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逆向社会化现象有哪些都存在哪些现象

& 新闻客户端 &
全面放开二孩会出现哪些社会现象?
从「单独两孩」到「全面两孩」,时间恰好过去两年。「单独两孩」的效果,想必大家都已经看见——截止至日,成功进行再生育申请并且通过审核的仅有131万对夫妇,远低于计生委之前所谓的每年100到200万对新增新生儿的预测。那么,「全面两孩」会给中国人口带来多少改变呢?政策窗口大小一些朋友根据单独二孩的经验,给出了这样的判断:人们已经不愿意生育了,全面二胎,也不会有很大效果的!是否如此呢?先看一张图:
上图是CFPS(2010)数据中,分妻子年龄的夫妇对数。绿色部分在很多地区早已可以生二孩,之前的「单独两孩」政策,也只是对其中的红色部分起作用。而「全面两孩」政策,作用的是图中的蓝色部分。蓝色部分的夫妇总量,是红色部分夫妇总量的接近9倍。换个通俗的说法,如果「单独两孩」只是将生育政策的窗户打开了1指宽,那么「全面两孩」就是把窗户一下子开到十指宽了。上图是CFPS(2010)数据中,分妻子年龄的夫妇对数。绿色部分在很多地区早已可以生二孩,之前的「单独两孩」政策,也只是对其中的红色部分起作用。而「全面两孩」政策,作用的是图中的蓝色部分。蓝色部分的夫妇总量,是红色部分夫妇总量的接近9倍。换个通俗的说法,如果「单独两孩」只是将生育政策的窗户打开了1指宽,那么「全面两孩」就是把窗户一下子开到十指宽了。
但是,9倍的政策窗口大小并
不意味着「全面两孩」就肯定会带来「单独两孩」的9倍新增人口,原因可以看下面两张图:
可以看到,单独夫妇虽然人数少,但是夫妇年龄结构相对年轻,集中在25到30岁左右。而非独生子女夫妇的年龄结构就要老得多了,竟然是40岁以上的部分最为集中。较为老化的年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全面两孩」的政策效果。可以看到,单独夫妇虽然人数少,但是夫妇年龄结构相对年轻,集中在25到30岁左右。而非独生子女夫妇的年龄结构就要老得多了,竟然是40岁以上的部分最为集中。较为老化的年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全面两孩」的政策效果。
虽说所有非独生子女夫妇都会被包括在政策作用对象之内,但是,「全面两孩」真正的政策作用对象,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非独生子女夫妇,已经有一个孩子,且在没有政策限制的情况下想生第二个孩子。理由很简单,如果已经生了两个孩子,那么已经不在「全面两孩」政策允许范围之内。而如果这对夫妇一个孩子都没有,那么他们生的第一个孩子在没有「全面两孩」政策时也是允许的。我们正是要找到这样一群人,计算他们的第二孩的生育意愿到底有多少。
从CFPS数据中,可以看到仅有一孩的非独生子女夫妇数量占比如下图:
从总数上来看,大约50%的非独生子女夫妇已经有了一个孩子,且他们集中在30岁左右。使用CHNS的数据,可以计算不同家庭情况女性的生育意愿,问卷中题目的问法是这样的:在现有情况下,「如果你可以选择所要孩子的数量,你想要几个孩子?」。这是一个询问生育意愿的题目。我们将那些已经有了一个孩子的非独生子女夫妇全部拿出来,检查他们的分年龄生育意愿,见下图:
可以看到一个明显的随年龄下降趋势。在一个妻子为20岁的非独生子女夫妇家庭中,如果已经有了一个孩子,那么他们的再生育意愿为0.9个孩子;妻子年龄越大,再生育的愿望也就越低。
「全面两孩」
政策释放的生育意愿有多少?会增加多少新生儿?
将每个年龄段的夫妇中已经有一个孩子的非独生子女夫妇数量算出来,乘以这个年龄已经有一个孩子的非独生子女夫妇的再生育意愿,最后按年龄加总,总数约为2517万人。意思是,
受「全面两孩」开放的影响,对于现有夫妇来说,共有2517万个意愿内生育将不再违反政策。
当然,这2517万个不再违反政策的意愿内生育,并不一定会成为生育现实。我在这篇文章(单独二胎政策,为什么卫计委算错了? - Clean Data - 知乎专栏)中提到过,从生育意愿到生育现实要走很多道关卡,最后的实际生育数量必定要少于意愿数量。那么,从意愿到现实的转化率是多少呢?
