用他们所学和经历,帮助企业做出正确的选择,使企业茁壮成长。决策是管理的基本要素。技术、组织、领导和控制都是管理的职能,而每项职能都要求做出迅速且明确的决定,这些都是决策的问题。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论你是多大或则多小的单位,都会面临决策,这也是决定一个人是能否成为优秀管理者的决定性因素。决策也会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一个公司,它在发展的初期,它会有它的战略决策,这个决策不是几天就能完成的,而是未来企业发展的方向的一个定位。比如,汽车企业,他的战略决策就决定生产汽车,以汽车这一种物品,来为公司创收。这种战略决策是需要一直坚持走下去的。但是如果这个目标不能为公司带来目标的收入,那么这么决策也是要改变的。而后就是狭义的战术决策,战术决策时一个企业在运营过程中,遇到某些问题,而需要作出解决当前矛盾的决策。这种决策很多。某个公司生产某种货品,但是这中货品出现了滞销的情况,这就需要公司的高层作出一个战术决策,是把货品以保本的方式促销出去还是留着等待好的时机呢?这样的一个决策的正确与否也会对公司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可以看出,决策在一个企业的重要性,他是决定企业的重要因素。正如一本书中说的“管理不是什么火箭科学,不过是对常识的一些整理和加工”,在管理和加工当中,我们才可以理解管理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它的存在确保了我们生活的正常运行。阅读详情:
范文三:进化心理学与日常生活(下)作者:赖特翻译:明博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 1997年04期一夫一妻制的现代障碍首先,不忠行为在一个互不相识的城市内,比在一个小村庄内更容易发生。对父子关系的研究证明,在一个南非昆桑人村庄,出自私通的儿童占2%,而在某些现代居民点,这个比例超过20%。避孕技术或许也使婚姻变得复杂了。在人类进化期间,既没有避孕套,也没有节育药。如果一对成年夫妇同睡一二年而没有生儿育女,这说明他们中的一个没有生育能力。无法说出是哪一个没有生育能力,但从他们的基因的角度来看,结束这种合伙关系并找到一个新配偶是弊少而利多。有些人或许推测,在经过长期不育的性生活后,受自然选择支配的基因会使男女对配偶感到不满。确实,不育的婚姻尤其可能破裂。在现代世界,对一夫一妻制的另一种可能的挑战存在于电影、广告牌和杂志之中。在很久以前的世界,没有那种形成男人心理的照片。因此,从某种深层次的程度上说,心理可能对招贴广告上的形象以及时装模特作出反应,似乎这些广告形象和时装模特是活生生的配偶——是呆板无趣的一夫一妻关系的吸引人的替代物。进化心理学家肯里克(D.Kenrick)提出了同样的见解。根据他的研究,看过《花花公子》杂志上的模特儿照片的男子事后描述说,他们不那么爱自己的妻子,而观看其他照片的男子就不是这样。持久的一夫一妻制的最大的现代障碍或许是经济不平等。观察这一点的原因有助于理解西蒙斯(D.Symons)所提出的一个敏感观点;西蒙斯是1979年的经典著作《人类性欲演变》的作者。虽然遗弃妻子的男人或许受“自然”冲动的驱使,这并不意味着男子具有天生的目的显然在于使他们遗弃妻子的动力。归根结底,在祖先的环境中,获得第二个妻子并不意味着离开第一个妻子。那么,为什么要离开她?为什么不让她留在现有的子女身边,并继续给她某种支持?西蒙斯认为,男人天生倾向于适当的一夫多妻,而不是适当的遗弃妻子。只是在一夫多妻是非法的时,一种一夫多妻的冲动才会寻找别的出路,诸如离婚。如果西蒙斯的观点是正确的,是什么使男人感觉到那种导致离婚的骚动的问题就可能换一种提法:在祖先的环境中,什么情况能允许获得第二个妻子?答案:比一般人拥有显然更多的财富、权力或者社会地位。即使在某种“平等主义的”狩猎者社会内,具有较高地位或权力的男子也比一般男子更可能拥有多位妻子。人类学家贝齐格(L.Betzig)已证明,在不那么平等的前工业社会,这种模式也是引人注目的。在印加人社会,从小酋长到大酋长的4级政治官员分配到的女人上限分别为7人、8人、15人和30人。在大多数专制政权下,一夫多妻达到顶峰。在祖鲁人中间,在国王的餐桌上咳嗽或者打喷嚏会被处死,而国王陛下可能独占100多个女人。对一位进化心理学家来说,这种数字只是一个简单的事实的极端例子,这个事实是:男子如此热心地寻求财富和权力的最终目的是多生子女。因此,一位步步高升的公司明星在获得重大提拔后,会觉得被妻子以外的女人所吸引。睾丸激素增强男子的性欲。研究已证明,在非人类的灵长目中间,在获得社交胜利后,睾丸激素会上升。有迹象表明,在人类男性身上,情况同样如此。世界无疑充满得胜的男子,他们把年老的妻子换成更年轻、更有生育能力的模特儿。结婚多次的企业界巨头格蒂(J.P.Getty)说:“只有在你是一个企业经营的失败者时,你才有可能与一个妇女保持长久关系。”一个男子的高贵社会地位能使他的子女的人生有较高的起点,因此,女人会渴望委身于追求她们的地位高的男子。在阿克人中间,最优秀的猎人同样比较差劲的猎人有更多的私通事件和更多的私生子女。在现代社会,避孕法使这种吸引力多半不能转换成子女。但是,去年由加拿大人类学家佩吕斯(D.Perusse)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与地位较低的男子相比,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单身男子与更多的伴侣发生性关系。有人可能认为,富裕或者有权的男子的吸引力正在打折扣。归根结底,随着更多的妇女成为劳动力,她们能够把别的什么东西、而不是一个男子的收入作为婚姻决定的前提。但我们在这儿探讨的是深层次的浪漫吸引力,而不仅仅是有意识的算计,而且,换一种不同的环境,这种感情就是虚假的。进化心理学家们已证实,妇女比男子更注重配偶的经济前景的倾向依然是强烈的,无论这个妇女的收入或者预期收入有多少。这一切的结果是,经济不平等是一夫一妻制最糟的敌人。富裕的男子往往遗弃其年老的妻子,而年轻妇女,包括某些不那么富裕的男子的妻子,往往把她们自己作为替代者。对这种分析的反对是可以预料的:“可人们离婚是由于感情原因,他们不希望多生子女,也没有别的算计。”诚然如此。但感情只是进化的刽子手。在思想、感情和性格差异的掩盖下,婚姻顾问们花费时间敏感地评价的,是由简单的可变因素构成的冷酷而坚定的等式,这些可变因素是:社会地位,配偶年龄,子女人数,子女年龄,婚外浪漫机会以及等等。这个妻子是否真的比20年前更迟钝和更唠叨?或许如此,但或许这个丈夫对唠叨的容忍下降了,因为她已45岁,已没有生育的前景。而且,他刚获得的提升也不会有助于他对妻子的唠叨的容忍,这种提升已经引来某个年轻女同事的某种钦佩的目光。同样,我们可以询问这个年轻而没有子女的妇女,她发现丈夫无法容忍地麻木不仁,但为什么这种麻木不仁不像一年前那么令人难受,当时他失了业,而她遇到一个似乎愿意与她调情的温和而富裕的单身汉。一夫一妻制失败的余波不仅男子的社会不平等导致离婚。离婚也能增强男子的社会不平等:离婚是一种阶级剥削的工具。请考虑一下美国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卡森(J.Carson)的情况。与许多高地位的男子一样,他的一生占据了一系列妇女的有生育力的年代。每个妇女的生育能力只有大约25年。如果某些男子占据的有生育能力的时间较长,另外一些男子占据的时间就必定较短。除了所有这些不断离婚又结婚的男子,还有另一种男子,他们在与某个女子共同生活5年后,决定不与她结婚,接着再如法炮制(或许最终在35岁时与一个28岁的女子结婚),最终结果并不是微不足道的。正如某些达尔文主义者已经提出的,不断离婚又结婚的一夫一妻制等于一夫多妻制。与一夫多妻制一样,它使有势力的男子霸占额外的性资源(或者说妇女),使不那么幸运的男子没有配偶,或者至少没有年轻得足以生儿育女的配偶。因此,频繁的离婚不仅终止了某些男子的婚姻,而且也使另一些男子结不成婚。1960年,当美国的离婚率在25%左右时,40岁或40岁以上从未结婚的人口对男、女来说大致相同。到1990年,随着离婚率保持在50%,这个年龄段从未结婚的男子的比率比女子高20%。把不断地离婚又结婚的一夫一妻制看作另一种名称的一夫多妻制,这使家庭价值观念的辩论出现了争执。迄今为止,保守分子对责难离婚保持最大的政治距离。然而,对自由主义者来说,终身的一夫一妻制——无论穷富都是一男配一女——似乎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呼吁。