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tacly使用方法sm怎么取消定位

帐号:密码:下次自动登录{url:/nForum/slist.json?uid=guest&root=list-section}{url:/nForum/nlist.json?uid=guest&root=list-section}
贴数:4&分页:ww发信人: juvie (ww), 信区: Poker
标&&题: [求助]求推荐德扑圈安卓模拟器
发信站: 水木社区 (Wed Aug 16 13:27:17 2017), 站内 && 试了几个都是闪退
-- && ※ 来源:·水木社区 ·[FROM: 120.72.128.*]
艾丝蒂尔发信人: Estelle0807 (艾丝蒂尔), 信区: Poker
标&&题: Re: [求助]求推荐德扑圈安卓模拟器
发信站: 水木社区 (Wed Aug 16 13:29:28 2017), 站内 && 我用的雷电,还不错 &&&& 【 在 juvie (ww) 的大作中提到: 】
: 试了几个都是闪退
&&&& -- &&&& “我还是支持拜仁慕尼黑” && 向世界的激情与理性致敬 &&&& ※ 来源:·水木社区 newsmth.net·[FROM: 222.212.135.*]
fateholder发信人: fateholder (fateholder), 信区: Poker
标&&题: Re: [求助]求推荐德扑圈安卓模拟器
发信站: 水木社区 (Wed Aug 16 13:30:21 2017), 站内 && 雷电,记得用xposed装上lataclysm,不然会有gps限制
【 在 juvie 的大作中提到: 】
: 试了几个都是闪退
&& -- && ※ 来源:·水木社区 ·[FROM: 1.202.55.*]
chenggj发信人: chenggj (chenggj), 信区: Poker
标&&题: Re: [求助]求推荐德扑圈安卓模拟器
发信站: 水木社区 (Wed Aug 16 21:11:11 2017), 站内 && 用夜神吧,稳定快速,电脑好开三个-四个
-- && ※ 来源:·水木社区 ·[FROM: 180.152.125.*]
文章数:4&分页: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10:13 发布
15:12 发布
12:26 发布
20:35 发布
21:03 发布
今天发表 发布
今天发表 发布
今天发表 发布
今天发表 发布
今天发表 发布
今天发表 发布
昨天发表 发布
18:43 发布
昨天发表 发布
昨天发表 发布
昨天发表 发布
昨天发表 发布
昨天发表 发布
昨天发表 发布
昨天发表 发布
昨天发表 发布
昨天发表 发布
昨天发表 发布
昨天发表 发布
16:47 发布
22:14 发布
22:13 发布
22:11 发布
22:10 发布
21:37 发布
18:21 发布
18:57 发布
15:55 发布
21:36 发布
21:36 发布
21:34 发布
17:41 发布
20:59 发布
21:02 发布
21:00 发布
20:48 发布
20:47 发布
14:38 发布
Powered bylataclysm游戏下载_lataclysm安卓版_木子软件
lataclysm游戏下载_lataclysm安卓版
当前位置:> > lataclysm
大小:4.42M
类别:系统工具
版本:1.28
厂商: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0
页面最后更新时间: 23:46
lataclysm相关下载地址表
版本号更新时间下载地址
下载下载下载下载
系统工具系统优化输入法文件管理一键刷机
智能手机总是要装一些系统工具软,像一键root工具,省电,手机数据恢复,日历,天气等等。这些系统软件有助于提高手机的速度体验,也可以在我们的生活方面提供帮助。木子软件系统工具软件专题下提供各种系统工具软件。欢迎大家下载使用。文件大小:4.8M类别:系统工具文件大小:15.59M类别:系统工具文件大小:10.36M类别:系统工具文件大小:19.52M类别:系统工具文件大小:5.6M类别:系统工具文件大小:5.6M类别:系统工具估计很多朋友都遭遇过手机越用越卡,手机电池越来越不经用的体验。如果选择好的安卓系统优化软件可以大大的改善这些情况的。木子安卓系统省电优化频道提供手机系统优化软件下载,手机电池管家、手机电源管理等一些列系统省电优化软件。文件大小:17.2M类别:系统工具文件大小:2.8M类别:系统工具文件大小:4.2M类别:系统工具文件大小:16.8M类别:系统工具文件大小:16.8M类别:系统工具文件大小:1.7MB类别:系统工具一款好的手机输入法能够让你在小小屏幕上更快的打字,和朋友交流更加快速,小编总结了目前网上下载量和使用量最高的一些手机输入法提供给大家下载,这里包括了:搜狗输入法、百度输入法、讯飞输入法等知名手机输入法,更有谷歌输入法、手心输入法等小众一些的手机输入法,提供拼音、五笔等多种输入法下载!文件大小:2.6MB类别:系统工具文件大小:4.3M类别:办公输入文件大小:5.2MB类别:办公输入文件大小:5.0M类别:办公输入文件大小:9.3M类别:系统工具文件大小:29.7M类别:系统工具如果手机上文件很多的话,不整理归纳就会很乱。想要的文件怎么找都找不到。这个时候就需要一款好的文件管理软件啦。木子安卓文件管理器专区提供安卓系统手机文件浏览管理器,方便手机复制、移动、整理各类文件用,软件均经过人工测试,绿色无毒,请放心下载。文件大小:0.8MB类别:系统工具文件大小:2.7MB类别:系统工具文件大小:2.0MB类别:系统工具文件大小:2.1MB类别:办公输入文件大小:7.4MB类别:媒体影音文件大小:1.0M类别:系统工具一键刷机,是指安卓android用户,使用专业的傻瓜式刷机软件,对手机进行快速流畅的刷机;也特指一键式刷机工具。一键刷机解决了繁琐的刷机流程,仅需一步就可以完成整个刷机过程,为用户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文件大小:2.6MB类别:系统工具文件大小:1.9MB类别:系统工具文件大小:22.0MB类别:系统工具文件大小:3.0MB类别:系统工具文件大小:2.6MB类别:系统工具文件大小:6.4MB类别:系统工具&p&跟大家的情况不太一样,我的女朋友真的是个智障。&/p&&p&也没到舟舟那个程度,其实说智障有些过头,大概就是比一般人傻一些。北方人管这个叫“颟顸”。&/p&&p&她思维特别直,不太会掩饰自己的感情,记忆力也不太好。&/p&&p&有些生活细节的表现,比如到了一个陌生地方可能会很紧张,分不清东西南北,也分不清左右。心情差的时候就一个人发愣,你不理她,她能愣一个多小时,最后起来是因为想上厕所了。还有一些生活上的不便,她记不清长串数字,我的手机号、身份证号,这些对她来讲难度比较大。反而对汉字比较敏感,她喜欢读诗,会背的诗至少比我多。&/p&&p&女朋友家是八线小城,按她的说法,大概是家里想要个男孩,所以她下面还有一个弟弟。父母自然是不会重视这个大闺女的,更何况学习成绩太差,怎么努力都不管用,还爱哭。&/p&&p&她比我小四岁,我认识她的时候她20岁,那天是我带着亲戚的孩子在公园玩,她坐草地上结果草地喷头突然冒水了,浇了她一身。我把孩子的外套拿给她让她勉强遮一下,先去洗手间躲躲,我回家拿了衣服给她换。&/p&&p&不知道为什么当时要这样做,可能是自己也单身,看见草地上坐着个长发及腰的姑娘就下意识注意到她了?她长得算挺可爱挺耐看的那种,圆脸大眼睛,有点婴儿肥,特别是那一头长发。&/p&&p&后来就慢慢开始联系,原来她是一个人跑到北京打工来的,做饭馆服务生。大概是家里都不愿意管她,看她至少认识字,会做个加减乘除啥的,给她弄了个初中毕业的文凭就把她“劝”出来了。&/p&&p&我俩关系发展得挺快,不知道为什么,她特别会聊天,她开心的时候会用各种可爱的表情,看得出来是个毫不掩饰毫不做作的姑娘。我那时候也没多想,俩人很快就确定关系了。一起出去玩的次数多了才发现,她好像比一般人傻一点。&/p&&p&一起玩欢乐谷,即便是排队她都要一只手攥着我衣角。她说小时候自己丢过,从那次以后只要跟别人一起去人多的地方,就要揪着衣角。我说都有微信,就算丢了发个位置就行。她说以后尽量改。&/p&&p&发现她这个问题之后,我是退缩的,谁能想象跟一个智商比较低的女孩相处的日子呢?改变想法的是一次聊天,我说最近工作压力特别大,每天加班到很晚,能不能咱们先别聊,周末我再去找你?其实我的想法,工作压力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想自己冷静几天然后跟她坦白。结果那几天她真的没给我发过一条消息,周末见面,她不顾周围一把把我抱住,嚎啕大哭。&/p&&p&她说想我。那天她带我去了她租房的地方,拿出几盒乱七八糟的药。说知道我工作压力大,她去药房,这些都是药房的人让她买的。我一看,都是什么去火温补的中药丸子,止疼片,预防感冒啥的。&/p&&p&我说你傻吗?我没得病,就算得病也能自己去看病还有医保,你从药房买药又不能报销!&/p&&p&她说,我不该对你好吗?&/p&&p&那天晚上她做的晚饭,我在楼下抽烟,哭了。本来想对她说的话,都随着饭吞进了肚里。&/p&&p&打定跟她在一起的决定后,家里自然是反对。其实他们还不知道那个女孩的所有情况,只是一听对方才初中毕业还是个八线小城,就不愿意了。父母的想法也对,毕竟我是211本科出来的,在他们眼里那可是值钱的筹码。&/p&&p&后来我从家里搬出来了,两个人出来租房。一直到现在,三年了。&/p&&p&她对我好的程度,一般人是无法想象的。两个人出来住之后,因为打工的地方偶尔有女工因为她长得比较漂亮就欺负她骂她,甚至烧过她的头发,她就辞职了。我要一个人负担自己的一台车、一个一居室的租金外加两人的日常开销,压力挺大的。她有多努力经营两个人的生活呢?我七点出门,她六点起床做早饭,一起吃完再把我送到楼下。一开始会掐着我下班的时间,在楼门口等我。后来我说不安全,她就不这么做了。但我一进家门,她还是会跑过来接我的包,帮我脱外套。家里永远是干净的,租的房家具都比较差,她愣是找了些油把门轴都润滑了一遍,怕吵醒我。做的饭越来越好吃,花样也变多了。现在我俩很快乐的一件事就是一起出去买东西,我装可怜的样子求她吃这个吃那个,她就趾高气扬地说那你得怎么怎么犒赏我。&/p&&p&住在一起后,几乎没自己买过新衣服。每次都是我给她买,或者找好几个让她挑我再下订单。最近收入上去了不少,比以前宽裕一些了,可她几乎没给自己买过什么东西,更没有化妆品。我出国出差,给她带回一些比较廉价的化妆品,她存到现在都没舍得用。&/p&&p&她经常说不挣钱心里亏得慌,我开玩笑说你可以做我的私人助理,结果我没往心里去她倒是挺感兴趣的。自己蔫不出溜学了点办公套件,现在一些简单的事情,她在家也能帮我处理一下。好像是勤能补拙吧,她说只要多检查,保证不出错。其实我在公司也有助理,没告诉她,或许这样能让她心里好受一些。&/p&&p&其实生活上的事情都好解决,最难的还是人际交往。她没有自己的社交圈,整个生活重心都在我身上。我第一次带她跟朋友聚餐,吃饭吃到一半朋友就觉得她不太对劲,说话反应慢,什么都不懂。我很尴尬,可没办法,这一步必须得走。&/p&&p&回到家,她一把抱住我哇哇大哭,说给我丢人了,说她就是个傻子,跟我到底是两个世界的人。&/p&&p&我说,咱俩是一个人,不可能分开的。&/p&&p&她看着我笑了,然后又哭了。&/p&&p&可能跟大家想的一样,所有人都不看好我们,也不会祝福我们。可是那又能怎样呢?她是这个世界上唯一一个把生命托付给我的爱人,我在遇到她之前,从来不知道“被需要、被惦念”是种什么感觉。对于她来讲,我也是这个世界上唯一一个愿意保护她、和她相依为命的人。&/p&&p&我问过她,想没想过命运对你是不公平的。她说有你,我的命比谁都好。&/p&&p&“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这四句诗的分量,真重啊。&/p&&p&&br&&/p&&p&将近一万个祝福,感谢大家!&/p&&p&很多评论跟我的想法相似,她生活中很多不便,可能根本原因不在智商,只是从小到大父母同学都认定她是傻子,冷落她、欺负她,以至于到现在她背负了太多的不公,打内心深处也认定自己就是傻。她确实在某些方面比常人弱,但更多交际上的障碍应该是从小缺乏自信。对于未来,不管她想学什么,我都会支持。好在我周围的朋友渐渐开始接纳她了,肯定会有个正面的引导。&/p&&p&我打算周末把大家的祝福给她看。当初确定关系,我没认认真真向她表白过,这次用大家的祝福给她一个惊喜。&/p&&p&&br&&/p&&p&谢谢大家!谢谢大家!谢谢大家!&/p&