一个简单的方法,是计算「单独两孩」政策释放出的意愿与实际生育之间的差距。使用同样的数据和方法,我们可以算出约303万被释放出的生育意愿。根据之前的数据,「单独两孩」实施一年半左右,被释放出的生育意愿的审批通过量为43%(审核通过131万)。按照这个意愿到实际的成功率
「全面两孩」立即实施,一年半之内的审核通过量会达到1085万人。若审核通过的夫妇绝大多数都能够成功生育,两年左右将会新增1000万左右的新生儿,相当于在当前基础上每年新增33%的新生儿。
读到这里,可能有读者表示十分欣慰,而另外一些读者可能已经倒吸一口冷气。切莫着急,1000万新生儿看起来数量虽大,却有着许多先决条件和限制因素。
首先,这1000万人是根据现存夫妇的总量和结构计算出来的,是一个生育意愿总存量的释放,也是一个
一次性的释放。当这批人的生育意愿释放完毕,接下来,就得靠新增的新婚非独生子女夫妇继续进入这个政策的作用窗口中,除非有什么「全面三孩」之类的进一步政策出现。
但是,新婚的非独生子女夫妇,本身就是一个正在萎缩的群体。根据2005年人口抽样调查,一个1990年出生的人口,是独生子女的概率仅有20.8%,2000年出生的人口,独生子女概率上升到47.2%,按照这个速度,一个2010年出生的人口,是独生子女的概率可能会超过70%。那么,在一个最一般的假设下,1990年的非独生子女夫妇概率应为0.8*0.8=0.64,2000年的非独生子女夫妇概率就下降到0.53*0.53=0.28。等到2010年出生的孩子进入婚姻阶段,非独生子女夫妇的概率就只剩下0.09了。「全面两孩」的政策窗口,会很快越变越小。
其次,新婚的非独生子女夫妇的生育意愿也在下降。根据2013年CGSS数据,女性按照年龄分的生育意愿如下图(注意坐标底部为1.5)所示,2013年的15至19岁女性,生育意愿仅勉强多于1.5个孩子,这批人进入婚姻后,因「全面两孩」政策而被释放出的生育意愿也会相应减少。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我在计算出1000万这个数字时,所使用的数据都是2010年数据。到现在,已经5年过去,一些有生育意愿的女性可能已经无法再生育,新增的非独生子女夫妇比例也在降低,他们的生育意愿也比5年前又低了不少,这导致被释放出的生育意愿,已经没有2517万那么多,或许已经下降到了2000万左右;另外,单独夫妇的比例上升,也使得「单独两孩」被释放出的生育意愿也可能不止303万那么少,用实际审批数字131万比上增大的生育意愿数字,算出的意愿转化率也不会有43%那么高。因此,考虑到数据使用时间和变化趋势,
我们比起5年前,面临的是
一个正在萎缩的生育意愿,乘上一个被高估的意愿转化率,两年内「全面两孩」政策导致的新生儿增量可能会比1000万还要低一些。如果
「全面两孩」
政策的实施推迟,新生人口增量还会进一步降低。
综上所述,「全面两孩」如果能够立即实施,会释放2000万人以上的生育意愿,这会在2000两年内带来一个1000万人左右的人口增量。但随着存量意愿释放完毕,新增非独生子女夫妇比例的降低和年轻人生育意愿的萎靡不振,「全面两孩」在未来3至4年后的政策效果会快速减少,并让位于「单独两孩」的政策效果。而之前计算的前提,则是政策立刻落地施行,落地施行得越晚,效果也会越差。
1,本文仅讨论人口情况,暂时不涉及其他社会现象,可能有些跑题,向大家道歉。
2,一些回答说,人口结构会从421变成422,这个比喻很有趣,但不是全面两孩的结果,而是双独二胎的结果。如果夫妻双方均非独生子女,在全面两孩的作用下,是会从442变成444。
3,还有一些回答说,全面两孩放开会导致女性找工作更难,但其中还存在差别——独生女早在单独二胎时就已经受到影响了,在这一轮政策中其实根本没有受到影响,只有非独生女才受到这一轮政策影响。对于独生女来说,由于非独生女会因为本轮政策受到更大的歧视,在性别替代比较差的情况下,非独生女没能进入的岗位难以分配给男性,会留给独生女,因此独生女的处境反而会比之前有所好转。
4,任何放松生育限制的政策,都只能对目前生育意愿较高的那批人起作用,当限制逐渐放松,意愿生育率在政策限制线以上的那批人群的存量全部释放完毕之后,再继续放开生育,对意愿生育原本就低于政策限制的人们来说,毫无作用。中国目前的情况便是如此,30岁以上女性的生育意愿远高于新婚女性,放松生育限制,对前者有用而对后者无用,此时如果政府想要继续提高生育率,就只好用到经济激励,行政推动,甚至是强R^&KI%HR
