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除胆囊有什么影响:轻大,大小约7.9×4.4cm,底部可见大小2.9×4.0cm实性低回声,形态不规则边界欠清

胆囊大小形态正常,囊壁稍毛糙,囊内见多个稍强回声,后方无声影,最大者...
胆囊大小形态正常,囊壁稍毛糙,囊内见多个...
胆囊大小形态正常,囊壁稍毛糙,囊内见多个稍强回声,后方无声影,最大者约8x5mm,不随体位改变而移动,
共2条医生回复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职称:医师
专长:内科常见疾病
&&已帮助用户:121419
病情分析:你好,这种情况就不属于是胆囊结石了,不能随体位改变移动,更提示是胆囊息肉病。不排除癌变可能。意见建议:息肉最大直径达8mm,已经属于进行手术的指征,建议你考虑进行胆囊摘除术治疗。
问我的体检报告:胆囊大小正常,壁稍毛糙,囊壁腔内见一...
职称:医生会员
专长:妇产,心内,肿瘤
&&已帮助用户:1601
病情分析: 你好,你的B超提示就是有胆囊息肉的情况,肝脏没有出现病理改变,所以现在你已经出现了明显的胆汁分泌不足的情况,所以建议你现在还年轻可以采取手术早期治疗,解除甘油三脂的增长意见建议:你的B超提示就是有胆囊息肉的情况,肝脏没有出现病理改变,所以现在你已经出现了明显的胆汁分泌不足的情况,所以建议你现在还年轻可以采取手术早期治疗,解除甘油三脂的增长
问胆囊形态大小正常,囊壁毛糙,囊内壁见数颗大小不等的...
职称:护士
专长:胆石症,胆管结石,胆囊结石,输尿管结石
&&已帮助用户:11379
病情分析: 您好!多发性胆囊息肉的癌变可能性是比较低的,单发性的胆囊息肉癌变的癌变的可能性极大。目前您不必要手术,手术摘除胆囊的话反而使身体少了一个功能性器官。意见建议:建议您定期复查,如果有发生病变的可能性应当及时进行手术治疗。希望我的建议对您有所帮助,祝您健康!
问胆囊大小正常,壁毛糙呈双层,囊壁腔内见数个稍强回声,大者约4x3mm,后无声影,不随体位改变而移动
职称:医师
专长:内痔、外痔、混合痔、肛裂、肛周脓肿、肛瘘、肛乳头肥大、结肠炎、直肠炎等肛肠疾病。
&&已帮助用户:72340
问题分析:不正常的,考虑是胆囊息肉,在临床上是个常见的疾病,多表现为右上腹的疼痛,胀痛不适,重者会出现发热,寒战等表现。意见建议:建议您到医院定期检查,如果较重的话,建议您手术治疗,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考虑腔镜治疗。
问多发性胆囊息肉,怎么治疗
职称:医师
专长:外科,尤其擅长神经外科等疾病
&&已帮助用户:124111
病情分析: 你好,胆囊息肉病手术是彻底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并非所有胆囊息都需手术治疗。因其病变类型不同,大小不一,疾病转归亦不尽相同,因此其手术适应症各家掌握也不一致。一般息肉超过1厘米才考虑手术
问胆囊内探及一个稍强回声团附着于囊壁,大小0.4*0.2厘米,无声影,改变体位不活动,胆汁透声好
职称:医师
专长:中医科,体寒等疾病
&&已帮助用户:1215
病情分析:你好!根据你的超声结果提示,你患了胆囊息肉和胆囊结石,胆囊息肉和结石都很小,如果没有什么症状的话,可以不用理会它的,定期复查就可以了。意见建议:建议不吃或少吃高糖、高胆固醇、高脂肪饮食,多食富含高蛋白的食物、蔬菜及新鲜水果,多锻炼,多饮水,定期去医院复查,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你。
问胆囊尚正常稍毛可见稍强回声,后方无声影,改变体位不...
职称:医师
专长:高血压,心血管
&&已帮助用户:23471
病情分析: 你好 上述情况考虑是有胆囊息肉的原因导致的 建议做肝功能等检查的意见建议:胆囊息肉药物是可以选择 消炎利胆片等药物治疗的
药物无效是可以选择 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治疗的
关注此问题的人还看了
大家都在搜:
医生在线 - 免费健康咨询
随着亚健康人群的增加,各种莫名的病症都找上了门,严重时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随着社会的进展,这种良性的作息
现代社会发展节奏快,生存压力大,人的心理压力也很大,但很多
体位相关标签
免费向百万名医生提问
填写症状 描述信息,如:小孩头不发烧,手脚冰凉,是怎么回事?
