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手机阻断亲情年味民族风 移动互联时代,年味在哪

  超八成受访者认为,现在年轻人的家庭观念大不如前;半数感慨,不少年轻人下班后更热衷外出聚餐搓麻。
  家庭聚会玩手机,亲属有难不愿帮,一到放假就出游,每天下班晚归家……随着国际家庭日(5月15日)的临近,一些人开始反思自己的家庭观。
  上周,一项调查显示,超九成(92%)受访者感觉当前年轻人的家庭观念普遍淡薄。仅8%的认为这样的年轻人“比较少”或“非常少”。
现象一:家庭聚会的“低头族”蚕食亲情
新年收假,大伙儿见面聊得最多的就是这个年过得如何。可不少人的答案却是,感觉这年味是越来越淡了。家人团聚都是各自玩手机,手机、网络似乎在家庭聚会的时候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爹亲娘亲?我看没有手机亲!现在的小孩啊,离开电脑手机都"活不了"了。”说起今年春节拜年的事情,市民陈大爷就摇头不已。今年儿女相约在同一天到家里拜年,结果许久没见的两个小外孙,糖果也不要,一来到他家便打开电脑玩游戏,直到吃饭才肯停下来。对此他颇有微词:“我们这里拜年的习俗是进门奉上茶水,大人给香烟,小孩子给吃的,大伙坐下来吃点年货聊聊家常交流一下感情,随后再一起吃饭。但这次无论是儿女还是外孙,一进门聊了几句,要么找电脑要么玩手机。”
现象二:网络社交多易发信任危机
网络聊天、微信留言、微博互动……伴随着互联网的日益发达,社会圈子显得越来越小,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更加便捷,但是随之而来的家庭矛盾随之增多。
  “我老公整天挂在网上,跟别的女同志聊天,真不知道他们在聊些啥,有时不经意间我会看到许多暧昧语言。”顾女士坦言,现在网络越来越方便,但同时也让夫妻之间无形中产生了许多吵架源,久而久之彼此的信任越来越少。
亲情岂能不如WIFI?
   WIFI固然好 亲情更重要
WIFI更该收到亲情的信号
   亲情不如wifi岂可“逆适应”
给亲情找一种新的表达方式
教教你的老父母如何使用智能手机吧
百年家训替代黄荆棍
夫妻相处怎样才能和睦?婆媳之间怎样才能相安无事?武隆县羊角镇石床村的杨兴明一家,处理这些关系全靠传承了一百多年的家训。这个幸福的大家庭已五世同堂,在重庆市十大“最美家庭”评选中榜上有名。
手绘9页说明书教父母用微信
现在微博、微信等新的交流平台不断出现,不少父母也希望通过这些方式来关注自己的孩子,但是年纪稍大的父母并不像孩子一样能够熟练的操作使用。近日,有网友在微博上爆料称其同学为了教父母学用微信,专门自制一本微信使用说明手绘本,并晒出手绘本照片。
抽时间多陪陪家人
一首《时间都去哪儿了》,唱红了多少人的眼圈,我们是否也会感慨时光荏苒,岁月无痕?是否酝酿很久却总迈不出回家看望父母和亲人的步伐?不少市民也都感慨时间都被工作占据了,而没能好好为双亲尽孝,没能好好陪陪孩子、老婆或老公,成为了大家心里最大的遗憾。
国际家庭日的由来
 日,第44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一项决议,宣布1994年为国际家庭年,1993年纽约特别会议提出从1994年起每年5月15日定为国际家庭日(International Day of Families),以此提高各国政府决定和公众对于家庭问题的认识,促进家庭的和睦、幸福和进步。
如何融入孩子的社交圈
北京大学 深圳研究生院人文学院副院长于长江:互联网是一个双刃剑,网络不是简单的造成人们的隔阂,它也使得人们更充容易进入别人生活了,在原来没有网络的时候,年轻人和长辈的关系也是这样微妙,就是他有时候希望你介入,有时候他不希望你介入,现在网络大家都可以用这个工具更多介入,也可以更多的去交流,也可以去回避。
实际上网络促成了年轻人和其他社会成员的交往增加了。而长辈也是一样,每个人的交往空间都增加了,我觉得在这个情况下,如果说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大家把这个问题提出来,要摊开放到桌面上来谈,我觉得这样会更容易形成共识,而不是就是把这个事情好像老当做一个个人的或者个别的事情,或者越是形成公众讨论状态越好,这个问题越容易达成共识。
纵观世界家庭
网友说“家”
@网友“老王”:儿孙健康,家庭关系融洽,就是幸福。
