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相册里的照片手机相册误删怎么恢复复 果壳

十大谣言补充,详细辟谣(求别删)01宿便02酸性体质_科幻世界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55,207贴子:
十大谣言补充,详细辟谣(求别删)01宿便02酸性体质
宿便是健康的杀手?近年来,随着养生行业的火热发展,很多以前从没听说过的概念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进行批判,“宿便”就是其中之一。环视四周,竟然楼下小孩会有稚嫩的声音说出“清宿便,排肠毒”这样的广告词,而网络上更是充斥着关于宿便的各种说法,更有这样一条神奇的宣传宿便的危害—— “宿便,你这个可怕的杀手” 。 “宿便”是什么?“宿便”并不是一个医学上的概念,因为翻遍教科书,并没有找到对它的定义。这样一来,就很难搞明白到底“宿便”是什么。 从字面上理解,应该是积存在体内的粪便,也就是积存在体内尚未排出的粪便。从食物的消化过程来看,食物在经过口腔的咀嚼和初步消化之后,通过食管进入胃部,和胃酸、各种消化液充分混合,然后进入,通过、空肠、、、、直肠,排出体外。在这个过程中,只有进入结肠,食物残渣中的水分被吸收,残渣开始聚集成形,才算开始形成粪便。所以,所谓的宿便,应该就是堆积在结肠末端准备排出体外的粪便了。排便模式大变身?根据这条的说法,人类在近20年来,排便量下降了20%,而食物的消化速度变慢了10倍。虽然找不到明确的数据来证明人类的排便量是否有下降,但是谣言粉碎机调查员认为这事是有可能的。因为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饮食逐渐变得精细,摄入减少,不能吸收的食物部分就少,所以排出量有可能减少。但是要说消化速度变慢了10倍,就显然有些信口雌黄了。不同的食物,进入胃部之后需要停留一段时间,但最多也就5-6个小时。而食物通过的时间,主要是由肠蠕动的速度决定的,平均需要6-8个小时左右。在主要吃精细饮食的中,即使缺乏纤维素的刺激,肠蠕动的速度也基本保持在正常范围,即便是便秘的患者,食物通过肠道的速度也不会超过10个小时。要想让食物经过消化道的时间增加10倍,就必须要让肠蠕动的速度减慢10倍,接近停止蠕动,这恐怕只会在肠梗阻患者身上出现。 “宿便”可能这么多吗?关于宿便,最耸人听闻的说法就是正常人体含有3-6KG宿便,肥胖便秘者体内有7-11KG宿便。这个说法很是有问题。首先不说人体每天能吃进去的东西,就算全都不吸收,也不大可能有6KG之多。更要命的是,6KG的宿便是好大一坨,堆在肠子里,会导致肠壁的压力感受器向大脑报告需要排便,产生便意。除非你憋着,否则这些宿便也就基本都排出去了。便秘的患者,因为粪便在停留的时间较长,粪便的水分更少,直观感觉上粪便的量相对较少。另外,因为粪便干硬,排便的时候费时费力,身心俱疲而已,并不大可能积存更多的粪便。 “宿便”是健康杀手?错误认识一:宿便会压迫小肠绒毛的活力和弹性? 这简直是在开玩笑。要知道,食物在运行到被吸收水分之前,都是粥样的物质,和小肠绒毛充分接触,吸收养分。这条的作者大概天真地认为食物经过胃,在小肠里就都是粪便样的物质,所以会压迫小肠绒毛。错误认识二:粪便发酵、胀气导致酸毒症。 这样的说法就更搞笑了。如果说酸性物质进入血液就算酸毒症,那么随着食物进入肠腔的胃酸早就害死人了。事实上小肠中的肠液是碱性的,即使食物发酵产酸,也会被肠液迅速中和,根本不可能堆积酸性物质,更不可能进入血液搞出所谓的酸毒症。错误认识三:宿便会改变腹部和脊柱形状,会让身材变形。 这是在为身材不满意找理由吗?粪便并非如铁一样坚硬,而是柔软的食物残渣集合体。即使粪便碰到了脊柱,也会被脊柱给弄变形了,怎么可能压迫脊柱!反过来想,如果脊柱连粪便这样的柔软物质都能使之变形,那睡在席梦思上的人一晚上都要变成罗锅了。腹部肥胖是粪便堆积在腹部所致,更是无稽之谈。真正能在腹部看到胃肠被撑起来的形状,那叫做胃肠型,是一种疾病的表现。而中年男性腹围增大,主要是脂肪堆积在腹部所致,和宿便一点关系都没有。宣传宿便危害的人往往危言耸听,臆想出许多毫无根据的说法,而对可能的真实的危害却视而不见。粪便积存在里过久确实会产生一些问题。积存在肠道的粪便会随着水分被不断吸收而变得愈发干硬,导致排便费力,这在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身上是非常危险的,因为突然增加的腹压和交感神经兴奋可能会导致阿斯综合征,即心源性晕厥。而排便不畅,同时也有可能造成肛门处的静脉发生曲张,导致痔疮的发生。对于已经发生痔疮的患者,干硬的粪便还有可能划破痔疮上曲张的静脉,导致出血。如何清“宿便”?严格的按照医学知识的科学说法,应该是如何预防便秘。散步,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都是不错的建议。长时间坐着,肠蠕动会减慢,不时的起身活动活动,有助于肠蠕动。多吃蔬果,无论是什么颜色,也都是增加膳食纤维以促进肠蠕动的方式。至于酸奶+地瓜+苹果这一类的食品,谣言粉碎机调查员虽然没有亲身体验,但从地瓜含有比较多的纤维素来看有增加肠蠕动、刺激肠胃排便的作用,食用之后可能会缓解便秘、增加排便次数。如果会直接导致腹泻,将“马桶坐穿”,那这样的方法并不应该推荐。还有一点,有便意时不要憋着,及时排便对于预防便秘有很大的帮助。如果深信“宿便危害说”,而极端的采用泻药来排便,是很危险的事。泻药造成的腹泻会对的功能造成影响,导致水分从肠道丢失、肠道大量分泌肠液等,虽然不是什么器质性的病变,但严重者可能造成水电酸碱紊乱、昏迷甚至生命危险。如果实在是觉得需要清洗肠道,请到正规医院洗胃灌肠。不过相信那种感觉,许多人一辈子都不会想再有一次的。这条,是借着养生的顺风车,宣传自己空想出来的产物。虽然部分话语有道理,但大多数都是不科学的。排便上遇到的问题,大多不是大问题,如果希望保持健康的排便习惯,就需要保持规律的饮食,经常食用一些粗粮、以及富含纤维素的蔬菜,多饮水。坚持做到这些,胃肠道疾病是不会找上门来的。当然,如果你身上出现了血便、强烈的腹泻腹痛等问题,就可能是大问题了,需要立即到医院就诊。结论: 宿便不是医学上的概念。如果不是你强行憋着,人体是不可能积存很多粪便的。要想养成健康的排便习惯,注意经常食用一些粗粮、以及富含纤维素的蔬菜,多饮水。极端的采用泻药来排便,是很危险的事,不建议大家使用。关于这个流言的更多讨论,请见流言百科条目《宿便会阻碍营养吸收、胀气发酵后会经由血液致病、会让身材变形》。本文版权属于果壳网(),转载请注明出处。商业使用请联系果壳
我们都知道,生物因环境...
据内幕帝罗罗同志确认,...
教团镇楼!
虽然帖子已经被删了,但...
原标题:北京辟谣平台发...
可以理解,可是我不理解...
楼主经常看见好多人发帖...
一天不见,吧里谣言四起...
谁要瓦罐庙封了,我们都...
赵本山怎么了?最近,这...
各位亲爱的吧友: 大家...
票牛教你如何买到热门、便宜、真实的演出门票!