不断地离婚又结婚的一夫一妻制的另一种余波显然是进化心理学关注的中心:子女所承受的代价。位于安大略的麦克马斯特大学的戴利(M.Daly)和威尔逊(M.Wilson)是该领域的两位重要思想家,他们写道,达尔文学说“最明显的”预测之一是,“继父母对子女的关心将远远不如亲生父母”。归根结底,父母的投资是一种珍贵资源。事实上,通过综合分析1976年的犯罪资料,戴利和威尔逊发现,一个美国儿童如果与一个或多个代理父母共同生活,他遭受致命虐待的可能性比一个与亲生父母共同生活的儿童大一百倍。1980年代,在一个加拿大城市,一个两岁或两岁以下儿童如果与一个继父母和一个亲生父母共同生活,他被父母之一杀死的可能性比与两个都是亲生的父母共同生活的儿童大70倍。当然,被谋害的儿童只占所有与继父母共同生活的儿童的极小部分:离婚和再婚几乎不会成为一个儿童的死刑执行令。但是,请考虑一下更常见的非致命虐待问题。10岁以下儿童如果与一个继父母和一个亲生父母共同生活,他们遭受父母虐待的可能性比与两个都是亲生父母一起生活的儿童大3至40倍不等,视他们的年龄和成问题的学习成绩而定。有办法愚弄“母性”,诱导父母爱不是他们亲生的子女。归根结底:人们不可能通过心灵感应术感觉到,某个儿童不带有他们的基因。相反,他们依赖在祖先的环境中同样发出信号的线索。如果一个妇女日复一日地喂养和搂抱一个婴儿,她会逐渐爱上这个孩子,这个妇女的配偶可能同样如此。正是这种结合使被收养儿童变得可爱(而且是继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往往是和睦的一个原因)。但是,如果一个儿童初次被继父母见到时的年龄较大,这种感情联系或许就会弱得多。大多数儿童在获得继父母时已过了婴儿期。诸如19世纪摩门教徒的一夫多妻文化通常被视为残忍的男性至上主义文化。但摩门教徒至少有一点长处:他们并不把儿童交给漠视或者敌视的继父。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现在所存在的不断离婚又结婚的一夫一妻制和准一夫多妻制比真正的一夫多妻制更糟。它们大量浪费最珍贵的进化资源:爱。是否存在希望?鉴于离婚使儿童和低收入男子、以及就此而言使母亲和父亲付出的代价,提出一种有魔力的一夫一妻制恢复计划是美好的。可惜的是,仅仅这一任务的难度就与其重要性不相上下。对一夫一妻制的终身矢志不渝根本不是天生的,现代环境又使这种终身之爱变得前所未有地困难。那么,应该怎么办?正如贝齐格所指出的,某种收入再分配或许有所帮助。一种标准的反对反贫困政策的保守主义观点认为,这种政策的代价太大:税收使富人的负担太重,因此,富人会降低工作积极性,从而使经济产量减少。可是,如果这种政策的一个目的是支持一夫一妻制,使富人不那么富裕或许就是有益的。从某种绝对的意义上说,一夫一妻制不仅受到贫困的威胁,而且同样受到富人的相对富裕的威胁。财富正是引诱一个年轻女子委身于一个富裕的已婚或者曾结过婚的男子的东西。财富也是使吸引她的这个男子觉得拥有不止一个妻子是美好的东西。至于经济后果,向富人征收重税的利益远远超过代价,因为这么做会有更稳定的婚姻,更少的离婚,更少受虐待的儿童,以及更少的孤独和抑郁。还有支持一夫一妻制的其他杠杆,诸如离婚法。在短期内,离婚能使一个普通男子的生活标准有明显提高,而他的妻子及其子女则恰恰相反。我们或许不应该为离婚设置经济障碍,从而使人们无法摆脱不愉快的婚姻,但我们无疑同样不应该奖励人们遗弃妻子。感情动物离婚问题决不仅仅是一个公共政策问题。进步也将取决于人们以一种道德上负责的方式利用进化心理学的极有争议的洞察力。理想地说,这种洞察力能使人们更敏锐地检验其自己的感情。或许作为开端,无论男女都将意识到,他们对配偶的经常动摇不定的感觉其实是为了遗传生殖的目的而产生的错觉,而且这种错觉可能是有害的。因此,男子可能会注意提防那种受自然选择指使的鼓励一夫多妻的骚动。这种骚动不仅导致离婚,还可能对其子女造成极大的感情的、甚至肉体的伤害。而且,无论男女都可能记住,流浪癖或者婚姻不满的冲动并不始终是你与“错误的人”结了婚的迹象。这种冲动或许只是表明,你是我们人类的一员,与我们人类的另一个成员结了婚。正如进化精神病学家内斯(R.L.Ness)已指出的,我们同样不应该认为,这种冲动是精神病理学的迹象。相反,他写道,它们“在极大程度上是婚姻所固有的预期之中的冲动”。危险在于,人们会采取相反的行动:通过向“自然”冲动投降对新知识作出反应,似乎“我们基因中所固有的”东西是自我控制所力所不及的。他们或许甚至会心安理得地认为,“自然的”东西就是好东西。在本世纪较早时候,这种观点是常见的。自然选择几乎被奉若神明,总是能大大“改进”我们人类。但是,进化心理学依赖的是一种截然不同的世界观:认识到自然选择的影响不利于社会的全面安宁,人性多半表现为无情的遗传利己主义,而人们对其无情天生是健忘的。威廉姆斯(G.Williams)1966年的《适应与自然选择》一书有助于驱除一度盛行的认为进化往往“有利于群体利益”的观念,他甚至把自然选择称为“恶”和“敌人”。在他看来,道德生活多半由与人性的斗争构成。达尔文认为,人类是一种道德物种——事实上,是唯一的道德动物物种。他写道:“一个道德的人是能够将其过去和未来的行为或动机进行比较、并对它们表示赞同或者不赞同的人。”是的,从这种意义上说,我们是道德的。我们至少具有度过一种经过检验的生活的技术能力:自知,记忆,预见和判断。然而,使我们自己接受道德监督,并相应地纠正我们的行为,这几乎不是一种本能反应。我们是潜在的道德动物,但我们不是天生的道德动物。成为道德动物的第一步是认识到,我们完完全全不是道德动物。(摘自美国《时代》周刊日)作者介绍:〔美〕赖特R.WRIGHT阅读详情:
范文四:进化心理学与日常生活(上)作者:赖特翻译:明博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 1997年04期动物学的语言往往十分令人信服。人类被称为“一雌一雄结合的”物种。看来,永久的一夫一妻制对我们来说是自然而然的,就象它对鹅、天鹅以及其他以诸如“爱情鸟”、“宝贝”等称号进入我们的辞典的飞鸟一样。一些专家说,家庭价值观念存在于我们的基因之中。在1967年的畅销书《裸猿》中,动物学家莫里斯(D.Morris)以令人欣慰的权威写道,人类性欲的进化目的在于“强化一夫一妻制和维护家庭单位”。这种情景最近受到了某种损害。首先,鸟类不再是这种振奋精神的角色模型。鸟类学家现在利用脱氧核糖核酸(DNA)指纹法,能够检查一只母鸟的配偶是否真是其后代的父亲。结果发现,某些雌山雀如此沉湎于与雄山雀的私通幽会,以致在社交等级体系中把配偶置于次要地位。对雌家燕来说,带有长尾的雄家燕使私通变得不可抗拒。模样无辜的雀科小鸣鸟的私通率为40%,以及等等。在短短数年内,认为大多数鸟类是真正一夫一妻的观点已从传统见解变为拆穿了的神话。结果,其他一雌一雄结合的物种的忠诚受到了怀疑。因此,认为人类天生是持久地实行一夫一妻制的我们也开始探讨人类的忠诚问题。当然,你不必具有哲学博士学位就能看到,至死忠贞不渝对人们来说不象比如吃饭那样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不过,一个正在出现的称之为进化心理学的领域现在能对这个问题作出更精确的解释。通过研究自然选择过程如何形成心理,进化心理学家正在描绘人的本性的新面目,提出与促使我们进入或者离开婚姻的感觉和思想有关的新细节。好消息是,人们注定会陷入爱情。坏消息是,他们并不注定始终留在爱情之中。根据进化心理学的观点,对无论是女人还是男人来说,在某些时候,在某些情况下,与人通奸,对配偶反感,突然发现配偶没有吸引力、令人气愤和蛮不讲理——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甚至变得令人气愤和蛮不讲理或许也是自然而然的,从而促使令你反感的配偶的离去。)同样能自然而然地发现,某个各方面都出众的富有吸引力的同事会遗憾地损害你的配偶。当我们看到一对夫妇庆祝金婚时,一种油然而生的反应是有关一条用两条腿走路的狗的著名评论:问题不在于这种出色地完成的奇迹,而是在于毕竟做到了这件事。这一切听起来或许象是冷酷地听任家庭进一步衰落的理由。可是,“自然”的东西不一定是不可改变的。进化心理学与过去以基因为中心的有关人的本性的观点不同,它阐述人的本性的巨大适应性以及环境在形成行为方面的有力作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进化心理学证明,目前的社会环境与一夫一妻制是多么格格不入。此外,虽然这门学科没有提出简便易行的解决办法,它确实指出了变化的途径。进化心理学的前提是简单的。人的心理与其他任何器官一样,被用于把基因传递给下一代的目的;根据这种解释,心理所引起的感觉和思想就能得到最好的理解。