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ny a7 a7m2 区别II 开机后一直有声响是正常现象吗

帐号:密码:下次自动登录{url:/nForum/slist.json?uid=guest&root=list-section}{url:/nForum/nlist.json?uid=guest&root=list-section}
贴数:1&分页:养花的牛仔发信人: RRalph (养花的牛仔), 信区: PhotoGear
标&&题: 请教Sony A7II是否值得我这种情况购买?
发信站: 水木社区 (Sun Dec 18 10:38:22 2016), 站内 && 【 以下文字转载自 Photo 讨论区 】
发信人: RRalph (养花的牛仔), 信区: Photo
标&&题: 请教Sony A7II是否值得我这种情况购买?
发信站: 水木社区 (Sun Dec 18 10:36:10 2016), 站内 && 各位前辈,
我的情况:
之前用50D,家里有适马50 1.8,佳能 17-40,IS 小小白,佳能闪光灯,三角架。
三四年前折腾过一阵子,后来工作太忙,这套家伙也比较沉,就压在箱底变身iphone拍摄党了。 && 最近刚刚了解到A7系列是全画幅的,而且体积较小,又动了折腾的心思。初步由于价格因素考虑A7II。购机主要目的:便携性,希望出去玩的时候把库存的佳能镜头利用起来,获得些高质量的片子。 && 我的顾虑:
1. 看蜂鸟等论坛上对A7系列的评价还不是特别多,网友贴的片子也是渣渣片很多,不知道这个机器的实际出片怎么样? && 2.去实体店看了下,感觉手感一般,按键比较小,A7基本没法用(快门钮太小),A7II好些,不知道大家实际操作感受怎么样? && 3.Canon转接环质量如何?譬如MetaBone。自动对焦是否支持?是否拉风箱?是否影响画质? && 4.看报道明年Q2 A7会出新的机器,A7II是2014.11月份出的,是不是现在买容易过时? && 5.最终,想听听大家的整体建议?现在的sony微单技术水平怎么样?是否成熟?还是等几年再说? && 谢谢 && -- && ※ 修改:·RRalph 于 Dec 18 10:37:57 2016 修改本文·[FROM: 101.38.199.*]
※ 来源:·水木社区 newsmth.net·[FROM: 101.38.199.*]
文章数:1&分页:& 产品点评对比
索尼A7 II和索尼A7RII点评对比
参数仅为参考,产品以当地实际销售实物为准。对焦性能再提升 内建五轴防手震?Sony A7 II
2014逐渐接近尾声,不少相机、镜头都抢在Photokina开展的前后发表,毕竟是两年才一次的世界影像博览会,不过意外的是索尼官方选在11月20号释出Sony A7 II的消息,就型号上的解释多数人可能会认为它是Sony A7的后继机,但实际上并不然!Sony A7 II是A7家族中的第四位新成员,与先前三款A7系列都同样拥有各自的优势。Sony A7 II不仅提升了自动对焦速度、连拍张数,同时还内建全新开发的五轴机身防手震功能,让A-mount镜头或是它牌镜头转接上A7 II之后,同时还能够享有五轴机身防手震的优势;不仅如此A7 II还提供与A7S相同的XAVC S录影格式、相片设定档以及标志设定,让A7 II也能享有与A7S相同的录影优势。
☆ Sony A7 II?拍摄样本(点缩图后可检视原始大图)
☆ Sony A7 II?外观暨功能介绍
首先来看看A7 II的外型,各位是否已经发现A7II与过去A7系列的不同之处了呢?从正面看去大致上就是握把、快门键、转盘、机身涂装、军舰部宽度这几项的差异,而这些改变对手感或是操作会有什么样的帮助吗?进入正式介绍前先让我们看看A7II的尺寸与重量,A7 II采用镁合金前盖与机身结构打造,因为加入五轴机身防手震的缘故,宽度虽然维持不变但是高度及厚度都略有增加,126.9 x 95.7 x 59.7(mm)这样的大小不知道消费者可否接受呢?
