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猎文明和游牧渔猎部族国家文明,哪一个更先进

&农耕文明、游牧文明和海洋文明之比较
&&农耕文明、游牧文明和海洋文明之比较
有幸参加了这次“国培计划”学习,有幸听取了广东省深圳市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马咏秋老师《文明地冲撞与交融》(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23课)一课的教学案例展示,有幸聆听了夏辉辉老师的精彩点评。通过学习,我对人类历史上的农耕文明、游牧文明和海洋文明有一点个人粗浅认识,在这里说出来,请专家、学者和各位同仁给予批评指正。
&&&&农耕文明的特点:表现在思想上是依赖性和顺从性;表现在性格上是温和性和封闭性;表现在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上是稳定性、传承性和保守性。中国古代文明就是典型的农耕文明。农耕文明的主要资源是土地,依赖土地生息繁衍,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围绕土地制造工具,进行劳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农业劳作的收获很大程度有依靠老天,因而表现出来的又是顺从。“天大为天”,在中国古代人民的思想中,“天”是至高无上的,“天”主宰着人间的一切。统治阶级为了更好地统治劳动大众,也打着上天的旗号,把皇帝称之为“天子”,意思就是上天的儿子。从而顺理成章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统治者。“天子”代表上天统治人间,他金口玉言,可以为所欲为,百姓只能顺从他的意愿,不可违背。统治者以此来愚昧麻痹大众。中国古代农民起义,再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为了推翻统治阶级,也是打着上天的旗号进行的。因而中国古代人的国民性在性格上就表现得温和、谦让。“温良谦恭让”就是中国儒家思想所要努力推行的“仁人君子”的标准。
同时,中国国民是十分善良的,但又是很残暴的。这是因为个性的极度压抑,到了一定的时候就会表现出极度得暴躁。从而造成国民性的两个极端。中国古代的屡次农民起义就表现出这种国民特性。每次农民起义,其目的就是推翻前朝的一切,杀光、烧光,推翻一切,全盘否定。但是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建设一个怎样的国家,怎样的社会?他们又是一头的雾水。往往胜利的果实又被贵族阶级、军阀、财团等,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的集团所利用。而统治阶级,即使在看到制度的不合理,阻碍着社会发展,统治到了无法维持的时候,他们也只是进行一些枝枝叶叶维护和改革,并不会触及到封建制度的本身。制度、法制、社会习俗等又继承以前的老一套。中国的封建制度能得到两千多年延续也充分的说明了这一点。这就是中华民族表现出来的保守性和传承性。
游牧文明的特点:表现在思想上是开放性,表现在生活方式上是流动性,表现在性格特征上是粗犷性和掠夺性。中国古代北方的游牧民族就是游牧文明的典型代表。游牧文明的特点是逐水草而居,依水草而放牧,哪儿有水草那儿就是家,有了水草,就有了牛羊,有了牛羊,就有了幸福的生活。这也就决定了他们生活方式的流动性。水草是受老天决定的,加之野外的野兽侵袭,造成了游牧的不稳定,收入的不稳定,他们就要征服其他民族,以便夺得水源和草地,以来维持自己的生活。为了是自己的生活过的更好一些,他们就会去掠夺他人的财产。历史上,北方的游牧民族每次南下,就是一次丰盛的收获。对南方的汉族的掠夺,就成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幸福,成了汉民族的梦魇。游牧民族在宽阔的草原上自由的驰骋,眼界就会开阔,思想上也就显得开放。他们的思想就像辽阔草原上骏马,自由的驰骋。性格上也就显得粗犷、勇猛和彪悍。
海洋文明的特点:表现在思想上是高度的开放性,表现在性格特征上是征服性和冒险性,表现在生活方式上是流浪性和飘荡性。古希腊是海洋文明的典型代表。对外殖民掠夺、殖民统治、在陆地上建立城邦统治,进行民主统治。海洋文明首先是建立在海洋文化的基础上。他们生活在海洋上,以海为生,从事打渔捕捞、经济贸易活动。他们面对的是变幻莫测的大海,想要生存就得团结一致,就要有明确的分工与合作,就要有船长、水手。在工作中就要听从他人的建议,已达到目的地,达到利益的最大化。在利益的分配中就要讲究平等合理。因此,在他们内部就会讲求民主自由。在广袤的大海面前,他们会放眼四顾,胸怀大海。在大海面前,每个人的力量显得是那样的渺小和无能为力。今天,你是腰缠万贯,但到明天,你也许就葬身鱼腹。从而养成海洋文明的人们豪爽、放荡不羁、率性而为的天性。“今朝有酒今朝醉”顺从人的本性是他们的追求。海洋文明的人们以海洋鱼类为食,他们的大脑发育就会优先于农耕文明的人们;他们从事经济贸易活动,他们就善于察颜观色,长于辞令,善于交际;他们扬帆远航,视野开阔,他们就会胸怀宽阔,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精神。对外民族他们就会进行征服,奴役他人,逼迫外民族为他们服务。对于外民族的财富他们会疯狂的掠夺,显现出他们野蛮的秉性。
以上仅是我个人对农耕文明、游牧文明和海洋文明的一点认识和理解。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游牧文明比农耕文明更先进?