因此,饥饿感与胃一样重要,因为它有助于使我们的祖先活得长久,足以生育和抚养其后代。性欲感与性器官一样重要,因为它直接有助于生殖。任何祖先,如果缺乏胃,或者饥饿,或者性器管,或者性欲,他们就不能成为祖先,他们能吗?他们的特点将被自然选择所抛弃。这种逻辑超越了诸如饥饿和色欲等明显的达尔文主义感觉。进化心理学家们认为,我们的日常的、不断变化的对配偶或者未来配偶的态度——信任,怀疑,狂喜,厌恶,温情,冷漠——都是自然选择的作品,今天它们之所以能留在我们身上,是因为过去它们导致有助于传递基因的行为。为什么进化心理学家们能如此信心十足?部分原因在于,他们的信念所依赖的是进化生物学的全部资料基础。在各类物种中,以及在从大脑到膀胱的各种器官中,大自然注意到了基因传递的最精细方面。请考虑一下灵长类动物的睾丸的精巧构成:如果你找到一群雄猿并称一下它们的睾丸的重量(实际上并不建议你这么做),你将发现一种模式。黑猩猩以及其他“睾丸相对较重”(与体重相比的睾丸重量)的动物的特点是,它们所交配的雌性十分混乱。睾丸较重的动物既不是完全一夫一妻的(例如长臂猿),也不是系统的一夫多妻的(大猩猩)。一个雄性独占一群雌性。解释是简单的。当雌性与许多雄性一起生殖时,通过产生大量精液,雄性基因能有益于其自己的传递。哪个雄性能成功地使其基因进入特定的卵子或许完全是一个量的问题,因为竞争的一群群精子必须进行博杀。女人的烦恼诸如这样的模式除了显示大自然的精巧设计,还使一种探索工作成为可能。如果睾丸的进化是为了符合女性的行为,那么睾丸就是了解女性天生行为的线索。通过男性的睾丸,我们就能摆脱现代文化的影响,穿透史前的迷雾,看到女性在我们的进化的社会环境中如何行动:我们能够瞥见古时女性的部分心理。人类的相对睾丸重量介于黑猩猩和大猩猩的睾丸重量之间。这表明,女人虽然远没有雌性黑猩猩(它们可能是真正的性欲机器)那么狂野,但她们天生有几分喜欢冒险。如果她们不是这样,为什么自然选择会用珍贵的资源来营造和维护有份量的睾丸?还有更精确的证据证明女性天生的不忠。你可能认为,一个丈夫射出的精子数量将只取决于他已有多长时间未过性生活。错了。根据最近的一项研究,更重要的是,他已有多久没有见到他的配偶。一个已有比如说一周未过性生活的男子能产生更多的精子,如果他的妻子因出差不在家,而不是因患感冒而整天呆在家中。总之,真正重要的是这个女人是否有机会误入歧途。她越是有机会从别的男人那儿收集精子,她的配偶产生的精子也就越多。这再次说明,自然选择设计这种精巧的武器,乃是为了证明这种武器具有与女性的不忠进行斗争的某种作用。因此,与一夫一妻制论题有关的头号问题是:女人并不天生是忠贞的楷模。移情别恋,准备在适当情况下露一手是她们的心理的天生组成部分。这方面的第二号问题是:如果你认为女人是糟糕的,你应该看看男人。男人的烦恼就男人来说,来自生理学的线索同样有助于揭示男子的心理。请考虑一下“雌雄二态”——男性和女性平均体形之间的差别。极端的雌雄二态在一夫多妻的动物中是典型的,一个雄性或许能使几个雌性怀孕,使其他雄性没有后代。由于获胜的雄性往往通过与其他雄性搏斗或者恐吓其他雄性来确保其战利品,肌肉发达、喜爱攻击的雄性的基因得以传递给后代,而不那么强大的雄性的基因就被抛入历史的垃圾堆。雄性大猩猩如果能赢得一系列搏斗,就能获得一大群配偶,如果赢不了,就没有配偶。因此,雄性大猩猩的体格是雌性大猩猩的两倍。就人类来说,男人的体格比女人大15%左右,这足以说明,男人的背离一夫一妻制就象女人的背离一样,不仅仅是最近的文化发明物。人类学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曾得到研究的过去或者现在的1154个人类部落中的近1000个,包括世界上的“狩错”部落的大部分,都允许一个男人拥有一个以上的妻子。这些部落是我们能作为“祖先环境”——人类进化的社会背景,为之设计心理的环境——的现存例子的最相似的东西。人类学的假设是:在这种部落——南非的昆桑人,巴拉圭的阿克人,19世纪的爱斯基摩人——中间长大的人们的行为是十分“自然而然的”,而且,至少比在不是祖先环境的一部分——电视,汽车,因重婚而坐牢——中间长大的人们的行为更自然。有关女性的系统的一妻多夫制或者一妻多夫——一个女人同时独占对一个以上的男人的性接触权——的人类学例子因逐渐消失而少得可怜。因此,虽然男性和女性在适当情况下都倾向于不忠,男子看来更深深地倾向于确实拥有第二个或者第三个配偶——拥有一大群配偶。他们也更倾向于偶然的招花惹草。男子不那么注重性伴侣。卖淫——与某个你不认识、也不在乎认识的人发生性关系——是世界各地的男子难以抗拒地寻求的一种服务。此外,几乎所有完全依赖视觉刺激的色情作品都是由男性消费的。许多研究证实了女性的更有识别力的天性。一位进化心理学家对男性和女性进行调查,题目是他们愿意作为“约会”对象的人们的最低智力水平。男性和女性的一般回答都是:一般智力。那么,潜在的约会对象必须多么聪明,他们才会同意发生性关系?女性说:哦,在这种情况下,显然必须高于一般水平。男性说:哦,在这种情况下,显然必须低于一般水平。在进化心理学家中间,对这种男性的来者不拒的方式的主要根源没有争议。一个女人,无论她有多少性伴侣,通常一年只能生育一个后代。对一个男人来说,每一个新配偶都提供了一次使基因传往后世的实际机会。根据《吉尼斯记录大全》,世界历史上子女最多的父亲是死于1727年的摩洛哥阿拉维王朝皇帝毛拉伊·伊斯梅尔。他生了1000多个子女。男性来者不拒的性欲背后的这种逻辑现在看来是一清二楚的,但并非始终如此。达尔文曾指出,在一个又一个物种中,雌性的“欲望总是比雄性弱,但他从未发现原因何在。只是在1960年代末和1970年代初,生物学家威廉斯(G.Williams)和特里弗斯(R.Trivers)才把男性旺盛的性欲归因于他们的几乎是无限的生殖潜力。女人为何欺骗?即使在当时,女性放荡的能力仍是令人困惑的。对女性来说,更多的性生活并不意味着有更多的后代。她们求质不求量是否因为,寻求一个强健、聪明的配偶很可能预示后代的强健和聪明?有大量证据表明,女性向往这类特征,但就我们人类来说,基因并不完全由男性提供。与我们的猿类近亲不同,我们是一个“父亲投资很大”的物种。在每一种已知的狩错文化中,婚姻是一种规范——不一定是一夫一妻的婚姻,也不一定始终是持久的婚姻,但必须有某种婚姻;通过这种机制,父亲帮助抚养子女。不过,在我们人类中,一个女性的基因遗产经由一个具有两样东西的配偶才能得到的最好的发扬光大,这两者是优良的基因和雄厚的财力。可是,如果她找不到一个同时具有这两者的男人,那该怎么办?一种解决办法是哄骗一个深爱、宽容以及或许是富裕的、但并不特别强健或者聪明的配偶,让他来抚养另一个男人的后代。女人不一定必须了解这种策略,但从某种程度上说,不管是有意识地还是无意识地这么做,灵活的时代选择是适当的。一项研究表明,欺骗配偶的妇女往往在排卵期前后这么做,这时她们最容易受孕。就这件事来说,在月经周期不受孕时进行欺骗有其自己的逻辑,作为一种使情夫成为傻瓜的方式(无意识地);这个女人从他身上获取物品或者服务,以交换他的不会产生后代的征服。当然,他买的鲜花或许无助于她的基因,但在祖先环境中,不那么无意义的礼物——最重要的是食物——能有所帮助。南非昆桑人狩猎村庄中的一个名叫尼萨的妇女告诉一位人类学家:“如果你有几个情人,一个带给你一些东西,另一个带给你另一些东西。第一个在夜间带着肉来,另一个带着钱来,第三个带着珠子来。你的丈夫也买一些东西送给你。”多个情人还有别的用处。这位名叫赫迪(S.B.Hrdy)的人类学家推论说,女人与不止一个男人发生性关系,这使几个男人得出他们或许是某个后代的父亲的印象。于是,他们或许会善待这个后代。她的理论得到叶猴的启发。雄性叶猴有时杀死其他猴子所生的幼猴,作为一种打破性僵局的方式。这是与(前)母猴配对的序幕。除了强行中断母猴的哺乳,使它的精子集中于未来的后代,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使它恢复排卵?任何人如果打算全面谴责叶猴的道德,应该首先注意到,以不忠为基础的杀婴在许多人类部落中是被接受的。在南美的雅挪马马人和所罗门群岛的提科皮亚人中间,男人在娶过去结过婚的女人为妻时,要求杀死她们的婴儿。此外,巴拉圭的阿克人有时集体决定杀死一个没有父亲的新生儿。因此,对一个处于祖先环境中的女人来说,拥有多个性伴侣既能使他们保住她的子女的生命,又能使他们保护或者扶养她的幼儿。这种逻辑依据的仍然不是对这种做法的有意识的理解。雄性叶猴大概不懂父权概念。然而,使雄性对某些幼婴可能带有或者不带有其基因的线索感到敏感的基因能够得以生存。一个说“请善待孩子,如果你与他们的母亲有过多次性关系”的基因将长期昌盛。爱情的创新和堕落当然,基因不会说话。它们通过创造感觉和思想,通过营造和维护大脑来影响行为。