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活动人文积淀是什么意思思

人文活动-中德SGAVE项目
学生日常活动
&其 他 位 置
当前位置:
CopyRight (C) 2013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汽车电子技术专业 版权所有[转载]为什么说教育是一种人文活动(张志勇)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这是许多教育学著作为教育所下的定义。但是,教育是一种什么样的培养人的活动?却没有多少人给予深究。笔者认为,教育是一种人文活动,也就是说,教育首先是一种人与人的交往活动,是一种充满人文情调的教育活动,没有人与人的情感交往,没有人与人的情感关注,没有人与人的心灵世界的相互审视与关照,教育要想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是很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在这里,“人文性”构成了教育的本质特性,是人类教育活动对人的发展产生作用的前提和基础。
一、教育是以人文关怀为载体的活动
教育活动的发生是以人与人的交往为载体的。在这种人与人的交往中,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构成了教育活动赖以正常进行的基础。
日,我前往青岛筹备“全国职业教育半工半读试点工作会议”的路上,审阅了《创新教育书系》第二批书稿之一——李秀伟的《唤醒情感:情感体验教育研究》的部分书稿。其中,我看到这样一个案例:
&&&&&&在教学《高大的拭皂荚树》一课时,我范读了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赢得了同学们自发的掌声。掌声刚落,刘林林举手说:“老师,你读错了一个字!”我平时一直鼓励学生敢于指出老师的错误,于是笑着问他:“哪儿错了?”“‘轻烟袅袅’应该读‘nǎo、nǎo’”,你读成了‘niǎo、niǎo’……”说到这儿,同学们哄堂大笑,很明显是这个学生指正错了。此时我并没有多想,冷冷地甩下一句:“以后看拼音要仔细。”就又开始了正常的教学。下课了,同事们都在祝贺我这节课的成功,我也陶醉在喜悦中。然而在接下来的几天,刘林林在语文课上一直情绪低落,举手发言明显减少了,眼睛始终不敢正视老师。我的心被刺痛了,我曾以为那一句“以后看拼音要仔细”只是一时的疏忽,然而这样的疏忽对学生来说却是如此残酷。是啊,学生并不缺少生活上的关爱,但他们娇嫩、善感的心却是时时需要尊重与关怀。课堂教学教学除了完成知识的传承、能力的培养,还有没有更重要价值内涵?我陷入了深思。曾听说过这样一句子“经典”的言论:“课堂教学上我是学生的老师,课下我是学生的朋友。”对这句话上该反省了,课堂上,我更应当成为学生的朋友。爱,在课堂教学中更为重要。课堂教学是艺术,也是科学,有了这样的认识,我开始追寻教学的真谛。
如何看待这个案例?显然,从科学性层面来讲,老师的处理并没有什么错误,但是,为什么“在接下来的几天,刘林林在语文课上一直情绪低落,举手发言明显减少了,眼睛始终不敢正视老师。”显然,是老师那句“我并没有多想,冷冷地甩下一句:‘以后看拼音要仔细’”的话伤害了学生。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完全可以说,教育并不能完全按照科学逻辑来进行,它必须在遵循科学逻辑的同时,遵循情感逻辑。在这里,以教师对学生的爱为基础的人文关怀,对教育的正常进行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基础性、背景性作用。
二、教育是以人格影响人格的活动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不难看出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人类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是密不可分的。科学技术作为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巨大杠杆,也是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教育的发展一直利用着人类社会最先进的创造发明成果。教育的每一次历史性的飞跃,都与人类社会最优秀的发明成果的应用分不开。
1911年,爱迪生曾预言:“在学校里,教科书将很快过时,不久,学生将通过视觉来接受教学。使用电影传授人类知识的每一门分支学科是可能的。10年后,我们的学校系统将彻底改观”。
