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手旁加皆是什么字四个双是什么字

闲着没事儿,读了一些语言文字之类的书籍,写了一些笔记,积攒多了,便编纂成册,异想天开地拿去出版,业内人士说,受众太少,怕赔钱。我原本也没想挣钱,但也不想赔钱。于是作罢。后来一想,与其锁在抽屉里,不如放在网上,如对网友有些许帮助,也算没白费工夫。
我不是语言文字学家,也不是语文教师,我编此书不是因为我汉语学得很好,恰恰相反,是因为我学得很不好,常常念白字、写错别字,而且“屡教不改”——纠正了错误以后,还是常常忘记正确的,坚持错误的。我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可以说是科班出身,我都常常念白字、写别字,用错词,造错句子,非科班出身的又该怎么样呢?这使我反思我对语文的学习,我发现在打基础的小学时,学汉语靠的是死记硬背,学习一个字,点、横、撇、捺,跟着老师念;学习一个词,一字不差地背诵注解。学的是死的东西。其实汉字是活的,是有生命有灵魂的,汉语也是活的有生命有灵魂的,所以不能用死的方法去学,应该“活学活用”。
我退休以后,出于对汉语的热爱,又从头学习了一遍语文,这套丛书,从严格的意义上讲,就是我的学习笔记。本书是我学习成绩的检阅,其中也包括学习的心得。学习方法上有些“活”,比如,把语法和修辞混杂在一起,把正确的,错误的,活用的,排列在一起。不知道专家们是否认可,但对我来说,却是受益匪浅。当然,本书的概念、观点乃至大多数例句,都是有出处的,说白了,就是“抄”来的。本人才疏学浅,不敢发挥,更不敢杜撰,怕的是谬种流传,误人子弟。  
在这里,我必须向从事汉语工作的前辈和同辈致敬并感谢。同时也希望广大青少年能够尊重母语,热爱母语,让丰富、优美的汉民族语言,光耀世界。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第一册巧识汉字
  汉字是“复脑文字”,有利于右脑的开发。学习汉字,学习汉字书法,是开发右脑、促进左右脑平衡发展的途径之一。   目 录  前言    第一章
文字的产生    第二章
汉字的造字方法  第一节
象形字和指事字  第二节
会意字  第三节
形声字  第四节
假借字、通假字和转注字    第三章
汉字的结构  第一节
汉字的结构   第二节
笔划与偏旁    第四章
汉字的音韵  第一节
语音  第二节
汉语拼音  第三节
汉字音韵    第五章
汉字简化    第一节
把字读错的原因  第二节
怎样把字读准    第六章
把字写对    
  前言  解剖文字是知识,我们应该有这样的知识。(老舍)  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除汉字外,还有古埃及的圣书字,旧称“埃及象形文字”和苏美尔人创造的楔形文字,也叫“钉头文字”或“箭头文字”,笔画作楔状,像钉头或箭头。巴比伦人、亚述人、波斯人等都使用过。楔形文字在公元前4世纪就消亡了,它只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圣书字比楔形文字的寿命更短,在公元前5世纪就消亡了。只有汉字,不但产生的时间早,而且一直沿用到今天。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有延续性、最优美和具有一定智能的文字。汉字不仅为中国人民服务了几千年,而且被东南亚其他国家长期使用过。现在除了中国以外,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都把汉字作为正式使用的文字。汉字还是联合国六种工作用字之一。  汉字起源的时间,是指第一批具有文字性质的书写符号出现的时间:可能在黄帝时代,最晚也不会晚于夏代初期。因为战国时代的史书《世本》、汉代司马迁的《史记》,所记历史都是从黄帝开始的。宋代苏辙所写的《古史》,把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上推到伏羲、神农、黄帝的三皇时代。大教育家孔子传给学生的书中,有两本讲述了五帝的事迹和自黄帝以来的帝王的世系,如果没有文字记载,这些史实是不可能流传到两千年后的春秋战国时代的。  文字有表形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这三种类型标志着文字发展的三个不同阶段。  表形文字,也叫“象形文字”,是描成物体形象的文字,代表一定的意义,有一定的读音。是文字发展的最初阶段。表意文字,是用一定体系的象征性符号表示词或词素的文字,不直接或不单纯表示语音。是在文字发展中在表形文字和表音文字中间的一个阶段。表音文字是用字母表示语音的文字。  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同英语、法语、俄语等表音文字有本质的区别。正如有的学者所概括的:通过感性、直观、形象的符号去体现对象世界抽象意义的“象思维”方式是汉字形成的重要理据。  汉字中,天地鬼神、山川草木、鸟兽昆虫、政治礼仪莫不周载,古汉人用非常巧妙的方法,把难以解释的复杂事物形象地表示出来,体现了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和哲学思想。汉字是古人生存智慧、生活经验、社会意识、审美情趣、文化思想的结晶  张志公《语文训练问题需要加紧研究》一文中说:  “汉字有它的特点。从识字训练的角度看,有不利的方面,也有某些有利的因素。  汉字不是拼音文字,要一个一个地学,一个一个地记,虽然经过简化,数量仍然不少,笔划仍旧相当复杂,认、记、写都有难处,这对识字训练是不利的。然而,汉字的表意作用,尽管现在已有限度,毕竟还有可以利用之处。象形、会意的痕迹,有一部分仍有助于学习;有不少偏旁对于认识、理解、记忆整个的字仍有一定的帮助。汉字,基本上是每一个字代表一个单音节的语素,非常容易构成对偶、排比之类的组合,构成整齐押韵的短语和句子,这个特点是我们所知道的任何其它语言文字无法比拟的,对识字训练大有用处,传统的识字训练曾经有意识地(虽然不够科学)利用这个特点。  汉语的构词法有它的规律,经过选择的一定数量的字,能够构成大批有用的词,这个特点也很突出的。……如果经过研究,能够把有利的因素充分加以运用,把不利方面的影响尽量缩小,那对提高识字训练的效率必将大有作用。”(见《语文学习丛刊》2)  因此,我们的识字训练就应从学习文字的基本知识开始。  
  出于对汉语的热爱,又从头学习了一遍语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教:&从头学习了一遍语文&,这个“语文”的头在哪里?尾在哪里?
  @ernie  13:18:11    出于对汉语的热爱,又从头学习了一遍语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教:&从头学习了一遍语文&,这个“语文”的头在哪里?尾在哪里?  -----------------------------  这个头就是“字”,从识字开始,尾就是句,会造句,才会说话。谢谢关注。
  第一章
文字的产生  文字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文字的发展、文字的构形,无不是文化的积淀。  
——李土生  当人类没有文字的时候,因为要记事、要表达、要交际,曾经想过种种方法,这些方法不外两类:一类是实物,一类是图画。  一、实物记事  起先,古人交往是用一些足以代表其意义的实物,譬如,送一枝箭,表示宣战;送一根烟筒,表示讲和。后来人们在信中放子弹,把匕首关在仇家门上,表示恐吓;在交往中互递纸烟,表示友好。电影《鸡毛信》,在信中放一根鸡毛,表示紧急,也是这个意思。  实物记事的方法有结绳、结珠、训木等。  结绳,是用一根极粗的横绳(主绳)或木棍,上面挂上长短不齐,颜色各异的细绳。不同的长度,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意思。如,红绳代表兵和战争,黄绳代表金子,白绳代表银子与和平等。细绳结网似的打起来,每一种打法都代表一种意思。打一个单结表示10,两个单结表示20,一个双结表示100,两个双结表示200等。有专门的结绳官,掌管绳子的结法和解法。世界历史上使用结绳最为发达、复杂的是南美洲的印加人。古代秘鲁人、琉球人、我国台湾的少数民族都采用过这种方法。现代秘鲁的乡间还存在一种结绳文字,琉球也有这样的历史遗存。  结珠,就是将贝壳穿在绳子上,贝壳的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意思。据说,汉族人用的算盘就是从结珠蜕变来的。  训木,是在一根木棒(或木条)上,刻上各种花纹或插进各种东西,它可以用来帮助记忆,也可以用来传达命令。我国古代使用的令箭,就含有训木的性质。  二、图画记事  记事的图画虽然也画着人、鸟、太阳等等,但不是美术作品,而是记事的辅助工具。  记事图画除了实物以外,也有一些带有假设性的图形,如:画三个太阳表示三天,画十条短线表示十个人等。  北美的达科塔人曾经用图画记载过他们历年发生的大事。  如:画一个人身上布满斑点,表示流行过天花;画一个人嘴边有三条短线,表示流行过百日咳;画两只相对的手,表示与外族和好。  记事图画也能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  如:北美奥杰布华人曾于1849年给美国总统送一份请愿书,上面画了七个动物(七个部落的图腾),这些动物的眼睛和心都有线相互连接,线的一头指向前方,另一头连在后面的小湖上。这幅画表示他们同心同志:要求美国总统归还他们在苏必湖的渔业权。  ——记事的实物和图画,虽然能够起到一些辅助交际和记忆的作用,但是不记录语言,不代表一定的词句,所以都还不是文字。  古代汉字里也有一些非常逼真的象形字,可以推测,原始汉字也经历过“文字画”这个阶段。  三、文字的最早基础是象形。  象形文字是从图画记事演变而来的。记事图画经过简化、整理、充实,逐步有了语音,并能代表具体的语言成分,于是人们就创造了文字。  如:(1)埃及金字塔的墙壁上绘着许多神秘的图案,那是古代埃及人的“图画文字”。  ——后来人们在古埃及原有的“图画文字”里,挑选了二十一个字母,这便是欧洲各国字母的始祖。但在当时却是象形的,如:A是一只公牛头;B是一所房屋;R是个人头;D是一只手;N是一条蛇等。  (2)中国云南纳西族的东巴文,是纳西族祖先使用的文字,这是目前世界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  现在欧洲的文字早已从象形进化到拼音,大部分已经脱去了古老的外壳。但是中国的汉字却至今还存留着这种外壳。现存汉字虽然只有10%是象形字,但其余的也都是以象形字为基础的,所以汉字叫象形字。  正如作家余光中所描绘的那样:“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视觉上的这种美感,岂是什么rain 也好pluie也好所能满足?”(《听听那冷雨》)    
