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赞美红水杉的句子子

当前位置:
描写大殿的句子
描写大殿的句子
导读: 描写大殿的句子篇一《描写故宫的句子》
本文是中国考试网()好词好句频道为大家整理的《描写大殿的句子》,供大家学习参考。
描写大殿的句子篇一《描写故宫的句子》
故宫,又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皇宫,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建筑群。我特别想了解古代宫殿的建筑,也想知道古代帝王们的生活环境。
金秋的一个周末,阳光明媚,秋风送爽。妈妈和我来到了位于市中心的故宫博物院参观游览,我高兴极了。
走进故宫的大门,“哇!这里真大啊!”我情不自禁的说。妈妈说:“最壮观的还在后面哪!”我们首先参观了故宫的建筑模型和它的建筑构建。我知道了故宫占地72万多平方米,共有宫殿9000多间,全部木质结构,而且所有的木质构架没有一个钉子。宫殿为青白石底座,高大的屋脊,黄色的琉璃瓦,到处是龙的图案,并饰以金壁辉煌的色彩。我观察了所有的宫殿,发现这些宫殿都是沿着南北向中轴线排列,并向两旁展开,南北取直,左右对称。我把我的发现告诉了妈妈,妈妈听了微笑地点点头,说:“这条中轴线不仅贯穿在紫禁城内,而且南达永定门,北到鼓楼,几乎贯穿了整个市区。它的气势宏伟,规划严整,极为壮观”。 我们从御花园一直游览到太和殿,真是叹为观止呀!在故宫里,最引人注目的要算是“三大殿”了: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它们都建在汉白玉砌成的8米高的台基上,远远望去犹如神话中的琼楼玉宇。第一座太和殿是最富丽堂皇的建筑,人们称它为“金銮殿”,这是皇帝举行大典的地方。殿高28米,东西63米,南北35米,还有直径达1米的大柱子撑着楼顶。其中,围绕在御座的6根直径为1米的大柱子是沥粉金漆的蟠龙柱。御座设在殿
内高2米的台基上,前有造型优美的仙鹤、炉鼎,后面是精雕细刻的围屏,整个大殿装饰得金壁辉煌,既庄严又富丽堂皇;中和殿是皇帝去太和殿举行大典时,稍事休息和演习礼仪的地方;保和殿是每年除夕皇帝赐宴外藩王公的场所。这仅仅是故宫的建筑,而殿中所摆设的稀世珍宝又是数不胜数,妈妈说:“这些珍宝仅仅是一部分,蒋介石逃到台湾时掠走了宫中的许多珍宝,还有一些流失在国外”。听到这里我的心一阵阵疼痛,我为这些宝物的流失而感到难过。什么时候这些失去的珍宝能回归到祖国的怀抱?我更期盼着,期盼着台湾和大陆尽快团圆,宝物尽快回到家园。
故宫一游使我流连忘返。故宫的建筑实在是无以伦比的杰作,它真是一个奇迹。我们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我们应该为古人建造这么宏伟壮丽的宫殿感到骄傲和自豪。同时,我们也有责任保护这些文物古迹不受到破坏,让祖国五千年的灿烂文明万古流传。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公园里,秋姑娘正忙着给树叶披上了金装,远远望去,犹如一片
金色的海洋。秋风习过,落叶纷纷飘落下来。有的像蝴蝶翩翩起舞;有的像黄莺展翅;还有的像一位舞蹈一样旋转的飞舞下来,给大地铺盖了一层黄地毯。
孤竹公园园内浅丘起伏,地势广阔,林木葱郁,环境幽静,园中普植松树、香樟、水杉、桃树、桂花、玉兰等林木,郁郁葱葱,林间点缀以草坪、荷池、亭榭、小径、颇具山林野趣。园内辟有面积广大专供游人娱乐的场地,是人们游玩、休闲、垂钓、娱乐、登塔揽胜和下棋的好去处。
在这公园里,最美丽的要数荷花池。你瞧,那荷叶像倒着的草帽,有的探出水面,站在水中;有的像站岗的哨兵,守候在荷花的身旁;有的漂在水面上,像一个个碧绿的盘子,为荷花收集着雨露。大大小小的荷花点缀在荷叶中间,有的还是花骨朵,正在等待开花的日子;有的花儿全开了,好像在争芳斗艳,随着轻风摇荡,真好像一幅无与伦比的风景画。我不禁想起赞美荷花的诗句:“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来到公园大门,绿树成荫,两旁都是苍翠挺拔,郁郁葱葱的树木,它们就像一把巨大的绿伞把天空遮得严严实实的。道路两旁,鲜花遍地,一朵有一朵的姿态:蔷薇绽开着笑脸;牵牛花吹起了小喇叭;牡丹花欣然怒放;郁金香,红的,粉的,黄的,橙的,,,,颜色各异。从远处望去,仿佛这些鲜花是一个庞大的营队,在给大自然跳着优美的舞蹈。喷泉喷出了高高的水柱,落下来的水花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像一颗颗美丽的珍珠从空中掉落一般。从远处看去,高高的
水柱就像一座城堡,用水做成的城堡!东南面可以看到一座座千奇百怪的假山,十二生肖塑像雕刻得惟妙惟肖,形态各异,对着阳光看,它们好像涂了一层蜡那么油润光亮。我用手摸一摸,发现它的表面光滑而坚硬,有如瓷器。生肖雄鸡的塑像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身处在这样的景致中不由使我想起了“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诗句,这美景真让我流连忘返啊!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长城地势险,万里与云平.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郑板桥
春光明媚 春意盎然 春暖花开 万紫千红 春满人间 春寒料峭 桃红柳绿 风和日丽
百花争艳 百花齐放 春回大地 春色满园 鸟语花香 草长莺飞 欣欣向荣 争奇斗艳
鸟语花香 群芳争艳 万物峥嵘 生机勃勃 柳暗花明 阳春三月 万木竞秀 夏天炎炎
骄阳似火 酷暑盛夏 夏阳酷暑 烈日当空 热风扑面 热不可耐 盛夏三伏 炎炎盛夏
烈日中天 夏意正浓 挥汗如雨 赤日炎炎 大雨倾盆 伏梢未尽 疾风暴雨 倾盆大雨
滂沱大雨 绿叶成阴 郁热沉闷 溽暑酷夏 汗流浃背 大雨涔涔 熏风拂拂 秋风瑟瑟
秋风习习 秋雨绵绵 秋风送爽 秋高气爽 秋菊怒放
