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机收藏最大难解之迷:单反镜头的基本知识会老化吗

蜂鸟手机端
焦圈,为摄影而生
& 摄影初学者的误区 过分迷恋器材最受诟病
摄影初学者的误区 过分迷恋器材最受诟病
作者:孟滢
责编:苏秦
&&& 常言道:“一入深似海,从此存款是路人”,对于摄影的各种调侃也是层出不穷。
&&& 最近知乎上有一条帖子传播的火热,有题主问“一个摄影初学者有哪些容易触碰的误区”,引发了了66条回答,而网友高质量的回答也引发了互动和思考,关于初学者容易触碰的误区中,分析总结出:迷恋器材、过度依赖后期、重内容轻形式、忽视基础等方面是最受关注的误区方向。
&&& 其中,过度迷恋器材这点所受关注最高,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网友们是怎么讨论的。
1、是否应该迷恋器材
(1)不可舍本逐末
  网友们认为,迷信器材是初学者最大的误区,很多初学者认为效果为先导,器材先行。例如只会用大光圈虚化,却不懂合理控制景深,只懂用补光,却不懂得合理取景寻找自然补光
&&& 网友付小贝所做的回答热度最高,而其中的第一条就是有关器材的讨论。
&&& 付小贝说,将器材视为“面子”是人之常情,但要学会正确对待,有好装备谁不喜欢用?但万不可舍本逐末。
&&& 纠结于器材品牌和各种镜头参数,显著特征就是每天抱着MTF曲线、各媒体评测等内容研读。由此形成大量MTF党,唯器材论者和品牌铁粉团。 从这以后便不再是摄影爱好者,而是器材爱好者加喷子。须知红圈也有狗头(网络著名吐槽图),镜头后那个头要是也狗了就是双狗头。
(2)不要变成器材党
&&& 网友Fega对此提出相似的看法,他说:
  我把器材党列在第一条的目的是:极力避免初学者入了一堆好器材、满足了物欲,却发现自己对摄影压根没抱有想象中的那么大兴趣。
  成为器材党,认为好照片一定是好相机好镜头拍的。一上手的相机必须一步到位到全画幅相机,买的几个镜头必须从16mm一直能连到300mm,断了其中任何一个焦段都可能错失一系列大作。
  你以为当年那些已故的大师的大作是用什么样的相机拍的?我认识几个牛人早期的牛掰作品使用的是入门级单反,如500D+18-55狗头套机,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但片子就是让人过目不忘(其中也有一定的后期能力作辅助)。当你拿着高端相机拍出像普通人拿卡片机拍的照片时,你好意思拿出手给人看吗?一般人最常用的焦段在100mm以下,作为新手,拿个18-55或18-70的变焦镜头再加个定焦50 1.8就够了。
  就像饥饿的时候进饭馆点菜一样,千万别多点,等觉得还没吃饱那再点。
&&& 当你拍了一段时间照片,实实在在感受到器材限制了自己的创作之后,到那时再去添加新的设备。
  切忌是因眼红别人的照片而脑充血自己也去入了。
  如果你跟某个人的照片有较大差距,相信我,最主要的差距绝不会是器材。
  相机发展很快,那些相机生产商为了不成为下一个止步不前的柯达,所以每年都在推陈出新,作为新手,别吃着碗里看着锅里,把手头的家伙利用好才是正经的。
  摄影不是时尚。  当然在迷恋器材的讨论中,也有不少网友提出不同的意见。
(3)力所能及的购买器材
  网友半根烟说:“看一堆人在喷器材。那是横向比较,作为同一个人来说,难道用好器材拍的就会比差点的器材拍的差吗?
