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习笼中鸟,举翮触四隅; 落落穷巷士,抱影守空

& 2005-,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豆网科技有限公司招隐(《蝶恋花*苏轼》序曲) - 歌古电台 - 主播电台 - 网易云音乐
招隐(《蝶恋花*苏轼》序曲)
歌古电台 第41期
播放:89次
介绍: 左思《招隐诗》二首
杖策招隐士。荒涂横古今。岩穴无结构。丘中有鸣琴。
白雪停阴冈。丹葩曜阳林。石泉漱琼瑶。纤鳞或浮沉。
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何事待啸歌。灌木自悲吟。
秋菊兼糇粮。幽兰间重襟。踌躇足力烦。聊欲投吾簪。
经始东山庐。果下自成榛。前有寒泉井。聊可莹心神。
峭蒨青葱间。竹柏得其真。弱叶栖霜雪。...
介绍: 左思《招隐诗》二首
杖策招隐士。荒涂横古今。岩穴无结构。丘中有鸣琴。
白雪停阴冈。丹葩曜阳林。石泉漱琼瑶。纤鳞或浮沉。
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何事待啸歌。灌木自悲吟。
秋菊兼糇粮。幽兰间重襟。踌躇足力烦。聊欲投吾簪。
经始东山庐。果下自成榛。前有寒泉井。聊可莹心神。
峭蒨青葱间。竹柏得其真。弱叶栖霜雪。飞荣流余津。
爵服无常玩。好恶有屈伸。结绶生缠牵。弹冠去埃尘。
惠连非吾屈。首阳非吾仁。相与观所尚。逍遥撰良辰。
左思(约250—约305):西晋时著名文学家。字太冲,齐国临淄(今属山东)人。官秘书郎。齐王(司马冏)命为记室督,不就,出身寒微,不好交游。
《晋书·左思传》载,他曾以10年时间写出《三都赋》,“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咏史》诗八首,见于《文选》,虽非一时之所作,但大都错综史实,融会古今,名为咏史,实为咏怀,“咏古人而己之性情俱见”(沈德潜《古诗源》)。其主旨是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猛烈抨击不合理的门阀制度,表现了对门阀制度的极端蔑视和反抗。这8首诗明显地继承了建安风骨,辞采壮丽,情调高亢,充满着一股英豪之气,具有现实主义精神与浪漫主义气息。钟嵘《诗品》称之为“左思风力”。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左太冲集》。八王之乱中避难翼州,因病去世。
《三都赋》
盖诗有六义焉,其二曰赋。杨雄曰:“诗人之赋丽以则。”班固曰:“赋者,古诗之流也。”。先王采焉,以观土风。见“绿竹猗猗”于宜,则知卫地淇澳之产;见“在其版屋”,则知秦野西戎之宅。故能居然而辨八方。
然相如赋上林而引“卢橘夏熟”,杨雄赋甘泉而陈“玉树青葱”,班固赋西都而叹以出比目,张衡赋西京而述以游海若。假称珍怪,以为润色,若斯之类,匪啻于兹。考之果木,则生非其壤;校之神物,则出非其所。于辞则易为藻饰,于义则虚而无徵。且夫玉卮无当,虽宝非用;侈言无验,虽丽非经。而论者莫不诋讦其研精,作者大氐举为宪章。积习生常,有自来矣。
余既思摹二京而赋三都,其山川城邑则稽之地图,其鸟兽草木则验之方志。风谣歌舞,各附其俗;魁梧长者,莫非其旧。何则?发言为诗者,咏其所志也;美物者贵依其本,赞事者宜本其实。匪本匪实,览者奚信?且夫任土作贡,虞书所著;辩物居方,周易所慎。聊举其一隅,摄其体统,归诸诂训焉。
《咏史诗》八首
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着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边城苦鸣镝。羽檄飞京都。虽非甲胄士。畴昔览穰苴。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左眄澄江湘。右盻定羌胡。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吾希段干木。偃息藩魏君。吾慕鲁仲连。谈笑却秦军。当世贵不羁。遭难能解纷。功成耻受赏。高节卓不群。临组不肯绁。对珪宁肯分。连玺曜前庭。比之犹浮云。