酸性体质引发疾病?流言: 研究表明癌症不能在弱碱性的人体中形成;只能在酸性身体中形成。有一种理论认为,不管是容易疲劳、脸上长痘、头疼脑热、,还是高血压、、甚至是癌症,都和人的偏酸有关,只有身体呈弱碱性才是健康的。你是易得癌症的酸性体质吗?赶快多吃菜,少吃肉,把体质改造成碱性吧!真相: 这是一个流传甚远也甚久的谣言。可能因为“酸碱、pH值”这些术语让人觉得与科学沾了关联,那种“少吃肉,不患癌”的结论又与大众心中的某些预期不谋而合,再加上许多制贩保健用品的不良商家有心推波助澜。因此虽然屡有辟谣,这条谣言却是一再死灰复燃。事实真相是如何呢?让我们慢慢看来。 1.人体真有酸碱性吗?在这个谣言传播衍生而出的无数版本中,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对人体“酸碱值”测量的对象含糊其辞——前面说得太详尽,后面就容易露馅了。咱们人体有许多种液体:、细胞外液(血液、组织液和淋巴液),还有分泌的各种消化液、排泄出的汗液、尿液……不胜枚举。这些液体各有各的酸碱度,可以用pH值来统一衡量。pH值是溶液中氢离子浓度指数的数值,一般在0~14之间,当pH值为7时,溶液为中性;小于7时为酸性,值越小,酸性越强;大于7时呈碱性,值越大,碱性越强。人体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血液的pH值精确保持在7.35~7.45之间,为弱碱性。由此可见,流言中所说的“”肯定不是指强酸性的胃液,很可能就是指血液。按照国际常规,检测体液酸碱度主要从静脉血、尿液、体内碱贮备和结合率等四个方面进行测试,显然这些专业检测不是简单的家用仪器能完成的。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定期上医院检测自己血液的pH值,防止出现酸碱失衡呢? 2.血液的弱碱性是怎样炼成的?首先,血液是个复杂而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系统。血液中含有碳酸氢盐、、、和等几大缓冲系统,这些化合物保证了在不停有物质释放入血液又排除出血液的动态平衡中,只要不超过这些化合物的缓冲能力,血液的pH值会始终在一个极小的范围内波动。也许有人又要担忧了,万一出现捧醋狂饮这种事儿,会不会超过这些化合物的缓冲能力呀?事实上,人体有着精巧复杂的设计,从消化系统到排泄系统,再到呼吸系统都精密地控制着,血液变酸可不是狂吃几海碗猪肉就能办到的事。就拿消化系统来说,可以根据食物的成分来调节对中碱的再吸收,从而来调节血液中碱的浓度。小肠还可以通过调节对食物中碱离子(例如镁、钙、钾等)的吸收来维持酸碱平衡。此外,大肠也能调节对含硫氨基酸以及有机酸的吸收,一般含硫氨基酸和有机酸由消化系统进入肝脏等器官,经过代谢反应后生成氢离子(酸)或者碱离子,并释放到血液中。再说说排泄系统。当血液带着代谢产物经过肾脏时,肾会像一个小泵将酸性物质排出,并回吸碱性物质,同时还不断控制和调整酸性和碱性物质排出量的比例,以保持机体pH值恒定。也不能忘了呼吸系统。我们吃进去的糖、脂肪和蛋白质经过体内代谢反应后的最终产物之一是。它能与水结合生成碳酸,这是体内产生最多的酸性物质。因此我们的肺也没闲着,不断的排出二氧化碳,它是调节人体酸碱平衡效率最高的器官。血液的成分与酸碱值对人体非常重要。正因如此,我们身体有着重重调控关卡,来保证这个酸碱度不偏不倚。事实上,一旦人体血液pH值低于7.35,会发生酸中毒,而pH值高于7.45则是碱中毒。无论酸中毒或者碱中毒,实际上都代表身体器官出了严重的问题,甚至会有生命危险,必须立刻接受正规的医疗照护。绝不可能靠吃些普通食物就能力挽“酸性体质”的狂澜。
3.疾病的发生与人体的酸碱度有关吗?先来说说大家最担心的癌症。癌症与酸性确实能扯上一点关系,但并不是“酸性体质”这个“恶因”诱发了肿瘤。而是因果需要对倒过来,肿瘤的生长会导致实体瘤周边的微环境变酸。科学研究发现,实体肿瘤周围微环境的pH值 的确比正常组织和器官要低。这是因为肿瘤细胞比正常细胞生长快,而在肿瘤组织中血管的供应往往跟不上肿瘤细胞快速扩增的脚步,供应的氧气和养料不足。肿瘤细胞总是处于缺氧和缺养料的微环境中生长,新陈代谢过程也与正常细胞不同,生成了更多的乳酸等酸性代谢产物,使得肿瘤组织周边的组织液pH值降低。然而,在肿瘤细胞内部的pH值却是与正常细胞相同的。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实体肿瘤对体液酸碱度的影响只局限于肿瘤组织周边的微环境,目前尚无科学证据表明实体肿瘤会导致整个身体的体液都“变酸”。另外,有医学报导,曾有淋巴瘤患者发生严重的乳酸中毒并发症,但这在癌症患者中也是非常罕见的。至于谣言中提及的其他症状与酸碱失衡是否有关呢?事实上,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人体酸碱失衡并不容易发生。而一旦体液pH值低于7.35,已经属于酸中毒了,意味着患上非常严重的疾病。酸中毒早期常表现为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进一步发展可表现为嗜睡、烦躁不安、精神不振,以致昏迷死亡。如果你真的属于所谓的“酸性体质”,最正确的选择是赶紧上医院,找大夫进行专业治疗。酸中毒一般是某种疾病的并发症,病因也复杂多样。比如代谢性酸中毒可由腹膜炎、休克、高热、腹泻、肠瘘、急性肾功能衰竭等引起,而呼吸性酸中毒则可由脑膜炎、血栓、脊髓灰质炎、支气管哮喘以及广泛性肺疾病引起,另外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糖尿病急性代谢并发症。如果你没有这些严重的疾病,不用担心自己是“酸性体质”。 4.吃菜吃肉真能改变人体酸碱值吗?虽然我们的身体能自我调节严格控制体液酸碱度,单独的一餐一饭并不会造成什么影响,只有在严重的病理条件下才会真正“变酸”,不过,在饮食上多注意摄入植物性饮食,确实是有益处的。西方的营养学家们早在上世纪20年代就认识到,膳食对人体酸碱平衡存在影响。我们平时吃的肉类、蛋类、海鲜等荤食富含蛋白质,而蛋白质在体内经过消化分解后产生酸性代谢物,还有大米、土豆、酒、甜食等含有淀粉和糖的食物消化分解后产物也是酸性,因此这些食物都属于。蔬菜和水果,虽然很多味道是酸滋滋的,但是这些植物性食物在体内分解后生成碱性物质,所以属于碱性食物。营养学的研究表明,如果日常摄入大量的酸性食物,酸性代谢物增多,确实会影响人体的酸碱平衡。但是,我们的身体是不会因为某天多吃了一斤猪肉就轻易变酸的,因为经过各个器官的层层把关和配合,体液的pH值会保持在恒定范围内。可是我们的肾脏为了将大量的酸性代谢物排出,会马不停蹄的连轴转,合成更多碱性的氨(NH3)来中和酸性代谢物,然后从尿液排出。因此长期的、大量的、单一的摄入酸性食物,会加重肾脏的负荷,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减弱肾脏排泄酸性代谢物的能力,最终影响酸碱代谢平衡。平时多吃碱性食物,也就是蔬菜和水果,对身体多有裨益。尤其是患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的老年人,更需要注意膳食搭配,因为血栓和糖尿病都有引起酸中毒的潜在危险。结论:谣言破解。 正常生理状况下,人体有着严格的调控机制,血液的pH值都会被严格限定在7.35~7.45之间,比这酸是酸中毒,比这碱是碱中毒。酸中毒和碱中毒都是必须接受专业治疗的严重疾病。短期内的几顿食物不可能改变正常人血液的酸碱度。若长期的、大量的、单一的摄入酸性食物,会造成肾脏长期高强度工作后负担过大,调节酸碱能力下降。目前的研究不认为体液偏酸与癌症发生相关。了解更多信息请阅读 《人人都有pH值》 ,作者:DNA,科学松鼠会。
今天吃啥?
