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母校我想对你说400在哪里

“醉美”校门钢笔画 你的母校在哪里?
我的图书馆
“醉美”校门钢笔画 你的母校在哪里?
作者:吴佳转自:建筑师的非建筑历经近一年终于画好了,创作很多时候会让人很兴奋,不过有时候会让人很头疼,这一套画我大胆的用速写建筑形式直接加绚丽云彩完成了,两种强烈的对比本身之间是很难协调,不过精细的云彩对比快速建筑形式形成一种紧凑结合。本文转自网络 九地国际整理 仅供学习参考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美丽家书系列九
母校啊,原来你一直在那里!
2017校庆季
圣诞大联欢的情景仿佛还在眼前
你可感受到了那份温暖
这些画面 多么有爱
17有你,一路同行
感谢你们给母校写了
那么多家书
2018的脚步近了
祝愿你们在新的一年
2007届毕业生 吕耀晖
十年前,2007的盛夏,我离开这里,走的时候并没有太多的不舍和眷恋,满心都是跳入新生活的憧憬。
然而,在接下来的十年,这个地方在我的生命里不断闪现,穿梭,它成了我青春的符号,成了我的乡愁之舟的停泊点。我承认现在的我记不清在这里遇到的很多人的名字,很多人的脸,很多人说过的话。然而这份记忆在时空的延展中被揉碎,被虚化,成为我内心深处燃烧的一缕烛火,在黑夜中足够温暖而明亮。
这个地方,我叫它外校。全中国也许有上百个外校,而只有这个外校会让我坐在办公桌前游神,在地铁里傻笑,在归程的飞机上激动。
有很多东西身在其中的时候并不自知它们的重要,但在离开的十年中,在某个瞬间,它们会突然浮现,牵起我的手,陪伴我前行。
离开外校的十年中,曾一度我丢失了自我,踽踽独行的岁月里只觉自己庸庸碌碌,需要不停安慰自己说踏踏实实埋头做事就会迎来曙光。直到在伦敦第一次现场看音乐剧,为演员的精彩表演动容,才意识到我把自己丢掉了。我把那个会在英语课盼着眉飞色舞演短剧的我,那个在每一个外语节可以去体验另外一种人生的我丢掉了。才意识到外校给了我一个多么温暖的,在激励中不断成长的环境啊。在这里,我对英语的热情带来了对表演的投入,表演受到肯定提升了我的自信,而自信又带给了我对英语更大的热情。外面的世界很大,很不一样,有的时候很冰冷,但那个舞台一直都在,外校那个也许有些疯疯癫癫的“戏精”也还是那个姑娘。不忘初心,哪里都是那个熟悉的教室,那个熟悉的舞台。
还有几天就到2017年的圣诞节了,在伦敦的同事常常会问起我在中国会不会过圣诞节。我说,过啊,不过基本上也就是一个年轻人聚会的契机吧。但是我的中学可不同,我们可是正儿八经地过圣诞的呢。是啊,要是问起每个外校人最美好的学校回忆,十有八九会提起一年一度的圣诞节。在这一天,学校慷慨的下午不上课,晚上不自习。下午大家搬着小板凳看圣诞主题的演出,演出完之后以各个班级或年级为组织进行慈善义卖。晚餐也常常给我们开开洋荤,外校牌肯德基麦当劳卖的红火。到了晚上,各个班级进行自己的小party,十八般武艺通通拿出来秀一秀,再与亲爱的朋友们交换精心准备的贺卡和小礼物,升华一下一起啃试卷,课上打瞌睡,课下八卦的革命情谊。离开外校后的十年,除了想念那些欢乐四溢的冬夜,在伦敦与西方人的接触过程中,常常会突然领悟外校让我们过圣诞的“良苦用心”。第一,圣诞演出的节目并没有硬性规定,基本都是自发报名,进行筛选。学生的自主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往往能呈现出惊喜。在应试的重压下,我们很多时候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和书本的条框中思考,并不能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而圣诞演出筹备中的群策群力就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很好的创造和执行的空间。