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童年的梦想是:“在每张书桌上、在每个人的家里都有一台电脑。”现在,他又在策划着另一个时代:“各地方的人在自己家中就能学习最好的课程、学习任何科目、由世界上最好的老师讲授。”他告诫人们:“你的工作场所和你关于教育的观念将被改变,也许被改变得几乎面目全非”,“你孩子的世界不会与从前一样,他们的未来依赖于一生中掌握新概念、做出新选择、不断学习不断适应的能力。”
今天历史已经证明,爱迪生的预言没有实现;而比尔·盖茨的梦想大部分已变成了现实。那么,教育技术的发展及其运用能不能使人类学校教育形态消失呢?我们认为,尽管现代信息技术正在深刻而全面地影响和改变着人类的教育教学方式,但它不可能从根本使人类的学校教育消亡。为什么呢,因为人类教育作为由教师与学生共同进行的活动,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其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我们完全可以说,教育是以人格影响人格的活动。
正因为如此,我们在国外考察中小学,很少看到像我们国内这样的大规模的学校,这固然与一个国家人口多少有关,更与他们对教育规模与人的影响之间的关系的认识有关。在日本,一所小学一般不能超过500人,其原因就在于超过了这个规模,校长就不可能很好地与每个学生沟通,以至于无法对每个学生产生相应的人格影响。
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反对超大规模的学校建设,我们主张加强教师队伍的职业道德建设。
三、教育必须关照人的精神世界
昨天,我在《济南时报》上看到了两则给我心灵以震撼的消息:
&&&&&&一则是日,22岁的河南大学生李征用镢头20分钟内杀死七人,均为一击致命。事情的起因是2004年夏季麦收,李征家的小麦收割之后,由于自家没有车辆,就请有车的前院邻居李培敬夜晚帮忙将一车麦子运回家,李征的母亲当时在车后跟着,回家后发现少了一袋麦子。一袋麦子大概50多公斤,价值60多元,当时李征家并未作声。李征却因这一袋麦子纠纷,将他人房屋砸破,被派出所拘留。李征家人分析,当时邻居威胁要让学校将其开除的话,导致其精神失常,酿成这起惨剧。
同村,李征唯一的朋友李占海猜测,让李征改变的可能有两件事,一是“大一下半学期,2005年3月,他妈妈才48岁就脑溢血去世,像天塌了一样”。另一个巨大压力是他家里经济基础不行,“他们家劳动力主要是他妈妈,他爸有点驼背,身体不好,不能干活。他妈妈只能靠种玉米、小麦、花生等七八亩地挣钱,年收入几千到万把,遇上旱涝就更不能保证。”李占海说,“这还不够他一年学费加生活费。”
在李征的医学院的同学眼中,李征的变化同样发生在2005年8月以后。“他很少来我们这儿玩了。”而大一时,李征的同学们并未发现他有何不同,他爱去隔壁寝室打牌或看电视。“他这么沉默压抑的人,心理问题积累多了,就成了火药桶。”后来有同学猜测。“有时候在QQ上遇到陌生人就开骂来发泄。”有同学还发现,他一个人坐在教室里,生闷气掰铅笔,“竟然把铅笔掰断了”。
始终在人们注意力之外的李征,安静、内向,从不惹是生非,谁也没想到,他会成为杀人案的主角。
“我不敢相信李征杀了人。”同村的李占海,在村民们眼里是李征惟一的朋友。在李占海眼里,高中时代的李征,诚实、认真、值得信任,善良、温和、隐忍,不斤斤计较。
另一则是日,陕西汉阴县境内的凤凰山上发生了一起罕见凶杀案,一夜之间,十人被害。当地警方接到报案后立即赶往现场,凶杀现场是一个叫铁瓦殿的道观。被杀的十人中,有五人是道观工作人员,另外五人是暂住在这里的香客。华东政法学院刑司学院副院长金其高说,导致这起惊天大案的原因就是杀人犯邱兴华捕风捉影,认为妻子对不起他,性格又孤傲,在没有人帮助他排解的情况下,一夜之间做了极端的决断,是无法融合的人格分裂。
看了这两则报道,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们的教育怎么了?我们的社会怎么了?我们的教育有没有责任?我们的教育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我们无意去讨论和追究李征所在学校的领导和老师的责任,但我们要指出的是:在李征走向杀人的过程中,他的心灵世界有人关注过吗?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教育确实到了必须深刻反思的时候:教育如果还是这样只追求升学率,而不真正去关注人的心灵,人的精神世界,从我们的学校里会走出越来越多的马嘉爵、李征,我们的社会会出现越来越多的邱兴华。这是我们所需要的教育吗?这是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社会吗?
