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写景的诗句说理的句子

热门推荐: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诗词中的道理一般不是枯燥的说教,而是通过生活中常见而有趣的现象呈现出来,这便是理趣诗。葛晓音先生认为:“蕴涵在诗歌感性观照和形象描写之中的哲理,便可称之为理趣。”这是说诗歌既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又兼备诗的艺术审美趣味,便可成为“理趣诗”。
  提起理趣诗,一般指的是宋诗。宋代,随着理学和禅学兴盛交融,士人精神中的理性意识不断得到强化,普遍表现出体物观物、细察物理的浓厚兴趣。黄庭坚认为作诗为文“但当以理为主,理得而辞顺”。因此,宋诗也就带上了浓厚的哲理意味,以表现人生哲学和生活理趣。
  当然,唐代及以前的诗也有说理的成分,但不及宋诗普遍。如无名氏的《》,李白的《日出入行》,杜甫的“”、“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罗隐的“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白居易的“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以及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李商隐的“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等等。
  1.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其一)
  道理:读书正像我们的“源头活水”,只有不断地汲取知识,才能让我们的精神世界保持澄澈清明。其实,此二句所蕴含的哲理不仅只适用于读书,还可以用以说明,只有思想保持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方能才思不断。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道理:当人们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时,往往会陷入迷途,顿生茫茫之感。但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终会豁然开朗,发现了一个新的天地。
  3.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
  道理:“浮云遮望眼”,语义双关,既指眼前之实景,又暗喻奸邪小人。据考证,古人常把浮云比作奸邪小人,以浮云蔽日喻指邪臣蔽君,混淆视听。但作者以“不畏”二字,加以否定,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的高瞻远瞩,和不畏奸邪的勇气决心。此外,此二句还蕴含着“站得高方能望得远”的深刻哲理,反映了作者胸怀宽阔,不惧困难,勇于改革的豪迈气魄和坚强意志,这种敢于斗争、积极进取的坚强信念,值得我们学习。
  4.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
  道理:由于我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或因思维定式的影响,看到的事物就带有一定的片面性,要想看清事物的真相与全貌,我们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限制,摆脱主观的的偏见,从多方面多角度去综合分析。其实,这两句所说的也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作者将这个道理融入到观庐山的体会中,显得更加形象生动,通俗易懂。
  5.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道理:读书人以书为师,可以从书本里得到很多知识和道理,但仅仅通过书本得到的知识,又是不完整和不深刻的,无论学得多少,心里都终会觉得浅薄。想要真正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最终还是要回到实践中去,实践出真知。
  6.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蝉》
  道理:一个人只要能做到修身自好,气质自然自内而外涌出,好酒不怕巷子深,声名自然能够远扬,何须借助他人?
  7.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杜甫《前出塞》
  道理:在解决事情上要抓住关键,解决主要矛盾,其他的细节便可以迎刃而解。民间有“打蛇要打七寸”的说法,“蛇有七寸,在头之下,腹之上,觑得清,击得重,制其要害之处,得之矣”,也是同样的道理。
  8.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道理:说明人的视点越高,视野就越宽广;随着视野的转换,人们对人生也会有新的领悟的道理。
  ――白居易《放言》
  道理:告诫人们不要为假象所蒙蔽,而要从本质上去看问题,或者说要善于透过现象看出本质。
  1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道理:它告诉人们,不要为一时的困难险阻所吓倒,损失是常有的,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胜利总是会和勇敢者同在。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致力于中国古典文学,秉承诗词历史文化传承!为读者提供各类诗...
中国高校校报协会副会长......
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评论部评论员.....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美国独立教育顾问协会认证顾问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教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题西林壁说理的诗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