  摄影是一种瞬间的感动。是你从镜头中理解的世界,别纠结于各种所谓的,丰富眼界,丰富内心,才会对镜头中的世界不断加深理解。
  很多时候父母给孩子的抓拍比很多专业效果要好,因为中间有莫名的感情交流,父母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每一幅好的背后都有一种认知,一个故事。
  摄影的人应该都有这种经历,一瞬间的光、影、空间、人物的构成让你有一种感动,一种回忆,一种理解。使得你迅速按下快门,每次看到这张照片的时候那种心情又回来了。
  所以误区就是太看中技术层面的东西了。至于器材就是买你能力范围内最好的。”
器材是不是摄影初学者的误区
(4)器材一直都是最重要的
  网友秦峰给出了和其他网友不一样的意见,他认为器材一直都是最重要的。
  他说:最容易误入歧途就是那些告诉你器材不重要的人,器材一直都是最重要的,如果你要拍风光,必须要有广角,你要拍人物要有标头,你要拍星星月亮长焦必不可少,这是最基本的前提,没有就拍不了,没什么可说的。
  会有人拿iphone摄影大赛教育你说,你看器材不重要,后边这个头才重要,我可以几乎100%肯定的告诉你,那些能用iphone摄影得奖的人,个个家里一屋子器材。
  摄影器材最好一部到位,尤其没有太多钱可以浪费的情况下,不要用买数码产品的思路去买单反相机,一部好的单反可以用10年以上,摄影器材是光学器材,技术成熟稳定,那些花里胡哨的数码功能如gps,wifi,高清解码什么的 ,本质上和摄影没什么关系。所以所有的ASP-C画幅相机都是浪费钱,要么上全画幅,要么还是继续用你的iphone照相就成了,5年前的5d2现在还是5d2,5年前那些5-6千的asp-c套机现在几乎一文不值,如果你恰巧还入了几个dx头,那就更悲剧了。像24-70这种头,这么多年了一分钱没降,反而还涨了点。
  如果你学摄影的目的就是玩玩的话,其实买本构图的书,用手机照照也未尝不可。如果想作为一项特长或者专业领域发展的话,一次性投入好器材就更重要了,至少能让你省下不少二次投资。假设你玩了一年,长进明显,那么当初几千块买来的套机将很快不能满足你的要求了,迟早要换到全画幅,如果觉得没什么意思,高端机出手的价格和速度都会让你有得惊喜。(5)不要从一个极端到另外一个极端
  最后网友王奔雷对器材的讨论做了详尽的总结。
  王奔雷认为:
  最大的误区就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咯。
  我买相机就是个玩。如果指着它挣钱,就彻底去商业化。一定要彻底。赚钱是很神圣纯净的事业,不容任何私心杂念,一边赚钱一边想着大师德味毒什么的,那叫动机不纯。
  接着说业余,个人以为参数还是有必要讲究一下的,不要太过分就好。比如说50mm的要1.8还是1.4,70-200要2.8还是4.0,macro要1:2还是1:1,这些都是合理范围内的选择,钱够就直接点上个好的。如果50一定要1.0,55 85一定要1.2,200一定要1.8,300一定要2.0,那就是土豪的事情了。
  拍了好的片子,最好能印出来,这样时不时地回头看看,见证自己进步的同时自然也有大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放在硬盘里是没有这样效果的。 
 为什么呢,因为人类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思考-&行动-&检验-&思考的循环,直接印出来,有助于加强检验这个环节的效果,不至于成为循环中的短板。夫子说的好,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还有一点我看其他人没怎么说到,就是,功夫在画外。要想拍出好片子,必要的技巧少不了,但是片子的境界就要看自己的修为了。
器材发烧是摄影的必经阶段
(6)总结:器材发烧是摄影的必经阶段
  所以,网友张小北对此总结说:
&&& 器材发烧是摄影的必经阶段,因为当对题材的掌握到了瓶颈期后,就会误以为可以通过升级器材来突破。
  而且从我个人体会来说,对器材的迷恋是对摄影这个概念的一种物化体现。高级的器材可以给摄影者带来一种一切尽在掌握的快感(当然也是一种错觉)。等这段错觉期过去后,就进入新的阶段:开始明白镜头也好机身也好都只不过是工具。
  职业摄影师很少对器材发烧的,因为没必要。什么题材能拍什么题材不能拍他都应该知道了,自己的极限在那里也心里有数。
  有收藏的爱好者,很少有人照片拍的也好。我觉得是一心不能二用吧……职业摄影师就是你给他个火柴盒他也能想办法完成拍摄(当然这例子太夸张了,顶级相机的很多功能有时候是必须的),相机后面的那个脑袋才是最重要的。器材党77条军规供大家参考:
1、任何相机都可以拍摄任何题材!2、任何胶片都可以拍摄任何题材!3、任何镜头都可以拍摄任何题材!4、买能买得起的最好的器材!5、摄影是用光的艺术,所以,先要用光可以花在器材上的钱!6、镜头后面那个头固然很重要,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更重要!7、金属器材永远比塑料的好,分量重的器材永远比轻的好,贵的永远比便宜的好,除非你被人宰了!8、买器材前一定要冷静,买器材时必须要冲动,这是器材物语的理智与情感!9、假如一件器材买回不久就后悔了,说明它不属于你,赶紧卖掉止损!10、假如觉得一件器材该换了,无需考虑,立刻换了,因为到最后你还是会换,结果无非是徒增犹豫彷徨的时间罢了!
11、不用担心贬值,器材不是股票,买器材是使用,不是投资!12、不用爱惜器材,器材没那么娇贵,它存在的意义是被使用,而非供奉!13、胶片也属于器材,选择胶片的难度不亚于选择器材!14、没有一步到位的器材,没有一步到位的系统,除非你是个没有激情的人!15、测光表对于玩家来说,实用意义远远小于亮骚意义,所以,它很重要!16、不必介意器材是否防水,我们不是新闻记者,不会在大雨滂沱中抓拍抢拍,防唾沫就够了,这样在你口若悬河地炫耀器材时可以更加肆无忌惮!17、不要买副厂镜头。Carl Zeiss除外!18、UV镜只有两个牌子,B+W和TIFFEN;UV镜只有一种镀膜,多膜!19、UV在数码时代,其实是多余的!20、气吹的牌子叫A+F,镜头水的牌子叫Carl Zeiss,镜头笔的牌子叫MATIN,灰卡的标准叫kodak!