(本文来源:知乎每日精选
没有相关新闻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社会行为_百度百科
群体中不同成员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生活的行为。动物的明显特征1、形成一定2、组织内有明确分工3、有明显的等级分明
社会行为定义
群体中不同成员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生活的行为。
在中,有些动物的一生都是在的生活中度过的,比如像、。这些动物在生殖季节找一个临时伴侣共同生活,生殖过后就各奔东西,谁也不相往来了;但是像、等动物,一生下来就在一个拥挤的社会里,过着一种高度社会化的生活。这样的动物,我们称之为社会性动物。
群居性的动物经常协同作战、共同捕猎。在它们身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然而,群居在一起的生活方式让这些动物在食物资源、空间资源乃至配偶资源上都要进行剧烈的竞争,难免产生纠纷,甚至血腥争斗。如何趋利避害、保证的延续壮大,动物们自有它们的一套行为准则。
群居在一起的动物,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种种表现形式,我们称之为社会行为。
社会行为与个体单独行为相对应,是指动物与其社会相关联的行为。动物对其它的同种个体所表现的行为,称为社会行为。例如交配行为及与其相关联的一系列复杂的求爱行为、、攻击、等行为、、、合作动作、分配等行为,都可以看作是社会行为。在社会行为中,进行该行为的个体,通过诱发对方的行为展开个体间的各种关系。大多数社会行为是先天就有的,这一点即使在人类中也基本相同。
每一种动物都有它特殊的行为。如捕食、供给、求偶等。越是低等的生物,行为越简单。动物的社会性也是发展变化的,是为了生存和繁殖而进化的结果。动物的行为有明显的遗传因素,有些则与环境密切相关。
社会行为重要特征
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分工;有的还形成等级。
其实心理和行为之间本身就是存在着密切联系的,很多行为直接是由心理导向的,或者直接是由心理引发行为或者抑制行为。而行为的进程又会对心理产生相应的影响。所以分析起来,它们之间呈现出来的关系就像意识和物质之间的唯物主义辩证统一关系。所以从这个层面,很好理解他们之间的相应关系的。而心理咨询师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细致入微而且具有建设性的研究。  要研究社会心理主要分析它的作用,主要作用表现形式如下:具有群众性、广泛性以及大众化社会影响。它的存在形式是以感情、情绪以及风俗习惯等方式进行。同时从具备着长期性效应和方法体现,可以通过宣传,教育的方式进行大众化自觉意识的提升。下面分析一下社会行为的表象,本身行为也是通过外在的表现才能够更好的了解或者把握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序列、、求偶行为、、利己行为等。心理活动存在着自发性或者意识性,其实出于本能的心理活动也是心理活动的一种表达方式。而从实际的角度分析,社会心理的影响更深远,同时社会行为也是人最重要的行为组成。  千万不要小瞧心理咨询师的作用,因为它可以准确的分析和研究其中心理活动以及与之相对应的行为活动,因为的心理活动效力非常大,同时行为的影响也是很大的。是研究的重点,也是解决求助者困惑的主要内容。
社会行为分类
归纳起来。动物的社会行为包括:序列、、求偶行为、和亲杀行为。
社会行为社会行为:优势等级序列