跟大家的情况不太一样,我的女朋友真的是个智障。也没到舟舟那个程度,其实说智障有些过头,大概就是比一般人傻一些。北方人管这个叫“颟顸”。她思维特别直,不太会掩饰自己的感情,记忆力也不太好。有些生活细节的表现,比如到了一个陌生地方可能会很紧张…
因为&b&所有游戏的设计&/b&都是&b&冲着“人性的弱点”&/b&来的。&br&&br&&u&1、即时反馈&/u&&br&你在游戏中的任何操作,都会立马&b&视觉化&/b&、&b&数据化&/b&地显示出来。&br&&br&不要小看每次砍怪物头上飚出的数字,不要小看出招的音效,不要小看伤血的红字和加魔的蓝字,它们都给玩家提供了最最直观即时的反馈。&br&为什么即时反馈是有效的?因为,&b&即时反馈提供给玩家一种可控感&/b&。(有个段子说:电梯里的关门键其实根本无效,但光是这个装饰用的按键却实实在在可以增加乘客的可控感,进而产生心理上的安抚效应,不易烦躁。——感谢&a data-hash=&eb1ad61d77dfb610073d& href=&///people/eb1ad61d77dfb610073d&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地铁风& data-hovercard=&p$b$eb1ad61d77dfb610073d&&@地铁风&/a& 提供的信息:美国的电梯门规定必须是那样的,见&a href=&///?target=https%3A//en.wikipedia.org/wiki/Placebo_button&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Placebo button&i class=&icon-external&&&/i&&/a& 但中国的大部分电梯门按钮是实际有效的。)&br&&br&对比现实生活中的学习——听课并不能让你直观看到经验值增长,看书也听不到书本被砍翻的惨叫,被游戏吊高胃口的学生自然觉得无聊、没劲。&br&&br&&u&2、多重系统,多样玩法,小目标渐进&/u&&br&相信你一定有这样的体验:哎呀,今天先玩到这样吧。但只差7%就升级了,要不就想打到升级吧!啊呀,打到稀有宝石,可以镶嵌武器了,赶紧去收集一下需要的素材。好朋友上线了,约了去打副本……打完了正好零点,又有新任务!……&br&&br&无穷循环。&br&&br&为了将玩家牢牢栓在游戏里,游戏不止提供升级体验,还提供各种全方位多角度的玩法。总能让你找到一个10分钟左右的小目标,不断去完成它,获得完成时的成就感。一旦得到这个成就感,为了维持这种欣快的感觉,玩家又迫不及待地投入了下一个小目标。&br&&br&如此算来,平均10分钟一个小高潮,学习又怎么比得过它?&br&&br&&u&3、成就感&/u&&br&&ul&&li&内在激励&/li&&/ul&内在激励简单来说,就是一种自我能力的确认——这件事我喜欢,我做了,我克服了困难,我完成,我开心。&br&为什么简单的小游戏,比如扫雷、连连看会让人上瘾一般一盘又一盘玩下去?&br&因为它设置了&b&恰到好处的困难让你证明你有能力破解它&/b&。感受到这种力量,你就想一再体验。(还记得刚才那个电梯按钮的例子么?对,这也是一种可控感的体现。)&br&&ul&&li&称号&/li&&/ul&完成了某种成就就会被记录。除了网游,现在还有谁会拼命找理由就为了给你发小红花?&br&&ul&&li&展示&br&&/li&&/ul&可能生活中一个普通小职员在游戏里就是一呼百应的公会老大。&br&这种权力和万众仰慕的感觉也是现实生活中的“稀缺资源”。&br&举个栗子:史玉柱在《我的营销心得》中提到,《征途》在情人节推出1元的虚拟玫瑰花,最后卖了可能有5000万。为什么?因为他提供了“展示”——只要送99朵以上,就上公告。&br&&br&&u&4、协作和献身&/u&&br&俗话说:人生有四铁——一起同过窗,一起扛过枪,一起嫖过娼,一起分过赃。说的就是,&b&当人和人一起经历过情绪的大起伏,就会产生更亲密的关系&/b&。&br&&br&但大学生活能提供的供人情绪起伏的活动太少,导致同窗关系质量严重下降。取而代之的,变成“&b&一起上过网&/b&”,在游戏里组队、团战、城战、洗白、pvp……虽然所有活动都建立在虚拟的网络游戏上,但产生的&b&情感联系&/b&却是真实的。&br&甚至,游戏还能提供现代社会稀缺的“庄严”和“意义”感。呵呵,为自己公会牺牲过的童鞋都懂的。&br&&br&一边是活色生香的鲜活情感,一边按部就班的麻木生活,大学又怎么跟剑三或者魔兽比呢?&br&&br&===============================================&br&另外再补充一点:&br&&br&&u&5、简化世界,路径清晰&/u&&br&据说现代的关键词是“迷茫”,游戏的设计就是为了&b&解除“迷茫”&/b&。&br&&br&游戏体系在不断的研究和发展演进中,已经形成一套&b&将现实生活总结简化的图谱、话语体系&/b&。&br&你要做什么,怎么做,做到后有什么结果,全部都清楚地向你敞开。只需照着地图、攻略,就能达到你所期望的目标。&br&&br&往大里说,所有人都追求“&b&对世界的理解&/b&”,而这种欲望,在游戏中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甚至已经反过来影响现实。&br&请看下图,这是一张微博上流传滴现实职业进阶图,or技能树。&br&&br&&img src=&/4eec28661baa39a13c544d8_b.jpg& data-rawwidth=&1024& data-rawheight=&53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4& data-original=&/4eec28661baa39a13c544d8_r.jpg&&&br&&br&有木有突然觉得“一切尽在掌握”?^++++^&br&&br&=================================&br&以上,是我的粗浅分析。&br&&br&如果对这个问题有兴趣,强烈推荐一本神书!&br&《&a href=&///?target=http%3A///subjec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游戏改变世界 (豆瓣)&i class=&icon-external&&&/i&&/a&》&br&&img src=&/f636cc05c7b8c_b.jpg& data-rawwidth=&300& data-rawheight=&428&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00&&&br&&br&本书前言就提出:&br&&br&&blockquote&游戏满足了现实世界无法满足的真实人类需求,带来了现实世界提供不了的奖励,它们以现实世界做不到的方式教育我们,鼓励我们,打动我们,以现实世界实现不了的方式把我们联系在一起,我们很“饥渴”,游戏填饱了我们,对更满意工作的饥渴,对强烈族群感的饥渴以及对更有意义的人生的饥渴。&/blockquote&&br&书中的分析和例子都十分精彩,推荐阅读。&br&&br&=====================================&br&本来看到&a data-hash=&fce9a5f852b0ba& href=&///people/fce9a5f852b0ba&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吴遇安& data-hovercard=&p$b$fce9a5f852b0ba&&@吴遇安&/a&的答案,觉得已经不再需要回答了。&br&不过感觉对于提主提出的“心理学角度”有欠缺,斗胆补充了这篇答案。&br&=====================================&br&十分感谢大家的点赞。&br&作为知乎新人能得到接近三位数的赞,实在是……太赞了!~\(≧▽≦)/~&br&=====================================&br&~~下面是更新~~&br&&br&一开始我读《游戏改变世界》,完全只是想了解一下游戏设计中针对人类心理机制的原理,没想到,读完后,发现这本书,其实是一本谈“如何用&b&游戏设计中的珍贵经验&/b&来&b&改造现实生活&/b&”的未来学著作。&br&&br&也就是说,当我们分析完游戏针对“人性弱点”的设计原理后,并不是要唾弃一口“万恶的游戏”,然后就能认清它的“丑恶”面目从此幡然醒悟天天向上了。&br&&br&我们应该从中学习,&b&学习游戏设计的精神、精髓&/b&,将它应用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上,&b&让生活、学习也借此变得让人上瘾&/b&——这才是我们做此长篇大论分析的原因所在!(下面这部分特别想写给评论中的&a data-hash=&f31b277fa45e6b6c9b520e9d2dbf6df9& href=&///people/f31b277fa45e6b6c9b520e9d2dbf6df9&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贺Cancy& data-hovercard=&p$b$f31b277fa45e6b6c9b520e9d2dbf6df9&&@贺Cancy&/a& 童鞋,让我们一起奔向让人上瘾的学习生活吧!