“老王”就是平淡而幸福的人,他和老伴是普通的退休工人,儿子、媳妇在厂里上班,虽然生活条件一般,但“老王”却觉得很幸福,尤其是别家难处的婆媳关系,他们家却处得很好。“媳妇就是我们的女儿,很孝顺。”“老王”说,有一次老伴随便说了下想买个保健洗脚盆,第二天媳妇就送过来了。这事老伴很感动,虽然有时候在对待小孙子的教育问题上,他们和儿子、媳妇想法不一样,但都能相互理解,不会带来什么大的争执。
@网友“小新”:事业很重要,但他要是能常常陪我,这才是幸福。
“小新”今年43岁,丈夫是个生意人,儿子在国外读书,家境殷实,在外人看来她家庭生活幸福、美满,但问及是否幸福时,“小新”却毫不犹豫地回答“不幸福”。
“小新”说丈夫拼事业的劲头很足,天天都忙,“基本上晚上我睡觉了,他还没回来,早上我去上班了,他还没醒。”虽然她很能理解正是因为有丈夫的事业在,他们一家才能过上舒适的生活。但每次看到别人一家三口逛街时,她就特别希望丈夫也能常常陪她,而不是因为忙着事业忽略她。
@网友“追影”:幸福是个人化的感受,要学会让家庭幸福的本事。
每个人对幸福定义不同,但从调查看,各个家庭不幸福的原因却大致相同,应酬太多、缺乏沟通交流、不能陪伴父母左右等。
“这些问题每个家庭都会有,我们关键是要学会让家庭幸福的本事。”“追影”说,其实很多时候个体的幸福感只是一瞬间的,如何把这稍纵即逝的幸福感放大,让每个家庭成员沉浸在幸福中却是一门每个人都要学习的学问。
“家庭成员的相处过程中要宽容、沟通,更重要的是培养共同的兴趣爱好,不能各干各的。”“追影”说自己喜欢摄影和旅游,在她的影响下,现在每个周末一家子都会出门玩一次。实在没时间,哪怕去西区公园拍拍照也很开心。家庭氛围好了,不仅夫妻、婆媳关系好了,也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李银芝:总有一个人默默地对你好,那是最大的幸福。
李银芝说,她患有皮肤病,每年到了秋天的时候,手上就会皲裂,疼痛难忍。那些年丈夫也是陪她去了北京、上海等各大医院。“有一个人总是默默的对你好,那是最大的幸福。”李女士表示,有次坐火车的时候,因为疼痛自己连鞋带都没法系,这一切都被丈夫看在眼里,他每次都默默地给她系好了鞋带,那时她感动得泪流满面,体会到了幸福的含义。在李女士看来,事业和家庭都很重要,但只有经历过苦难之后才会发现,如果在两者之间必须进行选择的话,她会选择后者。因为有了家庭,才有前进的动力。人民日报微议录:移动互联时代,年味在哪
  今年过年,“抢红包”火遍大江南北,让春节这个传统味十足的节日,添上了几分移动互联的现代色彩,也引来大家的思考:进入移动互联时代,年该怎么过?传统的年味儿,会不会被“抢红包”冲淡?“数字年味”会成为新的“年俗”吗?
  本期微议录,让我们一起听听微友们的看法。
  参与互动,请关注“人民日报评论”(微信号:rmrbpl)和本版。
  ――编 者
  别让手机阻断亲情
  浙江湖州 钱夙伟
  数字时代,也不会改变回家这一过年永恒的主题。当然,不少人回家后,却是与手机“厮守”,起床摸手机,睡前看手机。去年,一位妈妈看到回家的儿子不停翻手机,写下一封《我们只想你能陪我们说说话》的信,让人感慨:“手机联通了世界,但阻隔了亲情。”
  对许多父母来说,或许并不缺物质上的温饱,缺的是精神上的慰藉。游子归来,父母最期盼的就是与儿女亲情交融。多陪父母说说话,是所有父母们最渴望得到的“礼物”。子女陪伴在老人身边,其乐融融,是最大的年味。毕竟,亲情是过年永远的内涵。
  有人认为诸如“抢红包”是年味的“与时俱进”。但当老人看到子女为“抢红包”而冷落了自己,子女固然尽兴,老人们倍感失落,如果这是年味,那么也会因为亲情的流失而变味。手机确实让人难以割舍,但当手机与亲情无法兼顾,还是请把手机搁在一边,呵护亲情,这才是真正的春节。
  “数字年味”一片新
  湖南怀化 王 捷
  网络春晚,图文并茂的qq、微博、微信拜年和祝福,参与“抢红包”……今年春节,呈现出一片新的味道。
  数字时代,年俗和文化也在发展和变化。以“抢红包”为例,这种移动互联时代的新兴拜年方式,把传统年俗文化与现代生活结合起来,刷新、升级乃至颠覆了传统的“红包文化”,给过年文化增添了“新鲜血液”。据统计,除夕当日,微信红包收发总量达到10.1亿次。远隔千里,也可以收到“红包”,收到一份祝福;久不联系的朋友,在“抢红包”中重忆往昔,追叙旧情……这些新变化,何尝不是一种“数字年味”?
  当然,“抢红包”游戏在引发全民狂欢的同时,也引发舆论质疑。有的人被“抢红包”绑架,银行卡瞬间“被绑定”;有人抢到“波音代金券”,遭到吐槽。最受诟病的当数有的人专注于“抢红包”而冷落了亲人,妨碍了亲情交流。对于这些问题,也是“数字年味”要成为一种新传统,必须迈过的坎。
  不变的年味是憧憬
  安徽合肥 高国春
  没有过年的时候大家都想着、盼着过年,可一过完年,不少人又感到,年味寡淡,一年不如一年。年味都去哪儿了?