什么是序列?在这个社群动物里面,我们可以经常看到动物会有的欺软怕硬、恃强凌弱的这些现象。比如像栖息地,你要到海滩上去看一看,在湖边上去看一看螃蟹生活的时候。尤其是海滩上,早上太阳刚刚上来的时候,你耐心在海边上搬个凳子等着它。螃蟹一起出动了,出动了以后,你就看那个大螃蟹出来以后,是八个爪子把自己的肚子撑起来,是离开地面的,它的腹面是离开地面的,挥舞着大钳,横行霸道。那么比它小的弱者,见了它以后,就得把八个爪子平铺在地,把腹部贴在地上,老老实实做出了一个臣服的样子。它不敢挺起肚子,如果它要挺起来那就要挨打了。张牙舞爪的螃蟹,如果遇到更大的螃蟹,它也得老老实实地把腹部贴到地面去,把爪子、把两个大钳要收下来。假如它要是不认识对方,不知道对方厉害,它也可能会挺起肚子,挥舞着钳,那么就打吧。打到最后,很可能导致其中一只螃蟹钳子就被揪了下来。所以我们有时候也会看到螃蟹没有钳子,有一个螃蟹没有钳子,就一个钳子、或者一大一小。小的因为它曾经经过一场恶劣的战斗以后,它把钳子搞丢了。打丢了以后,它又再生了一个,再生的当然是一大一小。不过我们在海滩再仔细看一看,包括我们平时吃的螃蟹,一大一小的钳子,或者一个有钳子、一个没钳子,这样的螃蟹数量并不多。也就是说,在社群社会里面,动物的社会里面,并没有那么多的螃蟹,就是那些螃蟹不会整天打架,不会整体把自己的钳子打丢,很少,其实倒是很少的。就包括我们看到的猴子,这些社群动物,它们既然居住在一起,不是为了打架而来,大家来自五湖四海,还是以讲究团结为重。
那么为什么大家能够基本维持一种和平,那种缺腿少胳膊的现象并不是常见,只是偶然见到。那就是因为这个社群动物当中存在着序列。我们把这优势等级序列定义也告诉大家,这个动物的社群当中,形成的一种等级制度,这就是优势等级序列。这种制度是动物凭着自身的实力通过竞争来占有相应的或者取得相应的地位。这样的话,就是从大到小,从强到弱来排序,这种序列就是等级序列。
比如说我们有时候也到农村去扶贫,号召农民去养鸡。结果有的农民讲了,说按照你们的要求,我们南大老师叫我们养,说草鸡的价格比较贵。草鸡需要一个特点就是散养,它就散养了,散养以后就发现,养得多了并不好,因为我到去看了一下。农户家说:我们家养了一百只鸡,他们家养了三十只,他们家养了二十只,他们的效益挺好,我们家的鸡一百只在一起下蛋,还不如他们下的多。怎么回事?后来我说那是你要给它分好几个鸡窝,搭好多个鸡窝。为什么?二十只到三十只鸡一个鸡窝才行,你那么多鸡摆在一起,这些鸡在一起要排队的,要打架的,它们要排名次的。可是它们排名次,因为太多了,记不住自己的位置,打了几天以后它又不知道对方是谁了,那就整天打吧。不过还有鸡群里面,所以我们就跟它讲了。还有,他说要把公鸡母鸡分开。这更不需要,不要分,因为什么?在一起的时候,公鸡母鸡不要分开。因为公鸡母鸡,他说那母鸡不是要受欺负吗!不是那么回事,母鸡它也排队,它的王后和公鸡也排队。比如说排了个王,鸡王。鸡王和鸡后呢,都是自己打出来的,这个母鸡能不能当王后,不取决于公鸡,跟人类不一样。人类皇帝点到哪个是王后谁就是王后,在鸡里边不是这样的,公鸡是不介入母鸡排队的。母鸡怎么打,公鸡是不介入的。同样公鸡打架也不依赖于母鸡的支持,是各干各的,就这么个情况
还有蜜蜂采蜜有采蜜舞,这个采蜜舞它通过跳这个舞蹈,跳8字舞和来告诉巢里其他的伙伴们,我发现了蜜源,那边有一片鲜花盛开的地方,有好多蜜大家去采。怎么样去采粉?怎么走,这条路怎么走?往哪边走?以多快的速度,多长时间你们能到了?正好就借用太阳和巢的角度它跳舞指示,于是大家都过去了。它不一定要带着大家去,它通过跳舞就能够指示,就能让它们知道蜜源所在的坐标。
社会行为社会行为:通讯行为
就是动物通过身体的直接的或者间接的相互接触,来进行信息交流的这个过程。触觉通讯实际上也是一个相当普遍的一种通讯方式。在自然界里面,有很多动物呢,是瞎子,是聋子,那怎么办?它们也要进行通讯,否则的话它们怎么能相互识别,相互见面呢?尤其在繁殖季节,对不对。这个时候是通过触觉通讯。
我们再讲最高等的动物,因为我们刚才讲了,触觉通讯对于那些又聋又瞎的动物,确实是这么回事,很重要的,而且是惟一的通讯手段。可是对于猴子来讲,他们有声通讯,有,同时也有触觉通讯。猴子在一起理毛,我们看,在一起理毛是很重要的。因为它们这个社会,维持它们社会的稳定,就是序列已经建立了,建立以后要维护它,那么怎么样呢?平时就有冲突,要解决这些冲突怎么办?就要在一起相互理毛,这个理毛实际上,我们以前讲猴子给猴子抓虱子,实际上它们有它们的意义,不一定是身上痒了要理。有时候不是真正生理上的需要,身体上的需要倒不是,而是一种心理上的行为上的需要。