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复经颅磁刺激仪(TMS)能取代药物吗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经颅磁刺激ppt - 1 dia
下载积分:1400
内容提示:经颅磁刺激ppt - 1 dia
文档格式:PPT|
浏览次数:61|
上传日期: 19:30:22|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经颅磁刺激ppt - 1 dia
官方公共微信本站已经通过实名认证,所有内容由安建雄大夫本人发表
当前位置:
& 大夫个人网站
& 文章详情
电休克可治疗幻觉痛和局部复杂疼痛综合症,经颅磁刺激治疗抑...
&&&&&王&&永&&&安建雄&
(责任作者简介:安建雄 世界疼痛医师协会中国秘书长,中华麻醉学会疼痛专业秘书,清华大学二院疼痛科主任,中国医大航空总医院疼痛中心主任。国际电与神经刺激协会中国分会奠基人。 网址:中国疼痛中心 &;&& Email: , 电话:20391)
&&&&&&& 性情感障碍的治疗方法包括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电治疗(electroconvulsive&&therapy,ECT)和经颅磁刺激治疗(Transcranial&Magnetic&Stimulation,&TMS)。心理治疗有效并容易得到患者的认可,但由于它以建立特殊的医患关系为前提,&而此过程耗费时间较长,故起效较慢。药物治疗是目前治疗性情感障碍的主要方法。但抗药对约20%&~30%的患者无效、50%患者效果较差,加之抗药可给绝大多数患者带来不良反应,ECT和TMS便成为治疗性情感障碍的重要方法。
&&&&&&& 传统的ECT亦称电抽搐治疗,系指以一定量电流通过患者头部,导致全身抽搐,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电治疗是一种治疗精神病的有效方法。但在改良的电出现之前,人们由于对其副反应的恐惧,特别是对大脑损害的担心而几乎废用。
随着医学技术和麻醉方法的发展,现代的电治疗与以前相比,已大不相同。目前流行电疗法实际为改良后的电抽搐治疗,又称无抽搐电治疗(Modified&electroconvulsive&&therapy,MECT)。&这种方法在治疗前会给患者使用麻醉剂和肌肉松弛剂,使其通电后不发生抽搐,消除肌肉强直、颤动,避免骨折、关节脱位等并发症的发生。很多刚刚接受了电治疗的患者苏醒后,甚至不相信自己经历了这个治疗过程。目前,这种电治疗方法以疗效好、&见效快、没有药物副作用等优点,成为精神科最常用的非药物治疗方法。目前最多使用的人群竟然是不能接受药物副作用的孕妇和老年人。
&&&&&&& 在过去的数十年里,人们试验了许多种方法,想要替代ECT,但是,这些方法均没有达到ECT的治疗效果,人们的研究兴趣主要集中于TMS,迷走神经和深部脑刺激[1,2]。
&&&&&& TMS治疗是一种利用脉冲磁场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主要是大脑),改变皮层神经细胞的膜电位,使之产生感应电流,影响脑内代谢和神经电活动,从而引起一系列生理生化反应的磁刺激技术。近20年来,因为其非侵入性、无痛性和安全性等特点,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治疗性情感障碍疾病。尽管TMS&在治疗上的报道很多,但是,它的功效到目前为止在临床上尚未被证明,如何评价其功效仍是存在争论。然而,人们却迫不及待的把TMS应用于临床,作为替代电治疗的一种方法。&
&&&&&&& &鉴于此种情况,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医学院神经科学教授Max&Fink博士总结最近几年的研究,进一步强调TMS治疗的益处非常有限,而且绝对不可能替代ECT。
&&&&&&&& Max&Fink博士在文章中指出:George&[3]&对190例口服药物治疗的患者的研究中,92例应用TMS,其余98例应用虚拟TMS。结果表明:TMS组13例有效,而虚拟TMS组5例有效。虽然TMS组治疗患者有效率优于虚拟TMS组,但是总共只有14%和5%的病人有效,这样的有效率在临床上带来的益处非常有限。Eranti&S[4]则对46例严重患者研究中,随机抽取24例应用TMS,其余22例应用标准ECT治疗,结果表明:在应用ECT的22例患者中,13例患者病情缓解,有效率59.1%,而应用TMS患者,仅有&4例病情缓解,有效率16.7%,ECT疗效为TMS的4倍。Rasmussen[5]研究显示,ECT治疗有效率为58.8%,TMS为38%。&Mayo&医学中心数据显示TMS的治疗费用远高于ECT,TMS是在药物治疗失败的情况下一种疗效非常有限的手段。
