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典型环境典型人物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论环境对人物塑造的作用
【内容摘要】小说的核心就是对小说人物的塑造。而环境对小说人物的塑造至关重要。本文从环境对人物塑造的作用出发,探讨运用新的理论和方法,引领学生学会欣赏小说人物,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将小说人物教学置放于环境角度,寻找人物教学的规律,从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对小说人物进行塑造。一部小说在创作上是否成功,最主要的标志就在于它是否创造了生动厚实的、个性化的艺术典型。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两者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应从人物所处的典型环境中分析,这样才能从时代风貌、社会本质,更深刻、更科学地把握人物。
【关键词】典型人物; 典型环境;人物塑造;教学实践
【正文】在中学的小说课堂里,环境是小说三要素之一,几乎每篇小说都要讲环境。而且教师常把环境分成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其目的是为了了解人物活动的时代背景,加深对小说主题的了解和把握。而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却很少提及,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注意的还不够。选入中学语文课本里的小说,其中典型人物有祥林嫂、孔乙己、阿Q及《红楼梦》里的主要人物等。于是,从典型环境这个角度去塑造典型人物就显得很重要。人物性格表现的复杂,还因为它与人物所处的环境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同一性格在不同环境中也会产生不同的结局。教师指导学生在典型环境中分析典型人物,可从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一、在典型环境中分析典型的人物形象
(1)指导学生认识典型人物。课堂上教师要把握:“小说中的典型形象,不但是主客观的统一,而且也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它应该通过个别反映一般。”[1]即有代表一种人物的资格。因此他一经进入作品,就不再是现实生活中具体的个人,而成为有一定代表性的艺术形象。”[2]孔乙己如果脱下旧长衫就不是孔乙己,阿Q如果在头上戴上一顶瓜皮小帽就不是阿Q。孔乙己是封建科举制度下落第文人的形象,是被封建制度和孔孟之道毁灭了的读书人,一生妄想“学而优则
仕”的道路。他是封建社会里一个被侮辱、被嘲弄,终至被摧残而死的没落的封建的旧知识分子,一个怯弱的、迂腐、有着畸形而可笑的自尊心的人物。这个人物代表了封建社会一类下层知识分子,他的结局也是大多数下层知识分子的结局。他穷困潦倒,受迫害、被侮辱,爬不上去连劳动力都丧失,又迂腐、空虚,身材高大又不靠劳动谋生存,可笑又可怜,可鄙又可悲。就是这样一个小人物也有他的鲜明特点:有纯真、善良、和蔼可亲、毫无恶意,是一个无辜的受害者。教师在指导学生认识孔乙己之后,学生既对广大封建社会下层知识分子有深刻的了解,又对他的鲜明特征永远难忘。
(2)指导学生认识典型环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典型环境的特点。典型环境的特点:是一定时代本质特征的环境;是典型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同时也起着支配人物行动和形成人物性格的时代、社会的总趋势的作用。如认识孔乙己离不开咸亨酒店,祥林嫂离不开鲁镇。以未庄为例,未庄是个典型环境:它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农村社会的典型,是旧中国江南一带的典型农村,这里的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压迫是鲜明、尖锐、残酷的。在这个典型环境中:有横暴刻薄的地主乡绅,赵太爷、钱太爷、赵秀才之流;有狡猾阴险的资产阶级右翼,假洋鬼子之辈;有助封为虐的政治鹰犬;地主走狗,地保之类;有攀附豪门,竭力上爬的赵白眼、赵司晨、邹七嫂等富裕农民;也有贫苦愚昧、身遭剥削压迫的贫雇农,王胡、小D、吴妈等人;还有落后保守、庸俗无聊的小市侩,“闲人”和“酒客”,以及掌柜和堂馆。在这个典型环境中:阶级剥削和政治压迫是苛酷的,群众尚未觉醒,互不关心、互不同情。阿Q在这种典型环境中:一面备遭剥削、压迫和凌辱,来自统治阶级的迫害;另一方面受尽奚落和侮辱,来自一般群众的戏弄。从肉体到精神―阿Q身受来自社会上层和下层的不断地摧残,在这种特定的社会环境中,阿Q渐而孕育了他的精神胜利法。可见,教师在指导学生分析典型环境时要从特定的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关系入手,分析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
(3)抓住人物形象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原理。教师在指导学生鉴赏人物时,要注意将人物的形象形成与典型环境当成一个有机系统来讲,切不可只讲典型人物的形象,不讲典型环境,或者对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都无法把握本质特征,使人物成为“抽象的寓言式”的人物。例如《老人与海》中塑造了硬汉子形象桑提
