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频治疗技术的安全性,可能发生的手术并发症的预防措施及预防处理措施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2017年整理】肿瘤射频消融治疗技术管理规范.doc 17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100 &&
【2017年整理】肿瘤射频消融治疗技术管理规范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肿瘤射频消融治疗技术管理规范为了规范肿瘤射频消融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改进服务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减少各种并发症,特制定本规范。本规范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肿瘤射频消融治疗技术的基本要求。本规范所称肿瘤射频消融治疗技术是指采用物理方法直接毁损肿瘤的局部治疗技术,不包括微波、激光、超声、高频电灼、冷冻等其他消融治疗技术。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一)医疗机构开展肿瘤射频消融治疗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1.此项技术限定在二级甲等及以上医院进行,并具有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相关诊疗科目。2.申请单位必须具有独立开展胃肠外科手术、肝胆外科手术、胸外科普胸手术、CT或B超等医学影像引导下肝穿刺活检、肺穿刺活检等技术的能力。(二)设备基本要求1.要求医疗机构必须具备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临床治疗的肿瘤射频消融设备系统,目前医疗市场上主要包括有Cool-tipRFSystem(冷循环超能射频肿瘤治疗系统)、RitaSystem(锐达射频肝癌治疗系统)、RadioTherapeuticsSystem(多弹头射频肿瘤治疗系统)等;射频消融治疗仪的部件包括射频发生器、治疗电极和中性电极板,主要的电极有:①中空冷却电极;②展开式多钩电极;③灌注电极;④脉冲电极等。2.具备存放肿瘤射频消融设备专用房间和射频治疗针及配件存放柜,并专人负责登记保管。3.具备影像引导的技术设备,如超声、CT或MRI等及具备医学影像图像管理系统。并具备用于评估局部疗效的对比增强影像检查技术条件。4.配备多功能监护仪,在消融过程中能进行心电、呼吸、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能够进行心、肺、脑抢救复苏,有氧气通道、麻醉机、除颤器、吸引器等必要的急救设备和药品。5.开展开放手术中肿瘤射频消融治疗技术,尚需具备手术中影像引导的技术设备。6.开展腹腔镜下肿瘤射频消融治疗技术,尚需具备腹腔镜检查及治疗设备,具备医学影像图文管理系统;具备存放腹腔镜及配件的专用存放柜,并专人负责登记保管。7.具备开展肿瘤手术所需手术室条件,如麻醉监护系统、其他相应的仪器及设备等。8.具备与开展该技术相应的手术室用房等设施条件,消毒和无菌条件应符合相应管理标准。二、人员基本要求有至少2名具有肿瘤射频消融治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医师,有经过肿瘤射频消融治疗相关知识和技术培训的其他专业技术人员。(一)肿瘤射频消融治疗医师1.取得《医师执业证书》,执业范围为开展本技术应用相关专业的本院注册医师。2.经过浙江省卫生厅认定的肿瘤射频消融技术培训基地系统培训并考核合格。3.申请独立进行B超引导下肿瘤射频消融技术操作的人员必须具有主治医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具有3年以上肿瘤诊疗的临床工作经验,必须经过B超引导下肿瘤射频消融技术培训,并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完成15例B超引导下肿瘤射频消融技术操作,且未出现严重术后并发症,经评估合格后,才能独立开展B超引导下肿瘤射频消融技术。4.申请独立进行CT引导下肿瘤射频消融技术操作的人员必须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具有5年以上肿瘤诊疗的临床工作经验,必须经过CT引导下肿瘤射频消融技术培训,并具备无瘤操作和无菌操作的基本理念及其基本技术。并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完成15例CT引导下肿瘤射频消融技术操作,且未出现严重术后并发症,经评估合格后,才能独立开展CT超引导下肿瘤射频消融技术。(二)参与肿瘤射频消融治疗的其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包括影像引导,麻醉,护士),需经过肿瘤射频消融治疗相关知识和技术系统培训。三、技术管理基本要求(一)严格遵守肿瘤射频消融治疗技术操作规范和诊疗指南,正确掌握肿瘤射频消融治疗技术的适应证和禁忌证,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治疗手段、患者经济承受能力等综合判断,决定综合治疗方案。(二)由具有相应肿瘤射频消融治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本院医师实施,并制定合理的治疗与管理方案。(三)实施肿瘤射频消融治疗前,应当向患者和家属告知治疗目的、治疗风险、治疗后注意事项、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等,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四)经皮消融过程必须在影像引导和监控下施行,以提高治疗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五)肿瘤射频消融治疗后应严密观察病情,及时处理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六)建立、健全肿瘤射频消融治疗的技术评估及随访制度,并按规定进行记录。(七)医疗机构及医师要按照有关规定,定期接受肿瘤射频消融治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评估,包括病例选择、治疗成功率、严重并发症、死亡病例、医疗事故发生情况、治疗后病人管理、病人生存质量、随访情况和病历质量等。(八)医疗机构每年完成的肿瘤射频消融治疗病例不少于50例;无与肿瘤射频消融治疗相关的医疗事故。(九)其他技术管理要求1.使用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审批的肿瘤射频消融治疗器材。2.不得违规重复使用一次性肿瘤射频消融治疗器材,不得通过器材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肿瘤射频消融治疗技术管理规范.doc规范,肿瘤,射频,DOC,规范肿瘤,肿瘤治疗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肿瘤射频消融治疗技术管理规范.doc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房颤射频消融术中较低ACT的安全性