~\(≧▽≦)/~)&br&&br&书中作者举了个很有趣的栗子,我尽量用最简单的话描述一下:&br&&br&作者在一次演讲中说:“要是在这场演讲中我每次冒出一个聪明设想,都能加1点智力就好了,或者至少在当众演讲方面能多加几点。哪怕我喜欢喜欢演讲,演讲本身还是一件让人精疲力竭的活动。要是能在这个时候,看到PPT上弹出一些“+1”的提示框,一定能带给我不少激励。”&br&&br&几天后,作者收到了一份电子邮件。你猜上面写着什么?&br&&blockquote&“你的一位朋友XX,承认你的一些强项,并为之+1点。具体来说,他们认可的是以下这些属性:&br&+1智力&br&+1公众演讲&br&+1启发&br&恭喜!日安。”&/blockquote&原来是一位听众,受了作者的启发,在网上做了一个小程序,让每个人都可以为别人送上“+1”,还可以附上理由。你可以在网站上内建的37种不同的个人强项中选择一项或者几项“+1”,网站就会自动给对方发一封电子邮件。如果对方在网站上注册,别人赠送的分数就会累加。&br&&br&&br&看到这里我突然想到,如果腾讯把“朋友标签”改成这个“+1”系统该多么好玩?每个人都可以给自己的QQ好友打分。这样,当你听一个失恋的朋友打电话跟你哭诉1小时后,你就可以期待她会记得送你一个“爱心”的“+1”。&br&&br&如此一来,在游戏之外,在现实之中,我们也可以通过游戏规则的设定和帮助来将我们的行动、成绩、效果可视化、数值化,建立即时反馈,形成一系列能满足成就感的小任务,建立联系……也就是说,能让现实变得跟游戏一样一样的!&br&&br&事实上,知乎不已经成功地应用了“+1”这个系统吗?&br&&br&如果没有知乎系统中提供的“+1赞同”,我想,我恐怕是无法静下心来花两三个小时梳理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并将之系统表述出来的吧?&br&正是由于每个人点点鼠标,花时间阅读、评论,知乎才有游戏上瘾般的魔力,吸引大家来分享知识和见解,产生高质量的回答啊:)&br&&br&但,我认为这还不是现实游戏化的最终形态。&br&&br&还记得我一直在强调游戏提供给人“控制感”这一条吗?&br&&br&是的,最终形态,就是:&b&你来设计游戏,你来设计目标,你来设计进程、系统、称号、奖励,你来给自己发小红花,你来给自己“+1”。&/b&&br&&br&下面是我的一个尝试的企图,抛砖引玉一下哈:&br&&br&——————&br&&blockquote&【成为写作之神 游戏设计】&br&目标:攒够10000分,成为写作之神!&br&计分方式:&br&&ul&&li&写作书1000字5分&br&&/li&&li&小说1000字5分&br&&/li&&li&回答知乎问题2分&br&&/li&&li&读书半个小时写笔记2分,光读书要一个小时1分&br&&/li&&li&观影笔记,3分&br&&/li&&li&一条原创微博1分&br&&/li&&li&把最近总结的理论说给一个人听 2分&br&&/li&&li&其他特殊任务,特殊计分(比如突然要写个书评、写个歌词什么的)&br&&/li&&li&看电影看休闲小说要用分数来购买时间,1分半小时。&br&&/li&&/ul&每天基本分数是10分,达到就可以解锁成就。&br&每累计到100分,可抽奖一次,用两个骰子,抽到数字就是粉丝数,粉丝数代表地位称号。&/blockquote&——————&br&&br&在给自己设计游戏的时候,关键并不在于设计的系统有多完美,最关键的是,给自己另一种看待现实、掌握现实的方式。&br&&br&写到这里,突然想起了一个故事:幼儿园老师发现一个小朋友在厕所门口憋着不肯进,老师很奇怪,就问小朋友怎么回事。小朋友脸涨得通红,委屈地说“在家里上完厕所,妈妈都会给我鼓掌。”老师怎么劝小朋友,都木有用,最后老师突然灵机一动说:“这里没有妈妈给你鼓掌,那你自己给自己鼓掌好吗?”小朋友一听,就高高兴兴进去了。出来后,自豪地给自己用力鼓了三下掌。&br&&br&你是那个等着妈妈给你鼓掌,别人给你点赞的人呢?还是那个,学会用力给自己鼓掌的小朋友?&br&结果如何先不去管,做了就先给自己点个赞如何?&br&&br&以上。&br&希望能带给大家一点启发。&br&&br&===================&br&&br&ps:哪怕只是改变一下词语系统,都可以让我们转换思维、调整心态——&br&&br&我会告诉你,自从我们公司把去办公室请老板签字叫做“去刷boss”后,整个气氛都欢乐了很多、积极了很多吗?哈哈~&br&&br& 修改&br&&br&【增加一个课堂运用游戏化思维的案例,from《游戏化思维》p172-173,略有改写】&br&受到《魔兽世界》的启发,印第安纳大学的经济学教授爱德华·卡斯特纳瓦开始改革课程。&br&他宣布,所有来上课的学生都可以获得“经验值”,课堂陈述被称为“游戏任务”,考试被称为“打怪”,而家庭作业则变成了“锻造”。学生被分为不同的合作小组,简称“游戏公会”。&br&&br&结果,这门课称为学校的明星课程,学生的出勤率和学习效果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br&&br&学校的课程协调官员感慨道:“这门课程所包含的元素是学生们熟悉、喜爱并且更加容易接受的,它给平常的过程换上了崭新的面貌,可以说真正地做到了寓教于乐。作为教育工作者,你必须时刻提醒自己,&b&你的学生是游戏的一代、社交媒体的一代&/b&。”&br&&br& 修改&br&&br&【 感谢知乎日报推荐,再补充一点】&br&&br&&u&6、随机性&/u&&br&为什么卡牌游戏风靡日本,抽卡已经变成了“氪金”?因为它运用了&b&随机性。&/b&&br&&br&&br&关于随机性的强大魔力,有个实验是这样的,具体资料恕我暂时没找到,全凭记忆写下,欢迎大家给我提供:&br&科学家给鸟一个按钮,只要它按下就能吃到饲料,而另外一只鸟得到的按钮,产生的结果是随机性的,也就是说,可能有饲料,也可能没饲料。结果,比起前者的淡定,后者完全对按钮&b&上瘾&/b&了,不断去按按钮,甚至都不为了吃饲料。&br&仔细想想,从进化角度来说,对随机性上瘾也是符合逻辑的——对于生物延续来说,食物是非常重要的资源,一旦得到就意味着生命可以延续,因此,生命机制本身的首要命令就是要最大限度保证食物来源。随机性,就好比草原上的花豹去追羚羊,可能追得到也可能追不到,也好比猴子去果树上找果子,可能找得到也可能找不到,于是,就需要生命体付出更多努力,来确保最终获得食物。为了防止生物体太容易放弃努力,生物基因中直接刻印了对随机性的偏好,也就是上瘾机制,让生物对此乐此不疲——也成了现在游戏性中的一大杀手锏。&br&抽卡让人上瘾的原因中,隐藏着随机性这个杀手,同样的,在“开宝箱”“抽奖”“牌类”游戏中,无不隐藏着随机性的惊喜。&br&这也是游戏让人上瘾的重要原因之一。&br&&br&ps:在这里推荐一下《创造力》这本书。本书中提到的创造过程中的“心流”概念,也很适合用在游戏上瘾的迷狂状态上。&br&&img src=&/80cf5a19223cbac41a9edd4f341cb68d_b.jpg& data-rawwidth=&324& data-rawheight=&408&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24&&&br&下面是书中提到的“心流”状态9个特征,也回答了“创造性为什么产生愉悦”这个问题,和我上面提出的5条游戏上瘾机制基本都能对应上,也附在这里,给大家做个参考。更具体的内容,欢迎大家自主阅读:&br&&ol&&li&每一步都有明确的目标。&/li&&li&对行动有迅速的反馈。&/li&&li&在挑战和技巧之间有一种平衡。&/li&&li&行动和意识相融合。即全神贯注,意识和行动都只有一个共同目标。&/li&&li&摒除杂念,只有当下,使我们摆脱了在日常生活中导致压抑和焦虑的害怕。&/li&&li&根本不担心失败。&/li&&li&自我意识消失。自我通过创造这种全神贯注进而遗忘自我的活动得到扩展。&/li&&li&时间感被歪曲。&/li&&li&行为具有自身的目的。做一件事最大的报酬就是做它时获得的体验。&/li&&/ol&&br&======这里是补充结束的分割线======
因为所有游戏的设计都是冲着“人性的弱点”来的。 1、即时反馈 你在游戏中的任何操作,都会立马视觉化、数据化地显示出来。 不要小看每次砍怪物头上飚出的数字,不要小看出招的音效,不要小看伤血的红字和加魔的蓝字,它们都给玩家提供了最最直观即时的反馈…
&p&作为一个资深的心理学爱好者,游戏成瘾者,对这个话题有一定研究
-------------------------------------------------------------------------------------
游戏设计者会根据人的心理特点,设立一个一个吸引点,让你在吸引点的刺激中层层深入的沉沦。在游戏专业还有一些具体的科目专门教你怎么让他人成瘾。
游戏中每一个事件都是一个一个设计好的时间段、活动、奖励的集合。这有无数的方法让这些元素可以结合在一起构成各种各样的游戏事件。&/p&&p&心理控制惯用成瘾手段:&/p&&p&&b&0.游戏本身的属性,人类的需求&/b& &b&生存(求生、暴力、经营)&/b&与&b&繁衍(色情)&/b&是人类最深层的需求,满足此类需求的游戏会让玩家自带爽感。参考&b&马斯洛的需求模型&/b&,游戏便是围绕着满足人类的各类需求设计的,由金字塔底层到高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
例子:辐射(生存需求)、花花公子(繁衍需求)、孢子(生存、繁衍需求)&/p&&p&&b&1.简单的赏罚机制,即时反馈&/b& &b&简单的赏罚&/b&是最简单最有效的心理控制手段,即便有无限的任务,只要保证你的每一个操作都是有奖赏或者惩罚等即时后果的,每一个操作都能得到&b&即时反馈&/b&,你也会出于人类&b&趋利避害&/b&的本能,潜意识对很多无聊、简单、重复的事情上瘾。
例子:收菜游戏&/p&&p&&b&2.阶段性目标,里程碑&/b& &b&完型心理,&/b&是人们固有的一套心理机制,人们都渴望一个做到一半的事情能够被完成,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为,往往因为这套完型机制,初恋最让人遗憾,最让人难以忘怀。在游戏中这样的机制会驱使着人们不断的去完成任务,不断的去升级,这种短期阶段性目标的达成会让玩家不断自我肯定,并且获得虚拟尊重与认可。这种自我价值实现与尊重的上层心理需求的满足让玩家感觉非常良好,到最后成瘾。
例子:所有游戏的关卡&/p&&p&&b&3.虚拟的精神物质&/b&
奖惩机制的升级心里控制手段,玩家在打游戏的过程中会对游戏中的物品成瘾,因为游戏中的物品需要你投入时间、精力与技巧去获取,在心理学上讲,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对这个物品产生&b&认知失调&/b&,以致成瘾。你付出的越多,认知失调越多,认为此物品的价值越大,对该物品的执着程度成瘾程度就会越大,出于人类本能,想要收集更多有价值的虚拟物质。
