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清华北大的学生有多牛不同年代学生的区别是怎样的

用户等级:初中二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124 小时
金币:1014
<em id="authorposton14-8-18 15:45
查看: 10564
题:最近很流行的说法就是帝都的学生考清华北大很容易,那么北京的学生和外省的那些状元们相比水平会有差么? 如果在进入北大清华之后,地域的差异并没有影响个体的发展高度是否意味着现有的选拔制度是合理的?
针对这个问题大家的分析非常值得一读,读不是为了让大家有优越感,而是为了找我们的不足,让北京的孩儿们更加牛X,不再有人诋毁他们同样十年寒窗苦读的辛苦!
我想我有必要开宗明义地讲一下,我只是陈述我这些年的见闻。我老家在农村,初中就读于一家小县城中学,高中来到省会城市,大学考到北京,大学期间还辅导过学生,我亲身体验到了中国各个发展程度不同的地区在教育资源上的差异。
至于社会是否公平,制度是否合理,不在我讨论范围之内。所以如果你觉得我描述的现象不公平,那也请你想清楚,我,就是你所说的不公平遭遇的实际经历者、承受者。
我相信我的答案还是道出了一些人的心声的,所以我也希望有的人不要把赞同我的回答等同于维护这个制度,谢谢。
作为一个外地考生,我曾经一厢情愿地以为,清华北大在北京招生名额多,所以北京学生比起我们一定弱爆了,你们有啥了不起啊,信不信来陕西我分分钟考死你啊。呵呵,老子来清华了,你们就等着给我们垫底吧。
结果实际上,北京学生的表现整体上是比较优秀的,而且实际上名牌大学里比较容易堕落垫底的是小县城学霸……
小县城教育条件落后,学霸为了考入名牌大学在学习上投入的时间要多于京沪大城市学生,兴趣爱好、视野就逊色了。
别的答案、评论里有不少人质疑才艺的作用,并且玻璃心地认为我说大城市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发展自己的才艺,所以素质更高更应该被录取。才艺最重要的价值不是拿来比较考核,才艺最大的作用是丰富学生生活,让人快乐起来。我说小县城学霸容易缺少发展个人才艺的机会,不是说他们素质低人一等,而是他们太容易把考第一当作自己唯一的爱好了,但是当他们到了强手如林的名牌大学,第一名离他们远去之后,太难找到生活的乐趣所在了。
评论区里有种观点很有趣,意思是说“从落后地区考入清华北大的学生天赋上自有其过人之处,所以……”。这句话符合大多数人的想法,但以我多年来的实际观察,对来自教育相对落后的地区考入名校的学生而言,这种想法带来的负面作用远大于正面作用。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不是相信自己的杰出而是接受自己的普通,不是盲目相信自己在中小学时代神话将会延续,而是从独立完成每一次作业、跟上每一堂课开始做起。
而他们的普通,并不是彻底的泯然众人,而是在优秀环境中的普通。但是的确有许多人没有完成从“英雄”到“凡人”的心态转变而堕落。但只要坚持下来的人,最终取得的成就还是不错的,但是在他们所比较的环境来看,他们取得的成绩依然是“普通”的。
而北京学生的优势在哪里?视野、才艺这些容易引起争议的,我就不说了,只说学业。北京在基础教育上的优势之大是我在外地的时候难以想象的。我曾经在北京一家教学机构长期辅导高中生参加物理竞赛,也带过多年的家教,北京优秀的中学生的水平真是好的出人意料。而且我发现,尽管清华北大在北京招生名额很多,但是父母教育程度不高的北京土著家庭却很少有孩子考上清华北大。就我在北京的生活经验来讲,尽管清北在北京的招生比例远高于外省,但是对于很多土生土长的老北京而言,清北还是那样遥不可及。我甚至可以讲,清华北大在北京的招生名额,多数被那些早些年通过自己努力考入北京、留在北京的外地人的后代所瓜分。我在清北认识的北京同学,大多数父母教育程度都很高,就职于北京的政府机关、高校、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等。你只要想想,每年有多少学生考入北京的高校,然后留在北京继续发展就可以理解,北京的学生家长这个群体相比外地学生家长这个群体,在教育程度上的优势是不断扩大的。
清华北大纯理科专业的学生,有不少因为就业的压力选择当中学老师。我当年在做物理竞赛的时候,老师把很多题目讲的绕,而我吃透这些题目后就非常简洁直白的做了出来。我在给我的学生讲的时候,学生就会觉得这题目原来这么简单直接。其他的答案、评论里反复提到一个事实,就是北京高考题难度比较小。但是北京的尖子生日常训练的题目,难度绝对是不小的。而且水平较高的老师往往把难的东西讲解的很简易,所以北京的尖子生也往往自以为自己学的东西很简单。
学习好的学生不是刻意教出来的,但是往往是熏陶出来的。教育程度比较高的父母、老师熏陶出成绩好的学生,容易太多了。
北京学习最顶尖的学生是非常强的。而且近年来的趋势是北京最优秀的学生选择直接出国,而不是上清华北大。
最后,我对那些即将进入清华北大的外地考生,特别是小县城的考生说:你们的确比北京考生付出了多得多的努力,但是你们多出来的努力并没有用在学习新知识上,只是重复性的训练以求少犯错误而已,而你们将来的北京同学,有不少已经在大学的课程上走了很远很远了。
我再补充三点:<font color="# 我只是在陈述事实,我并没有表达”北京人考清华北大更容易是合理的“这样的观点。
<font color="# 我扫了一眼评论,发现有一些人热衷于用开国领导人举例。的确,以今人的眼光来看,中国的开国领导人普遍文化程度是不高的,也没上过名校,但是考虑到当时中国识字率之低,文盲数量之庞大,战乱、饥荒之频繁,而他们能在学校念书,并且在念书的时候能够接触到各种政治思想,这说明:在大学教育日益普及的今天,以今人的眼光来看,他们的确文化程度不高;但是从他们所处的时代来看,他们的起跑线真的领先绝大多数人太多了。
<font color="# 中国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的确有一段基础教育的黄金年代,但是这段黄金年代即将成为历史,落后地区和大城市在基础教育上的差距是在不断拉大的。我的父亲当年在陕西的一个农村读书,而他的高中数学老师,是西北大学数学系的教授。为什么?文革。文革的确迫害了很多优秀的知识分子。很多本来大有可为的知识分子,被迫劳动改造,但是颇为黑色幽默的是,这又让很多偏远落后地区的孩子误打误撞地接接受到了比较好的教育,比如我的父亲。在那个政治运动如火如荼的年代里,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学生在政治运动中卷的太深了,而我父亲这样落后地区的人,反而有了安心读书的时间,并且在被下放的知识分子的教导下,学到了很多东西。我父亲这代人,在高考之后很快就崭露头角。而我父亲这代人在考学的时候,城乡二元制是很森严的,农民是农民,干部是干部,许多来自农村的优秀的孩子,因为急于摆脱农民身份,加之信息闭塞,报考的志愿往往严重低于他们的水平。很多本来学习非常优秀的学生,误打误撞成了小县城的中小学教师。他们凭借扎实的功底,创造了落后地区基础教育的第二波奇迹。我清楚地记得,我初中的时候一个中年化学老师,做初中数学竞赛题,如同砍瓜切菜,比很多年轻的数学老师都要熟练。但是这第二波奇迹,也在逐渐离我们远去。因为小县城出现这样优秀的老师会很快被大城市的中学挖走,而且这波人,也到了退休的年纪。
以陕西为例,曾经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在各个城市、县城是比较平均的。但是这些年,清华北大在陕西的招生名额日趋被几所超级中学垄断,而周边的小县城,年级第一能考个西安交大就谢天谢地了。而那个小县城基础教育的黄金年代,是以无数优秀的知识分子,被迫扎根在基层从事基础教育为代价换来的。而现在,这样的情况恐怕再也不会发生了,所以奇迹之后,再无奇迹。------------------------------------------------------------------------------------------------------------------------------------------------------------------
直接回答问题:
水平差异,如果指在学业方面表现,没有;
如果指各个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更没有,京沪的学生甚至更强。
如果在进入北大清华之后,地域的差异并没有影响个体的发展高度是否意味着现有的选拔制度是合理的?