每当进化心理学家们谈论某种涉及行为的趋势时——比如,某种一夫多妻的或者一夫一妻的爱好,或者男性的父亲投资——他们也是在谈论一种基本的心理基础。例如,男性父亲投资的实现需要产生一种有强烈吸引力的情感:父爱。在我们的过去的某个时候,使一个男人爱他的后代的基因开始活跃,而促进疏远感的基因受到损害。原因大概是,环境的变化,比如食肉动物的兴旺,使没有爱心、不懂保护的父亲的后代更可能灭亡。跨越这个门槛意味着不仅爱孩子;成为慈爱父母的第一步由男人和女人形成相互吸引力组成。使父母俩全身心关注一个子女的幸福的遗传决定因素看来是使男女能彼此心醉神迷的主要原因。直至最近,这种见解仍是异端邪说。“浪漫爱情”被认为是西方文化的反常发明。例如,据说波利尼西亚的曼吉亚人对提到婚姻之爱感到困惑。可是,最近人类学家们对包括曼吉亚人在内的据说是没有爱情的文化进行了再次考察,并发现了非人类学家们早已知道的东西:男女之间的爱情是人类的普遍现象。从这种意义上说,一夫一妻的标记是恰当的。然而,一夫一妻这个术语以及爱情这个术语所传递的永久和对称的感觉却是广泛地令人误解的。进化不仅发明了浪漫爱情,而且也从一开始起使爱情堕落。这种堕落在于男性的父亲投资所固有的利益冲突。请记住,使男性投资达到最大限度的目的有时使妇女不忠。然而,正是这种投资的珍贵使她的不忠对她的配偶的利益来说是毁减性的。对这个世界来说,一个对不是他的子女倾注时间和精力的男人的基因是不长久的。与此同时,男性父亲投资也使这个男人天生的一夫多妻倾向与他的妻子的生殖利益发生抵触。他的寻求新妻子可能使他撤回、或者至少减少对其第一个妻子所生孩子的投资。这种资源的再分配总的说来或许有助于他的基因,但无疑不利于她的基因。这类长期的基因冲突的现存遗产是人类的妒忌。从理论上说,应该存在两种妒忌——一种是男人的,一种是女人的。男人的妒忌应该着重于性行为的不忠,因为通奸是他所面临的最大基因威胁。一个女人虽然几乎不会赞同伴侣的性行为不忠(这会消耗时间和转移某些资源),她更关心的应该是感情的不忠——这种完全倾心于另一个女人的感情不忠可能导致更大得多的资源转移。密执安大学的进化心理学家巴斯(D.Buss)曾生动地证实了这种预言。他把电报放在一些男女身上,并让他们想象其配偶正在做各种令人不安的事。当男人想到配偶的性行为不忠时,他们的心跳的加速程度相当于一口气喝了3杯咖啡。他们出汗。他们皱起眉毛。当他们想象配偶处于萌芽状态的移情别恋时,他们平静了下来,尽管没有完全恢复到他们的正常程度,对女人来说,情况恰恰相反:想到配偶的感情不忠——使爱情改变方向,而不是作为补充的性行为——导致更深的悲伤。这种妒忌与这类不忠是如此丝丝入扣,以致进一步证明,这类不忠具有漫长的进化史。然而,现代环境把他们带到了新的高度,使婚姻变得比以往更充满风险。从某种意义上说,男人和女人始终注定要使彼此不幸,但现在他们特别善于这么做。(摘自美国《时代》周刊,日)作者介绍:[美]赖特R.WRIGHT阅读详情:
范文五:日常生活中不得不知的心理学知识教师招聘考试之日常生活中你不得不知的心理学知识 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注意的广度一目十行,一览无余——注意的广度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注意的稳定心不在焉——注意的分散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泰山之形——注意的稳定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感觉适应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知觉的理解性窥一斑而知全豹——知觉的整体性一叶知秋——知觉的整体性草木皆兵——错觉杯弓蛇影——错觉牙牙学语——识记似曾相识——再认触景生情——无意回忆没齿难忘——回忆过目成诵——识记有闻必录——识记冥思苦想——追忆复习功课——保持温故知新——保持似曾相识燕归来——记忆十年离别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回忆 鸿鹄之志,贵在千里——理想由此及彼——联想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思维的间接性偶有点拨,豁然开朗——灵感一题多解——发散思维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学习迁移人逢喜事精神爽——心境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心境怒发冲冠——激情,情感急中生智——应激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意志有志者,事竟成——意志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需要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爱好各尽其才,各显其能——能力姜还是老的辣——晶体智力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气质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社会惰化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酝酿效应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 工夫——酝酿效应人云亦云——从众一俊遮百丑——晕轮效应爱屋及乌——晕轮效应情人眼里出西施——晕轮效应 第一印象——首因效应恶人先告状——首因效应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投射效应 眼不见心不烦——否认掩耳盗铃——否认设身处地——移情阅读详情:
范文六:谈谈心理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谈谈心理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能够遇到许多与心理学有关的现象。如从众效应、刻板效应、破窗理论等等,这些在我们生活中都是十分常见的。我们应当明白这些心理学知识,并且将其运用在日常生活当中,充分发挥其好的方面,努力避免其坏的方面,能够让我们生活更加幸福和快乐。有时候一寝室的四名同学都在讨论吃什么的时候,当其中的三个人都已经要确定吃某家餐厅的时候,剩下的一名同学就会在明知道那家餐厅的食品不符合自己的口味的情况之下,但依然会和其他五位同学保持一致。这也与我们从小听到的“三人成虎”的故事相似,大意是说,当有三个人谎报市上有老虎,听者就会信以为真。用心理学专业术语来讲就被叫做从众效应。意思是指在群体活动中,当个人与多数人的意见和行为不一致时,个人放弃自己的意见和行为,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相一致的意见和行为方式的现象。从众效应也就是我们日常俗语中所说的“随大流”。从我师范生专业出发,在将来进行班级管理的时候,也要充分发挥从众效应的积极作用,阻止产生从众效应的负作用。首先要有意识地通过班会、黑板报等舆论阵地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其次,要抓好班团干部和积极分子等基本队伍的建设,组成坚强的堡垒,要及时发现班上的不良倾向,对症下药,将其遏制在萌芽状态,使班级上下团结一心,形成优良学风。在日常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会有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进行学习,在那时也要积极避免从众效应负作用的产生。首先,要做到合理组建合作学习小组;其次,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解除小组群体的压力,建立鼓励所有成员自由的发挥自己的不同意见的规则,再次,教师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为学生创设思考问题的情境,注意答案的多样化,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批判能力。