21、附件是器材中相当重要的环节,摄影中最大的附件是车,最常换的附件是!22 玩反转和大画幅有一个重要附件就是放大镜,Schneider是王道!23 相机是用来拍良辰美景的,不是用来拍牙膏牙刷的!24 摄影的路上,你总要有一支超广,如果可以,它是HOLOGON!25 摄影的路上,你总要有一支85/1.4,如果可以,它是85/1.2!26 摄影的路上,你总要有一支300/2.8,因为400/2.8太长,而200/2略短!27 当你觉得自己该精简器材的时候,你已经成为了技术派!28 当你总是觉得自己缺件器材的时候,你就快成为一个器材派!29 当你觉得自己快要成为一个器材派时,你就已经是器材派了!30 成为一个器材派高手不比成为一个技术派高手容易,当在同一焦段中有两支以上重复的镜头时,你刚刚踏入门槛!31、当你连2.8的光圈都觉得小的时候,你已经是一个成熟器材分子了(这条适用于圣贤书)32、当你的镜头群中全部都是恒定光圈且一半以上为1.4的时候,你已经走向毒枭的行列!33、当你拥有“F口28/1.4,F口58/1.2,M口16/8,M口50/1,YC口300/2,YC口85/1.2,EF口50/1,EF口200/2”中任何一支时,你已经无可救药了!34、当上述镜头中你拥有超过两支时,可以办理离婚、分手、或尽快把另一半的器材热情培养起来!35、当上述镜头你都拥有时,兄弟,咱们拜把子!36、器材派没什么不好,可悲的是成了器材派还在器材上说不出个所以然!37、旁轴的巅峰是ALPA,大幅的终点是Linhof,广角的至尊是HOLOGON,长焦的霸主是SONNER,日本相机都是上不了大席的狗肉!38、Leica不是品味的象征,是营销的完胜,Leica只有一支镜头,就是那支有着两片萤石的八枚玉!39、玩镜头就要玩结构,所以要玩Carl Zeiss!40、于是Leica烧钱,Carl Zeiss要命!
41 Leica的快门再轻,也比不上镜间快门的120旁轴,加上底片的优势,一台BRONICA 645都能将MP打翻在地,所以,以为Leica是终点的人其实是器材的井底之蛙!42 ALPA加Carl Zeiss镜头是高端摄影玩家的标杆,遗憾的是,达到这个标杆需要浸淫太多器材!43 好器材和名牌包一样,是需要行家来鉴赏,上来就问价钱的主儿和看到LV就问真的假的一样,跟你不在一个档次,无须搭理丫的。行家一般不问,行家都装深沉地摸摸看看后显得面不经意其实心中嫉妒不已地轻率地点点头而已!44 一机数镜的玩法是折腾自己,最好的配置就是一机一镜:有几支镜头,就配几台机身!45 移轴是大画幅的专利,所有135的移轴镜头都是扯淡!46 近摄镜和皮腔永远替代不了微距镜头!47 微距无弱旅,标头无弱旅!越贵的镜头越彪悍!48 每家都有大三元,大三元就算光圈做到1.4,也永远都是二流镜头,在同一时代中,变焦绝无可能超越定焦!49 用定焦侮辱变焦,用旁轴奚落单反,用大幅藐视旁轴,玩摄影总会在看不起别人和被人看不起的波段中周而复始,所以,玩器材要低调!50 玩灯是一个新的开始,SB800只有一支的人不叫玩灯,SB800的基配是两支,标配是四支,豪配是九支,正面两支侧面两支背后四支,还有一支备用,此外还得有SU800!
51 倍感打击的是,玩SB800其实不能算玩灯……灯的牌子叫Broncolor!52 开始玩灯后需要一个助理,否则那些笨重的家伙会让你苦不堪言,或者你可以像我一样,玩单灯,当停车地点距离拍摄地点300米以内时,一套600W的套装勉强可以拿得动!53 数码后期是无聊的,是对摄影本身的阉割,是对器材装备的侮辱,但不得不去做。数码后期器材中最重要的是显示器,最不重要的是显卡!54 高档数码是奢侈,低档数码是垃圾,中档数码是奢侈的垃圾!55 便宜买死人!56 假如没有一支大炮,你就不知道自己的身体好不好!57 永远记住,机器总是比你聪明得多的;也要永远记住,机器有时候是很笨的--那都是因为你笨,没有正确的去使用它!58 景深是器材派最重要的技术指标之一,所以要掌握景深计算公式,下载一个软件放在手机里,因此,手机最好是Windows Mobile系统的!59 记住无忌的名言:一分钱,一分货;二角钱,二分货;三元钱,三分货!
60 下一支镜头是最好的!61 下一个附件是最需要的!62 下一台机身是最不可或缺的!63 买你买得起的最贵的相机;同理,买你扛得动的最重的脚架!64 三角架,买到第三个才知道前两个的钱完全是应该省下的!65 球台的路程略略短暂一些,悟性高的话,第二个就可以到位了!66 稳定系统中最讲究的是快装板,顺利的话,一个器材派会有五片以上!67 稳定系统中假如没有,上述的一切都将沦为扯淡!68 器材中,永远令人头疼的是包,永远无法立竿见影的是UV镜,永远令人欣喜的是接目镜放大器!69 在目镜上花的每一分钱都能获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其中性价比最高的就是橡胶目镜杯环!70 想要比别人的视角低,就要趴下;想要比别人视角高,就要举起;想要比别人斜,就要狂侧--否则,你就需要直角!