发在一个帖子里!
“维生素C与虾不能同吃”?流言: 台湾,一名女孩突然七孔流血暴毙。经初步验尸,断定为因砒霜中毒而死亡。一名医学院的教授被邀赶来协助破案。他仔细地察看了死者胃中取物后说:“砒霜是在死者腹内产生的。”死者生前每天会服食“维他命C”,晚餐又吃了大量的虾。问题就出在这里! 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研究员通过实验发现,虾等软壳类食物含有大量浓度较高的五钾砷化合物。这种物质食入体内,本身对体并无毒害作用。但在服用维生素C之后,由于化学作用,使原来无毒的五价砷,转变为有毒的三价砷,又称为三氧化二砷,这就是们俗称的砒霜!故中其毒而死者,常是七窍出血。所以;为慎重起见,在服用维生素C期间,应忌食虾类。真相: 砒霜确实是三价砷,维生素C也确实是还原剂,把五价还原成三价也是听起来合理的反应。对大部分高中毕业之后就没有接触过化学教育的人来说,这样的表述杀伤力确实很大。难怪这一流言的原型自2001年5月现之后[1],至今仍然在互联网的各个角落活跃着。海鲜里的砷主要以有机砷的形式存在,无机砷的含量在海鲜里最多不超过总砷含量的4%,其中多是五价砷,少量是三价砷。而占主体地位的有机砷的危害非常之小,绝大部分以砷甜菜碱(arsenobetaine)的形式存在,它们基本上会被原封不动地排出体外[2]。如果要在这个问题上较真,我们反而应该担心包括大米和面粉在内的谷物产品,它们提供了我们日常饮食中大部分的无机砷[3]。由此可见,假如维生素C真能轻而易举地还原五氧化二砷从而让人中毒,那你该考虑的就不止是“吃不吃虾”的问题,而是“吃不吃饭”的问题了。还好,我们似乎并未听说过有人因为吃“维生素C+大量米饭”而死的。除了流言中那个语焉不详的案例,我们也从没听说过因为吃“维生素C+大量虾”而中毒的。事实上,迄今为止(原文数据截至2006年底),尚未见一例被认为与鱼虾有关的砷中毒病例。[2] 关于“五价砷能不能在体内被维生素C还原为三价砷”的问题,存在一些讨论。不过,即使不考虑这个问题,也不难发现这个流言的可笑之处。假设人体是这个还原反应的绝佳场所,被吃进肚子里的五价砷一点不浪费的全部还原得到了三价砷。那么一个人要吃多少虾才足以中毒呢?根据我国国家标准GB,虾蟹类无机砷的上限是0.5mg/kg鲜重。也就是每千克鲜虾中,含无机砷不能超过0.5毫克。对于健康的成年人来说,砒霜的经口致死量约为100~300mg。按100mg砒霜来算,其中含有的砷元素为75mg(100mg*150/198)。假设流言中的受害者吃的全都是污染较重的,达到无机砷含量上限的虾,那么,她也需要吃下整整150公斤(75mg/0.5mg/kg)的虾,才足以“保证”被砒霜毒死。即使按照砒霜中毒下限5mg,食用的虾无机砷超标十倍来计算,那起码也得0.76千克的虾才足以被还原出来。对于一个小女生来说,通过这样的方式出现砒霜中毒反应之前,她也撑坏了。结论:谣言破解。 这个谣言是用低级的化学知识来吓唬人的杰作。虾里的无机砷含量很低,就算是能被维生素C还原得到砒霜,那么微小的量,连中毒反应都不会出现,更别说是“暴毙而死”了。延伸阅读:详细资讯请见 《借我一双慧眼吧:虾和Vc的八卦恩怨》 ,Ent,科学松鼠会松鼠田不野 《稻砷案》参考资料:[1] snopes[2] Seafood arsenic: Implications for human risk assessment. Regulatory Toxicology and Pharmacology 47 (–212.[3] 松鼠田不野 《稻砷案》[4] 半数致死量:描述有毒物质的常用指标,引起一半实验对象死亡的剂量。
水什么答案也不知道
一本名为《水知道答案》的伪科学书籍居然长期盘踞人们的视野,书中认为水能感知人类的情感,因此产生美丑不同的结晶。水的特性确实奇妙,在不同的条件下会产生千变万化的晶体,不过“感知情感”的说法纯属臆想。
可能很少有人意识到,我们平时习以为常的水,是一种多么神奇的物质。这种物质在4摄氏度以下不符合热胀冷缩的原理,它的固体的比重竟然比液体小。还有,水能储存大量的热能,有着高比热。不过,也许水最吸引人的特点是,当温度降到0摄氏度以下时,水分子可以结出美丽的晶体,形成晶莹的冰凌和雪花。
水的这些特性背后都有科学的道理。水分子之间会形成氢键,当给水加热的时候,吸收的大量热能首先用来解离这些氢键,表现出高的比热;而当温度降低到4度以下时,水分子之间的氢键数量会大大增多,由之前较为紧密的结构变成松散的结构,好比将一把火柴搭成框架,体积增加,密度降低;当温度降得更低的时候,这些松散却有规律的结构就会大量出现,形成有规则的晶体。
不过,几乎在任何有科学的地方就有伪科学,对水结晶的过程的解释也不例外。一位名为江本胜的日本人自1999年发表了一系列书籍来阐明他的观点。其中,《水知道答案》这本书尤其有名,不仅风靡日本,在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也很流行。在书中,江本胜提出,水不仅自己有喜怒哀乐,而且还能感知人类的感情。因为书中包含了许多漂亮的水结晶图片,所以吸引了大量的读者。有意思的是,在中国,这本书被当成了一本科普读物。而在西方,大家仅仅把它看作一本图片集罢了。那么,这本书中的内容到底有没有道理呢?江本胜其人
江本胜本科毕业于横滨市立大学,专业是国际关系。1992年,他从印度的国际开放大学获得了替代医学博士学位(Doctor of Alternative Medicine at the Open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for Alternative Medicine.)。替代医学是指那些不被科学界承认的医学理论和技术,而隶属于印度替代医学委员会(Indian Board of Alternative Medicien)的国际开放大学正是一所专门颁发替代医学“学位”的学校。只要通过互联网交上几百美元,不用上课也不用考试,就可以获得一个医学博士或是哲学博士的学位。根据夏威夷大学Gary Greenberg的考证,江本胜的博士学位就是用350美元买到的[1],他的校友还包括了中国人民耳熟能详,喜闻乐见的“太医”刘鸿章之子刘浡。不过作为学弟,“太医”父子的时运就差多了,他们的学位花费了800美元。[2] 考虑到通货膨胀,学位价格上扬也是可以理解的,现在想从这个学校买学位,已经需要850美元了(来源: 学校网站)。荒谬的发现
江本胜最大的发现就是水可以产生和人类相似的感情。例如,他在书中写道,如果在瓶装水外面贴上日文“感谢”的标签,瓶子里的水就会结出漂亮的晶体。他还进一步发现,把日文的“感谢”换成中文,英文,德文,法文,韩文以及意大利文,都会得到类似的结果。看到这里,这本书的大部分读者都应该感到羞愧才是。一团既没有感光细胞也没有语言中枢的水分子居然能看到并理解七国语言,实在不能不让人觉得肃然起敬。我沮丧地想,为什么很多人的身体70%是水,但却只知道“雅蔑蝶”一个日语单词呢?是不是他们脑子里的水分子不如江本胜实验室里的水分
水不仅能看懂和情感有关的词汇,还能识别历史人名。当江本胜在水容器上贴上希特勒的标签的时候,水会呈现出和“杀死你”类似的结晶;与此相反的是,当水看到特蕾莎修女的名字的时候,则会结出与“爱和感谢”相似的图案。看来水不仅可以认字,还学过人类的现代史。也许有将近一半的中国人没有听说过特蕾莎修女,水分子比他们都强。台湾作家洪志鹏曾经这样讽刺江本胜的研究:“接下来如果拿饭岛爱或小泽圆的照片来试试,搞不好水看了一阵子之后就会直接从瓶口射出来。”[4]
江本博士不仅认为水分子能识文断字,还发现水能辨别不同种类的音乐。在播放了贝多芬的交响乐以后,水分子能结成美丽工整的晶体,不过,如果强迫让它们去“听”摇滚乐,它们就会结出难看的晶体以示抗议。听过不同音乐的水 [3]
