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播放 实执海防与塞防争论的实质·怎样修空性

你应当断除一切执著,证得空性! 文殊菩萨、索达吉堪布开示
核心提示:“你的白骨观修得很好,但把人认为是美的,这是一种执著,会导致轮回痛苦;把人当成是丑的,仍然是一种执著,会让你永远无法开悟。因此,你应当断除一切执著,证得空性。”我以...
对实有执著的无始串习需要通过空性法门断除
摘自:《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记(160)作者:索达吉堪布
众生无始以来沉溺轮回,都有一种实有执著,这种串习需要通过空性法门来断除。以前认为柱子是存在的、轿车存在的、朋友是存在的……世间上的万事万物都实实在在,但若长期将《中观根本慧论》、《中观四百论》中“万法抉择为空性”的道理,反反复复在相续中修持,逐渐就会灭掉对实有的执著。那个时候,就不会再觉得地位是实有的、钱财是实有的、朋友也是实有的了。
当然,修持空性,不是一次性就完成了,也不是一两天就可以了。你今天打坐两个小时,以后再也不修的话,除了个别利根者通过上师的表示马上就证悟以外,一般的末法众生要想达到这种境界是很困难的,所以一定要长期修持。
那么,将万法抉择为空性后,空性会不会存在呢?空性也是不存在的。这个问题很重要,尤其是这次听受《智慧品》的人,务必要明白这一甚深道理。听说外面有好多出家人和居士,经常讲《妙法莲华经》、《楞严经》、《金刚经》、《心经》,但由于没有分清二谛之间的差别,他们所谓的空性,只是将实有的法抉择为没有,仅仅停留在一个单空上面,这是见解上的一个大的问题。
大家通过这次学习,一定要搞清楚中观的原则性问题。中观宗首先依靠空性断除实执,然后对空性、有无二边、非二边的戏论,也要一个一个地灭除。其实,为断实执而修空性,当实执断除时,空执也会自然而除,犹如“两木相因,火起木尽”,两段木头摩擦起火,终会被彼此烧尽无余。因此,断除实有的执著之后,无实的执著也逐渐消失,最终灭尽一切分别念,这就是所谓的大空性。
龙猛菩萨在《出世赞》中云:“为断诸分别,说空性甘露,何人执空性,彼亦汝当舍。”为断除贪嗔痴为主的一切烦恼分别,大慈大悲的佛陀宣讲了甘露般的空性妙法,但若执著空性为实有,那也一定要断除。所以我们在修行时先应消灭“有”的执著,如此“无”的执著也会灭尽,这是修行的道次第,这个次第千万不能搞错。
现在有些大乘修行人,甚至是一些鼎鼎有名的大法师,对空性的了解也有错误。我常常在想:“遇到上师如意宝和麦彭仁波切等高僧大德们的教言,真是今生中最幸运、最快乐的事情。如果我遇到其他的世间老师,恐怕不一定了解佛陀的究竟法要。”在座的道友应该也有同感吧,假如没有福分遇到大乘佛法,就没机会听闻空性教义,纵然听过也不一定能真正了达。
其实佛法的次第,在《四百论》中也讲过,如云:“先遮遣非福,中应遣除我,后遮一切见,知此为智者。”修习解脱道时,先应遮遣杀盗淫等非福德的不如法行为,这是人天乘的修行方法;中间应遣除对我和我所的实执;有了这个基础后,最终有、无、非有非无等一切相都会断除。
大家一定要了解佛陀所讲的次第,如果从上往下修,或者只停留在基础法门上,这样都是不对的。前两天我家来了一个人,刚进来时,我觉得他境界比较高,一直站着不坐下来。他站着问:“大圆满的通彻觉性,意义是什么样的?”我坐在下面,抬头望着他说:“你站得太高了,我只能看到你的脚,看不到你的眼睛。”所以现在有些人修行太高了,而有些人在下面一直不上去,只停留在一个单空上,这都是不合理的。
修学佛法必须断除有和无的一切执著,如果你一点空性也不了解,行为再怎么如法,恐怕也不能得到解脱。现在有些善知识只讲人天福报,不讲空性智慧,这样的话,大家只不过是积些福德资粮而已,无法断除实有的种子、习气,解脱也必定遥遥无期。
宗萨钦哲仁波切开示时,引用过一个公案:有个小乘和尚修白骨观很有成效,并以此闻名于世。有次,文殊菩萨想考验他的真功夫,便化身为一位美女,以种种妩媚的动作来考验他的定力。起初和尚不为所动,但渐渐的,他不敌诱惑,最后干脆溜之大吉。美女在后紧追不舍,和尚实在累得跑不动了,就索性两眼一闭坐在地上,心想:“这下完了!”但等了一会儿,什么事也没发生,睁开眼一看,只见美女突然裂成无数碎片,出现庄严无比、金灿灿的文殊菩萨。菩萨告诉他:“你的白骨观修得很好,但把人认为是美的,这是一种执著,会导致轮回痛苦;把人当成是丑的,仍然是一种执著,会让你永远无法开悟。因此,你应当断除一切执著,证得空性。”
我以前去泰国、新加坡时,遇到过那里的一些共同乘行人,跟他们交流之后,内心真的很有感触:“倘若没有般若空性,肯定解脱不了。”我在《泰国游记》中好像也写过,藏传佛教既具足了显宗的一切教言,也具足了密宗至高无上的教言,遇到这么殊胜的法,真的很开心!