作者:[1]&单位: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1]&&
文章号:W<font color=#6979&&
文字大小:
心房颤动(AF)是目前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常加重患者心功能不全,引起体循环栓塞。药物复律成功率低,并容易复发。近年来,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房颤取得了长足发展,射频消融造成肺静脉与左房的电隔离可有效治愈房颤。房颤射频消融术操作过程中可引起一些并发症,如脑栓塞、心包填塞等。为保证手术安全,术中监测激活凝血酶时间(ACT)非常必要。指南推荐在房颤射频消融术中维持ACT在较长时间,常在350s以上,但临床应用中出现脑出血的风险加大。自冷盐水射频导管等新技术引入临床以来,术中对ACT的要求已明显降低[1]。本文拟探讨在房颤射频消融术中,维持较低ACT的安全性如何。
心房颤动(AF)是目前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常加重患者心功能不全,引起体循环栓塞。药物复律成功率低,并容易复发。近年来,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房颤取得了长足发展,射频消融造成肺静脉与左房的电隔离可有效治愈房颤。房颤射频消融术操作过程中可引起一些并发症,如脑栓塞、心包填塞等。为保证手术安全,术中监测激活凝血酶时间(ACT)非常必要。指南推荐在房颤射频消融术中维持ACT在较长时间,常在350s以上,但临床应用中出现脑出血的风险加大。自冷盐水射频导管等新技术引入临床以来,术中对ACT的要求已明显降低[1]。本文拟探讨在房颤射频消融术中,维持较低ACT的安全性如何。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2009年1月至2011年9月在我院行射频消融术的66例房颤患者。包括阵发性房颤21例,持续性房颤28例,慢性房颤17例。其中男性38例,女性28例,平均年龄(57.9±12.5)岁,平均体重(67.7±8.9)baKg,病程0.5-16年。阵发性房颤指持续时间&7d,持续性房颤指持续时间&7d但&1y,慢性房颤指持续时间&1y。1.2术前准备 &入院后完善术前检查,包括常规化验、普通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胸片等,所有患者均行经胸超声、经食道超声、64排CT检查排除左心房血栓,了解心脏结构和左心房三维构型。术中监测记录手术时间、放电时间、功率、电流、阻抗值、温度参数、心电监护、ACT数值、有无心包填塞等。1.3手术方法&& 手术开始前,将背部参考电极置于患者背部第7胸椎水平稍偏脊柱左侧处,心电监护等设备连接到位。消毒后用2%利多卡因行局部麻醉。分别穿刺左锁骨下静脉和左侧股静脉,分别置入冠状窦标测电极、右心室电极。右股静脉穿刺,SL1房间隔穿刺鞘行左房至肺静脉造影后送入Lasso标测电极导管和CARTO冷盐水消融导管。首先将标测导管在左心房壁不同部位多处取点,构建左心房和肺静脉前庭区的三维解剖图像,然后在CARTO标测系统指导下行环肺静脉放电消融。术中监测记录手术时间、放电时间、功率、电流、阻抗值、温度参数、心电监护、ACT数值、有无心包填塞等。1.4&ACT监测方法&& 采用Medtronic的HR-ACT双管试剂盒,将患者静脉鞘管中的血液分别注入试剂盒内,再应用Medtronic ACT PLUS仪器进行检测,取平均值为ACT结果。穿刺前静脉给予肝素钠3000U,房间隔穿刺后追加5000U。给予肝素钠后每半小时测定一次ACT,维持ACT在200s以上,ACT 200s~300s为低值组,大于300s为高值组。1.5&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5.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1一般资料& 66例房颤患者中男性38例,平均年龄(57±12.5)岁,平均体重(67±8.9)Kg,病程0.5-16年。其中阵发性房颤21例,持续性房颤28例,慢性房颤17例。2.2手术结果& 慢性房颤和持续性房颤共45例,其中20例术中自行转复成窦性心律,25例行电转复。所有患者完成肺静脉电隔离。手术时间为196±42 min。术中监测ACT,根据ACT值,低ACT组共42例,高ACT组共24例。2.3两组并发症分析 低ACT组1例发生消化道出血,经对症处理治愈。高ACT组1例心包填塞,经穿刺抽吸后逐渐好转,2例穿刺点出血,给予加压包扎后好转,2例消化道出血,给予输血和止血治疗后好转。总并发症例数,低ACT组1例,高ACT组5例,两组之间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没有栓塞并发症。具体见表一。表一&& 不同ACT值对并发症的影响组别并发症总例数ACT值s穿刺点出血脑出血消化道出血心包填塞栓塞低ACT(n=42)1(2.3%)243±3000100高ACT(n=24)5(20.8%)357±45202103讨论随着对房颤发病机制的认识,环肺静脉前庭的电隔离术是目前射频消融房颤的基本治疗方法。CARTO系统使消融更为准确,并真正形成线性消融,使房颤治疗成功率大幅度提高。但由于心房和肺静脉结构复杂,手术过程繁琐,手术风险较大,术中配合和监测是手术顺利和安全的重要因素,而ACT监测是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导管标测、直接消融等操作,左心房血栓、鞘管内血凝块、气栓等可引起动脉栓塞,以脑栓塞、肺栓塞最为常见[2]。除了术前常规超声检查排除危险因素,术中术后要观察患者的意识、呼吸、足背动脉搏动及术肢皮肤温度、颜色、感觉的变化,消融治疗24h后鼓励患者下床活动,促进血液循环,在本次观察的患者中未出现栓塞情况。食管和左心房后壁靠近,常与消融部位重合,导管射频消融时左心房后壁的透壁性损伤有可能伤及食管,从而发生心房食管瘘,发生率虽较低,但患者预后差,病死率高[3]。围术期要密切观察,出现不明原因低血压、心悸、面色苍白、呕血等要警惕心房食管瘘的发生。术后当日要禁食,1-2日后食凉流质,2d后改温凉软食,1月后无异常可正常饮食,治疗后1周内要给以质子泵抑制剂,以防食管瘘的发生。心包填塞是最凶险的并发症之一,常出现在消融过程中,发生原因包括高能量消融、射频时气压伤、每个靶点的放电时间过长等[4]。术中患者常有胸痛、打哈欠等先兆症状,随后出现烦躁不安、出冷汗、心音低钝等,要密切观察,一旦出现,迅速组织抢救,给以吸氧、止痛、升压、心包穿刺等措施。本中心发生一例,经积极治疗未产生不良后果。房颤射频消融治疗过程历时较长,为了预防血栓形成、脑梗塞以及其他重要器官栓塞等并发症发生,通常需要监测ACT变化,给予适量肝素,保持ACT值在一定治疗范围,以保障手术成功和安全。。