不能说明。
基本前提(在本答案中不服不辩)-1:各地域之间上清北的难度有量级上的差别,京沪考生通过高考进入清北的机会要远远大于其他省份。
基本前提2:现行高考制度的基本思路,是通过考查学生的应试能力,来反应学生的智力、体力、执行力等各个方面的综合素质。
基本前提3:进入大学以后,比起中学时代,评价一个人的维度与标准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下面展开。
目前的高校选拔依然几乎完全依赖高考,一考定终身,高压考试政策保证了广义公平和效率的同时,却在信度上有很大偏离。这种信度上的偏离,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font color="#. 偶然性。大量考试发挥失常&超常的人进入了与其实际水平不符的学校。
<font color="#. 考试制度的偏差性。“应试能力”可以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也可以被视为一项单一的能力。有些人天生能在肾上腺素爆发时迸发出难以想象的状态,而有些人则水平更为平稳。
<font color="#. 录取制度的偏差性——本题的重点在这里。
基本上所有考试,都是以梯度设计来进行的。以全国高考(满分750)为例,一个人把其稳定分数从650提升至680所需要的努力远远超过500提升到550,虽然后者分数的提升更大。而非京沪考生,尤其是高考大省的考生,若要以清北为目标,需要的时间和精力是惊人的。
而一个650的考生,和一个680的考生,两者的本质区别在哪里?
对考试的熟练程度,对于技巧的应用能力,以及是否有一科不是很严重的偏科。
总体知识水平?架构?逻辑思维?判断能力?这些在今后更能够决定一个人高度的指标,有本质差别吗?
也就是说,非京沪考生在高中三年准备杀入清北的备考中,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换来了什么?
一点对于今后不是那么有用的分数,一些对于今后不是那么有用的技巧,而已。
这就是录取制度造成的后果之一:无论是衡水中学,还是湖北黄冈,无论是江苏启东,甚至是我的母校,哈尔滨三中,多多少少,都会因为高考录取制度上的“歧视”,而将学生往极限去压榨。压榨的后果,就是付出与回报不成比例:太多本来可以去做更有用、更有意义的事情的时间,被拿来去研究完形填空的瞻前顾后,研究38324在各种推断题中的变形,研究一个电子在进入电场磁场之后的轨迹。
再次强调:不是说这些东西没用,而是过度把这些用练习题的方式反复练习、在试卷上用一道不明所以的习题体现,边际效益太低。
也不是说京沪的学生就不用做如此低附加值的工作以进入清北,而是京沪考生花费在这些上的时间,少很多。
这就意味着,京沪考生可以凭借着其录取上的超然地位,配合其远较其他地区发达的经济基础,获得更为全面,更适应高考后大学乃至社会上的竞争与生活。
说句大白话,河南考生不想练钢琴吗?河北考生不想画画吗?江苏考生没钱出国吗?四川考生不知道英语口语重要吗?湖北考生不想参加社会实践吗?
有钱的没时间,没钱的也没时间而已。
仅仅从教育的角度来看,不是京沪的考生占了便宜,而是京沪的教育方式更为正确;或者更准确地说,扭曲得不如其他地区那么厉害。
个人看法:
就整个社会需求而言,高考录取率如今不是过高,而是过低;
中国目前除了985之外,绝大部分211和以下的高校教育水平过低,低到及格线以下;
以京沪为代表的经济发达地区,是中国教育的突破口——有钱了,才有资格谈素质教育。
毕竟,素质教育的前提,是得让玩素质教育的学生,能考上好的大学,然后才能展现发挥他的素质。
竞争压力太大,一素质教育,“一玩就脱线”,都去做题刷分了。
------------------------------------------------------------------------------------------------------------------------------------------------------------------
拿我为例子,我当初是河南最好的中学之一的学生,而且还是拔尖的。父亲工作调动,我来北京继续上高中,但是考虑到可能在河南多呆久一点学习会更有优势。于是高三才来。我刚来之后,市重点的文科实验班,36个人我大约也就是中上等,10名左右,还不如我以前郑州学校的年级名次。高考失利,考个南开也凑合。我来说说我这个旁观者对于北京学生的看法吧。
周围的同学英语相当厉害,尤其是词汇量和英文写作能力。英语平时考试也相当难,总是考完后老师轻描淡写的说:这个阅读,完型是大学六级的考试题。很多北京学生的英语水平在高中就可以达到大学六级我一直不信,后来来北京才真正信了。我们的来自外地的老师也说,确实外地学生在英语方面比北京上海薄弱一点。我也知道,很多高中阶段英语一般的北京学生到了大学英语竟然也会在系里拔尖,也和底子有密切关系。而且在申请外国大学上,我以前同学考托福雅思总是很难过,但是北京的同学高三上期期末才打算出国,一个寒假就雅思过了伦敦大学面试去了,最后也录了。
北京的学生多才多艺。多才多艺这绝对和北京本身条件,外界环境熏陶和家庭文化水平密切相关的。换做外省,没有那么好的师资条件和时间,大家为了应试教育忙的焦头烂额的。所以这算是北京的优势。北京的学生从小学很多东西,周围的人都是能画能弹能唱的。不少人业余时间才忙才艺,但是却能达到专业水准或者在全国比赛拿到前几名。在这些面前他们确实让我们这些来着外省的人叹为观止的。
说到多才多艺,我必须说明一点。外省人抱怨时说他们也想成天琴棋书画的,来个新式教育,但是条件不允许。于是借此来否认北京学生的多才多艺,把北京学生的成就全归因于外在,我理解,但是这不全面。试想,大城市不止北京一个,就算比不上北京,但是杭州武汉广州深圳南京等这些地方也算是相当繁华了吧,教育水平或者文化熏陶也是不错的。但是在丰富的业余时间下,你们一定会愿意选择区学几门艺术吗?你能保证你不会贪玩的把这些时间浪费在玩上?所以,就算有相同的业余时间,大多数人也不一定会选择将时间投资在多学点乐器或者技能上,很有可能就是荒废掉了。所以那些北京学生能从小把时间投资到学习新技艺上而不是被北京的灯红酒绿和吃喝玩乐的随处可见迷失头脑,能抵制诱惑静下心来学,已经很不容易了不是吗?