在这里,我们要大声疾呼,我们真的要猛醒了:教育不仅要给予学生知识、能力,更要给予学生人文关照,更要重视学生心灵世界的培育。这是教育最神圣的使命和责任!
其它观点摘要:
张志勇言论
在教研团队和参赛老师所在学校的指导下,参赛老师在全省获得一等奖第一名,实属不易,值得祝贺。可是,我看了这篇文章后,对于教研工作有什么启示,对于老师的成长有什么意义,对于课程改革有什么意义呢?不得而知。由此,让我不得不思考优质课大赛的意义在哪里?难道仅仅是要决出名次吗?在我看来,优质课比赛的意义在于创造一个又一个符合课程改革精神的精彩的可推广的教育教学案例,如此,必须通过教研案例的反思,系统完整地揭示教师具有的独特的教育价值观、课程观与课程资源开发模式、教学设计模式、学生学习模式、课内外教学资源整合模式,等等。只有如此,优质课评选才有普遍的意义。
有人说,不能戴着镣铐跳舞。其实,人的自由是有边界的,这就是“随心所欲不逾矩”。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永远要戴着镣铐才能跳舞。就教育的自由而言,人必须带着三根“镣铐”跳舞,这就是法规、规律和科学。你只有遵循了法规,掌握了规律和科学,你才能成为自由的教育人,才能获得教育的自由,实施真正自由的教育。
真正的教育思想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基于自身的教育实践。教育思想有自己的根,这个“根”就是自己的教育实践,离开了自己的教育实践,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思想具有内生性。二是对教育现象的独特认识。教育思想不能长在别人的脑袋上,不是对别人思想的照搬。这个意义上讲,教育思想具有独特性。三是对教育的真理性认识。教育思想必须符合教育发展的规律,是对教育现象的科学认识的外在反映。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思想具有真理性。四是教育思想具有实践性。作为教师,自己的教育思想必须贯穿于自身的全部教育实践;作为校长,自己的教育思想,必须获得每位教师的内在认同,并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实践的全过程。如办学思想、校园建设、设施配置、课程、教学、评价、管理,等等。最后,我还想强调的是:教育思想是朴素无华的,从语言到内涵,都是简洁的,易于理解的,能够实践的。
名师、名校长的卓越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卓越的思想。名师名校长之名,名在“思想”。时光流转,岁月穿梭,什么都是过眼烟云,只有卓越的思想可以横跨时空,穿越历史。二是卓越的实践。一位名师、名校长,他的创新实践,就是能够为教育界提供一个又一个符合教育规律的教育创新案例。三是卓越的学生。什么是卓越的学生?具备公民素养,具有创新人格,能够奉献社会的学生。
对于一些校长的陈述和汇报,我有两个担忧:一是汇报学校改革发展的成绩时,没有任何对改革过程的研究。如果说,学校变革与发展是你的产品的话,那么,你与学校变革与发展的关系是什么?作为因变量,你必须研究二者的关系,由此,才能探索一位名校长成长的规律。
另一个担忧是:我们骨子里缺乏平民教育思维。何以见得?高中校长们汇报自己的成果,总要谈自己培养了多少重点大学生,甚至培养了多少北大清华的学生;初中学校则大谈自己是优秀高中的生源基地,从自己学校走出去的高中生有多少人次考上了重点大学;……
必须强调:基础教育并不排斥升学,为升学服务是基础教育的应有功能,但不是全部功能,更不是本质功能。我们之所以说,中小学校长普遍缺乏平民教育思维,就在于:我们的校长在确立办学成功与否的评价标尺时,只有一把尺子,这就是少数学生的升学成功,而从心底里没有确立为每位学生发展与进步服务的价值观,更没有把每位学生成长与进步作为办学成功的价值标尺。正因为如此,我们很少从平民化的角度,从常态学生的角度,来谈教育的价值与成功。这不能不令人深感忧虑。
追求四个层次的“爱的教育”
处理好学生与课堂教学的关系,让学生喜欢课堂教学,这是“爱的教育”的第一个层次。目前,大多数老师把“爱的教育”停留在让孩子对课堂学习有兴趣上,教师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这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但是,这种“爱的教育”,大都处于感性层面,还缺乏深刻的情感支持。
处理好学生与学科的关系,让学生喜欢自己教授的学科,这是“爱的教育”的第二个层次。学生不仅对老师的课堂教学感兴趣,而且喜欢学科本身,要让学生达到这样的层次,必须让学生在学科学习中产生高峰学习体验,也就是积极的学习成功的激励。