71 对于135相机来说,腰平取景器是非常重要的附件!72 对于120相机来说,眼平取景器是非常重要的附件!器材附件的疗效在于帮助你榨干器材的潜能,副作用是榨干你的口袋!74 买一台四万的机身,还在意四千的附件吗?买一支六万的镜头,还在意六千的附件吗?买了三千的附件,能不配三万的器材吗?75 对器材的态度将构建摄影的人格!76 烧海无边,回头无岸!77 成为一个器材派之后,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尽可能别丢器材的人! 2、初学者要把握好后期
&&& 而在摄影初学者的误区中,后期是第二受争议的部分,对于摄影后期,各路大神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百家争鸣,亮出各种观点,不妨一看。
(1)沉迷于过度后期
&&& 现如今各类方便快捷,而沉迷于沉迷于后期,尤其是沉迷于过度后期。例如,下图这种颠覆生物学和美学两大领域的东西。
沉迷于过度后期
酷似“蛇精”的PS自拍照网络走红
  对此,网友付小贝说:后期是摄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后期的目的主要在于提升照片美感度、消除相机成像与人眼视觉之间的差别、修正拍摄中的意外干扰和瑕疵以及更好地表达创作意图。如果真的觉得照片不能发挥自己的想法,我想建议这类同学别学摄影,干脆去当CG画师,因为相机什么的真的不重要了。
  与之相反的就是只注意前期,无视后期,这也是不好的习惯,一切希望机身直出搞定。并用“真实”作为自己的借口,须知机身直出也是有机内处理的,RAW拍出的东西也和人眼所见有差别。别拿“真实”说事儿。
(2)不学后期
  网友Fega认为,不学后期也是初学者容易犯的另一个错误。
&&& 他认为玩摄影就该忠于真实,不能作任何粉饰,否则就是弄虚作假自欺欺人。抱有这种想法的人不是太天真就是太懒惰。
  首先,通过相机所形成的画面是将光学信号转化为电子信号的结果,已经不再是纯粹的真实,即使是同一场景,用不同器材不同参数拍摄的照片也不会是一样的感觉。
  其次,摄影是一门艺术,对于艺术的加工再创作以及追求完美是无可厚非的。对照片进行适当的修饰能漂亮许多。
  当然,要区分“照片”和“图片”这两个词的区别。
  我个人不主张用除Photoshop的“盖章”去污点之外的其他改变照片实质性内容的修饰(可以适当改变照片的明暗、对比、色彩、锐度等等,但不增减画面内容。但如果你实在有满脑子天马行空的想法和创意要把照片大刀阔斧的改成某种具有极强冲击力的图片,可以研究下“观念摄影”)。
  没有丑女人,只有懒女人。适当的后期可以化腐朽为神奇。新手后期切忌过犹不及。
  还要记住一点:前期拍摄时能把画面握好将节省大量的后期。
  这个前期包括但不限于:对焦准确没有跑焦(省得后期为焦外部分加锐化),光圈适当使主体全落在景深范围内且漂亮的虚化背景(省得用不自然的高斯模糊),曝光准确没有过曝的纯白或欠曝的纯黑(免得调节出曝光不自然的诡异照片),自定义白平衡得到相要的色调来烘托某种氛围(省得),自定义相机内的色彩鲜艳程度以及照片锐化程度等等。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此可事半功倍。
  以上这些又同时说明一件事:早在你看到照片前相机就已经开始为你完成一部分后期处理,没有所谓的“真实”照片存在。3、其他误区
&&& 对于摄影初学者的建议,网友们提出的方面很多,在此展示几个比较重要和常见的观点,摄影所涉及的方面太多太广,不一而足,希望能够给摄影初学者一些帮助和思考。
误区1:多拍不一定能进步
&&& 网友付小贝:认为多拍就能进步。拍照技术需要多拍来锻炼是不假,但阅读和观察才是更重要的。在多拍之前,请先多看和多想。看大师作品、看绘画、设计、电影中的美学表达,触类旁通。想自己的不足,想要表达的内容。而不是拿着相机先照了再说。
误区2:轻内容,重形式
&&& 网友Fega认为:摄影有很多“口诀”,比如决定性瞬间、比如三分构图法、比如九宫格构图等等,这些东西是有用,初学时是要琢磨琢磨,但融会贯通之后别用得太死板,别像写八股文一样处处讲究处处精确,要像张三丰教张无忌打太极圈一样,学习口诀之后要忘记口诀,无招胜有招。
&&& 我一直认为,摄影是在透过拍摄景色、拍摄他人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情怀、情境,是一件感性的艺术品。
  一个普通人面对真正的大作,不会多想他是如何布光的、拍摄参数是怎么样的、构图是怎么样的,首当其冲的是这个画面的内容给你怎样的冲击或感动,其他的都是浮云。
  多说一句,一般人拍照片要么是拍纯粹的风景,要么是拍自己的亲朋好友。
  如果有勇气把相机对准路边有意思的人、在风景里加一些应景的人,那么这张照片的情怀会增加许多。
  拍人时,尤其是特写,学会抓拍到表情是一门学问。误区3:期待你的照片都是“有用”的
&&& 网友朱杰森说:每个人起初玩摄影的时候都是心怀鬼胎的,拿到人生中第一只350D和1855的时候,就在想,今天拍的照片要怎么ps,是选择上传到摄影网站和不认识的人讨论光圈快门和构图,还是投稿到三流小杂志混混知名度?是选择po到社交网站混混人气,还是传到微博骗骗三线小野模?是准备成为一代摄影大神流芳百世还是准备碌碌无为在摄影事业上平淡一生?