这个发现也很惊人,因为问候和辱骂之间的界限相当清楚,而判断音乐是否美好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不同个体的主观感受。看起来在地球上存在了几十亿年的水分子和在地球上存在了68年的江本胜一样认为摇滚乐是年轻人的靡靡之音,不过,当天上的雪花开始从云层中结晶出来的时候,经历了冬日的惊雷和凄厉的狂风,为什么还能形成各种各样漂亮的形状呢? 晶体因何而成
雪花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形状?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不过,科学家们也并非对这个问题一无所知。 加州理工学院物理系的系主任Kenneth Lebbrecht就是研究水结晶的专家。他发现,水分子可以形成六角形的晶格结构,这些六角体有两个六角形的面和六个正方形的面。如果晶体向两个六角形的面的方向生长,就会变成一个柱状晶体;而如果向六个正方形面的方向生长,则会形成一个片状的六边形晶体。晶体的生长方向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晶体的最终形状 [6]
在此基础上,片状或柱状晶体还能长成更加复杂的结构,最终形成各式各样的雪花。雪花的形成过程 [7]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雪花形状的区别呢?Kenneth Lebbrecht发现,温度和湿度是决定雪花形状的最重要的两个因素。如果结晶温度在零下5摄氏度到零下10摄氏度之间,晶体更容易形成柱状或是针状的结构。而在零下15摄氏度左右的情况下,水气倾向于结成片状的雪花。至于雪花的复杂程度,则和湿度有关。湿度越小,雪花的形状就越简单。雪花的形状和温度以及湿度有关 [5]
根据这些发现,Kenneth Lebbrecht甚至可以在实验室中通过人为设定的条件来设计不同形状的雪花。 “重大发现”不该如此“低调”
江本胜直到今天也没有把自己的文章发表在学术刊物上,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不知道江本胜研究方法的细节,不知道他的实验材料。事实上,发表论文,让自己的研究接受同行评议,才是今天的科学家们公布自己的研究成果的正确做法。不愿意接受检验的“研究”甚至连错误都谈不上。为什么江本胜会得出《水知道答案》中的结果?可能性最大的原因是江本胜有选择地挑出了他想要的图片。Kenneth Lebbrecht在自己的网页上专门开了一个栏目,分析各种和结晶水有关的谣言,其中就包括了江本胜的出版物。Lebbrecht举了一个例子解释这种“选择性研究”的方法:在播完了贝多芬的交响乐以后,江本胜从数百个晶体里选出了一些漂亮的晶体放在书里;类似地,在让水“听”完摇滚之后,江本胜选择了一些难看的晶体。这样,即使音乐对水毫无影响,江本胜仍然能得出任何他想要的任何结论。[8]
当然,这样的说法确实没有证据,不过“谁发现谁举证”是科学界的基本规范。举证的方法就是发表学术论文通过出书的方法宣传所谓的重大发现向来都是伪科学的专利,因为自己出的书,想怎么说都可以。Kenneth Lebbrecht直截了当地指出,他没有也不想试着重复江本胜的研究,因为他只愿意把资源和实践花在不那么荒唐的理论上。
江本胜的“研究”还有一些其它地方也可以挑得出毛病。有无数干扰因素可以影响雪花的形状,而江本胜并没有把这些可能性全部排除。虽然江本胜声称所有的实验室在同一个房间内完成的,但是天气的变化,室温的波动,乃至研究人员的呼吸,都有可能改变实验过程中的温度和湿度。此外,我们无法知道,盛放 水晶体的器皿是否是密封的,是不是已经被污染了。
江本胜自己在采访中承认,在他的研究过程中,没有使用双盲的方法。所以,研究人员可能因为无意识地选择数据而影响研究结果。江本胜认为,实验员心里的想法也会影响水结晶的形状,所以他总是选择那些更希望研究成功的人,而非技术娴熟的人来做实验,这就相当于把没有进行双盲实验的危害放大了。[9]
如果江本胜对自己的结果有点起码的信心,他就不会如此羞涩。如果他可以为自己的研究提供确凿的证据,写成论文发表,并且经过科学界的检验,那么他获得的好处,将远比卖几本书大得多。以揭穿各种伪科学而闻名的魔术师詹姆斯?兰迪曾经 公开宣布 ,如果江本胜可以在控制合理的双盲实验中证明他的理论,就给他100万美金,不过江本胜从未公开回应。为了解释自己书中的现象,江本胜提出了所谓的“波动理论”。如果这个理论是正确的,那么江本胜将成为人类历史上自亚里士多德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而他的这个颠覆了人类几乎一切已知的物理知识的发现也将是划时代的成就。我不愿意用诸如“江本胜会因此获得诺贝尔奖”之类的词句形容他,因为任何奖项在如此伟大的发现面前都会黯然失色。谎言的背后是经济利益
有些人认为,“即使这是一个谎言,也是温情的”,“至少这本书教会了我们爱和感激”。不知道这些人是否同样认为语文课本中那些编造的虚假的事实也可以起到教育学生的效果。不过可惜这种看法的前提就站不住脚。和绝大多数古今中外的骗子一样,江本胜宣传自己的“研究结果”有着明确的商业目的。他的公司正在出售一种“高能水”,这种水号称有着最完美的晶体结构,还可以延缓衰老,治愈疾病。这样的水自然价格不菲,一瓶227克(8盎司)的“高能水”的价格是35美元。[10]除此之外,一些公司也开始贩卖专门用来贴在水瓶上的字条。我无法理解,为了让自己得利,通过谎言造成消费者的经济损失,这是一种怎样的“爱”。不过我十分肯定,爱与感激是那么得美好,所以传播它们并不需要建立在虚假的事实之上。我还相信,求实和理性同样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通过谎言虚幻出的美只要轻轻一扎就会烟消云散。了解更多:水嘛,当然还不知道答案雪花史参考资料:[1] Gary Greenberg, (2006). There’s no evidence water can understand human speech.[2] 新闻佃农(2007), 剥开“刘太衣”[3] (1, 2) Masaru Emoto and David Thayne, (2004). The hidden messages in water.[4] 洪志鹏(2003), 活见鬼的水结晶[5] (1, 2) Kenneth Lebbrecht, snowflake physics, a snowflake primer.[6] 为什么雪花是规则的花形?[7] Kenneth Lebbrecht, snowflake physics, snow crystal FAQs.[8] Kenneth Lebbrecht, snowflake physics, myths and nonsense.[9] Kristopher Setchfied, (2005), review and analysis of Dr. Masaru Emoto’s published work on the effects of external stimuli on the structural formation of ice crystals.[10] Dr. Emoto’s Structured Hexagonal Water Concentrate