秋色宜人 秋水长天 一碧千里
硕果累累 望穿秋水 天高云淡 黄叶纷飞 五彩斑斓
金桂飘香 平分秋色 叶落知秋
层林尽染 枫叶似火 万花凋谢 万里霜天 落叶纷飞
五谷丰登 金凤飒飒 秋风萧瑟
天寒地冻 风雨交加 瑞雪纷飞 鹅毛大雪 雪兆丰年
粉妆玉砌 银装素裹 冰天雪地
白雪皑皑 寒梅怒放 百花凋零 数九寒冬 雪窑冰天
寒风刺骨 滴水成冰 北风怒吼
寒冬腊月 雪上加霜 玉树银花 朔风怒号 松柏傲寒
踏雪访梅 山舞银蛇 千里冰封
描写大殿的句子篇二《描写古建筑的好词好句好段》
描写古建筑的好词好句好段
1、中和殿平面呈正方形,面阔、进深各为3间,四面出廊,金砖铺地,建筑面积580㎡。屋顶为单檐四角攒尖,屋面覆黄色琉璃瓦,中为铜胎鎏金宝顶。殿四面开门,正面三交六椀槅扇门12扇,东、北、西三面槅扇门各4扇,门前石阶东西各一出,南北各三出,中间为浮雕云龙纹御路,踏跺、垂带浅刻卷草纹。门两边为青砖槛墙,上置琐窗。殿内外檐均饰金龙和玺彩画,天花为沥粉贴金正面龙。殿内设地屏宝座。门窗的形制则取自《大戴礼记》所述的“明堂”,避免了三座大殿的雷同。
2、在乾清宫前露台两侧有两座石台,石台上各设一座鎏金铜亭,称做江山社稷金殿,口语也称其为金亭子。金殿深广各一间,每面安设四扇隔扇门,重檐。圆形攒尖式的上层檐上安有铸造古雅的宝顶,象征江山社稷掌握在皇帝手中。老虎洞在乾清宫露台南沿和御路、阶陛衔接处,有三个涵洞,高近两米左右,宽一米左右,名为“老虎洞”。
3、御花园位于紫禁城中轴线上,坤宁宫后方,明代称为“宫后苑”,清代称御花园。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以后曾有增修,现仍保留初建时的基本格局。全园南北纵80m,东西宽140m,占地面积12000㎡。园内主体建筑钦安殿为重檐盝顶式.坐落于紫禁城的南北中轴线上,以其为中心,向前方及两侧铺展亭台楼阁。园内青翠的松、柏、竹间点缀着山石,形成四季长青的园林景观。
4、御花园建筑布局对称而不呆板,舒展而不零散。以钦安殿为中心,两边均衡地布置各式建筑近20座,无论是依墙而建还是亭台独立,均玲珑别致,疏密合度。其中以浮碧亭和澄瑞亭、万春亭和千秋亭最具特色。两对亭子东西对称排列,浮碧和澄瑞为横跨于水池之上的方亭,朝南一侧伸出抱厦;万春亭和千秋亭为上圆下方、四面出抱厦、组成十字形平面的多角亭,体现了“天圆地方”的传统观念。两座对亭造型纤巧秀丽,为御花园增色不少。
5、养心殿为工字形殿,前殿面阔三间,通面阔36m,进深3间,通进深12m。黄琉璃瓦歇山式顶,明间、西次间接卷棚抱厦。前檐檐柱位,每间各加方柱两根,外观似9间。养心殿的名字出自孟子的“存其心养其性以事天”,意思就是涵养天性。为了改善采光,养心殿成为紫禁城中第一个装上玻璃的宫殿。皇帝的宝座设在明间正中,上悬雍正御笔“中正仁和”匾。明间东侧的“东暖阁”内设宝座,向西,这里曾经是慈禧、慈安两太后垂帘听政处。明间西侧的西暖阁则分隔为数室,有皇帝看阅奏折、与大臣秘谈的小室,曰“勤政亲贤”,有乾隆皇帝的读书处三希堂,还有小佛堂、梅坞,是专为皇帝供佛、休息的地方。
6、养心殿是一独立的院落,南北长约63米,东西宽约80米,占地5000平方米。养心殿为工字形殿,前殿面阔三间,通面阔36m,进深3间,通进深12m。黄琉璃瓦歇山顶,明间、西次间接卷棚抱厦。该殿清雍正时重修。自雍正到清末的二百年间,皇帝多在这里居住和进行日常活动。正厅设有宝座、御案。宝座后设有书架,藏有历代皇帝有关“治国”经验、教训的著述,专为传给新皇帝阅读。
7、养心殿的后殿是皇帝的寝宫,共有五间,东西稍间为寝室,各设有床,皇帝可随意居祝后殿两侧各有耳房五间,东五间为皇后随居之处,西五间为贵妃等人居祝同治年间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时,慈安住在东侧的“体顺堂”,慈禧住在西侧的“燕禧堂”,随时登临前堂,处理政务,确是十分方便。寝宫两侧各设有围房十余间,房间矮小,陈设简单,是供妃嫔等人随侍时临时居住的地方。
8、西六宫指储秀宫,翊坤宫,长春宫,永寿宫,启祥宫,咸福宫。这六座宫殿,因整齐有致的坐落于紫禁城的子午线西侧,因而被统一称作西六宫,与之相对应的还有子午线东侧的东六宫。而东、西六宫(有时又被称做东西十二宫),又像两腋般夹挟著中央的后三宫,因而与古代所谓的掖廷相对应。紫禁城
内廷西六宫,在明清两朝皆作为皇帝妻妾之居所。清朝在雍正朝以后的历代皇后,皆不再以坤宁宫为寝宫,而是在东六宫和西六宫选定一坐空宫为寝宫。
9、西华门西向,与东华门遥相对应,门外设有下马碑石。西华门与东华门形制基本相同,平面矩形,红色城台,汉白玉须弥座,城台当中辟3座券门,券洞外方内圆,门钉为纵九横九。城台上建有城楼,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基座围以汉白玉栏杆。城楼面阔5间,进深3间,四周出廊,梁枋绘墨线大点金旋子彩画。门楼用于安放阅兵所用棉甲及锭钉盔甲。西面檐下“西华门”匾额原为满、蒙、汉三种文字,后减为满、汉两种,辛亥革命后只余铜质汉字。
10、太和殿也叫“金銮殿”,故宫中最巍峨、最壮丽的建筑,面阔11间,进深5间,重檐庑殿式,黄色琉璃瓦,耸立在三层汉白玉须弥座台基(高35.05米)之上。大殿面积2377平方米,是我国现存、也是世界现有最大的木结构宫殿建筑。
11、太和殿内外摆有大量特殊的陈设,殿前月台上摆的铜鼎、铜龟、铜鹤是大典时用来焚香的,它含有江山水固之意。月台上摆的日晷和嘉量,用来象征皇权。三层汉白玉台基每个栏杆下都设有排水的龙头,暴雨时可形成千龙喷水壮观景象,用来显示皇威。殿前的双龙戏珠御路石,其珠为吉祥如意珠,双龙之中,一个代表天帝,另一个代表帝王,帝王受天之命,合天之意,务使国中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双龙下面的山海图案乃象征江山水永固。殿内金色的九龙宝座和屏风安置在高约2米的金色台基之上,并置于六根盘龙金柱之间,以突出帝王唯我独尊之地位。藻井正中的蟠龙口中倒垂下一个大圆球,谓之“轩辕镜”,此乃辟邪之物,也寓有明镜高悬的含意。
12、乾清宫是故宫内廷正殿,内廷后三宫之一。面阔9间,进深5间,高20米,重檐庑殿顶。殿的正中有宝座,两头有暖阁。乾清宫始建于明代永乐