还有,北京学生是比较大度的。我承认我见过天天鄙夷外地人的北京学生。但是北京是个大熔炉,老北京已经少之又少,绝大多数人都是北漂,只不过有人是一代北漂有人是二代三代等。往前倒几代也见不到几个纯北京。高三信息核对发下来过一张表,36人只有2个人父母也是出生在北京。所以,没有几个人会真正看不起外地人的,因为他们的血液里也流淌着外地的成分。大多数看不起外地人的北京人也都不是纯北京,但是享受着北京最高级的福利和各种便利和所谓的特殊,难免生出的一种骄傲而已,只是表面的。(不排除少部分确实不怎么样的北京人)另外,很多北京学生也是小学,中学从外地来的。北京学生大多在人际关系上比较随和,比较真实,不玩阴的。女生很多偏幼稚(她们把很多事情想象成童话了),这说明她们还是比较单纯的。我们班里从没见过北京学生之间吵架或者骂人或者说难听话或者讽刺。而且他们尊重老师,上课从不睡觉,从不顶撞老师,从不和老师吵架,老师的话都虚心接受。
另外,关于很多人觉得北京学生不努力的事。我以前也以为北京学生不努力。但是后来我发现,北京学生其实也很认真。考上清华北大的也有人熬夜,据说市文科状元也成天两三点睡,也有效率高的离谱,我们负担沉重作业写不完但是她却轻松应对天天九点睡觉,考文综写完还剩一个多小时,最后考上北大元培的大神。其实北京学生大多不会熬夜太晚,但是熬夜时间长短与努力,成绩,不成正比。他们擅长在最短时间做完所有事情,因而剩余时间自己安排。另外他们讲究策略,而且比较懂得学习方法,不做无用功。他们很爱问问题,爱钻研,爱请教,爱讨论,爱思考。而且若是看他们的文综笔记和整理,会发现他们很认真很认真。
一场纠结不完的风波。。。。。。
分析的很透彻了,还加上文革对偏远地区教育
金币 + 25&
再说了,现在很多北京孩子都也是外省的孩子,纯粹的北京孩子也不多了
支持,分析的很透彻,很客观。
很中肯,实事求是。南方的大中城市很多孩子的素质也很强,好些汉字写得很漂亮,这也是素质。
比外地强也要看是外地什么地方,你说北京等中国大中城市的孩子普遍比农村小县城的孩子强这个我信。但是如果说北京孩子比外地所有地方的孩子都强这个打死我也不信!
北大、清华不打算上了,打算直接SAT美国了。在世界范围内看看北清。
用户等级:大学二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5189 小时
金币:30971
<em id="authorposton14-8-18 15:49
用户等级:版主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11649 小时
金币:107853
北京大学版块版主
<em id="authorposton14-8-18 16:16
很隆重的打一回酱油。
文章较长,不知是否为原创。
用户等级:初中三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2802 小时
金币:14874
<em id="authorposton14-8-18 16:19
用户等级:高中二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780 小时
金币:6069
<em id="authorposton14-8-18 16:20
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
用户等级:大学二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2931 小时
金币:45270
<em id="authorposton14-8-18 16:20
好久没有看到这样的文章了,抽茧剥丝,演绎归纳,循序渐进……
还有,发自肺腑,敢于担当…不怕拍砖。
我们似乎需要先搞明白一个哲学问题和一个历史问题:
哲学:何谓人才?人才是学出来的、考出来的么?
历史:何谓北京人?山顶洞人算不算北京人?
长期弱智的我,怎么也搞不明白啊。
我瞬间凌乱了
我瞬间凌乱了
金币 + 20&
用户等级:初中二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124 小时
金币:1014
<em id="authorposton14-8-18 16:24
dxxsd 发表于
很隆重的打一回酱油。
文章较长,不知是否为原创。
在本论坛内肯定是原创,内容不是,可以关注知乎
用户等级:初中二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378 小时
金币:1263
<em id="authorposton14-8-18 16:25
我只有仰慕了,神仙!
用户等级:高中三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1403 小时
金币:5163
<em id="authorposton14-8-18 16:26
我不认为北京和外省考入北清的学生有什么太大差异。在大学学习不完全靠智商,智商再高不用一样挂科。考进北清,智商不会有问题,只要肯努力都不会差。
用户等级:初中二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124 小时
金币:1014
<em id="authorposton14-8-18 16:26
家有淑女 发表于
.cn/s/blog_4ee63ce90102uz99.html
这不是原创,如果看原创,可以去知乎上面看,评论量非常大,这仅仅是三个评论,但大的论调是没有改变。
用户等级:初中二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124 小时
金币:1014
<em id="authorposton14-8-18 16:26
花溪蕊 发表于
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
哈哈,普遍性道理
用户等级:初中二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124 小时
金币:1014
<em id="authorposton14-8-18 16:28
百思 发表于
好久没有看到这样的文章了,抽茧剥丝,演绎归纳,循序渐进……
还有,发自肺腑,敢于担当…不怕拍砖。
的确,这个话题争论不完,我这算是给北京的孩子们打气吧,毕竟他们一旦进入大学,周围的老乡就不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嘴告诉他们,你们的本事跟我们没法比,我觉得身为北京的教育工作者,我愿意为孩子们鼓起勇气,他们本身就不差
用户等级:初中二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124 小时
金币:1014
<em id="authorposton14-8-18 16:29
NRNO.1 发表于
我只有仰慕了,神仙!