  第二章
汉字的造字方法  汉字“形神兼备”,具有极强的会意性。  
——李土生  汉字造字初期创造的主要是象形字和指事字,它们的图画性很强,说明是从图画脱胎而来的,是人们受图画的启发创造的  我国历史上有仓颉造字的说法。实际上正如鲁迅所说“仓颉也不止一个,有的在刀柄上刻一点图,有的在门户上画一些画。心心相印,口耳相传,文字就多起来。”(《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如果仓颉确有其人,也不过是汉字的搜集整理者之一。  古代的汉族人写字,写鸟,就画一只鸟;写鱼,就画一条鱼。起先是各画各的,随心所欲。后来就挑大家公认的,最简便,最像的一个,作为统一的文字。再后来这种象形字应付不了复杂的人事交流,于是又有了指事、会意、形声以及转注、假借等方法。这些方法被东汉的许慎归纳为“六书”,但转注和假借应是用字法,真正属于造字法的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  
象形字和指事字  一、象形字  (一)什么是象形字  象形字是描摹实物形状的。象形字都必须有个实物,没有实物的不是象形字。  如:(1)日,画一个圆圈,放四道毫光。  (2)鸟,尖嘴圆头,有一个翅子,两只爪子。  (3)牛,角前伸。羊,角后卷。  (4)豕,尾下垂。犬,尾上翘。  ——汉字中,与人体各部位相关的字占35%,与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相关的字占36%,与鸟兽相关的字占14%,与日月、色彩有关的字也占14%。  (二)象形字的特点  1、像那个所表达的物体外形,能表现物体的外形特点,所谓“山有山形,水有水貌”。  2、大部分是独体字。  3、只能表示具体事物,不能表示抽象事物,因为抽象事物无法画出来。  4、本义都是名词,表示事物的名称。  (三)象形字的类型  象形字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  1、画实物的全体。创造这类象形字时,一般是画物体的轮廓或骨架。  描摹自然景物的,如:日、月、山、川、水、气、雨、京、高、兀、凸、凹、阜(没有石头的高地)  表现动物的,如:鱼、马、鸟、虎、虫、鹿、兔、象、燕、龟、巳(蛇)、黾(青蛙)、巴(蟒)、卵、犬、豕、豸  表现各种器物的,如:壶、几、衣、刀、豆、斗、网、门、舟、车、戈、斤(斧子)角、火、井、矛、弓、瓦、厶、幺、糹、系、玄、丝、索、册、互、舍  表现人的,如:人、大、女、尸  表现人体器官的,如:目、耳、心、口、面、爪、手、而(胡须)、自(鼻的古字)  表现植物的,如:木、禾、韭、来(本义是小麦)、麦、艹(本义是草)  2、画物体的局部。创造这类象形字时,为了简便,也为了和其它字相区别,就只抓住物体最有特征的部分进行描画,以局部代全体。  如:羊、牛、又(本义是右手)  3、连带有关的物体一起画出。有些物体的形状很难单独画出来,或者画出来也容易与其它字混淆,所以创造这类象形字时,需要把有关的事物一起画出来。这类字也被称为复杂象形字。  如:瓜、州、果、朿、身、眉、天、桑、窗、向  ——《说文解字》中象形字有264个约占4%。  二、指事字  (一)什么是指事字  1、指事字是针对不能用实物表示的意思的表达方法。指事字表现的都是比较抽象的概念,但人们凭直觉就能加以认识。  如:(1)上、下,画一条平线,点在上面的是“上”字,点在下面的是“下”字。  (2)母,画一个女人,特别指明她的两乳。  2、指事字一般是象形与指事相结合。  如:刀,是象形字,上边加一点,就是“刃”。  (二)指事字的类型  指事字大体有三种类型:  1、纯粹是表示意义的符号。  如:一、二、三  ——这些字不表示具体像什么,只表示抽象的数字概念。但它们也是借助象形而形成的。  2、在象形字上增加一个指事符号(如“、”和“-”)而造成的。  如:母、刃、本、末、朱(红心木)、寸(手腕处)、叉、亦(腋的本字)、内、旦、早、曰、甘、串、夭、交、太、八、哭、笑、斥  ——在《说文解字》中这类字有129个,约占1.1%。  第二节
会意字  一、什么是会意字  会意字就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汉字组合一起,使人悟出一个新的意义。“形神兼备”的会意字,具有很强的意会性。  如(1)明,就把太阳和月亮放在一起。  (2)休,是人靠在树旁。  (3)采,是一只手心朝下的手,放在树上。  (4)射,是把箭放在弓上。  (5)时(時)把太阳行走的脚步刻下来。  (6)死,人跪于枯骨前痛哭。  (7)监,一人低头看水中的影子。  (8)思,古字是囟加心组成,脑和心是思维器官,思,包括思维和情感。  二、会意字的类型  会意字有两大类型:  (一)同体会意字:同体会意字的几个偏旁是同一个字。  按偏旁的组合形式可分为四类:  1、并列式:一般是两体结构。  如:林、从、比、北、赫、珏、棘  2、重叠式:一般也是两体结构。  如:友、炎、多、哥、步、爻、棗(枣)、圭  3、品字式:只限于三体结构。  如:众、卉、品、晶、森、焱、淼、磊、轰、矗、犇、羴(shān)、麤(cū)、垚(yáo)、骉(biāo)猋(biāo)  4、并列重迭式:只限四体结构,这类字很少,如:燚(yì)。  (二)异体会意字  根据不同的会意方法,大体可分为四类。  1、图形会意式:这类字是由图像性很强的象形字组合而成,可以通过几个偏旁之间的图画性关系,使人悟出字的意思。  如:(1)寇,像一个人手持武器在房子里打人。  (2)焚,像火烧林木。  (3)相,用眼睛看树木。  (4)析,用斧子砍木头。  (5)家,房子里有猪(猪的生育能力强,象征人丁兴旺)。  (6)拿,合起手表示拿东西。  (7)耍,用胡子挑逗女性。  其它:取、及、丞(人落井被救上来)、牧、宿、伐、包、尾、夹、男、掰、拾、友、及(一只手抓住前边的人)、支(手拿竹竿)、有(手拿一块肉)  
2、意象会意式:通过偏旁字义之间的相互关系,产生某种意象,从而领会字的意义。  
如:(1)尖,上小下大的形象,使人悟出字义。  (2)忐忑,一个人的心在上上下下地跳动,其字义是表示人的心情极度不安。  (3)卡,不上不下,卡住了。  (4)掰,用两手分开。  3、偏旁字义连接会意式:这类字是偏旁字义连接起来得出的。  如:(1)耷,字义为大耳。  (2)嵩,字义是山高。  (3)籴,字义是买米;粜,字义是卖米。  (4)俩,字义是两个人。  其它:美、(羊大)、孬(不好)、觅(不见)、拿(合手)楞(四方木)、好(女有子为好) 夯、劣、里、埋、墨、雀、蚕、睡、烛、峪、岩、炭、艳、帛、跌。  4、指事性会意字:这类字是以表示整个人或动物的象形字为基础,添加表示身体某一器官的字组成。  如:见(見)、鸣、吠、臭、信、咩  其它:甩(把用完的东西扔掉)、片(“木”的一半)、叵(“可”的反写,义为“不可”)  三、会意字的特点  会意字,必须是由象形字组成,象形字大都表现具体的实在的客观事物,大都属于名词。  有一则笑话,形象地说明了会意字的特点:  有个秀才,家里一贫如洗,他思来想去,找不出原因。一天,他看着院中一棵槐树,似有所悟:“四四方方一个院子,里面长着一棵树,这不是困难的“困”字吗?难怪我这样贫困潦倒。”他叫来儿子,要他赶快把树砍了。  儿子看那棵树根深叶茂,不忍心砍掉,却又拗不过父亲。当他举起斧头要砍时,忽然心生一计,赶忙对父亲说:“砍了树,我们人还在院子里,不成了囚犯的‘囚’字吗?那就更不吉利了。”  “困”和“囚”都是会意字,“困”由“口”和“木”两个象形偏旁组成,“口”是围墙,“木”是树,整个字表示树木被围墙包围着不得伸展,后来引申为穷困、困难等;“囚”表示人被拘禁在围墙里。  ——在《说文解字》中会意字共有1254个,约占12.4%。  直到近现代会意法造字还在被使用,如:尘、甭、歪、泪、灶、体、灭、触、礼、从、宝、孙、画等,就是近现代新造的会意字。  
  常用会意字举例  字 本
义 引申或假借义 组
词  仁 人与人友好
仁爱、仁慈、仁厚、仁人志士  令 坐屋里发令 命令、官名、尊敬、使、 令行禁止、县令、令尊、令人起敬  企 人翘脚盼望 图谋 企求、企望、企足而待、企图  休 人靠树休息 欢乐、吉庆、停止 休养、退休、休戚与共、休止、休克  伐 人用戈砍人头 砍、攻打 伐木、讨伐  伏 狗趴在人旁 伺机、趴、低下、屈服 潜伏、伏笔、伏案、伏法、伏虎  信 人言:消息 诚实、凭据、随便 口信、书信、信誉、信物、信口开河  付 人把物交与人 与、给 交付、托付、付钱、付之一炬  配 人制酒、分酒 配合、搭配、分配、分派 配药、配角、配偶、发配  保 人保护小孩 看住、维持、守旧、负责 保持、保育、保证、担保、保守  兜 人戴头盔 盛装东西的口袋、盛装 网兜、兜肚、兜住、吃不了兜着走  负 人背贝:背负  依靠、欠债 承担、享有、遭受、背弃、失败 担负、负责、负隅顽抗、久负盛名、负伤、负约、忘恩负义、负债、胜负  尾 屁股的长毛 末了、结束 尾巴、结尾、尾声  包 人包着小孩 裹、含、总揽、保证 包饺子、包裹、皮包、包涵、包办  加 用力再说 增加 加强、加价、加减、加入、加小心  牵 人用绳拉牛 拉、引、连带、缠绕 牵手、牵扯、牵累、牵强、意惹情牵  妻 女手拿工具