十八年(1420年),明清两代曾因数次被焚毁而重建,现有建筑为清代嘉庆三年(1798年)所建。乾清宫为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坐落在单层汉白玉石台基之上,连廊面阔9间,进深5间,建筑面积1400㎡,自台面至正脊高20余米,檐角置脊兽9个,檐下上层单翘双昂七踩斗栱,下层单翘单昂五踩斗栱,饰金龙和玺彩画,三交六菱花隔扇门窗。殿内明间、东西次间相通,明间前檐减去金柱,梁架结构为减柱造形式,以扩大室内空间。后檐两金柱间设屏,屏前设宝座,东西两梢间为暖阁,后檐设仙楼,两尽间为穿堂,可通交泰殿、坤宁宫。殿内铺墁金砖。殿前宽敞的月台上,左右分别有铜龟、铜鹤、日晷、嘉量,前设鎏金香炉4座,正中出丹陛,接高台甬路与乾清门相连。
13、坤宁宫座北面南,面阔连廊9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明代是皇后的寝宫。清顺治十二年改建后,为萨满教祭神的主要场所。仿盛京清宁宫,改原明间开门为东次间开门,原槅扇门改为双扇板门,其余各间的棂花槅扇窗均改为直棂吊搭式窗。室内东侧两间隔出为暖阁,作为居住的寝室,门的西侧四间设南、北、西三面炕,作为祭神的场所。与门相对后檐设锅灶,作杀牲煮肉之用。由于是皇家所用,灶间设棂花扇门,浑金毗卢罩,装饰考究华丽。
14、交泰殿平面为方形,面阔、进深各3间,单檐四角攒尖顶,铜镀金宝顶,黄琉璃瓦,双昂五踩斗栱,梁枋饰龙凤和玺彩画。四面明间开门,三交六椀菱花,龙凤裙板隔扇门各4扇,南面次间为槛窗,其余三面次间均为墙。殿内顶部为盘龙衔珠藻井,地面铺墁金砖。殿中明间设宝座,上悬康熙帝御书“无为”匾,宝座后有板屏一面,上书乾隆帝御制《交泰殿铭》。东次间设铜壶滴漏,乾隆年后不再使用。在交泰殿内西次间一侧,设有一座自鸣钟,这是嘉庆三年制造的。
15、殿内金砖铺地,坐北向南设雕镂金漆宝座。东西两梢间为暖阁,安板门两扇,上加木质浮雕如意云龙浑金毗庐帽。建筑上采用了减柱造做法,将殿内前檐金柱减去六根,使空间宽敞。
16、储秀宫是慈禧太后一生中最重要的宫院,因此后来将之和储秀宫前的翊坤宫打通,在拆除隔开两宫的宫墙和宫门后,又于原地新建一座体和殿,作为翊坤宫和储秀宫的连接之殿。储秀宫和长春宫的打通又有些许不同。长春宫是和启祥宫之间完全打通,两宫之间并未有任何一堵宫墙与之隔开,只有一座体元殿作为前殿而已;储秀宫和翊坤宫虽然打通,因而新建一座体和殿,但在体和殿两侧,仍各有一道宫墙,与左右两侧原本的宫墙相连接,因此,只要将体和殿穿堂的宫门闭上,储秀宫和翊坤宫又可两相成为各自独立的宫院。
17、保和殿面阔9间,进深5间,建筑面积1240.00㎡,高29.50m。屋顶为重檐歇山顶,上覆黄色琉璃瓦,上下檐角均安放9个小兽。上檐为单翘重昂七踩斗栱,下檐为重昂五踩斗栱。内外檐均为金龙和玺彩画,天花为沥粉贴金正面龙。六架天花梁彩画极其别致,与偏重丹红色的装修和陈设搭配协调,显得华贵富丽。
18、东华门东向,与西华门遥相对应,门外设有下马碑石,门内金水河南北流向,上架石桥1座,桥北为三座门。东华门以西是文华殿,迤南为銮仪卫大库。东华门与西华门形制相同,平面矩形,红色城台,白玉须弥座,当中辟3座券门,券洞外方内圆。城台上建有城楼,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基座围以汉白玉栏杆。城楼面阔5间,进深3间,四周出廊,梁枋绘有墨线大点金旋子彩画。东面檐下“东华门”匾额原为满、蒙、汉三种文字,后减为满、汉两种,辛亥革命后只余铜质汉字。
描写大殿的句子篇三《故宫三大殿阅读答案》
故宫三大殿阅读答案
1.作者为什么说故宫是“世界第一”?(4分)
2.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语言表达上的效果。(4分)
⑴它们与黄瓦红墙的建筑群构成一幅风景画。
⑵内部渗金盘龙柱和上部梁藻井上的彩画虽稍剥落,但仍然华美动人。
3.文中用列数字的方法来说明故宫三大殿的特点,请举出一例,指出这样写的好处。(3分)
4.下列说法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4分)
A.作者将三大殿前面两段称为序幕的布局,第一段是美丽的前奏,第二段更是严肃的开端。
B.在一个庞大而崇高的台基上面,前后同立着三座大殿,台前路上都有雕镂隐起的龙凤花纹。
C.太和殿是全国最大的一个木构大殿,空间大,立柱多,历时久,而结构整严,完好如初。
D.中和殿是呈亭子形的方殿,屋顶富于变化,主体为重檐的庑殿式瓦顶,上端又有渗金圆顶。 E.保和殿在三殿中年寿最老,作为明万历的“建极殿”原物,它的毎间尺度都比太和殿大。
1.因为故宫是一组建筑杰作。它气魄庄严宏伟,既富裕组织性,又富于图画美;其空间艺术和工程技术高超,外表轮廓和平面布局之间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全世界建筑艺术的绝品。
2.(1)点拨:反复阅读句子,体味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2)点拨:反复阅读句子,体味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3.比如描写太和殿:横阔十一间,进深五间,外有廊柱一列,整个店内外立着84根大柱。这样写一方面说明更准确,另一方面使说明更具说服力,让人信服。
描写大殿的句子篇四《宫廷建筑》
世界各国在发掘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都重视考究上古的民居。据有关资料介绍:
在埃及尼罗河西岸的耶拉孔波利斯遗址,发现了公元前3100年前的城市街道,街道两旁整 齐有序地排列着土坯房屋,基址十分清晰。
在西亚两河流域,公元前6000年就有密集的民居。塞浦路斯岛的基罗基蒂亚遗址还有阁楼和院落。
古希腊最初采用半地穴式房屋,到公元前3000年时已有很规范的民居,有石基石墙,砾石铺院和固定的炉灶。在公元前8-6世纪,建筑物大量采用石柱、石梁。古罗马曾有干阑建筑 ,茅屋临水,有桩为基。 ?