&&&&&&& TMS是一种以商业目标而开发的技术,最初设计是刺激脑损害后继发性运动麻痹患者的运动神经元。TMS的技术支持主要来自设备制造商,而非来自于脑损伤应用学科的理论或经验。制造商通常选择常见的疾病进行临床试验,他们特别强调可以有效治疗抗药物治疗失败的患者,而不愿提及与ECT的疗效差距。
&&&&&&& TMS对的疗效与ECT相去甚远。但由于TMS具有非侵入性、无痛性等优点,使人们过度关注TMS副作用小的优点而忽视ECT的治疗作用。从而忽视了几十年来对ECT的研究成果,在1957年一次实验中[6],将51例患者分别使用ECT或虚拟ECT治疗,24&例ECT治疗病人,有17人出院恢复或改善,而27例接受虚拟的ECT治疗的患者,只有4人改善。1959年有人研究吸入三氟乙醚替代ECT治疗,发现它和ECT在疗效和不良反应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但因吸入三氟乙醚笨拙、困难和昂贵等缺点,未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 电研究权威普遍认为,在治疗严重障碍、紧张症、躁狂症等疾病方面,ECT治疗是最有效的办法,ECT的统治地位不容挑战。因此当前主要工作不应放在寻找新的办法来替代它,而是进一步研究电的机制,设法减少它的副作用。
&&&&&&& ECT用于治疗顽固性疼痛是一个意外的发现,起初有的作者认为ECT镇痛效果是通过抗机制,但随之的研究发现,ECT有直接的镇痛作用,并不依赖抗途径。欧美国家为主的研究报道显示,ECT对幻痛和复杂性局部疼痛综合症有效。而这类顽固性疼痛是一直困扰人类的难题。
&&&&&& 我国目前已经全部转向无抽搐电治疗技术,在已开展此项目的单位,其核心技术已与国外水平相差无几,针对无抽搐电治疗对躯体状况的影响等部分领域甚至领先于国际水平。另外,适应征的选择和治疗效果的观察已经比较成熟,相信无抽搐电治疗很快将会成为我国电治疗中的标准疗法。
[1]George&MS,&Belmaker&RH,&ed.&Transcranial&Magnetic&Stimulation&in&Neuropsychiatry.&Washington,&DC:&American&Psychiatric&Press,&I2000.
[2]Lisanby&SH,&ed.&Brain&Stimulation&in&Psychiatric&Treatment.Washington,&DC:&American&Psychiatric&Press,&I&2004.
[3]George&MS,&Lisanby&Sh,&Avery&D,&et&al.&Daily&left&prefrontal&transcranial&magnetic&stimulation&therapy&for&major&depressive&disorder.&A&sham-controlled&randomized&trial.&Arch&Gen&Psychiatry.Y516.
[4].&Eranti&S,&Mogg&A,&Pluck&G,&et&al.&A&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with6-month&follow-up&of&repetitive&transcranial&magnetic&stimulation&andelectroconvulsive&therapy&for&severe&depression.&Am&J&Psychiatry.Y81.
[5]Rasmussen&K.&Some&considerations&in&choosing&electroconvulsive&therapy&versus&transcranial&magnetic&stimulation&for&depression.&J&ECT.Y54.
[6].&Fink&M.&Convulsive&Therapy:&Theory&and&Practice.&New&York:&Raven&P&1979.
与医生电话交流
网上免费问医生
看更多新文章>>
1.扫码下载好大夫App
2.在知识中添加您关注的疾病
3.添加成功后,最新的医生文章,每天推送给您。
发表于: 11:36
安建雄大夫的信息
安建雄大夫电话咨询
安建雄大夫已经开通电话咨询服务直接与大夫本人通话,方便!快捷!