无需注册,10分钟内回答
百度联盟推广
百度联盟推广
搜狗联盟推广
专家在线免费咨询
评价成功!→ 胆囊腺肌症,慢性胆囊炎
胆囊腺肌症,慢性胆囊炎
健康咨询描述:
做了几次B超,第一次描述(日):超声造影提示:①胆囊壁弥漫性增厚,壁内侧高增强,外侧低增强:考虑为胆囊腺肌症可能,不除外合并其他病变②肝、胰、声像图未见明显异常。CT影像表现():胆囊明显增大,大小约6.8cm×5.3cm×10.0cm,局部囊壁不均匀增厚,局部壁最厚约2.9cm,囊壁周围低密度影环绕,平扫CT值约44HU,增强扫描囊壁较明显强化,周围低密度灶未见明确强化,周围脂肪间隙欠清。CT影像意见:①胆囊及周围感染性疾病可能性大,建议结合临床治疗后复查以除外肿瘤占位。②肝稍大。第二次B超:()检查所见:①第一肝门处见一混合性回声团,大小为4.9×4.8㎝,与胆囊分界欠清晰,形态规则,团块规则,团块中央见液性暗区,大小为1.4×1.4㎝周围见低声回声包绕,低回声内可见少许带状液性暗区,CDFI显示:团块实性部分内可探及条状彩色血流信号。②胆囊缩小,大小为3.5×1.2㎝,囊壁毛糙,增厚,厚约0.5㎝,囊腔内未见明显异常回声。超声诊断:①第一肝门处混合性回声团,建议进一步检查。②胆囊缩小,囊壁毛糙、增厚;胆总管上段增宽希望医生的建议!谢谢!
其他类似问题
医生回复区
擅长: 胃炎,肠炎,消化溃疡,心律不齐,冠心病,高血压,心
帮助网友:2712称赞:40
&&&&&&病情分析:&&&&&&胆囊炎的治疗分为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两种&&&&&&指导意见:&&&&&&建议到医院普外进一步检查,可以考虑手术治疗
疾病百科| 胆囊炎
挂号科室:肝胆外科
温馨提示:饮食上应注意清淡,多以菜粥、面条汤等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为佳。
胆囊炎是细菌性感染或化学性刺激(胆汁成分改变)引起的胆囊炎性病变,为胆囊的常见病。在腹部外科中其发病率仅次于阑尾炎,本病多见于35~55岁的中年人,女性发病较男性为多,尤多见于肥胖且多次妊娠的妇女。...
好发人群:肥胖且多次妊娠的妇女以及嗜食油腻的人群
常见症状:右上腹痛 、腹肌紧张、 发热伴有腹痛、腹
是否医保:医保疾病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手术治疗
参考价格:56.6
参考价格:6.3
参考价格:12
您可能关注的问题
用药指导/吃什么药好
清热利胆,解痉止痛。用于急、慢性胆囊炎,胆管炎,...
参考价格:¥12.4
清热利胆,解痉止痛。用于急、慢性胆囊炎,胆管炎,...
参考价格:¥6.3
下载APP,免费快速问医生主题:CM | 医源世界
≡ 收起全部文章
【关键词】& 纤维性肿瘤;肺内;孤立性
  1病历摘要
  患者,男,47岁。临床无阳性症状及体征,体检X线胸片:右肺下叶可见一类圆形肿块影,大小约7.5cm&6.4cm,密度均匀,边缘光滑(图1)。图1右肺下叶可见一类圆形肿块影,密度均匀,边缘光滑SCT示:右肺下叶见团块状软组织密度影,大小约为7.4cm&7.1cm,边界清楚,密度不均匀,平扫实性部分CT值约为29HU,增强后有所强化,动脉期CT值约为40 HU,静脉期约为51 HU,余肺未见异常实变影,双肺门不大。纵隔无偏移,心影及大血管形态正常,纵隔内未见肿块及肿大淋巴结。无胸腔积液及胸膜肥厚(图2)。 图2肿块边界清楚,密度不均匀,增强略有强化术中所见:右侧胸腔无积液,病灶位于右肺肺门1.5cm处,质中偏韧,大约7.0cm&7.0cm&5.5cm、呈椭圆形,无侵犯右上、中叶支气管、右肺动脉主干、主动脉、心包、右隔神经。肺门旁见3枚肿大淋巴结,色黑、质地软,直径在0.7~1.0cm之间;第8组淋巴结2枚,色黑,质软,直径分别0.3cm及0.5第9组肿大融合淋巴结,大小约1.7cm&1.5cm&0.5cm,色黑,质软。镜下示:肺组织中见梭形瘤细胞呈束状或编织状排列,部分胶原化,部分玻璃样变性,瘤细胞胞浆嗜酸,核呈杆状或类圆形,核分裂相少见,其中见一囊腔,腔内组织变性坏死伴炎细胞浸润,间质水肿伴灶性出血及炎细胞浸润;瘤组织周围肺组织中见肺泡扩张,部分融合,间质血管广泛扩张充血;支气管切缘中见分化好的软骨组织、支气管黏膜及腺体,未见瘤组织累及;自检肺门及另送第8、9组淋巴结结构类似,窦索结构正常,淋巴滤泡数目增多,间质小血管扩张充血(图3A)。免疫组化结果:Vim(+)、CD34(+)、CK(-)、S-100(-)、SMA(-)、Des(-)、CD117(-)、CD68散在(+)(图3B)。病理诊断:肺内孤立性纤维性肿瘤伴灶性变性坏死(肺门及第8、9组淋巴结)淋巴结反应性增生。2讨论孤立性纤维性肿瘤 1931 年由 Klemperer 和Robin首次提出,早期的报道多为发生于胸膜,随后报道表明SFT可以发生于全身多个部位,目前认为肿瘤具有纤维母/肌纤维母细胞性分化特征,可发生于全身各个部位,SFT属于间质源性肿瘤。