以前阿底峡尊者遇到两位威仪清净的比丘,给他们讲般若空性时,两位比丘特别害怕,捂着耳朵跑掉了。后来阿底峡尊者也说:“光守持清净戒律是不够的,一定要闻思证悟空性。”
在座的有些人,可能是前世没积资粮吧,一听到讲空性的《智慧品》,传承就不圆满了。尤其我比较担心一些居士,他们对怎样做生意、交朋友、工作兴致勃勃,而一听到空性,就开始打瞌睡、吃瓜子,这说明自己空性习气薄弱,一定要强迫在相续中种下这个种子,否则乃至生生世世,也不一定遇上空性法门。
总之,在修行的过程中,首先要把实有的执著断掉,然后把空的执著断掉,这些教证一定要背下来。在我们的一生中,空性法门是指引方向的明灯,没有通达这些教义的话,纵然每天念《金刚经》、《心经》,也不一定领悟其中的甚深空性义,也不一定能开悟。对此,大家一定要值得重视!
/article/.html
转载分享本文乃法布施,功德无量,赞叹随喜您!
在人间博客精彩纷呈,不要急于离开哦!O(∩_∩)O~
/03shipin2
在人间特别为您推荐的【文殊菩萨】博文集:
珍贵:大圆满的窍诀、文殊菩萨的智慧宝剑! 麦彭仁波切教言、法王如意宝讲授
慎入!可以彻底了断性欲的【除淫欲咒】 文殊师利菩萨
《文殊师利本缘经》:淫欲即是道,烦恼即菩提
世尊开示:远远超过极乐世界的文殊净土!
八岁的妙慧童女竟是文殊菩萨的老师!
文殊院方丈审问南师怀瑾:空了还有没有因果?
文殊菩萨利剑逼佛,看懂本文,得无生法忍!
极大加持:向文殊菩萨猛厉祈请,咒语沸腾了!《阿格旺波尊者自传》
文殊显圣:做到四个字,能证悟空性!
小故事:文殊菩萨利剑刺杀释迦牟尼佛
是文殊菩萨的一句:“龙蛇混杂”让我开了窍
诸佛之师,智慧第一:大智文殊师利菩萨
【异常殊胜】文殊菩萨会立刻到你身边的法门!
一口气念诵十行,快念之王! 顶礼白文殊菩萨!
文殊菩萨十种无尽甚深大愿
维摩说法 文殊师利问疾品第五 缚与解缚
最新:宗萨仁波切香港开示《心经》、空性!【完整版】日
更多精彩,敬请关注:
在人间的个人微信号,每日更新,愿利益一切有缘众生:livictorlei
在人间的新浪微博,每天发布九本书的九句震撼教言!
/03shipin2
在人间的微信公众平台:zrjblog
只发收藏级经典文章,快来关注吧!
昌列寺官网微信平台:fojiaochangliesi
分享尊贵的上师嘎玛仁波切的精彩言教,快来关注吧!