基于普通消融导管经验,指南推荐保持术中ACT值在300~350s左右。随着冷盐水灌注导管消融的普及,房颤消融导管过程中,过去使用的普通消融导管基本已被冷盐水灌注消融导管所取代。冷盐水灌注消融导管在消融界面产生的温度、对组织损伤的深度和范围以及爆裂伤等都与普通消融导管不同,术中对ACT的要求理应与以往不同。Roger A等[1,5]研究表明,房颤应用冷盐水灌注消融导管,ACT维持在225s左右术中术后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为1.62%,ACT大于350s并发症发生率高达5.55%(P=0.038)。本研究中心观察了66例房颤消融患者,ACT 200~300s患者和ACT大于300s患者总并发症发生率分别是2.3%和20.8%,二者差异显著,说明低ACT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因此在临床工作中,房颤消融术中的ACT值的维持,应区别对待,对于选择冷盐水灌注消融导管,维持ACT值200~300s会有更高的安全性。参考文献:[1]Roger A.Winkle,Hardin Mead,Gregory Engel,et al.Safety of lower activated clotting times during atrial fibrillation ablation using open irrigated tip catheters and a single transseptal puncture.Am J Cardiol,-708.&[2]& 金建美,周一,孙莎莉. Carto 三维标测系统指导环肺静脉线性电学隔离术治疗心房颤动的观察及护理. 护理与康复,2008,7(11):817.[3]& 曹克将,张凤祥. 射频消融术治疗心房颤动常见并发症及其处理.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8,28(6):425.[4]& 沈铖姬,郑敏,俞申妹. 射频消融肺静脉隔离术常见并发症的循证护理. 护理与康复,2008,7(10):769.[5]& Kwak JJ, Pak HN, Jang JK, Kim SK, Park JH, Choi JI, etal.Safety and convenience of continuous warfarin strategy during the periprocedural period in patients who underwent catheter ablation of atrial fibrillation,J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Electrophysiology,-625.
转载请注明:内容转载自365医学网&
?上一篇:?下一篇:
相关文章所属病种
作者简介单位: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简介:岳继华,现任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心脏医院导管室护士长,主管护师。1998年毕业于武警医学院,本科学历
该作者其他相关文章
课件下载排行
音频在线听
音频排行榜当前位置:&&&&&&&>&
射频消融技术在医学领域里的发展及其在妇科领域中的应用前景
作者:罗新&单位:&来源: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编者:
  消融技术的种类很多,如射频消融、激光消融、超声消融、微波消融等。射频消融治疗是热疗的一种,目前,射频消融技术在临床上应用得最多,它已经应用于心律失常的心肌组织、增生的前列腺、各类实质性肿瘤、脑皮质下结构以及正常组织结构。而将该技术应用于妇科才刚刚起步。医用消融技术可通过应用导管或特制器械将某中形式的消融能量,经人体的自然腔道(食道、尿道、直肠、阴道及子宫、静脉或动脉、胸腔或腹腔)输送到待治疗的部位,使该部位产生不可逆的热毁损,达消除疾病的目的。& 一、射频消融治疗技术的原理&   医用消融技术是一种非手术疗法,是利用某种形式的能量除去功能异常或增生异常的组织。消融本不是医学名词,它最早出现于航天领域,是指航天器从太空返回地球时,其表面与大气层摩擦产生高热而融化的现象。各种消融技术在不同的应用范围、不同的历史背景有不同的含义,人们还没有下一个完整的定义。
射频消融温度试验(罗新 摄影)目前可以这样给它下一个定义,即消融是一种热现象或热过程,固体物质接受外来的热量而使其部分质量被移去。  射频消融技术是诸多消融技术中的一种。其工作原理实际上是一种高频电磁波,由交变电场和磁场组成,频率范围为150KHZ~1MHZ。射频技术最早由d'Arsonval用于活体组织[1],为了避免刺激神经和肌肉,使用的交流电频率至少应大于300KHZ。利用射频电流的热效应制作的高频电刀,早在50年前即被用于切断和凝固组织,进而达到止血及减少出血的目的,因此,射频技术在神经外科和心胸外科得到了广泛的应用[2]。  近年来,肿瘤的射频治疗越来越受到众多学者的青睐和推崇,已被用于脑、肺、乳腺、肝、肾、前列腺、骨等组织肿瘤的治疗。其基本原理是利用高频率的交流电磁波(350~500KHz),通过治疗电极导入组织,再经弥散电极形成回路,电极针周围组织中的带电荷离子受电流影响而发生振荡,产生生物热,当局部温度超过45℃~50℃时,正常细胞内的蛋白发生变性,双层脂膜溶解,细胞膜崩裂,同时,细胞内外水分丧失,导致组织凝固性坏死[3]。  对于肿瘤细胞而言,由于长期耗能、慢性缺氧、营养缺乏而造成的低PH环境;以及肿瘤的新生血管热交换功能差,自身微血管缺少基底膜等因素均可导致肿瘤对热敏感[4],当被加热至40℃~43℃时,即可引起DNA损伤和细胞死亡,而射频波产生的热量可达到90℃~100℃,能有效地杀死局部肿瘤细胞。有效的消融治疗应为避免组织碳化和微爆炸,将消融区(源极周围的温度分布)组织温度的控制在100度以下十分重要。二、射频消融治疗技术的设备  射频治疗设备由射频发生器与电极两部分组成。目前临床应用的射频治疗仪有多种,但都基于相同的原理,差异仅在电极和能量发生器。电极包括单电极、双电极、多电极、冷却电极、及集束电极等,其远端1-3cm外的部分均做绝缘处理。能量发生器可产生持续或脉冲形式的交流电,功率可从数十瓦到数百瓦不等。三、射频消融治疗技术的发展进程  理论上讲,射频治疗产生的毁损灶范围与射频功率大小和治疗时间长短成正比[5],& 但高温固化坏死后的组织阻抗明显增加,导电性和传热性均降低,毁损灶的大小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不再增大,且因组织不同而差异较大;相反,毁损灶的范围与局部肿瘤的血流多少成反比[6]。& Patterson等[14]在活体肝脏进行射频治疗,证明最初5分钟,毁损灶的直径随时间延长而增大,至10-20分钟,毁损灶的直径将不再增大。用传统的单根穿刺电极治疗能在离体肝脏形成直径约4cm球形坏死灶,而在活体肝脏上只能形成直径为1.0-1.6cm的坏死灶[7],可能是因为活体肝组织丰富的血供形成一个散热器,使邻近大血管的瘤灶常难以完全消融,影响治疗效果。而大多数肿瘤被检出时,已远远地超过1.6cm,所以,如何安全地扩大毁损灶的范围,成为射频治疗技术的科研热点。  