驯化动物需要长期的实验和技术积累,需要社会具有生产剩余的粮草的能力,因此离开定居的生活条件是不可能的。初级的农业是驯化动物的先决条件。游牧乃是适应当地生态环境更有效生存和生产的方式。这就是游牧民族崛起的原因。
狄宇宙的书之所以引起人们的兴奋,也许就是从这里开始。在当今全球化的自由经济时代,人们都知道交通之便利、信息与技术传播之充分,乃是发达社会的基础。用这种观念看待历史,人们也往往得出海洋文明优于内陆文明的结论。比如古代希腊、罗马的文明是建筑在地中海经济圈的基础上。中世纪晚期欧洲的崛起,也是威尼斯等以海洋贸易立国的城市国家来打头阵。英国工业革命的展开,大背景则是欧洲经济的重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最后殖民主义的扩张和西方对世界的主宰,无不建立在对海洋的征服和控制上。中国近代的落后,也被许多人归结为面对海洋裹足不前的结果。无疑,海洋运输、旅行比陆路便利得多,有助于贸易的发展和技术的传播,也带来了文化的互动。直到今天,世界的经济核心基本还集中在沿海地带,内陆总给人以封闭落后的印象。
可惜,人们经常会忘记:在古代,游牧民族的马,和航海民族的船一样,都给人类的交通带来极大的便利,加速了贸易和技术的传播。特别是古代中国世界的海洋基本是文明的边界,而非对外交通的高速公路。在这种情况下,草原的游牧民族,在与其他民族沟通时比起农耕的中原地带就有明显的优势。马比人走得远、跑得快、负载的东西多。游牧文明比起农耕文明来,覆盖的领域大,接触的文化多,技术传播也可能快一些。
狄宇宙综述了迄今为止关于游牧民族的研究来阐述这一问题。十九世纪的学者追随达尔文的学说,把人类社会按狩猎、游牧、农耕来分为三种不同水平的文明阶段。这也符合中国传统上农耕优于游牧的共识。不过,到十九世纪末,学者就对这种简单的模式提出质疑。比如S.I. Vejnshtein就提出,驯化动物需要长期的实验和技术积累,需要社会具有生产剩余的粮草的能力,因此离开定居的生活条件是不可能的。更为可能的假设是,初级的农业是驯化动物的先决条件。二十世纪中期,欧文·拉铁摩尔(Owen Lattimore)延续这一思路,强调绿洲的农耕经济对中亚草原游牧民族形成的决定性作用。他提出这样的假设:绿洲的生态条件对农业和牧业同样优惠。在草原上抓获的大型动物,可以送到绿洲中饲养驯化,然后再返回草原。人们由此发现游牧乃是适应当地生态环境更有效生存和生产的方式。这就是游牧民族崛起的原因。
考古发现虽然没有证实拉铁摩尔的假设,但揭示出绿洲对于农耕畜牧混合经济的出现的决定性作用。至少在公元前一千年左右,欧亚大草原上农耕和游牧之间的明确界限仍然是含混不清的。哈赞罗夫(Khazanov)则把草原游牧社会的发展分为四阶段:第一,定居的动物饲养;第二,半定居的放牧;第三,远距离放牧;第四,半游牧或游牧。T. David又进一步补充:第一阶段出现了早期的养马业。骑马最早出现在第二阶段,时间在公元三千多年以前。第三阶段是公元两千多年前,马车已经出现了。骑马此时也有。但有多普及则很难判断。第四阶段从公元前一千年开始,骑马已经发展到成熟的形态。总之,草原民族的发展与十九世纪达尔文主义者的理解几乎相反:他们不是从游牧“进化”到农耕,而更象是从农耕“进化”到游牧。