厚度增加近1公分的主因还是在于原厂重新设计了A7 II的握把,以至于整体重量也有增加,A7当初的净重是416公克,现今A7 II的净重是556公克、总重599公克,但这样的总重量其实跟自家最入门的A-mount相机A58相差无几,不论如何A7 II的体积与重量相较于它牌的全幅DSLR还是有绝对的优势,这点倒是无庸置疑。A7 II机身的防尘、防滴能力与过去三款A7系列同级,小编还挺期待Sony未来的全幅微单的耐候等级能够比照E-M1或GH4,再搭配一颗高耐候性的FE-mount镜头作为Kit镜应该会很有吸引力。
A7 II + SEL1635Z的握持示范。
A7 + SEL1635Z的握持示范。
上图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出A7 II与A7在外观上的涂装差异,过去A7系列都是采用同一组机身,但A7那类似钢琴烤漆的机身却意外的容易沾染指纹与油渍,A7 II这回则是改用全新的消光涂装,看上去与喷砂处理过的质感十分相似,重点是颜色比较不会与握把相冲突,看上去的整体性比较高,日后也不需要担心机身被自己的双手给弄脏。
去年推出的A7/A7R在机身卡口上最让人担忧的就是耐用度与稳定度,因为过去它们在卡口上选择的是塑胶材质,但有关这点似乎被不少消费者抨击,毕竟最入门的A7售价也要近四万台币,钱洒出去却又得时时担心卡口耐用度的话,那心里面肯定很不是滋味。2014年起索尼似乎听到了消费者的反应,从A7S开始加入金属卡口,就跟本篇的主角A7 II一样,不仅耐用度增加就连稳定度也有提升,同一颗镜头接在A7II机身与接在A7机身上有颇大的差异,接在A7身上若晃动镜头是感觉得到卡口间是有间隙的,反观A7 II不会有这样的问题,密合度非常高。
★ 电子式前帘快门 / APS-C尺寸拍摄
A7 II保有电子式前帘快门的选项,开启后可以减少一次实体快门帘所带来的震动,A7R因为划素过高以致于电子讯号的处理速度比不上实体快门帘,所以并没有电子式快门的选项,也因为如此更要留意快门释放时所带来的微震;A7S因为只有1200万划素,在曝光时可借由电子式前帘与后帘快门来完成快门的启闭,完全不需要倚赖实体快门帘,也因为如此A7S具备静音快门的能力,就像是用手机拍照一样。
“APS-C尺寸拍摄”这选项开启后,A7 II在接上E-mount镜头后会自动乘上1.5倍进行焦长转换的动作,同时也无须担心成像圈不足的问题,因为因成像圈不足而出现的黑圈已经自动被裁切掉了。当然你也可以强制开启这功能,这样FE-mount的镜头也能够享有1.5倍的望远端,只不过划素会从2400万强制降到1000万。
★ 量身打造的握把设计
过去A7系列搭配SEL70200G这类的长焦段镜头或是透过LA-EA4转接A-mount镜头时,右手比较容易感到吃力,因为握把深度不够所以机身与镜头的重量无法平均分配到双手上;A7 II的握把深度不仅加深而且还长高了,手掌可接触的面积更广,当然这对握感也会有加分。
从另一面来看看A7 II的握把设计,快门下方内凹的造型更明显,拍摄途中休息时中指可以牢牢的扣在握把上。
上图可以明显看出握把之间的差异,另外A7 II的军舰部变窄了,看了还真有点不习惯。
机身左上方可以看到α与7 II的专属铭牌。
A7 II表面上沿用A7那块2430万划素的全片幅Exmor CMOS感光元件与BIONZ X影像处理引擎,但是原厂宣称A7 II这次在感光元件的表面加入两层镀膜(A7当时唯一层),将可以改善消费者过去拍摄点光源时曾出现过的光晕现象;另外影像处理引擎虽然同为BIONZ X,不过A7 II在讯号处理的演算技术上有特别优化过,所以官方表示A7 II的画质会比A7好上一些。
★ A7 II vs. A7 点状光源测试
似乎有不少网友担心A7 II会出现A7相同的光晕问题,小编在相机归还前特别进行简单的测试,各位可以参考下方的实拍照,双机都是搭配SEL55F18Z这颗镜头,且拍摄参数也都一样,不知道A7 II这样的表现OK吗?
