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干将莫邪古文通假字字

4发现相似题当前位置: >>
文言文通假字
初中文言文通假字大全一、通假字 古字通假,是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音同或音近的字互相借用的现象,又简称 通假、通借、假借。古人在使用文字时,常常不用有其本义的本字,却用了与本 字音同或音近的字替代。尽管借字与本字的字形、字义不同,但字音一定相同或 相近,所以又有一种更确切的称谓,叫做“古音通假”。那些被本字借来的字就叫 假借字,又叫通假字、通借字、假字、借字、假音、借音。
《列子?黄帝》 :“状与 我童者近而爱之,状与我异者疏而畏之。”“童”是“同”的假借字。 《诗?召南?行露》 : “岂不夙夜?谓行多露。”“谓”是“畏”的假借字。 通假字的两个特点是什么? 通假字的两个特点是什么? 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狭义的通假字。 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新字成为长期工。如苏东坡的《石钟山记》中的 “莫”,为“暮”之古字,被“借”为否定副词“不”、“没有谁”的意思,故又造“暮”字。 异体字:同一个意思,不同的写法。 通假字: 音同本字, 借来一用。 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 如“说”与“悦”; 如“蚤” 与“早”;如“当”与“倘”。其特点是“因音通假”。 什么是通假字呢?古人在造字的时候,造出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可是该 什么是通假字呢 用哪个字表示某个意思呢?有时候是有一定规律的;但是有一些字还在形成当 中,没有一定规律,可能用这个字表示某个意思,也可能使用一个同音字表示那 个意思,这个同音字就是“通假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就叫做“本字”。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在当时,在一般情况下使用“慧”表示智慧,但是, ) 有时候也可以使用“惠”去表示, 于是“惠”就成了“慧”的通假字。 又例如“列缺霹雳, 丘峦崩摧。”( 《天姥》,按照一般的情况,应该写成“裂缺”,但是在古代,也可 ) 以使用“列”代替“裂”。于是“列”就成了本字“裂”的通假字。这个办法一直保存了 下来,以致20世纪的孙中山先生也按照这个办法写,如“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 民主义、 五权宪法, 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之者, 其不获实行也如故 《黄 ( 花冈》 “唱”就是“倡”的通假字。 )” 初中文言文通假字大全 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上册) 1、项为之强 2、不亦说乎 3、诲女知之乎 4、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路转溪头忽见 6、一切乌有 7、裁如星点 8、尊君在不 七年级(下册) 年级(下册) 9、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10、贤于材人远矣 11、对镜帖花环 “扳”(bān) “材”(cái) “帖”(tiē) “邪”(yé) 通“攀” 通“才” 通“贴” 《伤仲永》 《伤仲永》 《木兰诗》 通“耶” 《孙权劝学》 通“智” 通“座” 通“只” 《两小儿辩日》 《口技》 《狼》 “强”(jiāng) “说”(yuè) “女”(rǔ) “知”(zhì) “见”(xiàn) “乌”(wū) “裁”(cái) “不”(fǒu) 通“僵” 通“悦” 通“汝” 《童趣》 《 〈论语〉十则》 《 〈论语〉十则》通“智” 《 〈论语〉十则》 通“现” 同“无” 同“才” 通“否” 《西江月》 《山市》 《山市》 《陈太丘与友期》1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13、孰为汝多知乎 14、满坐寂然 15、止有剩骨 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上册) 16、便要还家 17、身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18、诎右臂支船 19、虞山王毅书远甫刻 20、左手倚一衡木“知”(zhì) “坐”(zuò) “止”(zhǐ)“要”(yāo) “有”(yǒu) “诎”(qū) “甫”(fǔ) “衡”(héng)通“邀” 同“又” 通“屈” 通“父” 同“横”《桃花源记》 《核舟记》 《核舟记》 《核舟记》 《核舟记》 2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22、选贤与能 “与”(jǔ)“简”(jiǎn) 通“举”通“拣”《核舟记》《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 《望岳》23、矜、寡、孤、独 24、荡胸生曾云 25、略无阙处 八年级(下册) 八年级(下册) 26、蝉则千转不穷 27、窥谷忘反“矜”(guāng) 通“鳏” “曾”(céng) “阙”(quē) 通“层”通“缺” 《三峡》“转”(zhuǎn) “反”(fǎn) “食”(sì)通“啭” 通“返”《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28、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9、才美不外见 30、食之不能尽其材 31、其真无马邪 32、四支僵劲不能动 33、同舍生皆被绮绣 34、百废具兴 35、属予作文以记之 36、玉盘珍羞直万钱 37、玉盘珍羞直万钱 九年级(上册) 九年级(上册) 38、发闾左m戍渔阳九百人 39、为天下唱 40、固以怪之矣 41、将军身被坚执锐 42、故不错意也 43、仓鹰击于地上 44、欲信大义于天下 “被”(pī) “具”(jù) “邪”(yé)通“饲” 《马说》 