开始,人们对电极及射频发生器进行了改进,采用双电极及多电极插入来扩大毁损灶的范围,但因其穿刺点多,损伤大,而且消融灶形状不规则,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8]。  随后,有人采用脉冲式射频治疗肿瘤,可增加电极周围的电流密度,短期内使热沉积,阻止组织炭化和空穴形成,活体肝脏毁损直径达2.8cm[9]。  Livraghi等[10]在单探头电极射频治疗前或同时持续输注生理盐水1ml/min,以减轻电极顶端温度及组织阻抗,使活体肝脏毁损直径达1.8~4.1cm,但毁损灶不规则。  Goldberg等[11]则通过特制双腔针管循环输注冰盐水来降低电极及其周围组织的温度,在输出较高功率时不致迅速产生局部高温,从而增大毁损灶范围。为使毁损灶规则,Goldberg采用冷凝集束电极,可使活体肝脏毁损直劲达3.1cm,毁损灶变椭园形[12]。  随着多电极射频针的发明[13],使肿瘤毁损范围取得重大突破,其电极针的尖端有10个可伸缩的鱼钩样电极,展开后呈伞状,最大毁损直径达5cm;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或采用机械性方法减少或阻断肿瘤血供,也可增加凝固性坏死的范围[14]。四、射频消融治疗技术的安全性评价  1、对正常组织的影响:Patterson[15]等对活体猪肝进行射频治疗后行病理检查,发现凝固性坏死区和周围正常组织最小热损伤区有一明显的分界线,治疗后7~30天,损伤区形成一完整的纤维囊,与周围正常组织界线清楚。McGahan[16]对射频治疗后的乳腺癌标本进行免疫组化分析,结果也证实射频区与正常组织有明确的分界线。因而认为射频治疗对靶组织定位损伤的同时对周围正常组织影响很小。  2、肿瘤转移的问题:Cuschieri [17]等认为射频治疗后肿瘤周围的血管组织可凝固形成一个反应带,使之不能继续向肿瘤供血,因而能防止肿瘤细胞转移。同时,对针道进行高能量快速烧灼,避免了肿瘤细胞沿针道转移和穿刺引起的出血。从而证实射频消融治疗不会导致肿瘤转移。  3、射频技术治疗的并发症:Pearson[18]曾报道射频治疗肝癌并发症发生率为5%,转氨酶的轻度增高在1周内可恢复正常,无与之相关的死亡。Walther[19]等采用射频治疗肾癌,在术前、术后肾功能检测无变化,也未发现与治疗相关的毒性反应。射频治疗并发症少且轻,最常见为疼痛、发热p感染以及穿刺引起的组织、血管、神经损伤。五、射频消融治疗技术的可靠性评价  Patterson[15]等对活体猪肝射频消融,将热损伤区分为4个区域,A区由中心空腔构成,系电极杆穿过部位,B区为一苍白区,含崩裂的细胞,C区也呈苍白色,显微镜下几乎无结构破坏,有完整细胞核,最外层D区呈喑红色,肝窦内含大量红细胞,射频治疗后7~30天,坏死肝组织及DNA聚集于损伤区内,区域界线消失。  Dupuy[20]等对肺肿瘤射频治疗,3月后组织病检可见广泛坏死及纤维化,散在异型细胞。Jeffery[21]等行5例乳腺肿瘤射频治疗后,标本行酶组化分析以测定细胞活力,4例射频区细胞不染色,提示完全丧失细胞活力,1例在囊壁内仍存<1mm的细胞活力区。  Gololberg]等[22]射频治疗10例肝癌病人,3月后复查CT,7例病人凝固坏死范围超出正常组织0.5cm~13cm。  马宽生等[23]对射频治疗肝癌后行可靠性分析,6例手术切除标本的多点活检,83.3%癌细胞全部凝固性坏死,AFP、CEA等癌性标志物与术前相比明显降低,复查32例彩超,28例(87.5%)病灶呈高回声区,病灶内仅有少许静脉血流、无动脉血流。六、射频消融治疗技术的监测性问题  射频治疗可通过B超、CT、MRI等行病灶定位,引导穿刺,术中实时监测,术后随访[17,24,25]。  B超是最常用的首选导引技术,能准确、方便地引导电极插入肿瘤内,在治疗过程中可见一围绕电极远端的强回声区范围逐渐增大,其回声改变为加热组织时小气泡形成所致,大致代表损伤范围。在肝脏组织,此高密度区多在15~-180分钟内转为正常,1~7天后,消融区表现为部分强回声,部分等、低回声区,与周围组织难以鉴别,因此,超声对估计肝脏消融的完整性及术后长期随访无意义[8,26]。  射频治疗后立即行CT检查,周围组织的充血反应使之不能对消融完整性进行准确判断,所以,CT主要用于肿瘤术后随访,这种充血反应于一月后消失,此时,对消融灶行CT检查可获得较好的影像学效果[25]。  MRI被认为是射频治疗最好的监测方法,在MRI图像上,凝固性坏死区表现为一低密度区,而周围充血水肿则表现为一高密度影[27],这一结果可在消融后立即出现,有利于及时发现消融不全的肿瘤,必要时可再次消融,以保证对靶组织射频治疗的准确性。七、射频消融治疗技术实验研究及肿瘤的临床应用  在外科领域,射频治疗主要集中于肝脏肿瘤,而对其它组织肿瘤报道较少,且缺乏长期临床疗效观察。Rossi等[28]1990年首先应用射频治疗肝肿瘤,随访1~2年,结果表明,射频与手术治疗组疗效相当[8]。Livraghi等[29]报道114例患者(126个肝癌病灶,平均直径5.4cm),射频治疗后肿瘤完全坏死47.6%,近完全坏死(坏死区域90%~99%)31.7%,部分坏死(坏死区域50%~90%)20.6%。Siperstein等[30]经腹腔镜射频治疗肝转移性癌(病灶直径1.5~7.0cm),3月随访结果示88%患者有效,并总结了影响射频治疗预后的主要因素:①消融灶小于原发灶,②腺瘤或肉瘤,③肿瘤直径大于3cm。  Pearson[18]等对比冷凝与射频治疗肝转移瘤效果,结果表明,冷凝治疗88例肿瘤,并发症40.7%,15个月随访复发率13.6%,而射频治疗并发症仅3.3%,复发率2.2%。  Dupuy等[20]报道了成功地应用射频治疗人体3例肺肿瘤。Miao[31]等采用射频治疗兔肺肿瘤,完全消融75%,3个月生存率大于手术治疗组。Rosenthal等[32]射频治疗100余例骨样骨瘤,95%以上病例疼痛症状消失,住院日由6.8天缩短至2.6天。  Anzai[33]等首次采用射频治疗脑肿瘤,10月后随访,MRI证实所有病灶达到局部控制。   Solbiati[34]等对甲状旁腺肿大患者行射频治疗,3月后随访,甲状旁腺激素降低50%以上,硷性磷酸酶水平基本正常,疗效优于局部注射酒精组。  Mcgahan[16]认为射频治疗乳腺肿瘤可行有效。已证明[19] [35]射频治疗动物肾肿瘤疗效确切,但对人体肾脏肿瘤的治疗尚缺乏进一步的研究。八、射频消融治疗技术在妇科领域中的应用前景  (一)射频消融技术治疗外阴炎症  Zaza M等[36]1998年报道了射频治疗经阴道镜、组织学确诊的68例亚临床感染的外阴、会阴部位的湿疣病患者,治疗后3月、6月、12月随访, 仅7例阴道镜下活检,组织学提示复发,证明射频治疗有效。2001年王玉兰等[37]报道了射频治疗15例前庭大腺囊肿,20例前庭大腺脓肿(最大直径8.0cm、最小直径1.5cm)的护理体会,认为射频治疗具有较高的治愈率(80%),手术时间短,不需缝合,出血少,且保留了腺体的功能。根据以上文献报道,在四川等地的有学者开展这样的治疗方法并取得良好的疗效,目前正处在收集病例总结经验的阶段。  (二)射频消融技术治疗宫颈糜烂  2000年,李庆丰等[38]采用国产的SHR-1射频治疗仪(其探头为直径3mm球形,功率3~4档,治疗时间5秒),治疗宫颈糜烂,并将治疗结果与波姆光组、冷冻组相比,结果表明:射频组、波姆光组、冷冻组的治愈率分别为98.3%、90.0%、63.3%,射频组与波姆光组疗效相近,均优于冷冻组;平均创面愈合时间射频组33.6±7.3天,波姆光组40.6±8.2天,冷冻组49.7±9.4天;术后排液时间射频组较短12.3±5.1天,波姆光组、冷冻组分别为15.5±5.9、21.7±7.3天。