妻子、夫妻  安 屋里有女人 安全、安神、安居 安稳、安静、安顿、安慰、安置  孚 手抓子:俘、孵 使人信服 深孚众望  乳 女人给子吃奶 像乳的东西、幼小、初生、生 乳房、豆乳、钟乳石、乳鸽、孳乳  字 屋有孩:养育 文字 、证据、许嫁 字典、名字、字据、立字为凭、待字  受 一手给一手接 接受、遭受、忍受 受灾、受奖、受委屈、受难  争 两只手抢夺 不相让、争执 争夺、战争、争先、争论、意气之争  寻 两手丈量、找 长度单位、一般情况下 寻找、寻访、寻求、寻常  缀 用线缝、连 装饰 补缀、缀字成文、点缀  及 手抓人:逮 赶上、达到、趁着、和 来得及、及时、普及、及格、以及  友 两手相交 亲近、相好、友好的人 友好、友爱、友谊、战友、友邦  支 手拿竹竿 撑、竖起、支持、指使、分支 支柱、支撑、支起耳朵、支派、支流  肆 任意拉长笔道 放纵 放肆、肆意攻击、肆无忌惮  灵 拿甲骨烤火:神 有关死人、灵魂、精神、灵活 灵芝、灵堂、心灵、灵感、灵巧  尊 手捧酒坛:敬重 地位高的人 尊敬、尊严、尊师、尊长、令尊  奠 酒坛放架子上 安放、确定、建立、哀悼死者 奠基、奠定、奠都、祭奠  夺 手抢人:强取 抢、耀眼、冲出、争得、决定 抢夺、夺目、夺丰收、夺眶、定夺  秉 手拿一禾:拿着 依照、性格 秉烛、秉笔、秉公处理、秉性  兼 手拿两禾:兼有
兼听则明、德才兼备、兼职、兼任  采 手在树上:摘 摘取、选取、神色 采药、采矿、采用、采访、兴高采烈  守 官 卫、看、保持、等候、遵循 太守、守护、守旧、守候、守则  捉 手抓脚:抓、逮 握 捉老鼠、捉弄、捉刀、捉笔  共 手拿祭品,上供 同、总、 共同、共处、同甘共苦、总共、共计  弄 双手弄、刻玉石 戏耍、做、搅扰、耍,炫耀 玩弄、弄饭、弄得人心不安、弄手段  驭 用手赶马 管理 驾驭、驭手、驭下无方  敝 手持棍打破布 破烂、谦词 敝帚自珍、敝处、敝人  步 前后两只脚:走 两脚间的距离 步行、步入、脚步、跑步、寸步难行  涉 淌水过河 经历、牵扯 爬山涉水、涉猎、涉及、涉嫌  徒 路上步行:徒步 空、刑罚、坏人、学生等人 徒劳、徒刑、歹徒、学徒、信徒  降 从崖上向下走 下落、使下落、顺服、使顺服 降雨、降温、降价、投降、降龙服虎  处 断足人、人站处 处罚、居住、对待、处理、存 处决、处所、深处、相处、处心积虑  走 迈大步:跑、走 往来、离开、经过、透露等 走亲戚、走棋、走账、走嘴、走样  奔 人迅速跑 直往、投向、尽力做 奔向、奔驰、奔波、投奔、奔命  此 脚踩的地方:这
此处、此致、此人、此地  看 手放目上:远望 观察、拜访、看待、守护
察看、看病、看重、看守、看护  艮 扭头向后看
  退 往后看往后走 离开、送还、减退 退兵、退化、退职、退钱、退色  相 用眼看树:看 互相 相亲、相距、相反、相处、相持不下  监 人向盆里看:照 察看、仔细看、警戒、教训 监督、监视、监管、监察  鉴 照镜子 仔细看、审察、警戒、教训 水清可鉴、鉴别、鉴赏、前车之鉴  意 心音 心愿、意思、猜想 如意、意在言外、意见、意外  司 手遮嘴:发令 发号施令、主管、办事单位 司令、司仪、司机、司法、礼宾司  叶 一人唱多人合 葉的简化字 叶韵(读xié)树叶  合 闭口或聚物 总共、折算 合围、会合、合作、合计、合法  启 用嘴叫门:打开 开导、开始 启封、启蒙、启示、启程  吊 嘴下有巾:挂 向上提、悼念 吊环、吊桥、吊装、吊唁  乱 双手理乱丝 随便、混乱 乱说、乱弹琴、乱七八糟  讨 口说手指:征伐 研究、索取、请求、招惹 讨伐、探讨、讨饭、讨教、讨厌  顺 胡须整齐下垂 同向、循、随、理、服从、适 顺风、顺延、顺口、归顺、顺心  烦 头发火:烦躁 厌烦、多且乱、麻烦、请托 烦恼、心烦、絮烦、繁琐、多烦费心  频 一步一回头 屡次 频繁、捷报频传、频频点头、频率  道 头所思,脚所行 方法、说、线条、量词 道路、道理、说道、道喜、一道虹  长 长发拄杖老人
年长有德人、领导、长度、生 长者、长辈、首长、长久、生长  息 由鼻入心:气 消息、作息、停止、滋生繁殖 信息、休息、息怒、利息、子息  嚣 头边多张嘴:吵
叫嚣、喧嚣、嚣张  穿 牙咬透洞 破、透、通过 看穿、穿透、穿过、穿插、穿衣  祝 人向神祈祷 管理祭祀人、表示良好愿望 庙祝、太祝、祝福、祝贺、祝酒  祟 鬼怪、鬼怪害人 不正当的行为、行动 鬼鬼祟祟、作祟  祭 人手拿肉敬神 哀悼死者 祭祀、祭天、祭奠、公祭、  社 土地神 团体、机构、社会 社火、结社、报社、上层社会、社交  杳 木下日:无踪影
杳然、杳渺、杳无音信  束 把木捆上:捆 限制、约束、量词 束缚、束之高阁、花束、一束花  棘 长刺树:酸枣树 有刺的草木、刺多、扎手 荆棘、披荆斩棘、棘手、棘皮动物  刺 刀如刺、扎 尖锐物、暗杀、嘲讽、像被扎 刺刀、鱼刺、刺客、刺激、刺耳  朵 躲的本字、花蕾 量词 花朵、花儿朵朵  漆 即桼,树上流汁
漆树、油漆、漆木头、漆黑  呆 木头一样不动 傻、愣、愚蠢、死板 书呆子、呆住了、呆板  析 用斧子砍木头 分开、散开、解释 分崩离析、条分缕析、分析、剖析  料 用斗舀米:计量 估计、猜想、用的东西、办理 预料、意料、原材料、饲料、料理  科 用斗量谷:征税 度量、类别、单位、分科 科目、内科、财务科、科学  莫 日落草丛:无 不 闲人莫入、莫非、莫逆之交、莫须有  莽 犬入草中:草茂
草莽、莽原、莽苍  冤 兔被覆盖:弯曲 委屈 冤枉、冤屈、含冤、诉冤、伸冤  集 树上落多鸟:聚
集合、集体、集思广益、悲喜交集  枭 猫头鹰 强横野心人、砍头 枭雄、毒枭、枭首示众、  家 屋里有猪 家庭、住所、专门人才、流派 家常、安家、酒家、科学家、儒家  逐 人追赶猪:追赶 追赶、驱赶、挨个 逐鹿中原、驱逐、逐年  解 刀割牛角:宰杀 分开、打开、解释、明白 庖丁解牛、解剖、解放、理解、了解  突 狗冲出洞 猛冲、很快、高出 突围、突破、突然、突变、突出  逸 兔走:逃跑 散失、失传、安闲、超出一般 逃逸、亡逸、逸书、一劳永逸、逸群  然 烧狗肉:即燃 是、这样、表示状态 不以为然、当然、然则、然而、忽然  燃 本字为然 烧、引着火 燃烧、燃料、燃放  羞 手举羊:献食品 难为情 害羞、羞惭、羞耻、恼羞成怒  虐 虎爪:残暴
暴虐、虐待、虐政  阳 山南有日 明亮、外露的、人间、正极 阳面、阳光、阳沟、阳间、阳极  赫 火光:红色 显著 显赫、赫赫有名、战功赫赫  利 刀割禾:锋利 顺利、好处 利器、利落、利用、利益、利润  初 刀剪布:开始 低级 初学、当初、初级  列 用刀分切骨:裂 安排、行列、各、每个 排列、行列、前列、列位、列传  别 本义同列:分离 分类、另外 离别、分别、别支、别致、别开生面、  删 用刀刻字、改字 削出、削改 删改、删除、删繁就简  册 串联的竹简:书 量词(用于书籍) 册封、史册、上下册书  典 架上书:珍贵书 标准的、引用的、主管、抵押 典籍、典范、典故、典狱长、典当  军 车上覆盖帐幕 部队、单位、有组织的集体 军队、军长、劳动大军  斩 古代死刑方式 砍断 斩首、斩草除根、斩钉截铁  库 有车的房屋 一切存东西的地方 仓库、库房、水库  帘 窗口挂布:幌 遮蔽门窗、放置物品的东西、 杏帘招客饮、门帘、盖帘、蒸帘  套 大、长绳索:系 罩在外面的、罩、模拟、拉拢 手套、套话、圈套、套种、套近乎  引 拉开弓 牵、导、离开、伸着、引出 牵引、指引、引颈受刑、引证、引用  宿 人在屋里睡觉 夜、住、星 住一宿、宿舍、借宿、住宿、星宿  察 在屋内祭祀 细看详审 察看、监察、检察、警察  寒 人住冰屋:冷 害怕、灰心、穷困 天寒、寒噤、胆寒、寒心、贫寒  宫 两山洞:房屋 皇家或神仙住所 皇宫、东宫、仙宫、广寒宫  艳 色彩丰富 关于爱情的、非常 艳遇、艳丽、艳阳天、艳羡  盗 贪馋他人之物 偷、贼、偷着 盗窃、大盗、盗汗、欺世盗名  
  第三节
形声字  一、什么是形声字  形声字是在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的基础上产生的。形声字一定是合体字,由“形旁”(也叫“意符”)和“声旁”(也叫“音符”)组成。  “形旁”有着表意功能,多数是表示事物所属类别;“声旁”是读音。  如:桐,左边的“木”是“形旁”表示“桐”是树木,右边的“同”是“声旁”表示“桐”字的读音。  ——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都不带表音成分,声旁是形声字的标志,“声在何方”是分析形声字的要诀。  二、形声字的类型  形声字按形旁和声旁的组合结构,可分为八种类型:  1、形左声右——桐、湖  2、形右声左——功、鸠  3、形上声下——笙、蕉  4、形下声上——裳、想  5、形外声内——园、裹  6、形内声外——闷、辩  7、形旁占一角——疆、载、岛  8、声旁占一角——旗、病、房  三、形声字的特点  形声字不论形旁或声旁都是从前三种类型的汉字演变来的。所以:  (一)具有同一形旁的形声字在意义上(不包括假借义),都有不同程度的联系。  (二)具有同一声旁的形声字在读音上都相同、相近或相关。  1、读音相同的字,有的在意义上完全不相干,甚至相反,但也有不少同音字,意义是互相关联的,即所谓“同音同意,音近意联。”  如:(1)伟、危、桅、巍——都有“长、高“的意思(古汉语中“危”也是高耸的意思)。  
(2)枝、肢、指、趾——都有“枝杈”的意思  
(3)裕、馀、腴——都有“多”的意思。  2、同一声旁的形声字意义也有联系,它们的意义同声符相关。  如:蔓、漫、慢、墁、馒、鳗——都有“长”的意思。  (三)就某一个形声字来说,它的形旁和声旁的位置是相对固定的,如果任意调换位置就会成为另一个字,或者造成错字。  如:吟-含
旭-旮-旯  四、形声字字形的演变  (一)省形省声  形声字的形旁和声旁都是现成的字组成,有的形声字造出来以后,或形体过大,或结构不平衡、不合理,于是人们就把形旁或声旁的一部分省略掉。这就是所谓“省形”、“省声”。  1、省形的如:(1)星,原来形旁为“晶”,被省略为“日”。  