网上咨询安建雄大夫
在此简单描述病情,向安建雄大夫提问
安建雄的咨询范围:
中国科学院北京转化医学研究院疑难及罕见病研究中心:
慢性盆腔痛;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缠腰龙 蛇盘疮);顽固性失眠; 股骨头坏死、腹痛、三叉神经痛、抑郁、自杀、躯体化疼痛、类风湿性关节炎。其他疾病谱: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症。(骨科疼痛请咨询其他医生)
安建雄主治疾病知识介绍
全国疼痛诊疗中心好评科室
全国疼痛诊疗中心分类问答经颅磁刺激(TMS)联合药物治疗对军人抑郁症疗效的评价--《第二军医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经颅磁刺激(TMS)联合药物治疗对军人抑郁症疗效的评价
【摘要】:
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是一种无创的电生理技术,它给于大脑皮层神经元一组序列电刺激时,可以引起皮层局部或远处神经元的兴奋性发生改变。从刺激运动皮层进行研究获得的资料来看,磁刺激对皮层神经网络产生何种影响与刺激的频率有关。在重复经颅磁刺激作为研究工具应用之初,人们就一直关注能否将其作为一种治疗方法,用于治疗脑部病变或改善脑部功能障碍。早期给于运动皮层序列刺激的研究结果显示,rTMS能够引起皮层脊髓兴奋性的增强或降低,并可持续数分钟。但是当时对于rTMS多个参数设置的合理性尚未完全明确,且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有关作用机制的解释。后来一些小的临床试验研究相继出现,而且临床医生和患者对于无创和非药物治疗的要求,更加推动了这一研究的开展。在下面的内容中,我们将研究rTMS用于心理疾病(抑郁症、精神分裂症)治疗中的作用。
一、抑郁症
抑郁症在一般人群中的患病率男性为13%,女性为21%。尽管抗抑郁药物在不断的发展,但是仍然有30%的患者对药物产生耐药性而需要接受电休克(ECT)治疗,而实施ECT治疗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麻使肌肉放松从而诱发癫痫,且有导致记忆、认知障碍等的副反应。在过去的9年中,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已经被证明为一种比ECT创伤小、可以替代ECT的治疗方法。其治疗机制中有2种可能性,一是rTMS能调节产生相应症状的特定神经通路的活动,且不同的刺激频率对神经元活动的影响不同,即高频率刺激对神经元活动有易化作用,低频率刺激抑制神经元活动;二是rTMS的效果可能是单胺神经递质传递通路的易化。
到目前为止,大多数已发表的研究是开放性的。根据双盲、随机、对照原则,我们设计一试验来研究高频率20Hz rTMS联合抗抑郁药物在短期(少于1月)内治疗抑郁症患者的疗效。患者均为右利手男性,年龄在18-65岁之间的现役军人,符合CCMD-3诊断标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评分=18,为首发或已接受足剂量、足疗程抗抑郁药物治疗无效者,此类患者在试验期间继续服用原剂量的抗抑郁药。其中双相情感障碍患者除外,防止在治疗过程中患者转躁;曾经使用TMS或大于9次的双颞电休克(ECT)治疗除外;在过去2年有物质滥用或酒精依赖;反社会型、或边缘型人格障碍;有严重消极自杀观念者排除;有精神病性症状;有癫痫、脑外伤和脑手术史者禁止用TMS治疗;使用脑内金属器械如助听器者除外。所有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用随机数字表将入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试验组21例,接受药物和rTMS治疗,一组为对照组19例,接受药物和假刺激治疗。用“8”字形线圈刺激患者左侧背外侧前额叶,假刺激时线圈平面与头皮呈90°角度。刺激频率20Hz,刺激强度100%MT、1.2秒/串、50串/日、间歇期20秒,共4周,用HDRS评价疗效。结果用SPSS的方差分析和卡方检验分析治疗前、治疗第1周、治疗第2周、治疗第4周的疗效差别,结果显示试验组(药物联合rTMS)治疗前后HDRS分数有显著性下降(P>0.05),且抑郁症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药物联合假rTMS)(x~2=11.16,df=1,P=0.0008);对照组治疗前后HDRS分数无明显变化(P>0.05)。将试验组分为服用药物组和未服用药物组,分析两组之间疗效差异,结果显示服用药物组患者的疗效优于未服用药物组(x~2=4.091,P=0.45)。本试验研究结果显示20Hz rTMS能改善抑郁症患者的症状,且rTMS联合药物的疗效优于单一使用rTMS的疗效。
二、精神分裂症
60-80%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伴有幻听。用功能磁共振(FMRI)、单电子成像技术(SPECT)联合区域脑血流(rCBF)和正电子成像技术(PET)研究发现,左侧颞顶叶皮层与幻听的产生有关,即精神分裂症伴幻听患者左侧颞顶叶区血流量增加、神经元兴奋性增强。低频率rTMS可抑制相应刺激区域神经元的兴奋性,故我们设计一个试验来检验低频率rTMS是否可以缓解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幻听症状。入组患者均要符合CCMD-3关于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且为已接受足剂量、足疗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且目前仍有幻听症状存在;治疗期间继续服用原剂量药物。其中阴性症状为主患者除外;曾经使用TMS或大于9次的双颞电休克(ECT)治疗者除外;在过去2年有物质滥用或酒精依赖者;反社会型、或边缘型人格障碍;有严重消极自杀观念者排除;有癫痫、脑外伤和脑手术史者禁止用TMS治疗;使用脑内金属器械如助听器者除外;曾做过神经外科手术,安装心脏起搏器,内耳装有假体;低智商、或言语理解障碍者除外。