千载难逢:共修法布施,快来加入吧!请把您觉得受益的佛法闻思修章节片段(标注作者和出处),通过邮件的方式推荐给我吧:livictorlei@,借助这个平台,和大家在一起分享甘露法语,让佛法之光能够利益更多有缘,随喜您!更多公众号:xxxr2166宗缘阁:阿弥陀佛修心,无量天尊养身,刚柔并儒入世。天地人三生万物;金玉阁:金玉满堂,珠宝奇缘;明灯阁:智慧灌顶,传道,授业,解惑;桃李阁:莘莘学子,文思巧智,贤德明理;世界通阁:互通有无,融会贯通,达人为上,通晓为和,达则兼善天下!最新文章相关作者文章搜狗:感谢您阅读167智诚堪布法师辅导:《入菩萨行论》笔录第九品智慧品第167课,本文由网友投稿产生,如果侵犯了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管理员。修空性略讲
我的图书馆
修空性略讲
  &&&&&&&&&&&&&&&&&&& 修空性略讲  &&&&&&&&&&&&&&&&&&&&&&&&&&&&&&&&&&&&&&& 李胜海居士译  《广论》讲修空性资粮有三点:1.依止善知识,2.积资净忏,3.祁请上师,广大闻思。《广论》中讲修观资粮中要广大闻思,先树正见。  得观必须得止,得中观见不一定需要止,见也是一种内心体验。  嘉木祥协巴(妙音笑),是位非常重要的人物。初发业者如何生起空性体验,即先依止相似的止,修相似的观。如何依止止来修观,现证空性呢?依止无上瑜伽圆满次第来修空性。得中观见不用在得止之前,次第无定,均可以。  修密前可以不得止,但空性见一定要有,无上瑜伽得止快。  《广论》中辨别了义与不了义经的区别。龙树等菩萨是完全可靠的。自续、应成两派是中观见。佛护论师写了《中论释》破自生,清辩论师主张用因明论式来成立宗派见。月称维护了佛护,不许自续派的观点。集大成者是月称论师,应成派是四宗公认的,有马鸣及阿底峡尊者。自续派中有顺经部的(以清辩论师为代表)有顺瑜伽部的(以静命、莲花戒为主)。  顺瑜伽行者不许有离心之外境,顺经部行者许有外境,他们都认为在胜义谛中一切不许有自性。瑜伽行派认为心是有自性,名言有,和不许有自性是不同的概念。所以要依止龙树和月称,连名言中也不许有自性。  空性和无我。我是自性义,人和法均无自性。先讲人无我,后讲法无我,人无我容易修,人无我比较特别,学论要反复思考。  主要的正理。人无我有七项观察,法无我是破四生,广论中主讲。参照以前大论师以前的修法,正理之王是缘起,其他一切正理均和缘起有关。三主要道中也讲观察空性圆满。略论中用四个步骤,一切法分成五大类。归纳起来,破一、破异、破不一亦不异,破又一又异。  无明是生死根本。人我见不全是萨迦耶见,萨迦耶见又分我和我所。人我见中最主要的是自己的萨见(略称)。因为人最执著于自己,故从我自身破起。方法是找到所破,心如何执著,才能找到空性。若为破彼境,略论释中要求无我正理。生死根本是实执,什么也不想不能破实执,行相相同,作用相反。断实执,在境中见到无我轮回种子也摧坏了,看对境如何执著然后如何破。边执是通过对法有自性之执著,通过分析对于有自性之法是不存在的观点树立起来。  心注一境后得止,用智慧来分析,名言中所认识的法之自性。寂天论师:当修行人寻求法之自性,有任何东西可贪吗?法称论师:你如果不否认错执之境,你不可能离开错执。《三昧王经》中说当一切法分析后,行者只有通过这一途径才能通往寂静。  用正理是为了对治实执,不为了辩论。  认识所破:人无我所破,怎样执人我之自性。人我执中粗分是指学了其他见地而得来的不变,不可分自在之我,细分是指与生俱来不用学就认为是自足自立实体有的我。具体执著为:五蕴依赖于我,我不依赖于五蕴;我是主人,五蕴身心是仆人。实体有和自足其实是不正确的,如同经理和全体职工一样,不是主仆关系,经理也是职工,不是体性各异,没有离蕴之我。  