亚哥的形象――一个百折不饶、坚强不屈、勇于面对暴力和死亡的硬汉形象,为了表现这种现象,作者把他放到一个特殊的环境中塑造,让他在大海里和鲨鱼进行搏斗,通过艰难困苦的逆境,表现人物的尊严和勇气,完美体现了“人可以被消灭,但不能被打败。”这样的一种崇高、伟大的精神。[3] 84天捕不到鱼仍旧毫不气馁、精神焕发,同捕获的大马林鱼搏斗两昼夜,返航途中同鲨鱼奋力搏斗,在老人羸弱的身躯里蕴藏着崇高的精神力量,他面对厄运既不抱怨,也不气馁,而是以无畏的勇气和奋斗精神去迎接灾难。他挑战极限,超越自我的精神,令人折服。
二、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的辩证关系
阿Q、祥林嫂、孔乙己,这些高度概括而鲜活的人物,使现代中国人民认识了许多真理,林黛玉己从古代“活”到现代,阿Q己从东方步入西方,人物典型总是这样没有国界,超越时空,而富于永久的艺术魅力。为什么呢?因为早在1888年恩格斯就提出了科学命题: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我们的语文老师都知道这个真理。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人物不是“典型”的,而是“主要人物”;而环境也不是“典型”的,只是简单的“环境”。对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的特征,及二者的相互关系,这些理论在教学中很多老师分析人物时没有深入地涉及。
在教学中,老师很少提及典型人物。典型人物的一个共同特点是:都有比较独特完整的个性。典型人物的个性是新鲜的,具有独创性的,没有重复的;而且是完整的,有着丰富的意蕴。典型人物的另一个特征是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正如别林斯基所说:即使在描写挑水的人的时候,也不要只描写某一个人挑水的人,而是要一个人写出一切挑水的人”。[4]例如,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其性格的核心,同时有人发现阿Q性格中有十组矛盾组合,如质朴愚昧但又圆滑无赖等。普遍性、代表性表现在:第一,在阶级社会里,它反映了自己所属阶级生活的某些本质特征或历史命运;第二,由于个性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它又具有超越特定阶级范围之外的普遍性和代表性。例如阿Q以“精神胜利法”为核心的个性,就反映着我国辛亥革命时期,贫苦农民受封建地主阶级深重政治经济压迫和精神奴役的本质。他们受尽欺侮却无力抗争,就用精神上的胜利来自我解脱;同时,阿Q的精神胜利法就成了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和精神状态,具有广泛的普遍性和代
表性,能够引起社会其他阶级人物的共鸣。一百年了,从东方走入西方,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欢迎。而鲁迅《药》中的夏瑜,《一件小事》中的人力车夫,都是表现了高贵思想品德的人物形象,但人们并不认为它们为典型人物,因为他们身上没有着力刻画独特完整的个性,也不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
至于环境,很多教师更是没有抓住主要特点。“所谓典型环境,不过是充分地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又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5]典型环境要充分体现现实关系,每个时代的现实关系,都是通过个别的具体的社会环境体现出来。例如,鲁迅《药》中点油灯、用洋钱、士兵衣服上的大白圈、上坟摆菜饭化纸钱等,都渲染了那个时代特有的气息。像辛亥革命时期的现实关系,鲁迅常常通过中国南方农村的一个村庄反映出来。例如,《故乡》中的农村;《阿Q正传》中的未庄;《祝福》中的鲁镇。
人物的形象与环境息息相关:一定的社会环境决定人物的思想性格的形成与发展,人物的行动和作为,无不受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与环境发生种种矛盾。[6]二者的辨证关系表现为:典型人物形象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只有在环境的驱使下才能形成一定的人物。例如,多愁善感的林黛玉自幼饱读诗书,才思聪慧,使她善于思考。但幼年失去父母,礼教的约束相对较少,才有了个性自由滋生的空间。到贾府后,林黛玉很快就和贾宝玉建立了志同道合的忠贞爱情。而贾府的统治者却极力反对他们的“草木姻缘”,一心要与薛宝钗结成“金玉良缘”。她想在婚姻上主宰自己的命运,这就必然要和周围的封建权贵之间发生尖锐的矛盾,而她又深感软弱无力,并且预感到将要被黑暗势力所吞噬。在这“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恶劣环境下,她深感自己独立而又孤立,不屈而又不安,导致她形成了“孤标傲世”的叛逆性格。典型环境还能逼着人物的行动,制约着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7]《水浒传》中的林冲,本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宋王朝的高级官吏,又有一个贤惠的妻子和美满的家庭。有满腔怨愤,却也养成逆来顺受、忍辱妥协的性格。小说在前后五回里,通过“岳庙娘子受辱”、“误入白虎堂”、“刺配沧州道”、“大I司野猪林”、“火烧草料场”、“风雪山神庙”等情节,让他与环境发生强烈的冲突,而被一步一步地逼上梁山。这充分显示了环境对人物行动的制约、决定作用。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成功塑造