&&& 我以前也特别的热爱所谓的严肃摄影,对自己拍的照片都特别重视,无论是路边的野花还是江边的落日晚霞,无论是挚友还是路人,我总是想把每一张照片都拍的好到极致,让自己挑不出构图的问题,让别人说不出后期的缺陷。就这样,过去的五年我拍过的照片堆满了1T硬盘,整理出来的胶片堆了半个人高。摸过了市面上常见的大部分相机,琢磨了很多的后期技术和暗房技巧。
  几个月前受朋友的邀请给他们做一个小的摄影讲座,我也有意识的精心的把自己最好的照片整理了一下,但最后讲的候,别人都表情平静低头玩手机让我很失望,而浏览那些自己最珍贵最喜欢的照片的时候,我的内心一点都不平静。
  我独自在渡轮上看过的漫天繁星,坐车经过的秀丽湖光,我生活过的城市,喜欢过的女孩,那种只在我个人记忆里的美,的确,别人又怎么会懂。我把这些故事和回忆用照片记录了下来,是我的私人日记。
  于是,我们拍过的照片真的"有用"么。不用百年,数十年后,你那珍贵的硬盘坏了,你那成箱的胶片被你孙子拿去当废品卖了,你的古董d4再也不能开机了,也只有你自己会感慨万千蛋疼心碎。
  听过一句特别喜欢的话,"自由而无用,平静而强烈"。作为平凡的爱拍照的人,能做到这样真的就够了。
误区4:忽略光的重要性
&&& 网友季侃:摄影是光的艺术。拥有好的光线,照片显得柔和,明亮,并且后期处理时会发现,好的前期好的光线会省去一大堆麻烦。
&&& 现在各种论坛教程,大都着眼于调色,构图,意境,主题等,但是鲜有告诉你拍这样的照片时光线情况是怎么样的,是否用了反光板,是否有外接闪光设备。尤其是人像的时候,布光是头等大事,合理利用光线是十分重要的,我发现各种摄影大神似乎很不愿透露他们拍摄时的光线状况,不知是他们不想说,还是他们认为没必要说。
&&& 我认为,光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但是我看完以上回答,都没有强调这一点的。
&&& 以前我觉得,后期是很重要的,“感觉”都是能通过PS调出来的,后来我发现那些“感觉”需要通过光线、构图、色彩来体现。
&&& 新手看到一张照片觉得漂亮精致,都会想着复制照片的构图,色彩,出现的元素,却忽视了光线,不曾想过怎么样的光线才能营造出照片中的环境。利用自然光,人为柔化、反射光线,创造人造光源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掌握好这些之后,会发现照片突然好看了,有网上的大师范了。
&&& 光线很重要。
超多摄影技巧、实用器材推荐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蜂鸟网(fengniaoweixin)
此文是否有帮助:
孟滢加关注
蜂鸟网资深器材编辑
评测资深编辑
论坛帖子12435次21102次3924次4863次5831次6757次7612次8571次9527次10520次
焦圈,为摄影而生为你解读十大相机真相-像素越高,拍出照片就越清楚吗?
查看: 24754|
&数码相机是一个门槛比较高的行业,尤其是在大部分核心技术都掌握在少数日本大企业的情况下。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整体相机行业的规范度——大部分产品均质量上乘,很少出现假货、仿货的现象;但与此同时,也会造成有些相机参数不够透明,容易引起混淆等不便之处。3·15临近,笔者就搜集了十个平日里会引起歧义和争论的问题,为您逐一揭开买相机不得不知的行业真相。首先,是大家最关注的像素问题。
&&& ·像素越高,拍出照片就越清楚吗?