通“现” 通“才” 《马说》 《马说》“见”(xiàn) “材”(cái)通“耶” “支”(zhī) 通“披” 通“俱”《马说》通“肢” 《送东阳马生序》 《送东阳马生序》 《岳阳楼记》 通“嘱” 《岳阳楼记》 《行路难》“属”(zhǔ)“羞”(xiū) 同“馐” “直”(zhí)同“值” 《行路难》“m”(zhé) “唱”(chàng) “以”(yǐ) “被”(pī) “错”(cuò)通“谪”《陈涉世家》通“倡” 《陈涉世家》 通“已” 《陈涉世家》通“披” 通“措”《陈涉世家》 《唐睢不辱使命》 《唐睢不辱使命》 《隆中对》“仓”(chāng) 通“苍” “信”(xìn) 通“伸” 45、自董卓已来 46、是以先帝简拔以 47、必能裨补阙漏 九年级(下册) 九年级(下册) 48、公输盘不说 49、子墨子九距之 50、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51、公输盘诎 52、亲戚畔之 53、曾益其所不能 54、困于心,衡于虑 55、入则无法家拂士 56、故患有所不辟也“已”(yǐ) “简”(jiǎn) “阙”(qūe)通“以” 通“拣” 通“缺”《隆中对》 《出师表》 《出师表》“说”(yuè) “距”(jù) “圉”(yù) “诎”(qū) “畔”(pàn) 通“叛” “曾”(cēng) “衡”(héng) “拂”(bì) “辟”(bì) 通“增”通“悦” 通“拒” 通“御” 通“屈”《公输》 《公输》 《公输》 《公输》《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通“横”《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通“弼”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鱼我所欲也》 通“辨”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通“避” “辩”(biàn)57、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58、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59、乡为身死而不受 60、小惠未 61、始一反焉 62、汝之不惠 63、河曲智叟亡以应 64、一厝朔东“得”(dé) 通“德”“乡”(xiāng) 通“向” 《鱼我所欲也》 “”(biàn) “反”(fǎn) “惠”(huì) “亡”(wǘ) “厝”(cuò) 通“遍” 《曹刿论战》 通“返” 《愚公移山》 通“慧 通“无” 通“措” 《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愚公移山》初中文言文一词多义词语总汇 A B 臣卑鄙) 安 (1)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 (2)衣食所安(养)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 (2)一时卑 (1)低下(非天质之卑) 备(1)前人之述备矣。 (周全、详尽) (3)犹得备晨炊(准备)齐发,众妙毕备(具备) 比 (1)其两膝相比者(靠近,挨着) 百乘,骑千余(等到) 鄙(2)比至陈,车六七 (2)(1)蜀之鄙有二僧(边境)肉食者鄙(鄙陋、目光短浅) 毕 (1)毕力平险(尽)(3)先帝不以臣卑鄙(出身鄙野) (2)群响毕绝(全部) (2)上使外将兵(军 (2)薄暮冥冥(迫近) (2)北市买长鞭 (4)死 (6)吴兵 (1)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武器) 队) 薄 (1)不宜妄自菲薄(轻视)C 长 (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长度) (与“短”相对) 者长已矣(永远) (3)但愿人长久(长久,健康) (5)木兰无长兄(排行最大)广皆次当行,为屯长(头领) 策 (1)策之不以其道(驱使) 鞭) (3)策勋十二传(记录) (2)执策而临之(鞭子,马 诚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3)今诚以吾众 称 (1)称其气之小大 (3)流辈皆(实在,的确)(2)帝感其诚(诚心)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果真) (相称,适合) 称其贤(称赞) 辞 (1)蒙辞以军中多务(推辞) 驰 (1)愿驰千里足(骑) 出 (1)方其出海门(发、起) 疆打仗) 计将安出(产生) 从 (1)木兰从军(参加)(2)不以千里称也(著称)(2)未尝稍降辞色(语言)(2)公将驰之(驱车(追赶) (2)出则方叔、召虎(在边 (4)(3)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来到)(2)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跟从) (4)便舍船,从口入(沿(3)小惠未,民弗从也(听从,顺从) 着,顺着)D 大 (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壮观,雄伟) 大儿醒(年纪大) (3)定伯曰&大善&(很,非常)(2)又一 当 (1) 木兰当户织 (对) 的时候) 不可当(抵挡)(2) 当是时, 妇手拍儿声 (正在…… (4)锐(3)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应当)道 (1)会天大雨,道不通(道路) 法)(2)策之不以其道(方(3)伐无道,诛暴秦(正道,封建社会认为好的政治局面) (5)不足为外人道也(说,告诉) (2)山水之乐,得之心(4)得道者多助(仁政)得 (1)既出得其船(寻到,找到) 而寓之酒也(领会,体会) 是&感激&的意思)(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这里 (5) (6)二者 (8)(4)林尽水源,便得一山(看到)故不为苟得也(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不能得兼 (能够) 余因得遍观群书 (得以, 能够) (7)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 