孕妇要不要穿防辐射服?最近,央视新闻频道制作播出的《“防辐射服防辐射”谎言?》节目让防辐射问题再一次成为公众关注的话题。在防辐射服有否有效的讨论之外,我们还应该思考的是,“这防辐射服到底需不需要?”为了方便理解,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中学物理课。辐射是啥呢?课本告诉我们,任何温度高于绝对零度的物体都会产生辐射。不幸的是,至今人们还没有发现任何等于或者低于绝对零度的物体,所以我们的世界里充满了辐射。无比虚空的宇宙够冷了吧?大爆炸的热度“消散”了百亿年之后,至今还有2.7K,也就是高于绝对零度2.7摄氏度。当然,辐射跟辐射不一样,就其与健康的关系来说,有些辐射威力大,能使原子电离,称为电离辐射,比如阿尔法射线、贝塔射线、伽玛射线还有X光。别小看这能让原子电离的本事。由于生物体是由无数原子构成的,生物体的各种复杂生命活动都有赖于原子层面的稳定,这些电离辐射可以直接杀灭或损伤细胞,或者改变了DNA的结构,造成遗传上的影响,对人体的危害是显著的,我们需要关注接受的剂量并加以防护。除此之外的辐射都是非电离辐射,从红外线、可见光到各种无线电波。这些非电离辐射作用于生物体上最显著的效应就是加热,烤箱主要利用的红外辐射,而微波炉则是微波辐射,在安全方面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被他们烧熟就好。人们认识到辐射的威力,并且特别在意不过是百十年内的事。1895年,伦琴发现了X射线。次年,就有医生发现有销售X射线仪器的商人出现了脱发和皮炎,怀疑与X射线有关。更著名的居里夫人,她同丈夫发现的钋和镭两种放射性元素给她带来了无比的名声的同时,也给她带来了终生的伤害。由于缺乏防护意识,居里夫人在工作中遭受了大量的电离辐射,最终结束她生命的严重贫血据信可能与之有关。此后,原子弹的出现成为全世界人民几十年挥之不去的噩梦,谈核色变的人们捎带把“辐射”一起列入敏感词名单了。然而,长久以来,辐射危害只是跟医院的X光机或是核电站这些“强力部门”有关,因为只有这些地方才会有可能出现大量的电离辐射。对于非电离辐射,除了防护一下紫外线,别晒太多太阳,别拿紫外灯当日光灯使,一向不是人们担心的问题。孕妇需要防辐射吗?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在1988年6月出版的《美国工业医学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Industrial Medicine)上,来自一家名叫Kaiser Permanente的非营利医疗组织的三位医生发表了一篇名为《孕期女性使用视屏终端与流产和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概率的关系》的文章[1]。所谓视屏终端(VDT video display terminal)就是各种电脑和电视屏幕。这三位医生在年间统计了1583名来自美国北加州的孕妇的情况,发现在怀孕头三个月每周使用VDT超过20小时的孕妇的流产率比不接触VDT的孕妇高。这个研究成果在今天已经演化成了许多版本,出现在各种“防辐射服”的产品宣传里。但是这些宣传材料无一例外的自动忽略了原文作者的一句话:“我们的研究结果并不能证明VDT产生的非电离辐射与流产率提高之间有直接联系,较差的工作条件和较高的工作压力也是可能的因素。” 迄今为止有关VDT和孕妇的最为广泛引用的大规模研究发表于1991年3月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The New England Jounal of Medicine)上[2]。以特蕾莎?施奈尔(Teresa Schnorr)为首的科学家对2430名女接线员进行了四年的跟踪,这些女性一半工作在显示器前,一半不在。在这四年里,有730人出现了882次怀孕。科学家们发现,与不工作在显示器前的女性相比,与显示器打交道的女性接收到了较多的频率为15KHz的甚低频辐射,而其他辐射的情况则没有区别。最终的结果是在显示器前工作和不在显示器前工作的两组妇女在流产率上没有明显的不同;不管妇女每周在显示器前工作多少小时,甚至整个孕期都这样工作,调查研究的结果都是一样的。恐慌,来自对科学话语的误解
科学家们的关注并没有到此结束。由于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与前辈相比,当下的人类接触人工非电离辐射的机会大了很多,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确实有一些研究发现了一些非电离辐射与某些疾病的发病之间存在了一定的联系,其中最著名的研究莫过于输电线路产生的低频辐射与儿童白血病关系的研究,由此在大众媒体中掀起的波澜至今仍在社会上产生着影响。对这个问题最大规模的调查来自于2005年6月份发表在《英国医学杂志》上的一个研究[4]。在这个研究中,牛津大学儿童癌症研究组的杰拉德?德拉珀(Gerald Draper)等人通过对1962年至1995年间英格兰和威尔士的29081个儿童(0-14岁)癌症病例进行统计发现,生活在高压输电线附近的儿童患上急性白血病的概率更高。高多少呢?德拉珀在文中做了这样的计算——以2003年的数据,英格兰和威尔士有970万名儿童,其中有8万名生活在距离高压线200米以内的住宅里,有32万名生活在距离高压线200-600米范围内的住宅里。以当时发病率进行计算,这近千万孩子中大约有400名急性白血病患者。如果高压线的低频电磁辐射的确能造成儿童急性白血病的话,那么这些高压线要为5名儿童的命运负责。首先,你没看错,是5人。其次,别忘了那个前提——“如果”。作者在文中明确提醒大家他们的研究结果不能做出这些辐射与儿童急性白血病发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的结论。事实上某种疾病的发生与太多的因素相关,而流行病学调查又很难理清各种复杂因素的相互影响。就高压线与白血病之间联系的研究而言,有人就推测,可能是高压线附近社区的房价较低,因而其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也较低,于是与收入水平相关的生活因素导致了儿童急性白血病发病率的轻微升高。即便如此,这个结果在统计学上是“显著相关”的,但实际也不过增加了九百七十万分之五的发病率。所以你明白科学论文中的话语体系与日常生活中的话语体系之间存在多么巨大的鸿沟了吧。与此类似的还有手机,由于有研究发现使用手机与脑瘤之间存在“轻微的联系”,于是将其列入了“可能的致癌因素”名单。这个消息在大众媒体上传播之后着实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可是当我们回头看那个“可能的致癌因素”的官方解释是“对人类致癌性证据有限,对动物致癌性证据不充分”,与之同列的还有咖啡和泡菜。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是这些统计出来的微弱相关性,也并没有得到科学界的普遍认可,与之结论相反的研究也比比皆是。除此之外,其他日常非电离辐射没有发现能有影响身体健康的证据。天然辐射“防不胜防”,也无须去防与美国的情况相比,我国女性的生活中充满各种VDT还要晚十多年,然而我们的辐射恐惧症有过之而无不及。各种防辐射的秘籍充斥在生活的角角落落,比如著名的仙人球吸收辐射说,让这种浑身是刺儿的植物成了办公室里最常见的盆栽,但其实毫无用处。还有众多的防辐射食谱,同样没有科学依据。讽刺的是,传言是防辐射食品的香蕉非但不能减少你接受的电脑发出的非电离辐射,反而会微量的增加身体的电离辐射。何以至此?