愿意拍可以来,别害羞!哈哈
用户等级:初中三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2802 小时
金币:14874
<em id="authorposton14-8-18 16:29
直呼?是什么?介绍一下。out了
用户等级:初中二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124 小时
金币:1014
<em id="authorposton14-8-18 16:32
mountliu 发表于
我不认为北京和外省考入北清的学生有什么太大差异。在大学学习不完全靠智商,智商再高不用一样挂科。考进北
努力是必须的,所以每一个人都别说别人怎么样,毕竟大家都是努力过的,既然你不了解别人是怎么努力的,就不要说你们的卷子是最简单的,所以你们考清北最容易,推到下一步就是你们的能力跟我们没法比,有些时候,逻辑会误导你。有人愿意拍可以拍,这样的言论身为北京人听太多,懒得说,这次看到了在直呼上面大范围的讨论,所以截了几段给大家看,至少这是北京板块,给北京孩子和家长鼓气,15年高考加油
申请最低条件:发帖数≥500并且注册天数≥300或者总在线时间≥800
在线时间等级1
在线时间满500小时将自动发放。
用来给家长帮社区的小鬼颁发的勋章
Powered by大家都在搜:
扫描二维码安装搜房网房天下APP
手机浏览器访问搜房网房天下
> > 问题详情
北京户籍的学生进入清华北大以后和外省的学生有没有水平差异?
最近很流行的说法就是帝都的学生考清华北大很容易,那么北京的学生和外省的那些状元们相比水平会有差么? 如果在进入北大清华之后,地域的差异并没有影响个体的发展高度是否意味着现有的选拔制度是合理的?
浏览次数:0
回答被采纳后将共获得20
我觉得你想的太多了,做好自己就好。
同为清华的校友,发现这里回答的很多都是校友,凑凑热闹吧。结论为先,就我的经历看,北京的同学显然没有因为分数线低于其他地区而导致水平差异,公正地说,服从甚至高于平均分布。本人从规模较小的城市作为当地成绩不错的同学考到北京,在清华读书的时候,交了很多很好的朋友,受益至今,相信也绝对能够受益终生,而这些朋友里各地人都有,也有北京的同学。其中不乏尽管是同龄人,甚至是师弟师妹,但因为人家术业专攻,甚至同我是...
同为清华的校友,发现这里回答的很多都是校友,凑凑热闹吧。结论为先,就我的经历看,北京的同学显然没有因为分数线低于其他地区而导致水平差异,公正地说,服从甚至高于平均分布。本人从规模较小的城市作为当地成绩不错的同学考到北京,在清华读书的时候,交了很多很好的朋友,受益至今,相信也绝对能够受益终生,而这些朋友里各地人都有,也有北京的同学。其中不乏尽管是同龄人,甚至是师弟师妹,但因为人家术业专攻,甚至同我是亦师亦友的关系。其实想回答这个问题,远超过高考分数、大学成绩乃至事业发展的比较,就我在清华的经历而言,我周围的朋友,相互很少比较这些,大学之后,再无所谓“优等生”、“成功人士”这样的等级概念,但是观察周围大牛,有些心得,的确值得自己学习,而这些方面可能会同个人的成长背景关系很大。1)得失心,平衡能力大城市成长背景的同学,的确从小在学习和生活之间有更多的空间平衡,一方面对成绩更淡定,另一方面的确发展出多元化的爱好,这种熏陶往往对后续发展后劲很足,的确值得我们学习。2)对人生的规划从走出老家到现在一路跌跌撞撞,反思人生缺少一些规划,相应地在当时当地也就缺乏提前的经营。比如从大一就开始积累校友的人脉,适当时候参加一些活动和实习,甚至包括怎么和异性同学交往。这些事情,因为从小城市到大城市,一路的眼界打开很快,诸多不够适应,很多事情是当时北京或者大城市的同学指点,才明白。3)敢于尝试的富人思维因为见识过比较成功的前例,所以发达城市的同学在很多人生提升期敢于给自己投资,比如花钱去国外交换;而如果从小城市来,家里再不富裕,容易担心交换耗资过多而甚至不敢考虑尝试。类似情况不胜枚举。其他当然有很多资源,都是北京同学或许能够得天独厚的,比如地利之便,比如人脉关系,等等。但前三点,无关乎外部资源,主要是个人修养的提炼,的确是我个人觉得,这几年在北京甚至更发达的城市学习工作学习到的,不得不说,这些同学比我要更早地得到这些修养提炼。所以说呢,高考分数线这种涉及教育资源公平与否的问题,讨论也许于事无补,我就不涉及了。对于我,能做的,就是两件事:1)现在我在清华兼职着校友导师,对于和我有类似经历的同学,我会刻意提点,提醒他们在以上几点,特别关注,比如我会提醒,交换项目如果有资助奖学金,是不是你可以争取啊?等等。2)我家乡的小伙伴面临学业和事业的转型期,我会提醒他们,向发达城市的同学朋友学习,早早布局,敢于突破。感谢我们家乡给我们一个很好的童年,让我们能够来北京这里学习工作,我们是不是就得把这个机会利用充分,经营好自己的人生,争取早点让类似我们经历的弟弟妹妹们路走得更顺,是不是?显示全部
我想我有必要开宗明义地讲一下,我只是陈述我这些年的见闻。我老家在农村,初中就读于一家小县城中学,高中来到省会城市,大学考到北京,大学期间还辅导过学生,我亲身体验到了中国各个发展程度不同的地区在教育资源上的差异。至于社会是否公平,制度是否合理,不在我讨论范围之内。所以如果你觉得我描述的现象不公平,那也请你想清楚,我,就是你所说的不公平遭遇的实际经历者、承受者。我相信我的答案还是道出了一些人的心声的,...