名言中有:外道认为我和五蕴相异,有离蕴我;有部是五蕴聚的我,经部认为我是意识,应成派认为我只是一个观念,安立名言所依,五蕴和我,五蕴并不是我,如杯弓蛇影,是名言安立,分别安立的,只是名字或观念;唯识认为能取和所取是一体空,心外无物;自续认为修人无我也一样比唯识更进一步,修法无我,名言中是有自性的。(参考《宗派宝蔓论》p/15.16)唯识是讲胜义无自性,应成派认为名言全是主观的。前面的观点较粗,后面的观点较细。  应成派认为自性是最细的,人无我是针对有自性的。我者是有自性之义,一切法均是自性安立。所破不认识,会产生问题,没有真实觉受,把论敌驳倒,只是理智所破。  三种我执,三种方式。世俗不懂我执自性,认为实有自性,学过空性就知道一切法无自性,只是名言安立,世俗上安立名言中有。所有一切不一定要破,只破有自性的东西。  执有自性的东西是怎么显现的呢?不明显地要想激动之事。强大的苦乐之事容易显现,力量太强,就不显现了,会退下去,非常难显现。观察时是用心之一角,很善巧的。五世达赖说:观察时显现,胃是我,呼吸是我,但仍未找到。&1&我和五蕴如水乳一般融为一体,&2&自足如木头立于牛奶中很清晰,很客观,非名言,是自立自在的,见到所破的形象则容易破斥。  想强大的苦乐事是为了找到我执,我和身心融和成一体,“我”是实在,很客观的东西,不是名言安立的,很可信,很实在。如果这个世间上有一种东西,它是没有“我”的,那再没有什么真实之东西了。&3&“我”和安立名言之五蕴相合,自在所破,任运自然。仅用想象,还不对。不要制造感觉,理论上之见,要客观地观察。  一切法是名言,要三点配合起来修。这三点一齐来修,摧我执之山,已经正确认识我执之量,证空不难。积年累月,一直到找到为止。  五蕴显不显现,只有一个孤伶伶之我。  人我观察之第二步。“我”和五蕴的关系不是一就是异,他们是相互排斥的,完全排斥了其他可能性,从理论上肯定,在闻思修上花功夫。  第三步,在上一步决定的基础上,如同非常怀疑老朋友一样,这是无始以来执著的习气。“我”和五蕴肯定不是有自性的,因为这个我是无意义的。只不过“我”是五蕴之异名,如同怀兔是月亮之异名。非常明确之经历来说明不对,用许多正理对每个人不适合。“我”是实有,如针刺手指,则“我”不光是异名,而发觉这是我的身心。  五蕴是有五个蕴,是多,则“我”也应该是多;“我”只有一个,则五蕴也只能应该为一,只有一个蕴了。五蕴有生灭,则“我”也应有生灭,有自性的话,则“我”不能忆念前生,它们之间不可能有关系。业会失坏,“我”和五蕴是一,下世即另外一个五蕴,和“我”没关系了,岂不业失坏了吗?受报的只是“我”这个概念,在概念上延续下去。无自性但仍有业果,无自性但仍有作用。  “我”是无始以来最珍贵的,屋子里只有两间房子,“我”不是存在于“一”这个房间,就是存在于“异”的房间,很怀疑地去找,现在在“一”这个房间中找不到,则这个“我”很重要,下个赌注,很害怕,到另一间屋子去找,怕失掉,一定要找到它。  “我”和五蕴是异,“我”就不会有五蕴之特点,生、住、异灭了。别人踢你一脚,也不是在踢你,必须知道。从经历上来讲,安立名言所依,跟身心无关,那么从何处安立“我”呢?否则不可能。。或者五蕴是有为法,“我”既和五蕴是异,那么是否除了五蕴以外还有有为法了,这是不合理,另一种说法是“我”是无为法,我即是涅磐,或虚空不会变,而称为“我”就很荒唐。或者五蕴身心拿走了,应见到我了,有自性、客观的。(名言有,只是安立。)  找过后,决定了不可得,名言中有自性有的我,都不显现,如虚空之瑜伽,内心决定“我”不可得,有自性之“我”决定不可得。决定的是境。  否定中有两种,即没有肯定的否定,即无遮,如佛弟子不饮酒;有肯定的否定,即非遮,如天授很胖,他白天不吃饭。  