骑马技术的发展,对从农牧社会转向为游牧社会具有关键性的意义。骑马可以使很少的几个人控制极大的牧群,大大提高了生产力。骑马也急剧地扩大了人类生活的空间,使更广泛的文化交流和技术传播成为可能。其中最引入注目的技术,就是金属器具。从公元前两千年开始,在以当今河南地区为中心的商文化之外,位于由今日的内蒙古、辽宁、和陕西、山西、河北的北部地区组成的北方地区,存在着一个广阔的文化交流带,成为中原的青铜文化和中亚、南西伯利亚的青铜文化之间的桥梁。其中西北的齐家文化、中北部的朱开沟文化、东北的夏家店文化,早在商代以前就构成了一个青铜文化网络。乃至一些学者假设,青铜冶炼在西北地区的发展要早于中原。另外,商代文化的范围是能够比较清楚地界定的,但北方青铜带则缺乏明显的边界,更像是各种不同的民族共同分享特定的冶炼技术。此时这些社会虽然仍然是农牧社会,但游牧社会的雏形已经浮现。这些北部青铜中心虽然没有像商文化那样融合为一个整体,但彼此交流非常充分,大致也体现了游牧因素活化了技术传播的可能性。
北方的冶铁技术,似乎也比中原要早不少。在今日的新疆地区的察吾乎沟遗址,根据碳十四技术的断代确定为公元前十到七世纪。其中除了金器和青铜外,已经出现了铁器。动物(特别是马匹)的遗骨和农业器具的缺乏也揭示了游牧社会的特征。而在帕米尔和乌鲁木齐等地的考古发现同样揭示了这一地带铁器的分布。当然,西北绝非唯一的铁器带。一般中亚的铁器时代被界定在公元前一千年。同样的时段对蒙古、南西伯利亚等地区也基本适用。在黑龙江和俄罗斯远东沿海地带,公元前九世纪就出现了丰富的铁器。东北的夏家店文化上层,明显受来自北方的冶炼技术的影响,但直到战国时代辽宁地区的夏家店文化遗址中,所发现的金属器具还全是青铜。在中原地带,铁器也是到了战国才广泛出现。虽然考古发现还不能证实冶铁技术的传播路线,但冶铁技术南下目前似乎是最有说服力的假设。总之,在这一漫长的历史阶段中,游牧半游牧社会逐渐诞生,并在中国东北、南西伯利亚、泛贝加尔、蒙古、新疆等广大地区形成了多种族的共同金属文化带。
狄宇宙的这番综述,打破了游牧一定就落后于农耕的成见。接下来他要突破的,则是万里长城的神话。这实际上也有助于解释“华夏民族”与北方民族早期的冲突以及匈奴的形成。众所周知,现在的长城实际上是明长城。在战国时代,燕、赵、秦等国都已经开始修筑长城,有的是防范北方的,有的则是彼此防范。后来秦始皇统一了中国,派蒙恬北征匈奴,并把过去各国修建的长城连接起来,作为对北方的防范。按传统之定说,长城实际上是南部华夏农耕社会抵御北方游牧民族掠夺的防线,也是两个社会、文化、生态的分野。狄宇宙则一针见血地指出,长城不仅仅是防御的工事,而且是进攻的设施。长城在早期反映了华夏民族对北方民族的进攻,而非防守。考古发现不断表明,长城的位置,并非在农耕与游牧区的分界线上,而是深入到了游牧区内。长城内侧的大量遗址并非农业社会遗址,而带有强烈的游牧文化色彩。这一点,在文献上也可以印证。华夏民族和北方民族一直冲突不断,互有胜负。西周虽然是为申侯勾结犬戎所灭,春秋时代戎狄也不断使中原诸国告危,但到了战国时代,中原在对戎狄的战争中明显占了上风。比如,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就灭了属于白狄的中山国,并屡屡举并北进,攻击林胡等北方民族,大量运用胡人充实自己的力量。秦国也不断向戎狄之地扩张。更不用说秦灭六国之后蒙恬的大举北攻了。
因为史料缺乏,我们不太能了解北方民族为什么在与中原的竞争中处于下风。不过,拿文献和考古发现互证,多少能找出些线索。狄宇宙指出,此时的北方民族,还没有发展成后来匈奴那种高级阶段的游牧社会,多处于半耕半牧甚至农耕的阶段。骑兵虽然已经发展,但远不像后来那样令人生畏。更重要的是,这些北方民族仍处于分裂状态,内争不断,非常不稳定,经常被已经具有比较完整的国家形态的中原势力所操纵利用。