好发于成人,以中老年为多,女性略多见。因发病部位不同,其临床症状差异很大,早期常表现为毫无临床症状的缓慢增大的肿块。大小差异较大。表面光滑,境界清楚,无粘连。本病例中,肿瘤发生于肺内,无相应的临床症状,为体检胸片偶然发现。化验检查及肿瘤标记物均正常。SFT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点:(1)CT表现为孤立性、边缘光滑、类圆形软组织密度肿块,浅分叶,文献报道肿块直径1~39cm, 本例直径约7cm,(2)肿瘤大部分表面有包膜,本例无包膜。(3)肿块生长缓慢,良性者坏死少见,恶性SFT不规则低密度坏死区相对多见,坏死区面积一般很小。(4)SFT强化无特征性,本病例肿瘤有轻度强化。有学者认为SFT不同强化形式与其肿瘤血管、瘤内细胞密集度和致密胶原的分布密切相关。诊断及鉴别诊断:笔者认为肿瘤的定性较难,主要依赖于病理。肺内孤立性纤维瘤需与肺癌、肺内良性肿瘤鉴别。SFT的治疗应以手术切除为主。(本文图3见封三)
日期:日 - 来自[]栏目
【关键词】& 畸胎瘤;胎儿;骶尾部
  1 病历摘要
  孕妇,30岁,孕26周。孕妇系孕2产0+1,第一次妊娠为人工流产,否认胎儿畸形及遗传病家族史等。此次妊娠孕2+月行B超检查诊断为&宫内早孕&,定期产检,无异常发现,孕期否认药物、毒物及射线接触史。1+天前来院常规妊娠检查,行B超检查发现胚胎死亡,要求引产入院。B超检查示胎儿双顶径约 5.4cm,股骨长4.0cm,羊水深度10.0cm,羊水指数25cm,未见胎心、胎动,胎儿全身皮肤水肿,胎儿骶尾与下腹区域见大小10.0cm&10.0cm团块,回声杂乱,以高回声为主夹杂低回声和无回声,边界清楚,底尾部处见2.0cm&1.0cm无回声暗区,与团块关系密切(见图1)。超声提示:宫内死胎;胎儿水肿变性;羊水过多;胎儿底尾部区域占位:考虑胎儿骶尾部畸胎瘤。行相关检查后行羊膜腔穿刺利凡诺引产术,于第2天自发宫缩,经阴道顺利娩出一死女婴,浸软,全身水肿,骶尾部见一10.0cm&10.0cm&8cm囊实性肿瘤,有囊壁,肿块内见脂肪、软骨及毛发样组织等(见图2)。病理检查:取死婴骶尾部肿瘤行HE染色查见原始神经上皮组织、软骨组织、腺体组织等(见图3),报告为胎儿骶尾部未成熟畸胎瘤。
  2 讨论
  胎儿骶尾部畸胎瘤是较常见的胎儿先天性肿瘤之一,发生率为1/400。组织学上绝大部分为良性(约占80%),恶性者仅占12%。由于骶尾部畸胎瘤组织成分复杂,回声也复杂多样,可表现为实性、囊实混合性以及以囊性为主的肿块图像。以囊性为主的畸胎瘤超声不易漏诊,由胎儿骶尾部突出以囊性包块,有较光滑的囊壁,单纯性的囊性畸胎瘤应特别注意与尾椎部的脊膜膨出相鉴别,后者胎儿脊柱排列不整齐,脊膜膨出处有骨质缺损。以实性为主的畸胎瘤,且体积较小者易漏诊,团块内以实性为主回声,回声紊乱多样化,彩色多普勒血流显示团块血流丰富。应特别注意与胎儿内脏膨出相鉴别,后者腹壁真性缺损,是鉴别两病的主要方法。由于肿瘤血供丰富,生长迅速,肿瘤内出血,动静脉瘘形成可导致高心输出量心衰,可出现胎儿水肿、羊水过多,是本例胎儿死亡的主要原因。本例为以实性为主的混合型畸胎瘤,恶性程度高、预后差,较少见。孕妇大多无自觉症状,胎儿骶尾部畸胎瘤通常在常规产前超声检查中偶然发现,因此产前超声是产前诊断中的一个必要的组成部分。(本文图片见封三)
日期:日 - 来自[]栏目
【关键词】& 木村病;超声检查;文献
  1 病例介绍
  患者,男,68岁。主诉:2年前无意中发现左腮腺有一肿物,初始约桃核大小,轻微疼痛,表面皮肤痒,偶有疱疹形成。肿物生长速度缓慢,曾于当地医院做B超检查,示腮腺区周围多发肿大淋巴结,口服消炎药后疼痛缓解,肿物未有明显变化。近来2个月肿物生长速度加快。查体: 患者颜面部不甚对称,左侧腮腺区触及大小约3cm&3cm肿物,轻微触压痛,质地较硬,活动度好,与周围组织及皮肤无粘连,边界清楚,皮温不高,皮肤不红,无波动感及凹陷性水肿,无面瘫症状。双侧颞下颌关节无压痛,张口度正常,咬合关系无紊乱,舌体活动自如,大小形态正常。对侧腮腺及双侧颌下腺未见异常。双侧颏下、颌下、颈部未触及明显肿大淋巴结。全血检验结果发现噬酸细胞百分率9.3%(正常参考值0.5%~5%),其他指标均在正常范围。超声检查见:双侧腮腺组织大小形态尚可,左侧腮腺腺体内示有范围约3.7 cm&3.6 cm&1.4cm的片状低回声区(见图1),彩色多普勒:局部血流信号增多紊乱;周边腺体内可见多发低回声结节,大者0.8 cm&0.4cm,能量多普勒:内部可见较多血流信号。右侧腺体内可见两处片状低回声区,范围分别约1.2cm&0.8cm、1.2 cm&0.7cm,边界欠清、内回声欠均,彩色多普勒:局部血流信号增多;双侧颈部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手术切除左侧腮腺浅叶送检,病理回报:木村病(见图2)。
  2 讨论
