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除了比作辽阔无边的大草原地毯还能比作什么

草原老舍课文 【范文十篇】
草原老舍课文
范文一:日前去内蒙古呼伦贝尔市,见到了当年专门为老舍先生当翻译的水晶花女士。她给我讲述了40多年前
老舍先生到内蒙古的故事——
老舍在草原上
□ 特·赛音巴雅尔(蒙古族)
1961年8月,水晶花从歌舞团临时抽调到接待中央文化访问团办公室。中央文化访问团是受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主席乌兰夫的邀请而来的,访问团团长是当时的文化部副部长徐平羽,成员有叶圣陶、老舍、曹禺、梁思成、吴组缃、林风眠、谢稚柳、端木蕻良、陆柱国等著名作家和艺术家。
如果老舍先生不在,就缺个风景,少个热闹
那时老舍先生60多岁,戴一副黑边眼镜,脸上总是露出慈祥的笑容,温文尔雅,给人十分亲切的感觉。他在访问团里虽然只是一名普通成员,但他是中心人物,安排各种活动时,不论是团内同志,还是当地干部和群众,甚至牧民,都愿意听听他的意见,请他讲话,请他代表演说。他讲话像是写文章,主题明确,思路清楚,层次分明,语言幽默、生动而形象,有时讲话时,在每句话的后面用什么标点符号也说出来,逗得大家直笑。他知识渊博,历史、地理、文化、教育什么都懂,不少人有不懂的事总要问他。但他愿意走动,爱看这看那,问这问那,对各种人和事发表自己的看法。有时一些话说得也很尖锐,但能掌握分寸,使人听后觉得有理有据,毫无逆耳之感。
早晨,他起得很早,在宾馆走廊里拄着手杖踱步。离喝早茶还有一个多小时,他就把各屋的同伴都吵醒,谁也甭想睡懒觉。就是这样,大家仍然喜欢他。不论组织什么活动,在什么场合,如果老舍先生不在,就缺个风景,少个热闹。在访问团里有这么一个可敬可爱的人,给这个团增添了不少光彩和活力。根据这种情况,接待办公室研究,下牧区时除原安排给团长徐平羽配专门翻译外,还决定让水晶花专门为老舍先生服务,当翻译。
他对草原上的一切都充满好奇,对蒙古族人民充满深情
一天,中央文化访问团全体成员乘车去陈巴尔虎旗莫尔格勒河夏营地参观游览。8月的草原十分美丽,火红的太阳,晴朗的天空,辽阔的牧场,鲜艳的花朵,从车窗放眼望去,满眼绿色,充满生机。从远处传来牧马小伙子和牧羊姑娘对唱的歌声。
牧马小伙子唱:
“十五的月亮升上了天空,
为什么旁边没有云彩;
我等待着美丽的姑娘哟,
你为什么还不到来呀!”
牧羊姑娘唱:
“如果没有天上的雨水,
海棠花儿不会自己开;
只要哥哥你耐心地等待
你心上的人儿就会自己跑
过来呀!”
汽车在草原公路上,向前疾驶着。
水晶花坐在老舍先生身边。老舍问她:“叫什么名字?”
她说:“水晶花。”
“水晶花,水晶花!”老舍先生反复念着她的名字,说道:“多么富有诗意的名字,谁给你起的这么好的名字?”
“我阿爸。”
“你阿爸是做什么的?”
“是放羊的,是个普通牧民。”
“牧民的女儿,草原的花朵!”老舍先生又问:“你做什么工作?”
“在歌舞团当演员。唱歌,但有时还跳舞。”
“为什么还跳舞?”
“因为团里人少,要求每个演员必须一专多能。所以,我既能唱歌又能跳舞。”
“这好!”老舍先生又问:“你是哪个旗的人?”
“就是我们今天要去的陈巴尔虎旗。”
“我们去陈巴尔虎旗的什么地方?”
莫尔格勒河夏营地。
“夏营地,什么叫夏营地?”
“就是夏天放牧的地方。”
“那么,冬天放牧的地方叫冬营地,秋天放牧的地方叫秋营地,春天放牧的地方叫春营地,对吧?”
“春夏秋冬这四个字蒙古语怎么说?”
“哈布尔、珠那、那木日、额波乐。”
老舍先生拿出笔记本,一一记了下来。
这时,他们乘坐的汽车已经离莫尔格勒河夏营地不太远了。夏营地指挥部组织的迎接贵宾的马队向他们飞驰而来。姑娘和小伙子们都穿上节日的盛装,从马背上向他们频频招手,表示热烈欢迎。老舍先生看到这种情景后,非常激动,对水晶花说:“你们蒙古民族是个马背民族,你们的祖先用智慧和骏马的四蹄,对中国的统一,东西方文化交流和世界历史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做出过重大贡献。”他还问水晶花:“会骑马吗?”
水晶花答:“会。”
“那成,到了夏营地,你骑马给我看看。”
眨眼间,到了夏营地。
清流透明的莫尔格勒河,像一条细长的玉带曲曲弯弯地向前流淌着。河两岸是一望无边的翠绿的大草原,一座座洁白的蒙古包像是在翠绿的大草原上盛开的一朵朵莲花。这里人欢马跃,一片节日景象。夏营地指挥部的领导同志和广大牧民,按蒙古民族的传统习惯迎接贵宾,给访问团的团长和每一位成员都敬了醇香的奶酒,献了洁白的哈达,歌手们还唱了欢乐动听的迎宾歌曲。
老舍先生用手指着莫尔格勒河,惊奇地问:“这条河为什么这么多曲曲弯弯呀?”
“传说,因为这片草原太美丽太富饶了,这条河舍不得离开这里,向前流一步,又回头流一步,所以,曲曲弯弯就多了。”水晶花自豪地说。
老舍先生点头称赞,然后又指着草丛中盛开的一朵花问:“这叫什么花?”
水晶花想了一会儿,也没说出它的名字来,便不好意思地说:“我不知道。”
老舍先生笑了起来,“你不知道它的名字,可我知道它叫什么花呀!”
“叫什么?”
“水晶花!”
他们就这么说着,笑着,走进了一座蒙古包。这是五个哈那①的蒙古包,靠东哈那放着双人床;靠北哈那放着精制的红木箱,上面供着佛爷,佛像前还放着一本蒙文版的毛主席著作;地上铺的是崭新的毡子。阳光从套脑②射进来,照在毡子上。蒙古包虽然不大,但显得整齐、干净而敞亮。男主人道尔吉40多岁,是牧马员,身材魁梧,像胜过一千个摔跤手的好汉,似驯过一万匹烈马的勇士;女主人多日娜三十七八岁,是挤奶员,大眼睛,红脸盘,像十五的月亮般丰满漂亮,似初夏的鲜花般婀娜多姿。老舍小声问水晶花:“为什么让我坐在佛像前呀?”