我国的上古民居遗址已有许多发掘。如代表母系氏族繁荣阶段的仰韶文化遗址有多处民居 ,位于今西安的半坡遗址是6000年前民居的活教材,还有关中骊山北麓的姜寨遗址也享有盛名。对北方古老民居的介绍和研究,已有大量的学术成果, 而对南方的古民居尚缺乏深入 系统的探讨。
一、长江民居文化的历史源头
长江流域民居文化的源头应当从什么时候开始算起?这个问题似乎还没有定论。
本文的回答是,有了长江人,就有了长江民居,也就有了长江流域的民居文化。 长江人是从什么时候出现的?让我们把历史的广角镜伸到遥远的太古。天地玄黄,宇宙洪 荒,沧海桑田。2亿年前的时候,长江流域,哪有什么人?所见汪洋一片!在今长江的西部 ,即西藏、青海南部、云南西部和中部、贵州一带都是茫茫大海。长江三峡一带与古地中海连接,湖北西部和四川盆地是古地中海向东突出的一个海湾。长江中下游的南半部也浸泡在 海底,只有长江中下游的北部凸出在海面。
后来,欧亚大陆翻了身,把山海颠倒过来,才形成了今天这样的长江流域地貌。又不知过了多少年,长江流域才有了人类,有了民居。
以前,人们只是说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实际上,长江流域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这两条大河应当相提并论,正如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构成了巴比伦文化主干,印度河、 恒河构成了印度文化主干一样,中华文化的主干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龙凤呈祥,共创辉煌。
考古工作者正在不断揭开长江流域居民的生活源头。1956年至1957年,在云南开远县小龙 潭第三纪褐煤里发现10颗石猿牙齿化石。1975年至1980年,在云南禄丰县石灰坝煤场的第三 纪褐煤里多次发现腊玛古猿化石。从发现的下颌骨可知,500万年前的南方古猿已经具备了 从猿到人的转变特征。
1997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专家在四川巫山县大庙镇的龙骨坡遗址 发掘出距今200万年前的大量旧石器。这一重大发现被载入世界权威性杂志《自然》。
美国的《科学新闻》提出了“人类祖先在中国”的论点。据此,我们可以得出初步结论:大约在200万年前,长江流域已有了人类居住,开始创造 着民居文化。
在距今1万年至4000年前的6000年中,长江流域历经了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考 古学称之为新石器时代。在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河姆渡和嘉兴马家浜、江苏吴县草鞋山、上 海崧泽(下层)发现了母系氏族社会的民居文化。
关于母系氏族的民居文化,我们现在不可能见到当时的文字材料,但可以借鉴民族学的方 法,在少数民族地区发掘活化石。据林耀华等先生的《原始社会史》一书披露,云南澜沧县 糯福区的拉祜族在1949的前还保留着母系大家族。大家族住在一幢木竹结构的竹楼里,大的 竹楼长23米,宽10米,上面住人,下面关牲畜,屋内两边分成若干小间,一对配偶占一间, 火塘设在中间的过道上。家族有耕畜和生产工具,收获归家族公有,集中储存,共同享用。 每个母系大家族包括几个小家庭,女儿结了婚可以单独组成家庭,人口最多的大家庭可以包 括10多个小家庭,长女在家族中享有重要地位。
关于父系氏族的民居文化,浙江余杭县良渚遗址表明,当时已经定居从事农耕,石制工具 和农作物的种类已很多。在云南剑川海门口古文化遗址发现一个滨水的村落,房屋类似于干 阑,出土了陶器、紫铜器。直到20世纪初,云南的独龙族还保留着父系家族社会的残余,头人和族长由男子担任,土地公有,集体劳动。个体家庭没有形成社会的生产单位。据中国社 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的《亻登人社会历史调查报告》,西藏东南部察偶一带的《亻登人也长 期保存父系家族公社,妻子们同住在丈夫的长屋内,每个妻子和她所生的孩子各住一小间, 有自己的火塘。
氏族社会的民居文化具有质朴性、自然性。河姆渡的民居有了艺术装饰,考古发现了双鸟朝阳象牙雕刻、木雕鱼形器柄、陶塑人头像等,这些表明了人们的自然崇拜观念。
氏族社会的民居文化注重选择环境。长江流域发现的考古遗址都在交通方便、水源充足、物产丰富的地方。
长江中游已发现多处氏族社会的房屋。如:1961年在湖北郧县青龙泉遗址发现5座房屋基 址,基址为圆形,墙下有块石柱础,墙以竹木扎成网状并敷以细泥,地面用细泥抹平。在湖 北均县(今丹江口市)朱家台遗址发现具有单、双室的房屋基址,南北室中间有柱洞,推测是用来支撑屋架的。1982年以后,在湖北枝江关庙山遗址发现套间住房,推测该房有出檐的 四坡屋面,墙体有明显的收分,考古学家把这处遗址划属大溪文化。高介华先生认为新石器 时代楚域内土著居民房屋的建造有七个特征(详见《楚国的城市与建筑》第一章):第一, 由半地穴升出地面及台筑的萌芽。第二,平面形式由单一的几何图形向非单一的组合几何图 形演变。第三,孕育着不同的建筑构造体系,既有以步架承重的木构框架,也有以墙体承重的砖石结构。第四,大体形成多种屋面。第五,对建筑材料的性能有初步的认识。第六,防 水、防潮、力学和建筑热工意识萌芽。第七,审美意识渗入建筑装修,精细打磨,光洁美观 。
氏族社会的民居文化是太平祥和的,没有阶级,没有战争。人们思想单纯、道德淳朴,和 睦相处。2000多年前成书的《礼记·礼运》对这种社会生活作了美好的描述: 大道之
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 老有所终,壮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这段材料是周代的文人对上古社会生活的追忆和向往。人类社会在最初的进程中都经历了 这样的大同时代,道不拾遗,夜不闭户,人无私心,相互关爱。这是社会不发达时期的混沌 状态,随着生产力的进步,人类终于跨进了文明的门槛。
二、在文明的门槛内
文明是个历史概念,人们一般认为,确定文明的标志主要有三个,一是金属工具,二是文字,三是贫富悬殊。有了贫富,就有了宫殿,并有了阶级。中华民族在黄帝时代就逐渐进入文 明门槛,到了大禹的儿子启继位,中华民族就有了国家——夏。夏朝的遗存在黄河流域有多 处发现,但在长江流域发现不多,好在还有文字记载。不过,夏朝时长江流域民居的具体情况还不太清楚。
商朝有了甲骨文,有发达的青铜器,有基本上清晰的商王世系,学术界对商朝有了较多的 了解。长江流域多次发现商朝遗址。以武汉为例,在通往天河机场的高速公路边有一处土坡 ,三面环水,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发现商朝的宫殿建筑遗址——盘龙城,宫殿坐北向南,风景秀丽。在武汉汉南区的纱帽山,紧邻长江也发现商朝遗址。但是,这些地方除了城垣基址, 已见不到这些遗址的砖瓦和梁柱了。查遍古籍,也没见到这些遗址的记载。史学工作者一直 很疑惑:商朝的宫殿是怎么会出现在长江边的?又是怎么突然消失的?这一直是个谜。
长江中下游其他地区也发现有商朝民居遗址。如:1957年在江苏徐州发现高皇庙遗址,其 中有商朝的石斧、石镰、陶、盆、陶、罐, 还有祭祀场所和卜骨,可以推测这里曾有居住群落。
1973年至1975年,在江西清江吴城发现商朝墓葬,有青铜器、陶器、石范等。
从甲骨文卜辞看,商朝已有了关于民居的文字,如“冖”字似“∧”,像传统的硬山、悬 山型建筑;“向”字表明墙上开了窗;“户”字表明房屋有单扇门;“门”字表明有了双扇 门;“宫”表明房屋有了隔间;“高”表明了楼台;“邑”表明有了城邑。
从考古发现的商朝遗址的房屋基址看,由北方的遗址推测南方的情况,商朝民居讲究房屋 朝向,能够用日影确定方位,即用圭、表之类的仪器作测量。地基的土质干燥、清洁,许多 民居是半穴式。半穴式房屋的地基和墙面比较稳固,居住时冬暖夏凉。凡是宫殿、宗庙等大型建筑,在设计上很讲究,以石或铜为础,其上坚立高大的木架结构。居住集中的地方有和 谐的生态环境,水和树木很多。
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欲了解周朝,有两部文学作品不可不读, 一部是《诗经》,一部是《楚辞》。两部书都有关于民居的材料,不过《诗经》侧重于黄河 流域,《楚辞》大体反映楚地文化。
《诗经》中的民居文化很丰富,间或有一些长江流域的材料,有的则介于长江与黄河之间 。如《定之方中》记述公元前658年,卫国迁都到楚丘(今河南滑县东北),后来又复国:“定之方中,作于楚宫。揆之以日,作于楚宫。” ?