你看如果是地位平等,有两只公猴子地位是平等的,它们在一起相互理毛是表示一种友好,一种友谊,一种结盟,我给你理理毛,你给我疏疏毛。如果是小的公猴子对大的公猴子去理毛,地位低的对地位高的,那是表示一种讨好,巴结,所以拍马屁不是人类的专利,动物里也有,猴子也会拍马屁,下面我们再说的是第四种,化学通讯。化学通讯就是动物通过释放化学物质来传递信息的一种通讯方式。有些动物它们要划分领地,划分领地就是通过把自己的尿液排到标记物上,比如说一个土墩子,或者这颗树上。讲到化学通讯,我要给大家再讲一件事,就是说,我们现在养狗的很多,有很多居民家里养了狗。尤其是带出去散步的时候,它这边撒一点尿,那边撒一点尿,它不是一次把尿排光,到处撒尿,而且太不文明了。那么这一点呢,我们得给这些狗做一个公正的评价。它们不是不文明,这是它们一种本能表现。因为主人带它到哪里去了,它就以为那个地方就是它的势力范围。它的势力范围,它就要告诉其他的狗,这是我的地盘,因此它就要撒一泡尿。这个撒尿不是为了排泄的需要,是为了划分领地的需要。
电通讯是动物靠自身的电场变化,来测试周围环境的物体,感受周围的信息。这主要是一些低等的动物,它们在水里面,像鱼类,在水里面就是通过发散这种电力线。发散电力线以后,周围的物体可能要切割它这个电力线,那么它就能感受到这个物体它的性质是石头还是木头,是小鱼是猎物,还是敌人呢。这是一种,就是感知这个周围的环境,更重要的是它们彼此之间要进行交流,尤其在生殖季节,要相互识别呀。对方是雌的还是雄的,个体是大是小,适合不适合自己。如果不适合自己一个庞大的个体来了,像是同类,结果把自己吃掉,那不行,也得回避呀。所以它们也要,大小要适宜的。所以就通过这种电力线,电力线的大小密度都能让对方感受自己的性状,性质。
社会行为社会行为:求偶行为
求偶行为对生殖很重要。今天我们要讲的是动物表现的一些求偶行为,有的它不仅仅是交配生殖的这样一种意义,还有其他的一些意义。
第一个要跟大家谈的叫求偶炫耀。求偶炫耀我们先讲它的定义,就是说动物所表现出的吸引异性,排斥同性这样的一种行为或者是形态结构,这就是求偶炫耀。为什么要求偶炫耀?动物表现这种求偶炫耀有什么样的好处?我们这里给大家讲一下,求偶炫耀有哪些好处呢?
首先它有吸引异性的好处,第二个能排斥同性,当然不喜欢同性跟它竞争配偶资源。第三个就是促进异性的个体性腺发育,第四个是防止与异种个体杂交。因为求偶炫耀它不管是孔雀也罢,还是梅花鹿也罢,这种形态结构是有物种的特异性,那么就不会引起杂交,就是异种之间的杂交。第五个就是有利于暴露求偶者的弱点。比如说有一种野鸡,山里面的一种野鸡。这种野鸡我们叫雉。它为了在求偶季节,在生殖季节,在树林里边找到一个空旷的场地。那在这空旷的场地周围,那些母鸡一起就飞到树上去了,飞到树上干吗?在做观众,在看。然后空空的场地一会儿就来了好多雄性的野鸡,来了干吗?在这上面它们不是打架,它们是在比武。这个比武不是打,是比的跳舞。有的就跳得非常好看,有的就跳得非常难看。有的是飞到天上,在空中翻两个跟头。有的一个跟头没翻就摔了个鼻青脸肿。好了,这一方表演以后,表演完了,表演最好的野鸡,它趾高气扬地出去了,走出这个场地。于是有一大群的母鸡就跟它跑了。也有的就是因为它表演很糟糕,也可能它刚刚第一次登台表演,刚刚性成熟,所以不行,所以它走出来的时候没有一只母鸡跟它走。因此,它只好勤学苦练,明年再来吧。这就是暴露了求偶者的弱点。这样雌性个体就可以做出最佳的选择。
求偶行为里面还有一个内容要讲的就是同性恋。动物界中,存在着同性恋的行为,从鸟类到哺乳类都有这样的现象被发现。当然还有更低等的,像两栖动物也有。当然它可能是像蟾蜍,就是它看不见,不知道对方是雌的是雄的时候,它也会去抱对。
这里我们就谈一下动物为什么有同性恋,它肯定有它的生物学的意义。首先,第一个是抑制攻击,对攻击具有抑制性。动物群体之间经常发生冲突,就是我们前面讲到的对抗性冲突。因此,自然要同居在一起,又不能发生这种对抗,那怎么办?自然就会要有一些抑制这种对抗性攻击的行为产生。其中就是交换物品,对唱山歌,在一起跳跳舞,相互理理毛发,相互拥抱等等这一系列跟求偶的行为很相似。像、、矮黑猩猩在一起就容易打架,一旦为了小事就会打,打得头破血流。但是它们也很快就平息了,为什么呢?有时候就是通过一种求偶的,或者性行为来把这个事情平息掉。这是第一个功能,就是生物学的意义。