患者将按照电脑产生的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试验组共11例,接受药物和rTMS治疗,一组为对照组共9例,接受药物和假rTMS治疗。刺激部位为左侧颞项叶皮层,刺激频率为1Hz,刺激强度为80%MT。用听幻觉量表(AHRS)在治疗前、治疗第1周、治疗第2周时测评患者幻听症状变化。试验组的AHRS总分在治疗前、治疗第1周、治疗第2周之间分数变化有显著性下降(P<0.05),对照组的AHRS总分在治疗前、治疗第1周、治疗第2周之间分数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试验组与对照组下降比率的差异,结果显示试验组AHRS总分下降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x~2=7.56,P=0.006),对照组试验前后AHRS分数无明显变化(P>0.05)。本试验证明低频率(=1Hz)rTMS刺激左侧颞顶叶可以缓解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幻听症状。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第二军医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08【分类号】:R749.4;R82【目录】:
中文摘要5-8
英文摘要8-11
英文缩写11-13
一、心理疾病的发病机理13-14
二、心理疾病的治疗14-22
第一部分 高频率rTMS联合药物治疗抑郁症患者效价22-30
第二部分 低频率rTMS联合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伴幻听患者疗效评价30-36
参考文献37-42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席友缘;[D];天津大学;2012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程艮;[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3年01期
王晓明,周树舜;[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0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峰;李发曾;;[J];动物学研究;2006年06期
沈爱新;钱敏丽;顾群;邬芳华;;[J];护理与康复;2010年06期
王伟;;[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7年03期
王晓明,付红梅,龙存国,谢建平,赵小琼;[J];中国临床康复;2002年03期
曹静;丁成赟;樊永平;;[J];中国临床康复;2005年45期
吴越;顾君;冷文娟;王梅;;[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1年07期
陈运平;梅元武;孙圣刚;包敏;俞善纯;;[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5年12期
涂靖;李振涛;陶华英;;[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6年08期
盖万良;杨丽芹;李智敏;宋丽云;庞曰岱;;[J];中国民康医学;2013年18期
周玉嘉;韦鹏翔;刘佳霖;王雷;刘桂英;;[J];中国医药导报;2014年1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于洪丽;[D];河北工业大学;2011年
耿跃华;[D];河北工业大学;2010年
杨硕;[D];河北工业大学;2007年
金安;[D];吉林大学;2010年
李哲;[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赵琛;[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
张钰;[D];第四军医大学;2006年
傅国萍;[D];浙江大学;2007年
王华建;[D];河北工业大学;2007年
蒋学慧;[D];天津大学;2008年
董静;[D];河北大学;2008年
陈怡美;[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2年
汝碧潇;[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任征;[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3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子德;徐宇伦;;[J];北京医学;2009年04期
贾嵘;徐其惠;田录林;李辉;刘伟;;[J];电工技术学报;2008年01期
徐晓刚;徐冠雷;王孝通;秦绪佳;;[J];电子学报;2009年03期
王新楼;;[J];工业控制计算机;2008年06期
乔清理,王秀宏,王明时;[J];生物物理学报;2001年02期
宋毅军,田心;[J];生物物理学报;2003年04期
赵伟;[J];中国临床康复;2004年13期
任杰;杨丽晓;;[J];医疗卫生装备;2010年11期
贾子善;[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4年11期
李丽;白玉龙;;[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8年1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延刚;[D];天津大学;2010年
张希;[D];天津大学;2010年
高志勤;[D];第二军医大学;2008年
胡永新;[D];青岛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许涛;[J];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2000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程艮;[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3年01期
王义义;;[J];武警医学院学报;2011年08期
丁联斌;[J];临床脑电学杂志;1999年01期
;[J];国外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2002年05期
王芗斌,陈晓春,宋为群;[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5年09期
;[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8年03期
常宇;宋淼;高斌;陈宁宁;李玲;郝冬梅;;[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年13期
杨晓蓉;郑重;;[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0年10期
Osei- Lah A.D.