▲“A7 II + SEL55F18Z”:f/4、1/20s、ISO 400、55mm。
▲“A7 + SEL55F18Z”:f/4、1/20s、ISO 400、55mm。
★ 五轴机身防手震
Sony这次推出的5轴机身防手震,与过去自家的镜头防手震、Handycam的B.O.S.S全方位防手震、A-mount相机内建的SteadyShot都有所不同,这次是完全由Sony自行开发的五轴SteadyShot机身防手震。为了塞进A7 II那小巧的身躯,完全采用微型设计并加入霍尔传感器,以镁合金材质包住整个感光元件,更拥有低耗电的特性,原厂表示A7 II要比A7来得省电,但就我这短短几天的试用结果来说...似乎没有这样的感觉。
A7 II内建的五轴防手震最强调的就是第五轴(Roll)的补偿效果,这也是多数防手震镜头没有办法抑制的转动手震,当A7 II的机身防手震开启后,约可补偿4.5级的快门速度,换言之就是当1/250s才是安全快门时,理论上至少可以用1/15s来拍摄,因为有五轴机身防手震的加持,但若是遇到移动中的目标,还是得提高快门速度来凝结瞬间画面,这也是为什么在同焦段之下,大光圈镜头与防手震镜头皆有各自的拥护者。
A7 II搭配OSS防手震镜头作业时,镜头的上下、左右摆动防手震机制会照常启动,另外三轴(转动、X、Y)的防手震则由机身来完成,倘若是装上无防手震镜头的话,那么使用者就可以选择是否要启用A7 II的五轴防手震,这简直是老镜玩家的福音,相信这绝对是A7 II的卖点之一;另外在转接上它牌镜头时多数情况下是可以侦测到镜头资讯的,若是侦测不到的话也没关系,因为用户可以手动选择镜头的焦距,从8mm支援到1000mm是不是超贴心的啊!?
附加压缩档: (登入後即可下載檔案)
拍摄当下有明确告知MD是要测试防手震,请MD不要有任何眨眼或摇晃的动作,同时该组防手震测试时是以连拍来完成,还有疑虑的话请下载原图检视。
这是拍摄人像时机身防手震开启前后的比较,当时搭配的镜头是SEL55F18Z,照理来说安全快门应该是1/60s,但因为A7 II的五轴防手震可补偿4.5级的快门,所以我将快门速度降到1/3s,然后以连拍方式分别测试防手震开启前后的差异,严格来说1/3s是降了4又1/3级的快门速度,不过看了最后表现似乎有点差强人意,若我的话会视情况来调整快门速度,1/8s或许是更好的选择。
附加压缩档: (登入後即可下載檔案)
第二组的测试我选择更严苛的测试方式,那就是挑战微距镜头,因为FE-MOUNT的微距镜头尚未发表,所以我借来LA-EA4+SAL100M28这个组合,理论上来说100mm的安全快门应该是1/100s没错,但有在拍微距的玩家应该知道这样的快门速度在近拍时绝对不够用,但要究竟设多少才会比较客观我也说不准,所以最后采1/100s降三级快门速度(1/13s)来测试A7 II五轴防手震的效果。各位可以看到防手震开启前后的差异还真大,开启前勉强只有1张可以用,开启后约有4~5张的照片可用。
这次虽然借来四颗FE镜头,但可以测的时间就只有短短几天,而且几乎天天都在下雨(小编已崩溃)...所以主力镜还是SEL1635Z与SEL2470Z这两颗,上图是A7 II + SEL1635Z的合体照,而SEL1635Z正好也是小编在10月下旬测试过的镜头,基本上若是我入手A7系列的话,首选的镜头不会是SEL2470Z,反倒是SEL1635Z,因为它画质真的很棒,变形控制又出色,可以说是超广角镜头的一时之选。
SEL2470Z则是小编去年测试过的标准变焦镜头,那时搭配A7R测试意外的让大家看到了高划素所带来的影响,当镜头的光学品质未达一定水准时,高划素反而是一种困扰,但标准变焦镜依旧是多数玩家必定会入手的镜头,就算它的画质不如SEL1635Z,但有时候焦段实用或许更重要。
SEL55F18Z出色的光学品质在A7R高划素的推波助澜之下表露无遗,f/1.8就已经是工作光圈,加上轻巧的镜身受到许多进阶摄影玩家的喜爱,很容易就可以营造出朦胧散景。