修空性中决定无遮,得了正见的标准,以前未修是产生了恐怖的感觉,以前修过的则产生非常欢喜。有自性之我不可得,名言有不是无遮。(略论,修定修观法要中有参考。)  人无我之七项观察:前四步和前面一样,先观所破,凡是有自性“我”的话,只有二种情况,否则即不存在,我和五蕴非一,我和五蕴非异。首先确定所破,认识无我的所破,确定由因得出无我。安立我非自性有(宗),是缘起故(因),无我之因推出无我(喻)。我是缘起的,我是非一非异,我非蕴之所依(基础),我非依蕴,我非拥蕴,我非蕴聚、蕴形。  龙树菩萨只讲五项。后二项是月称论师所讲。龙树所讲是来自经中的二十个执著。第一个执色是我,从有自性上讲,有自性则拥有色,色中有我,我中有色这四种,加上受想行识各有四种,合成为二十个。我和五蕴相异是外道的见解。主要是以前面二个下手,破一破异,天生不是这么执的,如果破了执著,能解脱了。不观察,从理论上道理上破。表面上看大师在破外道,是在辩论。一异问题是把各种分别结合起来。破这些,广修身心有受用,多一点有受用。  第三,我不是蕴之所依,对酸奶来说,碗不是所依,树林的雪不是狮子之所依。不然我和五蕴相异了,反复修内心决定。(我在蕴中,蕴在我中。)  第四,我非有自性的存在于五蕴中,或依于五蕴,如天寿住在帐子中,狮子住于林中,也是相异。  第五,我非拥有蕴,如人拥有身体,我有耳朵,我有桌子。或归于一体。  第六,我非五蕴聚合,五蕴聚是安立名言所依,与所安立法不是一样东西,五蕴聚不是有自性的,五蕴聚和各别五蕴非一非异。决定五蕴聚不是自性有。  第七,我是蕴形(色聚),《广论》二十二卷中详述,定中修虚空瑜伽(名言不显现),出定修如幻瑜伽(名言显现有自性,不是实有),好象是实在的,内心决定无自性的幻有,只是名字,有作用。我是名言安立,可以造业感果。  人无我中我所,把心转到我所也能破我所。  决定一个法之空性则决定一切法之空性。没有深浅之分,只是对象不同,修人无我,与修法无我一样的。  法无我破四生:〈1〉先认识所破,观身体能占有这么大空间,覆盖四肢,身体和躯体相融合,自立显现为实有。〈2〉正理推出无我。〈3〉确立对象(主语)正理成立。  着重讲第二点,法有自性的话,只能是自生、他生、共生和无因而生四种,《广论》中二十三卷。  自生(数论),《四谛经》五地菩萨趣入六地修十种平等,其中一种是无生,通过解释无生,其他很容易理解。佛护论师:自生即无义故。自生即获得自体,如有了体性要再生的话,即无意义了,因为因已经有了,果还有何意?(反)已经有的体性和再生不矛盾,生是显现义,体性未变。举苗为例。(驳)则苗会自己再再生,有无穷之过患。(反)因为还未显现,潜在之自体需要生如果显现的东西不需要生了。(驳)显现本来已经成立的话,不要再生了。显现再生的话变成无穷了,显现如果以前有的是不对,显现以前没有的观点是错的。已经生的必须要生的话,生的机会是没有的。(反)自性种子和苗不可分,有个转化的问题。种子灭坏,苗则产生,所以苗不是从苗生,体性是一,是两种状态,这样苗不会使种子坏灭。(驳)以前就有苗了,从苗生苗,苗之出现,不会使种子灭坏。种子和苗一个体性的观点也要驳斥。不会一个样,体性是一,在一切方面一样。(反)只是两种状态,种子状态失去,苗状态成立。(驳)种子自体和苗自体不一样。当种子状态之法消失后,有苗的状态法产生。所谓种子状态法和种子是一回事,除了种子状态外,没有其他种子了。苗的状态下,不能认识种子,同样不能认识苗,或在苗状态下,能认识种子状态。体性是一,不同特点,性质不同。(参考《入中论》)。  他生(胜论):同时破有“自性”之他生和他性,黑暗应火焰中生,一切果从“非因”生,因果是“自性”相异的话,变成没有关系的自他,果是从没有关系之他而生,则也可以从“非因”中生出来。因为“非因”和果相异,有“自性”就和有关系相矛盾。