而我也发现,这种责任感与独立意识,恰恰是中国学生相较于西方学生所欠缺的。所以,特别感谢外校在我们思想的发育期,给我们栽种了这颗自主独立的幼苗。第二,在伦敦,慈善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虽然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宗教教义,但另一部分也是源于崇尚分享和给予的社会文化。小时候在国内,听得比较多的是捐献这个概念。在外校第一次听说了“慈善”“公益”的概念,才知道不是只有直接捐钱这一种方式才能帮助有需要的人,帮助和给予并不是单方面的。外校的慈善义卖,有卖二手物品的,有卖自制物品的,有卖才艺,也有设计游戏卖精神享受的。这个过程本身,让我们体会到了付出而得到收获的快乐,也让我们体会到了将这份收获再分享与传递下去的喜悦。第三,每年在外校过圣诞,我自然都很期待交换贺卡礼物的环节。对我来说,倒不是期待礼物本身有多好,而是更期待与朋友和老师交换千奇百怪的祝福。小时候,我们习惯了接受家人老师同学对我们的好,好像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而有一个这样的日子,让我们回头想一想别人对我们的好,去感恩去祝福,感觉特别珍贵而有意义。现在每年回家,常常还会打开藏有回忆的潘多拉盒子,那个装满贺卡的抽屉,一遍一遍读那些让人忍俊不禁却又充满温情的话。通过圣诞,外校让我们这些以前只知道收红包的家伙学会了感恩和珍惜。在离开外校的十年,我也意识到,那些懂得感恩的人往往能得到更多人的尊重。
一不留神,话匣子又打开了。而外面也开始下起伦敦近几年来的第一场雪。
思绪开始蔓延。想起初一的时候,一个大雪天,在食堂门口摔了大跟头,全身湿漉漉又邋遢,好朋友一边笑我,一边帮我擦衣服安慰我。想起在铁栏外给下了晚自习饿了的男生递外卖,吆喝着邀功,反而招来了教导主任,被一顿臭骂。想起每次百米冲刺,到达食堂胖胖的师傅窗口前,满足的嗅着炒饭的味。想起那些有些矫情的日子里,趁着午睡的时光,坐在双杠上,腿一晃一晃,在阳光下发呆。想起被同学怂恿,参加5000米长跑,跑得双腿没有感觉了,最后突然广播音乐想起,狂奔着冲到终点。想起年轻可爱的班主任被我们气哭的泪水,也想起她认真地在每次考试前一本正经地跟我们说的要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想起憨憨的数学老师回头擦黑板后背被汗水湿透的蓝白条纹T恤,历史老师讲起历史故事兴致昂扬口水直喷三千里的画面,语文老师讲起自己爱的文章兴奋地自己先呵呵呵呵大笑,政治老师凶神恶煞一分钟后自己偷偷暗笑的两秒钟。想起当年追周杰伦的傻样,在晚自习偷偷用复读机听他的专辑。当然也回想起看喜欢的男生打篮球的花痴,和偷偷给他送巧克力的忐忑…在离开的十年,属于我的外校片段,被不停的触发,重播。
怀抱既然不能逗留,何不在离开的时候,一边享受,一边泪流。陈奕迅的《十年》唱了不止十年,他说过去唱它是一个轻盈的开头,但现在会选择唱低沉一些。而我离开外校的十年,亦如是。然而低沉并非因为伤感,而是愈发明白外校的好。
十年后,2017年寒冬,在他乡异国,写下这些话,才明白自己从不曾离开。
12月17日伦敦
2011届毕业生 施美均
外校二十岁了,依然是青葱的年纪。距离我第一次唱起“美丽富饶的江南,是孕育我的天堂,啊年轻的外校!”已有十余个年头,外校仍旧是年轻的。而我在外校学习生活了整整八年,对尚且没有资历将自己身后未曾脱落但已爬上斑痕的时间称之为“历史”的我们来说,八年确实是一个漫长的段落了。