“这是最尊贵的客人坐的地方,让您坐,这表明对您的尊重。”
男主人以蒙古民族的风俗习惯,先是敬茶,然后敬酒,唱祝酒歌,最后上全羊,请客人吃手扒肉。
老舍先生兴奋地喝了茶,饮了酒,吃了手扒肉,还详细问了他们的生活、劳动和收入情况,问了家里几口人,几个孩子,孩子上学没有,学校是用蒙古语授课还是用汉语授课。当他得知这里的学校全是用蒙古语授课的情况后很高兴,语重心长地说:“700多年前,你们蒙古民族的祖先,建立元朝,治
理中国100多年,但没有忘记自己民族的语言和文字,沿用至今;300多年前,我们满族的祖先,建立清朝,统治中国300年,却把自己民族的语言和文字全忘掉了。”
吃完饭后,我们走出蒙古包。
这时,听到中央文化访问团来的喜讯的牧民们,骑着马,坐着勒勒车,从四面八方赶来,在夏营地指挥部门前的草场上,主动为客人们进行摔跤、赛马、射箭和歌舞表演。老舍先生看着他们的精彩表演,非常高兴,不断喝彩,连声称赞。他走到一位骑马的小伙子跟前,说:“请你把马借给她,我让她骑马看看。”
那位小伙子高兴地把马借给了水晶花,并说:“这是刚刚驯过的烈马,骑时要注意!”
“没事儿!”水晶花边说着边跨上了马背,然后在马屁股上儿狠狠抽了一鞭,马像是脱了弦的箭一样,飞驰而去。她跑了一圈回来。
“你什么时候学会骑马?”老舍先生问。
“5岁就会骑马。”
“牧民的女儿,草原的花朵,真勇敢,真勇敢!”老舍先生亲切地拍着水晶花的肩膀,接着说:“你们蒙古民族不仅能歌善舞,而且勤劳善良,是个英雄的民族,伟大的民族。”
送客的人和马队虽然远远留在后面,但老舍先生从车窗不断地回头望着他们,,,,
东边一串勒勒车像一条长蛇阵,跟着西斜的太阳缓慢走过来。老舍先生问我:“这是干什么的车?”
水晶花答:“这是转场的车。”
“为什么转场?”
“原来的草场不行了,草被牲畜吃光了,没吃的了,必须转到新的草场。你看,车上装的是蒙古包的哈那、套脑、乌尼③、门、窗、毡子以及锅、碗、瓢、盆等日常生活用品。那位赶车的妇女是这家的主妇。”
“看去恰像一列火车,司机还是女的呢!”老舍先生很幽默地说道,又问:“男主人呢?”
水晶花指着跟着那串勒勒车边吃草边走过来的一群羊,说:“赶着那群羊的男人可能是她的丈夫。”
“我懂了!”老舍先生久久地望着他们,深情地说:“我亲爱的蒙古族兄弟,你们祖祖辈辈沿着一条河,或逆水而上,或顺流而下,按季节的变化而搬家,依水草的丰美而转场,谱写着自己的光辉历史,创造着自己的灿烂文化。我相信,在社会主义社会的今天,你们所走的路会越来越宽广,你们的未来会更幸福、美满而吉祥!”
为此,水晶花激动得掉下了眼泪。
回宾馆的路上,送客的人和马队虽然远远留在后面,但老舍先生从车窗不断地回头望着他们,望着那人欢马跃的莫尔格勒河夏营地。水晶花问:“为什么?”
他动情地说:“传说,因为这片草原太美丽,太富饶了,莫尔格勒河舍不得离开这里,向前流一步,又回头流一步。我呢,觉得这里不仅草美水美,而且人更美,人更勤劳、善良和热情,所以,想多看看,多留下些永远难忘的美好印象。”
水晶花情不自禁地唱了一首当年在草原上广泛传唱的歌:
“蓝蓝的天上白云飘,
白云下面马儿跑;
挥动鞭儿响四方,
百鸟齐飞翔。
水晶花唱完,老舍先生说:“这歌也好,你唱得也好,这首歌不仅唱出了草原上的蒙古族人民的心声,而且也唱出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心愿。我们一定要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民族,热爱和平,热爱新生活,只有爱自己家乡爱自己民族的人,才会爱自己的祖国爱全人类,不爱自己的家乡不爱自己民族的人,是不会爱自己的祖国不会爱全人类的。”
他说到这儿,看了水晶花一眼,又语重心长地接着说:“我们写歌也好,唱歌也好,其目的是什么,让人得到启迪、鼓舞和力量。我希望你今后多唱此类赞美家乡颂扬和平歌唱新生活的歌曲。”
水晶花讲完这段真实而生动的故事,对笔者说:“老舍先生是人民艺术家、文学大师,我这个牧民的女儿,普普通通的歌唱演员,为有幸给这样的人服务而高兴,给这样的人当过翻译而骄傲。老舍先生逝世虽然37年了,但他老人家的高大形象和音容笑貌,仍然时常出现在我的脑海中,他老人家的幽默语言和亲切教导,仍然回响在我的耳边,我永远怀念他!草原人民永远怀念他!”
注:①哈那:蒙古语,即蒙古包的墙。
②套脑:蒙古语,即蒙古包的天窗。
③乌尼:蒙古语,即蒙古包的椽子。 (图片由舒乙提供)
徐平羽(左)、老舍(中)与水晶花(右)
范文二:1.草原
1《草原》的作者是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被称为人民艺术家。代表作有:《骆驼祥子》《茶馆》等。我们曾经学过他写的《猫》《母鸡》。
2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3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描绘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通过这些画面,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
4草原的景:辽阔、碧绿;草原的人:热情,好客
5理解句子:
1〉“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这句话的意思是: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句。
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这句话是第一自然段的中心句,写出了草原辽阔、碧绿的特点。
3〉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回味”:细细地回忆,品味。这里是骏马和大牛的天然牧场。在作家的眼中,草原的风光如诗如画,有着无限乐趣,因此连静立的牛马,都似乎被陶醉了,像人一样在享受和回味。这种拟人的写法构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增强了草原风光的感染力。
1本文运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献身边疆的精神。
2 理解句子:
1〉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这句话借物喻人,描述了白杨树的特点:a直,b生命力强,c坚强,不动摇,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献身边疆的精神。
2〉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表白:解释说明。
这是一个设问句。爸爸以白杨自勉,托物言志,勉励自己要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3〉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高大的白杨树”指像爸爸一样的边疆建设者;“几棵小树”指边疆建设者的孩子们。这句话的含义:爸
《古诗词三首》
1《牧童》诗意: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
2《舟过安仁》诗意: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3《清平乐·村居》词意:长满青草的溪边有一座茅草屋,屋里有人操着柔媚的南方口音带着醉意在互相说话取笑,是谁呢?原来是一对白发夫妻。茅草屋外,老夫妻的大儿子在小溪的东面锄豆田里的杂草,二儿子正在编鸡笼子,调皮可爱的小儿子,趴在溪边剥着莲蓬,那憨稚之态格外让人喜欢。
4《牧童》是唐代诗人吕岩的作品。诗的第一句话写原野,第二句写笛声,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上给人感受,诗的三四句写吃饱饭的牧童休息的情景,塑造了一个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牧童形象,表达了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5《舟过安仁》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作品。诗中,前两句话描写的是作者的所见,后两句描写的是作者的所悟。我们还学过他写的《宿新市徐公店》
6《清平乐?村居》是一首词。词,又叫长短句。作者是宋代诗人辛弃疾。(他是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代表作《稼轩长短句》。)
《冬阳?童年?骆驼队》
1《冬阳?童年?骆驼队》是小说《城南旧事》的序言,作者林海音。我们曾经学过她写的《窃读记》。
2课文围绕童年生活写了四个生活片断:学骆驼咀嚼,关于驼铃的想象,看骆驼脱毛,想念骆驼队。
3为什么骆驼要系着铃铛?爸爸的解释是为了防狼,“我”的想法是拉骆驼的人耐不住长途路程的寂寞,增加行路的情趣。你的猜想是
《童年的发现》
1本文写了作者童年时的一个发现:胚胎发育规律。这个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梦中飞行;思考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及老师对此所作的解释;产生人究竟是怎么来的的疑问并对此进行大胆猜想,这个猜想就是作者的童年发现。
2费奥多罗夫是个有求知欲望、探究精神,敢于大胆想象的孩子。
3“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举例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这句话一语双关。它既讲出了科学事业发展过程中的某些真实情况,阿基米德、哥白尼等都有过这样的遭遇;又是“我”用幽默与自嘲的方式,表达了对此事的看法,意思是说,谁让我有这样重大的发现呢?被轰出教室也就不足为奇了。作者把自己跟世界上有重大发明与发现的人列在一起,这是真正能让自己得到安慰的理由。
《杨氏之子》
1《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
2全文意思: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3理解句子:
1〉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这句话起到了总起全文的作用。
2〉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回答巧妙在哪里呢?