  木村病(KD) 又称为嗜酸性淋巴肉芽肿(ELG),是一种极其少见的、病因不明、多累及唾液腺和头颈部软组织与淋巴结的慢性肉芽肿性病变。因为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血清IgE 水平升高,所以目前绝大多数学者认为此病属于特异性变态反应的组织增生性病变。临床特点: 本病在中国、日本及亚洲中部国家多见,几乎都发生于青壮年,年龄多在20~40岁,男女比例6~10:1,男性明显多于女性。该病进展缓慢,范围较局限,表现为局限性单个病灶时,一般无自觉症状,一旦侵犯全身组织时可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半数患者病变区皮肤发痒,严重者局部皮肤有抓痕、粗糙、增厚、色素沉着等改变。该病变可伴有肾病综合征、皮肤苔藓样淀粉样变性、口腔溃疡、顽固性高血压等并发症[1]。实验室检查:末梢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比例显著增高为本病的主要特征。病理表现: (1)有显著的淋巴滤泡增生,滤泡生发中心活跃,少数滤泡可发生进行性转化。(2)淋巴滤泡间区扩大,有血管增生玻璃样变,以及组织细胞、浆细胞和肥大细胞浸润。淋巴窦和间区随病程进展出现纤维化。(3)最特征性的改变为滤泡间区、被膜、甚至被膜外脂肪组织中大量成熟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有时形成嗜酸性微脓肿。超声鉴别:由于病理组织学结构的特点,腮腺良性肿瘤声像图表现常有共性和特性。良性肿瘤大多表现为边界清晰,形态规则或分叶状,内部呈低回声,回声均匀或不均匀,部分可见液性暗区,呈混合性回声,无针尖样钙化点,血流多在0 ~ Ⅱ级。混合瘤与腺淋巴瘤二者病理组织结构上相似, 其声像图表现亦很相似,符合上述良性肿瘤超声表现。腮腺混合瘤也称多形性腺瘤,是腮腺发病率最高的良性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40 岁左右居多,女性多于男性,多发生于一侧腺体,偶见双侧,由上皮组织、黏液样组织或黏液软骨样组织组成。因其组织结构多样化,故其内部回声也表现多样化,主要是均匀分布或非均匀分布的低回声,如有囊性变时呈混合性回声,偶见强回声[2],血供较少,多为Ⅰ级边缘包绕型[3,4]。腺淋巴瘤又称淋巴乳头状囊腺瘤,其发生率仅次于混合瘤。近年此病有上升趋势,好发于腮腺浅叶后下象限,多见于50 岁以上患者,以男性多见,可多发。多数学者认为,腮腺腺淋巴瘤成因是在胚胎发育时期腮腺和腮腺内淋巴组织同时发育,在淋巴结被膜形成前,腺体组织迷走到淋巴组织中的涎腺导管,导管上皮细胞异常增殖而成[5]。镜下主要包含上皮细胞和淋巴细胞两种主要的细胞,结构比例差异很大,且由许多淋巴细胞密集形成大小不等的肿块,或形成具有生发中心的淋巴滤泡,易囊变及感染[6]。声像图上一般腺淋巴瘤的内部回声更低,囊性成分更多,部分病变呈网格状改变,瘤体后方大多回声增强,彩色多普勒显示腺淋巴瘤血供较丰富,多为Ⅱ级,呈分支型,与淋巴结血供相似,多数有典型&门&部[7,8]。恶性肿瘤常呈浸润性生长, 大多包膜不完整,以实性多见,部分有囊性变或坏死、出血,声像图上多表现为边界不清,边缘不规整,形态不规则,这与良性肿瘤明显不同,内部回声多不均匀则与良性肿瘤无显著差异。在腮腺肿瘤内发现的钙化分为针尖样微小钙化点及较大颗粒状钙化斑两类。前者被认为是恶性肿瘤的特征, 是由于恶性肿瘤影响局部钙磷代谢而形成,后者则在良恶性肿瘤内均可发现,被认为是一种退化性改变。一般认为超声很难发现这种微小钙化点,但随着高频探头的使用、仪器分辨力的改善,部分钙化点可以被发现,在病灶回声很低的背景下,回声较强的、成堆或散在的针尖样微小钙化点才能发现,其后方无声影。(本文图片见封二)
【参考文献】
&  1 Chartapisak W, Opastirakul S. SteroidOresistant nephrotic syndrom associated with Kimura′s disease . Ame Nephrol,):38.
  2 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第4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
  3 Coior M. Doppler sonography of salivary grand. AJP,):933-941.
  4 刘珏颖,马灵芝,武哲.彩超在腮腺混合瘤中的应用价值.中国临床医生,):37-38.
  5 李文,杨立,谭敏,等.单侧多灶性Warthin's 瘤2例.华西医学,):636-637.
  6 汪国余,陈再智,吴玉林.腮腺腺淋巴瘤的CT表现.放射学实践,):977-979.
  7 燕山,詹维伟.浅表器官超声诊断.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5.
  8 张彩虹.腮腺混合瘤42例高频超声诊断及误诊分析.中国误诊学杂志,):.