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成功塑造
谈赵永武先生中篇小说《民间风流债》的两个人物形象
作者:杜崇斌
中篇小说《乡村风流债》是西安市签约作家赵永武先生最近推出的中短篇小说集《寻她千百度》中的第一篇小说。小说集《寻她千百度》2012年10月由西安出版社出版,系西安市签约作家资助出版丛书之一。
已婚男女刘凤琴和成双龙是同村的乡党,他们在打工期间发生了婚外“一夜情”,由此事件作为导火索,引出了两个家庭一系列尖锐的矛盾冲突,由于刘凤琴的丈夫黄有社的不依不饶,在他对成双龙的追问、逼迫、追索、敲诈以及反复折磨等一连串行为的作用下,最后导致两个家庭的变故和夫妻反目以及人性的变异等等。这就是中篇小说《乡村风流债》的大致故事。
读这篇小说的时候,我首先联想到的就是世界短篇小说之王法国作家莫泊桑的著名短篇小说《蛮子大妈》。因为它们之间最主要的共性就是都具备了现实主义文学真实地再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一重要属性。
蛮子大妈是一位普通的乡村老太太,她本不懂什么高贵的爱国情感,但她在得知儿子在战场上被德国兵炸死后,失去爱子和唯一亲人的悲痛,让她的心理上发生了一系列情感反应,她决定复仇,她后来本能地烧死了四个借住在她家里的德国兵,为儿子复了仇。
同样的道理,在特定的“发生了婚外一夜情”这个典型环境下,有过错、有偶然道德失范的刘凤琴却让读者产生了无限地同情和怜悯,没有过错的“正人君子”黄有社却让读者产生了无限的厌恶、鄙夷和唾弃。为什么呢?我认为这就得益于赵先生对于特定的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
在赵先生的小说中,刘凤琴本是一名善良的农村女性,她勤劳、朴实、本分,又能很好地相夫教子、操持家务,她不是轻浮的荡妇,也不是游手好闲的好吃懒做的坏女人,但她却偶然与同村的乡党成双龙在打工期间发生了婚外“一夜情”,事后,她很后悔、很难过。这件事成了她心中的一道伤疤,是她心中永远的痛。
她本想这个事情谁也不知道,或许永远就这样过去了。但谁知成双龙却在村中一次闲谝中抖露出她身体上的一些小秘密,这让风琴的丈夫黄有社耿耿于怀,产生了无限的困惑和猜忌,如同抽丝剥茧一样,小说的故事逐渐展开,当凤琴知道自己的“一夜情”已无法隐瞒时,就向自己的丈夫坦白了自己的过错,并真诚地进行了忏悔和道歉,希望能得到丈夫的原谅。
狭隘自私、极具封建思想的丈夫怎会容忍她犯这个十恶不赦的罪过呢?他虽然怒不可遏,但又不立即实施他的“报复”计划,而是在抓住了她的小辫子后,慢慢地对她进行人格和尊严上的折磨。丈夫开始对她恶言相向、冷嘲热讽,后来竟在村中公共场合毁坏她的名誉,向“肇事”的另一双成双龙提出索赔、进行要挟和敲诈,甚至无赖和流氓地提出要和双龙的妻子海宁也发生“一夜情”,进行顶账。
善良的刘凤琴为了尽快结束丈夫黄有社对自己人格和尊严上的伤害,思前想后,迫于无奈,最终决定向有社提出了离婚,但有社就是不答应,一直在无赖地“耍死狗”,继续对其进行人格上的折磨和伤害,这让风琴陷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于是她采取了逃避,逃回了娘家,但仍逃不出黄有社的魔掌……
故事在结尾的时候峰回路转,敲诈索赔后,得到了巨款的黄有社却陷入来无限的悔恨和痛苦之中。
“现实主义文学就是除了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是恩格斯对现实主义的经典表述。一方面,典型人物必须生活在典型环境中,典型环境对典型人物性格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赵先生的小说中,刘凤琴和黄有社就生活在刘凤琴与别的男人“发生了婚外一夜情”这个典型环境中,在这特定的环境中,他们两个人的心理、行为、情感会怎么发展呢?随着这些发展,又会发生哪些不可预料的矛盾冲突呢?
另一方面,典型环境也只有通过典型人物的活动才能呈现出来,同时,人对他所处的环境又具有某种能动的反作用。在以上那个特定的环境中,随着二人心理、情感、思想的一系列变化,他们的人格和和行为方式也在对那种特定环境起着一种反作用,那种环境慢慢地淡化了,成了一个概念,成了一个符号,成了一个让读者厌弃的符号,就如同《西游记》中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咒”一样,让人无奈。
综上所述,我认为:中篇小说《乡村风流债》语言生动传神,极具质感,结构富于变化,矛盾冲突强烈,结局出人意料。而且由于作家新颖的以小见大的视角,不凡的文学功力,以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逼真地再现了当代农村生活的风土人情、世态人生,可以说,这篇小说是一幅色彩斑斓的当代乡村世态人情的长幅画卷,极具现实主义文学的风格和精神。
2012年12月27日作于碧云天书斋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503 Service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503 Service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openresty/1.9.7.4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物塑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