目前FE-mount唯一的一颗望远变焦镜头,SEL70200G强调的就是对焦速度,今年四月小编在测试这颗镜头的时候搭配的机身正是A7,而结语中我提到了“A7对焦性能不足以将SEL70200G2的驱动速度发挥到极限,简单的说就是快门按下,镜头马达无法马上驱动到预计的对焦距离上,如果未来A7/A7R的后继机能搭载A6000的对焦系统,那应该就趋近于完美了。”但若是你现在问我A7II + SEL70200G的表现如何,我只能说有进步但机身的反应还是需要再调校。
紧接着来看到机顶的设计,小编一直很好奇,为什么A7 II不善用机顶左边的空间呢?难道是为了A9铺路?因为这区域至少还塞得下一颗转盘或两颗按键才是啊。
拿A7来与A7 II放在一起比较马上就可以看出差异,A7 II因为军舰部的宽度有缩减,所以机顶左边的空间变大了,A7 II握把向外延伸同时将快门键外移,所以机顶右半部的空间也变大了,同时可以增设一颗自订键。
A7 II很清楚明白的告诉你机身内建防手震,但不清楚是不是就藏在“SteadyShot INSIDE”的下方,若是的话那可能也是为什么机顶左边未提供按键或转盘的主因。
军舰部的两侧皆有麦克风收音孔,A7 II的开孔似乎比较大,质感也做得比过去的A7系列要好。
机顶的“多重接口热靴座”这结构想必各位都不陌生,因为从A-mount、E-mount、Cyber-shot都可以见到它的踪迹,且推出到现在也两年多年了,除了可外接闪光灯之外,还支援录影专用的补光灯HVL-LE1、ECM-XYST1M立体声麦克风、RDP-CA3M高功率喇叭...等等。与过去A7系列不同的是,外观喷上了黑漆同时也有附上热靴盖,看起来比较不会那么突兀。
机顶右边的配置包括有拍摄模式转盘、快门钮、自订键以及曝光补偿转盘,其中自订键从一颗增加为两颗,不仅如此就连快门键的面积也变大了,同时也改以黑色面貌呈现,而我反而喜欢A7 II这些在外观上的小改变。
拍摄模式转盘上的1、2分别代表的就是“记忆”,也就是说可以将常用的曝光参数或设定给储存起来,当你切换到1或2的时候就可以立即套用该设定,而且还有M1~M4可以选择,简单的说就是有六组设定可以立即套用。
其实从A7系列开始的自订键就非常丰富,不论是滚轮、方向键、中央键、自订键...等等,都可以重新指派功能,有时候还真的用不到那么多少设定,这也是Sony一直以来的优势,自订功能很敢给!
不晓得在介绍握把的时候各位有没有留意到A7 II滚轮的造型变了,变得跟时下相机所内建的滚轮大同小异,与过去相比少了点质感也少了些特色,但好处就是不容易误触也可以有效缩减相机的空间,可惜的是滚轮的材质偏硬,不像A99那样有软Q的感觉,因此手感显得生硬。
机背搭载三吋129万点的液晶萤幕,我知道很多索尼粉丝都期待A7系列可以加入触控萤幕,但这似乎是不可能的任务,毕竟A7系列还是以专业为取向,触控功能应该只会放在入门的微单眼身上。
机背的Fn键按下后就会跳出“功能选单”,用户可已在右图的选项内进行相关的设定,以上是小编的设定内容给各位作为参考。
画面左边是A7 II、右边则是A7,从颜色上挺容易就可以分辨出来。
这两台虽然都支援翻转萤幕,不过A7 II的翻转角度有再经过改良,增加了支架的长度让萤幕在呈现水平的俯视角度时能不被上方的观景窗接目器给挡住。
上图可以更清楚看到A7 II萤幕的翻转角度,低角度取景时再也不会被观景窗接目器遮蔽,这点Sony总算也是听到了消费者的心声。
电子观景窗维持Sony常见的那颗XGA OLED,分辨率高达236万点,画质虽然细腻不过电子讯号终究是电子讯号,在追焦连拍过片时还是会有画面延迟的困扰,也因为画面延迟的缘故,常常会跟不上高速移动的目标,或是因为误判目标移动的方向,这点搭载光学观景窗的DSLR还是有绝对优势。
A7 II机背的按键数量及位置排列基本上与A7是大同小异,但机背供大拇指支撑的凹槽做了加深的动作,让大拇指可以更紧密的贴合在机背上;不过独立录影键的位置也更朝向右方,几乎不太可能用双手来完成录影作业,这是比较不方便的部分。