日期:日 - 来自[]栏目
【关键词】& 膀胱结石;超声诊断
&&&&&&&&& 1病历摘要&
患者男,19岁,以尿痛、血尿2个月就诊,以&肾小球肾炎&收入中医科住院治疗,红细胞(+++),尿蛋白(+++)。第4天行超声检查。超声所见:右肾大小8.6 cm&4.5 cm&4.5 cm,实质厚1.8 cm;左肾大小9.1 cm&4.7 cm&4.7 cm,实质厚2.0 cm。双肾大小形态正常,肾实质回声均匀,肾盂光带无分离。双侧输尿管未见扩张。膀胱充盈良好,内壁光滑,腔内可探及5.4 cm&0.5 cm强回声结构,较坚韧并带弯曲,排尿后,此结构未消失(反复询问病史,排除膀胱内异常可能)。前列腺大小形态正常,包膜完整,内部回声均匀。超声提示:膀胱强回声结构。建议:膀胱镜检查。进一步确诊。膀胱镜检查:膀胱腔内可见一5.0 cm&3.0 cm&0.6 cm大小滴状结石,表面粗糙,色黄, 膀胱三角区黏膜充血水肿明显,输尿管口隐约可见。 膀胱容量300 ml,残余尿约20 ml。诊断:膀胱结石,并建议立即转入泌尿外科手术治疗。激光手术所见:在硬外麻醉下,经尿道膀胱内激光碎石,术中由于结石质地坚硬,改换第二种激光束碎石只碎出大部分结石,色黄,质地坚硬。术程约5& h 30 min。由于结石坚硬,中心核较大未碎石成功,加上患者前尿道狭窄,改为开放性手术。
  经腹手术所见:持续硬外麻下,经腹切开膀胱取石,术时90 min。膀胱黏膜由于结石长期摩擦,黏膜充血,水肿明显。取出中心核结石,色黄,质地坚硬,大小为2.0 cm&2.0 cm&1.8 cm。
  膀胱结石是一种多发病,常见病,多见于中年人及老年人,青少年少见。多由于尿路梗阻,排尿不畅,尿液内残渣沉积而形成结石。此患者为19岁青少年,从小未经母乳喂养,有长期服用红旗牌奶粉至5岁史,并有尿道狭窄,排尿困难,以上各种原因,形成膀胱内巨大而坚硬的结石。其结石特点:(1)结石形态不同于一般结石,呈长条状,带角度结构,类似&棍棒样&改变,极易与膀胱内异物相混淆(图1)。(2)结石体积较大,大小5.4 cm&0.5 cm,排尿后,膀胱不能完全收缩,结石阻塞尿道,以至于尿液不易完全排出(图2)。(3)结石质地坚硬,中心核体积较大,以至于激光碎石失败,加上患者前尿路狭窄,另行手术取石(图3)。
  图1膀胱异物超声图(横切)(略)
  图2膀胱异物超声图(纵切)(略)
  综上所述,此病例虽为常见病,但其结石声像图特点较为特殊,在超声诊断中为我们开阔了视野,拓展了诊断思路。&
日期:日 - 来自[]栏目
【关键词】& 超声;经皮穿刺;置管引流;膈下脓肿
&&&&&&&&& 随着介入超声在外科领域的广泛应用,为外科疾病的诊治提供了新的手段,膈下脓肿是外科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我院采用超声引导经皮穿刺治疗膈下脓肿88例,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1996年9月至2008年12月门诊及住院患者88例,男62例,女26例;年龄17~74岁,平均43.2岁。其中门脉高压症胃倒次全术23例,脾肾分流术12例,脾破裂切除术10例,肝破裂修补术8例,胃穿孔修补术7例,胆囊切除术6例,阑尾周围脓肿5例,肝脓肿、肝癌切除术、胃癌根治术各3例,肝血管瘤切除术及壶腹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各2例,胆囊穿孔、直肠癌根除切除术、结肠癌右半结肠切除术、肠梗阻肠切除肠吻合术各1例。临床表现:多在术后原发病好转时,逐渐又出现感染症状。发热、乏力、盗汗、厌食、衰弱等不良反应。局部症状多不明显,偶有疼痛。白细胞与中性粒细胞百分数明显增高。经超声检查诊断为膈下脓肿,其中左膈下脓肿45例,右膈下脓肿42例,双膈下脓肿1例。
  1.2仪器与方法采用日本阿洛卡SSD5500 SV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和AlokaSSD-630型实时超声显像仪,侧旁孔型穿刺探头,频率3.5 MHz。显示器上显示穿刺引导线。穿刺针18~16 G,长20 cm,一次性无菌留置引流导管(7~8.5)Fr&20 cm,引流管7 F及导丝。
  穿刺前查血常规、出凝血时间、肝功能,口服或肌注维生素K及立止血。禁食8~12 h,视膈下脓肿所在部位取仰卧位、侧卧位或坐位。先行腹部超声检查定位,选择病灶显示最清楚及距皮肤最近的最佳路径,消毒皮肤,换用穿刺探头并计算穿刺角度和深度。用0.5%利多卡因局麻,将穿刺探头角度固定在病灶显示最清晰处,再将穿刺针或一次性无菌留置引流导管沿探头孔槽插入,嘱患者屏气立即刺入皮肤,在显示器上监视穿刺针进入脓肿中心后,拔出针芯,用20~60 ml注射器抽脓液,用庆大霉素加生理盐水或0.5%甲硝唑液反复冲洗至液体转清、抽净为止,注入16万~20万u庆大霉素和&糜蛋白酶4 000 u,插入针芯后拔针。脓液做细菌培养加药敏试验。术后给予广谱抗生素和0.5%甲硝唑液静滴,每日1次。
  声像图特征:左膈下脓肿,左膈肌之下脾顶部或底部的上方区域,亦可在肝左外叶与横隔之间,测及梭形无回声区(图1);右膈下脓肿,右膈肌之下肝顶部之上区域,测及扁球形或梭形无回声区(图2);双膈下脓肿,在肝左外叶与横隔之间,测及左膈下扁球形及右膈下梭形无回声区,其内均散在大小不等点状或条状强回声(图3)。