,Mills K.R.,江山;[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神经病学分册;2005年06期
尹厚民,王爽,郭谊,丁美萍;[J];现代实用医学;2005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史骏超;;[A];中国康复医学会运动疗法分会第十一届全国康复学术大会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11年
宋为群;;[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脑血管病康复学术会议会议指南[C];2010年
潘思玮;;[A];首届全国脑外伤治疗与康复学术大会论文汇编(下)[C];2011年
郑重;邹可;孙元峰;;[A];第四届中国睡眠医学论坛论文汇编[C];2011年
ZASLER;;[A];首届全国脑外伤治疗与康复学术大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白玉龙;胡永善;林伟平;俞仁康;徐一鸣;;[A];继往开来
与时俱进——2003年康复医学发展论坛暨庆祝中国康复医学会成立20周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3年
方杨琪;周奇志;蔡定均;余曙光;;[A];中国针灸学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集(上集)[C];2009年
陈勇;徐桂芝;杨硕;杨庆新;;[A];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王燕滨;贾辉然;陈勇;王军;;[A];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第九届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何艳;吴小鹰;郑小林;侯文生;彭承琳;;[A];中国生物医学工程进展——2007中国生物医学工程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袁海;[N];中国国防报;2003年
成潮生;[N];南充日报;2011年
黄鹏;[N];中国工商报;2003年
吴若琪;[N];中国医药报;2009年
通讯员 印素萍;[N];家庭医生报;2010年
欧飒;[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过江帆 记者 何剑;[N];南昌日报;2010年
张梦然;[N];科技日报;2010年
袁志勇;[N];科技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郭辉玲;[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5年
侯勇;[D];山东大学;2004年
刘宁疆;[D];天津医科大学;2006年
高峰;[D];浙江大学;2009年
陶华英;[D];天津医科大学;2006年
郭谊;[D];浙江大学;2009年
刘传玉;[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李嫚;[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宋志彬;[D];南方医科大学;2011年
华续赟;[D];复旦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江伟;[D];安徽医科大学;2014年
李珊珊;[D];天津大学;2012年
杨飞虎;[D];宁夏医科大学;2013年
陈勇;[D];河北工业大学;2006年
王华建;[D];河北工业大学;2007年
霍俊峰;[D];青岛大学;2009年
赵翠苓;[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席友缘;[D];天津大学;2012年
周晓露;[D];成都信息工程学院;2012年
郑建斌;[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电工研究所);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孙洪江1& 范淑环2
(1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 一汽总医院& 130000)
&&&&&&& 21世纪是脑科学世纪,认识脑,保护脑,创造脑是现代科学中的重大课题,本项目涉及到人类健康第一杀手的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与康复。经颅磁场刺激是神经科学中科研,诊断,治疗的新技术,能够无创无痛直接刺激大脑皮质,调节大脑皮质的兴奋性,可塑性,促使大脑皮质和刺激回路的神经元发生生理生化和细胞结构的修复性改变,达到大脑神经功能康复的目的。
&&&&&&& TMS技术的刺激参数包括:刺激部位,刺激强度,刺激时间,间歇时间,刺激频率,刺激模式,6个主要参数的排列组合能模拟大脑神经网络的信息编码模式,要达到刺激效果,必须对神经解剖生理,神经调节机理,神经损伤修复原理有深刻理解,必须熟练掌握肌电图诱发电位技术,经颅磁刺激技术,康复治疗技术,康复评定技术。