(2)晨,形旁“日”,也是“晶”的省略。  
(3)亭,形旁是“高”的省略。  2、省声的如:(1)疫,声旁是“役”的省略。  
(2)炊,声旁是“吹”的省略。  
(3)徽,声旁是“微”的省略。  ——省形和省声,一般是以基本不影响表义表音为原则的,但也有少数位省形或省声后影响了表义或表音。  (二)偏旁的更换,形声字在使用发展过程中,由于表义、表音或书写等方面的需要,有一种更换偏旁的现象。有更换形旁的也有更换声旁的。  1、更换形旁主要是为了更好地表义。  如:炮,最早的炮是一种发射石头的武器,因此写作石字旁,火药发明后,使用火药发射炮弹,就把形旁“石”更换为“火”。  其它如:裙(形旁原为“吊”字)、粳(形旁原为“禾”字)、辉(形旁原为“火”字)、欢(形旁原为“马”字)  2、更换声旁有三种情况:  ①因语音演变,声旁不能准确表音而更换。  如:裤,原为绔,声旁“夸”;证,原为“證”声旁 “登”;线,原为“缐”声旁“泉”。  ②因笔划繁复、不便书写而更换。  如:跡、仙  ③因表音不准、笔划繁复二者兼有而更换。  如:蚓、纤等。  ——成批更换形声字偏旁,并很快地成为正式的通用字,是近几十年的汉字简化运动。  五、形声字读音的演变  (一)古今汉字中存在一种字形相同而读音不同的现象。这种现象包括古今读音的变化和古今异读(古音中有的读音在现代汉语中不再读了)  1、读音演变  如:“家”,在隋唐时代读“ka”;“海”过去从“每”声;“滑”过去读“骨”。   2、古今异读  如:墨子名翟(古音读dí)、天姥山(姥,古音读mǔ)、虾蟆陵(虾,古音读há)  (二)由于语音不断变迁,有的形声字已经不能很好地表示字的声音了,许多字的读音也不能根据“声旁”来确定了。  如:(1)想、湘、箱、厢,声旁读“xiang”,而霜,却读“shuāng”。  (2)骑、绮、崎、琦与倚、椅、猗,声旁都是“奇”字,前者都读“qī ”后者都读“yī”, 而“畸”字却读“jī”。  ——汉字80%都是形声字,因此要认真学习,仔细辨析。  
  第四节
假借字、通假字和转注字  一、假借字  (一)什么是假借字  语言中有某个词,但没有记录这个词的字,因而借用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记录这个词。这个字与所记录的词只是同音,与其意义无关。  如:“令”字本义是发布命令,因语言中有个官名,音与“令”相同,没有字来记录,就借用这个同音的“令”字,来记录这个官名,如“尚书令、县令”等,同样,官名“长”,也是借用同音字“长”来记录的。  ——假借字在表示假借义时,是一个纯粹的表音符号。  (二)假借字的类型  假借字可分两大类:  1、长期使用的假借字。  这类字一般出现时期比较早,它们记录的多数是常用字,所以使用一段时间以后,就成了假借义的专用字,人们不得不为其本义另外造字,这样更加强了它们的稳定性,使之长期使用,许多一直使用至今。  
如:(1)其,是象形字,本义是簸箕,假借为代词“其”,本义变为“箕”。  音译外来词有很多也是长期使用假借字来记录的。  如:莎士比亚、巴尔扎克、纽约、伦敦、尼龙、巧克力、法西斯、摩托罗拉  ——外来地名、人名几乎用的都是这种假借字。  2、被新造的专用字取代了的假借字。  因为这类假借字的本义常用,或其它假借义常用,所以这类假借字使用时间不长,为了区别就为这些假借字造了专用字。后来这些假借字,都被后造的本字取代。  如:(1)蔬菜的“菜”,原假借“采”。  (2)蜈蚣,原假借“吴公”。  (3)槽,原假借“曹”。  (4)谓,原假借“胃”。  (5)狮,原假借“师”。  (6)徜徉,原假借“尚羊”。  假借字举例  假借字 本义 假借义 本义再造字  我 象形字一种武器 第一人称代词“我”。   自 鼻子 自己、自然的“自”   而 胡须 连词“而”   斤 斧子 量词“斤”   来 一种麦子 来往的“来”   北 相背 北方的“北”   九 手肘 表示数目。 肘  难 是一种鸟 表示困难、艰难的“难”   求 象形字,皮衣 请求、要求的“求” 裘  其 象形字,簸箕 代词“其” 箕  戚 武器 悲戚、亲戚的“戚”   然 燃烧 然而、然后、当然的“然” 燃  孰 食物加热 疑问代词 熟  何 负荷 疑问代词何 荷  之 往 代词、连词   止 脚 副词“只” 趾  寸 手腕处 长度单位   几 矮小的桌子 几乎、几个的“几”   冉 胡须 冉冉升起的“冉” 髯  易 蜥蜴 容易、平易、更易、贸易的“易” 蜴  莫 黄昏 副词表示否定 暮  益 水漫出来 增加、好处 溢  二、通假字  (一)什么是通假字  很多有本字的词,由于种种原因,借用同音字代替本字,有时因使用得广泛,竟然完全取代了本字。  如:(1)草,本字是艹,后来借用同音的“草头”(一种植物的果实)的“草”来代替,一直通用到现在。  (2)球,本字是毛字旁加求,借用同音的玉名“球”来代替。  其它如:借“说”代替“悦”,借“畔”代替“叛”  (二)通假字出现的原因:  1、同音别字,即不会写本字,就临时用一个同音字来代替。  2、为了区别字形,或为了让人不能改动。  如:以“壹、贰、三、肆、伍、陆、柒、捌、玖、拾、佰、仟”分别代替“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  3、为了避讳。  如:清代为了避孔子讳,用“邱”代替姓氏“丘”,明代人不喜欢元朝,就用“原来”、“原由”代替“元来”、“元由”。  ——现代汉字为了简化字形,也采取了假借的形式。  如:借“斗”代替“鬥”;借“姜”代替“薑”;借“灵”代替“靈”;借“杰”代替“傑”。  三、转注字  (一)什么是转注字  用一种为原来使用的文字(前缀)增加表义偏旁(即类符,也叫意符)而造出的字。  由于这种造字方法是把类符字的形、义和前缀字的形、音、义同时转移到一个新字中去,类符和前缀在表达词义方面互相灌注,所以叫转注。  (二)转注字的特点  转注字既有表义成分,又有表音成分,是典型的意音文字。  1、具有同一类符的转注字,意义上都与类符字有不同程度的联系。  2、具有同一前缀的字,不仅意义与前缀字相同或相近,读音也与前缀字相同或相近。  (三)转注字的类型  转注字按造字目的可分为三大类:  1、为明确表示本义而造的转注字  这类转注字又可分为三小类:  ①原有的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符号化以后,形体已不能表示本义,为加强这个字的表意功能,为它们添加表义的类符。  如:蛇,是“它”的转注字。“它”是象形字,因表意功能下降,添加类符“虫”。  其它如:渊、漆、掬  ②为区别本义与引申义,为本义造转注字。  如:(1)溢是“益”的转注字,“益”的本义是水满流出,引申义“增长、富裕”等,由于引伸义经常使用,为更好地表示本义,为“益”加类符“水”,作“溢”。  
(2)洲是“州”的转注字,州是象形字,本义是河流中的小块陆地,后出现引申义行政区域名,而这一引申义比较常用,为区别本义与引申义,为“州”添加类符“水”作“洲”。  其它如:舫、樽  ③为区别本义与假借义,为本义造转注字。  如:(1)裘是“求”的转注字,“求”本义为皮衣,假借为动词“请求、要求”的“求”,为更明确地表示本义,为“求”添加类符“衣”作“裘”。  
(2)燃是“然”的转注字,“然”是象形字,本义是“烧”,后假借为“如此、是、但是”等义,而且比较常用,于是就为“然”添加类符“火”,作“燃”,表示“然”的本义。  其它如:“其”加类符“竹”作“箕”,“孰”加类符“火”作“熟”,“新”加类符“艹”作“薪”,“箕、熟、薪”等都是这类转注字。  2、为区别假借义和本义,为假借义造的转注字  如:(1)竿是“干”的转注字,“干”的本义是“触犯”,假借表示竹竿,因为“干”字形体与竹竿毫无关系,为“干”添加类符“竹”,作“竿”专表竹竿这一假借义。  (2)幕、慕、漠是“莫”的转注字,“莫”是会意字本义是为“傍晚”,后被假借而有“思慕、帷幕、空旷、辽阔”等义,于是分别添加表义的类符“心、巾、水”作“慕、幕、漠”,来分别表示思慕、帷幕、空旷这些假借义。  其它如:“皇”(本义是“大”),加类符“心”作“惶”,加类符“火”作“煌”;“早”加类符(艹)作“草”,还有“蜈、蚣、徜、徉、菜、槽、狮、谓”等。  3、为区别引申义与本义、引申义与引申义,为引申义造的转注字  这类字按引申义的两种类型再分为两小类:  ①为引申义的转义造的转注字,  如:(1)佑是“右”的转注字,“右”,是会意字,本义是手和口互相帮助,后引申出人对人的帮助等意义,为了明确表示引申义,为右添加类符“人”,作“佑”,而“右”后来专门表示“左右”的“右”。  
(2)懈是“解”的转注字。“解”是会意字,本义是用刀分解牛角,后来引申出精神分散、松懈的转义,为明确表示引申义,为“解”添加类符“心”作“懈”。  
(3)位是“立”的转注字。“立”是会意字,本义是“站立”,后来有了“位置”这个引申义,为明确表示引申义,为“立”添加类符“人”作“位”。  其它如:取,加类符“女”作“娶”;府,加类符“肉(月)”作“腑”;贯,加类符“心”作“惯”;弟,加类符“木”作“梯”,加“水”作“涕”,加“刀”作“剃”,加“心”作“悌”。——“娶、腑、惯、梯、涕、剃、悌”等字都是这类转注字。  ②为引申出来的比喻义造的转注字。  如:(1)址,“止”的转注字。“止”的本义是足、脚,引申以后,凡在下面的像人脚一样的部分都可以称作“止”,为区别起见,添加类符“土”,作“址”,表示墙壁的基础之意。  
(2)鲸,“京”的转注字。“京”本义是人造的大土堆,有一种鱼,体形很大,像“京”,于是为“京”添加类符“鱼”作“鲸”,“鲸”就成为这种大鱼的名字。  
(3)驯,“川”的转注字。“川”是象形字,本义是“流水”。水可引导,顺从人意。马像流水一样顺从人的意志,于是添加类符“马”作“驯”,作为马顺从人意的专用字。  ——转注字类符表义,前缀既表义又表音,启发人们创造半边表义半边谐音的形声字,来记录层出不穷的新词和外来词。    
  纯属路过,如有打扰,包涵。
  非常非常的符合俺的味口, 那个啥, 文笔也还可以。
  苸竾;芣屍鍺釢渶雄竾!