例子:游戏中的高级武器、需要大量付出的游戏本身&/p&&p&&b&4.竞争排名机制&/b&
人类天生就有&b&竞争、掠夺&/b&的本能。游戏将人类的这一本能开发到极致。游戏从不同维度、不同时间去对玩家的能力、成果进行排名,生成排行榜。玩家在自己本能的驱使下想要跻身排行榜榜首,以证明自己的能力,获得大家的敬佩,名声,满足自己的&b&尊重、社交等上层需求&/b&。
例子:所有游戏的排行榜榜单&/p&&p&&b&5.虚拟头衔、虚拟等级、荣誉&/b&
游戏设计者抓住了人们&b&荣誉感心理,&/b&由浅入深,一步一步让玩家上瘾。玩家在游戏的过程中不用承担任何现实风险的情况下,努力追名逐利,在获得成就的同时还会得到自我认可与他人认可,这一系列层层递进的成就机制让玩家成为虚拟世界的大人物大英雄,弥补了现实生活中无法满足的遗憾。
例子:虚拟头衔,一步一步升级&/p&&p&&b&6.现实逃避、替代体验&/b&
玩家在游戏中对游戏角色,对自己的生活有绝对的控制权。在游戏中可以通过短期的努力获得资产、房屋、能力、伙伴、荣誉、伴侣、装备甚至军团、国家、宇宙。在游戏中可以拥有自己想要的职业、角色,去杀人、放火、种地、管理国家。而通常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事情往往很难实现甚至没有办法去实现。作为一种&b&替代体验&/b&,玩家很容易在虚拟的游戏中沉迷。
例子:模拟人生、英雄联盟&/p&&p&&b&7.不确定性&/b&
在游戏中,还有一个比较有趣的心理机制,就是&b&不确定性&/b&。在泡学中有一个对应的理论叫&b&猫绳理论&/b&,如果游戏设计者只对玩家的特定行为给出特定的奖励,那么玩家很快会对这种确定性懈怠,但是如果这种&b&奖励是不确定性&/b&的,而且是&b&非常巨大&/b&的,那么玩家反而会期待这种“彩票”,对这种不确定的奖励上瘾。
例子:游戏中刷怪获得不确定的大奖&/p&&p&&b&8.神秘感&/b&
神秘感是驱使人类进行探索的一个&b&原始内驱力&/b&,追求有神秘感的女生,探索神秘的外太空,甚至还有“好奇害死猫”的说法。那么游戏设计者将这种神秘感引入到游戏中之后,人类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会对游戏中的情境进行不断探索,这种探索也会让人不断上瘾。
例子:所有有探险元素的游戏&/p&&p&谢:Aristotal补充&/p&
作为一个资深的心理学爱好者,游戏成瘾者,对这个话题有一定研究
-------------------------------------------------------------------------------------
游戏设计者会根据人的心理特点,设立一个一个吸引点,让你在吸引点的刺激中层层深入的沉沦。在游…
&img src=&/126acbc36d1df7b023baca9fbd192d9f_b.jpg& data-rawwidth=&650& data-rawheight=&37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50& data-original=&/126acbc36d1df7b023baca9fbd192d9f_r.jpg&&&b&&br&从缺乏自控到高度自控:从0到1间我学会了这些事。&/b&&br&&br&&blockquote&&b&前言&/b&&/blockquote&&br&我觉得长久以来,缺乏自控的人都被社会很不公平地贴上了许多负面的标签,仿佛缺乏自控的人都是天生自甘堕落。这些负面标签让许多不自控的人背负了更为沉重的心理压力。“压力山大”的状态显然会阻碍人们实现自控。&br&&br&我还发现一个值得讨论的现象。每次段子手们发那种“缺乏自控者自黑”的微博,许多人总会转发并加上类似下面这样的评论:&br&&br&“哈哈哈哈哈哈哈,服!”&br&“哦”&br&“中枪”&br&“人艰不拆”&br&“原Po你够了”&br&&br&每次看到这样的段子和评论,我心里总有一种复杂又难以形容的感觉。我相信大部分这样自黑的人,其实都渴望有一天能实现自控。因为我也曾经是一个缺乏自控的人。我也曾经渴望过同样的东西。在和不自控的自我斗争多年后,我这几年终于拥有了足够强大的自控力。回顾这场漫长的斗争,我确信我有一些朴素但亲身验证有效的经验值得和大家分享。希望这些经验能帮助大家最终获得强大的自控力,收获更多自由。&br&&br&&blockquote&&b&1. 找到自己热爱的事业。&/b&&/blockquote&&br&在我不自控的日子里,我的一大问题就是我并不知道自己到底热爱什么。我一直试试这个,失败,再试试那个,受挫。如此反复。直到我最终找到我热爱的事业,我才实现了自控。我清楚地意识到,当我做我不热爱不擅长的事情时,我想的更多的是如何磨洋工,如何为自己腾出更多的娱乐时间。&br&&br&真的,我深切感受到,拥有热爱的事业对于我们的自控力太重要了。&u&当我们拥有了热爱的事业,我们就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存在的意义&/u&。我们就意识到自己应该抵制玩乐的诱惑,就意识到把时间浪费掉有多么可惜。我们会用努力实现这份事业中的一个个小任务,来填满自己一天工作学习中的大部分时光。&br&&br&我有一个从小一起长大的好朋友是一个好例子。在这里我们姑且称他为大刘(化名)。大刘从某沿海城市一所大学毕业后,去了一家广告公司做销售。大刘很快意识到自己不是做销售的料,因为他很讨厌被人否定。而销售大部分时间都在被人否定中憋大招,等大招放出来拿下客户后,才能获得上级的肯定和金钱的回报。大刘连续两个月都没有开单,因为上班时间他总难抵制各种手机,电脑游戏等诱惑。毕竟,只要一想到要给客户打电话,大刘就头疼,所以自然还是磨洋工更舒适一些。&br&&br&大刘很快离开了这家广告公司。之后,他又尝试了几份工作,但都意兴阑珊。最后,他很幸运地找到了自己的热情所在---开甜品店。大刘爱玩微博微信,又懂得做甜点,我们几个兄弟就劝他去试试开个甜品店。大刘一想反正现在也没工作,于是他就在我们老家开了个小甜品店,并通过微博和朋友圈营销自制甜品。开张之后大家都帮他卖力宣传,所以他的店生意很不错。赚了钱,被肯定了,大刘自然很开心。于是,他开始天天琢磨如何让甜品变得更好吃,如何送货送得更快,如何跟供应商斗智斗勇压低原料成本,如何与客户在微博微信上增加互动。你们觉得他现在还会打游戏,磨洋工吗?还会,但频率比以前低太多了。有了热情,一个人的自控力就将大幅提升。&br&&br&当然我分享这个故事不是让大家都去开甜品店。而是希望大家多去尝试,因为不多尝试,你永远不知道自己的热情所在。不过有一个问题困惑了我很久。我们到底是因为擅长某事,继而获得认可,所以才变得热情呢?还是因为热情,所以付诸努力,最终变得擅长?这个是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哲学问题。当然,如果你没有答案也不要紧,因为这只是个题外话。重要的是,只要你不断寻找,最终你一定可以找到你擅长,或者是有热情的事情。不管你找到哪一样,你都很有可能变成一个有自控力,能抵制诱惑,能管理好个人时间的人。&br&&br&&blockquote&&b&2. 保持足够的休息时间&/b&&/blockquote&&br&我接下来想谈谈午睡的巨大作用。我知道做到早睡早起可能会比较难(我一般半夜1点睡,第二天8点起床)。但我发现强迫自己睡午觉并不难。这几年,每天不管课业或工作有多忙,我都会想尽一切办法午睡30分钟。如果不睡午觉,我很容易精神不振。精神不振的我容易失控,容易被玩乐所诱惑,进而浪费自己的时间。相反,我如果保证合理充足的午睡时间,我往往就能精神振奋。这样,&u&我就能在自己要失控的时候意识到自己正在失控&/u&,并努力阻止这种失控。&br&&br&&img src=&/cfea6a1d79cb_b.jpg& data-rawwidth=&1200& data-rawheight=&62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00& data-original=&/cfea6a1d79cb_r.jpg&&&br&&i&永远不要尝试在甜点堆里训练自己对美食的自控力。&/i&&br&&br&&blockquote&&b&3. 远离诱惑&/b&&/blockquote&&br&没人是圣人,没人能做到在诱惑面前百分百自控。即使一个人找到自己热爱擅长的事业,他也只能因此实现很大程度上的自控。所以我们依旧需要努力切断身边的诱惑源,来实现更大程度上的自控。&br&&br&在远离诱惑这点上我的做法就是,对自己狠一点。手机,我一定会放在自己很难拿到的地方,或者干脆委托别人把自己的手机锁起来。读书,我一定会在图书馆里读,而不会回家读,因为回家后可以看电视,可以刷剧,可以躺下休息,诱惑实在太多了。&u&对于诱惑这种东西,打不起,难道我们还躲不起&/u&?&br&&br&&blockquote&&b&4. 找到合格的替补&/b&&/blockquote&&br&我还想分享一个经验。这个经验不是用来增强自控,&u&而是用来减轻自控系统短暂崩溃后所产生的负面影响&/u&。我发现我的自控系统在反复挑战一个很难的学习或工作任务时,最容易失灵。自控系统暂时失灵后,我往往会去寻找其他令人愉悦的事情来填补这段时间空白,等到我调整心态,重获自控后,再向那个艰难的任务发起挑战。&br&&br&一开始我喜欢用刷微博,看视频这样的事情来填补这段时间空白,但我发现这样做并没有在最好地利用时间。后来我意识到,难的任务和娱乐消遣之间还有其他选择。我还可以用相对简单的学习或工作任务来填补这段时间空白,让这些任务成为艰难任务的合格替补。毕竟,虽然我当时的自控力已不足以支撑我继续挑战那些困难的任务,&u&但是我还是有足够的自控力,去做那些相对简单但有意义的任务。那我又何必浪费自己的自控力剩余呢&/u&?&br&&br&所以,现在我每次挑战困难任务时,都会事先准备一些相对简单的学习或工作任务。一旦我发现自控系统失灵,我就会迅速切换到那些相对简单的任务上,确保时间的有效利用,并等待面对困难的能量和动力慢慢恢复。在积攒完能量和动力后,我会重新回到困难任务模式中,继续寻找解决方案。&br&&br&&b&&blockquote&更新一个答案,谈如何战胜拖延症:&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如何解决严重的拖延症? - 米洛的回答&/a&&/blockquote&&/b&&br&&blockquote&&b&结语&/b&&/blockquote&&br&与不自控的自我进行斗争,可能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这个斗争一旦胜利,我们将会变成更好的自己。我们的一生会充满很多这样的斗争,因为人生最浪漫的事情不是看着自己慢慢变老,而是看着自己慢慢变强。祝愿大家早日旗开得胜!