第二个功能呢就是能量释放,或者叫缓解紧张。在交配季节的时候,找不到配偶的单身汉,它可能会受到附近的其他的同类的这种求偶行为和的影响,受到这种刺激,它也就也要去找对象。它找不着,它是在一个同性别的群体里面,怎么办?就可能会发生同性恋。这个我们以罗伦斯做的一个实验为例子。罗伦斯他是这样子的,把两个斑鸠放在一起,一个雄斑鸠,一个雌性斑鸠,因为有了雌性斑鸠了,雄斑鸠就会向雌性斑鸠求偶。好了,等它向雌性斑鸠求偶的时候,求偶的行为已经发生。好,然后我们再把雌性斑鸠拿走,一拿走以后,它求偶行为已经发生了,要进行到底呀,那怎么办?这个时候,公的斑鸠找不到母斑鸠,它就急呀!在笼子里边到处转,看到一只公鸡,它就向公鸡求偶。尽管公鸡不理它,但是它也去求偶。最后怎么办呢?把这个公鸡也拿走,拿走以后,最后它没办法了,它对一堆抹布再求偶。地上正好有一堆抹布,它就对着这个抹布求偶。反正是逮着什么,抹布或者拖把它都可以去求偶。它的求偶特点很简单,就是围绕着这个目标物打转转,翅膀朝下拍,头一点一点就围着它转,甚至就会爬到拖把或者抹布上面去,然后做出这种交配的姿态。甚至最后罗伦斯还发现,这个行为学家很有意思,把抹布也拿走了,空着场地,看你怎么办?结果它就在空场地上去求偶。因为求偶的行为已经被引发了,引发了以后它就不能够终止,它要完成它的求偶行为乃至到了。所以像这样的一个动物,你说它要是遇到了一个雄性的斑鸠它能够不求偶吗?所以这种环境自然就诱导了它发生同性恋。
下面,我们来讲一下动物的婚配关系和策略。是指种群内婚配的各种类型,动物求偶以后,就举行婚礼了。举行婚礼了就成家了吧,成了家以后,这种家庭有多种形式。但是最基本的有两种类型,一种就是一夫一妻制的,叫做家庭幸福策略,一夫一妻制。这个一夫一妻制,我们叫家庭幸福策略。是什么意思呢?是指雌性的个体考察并且选择对家庭忠诚眷恋的雄性个体。具体表现在雌性个体采取了彷徨、等待的一种被动形式。即使它愿意,它也忸怩作态,坐在那儿长久等待。因为什么?它要让求偶的雄性个体要尽可能去表演,表演它的这些求偶行为,表演出来,同时还要做出巨大的难以重复的工程项目。什么意思呢?就是你要把这个巢搭得很大,很漂亮,然后布置居室美化环境等等。就是说你把这个巢搭很大,找到很足够的食物,让你就再也没有能力去筑第二个巢。否则的话,筑了二巢你就会包二房,那不行。所以,这个就是家庭幸福策略。所以这是雌性的个体它有这个权利来选择。这里我们就讲了,就是说就像人类的早期社会,彩礼现象,收彩礼。女儿嫁给你,你要倾家荡产,你才能够送来这个,我才能把女儿嫁给你。从另外一个角度上来讲,你既然已经倾家荡产了,你只能娶我女儿一次,别人的女儿你就不能再娶了,因为你没有能力再娶了。这也是个有效的,是一种从最原始的目的,早期的原始的目的大概就是这么一回事
第二种形式,基本类型就是叫做一夫多妻制的。比如说像鸡,公鸡它可以。为什么可以妻妾成群?我们再看,这个母鸡它带了小鸡,它不管是孵蛋的时候,不管它是孵蛋,还是孵出小鸡以后带小鸡,它是不会让公鸡靠近的,它不让公鸡介入。这个公鸡它无所事事,它当然去找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对吧?而且母鸡也不会计较,这就是一夫多妻制,是由雌性个体来选择的。
社会行为社会行为:利他行为
。有些个体为了群体的利益,或者其他的个体的利益,去牺牲了自己的利益,甚至是自己的性命。我们看过蜘蛛和螳螂它们的婚礼,蜘蛛螳螂的婚礼是非常悲壮的,那是指雄性而言,不是雌性。雄性的螳螂或者雄性的蜘蛛找到了对象以后很开心,不过很快婚礼一结束,它也没了。为什么?被雌性的蜘蛛给吃掉了,母蜘蛛会把它吃掉的。那么它愿意,它自愿,它自愿奉献自己的身体作为母蜘蛛的营养物质。这种是一种极端的。
养过小鸡的人都知道,这小鸡一旦见到食物的时候,它一边吃就一边发出叫声。发出什么样的叫声?发出食物召唤的声音,就是“叫叽 叫叽 叽 叽 叽”,这个声音就是食物召唤。发出这种声音以后,其他鸡听到这个声音就一起过来了。所以这几只鸡要是在吃的时候,在吃的过程中,它会不停地发出声音,不管食物是多,是少,够不够它们自己吃,都会把同类召唤过来一起吃。它的好处在哪里,小鸡身体很虚弱,很容易死掉,它饿了一两顿就会死掉。它找到食物以后召唤大家来吃,拯救了大家。第二天,别的小鸡找到了食物也会发出召唤,也会召唤它去吃。这样的话,就是它为大家、大家为它,这样的话,就形成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就共渡难关。