A7 II的储存媒体同时支援SD(SD、SDHC、SDXC)与Memory Stick(Memory Stick PRO Duo、Memory Stick PRO-HG Duo、Memory Stick XC-HG Duo)格式,另外还相容UHS-I高速传输规格。从上图各位可以发现A7 II搭配的是一片64GB的SDXC记忆卡,那是因为A7 II与A7S同样支援最新的XAVC S影片格式,这跟记忆卡的写入速度无关,必须强制使用SDXC卡才可以录制XAVC S的影片,这点大家要注意。
A7 II的右侧可以看到NFC近场通讯的感应区以及Wi-Fi芯片的位置,因为需要进行无线传输,所以机壳所使用的材质为塑胶;另外这角度更清楚可以看到录影键的位置,几乎不可能会误触到,因为这位置设计上实在太刁钻了。
关于握把的厚度A7 II几乎是A7的1.倍,画面看上去A7 II的握感就是比较好。
A7 II调整了外接端子的位置,原本是在机身左侧且采上下配置,现在集中在左侧的上方且外盖采用传统的橡皮绳来连接而非带有门轴的外盖。
A7 II同样设有麦克风输入与监听孔,再来是Micro USB插槽以及Micro HDMI的输出埠,其中那个Micro USB插槽支援机身充电,也就是说外出除了带备用电池之外也可以带行动电源随时帮A7 II补充电力。
A7 II在脚架孔周围增设了更多的止滑纹路,至于A7 II的产地嘛...同样是来自泰国。
锂电池的型号同样为NP-FW50,容量维持在1080mAh,从过去的官方数据来看,A7/A7R充饱电后的续航力最高只有340张,A7S的续航力最高为380张,这次A7 II最多则是350张;但原厂的数据似乎都或于保守,因为过去小编在测试A7R时,单颗电池就曾拍摄430张照片,A7S我最多一次拍摄了近500张照片,而这次A7 II我在一天之内用单颗电池最多拍摄了955张静态照片,其中约有500多张是用来连拍追焦,所以张数才会那么高,若是一张一张慢慢拍的话,数据可能就没办法那么漂亮,不过我想还是会比原厂公布的数字要高。
☆ Sony A7 II?选单暨功能介绍
前面有提过A7 II沿用A7的感光元件,这块Exmor CMOS的有效划素为2430万,同时可记录RAW+JPG档,而A7 II除了没有“静音拍摄”选项以外,其余选单接口与A7S可说是一模一样,其实从A7/A7R推出的选单接口还是有许多该调整的地方,只是官方一直没有进行修正,这是比较可惜的一点。
★ 白平横 / 风格设定
自动白平衡依然是Sony的罩门,在阳光充足的户外场景可能不会有感觉,但若是阴雨天加上光线混乱的环境,就可以感觉到A7 II的自动白平衡有多飘了,阴雨天拍摄的话我会建议直接套用“阴天”的白平衡设定,若是拍摄人像的话我会将“白平衡调整”设定为B1M2,肤色看起来会比较红润。
Sony的“风格设定”早已行之有年,而要怎么设定拍人像才看到我也是今年购入RX100M3再参考Sony版网友的经验分享才略懂皮毛,总之现在我不论用自己的RX100M3或Sony旗下的任何一款的可换镜相机,拍摄人像之前的首要任务就是将AWB“白平衡调整”设定为B1M2,接着进入风格设定套用“中性”风格,同时+1对比度及+2饱和度。以下是各项风格设定的色彩倾向,给各位参考。
以上哪种风格各位看起来最为满意呢?通常拍风景我会选择用“豔丽”风格,拍食物会用“标准”风格+1+1+1,至于拍人的话就是套用前面分享过的设定囉。
★ 相片效果
相片效果当然是A7 II必备的功能之一,Sony从Cyber-shot到可换镜相机皆内建这功能,日后说不定连强调拍照功能的Xperia Z系列手机也会加入这些内容也说不定,前面有提到这次测试期间几乎都是遇到阴雨天,这不仅对相机是个考验对小编的EQ也是一大考验,若你也有同样困扰担心照片因此而不够讨喜的,可以试试相片效果内的“普普风”效果,套用后彩色照片的饱和度会比风格设定内的“豔丽”或是“风景”都要来得高,同时我会建议提高0.7 EV的曝光补偿,这样可以让照片看起来更自然一些,但讨厌的就是相片效果仅可在JPG格式下记录,不支援RAW或是RAW+JPG拍摄,所以每次测试时“影像品质”那边都得切来切去实在很麻烦对使用者来说这样的操作方式也很不友善,这就是我希望Sony改善的选单接口之一。
▲玩具相机。
▲怀旧相片。