&&& 像素越高,真的拍出照片就越清楚吗?想要了解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弄清什么是像素?直观的说,如果您将所拍摄的照片放大,就会发现数码相机所拍摄的照片是有一个一个单一颜色的小颗粒拼凑成的,这些颗粒就是构成整张图片的最小的单位——像素。
&&& 再看我们的相机,所谓的1200万像素、1400万像素到底是怎么得来的?其实很容易理解,比如您拍摄的照片尺寸是像素,那么用这两个边长相乘,就得出12,000,000这个数值,也就是指这个相机具备1200万像素。
像素排布大致是这个样子的
  是不是有效像素越高,拍摄出来的照片越清楚呢?这个不是必然,在光线理想情况下,相机成像“清晰度”和有效像素、感光元件尺寸、影像处理器、以及镜头解析力都有直接联系,所以不能简单的下结论。不过,如果在传感器面积、处理器相同的情况下,并搭配一颗足够“锐”的镜头,那么当然像素越高、照出来的片子就越“清楚”。
佳能50D/60D分辨率对比
  上面对比就是采用佳能50D和60D拍摄,这两台机器在成像系统上只CMOS有传感器像素差别,都装载DIGIC 4影像处理器,并且在测试的时候均采用高素质EF 50mm/F1.4标准定焦镜头。高像素的60D在细节上胜过上一代50D。
  在这里笔者还是要提醒,左右照片清晰度的因素有很多,这就如同大家熟知的“木桶原理”,您相机所拍的照片到底能清晰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相机成像系统中最薄弱的环节,这里可能是像素、镜头,或者是图像处理器等。一味的追求高像素并不能一定保证获得细节更多,但是,更多的像素是拍出高解析度照片的基础。
  ·仅在其他条件足够优秀的情况下,像素越高,拍出来的照片越清楚。
&·浏览+冲印,多大像素才够用?
  通过上面分析,我们知道,像素的大小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照片拍摄尺寸和清晰度。不过除此之外,像素还直接和大家的“面子”挂钩,实在是重中之重。因此接下来的问题我们依旧围绕着这个话题和大家再多说几句——在日常应用中,浏览照片+冲印大幅,多大像素对于我们才够用?
  首先来看大家最常使用到的照片浏览方式——在电脑中回放!经过调查,现在显示器的主流分辨率一般为:台式机像素或以下,14寸笔记本电脑像素,这样算下来,即便是1080全高清分辨率,至多也不过200万像素级别。这就意味您的显示器,最多能显示200万像素的图像信息。因此如果不进行放大,基本上所有市面上的相机,甚至是手机都“够用”了!
打印小照片,通常200-300万像素足够啦
  如果您喜欢将拍摄的照片拿去店里冲印,那么按照一般数码冲印店才用的120-250dpi相纸的标准,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照片冲印和像素对照表
  参考上面表格,即便是冲印20英寸的大照片,也才需要800万像素。除非在冲印之前,您对照片进行大规模裁减,否则过大的像素相机对冲照片也没太明显的作用。诚然,对于基本只冲洗8英寸以下照片家庭用户来说,高像素更加显得“意义不大”。
  ·如果有条件,当然像素越高越好;从够用角度看,目前所有相机基本都能满足家用需求。
&
[FS:PAGE]
·要拍好照片,一定得用单反吗?
  这是一个很久很久以前就存在的一个问题,要拍好照片,一定用单反吗?(当然,在讨论这个话题的时候,我们将例如徕卡M9这样的非主流数码旁轴相机刨除在外)至少从绝对意义上讲,拍好照片必须用单反,这也是为什么全世界主流通讯社、电视台和大部分商业摄影师、风光摄影师无一例外选择单反相机的原因。
&&& 为什么“靠拍照谋生的人”都用单反呢?可以肯定的是,单反相机存在非常多的优势。首先,单反相机有着更大的传感器尺寸,相比DC,单反传感器的尺寸几乎十倍甚至数十倍于普通DC,更大的感光元件能提供更多的像素、更优秀的控噪效果和更容易实现的景深控制;其次,从对焦速度、连拍速度和整体反应速度上来看,单反相机在对于瞬间镜头的捕捉能力上往往远胜于DC和旁轴相机。
 && 除了在自身素质上非常出色,单反相机在镜头、配件方面的可选择余地和升级潜力也是任何其他种类相机没法比拟的。从6mm的鱼眼镜头到超过1000mm的超远望镜头,从具备F1.4以上大光圈的人像镜头到放大倍率1:1的微距镜头;各种各样的闪光灯、手柄、脚架、增距镜……可以说单反相机的强大,更多是靠恐怖的周边配件支持所实现的。
&&& 不过话分两头,对于很多家庭用户来说,“好照片”的定义更多指的是一些记录下日常生活感动的照片。在这个层面上,画质、对焦等技术因素就退居二线了。或许你心中的“好照片”是初中时和好友的大头贴合影、一张略微有些不清楚的老照片,此时任何设备也都只是个记录工具罢了,还有谁会在乎是单反还是手机呢?
  ·单反拍出来的照片通常画质更好,但高画质的照片未必就是好照片,我们并不一定要拘泥于使用单反相机完成日常拍照,小DC、甚至手机也能记录下令人感动的瞬间。
·胶片和数码,到底谁的画质好?
  或许在10年前,用数码相机拍照会被认为是不专业或者不严谨的行为,那么到了2011年,似乎已经有极少的理由再来阻碍你使用数码相机了(一次成像相机,中、大画幅相机除外)。
徕卡相机都已经全面放弃胶片了,您说数码靠谱么?