可是长大了以后,你们看,长大了以后,它就不再召唤了,食物召唤就没有了。鸡长大了,不进行食物召唤了,找到食物就自己吃了这种极端的利己行为也来了。而且不但自己吃,别的鸡要是过来吃,它还要打走,还要凭着自己的实力把它打走,互相啄。为什么?自私。为什么它变得这么自私?怎么长大了就变得自私了?鸡之初性本善,长大了就变得那么坏,其实倒不是,我们还是用生物学的功能来解释。这个时候鸡长大了,长大了以后它性成熟了,它每天可以下蛋,每天可以拷贝自己的基因。拷贝自己的基因,比把食物省下来,给可能八杆子还打不着的这种亲缘关系的个体去吃,来得更有效了。因为它下的蛋不知道有百分之几的基因跟它相同,跟它下的蛋相同,还不如自己拷贝。所以这个时候它就自私了,这种自私是基因要它这么做的,是基因要它这么做的。基因命令它,命令这个载体,现在你必须自私,你必须顾自己,让自己的个体长得更好。小的时候就不行,要利他。当然了,我们并不是讲,长大的鸡都是自私的,什么样都表现自私。它有的时候也要表现利他,比如说来了,它会发出尖叫。就像草原的一样,发出尖叫,这种报警信号就是。
社会行为社会行为:利己行为
与相对立的是利己行为,我们这里要谈到有一个极端的利己行为,就是动物的亲杀行为。
我们先讲一下雄性,雄性杀婴行为,就是我们看过电视上面狮王争霸。两个狮子打架,打到最后,有一个老狮王被打败了,新的狮王占领了这个领地,这块地盘是它的,这个地盘上所有的母狮子都是它的妻子。好了,可是有的母狮子正在哺乳,正在为小狮子喂奶。那不行,它在喂奶,在哺乳期它就不可能进入发情期做它的妻子,怎么办?所以雄性的狮子就会想方设法把小狮子给咬死,这就是这种雄性杀婴行为。所以大家开始时想,公狮子干吗要把小狮子给咬死呀?那就是因为它要急于行使它狮王的特权。小狮子被咬死了,母狮子开始是抵抗,抵抗不了,就是没办法,只好面对现实。然后终止哺乳,也不再分泌了,然后就进入了新一轮发情期,就成为新狮王的嫔妃、王后。这是雄性。
亲杀行为我们讲第二个类型就是幼体相残。海洋里面有一种叫,虎鲨它一次性产卵,能够产一百多个这样的卵。然后在肚子里面,当然它是,要孵出小鲨鱼出来,可是最后孵出来的只有一条,只有一条。那么多幼鲨,有我们捕到一个母的虎鲨,肚子一剖开,里面有好多,有一百多条,甚至两百条幼体。可是它真正要是在自然界里,它要产下来,就产这么一条。其他的干吗去了?其他的都被一条最凶猛的虎鲨幼崽吃掉了,它在娘胎里面,就大开杀戒,就把它同胞姐妹们,兄弟们杀掉,然后吃掉,最后它出世了。它出来了,就是一个非常出色的、非常凶残的杀手。
最典型的例子。鸟的妈妈很自私,把蛋放在巢里面,然后,让大山雀给它养育后代。可是这个杜鹃鸟这个蛋孵出来的更加自私,自私到什么程度?它一出来以后,就把巢里面的其他的大山雀蛋给拱到巢外去。如果那些大山雀也孵出来了小鸟,那不管它是蛋还是小鸟,还是小的大山雀,它都一样把它们顶到巢外,摔死它们,就剩它一个。这样的话,大山雀义父义母精心饲养它一个,就喂着它一个。这也是幼体相残的一个典型的例子。还有一个,有些动物可以发生遗弃的行为。怎么遗弃呢?就是动物的群体或者家族对行为反常表现怪异的个体予以驱逐和遗弃。我们也不能用伦理道德来去评价,或者来判定它怎么做,它有它的生物学的道理。因为一个行为怪异的动物,变化了、怪异了,很可能是得病了。得了病怎么办?客观上讲,很可能会传染给全群,那就必须隔离。怎么隔离?它们也没有医院,就是大家离开你,你别跟着大家跑,你别混在群里面。你混进来害大家,所以把它抛弃掉。这是一个有效的隔离措施,因为行为表现怪异,或者容易生病的这样一些个体,至少可以说明它基因中可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这种个体在群体中繁衍下去,也是不利于这个物种的基因的扩大。动物的亲杀行为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它必然有它一定必然的因素,存在的必然的因素。生物总是要不断适应这个环境的改变,实际上能够较快适应环境要求的动物,它才能够在竞争中生存下来。