从缺乏自控到高度自控:从0到1间我学会了这些事。 前言 我觉得长久以来,缺乏自控的人都被社会很不公平地贴上了许多负面的标签,仿佛缺乏自控的人都是天生自甘堕落。这些负面标签让许多不自控的人背负了更为沉重的心理压力。“压力山大”的状态显然会阻碍…
&p&这是一个失控的人写给自己的答案,是对自律的重新思考和实践,两个礼拜时间,6000字长文!&/p&&p&出差一个多月了,还需要再待一个月,一直自诩为自控力高手,这次被啪啪的打脸,刚来深圳十多天时间,以前养成的自律习惯,比如不用手机刷新闻、刷朋友圈,至少看书一小时,每天适度的锻炼等等,逐一告破,有个周末实在无聊,甚至找了家网吧包宿,crazy!&/p&&p&半个月前在时间线上看到这个问题,惊出了一身冷汗,也开始仔细思考,为什么会失控?我的自控力都去哪了?答案很残酷,我以为的强大意志力,可能只是一种错觉:早起看书,与同事、客户保持积极的联系,认真阅读、回答知乎问题,晚上适度的运动,一定的阅读量和思考,规律的作息,远离游戏,控制饮酒等等,能维持健康向上的生活看似是因为强大的意志力,其实在这背后是习惯的力量,是自发的行为,只需要很少、甚至不需要意志力参与!所以,当换一个环境,规律的生活被打破,维系健康生活的习惯也就失去了作用,甚至在我还没意识到的时候,我就已经失控了!&/p&&p&真正的自控决不能是温室的花朵,不仅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还要经得起空间的考验!怎样才能做到真正的自控?一个月以前,我可能大谈意志力理论和技巧,在经历这次失控之后,我真正明白了,自控,尤其是长时间的自控,意志力和习惯缺一不可!它们的关系可以描述为:&b&意志力开启、培养一个习惯,习惯+少许的意志力实现高度的自律!&/b&&/p&&p&认清习惯在意志力中的作用,这是我在此次失控中最重要的收获和成长!&/p&&p&So,无论何时、何地、和谁在一起,如何有效地保持自律?我仔细梳理了下我从这次失控中恢复的经历和经验,我认为大致可划分为三个过程:&/p&&p&过程1、恢复并积蓄意志力能量,准备改变;
过程2、坚守自律原则,逐步培养好习惯,打破坏习惯;
过程3、偶尔的失控干预。&/p&&p&过程1:恢复并积蓄意志力能量,准备改变。&/p&&p&意志力是精神层面的,也是生理层面的,它受到生理状态、精神状态的双重影响,理论简要描述如下:&/p&&blockquote&意志力生理基础:前额皮质主管意志力,前额皮质的细胞活动越剧烈,我们采取行动和拒绝诱惑的能力就越强,简而言之,良好的生理状态是长期稳定自控的前提。科学研究发现,睡眠、锻炼、冥想等都能恢复、保持乃至增强前额皮质的生理状态,而抽烟、喝酒、分心、缺觉等都会削弱它。
意志力心理基础:任一时刻的精神状态都是由意识和潜意识两个部分组成,两者的比例决定了自我意识程度,自我意识较高(意识占比高)时,我们就能保持警醒,对自己做到完美自控,而自我意识较低(潜意识占比高)时,我们就容易被本能左右冲动行事。如何保持较高的自我意识?两个方法,一是通过反思、内省,二是牢记目标和愿望。&/blockquote&&p&意志力(W)和身(B)、心(S)状态的关系可以形象地(简化地)描述为:
1)生理状态决定意志力的基础水平,精神状态决定乘数因子,即W=B*S;
2)短期看,精神状态可以背离生理状态(一个3天3夜没睡的人,可能表现的极度自律),但从长期看,精神状态倾向于回归生理状态(这并不是说生理决定论,我们确实可以通过精神练习,比如通过内省、明确目标等提高精神质量,但生理状态确实影响精神状态)。&/p&&p&所以,我重新开始自控的第一步,不是咬牙切齿的扔手机,关电脑,或发誓必须干什么,而是较为仔细地整理了下房间(乱糟糟的房价很容易让人心生懈怠),舒舒服服的洗了个澡,惬意地看了会床头书,然后晚上不到十点就睡觉了,呼呼大睡补个好觉,第二天果然感觉神清气爽,感觉事情逐步在掌控中(相信大家都有过这种感觉,但如果没有后续的反省和计划,也就是睡了个好觉而已),趁着头脑清醒、自控感弥漫,我写了个简单的小结和计划。&/p&&p&这一步很重要,很多时候我们都有一种心血来潮的冲动,想改变现状的冲动,这时候思维会比较活跃,很多事情在头脑中酝酿,很多计划在头脑中生成,但时过境迁之后,一切又回到原状,而简单的分析下之前的得失和原因,再梳理下下一步的计划和工作,可以有效的明确目标和自我效能,这是加强自我意识的有效方法。&/p&&p&一艘没有航行目标的船,任何方向的风都是逆风,而有了明确的目标后,不仅会增强自我意识,防止被圈子、朋友同化,还会抵御潜意识本能的冲动,比如当本能觉得玩会游戏不错时,你可能会记得,该去看看书了。&/p&&p&然而仅仅是记录还不够,还需要更进一步,我通常是在写完一个周计划后,每天晚上睡觉前都简单的翻看一下,不做点评和自我批评,只是看看,这样既能做到心里有数,又能提醒我们该朝哪个方向努力。&/p&&p&写计划和睡前翻看,其实都是明晰目标,强化目标意识,目标的重要作用毋庸多言,&b&良好的生理状态+明确的目标,我们就已经积蓄足够的意志力能量了(目标越明确,能量越充沛):在诱惑与正确的事情之间,做出恰当选择的能力。&/b&&/p&&p&过程2:坚守自律原则,逐步培养习惯,打破坏习惯。&/p&&blockquote&自律不是外部强加给我的东西,而是内心深处的渴望,是一种感到愉快并逐渐习惯的一种生活态度,与身心有益的东西必定是使人舒服,即使开始的时候需要克服一定的阻力。&/blockquote&&p&自律,意味着放弃当前的诱惑、享乐,追求前方更宏大、更长远的快乐,否则自律没有任何意义,也无法坚持。自律有两面,渴望是一面,唯有渴望我们才可能自发坚持,另一面必然是纪律,给出行为的准则,明确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纪律需要执行力,而这恰恰来自于意志力,唯有充足的意志力,才能保证纪律的执行力!&/p&&p&我们都知道习惯的巨大威力,好的习惯可以成就一个人,坏的习惯也会毁掉一个人,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培养好习惯,约束坏习惯。&/p&&p&如何通过自律培养好习惯,我认为核心自律原则只需要两条:&/p&&p&核心之一:不轻易制定纪律,一旦制定就必须严格落实。比如计划今天要看一章节书,如果非可控的事件导致计划执行不了,可以轻松放过,但如果是主观上的因素,哪怕凌晨三四点了,哪怕明天还要上班,也要看完才能休息,今日事今日毕!至于什么是客观,什么是主观,这根据心的判断,一个人休想骗过自己。&/p&&p&核心之二:自律不是某个时间必须做什么,而是一天内,需要完成什么,看的是结果而不过程。根据二八法则,真正重要的事情极少,只要能抓住重要的事情即可,自律起来非常轻松,效果还非常好,刻板的自律只会把自己搞的精疲力尽。&/p&&p&如何通过自律约束坏习惯,也有两条极为实用的自律原则:&/p&&p&1)合理限制原则。真正有威胁的坏习惯也就那么几个,控制好它们能极大提升生活质量,比如我之前喜欢手机看小说,导致我一有时间就翻出手机刷新、观看,总是心不在焉,严重损害工作及人际交往,后来我制定了“手机原则”:不可以拿手机看小说,想看可以,用电脑!这其实还是一种疏堵结合,既释放了看小说的欲望,又管理了手机的诱惑。坚持一段时间后,不仅摆脱了手机,能理性看待小说,整个人也更加阳光、专注,更加有活力!&/p&&p&2)10分钟原则。以玩游戏为例,某时某刻会突然涌起一股冲动,不管是一味禁止还是一味屈从,通常结果都不好,我们需要在两者间做个权衡,即等待十分钟,在这十分钟想想目标理想或着手其他事情,如果十分钟后还想要玩就可以玩,不需要心生歉疚。这个原则最有效的地方有两个:一是给出了思考和缓冲时间,可以打消一时冲动;二是经过思考后还控制不住,这时再玩可以减轻内疚感,而这才是失控最可怕的敌人!&/p&&p&过程3、偶尔的失控干预
自控和失控总是相伴而生,失控不可避免,认清这一点我们就能理性的看待失控,我们不需要视失控如蛇蝎,而是要学会干预失控,不会因某次的失控变成彻底的放纵,甚至是堕落。失控最怕的不是某一时间内的放纵,而是怕如同开了自动挡一样,一路滑向放纵的深渊,所以失控干预有两个,一个是如何在失控前干预,我觉得10分钟原则就是有效措施之一;另一个就是,失控后,如何干预。&/p&&p&失控后最麻烦的就是自我意识的下降,沉迷于眼前的即时享乐,没有动力去做出改变,所以,如果直接加码,斥令自己必须立刻、马上做什么,只会让自己痛苦,从而更加的纵情享乐,因此,失控干预不能硬碰硬,而是要有一个缓冲地带,干预的手段不会令自己排斥、痛苦。推荐两个方法:&/p&&p&呼吸冥想。全身放松,注意呼吸,吸气时脑海中默念“吸”,呼气时脑海中默念“呼”,但发现走神时重新将注意力集中到呼吸上,如果较为熟练,不需要默念“呼”、“吸”,试着专注于呼吸过程,感觉呼、吸气时胸腔等感觉,这时候我们可能会走神,再重新将注意力转移到呼吸上即可。&/p&&p&呼吸冥想不仅可以平复心情,关键是能够将注意力拉回来,提高自我意识,我们做出正确选择的能力就大大提高,这对于较小的失控非常好用,但如果失控较为严重,我通常用锻炼或人际交往。&/p&&p&锻炼。失控后很容易困于当前的诱惑出不来,即使克制自己转移注意力,但心里总想着再品味下放纵的快感,而锻炼,哪怕是短时间的锻炼,比如户外走上五六分钟,当然较长时间的有氧锻炼效果更好,我们通常会感觉神清气爽,再回过头看失控的诱惑,会觉得很Low,甚至很没意思,也自然而然就超脱出来。&/p&&p&放松的人际交往也是如此,不再赘述。它们之所以能起作用,是因为直指干预的关键:让自己从当前的放纵享受中摆脱出来,一旦我们能转移注意力,自控感就能逐渐回归。&/p&&p&以上就是我对自律的重新考虑,经过这半个月的实践,效果非常明显,再一次保持自律、高效的生活。当然,自控远非我想象的一劳永逸,我们都只是在道路上,只要能不断的总结和反思,这条路肯定会越越来越好走!&/p&&br&&p&PS: 写过万余字的自律笔记,关注公众号“高太爷”,回复“自控力”获取。
这是一个失控的人写给自己的答案,是对自律的重新思考和实践,两个礼拜时间,6000字长文!出差一个多月了,还需要再待一个月,一直自诩为自控力高手,这次被啪啪的打脸,刚来深圳十多天时间,以前养成的自律习惯,比如不用手机刷新闻、刷朋友圈,至少看书一…
&i&&b&全文一万两千字,共分为&/b&&/i&&i&&b&&i&&b&思考决策篇、&/b&&/i&学习记忆篇、人际交往篇三部分,收藏前请狠狠点赞:)&br&&/b&&/i&&br&&u&&i&&b&------------正文的分界线-----------&/b&&/i&&/u&&br&&u&&i&&b&&br&思考决策篇(共七条)&/b&&/i&&/u&&br&&br&&b&&b&【1】赋予效应&/b& &b&(&/b&endowment effect)&/b&&br&&blockquote&一旦人们得到某物品,人们对该物品赋予的价值就会显著增长。&br&&/blockquote&&br&&img src=&/v2-a6a806c9dbee71e9719a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44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v2-a6a806c9dbee71e9719a_r.jpg&&&br&丹尼尔·卡尼曼的前景理论认为,&b&人们对损失和获得的敏感程度不同——人们对损失比对获得更敏感。&/b&由于这种损失厌恶(loss aversion),人们对已获得的物品会赋予更高的价值。&br&&br&商家的「七天包换」策略正是利用了赋予效应——一旦消费者购买了商品,即使商品存在小瑕疵,消费者心理上也很难放弃已经购买的商品。&br&&b&&br&&br&【2】选择倾向性偏见(&/b&choice-supportive bias)&br&&blockquote&人们一旦做出某种选择, 就会放大此选择的优点,低估或无视该选择的缺点&br&&/blockquote&&img src=&/v2-dc8c85ec5ecad3a4980a5dd_b.jpg& data-rawwidth=&1316& data-rawheight=&52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16& data-original=&/v2-dc8c85ec5ecad3a4980a5dd_r.jpg&&&br&&br&回想你曾经做过的两难决定——无论是文理分科、高考志愿、考研vs工作,有没有发现&b&一旦决定做出,似乎一切都变得顺理成章了?&/b&甚至你还会有疑问,A优于B,这么&b&「明显的事实」&/b&当时自己怎么就看不到呢?&br&&br&可大多数情况下,这不过是我们大脑为了解除&b&「认知失调&/b&」而采取的小trick。&b&「我选择了A」vs「B也很不错啊」,这种失调状态是痛苦的,因此大脑会想方设法抬举A,贬低B。&/b&结果就是,本来差不多的两个选择,现在在你眼中却有了云泥之别。&br&&br&&b&【3】&/b&&b&诱饵效应(&/b&decoy effect)&br&&blockquote&人们对两个不相上下的选项进行选择时,因为第三个新选项(诱饵)的加入,会使某个旧选项显得更有吸引力。&br&&/blockquote&&br&你在下面两款MP3中会选择哪一个?&br&(二者外观、品牌等均相同。)&br&&img src=&/v2-3bad9fa5abafd_b.png& data-rawwidth=&245& data-rawheight=&151&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45&&现在商家又推出了新产品C,现在依旧让你在A、B之间进行选择:&br&&img src=&/v2-e6e69acfe85245bd5aed4e3_b.png& data-rawwidth=&320& data-rawheight=&168&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20&&怎么样?A立刻变得比B有吸引力的多了吧——C存储空间比A小,价格却比A高出50刀。可是,在A、B之前进行选择——&b&本质是100刀与10GB的权衡&/b&——本身与C丝毫没有关系啊!&br&&br&&b&【4】情绪温差&/b&