  拿传统的135胶片来说。曾经有专家试验,在温度、湿度和光线极为苛刻的理想环境下,使用最顶级35mm胶片+最顶级相机+最顶级扫描仪能够记录下相当于万像素分辨率的图片(这个条件估计耗资不下百万吧),对于常规胶片单反相机日常使用来说,一般搭配高端镜头能实现万像素的解析力。参考现在各种各样的数码相机,胶片在解析能力上已经被CMOS、CCD迎头赶上。
胶片的最后领地:风靡了全球的富士一次成像相机
  不过,采用化学原理的胶片还是具备一些的宽容度方面的优势和色阶过渡上的优势,并且风靡全球的一次成像相机也是采用感光胶片实现的。这可能是目前为止胶片为数很少能留住用户的理由了。除此之外,在高ISO控噪、照片锐度、以及色温控制上(数码相机具备几乎覆盖所有常用色温的RAW格式),数码相机早已达到“秒杀”传统胶片相机的水平了。更重要的是,数码相机在照完之后,就可以即时观看效果,和其他人分享拍照乐趣,更能免去胶卷和冲洗照片的精力和费用……
最便宜的中画幅数码也要70000元,所以很多人选择胶片
  除非您真的对于中大画幅感兴趣,并缺少购买数码后背的资金,或者有“一次成像”的小资情节。否则对于常规拍摄而言,我们已经没有理由不推荐数码相机了。
  ·数码时代,您就别抱着胶片不放了……
&·DC大光圈镜头,能叫板单反么?
  光圈是一个用来控制光透过镜头,进入机身内感光面的光量的装置。光圈在镜头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控制一张照片[FS:PAGE]曝光的核心参数,它的大小决定着通过镜头进入感光元件的光线的多少。一般来说,同焦距、同品牌下,光圈越大的镜头规格越高,售价越贵;DC亦是如此,大光圈镜头往往只出现在少数高端消费机上。
无论是对于DC还是单反相机,更大大光圈都能带来更快的快门速度,尤其在拍摄一些光线较暗的场景时,能够尽量减少使用闪光灯,并降低相机感光度以提升画质。
  除此之外,大光圈还能提升镜头的虚化效果,不过这一点上,DC和单反、单电并不具备可比性。简单的说,由于镜头实际焦距和传感器尺寸等原因,我们不能认为光圈F2.0或者以上的DC,它的虚化效果就比F4甚至F5.6的单反、单电相机好。或许有些人不同意这个观点,那么笔者就拿两台相机做个试验。
松下LX5:焦距:20mm 光圈:f/3.3 ISO感光度:160
曝光时间:10/1250  曝光补偿:0EV  白平衡:自动
松下G2套机:焦距:42mm 光圈:f/5.6 ISO感光度:100
曝光时间:10/600  曝光补偿:0EV  白平衡:自动
  通过上面对比,我们很明显的看出,即便是时候虚化最好的大光圈DC——松下LX5,也难以在虚化上超越微4/3系统单电套机,更不要提传统APS-C单反相机或者全画幅相机了。所以说,当索尼F717/F828、R1等一系列怪兽级别DC“退出江湖”后,DC的大光圈更多的意义在于提升暗光下的快门速度,想在虚化上达到理想效果,您还是考虑单反/单电+大光圈镜头吧。
  ·找到喜欢、适合的相机就好好用吧,DC的镜头参数和单反不是一回事儿,DC用户别较真拿去对比了,否则会郁闷的……
·相机的防抖,为啥有时不靠谱?
  照片拍抖了!真的是很郁闷的一件事儿,相信很多没什么基础的初级用户都十分头疼这个问题。为什么我的相机有了防抖还会拍虚,并且有时暗的环境拍出来不抖,亮的反而抖呢?
  这里笔者先说明,照片为什么抖?其实照片抖是因为在进行曝光的时候晃动造成的,这个晃动有可能是拍摄者在晃动,也有可能是拍摄主体在动。因此,如何避免“动”就是避免拍虚的核心。
  首先,我们要做的事情是提升快门速度,环境光线明暗、相机感光度、光圈都是影响快门速度的因素,需要权衡设定才行。我们的最终目的,是将快门速度提升到“安全快门”以上,也就是“1s/相机焦距”比如广角端35mm就是1/35s快门。再配合上相机的光学防抖技术,基本上我们拍摄者的抖动就可以避免了。
  接下来就要让被拍摄者尽量保持不动,也就是让被拍摄者站着不动或者尽量少动。如果您非要拍摄某个跳跃或者转身的瞬间,或者拍摄物就是个好动的宠物,那么就只有再想办法提升快门了。总之,相机有了防抖并不是就不抖了,而光线明暗也不是决定照片清晰度的唯一参考。
  ·相机的防抖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抖动造成的影响。
& ·照片多了,放哪儿最好、最安全?
  随着数码影像时代的到来,人们生活中的照片越来越多,日积月累,这动辄数十GB的照片放在哪儿才安全呢?作为摄影爱好者的笔者,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无非,我们的照片有三个地方可以存储:存储卡、硬盘、光盘,下面笔者就为大家分析一下三种存储方式的优劣!
雷克沙128GB存储卡,价格惊人!
