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诗笺释 pdf真的有诗无词吗记三首署名陈寅恪诗笺释 pdf的词作

  摘 要:陈寅恪先生在《柳如是别传》“缘起”中有一首《咏红豆》,叙述了其笺释钱谦益与柳如是因缘诗的缘由。陈寅恪先生的诗素" />
免费阅读期刊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陈寅恪《咏红豆》诗的古典与今典
2014年11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 要:陈寅恪先生在《柳如是别传》“缘起”中有一首《咏红豆》,叙述了其笺释钱谦益与柳如是因缘诗的缘由。陈寅恪先生的诗素以既擅用古典、又含有今典见长。古典,即旧籍之出处;今典,即当时之事实。通过释古典与考今典的方式对这首《咏红豆》诗进行笺释,能够深入了解陈寅恪先生笺释钱柳因缘诗的旨趣,同时能更加客观地认识其《柳如是别传》的撰述主旨和思想寓意。 中国论文网 /5/view-6327571.htm  关键词:《柳如是别传》 《咏红豆》 古典 今典   《咏红豆》   陈寅恪   东山葱岭意悠悠,谁访甘陵第一流。   送客筵前花中酒,迎春湖上柳同舟。   纵回杨爱千金笑,终剩归庄万古愁。   灰劫昆明红豆在,相思廿载待今酬。   明末清初,钱谦益与柳如是居于红豆山庄,“其地在常熟小东门外三十里之白茆”。钱谦益与柳如是因红豆而结缘,钱谦益八十大寿时,柳如是为他写下了《红豆诗》:“院落秋风正飒然,一枚红豆报鲜妍……春深红豆数花开,结子经秋只一枚……秋来一颗寄相思,叶落深宫正此时。”钱谦益也有“临风一语凭相寄,红豆花前每忆君”等诗句。三百年后,陈寅恪先生因偶然机会,得到一颗钱氏故园中的红豆,竟萌生笺释钱柳因缘诗的想法,“遂赋一诗咏之,并以略见笺释之旨趣及所论之范围云尔”。二十年后,陈寅恪终于在艰难的条件下撰成了《柳如是别传》。   一、“东山葱岭意悠悠,谁访甘陵第一流”笺释   首句“东山”用了东晋宰相谢安的典故。谢安是东晋时期的宰相,曾隐居在东山,后来出山做官,遂有“东山再起”的典故。李白写了很多关于谢安的诗句,如《永王东巡歌》:“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靖胡沙。”“东山”同时也暗含了谢安东山之妓的故事。故事见于《世说新语》中的记载:“谢公在东山蓄妓,简文曰:‘安石必出。既与人同乐,亦不得不与人同忧’。”“东山”的今典出自1954年陈寅恪《钱受之东山诗集》末附《甲申元日》中的“衰残敢负苍生望,自理东山旧管弦”以及《戏题一绝》中的“谁为谢公转一语,东山妓即是苍生”之句。   “东山葱岭”原句出自柳如是《庚辰仲冬访牧翁于半野堂,奉赠长句》一诗。原诗如下:“声名真似汉扶风,妙理玄规更不同。一室茶香开澹黯,千行墨妙破冥 。竺西瓶拂因缘在,江左风流物论雄。今日沾沾诚御李,东山葱岭莫辞从。”“东山”与“江左”相关,“葱岭”与“竺西”相关,文思贯通,比喻贴切。   “莫辞从”典出李梦阳的《限韵赠黄子》末句:“老体幸强黄犊健,柳吟花醉莫辞从。”钱谦益曾用“庄雅”二字来评价这首诗。钱谦益有清客,名程松圆,程松圆在《次牧斋韵再赠》中称赞柳如是多才多艺:“弹丝吹竹吟偏好,抉石锥沙画更雄。诗酒已无驱使分,熏炉茗 得相从。”柳如是曾把钱谦益比作风流宰相谢安,并以弹丝吹竹的东山之妓自比,极大地迎合了钱谦益当时的心理,钱谦益遂将柳如是视为寻觅了半世的红颜知己。   “悠悠”,用了《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之古典。“悠悠”表达柳如是对钱谦益深切的思念之情。钱谦益《东归漫兴》中有“此福天公知吝与,绿章陈乞莫悠悠”,正是表达了这样一种思念之情。   “甘陵”典出范晔《后汉书?党锢传序》:   初,桓帝为蠡吾侯,受学於甘陵周福,及即帝位,擢福为尚书。时同郡河南尹房植有名当朝,乡人为之谣曰:“天下规矩房伯武,因师获印周仲进。”二家宾客,互相讥揣,遂各树朋徒,渐成尤隙。由是甘陵有南北部,党人之议,自此始矣。   后来“甘陵”指士大夫结为朋党。钱谦益《哭稼轩留守相公诗一百十韵,用一千一百字》中有“甘陵录牒寝,元 党碑镌”一联。此句可作为“甘陵”的今典。   “第一流”典出李清照《鹧鸪天》中的“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畿社诸贤以东汉甘陵自比,而钱谦益是当时畿社的领袖,所以自然被称为“甘陵第一流”。   “东山葱岭意悠悠,谁访甘陵第一流”,叙述了崇祯十三年冬柳如是访钱谦益于半野堂,并作《庚辰仲冬访牧翁于半野堂,奉赠长句》一事。《牧斋遗事》对此事有详细记载:   柳如是“驾扁舟来虞,为士人妆,坐肩舆,造钱投谒。易杨以柳,易爱以是。刺入,钱辞以他往,盖目之为俗士也。柳于次日作诗遣 投之,诗内微露色相。牧翁得其诗大惊,诘阍者曰:昨投刺者,士人乎?女人乎?阍者曰:士人也。牧翁逾疑,急登舆访柳于舟中,则嫣然美姝也。因出其七言近体就正,钱心赏焉。视其书法,得虞褚两家遗意,又心赏焉。相与絮语者终日”。   二、“送客筵前花中酒,迎春湖上柳同舟”笺释   “送客筵前花中酒”一句,指崇祯十三年庚辰,十二月初二之夕半野堂文 一事。在座者包括钱谦益、柳如是、程嘉燧、徐锡胤等。此宴集实为迎接柳如是入住新落成的“我闻室”而设,兼送别来访的程嘉燧。   宴集上,徐锡胤有《半野堂宴集,次牧翁韵,奉赠我闻居士》云:“舞燕惊鸿见欲愁,书签笔格晚妆楼。开颜四座回银烛,咳吐千钟倒玉舟。七字诗成才举手,一声曲误又回头。佳人那得兼才子,艺苑蓬山第一流。”句中“佳人”与“才子”自然指柳如是和钱谦益;“舞燕惊鸿见欲愁”谓柳如是放荡风流的活泼举动,殊有逾越当日闺阁常规;“咳吐千钟倒玉舟”描写了柳如是的醉态。“中酒”是醉酒之意,“花中酒”形象地写出了柳如是在宴会上弹丝吹竹、度曲按歌以至酩酊大醉的姿态。   此句中的“送客”指程嘉燧。钱谦益与程嘉燧两人晚年交往甚笃,崇祯二年,钱谦益筑“耦耕堂”,特邀程嘉燧来此读书,两人诗之旨趣极相契合。据钱谦益《已卯除夕偕孟阳守岁》《戊寅除夕偕孟阳守岁》和程嘉燧《已卯除夕和牧斋韵》《戊寅除夕佛水山庄娥皇牧斋韵二首》等诗可知:每年除夕,二人共同守岁唱和已成旧例。崇祯十三年,程嘉燧前往牧斋家度岁,忽遇柳如是亦在虞山,遂狼狈归故里。半野堂文 上,程嘉燧心中是百般滋味,不得言说。   “迎春湖上柳同舟”,指崇祯十三年十二月廿四日至次年正月十三日立春,钱谦益与柳如是湖上迎春泛舟一事。钱柳二人关于此事的歌咏有很多:其一,钱谦益《迎春日偕河东君泛舟东郊作》:“罨画山城画舫开,春人春日探春来。帘前宿晕犹眠柳,镜里新妆欲笑梅。花信早随簪鬓发,岁华馀逐荡舟回。绿尊红烛残年事,传语东风莫漫催。”其二,柳如是《次韵奉答》:“珠帘从此不须开,又是兰闺梦景来。画舫欲移先傍柳,游衫才拂已惊梅。东郊金弹行相逐,南陌琼 度几回。最是新诗如玉 ,春风舞袖一时催。”此为“迎春湖上柳同舟”的古典。
