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圈作为用于地球表层的太阳能量来源于主要来源于

水圈是地球表层的生命摇篮_圈层结构_地理_中国数字科技馆
水圈是地球表层的生命摇篮
  水圈是地表和近地表的各种形态水的总称,包括海洋、湖泊、河流、沼泽、冰川以及土壤和岩石孔隙中的水,生物圈中存在的水等。
  水体水蒸发进入大气,又在适当条件下降水回到地面和海洋。陆地降水一部分汇集于江河湖泊,另一部分渗入地下,最后都流入海洋,构成了水的循环。自然界的水就像这样处于不断地流动和循环状态,从而为生物生长提供了适宜的供水条件。
  水循环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物质能量循环之一。只有在水循环的作用下,才能把各个特征不同的水体联系起来形成水圈。它是生物生存必要的环境条件之一,也对地球表层起着巨大的改造和建设作用。水圈和水循环
水圈是地表和近地表的各种形态水的总称,包括海洋、湖泊、河流、沼泽、冰川以及土壤和岩石孔隙中的水,生物圈中存在的水等。水圈是地球表层的生命摇篮。
  水体水蒸发进入大气,又在适当条件下降水回到地面和海洋。陆地降水一部分汇集于江河湖泊,另一部分渗入地下,最后都流入海洋,构成了水的循环。自然界的水就像这样处于不断地流动和循环状态,从而为生物生长提供了适宜的供水条件。水循环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物质能量循环之一。只有在水循环的作用下,才能把各个特征不同的水体联系起来形成水圈。它是生物生存必要的环境条件之一,也对地球表层起着巨大的改造和建设作用。
  陆地水是陆地上水体的总称。一般指大气降水为主要补给来源的地表水(河流水、湖泊水、冰川水、沼泽水等)、地下水以及土壤水。地球上的陆地水约有4.797多万立方千米,约占地球表面总水量的3.46%。陆地水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不仅为人类活动提供场所,也为人类赖以生存的生物圈提供了物质保障。
  地表水是指存在于地球表面的一切水体。以液体和冰、雪之固体状态分布于海洋、湖泊、河流和陆地上。因此,河流、湖泊、水库里的水全是地表水。即使是浅井水、泉水那样的地下水,凡有可流经地面,且水面与大气接触的水源,也被视为地表水。地表水是可以逐年得到恢复和更新的淡水,
河川径流是其最主要组成部分。地表水含矿物质少、硬度低、受污染的机会多。
  水文就是指地表各类水体性质、分布、形态特征、动态变化及地域分异规律。
世界主要河流(以平均年径流量为序)
(亿立方米)
(平方千米)
1 亚马孙河
4 奥里诺科河
5 巴拉那河
6 雅鲁藏布江- 布拉马普特拉河
7 叶尼塞河
8 密西西比河
拉普帖夫海
10 伊洛瓦底江
11 澜沧江-湄公河
12 圣劳伦斯河
圣劳伦斯湾
鄂霍次克海
16 马更些河
18 托坎廷斯河
19 尼日尔河
20 伏尔加河
21 哥伦比亚河
22 怒江-萨尔温江
26 尼罗河 (最长河流)
湖泊是陆地上洼地积水形成的、水域比较宽广的水体。地表凹地形成的原因很多,在地壳构造运动、冰川作用、河流冲淤等地质作用下,可以形成凹地,露天采矿场遗留地也可以积水成湖,拦河筑坝形成的水库以及人工开挖的洼地积水也属湖泊之列,称人工湖。湖泊称呼不一,多用方言称谓。在中国,陂、泽、池、海、泡、荡、淀、泊、错和诺尔等都是湖泊之别称。世界湖泊分布很广,著名湖泊主要有苏必利尔湖、维多利亚湖、贝加尔湖、咸海等。中国湖泊众多,面积大于1平方千米的约2300个,总面积达71000多平方千米。
世界著名湖泊(以面积为序)
(平方千米)
(亿立方米)
苏必利尔湖
加拿大、美国
维多利亚湖
坦桑尼亚、肯尼亚、乌干达
加拿大、美国
坦噶尼喀湖
坦桑尼亚、扎伊尔、赞比亚、卢旺达、布隆迪
马拉维、莫桑比克、坦桑尼亚
加拿大、美国
加拿大、美国
马拉开波湖
沼泽是土壤经常为水饱和,地表长期或暂时积水,生长湿生和沼生植物,有泥炭累积或虽无泥炭累积但有潜育层存在的地段。沼泽分布很广,世界沼泽总面积约268.26万平方千米。沼泽是地球的肾,它具有净化环境,调节径流,湿润气候的作用;沼泽是禽类栖息的场所;沼泽有丰富的水资源,世界上的沼泽水总储量约114700亿立方米。沼泽在环境中起良好的作用。中国有沼泽约13.7万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地、阿尔泰山、天山坡麓、川西若尔盖地区、三江平原等地。