济济京城内。赫赫王侯居。冠盖荫四术。朱轮竟长衢。朝集金张馆。暮宿许史庐。南邻击钟磬。北里吹笙竽。寂寂杨子宅。门无卿相舆。寥寥空宇中。所讲在玄虚。言论准宣尼。辞赋拟相如。悠悠百世后。英名擅八区。
皓天舒白日。灵景耀神州。列宅紫宫里。飞宇若云浮。峨峨高门内。蔼蔼皆王侯。自非攀龙客。何为歘来游。被褐出阊阖。高步追许由。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
荆轲饮燕市。酒酣气益震。哀歌和渐离。谓若傍无人。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陈。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主父宦不达。骨肉还相薄。买臣困樵采。伉俪不安宅。陈平无产业。归来翳负郭。长卿还成都。壁立何寥廓。四贤岂不伟。遗烈光篇籍。当其未遇时。忧在填沟壑。英雄有迍邅。由来自古昔。何世无奇才。遗之在草泽。
习习笼中鸟。举翮触四隅。落落穷巷士。抱影守空庐。出门无通路。枳棘塞中涂。计策弃不收。块若枯池鱼。外望无寸禄。内顾无斗储。亲戚还相蔑。朋友日夜疏。苏秦北游说。李斯西上书。俯仰生荣华。咄嗟复雕枯。饮河期满腹。贵足不愿余。巢林栖一枝。可为达士模。
网易云音乐多端下载
同步歌单,随时畅听320k好音乐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C)杭州乐读科技有限公司运营:确定要将该版块隐藏吗?你可以在“栏目设置”中将其恢复。
添加关注成功!
你可以去查看你关注的人与关注你的人
确定要移除此人吗?移除后,此人将不在你的列表中显示,也不能接收你的动态。
是否要取消关注?
请输入登录信息&&
杨文2011的博客:
访问人数:44589
博客等级:
搜房网币:
&&&&枕一脉青山,读一窗闲月,教一群顽童;写一纸荒唐,饮一杯薄酒,求一番淡定。有情有义,无枷无锁,半梦半醒;有欲有求,无怨无悔,半饥半饱。
&&请您后再发表留言
我的分类文章
我的最新文章
我的热门文章
盛元龙装饰
muhengliang
关注博客发文动态
关于“左思风力”的界定
太康文学以其独特的时代个性在魏晋乃至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的位置。这是一个复杂而鲜明的时代,是文学史上的一滴浓墨,一抹重彩。钟嵘在《诗品序》中说:"太康中,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勃而俱兴,踵武前王,风流未沫,亦文章之中兴也。"这是对太康文学的过誉之词,却也在一定程度上标明了此时期的文学气象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中有"晋虽不文,人才实盛......结藻清英,流韵绮靡。前史以为运涉季世,人未尽才,诚载斯谈,可为叹息"的评价,则更切中太康文学史情,较为客观地道出了其时"人才实盛而未尽才,流韵绮靡而空叹息"的文学风貌。因而姜剑云先生在《太康文学研究》一书中评价道西晋太康是一个"云绕雾缭、思潮奇特"的时代,"色彩鲜明,引人瞩目"。太康文学除了上述名家外而"人才实盛",其品位却又始终让世人难置褒贬。即便如此,左思仍凭借雄迈浩荡的风力独树一帜,其《咏史》八首等作品的文学成就已成为二十世纪中叶以来学术界的共识。左思无论在太康文学还是在整个古代文学史上都拥有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意义。
&&&&& 前人对太康文学中这颗璀璨之星已做了大量的探究。"关于讨论左思的单篇论文情况,据初步调查,起于1948年终于1999年12月共计52篇"[1],"数量不算多。而近十年来的研究则远远赶超了前人半个世纪的努力而呈洋洋大观之势。据初步统计,进入二十世纪以来不到十年的时间,研究左思的单篇论文达到92篇"①。在这大量的著述中,精辟之论、真知灼见可谓异彩纷呈。人们或以其诗论其人,或以其人观其诗,或据史料品其行,或依臆断塑其形②。但是立论多为对左思的赞誉之词,不外乎"志高才雄、品高节尚"。对左思的评价似乎也已成为一种共识。左思其人、其文也真的如此简洁明了吗?