  “同舟”二字屡见于钱谦益的诗作,《次日叠前韵再赠》有“新诗吟罢半凝愁,斜日当风似倚楼。争得三年才一笑,可怜今日与同舟。”《六月七日迎河东君于云间,喜而有述四首》诗中有“此时七夕移弦望,他日双星笑女牛。榜歌阑仍秉烛,始知今夜是同舟。”“同舟”的旧典则出自汉代刘向《说苑》“越人歌”中的“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之句,“同舟”传达了钱柳二人的真挚情意。   三、“纵回杨爱千金笑,终剩归庄万古愁”笺释   “纵回杨爱千金笑”中的“杨爱”即柳如是。柳如是曾数易其名,有多达二十余个名号。柳如是,初名杨影怜,曾一度称杨朝,字朝云。后用许尧佐《柳氏传》之“章台柳”故实,改“杨”为“柳”,易“爱”以“是”。后“钱宗伯一见惑之,买为妾,号曰河东君”。“千金笑”的故事在《柳如是别传》中有多处记载。《柳如是别传》引用钱肇鳌的《质直谈耳》中的《柳如是轶事》:   时有徐某者,知如之在畲山,以三十金与鸨母求一见。徐蠢人也,一见即致语云:“久慕芳姿,幸得一见。”如之不觉失笑。又云:“一笑倾城。”如之乃大笑。又云:“再笑倾国。”如之怒而入,呼鸨母,问:“得金多少?乃令此奇俗人见我。”知金已用尽,乃剪发一缕,付之云:“以此偿金可也。”   陈寅恪先生作了如下妙评:“李太白《白词》云‘美人一笑千黄金’,后来谢象三以‘一笑堂’名其诗集,钱牧斋垂死时《追忆庚辰东半野堂文宴》诗,有‘买回世上千金笑’之句。则此蠢人所费仅三十金,而换得河东君之两笑,诚可谓‘价廉物美’矣,岂得目之为蠢哉?”钱谦益于康熙二年癸卯所赋《追忆庚辰冬半野堂文燕旧事》中也有“买回世上千金笑,送进平生百岁忧”之句。   可见,“千金笑”用了《北方有佳人歌》中的“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及《长恨歌》中的“汉皇重色思倾国”“回眸一笑百媚生”,并陶庵诗中的“片云曾迷楚国,一笑又倾吴宫”等典故。河东君从“失笑”到“大笑”以致“怒”,其性情节操可见一斑。后来钱谦益在南京下狱,自乙酉五月至丁亥五月,三年时间河东君始终不言不笑,表示其不忘故国旧都之哀痛。   “终剩归庄万古愁”:“归庄”字玄恭、元公、悬弓,号恒轩、归乎徕、鏊鏖、山人,明代画竹名家归昌世之子,入清后更名祚明,著有《恒轩集》《悬弓集》《万古愁曲》等。归庄是钱谦益的门生和朋友,对钱谦益降清深表不满,因此钱谦益八十寿辰时,送来一副对联讽刺钱降清的行为:“居东海之滨,如南山之寿”。陈寅恪先生解释道:“鄙意恒轩此联,固用《诗经》《孟子》成语,但实从庾子山《哀江南赋》‘畏南山之雨,忽践秦庭。让东海之滨,遂餐周粟’脱胎而来。其所注意在‘秦庭’‘周粟’,暗寓惋惜之深旨,与牧斋降清,以著书修史自解之情事最为切合。”   “万古愁”之古典出自李白《将进酒》中的“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今典出自陈寅恪1959年《乙亥七夕作,前二日立秋》诗中的“年时总噪填桥鹊,一水终留万古愁”。“万古愁”借归庄的作品《万古愁曲》来抒发感情,陈寅恪像归庄写《万古愁曲》一样写作《柳如是别传》,同时这也是钱谦益降清后悔恨的万古情愁。由此可见,“万古愁”三个字是古典与今情的结合,有着“古今交融、真幻合流”的奇妙感受,贯通着浓厚的民族文化的忧患意识。   钱谦益之降清,是他一生最大污点。钱谦益晚年撰《蕉园》诗,对此颇为感叹:“蕉园焚稿总凋零,况复中州野史亭。温室话言移汉树,长编月朔改唐。闻人自伪三豕,曲笔天应下六丁。东观西清何处所,不知汗简为谁青。”陈寅恪在这首诗后论述道:“噫!牧斋在弘光以前本为清流魁首,自依附马、阮,迎降清兵以后,身败名裂,即使著书,能道当日真相,亦不足取信于人。”   “纵回杨爱千金笑,终剩归庄万古愁”:钱谦益纵使挽回了杨爱值千金的笑靥和她的心意,而自己始终不能摆脱亡明之哀思、降清之惭愧,令归庄等有志之士为其感到羞耻遗憾,终究只剩下了悔恨的万古情愁。柳如是坚贞决绝的爱国气节和钱谦益降清的怯懦行为形成鲜明对比,加深了陈寅恪对柳如是的赞许和对钱谦益的惋惜之情。   四、“灰劫昆明红豆在,相思廿载待今酬”笺释   “劫灰”的古典出自晋代干宝《搜神记》:   汉武帝凿昆明池,极深,悉是灰墨,无复土。举朝不解,以问东方朔。朔曰:“臣愚,不足以知之。试问西域人。”帝以朔不知,难以移问。至后汉明帝时,西域道人入来洛阳。时有忆方朔言者,乃试以武帝时灰墨问之。道人云:“经云:‘天地大劫将尽,则劫烧。’此劫烧之余也。”乃知朔言有旨。   “劫灰”比喻灾难后的遗迹。《柳如是别传》中有“多少诗人堕劫灰,期今免冶长灾”, 其中的“劫灰”即指灾难。“劫灰”的今典出自陈寅恪1939年《昆明翠湖书所见》中的“赤县尘昏人换世,翠湖春好燕移家。昆明残劫灰飞尽,聊与胡僧话落花”。从卢沟桥事变到完成《柳如是别传》,期间有二十多年的时间,这颗在昆明避难时买到的红豆依然保存完好。“自得此豆后,至今岁忽忽二十年,虽藏置箧笥,亦若存若亡,不复省视。然自此遂重读钱集,不仅借以温旧梦,寄遐思,亦欲自验所学之深浅也。”即为昆明劫灰之今典今事。   “相思廿载待今酬”之今典为:陈寅恪从买红豆到构思《柳如是别传》,一直到完成这部作品,历时二十多年。“披寻钱柳之篇什于残阙毁禁之余,往往窥见其孤怀遗恨……当日之士大夫,犹应珍惜引申,以表彰我民族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同时抒发了文化复兴之思,而《柳如是别传》的完成竟解了这“廿载”之思。   五、全诗通释   崇祯十三年,柳如是驾着一叶扁舟来到郁郁葱葱、钟灵毓秀的虞山,怀着对畿社第一流才子钱谦益的思念之情,改“杨”为“柳”姓,化为男子装,飘巾大袖,自称“柳儒士”,造访投谒了钱谦益。两人相见后互生爱慕之意。钱谦益用了十天时间为柳如是建了一座“我闻室”,留她守夜度岁。柳如是离开泊在山北桃花涧下的小舟,移居新落成的“我闻室”。