故认为射频治疗疗效好,定位准确;创面愈合时间短;安全、可靠,副作用小;操作简单、迅速,不需防护;探头不沾组织,治疗过程无烟,无异味,值得推广。2002年在广州举办的妇科射频自凝刀微创治疗技术研讨会上,已有学者报道该技术在治疗宫颈糜烂的病例时,有出血少或术后不出血的优点。也有学者提出对于CIN Ι和Ⅱ的患者,若由HPV感染所致,行射频治疗后宫颈HPV可转阴,这为将来用射频自凝刀治疗宫颈病变,预防宫颈癌的发生,最终消灭宫颈癌提供了又一可能的治疗方法,其应用前景十分乐观。  2008年谢杏美 罗新等[39]总结了2005年3月至2007年10月在该院门诊确诊且自愿接受射频消融治疗的1131例中度及中度以上慢性宫颈炎患者,采用武汉半边天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BBT- RF-B”妇科射频治疗仪。取膀胱截石位,患者毋需麻醉,将电极板置于患者的腰骶部,功率设置为30瓦,频率为550KHz。将射频消融治疗刀头置于宫颈靡烂面处,启动电源开关,在高频电磁场的作用下,使宫颈靡烂面发生凝固、变性、坏死,数秒钟后由于组织的凝固、干结,缺乏电解质电场导电作用而断路,射频消融治疗仪会自动断电而停止治疗,依次移动刀头变更治疗部位至消融范围超过宫颈糜烂面2mm,宫颈内口3mm即可。术中几乎无明显出血,个别有局部热胀感。手术时间15~183s。仅5例中、重度宫颈炎未愈需再次治疗,一次治疗痊愈率为99.56%(),总有效率为100%。射频消融术后一周左右出现少许淡血性分泌物,持续2~4周左右干净。有两例患者于术后第7天及11天出血多于月经量,回院给予局部涂抹云南白药粉,一块小方纱填压,6小时后自行取出,之后出血不多。无1例患者出现宫颈粘连及盆腔感染。2例中度宫颈炎和3例重度宫颈炎患者术后2月复查,宫颈口处仍有轻度炎症未能痊愈,再次治疗后完全愈合。整个治疗过程中无烟无味,术后两周内几乎无因出血而就诊的病例。其治疗效果优于普通电灼及其它物理治疗方法。  (三)射频消融技术删除子宫内膜  月经过多是一常见的妇科症状,射频消融通过其热效应使内膜凝固、坏死,以达到治疗目的。1990年,Phipps[40]采用射频治疗42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功血)的患者,10例接受330KJ的能量,10例接受445KJ的能量,22例接受660KJ的能量,19例(87%)接受最高能量的患者发生闭经,或月经量明显减少,并证明热量沉积不超过子宫深肌层。  1993年Page[41]报道了射频凝固子宫内膜和麻醉的关系,他认为,射频治疗时,患者负载高密度的电场,ECG电极必须小心放置,患者不能与治疗电极以外的金属接触,以避免烧伤。  1995年Lewis[42]对1000例月经过多患者行射频内膜消融,术后闭经、月经过少超过80%,并证明这相技术特别适合严重的心肺疾病患者,因为没有膨宫液内渗导致的肺、脑水肿。  1997年Thijssen[43]评估了1990年2月~80个行射频凝固内膜的患者,以检测其安全性及有效性,随访6月,78.5%(944)患者发生闭经或月经明显改善,但也证明,其并发症是无法预料的,且多与射频仪的设备及保护措施不完善有关,在以后的几年里,虽然进行了进一步的改善,但该技术还是被荷兰卫生监察部们终止使用。  1999年,邱学华等[44]采用BBT97-A妇科多功能治疗仪(该仪的治疗刀类似妇科常用的刮匙,与子宫内膜直接接触面积3mm~10mm,在刮出内膜功能层的同时,凝固、变性其基底层及浅肌层,不同于国外所用的加热棒自动加热内膜)治疗34例功血患者,术后3月复查,无月经20例(59%),点滴出血12例(35%),月经减少不明显2例(6%),总有效率94%,与宫腔镜下内膜电切术接近,且高于国外报道,无严重的并发症,同时总结了射频治疗的优点(1)指征广,能接受诊刮者均可接受射频治疗。(2)疗效好。(3)安全性大,加热最大深度4mm~7mm,子宫表面温度正常,不会导致肌层及盆腔脏器的损伤,弥散电极10*20cm2,将电流分散,也不会造成烧伤。  2001年于琳[45]采用该射频仪治疗更年期功血,随访1月,治愈94.67%,有效100%,好转5.33%,3月随访,治愈率96%,好转4%,有效率100%,证明了该射频刀设计合理,安全、可靠。  罗新等也通过临床实践提出,B超检测下当子宫前后壁内膜因射频消融而脱水坏死,其强回声光带厚达0.8~1.0cm时表示该内膜的消融术完毕,临床效果较好。由于应用该技术消除子宫内膜的临床效果肯定,恢复时间短,患者康复快。而且,最大的优点是对于那些极度贫血、体质虚弱、不能耐受宫腔镜电切术的患者来讲,不能不说是最佳治疗方案。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代替宫血的子宫内膜电切术,其应用前景十分看好。  (四) 射频消融技术治疗子宫肌瘤&&   2001年冯忻等[46]尝试采用多弹头射频治疗子宫肌瘤(直径2cm~10cm),证明射频治疗后肌瘤组织发生凝固性坏死。
射频自凝刀治疗子宫肌瘤(罗新 摄影)2002年Bruce[47]报道了射频治疗197个肌瘤(直径1cm~11cm),随访3月,96%的月经过多患者症状解决,94%的尿频症状解决,术前体积大于孕10周的子宫,3月后子宫体积缩小36%,6月后子宫体积缩小41%,并证明射频治疗安全、有效,无严重的并发症。  2000年罗新及其同事开始采用BBT97-B妇科射频治疗仪治疗子宫肌瘤,该仪工作频率550 KHz &#61617;50 KHz,输出功率0 W -60 W。治疗肌瘤时,功率参数预置30W,治疗电极表面被绝缘胶喷漆,前端5mm-12mm裸露,为形状不同的刀具,以适应肌瘤的位置、形状、大小。  2002年宋雯霞 罗新等[48]经初步临床试验总结了47例射频消融后肌瘤患者的随访资料,术后12个月,80%的患者月经恢复正常,89.47%的压迫症状消失,72.73%的局部疼痛消失,总有效率95.65%,表明射频可有效的缩小肌瘤的体积,改善患者的症状[20]。此后,2003年罗新 宋雯霞等[49,50,51]为证实该技术的可靠性及安全性对30例需行子宫全切术患者的子宫肌瘤,在开腹手术中作射频消融后,立即切除进行病理学分析,光镜、电镜观察,证实消融灶内呈凝固性坏死,坏死区域与周围边界清晰;免疫组化切片示消融灶周围未坏死的肌瘤细胞ER、PR表达降低[48]。该急性实验还表明,射频刀产生的消融灶范围有限,且消融范围与射频刀长度有关,0.5cm、1.2cm长的射频刀产生的消融面积分别为(0.80±0.28 )cm2、(4.31±0.83)cm2,最大横径分别为(0.87±0.18)cm、(2.07±0.80)cm,最大长度分别为(1.13±0.02)cm、(2.64±0.37)cm,提示应针对肌瘤的大小、形状而采用不同长度的射频刀,经阴道B超介入治疗时,宜选择治疗直径为3~5cm的肌瘤较安全,且射频刀的顶端要距浆膜层或假包膜0.6cm~1.8cm,才可避免肌层、甚至透壁性的子宫损伤以及盆腔脏器的损伤。该临床实验研究是目前唯一的循证医学文献,它为射频自凝刀治疗子宫肌瘤提供了病理学及生物学依据。在此基础上,2007年罗新 沈媛[52]等扩大样本量再度总结了两家大医院射频消融治疗子宫肌瘤后的临床疗效,特别是该技术对卵巢功能的影响。选择260例子宫肌瘤患者在B超监视和引导下经阴道进行射频消融治疗,于术后1、3、6和12月随访。其中56例于治疗前和治疗后6月同时行盆腔彩超检查子宫和卵巢血液改变,放射免疫法检测卵巢和垂体激素水平变化。