&b&(&/b&hot-cold empathy gap)&br&&blockquote&人们往往高估自身的理性程度,低估情绪对具体决策的影响&br&&/blockquote&&img src=&/v2-a393f71dbe90ad771eb9530_b.png& data-rawwidth=&300& data-rawheight=&30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00&&&br&我们可以把人的状态分为&b&冷态(cold state)和热态(hot state)&/b&,前者由理性主导,后者情绪主导。&br&&br&情绪温差指出,冷态和热态之间存在着「同理无能」:&b&冷态中的人很难想象,处在热态中的自己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因此常常高估自己在特定情境下的「自控力」。&/b&&br&&br&这方面最典型不过的例子就是「贤者模式」了,别打我,可&b&你在贤者模式下立下的flag真的没多少用哦:) &/b&&br&&br&&b&【5】&/b&&b&控制错觉(&/b&illusion of control)&br&&blockquote&人们往往高估自身对事物发展的作用,而低估不可控制因素所扮演的角色。&br&&/blockquote&&img src=&/v2-4edc3a342e56b71ebc4f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19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v2-4edc3a342e56b71ebc4f_r.jpg&&&br&&b&这种控制错觉尤其出现在贴有「成功者」标签的人,他们往往认为自己的成功是由于自身的天赋以及后天的奋斗。&i&Outliers&/i&&/b& 一书中却深入揭示了这样一个真相:「幸运」在成功中所扮演的角色,远超乎我们的想象。&br&&br&&blockquote&&p&加拿大&i&曲棍球&/i&顶级运动员都是1,2,3月份出生得多,为什么?&/p&&p&原来,加拿大运动员注册年龄以每年的&i&1月&/i&1号开始,如果你是12月出生的孩子,就比&i&1月份&/i&出生差不多小一年 &br&——而这个年龄正是发育的黄金期,12个月的差距会给他们的身体素质带来很大的影响。&b&而在选拔机制的作用下,初始阶段的这一点优势就会被层层放大&/b&——一月份的运动员更容易被选拔进入高等联赛,进而获得更好的训练指导... ...&br&&/p&&/blockquote&&br&套用知乎金句:连出生日期都控制不了,还想要控制人生?&br&&br&值得一提的是,控制错觉可以称得上是positive illusion,&b&适度的控制错觉能够提升人的自尊自信水平,使人更加幸福。&/b&而对于过分沉浸在控制错觉的人,则可能需要好好做一做这道名句默写题了:&b&一个&i&人的&/i&命运啊,当然要靠____,但是&i&也要考虑&/i&到&i&____。&/i&&br&&br&【6】情感预测偏差(&/b&impact bias)&br&&blockquote&人们往往高估情绪的延续时间与强度。&br&&/blockquote&&br&恋爱中的人往往会高估幸福持续的时间,过早做出承诺。而痛苦中的人也会高估痛苦的持续时间,低估个体心理自愈的能力。&br&&br&正如Gilbert 在TED演讲中所揭示的:&br&&blockquote&事实上,不管你竞选成败与否、考试成功与否、比赛胜败与否,这些都不会对你的快乐感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最近的研究还表明,&b&即使是发生了人生当中最重大的创伤,假如那是发生在三个月以前的,那么那件事对于你今日的快乐感几乎不会发生影响。&/b&&/blockquote&&img src=&/v2-8b2cd2c2cbc7c9e2da5407_b.png& data-rawwidth=&1003& data-rawheight=&69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03& data-original=&/v2-8b2cd2c2cbc7c9e2da5407_r.png&&&br&单纯知道这回事就很relieving。&br&&b&【7】行动者—观察者偏见(actor-observer bias)&/b&&br&&blockquote&把他人的行为归因于稳定的内在因素,把自己的行为归因于环境影响&br&&/blockquote&&img src=&/v2-66bee96b2_b.jpg& data-rawwidth=&260& data-rawheight=&29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60&&&br&回想中学时代,我们是如何解释一次失利的考试呢?如果是别人,我们会简单地认为他们实力&b&「本该如此」&/b&。 如果是自己呢?失眠、感冒、粗心大意、考场奇葩总抖脚、听力自带马赛克、&b&数学太难拉开了差距、数学太简单没法拉开差距&/b&... ...you name it。 &br&&br&再举个例子,我们是如何解释自己脑残行为的呢?「那几天来大姨妈」、「那段时间心情不好」、「当时喝了一点小酒」这些理由大家都见过吧?如果是别人做了同样的事?——「MDZZ」&br&&br&行动者-观察者偏见本质上来看,源于人的「认知吝啬」——想要深入分析他人「究竟为什么」费时费力,不如干脆一句「他就这个样」来的痛快。&br&&br&&br&&u&&i&&b&学习记忆篇(共7条)&br&&br&&/b&&/i&&/u&&br&&b&&b&【1】处理深度效应&/b& (levels-of-processing effect)&br&&/b&&blockquote&记忆的深度、持久度、准确度取决于&b&分析的强度&/b&,而非简单的&b&重复次数&/b&。&/blockquote&我们平时接触到的记忆模型大多是这样的:&br&&br&&img src=&/v2-ac69e0c2b_b.jpg& data-rawwidth=&567& data-rawheight=&11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67& data-original=&/v2-ac69e0c2b_r.jpg&&&br&
(Atkinson–Shiffrin model)&br&&br&在这里,「重复」是短时记忆通往长时记忆的桥梁。&b&然而「处理深度效应」告诉我们,与重复次数相比,记忆加工的深度更加重要。&/b&&br&&br&记忆过程中,我们会对记忆客体进行分析处理,而处理有深浅之别,就单词记忆而言:&br&&ul&&li&浅处理(Shallow processing):根据&b&读音、拼写&/b&进行记忆。&/li&&li&深处理(deep processing):分析&b&语义、语境&/b&进行记忆。&/li&&/ul&大多数人记忆单词采取的策略都是&b&浅处理+大量重复&/b&的策略,在这种策略指引下,一次花费在单个单词上的时间较少,常常陷入&b&遗忘——重复——遗忘&/b&的低效循环。更为高效的方式是深处理策略——&b&增加花费在每一个单词上的「单位时间」(造句、联想等),适当减少&/b&&b&&b&「&/b&重复次数&/b&&b&&b&」&/b&。&/b&&br&&br&By the way,&b&我们常说的「通过阅读记忆单词」,本质上也属于利用深处理策略记忆的方法。&/b&(阅读过程中,需要将单词语义与上下文语境进行关联,从而大大增加了单词的处理深度。)&br&&br&&b&【2】生成效应 (&/b&generation effect)&br&&blockquote&人们对于自己生成的信息的记忆效果,要好于单纯阅读取得的记忆效果。&br&&/blockquote&&br&结合「处理深度效应」,生成效应也就很好理解了——&b&「自己生成&/b&&b&」信息,处理深度要比单纯阅读高得多。&/b&&br&&br&根据生成效应,&b&「复述」&/b&是一个很高效的学习习惯。每隔一小时用十分钟复述重点内容,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下面这些看似不相关的现象,本质上也都是生成效应的具体应用:&br&&br&&ol&&li&一个很难记的单词,通常&b&用一次&/b&即可记牢。&/li&&li&阅读的收获通过&b&写作&/b&会得到牢牢巩固。&/li&&li&英语&b&输出能力&/b&弱的人,即使阅读能力强,阅读英文资料的收获也会大打折扣。&/li&&/ol&&br&其中的第三点是我很久以来的困惑,明白了生成效应后才豁然开朗。(这个概念最早是从 &a data-hash=&b6efd1fe06336cda7fbfd7& href=&///people/b6efd1fe06336cda7fbfd7&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高太爷& data-hovercard=&p$b$b6efd1fe06336cda7fbfd7&&@高太爷&/a& 的&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考研复习中忘性大记不住怎么办? - 高太爷的回答 - 知乎&/a&了解的。)&br&&b&&br&【3】伸缩效应 (&/b&telescoping effect)&br&&blockquote&以三年为界,人们常常认为近期的时比实际久远些,久远的事比实际近些:&br&&/blockquote&&br&&img src=&/v2-d28817ecfa7e27e5a130d9_b.jpg& data-rawwidth=&421& data-rawheight=&12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21& data-original=&/v2-d28817ecfa7e27e5a130d9_r.jpg&&&br&&br&2008年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年份,南方雪灾、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似乎仍历历在目,而仔细一想,&b&这竟已经是9年前的事情了。&/b&&br&&br&我们常挂在嘴边的「这事仿佛发生在昨天」,本质上就是伸缩效应的体现。&br&&br&&b&【4】测试效应
(&/b&testing effect)&br&&blockquote&一言以蔽之——考试能够显著增强学习、记忆成果。&br&&/blockquote&&br&测试效应的主因正是上面谈到的「处理深度效应」——考试时,我们对知识的处理要比单纯对知识的重复深入得多。此外,&b&大多数人学习常常沉浸在「我懂了」的幻觉中,而考试让人「被迫面对」,从而走出学习的舒适区。&br&&/b&&br&考研、各类考证并无高中花样繁多的中间测试,为提升学习效果,备考中定期进行模拟测试不失为一个好方法。&br&&b&【5】&/b&&b&潜隐记忆( &/b&cryptomnesia)&br&&blockquote&曾经的所见、所闻从记忆中浮现,被误认为是&b&自己产生的新思想。&/b&&/blockquote&&img src=&/v2-b9764abfcaa16c3d56dde3bda30544ee_b.jpg& data-rawwidth=&760& data-rawheight=&36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60& data-original=&/v2-b9764abfcaa16c3d56dde3bda30544ee_r.jpg&&&br&举个亲身经历的例子:&br&
A:我发现,如果你盯着对面来的人的眼睛,他们会条件反射似的低头诶。&br&
我:(一阵凌乱后)这...不是两周前我告诉你的吗?&br&
A:...(?oˇ?ˇo?) ...&br&&br&此外,很多写作者也常常因此陷入&b&「无意识剽窃」&/b&的尴尬局面,这点有输出习惯的人都会有所体会。&b&&br&&br&【6】线索依赖性遗忘(&/b&cue-dependent forgetting)&br&&blockquote&由于&b&缺乏恰当记忆提取线索&/b&而导致的遗忘。&/blockquote&&br&电脑与人脑不同,前者依靠关键词,遍历搜索即可得到相关内容,而人的记忆提取则依赖于各种「相关记忆」&b&。若回忆时未能找到恰当的的相关记忆(线索),即会导致「线索依赖性遗忘」,即使此时相关记忆仍储存在大脑中。&/b&&br&&p&听一首很久没听过的歌,曾经听这首歌时的记忆就会浮现。在这里,&b&「老歌」和「往事」之间就是一对关联记忆,前者的激活引起了后者的提取。 &/b&&br&&/p&此类遗忘每个人都应体验过:感觉一个人的名字就在嘴边,然而却无论如何都想不起来。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对应一个专门的概念——Tip of the tongue phenomenon