说话婉转,礼貌,思维敏捷,语言机智幽默。
《晏子使楚》
1《晏子使楚》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显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文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开头写楚王想侮辱晏子,这是故事的起因;接着写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机智对答,这是事情的经过;结尾写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这是故事的结果,首尾照应。
2晏子是一个能言善辩、机智勇敢、热爱祖国的人。
《再见了,亲人》
1课文前三个自然段写作方法的共同点:
以谈话的口气叙述,以请求的语句开头,反问句结尾,以回忆的形式进行叙述。
2、课文的最后3个自然段以呼唤的方式,抒发了志愿军战士的心声,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
3句子理解:
1〉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用反复呼唤的方式来表达。“再见了”说明“依依惜别”,“亲人”表现“关系亲密”;呼唤“亲爱的土地”强调“深深的眷恋”。这里的呼唤简短而亲切,真挚而感人,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难舍难分的感情。
2〉列车呀,请慢一点儿开,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列车已经开动,志愿军战士请求“列车慢一点儿开”,以延长在朝鲜土地上的停留时间,以推迟与亲人分别的时间。进一步说明了中朝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
c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这是志愿军战士心的呼唤,也同样是朝鲜人民的心声,它告诉人们:在血与火的考验中,中朝两国人民结下了亲如家人、牢不可破的深厚情谊。
1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他有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2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
是老支书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跨越死亡的生命桥。这座桥梁正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
3在表达方法上有三个突出的特点
(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达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2)本文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加强了故事的悲壮色彩。
(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
4句子理解。
①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这是一个比喻句,把老汉比喻成“一座山”,表现了老汉的威严、冷静,与人们在山洪暴发时群众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写出了老汉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这座“山”是人们获得生的希望的“靠山”。
②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这里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不仅形象地写出了木桥在洪水的冲击中、在人们的重压下即将断裂的危急情景,也为下文写木桥的轰塌埋下了伏笔。
范文三:日前去内蒙古呼伦贝尔市,见到了当年专门为老舍先生当翻译的水晶花女士。她给我讲述了40多年前老舍先生到内蒙古的故事——
老舍在草原上
□ 特·赛音巴雅尔(蒙古族)
徐平羽(左)、老舍(中)与水晶花
老舍(左)和内蒙古诗人琶杰(右)交谈甚欢
访问团观看牧民表演,右三为老舍
1961年8月,水晶花从歌舞团临时抽调到接待中央文化访问团办公室。中央文化访问团是受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主席乌兰夫的邀请而来的,访问团团长是当时的文化部副部长徐平羽,成员有叶圣陶、老舍、曹禺、梁思成、吴组缃、林风眠、谢稚
柳、端木蕻良、陆柱国等著名作家和艺术家。
如果老舍先生不在,就缺个风景,少个热闹
那时老舍先生60多岁,戴一副黑边眼镜,脸上总是露出慈祥的笑容,温文尔雅,给人十分亲切的感觉。他在访问团里虽然只是一名普通成员,但他是中心人物,安排各种活动时,不论是团内同志,还是当地干部和群众,甚至牧民,都愿意听听他的意见,请他讲话,请他代表演说。他讲话像是写文章,主题明确,思路清楚,层次分明,语言幽默、生动而形象,有时讲话时,在每句话的后面用什么标点符号也说出来,逗得大家直笑。他知识渊博,历史、地理、文化、教育什么都懂,不少人有不懂的事总要问他。但他愿意走动,爱看这看那,问这问那,对各种人和事发表自己的看法。有时一些话说得也很尖锐,但能掌握分寸,使人听后觉得有理有据,毫无逆耳之感。
早晨,他起得很早,在宾馆走廊里拄着手杖踱步。离喝早茶还有一个多小时,他就把各屋的同伴都吵醒,谁也甭想睡懒觉。就是这样,大家仍然喜欢他。不论组织什么活动,在什么场合,如果老舍先生不在,就缺个风景,少个热闹。在访问团里有这么一个可敬可爱的人,给这个团增添了不少光彩和活力。根据这种情况,接待办公室研究,下牧区时除原安排给团长徐平羽配专门翻译外,还决定让水晶花专门为老舍先生服务,当翻译。
他对草原上的一切都充满好奇,对蒙古族人民充满深情
一天,中央文化访问团全体成员乘车去陈巴尔虎旗莫尔格勒河夏营地参观游览。8月的草原十分美丽,火红的太阳,晴朗的天空,辽阔的牧场,鲜艳的花朵,从车窗放眼望去,满眼绿色,充满生机。从远处传来牧马小伙子和牧羊姑娘对唱的歌声。
牧马小伙子唱:
“十五的月亮升上了天空,
为什么旁边没有云彩;
我等待着美丽的姑娘哟,
你为什么还不到来呀!”
牧羊姑娘唱:
“如果没有天上的雨水,
海棠花儿不会自己开;
只要哥哥你耐心地等待
你心上的人儿就会自己跑
过来呀!”
汽车在草原公路上,向前疾驶着。
水晶花坐在老舍先生身边。老舍问她:“叫什么名字?”
她说:“水晶花。”
“水晶花,水晶花!”老舍先生反复念着她的名字,说道:“多么富有诗意的名字,谁给你起的这么好的名字?”
“我阿爸。”
“你阿爸是做什么的?”
“是放羊的,是个普通牧民。”
“牧民的女儿,草原的花朵!”老舍先生又问:“你做什么工作?”
“在歌舞团当演员。唱歌,但有时还跳舞。”
“为什么还跳舞?”
“因为团里人少,要求每个演员必须一专多能。所以,我既能唱歌又能跳舞。”
“这好!”老舍先生又问:“你是哪个旗的人?”
“就是我们今天要去的陈巴尔虎旗。”
“我们去陈巴尔虎旗的什么地方?”
莫尔格勒河夏营地。
“夏营地,什么叫夏营地?”
“就是夏天放牧的地方。”
“那么,冬天放牧的地方叫冬营地,秋天放牧的地方叫秋营地,春天放牧的地方叫春营地,对吧?”
“春夏秋冬这四个字蒙古语怎么说?”
“哈布尔、珠那、那木日、额波乐。”
老舍先生拿出笔记本,一一记了下来。
这时,他们乘坐的汽车已经离莫尔格勒河夏营地不太远了。夏营地指挥部组织的迎接贵宾的马队向他们飞驰而来。姑娘和小伙子们都穿上节日的盛装,从马背上向他们频频招手,表示热烈欢迎。老舍先生看到这种情景后,非常激动,对水晶花说:“你们蒙古民族是个马背民族,你们的祖先用智慧和骏马的四蹄,对中国的统一,东西方文化交流和世界历史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做出过重大贡
献。”他还问水晶花:“会骑马吗?”