结果表明治疗后6月72.25%月经恢复正常,64.70%痛经消失,64.44%下腹不适和膀胱、直肠压迫症状均消失。总有效率为95.38%。治疗后12月82.76%患者月经恢复正常,74.50%痛经消失,73.33%下腹不适和膀胱、直肠压迫症状均消失。总有效率为97.69%。射频消融治疗术后子宫及其肌瘤体积呈进行性缩小,治疗术后6月和12月肌瘤体积分别缩小69.56%和76.38%,子宫体积分别缩小46.27%和42.29%。子宫肌瘤患者子宫动脉血液供应比健康妇女丰富(P0.05)。全部治疗病例无严重并发症。经过近1年的随访调查,结果显示射频消融技术治疗子宫肌瘤是有效的、可行的、安全的。  总之,射频消融治疗技术是一种局部治疗方法,在B介导下通过阴道宫颈将电极送达需治疗的区域选择性高,可使肌瘤细胞发生不可逆的坏死,而坏死区域与周围边界清晰,所以,射频治疗子宫肌瘤安全、可靠,对周围无损伤或损伤很小,同时,射频治疗又可降低未坏死细胞的ER、PR表达,因而,射频消融可望成为微创技术治疗子宫肌瘤的新的非手术治疗方法。  (五)射频消融技术的节育避孕作用&&   Managaniello[53]1998年报道了射频技术毁损19只处于动情期间猫的输卵管峡部,这相技术要求黏膜上皮和浅肌层损伤,而不损伤外肌层及浆膜层。30个毁损输卵管中,大体标本观察显示出栓塞的有10个,而组织学证明却只有6个完全栓塞。术后尽管无并发症,作者认为双极射频治疗不能提供输卵管一个持久的狭窄。然而,1999年Hurst等[54]对60只雌性新西兰大百兔利用射频热能毁损输卵管,温度95℃~105℃,结果表明只要达到该温度,100%的避孕效果可实现,并提出假如人类研究支持这样的结果,一个安全、有效的经宫颈避孕方法即可实现。但在广州举办的妇科射频自凝刀微创治疗技术研讨会上,有学者报告将射频自凝刀用于避孕而失败的病例。究其主要原因可能是局部温度未达到100℃,而未使子宫角部的输卵管间质部发生热毁损产生凝固所致。因而应用射频消融技术作节育避孕技术,有待于进一步的临床及基础临床研究得出结论。  综上所述,射频消融进入医学领域,特别是妇科领域,其意义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快捷、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它能使一些不宜或不愿手术的患者获得治疗机会,并能最大限度地保留正常组织。射频消融治疗后病灶周围的血管扩张、瘤负荷减低,可增进其他治疗方法的效果,从病理变化、临床疗效、生存率等方面都证明了其可行性、安全性。因而该技术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前景。参考文献1. d’Arsonval A.& Action physiologiqne des courants alteratifs.& CR Soc Biol (Paris) . 2. Curley SA, Lzzo F, Delrio P, et al.&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of unresectable primary and metastatic hepatic malignancies: results in 123 patients.& Ann Surg ):1-8. 3. Jiao LR, Hansen PD, Halpern DF, et al.& Clinical short-term results of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liver tumors.& Am J Surg -306. 4. Dickso J, Calder wood S,Storm F, et al.& Thermosensitivity of neoplastic tissues in vivo.& Hall Medical Publisher . 5. Organ L.& Electrophysiologic principles of radiofrequency lesion making.& Applied Neurophysiology -76. 6. Strohbehn J.&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s from interstitial RF electrode hyperthermia systems: theoretical predictions.& Radiation Oncology Biology Physics ):. 7. Goldberg SN, Gazelle GS, Dawson SL, et al.& Tissue ablation with radiofrequency: effect of probe, size, gauge, duration, and temperature on lesion volume.& Acad Radiol -404. 8. Rossi& S, Buscarini E, Garbangnati F, et al.& Percutaneous treatment of small hepatic tumors by an expandable RF needle electrode.& Am J Roentgenol ):. 9. Goldberg SN, Stein M, Gazelle GS, Kruskal JB, Clouse ME.& Percutaneous radiofrequency tissue ablation: optimization of pulsed-RF technique to increase coagulation necrosis.& J Vasc Interv Raoliol -916. 10. Livraghi T, Goldberg SN, Monti F, et al.& Saline-enhanced radio-frequency tissue abl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liver metastases.& Radiology ):205-210. 11. Goldberg SN, Gazells GS, Solbiati L, et al.& Radiofrequency tissue attation: increased lesion diameter with a perfusion electrode.& Acad Radiol ):636-644. 12. Goldberg SN, Solbiati L, Hahn PF, et al.& Radio-frequency eletrode technique: results in animal and patients with liver metastases.& Radiology -379. 13. Leveen RF.& Laser hyperthermia and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of hepatic lesions.& Semin Interv Radiol -324. 14. Goldberg SN, Hahn DF, Halpern EF, et al.