《楚辞》有一篇《招魂》,把楚国的房屋描述得很美,说最适宜居住的是长江流域。东方 不可以安身,那里有千丈巨人专门搜寻人的灵魂,那里有十个太阳轮流出来,晒得石销金流 ;南方也不可安身,那里的野人用人肉为祭,蝮蛇和狐狸往来倏忽;西方有千里流沙,赤蚁若象,玄蜂若壶,严重缺水;北方有千里飞雪,冰厚如山。唯有楚地最好,因为: 高堂邃宇(高大的房屋和深深的院子)槛层轩些(层层厅堂和环绕的栏杆)层台累榭(重叠的楼台亭榭)临高山些(依傍高山)网户朱缀(门上有网格,涂着红色)刻方连些(方格相连)冬有穴天厦(冬天有暖屋)夏室寒些(夏天有凉房)文学作品虽有夸饰之嫌,但楚国贵族的居室大概不会比文中的描述差得太多。历来的学者 很少注意到《招魂》有写实的一面,如果撇开幻想的一面,该文是研究长江中游民居的珍贵 史料,以之探讨当时的生态环境,亦不无裨益。
《楚辞》还有《卜居》篇。居,不是居住的意思,而是指处世的方法和态度。屈原在文中 以设问的方式提出:做人是应诚实忠厚,还是应媚世周旋?是应该安于耕耘,还是应到处游 说?是应直言不讳,还是应苟且偷生?这些提问反映了当时的文人贤士对为人处世准则的探索,实际是居住观的体现。
除了文学作品,考古也提供了周代的建筑和民俗生活资料:西周时期,在江苏和安徽境内的沿江地区发现了一些文化遗存,考古工作者以江宁湖熟遗 址命名了一批湖熟文化遗址,认定湖熟文化基本上可确定为东南地区的西周文化遗存。
在南 京的锁金村、丹徒的葛村发现了先民用过的石器、陶器,以及卜骨、卜甲。从公元前689年到公元278年的400年间,楚人在湖北江陵的纪南城建都。应当承认,这里 曾是长江流域居民最集中、最繁华的一个城市。1976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对纪南城作了全面 勘察和局部掘,发现5座城门和2座水门,城内东南部是宫殿区,东北部和西南部是手工业区 。
从春秋到战国时期,在无锡有吴阖闾城,苏州有吴王城,绍兴有越城,扬州有邗城,这些 都是民居的集中处。
在太湖东岸和南岸的山岭,有一些当地人称为“烽火墩”的遗址,如江苏吴县的五峰山和 无锡的璨山、浙江吴兴的苍山都发现了东周的文化遗存。
秦朝统一中国,加强了对社会基层的控制。考古工作者在湖北云梦县城关西郊睡虎地发现 了秦代文物,一些漆器上标有“××市”、“××亭”、“××里”、“××乡”之类的地名。
考古发现的汉代城邑聚落遗址遍布长江中下游,湖北宜城、江陵、鄂州,湖南湘阴、宁远,江西新建、都昌,安徽宿县、亳县,江苏徐州、盱眙,都发现了汉代城址,说明这些地方人口稠密。1957年在江苏高邮发掘一处东汉末年的村落遗址,有水井、窖穴等。
从夏商周到秦汉,长江流域的民居资料比黄河流域的民居资料要少,这给我们的研究带来 困难。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吴越、楚地的人受到蔑视,讥为不 开化,或被斥为蛮子。实际上,长江中下游的文化不仅精湛,而且丰富,在建筑、丝织、冶炼、艺术、哲学等各方面都有独到的长处。历代学者以中原为正统,忽略了对长江流域文化 的研究,使很多人的印象是长江流域文化在三代和秦汉时落后,这种观念应当改变了。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长江流域文化在原有的基础上又有了较大发展。一方面是原有的文 化积淀,另一方面是中原文化的注入,两者促成了文化的多元性和生机勃勃。民居文化在此 时也再现前所未有的景象。
据地理学家、气象学家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方气候寒冷,灾害频繁,致使游牧民族 由北向中原推进,而中原的农耕民族则被迫向长江流域迁移。谭其骧先生早在1934年就在《 燕京学报》发表《晋永嘉丧乱后之民族迁徙》一文,指出:永嘉初年,山东、山西等地流民 渡淮河、长江在南方定居。东晋成帝初年,淮南的北方人渡江南迁,陕甘境内的人口也有不少南迁到汉水流域或四川盆地。刘宋时又有大量流民南迁。今江苏境内接受的北方移民最多 ,安徽、湖北、四川也都接受了数量不等的移民。
由中原迁来的宗族大多是合族而居,逐渐在政治上有了地位。如山东金乡大族郗鉴率乡里 千余家迁到广陵(今江苏扬州);山东诸城大族徐澄之率子弟和同乡千余家迁到京口(今江 苏镇江),宗族中出了许多大官。北方侨居南方的士族盘根错节,琅琊王氏、颍川庚氏、谯国恒氏、陈郡谢氏等从中原迁来之后,在东晋政权轮流执政。刘裕的祖先迁到京口,起初很 穷,刘裕小时候砍柴、种地、打鱼,后来成了刘宋政权的建立者。
南朝的宗阀势力很大,他们有雄厚的经济实力,还有一定的政治地位,使得他们的居住条 件很优越。陶侃、刁协、沈庆之、阮田夫、孔灵符、谢灵运的家业都很大,一座民居实际上 是一处庄园,庄园内有多幢楼馆,有大片土地,有林木和水池。如:谢灵运的“山居”,水绕山环,阡陌纵横,果树茂密,药圃殷绰,还有许多奴僮。 孔灵符的庄园方圆30多里,水陆田地265顷,果园9处。沈庆之有多处住宅,年老时把健康(今南京)的宅第还给官府,自己到娄湖去享清福。
曹景宗出身将家,好骑射,齐末依附萧衍,助其称帝,官至侍中。他的宅第长达数里,有 数百妓妾。 ?