(本文来源:网易博客
比盗金佛还要更离奇的,是下蒙汗药。湖南人邹永成的从日本回来,提供情报说他的婶子有很多值钱的首饰。这群为了伟大事
长期以来,袁世凯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一事,几乎众口一词,说是孙中山“让位”给袁世凯的。认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
据中国情报,日晨,美军16架P-38式战斗机击中山本五十六座机。
朱元璋当了皇帝便大杀功臣,惟独有个信国公汤和活了下来,其原因何在?
纳博科夫是典型的20世纪文学大师。但大师们及其文学会被新时代唾弃么?
更多相关搜索:
跟贴读取中...
网易通行证:
跟贴昵称修改后,论坛昵称也会变哦
复制成功,按CTRL+V发送给好友、论坛或博客。 浏览器限制,请复制链接和标题给好友、论坛或博客。
评论299217条
评论218549条
评论196897条
评论163656条
评论158293条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Copyright @
满分5 满分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农耕民族明明比渔猎和游牧民族文化上更先进,但是为什么给人的感觉却更土?
6回复 336浏览
而渔猎民族和游牧民族给人一种神秘、时尚、很酷的感觉
我最喜欢的赛事是欧洲冠军杯和欧洲联赛
给亚当夏娃穿上衣服 不神秘 也不酷了
电影看多了吧,只有你这么觉得。你以为渔猎是一个古铜色皮肤的长发帅哥,穿一身兽皮手拿鱼叉,帅的一逼?事实上就是一条小破船,一张烂网子,一个晒的却黑的老汉。游牧同理。
当你找不到我时,记住,我不是在小黑屋,就是在去小黑屋的路上=。=
农耕是素的其他是肉的
破茧却未成蝶
引用2楼 @ 发表的:电影看多了吧,只有你这么觉得。你以为渔猎是一个古铜色皮肤的长发帅哥,穿一身兽皮手拿鱼叉,帅的一逼?事实上就是一条小破船,一张烂网子,一个晒的却黑的老汉。游牧同理。但是还是觉得很酷,我指的是给人的感觉
我最喜欢的赛事是欧洲冠军杯和欧洲联赛
面朝黄土背朝天捕鱼
骑个马比种地逼格高啊
引用4楼 @ 发表的:但是还是觉得很酷,我指的是给人的感觉所以我说你没见过现实里的渔猎到底长什么样,都是从小说和电影里得来的印象。
当你找不到我时,记住,我不是在小黑屋,就是在去小黑屋的路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请
& 允许多选
35人参加识货团购299.00元35人参加识货团购99.00元107人参加识货团购99.00元135人参加识货团购348.00元84人参加识货团购329.00元36人参加识货团购269.00元222人参加识货团购349.00元45人参加识货团购899.00元150人参加识货团购212.00元41人参加识货团购329.00元47人参加识货团购569.00元115人参加识货团购549.00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游牧文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