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酷螺旋金霉素 红霉素是红金霉素 红霉素吗

简介/红霉素
结构红霉素威霉素;福爱力;新【外文名】
Erythromycin,EM,EMU-V,Eryc,Ethryn,E-Mycin,Gluceptate,Ilotycin
红霉素是由红霉素链霉菌(Streptomyces&erythreus)所产生的大环内酯(macrolide)系的代表性的抗菌素。主要对革兰氏阳性菌具有抗菌性。LD50为200―400毫克/公斤,机理在于与细菌的聚核糖体结合而抑制肽链的延伸。
CAS号&114-07-8
EINECS号&204-040-1
分子式&C37H67NO13
分子量&733.93
InChI编码InChI=1/C37H67NO13/c1-14-25-37(10,45)30(41)20⑷27(39)18⑵16-35(8,44)32(51-34-28(40)24(38⑾12)15-19⑶47-34)21⑸29(22⑹33(43)49-25)50-26-17-36(9,46-13)31(42)23⑺48-26/h18-26,28-32,34,40-42,44-45H,14-17H2,1-13H3/t18-,19+,20+,21+,22-,23+,24-,25-,26+,28+,29+,30-,31+,32-,34-,35-,36-,37-/m1/s1
密度:1.2g/cm3[1]
熔点:138-140℃
沸点:818.4°C&at&760&mmHg
闪点:448.8°C
蒸汽压:4.94E-31mmHg&at&25°C
白色或类结晶或粉末;无臭;味苦;微有引湿性。该品在甲醇、乙醇或丙 酮中易溶,在水中极微溶解。0.066%水溶液的pH值应为8.0~10.5。该品的干燥状态或在中性和弱碱性液中较为稳定,而在酸性条件下不稳定,pH值低于4时迅即破坏。药理1、药效学红霉素抗菌谱近似青霉素,对革兰阳氏性菌如金葡菌(包括耐青霉素菌株)、肺炎球菌、链球菌、炭疽杆菌、猪丹毒丝菌、李斯特氏菌、腐败棱菌、气肿疽梭菌等均有较强的抗菌作用。敏感的革兰氏阴性菌有流感嗜血杆菌、脑膜炎球菌、布鲁氏菌、巴斯德氏菌等,不敏感者大多为肠道杆菌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此外。对弯杆菌、某些螺旋体、支原体、立克次体和衣原体等也有良好作用。
细菌对红霉素已出现不断增长的耐药性,疗程较长还可出现诱导性耐药。细菌常因23s核糖体RNA上的腺嘌呤残基转录后甲基化而对红霉素耐药。此外,阻止药物穿透细菌细胞膜也可发生耐药。
红霉素内服能吸收,但可被胃酸破坏。猪按每1kg体重50mg量喂服红霉素肠溶片,1h达血药峰浓度,有73%的猪在血中较长时间地维持大于1μg/mL的浓度。给猪静脉注射乳糖酸红霉素(8mg/kg)后5min血浓度为7.62μg/mL,1h后降至1μg/mL,6h仅存0.06μg/mL。同量给黄牛一次静脉,0.08h血清浓度为14.09μg/mL,1h降至2.88μg/mL,6h尚存0.50μg/mL。
产蛋鸡肌内注射25mg/kg后0.5h达血药峰浓度(1.3μg/mL),口服100mg/kg后1h达血药峰浓度(0.59μg/mL),在饮水中投喂(0.5~1g/L)血中浓度甚低(0.08~0.76μg/mL)。
红霉素能广泛分布到各种组织和体液中,其表观分布容积为猪3.3L/kg,黄牛为1.62L/kg。在肝和胆汁中含量最高,而在脑脊液中最低。
红霉素在肝内有相当量被灭活,主要经胆汁排泄,部分在肠道中重,少量以原形经尿排泄。其消除半衰期为猪1.21h,黄牛1.97h。用途红霉素主要用于耐青霉素金黄葡萄球菌及其他敏感菌所致的各种,如肺炎、子宫炎、乳腺炎、败血症等。
对鸡支原体病(慢性呼吸道病)和传染性鼻炎也有相当疗效。也可配成眼膏或软膏用于皮肤和眼部感染。
对鱼类白头白嘴病、烂鳃病及肾脏病有良好的疗效。
红霉素可作为青霉素过敏的替代药物。药物相互作用1.红霉素对氯霉素和林可霉素类的效应有拮抗作用,不宜同用。
2、β-内酰胺类与该品(作为抑菌剂)联用时,可干扰前者的杀菌技能。故在治疗需要发挥快速杀菌作用的疫患时,两者不宜同用。注意该品忌与酸性物质配伍。内服虽易吸收,但能被胃酸破坏,可应用肠溶片或耐酸的依托红霉素(Erythromycin&estolate)即红霉素丙酸酯的十二烷基硫酸盐。用法与用量犬、猫:
内服一次量:每1kg体重10~20mg,一日2次,连用3~5日。
外用:将眼膏或软膏涂于眼睑内或粘膜上。
内服:发病季节用红霉素拌饲料投喂,每百公斤鱼用药1克,第二至第六天每天用0.5克,连续6天作治疗之用。
外用:全池泼洒0.3ppm制剂与规格&红霉素肠溶片:⑴0.125g(12.5万单位)⑵0.25g(25万单位)