  存储卡:
&&& 优点:最方便,不用拿出相机;体积小;开机就能随时翻看;
  缺点:容量小,成本高;容易被误删;损坏后数据全无
  成本:16GB 140-200元 约10元/GB
&&& 寿命:不稳定
  硬盘:
&&& 优点:成本非常低;硬件损坏后可修复数据;备份方便
  缺点:容易被误删;传统硬盘无便携性可言
  成本:2000GB 600元 约0.3元/GB
&&& 寿命:5-10年
[FS:PAGE]
  光盘:
&&& 优点:成本非常低;分享方便;备份方便;数据绝对安全,不会被误删
  缺点:不能修改数据;损坏后数据全无;存储、管理起来麻烦,耗费时间长
  成本:4.7GB 1.5元 约0.3元/GB
&&& 寿命:20-100年
  相信大家看了之后都有自己的打算了吧,在这里笔者提醒大家,最安全的备份方式就是多重备份。参考笔者自己,就是将硬盘中的重要资料再用光盘或者第二块硬盘进行一次备份。
  ·数据放在哪儿都不是绝对安全,因此对于重要照片,请您多多备份;无数血淋淋的事实给我们的经验是:千万别心存侥幸。
·存储卡该怎么避免“突然死亡”?
  笔者曾经历过一次非常严重的教训——近一天拍摄即将完成时,存储卡“突然死亡”……后果不说,大家可想而知了。从此以后,在外出拍摄时笔者尽量采用双卡相机以保证存储卡挂掉一个照片也不会全丢。不过相信大家基本都在用单卡槽相机,如何最大程度避免CF/SD卡突然死亡的悲剧呢?首先,我们要养成良好的使用习惯。
&&& ·存储卡是用完了删除好,还是格式化好?
  很多人认为SD卡或者CF卡这种闪存介质存储器对于擦写形式并没有太苛刻的要求,无论是格式化还是直接删除都是对于MLC闪存芯片的简单擦写。不过根据笔者了解,很多相机厂商提供了低级格式化的选项,对于这种真正对存储芯片进行归零的删除方式,大家除非为了保护自己**,尽量不要选择。原因是进行这个操作时,闪存本身和控制芯片都处在高强度运转状态,有可能造成对于闪存寿命的影响。
 除此之外,当然购买一款质量过硬的SD卡或者CF卡是非常关键的,尤其是对于经常使用相机连拍功能和视频拍摄功能的用户来说,更高质量的卡意味着多一分放心,少一分风险。与此同时,虽然存储卡看似身轻如燕,但是依照笔者经验,多数损毁都是被主人摔坏的。
  ·双卡备份是王道,没条件就买个质量好点儿的卡;另外,请善待你的存储卡
&& &·终身质保真是“一辈子承诺”吗?
  除了养成良好的使用习惯,挑选一款品质精良的卡也是非常关键的。当我们面对市场上琳琅满目的存储卡时,很多人都会看到类似于“终身质保”“终身保固”等承诺。这看似脆弱的SD卡竟然能夸此海口,当真让人怀疑,这“一辈子承诺”到底考不靠谱呢?
  想想看,如果您20年后拿着某终身质保的4GB的存储卡去维修时,这种“古董级”东西怎么有可能还“能修”?所谓的终身质保,一般是指在厂商相应产品停产前,或者停产后一段时间均享受保修服务,是指的这个产周期的“终身”,并非您的“终身”。是不是看了之后,您也就不再迷信所谓的“一旦选择,终身负责”这样的话了。 考虑到存储卡的发展速度,可想而知,这终身质保的时间也应该不会太久。在此笔者奉劝大家,您还是别指着把存储卡用坏了保修吧。认准个名牌,并且避免买到假货,至少从我们的经验来看,三年内一般很少有卡会坏,并且到时候即便坏了,替代产品的价格和性能也足矣让您“喜新厌旧”了。
  ·终身质保,真保不了多久……
&& ·第一次充电,到底需要多长时间?
  很多人在问笔者这样一个问题,买了相机以后第一次充电要多长时间?其实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也提到不止一次。现在的主流数码相机,除了某些入门机型采用传统AA干电池供电外,几乎99%的相机都是采用智慧型锂电池作为电源。一般来说,这类电池都会内置芯片来感应目前电量,因此在充满电之后,即便您再将电池放置在充电器上,也不会再向里冲一点儿电。所以说,现在的相机电池,第一次充电基本上充满即可。
不过在这里还要提醒大家,锂电池也有所谓“激活”一说,也就是在您前几次使用的时候,尽量将电池内部电量耗尽再进行充电。通常来说,锂电池的充放电寿命在300次左右,之后开始出现电量衰减,也请大家注意相应问题。
  ·其实,关于不同电池怎么充电,说明书里都有写的很清楚了……
  ·写在最后
  洋洋洒洒说了这么多,希望能帮大家了解一些相机行业的真相和“潜规则”。3·15临近,相信在这时候也基本没有奸商敢拿假货、次品来忽悠您。至于本文目的,我更多是想为大家解释一些以往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的东西。这样,日后无论是大家玩摄影还是买相机的时候都能在这些问题上,有可参考的东西。希望本文能对您有些帮助,也祝大家在日常拍摄中体验到更多乐趣与感动。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单反全画幅相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