▲相片效果:高对比度单色。
▲缩样:中央。
▲色调分离:彩色。
▲部分色彩:蓝。
▲部分色彩:黄。
▲相片效果:插画。
▲相片效果:水彩画。
★ 各级感光度表现
A7 II的标准感光度同样是从ISO 100起跳,最高到ISO 25600,感光度最低可扩展至ISO 50,这点还满实用的,有时候光线太强又需要慢快门时,降低感光度会比缩光圈要实用的多,因为有时候最小光圈反而会降低画质。
“多框噪声消除”这功能最早只出现在A-mount身上,如今在E-mount甚至是部分的Cyber-shot机种上都可以见到它的踪迹,其幽是就是利用连拍降噪来提升高ISO的可用值,也只有“多框噪声消除”功能开启后才会有ISO 51200的选项。
“消除长曝噪声”这功能我通常都会选择关闭,只利用“高ISO噪声消除”来消除噪声,以下是A7 II各级感光度的实测结果,请参考。
附加压缩档: (登入後即可下載檔案)
▲测试环境:微光室内、光圈先决、手动对焦、风格设定:标准、高感光度消除噪声:标准、长时间曝光噪声消除:关闭、上脚架、倒数计时拍摄。
测试当时所搭配的镜头是SEL2470Z,基本上只要镜头的品质够好,准焦加上光圈f/8都可以拍出网点,A7 II + SEL2470Z这个组合也不例外,从ISO 50~ISO 3200的网点都非常清楚,就连毛球上的细节也很丰富,以这样的表现来看ISO 3200以前视为工作值都没有问题,ISO 6400~ISO 12800则可视为堪用值;若是开启多框噪声降噪功能的话,我发现差异并不会太大,要到ISO 12800才会有感,此时ISO 12800的画面看起来会比“多框噪声降噪”开启前干净。
★ 高速混合式对焦系统 / 连拍速度提升至每秒5张
A7 II拥有基本这四种对焦模式,而点测光还是没办法跟着对焦点进行连动,不知道何时才会下放这功能给E-mount相机,因为在许多情况下这功能真的很重要。自动对焦模式下的对焦点样式我想大家应该很熟悉了吧?!因为就跟过去的A7系列一模一样,A7 II搭载“高速混合式对焦系统”,画面中央藏着117点相位式侦测自动对焦点,拥有25区对比式对焦区域,因为加入A6000与A77 II的演算技术,使得追踪能力比过去更进步且自动对焦速度也比A7快上30%,连拍速度从过去的2.5张进步到5张,这也是A7 II最大的改变。(ps. A7需要开启连拍速度优先才可以每秒五张拍摄,但并非张张都可连续自动对焦+自动测光),“中央锁定AF”功能开启后。
| A7 II vs. A7 自动对焦速度测试(SEL2470Z) |
▲【Sony A7 II】SEL2470Z(70mm)自动对焦测试
▲【Sony A7】SEL2470Z(70mm)自动对焦测试
| A7 II vs. A7 自动对焦速度测试(SEL70200G) |
▲【Sony A7 II】SEL70200G(200mm)自动对焦测试
▲【Sony A7】SEL70200G(200mm)自动对焦测试
相位侦测区域开启时画面中央会出现 [
] 的方框,而那117点相位式侦测自动对焦点就是藏在这里,若要进行追焦的话我会建议在相位式侦测自动对焦点的范围内执行;“中央锁定AF”则没有使用范围的限制,只要锁定完成后它支援全画面的追焦,不论目标由远到进或是位置的改变都可以持续追踪。
上图就是“117点相位式侦测自动对焦点”作业中的画面,那几颗绿色小方框就代表对焦在正进行,而这样的追焦方式必需要“对焦模式:AF-C + 对焦区域:宽”这样的设定才会启用,我觉得这会比较适合用来拍摄移动中的人像或是飞羽题材。
“对焦模式:AF-C + 对焦区域:宽”同时又开启面孔侦测的话,相机会以面孔侦测为优先,这次拍人我选择套用中度的柔肤效果,因为照片都必须是JPG直出,既然不能后制就让相机代劳吧!
各位可以留意到A7 II并没有“速度优先连拍”的选项,因为A7 II不论是高速或低速连拍,同时可以进行“自动连续对焦+自动测光”,高速连拍每秒有5张的水准,以下是A7II与A7在拍摄动态人像时的表现。
▲连拍速度、快门声以及开关机反应的比较,各位有没有发现两者的快门声有所不同呢?!