前面我们说过,我们的世界里充满了各种辐射,除了可见光、红外线这些温柔的家伙,电离辐射也广泛存在。自然界中各种天然放射性物质和宇宙射线带给地球人每年大约是1-3个毫西弗的辐射剂量,相当于做十几次胸片的辐射剂量。食物中也有放射性物质,其中最重要的是钾。学中学化学时,我们近似使用的钾原子量是39,这是因为自然界存在最多的钾原子是钾39。除此之外,钾还有众多的同位素,其中不乏不稳定的放射性元素,比如钾40。一个人身体里大约有30毫克的钾40,而每吃一根香蕉,体内将增加0.05毫克钾40[6]。如果你每天吃三根香蕉,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风雨无阻的话,它差不多将会给你带来每年0.0004毫西弗的辐射剂量,大约相当于生活在燃煤火力发电厂附近,由于放射性煤烟带来的辐射。当然了,吃香蕉带来的辐射增量相比本底辐射是极其微小的,并不用担心。为了照顾那些只看开头和结尾的读者,我在这里总结陈词一下。用科学的话语体系,总结是: 1、目前没有证据表明日常非电离辐射会导致孕妇流产率、胎儿畸形率的提高,也不会导致新生儿出生体重过低; 2、只有很微弱的证据表明某些日常非电离辐射与某些疾病的发病相关,但无法证明其因果关系; 3、日常生活中也存在一定量的天然电离辐射,但剂量在人体可接受范围内,无需恐慌。如果换成日常的话语体系,结论只有一句话: 防辐射服是个坑爹玩意儿,大家还是把钱花在其他地方吧。
更正说明:原文在有关本底辐射的描述中,将胸片误认为是胸透,已做改正,感谢
的指正。参考资料: [1] The risk of miscarriage and birth defects among women who use visual display terminals during pregnancy. Marilyn K. Goldhaber, MPH, Michael R. Polen, MA, Robert A. Hiatt, Md, Phd. American Journal of Industrial Medicine Volume 13 Issue 6, Pages 695-706. [2] Video display terminals and the risk of spontaneous abortion. TM Schnorr, BA Grajewski, RW Hornung, MJ Thun, GM Egeland, WE Murray, DL Conover, and WE Halperin. The New England Jounal of Medicine 324:727-733 March 14, 1991 Number 11 [3]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of Video Display Units by Extremely Low Frequency Magnetic Fields. Radiofrequency/Ultrasound Program U.S. Army Center for Health Promotion and Preventive Medicine [4] Gerald Draper,Tim Vincent, Mary E Kroll, John Swanson Childhood cancer in relation to distance from high voltage power lines in England and Wales: a case-control study BMJ
[5] 低剂量辐射暴露人群的流行病学研究 刘长安,杨光,贾廷珍 中国肿瘤 2002年第 11卷第 2期 [6] Potassium-40 in Food. Phil Rutherford [7] ICNIRP 导则(中文繁体版)限制时变电场和磁场曝露的导则(1Hz~100KHz)
大皇帝页游新区入口,三国SLG战争页游,点击领取礼包,新服送首冲高返利!
“假鸡蛋”真是假的吗?“假鸡蛋”新闻在近几年可谓层出不穷,但令人疑惑得是,综观这些报道总是没法给假鸡蛋勾勒出一个清晰统一的轮廓。这些事例中,鸡蛋有变成橡胶状的;有可以冻成冰的;有怎么煮都不能成型的;有打开就发现蛋黄蛋清混在一起的;类似地,还有 花纹一洗就掉的鹌鹑蛋 ……大家都怀疑自己买到的这种非正常蛋就是假鸡蛋。尽管手把手教你如何制作假鸡蛋的资料在网上一搜就是一大把,内容上也都是大同小异、如出一辙。但是, 实际操作起来 ,网友却发现困难重重。鸡蛋虽小,结构却非常精巧,特别是蛋壳这部分结构,网上流传的方法在质地、外观、模具接合处或是注射内容物处都会留下痕迹。要想做出以假乱真的鸡蛋,还要保证成本低廉,让伪造者有利可图,并非易事。而央视记者的秘密调查则揭示,这些宣称掌握“以假乱真”的制作技术的广告,其实是为了骗取求学者的学费[1]。那这些与真鸡蛋差别甚远的异常蛋又是怎么回事呢?别说,它们还真的有可能是母鸡亲自生出来的。采用的饲料和养殖管理方式不同,产下的鸡蛋就会有所差异,比如饲料钙质不足会引起薄壳蛋、软壳蛋;因受惊或炎症引起输卵管变形,则会产生一些奇形怪状的蛋。另外,如果鸡蛋的运输储存不当,比如路途颠簸、温度苛刻、放置过久等,都会导致其内部结构遭到破坏,生理生化特征发生变化,产生一些“异形蛋”。异形之一——“橡皮蛋”在诸多“假鸡蛋”报道中,最常出现的就是质地像橡胶,弹性异常大的“橡皮蛋”。不过,这样的奇异特性并不是它作为假鸡蛋的明证。蛋鸡饲料中含有过多的棉籽饼粕就可能造就这样的异常鸡蛋。棉籽饼粕是棉籽榨油后剩下的固体残渣,用压榨法榨油得到的是棉籽饼,用浸提法得到的则是棉籽粕。棉籽饼粕的蛋白质含量很高,是畜牧业的饲料来源之一。但是,它的氨基酸配比并不均衡,同时又含有一些“抗营养因子”,只能作为对玉米、豆粕等常规饲料原料的补充。如果棉籽饼粕饲喂用量过高或者未经脱毒处理就使用,会使畜禽中毒。此外,其中的游离棉酚、环丙烯脂肪酸等成分能与色素结合使蛋清、蛋黄变色,并将蛋黄中的脂肪转化为硬脂酸而使蛋黄呈橡胶状,以前就有类似的案例和实验[2][3]。甚至,测定它们的蛋白质、脂肪等营养物质含量,会出现符合国家标准的结果[4],造假者是不会花费功夫用蛋白质、脂肪原料去模仿那些营养含量的。另外,长期放置、或者饲料重金属含量过高也有可能使鸡蛋变成橡胶状而不堪食用。异形之二——“变形蛋”有些鸡蛋从外表看上去就比较歪瓜裂枣:它们可能呈现过圆、过长、过扁、过尖等奇形怪状。这并不是做蛋壳的硅胶模具变形了,而有可能是输卵管发生形变(比如应激收缩、感染炎症等)挤压鸡蛋所致。异形之三——“蛋包蛋”还有的鸡蛋会出现“蛋包蛋”的现象,有两层蛋壳。这是由于输卵管出现逆向蠕动,让刚形成的鸡蛋又“回炉包装”了一次。异形之四——“无黄蛋”至于烧烤摊上出现的“无黄蛋”,母鸡也有本事生出来——那是因为它的产卵构造误将大块蛋白当做蛋黄包裹了起来。这种蛋一般体型较小,因此更可能作为淘汰品流入不正规摊位。异形之五——“蛋坚强”有些鸡蛋买回来会发现蛋壳内膜厚而发白,容易剥离。蛋壳内膜是由糖蛋白及复杂多糖构成的纤维状膜,在中药中称为“凤凰衣”,久放就会失去生物活性,变得像纸一样,煮过的蛋会更明显。如果壳膜过厚,则有可能是膜形成后又退回上一步多“刷”了一层,与“双壳蛋”原理类似。异形之六——“蛋无界”正常的蛋黄外面包裹着一层蛋黄膜,它可以隔绝蛋白,维持蛋黄的球状。鸡蛋受到剧烈的颠簸,或者放置过久,蛋黄膜就可能失去弹性、破裂,导致蛋白蛋黄混在一起,形成散黄蛋。另外,细菌侵入鸡蛋,破坏蛋白质结构及膜结构,也会引起散黄。异形之七——“贴壳蛋”鸡蛋的一个神奇之处在于它的蛋黄总能保持在蛋白的中心而不因重力的作用在蛋内上浮(蛋黄含大量脂肪以致密度较小)。这是由于输卵管通过扭转蛋黄,将它两端的浓蛋白扭成了两条系带,蛋黄才能固定在中央。假鸡蛋难以做出这种系带。但鸡蛋久置后,蛋白系带也会慢慢失效造成蛋黄上浮贴壳。这可以作为鸡蛋新鲜与否的参考指标。如果买到了异常的鸡蛋,确实需要慎重食用,因为它们可能暗示着母鸡的生理机能出现异常。但这种情况属于厂家和销售者的品质检查不过关,要和涉及造假的假鸡蛋区别开。