。&br&&br&&img src=&/v2-a14de1b82591aae0fef1_b.jpg& data-rawwidth=&250& data-rawheight=&127&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50&&&br&&br&&b&&br&&br&【7】间隔效应&/b& (spacing effect)&br&&blockquote&对于等量任务,「间隔学习」比「集中学习」效果更佳。&br&&/blockquote&&br&&br&&img src=&/v2-5bde538bdd043_b.png& data-rawwidth=&440& data-rawheight=&2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40& data-original=&/v2-5bde538bdd043_r.png&&&br&注意看「集中学习」的学习曲线,是不是很熟悉?没错,&b&考前突击就是最典型不过的集中学习。&/b&应付考试,这种方式当然exciting,不过若是从总体学习效果来考虑,按部就班的学习方式要可取得多。&br&&br&&br&&u&&i&&b&人际交往篇(共七点)&/b&&/i&&/u&&br&&br&&b&【1】拉拉队&/b&&b&效应(&/b&&b&cheerleader effect)&br&&/b&&blockquote&人们在人群中会比独处时显得更有魅力&br&&/blockquote&&img src=&/v2-eeb157cea20c58f491644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45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v2-eeb157cea20c58f491644_r.jpg&&
(滴,学生卡)&br&拉拉队效应的解释也很有趣:&b&我们的大脑会自动将看到的人脸平均化&/b&,而研究证实,平均脸是最符合人类审美的:&br&&br&&img src=&/v2-006e49aec2cb5d66ec78ac_b.pn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14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v2-006e49aec2cb5d66ec78ac_r.png&&左一到左四的&b&四张照片平均程度依次递增,在你看来,这四张脸的颜值是不是也依次递增?&/b&看来长了一张「大众脸」并不算是一件坏事。&br&&br&下次自拍时记得拉上闺蜜一起(⊙o⊙)。&b&&b&&br&&br&&br&【2】&/b&&b&虚假一致性偏差(&/b&&b&false consensus effect)&/b&&br&&/b&&blockquote&人们常高估自己信念、行为、偏好的普遍性&br&&/blockquote&&img src=&/v2-6a3e09bbb0c81c90e8f2df4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43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v2-6a3e09bbb0c81c90e8f2df4_r.jpg&&&br&如果你喜欢玩网游,就容易高估男生中玩网游的人数;&br&如果你是程序员,就容易高估单身汪在人群中所占的比例;&br&如果你整天泡知乎,就容易以为211也配叫学校?;&br&... ...&br&&br&由于这种虚假一致性偏差,我们常常把自己的喜好强加给他人,这方面典型的例子:&b&&br&&br&&img src=&/v2-85d669fa32f7e65eeea638db_b.png& data-rawwidth=&392& data-rawheight=&263&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92&&&br&&br&【3】公平世界假说&/b&&b&(&/b&just-world hypothesis&b& )&br&&/b&&blockquote&相信世界是公平的,发生在身上的都是应得的,把难以解释的不公平归责于受害者的报应。&/blockquote&&img src=&/v2-64604ceb1bfa60567dcf12780ecc7ce7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38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v2-64604ceb1bfa60567dcf12780ecc7ce7_r.jpg&&真实的世界往往混乱、不可控,而人脑在本质上却很难理解随机,总是一厢情愿把世界理解成受控、有序。无论古今中外,这种公平世界假说都深入人心,从谚语中可见一斑:&ul&&li&「善有善报,恶有恶报」&/li&&li&「苍蝇不叮无缝蛋」&/li&&li&「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li&&li&&You got what was coming to you&,&/li&&li&&What goes around comes around&&/li&&li& &chickens come home to roost&&/li&&li& &You reap what you sow&. &br&&/li&&/ul&&p&公平世界假说最大的危害是「受害者责难」,&b&受害者受到不公vs世界是公平的&/b&,二者构成认知失调(&b&思考决策篇——选择倾向性偏见&/b&中提到过),于是我们的大脑想方设法责难受害者以justify他们受到不公这个事实。常见的逻辑如:被强奸了怪谁,谁让他穿那么少?&br&&/p&&b&&br&【4】&/b&&b&外群体同质性偏差(&/b&outgroup homogeneity bias&b&
)&/b&&br&&blockquote&认为自己所在群体的成员比较多样化,而外部群体的成员则单一化的。&br&&/blockquote&&br&&img src=&/v2-7e0bd45667bbbf86d95ede_b.jpg& data-rawwidth=&259& data-rawheight=&194&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59&&&br&我们谈论自己身边的人常常会这么描述:&br&&ol&&li&李四总是开不合时宜的玩笑&/li&&li&张三这个人啊啊,一言不和就开车&/li&&li&王二麻子是个闷葫芦,八竿子打不出来一个屁&/li&&/ol&&br&而对待群体外的人呢?常常以「二班的」、「隔壁大学的」、「鹅厂的」这种标签一言蔽之。我们在讨论问题时常常忽略外部群体的这种多元化,这个现象在知乎上香港、台湾话题下的讨论十分普遍。(并不是所有台湾人都以为大陆吃不起茶叶蛋,然而由于外群体同质性偏差,一小撮人的意见被当成主流。)&br&&br&&br&&b&【5】&/b&&b&首因效应、近因效应(&/b&&b&primacy effect、recency effect )&/b&&br&&blockquote&序列末尾的东西最容易回忆,其次是序列开头的,序列中间的讯息最不易记住。&br&&/blockquote&&img src=&/v2-20ddbae73ab64fe14aa4_b.png& data-rawwidth=&288& data-rawheight=&175&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88&&&br&「近因效应」的例子很常见——多年不见的朋友,在自己的脑海中的印象最深的,常常是临别时的情景。而我们常说的第一印象法则则属于利用「首因效应」进行印象管理。&br&&br&高中语文老师常说的,一篇作文,写好开头和结尾,50+美滋滋。这在本质上也是利用了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br&&br&&br&&b&【6】&/b&&b&聚光灯效应(&/b&spotlight effect&b&)&/b&&br&&blockquote&人们常高估自身言行举止受他人关注的程度。&br&&/blockquote&&img src=&/v2-79e9beeca6d8a1d8b925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39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v2-79e9beeca6d8a1d8b925_r.jpg&&&br&我们总是高估自己受重视的程度——虽然你毫无疑问是自己世界的主宰,却注定不是他人世界的中心。&br&&br&「大家有自己的事情做,根本没时间搭理你。」&br&&b&&br&【7】&/b&&b&知识诅咒(&/b&curse of knowledge&b&)&br&&/b&&blockquote&一旦我们懂得了某知识,就很难想象没有掌握该知识的场景&br&&/blockquote&&img src=&/d86d485851efd7d7aecd6_b.png& data-rawwidth=&401& data-rawheight=&333&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1&&&br&记得初次接触到「质量」概念时,大多数同学一头雾水,好奇这个&b&描述物品好坏&/b&的概念,怎么就和「重量」沾边了呢?而有趣的是,物理老师对于这个反直觉的概念却没有特别讲解——对他来说,这个概念太习以为常了。&br&&br&&div class=&highlight&&&pre&&code class=&language-text&&void foo(char* bar) {
printf(&%s&, bar);
&/code&&/pre&&/div&&br&再比如,学习编程时,有些书会逐条解释代码。它们会告诉你void、printf的含义,会告诉你为什么“%s”是一个好习惯,然而这些书的作者却无论如何想不到,很多人真正看不懂的是:foo、bar——这两个单词究竟是什么意思。对他们而言,用这两个词作为无关痛痒的变量名再正常不过了,忘记了自己初次见到它们时存在的困惑。&a href=&///?target=http%3A///questions/4868904/what-is-the-origin-of-foo-and-bar&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What is the origin of foo and bar? )&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美剧《生活大爆炸》里也有个很经典的案例:&br&&blockquote&Sheldon: I need your help in a matter of &b&semiotics.&/b&&br&Penny: What?&br&Sheldon: Semiotics, the study of signs and symbols as a branch of the philosophy related to linguistics.&br&Penny: Okay, honey, I know &b&you think you are explaining yourself, but you're really not&/b&&/blockquote&&br&&b&彩蛋篇——偏见盲点(&/b&bias blind spot)&br&&blockquote&人们能够看到他人的认知偏见,却无视自身存在的偏见。&br&&/blockquote&&img src=&/v2-7c9d167b8e15e050b0ff1a_b.png& data-rawwidth=&900& data-rawheight=&4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00& data-original=&/v2-7c9d167b8e15e050b0ff1a_r.png&&&br&&br&
(正文完)&br&&br&注:严谨性和通俗性的权衡是个困难的问题,本文的目的在于对一些实用或有趣的认知偏差做入门性的介绍,这种对通俗化的偏向必然以牺牲部分严谨性为代价。更进一步的学习你或许还需要:&br&&br&书籍:根据less-is-better原则,只推荐三本&ul&&li&&b&&i&Thinking&/i&, &i&Fast and Slow&/i&&/b&
(在阅读维基百科页面时,该书作Daniel.Kahneman 的名字在不同条目下出现了不下10次。 )&/li&&li&&b&&i&Mistakes Were Made&/i& (&i&But Not by Me&/i&)&/b&
(很多认知偏差的本质,就是此书提到的认知失调理论。)&/li&&li&&b&《暗时间》&/b&