度 (1)不教胡马度阴山(度过) 计) (3)崔九堂前几度闻(次) 端 (1)东坡右手执卷端正(端头) 目) (2)不能指其一端(项 (2)度已失期(揣测,估(3)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端正) 等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同样) (2)公等遇雨(诸位,表多数) E 日 (1)不知日之入环堵萧然,不蔽风日(太阳) (2)日与其徒上高山(每天) F 凡(3)于是与亮情好日密(一天天) (2)凡三往(总共) (3)(1)则凡数州之土壤(凡是)方 (1)方七百里(见方) 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当……时候) 发 (1) 野芳发而幽香 (开) 舜发于畎亩之中(发迹) 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发动)(2)方以长(长方形)(2) 一时齐发 (发出) (4)发闾左谪(征发)(3) (5)四 霏 (1)日出而林霏开(雾气) 大的样子) 分 分给) (1)今天下三分(划分,分开)(2)若夫淫雨霏霏(雨雪盛(2)必以分人(分配, (4)忠陛下之职(3)长约八分有奇(长度单位)分也(fèn,职分,本分) 奉 (1)为妻妾之奉(通“俸”侍奉) 受、奉行) (2)奉命于危难之间(接(3)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供养) (2)刻唐贤今人诗赋 (1)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写) 赋于其上(文章) G 顾 (1)顾野有麦场(看)(2)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探望,拜访)(3)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难道) (2)桓侯故使人问之(特 (4)温故而知新(旧的知识)故 (1)公问其故(原因,原故) 意) (3)故余虽愚(所以)初中文言文复习一(一词多义-实词部份) 初中文言文复习一(一词多义-实词部份) 实词 1、 间: (1)立有间 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间隔 使人不和)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4)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3)肉(5)遂与外人从不间断(间隔,隔开,不连接) (7)亲密无间(间隙)(6)反间计(离间,挑拨2、 易: (1)天下事有难易乎?(2) 3、 曾: (1)曾不若孀妻弱子 (3)曾贻余核舟一 4、 顾: (1)顾野有麦场 拜访) (3)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4)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 (2)余人各复延至 (2)曾益其所不能 (4)曾观弈者之不若已 (2)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探望,5、 延: (1)楚人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 其家 6、 固: (1)君子固穷(安于) 无足 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 (2)齐人固善盗乎? 蛇固然学固岂可以少哉 (3)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 7、 更: (1)更相庆 (2)更上一层楼8、 虽: (1)僦凭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2) 9、 坐: (1)但坐观罗敷 10、苦: (1)何苦而不平 (2)众宾团坐 (2)天下苦秦久矣 (2)得鱼腹11、书: (1)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回乡偶书) 中书 (3)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未尝识书具) (4)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家书抵万金) 12、薄: (1)薄如钱唇 (3)不宜妄自菲薄 13、具: (1)未曾识书具 (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14、居: (1)面山而居 (2)居右者椎髻仰面 (2)各具情态 (2)薄暮冥冥佛印居右(3)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4)与今人居,亦乐称人失 (5)居十日(经过,停留)(6)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停留) 15、鸿: (1)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毛(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16、当: (1)木兰当户织 儿声 (3)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 (4)锐不可当 (2)今当远离,临表涕零 当是时,妇手拍 (2)重如泰山,轻如鸿 17、属: (1)属引凄异 (3)属余作文以记之 (5)神情与苏黄不属(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18、指: (1)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2)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4)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3)卜者知其指意 (5)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2)率妻19、绝: (1)群响毕绝(属引凄异,衰转久绝) 夜久语声绝 子邑人来此绝境 (3)以为妙绝 (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0、微: (1)微斯人,吾谁与归 (3)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 21、 (1) 一: 而或长烟一空 (全、 一概) 一路平安 都, 吏呼一何怒(多么) (3)一时齐发 (同一时候) 视同仁(同一) 22、发: 之中 (1)野芳发而幽香 (2)一时齐发 (4)佛印绝类弥勒(6)往来而不绝者 (2)微闻有鼠作作索索在洞庭一湖(2)(4)上下天光,一碧万倾(一片) (6)一(3)舜发于畎亩(4)发闾左谪 23、若: (1)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2)曾不若孀妻弱子24、开: (1)连月不开(2)天门中断楚江开(开通,通) 25、道: (1)会天大雨,道不通(道路) 其道(方法) (3)伐无道,诛暴秦(正道,封建社会认为好的政治局面) (4)得道者多助(仁政) 告诉) (6)以咨诹善道(治国方法,治国策略) (5)不足为外人道也(说, 中道崩殂 (2)策之不以 26、行: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走) (2)行拂乱其所为(做,执行) (3) 皆次当行 (4)将军向宠,性行淑均(品行) (5)必能使行阵和睦 ,民27、从: (1)木兰从军(2)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跟从) (3)小惠未 弗从也(听从,顺从) (4)便舍船,从口入(沿着,顺着) 28、和: (1)政通人和(和睦,协调) (2)春和景明(温和,和暖) 29、策: (1)策之不以其道(驱使) (2)执策而临之(鞭子,马鞭) 30、益: (1)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增加) ,增益其所不能, (2)不治将益深,香远益清(更加) (渐渐) (4)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好处,利益)(3)不治将益深31、赋: (1)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写) (2)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文 章) 32、诚: (1)虎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实在,的确) 心) (3)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果真) 33、观: (1)予观夫巴陵胜状(看,观看)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 象) (3)其文理皆有可观者(观赏) 34、号: (1)阴风怒号(呼啸) (3)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35、将: (1)出郭相扶将(扶持) 词后面,无实义) (3)上使外将兵(率领,带领) (5)公将战,曹刿请见 36、亡: (1)河曲智叟无以应(通“无”) 恒亡(灭亡,死亡) (3)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逃亡,逃跑) (4)亡羊补 (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 (3)将非鬼也(或许) (2)公使驱将惜不得(助词,用在动 (2)号为张楚 (2)帝感其诚(诚 牢(丢失,失去) (6)且秦灭韩亡魏(使……灭亡,即消灭) 37、名: (1)不能名其一处(说出) (3)则题名其上(名字) 名) (5)何忧令名不彰耶?(名声,名望) 38、食: (1)设酒杀鸡作食(食物) 一食或尽栗一石 (3)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吃的东西) 粮) (4)食之不以其道(通“饲”,喂养) 39、应: (1)桓侯不应(答应,理睬) (3)杀之以应陈胜(响应) 答) 40、胜: (1)予观夫巴陵胜状(美丽,壮观) 受得住,忍受得住) 41、就: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完成) 42、比: (1)天涯若比邻 车六七百乘,骑千余(等到) 43、向: (1)狼不敢前,眈眈相向(面向) 近,接近) (4)向无此例(向来,从来) (2)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 (3)秋天漠漠向昏黑(将 其两膝相比者(靠近,挨着) (2)比至陈, (2)臣不胜受恩感激(经 (2)急应河阳役(应征) (4)佣者笑而应曰(回 身上衣裳口中食(口 (2)食不饱,力不足(吃) (2)名之者谁(命名) (4)同不在高,不仙则名(出名,著44、去: (1)去时雪满天山路(离开) 千里出(距离) 45、端: (1)东坡右手执卷端正 (3)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46、自: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2)不能指其一端月(如果,假如) 47、意: (1)目似瞑,意暇暇甚(神情,神态) 情) (3)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意图,打算) (4)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 中心) (6)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意思) 48、寻: (1)寻向所志(寻找)(2)宾客意少舒(心卜者知其旨意(5)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主旨,(2)寻病终(不久)(古代长度单位, 