水晶花答:“会。”
“那成,到了夏营地,你骑马给我看看。”
眨眼间,到了夏营地。
清流透明的莫尔格勒河,像一条细长的玉带曲曲弯弯地向前流淌着。河两岸是一望无边的翠绿的大草原,一座座洁白的蒙古包像是在翠绿的大草原上盛开的一朵朵莲花。这里人欢马跃,一片节日景象。夏营地指挥部的领导同志和广大牧民,按蒙古民族的传统习惯迎接贵宾,给访问团的团长和每一位成员都敬了醇香的奶酒,献了洁白的哈达,歌手们还唱了欢乐动听的迎宾歌曲。
老舍先生用手指着莫尔格勒河,惊奇地问:“这条河为什么这么多曲曲弯弯呀?”
“传说,因为这片草原太美丽太富饶了,这条河舍不得离开这里,向前流一步,又回头流一步,所以,曲曲弯弯就多了。”水晶花自豪地说。
老舍先生点头称赞,然后又指着草丛中盛开的一朵花问:“这叫什么花?”
水晶花想了一会儿,也没说出它的名字来,便不好意思地说:“我不知道。”
老舍先生笑了起来,“你不知道它的名字,可我知道它叫什么花呀!”
“叫什么?”
“水晶花!”
他们就这么说着,笑着,走进了一座蒙古包。这是五个哈那①的蒙古包,靠东哈那放着双人床;靠北哈那放着精制的红木箱,上面供着佛爷,佛像前还放着一本蒙文版的毛主席著作;地上铺的是崭新的毡子。阳光从套脑②射进来,照在毡子上。蒙古包虽然不大,但显得整齐、干净而敞亮。男主人道尔吉40多岁,是牧马员,身材魁梧,像胜过一千个摔跤手的好汉,似驯过一万匹烈马的勇士;女主人多日娜三十七八岁,是挤奶员,大眼睛,红脸盘,像十五的月亮般丰满漂亮,似初夏的鲜花般婀娜多姿。老舍小声问水晶花:“为什么让我坐在佛像前呀?”
“这是最尊贵的客人坐的地方,让您坐,这表明对您的尊重。”
男主人以蒙古民族的风俗习惯,先是敬茶,然后敬酒,唱祝酒歌,最后上全羊,请客人吃手扒肉。
老舍先生兴奋地喝了茶,饮了酒,吃了手扒肉,还详细问了他
们的生活、劳动和收入情况,问了家里几口人,几个孩子,孩子上学没有,学校是用蒙古语授课还是用汉语授课。当他得知这里的学校全是用蒙古语授课的情况后很高兴,语重心长地说:“700多年前,你们蒙古民族的祖先,建立元朝,治理中国100多年,但没有忘记自己民族的语言和文字,沿用至今;300多年前,我们满族的祖先,建立清朝,统治中国300年,却把自己民族的语言和文字全忘掉了。”
吃完饭后,我们走出蒙古包。
这时,听到中央文化访问团来的喜讯的牧民们,骑着马,坐着勒勒车,从四面八方赶来,在夏营地指挥部门前的草场上,主动为客人们进行摔跤、赛马、射箭和歌舞表演。老舍先生看着他们的精彩表演,非常高兴,不断喝彩,连声称赞。他走到一位骑马的小伙子跟前,说:“请你把马借给她,我让她骑马看看。”
那位小伙子高兴地把马借给了水晶花,并说:“这是刚刚驯过的烈马,骑时要注意!”
“没事儿!”水晶花边说着边跨上了马背,然后在马屁股上儿狠狠抽了一鞭,马像是脱了弦的箭一样,飞驰而去。她跑了一圈回来。
“你什么时候学会骑马?”老舍先生问。
“5岁就会骑马。”
“牧民的女儿,草原的花朵,真勇敢,真勇敢!”老舍先生亲切地拍着水晶花的肩膀,接着说:“你们蒙古民族不仅能歌善舞,而且勤劳善良,是个英雄的民族,伟大的民族。”
送客的人和马队虽然远远留在后面,但老舍先生从车窗不断地回头望着他们,,,,
东边一串勒勒车像一条长蛇阵,跟着西斜的太阳缓慢走过来。老舍先生问我:“这是干什么的车?”
水晶花答:“这是转场的车。”
“为什么转场?”
“原来的草场不行了,草被牲畜吃光了,没吃的了,必须转到新的草场。你看,车上装的是蒙古包的哈那、套脑、乌尼③、门、窗、毡子以及锅、碗、瓢、盆等日常生活用品。那位赶车的妇女是这家的主妇。”
“看去恰像一列火车,司机还是女的呢!”老舍先生很幽默地说道,又问:“男主人呢?”
水晶花指着跟着那串勒勒车边吃草边走过来的一群羊,说:“赶着那群羊的男人可能是她的丈夫。”
“我懂了!”老舍先生久久地望着他们,深情地说:“我亲爱的蒙古族兄弟,你们祖祖辈辈沿着一条河,或逆水而上,或顺流而下,按季节的变化而搬家,依水草的丰美而转场,谱写着自己的光辉历史,创造着自己的灿烂文化。我相信,在社会主义社会的今天,你们所走的路会越来越宽广,你们的未来会更幸福、美满而吉祥!”
为此,水晶花激动得掉下了眼泪。
回宾馆的路上,送客的人和马队虽然远远留在后面,但老舍先生从车窗不断地回头望着他们,望着那人欢马跃的莫尔格勒河夏营地。水晶花问:“为什么?”
他动情地说:“传说,因为这片草原太美丽,太富饶了,莫尔格勒河舍不得离开这里,向前流一步,又回头流一步。我呢,觉得这里不仅草美水美,而且人更美,人更勤劳、善良和热情,所以,想多看看,多留下些永远难忘的美好印象。”
水晶花情不自禁地唱了一首当年在草原上广泛传唱的歌:
“蓝蓝的天上白云飘,
白云下面马儿跑;
挥动鞭儿响四方,
百鸟齐飞翔。
水晶花唱完,老舍先生说:“这歌也好,你唱得也好,这首歌不仅唱出了草原上的蒙古族人民的心声,而且也唱出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心愿。我们一定要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民族,热爱和平,热爱新生活,只有爱自己家乡爱自己民族的人,才会爱自己的祖国爱全人类,不爱自己的家乡不爱自己民族的人,是不会爱自己的祖国不会爱全人类的。”
他说到这儿,看了水晶花一眼,又语重心长地接着说:“我们写歌也好,唱歌也好,其目的是什么,让人得到启迪、鼓舞和力量。我希望你今后多唱此类赞美家乡颂扬和平歌唱新生活的歌曲。”
水晶花讲完这段真实而生动的故事,对笔者说:“老舍先生是人民艺术家、文学大师,我这个牧民的女儿,普普通通的歌唱演员,为有幸给这样的人服务而高兴,给这样的人当过翻译而骄傲。老舍先生逝世虽然37年了,但他老人家的高大形象和音容笑貌,仍然时常出现在我的脑海中,他老人家的幽默语言和亲切教导,仍然回响在我的耳边,我永远怀念他!草原人民永远怀念他!”