南朝的官员,哪怕是自称清贫者,也乐意经营私家园宅。《梁书·徐勉传》记载徐勉“虽 居显位,不营产业,家无蓄积”。但是,徐勉在诫子书中自述:“中年聊于东田间营小园者 ,非在播艺,以要利入,正欲穿池种树,少寄情赏。,,,,由吾经始历年,粗已成立,桃李茂密,桐竹成荫,塍陌交通,渠畎相属。华楼回榭,颇有临眺之美;孤峰丛薄,不无纠纷之兴 。
渎中并饶菰蒋,湖里殊富茭莲。”徐勉的园宅是集颐养身心、经济自给自足于一体的封建 庄园,这种庄园制度对于小环境建设是有好处的,因为,庄主有责任感,把山水治理当作家里的事情,作为遗产留给后人。南方的开发,正是在这一处处占山占水的过程中,收到
描写大殿的句子篇五《故宫三大殿 阅读答案》
故宫三大殿 阅读答案(2012四川绵阳)
故宫三大殿
北京城里的故宫是一组建筑杰作。它气魄庄严宏伟,既富裕组织性,又富于图画美;其空间艺术和工程技术高超,外表轮廓和平面布局之间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无可否认,它是全世界建筑艺术的绝品,它也是人类劳动创造史中放出异彩的奇迹之一。我们有充足的理由,为我们这“世界第一”而骄傲。
巍然崛起的三座大宫殿是整个故宫的重点。三大殿的前面有两段作为序幕的布局,是值得注意的。第一段,由天安门,经端午门,两旁长列的“千步廊”是个严肃的开端。第二段在午门与太和门之间的小广场,更是一个美丽的前奏;这里有一道弧形的金水河,河上是五道白石桥,它们与黄瓦红墙的建筑群构成一幅风景画。
太和、中和、保和三座殿是前后排列着同理在一个庞大而崇高的工字形白石殿基上面的。这种台基过去称“殿陛”,共高二丈,分三层,每层有刻石栏杆围绕,台上陈列铜鼎等。台前石阶三列,左右各一列,路上都有雕镂隐起的龙凤花纹。这样大尺度的一组建筑物,是用更宏大尺度的庭院围绕起来的。广庭气魄之大是无法形容的。庭院四周有廊屋,太和与保和两殿的左右还有对称的楼阁和翼门,四角有小角楼。这样的布局是我国特有的传统,常见于美丽的唐宋壁画中。
三殿中,太和殿最大,也是全国最大的一个木构大殿。横阔十一间,进深五间,外有廊柱一列,整个店内外立着84根大柱。殿顶是重檐的庑殿式瓦顶,全部用黄色的琉璃瓦,光泽灿烂,同蓝色天空相辉映。底下彩画的横额和斗,朱
漆柱,金锁窗,同白石阶基也作了强烈的对比。这个殿建于康熙三十六年,而结构整严,完好如初。内部渗金盘龙柱和上部梁藻井上的彩画虽稍剥落,但仍然华美动人。
中和殿在工字基台的中心,平面为正方形,宋元工字殿当中的“柱廊”竟蜕变而成了今天的亭子形的方殿。屋顶是单檐攒尖顶,上端用渗金圆顶为结束。此殿是清初顺治三年的原物,比太和殿又早五十余年。
保和殿立在工字形殿基的北端,东西阔九间,每间尺度又都小于太和殿,上面是歇山式殿顶,它是明万历的“建极殿”原物,至今童柱上还留有“建极殿”标识。保和殿是三殿中年寿最老的,已有337年的历史。
三大殿的美妙要用文字来形容是不可能的,而因建筑群落之大,摄影镜头很难把握这三殿全部的雄姿。所以,必须亲自进到那动人的环境中才能得到深刻的印象。
1.作者为什么说故宫是“世界第一”?(4分)
2.分析下面中加点的词语在语言表达上的效果。(4分)
⑴它们与黄瓦红墙的建筑群构成一幅风景画。
⑵内部渗金盘龙柱和上部梁藻井上的彩画虽稍剥落,但仍然华美动人。
3.文中用列数字的方法来说明故宫三大殿的特点,请举出一例,指出这样写的好处。(3分)
4.下列说法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4分)
A.作者将三大殿前面两段称为序幕的布局,第一段是美丽的前奏,第二段更是严肃的开端。
B.在一个庞大而崇高的台基上面,前后同立着三座大殿,台前路上都有雕镂隐起的龙凤花纹。
C.太和殿是全国最大的一个木构大殿,空间大,立柱多,历时久,而结构整严,完好如初。
D.中和殿是呈亭子形的方殿,屋顶富于变化,主体为重檐的庑殿式瓦顶,上端又有渗金圆顶。
E.保和殿在三殿中年寿最老,作为明万历的“建极殿”原物,它的毎间尺度都比太和殿大。
1.因为故宫是一组建筑杰作。它气魄庄严宏伟,既富裕组织性,又富于图画美;其空间艺术和工程技术高超,外表轮廓和平面布局之间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全世界建筑艺术的绝品。
2.(1)点拨:反复阅读,体味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2)点拨:反复阅读句子,体味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3.比如描写太和殿:横阔十一间,进深五间,外有廊柱一列,整个店内外立着84根大柱。这样写一方面说明更准确,另一方面使说明更具说服力,让人信服。
描写大殿的句子篇六《课内阅读(附答案)》
一、《观潮》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震得颤动起来。
1、作者是从(形状 )、(颜色)、(声音)这三个方面描写潮水的,按照从( 远 )到(近 )的顺序描写。
2、这两段话运用了很多比喻,把潮水的声音比作(闷雷滚动)和(山崩地裂);把白浪比作(白线)、(白色城墙)和( 白色战马)。
4、这部分内容主要写
三、《鸟的天堂》
(一)起初周围是静寂的。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
)。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
),到处都是(
)。大的,(
),有的(
),有的(
),有的在(
)。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
)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
)。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被我们用掌声一吓,又(
),站在一根小枝上兴(xing
xing)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
1、 按课文内容填空
2、 写近义词
静寂------- 静谧、宁静
热闹-------喧闹
应接不暇--------目不暇接
3、选择正确的读音
4、这两段话讲的是什么意思,写在横线上
(二)我们的船渐渐(逼近
靠近)榕树了。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zhū
zū)大树,枝上的数目不可计数(shǔ
shù)。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chuí
shuí)到地上,伸进泥土里。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
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
表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cù
zù)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fèng
féng)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sì
shì)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1、这段话选自 ,作者是
我会在文段中括号内画出正确读音。
2、我会在文中的括号里划去不合适的词语。
3、写出下列的近义词。(3分)
渐渐( 慢慢)
似乎( 好像 )
颤动(抖动、震动 )
4、第一自然段作者从 、了大榕树的长势和形态。作者是按照
的顺序来观察。
5、你从划线句子体会到什么?