湿地是指天然或人工的、永久性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和水域,蓄有静止或流动、淡水或咸水水体,包括沼泽、泥炭地、湿草甸、湖泊、河流、滞蓄洪区、河口三角洲、滩涂、水库、池塘、水稻田以及低潮时水深浅于6米的海域地带等。
  湿地是具有独特功能的生态系统。湿地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改善气候、控制污染、美化环境和维护区域生态平衡等方面有着其他生态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被誉为“地球之肾”、“生命摇篮”、“文明发源地”和“物种基因库”。虽然湿地覆盖地球的面积仅为6%,却为地球上40%的物种提供了生存环境。
中国湿地主要分布在海拔600米以下和米的区域,93%的湿地所在地的坡度在3度以内。全国湿地主要分布在中温带和高寒气候区、湿润区,其分布更多地与年干燥度有关。湿地内的主要植被类型为草甸(23.95%)、草原(11.18%)和栽培植被(22.39%),沼泽植被仅占4.59%。从行政区划看,青海、黑龙江、西藏和内蒙古4省区的湿地面积占全国湿地总面积的55.19%,新疆、吉林、江苏、四川、湖北、安徽6省区的湿地面积占全国的23.6%。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图文】第13章 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相互作用与地球表层系统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第13章 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相互作用与地球表层系统
上传于||暂无简介
大小:38.55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一、生物圈与岩石圈相互作用1.生物风化与岩石的分;四、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的相互作用1.湖泊效应湖;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相互作用与地球表层系;一、地球表层系统的能量流动与能量平衡1.能量;的来源输入地球表层系统的能量主要有三个渠道:太阳;二、地球表层系统的物质迁移与循环能量驱动地球表层;二、地球表层系统的物质迁移与循环能量驱动地球表层;的意义:一方面
一、生物圈与岩石圈相互作用 1. 生物风化与岩石的分解
生物风化作用是指生物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对岩石、矿物产生的破坏作用。它包括生物机械风化作用和生物化学风化作用。 2. 岩石-土壤-生物
土壤是在一定的水热条件下,岩石与生物相互作用的产物,是岩石与生物联系的纽带与桥梁。3. 岩石性质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的影响
4. 岩石圈运动与生物
岩石圈的运动导致海陆分布的变化,导致沧海桑田的环境变迁,从而导
致地球表面生物面貌与分布格局的变化。5. 生物岩石、生物矿床、生物地貌
生物可以破坏岩石,如生物风化作用就是生物破坏岩石的一个例证。 二、 生物圈和大气圈相互作用
1. 生命活动与大气组分
生物的生命活动离不开大气,同时改变大气的成分。 2. 大气圈的演化与生命的起源及进化
在地球演化的历史进程中,大气与生物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才形成了今天这样的大气圈和生物圈。 3. 生物与气候变化之间的正负反馈作用
生物与气候变化之间存在着正负反馈作用,这些反馈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物圈与大气圈的相互作用。4. 大气污染与植物
大气污染对植物的影响主要有:大气污染降低植物的寿命;大气污染降低
植物生产率; 植物对空气的净化作用:除尘灭菌;吸碳吐氧;对污染物的吸附、吸收。 三、生物和水的相互作用 1. 生命与水
生命来源于水;生物的生存离不开水;水的多少决定生物的种类。2. 生物分布与水 由于生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水,因此生物的分布受到水的分布的控制与影响。3. 水质与生物
由于水质不同,生活在其中的生物也不一样。生活在海洋中的动物与生活在低盐环境和淡水环境中的动物,其渗透压调节情况不同。4. 植被与水循环