注:①哈那:蒙古语,即蒙古包的墙。
②套脑:蒙古语,即蒙古包的天窗。
③乌尼:蒙古语,即蒙古包的椽子。 (图片由舒乙提供)
范文四:老舍的草原教案
(一).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写9个字,理解“渲染、翠色欲
流、迂回、襟飘带舞、羞涩等词语的意思。练习用关联词语造句。
(二)学习课文第1、2、4、5段,体会草原静态的美和主人欢迎客
人时的热烈欢腾场面,加深对事物的静态和动态的美和主人欢迎客人
时的热烈欢腾场面,加深对事物的静态和动态的理解。
(三)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
(四)背诵课文第1、2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一)体会草原静态的美和认识到祖国的草原不仅景色美,而且草
原的人更美。
(二)背诵课文第1段。
一检查自学情况。
1、让学生自己提出不懂的生字、新词,在作业上听写绿毯、勾
勒、骏马、奇丽、柔美、渲染、回味、茫茫、一碧千里、翠色欲流、
疾驰、迂回、洒脱、襟飘带舞、拘束、羞涩、鄂温克等词语(有些词
让学生互学互帮,教师给予适当的指点;有些词语留到讲读时解决;
有些词语课后个别解决,老师当堂用“双批双改“法检查反馈。)
2、检查学生课文自学情况,弄清课文记叙顺序。
(1).这篇访问记按什么顺序记叙了访问的过程?
(2)作者看到的草原是怎样的?
(3)草原上的人们怎么样?
(4)老舍先生草原之行说明了什么?
3、学生回答后老师点拨。
(1)这篇访问记按地点转换的顺序写了访问的过程:初入草原→接
近公社→蒙古包外→蒙古包里→告别草原。
(2)广阔、美丽、色彩明丽、让人心旷神怡。
(3)热情好客、能歌善舞。
(4)蒙汉亲如一家,祖国人民精诚团结。
二、课文解读
(一)、讲读第1段。
1.默读,分层次。思考:课文第一段写了什么?分几层?
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2.再读,思考:作者初入草原,看到的景色怎样?作者是抓
住哪些景色来写的?为什么抓住这些景物写?
3指名学生回答,
课文第1段写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景象。课文分两层写。
先写看到草原的景象,后写产生的感想。
学生读后讨论。学生乙回答第二个问题:
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奇丽景色,他抓住天空、空气、小
丘、平地、羊群这些景物来写的。因为这些景物显示了草原的特色。
师总结:两位同学回答的都不错,可以看出来两位同学在读课
文和理解课文方面下了功夫。
4.细读、思考: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些景物的?
(学生回答:从天空到地面,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写。)
(2)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让学生自己出声读第1段第1层,要求学生细心体会,
认真想象。重点说说下面三个句子描述了怎样的一幅草原风景画:①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②“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
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③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
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3)指导学生背诵第1段课文。
(二).讲读第2段。
(1)指名学生读第2段,然后同桌互相背诵第二段。
(2)“疾驰”、“襟飘带舞”是什么意思?可以通过读
课本来说出这两个词语的意思
(3)作者为什么用一条彩虹比喻来欢迎远客的蒙族男女
(学生甲:因为他们突然出现在远处的山丘上,而且
都穿着颜色鲜艳的衣裳,这样既恰切又形象地表现了蒙族人民欢迎客
人的热情。)
(4)当主人见到客人时,草原的环境有什么变化?从课
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从这个场面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乙:“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
马蹄声,响成一片,体会到了草原人民很热情。”)
(三)、讲读3、4、5自然段。
1.让三名学生各朗读一段课文,要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
(1)这三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内容?(略)
(2)主人热情好客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表现蒙族人民热
情好客的词句。
(学生回答:例如到很远的地方来迎接我们;握住我们的手不放;热
情招待等地方可以看出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来)
2.读后讨论交流。
(1)主客是怎样见面的?手是怎么握的?怎么笑的?怎么
说的?这些表现什么?你体会到主客见面时大家的心情怎么样?
(交流后学生回答:我们乘车,主人骑马。握住不放,握了再握。笑
了再笑。体会到人们的激动心情)
(2)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招待客人的?从这节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蒙
汉两族人民情谊很深?为什么“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
的微笑”?
(学生回答:奶茶、手抓羊肉、敬酒、歌舞)
(3)客人告别时的情景怎样?“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诗句中的“何忍别”是什么意思?第1句怎么讲?(蒙汉两族人民的情谊如此深厚,怎么舍得分别呢?)第2句中的“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怎么讲?(“话”是互相攀谈,送别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遥远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直到夕阳西下,人们还在互相攀谈,依依不舍地告别。)用在诗句结尾的作用是什么?(这两句诗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4)哪些地方体现了蒙族人民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表现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①穿着各色的民族服装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②用手抓羊肉和奶酒招待客人,席间姑娘们还要唱民歌;③饭后表演套马、摔跤和民族舞蹈。以上这三方面表现了蒙古人民的风俗习惯。)
三、集体交流,
1,组织交流问题一,组织学生观看草原纪录片,欣赏草原美景,交流一下心得体会。
2,交流问题二,引导大家感受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品味异族风情,交流一下异族风情。
四、作业。
1.展开想象,在作业上具体描写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重阳。”这两句诗所描述的情景
2搜集蒙古民族的风俗习惯与我们汉族有什么不同
五 、板书设计
一景美1、空气清2、天空美3、颜色美4、线条美
二情深1、迎客2、相见3、款待4、联欢
归结一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重阳。
六、教后反思
文章通过记叙作者第一次访问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人民的热烈欢迎,表达了蒙古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体现了了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在写作顺序上按时间先后写作,在理解这篇课文时由于我们同学远离草原人民的生活,因此对草原人民的行为举止不好理解,需要老师在这方面加以引导。
范文五:草
zh? cì wǒ kàn dào le cǎo yuán。nà lǐ de tiān bǐ bi? 这
原 。那 里 的
比 别 chǔ de tiān ɡ?nɡ kě ài,kōnɡ qì shì nà me qīnɡ xiān, 处
可 爱, 空
鲜 , tiān kōnɡ shì nà me mínɡ lǎnɡ,shǐ wǒ zǒnɡ xiǎnɡ 天
想 ɡāo ɡē yī qǔ,biǎo shì wǒ de yú kuài。zài tiān dǐ 高
歌 一 曲, 表
底 xià,yī bì qiān lǐ,?r bìnɡ bù mánɡ mánɡ。sì miàn 下 ,一 碧
面 dōu yǒu xiǎo qiū,pínɡ dì shì lǜ de,xiǎo qiū yě 都
绿 的, 小
也 shì lǜ de,yánɡ qún yī huì...