& Reaiofrequency tissue ablation: effect of pharmacologic modulation of blood flow on coagulation diameter.& Radiology -767. 15. Patterson EJ, Scudamore CH, Owen DA, et al.&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of porcine liver in vivo: effects of blood flow and treatment time on lesion size.& Ann Surg ):559-565. 16. McGahan JP, Griffery SM, Schneider PD, Brock JM, et al.& Radiofrequency electrocarutery ablation of mammary tissue in swine.& Radolcology 1-476. 17. Cuschieri A, Bracken J, Boni L, et al.& Initial experience with laparoscopic ultrasound-guided radiofrequency thermal atlation of hepatic tumors.& Endoscopy ):318-321. 18. Pearson SA, Lzzo F, Fleming RY, et al.& Intraoperative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or cryoablation for hepatic malignancies.& Am J Surg -599. 19. Walther MM, Shawker TH, Libutti SK, et al.& A phase 2 study of radio frequency interstitial tissue ablation of localized renal tumors.& J Urol 4. 20. Dupuy DE, Zagoria RJ, Akerley W, Mayosmith WW, Kavanaugh DV, Safran H.& Percutaneous RF ablation of malignancies in the lung.& AJR Am J Roentgenol -60. 21. Jeffrey SS, Birdwell RL, Kermit EL, et al.&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of breart cancer.& Arch Surg 4-1068. 22. Goldberg SN, Solbiati L, Hahn PF, et al.& Large-volume tissue ablation with radiofrequency by using a clustered, intenally cooled electrode techniqne: Laboratory and clinical experience in liver metastasesqRadiology ):371-379. 23. 马宽生,董家鸿等.& 多电极射频治疗肝肿瘤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分析.&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198-201. 24. Bilckik AJ, Rose DM, Avergra DP et al.&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a minimally invasive technique with muctiple applications.& Cancer J Sci Am -361. 25. Rhim H, Dodd GD.& Radiofrequency thermal ablation of liver tumors.&& Journal of Clinical Ultrasound ):221-229. 26. Goldberg SN, Gazelle GS, Solbiati L, et al.& Ablation of liver tumors using percutaneous RF therapy.&& Am J Roentgenol 3-1028. 27. Allgaier HP, Dcibert D, Zuber I, et al.& Percutaneous radiofrequency interstital trermal ablation of small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Lancet 6-1677. 28. Rossi S, Fornari F, Pathiec C, et al.& Thermal lesions induced by 480KHZ localized current field in guinea pig and pig liver.&& Tumor.& -60. 29. Livraghi T, Meloni F, Goldberg SN, et al.&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radio frequency ablation of medium and large lesions.&& Radiology -768. 30. Siperstein A, Garland A, Engle K, et al.& Local recurrence after laparoscopic radio-frequency thermal atlation of heptic tumors.& Ann Surg Oncol -113. 31. Miao Y, Ni Y, Bosman H.& Radiofrequency atlation for eradication of pulmonary tumor in rabbits.& J& Surg& Res ):265-271. 32. Rosenthal DI, Springfield DS, Gebhart MC, Rosenberg AE, Mankin HJ.& Osteoid osteoma: percutaneous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Radiology -454. 33. Anzai Y, Lufkin RL, Desalles AA, et al.& Preliminary experience with MR-guided thermal ablation of brain tumors.&& Am J Neuroradiol -48q34. Solbiati L, Goldherg SN, Ierace T, et al.& Percutaneous US-guided atlation of parathyroid hyperplasia: improved results using raoliofrequency and etaanol in a signgle sessionn(abstr).