&&&&&&& 神经功能成像技术的应用在飞速发展。脑科学研究领域出现了四大技术。1是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技术,由计算机建立与能量代谢有关的大脑功能图像。2是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射频信号与血红蛋白的含氧量有关,因此能对不同脑区的活动给出非常灵敏的测量。3是脑磁图MEG,利用低温超导的高灵敏度传感器检测磁场来给大脑功能区定位。具有很高的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4是经颅磁场刺激TMS技术,利用电磁感应原理,颅外的磁场通过颅骨在颅内感应出电流,无损无痛的刺激大脑局部神经,通过观察刺激的效果来给刺激区功能定位。最重要的是TMS不仅是大脑功能检测定位的诊断设备而且是调节大脑功能的治疗设备。脑神经刺激是一门专业技术,包括术中大脑电刺激、迷走神经刺激、大脑深部刺激、小脑电刺激、经颅电刺激和电休克等,这些都要进行麻醉或手术。唯一只有TMS能在觉醒状态、无损无痛的刺激大脑局部、&直接引发或干扰神经功能。大脑是一个神经网络,各个脑功能区区既有分工又有协作,TMS可以直接研究神经网络功能活动的因果关系。TMS主要工作机理为,1由刺激引发清晰的生理反应如肌肉收缩:2把刺激作为虚拟损伤,干扰大脑正在进行的活动:3双向调节神经的兴奋性,引起神经内分泌、神经免疫机制的变化发挥长效治疗作用。TMS在脑神经功能方面的研究和临床多学科的应用是一个新的热点,TMS将为人类实现对大脑生理活动的人为调控、对大脑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新的手段。
&&&&&&& TMS发展史和原理
&&&&&&& 1780年,意大利生物学家Galvani发现刺激青蛙的脊髓神经可引起大腿肌肉收缩,创立了生物电的概念。
&&&&&&& 1831年,英国的化学家Faraday阐明了电磁感应现象,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变化的磁场又可以使l临近的导体产生感应电流。
&&&&&&& 1874年,美国的Bartholow在脑手术中直接用电刺激大脑运动区引起对侧肢体抽动。
&&&&&&& 1896年,法国的生物学家Arsonval自制的线圈可以套在头上,然后接上llOV的电压,通过30安培的电流,发生了光幻觉现象。现在可以解释为磁场刺激兴奋了视网膜
&&&&&&& 1938年,Cerletti首先采用了电休克疗法(ECT),60多年过去了,ECT还是治疗抑郁症的重要手段。然而电休克疗法太痛,需要麻醉,可能损伤大脑记忆。
&&&&&&& 1965年Bickford用40毫秒的脉冲电流通过线圈证明磁场刺激可以兴奋面神经
&&&&&&& 1980年Merton用高电压经颅刺激大脑皮质,引出运动诱发电位。电刺激经过颅骨和头皮的高电阻会产生疼痛和灼伤.限制了临床应用。
&&&&&&& 1982年,Polson制作磁场刺激器可以可以兴奋外周神经,首次记录到肌肉收缩的诱发电位。
&&&&&&& 1986年,英国Shef field大学的Barker成功的研制出第一台经颅磁场刺激器可以在颅外直接刺激运动皮质引发身体对侧手的运动&1。从此翻开了经颅磁刺激的历史篇章。
&&&&&&& 1987年,英国MAGNETIC生产了第一台磁场刺激器,并获得了生产许可证。早期的磁场刺激器为单脉冲式.由手动开关控制刺激输出,是一种非连续、非节律性的刺激。磁场刺激线圈为圆形,主要用于运动诱发电位和中枢运动神经传导时间的电生理研究和临床应用。
&&&&&&& 1988年,美国Cadwell实验室首次试验成功重复经颅磁场刺激器(rTME)。使磁场刺激的作用更深更强更持久。
&&&&&&& 1992年美国Cadwell公司向市场推出重复经颅磁刺激器(TMS),实现了连续性、持续性的刺激,现在最高频率可达到lOOHz。
&&&&&&& TMS的原理是在一组高压大容量的电容上充电,用电子开关向磁场刺激线圈放电,在0.2毫秒内流过数千安培的脉冲电流,瞬时功率达到几十兆瓦,线圈产生的脉冲磁场峰值可达l--2T,(特斯拉,相当于1.5T MRI的恒定磁场,地球磁场的4万倍)强大的瞬变磁场可毫无损耗的穿过颅骨,根据电磁感应原理,在线圈下颅内大脑皮质会产生反向感应电流。刺激局部大脑神经细胞去极化引起,兴奋和抑制,产生的一系列生理生化反应。
&&&&&&& 目前TMS共有三种主要的刺激模式:单脉冲TMS(sTMS)、双脉冲TMS(pTMS),以及重复性TMS(rTMS)。sTME由手动控制脉冲输出,也可以触发多个刺激,刺激间隔较长,节律较差,只需要一个刺激器。多用于常规电生理检查。TMS可以在同一个刺激部位连续给予两个不同强度的刺激,或者在两个不同的部位同时或分别给予刺激,需要两个刺激器联合使用(又称作double coil TMS,dTMS)多用于研究神经的兴奋性、易化和抑制作用。TME以lltz为标准,分为高频和低频TMS。需要特殊的设备在同一个刺激部位给出慢节律低频(低于1Hz)TMS或快节律高频(高于1Hz)TMS。慢刺激模式引起皮层的抑制,快刺激模式则引起兴奋。广泛应用于科研和治疗。为了提高磁场刺激的聚焦精度和深度,出现了8字形、蝴蝶形线圈、H一线圈、多导线圈和全头形线圈。最常用的是圆形和8字形线圈,圆形线圈穿透较深、刺激面积大,刺激效应不局限。8字形的线圈空间聚焦性较好。刺激运动皮层的空间分辨率可以达到0.5-i厘米,它的穿透性较弱,只能达到脑内3厘米的深度&。计算机技术、三维立体成像定位技术、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功能性磁共振(fMRI)和多导脑电图与TMS互相结合和融合,TM5刺激大脑的过程和结果在这些设备上显示,可以发现很多TMS作用原理和效果。使TMS成为唯一无痛无损刺激大脑,具有确定大脑活动和行为之间因果关系的大脑功能定位的一种方法。TMS操作方便,安全无损,重复性好,同时具有诊断和治疗价值,TMS众多的独特的优越性提高了TMS的应用深度和广度[1]。
&&&&&&& 中风的发病率高,虽然存活率有所提高,但绝大多数病人有不同程度的难治性肌痉挛。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如何有效治疗中风后肌痉挛,对改善病人的预后和生活质量,减少护理,提高康复水平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 过去研究肌痉挛的机理表明:上运动神经元损害导致拮抗肌运动神经元交替性抑制减弱,&运动神经元失去锥体外系的抑制而过度兴奋,脊髓牵张反射亢进而引起肌张力异常增高发生肌痉挛[2]。