  88例膈下脓肿患者中,脓腔最大16.5 cm&9.6 cm& 8 cm,最小5.3 cm&1.4 cm&1.1 cm,首次穿刺最多抽出稀薄脓液1 800 ml。11例一次穿刺脓腔消失,脓液均在10 ml以下,治愈率16.2%。59例穿刺2~4次,间隔2~5天行下次穿刺,腔壁逐渐塌陷、缩小、消失,治愈率57.3%。18例首次抽出脓液量300~400 ml,虽然脓液抽净,但下次穿刺,仍有较多脓液,在超声引导下置管行闭式引流,此后每日或隔日用生理盐水加庆大霉素或0.25%甲硝唑液反复冲洗,注入16~20万u庆大霉素,保留4 h后开放引流管。穿刺当日50例体温下降至正常,18例3天内体温恢复正常,腹痛减轻或消失,白细胞下降,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穿刺过程无任何不适或并发症。本组88例经1~3个月随访无复发,治愈率100%。
  图1超声显示左膈下脓肿9 cm&6 cm&5 cm,抽出脓液600 ml(SPLEEN:脾脏;AB:箭头所指为)(略)
  图2超声显示右膈下脓肿16.5 cm&9.6 cm&9 cm,抽出稀脓1 800 ml(LIVER:肝脏;箭头所指为)(略)
  图3超声显示双膈下脓肿,右侧11 cm&8 cm&6 cm,抽出黏稠脓液760 ml;左侧6 cm&5 cm&3 cm,抽出黏稠脓液280 ml(略)
  膈下脓肿包括所有位于膈肌之下、横结肠及其系膜以上间隙的局限性脓肿,多为外科手术后常见并发症,由膈下4条韧带分成7个间隙[1]。呼吸时隔肌上下活动,形成负压吸引。术后腹腔内残留液体、血液或炎性块,被吸引至膈下形成脓液。既往采用手术开放式引流或中西医结合治疗,病程长,且交叉感染,疗效差。
  急性膈下脓肿病程短,壁薄,无论穿刺或置管引流,均在1个月内治愈。其中1例胆囊切除术后持续高烧1个月,诊断为右膈下脓肿,在超声引导下穿刺抽出黄色稠脓,置管后引流出1 680 ml脓液,经4周脓腔闭合治愈。
  慢性膈下脓肿病程长,壁厚,脓液黏稠,有凝血块、坏死组织等固体物质堵塞针路,无法穿刺抽净,不能短时间置管引流干净,需用庆大霉素加生理盐水或0.5%甲硝唑液反复冲洗,腔内注入敏感抗生素和&糜蛋白酶,保留2天后再次抽脓,效果较好。1例肝破裂术后8年行置管闭式引流,3个月治愈。膈下脓肿多由杆菌和厌氧菌混合感染,用&糜蛋白酶可溶解纤维蛋白,促使炎症消退,便于下次穿刺。
  左膈下脓肿穿刺或置管应取坐位,由背部外侧带进针,定位时避开胃。右膈下脓肿用套管针穿刺,一步法置管。本组88例患者行超声引导穿刺或置管闭式引流,选择距皮肤最近为最佳针路径,对周围脏器或血管无损伤,抽脓、冲洗脓腔、注药均较简便,可多次重复操作,安全,损伤小,无痛苦,并可迅速缓解临床症状,避免开腹手术时带来的副作用,无并发症,是治疗膈下脓肿的有效方法,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 1陈仁彬.实用超声诊断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日期:日 - 来自[]栏目
【关键词】& 胃间质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1 病历摘要
  患者,男,63岁,体检发现胆囊息肉5年。查体:腹平软,无压痛,全腹未及包块。血象正常。
  CT表现:平扫:左侧中上腹腔可见一巨大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影,大小约6 cm&10 cm&5 cm,边界清晰,密度不均匀,CT值20 HU,部分层面与胃体部胃壁分界不清,腹膜后未见肿大淋巴结影,腹腔未见积液征象。增强:肿块不均匀轻度强化。考虑:(1)胃平滑肌肉瘤胃外型;(2)胃底间质瘤(见1,2)。
  手术病理:术中见肿块位于胃大弯后侧,胰腺上缘前侧,为囊性,囊液为陈旧性血性液体,肿块约7 cm&12 cm&7 cm,边界清。病理:镜检考虑为胃外间质瘤(未做免疫组化)本例患者肿瘤较大,形态不规则,起源于胃壁。绝大部分囊变。实性部分仅是轻度强化。
  2 讨论
  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一组独立起源于胃肠道间质干细胞的肿瘤,属于消化道间叶性肿瘤,由未分化或多能的梭形或上皮样细胞组成,免疫组化检测特异性地表达c-KIT(CD 117)和CD 34;对常规放疗和化疗均不敏感,主要依赖于手术治疗,然而术后85%的患者发生复发转移, 5年生存率仅50%~65%;其中复发、转移患者的预后很差,5年生存率仅10%~20%。
  图1 平扫胃大弯侧见约6 cm&10 cm大小的软组织块影 图2 增强后病灶不均匀强化
  临床表现跟胃溃疡差不多,不太典型,有一些黑便之类的。往往伴有腹部疼痛和压迫感。免疫组化和电镜的发展,将其分为4种类型:向平滑肌方向分化;向神经方向分化;向平滑肌和神经双向分化;缺乏分化特征。按其发生部位又分为4种类型:黏膜下型;肌壁间型;浆膜下型;胃肠道外型。
  病灶多呈圆形或类圆形,少数呈不规则形或分叶状,中心多有不同程度低密度坏死、囊变,极少数可见钙化。增强扫描实质部分强化较明显。