& Radiology ):334. 35. Rendon RA, Michael MR, Sherar MD et al.& Development of a radiofrequency based thermal therapy technique in an in vivo porcine model for the treatment of small renal masses -298. 36. Zaza M, Grassi C, Mardjonovic A, Valli E, Farne C, Romanini C. The use of electrosurgery in the treatment of extra-cervical genital condylomatosis ,Minerva Ginecol ,):367-71. 37. 王玉兰,射频消融治疗前庭大腺囊肿/脓肿的体会. 山西临床医药杂志. ):458. 38. 李庆丰,区海,钟沼涛. 应用射频治疗子宫颈糜烂,中华妇产科杂志,):184~185.& 39. 谢杏美 罗 新 潘春莲.& 射频消融术治疗慢性宫颈炎1131例临床疗效 《广东医学》)201940. Phipps JH, Lewis BV, Roberts T, Prior MV, Hand JW, Elder M, Field SB.& Treatment of functional menorrhagia by radiofrequency-induced thermal endometrial ablation.& Lancet ,86):374-6.& 41. Page VJ.& Anaesthesia and radiofrequency endometrial ablation. Eur J Anaesthesiol ,):25-6. 42. Lewis BV.&& Radiofrequency induced endometrial ablation. Baillieres Clin Obstet Gynaecol, ):347-55. 43. Thijssen RF.& Radiofrequency induced endometrial ablation: an update. Br J Obstet Gynaecol, ):608-13.& 44. 邱学华,赵巧.& 子宫内膜消融术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34例.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863~8645. 于琳,赵素玲,莫清娥.& 射频消融术在为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中的应用. 中国全科医学,):115~116. 46. 冯忻,刘海鹰,赵营.& 多弹头射频治疗妇科肿瘤的尝试. 广东医学,):69247. Bruce B.& Lee.&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of& uterine leiomyomaya: a& new& minimally& invasive hysterectomy& alternative .&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s9.& 48. 宋雯霞,罗新. 射频自凝刀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观察,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74~7649. 罗新,宋文霞,吴秀芝,常明伟 射频消融技术对子宫肌瘤组织中ER、PR表达影响的临床试验研究 《现代妇产科进展》)204-20650. 罗新,宋文霞,吴秀芝,常明伟 射频自凝刀靶点治疗子宫肌瘤的急性临床病理学研究《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77-28051. LUO Xin, SHEN Yuan, SONG Wen-xia, CHEN Pei-wen, XIE Xing-mei, WANG Xiao-yu& Pathological evaluation of uterine leiomyoma treated with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Int. J of Gynecol and Obstet, -1352. 罗新,沈媛,宋雯霞等. 射频消融术靶位治疗子宫肌瘤临床疗效研究.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605-608. 53. Manganiello PD, Sueoka BL, Valentine DR, Hoopes TP.&&& A bipolar radiofrequency catheter fails to occlude a feline uterine horn: A model for fallopian tube occlusion.& J Am Assoc Gynecol Laparosc ,):269-73. 54. Hurst BS, Ryan T, Thomsen S, Lawes K.& Computer-controlled bipolar endotubal sterilization is successful in a rabbit model . Fertil Steril ,):765-70.
免责声明:本网所发布的会议通知,如非特别注明,均来源于互联网,本网转载出于向广大妇产科医生及妇产科从业者传递更多信息、促进学术交流、学习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请广大妇产科医生认真鉴别。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管理员,我们会予以更改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对使用本网站信息和服务所引起的后果,本网不负任何责任。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 (京)-经营性-
Copyright &copy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号-1&京公网安备号
中国妇产科在线所刊载之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目的。您从妇产科在线上获取的信息不得直接用于诊断、治疗疾病及您的健康问题。
本站所有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仅为传播信息促进医学事业发展,如果我们的行为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手术并发症的预防措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