但回忆者的姿态过于老成因此显得可疑,八年的时间于我更像是一箱子无法压缩的零散情绪、情境、事件的片段。我与它们的相伴印证的不仅是肉眼可见的成长,更可贵的是一份只有时间能分泌出的“亲熟”。因着这“亲熟”,老师们予我们以平视的目光,朋友们在亲历了彼此的幼稚和愚蠢之后依然不吝啬自己的宽容与友爱,在高压的升学制度下外校依然为我们留有舒适的自由。我们习得了遵守规则的教诲,但始终能在规则面前皱起眉头,保持反身自省的批判力。是这种越轨的自由敲开了制度的机械骨节,让我不至于仅仅成为外校八年的一个过客。
一所学校无法被校园里的建筑草木定义,也不能简单地被讲述成是老师校工和学生的集合。学校的魅力和吊诡之处都在于它是永恒流动的,每年都有学生毕业离开也有新的孩子们入学,像刚割的麦茬尚且新鲜就要被更青嫩的幼苗与灌溉的急流取代。因此二十岁的外校是丰富的,一代代外校人的青春记忆叠加其上。但外校也是年轻且永远年轻的,总有新鲜的身体在体育场上奔跑,仿佛永远不会感到疲惫;总是不爱被狭窄的跑道线规定,仿佛杂乱的奔跑轨迹也是一种动人的创造。
愿外校与我都能永远记取这份新鲜、鲁莽的勇气。
2016届毕业生 李潇龙
在外校度过了7年的时光,留给我最大的印象就是遇到了一群真正玩的来的伙伴和理解和体贴学生的老师。
关于伙伴吧,多年的陪伴和相处使大家都彼此了解,彼此那种友谊不会因为时间和空间而改变。即使是天各一方,即使是多年未见,再次见面的时候也不会有任何的生分。这种友情感觉比起大学的许多同学关系还要深厚。今年国庆,高中的一位同学邀我去旅游,几乎是立即同意。虽然差不多一年没有联系过,可在远方一个陌生城市见面的时候是那么的熟络,这很令我感触。放假的时候也还是会聚在一起,感谢有这么一群好朋友。
对于我来说来说,遇到外校的老师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有别于别的学校,老师们给了我们充分的理解和关心,支持我们去参加各种的活动。模联、辩论、竞赛、圣诞晚会……它们让原本枯燥的高中有了一抹亮色。老师的耐心和理解也让我十分感动。在高三时,成绩一直不理想,班主任盛老师和数学老师戈老师却并没有一味地批评教育。盛老师甚至连说教都没有,他们一直在相信着我,最后能够发挥自己的实力。而我最终在高考取得了理想的成绩,真的十分感谢老师们的理解和相信。
2011届毕业生 杨 晨
不知不觉外校已经20岁了,10周年的纪念活动仿佛还在眼前。每天刷着关于母校越来越好的各种消息,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虽然江湖上早已没了关于我的传说,但值得欣慰的是,周围的亲戚朋友听说我是外校毕业的,都争先恐后地想要考进外校。这就是所谓的“今天我以外校为荣,明天外校以我为荣”吧!
2013届毕业生 杨 阳
于外校毕业已经四年多了,外校都20岁了。尤记得15周年的时候,还为外校写过征文,现在却成了在外的游子,写着家书。看着同期或是继续深造,或是如我一般步入职场,而不断成长的外校送走一批又一批的毕业生,也迎来一届又一届的孩子。孩子们有超过一半的时间享受着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温暖,而散往世界各地的毕业生只能靠着永远集不齐的聚会怀念着以前的美好时光。
从二年级来到新校区,成为外校第一批小学生,从住在楼上的教室里,到一幢幢崭新的宿舍楼拔地而起,不仅是外校见证着我的成长,我也见证着外校的成长。在外校度过的11年,外校为我创造了我独家的记忆,也为所有的学生,创造了我们共同的回忆。人的记忆就是这么神奇,占据了我一半生命的回忆,突然要我说出我都做了些什么,竟毫无头绪。记忆都是会自己整理的,长大以后有着更多更繁杂的俗务要处理,以前单纯的美好回忆只能放在心底。但是不经意的触发点,还会怀念以前单纯的小美好。早上顶着大太阳打着哈欠上班途中,会忆起从前背着书包出门头顶的闪闪星空,每一颗星星都是一个单纯的梦想;为了节省时间在路上买早餐时,会忆起以前每天最早来到食堂,和同学一起享受自己加料的红汤面,慢悠悠吃二十分钟,开始美好的一天;加班到夕阳西落,拉下窗帘挡住刺目的光芒时,会想起从前在朝阳东起时,在教室晨读……