因为在不合理的小组环境里,由于从众效应表现为趋向学习结论一致,而不一定是学习结论正确;部分学生容易与自信或学习优秀的小组成员的观点、思维方法形成一致,而忽视自己地观点、思维方法正确与否,易压制正确思想的形成,窒息小组成员的独创精神;使得个体在群体中容易丧失了对自我的控制,失去了个体感,使人“人云亦云”。我们需要的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从众效应,我们反对的是消极的、盲目的从众效应。在中学的时候,我也遇到这样的情况曾经我有一阶段学习特别刻苦,所以在月考时成绩特别突出,知道考试成绩后,有些周围的同学就会风言风语说会不会作弊取得的呢?那时候就会感觉很委屈。在心理学中,把这种现象把称之为刻板效应,指那种人们头脑中存在的关于某一类人的固定印象的心理现象。在生活中也随处可见这样的例子:青年人往往认为老年人墨守成规;而老年人又往往认为青年人举止轻浮。教授总是白发苍苍、文质彬彬,工人则是身强力壮、举止豪爽等。我们应当有“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眼光看待事物的发展,不刻板。还记得我们心理课头几课上课时说的”破窗理论”,当一户人家完好的玻璃窗,如果有一扇窗被小男孩踢破而没有及时修补时,那么其它完整的玻璃窗口也会陆续遭受到破坏,几个月之后完好的玻璃窗就会全变成破窗。就像在大学里,当有第一个学生旷课而没有受到老师责备或制止时,其他同学默认老师对该行为不会责备或制止,同时由于该行为能引起带来某种满足感,于是便会效仿,最后就会有许多人旷课。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启发如果想制止某种现象,当其第一次出现时,应给予制止或惩戒。以上就是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心理学应用,通过这一个学期《心理学基础》的研究,我对心理学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感谢章老师一学期以来对我们谆谆教诲。数学132李
矗阅读详情:
范文七:心理学基础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心理学基础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首先,我要需要知道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人是有思想的、有内心体验、有感情、有追求、有奋斗、有成功、有失败、有挫折......正因如此,生命才有价值,生活才丰富多彩。人的心理活动复杂多变,法国伟大作家雨果曾说过:“世界最浩瀚的是海洋,比海洋更浩瀚的是天空,比天空还要浩瀚的是人的心灵。”心理活动又称心理现象。心理现象看不见,摸不着,既没有形状、大小,又没有重量、气味。因此,人们对心理的认识常常是模糊不清的。但是心理现象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活动中,却无时无刻地存在着,支配和影响着每个人的行为。故学习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处理好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情及其引起的心理活动。
生活不是一滩清澈的湖水,总是那么的平静:我们常常会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而产生了情绪,尤其是不良情绪如愤怒、生气、恐惧、悲哀、焦虑。不良情绪会扭曲我们的知觉和思维,从而影响我们的表现。并且使我们对生活的满意度降低,心情变得郁闷压抑,长此以往,可能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利用暗示,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使得情绪的缓解。比如语言暗示,在考试之前的焦虑期,我会在心里对自己说,我真的很不错,我是最棒的,然后深呼吸,心情就会稳定下来,就可以很好的发挥自己的实力。你有什么秘密?“保守秘密”是心理健康的重要能力!相信每个人的一生都有过各色各样的秘密藏于心中,或大或小,而保守秘密的本事却往往能加强一个人的吸引力。但是我们也经常发现,真实的世界中的很多人因为长时间严守一个秘密而在精神上精疲力竭。他们努力压抑自己不说出秘密,最后不幸导致一种反弹效应,使得他们对心中秘密的顾虑竟然会淹没自己正常的意识,尤其是当秘密泄露之后会受害的人就在他们附近的时候。这个时候正确的心理调节就显得格外重要!一个人能否成功地完成一件事情,往往取决于他是否坚持不懈。这个时候意志力就格外重要: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凡是建立在某种需要或愿望的基础上,确定一个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个目标,有意识地支配、调节其行动,克服各种困难,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称为意志过程。意志有明确的目的性,为了实现目标,支配人们产生努力克服困难的行动。正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才表现了一个人的意志力量。掌握心理基础知识,便可以发挥出你身上特有的意志力,让你活得更精彩!
爱,相信是所以生命不可或缺的一种元素。但相爱的人为什么会吵架,包括伴侣之间的争吵还有子女与父母间的叛逆等等。明明是相互关心,在乎的,却总是避免不了争吵。其实,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的感情如果很一般,就很客气,很有礼貌,很尊重人家跟你不同的东西,有一种求同存异的倾向;而感情越好,对对方越关心,求同的倾向越强,达到一个峰值,也就是最高点,就接近全面求同。明知对方对自己有感情,感情强烈,就越不讲理、苛刻,有点专制了。这种情况,特别是情侣之间,同时也存在于母子之间。母亲最爱孩子,但是最难沟通。感情好反而不讲理了。爱情就是强烈的感情。情和理是矛盾的,强烈的感情就是强烈的不讲理,这也是人性的一种缺陷,可人性的美 好也在这种不讲理之中。心理基础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比比皆是,只有理性与感性恰当地运用才能使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的同时,又不因为不正确的调理方法而迫害自身的心理健康。阅读详情:
范文八:外文翻译设计心理学---日常生活中的烦恼中文 1800 字 The Frustations of Everday LifeIf I were placed in the cockpit of a modern jet airliner,my inability to perfrom gracefully and smoothly would neither surprise mor bother me.But I shouldn’t have troulb with doors and switches,water faucets and stoves.”Doors?”I can hear the reader saying ,”you have troublr opening doors?” yes. I push doors that are meant to be pulled, pull doors that should be pushed, and walk into doors that should be slid. Moreover, I see others having the same troubles--unnecessary trouble. Thereare psychological that can be followed ta make these things understandable and usable. Consider the door.There is not much you can do to a door:you can open it or shut it.. Suppose you are in an office building, walking down a corridor. You