红霉素片:⑴0.05g(5万单位)⑵0.125g(12.5万单位)⑶0.25g(25万单位)
红霉素软膏1%
红霉素眼膏0.5%[2]性状红霉素为或类白色的结晶或粉末;无臭,味苦;微有引湿性。在甲醇、乙醇或丙 酮中易溶,在水中极微溶解。
用途/红霉素
该品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抗菌谱和青霉素相似,主要是对革兰阳性菌如金葡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白喉杆菌、炭疽杆菌及梭形芽胞杆菌等,均有强大抗菌作用。对革兰阴性菌如脑膜炎双球菌、淋球菌、百日咳杆菌、流感杆菌、布氏杆菌、部分痢疾杆菌及大肠杆菌等有一定作用。系抑菌剂临床上主要用于耐青霉素的金葡菌感染及对青霉素的金葡菌感染。
抗菌谱与红霉素相近,对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除外)、链球菌(包括肺炎链球菌和A、B、C型链球菌,但G型和肠球菌除外)、棒状杆菌、李司忒菌、卡他摩拉菌(卡
他球菌)、军团菌等高度敏感或较敏感。
功能性消化不良指有消化不良症状,但没有胃十二指肠溃疡、胃食管反流、胆道病、胰岛疾病、胃肠肿瘤等。经常上腹部疼痛或不舒服、嗳气、早饱、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烧心及反流。由于红霉素可促进胃肠运动和胆囊排空作用,服药后对上述症状可以改善甚至消失。
应用于上述敏感菌所致的道、泌尿道、皮肤和软组织、五官科感染。
适应症/红霉素
适用于支原体肺炎、沙眼衣原体引起的新生儿结膜炎、婴儿肺炎、生殖泌尿道感染(包括非淋病性尿道炎)、军团菌病、白喉(辅助治疗)及白喉带菌者、皮肤软组织感染、百日咳、敏感菌(流感杆菌、肺炎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等)引起的呼吸道感染(包括肺炎)、链球菌咽峡炎、李斯德菌感染、风湿热的长期预防及心内膜炎的预防、空肠弯曲菌肠炎,以及淋病、梅毒、痤疮等。
临床上主要用于耐青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及对青霉素过敏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亦用于溶血性链球菌及肺炎球菌所致的呼吸道、军团菌肺炎、支原体肺炎、皮肤软等感染,此外,对白喉病人,以该品及白喉抗毒素联用则疗效显著。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
有腹泻、恶心、呕吐、胃绞痛、口舌疼痛、胃纳减退等,发生率、反应与剂量大小有关。
可有荨麻疹及药物热。为药物热、皮疹、嗜酸粒细胞增多等,发生率为0.5~1%。
可引起肝脏损害,如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出现黄疸等。
静注或静滴乳糖酸红霉素可引起血栓性静脉炎,静注发生的可能性较多。肌注局部刺激性大,可引起疼痛及硬结,因此不宜肌注。注射须知乳糖酸红霉素与氨茶碱、辅酶A、细胞色素C、万古霉素、磺胺嘧啶钠、青霉素、氨苄青霉素钠、头孢噻吩钠及碳酸氢钠等混用可产生浑浊、沉淀或降效,故不宜同时静滴。
红霉素在酸性输液中降效,一般不应与低pH的葡萄糖输液配伍。在5%-10%葡萄糖输液500ml中,添加维生素C注射液(抗坏血酸1g)或5%碳酸氢钠注射液0.5ml使pH升到6左右,再加红霉素乳糖盐,则有助稳定。
其他注意事项
1.红霉素为抑菌性药物,给药应按一定时间间隔进行,以保持体内药物浓度,利于作用发挥。
2.该品在酸中不稳定,能被胃酸破坏,若服用药粉,则受胃酸破坏而发生降效,故应整片吞服,亦有认为即使吞服片剂也应同时抑酸剂碳酸氢钠,如服用肠溶片则不必。幼儿可服用对酸稳定的酯化红霉素。
3.金黄色葡萄球菌对该品易耐药。
4.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慎用。
药理作用/红霉素
该品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抗菌谱与青霉素近似,对革兰阳性菌,如葡萄球菌、化脓性链球菌、绿色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粪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梭状芽孢杆菌、白喉杆菌、炭疽杆菌等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革兰阴性菌,如淋球菌、螺旋杆菌、百日咳杆菌、布氏杆菌、军团菌、脑膜炎双球菌以及流感嗜血杆菌、拟杆菌、部分痢疾杆菌及大肠杆菌等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此外,对支原体、放线菌、螺旋体、立克次体、衣原体、奴卡菌、少数分枝杆菌和阿米巴原虫有抑制作用。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葡萄球菌及链球菌属细菌对该品易耐药。