钱谦益在半野堂举办了一场盛大的文,一来是为迎接新到的柳如是,二来是为送别即将离去的程嘉燧。在筵席上,柳如是弹丝吹竹、度曲按歌、越舞吴歌以至酩酊大醉,颇有太白遗风。寒冬过后,风到江南花满城,“海棠微雨,杨柳新晴”。钱谦益带着柳如是湖上泛舟,月下赏山,诗酒唱和。明清易代之际,柳如是曾一度劝钱谦益殉国,而钱谦益却变节归顺了新朝。此后钱谦益纵使挽回了柳如是千金的笑靥和她的心意,而自己始终不能摆脱哀思惭愧之情,令归庄等有志之士为其感到羞耻遗憾,终究只剩下了降清悔恨的万古情愁。而我经历了抗日战争这场大的劫难,在昆明避难时买到的红豆还保存完好,到现在写完《柳如是别传》也将近二十多年了,我要笺释钱柳因缘诗的相思之情和旧梦之思终于得到了酬答。   参考文献:   [1] 陈寅恪. 柳如是别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2] 陈寅恪. 陈寅恪诗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   [3] 刘义庆. 世说新语[M].广州:广州出版社,2004.   [4] 范晔. 后汉书(卷六十七)[M].北京:中华书局,1965.   [5] 刘向. 说苑(卷十一)[M].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   [6] 干宝. 搜神记(卷十三)[M]. 北京:中华书局,1979.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东方杂志》与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的传播--《山东大学》2011年博士论文
《东方杂志》与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的传播
【摘要】:自国门被打开后,随着清王朝的式微和崩溃,中华民族“向何处去”成了先进知识分子思考中国问题的重心。与此相伴随的是,当国人睁眼看世界、尤其是戊戌变法失败后大规模走出国门的时候,无论是是改良派的康有为、梁启超,还是革命派的孙中山等人,他们看到了西方发达国家也并不是原先所想象的那样完美,即欧美发达国家的资本主义体系已是百病丛出、病魔缠身,尤其是资本和劳动的对立使得工人运动此起彼伏,社会革命似指日可待。从世界潮流发展的大趋势下,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思考自己民族命运和前途的时候,大都选择了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尽管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并不一致。从此,社会主义成了国人的主导用语,以致在近代中国思想界的领军人物中,提倡或拥护社会主义的大有人在,公开反对社会主义的则很难找到。
本论文的名称表明,笔者所着力探讨的,是民主革命时期中国为什么选择了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这一“老话题”。对此,无论是中共党史研究、中国革命史研究抑或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的研究中,学者们都已取得了非常丰富的研究成果,有的甚至可以说已是汗牛充栋。本文以《东方杂志》为研究对象,着力探讨二十世纪上半叶即民主革命时期,围绕在《东方杂志》周围的知识分子群体对社会主义有关文本的译介和解读以及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认知,等等。首先,创刊于1904年终刊于1948年的《东方杂志》,从时间阶段上看,恰好经历了课题所选择的时间阶段,这为研究提供了翔实的材料:其次,时至今日,学界对《东方杂志》丰富的思想资源尤其是关涉社会主义思想方面的材料发掘与文本解读,与其当时显赫的社会影响相较,尚属薄弱,仍是一块有待从整体上进行开垦的处女地;最后,围绕在《东方杂志》周围的那些一直保持着自己独特的立场和思想文化品格的知识分子,对社会主义及苏联社会主义实践同样有着自己的认知和解读。所以,这笔丰富的文化资源遗产值得我们好好发掘和珍惜。因而,全面把握和理解社会主义在中国传入、传播、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以及中国知识分子接受社会主义的思想轨迹,《东方杂志》是绕不开的。
探求中国社会发展和民族自身解放之路,是围绕在《东方杂志》周围的知识分子的出发点和内驱力。因此,中国必须要走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东方杂志》上的主导声音,也是那个时代的共识。但对中国要什么样的社会主义以及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解上并不完全一致,这尤体现在不同学者在《东方杂志》上所展开的学理讨论和争鸣。这一点恰恰凸显了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的重要性。因而,学者们在《东方杂志》上对不同流派社会主义的介绍和评析,自然是本论文关注的重点之一,它构成了论文上篇部分即理论部分——关于社会主义的流派与理论;不唯此,学者们在《东方杂志》上对国统区民生主义两大纲领——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实践和学理的评析、对十月革命后苏俄所陆续改行经济政策的一波三折的原因及其成效尤其是对苏联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模式利与弊的不同解读和争论,更是我们今天要好好珍惜的一份宝贵的思想资源。可以说,它对于理解邓小平所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历史主义的理解,对继续坚定不移地走好这条道路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支撑。这是论文下篇所要探讨的主要内容——对社会主义实践的反思。全文由六章构成:
第一章介绍《东方杂志》上有关学者对马克思学派社会主义学说的基本理论诸如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阶级斗争学说、无产阶级专政学说以及对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把握等的解读。对这些问题进行系统梳理和评析,为我们提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另一番图景。如此,才有可能全景式的把握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不唯此,对此进行系统梳理和评析,也便于从历史过程中汲取经验教训,更好地为时下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理论保证。
第二章通过梳理学者们在《东方杂志》上对基尔特社会主义的有关译介的文本,介绍了他们对基尔特社会主义的评析,进而素描了他们了对发生在中国的“社会主义讨论”的见解。基尔特社会主义是在20世纪20年代左右开始传入中国的,并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引起了较大的反响。虽然基尔特社会主义在中国社会主义思想史上只是昙花一现,很快就让位于科学社会主义,但是学者们对基尔特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诸如自治理论、职能原理的介绍和评析,对国民的启蒙意义是不能抹杀的,它暗合了当时民主共和的理论诉求。即使在今天,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也会提供某些理论借鉴。
第三章围绕着中国无政府主义者对社会主义的译介及界说而展开,重点探讨了无政府主义集大成者师复对孙中山民生主义的诘难以及《东方杂志》上有关对无政府主义的阐释。无政府主义是20世纪初与改良派的社会主义、革命派的社会主义三足鼎立的中国社会主义流派之一。如果说改良派的社会主义是不要社会革命的社会主义、革命派的社会主义是避免社会革命的社会主义,那么,中国早期的无政府主义者在一些资产阶级政治家还迷恋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反动军阀企图利用代议制来装扮门面的时候,却提出了反对剥削制度、反对生产资料私有制、彻底否定资本主义制度等等,这在中国社会主义思想史上就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说,在马克思主义大规模传入以前,他们是社会主义甚至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领军人物。这突出表现在以师复为代表的无政府主义者对孙中山民生主义所展开的诘难,此为中国社会主义思想史上首发的关于社会主义的严谨的学理讨论。
第四章详细考察了《东方杂志》上有关对孙中山民生主义两大纲领即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的解读,以及对南京国民政府施政方针的评析。民生主义当然不是科学社会主义,并糅杂“主观社会主义”因素。孙中山是一位坚决反对在中国实行科学社会主义的中国早期社会主义宣传家和启蒙者。在孙中山心目中的天平上,资本主义一边的砝码远远重于社会主义一边,他侧重于对资本主义的救弊,而不屑于对社会主义的构建。作为一个务实的革命家,他把社会主义多作为一种技术工具,而不是侧重从学理上进行研究。因而,他不可能如同马克思那样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上来推导社会主义,也没有从资本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的这一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上来观察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因而,也就不可能在他的思想中存在一个生产资料完全归社会占有的单一的所有制模式,而只是希望用公有来矫正私有的某些弊端而已。从这个意义上讲,有限公有基础上的增量公有是孙中山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但它不会越过一个范围。换言之,孙中山的社会主义思想,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作为思想家的理想主义与革命家的务实主义相结合的一个产物,是社会主义的价值诉求性与中国社会实际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思想流派。但是,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国利民思想即财富必须归全体社会成员所有而不能由少数人去吞占的主旨,仍给今天的我们以启迪,尽管不可能按照他的具体方案去做。
第五章和第六章分别探讨了《东方杂志》有关对十月革命、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以及围绕着苏联所实施的五年计划而引发的关于计划经济的讨论。前一章着重考察了《东方杂志》有关对苏俄从“十月革命”到改行新经济政策这段历史的认知,重点探讨了对列宁新经济政策实施原因、内容、实质的解读以及对我国的影响。首先,论文指出,对十月革命之社会主义性质的把握上,以《东方杂志》为冠。其次,重点探讨了学者们对列宁的社会主义观的理解和把握,这主要表现在他们始终把新经济政策诠释在列宁所界定的“迂回过渡”的范畴之内,从而提出了新经济政策只是“手段之手段”的观点。后一章则主要是梳理了《东方杂志》上有关对一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趋势的素描,重点探讨对苏联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研讨,并简要介绍了《东方杂志》上有关学者对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一书所持观点的评价。