附加压缩档: (登入後即可下載檔案)
“左图 / A7 II”:A7 II在六秒内一共拍摄了34张照片,从上面34张制成的GIF档来看,几乎是每一张都有对到焦,且拍摄过程中画面黑屏的时间也比较短,当然这样的表现跟A6000还有段差距,但与A7相比已经有非常大的改善,有兴趣的话可以下载原图来检视。
“右图 / A7”:A7在十秒内一共拍摄了22张照片,耗费的时间较长但得到的照片数量却比较少,那是因为A7每秒最多只能拍下2.5张照片,且对焦速度明显被A7 II给比下去,且其中还有几张是合焦后因为连拍速度不够快而导致失焦的画面。上面两组在拍摄时都是设为“对焦模式:AF-C + 对焦区域:宽 + 面孔侦测”。
| A7 II vs. A7 摇镜拍摄时的连拍与AF-C表现 |
▲【Sony A7 II+SEL70200G 】摇镜拍摄时的连拍与AF-C表现
▲【Sony A7 +SEL70200G 】摇镜拍摄时的连拍与AF-C表现
附加压缩档:(登入後即可下載檔案)
附加压缩档:(登入後即可下載檔案)
附加压缩档: (登入後即可下載檔案)
附加压缩档: (登入後即可下載檔案)
上面压缩档内的照片的快门速度都是1/80s,因为摇镜用高速快门的话是无法营造出流动感的,以过去DSLR的拍摄经验来说,结果也不会如此不堪,看来A7 II与A6000的对焦系统还是有段差距,毕竟A6000内建179个相位式侦测点且连拍速度为11fps。
摇镜时因为想营造出明显的流动感所刻意将快门降到1/80s,同时我只用中央点进行AF-C,这样一来我才能够保证对焦点是落在车头上,但看过A7 II的影片再看A7的影片你会发现,A7在每一次快门释放的中间都会出现一次黑屏,而这正是影响使用者构图与取景的主因,A7 II虽然不会有同样问题,但连拍超过10张以后画面也会开始出现延迟且跟不上镜头摆动速度的问题,这也是为什么我拍了500多张追焦照片,但能交出来的却寥寥可数,除了阴雨天导致画面不讨喜之外,有很多照片则是因为有脱焦情形被我排除之外,若是要拿A7 II来拍摄移动车辆或鸟类的话也不是说不行,但只能说成功机率不会太高,除非你都用高速快门取景那就另当别论,像是我为了营造流动感而刻意降低快门速度的话,这种情况可就比较难成功了。
★ HDR / 动态范围最佳化DRO
Sony的“DRO”以及“自动 HDR”功能对摄影朋友来说不仅直觉也有效,DRO除了自动以外有六级的强度可以设定,启用后可针对画面中过曝或曝光不足的部份作修正,恢复应有的影像细节。HDR是以连拍三张自动合成的方式输出两张照片,一张是曝光标准的照片、另一张是合成后所得到的影像,拍摄前可先自订HDR的等级,有自动与六种强弱可以设定,以下的测试都是用自动来拍摄。
()▲HDR 关闭:可先留意画面的右半部以及下半部的暗部区域。
()▲HDR 开启(自动):原本背光的部分都获得了改善。
▲DRO开启(自动):我发现这时DRO的修正效果似乎比HDR还要好。
★ 可录制 XAVC S p 50Mbps 高画质影片
A7S与RX100M3在年中刚推出时是Sony旗下两款唯一支援XAVC S格式的相机,之后推出的A5100也加入这规格,当然A7 II也不例外囉!可录制 XAVC S p 50Mbps的高画质影片,其价值就在那50Mbps的高流量,不过A7 II可没有A7S的120p 50Mbps的选项,且也不支援4K录影设备外接,这是比较可惜的部分。
标志设定内的式样选择种类繁多,包括有电影常见的2.35:1,这是一般可录影相机看不到的功能,在构图时的拿捏也可以更精准。“双重格式录影”可录制XACV S+MP4或AVCHS+MP4的影片,前提是影片品质不能高于XAVC S 30p 50Mbps,目的就是能同时保存高画质与小档案的影片,方便即时上传到网络或进行分享。
用来设定计数器、时间码以及使用者位元的显示,这完全承袭了A7S在录影操作接口上的完整性。
相片设定档是A7S与A7 II才有的功能,针对录影而生的选项,无法与风格设定及相片效果一起使用,不过此相片设定档可以套用在静态拍摄上,这点各位可以放心。有PP1~PP7可以选择,其中包括了Movie、Still、ITU709、ITU709、CINE1、Cine2、S-Log2这些Gamma曲线,S-Log2用在拍照时虽然可增加1300%的动态范围,但也仅限于明暗阶调,若是要调整白平横、色彩的话,我还是会选择拍RAW档最保险。
Movie:适合用来拍摄动态影像。Still:适合用来拍摄静态影像。Cine1:影片的风格会偏向中性且柔和。Cine2:调性趋近Cine1,但效果更显著。Cine3:加强光线和阴影的对比度,并提升黑色的渐层。Cine4:阴暗部分的对比度高于Cine3,阴暗部分的对比低于MovieS-Log2:可增加1300%的动态范围,呈现平顺的层次效果。