绿 的, 羊
zh? cì,wǒ kàn dào le cǎo yuán。nà lǐ de tiān bǐ 这
原 。那 里 的
比 bi? chǔ de tiān ɡ?nɡ kě ài,kōnɡ qì shì nà me qīnɡ 别
可 爱, 空
清 xiān,tiān kōnɡ shì nà me mínɡ lǎnɡ,shǐ wǒ zǒnɡ 鲜 , 天
总 xiǎnɡ ɡāo ɡē yī qǔ,biǎo shì wǒ de yú kuài。zài 想
歌 一 曲, 表
快 。在 tiān dǐ xià,yī bì qiān lǐ,?r bìnɡ bù mánɡ mánɡ。 天
底 下 ,一 碧
茫 。 sì miàn dōu yǒu xiǎo qiū,pínɡ dì shì lǜ de,xiǎo
绿 的, 小 qiū yě shì lǜ de,yánɡ qún yī huì ?r shànɡ le xiǎo 丘
绿 的, 羊
小 qiū,yī huì ?r y?u xià lái,zǒu zài nǎ lǐ dōu xiànɡ 丘 ,一 会
像 ɡěi wú biān de lǜ tǎn xiù shànɡ le bái s? de dà huā。
色 的 大 花 。 nà xiē xiǎo qiū de xiàn tiáo shì nà me r?u měi,jiù
美 ,就 xiànɡ zhī y?nɡ lǜ s? xuàn rǎn,bù y?nɡ m? lǜ ɡōu l? 像
勒 de zhōnɡ ɡu? huà nà yànɡ,dào chǔ cuì s? yù liú, 的
色 欲 流 , qīnɡ qīnɡ liú rù yún jì。zh? zhǒnɡ jìnɡ ji?,jì shǐ 轻
界 ,既 使 r?n jīnɡ tàn,y?u jiào r?n shū fú;jì yuàn jiǔ lì
立 sì wànɡ,y?u xiànɡ zu? xià dī yín yī shǒu qí lì de
奇 丽 的 xiǎo shī。zài zh? zhǒnɡ jìnɡ ji? lǐ,lián jùn mǎ h?
马 和 dà niú dōu yǒu shí jìnɡ lì bù d?nɡ,hǎo xiànɡ huí 大 牛
回 w?i zhe cǎo yuán de wú xiàn l? qù。
wǒ m?n fǎnɡ w?n de shì ch?n bā ěr hǔ qí。qì chē 我 们
巴 尔 虎 旗。汽 车 zǒu le yī bǎi wǔ shí huá lǐ,cái dào dá mù de dì。
达 目 的 地。 yī bǎi wǔ shí lǐ quán shì cǎo yuán,zài zǒu yī bǎi
一 百 wǔ shí lǐ,yě hái shì cǎo yuán。cǎo yuán shànɡ xínɡ
行 chē shí fēn sǎ tuō,zhī yào fānɡ xiànɡ bù cu?,zěn 车
洒 脱 ,只
不 错 ,怎 me zǒu dōu kě yǐ。chū rù cǎo yuán,tīnɡ bù jiàn yī
一 diǎn shēnɡ yīn,yě kàn bù jiàn shí me dōnɡ xī,chú 点
音 ,也 看
le yī xiē hū fēi hū lu? de xiǎo niǎo。zǒu le xǔ duō,
了 许 多 , yuǎn yuǎn de wànɡ jiàn le yī tiáo yū huí de mínɡ rú
如 bō lí de dài zǐ。h?!niú yánɡ duō qǐ lái,yě kàn 玻 璃 的 带
子。河!牛
起 来 ,也 看 dào le mǎ qún,yǐn yǐn yǒu biān zǐ de qīnɡ xiǎnɡ。
了 马 群 ,隐
。 kuài le,kuài dào le。hū rán,xiànɡ b?i yī zh?n
了。忽 然 , 向
阵 fēnɡ chuī lái de,yuǎn chǔ de xiǎo qiū chū xiàn le
了 yī qún mǎ,mǎ shànɡ de nán nǚ lǎo shǎo chuān zhe ɡ?
各 s? de yī shanɡ。mǎ jí chí,jīn piāo dài wǔ,xiànɡ 色 的 衣
。马 疾 驰 ,襟
舞, 像 yī tiáo cǎi h?nɡ xiànɡ wǒ m?n fēi ɡu? lái。zh? shì
是 zhǔ r?n lái dào jǐ shí lǐ wài huān yínɡ yuǎn k?。
客。 jiàn dào wǒ m?n,zhǔ r?n m?n lì k? bō zhuǎn mǎ t?u, 见
我 们 ,主
马 头 , huān hū zhe,fēi chí zhe,zài qì chē zuǒ y?u yǔ
呼 着 ,飞
与 qián miàn yǐn lù。jìnɡ jì de cǎo yuán r? nào qǐ lái:
起 来 : huān hū shēnɡ,chē shēnɡ,mǎ tí shēnɡ,xiǎnɡ ch?nɡ 欢
成 yī piàn。chē ɡēn zhe mǎ fēi ɡu? xiǎo qiū,kàn jiàn
见 le jǐ zu? m?nɡ ɡǔ bāo。
m?nɡ ɡǔ bāo wài,xǔ duō pǐ mǎ,xǔ duō liànɡ chē。
匹 马,许 多
车 。 r?n hěn duō,dōu shì c?nɡ jǐ shí lǐ wài ch?nɡ mǎ 人
马 hu? zu? chē lái kàn wǒ m?n de。zhǔ r?n m?n xià le 或
了 mǎ,wǒ m?n xià le chē。yě bù zhī dào shì shuí de 马,我 们
了 车 。也 不 知
的 shǒu,zǒnɡ shì r? hū hū de w? zhe,w? zhù bù sàn。 手 , 总
热 乎 乎 的 握 着 ,握 住
不 散 。 dà jiā de yǔ yán bù t?nɡ,xīn kě shì yī yànɡ。w? 大 家
样 。握 shǒu zài w? shǒu,xiào le zài xiào。nǐ shuō nǐ de,
你 的, wǒ shuō wǒ de,zǒnɡ de yì sī shì mín zú tuán ji? hù 我
我 的, 总
的 意 思 是
yě bù zhī zěn de,jiù jìn le m?nɡ ɡǔ bāo。nǎi 也 不 知
古 包 。奶 chá dǎo shànɡ le,nǎi d?u fǔ bǎi shànɡ le,zhǔ k?
客 dōu pán tuǐ zu? xià,shuí dōu yǒu lǐ mào,shuí dōu 都
礼 貌 , 谁
都 y?u nà me qīn r?,yī diǎn ?r bù jū shù。bù dà yī 又
儿 不 拘 束 。不 大 一 huì ?r,hǎo k? de zhǔ r?n duān jìn lái dà pán zǐ de
子 的 shǒu zhuā yánɡ r?u h? nǎi jiǔ。ɡàn bù m?n xiànɡ wǒ 手
我 m?n jìnɡ jiǔ,qī shí suì de lǎo wēnɡ xiànɡ wǒ m?n 们
酒 ,七 十
我 们 jìnɡ jiǔ。wǒ m?n huí jìnɡ,zhǔ r?n zài jǔ bēi,wǒ 敬
酒 。我 们
举 杯 ,我
m?n zài huí jìnɡ。zh? shí h?u ?
wēn k? ɡū niánɡ 们
娘 m?n,dài zhe jiān jiān de mào ?r,jì dà fānɡ,y?u
方 ,又 shāo yǒu diǎn xiū s?,lái ɡěi k? r?n m?n chànɡ mín 稍
民 ɡē。wǒ m?n t?nɡ xínɡ de ɡē shǒu yě ɡǎn jǐn chànɡ qǐ 歌。我 们
起 lái。ɡē shēnɡ sì hū bǐ shí me yǔ yán dōu ɡ?nɡ xiǎnɡ 来 。歌
似 乎 比 什
响 liànɡ,dōu ɡ?nɡ ɡǎn r?n,bù ɡuǎn chànɡ de shì shí 亮
什 me,tīnɡ zhě zǒnɡ huì lù chū huì xīn de wēi xiào。 么, 听
笑 。 fàn h?u,xiǎo huǒ zǐ m?n biǎo yǎn tào mǎ,shuāi 饭
马, 摔 jiāo,ɡū niánɡ m?n biǎo yǎn le mín zú wǔ dǎo。k? 跤 ,姑
族 舞 蹈 。客 r?n m?n yě wǔ de wǔ,chànɡ de chànɡ,bìnɡ qiě yào 人
也 舞 的 舞, 唱
要 qí yī qí m?nɡ ɡǔ mǎ。tài yánɡ yǐ jīnɡ piān xī,shuí 骑 一 骑
西, 谁 yě bù kěn zǒu。shì ya!m?nɡ hàn qínɡ shēn h? rěn 也 不 肯
何 忍 bi?,tiān yá bì cǎo huà xi? yánɡ!