  华丽丽的路过,留下我的足迹。
  我还以为没人搭理呢,差点儿不想连载下去了。谢谢诸位关注。
  第三章
汉字的结构  诵习一字,当识音形义三。——鲁迅  第一节
汉字的结构   一、汉字的结构规律  (一)形、音、义相结合,构成了汉字的统一体,这是汉字构成规律之一,而其中形义之间的联系,乃是汉字突出的构成特点。  这一构成规律是汉字区别于拼音文字的主要特点。在拼音文字中,字形只表示读音,不表示字义,字形和字义没有联系。  1、字形与字义的紧密联系突出的表现在象形字、指事字和会意字中。  如:鱼、田(象形字)、刃、上(指事字)、尖、埋(会意字)  ——这样的字一看到字形就会联想到字义,即使读不准字音,也能理解和表达。  2、在形声字中,形旁的笔画和字义的关系是密切的,对字义有重要的提示作用。  形旁表示字义,声旁表示读音,但读音不准仍能理解和运用。  如:(1)舐——形旁是“舌”,声旁是“氏”,有人读成“舔”,意思仍对。  (2)酝酿中的“酿”,常常被读成“rǎng”,但意思仍不变。  ——在拼音文字中,有一个音节甚至一个字母读错,意思就转变了或根本不同了。  3、字形的差异就决定了汉字的不同,字义的不同决定了字形的差异。  有的字形稍有变化,就会变成另一个汉字了。  如:(1)兔和免,只差一个“丶”,就是两个不同的字。  (2)洌和冽,读音相同,但字义不同,洌是清澈的意思,组词有“清洌”,所以是“氵”旁;冽是寒冷的意思,组词有“凛冽”,所以是“冫”旁。形旁字形也只差一个“丶”,却是两个不同意义的字。  (3)比和北,结构形式不同,也是两个不同意义的字。  4、有的字读音相同却是不同的字。  如:叠和迭、树和竖——读音相同,但字形不同,字义也不同。  (二)汉字是以义为核心,形音义三者的有机结合体。  1、字义与字形、字音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字义是汉字内在的精神核心,字形和字音是汉字的存在方式,是字义的结构和组织形式。  2、字形和字音为字义服务。  二、汉字的结构  汉字的结构可以分为独体、合体两大类。  (一)独体字是由笔划直接组合而成,其结构单位有两个层次:笔划、整字。  如:日、月、山、水  ——汉字独体字一般都是象形字,数量少,约占汉字总数的5%。  (二)合体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汉字组成,其结构单位有三个层次:笔划、偏旁(部件)、整字。   如:休、息、森、问  ——汉字不仅具有意象功能还有很强的自组功能,合体字的数量多,约占总数的95%。  
  第二节
笔划与偏旁  一、笔划  (一)什么是笔划  笔划是汉字最小的结构单位。笔划与笔划可以组成独体字,可以组成偏旁。  (二)笔划的种类  1、汉字的基本笔划  有八种:横(—)、竖(︱)、撇(丿)、捺(╰)、点(丶)、折(乛)、提(′)、钩(亅)  2、变体  八种基本笔划又产生种种变体。  如:钩除了竖钩外,又有横钩、弯钩、斜钩、卧钩等变体。  3、组合式变体  八种基本笔划及其变体还往往结合在一起,形成组合式变体。  如:“风”字的第二笔(横折斜钩)是由横、折、斜钩三种笔划组合而成的变体笔划。——汉字的基本笔划及其常见的变体笔划共有三十多种,形成了汉字的笔划系统。  (三)笔划之间的关系  1、汉字笔划之间的结构关系可以概括为三种类型:  呼应型,如:三、八、川、氵、冫、灬  连接型,如:人、工、丁、几、口、勹  交叉型,如:十、又、力、大、艹、廴  2、汉字笔划之间的不同结构关系,具有区别字形的作用。  如:人、入、八、乂四个字,都是由一撇一捺组合而成,因笔划间的结构关系不同而构成不同的字形。  二、偏旁  (一)什么是偏旁  偏旁是合体字中介于笔划和整体字之间的结构单位,现代汉字叫“部件”。  传统汉字称合体字的左半部分为“偏”,右半部分为“旁”,统称“偏旁”。  现在,合体字的上、下、左、右、内、外各组成部分统称为“偏旁”(部件)。  (二)偏旁的构成种类  1、偏旁的种类  ①汉字的偏旁都是独立的字及其变体。有的偏旁虽然现在已不作为字通行了,但过去是独立通行的字。  ②汉字的偏旁系统相当庞大。从原则上讲,任何一个字都可以充当另一个字的偏旁。  ——据统计,现代通用汉字的偏旁就有一千四五百个。  2、偏旁的名称  学习使用汉字的时候,人们时常要对汉字的形体进行结构分析,这就需要每一个偏旁有一个便于称说的名称。到面前为止,汉字偏旁还没有十分统一的名称。  ①不成字的偏旁和变体偏旁,在长期使用中,一般都有约定俗成的称呼。  如:三点水(氵)、两点水(冫)、走之儿(辶)、秃宝盖(冖)、宝盖(宀)、单立人(亻)、双立人(彳)、竖心(忄)、提手(扌)、耳刀(阝)、立刀(刂)、绞丝(糹)、犬右(犭)等。  ②能够独立成字的偏旁,可以根据它们在字中所处的部位命名,即:上头下底,左旁右边,内心外框,中腰四角。  如:(1)日字偏旁,在“晨”中称“日字头”,在“暮”中称“日字底”,在“时”中称“日字旁”,在“阳”中称“日字边”,在“间”中称“日字心”。  
(2)“嚣”字,“页”为“中腰”,4个“口”为“四角”。  (三)偏旁之间的关系  1、外部结构关系:  ①左右结构  有的左边大些,如:副、引、影、都  有的右边大些,如:海、语、体、谕  
②上下结构  
有的上边大些,如:热、意、盘、壁  
有的下边大些,如:军、室、草、笔  
③包围结构  
全面包围结构,如:国、圆、因、图  
三面包围结构,上方三面包围,如:问、闹、风、冈  
左方三面包围,如:医、匪、匡、匠  
下方三面包围,如:凶、函、画  
两面包围结构,右上两面包围,如:句、旬、匈  
左上两面包围,如:庆、居、厦、病  
左下两面包围,如:这、建、旭、赶  
④嵌插结构  
上下拉开嵌插,如:衷、哀、裹、器  
左右拉开嵌插,如:街、辨、班、弼  
框架嵌插,
如:爽、噩、幽、坐  
2、内部结构关系:  ①依照偏旁在合体字中的作用,可以把汉字偏旁分为四类:  表义偏旁、表音偏旁、表义兼表音偏旁(既有外部结构关系又有内部结构关系的)、 纯构形偏旁,(只有外部结构关系,没有内部结构关系的——这类偏旁不表义也不表音,如:汉、难、叹、权、对等字中的“又”、赵、冈等字中的“乂”,现代汉字叫“记号”)。  ②汉字偏旁间的内部结构关系共有三类:  1)表义偏旁+表义偏旁=会意字  如:明、休、众、尖、森、寇、尘、林  2)表义偏旁+表义兼表音=转注字  如:娶、婚、授、溢、洲、蛇、燃、薪  3)表义偏旁+表音偏旁=形声字  如:江、河、湖、海、铜、氧、远、近  ——汉字偏旁间的内部结构关系具有极重要的意义,它是汉字读音系统、意义系统形成的主要因素。  人们常常利用汉字的结构特点,巧制对联和字谜。  如:(1)琴瑟琵琶八大王,魑魅魍魉四小鬼。  ——下联四个鬼字偏旁,对上联的八个王字偏旁。  
(2)一朝选在君王侧。——旺  
(3)待月西厢半寺空,  
张生普救去求兵,  
崔莺失却佳期会,  
只怨红娘不用工。——徽  ——西方拼音文字的字谜常常是将几个单词的字母打乱,重新排列,拼成另一个单词。汉字的字谜有很多是将偏旁重新组合,变成另一个字。  附表:汉字常见的形旁部首简析(略)  
  第四章
汉字的音韵  每种语言的语音成分及其结构方式,都有系统性和一定的特点。  第一节
语音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而语言必须借助声音才能表达。语言的声音,即语音。语音是同意义紧密结合着的。  一、 音素  音素是语音的最小单位。音素可以分成元音和辅音两大类。  (一)元音  1、什么是元音  元音也叫“母音”。  元音的发音特点:  ①气流通过声门使声带发生振动,而在通过咽腔、口腔、鼻腔时,不受任何阻碍。  ②除声带外,发音器官的各个部分保持均衡的紧张状态。  ③呼出口腔外的气流,不如发辅音时那么急促因为元音是声带振动发出的,声带的振动减低了气流呼出的速度。  2、 元音分类  ①根据舌位的高低或口腔的开闭,可把元音分为高元音(闭元音)、中元音、低元音(开元音。  ②根据舌位前后,可把元音分为前元音、央元音、后元音。  ③根据嘴唇的圆展,可以把元音分为圆唇元音和不圆唇元音。  ——汉语中还有一种具有特殊音质的元音:卷舌元音。儿、而、二、耳都是卷舌元音。  3、复元音  在一个音节里两个或三个元音的组合叫复元音,也叫复合元音。在复元音中,通常总有一个元音是发音比较清晰和肌肉比较紧张的,其余的元音并不那么清晰和紧张。  如: ﹝uai﹞,其中a是比较清晰和紧张的,u和i就比较不清晰、不紧张。  ① 二合元音  由两个元音组合而成的一种复元音。如﹝ai﹞﹝ao﹞﹝ua﹞﹝ia﹞等。  在二合元音中,有前一个元音比后一个元音响亮,叫“前响复元音”如﹝ai﹞﹝ei﹞﹝ao﹞﹝ou﹞;有后一个元音比前一个元音响亮,叫“后响复元音”,如﹝ia﹞﹝ie﹞﹝ua﹞﹝uo﹞﹝ǖe﹞。  ②三合元音  由三个元音组合而成的一种复元音。如﹝uai﹞﹝uei﹞﹝iao﹞﹝iou﹞。  (二)辅音  1、什么是辅音  辅音也叫“子音”。  辅音的发音特点:  ①呼出气流一定要在通过发音器官的某一部分时,受到阻碍。  ②只有形成阻碍的那一部分器官特别紧张。  ③声带不振动或振动较轻微,气流总要克服某种阻碍,因而呼出口腔外的气流就比较急。  2、 辅音的分类  ①根据发音部位,分为双唇音、唇齿音、齿间音、舌尖齿龈音、舌尖前颚音、舌叶前颚音、舌根音、小舌音、喉音等。  ②根据发音方法,可分为塞音(也叫“爆发音”“破裂音”)、擦音、塞擦音、鼻音、边音、清音、浊音、送气音和不送气音等。   (三)半元音  是一种摩擦很轻的音。发音时声带颤动,开口度比擦音大一些,但不及发元音时的程度,介于元音和辅音之间。  如:﹝j﹞﹝w﹞﹝ǖ﹞  二、 音位  (一) 什么是音位  在一种语言里,用来区别词义的最小语言单位。  1、 区别意义  如:(1)古(gǔ)、苦(kǔ)g k都出现在(u)的前面,整个音节的调值都是(214)它们的意义靠辅音g
k 来区别,g k 便是普通话中两个不同的音位。  
(2)大(dà)地(dì)度(dù)开头的辅音一样,调值也都是(51),意义的不同靠元音a i
u来区别,a i u即是普通话中三个不同的元音音位。  2、不可分割  如:买(mǎi),“mai”能区别意义,但可以分割成m
ai ,ai还可以分割成a
i 所以“mai”和“ai”都不是音位,而m 、i、n、a却不能再分割,所以它们是汉语普通话中的音位。  (二) 各种语言都有各自不同的音位系统  语言中的音位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处在相互对立和联系中,构成一个系统。  如:(1)/b:p/
/z:c/——送气、不送气,对立。  
(2)/sh:r/——清、浊,对立  
(3)/b:d:g/