特点是对青霉素产生耐药性的菌株,对该品敏感。作用机制主要是与核糖核蛋白体的50S亚单位相结合,抑制肽酰基转移酶,核糖核蛋白体的移位过程,妨碍肽链增长,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系抑菌剂
药物相互作用
临床上主要用于耐青霉素的金葡菌感染及对青霉素过敏的金葡菌感染。亦用于溶血性链球菌及肺炎球菌所致的呼吸道、军团菌肺炎、支原体肺炎、软组织等感染,此外,对白喉病人,以该品及白喉抗毒素联用则疗效显著。
抗菌谱与红霉素相近,对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除外)、链球菌(包括肺炎链球菌和A、B、C型链球菌,但G型和肠球菌除外)、棒状杆菌、李司忒菌、卡他摩拉菌(卡他球菌)、军团菌等高度敏感或较敏感。 对口腔拟杆菌、产黑拟杆菌、消化球菌、消化链球菌、痤疮丙酸杆菌等厌氧菌以及脑炎弓形体、衣原体、梅毒螺旋体等也有较好的抗菌作用。对螺旋杆菌、淋球菌、脑膜炎球菌、百日咳杆菌等作用较弱。
口服单剂量150mg,2小时血浆浓度达峰,平均6.6~7.gμg/ml,AUC为72.6~81μg·h/ml(口服红霉素500mg则为6.97μg·h/ml)。进食后服药则吸收减少。但若与牛奶同服,因该品的脂溶性强而吸收良好,在组织和体液中分布较红霉素明显为高。在母乳中含量甚低。
主要通过粪和尿排泄,以原形药物排出,也有部分脱糖代谢物。该品的半衰期为8.4~15.5小时,远比红霉素长。老年人的药动学无改变。肾功能不足者,t1/2延长,AUC增大,但一般不需调节剂量(因粪排泄增加)。严重酒精性肝硬化者,半衰期延长两倍,需调整给药间隔时间。
应用于上述敏感菌所致的呼吸道、泌尿道、皮肤和软组织、五官科感染。
1.该品在酸中不稳定,能被胃酸破坏,故需同时服用抑酸剂碳酸氢钠,如服用肠溶片则可避免。
2.乳糖酸红霉素应先以注射用水溶解,切不可用生理盐水或其它无机盐溶液溶解,因无机离子可引起沉淀。待溶解后则可用等渗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稀释供静滴,浓度不宜大于0.1%,以防血栓性静脉炎产生
3.与碱化尿液药物碳酸氢钠同用时,该品在泌尿系统的抗菌活性随pH值的升高而增强。
4.该品与林可霉素和β内酰胺类药物之间有拮抗,应避免联用。
5.乳糖酸红霉素与氨茶碱、辅酶A、细胞色素C、万古霉素、磺胺嘧啶钠、青霉素、氨苄青霉素钠、头孢噻吩钠及碳酸氢钠等混用可产生浑浊、沉淀或降效,故不宜同时静滴。红霉素软膏制品
6.红霉素可抑制华法令和卡马西平在肝内代谢,增强两药的作用或毒性。与这两种药物合用时应注意观察
7.红霉素可抑制茶碱代谢清除,提高其血浓度,这常发生在合用若干天以后。应注意监测。
8.放线菌(Streptomyceserythreus)的大环内酯(macrolide)系的代表性的抗菌素。主要对革兰氏阳性菌具有抗菌性。LD50为200―400毫克/公斤,作用机理在于与细菌的聚核糖体结合而抑制肽链的延长。
红霉素能放大氨茶碱毒性
70多岁的刘大爷患慢性支气管炎多年,近日他咳嗽、气喘、咯痰加重。刘大爷自认为久病成医,未到医院就诊,便自行服用了红霉素和氨茶碱。谁知服药后出现了恶心、呕吐、心慌等症状,被家人紧急送进医院进行抢救,病情才稳定下来。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氨茶碱能使支气管平滑肌舒张,是治疗支气管哮喘的重要药物,但若使用不当,常易引起严重的毒副作用,甚至危及生命。而红霉素、环丙沙星、H2-受体拮抗剂等,能延缓氨茶碱在肝脏中的清除,延长氨茶碱半衰期,使血药浓度升高,甚至毒副反应,如恶心、呕吐、震颤、抽搐,乃至心律失常。而且,这几种药物在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时经常使用,相遇的机会较多。
造成氨茶碱毒副反应的原因与个体用药差异有关。氨茶碱清除速度女性慢于男性,老年人慢于青壮年人;肥胖、肝病、心衰、慢阻肺、低氧血症、酸中毒和高碳水化合物饮食,均能影响氨茶碱代谢,使其半衰期延长。按常规剂量长期应用时,可引起中毒。