  其实,年味就在你我身边,就在我们的一言一行中,就在不经意的期盼里。小时候,商品缺乏,家里若能经常吃上白面馒头、一个礼拜能吃上一顿肉,就算奢望了;穿衣服也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更不用说赶时髦穿新衣了。正因如此,那时,一年365天,唯一寄托念想的便是过年。因为无论生活怎样困难,收成是否良好,餐桌上总会多一碗平时见不到的红烧肉、两盘水饺,穿上盼了一年的新衣。这种体验,其实就是年味。
  年味既是一种体验,也是一种心态。时代在变,移动互联已经走入千家万户,从走家串户到微信拜年,从线下相聚到线上沟通,彼此祝福的方式或许改变了,有些年俗或许消失了,但对亲人的团聚、对来年的憧憬,却从未改变。这种心态,不也是年的味道吗?
  《 人民日报 》( 日 05 版)
[责任编辑:王振龙] 标签:|||||||||||
最新播报:
移动互联时代,年味在哪?
  今年过年,“抢红包”火遍大江南北,让春节这个传统味十足的节日,添上了几分移动互联的现代色彩,也引来大家的思考:进入移动互联时代,年该怎么过?传统的年味儿,会不会被“抢红包”冲淡?“数字年味”会成为新的“年俗”吗?
  本期微议录,让我们一起听听微友们的看法。
  ——编 者
  别让手机阻断亲情
  浙江湖州 钱夙伟
  数字时代,也不会改变回家这一过年永恒的主题。当然,不少人回家后,却是与手机“厮守”,起床摸手机,睡前看手机。去年,一位妈妈看到回家的儿子不停翻手机,写下一封《我们只想你能陪我们说说话》的信,让人感慨:“手机联通了世界,但阻隔了亲情。”
  对许多父母来说,或许并不缺物质上的温饱,缺的是精神上的慰藉。游子归来,父母最期盼的就是与儿女亲情交融。多陪父母说说话,是所有父母们最渴望得到的“礼物”。子女陪伴在老人身边,其乐融融,是最大的年味。毕竟,亲情是过年永远的内涵。
  有人认为诸如“抢红包”是年味的“与时俱进”。但当老人看到子女为“抢红包”而冷落了自己,子女固然尽兴,老人们倍感失落,如果这是年味,那么也会因为亲情的流失而变味。手机确实让人难以割舍,但当手机与亲情无法兼顾,还是请把手机搁在一边,呵护亲情,这才是真正的春节。
  “数字年味”一片新
  湖南怀化 王 捷
  网络春晚,图文并茂的QQ、微博、微信拜年和祝福,参与“抢红包”……今年春节,呈现出一片新的味道。
  数字时代,年俗和文化也在发展和变化。以“抢红包”为例,这种移动互联时代的新兴拜年方式,把传统年俗文化与现代生活结合起来,刷新、升级乃至颠覆了传统的“红包文化”,给过年文化增添了“新鲜血液”。据统计,除夕当日,微信红包收发总量达到10.1亿次。远隔千里,也可以收到“红包”,收到一份祝福;久不联系的朋友,在“抢红包”中重忆往昔,追叙旧情……这些新变化,何尝不是一种“数字年味”?
  当然,“抢红包”游戏在引发全民狂欢的同时,也引发舆论质疑。有的人被“抢红包”绑架,银行卡瞬间“被绑定”;有人抢到“波音代金券”,遭到吐槽。最受诟病的当数有的人专注于“抢红包”而冷落了亲人,妨碍了亲情交流。对于这些问题,也是“数字年味”要成为一种新传统,必须迈过的坎。
  不变的年味是憧憬
  安徽合肥 高国春
  没有过年的时候大家都想着、盼着过年,可一过完年,不少人又感到,年味寡淡,一年不如一年。年味都去哪儿了?
  其实,年味就在你我身边,就在我们的一言一行中,就在不经意的期盼里。小时候,商品缺乏,家里若能经常吃上白面馒头、一个礼拜能吃上一顿肉,就算奢望了;穿衣服也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更不用说赶时髦穿新衣了。正因如此,那时,一年365天,唯一寄托念想的便是过年。因为无论生活怎样困难,收成是否良好,餐桌上总会多一碗平时见不到的红烧肉、两盘水饺,穿上盼了一年的新衣。这种体验,其实就是年味。
  年味既是一种体验,也是一种心态。时代在变,移动互联已经走入千家万户,从走家串户到微信拜年,从线下相聚到线上沟通,彼此祝福的方式或许改变了,有些年俗或许消失了,但对亲人的团聚、对来年的憧憬,却从未改变。这种心态,不也是年的味道吗?
[责任编辑:
来源:新闻热搜榜更多公众号:gh_4ee宁都电视台官方公众号
讲好宁都故事 传播好宁都声音
这里让您读懂宁都最新文章相关作者文章搜狗:感谢您阅读【年味】回家过年,莫让手机隔绝了亲情……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由网友投递产生,如有侵权请联系 ,会第一时间为您处理删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暖暖亲情浓浓年味活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