/m:n:ng/——双唇、舌尖、舌根,对立。  (三)语言中的音位有一定的组合规则  如:f z s
zh ch sh 等音位不能出现在i
y的前面;  b p m d t 能出现在i前面,但不能出现在y的前面;  j q x只能出现在i y 的前面。  三、 音节  (一)什么是音节  音节(也叫音缀)是语音结构的最小单位。在听觉上自然感到的一个发音片段就是一个音节。音节可以由一个音素组成,也可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音素组成。  (二)音峰和音谷  1、什么是音峰音谷  实验证明,每发一个音节,发音器官的肌肉都有一次紧张:或者先增强再减弱,或者一开始就是紧张的顶点,再逐渐减弱。音节中紧张的顶点叫音峰,音节交界处是紧张的最低点,也就是前一次紧张过程完了,将要开始后一次紧张过程的地方,这地方叫音谷。  如:“我”肌肉紧张一次,所以是一个音节。“干部”,肌肉紧张两次,所以是两个音节。“卡宾枪”肌肉紧张三次,所以是三个音节。  2、音峰的位置  ①在有元音的音节里,音峰总是落在元音上,就是说,开始发元音时肌肉最为紧张而后就逐渐减弱。  ②在一个音节之内,元音之前的辅音,是紧张增强的;元音之后的辅音,是紧张减弱的。  ③在没有元音的音节里,音峰落在紧张最强的辅音上。  (三)开音节和闭音节  以元音结尾的叫开音节,以辅音结尾的叫闭音节。  ——汉语普通话的音节结构以开音节占优势,闭音节比较少,只有以n、ng等结尾的少数几种。  三、汉语的音节构成  一般说来,一个汉字相当于一个音节(但也有例外,如“花儿”,在发音上“儿”,只表示元音的卷舌作用,这个词只有一次发音器官的紧张,所以是一个音节。)  汉语音节分为声母、韵母两部分。声母是音节起首的辅音,声母后面的音素合起来构成韵母。最完全的音节, 如“天”, 用图形来表示就是:   
介音 主要元音 收音  ——韵母可以是单元音,也可以是 二合元音或三合元音。  
单元音作韵母:
前响复元音(元音前加介音)
后响复元音(元音后带收音)
an    三合元音(元音前后带音 )
i a n g   
  第四章
汉字的音韵  每种语言的语音成分及其结构方式,都有系统性和一定的特点。  第一节
语音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而语言必须借助声音才能表达。语言的声音,即语音。语音是同意义紧密结合着的。  一、 音素  音素是语音的最小单位。音素可以分成元音和辅音两大类。  (一)元音  1、什么是元音  元音也叫“母音”。  元音的发音特点:  ①气流通过声门使声带发生振动,而在通过咽腔、口腔、鼻腔时,不受任何阻碍。  ②除声带外,发音器官的各个部分保持均衡的紧张状态。  ③呼出口腔外的气流,不如发辅音时那么急促因为元音是声带振动发出的,声带的振动减低了气流呼出的速度。  2、 元音分类  ①根据舌位的高低或口腔的开闭,可把元音分为高元音(闭元音)、中元音、低元音(开元音。  ②根据舌位前后,可把元音分为前元音、央元音、后元音。  ③根据嘴唇的圆展,可以把元音分为圆唇元音和不圆唇元音。  ——汉语中还有一种具有特殊音质的元音:卷舌元音。儿、而、二、耳都是卷舌元音。  3、复元音  在一个音节里两个或三个元音的组合叫复元音,也叫复合元音。在复元音中,通常总有一个元音是发音比较清晰和肌肉比较紧张的,其余的元音并不那么清晰和紧张。  如: ﹝uai﹞,其中a是比较清晰和紧张的,u和i就比较不清晰、不紧张。  ① 二合元音  由两个元音组合而成的一种复元音。如﹝ai﹞﹝ao﹞﹝ua﹞﹝ia﹞等。  在二合元音中,有前一个元音比后一个元音响亮,叫“前响复元音”如﹝ai﹞﹝ei﹞﹝ao﹞﹝ou﹞;有后一个元音比前一个元音响亮,叫“后响复元音”,如﹝ia﹞﹝ie﹞﹝ua﹞﹝uo﹞﹝ǖe﹞。  ②三合元音  由三个元音组合而成的一种复元音。如﹝uai﹞﹝uei﹞﹝iao﹞﹝iou﹞。  (二)辅音  1、什么是辅音  辅音也叫“子音”。  辅音的发音特点:  ①呼出气流一定要在通过发音器官的某一部分时,受到阻碍。  ②只有形成阻碍的那一部分器官特别紧张。  ③声带不振动或振动较轻微,气流总要克服某种阻碍,因而呼出口腔外的气流就比较急。  2、 辅音的分类  ①根据发音部位,分为双唇音、唇齿音、齿间音、舌尖齿龈音、舌尖前颚音、舌叶前颚音、舌根音、小舌音、喉音等。  ②根据发音方法,可分为塞音(也叫“爆发音”“破裂音”)、擦音、塞擦音、鼻音、边音、清音、浊音、送气音和不送气音等。   (三)半元音  是一种摩擦很轻的音。发音时声带颤动,开口度比擦音大一些,但不及发元音时的程度,介于元音和辅音之间。  如:﹝j﹞﹝w﹞﹝ǖ﹞  二、 音位  (一) 什么是音位  在一种语言里,用来区别词义的最小语言单位。  1、 区别意义  如:(1)古(gǔ)、苦(kǔ)g k都出现在(u)的前面,整个音节的调值都是(214)它们的意义靠辅音g
k 来区别,g k 便是普通话中两个不同的音位。  
(2)大(dà)地(dì)度(dù)开头的辅音一样,调值也都是(51),意义的不同靠元音a i
u来区别,a i u即是普通话中三个不同的元音音位。  2、不可分割  如:买(mǎi),“mai”能区别意义,但可以分割成m
ai ,ai还可以分割成a
i 所以“mai”和“ai”都不是音位,而m 、i、n、a却不能再分割,所以它们是汉语普通话中的音位。  (二) 各种语言都有各自不同的音位系统  语言中的音位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处在相互对立和联系中,构成一个系统。  如:(1)/b:p/
/z:c/——送气、不送气,对立。  
(2)/sh:r/——清、浊,对立  
(3)/b:d:g/
/m:n:ng/——双唇、舌尖、舌根,对立。  (三)语言中的音位有一定的组合规则  如:f z s
zh ch sh 等音位不能出现在i
y的前面;  b p m d t 能出现在i前面,但不能出现在y的前面;  j q x只能出现在i y 的前面。  三、 音节  (一)什么是音节  音节(也叫音缀)是语音结构的最小单位。在听觉上自然感到的一个发音片段就是一个音节。音节可以由一个音素组成,也可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音素组成。  (二)音峰和音谷  1、什么是音峰音谷  实验证明,每发一个音节,发音器官的肌肉都有一次紧张:或者先增强再减弱,或者一开始就是紧张的顶点,再逐渐减弱。音节中紧张的顶点叫音峰,音节交界处是紧张的最低点,也就是前一次紧张过程完了,将要开始后一次紧张过程的地方,这地方叫音谷。  如:“我”肌肉紧张一次,所以是一个音节。“干部”,肌肉紧张两次,所以是两个音节。“卡宾枪”肌肉紧张三次,所以是三个音节。  2、音峰的位置  ①在有元音的音节里,音峰总是落在元音上,就是说,开始发元音时肌肉最为紧张而后就逐渐减弱。  ②在一个音节之内,元音之前的辅音,是紧张增强的;元音之后的辅音,是紧张减弱的。  ③在没有元音的音节里,音峰落在紧张最强的辅音上。  (三)开音节和闭音节  以元音结尾的叫开音节,以辅音结尾的叫闭音节。  ——汉语普通话的音节结构以开音节占优势,闭音节比较少,只有以n、ng等结尾的少数几种。  三、汉语的音节构成  一般说来,一个汉字相当于一个音节(但也有例外,如“花儿”,在发音上“儿”,只表示元音的卷舌作用,这个词只有一次发音器官的紧张,所以是一个音节。)  汉语音节分为声母、韵母两部分。声母是音节起首的辅音,声母后面的音素合起来构成韵母。最完全的音节, 如“天”, 用图形来表示就是:   
介音 主要元音 收音  ——韵母可以是单元音,也可以是 二合元音或三合元音。  
单元音作韵母:
前响复元音(元音前加介音)
后响复元音(元音后带收音)
an    三合元音(元音前后带音 )
i a n g   
  第二节 汉语拼音  拼音就是用符号给生字注音。因为汉字是表意文字,不能直接表示出读音,为了学习的方便,需要给汉字注音。  一、汉字注音方法  (一)历史上汉字注音的方法  1、反切法  汉字最早的注音方法是“反切法”,这种方法在汉代末年就产生了。所谓反切,就是用两个字拼合成另一个字的音,反切上字与所切之字的声母相同,反切下字与所切之字的韵母和声调相同,即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和调。  如:“叨”土刀切。(《广韵》)  “哗”胡瓜切。(《集韵》)  2、切音新字  清末拼音字方案最早的一种。卢憨章创制。用“两字合切即成音”的方法,仿拉丁字母笔形制定字母55个,在厦门一带推行十多年。1906年后,字母改用汉字简单笔画,韵母居中粗写,声母按四声细写在韵母的四角,增订为官话、福州、泉州、漳州、厦门、广东六种。  3、 官话合声字母  清末较重要的拼音字方案之一。王照仿效日文假名而作。以北京音为标准,专拼白话。1900年起,曾在北方推行十年。  4、 注音字母  1913年由读音统一会制定;1918年由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是在《汉语拼音方案》制定之前通行的为汉字注音和学习普通话的一套音标。  ㄅㄆㄇㄈㄉㄊㄋㄌㄍㄎㄏㄐㄑㄒㄓㄔㄕㄖㄗㄘㄙ  ㄚㄛㄜㄝㄞㄟㄠㄡㄢㄣㄤㄥㄦㄧㄨㄩ  5、国语罗马字拼音法  为方便西方人学习汉语,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最先采用拉丁字母(也叫罗马字母)给给汉字注音。后作为拼写汉语的重要方案,在1926年由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制定发表,1928年经国民政府大学院公布。方案的特点是用字母变化表示声调。  如:(1)幽﹝iou﹞由﹝you﹞有﹝yeou﹞右﹝yow﹞  (2)汪﹝uang﹞王﹝wang﹞往﹝woang﹞望﹝wanq﹞  6、威妥玛式  英国人威妥玛设计的一种英文中用来拼写汉字的形式,用在他编写的汉语课本《语言自迩集》里。  7、拉丁化新文字  也叫“新文字”。是用拉丁字母拼写汉语的重要方案之一。产生于1931年在海参崴举行的中国新文字第一次代表大会,至1955年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后而止。方案特点是:不标记声调,不写出舌尖元音,分别尖团音。  (二)现代汉语拼音方案  给汉字注音和拼写普通话语音的方案。日由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推行。方案采用二十六个拉丁字母,在字母表里规定顺序和名称,在声母表和韵母表里规定拼法,另有声调符号和隔音符号的规定。  1、字母表(音序排列)  Aa Bb Cc Dd Ee Ff Gg Hh Ii Jj Kk Ll Mm Nn Oo Pp Qq Rr Ss Tt Uu Vv Ww Xx Yy Zz  2、声母表  b p m f