以前人常说,人老了才会开始不断回忆自己的人生,但其实,人在失去后,也会不时想起那段旧时光。
高中毕业的前两年,是大学生返校的高峰,而随着一年年的过去,有新的毕业生返校,而逐渐长大的毕业生也有了新的烦恼。长大以后再也不是在校园里只要想着好好读书就能坚定下去这一条道路,大家开始忙于在人生的岔路做选择,保研、考证、求职、出国……我们渐渐感受到了肩上的重担,也体会到人生的迷茫。于是我们疲于奔波,越来越少“回家看看”。但外校永远都在那里,有时老师的一个朋友圈,看到大家的评论,仿佛大家还在一起。外校给了我们在天空翱翔的翅膀,也永远给我们留了停靠歇息的枝头。
外校的底蕴,是随着年岁的增长慢慢沉淀下来的。外校的年轻,是伴随着永远年轻的一代,不断注入青春的血液。外校见证着大家从懵懂的孩子变为激昂的少年,而步入社会的青年,在焦躁烦闷的压力下回头才发现,原来你还在那里。
外校,一直在回忆里等你。
外校不老,我们不散。
2003届毕业生 季栋栋
时光荏苒,今年已是外校成立20周年了,作为外校首届毕业生,见证了外校从无到有再到发展壮大,心中尤感骄傲,当然也有一份作为元老毕业生的特别的感情。人生不管到什么阶段,对于青春这段时光的点滴总是记忆犹新的,对这段青葱岁月的感悟也同样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加深和变化。
从外校毕业已有14年了,成为第一批外校毕业生中的油腻中年男,颇有感悟。油腻中年男的特质之一就是爱装,谈点回忆,谈点小资,谈点校园里的种种是不符合“身份标签”的。为了配合这类的人群特征,我想把母校比喻成一个企业,从我们入学时只有两个班,甚至还没有自己的校园,到今天听闻母校已有了分校,就像一家企业从一个小作坊到初具规模再到成规模体系化的可以称之为教育集团的伟大的发展历程,让人感慨万分。每个人都知道成功的背后有无数的付出和努力,有无数的坎坷和不易,今天母校的成功是我们每一个外校人的成功,也是我说出“我是张家港外校毕业”时的底气和光环。
当外校成立20周年了,今后要往什么方向发展,要做什么样的努力和工作,这是校长和老师们的考虑的大命题。作为一名毕业生,又是元老毕业生,能为母校做点什么就成了我思考的问题,感恩不用挂在嘴上,常怀感恩之心者,其行也高尚。在这里我也想班门弄斧,提点建议。首先,成立校友联席会是必要的,召集所有愿意为母校做点贡献,做点事儿的毕业生们,定期或不定期的举行一些会议和活动,一方面可以增加毕业生们与学校的联系和沟通,另一方面也可以综合利用我们每位毕业生的特长尽力为学校做些贡献。其次,加强毕业生与在读学生的交流也是值得鼓励的,毕业生们都进入了新的不同的人生阶段,当然也会有自己的体会,谈点留学建议也好,谈点就业选择也好,谈点社会感悟也好,都是对后辈们的一些经验之谈,或许能为学生们提供些帮助。最后,当然也是最重要的,还是希望校长和老师们能够促成和加强上述事宜的形成,我想每一位毕业生们内心都是想为母校做点事儿的。
最后,祝愿外校越办越好,虽然毕业了,心系母校,心系老师和同学们。
母校一直在这里
常回家看看哦
你们的美丽家书
已编辑整理推送九期
愿相思常在真情长久
母校将一直守候在这里
默默祝福你们
为你们加油鼓劲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An error occurred on the server when processing the URL. Please contact the system administrator.