相关阅读果壳编辑亲历冻蛋【厨房实验】制造冰蛋(附精彩砸鸡蛋视频)
参考资料: [1] 焦点访谈:假蛋真相 [2] 黄伟坤,陈锡新.关于白壳鲜鸡蛋蛋黄变色与棉酚含量的试验报告[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1984(6):17-18,29. [3] 杨茹洁.可消化AA平衡的高棉粕饲粮对蛋鸡的生产性能、健康状况及蛋品质的影响[D].山西农业大学,2003. [4] 长沙问题鸡蛋熟后蛋黄可当球抛 工商检验称合格
维生素C预防感冒靠谱吗?流言: 冬天是感冒的多发季节。健康栏目的专家们会特别强调要补充高剂量维生素C,因为高剂量维生素C片有着预防和辅助治疗感冒的作用。来源: 在上世纪四十年代,Frederick Robert Klenner医生开始使用大剂量维生素C来治疗多种疾病。而这个说法的重要推手是Linus Pauling,他是两次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也因此发表的言论对公众的影响很大。1966年,Linus Pauling 通过生化学家Irwin Stone接触到大剂量维生素C的治疗理念。从此,Pauling每天服用3克维生素C以预防普通感冒,并在1970年出版了《维生素C与普通感冒》一书来宣扬这个观点[1]。Pauling对维生素C一往情深,还开展了对癌症、小儿脑损伤、心血管疾病的治疗研究,但最后都被证明是无效的。在我们国家,这种说法的广泛流传主要是由于维C补剂广告的过度宣传。真相: 首先,“冬天是感冒的多发季节”的说法不准确。感冒,分为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致病的原因不同,发病的规律也就不同[2]。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是流行性感冒;由鼻病毒、艾柯病毒、科萨奇病毒等其他病原体引起的则称为普通感冒。普通感冒没有所谓的季节规律,一年四季都会发生,在春秋季气候变化大,可能更容易发生。而流感本身是秋冬季节好发,还存在流行、甚至爆发流行的情况。普通感冒通常不用吃药也能好;但流感的情况就严重多了,医治不及时有可能致死。此外,也有一些疾病,例如过敏性鼻炎、肺炎,在发病初期的症状和普通感冒很相似,要仔细鉴别。关于“维生素C预防感冒”的说法,这里的感冒其实是指普通感冒。尽管主要的倡导者Pauling有着很高的威望,但科学不是个人崇拜,大量的科学研究都证实大剂量的维生素C并不能降低普通感冒的发病率。[3] 其次,维生素C药物的说明书里也没有明确指出具有预防和治疗感冒的功效。[4]作用之一——增强机体抵抗力,这在任何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都是很重要的,显然我们不能依此推出维他命C包治百病的结论。在很多情况下,维生素C作为在人体必须的营养素,对它的摄入只是辅助性的治疗。尽管很早人们就知道要使用新鲜的蔬菜水果来补充维生素C,但直到1932年维生素C才被分离鉴定,随后才出现了用它来治疗许许多多种疾病的尝试,这可能是因为人们对维生素C的生理作用和疾病原因缺乏了解。随着研究和认识的深入,这样的治疗方法被证实都是不正确的,也被人们慢慢淡忘了,唯独预防和治疗感冒的说法还被常常提起,依然有很多人相信。结论:谣言破解。 维他命C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要保证每日足够的摄取量;指望用它来预防感冒,还是歇歇吧。参考资料:[1] Vitamin C and the Common Cold[2] 流感和普通感冒对照表[3] Vitamin C for Preventing and Treating the Common Cold[4] 药物说明书特别鸣谢:箫汲本文版权属于果壳网(),转载请注明出处。商业使用请联系果壳
经期洗头容易患癌?流言: 例假不洗头,不是冷不冷的问题,于阿桑、梅艳芳的死去,给女人的忠告:例假来潮前会有头晕者,是癌症的前兆。调查中有惊人的发现,多数的乳癌及子宫癌患者,在例假来潮时,洗头发、提重东西、或产后不注意调养吃冰冷食物,致子宫收缩不完全,应该排出的污血未排净,而残留在子宫之内,日积月累,而使体内荷尔蒙分泌不平衡,长久累积而致癌。真相: 这则引自台湾某中医博士的话,用耸人听闻的观点引起一波波恐怖浪潮,女性月经期间真有那么多禁忌吗?其实,月经来潮时,洗个头,提点重物,吃点凉食,并不会造成那么严重的后果。 1、例假究竟是什么?首先,经血并不是污血,而是人体正常的血液。除了血液,月经中还有崩解脱落的子宫内膜碎片、宫颈粘液及随之脱落的阴道上皮。在人体内分泌的中枢——下丘脑的调控下,性成熟女性体内的雌激素和孕激素发生周期性变化,随着这些激素水平的升高,子宫内膜增厚并出现排卵,而此时如果没有精子来使女性受孕,激素水平便会下降。同时,子宫内膜由于失去了激素的支持而破坏、崩解、脱落,形成月经。所以有人把月经称作“失望的子宫内膜对胚胎未植入的抗议”。其次,月经血也并不会“残留”。月经期间,宫颈口会微微打开,月经一旦产生,便会从宫颈口进入阴道,而后排出体外。一个未孕女性的子宫容量约5ml,你说能“残”得住多少血呢?月经前,子宫的肌层的确会发生收缩,但收缩的主要目的是关闭小动脉对内膜的供血,以免经期子宫内膜脱落后小动脉暴露导致出血过多。影响子宫收缩的因素很多,但大多数与内分泌有关,经期分泌的前列腺素、血栓素等都能促使子宫收缩来止血。促进经血排出当然也是子宫收缩的结果之一,但如果真的有什么原因引起“子宫收缩不完全”,那后果你能想得到,就是阴道哗哗不停流血,而不是“残”在里面憋成内伤。[1] 经期前头晕头痛,可能是经前期综合征(PMS or PMMD)的表现。所谓经前期综合征,是指周期性发作的一系列躯体及行为的异常,在经前或经期出现。发病原因可能是由经期体内激素水平改变所致,发病率据报道可高达80%。[2]经前期综合征的表现可以包括全身各个部分的不适,随着月经的结束这些不适也渐渐缓解。最常见的三种表现是腹胀、乳房胀痛和头痛,而以头部不适为主诉的患者可占所有经前期综合征患者的50%以上。[3]显然,例假前头晕的这些女同胞不可能都患上癌。 2、这些癌症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肿瘤的形成是很复杂的,基因异常、环境污染、病毒感染、慢性炎症、慢性刺激、激素分泌异常等等,都可能与肿瘤发生有关。现在已经基本确认,绝大多数(99.7%)的宫颈癌是由于人乳头瘤病毒(HPV)的几个高危型长期感染所引起。你也可以把宫颈癌看作是一种广义的传染病,但并非所有HPV感染者最后都发展为宫颈癌。[4] 子宫内膜癌则大多与持续的雌激素长期刺激而缺少孕激素的平衡有关。绝经后接受雌激素替代治疗而不补充孕激素者、多囊卵巢综合症患者等由于体内雌激素水平长期作用于子宫内膜因此是子宫内膜癌的高危人群。肥胖女性由于大量脂肪细胞将其体内雄激素转化为过多雌激素而也容易患子宫内膜癌。[5] 乳腺癌的发生被认为与基因突变、雌激素刺激、环境污染和生活方式等很多原因有关,目前认为主要还是前两个原因起较大作用。但最终患癌还是不患癌在人群中有很大个体差异。[6] 大家现在都谈癌色变,其实防癌并没那么复杂,上面谈到的三种癌医学上都有预防的方法。国外已经有HPV疫苗,可以预防超过70%的宫颈癌。