&&&&& 左思的人生经历是相当复杂的。身世的浮沉、功业的追求、现实的遭际都使他在那个熙攘喧嚣的闹世饱尝世情。所以,对"左思风力"的定位及其文化人格的探究,在"察其言观其行"的同时,还是需要将其还原到当时社会环境中以及整个文学史链条中才能略窥其貌,稍见本真。
一、左思风力
&&&&& 钟嵘《诗品》论及陶渊明时曰:"其源出于应璩,又协左思风力。"这是首次重视并提出左思诗歌独特的艺术风格。袁行霈《中国文学史》中认为"‘风力'与‘风骨'义近。钟嵘标举‘左思风力',含有再现了建安风骨的意见,这是很有道理的。"我们知道,一位作家文学风格的形成并非一日之功,需要在长久的文学实践中臻于成熟。对作家文学风格的界定也就需要十分慎重。"文学风格作为文学活动中具有特征性的文学现象,其成型是作家独特艺术创造力已具较强稳定性的标志,又是其语言和文体成熟的表现,通常被誉为作家的徽记或指纹"[2]。"既然如此,以左思风力再现建安风骨一说不就抹杀了左思的创作个性吗?这两种文学风格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左思风力是左思诗风的全部特征吗?这些问题是定位左思风力的关键所在。"
(一)左诗与建安诗歌的关系
&&&&& 建安风骨,又称汉魏风骨,指的是在汉乐府现实主义诗风传统的影响下,以三曹、七子为代表的作家创作的风格。具体说来,一是充实的内容:建安风骨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乱和人民的疾苦;二是真挚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忧时伤世的人文关怀以及建功立业的理想和抱负;三是独特的艺术风格:意境宏大、笔调明朗、抒情直接,形成一种慷慨悲凉、刚健有力的文学风貌。
&&&&& 纵观整个魏晋时代,建安风骨无疑起到了领异标新的先驱作用,对后世的深远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其后的正始、太康之际风向突转,"汉魏风骨,晋宋莫传"[3]",这自然有其深刻的原因,西晋士族门阀制度加深了阶级矛盾的鸿沟,士族阶级牢牢控制了政治、经济的同时也垄断了文化。士族文人远离社会现实,脱离生活实践,其创作也就必然缺乏生活气息和人文特质。在他们的把持下,文学创作只能表现本阶级有限的思想情感和狭隘的艺术趣味。他们只能追求形式的华美,文学创作走上了形式主义的道路,并且愈演愈烈。在机械的拟古、追求形式的华美的文学风气笼罩下,左思能够"胸次浩荡,洒然流咏......创成一体,垂式千秋[4]",尤其是"常有讽喻,意气豪迈,语言简劲有力,绝少雕琢,继承汉魏的优良传统[5]"就显得更加难能可贵。"
&&&&& 但是,"左思风力"并不仅仅是对建安风骨的继承,也不是对建安风骨完全的继承。
&&&&& 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说:"晋世群才,稍入轻绮,张潘左陆,比肩诗衢,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这是说三张、二陆、两潘、一左这些晋世群才在诗篇创作上都表现出轻绮的倾向,辞采比正始诗歌更加繁缛富丽,骨力和风力都比建安诗歌柔弱逊色。这就不是简单地把左思风力界定为对建安风骨的继承。钟嵘《诗品》中说:"(左思)其源出于公干。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喻之致"。认为左思诗歌以刘桢诗为源,"多引史实,故曰‘典'。借古讽今,对现实政治持批判态度,故曰‘怨'。而借古讽今又能做到恰当,故曰‘精切'。他的诗能起到讽喻作用,故曰‘得讽喻之致"[6] '。"钟嵘认为左思与建安诗人刘桢在诗风上有共同之处。然据《典论?论文》所述,"徐干时有齐气......应`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孔融体气高妙......",建安诗人的创造风格是各具特色的,但他们作为一文学群体构成了"志深而笔长,梗慨而多气"的特点。"建安风骨"是对这一时代整体文学风貌的概括,刘桢诗歌中肯定有建安风骨的内蕴,比如"壮",但是很显然,我们不能说刘桢诗风即代表了建安风骨。因此,左思诗风也罢,左思风力也罢,绝不是对建安风骨完整的再现。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左思风力必定与建安风骨有一定的联系,那么到底二者之间有怎样的传承关系呢?"