come to a door . In which direction does it open? Shouldyou pull or push,on the left or theright? Maybe the door slides. If so,in which direction? I have seen doors that slide up into the criling. A door poses only two essential questions: In which direction does it move? On which side should one work it? The answers should be given by the design,without any need for words or symbols, certainly wihout any need for trial and error. A friend tolld me of the time he got teapped in the doorway of a post office in a European city .The entrance was an imposing row of perhaps six glass swinging doors, followed immediately by a second, identical row. that’s a standard design: it helps reduce the airflow and thus maintain the indoor temperature of the building My friend pushed on the side of one of the leftmost pair of outer doors. It swung inward, and he entered the building. Then,before he could get to the next row of doors, he was distracted and turned around for an instant. He didn’t realize it at th e time,but he had moved slightly to the right. So when he came to the next door and pushed it, nothing happened. “Hmm,”he thought, “must be locked.”So he pushed the side of the adjacejt door. Nothing. Puzzled,my feiend decided to go outside again. He turned around and pushed against the side of a door.Nothing. He pushed abjacent door.Nothing.the door he had just entered no longer worked. Heturned around once more and tried the inside doors again. Noting.Concern,then mild panic. He was trapped! Just then, a group of people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entranceway (to my friend’s right ) passed easily through both sets of doors. My friend hurried over to follow their path. How could such a thing happen? A swinging door has two sides. One contains the supporting pillar and the hige, the other is unsupported. To open the door, you mustpush on the unsupported edge. If you push on the hinge side, nothing happens. In this case, the designer aimed for beauty, not utility. No distracting lines, no visible pillars, no visible higes. So how can the ordinary user know which side to push on? While distracted, my friend had moved toard the (invisible)supporting pillar, so he was pushingthe doors on the higed side. No wonder noting happened. Pretty doors. Elegant. Probably won a design prize.()The doors story illustrate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rinciples of design: visiblity. The correct parts must be visible, and they must convey the correct message. With doors that push, the designer must provide signals that naturally indicate where to push. These need not destroy the aesthetics.Put a vertical plate on the side tobe pushed,nothing on the other. Or make the supporting pillars visible. The vertical plate and supporting pillars are natural signals, naturally interpreted, without any need to be conscious of them. I call the use of natural signals natural design and elaborate on the approach throughout this book. Visibillty problems come in many forms. My friend, trapped between the glass doors, suffered from alack of clues that would indicate what part of a door should be operated. Other problems concern the mappings between what you want to do and what appears to be possible, another topic thar will be espanded upon throughout the book. Consider one type of slide projector.This projector has a single button to control whether the slide tray moves forward or backward. One button to de two things? What is the mapping? How can you figure out how to control the slides? You can’t Nothing is visible to give the slighest hint.Here is what happened to me in one of the many unfamiliar places I’ve lectured in during my travels as a professor: The Leitz slide projector