诚如毛泽东所言,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所以,本文虽是着重探讨民主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图景,但对理解时下中国何以走上独特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和继续走好这条道路,尤有启发意义。因为,当经典社会主义的某些观念,譬如计划经济、单一公有制等开始退出历史后台时,才开始具有了相对完整的研究对象和独立的学术研究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们才刚刚出现在理论研究的前台而成为显学。从理论来源上看,邓小平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二十世纪中国政治思想发展的逻辑结果,其中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都为其提供了思想来源;乃至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也可以看作是邓小平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原点”。因而,《东方杂志》上有关对列宁新经济政策、孙中山民生主义的解读,对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有巨大的理论借鉴意义。从实践上看,三十余年来的中国市场取向改革,最终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这不仅是对传统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根本转换,在可预见的将来,恐怕也是对经典社会主义做出的最大的发展,而这又是以批判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模式为起点的。对此,《东方杂志》上有关对苏联五年计划以及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利弊得失的讨论,同样也是一笔丰富的思想资源和精神财富,值得我们好好发掘和珍惜。比如,他们看到了社会主义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点,从而认可了苏联计划经济模式对迅速增强国家实力所发挥的巨大作用,这是适应了抗战救国的时代诉求;但他们并不赞成单一的计划经济模式而是提出了“计划的自由主义”的设想。换言之,建立一种公有制为主体、包括私营和外资经济在内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体制或者说是侧重于国家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更是东方学人所追求的理想社会经济模式。这也表明邓小平确立的经济体制改革方向在中国有着深厚的国情历史土壤。当然,他们对中国发展方向的这种预测决不能与邓小平相比,因为后者观察和分析中国国情所用的是马克思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因此,对《东方杂志》上所涉及的有关社会主义的文本进行深入发掘和批判研究,在笔者看来,正是我们今天所更要好好继承的一笔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遗产,因为思想的发展和超越是以反思、批判和借鉴前人思想为前提条件的。因而,通过对《东方杂志》曾发表过的有关社会主义和左翼文献的发掘,探索社会主义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及对社会主义实践——主要指苏联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模式——的反思,就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实际意义。
本论文以文本梳理为重点,兼采用比较研究法。这是因为,一是对《东方杂志》有关社会主义思想的文本的发掘和梳理,还是一个有待填补的空白;二是论文所要探讨的问题,大都是“老话重提”。所以,论文主要是把东方学人置于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与同时期的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东方学人不同的个体之间关于同一对象或争议的焦点的不同解读,做比较研究,以探求其中的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找出产生不同见解的原因以及对于今天的借鉴意义,等等。再次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把问题放在当时的历史大背景下,就事论事,、既不苛求前人,也不宜以现在的认识来武断地否定前人。但这并不简单排斥以现在对社会主义的认识高度,来评析《东方杂志》上的有关社会主义思想。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学位级别】: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11【分类号】:K258【目录】:
ABSTRACT17-22
一、研究对象及其价值22-30
二、研究现状分析30-38
三、内容框架和研究方法38-41
上篇 关于社会主义的流派与理论41-132
第一章 对马克思学派社会主义学说的把握与理解42-74
第一节 马克思与社会主义学说的发展42-44
第二节 关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44-57
一、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意义44-49