处理好师生关系,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喜欢自己,这是“爱的教育”的第三个层次。要让孩子喜欢自己,不仅仅是给孩子一点掌声,给孩子一张灿烂的笑脸那么简单。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家庭、学生的生活、学生的心灵,让孩子感受老师的爱,理解老师的爱。
处理好学习与人生的关系,让学生发自内心地热爱学习,这是“爱的教育”的第四个层次,也是最高层次。优秀的教师,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更关注学生的人生。教师必须在教书的同时,承担起育人的责任,引领孩子对学习、对教育产生深刻的兴趣,有自己的高峰体验做基础的对学校的爱,对学科的爱,对学习的爱。
科学意义上的分层教学,就其本质意义而言,是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课程或者课程资源。人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种差异体现在不同的方面,或者智力、或者性向、或者学习风格,等等。这些差异,有的会直接表现为学习的领域或学习成绩上。关注这种差异,并利用这种差异,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始终是人类教育研究的重要领域。解决这一挑战的方向,有三个:一是一对一的个别化教育;二是为不同班级提供不同的课程,这就是班级学科分层教学;三是在同一个班级内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课程资源,如不同的作业、不同的考试、不同的评价,等等。实施这种差异化教育的制度前提是:实行选择课制,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课程资源,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因此,在我看来,真正的学科分层教学,应该坚持两条原则:一是学校最大限度地为不同的提供不同的课程,二是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权。
超越传统课堂教学时空
长期以来,人们都把课堂教学看作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基于以下两点:一是课堂教学是学校可以通过教师施加有效控制的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时空;二是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有效地传递知识,课堂教学是基于学科教学实施知识传授有最有效的载体。
今天,学校教育面临的形势与任务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一是学生的在校学习时间与过去相比,已经大幅度压缩,单周日变成了双周日,各种假期大大增加。二是学生学习的任务发生了重大的转变,知识日益从学习的目的变成了学习的工具和手段,掌握知识日益让位于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特别是基于能力、创造性和职业性向的个性化发展。三是学生学习的手段、载体和类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网络化学习、实践性学习、自主性学习,日前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形式。这些变化,要求我们必须超越传统的课堂教学时空观。
一是要树立大教育观。教师不仅要关注学校教育的小时空,更要关注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大课堂。一位教师,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要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家庭教育,引导家长科学地对待自己的孩子。二是要树立大课程观。自己所教授的课程,不仅体现在教材中,更体现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学科学习与实践性学习应该并行不悖。三是要树立大学科观。教与师对学科和知识的认知与教学,要超越传统的学科界线,善于在跨学科或者学科交叉地带引发学生的学习与探究兴趣。四要要树立大时空观。