因此,氨茶碱与上述药物合用时,一定要适当减少剂量,密切观察用药后患者的反应,正确掌握常用剂量,用药量必须考虑个体差异,如充分考虑年龄、、病理、生理及药物影响因素。同时,治疗期间要注意监测血药浓度,注意交叉过敏反应。凡对其他茶碱药物过敏者,应列为禁忌。
不宜饭后立即服用
红霉素为常用的抗生素,它抗菌谱较广,临床上主要应用于耐药青霉素金葡菌所致的多种严重感染,特别是对军团菌肺炎、支原体肺炎和非典性肺炎等,红霉素是首选药。红霉素最普遍的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严重者可致胃溃疡和胃出血,故医嘱“饭后服用”。一些人误解“饭后服用”的意思是一放下饭碗就服红霉素。殊不知,饱餐后立即吃药,胃内食靡很多,药物不能快速通过胃而进入小肠。红霉素片口服入胃后,先崩解,再溶解,要进入小肠才能吸收。众所周知,人体吸收的部位在小肠,因小肠绒毛区域面积大、血流量丰富、且药物在小肠内溶解度好等。服药与吃饭的时间先后很有讲究,因为饮食状况、酸碱度、胃内容物的性质,都能影响药效的发挥。口服红霉素片剂有红霉素碱糖衣片、琥乙红霉素和无味红霉素三种。红霉素口服在饭后服,但并非饭后立即服,切忌空腹服用,因空腹服用药物直接与胃黏膜接触,易致胃溃疡和胃出血。饭后服时药物可被食物稀释,从而减少胃肠道的应该不良。饭后服一般应在饭后1~2小时再服,因这时胃已大部分排空,但仍有少量食物,如此红霉素被部分稀释,既缓和了对胃黏膜的刺激,又能使红霉素较快进入小肠而被吸收。现代药理学认为,饱餐后即服红霉素有如下危害:①饱餐后食物降低胃的排空速率,延长了药物在胃内的停留时间,增加了红霉素在胃中的分解失效;②饱餐后食物妨碍红霉素的正常吸收,因食物对红霉素分子有吸附、螯合作用,这也减少了红霉素的吸收;③食物中的蛋白质与红霉素共存时,可氧化成二硫化物,从而降低红霉素的。
剂量用法/红霉素
红霉素片(肠溶片),口服,成人1g~2g/日;儿童每日30mg~50mg/kg,分3~4次。静注或静滴可用乳糖酸红霉素(Erythromycin&Lactobionate),成人1g~2g/日;儿童每日20mg~30mg/kg,分2~3次。
由链霉菌(Streptomyces&erythreus)的培养滤液中取得。药用其游离碱及盐类如乳糖酸红霉素、硫氰酸红霉素、琥乙红霉素、依托红霉素等。红霉素按无水物,每1mg的效价不得少于920红霉素单位。
使用说明/红霉素
注射用乳糖酸红霉素使用说明书
【药品名称】
通用名:注射用乳糖酸红霉素
英文名:ErythromycinLactobionatefor
汉语拼音:ZhusheyongRutangsuan&Hongmeisu
其结构式为:
分子式:C37H67NO13&C12H22O12
分子量:1092.24
该品为白色或类白色结晶或粉末或疏松块状物。
【药理毒理】
该品属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为水溶性的红霉素乳糖醛酸酯,对葡萄球菌属、各组链球菌和革兰阳性杆菌均具抗菌活性。奈瑟菌属、流感嗜血杆菌、百日咳鲍特氏菌等也可对该品呈现敏感。该品对除脆弱拟杆菌和梭杆菌属以外的各种厌氧菌亦具抗菌活性;对军团菌属、弯曲菌、某些螺旋体、肺炎支原体、立克次体属和衣原体属也有抑制作用。
该品系抑菌剂,但在高浓度时对某些细菌也具杀菌作用。该品可透过细菌细胞膜,在接近供位(“P”位)处与细菌核糖体的50S亚基成可逆性结合,阻断了转移核糖核酸(t-RNA)结合至“P”位上,同时也阻断了多肽链自受位(“A”位)至“P”位的位移,因而细菌蛋白质合成受抑制。红霉素仅对分裂活跃的细菌有效。
【药代动力学】
静脉滴注后立即达血药浓度峰值,24小时内静滴2g,平均血药浓度为2.3~6.8mg/L,但个体差异较大。每12小时连续静脉滴注该品1g,则8小时后的血药可维持于4~6mg/L。乳糖酸红霉素除脑脊液和脑组织外,广泛分布于各组织和体液中,尤以肝、胆汁和脾中的浓度为最高,在肾、肺等组织中的浓度可高出血药浓度数倍,在胆汁中的浓度可达血药浓度的10~40倍以上。在皮下组织、痰及支气管分泌物中的浓度也较高,痰中浓度与血药浓度相仿;在胸、腹水、脓液等中的浓度可达有效水平。该品有一定量(约为血药浓度的33%)进入前列腺及精囊中,但不易透过血脑屏障,脑膜有炎症时脑脊液中浓度仅为血药的10%左右。可进入胎血和排入母乳中,胎儿血药浓度为母体血药浓度的5%~20%,母乳中药物浓度可达血药浓度的50%以上。表观分布容积为0.9L/kg。蛋白结合率为70%~90%。游离红霉素在肝内代谢,血半衰期为1.4~2小时,无尿患者的血半衰期可延长至4.8~6小时。红霉素主要在肝中浓缩和从胆汁排出,并进行肠肝循环,约2%~5%的口服量和10%~15%的注入量自肾小球滤过排除,尿中浓度可达10~100mg/L。粪便中也含有一定量。血或腹膜透析后极少被清除,故透析后无需加用。