zh ch sh r
  玻 坡 摸 佛 得特 讷 勒
思    3、韵母表  a o
轰的韵母  i
iong  衣
uang ueng  乌
翁  ü
ün  迂
晕  ①第一行12个韵母,其中“a o e”是单元音;“ai ei ao ou an en”、 “ang eng ong”是前响复元音。   ②第二行“i”行,10个韵母,是“i”以及“i”与“第一行的9个韵母组合,“i”行韵母都是后响复元音 。  ③第三行“u”行,9个韵母,是“u”以及“u”与第一行的8个韵母组合,其中“ua
是后向复元音,其余都是三合复元音。  ④第四行“ü”行,4个韵母,是 “ü”以及“ü”与第一行的3个韵母组合,其中  “üan”是三合复元音。  4、拼写规则  ①“知、吃、诗、日、资、雌、思 ”等的韵母用“i” ,写作zhi
ci si。  ②韵母er用作韵尾(即儿化音)时,写成r,如“花儿”拼作huar。  ③“i”行韵母,前面没有声母的时候,i
ing前加y写成yi
ying ;其他i变y,写成ya
。  “i”行韵母,除i外,都不和zh
s拼。  ④“u”行韵母,前面没有声母的时候,u前加w,写成wu;其他u变w,写成wa wo wai wei wan wen wang weng。  除u外,都不与b p m f 拼。  全行都不与j q x 拼。  ⑤ “ü”行韵母,前面没有声母的时候,加y且去两点,写成yu yue yuan yun ;  声母为j q x 时 ü去两点,写成ju qu xu ,与n l拼时,不去两点,写成 nü lü 。  ⑥iou
uei uen 前面加声母时,写成 iu
un ,如:niu
lun 。  ——拼音口诀:  i行开头变作y,u行开头变作w, i
ing u 是例外,不去i
w ;  前无声母 ü打头,加个y 字在前头,ü上两点来去掉,üe变yue有根由;  ü字前面j q x , ü 上两点不用写,倘若前面n 和 l ,保留两点要注意;  iou
uen 真荒唐,前拼声母挖肚肠,单独注音有变化,i
w 。(摘自薛树礼、于云秀《语文大观园》)  5、声调符号  -
‵  阴平
去声  ① 声调符号标在音节的主要元音上,轻音不标。  如:妈(mā)麻(má) 马(mǎ)骂(mà) 吗 (ma)  
轻声  ②元音上标声调符号的位置先后为:a →o→e →i→ u→ ǖ ,如:miáo ;a o e在前则标在前一个元音上, i u ü 在前则标在第二个元音上,如:liú shuǐ yuán。  ——标调口诀:  
见a 不放过,无 a 标 o e ,o e 也不在,方可标 i u ,i u 并列时,调号标在后。(《语文大观园》)  6、隔音符号(’)  a o e开头的音节连接在其他音节后面的时候,如果音节界限发生混淆,用隔音符号(’)隔开,如:嫦娥(chang’e)。  
  第三节
汉字音韵  汉字字音是由声母、韵母和声调构成的。音韵,就是字音中声、韵、调三要素的总称。  一、声母  (一)什么是声母  声母就是一个汉字音节开头的辅音。  (二)声母的分类  按发音部位可分为:  1、旧称:五音(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五音加上半舌音、半齿音)  2、新名:双唇、唇齿、舌尖中、舌尖前、舌面前、舌面中、舌根  按发音方法可分为:  全清:指不送气,不带音的塞音、擦音、塞擦音。  全浊:指带音的塞音、擦音、塞擦音。  次清:指送气,不带音的塞音、塞擦音。  次浊:带音的鼻音、边音、半元音。  如图:  
发音方法  声母例字 不送气清塞音和塞擦音 送气清塞音和塞擦音 鼻音 清塞音 浊擦音 浊边音  声母  例字 b  玻 p  坡 M  摸 F  佛
  声母  例字 d  得 t  特 N  讷
l  勒  声母  例字 g  哥 k  科    h  喝
  声母  例字 j  基 q  期    x  希
  声母  例字 zh  知
R  日   声母  例字 z  资
S  思      二、韵母  (一)什么是韵母  韵母是指一个汉字音节中除声母以外的其余音素。(其中有包含一个元音的,如“马(mǎ)”字;有包含几个元音的,如“表(biào)”字;有由元音和辅音结合而成的,如“天(tiān)”字。)  (二)韵母的构成  韵母通常分为:韵头、韵腹、韵尾,三个部分。一个韵母不一定具有韵头和韵尾,但韵腹必不可少。  1、韵头:也叫“介音”,是介于声母和韵腹之间的高元音 i
ü 。如:家(jiā)广(guǎng)宣(xuān)  2、韵腹:韵母的主要元音。如槐(huái)中的(a)基(jī)中的(i)陆(lù)中的(u)  3、韵尾:也叫“收音”,是一部分韵母后面的收尾成分。韵尾分元音韵尾,如“快(kuài)”、“沟(gōu)”中的(i
u );辅音韵尾,如“满(mān)”、“江(jiāng)”、“红(hóng)”中的(n
ng)。  (三)韵母的分类  1、单韵母:只有一个元音构成的韵母,如:a o e
i u ü er 。  2复韵母:由两个或三个元音构成的韵母,如:ai ei ao ou ia ie iao iou ua uo uai uei üe 。  3、鼻韵母:韵尾是鼻音的韵母(n
ng),如:an
üan ün 。  4、附声韵:韵尾是辅音的韵母,也就是“闭音节”里的韵母。  5、不附声韵:没有辅音韵尾的韵母,也就是“开音节”里的韵母。  (三)韵母的发音方法  1、口音  ①语音中气流完全通过口腔而不经过鼻腔的声音,叫口音。  ②口音的发音方法:软腭上升,使鼻腔通路闭塞,气流只从口腔流出。  ③除鼻辅音外,所有辅音都是“口音”。  2、四呼  音韵学家根据发音时口腔共鸣空隙的大小,将韵母的发音分为四类即“四呼”: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开口呼和合口呼,没有i介音,发音时口腔共鸣的空隙较大,故称“洪音”;齐齿呼和撮口呼,都有i介音,发音时口腔共鸣的空隙较小,故称“细音”。  如图:  四呼
韵尾  韵母例字 无韵尾元音 I韵尾 U韵尾 n韵尾 ng韵尾
  开口 字母  例字    a  啊 o  喔 e  鹅 ai  哀 ei  欸 ao  熬 ou  欧 an  安 en  恩 ang  昂 eng  亨 ong  轰  齐齿 字母  例字 i  衣 ia  呀    ie  耶       iao  腰 iou  忧 ian  烟 in  因 iang  央 ing  英 iong  雍  合口 字母  例字 u乌 ua  蛙 uo  窝    uai  歪 uei  威       uan  弯 uen  温 uang  汪 ueng  翁     撮口 字母  例字 ü遇   
üe  月             üan  渊 ün  晕           三、声调  (一)什么是声调  声调,也叫“字调”。由一个音节内部的音高变化构成,主要是指某些语言中每一音节所固有的,能区别意义的声音的高低和升降。如:妈、麻、马、骂,都念(ma),它们的区别主要在于声音的高低升降不同,如果声调错了,意思也会改变。  ——汉藏语系(汉语、藏语、缅甸语等)的语言,以及南非、西非和北美的不少语言都有声调。英语、俄语是没有声调的语言(每个音节的发音不是没有音高,而是音高并不固定,没有区别意义的作用)。  (二)调类  声调的类别。汉语普通话有四个调类: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阴平、阳平合起来叫“平”,上声、去声合起来叫“仄”。语句中,平、仄字有规则地出现,可产生强烈的节奏感。  ——不同声调的音节往往也有长短的差别,普通话上声字比其他声调长些,去声字最短。不过差别相当小。  (三)调值  就是各种声调的实际读音。指的是音节的相对音高及其升降变化的实际情况。标记调值用五度制调号,5度最高,1度最低。调值的升降变化有平、升、降、曲折等几种类型。汉语普通话里有高平调、高声调、降升调、全降调四种调值型式,用调值来表示:高平调为55,高声调为35,降升调为214,全降调为51,  如:妈、麻、马、骂,单念是调值是(55)、(35)、(214)、(51)。  ——声调口诀:阴平高而平,阳平往上升,上声先降后升有拐弯,去声高处往下冲。(郑林曦《怎样合辙押韵》)  (四)连读变调  汉语的每一个音节(一个汉字),都有一定调值,字与字连续时,原来的调值往往会发生变化。最常见的读音变调现象有:上声变调、去声变调、“一”“七”“八”“不”变调和重叠形容词的变调。  1、两个字连读变调  ①两个去声字连读,前一个去声字调值从(51)变为(53)。  如:“下降”、“注意”,念时,调值都是(51),但连起来下降中的“下”,注意中的“注”调值都变为(53)。  ②两个上声字连读,前一个上声字的调值从(214)变为(35)。  如:“美满”、“老虎”、“蒙古”,单念时,调值都是(214),连起来“美满”中的“美”,老虎中的“老”、蒙古中的“蒙”调值变为阳平(35)。  2、三个字连读变调  ①前一个单音节的上声字和后一个双音节的上声字连读。  如:(1)纸老虎,因“老”已经变调,“纸”实际上是和阳平连读,因此只须读半上(21-只降不扬)。  ②前面一个双音节上声字和后面一个单音节上声字连读。  如:如:展览馆,因第一个字“展”已经变调,因此前面两个字都读阳平(35)。  3、四个或四个以上上声字连读变调  先按照语义将语句分成几节,然后把每一节前面的上声字读音变为(35).  如: 洗(35)-冷水澡  4、 一、七、八、不等字的变调。  单用和作词尾都念本调,去声前变阳平,非去声前,“七、八、不”读本调,“一”跟非去声字都读去声。序数“一”字在词尾读本调。“一、不”若在词中间,应该变调读轻声。  5、重叠形容词的变调  ①单音节形容词重叠部分如果儿化,不管原来是什么声调都要变阴平。  如:好好(55)儿  ②双音节形容词重叠,有时第一个音节重叠部分轻读,后一个音节及其重叠部分变成阴平(最后一个音儿化,也是这样)。  如:(1)漂漂亮亮——漂(51)漂(51)亮(55)亮(55)  (2)老老实实——老(214)老(轻声)实(55)实(55)  (3)痛痛快快儿——痛(51)痛(轻声)快(55)快儿(55)  (五)轻声  1、什么是轻声  ①轻声也叫“轻音”,是汉语中一个重要的语音现象。  如:先生、姐姐、衣服等不少双音节词的第二个音节都读轻声。  ②轻声音节是比较弱的音节,表现为发音比一般的音节短而轻,失去原有的声调,有时也会引起音质的变化。  ③普通话轻声音节往往能区别意义:  例字