我想我有必要开宗明义地讲一下,我只是陈述我这些年的见闻。我老家在农村,初中就读于一家小县城中学,高中来到省会城市,大学考到北京,大学期间还辅导过学生,我亲身体验到了中国各个发展程度不同的地区在教育资源上的差异。至于社会是否公平,制度是否合理,不在我讨论范围之内。所以如果你觉得我描述的现象不公平,那也请你想清楚,我,就是你所说的不公平遭遇的实际经历者、承受者。我相信我的答案还是道出了一些人的心声的,所以我也希望有的人不要把赞同我的回答等同于维护这个制度,谢谢。本文中提到的北京学生,特指就读于清华北大的北京学生。作为一个外地考生,我曾经一厢情愿地以为,清华北大在北京招生名额多,所以北京学生比起我们一定弱爆了,你们有啥了不起啊,信不信来陕西我分分钟考死你啊。呵呵,老子来清华了,你们就等着给我们垫底吧。结果实际上,北京学生的表现整体上是比较优秀的,而且实际上名牌大学里比较容易堕落垫底的是小县城学霸……小县城教育条件落后,学霸为了考入名牌大学在学习上投入的时间要多于京沪大城市学生,兴趣爱好、视野就逊色了。别的答案、评论里有不少人质疑才艺的作用,并且玻璃心地认为我说大城市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发展自己的才艺,所以素质更高更应该被录取。才艺最重要的价值不是拿来比较考核,才艺最大的作用是丰富学生生活,让人快乐起来。我说小县城学霸容易缺少发展个人才艺的机会,不是说他们素质低人一等,而是他们太容易把考第一当作自己唯一的爱好了,但是当他们到了强手如林的名牌大学,第一名离他们远去之后,太难找到生活的乐趣所在了。评论区里有种观点很有趣,意思是说“从落后地区考入清华北大的学生天赋上自有其过人之处,所以……”。这句话符合大多数人的想法,但以我多年来的实际观察,对来自教育相对落后的地区考入名校的学生而言,这种想法带来的负面作用远大于正面作用。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不是相信自己的杰出而是接受自己的普通,不是盲目相信自己在中小学时代神话将会延续,而是从独立完成每一次作业、跟上每一堂课开始做起。而他们的普通,并不是彻底的泯然众人,而是在优秀环境中的普通。但是的确有许多人没有完成从“英雄”到“凡人”的心态转变而堕落。但只要坚持下来的人,最终取得的成就还是不错的,但是在他们所比较的环境来看,他们取得的成绩依然是“普通”的。而北京学生的优势在哪里?视野、才艺这些容易引起争议的,我就不说了,只说学业。北京在基础教育上的优势之大是我在外地的时候难以想象的。我曾经在北京一家教学机构长期辅导高中生参加物理竞赛,也带过多年的家教,北京优秀的中学生的水平真是好的出人意料。而且我发现,尽管清华北大在北京招生名额很多,但是父母教育程度不高的北京土著家庭却很少有孩子考上清华北大。就我在北京的生活经验来讲,尽管清北在北京的招生比例远高于外省,但是对于很多土生土长的老北京而言,清北还是那样遥不可及。我甚至可以讲,清华北大在北京的招生名额,多数被那些早些年通过自己努力考入北京、留在北京的外地人的后代所瓜分。我在清北认识的北京同学,大多数父母教育程度都很高,就职于北京的政府机关、高校、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等。你只要想想,每年有多少学生考入北京的高校,然后留在北京继续发展就可以理解,北京的学生家长这个群体相比外地学生家长这个群体,在教育程度上的优势是不断扩大的。清华北大纯理科专业的学生,有不少因为就业的压力选择当中学老师。我当年在做物理竞赛的时候,老师把很多题目讲的绕,而我吃透这些题目后就非常简洁直白的做了出来。我在给我的学生讲的时候,学生就会觉得这题目原来这么简单直接。其他的答案、评论里反复提到一个事实,就是北京高考题难度比较小。但是北京的尖子生日常训练的题目,难度绝对是不小的。而且水平较高的老师往往把难的东西讲解的很简易,所以北京的尖子生也往往自以为自己学的东西很简单。学习好的学生不是刻意教出来的,但是往往是熏陶出来的。教育程度比较高的父母、老师熏陶出成绩好的学生,容易太多了。北京学习最顶尖的学生是非常强的。而且近年来的趋势是北京最优秀的学生选择直接出国,而不是上清华北大。最后,我对那些即将进入清华北大的外地考生,特别是小县城的考生说:你们的确比北京考生付出了多得多的努力,但是你们多出来的努力并没有用在学习新知识上,只是重复性的训练以求少犯错误而已,而你们将来的北京同学,有不少已经在大学的课程上走了很远很远了。我再补充三点:1
我只是在陈述事实,我并没有表达”北京人考清华北大更容易是合理的“这样的观点。2
我扫了一眼评论,发现有一些人热衷于用开国领导人举例。的确,以今人的眼光来看,中国的开国领导人普遍文化程度是不高的,也没上过名校,但是考虑到当时中国识字率之低,文盲数量之庞大,战乱、饥荒之频繁,而他们能在学校念书,并且在念书的时候能够接触到各种政治思想,这说明:在大学教育日益普及的今天,以今人的眼光来看,他们的确文化程度不高;但是从他们所处的时代来看,他们的起跑线真的领先绝大多数人太多了。同理,那些认为科举给了寒门弟子机会造就了社会公平的人都没有认识到,古代农耕社会下,能读书接受教育参加科举的人,普遍来自士绅阶层,他们的家庭条件比绝大多数人优越太多了。所谓的寒门弟子,也是和皇亲国戚相比的。把科举理解为现在交百十块钱就能参加的高考,实在是太不了解古代社会和现代社会的区别了。3 中国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的确有一段基础教育的黄金年代,但是这段黄金年代即将成为历史,落后地区和大城市在基础教育上的差距是在不断拉大的。我的父亲当年在陕西的一个农村读书,而他的高中数学老师,是西北大学数学系的教授。为什么?文革。文革的确迫害了很多优秀的知识分子。很多本来大有可为的知识分子,被迫劳动改造,但是颇为黑色幽默的是,这又让很多偏远落后地区的孩子误打误撞地接接受到了比较好的教育,比如我的父亲。在那个政治运动如火如荼的年代里,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学生在政治运动中卷的太深了,而我父亲这样落后地区的人,反而有了安心读书的时间,并且在被下放的知识分子的教导下,学到了很多东西。我父亲这代人,在高考之后很快就崭露头角。而我父亲这代人在考学的时候,城乡二元制是很森严的,农民是农民,干部是干部,许多来自农村的优秀的孩子,因为急于摆脱农民身份,加之信息闭塞,报考的志愿往往严重低于他们的水平。很多本来学习非常优秀的学生,误打误撞成了小县城的中小学教师。他们凭借扎实的功底,创造了落后地区基础教育的第二波奇迹。我清楚地记得,我初中的时候一个中年化学老师,做初中数学竞赛题,如同砍瓜切菜,比很多年轻的数学老师都要熟练。但是这第二波奇迹,也在逐渐离我们远去。因为小县城出现这样优秀的老师会很快被大城市的中学挖走,而且这波人,也到了退休的年纪。以陕西为例,曾经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在各个城市、县城是比较平均的。但是这些年,清华北大在陕西的招生名额日趋被几所超级中学垄断,而周边的小县城,年级第一能考个西安交大就谢天谢地了。而那个小县城基础教育的黄金年代,是以无数优秀的知识分子,被迫扎根在基层从事基础教育为代价换来的。而现在,这样的情况恐怕再也不会发生了,所以奇迹之后,再无奇迹。显示全部
无他,此文是为反对 @洪无忌的答案而作。首先,不知道答主非要把贫富阶层差距跟美国黑人/白人阶层作比是要闹哪样,阶层和少数族裔的确有一定关系,但这么说实在有失偏颇。@白如冰 同学的观点仅仅是陈述事实而已,而 @洪无忌 在反对的其实并不是“观点”,而是“事实”。答主说,“公立大学应该倾向性的优先保障穷人的教育权利!什么综合素质,什么视野优秀,全是放屁!全民投资大学育人,是为了给那些底层的学生机会,让他...