范文六:第一次接触老舍先生的文章是在初中的时候,他的一篇《骆驼祥子》令我深受感动,旧社会的困难真的是令人绝望,不过老舍先生在绝望中还是给我们希望了,这就是他的高明之处。之后忙于中考,一直没有接触老舍的文集。我上大学后,我慢慢开始欣赏老舍先生的书。读了老舍先生的《草原》后,让我觉得草原不仅有美若仙境的自然环境,也对蒙古人民浓厚的民族风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些好客的蒙古人大方、诚实待人,这些感染了访客们,好像回到了自己家,一点儿都不拘束。人们都那么亲切,如同多年未见的老朋友不知不觉就进了蒙古包。蒙古的特产都摆上了,大家边吃边聊,好似一家人。老舍先生用可爱来描写天空很恰当,仿佛躺在天底下,天空格外高,蓝地让人舒服。一团团的大白云挂在天空,白地让你忍不住摸一摸再舔一舔。有了它,天空不再那么空虚。老舍写到:“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的确,在这种环境下,谁都会不由自主地忘掉一切烦恼,只剩下天空一样纯洁而又明净的心,只有粗犷和豪放的歌声才能表达出回归自然的愉悦。   这篇文章放到现在也是给人类敲响了警钟。因为牧人无限扩张动物的数量和不停地开垦草原,蓝天碧草的景色已经不多了。我们一定不能让环境再恶化下去,必须保护这美丽的大草原!老舍先生的优秀作品还有很多,只是我还没有读完,相信早晚会读完的,也许我理解的还是不够透彻,我只能够慢慢的拓宽我的知识面,将我的欣赏作品的能力提高几个档次,才值得也配写老舍先生的作品赏析!天,我们学了《草原》这篇课文,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真是美不胜收。“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句话把小丘柔美翠绿的特点写了出来,把小丘比作成一幅幅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难怪老舍先生写道:“在这样的境界里,连老牛和骏马也静立不动”。是啊,连老牛和骏马都被这草原美景深深的陶醉了,又怎能不叫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假如我是歌唱家,我要让最美的歌声回荡在辽阔的草原;假如我是摄影师,我要用最高超的技术来拍摄这如诗如画的草原;假如……草原上风景美,草原上人们的热情更感人。“不知怎么得就进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还端来了最出名的手抓羊肉。鄂温克姑娘们唱的唱,跳得跳,表达着他们对汉族人民的友好和欢迎。“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读到这里我不由得想到一首歌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怪不得老舍先生在文章最后感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快了,快到了。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蒙古包外,许多匹马,许多辆车。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主人们下了马,我们下了车。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儿不拘束。不大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了大盘的手抓羊肉。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这时候鄂温克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点羞涩,来给客人们唱民歌。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饭后,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民族舞蹈。客人们也舞的舞,唱的唱,并且要骑一骑蒙古马。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是呀!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老舍记叙了自己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表现了大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疆的热爱以及对民族友谊的歌颂。看看吧!挑拨离间的人看啊!文中最后一句话是什么?你扪心自问,这样在吧里骂人有意思吗???这么多的革命先烈用鲜血保卫了祖国的每一寸土地,你们就是这样让民族之间产生矛盾,毁了着一切吗?这样对你们有什么好处?感悟美 回味美——《草原》读后感今天,我们学了《草原》这篇课文,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真是美不胜收。“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句话把小丘柔美翠绿的特点写了出来,把小丘比作成一幅幅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难怪老舍先生写道:“在这样的境界里,连老牛和骏马也静立不动”。是啊,连老牛和骏马都被这草原美景深深的陶醉了,又怎能不叫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假如我是歌唱家,我要让最美的歌声回荡在辽阔的草原;假如我是摄影师,我要用最高超的技术来拍摄这如诗如画的草原;假如……草原上风景美,草原上人们的热情更感人。“不知怎么得就进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还端来了最出名的手抓羊肉。鄂温克姑娘们唱的唱,跳得跳,表达着他们对汉族人民的友好和欢迎。“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读到这里我不由得想到一首歌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怪不得老舍先生在文章最后感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范文七:现在,许多人都熟知老舍先生的《扎兰屯》那首名诗。其实和它一同发表在《碧野春风》上的另两首七律,《陈旗二首》中的第一首,也特别脍炙人口,但却鲜为人知。其诗是:   陈旗一碧到云边,莫谓江南景独妍。   六月人归花满地,随时雨过翠连天。   远丘流雪羊群下,大野惊风匹马还。   隐隐牧歌何处起,遥看公社立炊烟。   这首诗写的是陈旗夏营地牧场。地址在莫尔格勒河畔。这里每逢夏季,绿草如茵,当地牧民,把三十几万头牛、马、羊都赶来度夏。那曲折的莫尔格勒河,每一处河湾都散落着马群和羊群,错落着洁白色蒙古包、飘扬着红旗,煞是富饶、壮美。   1961年8月全国文化名宿们,应乌兰夫主席之邀,驱车来访。据老舍《内蒙风光》中提到的漂亮女翻译水晶花女士介绍:大巴士车在南山上刚停下来,老舍先生就傍着叶圣陶老下车向北眺望。他们对这片草原的绿色,和其秀丽景色甚为惊诧,因为早年知道的“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完全不是那个样子。从脚下到草原,从草原到远山,直到云际,遍地都是天鹅绒般茸茸绿草,绿得让人喘不过气来,似乎连灵魂都被染绿了。羊群从葱绿的山坡上下来,就像一缕回风白雪似的醒目。还有更醒目的,就是莫尔格勒河水,像条亮蓝绸带,在绿草原上飘来荡去。先生这时诗兴已被启动了,低声吟诵着什么。水晶花说,牧民习俗:对尊贵客人,要骑马迎出十几里,甚至几十里外。所以客人眼帘里很快映入一队有男有女、有长有幼、穿着各种颜色袍服的马队,像彩虹般向他们飘来。但是他们只部分人下马,和客人握手寒暄,别人都立刻拨转马头在车前、车后、车左、车右,簇拥着欢呼着。   有关蒙古包主人对客人的欢迎情况。我在先生另首七律中找到佐证说:“主人好客手抓羊,乳酒酥油色色香。祝福频频难尽意,举杯切切莫相忘。老翁犹唱当年曲,少女新添时代装。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夕阳。”但激发他扣人心弦佳句的产生,却在牧民为客人们表演套马的时候。水晶花说:马群一过来就使客人们震撼了。几百匹、上千匹马跑起来,真个动人心魄,像湖水卷地,更像狂飙伴着万钧雷霆,夹着滚滚黄尘而来。当人们惊魂稍定,一个手持长杆的年轻骑手,一阵风似的从斜刺里冲出来,纵马插入万蹄雷动的马群,去追套一匹紫骝儿马。那马不肯就范,在马群中横钻乱跑,但几经周折还是被他套着,并扭住。不管它几次人立、竖掌,骑手还是骑上其背。这对老舍先生印象太深了。是晚他回到宾馆,就草拟出《陈旗草原二首》。   七律的首联,破题一句就是白天想到,并一路挥之不去的“陈旗一碧到云边”。头开得不凡。颌联也需工整,又须承前启后,遂有:“六月人归花满地,随时雨过翠连天。”鲜活、贴切地写出陈旗牧场的独特景色。草原不仅仅是绿草,还有繁花似锦。他还注意到一个细节,夏季草场时有小阵雨,阵雨一过草原更加翠绿可爱。前联既然已有很好铺垫,颈联能否拔高一筹至关重要。果然也是神来之笔,先生写羊群,避开他人描绘草原旧调,如白云呀、白银什么的,而是迥异地挥出一笔“远丘流雪羊群下”,上联起得峻峭。接下来更是匠心独运,把套马、马群奔跑描述为:“大野惊风匹马还”,将全篇境界推到极至。心灵不禁为之一震,我给先生敬了一礼。一般把草原称为原野,或旷野,他称“大野”,就显得大气、雄峻。再新奇地把奔腾骏马形容为“惊风”,就气魄骇人了。至此,一首震撼人心、超同拔俗的草原诗呈现世人面前。
范文八:责任课堂寄语:
冷办中心学校自主学习型语文日导学稿
五年级语文组
自学促能力形成!