5. 生物与水的正反馈作用
四、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的相互作用 1. 湖泊效应
湖区由于水体热容量大,温度升高缓慢,温度相对于周围地 面比较低,空气在这里下沉,从而产生了湖泊及其周围地区的局部的大气环流。2. 沙漠化效应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当植被遭到破坏,则可能导致严重的沙漠化。
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相互作用 与地球表层系统
一、 地球表层系统的能量流动与能量平衡 1. 能量
的来源 输入地球表层系统的能量主要有三个渠道:太阳的短波辐射(占全部能量输入的99.986%)、地热能(是地球表层系统能量的第二大来源)、地球转动的动能 。2. 地球表层系统中能量的传输转化
在地球表层系统中,能量不断进行着吸收、释放、传输、转化的过程。这些过程交叉、交替进行,跨越了圈层的限制,是圈层之间、圈层内部各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纽带。3. 地球表层系统的能量平衡 太阳辐射能是地球表层系统能量主要来源,占全部能量来源99.986%。因此,地球表层系统的能量平衡主要是太阳辐射能的平衡。
二、地球表层系统的物质迁移与循环 能量驱动地球表层系统的物质迁移与循环,反过来,物质迁移与循环不仅带动了能量的流动与传输,而且还导致能量的转化与交换。物质迁移与循环,和能量传输与转化一样,是地球表层系统发展演化的原因与动力,也是圈层间相互联系的纽带、相互作用的杠杆。 地球表层系统的物质循环,通常划分为大气循环、水循环、地质循环、生物循环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二、地球表层系统的物质迁移与循环
能量驱动地球表层系统的物质迁移与循环,反过来,物质迁移与循环不仅带动了能量的流动与传输,而且还导致能量的转化与交换。物质迁移与循环,和能量传输与转化一样,是地球表层系统发展演化的原因与动力,也是圈层间相互联系的纽带、相互作用的杠杆。 地球表层系统的物质循环,通常划分为大气循环、水循环、地质循环、生物循环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1. 跨越圈层的水循环 蒸发、蒸腾使水变为水蒸气,从水圈、岩石圈、生物圈进入大气圈,水蒸气在大气圈中随大气环流而运动,最后以降雨、降雪等形式回到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如降水被生物截留和利用,然后参与下一个水循环;降水变为地表或地下径流,参与岩石圈的侵蚀、改造,然后流入海洋;落于高纬度地区或高山、高原地区的降雪,形成冰川或冰盖,成为水圈的组成部分,当冰川融化,水又参与生物的生长、岩石的风化,或者再次被蒸发、蒸腾进入大气圈,参与到天气过程中,形成 雨、雪、霜、露、雹、雾等各种各样的天气现象。
2. 碳循环 碳是组成生命的最重要的物质成分之一,在生命物质中占到24.9%。碳循环是维持地球表层生命活动的主要物质循环。碳循环具有重要
的意义:一方面满足植物光合作用的需要,维持了地球表层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另一方面,调节地球表面气候。由于碳循环的存在,使得大气CO2保持在某一恒定的水平,从而保证了地球表面温度不至于过高或者过低,为生物的生长发育和人类的生存提供了适宜的环境 3.
氧循环,也跨越四大圈层,是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相互作用的结果。海洋与陆地上的植物光合作用,释放出氧气进入大气中,火山作用也能够以CO2和H2O的形式释放出少量氧。而与之平衡的是,植物、动物、微生物的呼吸作用从大气中吸收氧,人类燃烧木材、化石燃料消耗大气中的氧,森林火灾消耗大气中的氧,岩石的风化分解也吸收、消耗氧。当然生物制造的有机物,或地球表层发生的化学反应产生的无机物(如碳酸钙)沉积下来,形成石油、天然气或岩石、煤,将一部分氧固定在岩石圈中。当化石燃料被开采、燃烧,氧又会释放到大气中。 4. 氮循环
氮以气态的形式通过生物、尤其是微生物(某些细菌)的作用而循环。大气体积的78%是氮气,因此大气是氮的巨大的储存库。在大气中,分子态的N2不易为动物或植物所吸收、利用,只有某些微生物具有直接利用N2的能力。直接利用N2 的过程叫做固氮作用。某些细菌将可以利用形态的氮转变为N2的作用,叫做反硝化作用。5.