6.最后一句话应该读出(赞美/赞叹 )的语气。(1分)
7、第二自然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六《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
)。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
)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观察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
)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1、在短文中的(
)里填上合适的词。
2、作者分别从这几个方面对爬山虎的脚进行细致地描写的。一、形状,我是从(蜗牛的触角、小圆片、蛟龙的爪子)等词语感受到的。二、动作,我是从(触、巴、拉、贴、爬)等词语感受到的,
三、颜色,我是从( 嫩红、灰色 )等词语感受到的。
3、文中有句比喻句与众不同,请你仔细找一找,并且用“”划出来。
七、蟋蟀的住宅
(一)别的昆虫大多在临时的隐蔽所藏身。它们的隐蔽所得来不(费
工功)夫,弃去毫不可惜。蟋蟀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它常常慎重地选择住址,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它不利用现成的洞穴。它的舒服的住宅是自己一点一点挖掘的,从大厅一直到卧室。
1. 这一片断所在的课文选自法国作家。
1、选择正确的读音
2、在括号里选择正确的生字,用上√。
3、写近义词和反义词
优良------
温和------ 温柔、温顺
舒服--------舒适 反义词:
隐蔽---(暴露)
慎重---( 随便)
4.联系片断内容,想想从哪两个方面能看出蟋蟀是“不肯随遇而安”的。
它常常慎重地选择住址 (2) 它不利用现成的洞穴,而是自己一点点挖掘
(二)①在朝着阳光的堤岸上,青草丛中隐藏着一条倾斜的隧道,即使有骤雨,这里也立刻就会干的。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不过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就像一座门。蟋蟀出来吃周围的嫩草,决不去碰这一丛草。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这就是蟋蟀的平台。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②屋子的内部没什么布置,但是墙壁很光滑。主人有的是时间,把粗糙的地方修理平整。大体上讲,住所是很简朴的,清洁、干燥,很卫生。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1、请在文中找出两对反义词,写下来。
( 光滑)------(粗糙 )
(平坦)------(倾斜)
我还会写出这些词语的反义词:
安静——( 吵闹 )
简朴——(奢华 )
简单——( 复杂)
2、这段话是按从(外)到(内)的顺序写的。
”画出一个比喻句,用“
~~~”画出一个拟人句。
4.这两段文字是按照由外 到 内
的顺序介绍蟋蟀住宅的。文中画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
5.蟋蟀的住宅为什么被称为伟大的工程?(2分)
简朴、清洁、干燥、卫生;蟋蟀用来修筑住宅的工具十分柔弱,只是一对前足和一双后腿。
6.读了短文,你有什么感受?试着用下面的句子来表达。
蟋蟀的住宅很
。我觉得蟋蟀真
十三《白鹅》
鹅的步态,更是傲慢了。大体上与鸭相似,但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它常傲然地站着,看见人走来也毫不相让;有时非但不让,竟伸过颈子来咬你一口。
写近义词、反义词。(4分)
傲慢——( 高傲
急速——( 急促 )
从容—— (
毫无相让——( 互不相让
急速——(
局促不安——( 心安理得)
2.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请用“
”划出来。(1分)
3.作者善于运用对比的方法来突出鹅
的特点,如:用鸭的
进行对比。
十五《 猫》
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它会找个暖和的地方,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什么事也不过问。可是,它决定要出去玩玩,就会出走一天一夜,(
)谁怎么呼唤,它(
)不肯回来。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可是,它听到老鼠的一点响动,又多么尽职。她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
)把老鼠等出来(
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儿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在不叫的时候,它还会咕噜咕噜地给自己解闷。这可都凭它的高兴。它若是不高兴啊,(
)谁说多少好话,它(
)一声不出。
它什么都怕,总想藏起来。可是它又那么勇猛,不要说见着小虫和老鼠,就是遇上蛇也敢斗一斗。
1.判一判,对的打“√”,错的打“×”。
(1)《猫》这篇文章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写的。,,,,,,,,,,,,,,(√ )
(2) “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说明猫是一位画家。,,,,,,,,,,,,( ×)
(3)“小猫贪玩,一天一夜不回来。”这句话流露出作者对猫的厌恶之情。,,,,,,,,,,,,(× )
(4)“小猫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这句话用“非,,,,不可”来说明小猫很勇敢。
2、请在文中的(
)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3、给句中加点的词语换上意思相近的词。
(1)说它老实( 忠厚 )吧,它的确( 确实 )有时候很乖。
(2)它若是(假如/倘若)不高兴,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一声也不出。
4、“古怪”的意思是( 奇怪 ),作者主要是从三个方面来写出猫的古怪的。说猫既(老实)又(贪玩)又(尽职);高兴时(温柔可亲),不高兴时(一声不出);既(胆小)又(勇猛)。表面看起来作者是(讨厌)猫的,其实是表达了对猫的( 喜爱 )之情。
5、用“~~~ ”画出写猫贪玩的句子,用“﹍﹍”画出写猫尽职的句子。
6、读读画波浪线的句子,从“屏息凝视”让我们感受到猫的(认真、专注);从“一连几个钟头”让我们感受到猫的(耐心);从“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让我们感受到猫的(决心)。
7、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呼唤—(呼喊)
实在—(确实
任凭——(无论、听凭 )
8、请把下面的句子改成用肯定的意思说。
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9、这段话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
十七 《长城》
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
),没有(
),就靠着无数的(
)无数的(
),一步一步地抬上这(
)的山岭。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1、在原文的括号里填上词语。(6分)
2、作者以(搬运条石)为例,从四方面想到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时的艰难。这四方面是:修筑长城用的(条石)多;(分量)重;( 搬运 )难;修筑在( 崇山峻岭 )上。
3、“单看”中的“单”字可换成 “只”或“仅”字。
4、第一段最后一句是作者发出的感叹,作者感叹什么?
十八《颐和园》
①进了顾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②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③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④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1、我知道这篇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写的。先写进了颐和园的大门,来到(长廊)看到的景物;又写来到(万寿山脚下),看到的楼台亭阁;再写登上(万
寿山),站在(佛香阁前)看到的湖光山色;最后写在(昆明湖)看到的石桥、小岛和十七孔桥。
2、葱郁的“郁”字,音序是(Y),部首是(
),除部首外查( 六 )画。在字典里有3种意思,请在正确的序号后打“√”。
①香气浓厚;②√(草木)茂盛;③(忧愁等)在心里积聚,不得发泄。
3、文中“慢慢地滑过”,我觉得“(滑)”字用得贴切,因为从中能让人体会到
昆明湖的静
二十一《搭石》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秋凉以后,人们早早地将搭石摆放好。如果别处都有搭石,唯独这一处没有,人们会谴责这里的人懒惰。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1.这一段着重描写了什么?
2.“懒惰”的反义词是 勤劳
,“谴责”的近义词是
责备、责怪
3.从这段话中,你感受到这里的村民有一种怎样的美德?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
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中体会到。
二十一《搭石》
家乡有一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语。搭石,原本就是天然石块,踩上去难免会活动,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如果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边的人没处落脚,就会掉进水里。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人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以画一般的美感。
1、选择正确的读音
踏踏的声音(ta
2、理解词语的意思
协调有序:
和谐一致,配合得当。
清波漾漾:
清澈的水波飘荡的样子。
人影绰绰:
人的影子非常柔美的样子。
3、这段话主要讲什么意思。
4、家乡的人是在怎样紧走搭石的?