展示让魅力飞扬!
【自研课导学】
第一课时:(40分钟)
目标:1、学会14个生字,会认4个字,能正确读写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礼貌、拘束、
摔跤、襟飘带舞等词语。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文美。
预习(20分钟)
自读自悟:《草原》
资料准备:1.查阅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
理解:勾勒、无限、疾驰、马蹄、拘束、襟飘带舞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作者老舍,收集一些有关草原风光的图片。
自主积累: 文中有许多写得非常优美的句子,请在文中画出来,并感悟句子的修辞手法。
自主感悟:
读课文,思考:
哪些自然段写出了草原的自然风光?
哪些自然段写出了草原的民族风情?
【展示课导学】
【定向导学·互动展示·当堂反馈】
学习目标(1分钟):通过自读自悟,交流展示,我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范文九:课文简析
《草原》这篇散文记叙了老舍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骑马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表现了蒙古族同胞的纯朴、热情好客,以及蒙汉两族人民团结互助的深情厚谊。
一、动静结合绘美景
课文首先抓住色彩写静态,突出碧绿。作者首先写草原的主色调──“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接着具体写出它绿得有层次──“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绿得浓烈──“到处翠色欲流”,在这万绿丛中还点缀着白色的羊群、明亮的河流、棕灰色的马群和各色的衣裳,真可谓美丽迷人,充满生机,让人心旷神怡,激情满怀。
其次,抓住声音写动态,突出热闹。初入草原,偶尔有“忽飞忽落的小鸟”声;接着“隐隐有鞭子的轻响”;后来“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这声音由低到高,由稀到密,使草原变静为动,为草原增添了生机与活力,也带来了欢乐。
二、马跃人欢显真情
写马群,突出一个“快”。快到目的地时,“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疾驰,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见到了客人,“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群马疾驰,远迎客人,足见主人心情之急切,欢迎之热烈、真挚啊。 写宾主,突出一个“亲”。蒙古包外,宾主相见“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进了蒙古包,“奶菜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端进来大盘子的手抓羊肉”;干部和老翁都向“我们”敬酒再敬酒。宾主们还一起联欢,鄂温克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子给客人们唱民歌;“我们同行的歌手”也唱起来。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了民族舞蹈;客人们也载歌载舞,骑马奔驰。这些都充分说明主人热情好客。这盛情待客,蒙汉人民情谊深厚,亲如兄弟,团结互助齐向前的气氛,表现得特别浓烈,充满真情。
三、矛盾手法见奇妙
文中“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也颇耐人寻味。 “惊叹”与“舒服” “愿久立”与“想坐下”是互相矛盾的。其实,作者惊叹的是那从未见过的“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大草原;舒服的是草原浩瀚、生机勃勃、充满活力,视野开阔、心胸豁达、令人心旷神怡;“愿久立” ,是因为草原景色迷人,“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静立不动”,何况是感情丰富的人;“想坐下”,是因为眼底美景沁润着心田,诱发起激情,要抒发、要表达。正是这矛盾的笔触巧妙地刻画出“我”在这种特定境界里的丰富的内心感受。再如“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一句, 既然“看不见什么东西”, 怎么还看见“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呢?其实,这是运用了一种叫“舛互”的修辞手法。它对某一事物既全面肯定,又部分否定;或既全部否定,又部分肯定。看见“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是为了更真切地衬托和强调“初入草原”时的静感。这是以声写寂,以动衬静,从而突出了辽阔草原寂而不死,静中见活的生机。
学习课文,一是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草原的自然风光;二是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大团结的教育。
(1)对句子的理解
①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上”“下”“走”三个平实的字眼,却激活出富有生机活趣的画面——羊群如此悠然、
闲适,缓缓移动于小丘和平地之间。而“绣”字则将动态的画面“定格”于碧绿的草原之上,将动景瞬间化为了静景。这四个字衬出的是一片广袤、静谧的背景。
②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粗读起来,似乎有一点矛盾:草原真的静寂,“听不见一点儿声音”?草原真的一无所有,“看不见什么东西”?如果真的这样,“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难道不是一点些东西?难道它们没有一声鸣叫?或者叫声低得让人听不见?其实,作者在形容草原的静谧,在形容草原的空旷,给读者传达了一种“鸟鸣山更幽”的感受。这样以声写寂,以动衬静,突出了辽阔草原寂而不死,静中见活的生机。
③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这诗句写在结尾起什么作用呢?首先,结句照应全篇。空气清鲜,天空明朗,草原辽阔,一碧千里,令人陶然欲醉,于是“可爱”“愉快”“惊叹”“舒服”这种种感受油然而生,“境”与“情”融为一体,结句的“天涯碧草”恰有概括与遥相呼应之妙;而“蒙汉情深”“话斜阳”则与上文所写蒙族牧民纵马疾驰、远道迎客、盛情款待、歌舞迎宾的内容相关联,同样具有照应之效。其次,结句揭旨传情。结句“蒙汉情深”正是概括揭示,明白畅达。而“何忍别”“话斜阳”,一来突出了主客双方不忍离别的内心世界;二来展示了主客双方的动人情态──夕阳西下,恋恋难舍,心中的话儿简直说不完。结句当如撞钟,余音缭绕。老舍用诗句结尾照应全篇、揭示题旨、传达深情,的确让人感受到了悠然难尽的韵味啊!
(2)对词语的理解
渲染:用水墨或色彩涂抹画面。
奇丽:新奇美丽。
静寂:形容安静到了极点。
迂回:回旋,环绕。
范文十:老舍介绍
老舍(1899年~1966年),现代著名小说家、戏剧家。原名舒庆予,字舍予,满族人。老舍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191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当过中小学教员。“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他开始用白话创作。1924年赴英讲学,并进行文学创作。1930年回国,先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1937年,代表作、著名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问世。1946年赴美国讲学并进行创作,近百万字的长篇小说《四世同堂》问世。1949年年底回到祖国,先后写了《龙须沟》、《西望长安》、《茶馆》、京剧《十五贯》等23个剧本。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草原》这篇课文摘自老舍写的访问记《内蒙风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心花开在无边的草原上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