优秀教师所关注的教育时空,绝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还包括课外、校外,包括实验室、实践教育基地,等等。五是要树立大教学观。优秀老师所关注的教育教学形式不仅包括课堂教学,还包括课外活动、生活实践、自主读书、社团活动……。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我们主张教师树立新的教育教学时空观,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像一些地方存在的那样,人人通过布置大量的作业去抢占学生的课外时间,而是通过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和学科学习的兴趣、习惯与方法的培养去引领学生的学习。
“用教材教”的根本要义,在于改变过去“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的知识中心教学观,进而追求依据课程标准,用适合学生学习实际的材料组织和实施教学,促进学生实现基于学科教学的全面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用教材教”有以下四个不同的层次:
一是用现成的教材教。目前大多数教师仍然处于这种水平,其典型表现就是特别强调备教材。二是用改造的教材教,这是一些学校正提倡的做法,其典型表现就是强调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学习实际,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或调整,或补充,或改造,等等。
三是用整合的教材教,这是少数优秀教师的做法,就是依据课程标准,精心研究各种不同版本教材的优劣,结合自己的教学优势和学生的学习实际,扬各家教材之长,对各种版本的教材进行整合。
四是用自己的教材教。这是西方发达国家通行的做法,而在国内却是极少数杰出教师的做法。
总之,在我看来,“用教材教”的根本意义,在于树立真正的课程观,跳出过去教材的束缚。课程标准高于一切,用什么教材、材料、资源教都行。只有如此,教师才真正拥有了教育的自由,才能实施自由的教育,才是一位真正的教育自由人。
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获得离不开外部条件支持,但更重要的是依赖于自我效能感的提升。这就不仅要有敏锐的感受幸福的能力,而且要具有用心来传递幸福的能力。有的教师是为了生存而从事教育,教育只是他们生存的工具,而不具有本体意义。这样的教师看到的只是教师工作的繁琐与重复,看到的只是教师生活清苦与劳累。因而,他们无法从繁杂的工作中感受到成长进取的乐趣,无法从师生交往中联想到青春的蓬勃,无法从淡静校园香樟树里嗅到春的气息。一个能够发现与把握教育幸福的教师,他的心不应在教育现象上滑行,他需捧着自己的心,进八人的心灵世界,进入教育的人文层面,在心灵与心灵的交流与对话中,发现教育这种生命事业所蕴含的人性美好。
一个教师要获得职业幸福,必须让教育具有本体意义。什么叫本体意义?对于老师们而言,教育这个职业是你在社会上得以生存、得以谋生、得以发展的载体,离开这个职业,我们的生存与发展,人生与生活就失去了凭借,由此,教师这个职业对于老师们而言,不是可有可无的,是须臾不能分享离的。我们应该感激这个职业,我们应该感恩我们的学生,没有学生也就没有教师职业存在的意义,学生是老师这个职业存在的全部意义。由此,我在思考,教师职业生活的幸福,是教师职业的价值之所在,没有教师职业的幸福,也就没有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幸福。千方百计创造教师职业生活的幸福,获得教师职业生活的幸福,享受教师职业生活的幸福,是教师人生的价值之所在。一个人能否获得职业生活的幸福,或者说教师职业生活的幸福感强弱,是教师的一种重要职业能力或者职业素养。
美国的教育就是这样进行的:
10个孩子学游泳,怎么教?先把他们扔到水里面去,这时候,人求生的积极性最高,老师怎么办?指导你怎么游。这十个孩子中可能只有一二个孩子愿意学,其他孩子不行,怎么办?让那些不能游泳的孩子去打篮球,不行的去踢足球,不行的去打橄榄,不行的去打排球,再不行的去打乒乓球,再不行的……实在不行的将来吃救济。
如何理解美国的这种教育现象?我想,这里有三点:一是在实践中学习,二是非统一化的培养目标,即个性化的培养目标。三是它不是淘汰性的教育,而是为每个学生找到自己的发展道路的教育。
人干什么都有压力,这是对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否定快乐教育。什么叫快乐教育?是一种启动了学生内在学习积极性的教育,具有了内在动力作保障的教育。这里的快乐教育与人生面临一定的压力,与学生的学习面临的压力,并不是矛盾的。