【适应症】
1.该品作为青霉素患者治疗下列感染的替代用
药: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等所致的急性扁桃体炎、
急性咽炎、鼻窦炎;溶血性链球菌所致的猩红热、蜂窝织
炎;白喉及白喉带菌者;气性坏疽、炭疽、破伤风;放线
菌病;梅毒;李斯特菌病等。
2.军团菌病。
3.肺炎支原体肺炎。
4.肺炎衣原体肺炎。
5.其他衣原体属、支原体属所致泌尿生殖系感染。
6.沙眼衣原体结膜炎。
7.淋球菌感染。
8.厌氧菌所致口腔。
9.空肠弯曲菌肠炎。
10.百日咳。
【用法用量】
静脉滴注:成人一次0.5~1.0g,每日2~3次。治疗军团菌病剂量可增加至一日3~4g,分4次。成人一日不超过4g。小儿每日按体重20~30mg/kg,分2~3次。
乳糖酸红霉素滴注液的配制,先加灭菌注射用水10ml至0.5g乳糖酸红霉素粉针瓶中或加20ml至1g乳糖酸红霉素粉针瓶中,用力震摇至。然后加入生理盐水或其他电解质溶液中稀释,缓慢静脉滴注,注意红霉素浓度在1%~5%以内。溶解后也可加入含葡萄糖的溶液稀释,但因葡萄糖溶液偏酸性,必须每100ml溶液中加入4%碳酸氢钠1ml。
【不良反应】
1.胃肠道反应多见,有腹泻、恶心、呕吐、中上腹痛、口舌疼痛、胃纳减退等,其发生率与剂量大小有关。
2.肝毒性少见,患者可有乏力、恶心、、腹痛、发热及肝功能异常,偶见黄疸等。
3.大剂量(≥4g/日)应用时,尤其肝、肾疾病患者或老年患者,可能引起听力减退,主要与血药浓度过高(&12mg/L)有关,停药后大多可恢复。
4.过敏反应表现为药物热、皮疹、嗜酸粒细胞增多等,发生率约0.5%~1%。
5.其他:偶有心律失常、口腔或阴道念珠菌感染。
【禁忌症】
对红霉素类药物过敏者禁用。
【注意事项】
1.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用该品治疗时,至少需持续10日,以防止急性风湿热的发生。
2.肾功能减退患者一般无需减少用量。
3.用药期间定期随访肝功能。肝病患者和严重肾功能者红霉素的剂量应适当减少。
4.患者对一种红霉素制剂过敏或不能耐受时,对其他红霉素制剂也可过敏或不能耐受。
5.对诊断的干扰:红霉素可干扰Higerty法的荧光测定,使尿儿茶酚胺的测定值出现假性增高。血清碱性磷酸酶、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的测定值均可能增高。
6.因不同细菌对红霉素的敏感性存在一定差异,故应做药敏测定。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
1.该品可通过胎盘而进入胎儿,浓度一般不高,文献中也无对胎儿影响方面的报道,但孕妇应用时仍宜权衡利弊。
2.红霉素有相当量进入母乳中,哺乳期妇女应用时应暂停哺乳。
【药物相互作用】
1.该品可抑制卡马西平和丙戊酸等抗癫痫药的代谢,导致后者血药浓度增高而发生毒性反应。该品与阿芬太 尼合用可抑制后者的代谢,延长其作用时间。该品与阿司咪唑或特非那定等抗组胺药合用可增加心脏毒性,与环孢菌素合用可使后者血药浓度增加而产生肾毒性。
2.该品与氯霉素和林可酰胺类有拮抗,不推荐合用。
3.该品为抑菌剂,可干扰青霉素的杀菌效能,故当需要快速杀菌作用如治疗脑膜炎时,两者不宜合用。
4.长期服用华法林的患者应用红霉素时可导致凝血酶原时间延长,从而增加出血的危险性,老年病人尤应注意。两者必须合用时,华法林的剂量宜适当调整,并严密观察凝血酶原时间。
5.除二羟丙茶碱外,该品与黄 嘌呤类合用可使氨茶碱的肝清除减少,导致血清氨茶碱浓度升高和(或)毒性反应增加。这一现象在同用6日后较易发生,氨茶碱清除的减少幅度与该品血清峰值成正比。因此在两者合用疗程中和疗程后,黄 嘌呤类的剂量应予调整。
6.与其他肝毒性药物合用可能增强肝毒性。
7.大剂量该品与耳毒性药物合用,尤其肾功能减退患者可能增加耳毒性。
8.与洛伐他丁合用时可抑制其代谢而使血浓度上升,可能引起横纹肌溶解,与咪达唑仑或三唑仑合用时可减少二者的清除而增强其。
【药物过量】
应及时停药给予对症和支持治疗。血或腹膜透析后极少被消除。
按红霉素计⑴&0.25g&(25万单位)&⑵&0.3g&(30万单位)
密闭,在干燥处保存。
说明书/红霉素
红霉素肠溶胶囊说明书
【批准文号】
【中文名称】
红霉素肠溶胶囊
【产品英文名称】
Erythromycin&Enteric-coated&Capsules
【功效主治】