黑色等级:指的就是黑色位准,范围从-15 ~ +15。黑色Gamma:可用来校正低强度区域的Gamma。膝点:简单的说就是可以将亮度设定在一定范围内,借此避免过曝的情形产生。
“斑马图案”适用在录影模式下,此功能开启后画面高光处会显示斑马纹,用来提示拍摄者高光的面积是否会过大,或是拍摄参数是否需要再做调整。
A7 II内建双声道的收音孔可录制立体声,除此之外在机身左侧还设有3.5mm的麦克风插孔与监听孔,当“减少风噪音”开启后,可以减少风切声所带来的噪音。
▲【Sony A7 II】XAVC S / 60p 50Mbps 实拍A
▲【Sony A7 II】XAVC S / 60p 50Mbps 实拍B
▲【Sony A7 II】XAVC S / 60p 50Mbps 实拍C
▲【Sony A7 II】XAVC S / 60p 50Mbps 实拍D
☆ ?整体感受与使用心得
在前天Sony于台湾也举办了小型的发表会并公布相关售价,大家对于A7 II那近55k的定价似乎颇有微词,因为跟日本还有跟香港相比都偏高许多...且目前尚未公布预购礼的相关消息,我只能说若嫌价格太高的话,就只能选择水货或退而求其次购买A7。直到现在可能还是有许多人把A7 II视为A7的下一代,但官方的定调却不是这样,A7 II属于全新打造的机型,也因为如此它强化了对焦系统,且搭载五轴机身防手震,同时A7也不会因此下架,反而是以低价策略继续吸引消费者,也就是说未来Sony将有四款全片幅为单眼相机在市场上贩售,且能够满足各种消费族群的需求。
A7 II在机身上的改变让我有点小意外,但其实这也会让我想到A7R II应该距离发表日也不远了,言归正传A7 II的新式握把让我不论是接上SEL1635Z或SEL2470Z都能够轻松的以单手来拍摄,虽然尾指还是会悬空,但整体的手感已经进步非常多,从这点不难看出Sony对A7系列的用心。涂装的改良单纯就是个人喜好,但我自己是挺喜欢这种涂装,因为这可以完全避免沾染指纹或油渍,且这消光黑涂装跟握把的颜色也比较Match,颜色上反差不会那么大。机顶新增的另一颗自订键对我来说是可由可无,不过对于更专业的玩家来说或许更可以提高拍摄效率;前后两具滚轮的样式也做了改变,可惜质感没做出来,不像过去那样充满金属气息。
虽然原厂有强调A7 II在讯号处理的演算技术上有特别优化过,所以A7 II的画质会比A7好上一些,但小编没有足够的时间可以验证这点,只能说A7系列的画质本来就都有一定的水准,加上这次搭配的镜头不是蔡司镜头就是G镜,要拍糟其实也不容易,唯一要抱怨的就是天气啦!在恶劣环境下A7 II的自动白平衡会有失准的情形,建议这时可以手动设定白平衡。
若你对A7 II有兴趣的话,那你肯定看上了它那五轴机身防手震的能力,因为有了它你不一定要搭配内建OSS的FE-mount镜头才能达到防手震的效果,外接它牌镜头或是老镜也能享受防手震带来的优势。
A7 II自动对焦速度的提升在单次对焦时比较感觉不出差异,但是在开启连拍以及AF-C的时候,与A7相比就会有很明显的落差了,而且A7 II改善了A7连拍时的黑屏问题,这是我觉得最重要的地方,因为A7在开启速度优先连拍时根本就无法同时进行AF-C,这样的连拍对我来说是形同虚设...但A7 II可就不一样了,5fsp是张张都可以进行自动对焦与自动测光的,而这也是A7 II的卖点之一。
值得赞赏的部份:
◎ 机身涂装比过去要来得有质感,镁合金机身且拥有防尘防滴能力。
◎ 握把经过重新设计,使得握感有明显的进步。
◎ 自订键从三颗增加为四颗。
◎ 机身内建五轴SteadyShot防手震,可支援所有原厂及副厂镜头。
◎ 感光度范围从ISO 50~25600,ISO 3200以前都可视为工作值。
◎ 内建XGA OLED电子式观景窗,分辨率高达236万点,强光下录影更显得实用。
◎ 连拍速度提升至每秒5张,追焦能力进步1.5倍。
◎ 内建影片专用的相片风格档,可依照拍摄主题给予不同的设定,S-LOG2 gamma的动态范围达1300%。
◎ 内建Wi-Fi无线传输及NFC感应装置,让档案分享更加的便利。
可以改进的部份:
◎ 希望未来能加入机身编修RAW档的功能。
◎ RAW或RAW+JPG模式下无法使用相片效果与HDR。
☆ Sony A7 II?拍摄样本(点缩图后可检视原始大图)
※本文所提到的A7 II并非A7后继机而是全新开发的机种,其资料来源由“台湾索尼产品行销部”提供。
Sony单眼相机相关新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sony a7ii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