&&&&& 将建安诗歌与左思诗歌相比较,就不难看出二者的区别与联系:
&&&&& 在思想性方面,建安诗歌表现出"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表现;浓郁的悲剧色彩"[7]。"我认为,其中也不乏真挚的人文关怀,即对国家的忧患意识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左思《咏史》诗的思想内容,不外乎"建功立业的理想;壮志难酬的愤懑;对门阀制度的批判"。如此看来似乎二者暗合之处有二:政治理想与强烈个性,然而并非如此简单!"
&&&&& 左思诗歌与建安诗歌暗合之一:政治理想的高扬。
&&&&& 试比较几首诗作: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负尾尾睢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胡虏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咏史》其一
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著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
边城苦鸣镝,羽檄飞京都。虽非甲胄士,畴昔览穰苴。
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
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
&&&&& 此三首诗都饱含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是诗人政治理想的高扬。但是,建安诗歌与左思诗歌的出发点是明显不同的。建安诗人的功业理想与国家兴亡、社会治乱、人民安危息息相关,出于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公益性情感。《短歌行》中思寻人才,求贤若渴,诗末写到:"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正是一种君临天下、雄霸天下的豪壮之气,深沉的忧郁和慷慨的气韵激荡人心。《咏史》其一中,诗人自恃才华过人,又逢平吴的大好时机,诗人欲铅刀一割,建功立业的决心与期待溢于言表。"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很显然受《白马篇》中"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的影响。然而诗人自恃才华之心未免过于自负了。同写羽檄飞来,国家有需,《白马篇》中游侠儿豪健英武雄姿和精良武艺的描写和刻画,则更显信心十足,豪侠之气、刚健之气更为生机勃发。《咏史》其一末句"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十分值得玩味。建安诗人绝少将功名利禄之事溢于言外,《短歌行》中"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是一种胸怀天下的大仁,《白马篇》中"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是一种奋不顾身的大义,从未语涉功成之事,更别设想到功成之后是否归隐田庐了。《咏史》中作者标榜前贤,功成身退,谢绝封赏,其实是一种以退为进的手段,他的内心充满了对功名的热望。字里行间无不显露出他建功立业的出发点在个人,立足点在功力。这就是其文学情感功利性的真实流露,"文学作品对表现对象的情感态度高尚与否,归根到底是以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与人生幸福为价值标准的"[8]。"建安诗人的着眼点在社会,谋求大幸福;左思的出发点在自我,虽然也是为人生幸福,但个人功利性太强,就未免狭隘了。"
&&&&& 左思诗歌与建安诗歌暗合之二:强烈的个性表现。
&&&&& 个性作为创造风格中最为重要的因素,是作家区别于他人最显著的特征。前面已说到建安诗人各具特色的创作风格如"徐干时有齐气......应`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孔融体气高妙......"。左思《咏史》八首挥洒着独特而强烈的特征。试看其二:
&&&&&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籍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 诗人以涧底青松自况,以山巅小草喻才低位高的贵族子弟,写出了由于门第的限制,有才能而出身寒微的人只能屈居下位,世家子弟却倚仗祖荫高高在上。比喻贴切、形象,援古证今,由隐而未显到化隐为显,情感迸发,说明"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由来已久、根深蒂固。批判是极为深刻有力的。左思的《咏史》八首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对阶级压迫具有强烈的反抗情绪,为寒门弟子发出了愤怒的抗议。这种不平之气是作品的主要基调,而这一特点显然是建安文学少有的。钟嵘所谓"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喻之致"的评价是比较准确的,"怨"与"讽喻"乃是左思诗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文心雕龙?时序》论建安风骨"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道出了建安风骨的特质,其中之"怨"与"气"跟左思之"怨"与"风"有一定的相通相近之处。如果说左思风力对建安风骨有所传承,那么传承的就是那种积极向上的内在精神。建安风骨中那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浓郁的悲壮之美是左思诗作所匮乏的。左思诗风所缺的正是建安风骨的核心特征,因此,据钟嵘《诗品》中说"左思诗‘出于公干'以及说陶诗‘又协左思风力'的评论就认为‘风力'与‘风骨'义近,左思再现了建安风骨"的持论就值得商榷。
(二)左诗与陶诗的关系
&&&&& 左思风力的提出是因为钟嵘《诗品》中"其源出于应璩,又协左思风力"这句品评陶渊明诗的话。那么准确界定"左思风力"还需弄清左诗与陶诗的关系。
&&&&& 游国恩《中国文学史》说:"......他的《咏贫士》、《咏荆轲》等诗,又显然是受了左思《咏史》的启发。钟嵘《诗品》说他的诗‘又协左思风力'是十分准确的。"袁行霈《中国文学史》也说:"这些咏怀咏史之作,明显继承了阮籍、左思诗歌的传统......",这两种观点都是认同陶诗与左思的《咏史》八首是相近的,这的确点明了了二者的传承关系。
&&&&& 试比较他们的诗作:
&&&&& 陶渊明的《读山海经》其二: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无虚,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 左思的《咏史》其三:吾希段干木,偃息藩魏君。吾慕鲁仲连,谈笑却秦军。当世贵不羁,遭难能解纷。功成耻受赏,高节卓不群。临组不肯,对宁肯分?连玺耀前庭,比之犹浮云。
&&&&& 陶诗歌颂精卫和刑天,左诗仰慕段干木和鲁仲连;陶诗是对不屈斗志的褒扬,左诗是对自我理想的寄托。
&&&&& 陶渊明与左思的人生经历都曾有过仕进与归隐的彷徨,又都属于壮志难酬型文士,因此表现人生的功业理想与失意后不跟统治阶级同流的品格也就成为主要题材之一。
&&&&&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左思风力包括两个部分:从建安风骨中取积极向上之精神;从现实遭际中得愤懑不平之怒气。二者熔于一炉,乃成左思风力。
&&&&& 在《咏史》八首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些风格特征的表露:
&&&&& 《咏史》其一(原诗见上文引文),诗人在平吴之际,自信文韬武略、才华过人,心存定国安邦大志,胸怀建功立业豪情。表达了为国分忧的愿望和功成身退的抱负。
&&&&& 《咏史》其二,原诗及分析见上文。
&&&&& 《咏史》其三,原诗及分析见上文。
&&&&& 《咏史》其四:济济京城内,赫赫王侯居。冠盖荫四术,朱轮竟长衢。朝集金张馆,暮宿许史庐。南邻击钟磬,北里吹笙竽。寂寂扬子宅,门无卿相舆。寥寥空宇中,所讲在玄虚。言论准宣尼,辞赋拟相如。悠悠百世后,英名擅八区。
&&&&& 以王公贵族的奢华生活与扬雄的窘居生活作对比,描写了二者巨大的差别,并肯定了扬雄洁身自好、高蹈独立的人格精神,这也是诗人自我精神追求的写照。
&&&&& 《咏史》其五:皓天舒白日,灵景照神州。列宅紫宫里,飞宇若云浮。峨峨高门内,蔼蔼皆王侯。自非攀龙客,何为_来游?被褐出阊阖,高步追许由。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
&&&&& 诗中描写皇宫的恢宏气势,以及对古时贤士的追慕,表现了诗人的矛盾心理。诗人欲建功立业却志不得伸,开始希望隐居高蹈。
&&&&& 《咏史》其六:荆轲饮燕市,酒酣气益震。哀歌和渐离,谓若傍无人。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陈?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通过对荆轲的歌颂,表达了诗人对豪门大族的鄙弃,标举了自己卓然独立的心志。
