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图式的名词解释中常见的图式有哪些

您的位置: &
图式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优质期刊推荐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教育心理学(1)王利科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教育心理学(1)王利科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复制本文网址
三分钟教育心理学――读心术
三分钟教育心理学――读图时代 哇哇坠地,我们带着遗传的蓝图。 慢慢地,按照皮亚杰的说法,我们开始画自己的图。 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我们可以把图式看成是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 如果允许信手涂鸦,有点类似于我们每个人随意地描绘交通地图,最终的结局是瘫痪。教育的一项使命,除了训练制图的方法、读图的常识外,还需要形成基本的规范。 读图时代,比较常见的纠纷如下: (1).绝对“正确”的图。“老子天下第一”、布鲁诺的烈火、希特勒的法西斯等等。通俗地讲,就是真理绝对化,忽略了系统的多元特征,限制自我想像的空间。 世界本是横看成岭侧成峰,不同的视觉必然带来不同的信息。 (2).固步自封。“按图索骥”,即使逮的是蛤蟆,也不愿意修正自己的图。 (3).管中窥豹。看到美丽的花瓣毛绒,不禁伸手抚摸,老虎屁股岂是可以随便摸的? 我们知道,外界信息通过我们的感官进入我们大脑,形成视觉画面、听觉声音、感觉等涂料、色彩,借助语言、符号,逐步形成行为、能力、信念、身份、使命等线条、图形,成为立体图式。 人内心的图式,指引着我们解读世界、创造世界。 教学过程中,关于新的知识,教师心中有图,学生多数却是一张白纸。 有时,我们展示给学生一张图,学生因为没有相应的涂料、色彩、符号、线条作为原材料,一张教师眼中的美丽画卷,在学生眼中仅仅是一堆乱码。 “knowledge is only rumor until it is in muscle” 架起专家终点和初学者起点的桥梁,多快好省的方法就是: (1)唤起学生记忆的经验。 (2)再现体验过程。 (3)团队合作,分享经验。 (4)虚构经验。 有时我们在阅读过程中,往往产生共鸣,那是我们心中有类似的图。曾经,我们听过一场报告,热血沸腾,那有可能是唤醒了我们精神使命的冲动,但是我们却没有匹配的能力、行为图式。 掌握一项技能、升华一种理念,需要从行为到精神使命的图式支撑。 解读他人内心的图式,我们可以关注以下几点: 1.外显信息: 体态、姿势――身体语言。 眼动线索――眼睛是心灵的窗口。 言语――装修过的思想。 2.认知信息: 感知位置――穿谁的鞋? 表象系统――大脑信息表达的渠道。 感元、亚感元信息――大脑信息表达的词汇。 元程序――大脑信息调用的模式。 积极动机――任何行为、状态,均能满足某个间接目的。 3.逻辑层次: 环境――Where 行为――What 能力――How 信念――Why 身份――Who 使命――For who? 时间框架――过去、现在、未来。
空间的其他文章: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教育心理学》第四讲图式的获得与改进.PPT0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免费全文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2 &&
《教育心理学》第四讲图式的获得与改进.PPT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第四讲 图式的获得与改进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 本 讲 纲 要
1. 图式的形成
Anderson()的“特征组合说” Medin & Schaff(1978)的“样例说” 问题:你赞成哪种观点?为什么? 请阅读书中133页Hayes-Roth等(1977)的实验。 对见过两次的样例的评分,高于对见过一次样例的评分,似乎证明了“样例说”的合理性。 对原型的评分,高于对见过一次样例的评分,证明了“特征组合说”的正确性。 人受到其范畴图式抽象的影响如此之深,甚至坚持认为自己曾见到过原型,且对原型的信念比对任何样例都要高,这就不能用“样例说”来解释了。 Posner & Keele(1978)的实验更证明了这一点。
在图式的形成过程中,如果个体未能对两实体拥有某些相同点这一事实给予积极的关注,便不能形成图式。在图式的形成过程中,个体必须建立“寻找相同成分”这一目标。 请阅读:Gick & Holyoak(1983)的实验。P135 2. 支持图式形成的教学条件
问题:为何在图式形成中,需要给工作记忆提供支持? 方法:
(1)同时或相续地呈现图式的实例。
(2)让学生说出或写出实例的相似之处。 问题:图式的形成过程,个体需要从各实例中发现共同成分,假如实例中含有不属于图式的相同成分,结果会如何? 但是,最初呈现的实例与原型接近为好,随后逐步引进不太典型、更难分辨的实例。 学生应该成为更善于学习的个体。 学成最终应该养成自己找到或提出图式实例的习惯。 3. 图式的改进及其相关研究 最初获得的图式往往缺乏精确性而过于泛化。 这种情况在幼儿身上更为明显。 任何领域的新手身上也存在这种现象。 通过学习,可逐渐对图式做出精细的分化,这就是图式的改进 在图式改进过程中,需要注意到原有的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心理学名词解释图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