无他,此文是为反对 @洪无忌的答案而作。首先,不知道答主非要把贫富阶层差距跟美国黑人/白人阶层作比是要闹哪样,阶层和少数族裔的确有一定关系,但这么说实在有失偏颇。@白如冰 同学的观点仅仅是陈述事实而已,而 @洪无忌 在反对的其实并不是“观点”,而是“事实”。答主说,“公立大学应该倾向性的优先保障穷人的教育权利!什么综合素质,什么视野优秀,全是放屁!全民投资大学育人,是为了给那些底层的学生机会,让他变的更好。” 于是请答主回答我:“全民投资大学是为了给底层学生提供机会”这个论点的理论支持在哪里?我猜,尽管答主对美国社会存在不满,但这种公立大学应该底层学生服务的论点应该是来源于对美国公立/私立大学学生阶层组成成分的不同这一事实的观察。但据我所知,中国的公立大学与美国的公立大学概念并不相同。美国有着大量的优秀的私立大学,而中国呢?答主怕是不能列举出大陆哪些私立大学是“优秀的”吧。而且即使是美国的大学,在录取的时候也是会考虑家庭环境:优先录取可以担负起学费的优秀学生,其次才是需要奖学金资助的优秀学生。答主又说道:“就可以在这边说着,北京的孩子更优秀,应该拿到更多的录取名额了?” 这其实是在转移问题的矛盾的指向。众所周知,北大清华在北京录取名额多,与复旦上交在上海录取名额多,道理大致相同。换言之,答主作为美国人,也应该对美国公立大学的招生略有耳闻吧,那就是州立大学优先录取本州的学生,即使本州的学生并没有像外州的学生一样优秀。一个地区的纳税人与政府扶持当地大学,当地大学有理由也有必要在录取的时候倾向当地学生,这是不争的事实。我想说的是,答主作为一个美国公民,在这里将各种概念混为一谈,并发出了“我对我的祖国感到悲哀”的感慨,甚是令人不解。另外,“祖国”应指的是移民的现居国,而非祖籍所在地国家。祖國 当然,答主若是在此为大美利坚合众国感到悲哀,我并无任何意见。再者说来,答主的观点:“穷人家的小孩再怎么努力都很难有出头的机会,今天少,以后更少。美国是这样,中国再这么下去以后也会像美国一样。”,其实是有问题的。受教育是从来都不是出人头地的充分条件,也非必要条件。我并非不同意政府应保障穷人的教育权利,相反,我向来拥护任何可以促进贫困地区教育水平提高的政策与举措。要保证穷人的基本权益,包括教育平等化,这个国家,这个社会,都有很长的路要走。另外再多说一句,答主既然如此心系故国的教育问题,并且对美国抱有批判态度,那有为何要历尽千辛万苦,依靠金钱与运气,移民到美国,(参考答主自己说的“我要是当初早年家里没钱,没运气,肯定不可能移民美国,读到博士。”),并还在中国的山寨 Quora 上义愤填膺呢?
转载:全国各省主要中学清华大学优良毕业生率,来自网大论坛 “宁汉合流” 的辛苦整理 感谢 @罗博文 提供评选标准清华大学每年都会公布这一年的优秀,优良本科毕业生,总数占清华总本科毕业人数的百分之11点几,每年都公布在清华官网上,非常透明,本人只是花了几天的时间对这些学生中学所在省份进行了细致的统计和整理 ,综合了四年的数据。 附件: 清华大学优秀,优良毕业生评选...
转载:全国各省主要中学清华大学优良毕业生率,来自网大论坛 “宁汉合流” 的辛苦整理 感谢 @罗博文 提供评选标准清华大学每年都会公布这一年的优秀,优良本科毕业生,总数占清华总本科毕业人数的百分之11点几,每年都公布在清华官网上,非常透明,本人只是花了几天的时间对这些学生中学所在省份进行了细致的统计和整理 ,综合了四年的数据。 附件: 清华大学优秀,优良毕业生评选基本要求: 一,参评优秀(优良)毕业生的基本条件 1. XXXX。 2. 学风严谨勤奋,成绩优秀(优良)。根据学校注册中心提供的数据,优秀毕业生成绩排名须在全年级(专业)前8%以内,综合论文训练成绩排名须在全年级(专业)前1/3以内;优良毕业生成绩排名须在全年级(专业)前1/3以内,综合论文训练成绩排名须在全年级(专业)前1/2以内;对人数少于25人的专业,成绩排名前两名者可参评优秀毕业生。 3. 优秀毕业生素质测评成绩排名须在班级前1/3以内或达到E的标准;优良毕业生素质测评成绩排名须在班级前1/2以内,或达到G的标准。 4. 积极参加文体活动,身心健康,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达到良好。 5. 优秀毕业生必须至少一次获得特等奖学金(注:最高奖学金)或综合优秀奖学金;优良毕业生必须至少两次获得奖学金,其中至少一次为校学业优秀或以上奖学金。 6. 优秀、优良毕业生本学年个人卫生成绩须达到良好以上。 7. 在学术科技、文化体育等某一方面有突出表现者,经院系推荐也可参评。 美术学院学生以及少数高水平运动员不计入,少数优良率及优良人数太低中学不计入优良总数 在8人以上(平均每年至少2个),且优良率达到百分之20以上的中学南京外国语学校:17/45=37.78河南省实验中学:10/27=37.04郑州外国语学校:11/30=36.67如东中学: 8/22=36.36郑州一中:11/32=34.38福州一中:9/31=29.03杭州外国语学校:15/53=28.3武汉外国语学校:9/34=26.47杭州二中:13/50=26海安中学: 8/32=25南师大附中:13/52=24.53六安一中:9/37=24.32湖南师大附中:8/39=20.51扣除四大外国语学校(外国学校有不少学生在人文学院,新闻传播院,法学院,外院,等人文性质较强的院系获得优秀,优良,说服力还不够统一,但是即便这样,他们也是非常优秀的,因为他们也有一半左右的学生在其他理工科性质较强的学院获得优秀,优良的称号,但为了统一处理,将外国语学校全部去除)真正的全国前十河南省实验中学:10/27=37.04如东中学: 8/22=36.36郑州一中:11/32=34.38福州一中:9/31=29.03杭州二中:13/50=26海安中学: 8/32=25南师大附中:13/52=24.53六安一中:9/37=24.32湖南师大附中:8/39=20.51再从榜单外的按高低顺序补上一个学校(优秀率在百分20以上,优良人数达到7)盐城中学:7/27=25.93全国十大中学是河南省实验中学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郑州市第一中学福州第一中学杭州第二中学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安徽省六安第一中学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苏省盐城中学参照资料:全国各省主要中学清华大学优良毕业生率 美术学院学生以及少数高水平运动员不计入,少数优良率及优良人数太低中学不计入广东暂时不统计(广东部分数据缺失)具体分省数据优良总数 在8人以上(平均每年至少2个),且优良率达到百分之20以上的中学南京外国语学校:17/45=37.78河南省实验中学:10/27=37.04郑州外国语学校:11/30=36.67如东中学: 