是社会行为的代表。卡尔·洪·佛烈希教授是世界知名的生物学家和养蜂人。40多年前,他用涂蜜的纸做训练实验时发现,只要有一只蜜蜂发现了这个蜜源,很快就会有许多、甚至几百只蜜蜂飞来。这些蜜蜂全是从第一只采食蜂的中飞来的,很明显是这只蜂在“家”里宣告了蜜源的发现。为了弄清楚真相,他制作了一个全靠在一侧的蜂箱,并在外面装上了玻璃,以便进行观察。
为研究第一只发现蜜源的采食蜂的行为,他在蜂箱附近放上一碟糖浆。当第一只蜜蜂飞来取食时,他在蜜蜂身上用颜色点上了记号,当这只蜜蜂飞回蜂箱后,它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大部分糖浆交给别的蜜蜂,然后跳起了佛烈希教授称之为“圆形舞”的舞蹈。它在一个地方转圆圈,一次向左转,即逆时针方向(见图13的实线部分), 一次,即顺时针方向(见图13的虚线部分),并且是十分用力的重复许多次。约半分钟后换到另外的地方,继续跳这个圆形舞,最后它总是要回到蜜源处再去吸糖浆。
当采食蜂跳舞的时候,靠近它的蜜蜂变得极为兴奋。它转圆圈时,有成群的蜂跟在后面,并把触角伸近它的身体。忽然间其中一只蜂转身离开蜂箱,其他蜜蜂也一只跟一只的转身飞离蜂箱,奔向蜜源。这些蜜蜂吸了糖浆返回蜂箱后,也跳起“圆形舞”。这样一来,在蜂箱内跳舞的蜜蜂愈多,出现在蜜源处的蜜蜂也就愈多。很显然,蜜蜂在蜂箱里的舞蹈,是报告在什么地方有食物存在。
佛烈希教授在蜂箱附近的东、南、西、北四个方位上都放上了同样盛糖浆的碟子,结果采食蜂在蜂箱里开始跳“圆形舞”。几分后,新的采食蜂同时出现在所有的糖浆碟上,这说明“圆形舞”只是通知同伴说:“飞出去到蜂箱附近找去。”并没有说到哪个方位上去找。
佛烈希教授在距蜂箱10 m及300 m的两个地方给食时,发现在10 m给食处加上记号的,回巢后跳“圆形舞”,而从更远的给食处回来的蜜蜂,却跳着另一种完全不同的舞蹈。它们先作短距离的直线奔跑,腹部也迅速的左右摇摆,然后向左转一个360 °大弯,再向前直跑,然后又向右转一个360°大弯,这样反复几次。他称这种舞蹈为(即“8”字摆尾舞)(图14)。
图 14 “8”字摆尾舞
图 15 蜜蜂摆尾舞导向
摆尾舞不但宣布远处有丰富的食物,而且通知食物距蜂箱有多远。经3 885次观察的结果表明,距离是以在一定时间(15 s)内转身次数的多少来精确地指示出的。从100 m处取食回来的舞蹈蜂,在15 s内舞了9~10个整圈;200 m处是7圈;1 000 m处是4圈半;而6 000 m处则只有2圈。可见,蜜源距离近,舞蹈圈数多,距离越远,圈数越少。如果有风,并且采蜜的方向是逆风,蜜蜂舞蹈速度减慢,顺风时则加快。
实验证明,蜜蜂在表演摆尾舞时,能以太阳为准,指示出取食的方向(图15)。当太阳和蜜源在同一方向时,蜜蜂在摆尾舞的直跑中头朝上。当太阳在蜜源相反方向时,则头朝下跑。当蜜源在太阳左边时,蜜蜂舞蹈的直跑线与地球引力线成逆时针方向的角度。当蜜源在太阳的右边时,蜜蜂舞蹈的直跑线在地球引力线的右边成顺时针方向的角度。
在信息传递活动中,另外一种信息的来源是花的香味。有迹象表明,这些气味黏着在躯体富有蜡性的上。在侦察蜂跳舞的过程中,其他的有充分的机会闻到那种香味,随后当它在田间“寻找”时,就会有选择地对这种气味作出反应。有些科学家认为这样的传达方法可能和舞蹈本身一样有效。
社会行为心理学
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将人的社会行为分为三类:
(1)由寻求健康的本能所驱动的行为。人的首要本能是保持自己的健康,所以必然是首先回避那些使自己产生身心不适行为。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都自发地追求个人最健康的行为方式,由此便产生整个社会的宏观上的行为特征和文化、文明现象。就比如经济学中说的,每个人都追求自己的经济效益,结果形成了整个社会宏观上的经济繁荣。
(2)外界因素影响后,由个人所体现出来的社会行为:感觉,思维等
(3)由个人所体现而属于群体性的社会行为:从众,等
(4)由群体体现的社会行为:合作,竞争等。
社会规范论用普遍规范来解释人类的社会行为,人类社会存在的普遍性的道德准则有:规范、社会责任规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6年社会现象有哪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