(最后推荐一本中文书,这本书我上个月刚刚阅读过第四遍,也曾多次主动推荐给身边的朋友。BTW,作者 &a data-hash=&8b8f80bcafc684ae1bca1ab85e89a8c3& href=&///people/8b8f80bcafc684ae1bca1ab85e89a8c3&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刘未鹏& data-hovercard=&p$b$8b8f80bcafc684ae1bca1ab85e89a8c3&&@刘未鹏&/a& 也在知乎。)&/li&&/ul&&p&维基:&a href=&///?target=https%3A//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cognitive_biases&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List of cognitive biases&i class=&icon-external&&&/i&&/a&&br&&/p&&br&&u&&i&&b&-----------自我检验,你还记得多少?-----------&/b&&/i&&/u&&br&&br&&br&&b&&u&&i&&u&&i&&b&思考决策篇&br&&/b&&/i&&/u&&/i&&/u&&/b&&ol&&li&&u&&i&赋予效应&/i&&/u&&/li&&li&&u&&i&选择倾向性偏见&/i&&/u&&/li&&li&&u&&i&诱饵效应&/i&&/u&&/li&&li&&u&&i&情绪温差&/i&&/u&&/li&&li&&u&&i&控制错觉&br&&/i&&/u&&/li&&li&&u&&i&情感预测偏差&br&&/i&&/u&&/li&&li&&u&&i&行动者-观察者偏见&/i&&/u&&/li&&/ol&&br&&b&&u&&i&学习记忆篇&br&&/i&&/u&&/b&&ol&&li&&u&&i&潜隐记忆&/i&&/u&&/li&&li&&u&&i&线索依赖性遗忘&/i&&/u&&/li&&li&&u&&i&处理深度效应&/i&&/u&&/li&&li&&u&&i&间隔效应&br&&/i&&/u&&/li&&li&&u&&i&生成效应&/i&&/u&&/li&&li&&u&&i&伸缩效应&/i&&/u&&/li&&li&&u&&i&测试效应&/i&&/u&&/li&&/ol&&br&&u&&i&&b&&br&人际交往篇&br&&/b&&/i&&/u&&ol&&li&&u&&i&拉拉队效应&/i&&/u&&/li&&li&&u&&i&虚假一致性偏差&/i&&/u&&/li&&li&&u&&i&首因效应、近因效应&/i&&/u&&/li&&li&&u&&i&聚光灯效应&/i&&/u&&/li&&li&&u&&i&外群体同质性偏差&/i&&/u&&/li&&li&&u&&i&公平世界假说&/i&&/u&&/li&&li&&u&&i&知识诅咒&/i&&/u&&/li&&/ol&&br&&br&&b&感谢阅读&/b&&b&&b&& &&/b&&/b&
全文一万两千字,共分为思考决策篇、学习记忆篇、人际交往篇三部分,收藏前请狠狠点赞:)
------------正文的分界线-----------
思考决策篇(共七条) 【1】赋予效应 (endowment effect) 一旦人们得到某物品,人们对该物品赋予的价值就会显著增长。 丹…
1.首因效应 &br&指的是人们在对他人形成总体印象的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就是俗称的第一印象。&br&例子嘛,犹记得当年第一眼看到他,在阳光照耀下,他穿着牛仔裤配纯色短袖,我看着他他看着我,时光彷佛在那一刻凝固……&br&&br&2.晕轮效应&br&又称光环效应,指评价者对一个人多种特质的评价往往受其某一高分印象的影响而普遍偏高。就像一个发光物体对周围物体有照明作用一样。&br&比如现在的明星可能只是长得帅,长得可爱,长得漂亮,然后你对他的性格、态度、以及能力等都会有一个较高的评价,实际都是公关打造出来的情况,生活中的人品、性格谁知道是怎么样的。&br&还比如顾城诗写的好,你觉得他人品应该也不错,应该还很浪漫,但是你知道他把他妻子杀了吗?&br&再比如郭沫若,抛弃妻子,始乱终弃,溜须拍马,见风使舵,毫无文人气节和做人担当之人竟然也能被写进教科书!&br&&br&3.与晕轮效应相对的是负晕轮效应,也叫做扫帚星效应&br&主要是评价者对一个人的多种特质的评价往往受某一特质低分印象的影响而普遍偏低,比如墙倒众人推&br&比如鲁迅弟弟周作人,实际人家文章还是不错滴,但是中国素来人品高于文品,人品不好你的文章肯定不好。&br&&br&4.刻板效应&br&指人们对社会上某一类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br&这个我一定要说,凭什么大家都对我们河南人有偏见,我吃你家你米了?喝你家水了?偷你家井盖了?河南人有一亿,出现一个人渣,是河南人的概率是十三分之一好么。那谁,腾讯和网易下次再出什么事,别的人渣你都不说是哪儿的,一出来个河南的你就赶紧写上河南籍谁谁谁,生怕大家不知道似的,你们这是助长大家的刻板印象你们知道吗!&br&&br&5.投射效应&br&投射效应就是知觉者容易把自己的特点和知觉推及到他人身上。&br&比如我觉得刷知乎很好玩,之前一天平均刷三个小时知乎,我觉得大家也都是这样。&br&&br&6.对比效应&br&指在对两个或者以上的人进行知觉时,人们往往将他们对比从而失去了评价的客观标准,对某个个体或群体的知觉容易受到知觉主体最近接触的其他人或群体的影响。&br&比如知乎刷多了,看到了辣么多大神和学霸,现在开始郑重思考我等渣民在这个社会上应该怎么样活下去!&br&&br&7.行为者与观察者分歧&br&当人们作为一个评价者对他人的行为进行归因的时候,往往倾向于稳定的内部归因,而当人们作为自我评价者对自己归因的行为进行归因的时候,却倾向于外部的归因。&br&比如我觉得别人嫁不出去是因为太作,我找不到男票,是因为运气不佳我男票在找我的路上迷路了!(?太不要脸!)&br&&br&8.自利偏差&br&大部分人都觉得自己比平均水品要高,和总体水平相比,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道德水平更高,认为自己的能力高于普通人,或比别人更优秀,或比别人更善良,或比别人更正直&br&知乎是有一个问题大概是“什么时候觉得群众是愚蠢的”然后有一堆答案,殊不知有时候我们自己就是愚蠢的大多数和不明真相的被利用的群众。&br&&br&&br&还有一个社会心理学的想象,我一定要说----&br&“犯错误效应”&br&指的是人们不喜欢完美的人,而是喜欢优秀却又缺点的人。&br&美国前前总统克林顿出轨后民众对其支持率反而上升,大概是因为他犯了一个“所有男人都会犯的错误”吧&br&再比如雷军印度“Are you ok”鬼畜视频出来之后一夜之间粉丝增加了近万,估计大家是在想看到雷总的英语和我一样烂我就放心了。&br&还比如《花少2》杨洋早晨醒来放了一个屁,然后广大少女好感度倍儿增好吗!辣么帅的帅哥竟然还会放屁,还辣么娇羞,不行,我要粉他!&br&跑男郑恺我就不说了,人家还把“屁裤”做成了一个品牌,还成了人见人笑的屁王。&br&&br&不过郑重警告,一般这种成功的都是歪打正着的,你要特地想自己犯点错增加点人气,那你帅,有钱得占一样是不?&br&比如马云爸爸他就是犯点小错,只要阿里巴巴不倒他都是我爸爸!&br&&br&&br&&br&=>=>=>=>=>=>=><=<=<=<=<=<=<=<=&br&&br&&br&纯手工码字,一个多小时,累死我了! &br&&br&…………………我是分割线………...........&br&&br&&br&Po一篇文章让大家练练阅读&br&&br&An article in Scientific America has pointed out that empirical research says that, actually, you think you’re more beautiful than you are. We have a deep-seated need to feel good about ourselves and we naturally employ a number of self-enhancing strategies to research into what the call the “above average effect”, or “illusory superiority”, and shown that, for example, 70% of us rate ourselves as above average in leadership, 93% in driving and 85% at getting on well with others—all obviously statistical impossibilities.&br&&p&We rose tint our memories and put ourselves into self-affirming situations. We become defensive when criticized, and apply negative stereotypes to others to boost our own esteem, we stalk around thinking we’re hot stuff.&/p&&p&Psychologist and behavioral scientist Nicholas Epley oversaw a key studying into self-enhancement and attractiveness. Rather that have people simply rate their beauty compress with others, he asked them to identify an original photogragh of themselves’ from a lineup including versions that had been altered to appear more and less attractive. Visual recognition, reads the study, is “an automatic psychological process occurring rapidly and intuitively with little or no apparent conscious deliberation”. If the subjects quickly chose a falsely flattering image- which must did- they genuinely believed it was really how they looked.&/p&&p&Epley found no significant gender difference in responses. Nor was there any evidence that, those who self-enhance the must (that is, the participants who thought the most positively doctored picture were real) were doing so to make up for profound insecurities. In fact those who thought that the images higher up the attractiveness scale were real directly corresponded with those who showed other makers for having higher self-esteem. “I don’t think the findings that we having have are any evidence of personal delusion”, says Epley. “It’s a reflection simply of people generally thinking well of themselves’. If you are depressed, you won’t be self-enhancing.&/p&&p&Knowing the results of Epley ‘s study,it makes sense that why people heat photographs of themselves Viscerally-on one level, they don’t even recognise the person in the picture as themselves, Facebook therefore ,is a self-enhancer’s paradise,where people can share only the most flattering photos, the cream of their wit ,style ,beauty, intellect and lifestyle it’s not that people’s profiles are dishonest,says catalina toma of Wiscon—Madison university ,”but they portray an idealized version of themselves.&/p&&p&大意就是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实验证明人眼中的自己比真实的自己更完美,人们的自我评价往往高于实际,人们在实际生活中会感觉良好,会美化回忆,对已对人有双重标准,但是这种现象与自尊心有关。自尊心高的人这种现象更明显。&/p&另外,以前看过一个短片--you are more beautiful than you think
&a href=&///?targe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latacly使用方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