八尺为一寻, 倍寻为常, “寻常”指通常的不长的尺度, “寻” 引申为不长时间) 49、有: (1)尔来二十有一年矣(通“又”) 义) (3)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或者) 50、度: (1)不教胡马度阴山(度过) 计) (3)崔九堂前几度闻(次) 越) 51、下: (1)忽然抚尺一下(量词) 水而下)欲买舟而下 (2)烟花三月下扬州(顺 (4)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跨 (2)度已失期(揣测,估 (2)何其有 (助词,无实(3)不耻下问(向地位低下的人) (3)寻向所志 (2)出淤泥而52、志: (1)必先苦其心志53、出: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跟“入”相对) 不染(长出) (3)不落而石出(露出,显露) 现) 54、奇: (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55、大: (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壮观,雄伟) 音大) (3)又一大儿醒(年纪大)(4)两岸青山相对出(出(2)长约八分有奇 (2)忽一人大呼(声(4)定伯曰“大善”(很, 非常) 56、通: (1)初极狭,才通人(通过) (2)政通人和,百废俱新(通达, 通顺) (3)中通外直(贯通) (4)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晓,明白) (5)博古通今(通晓,懂得) (6) 通宵达旦(整个,全部) 57、环: (1)环而攻之而不胜(包围) 处) (3)环滁皆山也(环绕) 58、作: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筑) (3)其中往来种作(耕作,耕种) 作) (5)属 作文以记之 (2)举头望明月(抬 (4)一豉作气(振 (2)作亭者谁?(制造,建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四59、举: (1)举大计,亦死(发动) 头) (3)百里奚举于市(选择,被任用) 举) (5)举世无双(全) 60、许: (1)遂许先帝以以驱驰(答应) (3)杂然相许(赞同) 许 61、木: (1)能以径寸之木(木头) 62、是: (1)问今是何世(判断动词) 蛇乎? 63、故: (1)公问其故(原因,原故) 意) 时人莫之许也(4)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推(2)曳屋许许声 (4)高可二黍(2)以至鸟兽木石(树木) (2)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2)桓侯故使人问之(特 (3)故人具鸡黍(旧的) 知识)(4)温故而知新(旧的(5)两狼之并驱如故(原来的样子) (6)广故数言欲亡(故意) 64、兵: (1)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3)上使外将兵 65、业: (1)若业为吾所有(已经) 业) (3)武陵人捕鱼为业(职业) (4)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事 业,功业) 66、尽: (1)林尽水源(尽头) (3)一食或尽粟一石 68、临: (1)临溪而渔(来到) (面对) 把酒临风 居高临下 莅临指导 身临其境(2)执策而临之 (2)尽善尽美(达到顶点) (2)业精于勤,荒于嬉(学 (2)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如临大敌 (4)背山临水(靠近)(3)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快要) 临别(5)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居高视下) 69、际: (1)横无际涯(边际) 70、志: (1)不志其大(立志) 71、日: (1)不知日之入 (2)外与于际(接,连接) (2)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已志(志趣)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2)日与其徒上高山(每天) (3)于是与亮情好日密(一天天) 72:见: (1)乃入见(拜见) 扁鹊见蔡桓公(2)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通 “现”) (3) 73:与: (1)呼尔而与之(给,给与)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欤”, 语气词) 74、顺: (1)天下顺之----顺其自然----顺应天时 75、测: (1)夫大国,难测也----高深莫测----变幻莫测----心怀莫测----居心 叵测----天有不测风云 76、胜: (1)战必胜矣----胜败乃兵家常事----胜不骄,败不馁----人定胜天---稳操胜卷----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77、苟: (1)苟富贵,毋相忘 (如果,假使) (2)故不为苟得也 全性命于乱世 78、得: (1)既出得其船(寻到,找到) 寓之酒也(邻会,体会)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源,便得一山(看到) (5)故不为苟得也(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饼(拾到,捡到) (8)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 (6)得遗金一 (9)余因得 (4)林尽水 (2)山水之乐,得之心而 苟遍观群书(得以,能够) 79、 (1) 信: 谓为信然 (确实) (2) 必以信 (信实, 对神说实话) (3) (2)80、修: (1)外结好孙权,内修好政理(改革,治理)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长) 