意义 一般读法 轻声读法  好些 许多(他吃了好些药。) 好了一点(你的病好些了?)  大意 梗概(写出段落大意。) 粗心、疏忽(不要太大意了。)  干事 做事(光吃饭,不干事。) 职务(他在军区当干事。)  火烧 用火烧(火烧赵家楼。) 饼类食品(我买两个火烧。)  2、轻声的语音特点  ①发音短促  ②不送气清音声母在轻声音节里一般弱化为浊音声母。  如:喇叭、你的  ③在轻声音节中,元音音质发生变化,复元音变为单元音,除(i
ǖ)外,元音也往往因弱化而变得含混。  如:木头(muto)——复元音(ou)弱化为单元音(o)。  
妈妈——第二个“妈”变得含混。  ④轻声音节的声调也会发生变化,失去原有的声调,变得短促。轻声音节的调值要看前面一个音节的声调而定:前面是阴平、阳平念3度,是上声念4度,是去声念1度。  如:桌子、房子、椅子、凳子中的“子”,调值各为3、3、4、1。  ⑤在轻声音节中存在语音脱落现象。  如:(1)豆腐(doufu)读成(douf),脱落了“u ” 。  (2)东西(dongxi)读成(dongx),脱落了“i”。  2、儿化音  ①韵母er跟什么声母都不拼音,可以单独作音节,如:而、二、儿、耳等。  ②儿(ér)作为词尾,带在别的音节后面,常常不再成为独立音节,而跟前面的音节结成卷舌音节,这种音节叫儿化音。汉语拼音方案规定,儿化音节一律不改变原音节的写法,只加一个r尾。  ③音节儿化以后,本来的韵母也起了一定的变化。  如:(1)棍儿(gùnr)读成 (guer)收音n变轻了,或者简直含混不清。   (2)小孩儿(xiaohair)读成(xiaohar)竹竿儿(zhuganr)读成(zhugar)板凳儿(bandengr)读成(bander)  
④儿化音节一般具有区别意义和表达感情色彩等作用。  
如:(1)眼(眼睛)、眼儿(小孔、小洞);头(脑袋)、头儿(首领、起点或终点)  
——区别的是词汇意义  
(2)画(动词)、画儿(名词)  
——区别的是语法意义  
(3)花儿、小玩意儿  
——表达的是感情色彩。  二、语音的发展  (一)历史音变  很多古诗,按照诗律应该押韵的字,并不押韵,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些字在诗人创作的时候是押韵的,到了现代,之所以不再押韵,那是语音演变的结果。语音从一个时代到另一个时代所发生的变化叫作历史音变。  (二)发生音变的原因  1、中古汉语–i –j -jw 前声母g k h和z c s到现代汉语都变成j- q- x-。  如:肌(qi) →(ji)
启(kiei)→(qi)  酒(zjou)→(jiu)
秋(cjau)→(qiu)  香(hjang)→(xiang)
絮(sjwo)→(xu)  ——这是因为受﹝i
jw﹞的影响。﹝q
h﹞移前部位,﹝z c s﹞移后部位,都变成了和i j jw﹞同位的﹝j
x﹞。  2、浊音清化,在浊音清化的过程中,发生送气音和不送气音的分化。  ①中古汉语的双唇浊塞音声母一律清化  如:b‘ → b
  ②双唇浊塞音声母,凡是平声的一律变为送气音,凡是仄声的(包括上、去、入三声)一律变为不送气音。  如:b‘(平声) → p  
b‘(仄声) → b  ——其他浊塞音声母也有类似的变化。  ③浊塞擦音声母也有清化和分化的变化。  如:d‘→
dz‘ →ch  d‘→
dz‘ →zh  3、音位合并   d
d‘ 三个音位合并成 d
t 两个音位。  如:斗(dou)d→d  偷 (tou) t→t  豆 (d‘ou) d‘(平声) →
d  头 (tou)
d‘(仄声)→
t   4、音位关系变化  中古汉语 /b:p:b‘/
/g:k:g‘/ 三组各有清浊的对立,在清塞音音位又有送气不送气的对立,到了现代汉语普通话,
g‘﹞的消失,引起清浊对立消失,只剩下/b:p/
送气与不送气的对立。  5、音位间的组合规则(包括音节结构)的变化  ①中古汉语塞音音位﹝b
k﹞可以在音节末尾出现,在现代汉语普通话都不能在上述位置出现:  音位 位置 中古读音 现代读音  p 音节尾 塔(tap) (tǎ)  d 音节尾 泼(puad) (pó)  g 音节尾 速(sug) (sù)  ——这种变化意味着汉语丧失了以塞音音位收尾的闭音节  ① 中古汉语舌尖齿龈音位﹝z c s﹞和舌根音位的﹝g k h﹞都能出现在﹝i
j﹞之前。  如:酒(zjau)
心(sjam)
现代汉语中却没有这种可能。  6、声调的变化  现代汉语普通话和古代汉语的调类略有不同:古代汉语四个调类分别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古汉语的“平声”调类里的字,在普通话里分成两个调类,所以这两类也都叫“平”,同时又分别冠以“阴、阳”加以区别,清音声母变为阴平,浊音声母变为阳平。古汉语的上声,清音声母,仍为上声;浊音声母的一部分变为上声,另一部分变为去声。古汉语的去声仍为去声。古代“入声”调类里的字,在普通话中全部并入其他几个调类,所以普通话没有“入声”。  平↗清音声母(如“诗”)
→阴平  ↘浊音声母(如“时”)
→阳平  上↗清音声母(如“使”)
→上声  ↘浊音声母(如“你”
↗  “是”)   
↘  去(如试、事)
→去声  入(湿)↗阳平  
(食)↗阴平  
(脚)↗上声  
(剧)↗去声  三、普通话与方言  1、汉语是中国的主要语言。在语言分类上属于汉藏语系,同中国境内的藏语、壮语、傣语、侗语、黎语、彝语、苗语、瑶语等以及境外的泰语、缅甸语等都是亲属语言。  2、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主要方言有:北方话、吴语、湘语、赣语、客家话、闽北话、闽南话、粤语等。  3、各地方言和现代汉语普通话,在词汇和语法方面有差异,在语音方面也各有特点。  ①声母、韵母和声调数目各不相同:  方言  名称
语音特点  分布地区 声母 韵母 声调  北方话 黄河流域、东北、长江流域中部、西南各省 古浊音声母读清音,如“冻”“洞”读同音 辅音韵尾只有-n -ng 4个调类,没入声。  吴语 上海、江苏东南部分、浙江大部分地区 有清浊分别,多数没有zh ch sh,只有 z c s 多数只有一个-ng或-n  一个鼻音韵尾, 7或8个调类,有短促入声。  湘语 湖南省(西北部除外) 声母n l在开口合口韵母前不分,“南”“蓝”同音“犁”读(ni);f
hu不分,“灰”读如“飞”
有入声,音不短促,自成一个调类。  赣语 江西省(东北沿长江地带和南部除外)及湖北东南 古浊塞音多读送气清塞音,如:“大”“道”声母都是t ;无n声母“南”读如“蓝” 有些地方保留古入声韵尾 -b
-g   客家话 广东、广西、福建、江西等省(区)部分地区 s sh不分,“丝”“诗”都 读(si) 韵母没有撮口呼,保留古入声韵尾-b –d –g 一般6个调类,平、入声分阴阳,上、去不分。  闽北话 福建北部、台湾省部分地区 没有f声母;s sh不分,古知彻澄读如端透定,茶,读(da) 辅音韵尾较少,只有-ng –g 一般7个调类。  闽南话 福建南部,广东潮州汕头一带、海南岛一部分,台湾省大部分,海外华侨很多说闽南话 没有f声母,古鼻音声母说成口音;s sh不分;古知彻澄读如端透定,茶读(de) 韵母没有撮口呼,辅音韵尾有-m –n –ng –b –d –g 一般7个调类。  粤语 广东中部、西南部,广西东南部,海外华侨很多说粤语 古“见”声母一律读g,如“今”读(gam);f hu不分,“昏”读如“分”;s sh不分“丝”“诗”读(si) 韵母都没有韵头;辅音韵尾有-m –n –ng –b –d -g 有9个调类  ②汉语普通话和各方言里,各个字单念时的调值都不完全一样。  如:同是一个“妈”字,普通话调值是(55)、天津话(11)、西安话(31)、上海话(51)、广州话(53)或(55)。  ③普通话和方言的调类名称相同的,调值不一定相同:  调类 例字 普通话 天津话  阴平 妈 55 11  阳平 麻 35 55  上声 马 214 24  去声 骂 51 42  ④普通话和方言中调值相同的调类名称不一定相同。  如:普通话调值为(55)属于阴平,西安话调值为(55)的却属于去声,西安话“骂”和普通话“妈”调值相同。  
  第五章 汉字简化  一味地提倡求简或提倡“复古”——恢复使用繁体字,都是极端且不切合实际的做法。——李土生  一、汉字发展的规律  1、汉字的形体发展有的是由简到繁,有的是由繁到简(如“师——狮”),但总的趋势是由繁向简。  2、汉字形体由尚形表意向形音义结合发展。  3、汉字的读音也是由繁异向统一发展。  4、汉字的表意功能越来越准确、简练。  5、汉字由繁向简发展的整个过程是变动和稳定交替进行的。  ——汉字简化是符合汉字发展规律的,目前保持汉字的稳定也是符合社会需要的。  二、汉字简化的基本情况  现代汉字作为记录现代汉语的书面符号系统,其职能的发挥是由两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合成的,这就是认读和书写。为了易于识别、方便书写,在汉字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中,人们都不断地在进行简化和规范工作。但自觉的、成规模的简化和规范工作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1964年5月,出版了《汉字简化总表》,《汉字简化总表》分为三个字表:  第一表是352个不作简化偏旁使用的简化字;  第二表是132个可作简化偏旁用在简化字和14个简化偏旁;  第三表是应用第二表所列简化字和简化偏旁类推简化得到的1754个简化字。  ——三个字表总计为2236字。  1986年10月重新发表《简化字总表》,并对个别字做作了调整,调整后的简化字总字数为2235个。  三、汉字简化的方法  汉字简化的具体方法,大致有如下几种:  (一)象形字的简化  如:鸟(鳥)、乌(烏)、龟(龜)  (二)会意字的简化  1、简化成象形字  如:虫(蟲)、飞(飛)  2、会意字的简化  如:宝(寶)、从(從)、画(畫)、归(歸)、双(雙)击(撃)  (三)形声字的简化  1、简化成象形字  如:网(網)  2、简化成会意字  如:礼(禮)、体(體)、触(觸)、泪(淚)  3、用形体简单的声符或形符替换形体复杂的声符或形符  
①简化声符  如:达(達)、忆(憶)、担(擔)、补(補)、战(戰)、优(優)、洁(潔)、疗(療)、迟(遲)、沪(滬)、惧(懼)、牺(犧)、苹(蘋)、胶(膠)、吓(嚇)  ②简化形符  如:愿(願)、肮(骯)、馒(饅)  (四)另造新字  1、新造会意字  如:尘(塵)、灭(滅)、笔(筆)、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提手旁一个最是什么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