&&&&&&& 过去治疗肌痉挛的方法一般是针灸按摩、夹板支架、电刺激拮抗肌、肉毒素注射、手术切除背根神经等对症治疗,疗效较差,有些还有明显副作用[3]。
&&&&&&& 肌痉挛的中枢损伤机理和脊髓反射机理那一种最重要?中枢和脊髓功能的调制那种对治疗肌痉挛最有效?目前没有明确答案[4]。
&&&&&&& 经颅磁刺激(TMS)是近年来出现的无创性刺激大脑皮质的新技术,通过不同的强度、频率、频度、刺激部位、刺激模式使刺激部位的中枢神经产生长时程增强(LTP)或长时程抑制(LTD)效应,对神经功能产生双向调节的可塑性变化。因此我们推测经颅磁刺激技术刺激皮质和外周脊神经对皮质运动功能恢复重建、促进脊髓反射的调节功能可塑性改变对肌痉挛可能有较好的治疗作用[5]。
&&&&&&& 由于中风主要是大脑皮质受损而导致脊髓反射功能失调,因此我们推测促进大脑皮质运动功能恢复是治本。促进脊髓反射平衡和交互抑制是治标,也可以标本同治[6]。
&&&&&&& 经颅磁刺激对中枢和外周功能性磁刺激的新方法为研究肌痉挛的机理和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经颅磁刺激是近年来国内外神经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和热点,但对中风后肌痉挛的原理和治疗的研究极为少见,国内未见报道。我们想从中枢和脊髓两个部位进一步研究肌痉挛的具体机制[7-8]。特别是经颅磁刺激技术在中风后遗症、肌痉挛的治疗方法上有所创新。为攻克肌痉挛提供客观的科学的实验和理论依据,开创一种新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该课题将造福广大中风患者,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减少家庭和社会负担有广阔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 TMS用于中风评定和治疗中风是中、老年人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病,其特点是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并发症多等特点。据统计,我国约有600万人患中风。对中风的早期诊断、及时治疗至关重要。
&&&&&&& TMS 技术是通过一个与头皮成切线以头顶为中心的铜线圈释放一个强大的电流脉冲, 此线圈下最大磁场在脑中产生一个电流。由于磁场经过头皮及头颅骨基本上没有衰减, 能对脑产生足够的刺激。磁刺激皮层运动区可以直接兴奋大脑皮质运动中枢, 也可以兴奋皮质脊髓束, 经颅磁刺激产生的运动诱发电位可以反应整个运动神经传导通路的结构和功能完整性, 磁刺激皮层运动区可兴奋从大脑皮质到骨骼肌的整个运动系统。TMS 的强化作用对运动传导通路有促通作用, 能促进突触生成、侧枝再生及皮层功能重组, 从而达到对运动功能的康复目的。在我国脑血管病是常见病、多发病, 也是致残的重要原因。TMS 技术是一种全新的、无痛、无创、操作快捷、方便的神经电磁生理学技术。
&&&&&&& 在我们先前的研究中, 通过比较TMS 治疗前后的Fug-l Meyer 运动功能评分、肌力已证实TMS 作为一种治疗手段, 可有效地帮助脑卒中患者恢复运动功能, 本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了TMS 在临床的应用。
&&&&&&& 统计结果表明经康复治疗及TMS治疗后患侧上肢肌力、肌张力两组治疗后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其中对患侧肱二头肌肌张力改善明显,疗效优于对照组,可能对后期上肢机能的改善更为有利。治疗组ADL评分改善明显,于治疗后第一周即有显著改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
&&&&&&& 本研究中无一例患者出现脑出血、癫痫发作或病情加重现象。以往的TMS 技术仅用于神经科疾病的诊断、病情判断及预后评估,国内外尚未见TMS 技术应用于脑卒中运动功能康复的报道。我们通过大量的临床疗效观察证实, 在遵循应用经颅磁刺激康复治疗各安全参数及严格选择适应证的原则下, TMS 康复运动功能疗效肯定, 而且安全, 无明显副作用。TMS 治疗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为其家庭和社会减轻了负担, 且此康复手段易于掌握及推广应用。在实践中总结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临床应用规律和经验, 为有高致残率的脑梗死的康复开辟了新的前景。
&&&&&&& TMS治疗能降低患肢的肌张力,提高患者的肌力、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可作为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康复的治疗手段。运动皮层磁刺激法无痛无创,操作简便,很少引起不适感,不会造成交叉感染,没有明显的副作用,使用安全,疗效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哈佛大学博士Pascual展望未来说:TMS使抑郁症不翼而飞,改善帕金森病的慌张步态、可帮助精分症、强迫症、狂噪症控制他们的行为。磁刺激可暂时兴奋或干扰大脑的功能,象变压器在颅内引出电流参与大脑活动。象遥控器选台一样方便研究不同的大脑功能区。选择不同的点、给予适当的强度和频率刺激不同的功能区引出不同的效果。将来你可以想象花十几美元走进TMS俱乐部,享受磁刺激快感中枢的乐趣、考试前、求职前、讲演前接受磁刺激的帮助、增强记忆和表达能力。在运动会前、钢琴大赛前用磁场营养大脑、战胜紧张和疲劳让你超水平发挥。大脑还有很多未开垦的处女地,磁刺激可充分挖掘你的潜能。磁场能改变大脑。磁场刺激是新世纪神经科学的曙光。