要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成长为一个有思想的教师,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条件:
1.理想化人生。我深信,一个人有理想是有思想的前提。一个有思想的教师,必然是一个充满理想的教师。因为有理想才能有追求,有理想才能有奋斗目标,有理想才能有人生动力,有理想才能超越现实。一个无所事事,毫无追求的人是不可能有思想的。
2.学习化生存。不善于学习就不会有思想的产生的基础。对于一个有理想的教师来说,学习必然是他的重要生存方式之一。只有如此,他才能走在时代的前列,才能洞察时代发展的趋势,才能为建构自己的教育思想准备好原料。
3.创造性实践。一个人的教育思想,归根到底是创造性教育实践的产物,只有超越现实的教育实践,才可能成为教育思想产生的沃土。
4.反思性研究。一个教师要想有思想,离不开对自己创造性教育教学实践的反思和研究。反思性研究,是教育思想产生的途径。
概括而言,就教育思想的产生来说,理想是前提,学习是基础,实践是沃土,反思是途径。
教师都是从事学科教学的,都是从学科入手来理解教育的。但是,一个教师要成为名师,必须跳出学科教学来看教育,必须把学科放在教育中来看学科。也就是说,教师们必须明确,先有教育后有学科,学科是为教育服务的。这就要求我们每位想成为名师的老师们,看教育,谈问题,既要立足于学科,又不能局限于学科,必须善于走出学科看教育。一方面,要从整个教育来理解和把握学科教学的地位、功能和价值;另一方面,要从具体学科入手来探索教育教学的规律。总之,你想成为名师,仅有对学科的发言权是远远不够的,你必须掌握自己对教育的发言权。
& 一、有志于成为教育家的人要做“三个楷模”
(一)做全省教师职业道德的楷模
在我看来,一个教师要成为名师,进而要成为教育家,要有大爱,要有大德,要有大志。大爱,就是要有爱满天下的情怀;大德,就是要有德行天下的人格;大志,就是要有献身教育的志向。
(二)做全省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楷模
在我看来,一个教师要成为名师,进而成为教育家,要在素质教育的天地里大显身手。要摒弃时间加汗水的应试教育之路,走出一条依靠科学的保障学生健康和谐协调发展之路。
(三)做全省教师专业发展的楷模
在我看来,教师发展是学生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发展应该伴随教师教育教学生涯的始终。让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这是创新教育关于师生关系的一个新定位。
今天,教师的专业发展至少要在“增强职业意识、丰富专业知识、提高职业能力、培育教育智慧”等四个方面下功夫。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有以下四个方面:
让教师在读书中成长。读书应该成为教师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学校应该建立教师读书制度,为教师读书提供必要的条件,在教师中倡导“日日学,日日进”的精神。
让教师在教学中成长。教师教学不是一再重复昨天的故事,教师必须把每天的教学都看作是自己进步的阶梯,在每天的教学中,在每天与学生的互动中,实现新的提高,在教师中倡导“日日教,日日新”的精神。
让教师在研究中成长。让教师成为研究者,让研究成为教师教学的基本方式,让教师与研究一起发展,在教师中倡导“日日研,日日悟”的精神。
让教师在交流中成长。学校应该为教师的学习、研究与发展提供交流、碰撞、分享的机会,既要与同事交流,也要与自己研究志趣相同的学术团体交流,还要与专家交流。这就要使教师有参加校内教研、课题研究、专业进修等各种机会。
二、有志于成为教育家的人要有“三个境界”
(一)要有佛性——学会放弃
一个人要成就一番事业,要在芸芸众生中开拓出自己的一片令人景仰的事业的天地,没有超出别人的付出是不可能的。这就需要我们学会放弃,因为这个世界给我们带来的可以享受的东西太多了,这个世界给我们带来的诱惑太多了。
(二)要有慧心——学会感悟
一个人醉心于自己心爱的教育事业的人,应该是一个充满智慧的人。
上课需要慧心,需要老师用这颗慧心去发现最需要关注的学生,去发现最需要注意的细节,去发现最需要重视的学生的智慧生成。
读书需要慧心,需要老师用这颗慧心,去与经典和为我们提供经典的大师对话。在这里,必须从经典中、从为我们提供经典的大师的人生道路中,读出我们自己的人生悟语。
观察大自然需要慧心,需要老师用这颗慧心去发现大自然的奥秘,去引导学生从大自然中获得智慧的启迪!