果和因如果是“自性”相异的话,则一因能生多果,或多因生一果。(反)不是一切物可以产生一个东西,只是某果之因(亲因)的同一相续。(驳)因为果和因是有自性相异的话,则果和因是有实质的,则相互没有关系,不能称为同一相续,如稻麦种对于各自生出来的东西没有差异,是自性相异,异性是名言上有。有自性之他生不存在,种子和苗不是异性,不是同时而有的。如果有自性的话,不会受到其他影响,但现在不是这样,是相互影响的。(有自性的他生和有自性的他性请参考《入中论》《广论》《略论释》)  共生:两种缺点都存在。  无因生:有的事看不出来是有原因的,故持戒无意义,见到的东西容易使人相信。佛弟子认为尖刺是从尖刺之种子而生,因为在某些地方产生,本身即依于条件,这些条件本身就是因。很微细之因,只有用佛之智慧观察,否则种田就无意义了,如果任何事产生任何事,法的产生是随意的话,芒果树不会生芒果了。  缘起性之苗非自性生,也是缘起有。宗:谓词“非自性生”,除去常边。因:缘起除常边。缘起破一切常执。佛超过一切大师。龙树赞偈:因缘所生法,不生亦不灭,四加行,熄灭诸戏论。(能所二相,自性有之戏论,现证空性时能所二相熄灭)。  《入中论》,《宗派论》讲述缘起之构成。  缘起有三个词:三层不同意思。(1)由因而生(有为法)。各派相同,果从因生,非中观派认为缘起反而是谛实有,而不是谛实空。(2)有为法和无为法依止支分而得到他们的空性,应成派用此法证明谛实空。如一幢屋子(总体)有十间房间(支分)光有房间(支分)而无屋子(总体),连房间(支分)也不会存在。(3)一切法依于能安立之心而安立的。(最细的)。没有心来安立法之有,他们这些法不能出现了。常人认为一切法是客观的,从客观那边反映过来,而不是由显现,由心之安立在境上面去。第一,第二应成派也接受了。月称论师认为缘起之事是依因缘而起的,这里因缘不光指亲因(阳光、种子、烦恼),还指了支分与能安立境有之心。起不光有生义,还有有义,及成就义。  《中论》讲到:做者依于所做之事,所做之事依于做者而有,除此以外,不能看到安立之心。很鲜明指出不是两个东西产生另外一个,由心安立而得到体性。  缘起性的一切法非自性有,因缘起故,依他安立故。由确定因能除断边,缘起断一切边执,一切法无自性获得能避免一切常边,能知道一切法依他而有,不是自性而有的,一切法无自性之证悟,能确定缘起除断边,能确定因除常边。宗因二者如何?越深入,就越来越细。缘起是正理之王。  月称在《入中论》中讲到缘起,非是无因生,或大自在天生,或从共生,是从缘而生。  世界上或事实上不是由七个方式(七项观察)而有,不分析的话,是以它的支分而成立的。  (金刚屑因,参考《藏传因明学》)  一般人认为缘起和空性是对立的,空性时缘起不顺,缘起时空性不顺。中观师破出自性有,与一般人观念相违背的,他了知凡是自性有的,就不会缘起了。(三主要道中讲)。  对缘起很熟悉的话,能引申对空性的认识。因果之教法到处都讲,将来生中碰到因果,就又能转化到空性上来,不断不断地进步。  缘空性修止观双运入于加行道,先得空性见,先缘其他境修定,《广论》推荐观像,修止之条件,反复止观双运,平衡。  不加造作的菩提心,任运而起,程度和座上修一样,则进入资粮道。止观双运&&&& 暖位&&&& 顶位&&&& 忍位&&&& 世第一。修菩提心是多劫教授中心。断所知障要很大的福德资粮,对于声闻乘讲声闻乘法是成佛之方便。先发菩提心,得止后修空性。  暖位是指无分别智不久将要生起,如火将生前之暖。前兆生起,有分别之空性生起,有分别是指心里之影像总义,空性见不到,是心中之影像,非常清楚之情况。顶位善得止,如同棉花球,根不断。忍位不堕恶趣,世第一即马上见道了。在暖顶两个阶段,能与所都显现,定中都能决定,显现境中所破自性有之空。修中能见到境是空,我是有境(主观),空性是自己的空,仍有自己的主客观之空,不同于止观双运前之征兆。