[7]在国内,有性生活的女性应该每年到医院做个宫颈防癌刮片(TCT),可以早期发现癌前病变,进行针对性治疗。月经点滴不规则的女性应当注意尽早到医院诊治,看是否有多囊卵巢综合症或者其它分泌雌激素的妇科肿瘤;肥胖者应当减去多余的体重;接受雌激素替代治疗者应当注意补充适量孕激素并且定期检查妇科B超和乳腺。40岁以上的女性,应当每年筛查乳腺钼靶X线片或者乳腺B超,并自查乳房肿块,早发现,早治疗。一些危险信号应当被警惕:绝经后阴道出血、阴道排液有恶臭味等多与子宫内膜癌和宫颈癌有关;固定于皮肤或胸壁的乳房肿块、硬性或不规则肿块、乳房表面小凹形成、乳头血性溢乳、界限不清、固定的腋窝淋巴结等多提示乳腺的恶性肿瘤。如有以上情况,应尽快到正规医院就诊。 3、经期应该注意些什么?经期是女性正常的生理期,但一定程度上也是非常期,由于激素水平的波动和生殖器官的变化,女性朋友应当注意保持外阴部的清洁。由于月经期间身体抵抗力减弱,子宫颈口微开,子宫内膜脱落形成伤口;加上阴道酸性分泌物被月经冲淡,细菌很容易乘机入侵。所以,月经期要特别注意保持外阴部的清洁卫生。每天要用温水擦洗外阴部,使用干净的卫生纸和优质品牌的卫生巾。虽然经期性行为不是禁忌,不过此时的生殖腔道更容易感染病菌,如果需要过性生活,要特别注意做好清洁工作。此外,经期尽量不要盆浴,但可以采取淋浴的方式清洁身体。男性朋友也要注意,女性在经期可出现紧张、疲劳、易怒等情绪变化,应该予以理解和关爱。关于经期吃冷饮、喝凉水的话题,目前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这样的生活方式可导致妇科疾病。寒冷刺激交感神经导致血管及脏器平滑肌收缩,可能引起脏器一过性的缺血性或者痉挛性疼痛,比如进食大量冷饮可能导致胃的痉挛性疼痛。而痛经的原因主要在于经期分泌的前列腺素过多,引起子宫平滑肌过强收缩及血管挛缩[1],这与寒冷作用的效果差不多,因此有人认为经期进食冷饮可能加重痛经。反过来说,经期进食冷饮并不是导致痛经的主要原因,更不会因此导致肿瘤的发生!对于痛经的女性,除了药物治疗之外,亦可尝试局部热敷,或有助于缓解疼痛。结论:谣言破解。 想远离妇科这些可怕的癌症吗?告别肥胖,安全做爱,定期检查,有病求诊才是女性朋友防癌的王道。经期需要注意个人卫生,但洗头洗澡、提重物、吃冷饮冷食并不是禁忌,更不会因此而患上癌症。修改说明:之前关于经期性行为的描述容易产生误解,经网友黑布遮面指出,现已修改。参考资料:[1] 妇产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6月。[2] Budeiri DJ et.al Clinical trials of treatments of premenstrual syndrome: entry criteria and scales for measuring treatment outcomes. Br J Obstet Gynaecol. ):689-95.[3] Freeman EW. Premenstrual syndrome and premenstrual dysphoric disorder: definitions and diagnosis. Psychoneuroendocrinology. 2003 A28 Suppl 3:25-37.[4] Walboomers JM et.al Human papillomavirus is a necessary cause of invasive cervical cancer worldwide. J Pathol. ):12-9.[5] Horn LC et.al Histopathology of endometrial hyperplasia and endometrial carcinoma: an update. Ann Diagn Pathol. ):297-311.[6] Wren BG. The origin of breast cancer. Menopause. 2007 Nov-D14(6):1060-8.[7] Wheeler CM. Advance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interventions for cervical cancer: human papillomavirus prophylactic vaccines and testing. Nat Clin Pract Oncol. ):224-35.本文版权属于果壳网(),转载请注明出处。商业使用请联系果壳
论证月牙是指甲生长过程中的自然现象月牙的学名叫甲半月或半月痕,是指甲生长过程中形成的自然现象。下面图中标出的甲基是一个角蛋白细胞的制造基地,不停地制造新的角蛋白细胞并保持指甲不停地生长。 刚产生的角蛋白细胞还是鲜活的,又圆又白。这些新生的细胞会推着上一代的细胞向外走。在推挤着走上甲根这段路程时,上一代的细胞们被越挤越扁并渐渐死去,同时开始变硬。 当上一代的细胞进入到甲床的可见部分时,大部分的角蛋白细胞已经被“挤得”褪去白色变得半透明,并且已经硬如小盾牌,承担起了保护甲床的重任。因为甲基的生长速度是由中央向两边递减,而角蛋白细胞变成半透明所需的时间却不会因为所处位置的不同而改变,因此就形成了这个弧形的白色与半透明的交界。如果白色的弧形刚好露出来,就是甲半月,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月牙。看吧,月牙不过是没有完全角质化的指甲。 也有些人可能因为先天的甲基比较靠后或指甲的生长速度本就较慢等原因使得甲半月羞涩地躲起来不肯露面。所以说,只有看不见的月牙,没有不存在的月牙。
大拇指常有,小指常无大拇指指甲磨损得快,长得也快,月牙也就容易被推出来。这就解释了大多数人的大拇指都有月牙,而小指相对其他四指就比较不爱劳动,所以小指指甲的生长速度就比其他四指要慢。因此小指的月牙比较少见。但有些人使用小指较频繁,小指指甲生长速度加快,所以月牙也会冒头。还有些人的指甲天生就长得快,因此小指也会有月牙。
突然隐身、现身要留意虽然五指的指甲生长速度有差异,但左右手的指甲生长速度是大体一致的,并不会因为右利手或左利手而有明显差别。因此,两只手指上的月牙基本是对称的。一个人的月牙数偶尔会多一个或少一个,这只是身体新陈代谢的正常变动让指甲的生长速度有点变化而已,不用紧张。 但有时候,月牙的变化也确实可以反映一些健康问题。前提是——你的月牙只是变得跟你以前很不同!而不是你的月牙与别人不同。 如果短时间内,你从没有月牙突然变得坐拥很多饱满月牙,或者你本来饱满的月牙们突然全部隐身,那有可能意味着甲状腺问题。甲状腺机能亢进,会让整个身体的新陈代谢变得飞快,指甲的生长也不例外。因此,已经有点硬但还没褪成半透明的角蛋白会非常多。这样一来,没有月牙的人,就会有饱满的月牙,而有月牙的人,月牙会变得越来越大。 如果是甲状腺机能减低,就刚好相反,整个身体的新陈代谢变得很缓慢,指甲的生长也慢下来甚至趋于停止。角蛋白都已经成熟,又没有新的来补充的话,月牙自然越来越小直到消失。身患重病或是营养不良时,甲基得不到充足的营养来制造角蛋白细胞,也可能让月牙消失。另外,随着年纪增长,身体的新陈代谢是越来越慢的,跟年轻时相比月牙也会小那么一点点。
参考资料:[1] 月牙可不是健康的“血条”,鱼在在藻,果壳网健康朝九晚五主题站这个来自流言百科
这算是辩证了吧?
看完了,真不容易啊
百度小说人气榜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手机照片误删恢复软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