矿质循环 许多元素不是以气态而是以固态形式参加物质循环的,这样的物质循环称之为矿质循环。也有人称为沉积循环,但沉积循环容易造成误解,故还是以叫做矿质循环为好。岩石风化分解,颗粒变细。风可以将风化的细粒物质吹拂到大气中,然后再降落到地面,形成一个局部小循环。流水搬运这些物质沉积在海洋、湖泊或洼地中,当这些沉积物出露地表时,再次经历风化、剥蚀,进入第二次循环。生物吸收其中的某些元素,使之参与到生物循环过程中。当生物死亡,生物体被分解,元素又重新回到土壤或者变为沉积物,此后或被风、流水搬运,或参与到下一轮的生物循环过程。当然,沉积物固结可以形成岩石,从而参与地质大循环。某些元素如硫和氯可以通过蒸发,随同水蒸气一起从海洋进入大气,与大气或水一起循环 。三、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 纬度地带性
由于太阳辐射随纬度不同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导致地球表面热量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变少,因而产生地球表面的热量分带。由于
这些热量带平行于纬线呈东西向分布,并且随着纬度的高低呈南北向的交替变化,故称之为纬度地带性。2. 干湿度分带性
由于海陆分布导致的干湿度由海向陆的带状分布规律。3. 垂直带性
是自然景观随海拔高度而呈现出的带状分布与变化规律。4. 其他地域分异规律
构造―地貌成因的地域性分异、具有地方气候背景的地域分异、地貌部位与小气候引起的地域分异、高原地带性。 四、土壤与土壤系统 土壤是陆地最表层能够为植物生长提供营养成分、水和自然支撑的物质层次。土壤发生在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界面上,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的产物。1. 土壤的组成 土壤是由固相、液相、气相物质组成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转化和相互作用,构成土壤系统的物质基础。主要包括:土壤矿物质(原生矿物、次生矿物)、土壤有机质、土壤水、土壤空气。2. 土壤剖面与层次
天然土壤分为六个发生层:有机层(O)、腐殖质层(A)、淋溶层(E)、淀积层(B)、母质层(C)和母岩层(R)。3. 土壤的性状
土壤颜色、土壤质地、土壤结构、、土壤松紧度、土壤孔隙度、土壤干湿度、土壤新生体、土壤侵入体。4. 土壤分类
中国采用的是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属、土种、变种7级分类系统。共分出12个土纲、27个亚纲、60个土类、234个亚类。土纲有铁铝土、淋溶土、半淋溶土、钙层土、干旱土、漠土、初育土、半水成土、水成土、盐碱土、人为土和高山土。 5. 土壤的分布
土壤分布存在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干湿度分带性分布规律和垂直带性分布规律。五、喀斯特作用与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是在一定的大气、气候和生物条件下,水对岩石溶蚀、侵蚀、淀积沉积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水、大气、生物、岩石的相互作用。 1. 喀斯特作用
水对可溶性岩石以化学过程为主,机械过程为辅的破坏与改造作用,叫做喀斯特作用。喀斯特作用的基本条件:岩石的可溶性、岩石的透水性、水的溶蚀力、水的流动性。
喀斯特作用发生在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的界面上,喀斯特地貌是四大圈层相互作用的结果。 2. 喀斯特地貌
地面喀斯特地貌:溶沟;石芽;喀斯特漏斗(溶斗);落水洞;溶蚀洼地;溶蚀谷地;溶蚀平原;干谷;峰林;峰丛;孤峰…... 地下喀斯特地貌:溶洞;地下河;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边石堤(边石坝)…...
包含各类专业文献、应用写作文书、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专业论文、行业资料、70现代自然地理学
考试重点等内容。 
 《现代自然地理学》期末考试_最新_教育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 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举报文档《现代自然地理学》期末考试_最新_教育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  现代自然地理学期末考试答案_理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 《现代自然地理学》期末考试 新 一、 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 地球上淡水的总量占所有水资源...  现代自然地理学考试答案(2014) 2.doc 39道题_教育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自然地理学 常考知识点 答案 现代自然地理学动态复习题 1、试述地表环境分异的规律...  《现代自然地理学》期末考试 新_理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 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举报文档《现代自然地理学》期末考试 新_理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一、单选题...  王建《现代自然地理学》考试试卷及答案(共5套)_研究生入学考试_高等教育_教育...卷 5 套答案要点 1、 试述青藏高原隆升对中国地表环境分异的作用与影响。 ...  [现代自然地理学]试卷五答案 卷 5 套答案要点 1、试述青藏高原隆升对中国地表环境分异的作用与影响。 由于青藏高原的隆升,引致和加强了东亚季风,形成了水热同...  [现代自然地理学]试卷四答案 卷 4 套答案要点 1、中国在综合自然区划上划分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和东部季风区,试述这三大自然区的成因及 其联系。 由于...  尔雅现代自然地理学期末考试试题_其它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尔雅现代自然地理学期末考试试题 选择题 1.地表水汽的主要来源是() A.海洋 B.湖泊 C.冰川 D.河流 2...  现代自然地理学考试答案_理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 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举报文档现代自然地理学考试答案_理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1 夏季我国东南沿海的洋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太阳巨大的能量来源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