8/22=36.36郑州一中:11/32=34.38福州一中:9/31=29.03杭州外国语学校:15/53=28.3武汉外国语学校:9/34=26.47杭州二中:13/50=26海安中学: 8/32=25南师大附中:13/53=24.53六安一中:9/37=24.32湖南师大附中:8/39=20.51优良率(百分比)安徽:淮北一中:3/11=27.27阜阳一中:3/12=25六安一中:9/37=24.32屯溪一中:4/20=20合肥一中:5/27=18.52巢湖一中:1/6=16.67安庆一中:4/25=16马鞍山二中:2/16=12.5北京:首师大附中:5/35=14.29北京四中:16/173=9.25人大附中:27/296=9.12北京市十一学校:9/99=9.09北大附中(不含分校)3/34=8.82北京二中:5/60=8.33北京市景山学校:2/24=8.33北师大第二附中:7/86=8.14北京八中:5/69=7.25清华附中:12/169=7.10北京一0一中学:3/44=6.82北京市顺义牛栏山中学:3/45=6.67北京五中:2/35=5.71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7/157=4.46福建:福州一中:9/31=29.03莆田一中:4/27=14.81厦门外国语学校:4/29=13.79厦门一中:4/33=12.12甘肃:兰州一中:4/22=18.18西北师大附中:6/50=12广西:南宁二中:6/27=22.22广西师大附属外国语学校:3/21=14.29贵州:贵阳一中:4/42=9.52河北:石家庄二中:12/66=18.18衡水滏阳中学:2/17=11.76衡水中学:9/98=9.18河南:河南省实验中学:10/27=37.04郑州外国语学校:11/30=36.67郑州一中:11/32=34.38信阳高中:4/13=30.77濮阳一高:2/15=13.33北大附中河南分校:3/28=10.71中原油田第一中学:3/30=10黑龙江:哈三中:14/110=12.72大庆实验中学:6/50=12哈师大附中:2/27=7.41大庆铁人中学:2/33=6.06湖北:武汉外国语学校:9/34=26.47华师大一附中:10/70=14.29湖南:湘潭县一中:4/15=26.67湖南师大附中:8/39=20.51长沙一中:4/29=13.79雅礼中学:6/56=10.71长郡中学:6/65=9.23吉林:东北师大附中:13/129=10.08吉林一中:3/29=10.03江苏:江苏省锡山中学:2/4=50扬中中学:1/2=50南京外国语学校:17/45=37.78梁丰中学:3/8=37.5如东中学: 8/22=36.36常州中学:5/14=35.71如东县栟茶中学:1/3=33.33海安县曲塘中学:1/3=33.33无锡大桥中学:1/3=33.33扬州中学:6/19=31.59江苏省新海中学:6/19=31.58盐城中学:7/27=25.93海安中学: 8/32=25无锡一中:3/
12=25南师大附中:13/52=24.53如皋中学:6/25= 24姜堰中学:3/13=23.08苏州中学:4/18=22.22常州一中:2/9=22.22海门中学: 4/20=20南通中学: 1/6=16,67金陵中学:2/12=16.67徐州一中:2/15=13.33淮阴中学:5/39=12.82江西:江西师大附中:3/28=10.71辽宁:瓦房店中学:6/16=37.5大连育明高中:8/51=15.69东北育才:9/66=13.64鞍山一中:4/33=12.12本溪高级中学:3/60=5辽宁省实验中学:3/35=8.57山东:山东省实验中学:7/24=29.17滕州一中:2/8=25莱州一中:3/13=23.08山西:山西省实验中学:5/18=27.78山西五中:5/29=17.24康杰中学:3/18=16.67山大附中:5/36=13.89陕西:西交大附中:5/29=17.24西安铁路一中:12/79=15.19西工大附中:13/147=8.84高新一中:7/84=8.33上海:复旦附中:6/39=15.38上海中学:14/92=15.22华师大二附中:12/114=10.53上外附属外国语学校:3/42=7.14四川:成都市实验外语学校:5/19=26.3成都七中:13/69=18.84成都树德学校:4/24=16.67成都外国语学校:6/39=15.38绵阳中学:4/42=9.52天津:南开中学:11/67=16.42耀华中学:10/66=15.15新疆:乌鲁木齐一中:6/42=14.29兵团二中:2/19=10.53云娜:云南师大附中:4/44=9.09浙江:杭州外国语学校:15/53=28.3杭州二中:13/50=26舟山中学:5/25=20镇海中学:7/51=13.73东阳中学:2/13=15.38绍兴一中:2/13=15.38湖州中学:3/23=13.04诸暨中学:3/26=11.54萧山中学:2/18=11.11学军中学:3/28=10.71金华一中:3/30=10温州中学:2/24=8.33重庆:重庆南开:7/89=7.87重庆一中:2/28=7.14重庆第八中学:2/29=6.90重庆巴蜀中学:3/57=5.26优良总数 在4人以上(平均每年至少一个),且优良率达到百分之20以上的中学南京外国语学校:17/45=37.78瓦房店中学:6/16=37.5河南省实验中学:10/27=37.04郑州外国语学校:11/30=36.67如东中学: 8/22=36.36常州中学:5/14=35.71郑州一中:11/32=34.38扬州中学:6/19=31.59江苏省新海中学:6/19=31.58信阳高中:4/13=30.77山东省实验中学:7/24=29.17福州一中:9/31=29.03杭州外国语学校:15/53=28.3山西省实验中学:5/18=27.78淮北一中:3/11=27.27湘潭县一中:4/15=26.67武汉外国语学校:9/34=26.47成都市实验外语学校:5/19=26.3杭州二中:13/50=26盐城中学:7/27=25.93阜阳一中:3/12=25海安中学: 8/32=25南师大附中:13/53=24.53六安一中:9/37=24.32如皋中学:6/25= 24南宁二中:6/27=22.22苏州中学:4/18=22.22湖南师大附中:8/39=20.51舟山中学:5/25=20屯溪一中:4/20=20海门中学: 4/20=20转载来源:全国各省主要中学清华大学优良毕业生率显示全部
献出知乎首个长篇处女答。出于隐私考虑,还是匿了。本人来自河南某县城,2012年考入清华某工科。想就这个问题,描述一下我周围的实际情况,希望对题主有所帮助。我们班一共两个北京土著,一男一女,除西藏新疆外其他各省的同学基本都有。学习方面:拿我们班的北京女同学为例,如果用考试成绩来衡量,她不是我们系最最好的,但也非常优秀了。我们专业这一届大概85人,从开学到现在的4个学期里,她有3个学期的成绩都在年级前...