5、读了这段话,我眼前仿佛展现出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美丽画卷。这段话先写一行人(动作)的美,我是从(协调有序)这个词知道的;再写(声音)的美,我是从(踏踏)这个词知道的;最后写(画面)的美,我是从(清波漾漾、人影绰绰)这个词知道的。
二十二《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灿烂的阳光没有使他苍白的脸红润起来。这个刚满18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然而,要找到适合移植的骨髓,又谈何容易。如果没有亲缘关系,大约在十万人里才有可能找到一个适合骨髓的人。小钱是幸运的,几经辗转,终于在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
描写大殿的句子篇七《文言文阅读》
题库——文言文阅读
一、(2016预测)阅读《曹刿论战》,完成1~4题。(13分)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分)
(1)弗敢专也(
(2)必以情(
(3)公将鼓之(
(4)夫大国,难测也(
【答案】(4分)(1)不
(2)(以)实情判断
(3)击鼓进军
(4)推测,估计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答案】(4分)(1)(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
(2)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衰弱了,第三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枯竭了。
3.请结合文章谈谈鲁庄公对战争胜利做出了哪些贡献。(3分)
【答案】从谏如流,听取曹刿意见。
【解析】此题考查人物形象。文中曹刿两次“未可”“可矣”,鲁庄公都听从了他的意见可见看出鲁庄公从谏如流,听取曹刿意见。
4.如果你当时听到了“乡人”与曹刿之间的对话,你会对乡人说些什么?请写下来。(2分)
【答案】(2分)示例:你这样说是不对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国家的一部分,我们自己也是国家的主人,当国家面临危难的时候,我们有义务贡献自己的力量,来拯救我们的国家,不能只依靠统治者。
【解析】根据“乡人”的话“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可知,“乡人”认为治理国家是统治者的事,与普通老百姓无关,普通人没有必要参与其中。由此可以判断“乡人”的态度是错误的,把握了这一点然后组织语言反驳“乡人”的观点即可。
二、(2016预测)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4题。(11分)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隋主尝怒一郎,于殿前笞之。谏议大夫刘行本进曰:“此人素清,其过又小,愿少宽之。”帝不顾。行本于是正当帝前曰:“陛下不以臣不肖,置臣左右,臣言若是,陛下安得不听;若非,当致之于理。岂得轻臣而不顾也?”因置笏于地而退。帝敛容谢之,遂原所笞者。
【注释】①隋主:隋文帝杨坚。②一郎:一位官员。③笏(hù):笏板,古代官员上朝时捧在面前,用于记录向皇帝上奏的有关内容,通常用象牙制成。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
(1)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③①②
(2)于殿前笞之
(3)此人素清
【答案】(3分)(1)国君身边的近臣 (2)鞭打 (3)向来
【解析】(3)句“素”同《陈涉世家》中“吴广素爱人”中的“素”,为“一向,向来”之意。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2)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答案】(4分)(1)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大王你受到的蒙蔽很严重啊。(2)燕、赵、韩、魏听说了这件事,都来齐国朝见。
3. 刘行本为那位官员求情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答案】(2分)这个人一向清廉,这次他的过失又很小,希望稍微宽恕他一点。
【解析】刘行本为官员求情原因的原句是“此人素清,其过又小,愿少宽之”。做此题时要注意“素”“少”的理解,“素”有“向来,平素”之意,“少”有“稍微”之意,与《口技》中“宾客意少舒”“少”意思一样。
4. 从邹忌和刘行本进谏的过程看,邹忌、刘行本各是怎样的人?(2分)
【答案】(2分)邹忌能用生动委婉的方式进谏,足见他是一位智慧的臣子,也能看出他是一个敢于进谏的人;从刘行本进谏的过程中,可以看出他是个敢于进谏,性格耿直的人。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段的理解和概括能力。人物传记一般通过事例来体现人物性格品质。阅读时要准确把握主要事例,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参考译文】【乙】隋文帝曾经责备一位官员,在大殿之上鞭打他。谏议大夫刘行本上奏说:“这个人一向清廉,这次他的过失又很小,希望稍微宽恕他一点。”皇帝不理睬。刘行本在这个时候站在皇帝面前说:“陛下您不嫌弃我无能,把我安放在您身边,我说的如果对,陛下您怎么能不听;如果是错的,应该跟我讲道理。怎么能轻视我不看我一眼呢?”随即把笏板放在地上然后退下。皇帝收敛了怒容向他道歉,随后原谅了所鞭打的人。
三、(2016预测)阅读《马说》,完成1~4题。(12分)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2分)
(1)衹辱于奴隶人之手(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答案】(2分)(1)只是
2.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虽有千里之能
何陋之有 ..
B. 策之不以其道
河曲智叟无以应 ..
C.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足肤皲裂而不知 ..
D. 其真无马邪
安求其能千里也 ..
【答案】(2分)C
【解析】A项中两个“之”意义和用法分别是“助词,的”;宾语前置标志不译。B项第一个“以”是“按照”的意思,第二个是“用来”的意思。C项两个“而”都是连词,表转折。D项第一个“其”是表反问,相当于“难道”;第二个“其”是代词,代指千里马。
3. 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答案】(4分)(1)和普通的马一块死在马厮里,不被人称作千里马。
(2)日行千里的马,有时一顿能吃一石谷子。
4. 为避免千里马的悲剧再发生,请从伯乐或千里马的角度谈谈如何使人才在现代社会中脱颖而出。(4分)
【答案】(4分)示例一:从伯乐方面谈——要善于发现人才,引导人才,给人才创造展现才能的机会。示例二:从千里马方面谈——一是要学习专业技能,充实自己;二是要善于展现自己,自己去创造机会。
【解析】此题为开放性试题,从伯乐方面谈可围绕伯乐不识人才方面来谈,围绕善于发现人才展开叙述。从千里马角度来谈,则可围绕充实自身和积极表现自己来谈,言之有理即可。
四、(2016预测)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10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①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②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③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
雷怒,可喜可畏。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④中流,掬弄珠璧。
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余甘⑤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选自苏轼《游白水书付过》)
【注释】①过:即苏轼儿子苏过。②殆:差不多,大概。③缒(zhuì):用绳子拴住人或东西从上往下送。④汰:水波。⑤余甘:也叫油柑,可食用。
1.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2分)
(1)念无与为乐者()
(2)顾影颓然() ..
【答案】(1)考虑,想到(2)回头看
2. 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答案】(4分)(1)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2)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清闲的人罢了。
3. 请从两文中找出描写月的句子,填在下面的横线上。(2分)
【甲】文中描写月光皎洁的句子:
【乙】文中描写月光明亮的句子:
【答案】(2分)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山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
4. 【甲】【乙】两文中作者都有夜不能寐的状况,试说明他们无法入睡的原因是否相同,请简要分析。(2分)
【答案】(2分)不相同。【甲】文主要因为作者内心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因此在看到月亮时触景生情,漫步中庭,无法入睡。【乙】文则因为作者的闲情逸致以及豁达乐观的态度,在看到优美的景色时,为之陶醉,因而不能入睡。
【解析】【甲】文是作者在流放期间深感无用武之地时所写,作者通过描写月表现的是自己内心的悲凉,含有伤感的色彩,一个“闲人”便是体现。【乙】文则因为白天游玩看到的景色特别美,因而急着和儿子分享,是对美景的陶醉,展现的是作者的闲情逸致以及随遇而安、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据此可总结出无法入睡的原因即可。
【参考译文】【乙】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与小儿子苏过一起游览白水山佛迹院。在温泉中沐
浴,水很热,它的源头大概能把东西煮熟。沿着山向东走,在稍微偏北的地方,有大约一百丈高的瀑布。山路曲折了八九处,每个曲折的地方就有潭水,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拴住石头从上往下放下去五丈还到不了底。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既欢喜又畏惧。水边的悬崖上有几十处巨大的脚印,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佛迹。
傍晚时我们顺原路返回,看着山中像燃烧的火一般的夕阳。或弯腰或抬头地看这些山谷,到了江边,此时月亮从山后面出来,我们用船桨击打起朵朵浪花,玉盘似的月影倒映着晶莹的浪珠,真可以捧起来玩赏了。
回到家已是二更时分,我与苏过再次饮酒,吃着橄榄煮菜。回头看自己的影子,我精神振作不起来,再也睡不着觉。写下这些文字交给苏过。东坡老人。
相关热词搜索:
1、“描写大殿的句子”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描写大殿的句子" 地址:/zuowen/haocihaoju/201400.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描写冬天水杉的诗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