日期:日 - 来自[]栏目
【关键词】& 超声检查,多普勒彩色;肾肿瘤;囊性
认识囊性肾癌的超声图像特点,以提高对囊性肾癌的正确诊断,减少误诊。总结临床及健康体检病例中的肾脏囊性或囊实性病例,追踪观察,对超声显示具有不典型囊肿特征的病例逐一进行其他方法检查,最后手术病理证实的3例囊性肾癌,分析和总结其超声图像特征,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例病人均为无症状体检或在其他疾病诊治过程中偶然发现。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GE Logiq-7,深圳开利sonoscape-SSI6000彩色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 MHz。常规行肾脏及肾周组织器官的超声扫查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检查。
  2 病历复习
  2.1 病例1 患者男,37岁,右肾癌,部分切除术后。肾大小形态尚可,包膜完整,实质回声均匀,集合系统未见异常。左肾大小正常,中部及下极实质内见5.9 cm&4.9 cm&4.2 cm的中等回声,内可见多发的不规则的无回声区,并突向肾外及集合。CDFI:包块近肾盂部分周边可见彩色血流(图1)。左肾囊实性占位性病变:手术见左肾多囊肾癌,高分化,侵及肾被膜,未穿透。左肾上极见6.4 cm&6.3 cm的混合回声其内可见多数无回声区,有部分低回声,边界欠清晰,内部可见少量动脉血流信号。上极另可见一个无回声,大小3.9 cm&3.5cm。左肾囊实性占位,囊腺癌可能性大,手术见左肾囊性透明细胞癌,中分化,侵及肾被膜未穿透。
  2.2 病例2 患者女,76岁,右肾癌切除术后。发病6年前,体检发现左肾下极圆形无回声,内清晰,边界清晰光滑,后方回声增强,大小为2.6 cm&2.5 cm诊断为肾囊肿,6年间每年健康体检大小形态结构无明显变化,后发现囊肿有增大趋势,但是内部结构均未见明显改变,最大为3.3 cm&5 cm(图2a),再次健康体检发现无回声区内可见稀疏的光点,并增大为4.5 cm&4.7 cm,囊壁毛糙,成毛刺样改变,并可在较厚的囊壁处探及血流(图2b),超声诊断为:(1)肾囊肿伴有出血;(2)占位性病变。实施手术,术后病理诊断为肾透明细胞癌。
  2.3 病例3 患者男,63岁,体检发现肾脏囊实性肿物。左肾上极可见5.5 cm&4.5 cm&4.2 cm无回声,向外突出,内可见分隔及不规则的中等回声,并可见强回声钙化,伴有囊壁厚薄不一,毛糙,可在其增厚的囊壁及内部的中等回声部位探及彩色血流(图3)。超声诊断:左肾囊实性占位性病变。
  3 讨论
  肾癌以肾透明细胞癌多见,占85%,超声显示为圆形边界清晰内部为均匀的低回声或等回声的肿块,部分可见包膜回声。结合彩色多普勒血流,超声不难诊断。囊性肾癌是一种特殊类型,其发生率据文献报道约占10%~15%[1],在诊断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尤其是在单发的完全囊性的肾癌,在早期完全没有临床症状和超声图像的特异性,极易与单纯性肾囊肿混淆。(1)囊性肾癌是肾癌的一种特殊形态类型,其发生率约占肾癌发病的10%~15%[1]。因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多在常规的健康体检中发现,易误诊为肾囊肿。囊性肾癌按照Hartman等的分类,分为4种情况:肾癌囊性变、多囊性肾癌、单囊性肾癌、单纯性肾囊肿癌变4类[1],而Bielsa等[2]则分为多囊性肾癌、单囊性肾癌两类。国内蔡胜等[3]则根据肾癌的发生机制和声像图表现将其分为3型单房囊肿型、多房囊肿型、有壁结节的囊实型此分类方法更接近于超声影像学特点,易于超声科医生的正确诊断思维。(2)囊性肾癌没有特殊的临床表现,早期发现治疗预后较好,随着超声普遍应用于健康体检,肾癌的发生率似有增高趋势,总结在临床超声检查中发现的囊性肾癌的特点为:①没有特殊的临床表现,多数是在健康体检的超声波检查中发现;②有的囊性肾癌早期超声表现与单纯性肾囊肿类似,容易诊断为单纯性肾囊肿;③囊性肾癌没有固定的超声影像表现,可以表现为囊壁不规则性增厚、毛糙,伴有囊壁钙化,或壁上有实性的中强回声结节突入到囊腔内,或囊肿内有多数薄厚不一的分隔,囊性肾癌的囊腔内液不清晰呈絮状,后方增强效应不如单纯性囊肿显著,彩色多普勒血流检查可以在增厚的囊壁,分隔和突入囊腔的中强回声结节上探查到有丰富的血流信号。(3)肾肿瘤超声检出率虽明显高于其他检查,但是在有些以囊性为主的肾脏占位中仍然存在着单纯性囊肿与囊性肾癌的鉴别,单纯性肾囊肿内出血,与囊性肾癌表现为不清晰的絮状囊液不易鉴别,囊性肾癌囊壁上结节样改变与单纯性囊肿伴有壁钙化不易区分,对怀疑不典型的囊性肾癌的病例,必要时超声造影及超声引导下的穿刺有助于诊断[4]。(4)超声在诊断囊性肾癌上具有简便,可以动态追踪观察对比,是可以根据囊性肾癌的超声特点正确做出囊性肾癌的诊断。
【参考文献】
&  1 Hartman DS,Davis CJ,Johns T,et al.Cystic renal cell carcinoma.Urology,):145-153.