If you are the system administrator please click
to find out more about this error.毕业倒计时:一天 | 在母校心里你们是这样的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你曾经频繁奔波在寝室与教学楼,  在午休只能睡半个小时的狂躁中对天竖中指;  你曾经每天赶鸭子一样游走在十几个教学楼,  在肉挤肉的楼梯走廊默默流下宽面条眼泪;  你曾经参加了不少打着强制招牌的坐场,  在后排的阴暗角落无聊到怀疑人生;  曾经的你无数次抹干眼角的鳄鱼泪,  嘴里乱糟糟地抱怨自己当初一定瞎了眼。  曾经,大概在四年前  那个微博刚刚起步的年代  那个想起来都觉得中二的年代  如今 ,对这个承载了你四年喜怒哀乐的城  是时候正式告别了  你的大学够青春吗?   小雪是中北大学2013级的毕业生,她和许许多多的毕业生一样,对毕业这个字眼格外沉默,有时候甚至会盯着一处默默发起呆,好像在铭记着什么感怀着什么。  在这个最后的时间里,她也和所有毕业生们一样,拖着好友在校园里拍着美美的毕业照,和老师同学在深夜KTV里放声高歌,在整理家当的间隙看看校园微信推送找找母校的回忆。但她却也分明不同,作为普通学生眼里的“少数派”,她对中北更多了一份眷恋与归属。    说起大一那段懵懂的时期,她表示有话要讲。一个萌萌哒小姑娘,初识中北,竟然有点惊奇?或许这有点夸张啦,但对于对大学有美好期待的她来讲,中北大学是一个充满新鲜感的地方,从未见过的主楼,从未见过的操场,从未见过的图书馆,还有从未见过的宿舍楼&&有点激动也有点感人。  新生群里的一次聊天是小雪命运的转折点,在那里她第一次知道了思源艺社——这个有点酷酷的地方,和很多喜欢街舞的男生女生一样,小雪也很快打入了组织内部,因此开启了她不一样的大学生活。    “第一次得知思源艺社的据点在一个小小的地下室时,我的内心是崩溃的,除了惊讶就是惊讶,为什么这么大的一个学校没有一个社团活动室呢?”从话语中我们甚至能脑补小雪哭笑不得的表情。  “但真正走进这个小小的地下室时,所有的不满通通被抛开,一面占据整堵墙的大镜子、学长学姐亲自画下的彩绘,一个用的有点旧的大音响,让小小的空间充满了跳舞的氛围,让我感到这个狭小的地下室充满了温暖。”    回忆起在思源奋斗的日子,她笑得眼睛亮晶晶的,“最难忘的是为百团大战学第一支舞——Still,笨拙又有点四肢不协调的我,为了练好第一支舞,每天除了上课就是跑到地下室自己偷偷练基本功,因为学姐说:这是百团大战时要跳的舞,百团大战对我们来说很重要,所以要选跳的好的一起。”  “那时的我真的压力山大,甚至在放假的时候自己下载视频,在家对着镜子自己练舞结果被自己丑哭,最后就被学姐表扬啦哈哈哈,感觉考上大学都没有这么激动吧~”说起思源,这个看起来甜美文静的女孩总是滔滔不绝,从她泛着光的眼睛里我们好像能看到那些年劲歌热舞下的柔情。    在思源艺社,小雪遇到了第一个让她动心的男生,也收获了永远的闺蜜。谁说三个人的闺蜜情不牢靠呢,对于小雪来说,她们姐妹三人就像是黄金大三角。  虽然来自不同的城市,却因为思源艺社走到一起,一起学了第一支舞,第二支舞,第N支舞;一起相约去练舞然后去吃点甜品喝点冷饮,聊聊最近发发牢骚。连体婴一样的感情让很多人都心生向往。“无论在哪,在做什么,我们的这份闺蜜情都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散。”这也许就是最好的诠释吧。    因为思源艺社,小雪的大学变得多姿多彩,也有了一个又一个的难以忘记:每一年迎新晚会、每一年舞蹈大赛的重视;每一年思源专场,每一次参加比赛的紧张;每一次代表中北大学外出比赛夺得冠军的骄傲&&这样的她,这样的大学情,怎样告别才会显得更隆重一点呢?  离别不说再见,是不是不太好?   每个人表达爱的方式不同,有的人嘟嘟囔囔半天也说不出一句“母校我好喜欢你呦”。  有的人花了大血本给自己生活了四年的地方摄影摄像;  有的人写了一首长长的诗,内容不是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而是食堂的饭菜真好吃;  有的人画了一张长长的画,画里不是中北一年四季的美丽风景,而是专业课上同学睡得哈喇子流一地的精彩一幕。    毕业季,多么老套又深情的话题呀,在这个时候,情怀是怎么也不嫌多的。你们尝试用各种方法为自己的青春布置一场盛大而庄严的告别仪式,你们好像成了默剧里的演员,欢乐与痛苦都要咽在肚子里,只有时刻保持云淡风轻和游刃有余才是最佳的姿态。  就像那句歌词里写的“将头发梳成大人摸样,穿上一身帅气西装,等会见你一定比想象美。”四年前大家花了5000块钱办了一张你情我不愿的结婚证,四年后你们终于可以拍拍裤子告别彼此,却没有了当时的那股冲动,就让双方都美美的吧。  —大学四年让你最难忘是什么?