β-溶血链球菌、肺炎双球菌引起的轻度或中度的呼吸道感染。嗜血流感。β-溶血链球菌、肺炎双球菌引起的轻度或中度的下呼吸道感染。肺炎支原体引起的道感染。百日咳杆菌引起的百日咳:红霉素可有效消除患者咽喉部的百日咳病菌,临床研究表明红霉素能够预防易感人群感染百日咳。白喉:白喉是由于白喉杆菌产生毒素所致,红霉素可以预防易感人群成为白喉带菌者或根除带菌者体内病菌。微小棒状杆菌引起的红癣病。溶组织阿米巴引起的肠道内阿米巴。李斯特菌引起的单核细胞增多症。化脓性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皮肤、软组织的轻度、中度感染。
【化学成分】
该品主要成份为:红霉素碱。
【药理作用】
该品属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通过与敏感细菌核糖体50S亚基结合,从而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对葡萄球菌属(耐甲氧西林菌株除外)、各组链球菌和革兰阳性杆菌均具抗菌活性。化脓性链球菌、A组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双球菌、淋病双球菌、百日咳杆菌等也对该品敏感。该品对除脆弱拟杆菌和梭杆菌属以外的各种厌氧菌亦具抗菌。对肺炎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属、梅毒螺旋体、钩端螺旋体、胎儿弯曲菌也有抑制作用。
非临床毒理研究:对大鼠长期(2年)研究,口服红霉素无致癌、致基因突变的证据;对于雄性和雌性大鼠的研
【药物相互作用】
1&红霉素可抑制卡马西平的代谢,导致后者的血药浓度增高而发生毒性反应。
2&红霉素对氯霉素和林可霉素类有拮抗作用,不推荐同用。
3&长期服用华法林的患者应用红霉素时可导致凝血酶原延长。
4&抑菌剂可干扰青霉素的杀菌效能,故当需要快速杀菌作用如脑膜炎等治疗时,两者不宜同用。
5&除二羟丙茶碱外,红霉素与黄 嘌呤类同用可使氨
【不良反应】
常见副作用为呕吐、腹痛、腹泻、纳差等胃肠道反应,与剂量有关。
过敏反应包括:风疹、轻度皮疹。
有听力暂时报道,发生于肾功能不好且用药量大的患者。
有报道口服红霉素可导致肝脏功能损害、黄疸。
【禁忌症】
对该品及其他大环内酯类药物过敏者禁用。
【产品规格】
250mg(2.5万U)
【用法用量】
链球菌感染:口服红霉素至少需要10天的疗程。对于风湿性心脏病患者需要持续服药以预防链球菌感染的复发,剂量为250mg,每日2次。
心脏瓣膜疾病的青霉素患者,在牙科手术或上呼吸道手术时,服用红霉素来预防心内膜炎,在手术前1小时成人口服1g(儿童20mg/kg),术后6小时再服500mg(儿童10mg/kg)。
肠道内阿米巴:成人250mg,每6小时一次,连续10~14天。儿童30~50mg/kg/天,分次服用,连续10~14天。
军团病:建议1~4g/天,分次服用。
【贮藏方法】
密封,在干燥处保存。
【注意事项】
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长期红霉素可导致耐药或真菌的感染。若出现双重感染,请停止使用并进行正确的治疗。
参考资料/红霉素
1.中国医学药典第二部。
2.注射用红霉素书。
3.琥乙红霉素不良反应文献分析&抗感染药学-作者:朱建国。
4.《临床用药须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版))》化学药和生物制品卷。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45次
参与编辑人数:27位
最近更新时间: 15:23:36
贡献光荣榜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百度拇指医生
&&&普通咨询
您的网络环境存在异常,
请输入验证码
验证码输入错误,请重新输入螺旋霉素与乙酰螺旋霉素--《国外药学(抗生素分册)》1983年06期
螺旋霉素与乙酰螺旋霉素
【摘要】:正 螺旋霉素(Spiramycin,简写为 SPM)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由生二素链霉菌(St-reptomyces ambofaciens)产生。发酵产物螺旋霉素为一混合组份,由螺旋霉素Ⅰ(63±10%),螺旋霉素Ⅱ(24±5%)和螺旋霉素Ⅲ(13±5%)组成。其抗菌活性与红霉素等同类抗生素相似,主要用作抗革兰氏阳性菌感染。
【作者单位】:
【关键词】:
【正文快照】:
螺旋霉素(Spiram了ein,简写为SPM)为大环内酪类抗生素,由生二素链霉菌(St-repto优夕ce“a,bofaeiens)产生。发酵产物螺旋霉素为一混合组份,由螺旋霉素I(63士10%),螺旋霉素I(24士5%)和螺旋霉素l(13土5%)组成。其抗菌活性与红霉素等同类抗生素相似,主要用作抗革兰氏阳性菌感染。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邢鲲,韩巨才,刘慧平,张姝;[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5期