  2 Bielsa O,Lloreta J,Gelabert MA.Cystic renal cell carcinoma:pathological features:survival and implications for treatment.Br J Urol,20.
  3 蔡胜,李建初,姜玉新,等.囊性肾癌的声像图分型及鉴别诊断.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9-31.
  4 许小云,杜联芳,邢晋放,等.超声造影在囊性肾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临床超声医学杂志,):664-666.
日期:日 - 来自[]栏目
【关键词】& 畸胎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1 病历摘要
  患者女,16岁,未婚。主诉右下腹及脐周疼痛3天,3天前无明显诱因脐周疼痛,逐渐性加重致右下腹痛,持续性腹胀,无发热。查体腹部稍膨隆,腹式呼吸减弱,未见肠型及蠕动波,无腹壁静脉曲张,肝、脾肋下未触及,脐周压痛(+),反跳痛(+),右下腹压痛(+),莫菲征(-)。移动性浊音(-),肠鸣音12次/min。血常规:WBC 19.0&109/L,分叶核细胞百分数83.0%。CT扫描显示下腹部可见大小约为8.2 cm&14.1 cm&13.3 cm的囊性为主混杂密度的肿块影,边界欠清楚,有明显包膜,右侧可见团块状软组织密度阴影,其内密度不均,可见&爆米花样&钙化、水样低密度及脂肪密度影。上界位于两肾门水平,下缘约于腰骶平面,周围肠管推移。所见双肾大小、形态如常,实质内未见异常密度影,腹膜后未见明确肿大淋巴结。考虑为畸胎瘤。
  超声显示:肝、胆、胰、脾及双肾未见明确异常。肝肾间隙可探及直径为2.5 cm的液性暗区,脐上3 cm 可探及范围为14.0 cm&8.3 cm&8.3 cm的混合型稍强光团(实性为主),包膜完整,其内可见多个强回声光斑、光团。
  在硬膜外麻醉下行畸胎瘤切除术。麻醉成功后,取平卧位,常规消毒,铺巾,取腹部剖腹探查,右旁正中切口,逐层切开入腹,术中探查脐周有一约15 cm&15 cm&9 cm的包块,包膜完整,蒂部扭转,表面缺血,坏死,阑尾长约7 cm,充血、水肿。提起阑尾,分离系膜,根部结扎,腹腔冲洗,清理手术器械无误,逐层缝合,术后出血少。
  送病检,肉眼观:(1)阑尾长5 cm,直径0.8 cm,表面充血,腔实变;(2)囊性肿物大小13 cm&13 cm&6 cm,表面为油脂、毛发、牙齿及红褐色液体,呈多房性。诊断:(1)阑尾浆液性炎;(2)(右侧)卵巢成熟性畸胎瘤伴囊壁淤血,水肿及血管内红色血栓形成。
  2 讨论
  卵巢畸胎瘤占卵巢肿瘤的20%,为来源于原始生殖细胞的一组肿瘤,任何年龄都可发病,以20~40岁者居多,多为单侧发病,约10%为双侧,其有多胚层组织构成,含内、中、外胚层组织,偶见向单一胚层分化,约半数含有脂肪或皮样物质,1/3有钙化和骨骼成分。恶性程度很低,通常无症状,发生扭转时出现疼痛[1]。
  CT表现为盆腔内边界清楚的混杂密度囊性肿块,内含脂肪,软组织密度成分和钙化。有时,肿块内可见脂肪-液面,偶尔可在界面外见漂浮物,代表毛发团,某处囊壁局限性增厚,称结节样突出腔内,呈皮样栓。超声示:囊性畸胎瘤成液性无回声,内可见明显强回声光点、团,呈脂液分层,面团征,等后方伴有声影。
【参考文献】
&  1 白人驹.医学影像诊断,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0.
日期:日 - 来自[]栏目共 150 页,当前第 5 页
&&&&5&&&&&&&
Copyright & 2008
All rights reserved. 医源世界 版权所有
医源世界所刊载之内容一般仅用于教育目的。您从医源世界获取的信息不得直接用于诊断、治疗疾病或应对您的健康问题。如果您怀疑自己有健康问题,请直接咨询您的保健医生。医源世界、作者、编辑都将不负任何责任和义务。
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为传播信息促进医药行业发展,如果我们的行为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联系Email: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切除胆囊有什么影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