(一)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全思想的基础"44-47
(二) 剩余价值学说是"近代社会主义底经济学方面的基础"47-49
二、对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的解读49-57
(一) 唯物史观把"非经济要素的地位看的太小了"49-54
(二) 剩余价值"不是来自工人创造的价值"54-57
第三节 关于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57-63
一、对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阐释57-59
二、对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质疑59-63
第四节 对资本主义及其发展趋势的认知63-74
一、资本集中说"不合乎事实"63-66
二、产业所有权者"社会幸福之根本也"66-69
三、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没落期的资本主义的攻势的一种形相"69-74
第二章 对基尔特社会主义历史与理论介评74-106
第一节 基尔特社会主义思想的源起74-83
一、《东方杂志》对"基尔特"的阐释74-76
二、19世纪80年代是"英国社会主义中兴的时代"76-80
三、基尔特社会主义是由莫里斯"艺术观劳动观生出之社会主义思想"80-83
第二节 基尔特社会主义的原理83-91
一、基尔特社会主义"为能综合一切非马克思派之所长"84-85
二、自治理论85-88
三、职能原理88-91
第三节 《东方杂志》对"社会主义讨论"的评说91-106
一、张东荪对社会主义的解析91-96
二、张东荪"另一个地方"所指96-100
三、《东方杂志》对"论战"的见解100-106
第三章 无政府主义者对社会主义的阐释106-132
第一节 无政府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106-114
一、无政府主义与虚无主义106-110
二、无政府主义者对社会主义的译介110-114
第二节 对社会主义的界说114-123
一、无政府主义者言社会主义114-119
二、师复对民生主义的诘难119-122
三、对诘难的评析122-123
第三节 《东方杂志》对无政府主义的介评123-132
一、社会主义"非无政府主义"123-126
二、《东方杂志》对无政府主义的阐释126-132
下篇 对社会主义实践的反思132-209
第四章 认同与批评:《东方杂志》眼中的民生主义133-162
第一节 民生主义和社会主义133-140
一、民生主义"采社会主义之精义"134-137
二、民生主义"非清一色社会党的社会主义也"137-140
第二节 从阎锡山"土地村公有"谈起140-152
一、《东方杂志》对"土地村公有"的评价140-143
二、《东方杂志》对平均地权的诠释143-150
三、土地村公有乎实行增值税乎150-152
第三节 《东方杂志》对节制资本方案的解读152-162
一、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经营范围的划分152-155
二、资本方案的逻辑:"发展国家资本扩大国营事业"155-158
三、对国有国营事业的评价158-162
第五章 "手段之手段":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162-183
第一节 十月革命"一切措施均含有社会主义之色彩"162-168
一、从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162-165
二、对十月革命性质和意义的把握165-168
第二节 战时共产主义"破坏及第而建设落第"么168-172
一、十月革命以"政治革命底方法"实行"经济革命底目的"168-170
二、《东方杂志》对战时共产主义的评价170-172
第三节 新经济政策"大半皆手段也非目的也"172-183
一、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原因173-175
二、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及其实质175-179
三、新经济政策对我国的影响179-183
第六章 热烈与冷静:对计划经济的讨论183-209
第一节 从"合理化运动"到"统制经济"183-191
一、产业合理化的历史、理论与后果184-187
二、《东方杂志》对"统制经济"的评说187-191
第二节 《东方杂志》对计划经济的介析191-199
一、某一学说之兴废"每与时势为仆缘"191-194
二、苏俄"五年计划"的最大目的是"力求其主义的贯彻"194-196
三、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生存形态"196-199
第三节 自由主义的回归199-209
一、对计划经济的质疑199-204
二、计划的自由主义204-209
结束语209-215
主要参考文献215-227
致谢227-228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228-229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229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沈渭滨;;[J];安徽史学;2007年05期
刘贞晔;[J];长白学刊;1995年04期
金志霖;[J];东北师大学报;2001年05期
智效和;;[J];当代经济研究;2007年06期
吴淑清;;[J];国际共运史研究;1988年02期
殷叙彝;[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年03期
胡岩;[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1年01期