刘丽,胡江春,王书锦;[J];氨基酸和生物资源;2004年01期
姜成林,徐丽华;[J];动物学报;1984年04期
杨宇;吴元华;郑亚楠;;[J];北方园艺;2006年04期
李亚宁,魏艳敏,刘大群,杨文香,张汀;[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林钧安;于贵瑞;;[J];电子显微学报;1985年02期
刘峰,刘波,谢丽华,温小娟;[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吕爱华,邹尚德,王庆燕,李世红,苏君,马丽华,杨永红;[J];干旱环境监测;1996年03期
冯清平,马晓军;[J];甘肃科学学报;1995年04期
梁秀棠;雷玉宝;;[J];广西林业科学;1991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叔文;[D];第一军医大学;2002年
赵青余;[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3年
牛晋阳;[D];天津大学;2003年
崔洪霞;[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4年
孙承航;[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9年
陈力力;[D];湖南农业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卫亚红;[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1年
吕琳;[D];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2003年
孙现超;[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年
严和送;[D];安徽农业大学;2004年
侯竹美;[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4年
张秀艳;[D];四川农业大学;2004年
成泽艳;[D];四川农业大学;2004年
茆振川;[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刘亮山;[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张维宏;[D];河北农业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闵勇;张薇;王洪;凡爱萍;刘卫;;[J];食品工业科技;2011年07期
金绍娣;高兆昶;刘德驹;;[J];日用化学工业;2011年03期
姚以才;耿中华;王乃馨;郑义;李超;;[J];食品科学;2011年14期
吴庆;袁泽利;肖苹英;胡庆红;钟永科;周旭美;;[J];化学通报;2011年08期
孙璐;许蓉芳;陈昌云;陈全战;施梅;;[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年18期
方媛;朱琳琳;危大福;郑安呐;胡福增;管涌;;[J];功能高分子学报;2011年03期
陈华;谷云景;苑香果;赵莲;赵建鹏;秦占斌;刘丽;李小六;曹克强;张金超;;[J];有机化学;2011年08期
何国菊;牟祥;李学刚;;[J];精细化工;2011年07期
张晓伟;王淑敏;王德国;丁爱;刘彦平;;[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1年07期
智会静;尤启冬;;[J];中国抗生素杂志;2011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韩海燕;徐兴然;陈力;杨艳;李华冲;唐光霞;杨大成;;[A];有机合成创新—产业化的新动力——中国化学会全国第三届有机合成化学与过程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许霞;;[A];华北地区硅酸盐学会第八届学术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张涛;蒋云霞;姜凤超;;[A];湖北省药学会第十一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王永红;康源;庄英萍;储炬;戴剑漉;张嗣良;;[A];第一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下)[C];2004年