忍位不能决定空性之显现(客观),有个空性影像显现。世第一只是主观方面不能决定。现证空性时,心境两方面均消失,如清水注入清水,不可言说。章嘉国师赞叹宗喀巴大师能够用眼睛来看得见空性。没有中介影像(分别)世俗、名言,自性有都不显现,一切分别执著都断了,见惑全断了。修惑中认为有自性的烦恼是最利害的。五停心只能断现行,不能断根。初地有百种功德。  烦恼障是人法之实执或其他烦恼或种子,最主要的是无明实执。没有断烦恼障,决不可能断所知障。所知障是显现自性之实执,烦恼障是肯定有实执自性。  二谛是一体的,无分别缘空性,一个心不能同时缘两个东西,同时缘二谛的是佛。如所有智,尽所有智。菩萨发心断所知障,断实执,人法二执都要修,菩萨修断二障是用无量正理来修的,将来断所知障也要用很多正理。烦恼障到八地断尽了。声闻乘只是用少量正理来修。关于八十八使,应成派认为是一齐断的,在初地,每一个都有无间道,都有解脱道。关于修惑,二地是断下下品,三地是断中下品,四地是上下品,五地是下中品(后面不详)。声闻是四果四向。声闻要入菩萨乘要从头做起花一大劫,积聚福德资粮。  应成派,八地菩萨可以对治自性之显现,执着未断,习气根本断不了。  所知执分四个:三清净地,没有根本烦恼,所知障也有上、中、下三品。八地断上品,九地断中品,十地前一部分断粗的下品,十地后一部分断细的下品,有情生中最后身,得解脱(身)道。最后之无间道要经过密宗。显密所说的佛果是一样的,显教只把行者带到十地,无上瑜伽才能成佛。  法身自性身,法身自法身。佛的如所有智,尽所有智没有区别。报身——受用身——恒常。化身——有情不同因缘而显现。  附(1)暖、顶位能所决定还是有的。忍位所取决定慢慢退失,存在着我在修空性。世第一位能取(我)慢慢退失。(2)无为法依于支分,总空性依于个别空性。(3)加持也要有因缘,是过去的善根未引发,修善法则功德增长,力量大,得到现报,加持使善法因缘早日成佛。(4)往生之正因积聚很大的福德资粮,观想佛刹土胜境,作意,发愿,现在汉地的标准很难说,要发大菩提心。(5)宗派不是作者讲出来了,是佛所说,反复了解空性才能解脱。不知宗派的人只知此生之快乐,不学系统观察。被宗派影响的人,建立基、道、果三者,从自己观点出来。宗派即是通过经典通过逻辑建立起来之观点而不是由他所转,建立起来之结论。成立之结论,不会轻易舍弃。(6)发自内心皈依三宝,是内道,反之为外道。佛教说法总是对众生有益的,其他外道的说法多少总是对众生有所损害,外道之舍命是主动的,内道之舍命也要条件,或是被动的,否则妨碍解脱,顺世外道是持常见外道的反面。认识佛教道理要阐明清楚,学外道为了坚定自己的信念和度化有缘众生。确定四法印决定是不是佛教,一切有漏是苦。(7)有部是不许自证分,和随教行之经部分不出的。(8)自证分粗讲即是心识既能了别外境又能了别自身。(9)有部有十八种,还有不同的分法,定义是指总的不同见解。释名指名字上的解释。(10)有境也被境所缘,可以归入境。每个名都有境,故称为有境(对象)(11)有部指蕴聚是我,用心识来分量与非量,不许自证分故不许自证现量,认识的角度来分量与非量。根是了别境是直接,没有一层隔阂,不带境之相。光是眼根,眼识所依,也能见色,心识自己能见,墙后的东西也应能看见。有障碍则不能见,眼识依靠眼根,被其他色阻挡。不带相,看什么是什么,眼根也能见者,其他宗派,只有眼识才能见者。其他宗派认为心所是心王之支分,现量有定义即新证不虚妄。非量定义是邪知、疑、已觉智等。  吉祥圆满  .
发表评论: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产业政策争论现实意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