;[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8年03期
赵明义;;[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9年03期
,王炯华;[J];东岳论丛;1983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郑文瑜;[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袁银枝;[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谭大友;[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杨竞业;[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李海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郑文瑜;[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于学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2期
焦秀君;;[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2期
赵国友;;[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段勇;涂效华;;[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庆霖;;[A];第八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丁钢;;[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教育传承与创新”教育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王炳林;;[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王春玺;;[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颜杰峰;;[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李怀涛;;[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王淑芹;;[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杨生平;;[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陈明凡;;[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乔旋;;[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丁建军;[D];河北大学;2009年
王东;[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金哲;[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孙永娟;[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郝文斌;[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康德强;[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徐少辉;[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张周国;[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陈汉生;[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徐佳;[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吴三三;[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杨少波;[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丁玲;[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周荣;[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林冬妹;[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贾蓓;[D];河北大学;2009年
韩家勤;[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路明;[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黄桂琴;[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孙春萌;[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郑华,王芳;[J];北方论丛;1998年06期
陈吉顺;[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1年01期
袁木;[J];当代思潮;1997年01期
闻迪;[J];当代思潮;1997年01期
胡义;[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99年04期
王建民;[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2年06期
李强,庄俊举;[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年02期
郑异凡;[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1997年02期
胡岩;[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1999年02期
马龙闪;[J];东欧中亚研究;2002年06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齐卫平;[N];学习时报;2003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丁文;;[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8年01期
张文涛;;[J];宜宾学院学报;2009年08期
郑大华;郭辉;;[J];浙江学刊;2011年04期
武黎嵩;[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郭渊;;[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年04期
陶惠娟;;[J];黑龙江史志;2010年21期
洪九来;;[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李静;;[J];青海社会科学;2007年04期
李中平;刘亦明;;[J];云梦学刊;2008年03期
杨霞;李东霞;;[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徐有威;王林军;;[A];中国近代史上的自由主义——“自由主义与近代中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池子华;;[A];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第九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黄宇和;;[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历史变化:实际的、被表现的和想象的”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5年
全圣兴;;[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协商民主与社会和谐”政治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李崴;;[A];“辛亥革命与民族振兴”论坛交流材料[C];2011年
章士敭;;[A];中国编辑研究(2004)[C];2004年
邵亚萍;;[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吕晓东;;[A];中国编辑研究(2003)[C];2003年
胡国鹏;;[A];湖北省世界语协会世界语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王立行;;[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3)[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汪晖;[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韩晓东;[N];中华读书报;2009年
谢其章;[N];光明日报;2004年
何保胜;[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研究员
陈占彪;[N];解放日报;2010年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
罗检秋;[N];光明日报;2009年
散木;[N];中华读书报;2010年
赵婷;[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0年
王一方;[N];中国图书商报;2001年
王先明;[N];光明日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鲁法芹;[D];山东大学;2011年
岳远尊;[D];山东大学;2013年
陶海洋;[D];南京大学;2013年
蔡胜;[D];安徽大学;2011年
王勇;[D];南开大学;2012年
彭慧艳;[D];安徽大学;2013年
王代莉;[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9年
杨萌芽;[D];复旦大学;2007年
杨霞;[D];河北大学;2011年
肖高华;[D];湖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文吉;[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郭彩琴;[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陶惠娟;[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赵曼;[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蔡雯;[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王运灵;[D];河北大学;2013年
李云;[D];黑龙江大学;2012年
金璐洁;[D];江西师范大学;2013年
赵淑菊;[D];安徽大学;2012年
吴寿欢;[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汪精卫诗词 陈寅恪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