(三)要有恒心——追求理想
什么是大浪淘沙?黄沙淘尽始见金。什么人才能淘尽黄沙捡到金?以意志力做后盾笑到最后的人。
2006年9月,我在上海浦东干部学院学习时参观一大会址,面对参加一大的十三位党员的照片,看到他们后来或者成为领袖,或者成为党的分裂者,或者中途退党,或者成为大汉奸,我的感悟是什么——
一个人做出正确的人生选择不容易,一个人坚持自己做出的正确的人生选择更不容易!任何时候,一个人如果没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人生信念,要干一点有意义的事情是不可能的。
一位教师要成为名师,进而成为教育家,必须始终不渝地追求自己的教育理想。
三、有志于成为教育家的人要有“三个习惯”
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走向成功人生的保障。作为一个教师,要想成为名师,进而要想成为教育家,必须具备以下三个良好的习惯:
(一)要严格自律
什么教自律?自律是与他律相对而言的。我们都讲主体性,立志于成为名师的人,成为教育家的人,应该是一个善于严格自律的人。
(二)要善于学习
什么讲善于学习?一个善于学习的教师,要通过学习古今中外的先进教育理论,解决自己教育教学中的现实问题,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不断地确立自己正确的发展路径。
(三)要善于反思
一个立志于成为名师的人,成为教育家的人,反思应该成为他的教育教学的基本功,反思应该成为他的教育生活的基本样式。
新时代的教师,其职业道德的底线至少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 热爱学生
人们都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现实教育中又有多少爱的阳光能够洒到学生们的心田?在学生们心目中,教师尊严如此扫地,师生关系如此对立,责任在哪里?不能不说,教师缺少了对学生的爱,缺少师生之间的心灵沟通,是主要原因之一。爱不应口惠而实不至。教师的爱必须让学生时时刻刻体会到、感受到。
2.了解学生
由于教师负担过重,加上近年来教师职业道德水准的下滑,教师对学生了解不够的现象普遍存在。这反映了当今教育界教师服务意识的淡化和缺失。如教师家访意识薄弱,不重视研究学生的学情,缺乏对学生的个别化教育,等等。从本质上说,教育是一种服务,没有教师对学生的真切了解,没有师生之间心灵的沟通和情感的交流,教育就失去了前提,就失去了灵魂。学生作为教师工作的合作伙伴,了解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或者说是教师的天职。一位合格的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个性、学习与成长经历、家庭环境、学生的特殊需要等。为此,笔者主张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恢复、重建、革新教师家访制度。
3.不伤害学生
作为一位教师可能很少有人故意去伤害自己的学生,但实践中教师们却给不少天真烂漫的学生造成了深深的心灵的伤害。有调查表明:校园中对学生伤害最大最普遍的是语言伤害。须知学生幼小的心灵是既敏感,又脆弱的,经不起教师们“无情的讽刺、挖苦”。有一位六岁的小朋友,刚上小学一年级,因为学前教育没有跟上,学习比其他小朋友慢一些,差一些,语文教师就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宣布:“……是全班最傻的孩子。”这个孩子回到家就给他父母说:“不想学语文了。”还有的初中教师在全班宣布:“……是差生,谁也不要和他说话。”这些教师思想品行也许不差,也许非常敬业,但他的职业道德确实不合格。
4.帮助学生
教师是为学生发展服务的,帮助学生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有多少教师能给学生以切实而有效的帮助。什么是帮助?帮助是对学生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给予指导,是对学生心理上遇到的困惑给予疏导,是对学生人生道路上的关键时刻给予指点。我们的教师在这些方面做得如何?笔者在20世纪80、90年代的目标教学研究中,曾推广班教导会制度,即由班主任、任课教师和班干部组成班教导委员会,定期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进行会诊,以对某些学生制定有针对性的帮助方案。今天看来,这种做法仍然是必要的。
5.不做“负道德榜样”
教师为人师表,一言一行,都要符合教书育人的要求。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文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