&&&&& 《咏史》其七:主父宦不达,骨肉还相薄。买臣因采樵,伉俪不安宅。陈平无产业,归来翳负郭。长卿还成都,壁立何寥廓?四贤岂不伟,遗烈光篇籍。当其未遇时,忧在填沟壑。英雄有,由来自古昔。何世无奇才?遗之在草泽。
&&&&& 通过对主父偃、朱买臣、陈平、司马相如四贤早年不得志境况的描写,慨叹贤士不遇,寄予了自己郁郁不得志的愤懑心情。
&&&&& 其八:习习笼中鸟,举翮触四隅。落落穷巷士,抱影守空庐。出门无通路,枳棘塞中途。计策弃不收,块若枯池鱼。外望无寸禄,内顾无斗储。亲戚还相蔑,朋友日夜疏。苏秦北游说,李斯西上书。a仰生荣华,咄嗟复凋枯。饮河期满腹,贵足不愿余;巢林栖一枝,可为达士模。
&&&&& 诗人志不得伸,才不见用,牢骚满腹,愤愤不平。然而对黑暗的现实和森严的等级无可奈何,于是寄意先贤,鄙视尘俗。
&&&&& 通过对这组诗的分析可以看出,其一与其三近,饱含了诗人建功立业的愿望、张扬的个性和纵横的意气。二、四、五、六、七、八近,充满了诗人心中的愤懑不平之气,表达了对黑暗社会现实的强烈批判,其独立的人格精神跃然纸上。因此我们能够得出左思诗歌的总体特征包括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对现实的愤懑不平之气;张扬的个性和纵横的意气,以及独立的人格精神。
&&&&& 诗人何焯在《义门读书记》中认为"太冲多自摅胸臆"。这确是一语道破左思异于前人咏史诗的创造性特点。但这不过是冰山一角而已。不过是说"夺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垒块,诉心中之不平,感数奇于千载"[9]",是情感的驰骋,愤怒的宣泄。"
&&&&& 左思《咏史》诗的创造性,关键在于:独到而高妙的史、情结合构建手法。张玉谷《古诗赏析》评其《咏史》八首曰"或先述己意,而以史事证之。或先述史事,而以己意断之。或止述己意,而史事暗合。或止述史事,而己意默寓"。左思所咏的历史人物都身出寒门。《咏史》八首中共有十二位:冯唐、段干木、鲁仲连、杨雄、司马相如、许由、荆轲、主父偃、朱买臣、陈平、苏秦、李斯。他们都出身寒微,却以才华见称,这与左思的自我评价是相契合的,这些人物或抑郁而终,或拒官避世,或功成身退,或由贫显达,或富贵亡身,左思屡遭挫厄却矢志不移,他必定自信终将成就一番事业。这就表现出那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 前人对左思的评价可谓高矣。刘勰《文心雕龙》赞曰"左思奇才,业深覃思,尽锐于《三都(赋)》,拔萃于《咏史》,无遗力矣。"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说"太冲一代伟人,胸次浩落,洒然流咏......创成一体,垂式千秋。其雄在才,而其高在志。"沈德潜《古诗源》"太冲胸次高旷,而笔力又复雄迈,陶冶汉魏,自制伟词,故是一代作手。"这些评价都是对左思整体创作风格加以品评褒扬,然而鲜有论及所谓左思风力的著述。并非左思风力微不足论,究其原因,实在是"左思风力"这一文学现象的提出本来就不够明确。
&&&&& 钟嵘并非专论左思时提出"左思风力",而是论及陶渊明时语涉而已。这不过是对左诗与陶诗相同相近风格的提炼,是二者诗风的交集。左思风力之所以少有文论涉笔与其难以完整全面的概括左思诗风是不无关系的。因为历代论说左思诗歌多以《咏史》八首为重又予以较高的评价。然而《咏史》八首所反映的左诗诗风除了"左思风力"之外,那种迥异于当时诗坛的张扬的个性、独立的人格、高远的心志、纵横的意气成为其风格的主要特征。《咏史》八首与时文相比较而言,在文辞上同样是"稍入轻绮"的。如《咏史》其四"济济京城内,赫赫王侯居。冠盖阴四术,朱轮竟长衢"的描写。其五"皓天舒白日,灵景照神州。列宅紫宫里,飞宇若云浮"等句子。只不过"轻绮"的程度远逊于同时代的其他诗人。也正是这一"逊",而非潘江陆海般的浓妆艳抹,又加上生活遭际的不同--题材因之迥异;艺术情趣的不同--文气因之有别。各种因素的集结使左思的诗歌出乎其类、拔乎其萃,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了极高的价值,对后世咏怀咏史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这些价值与影响虽不乏"左思风力"之功,却也不是"左思风力"一己所能担当的。
阅读 (2171) | 评论 (0) |
前一篇:后一篇:
&&请您后再发表评论
&分享到微博&
搜房网用户可以先再评论
内容:请登录
转载成功!
文章分类:
我的所有文章
创建新的分类:
博文已成功转载!
对不起,您的账号尚未进行真实身份信息注册,评论不能同步到微博!
Copyright &
北京拓世宏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Beijing Tuo Shi Hong Ye Science&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 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