&&&&&&& 经颅磁刺激(TMS)是一种无创的、非侵人体的外源性刺激,可通过测定兴奋后静止期(SP)、运动诱发电位(MEP)、中枢传到时间(CCT)值来测定中风患者的功能恢复情况,且可对中风患者的康复起辅助治疗作用,[10]。孙毅⑾等观察经颅磁刺激引起的运动抑制效应-肌肉静息的改变并探讨用其评价中枢性瘫痪的可能性,结果表明轻度偏瘫的脑卒中患者常伴有SP延长,因而SP可作为研究和评价中风患者运动功能损伤的一项神经电生理指标。池登科[12]等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在脑卒中后运动功能康复中的应用,结果显示rTMS康复运动功能疗效肯定,提高脑卒中病人的生活质量。钮竹[13]等研究经颅磁刺激对运动传导通路的易化作用及其在脑卒中运动功能康复中的作用,结果发现脑卒中急性期进行经颅磁刺激治疗,可明显缩短CMCT,有利于运动功能的恢复。胡树罡[14]等探讨弱经颅磁刺激治疗面肌痉挛的治疗效果,结果表明弱经颅磁刺激治疗面肌痉挛有较好的疗效。刘宁僵[15] 等观察低频经颅磁刺激对头颈部肌张力障碍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认为低频rTMS有助于缓解颈部肌张力障碍患者的症状。金鑫[16]等探讨经颅磁刺激在促进脑梗塞运动功能障碍康复中的作用,结果显示TMS康复运动功能疗效肯定,且其康复疗效受年龄影响,尽早TMS治疗有益于患者的康复。
参 考 文 献
[1]廖家华.中国康复医学第八届运动疗法、第六届创伤康复学术会议论文汇编.
[2]Gary W Thickbroom& and Frank L Mastaglia Plasticity in neurological disorders and challenges for noninvasive brain stimulation (NBS) Journal of NeuroEngineering and Rehabilitation
doi:10.03-6-4.
[3]窦祖林. 痉挛评估与治疗[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4]Judith D. Schaechter Motor rehabilitation and brain plasticity after hemiparetic stroke. Progress in Neurobiology 73 (.
[5]JEAN-MICHEL GRACIES& PATHOPHYSIOLOGY OF SPASTIC PARESIS. II: EMERGENCE OF MUSCLE OVERACTIVITY& Muscle Nerve 31: 552&571, 2005.
[6]Svetlana Khaslavskaia. Michel Ladouceur. Thomas Sinkjaer,& Increase in tibialis anterior motor cortex excitability following repetitive electrical stimulation of the common peroneal nerve Exp Brain Res (9&315.
[7]Volker Dietz, Thomas Sinkjaer, Spastic movement disorder: impaired refl ex function and altered muscle mechanics. Muscle Nerve 31: 552&571, 2005.
[8]Momica A, Mary Key. Repetitive sensory input increnses reciprocal Ia inhibition in individuals with inconplete spinal cord injury. J.Neurological Physical Therapy Vol.28.No3 2004
[9]Michael Bernhardt, Bernhard Angerer, Martin Buss and Albrecht Struppler Neural Observer Based Spasticity Quantification during Therapeutic Muscle Stimulation.
[10]崔雪莲,张理义.经颅磁刺激在中风康复中的应用进展& 过急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07;34⑵:125-127.
[11]孙毅,谢可心.脑卒中患者经颅磁刺激诱发的肌肉静息期的初步研究.中华医学杂志,;78⑹:470-471.
[12]池登科,吴爱玲.重复经颅磁刺激在卒中后运动功能康复中的作用.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8;6⑹:743-744.
[13]钮竹,张通.经颅磁刺激在急性脑梗死运动功能康复中的作用.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7⑴:16-18.
[14]胡树罡,奚D.弱经颅磁刺激治疗面肌痉挛疗效观察.中国疗养医学,2009;18⑷:340-341.
[15]刘宁僵,张本.应用低频经颅磁刺激治疗头颈部肌张力障碍中华神经科杂志,:389-392).
[16]金鑫,吴小未.经颅磁刺激在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康复中的效果.中华医学杂志,(8:534-537).
您可能感兴趣的其他文章
&&站长推荐
&&期刊推荐
&&原创来稿文章
&&网络读者服务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邮件地址:
写信给编辑
您的邮件地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tms经颅磁治疗仪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