81、轩: (1)中轩敞者为舱(高,高起) 82、效: (1)恐托付不效(成效) 现,完成)(2)不效,则治臣之罪(实(3)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任务) (2)虽一能不以废,而因84、能(1) :然后世未有能及者(能够) 以及乎其迹邪(技能)85、因: (1)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凭借,根据) 宜-因人成事-因陋就简 (2)虽一能不以废, 而因以及乎其迹邪 遍观群书 86、情; (1)虽不能察,必以情(实情) 87、辙: (1)下视其辙(因势利导-因地制(3)余因得(2)以情感人(情感) (2)重蹈覆辙 (2)不以千里称也(著88、称: (1)称其气之小大(相称,适合) 称)(3)流辈皆称其贤 89、广: (1)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宽广) (2)无高山大野可登临以自广(扩大) 90、 豪杰: (1) 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当地有声望的人) (2) 壮顾黄河之奔流,概然想古之豪杰 (卓越杰出的人物) 91、谢; (1)使君谢罗 谢之曰(告罪,道歉) 92、卑: (1)先帝不以臣卑鄙(身份低微) 不若余之专耳(低下) 93、遗: (1)得遗金一饼(丢失) (2)以光先帝遗德(遗留,留下) 遗臭万年 (3)父母岁有裘葛之遗Wei(给与的东西)(4)路不拾遗(遗失的东西) 94、释: (1)心凝神释(得到解脱) (2)释担而立(放下) (2)非天质之卑,则心 (致辞,说话) (2)秦王色挠,长跪而95、秀: (1)佳木秀而繁阴(发荣滋长) (2)蔚然而深秀者(秀丽) 96、诸: (1)其西南诸峰 诸子百家 (2)投诸渤海之尾 (2)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2)四时之景不同(景观,景97、归: (1)云归而岩石暝(聚拢) 98、景: (1)春和景明(日光) 物) 99、霏: (1)日出而林霏开(雾气) 盛大的样子) 100、极: (1)南极潇湘(到) 头) 101、或: (1)而或长烟一空(有时) (3)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或说处杀虎斩蛟(2)若夫霄雨霏霏(雨雪(2)此乐何极(穷尽、尽(2)或异二者之为(或许)102、且: (1)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将近)(2)且焉置土石 (况且)且壮士不死则已, (4)存者且偷生(暂且)(3)且战且走(一边,又)
初中文言文通假字表格归纳通假字 1.强 2.说 3.女 4.知 5.见 6.乌 7.裁 8.不 9.扳 10.材 11.帖 12.火 13.邪 14.知 15.为 16.涂 17.止 ...高中文言文通假字集_语文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高中文言文通假字集 案:同“按” ;审察,察看。动词。 “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罢:通“疲”...课内文言文通假字_语文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课内通假字 1、早遂而鸡豚 2、昂其直 3、而翁归 3、手裁举 5、翼日进宰 7、缦立远视 8、而母立于兹 9、终...文言文通假字大盘点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文言文“通假字”知识大盘点 通假字是我们在阅读古代典籍时经常会碰到的难题之一。什么是通假字呢?“通假”就是“通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 1-必修 5 文言知识梳理 通假字通假字( 1~5) 通假字(必修 1~5) 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推荐版】初中文言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鼎力推荐!!!初中文言文通假字古今异义活用表通假字表(1-2 册) 通假字 说女知止阴静屏 本字 悦汝智只荫...苏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通假字_语文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按册编辑的七到九年级语文诗文通假字苏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通假字 七年级(上册) 1. 项为之强 “强”(...九年级文言文通假字总汇_初三语文_语文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人教版九年级文言通假字上册: 一、 《陈涉世家》 1、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唱,通“倡” ,倡导。...为了增加对通假字的了解, 我对中学文言文中的通假字进行了汇总, 如下: (内 容可能并不全面) 初中部分: 七年级: 1、项为之强 “强” (jiāng) 通“僵...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通假字,一词多意,文言句式,词类活用_语文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通假字,一词多意,文言句式,词类活用世...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copyright &copyright 。文档资料库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客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奇迹课程是邪教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