—  @特地强调需要匿名的某帅:  最难忘的事情,  大概就是大二时候办活动时的无助,  当时活动没办成功。  最后气的不行,  气自己曾经部长的软弱,  气其他人的不配合。  反正那次两个部门合办的活动让我明白了很多:  落后就要挨打,自己不强大就永远被欺负。  @三人行你比我酷算我输:  呐,我又没有女朋友,  感觉自己能给别人带来的又很少,  所以身为一班之长,  就想带着我们班的同学们一起玩儿一起浪啊~  最难忘的记忆大概就是那次,  我带着我们班孩子们去森林公园里自导自演地撕名牌吧。  而且不是我说,我们班老师的一致意见,  就是我们班的孩子们都很乖~  @总有刁民想害的黑黑:  细数匆匆四年,难忘的有很多,但都没有一件事的感觉来的强烈,那就是在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团委分科协科技竞赛部待了3年。3年里,有学长学姐的身先士卒,有学弟学妹的勇于承担,也有同届同志的肝胆相照;有成功的喜悦,有失败的内疚,也有辛苦地忙前忙后;有大一时的崇拜,有大二时的认真,也有大三时的责任。前前后后26位伙伴和无数的支持者,给了我太多的感动与自豪。小部门,大情怀;小人物,大能量。遗憾、欣慰、感恩、喜悦一起组成了我这个大学四年最难忘的记忆。  @突然被翻牌子有些手足无措的南:  大概是考六级吧~成绩出来的那天还是蛮激动的说(不要误会,我不是因为考了很多次,因为没想着能过,但是竟然过了而且比想象中分数高[笑cry]就很开心啊!)  而且我还有很多想对我的舍友说的话。不管如何,遇到她们,还是我的小幸运。也对自己说一句:你真的成长了很多!不禁想感慨:时间过得真的很快啊!  @某巍:  哈?最难忘的估计就是,  我写了一篇毕业论文,  我的导师给我改了百分之八十,  我最后要请他吃饭还被他拒绝了,  多么的高风亮节两袖清风[笑cry]  @潇洒小姐姐:  最难忘、最难忘的,  应该是当时国旗护卫队的各种训练,  还有在这些训练的过程中,  一直在一起陪伴着彼此的队友了吧。  其次可能就是,  创业的时候,最后大家都分开了的那种痛苦。  但是不管怎样,  遇见你们,  真的很棒!  还想对前男友说:  谢谢你爱过我,  也谢谢你,不再爱我。  不管别人怎么说怎么看,只有我们自己心里清楚,这四年心酸又好笑,美满又无奈。  乖,母校爱你   你踮着脚翘着腰,拼命要和彭德怀元帅雕像合影,这个时候如果有一个小碧池跳出来说:“不要倒贴我爱豆。”,你一定要端出正宫娘娘的姿态,骄傲地仰头说:“死心吧小婊砸,你爱豆四年前就被我承包了。”    在所有人印象里,毕业好像永远是一种不对等的关系。在这个伤感的六月轰轰烈烈的哭叽叽,然后,经过789月的阳光暴击,一切又都好像从没发生过一样,所有人又都重新沉浸在新生入学的喜悦与期待。就连你们竭尽全力拍摄的毕业照,也很有可能在某一年的某一月成了古董级别的留影。    母校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呢?无论贫穷还是富有,无论悲伤或者幸福,都很像你的另一半,是那种盖章了就不能耍赖的关系。你们的狂欢,你们的落寞,你们的感极而泣,你们的刺激惊喜意外,我其实都看在眼里。在你们拼命说服自己不能掉眼泪的时候,我也在拼命的说服自己——孩子长大了,总是要离开的。我有时候可能像一个长者,偶尔有点严谨,或许无法言诉,一定招架得住。  今天,你们又要整装待发奔波在各自的旅途中  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我想,四年以来的不善言辞  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  一定要小小的改变一下  于是我把想说的话录制成了一个VCR  开心的悲伤的不知所措的你一定要来看看  因为,我的小胸脯里永远都有你的位置  我是中北大学,致敬你我的青春  德怀楼记得你......  科艺苑记得你......  柏林园记得你......  二龙山记得你......  篮球场记得你......  足球场记得你......  中央大道记得你......  温度传媒永远记得你  你与中北的这四年感情  永远会在看得到的地方熠熠生辉  再见了,我喜欢的每个你  记得常回家看看  采访人物&配图 | 夏雪  视频 | 朱俊荣  摄影师 | 何唯高  作者 | 张夏童  编审 | 王烽  投稿邮箱:
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阅读下一篇
网易通行证/邮箱用户可以直接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梁祝母校在哪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