illustrated in figure 1.3 has shown up several times ,it led to a rather dramatic incident. A conscientious student was in charge of showing my slides. Istarted my talk and showed the first slide. When I finished with the first slide and asked for the next, the student carefully pushed the control button an watched in dismany as the tray backed up,slid out of the projectorand plopped off the table onto the floor, spilling its entire contents .We had to delay the lecture fifteen minutes while I struggled to reorganize the slides. It wasn’t the student’s fault. It was the fault of the elegant projector. With only one button tocontrol the slide adwance, how could one switch from forward toreverse? Neither of us could figure out how tomake the control work. Allduring the lecture the slides would sometimes go forward, sametimes backward. Afterward, we found the local technician, who explained it to us. A briefpush of the button and the slide would go forward, a long push and it would reverse. (Pity the conscientious student who kept pushing it hard-and long -to make sure that the switch was making contact.) what an elegant design. Why, it managed to do two functions with only one button! But how was a first-time user of the projector to know this?()日常生活中的烦恼如果我不能熟练灵活地使用现代喷气式飞机驾驶舱内的仪表, 我不会感到惊讶或不按。 但 我不应该在使用门、开关、水龙头和炉子时出现问题。我似乎听见读者在说:“门?你不会 开门吗?”是的本来应该拉的门,我却用手去推;应该推的门,我却用手去拉;有时还会撞 在滑动推拉门上。 我看见其他人遇到过也遇到过同样的麻烦——不必要的麻烦, 这里有些心 理学原理可以帮助我们设计出用户看得懂而且又方便使用的产品。 以门为例。我们在使用门时,无外乎两种动作;开或关。假设你走在办公楼内的走廊上, 然后一扇门前停下来, 应该从哪个方向开这扇门?是推是拉?从左边是是从右边?也许这是 一个滑动拉门,如果真是这样,应该往哪个方向华东?我曾见过往上方开的门,令我颇感惊 讶。使用门时,我们只会遇到两个基本问题,门应该朝哪个方向开,用户应该往那边用力。 这些问题的答案应该在门的设计上找到, 而无需用文字或字符加以说明, 更不应该让用户在 英国反复的实验和出错后再找到答案。一位朋友向我讲述了他被困在欧洲某城市一家邮局的门道里出不来的情景。 邮寄的入口很 气派,六扇双开式的弹簧门排成一排,紧接着还有一排同种样式的门。这是一种标准设计, 目的是为了减少空气的流通,从而保持楼内的温度恒定。 我的这位朋友推开了外边靠左的那扇门,走进了大楼。在来到第二排玻璃门之前,他因 为某事分心。转了个身,当时没有意识到自己往右边移动了一点。他来到第二排门前,用力 一推,没反应。“一定是锁上了。”他心想,于是又去推旁边那扇门,还是打不开。我的朋 友一脸迷惑,决定沿原路返回,便转身去推外面的那扇门,没动静。退旁边的那一扇,仍旧 没反应。他刚刚从这扇门走进来,还是打不开。他开始担心起来,甚至有些惊慌——自己被 困在门道里了! 正在这时一群人从入口的另一边 (我朋友在右边) 很轻松的通过了这两道门, 于是他赶紧跑过去,跟他们走进了邮局。 怎么会发生这样的事? 双开式弹簧门有两边,一边又固定缓缓走和铰链,另一边可以自由开关。开门时,你必须 推可以自由开关的那一边,如果推有铰链的那一边,门就不可被打开。在上述情景中,设计 人员只注意到了门的美观,而未注意到门的易用性。结果是,用户在使用这些门时看不到旋 轴, 一个普通的用户正忙可能知道从一边开门?我的朋友在精力分散时, 走到了有固定旋轴 一边,他用力推有铰链的那一侧,难怪门纹丝不动。不过这些门却相当漂亮雅致,可能还荣 获过设计奖呢。以上例子说明了设计中的一项重要原则:客观性。正确的草垛部位必须显而易见;而且还 要向用户传达出正确的信息。 在设计那些用力推才能打开的门时, 设计人员必须让用户一看 见门,就知道往哪个部位推。应该推的那一侧贴上垂直金属板,或将固定旋轴显露出来—— 这并不影响门的美观。垂直金属板和固定旋轴属于自然信号,可以被用户直接感知到。我爸 这种对自然信号的使用称作自然设计,并还将在本书中详细探讨这一方法。可视性问题有多种表现形式。 我的朋友呗困在两排玻璃门之间, 是应为他看不到任何有关()操作部位的线索。 可视性问题的其他表现形式是关于用户操作示意图和可能的操作方法之间 的匹配,这是本书将要讨论的另一个话题。以某种类型的投影仪为例,这种投影仪仅靠一个 按钮来控制幻灯片槽的前后运动。 一个按钮被赋予两种功能?如何进行匹配?你怎样才能知 道控制幻灯片的方法?你不可能知道, 应为你在投影仪上看不到任何操作方法的提示。 一下 是我在某个不熟悉的地方讲学时遇到一件事。我在各处讲学的过程中,有好几次看到莱茨牌的投影仪。首次使用时,发生了一起戏剧性 的事故。那次是一名办事认真的学生负责帮我放映幻灯片。当我讲完第一张幻灯片,需要用 第二张幻灯片时,那名学生很细心地按下了控制钮。只见幻灯片槽开始往后移动,竟然滑出 了投影仪,从桌上“哔啦”一声掉下来。槽内的幻灯片洒落一地。学生大为惊愕,我也赶紧 重新整理幻灯片,讲座因此推出即了 15 分钟。但这不是学生的过错,而是这台式样雅致的 投影仪的问题。只用一个按钮来控制幻灯片的前后运动我们谁也搞不明白该如何操作。 在讲座的整个过程中,有需要幻灯片往前放,有时需要往后倒。后来,我们向当地的技术 人员求救。他解释说,轻轻按一下控制钮,幻灯片就会往前放;按的时间长一些,幻灯片就 会往后翻转。而我那位可怜的学生!他很认真,在按控制钮是相当卖力,为确保按钮接触到 开关,他还特意多按了一会儿。多么雅致的设计,一个按钮竟然具有两个功能!但初次使用 这种投影仪的人怎么可能知道这些?《设计心理学》 唐纳德.A.诺曼阅读详情:
范文九: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如何理财?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如何理财?大学生在理财方面的知识是比较欠缺的,很多同学都无法控制自己的欲望,处于这个年龄段时,对新鲜的食物都是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新鲜感,这是大学生理财方面的一个误区,下面给大家分享几则大学生理财误区的案例:一、制定每月支出计划案例:谢非花钱向来是“今朝有酒今朝醉”,每月5日(父母发薪,他拿生活费)一贯是他的欢乐日,邀朋友吃饭、买软盘,出手好阔绰;但这样的好日子维持不了几天,通常是每个月不到一半,钱包就见底了,后半个月只能以方便面为主食。谢非也想改掉这个毛病,但是钱放在口袋里他就没有节制,为了制约自己,他办过好几张银行卡,可是从来就没搞清过哪张卡里有钱,哪张卡里没钱,时间一长甚至连几张卡的密码都忘了,只好再到银行去查。招数:谢非的这个毛病是很多大学生的通病。如果你讨厌记账,那么至少在你拿到MONEY以后,好好规划一下本月的大致支出,然后分门别类将费用划分好。不要嫌烦,多花个三五分钟,必定能省去日后不少麻烦。怕用钱过度的话,不妨把钱存入银行,或者每天限制带钱;最土的办法就是:把钱分门别类装入信封,要用才拿。