刘艳菊;杨怀霞;王霞;;[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8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常娟娟;余平高;周成合;;[A];大环化学和超分子化学的新发展——当前学科交叉的一个重要桥梁——中国化学会全国第十五届大环化学暨第七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黄齐茂;陈彰评;;[A];大环化学和超分子化学研究进展——中国化学会全国第十二届大环第四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王永红;黄明志;庄英萍;付启伟;储炬;张嗣良;;[A];代谢工程和工业生物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杨怀霞;刘艳菊;王霞;;[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8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王彩霞;黄跃龙;乐学义;;[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5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任建强 阎晓文;[N];中国医药报;2006年
广文;[N];医药经济报;2007年
穗金点;[N];中国医药报;2006年
何仁;[N];医药经济报;2006年
本报特约撰稿人 贺雷;[N];医药经济报;2007年
本报特约撰稿人
干荣富;[N];医药经济报;2007年
本报特约撰稿人 蔡德山;[N];医药经济报;2007年
记者 耿挺;[N];上海科技报;2009年
王玉民;[N];中国医药报;2005年
余志平;[N];中国医药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蔡照胜;[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9年
易英;[D];武汉大学;2005年
孙伟;[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于慧杰;[D];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2006年
卢俊瑞;[D];天津大学;2007年
张存彦;[D];天津大学;2008年
袁淑军;[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梁小飞;[D];吉林大学;2010年
杜海堂;[D];天津大学;2010年
袁吕江;[D];西南农业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营;[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黄金华;[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刘春红;[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张玲芬;[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谢建刚;[D];郑州大学;2003年
户勋;[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王世永;[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金晓晓;[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顾芨芨;[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刘岩;[D];佳木斯大学;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阿奇霉素 红霉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