二、不贪便宜,只买适合自己的东西案例:舒丽和所有女孩子一样喜欢逛街,也同样容易对打折、优惠的商品怦然心动。有一次在淮海路上,她看到过去一向可望而可及的ESPRIT居然有几款对折出售,大喜过望,毫不犹豫地买了两件(其实也要200多元钱一件)。但回寝室后,同学们都说衣服的颜色不适合她穿,样子好像也不是很好。小舒心情沮丧的同时,也开始考虑后半月的生活费问题。招数:其实,这个病不仅在女同学中有,在男同学中也相当普遍,以后工作后也会经常遇上。所以,你应该在购物前要写张清单,外面的诱惑实在太多,完成任务后就应该马上“打道回府”。如果遇到实在喜欢的东西,就问自己,现在必须要用吗?如果不是,就安慰自己等一次打折的时候再来买;如果看见商家打出什么跳楼价清仓之类的广告,就对自己说,别把自己的寝室当成商家的仓库。三、身上不带大额钞票案例: 袁砚出去逛一次街,总要花掉两三百元钱。百元大钞就像流水一样没了。招数: 为了避免“一时兴起”的大额消费,这个办法最好了:不要轻易将大额的现钞(如50元、100元)开。经验告诉我们,花掉十张十元钱比花掉一张一百元要慢得多。这些案例都是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理财误区,请大家一定要注意,养成良好的理财习惯是每个人都要注意的,良好的理财习惯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生活习惯,使得自身更加完善。本文由金投手整理分享阅读详情:
范文十:管理学原理学习心得和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管理分析问题修改稿管理学原理学习心得和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管理分析问题
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和理论性、科学性和艺术性兼而有之的应用性学科,是管理科学的一门基础课程,通过该课程让我们树立现代管理的思想观念,掌握和运用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自身的管理素质,培养和提高理论素质和实践技能,并通过实践技能训练,提高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为我们就业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职业基础。进入大学学习以来,接触了很多关于管理学方面的知识,包括知识管理,企业管理,信息管理等等,以前一直对这门学科没什么了解,经过几个月的学习,我有了不少收获,虽然对这门学科的学习和了解还是非常少的,但我对这门课程很有兴趣,想在将来继续学习下去。自从人们开始形成群体去实现个人无法达到的目标以来,管理工作就成为协调个人努力必不可少的因素了。组成群体无非是为了集结个人的力量,以发挥集体的更大作用,这种群体实际上就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组织”现象。《管理学原理》这门课是本学期的必修课。作为一名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学习管理是必不可少的,在掌握市场销售,市场供应方面,更是离不开管理学,虽然在市场经济时代,人类对市场的管理知识辅助作用,政府主要充当对市场的调节作用,但这也是同样不可忽视的,无论是现代企业管理,还是企业人才管理,甚至是市场管理,通过对市场的管理,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市场供求关系,市场价格变动,方便制定正确的营销策略,从此达到最大的效应利润。曾听说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句话也从侧面说明了管理的重要,因为,要留住人才,关键就在于管理,因此,必须要努力学好这门课。管理学来自于生活,提炼总结又高于生活。但终究还是要回归与生活,应用于生活中
的。理论是相互依存的概念、判断和原则系统组合起来的某种知识的模型、框架或体系。理论化就是管理知识的科学化过程。互不联系的信息构不成知识,同样,互不联系的知识也构不成理论。理论的最低形式是一种分类,是一套格子架,是一个文件柜,用以储存知识。不是为了学习管理而学习管理学,学以致用才能体现对这门学科最好的理解,在上述的心得中已经提到,管理学无处不在,尤其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更新换代,管理学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了,人才的管理,企业制度的管理,盈利模式的管理,企业文化的管理等等,因此在生活中随处能体现管理学,我们更有更多的机会去应用管理学解决生活中或大或小的管理问题,运用管理学的定律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体香更加完善的管理方案,即便利了自己的生活,又实现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相结合。以上说道,管理学来自于生活,提炼总结又高于生活。但终究还是要回归与生活,应用于生活中的。因此我们周围生活中不缺乏运动管理学相关知识解决的分析问题。只要我们注重实际与理论的结合,留心身边那些小事,其实管理学到处都有。案例说明 :
有一个早餐摊点,只有四十岁左右的夫妇两个人,男人负责蒸包子、炸油条以及收钱,女人负责煮馄饨、给客人盛稀饭,以及收拾桌子。一般客人去了只需要告诉女人要吃什么,女人负责把食品端到客人桌上,吃完饭客人离开经过门口的时候男人负责收钱,然后女人抽空收拾桌子。在中国各个城市的大街小巷,有无数这样的“夫妻档”早餐摊点,运营得井井有条。
曾经见过一家三星级酒店的餐厅,早晨兼卖早餐,服务员就是酒店的服务员,制作食品的也就是餐厅厨师,光台前就有四、五个人,不知道后台洗碗、做饭的有多少人,我想总共怎么也得有七、八个人吧。客人去了先要在一个由专人负责的点餐处点餐,交钱打出小票,然后拿着小票去领餐处和若干客人挤在一起找几个手忙脚乱的服务员领餐,交钱的时候还经常看见收钱的专职人员扯着脖子问领餐的人:“包子还有没有?”桌子经常没有人收拾,经常听到客人端着盘子站着喊服务员收拾桌子,盘子也洗得不干不净的。
两个早餐点,占地面积和服务的客户数差不多,前一个硬件设施远落后于后一个,但是人均效率、利润以及客户满意度等等,都远远高于后者。
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原因:
首先,后者的运营流程需要再造,从交钱到取餐,流程不连贯,而且繁琐,其中的无效环节过多,需要整合。
其次,后者组织结构需要调整,使其更加吻合新的运营流程,缩减不必要的岗位,同时明确岗位责任,若干岗位必须覆盖所有工作,而且分工明确,该洗碗洗碗该做饭做饭。
再次,二者的薪酬结构不同是造成二者区别的另一个主要原因,一个盈亏自负,一个待遇固定,故此激励效果不同。
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在两个早餐点的例子中显而易见。由此可见,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存在着锻炼我们管理能力的、实践我们管理理论的机会,只要我们做一个有心的人,我们就能够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以上所述仅是这学期关于一些学习管理学的心得,以及一些周围生活中的蕴藏的管理学理论,生活就是一本百科全书,而管理就是生活中的工具,只有把管理运用的合理到位,我们的生活才会井井有条,小到企业,大到大型企业,甚至国民经济,更是离不开管理。总之,管理学是一门值得深入研究的并且对社会作出巨大贡献的学科,虽然形成学派的时间较短,但是,对社会的贡献是不可限量的。对于这门学科,看书都是远远不足的,只有深入的学习,在工作实践中不断的改进、创新、累积和学习中国和外国的好的管理经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理论与理论的完美结合,这样才能走上成功之路。不断的实践才能完整的去体会、感受这一门博大精深的管理艺术。阅读详情: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