献出知乎首个长篇处女答。出于隐私考虑,还是匿了。本人来自河南某县城,2012年考入清华某工科。想就这个问题,描述一下我周围的实际情况,希望对题主有所帮助。我们班一共两个北京土著,一男一女,除西藏新疆外其他各省的同学基本都有。学习方面:拿我们班的北京女同学为例,如果用考试成绩来衡量,她不是我们系最最好的,但也非常优秀了。我们专业这一届大概85人,从开学到现在的4个学期里,她有3个学期的成绩都在年级前5,剩下一个学期,不知道出了什么bug,跌出去了,但也不差。之所以说她不是我们系最最好的,是因为有比她还厉害的稳居年级前5的人,这些人大致来自辽宁,天津,浙江,河南。以上是结果,谈谈我对她平时上课的观察吧(原谅我喜欢向更优秀的人看齐==):从未翘课,从不迟到,上课永远坐前排,认真听讲并记笔记(很好奇她几乎每门课都能记笔记)课下生活不太了解,但知道她起得很早(所以大多数人都曾经翘掉过的早上第一节课,她也没翘过)这学期了解到她修了英双,可能早起用来读书背单词吧。做个比较,谈谈部分外省同学的情况。先以我为例,大一上学期,属于放羊式适应期,翘过课,课上睡过觉,从未坐前排,总是抢后排,所以大一上成绩不理想,85个人,我排名中等。以后逐渐醒悟,调整心态,找到学习方法,成绩不断上升。外省同学,有神级的,也有很颓废的。大神就不再赘述了,基本上课学习都是类似北京女神。讲一下我遇到的一些颓废的吧。我室友,爱玩游戏,从大一玩到现在,做事拖拉,每天熬夜,经常课上睡觉,成绩很不理想。我们隔壁寝室,四个人集体玩游戏,经常大半夜熄灯之后还能听到他们宿舍在狂吼,几乎不去上课,很少出寝室,退了很多课,也挂了一些,听辅导员说他们中的几个人有劝退或者退级的危险。(还真没遇到过沉迷游戏的北京同学)别的班也有一些类似的情况,但总体而言,大神和颓废者的人数是大致相等的,两个极端嘛,大多数人其实还是处在一个“不温不火”的地步。如果题主的“水平”指的是学习的话,那几乎是没有差异的。清华里成绩好的学生不一定是北京的,外省的我见多了。但如果“水平”指的是综合素质的话,那差异确实是存在的。老实说,我进大学前根本没有听说过托福雅思gre,到大一下还傻傻分布清楚他们有什么区别。但是,帝都的很多学生,或许高中时就已经把托福给考了,进入大学时他们已经有了明确的出国目标,这是很多中西部偏远省份的同学很少想到的。据我所知,我们系大三出去交换的很少有京津沪的学生,因为他们已经下定决心要出国读研,何必交换。所以,我同意,京津沪地区的学生,确乎见多识广,有超出我们的视野。很多我在大学,在北京才了解认识到的东西,他们早已习以为常;很多我还在犹豫要不要做的事情,他们已经下定决心。此外,北京学生还要一个在我看来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够常常回家。我是大学之前从来没有住宿过的学生,对我而言,经常见见家人,及时向他们谈谈自己的情况和想法,对自己的人生会有很大帮助。所以,很多人会忽视北京学生的这个地理优势,但我觉得,这个地理优势才是导致一切差异的根源。没办法,谁让帝都选择了北京呢。说了学习,再谈谈其他方面吧(= = 我承认我是比较喜欢观察别人,尤其在这个充满了大神的园子里)首先说生活方式/衣着品味上,京津沪及沿海地区的同学,确实要比中西部地区的人高出一大截。例子我就不多举了,相信很多大学生都有体会。然后是英语口语水平,注意我说的是口语啊!发达地区的学生,确实也要比中西部高出很多。但就写作/阅读/听力而言,由于我经常听欧美歌曲,看好莱坞电影美剧,所以感觉这方面还蛮好,主要就是口语渣啊 T T还有就是交往能力。这一点确实还是有差异的。就我两年上过的所有课来看,那些在课上敢于回答老师问题,敢于举手提问,主动上台做展示的,除了长得好看的,大部分都是较发达地区的。——————————————————————————————————————————以上就是我对楼主问题的看法。工科男很久没写过文章,乱乱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最后想“吐槽”一下这里的学风,算是对即将开学的发泄吧:我高中基本十点左右睡觉,但到了这里,在11:30之前基本没有睡过。这里学霸真的太多,我现在规定自己每天11:30之前必须睡觉,但我已经是我们宿舍(或许我们整层楼)睡得最早的了。大家对gpa真的看得很重,所以大部分人都很努力地在学习,再加上周围高手这么多,大家的好胜心又这么强,所以就有了这样的“学风”。清华对体育真的非常重视,而且北京学生体育成绩整体比中西部同学好,这也算是差异的一种吧。下学期又要考3000米,想起来去年在瑟瑟寒风中迎风奔(fei)跑(wu)的情景也是醉了。算了,就写这么多吧。----------------8月16日更新---------------------第一次得这么多赞,真是谢谢大家了。今天抽空,就再写一些吧。首先想回答部分知友在评论中的提问:1.关于睡觉时间:
我是一个不睡觉就比较容易困的人,而且体质比较容易上火,上火就长痘,所以很不喜欢熬夜。
部分知友看到我高中10点左右就睡觉,感觉可能睡得太早了。当时的情况是,我们学校5:30早自习开始,晚自习21:40放学,我一般在教室再待一会,整理一下没弄完的作业什么的,然后才回家。由于我家就在学校对面,所以大概十点之前到家。
到家后直接就是洗洗睡了,睡前会翻一下带回家的笔记什么的,但大多数时间都是躺在床上想想今天发生的事情。而且当时我也没有智能手机,只有一个充话费送的按键手机,所以玩手机更是不可能了。
可能是一直以来养成的习惯吧,所以到了清华依然不习惯熬夜。
但我们学校确实是有熬夜的,而且据我观察,熬夜的人并不在少数。
拿我们寝室举例,我睡得最早,然后另一个12点左右睡。其余两个,没有亲测过他们几点睡,但据说是2点左右。而且我有次起来上厕所,另一个人还没有关灯睡觉,当时已经2点半了吧。
至于熄灯之后不睡觉,在干什么,不同宿舍好像不太一样。
我们宿舍,如果11点熄灯之后,还不睡觉的话,那一般就是在刷题写作业,这是最最最常见的情况了。当然,也有熬夜玩游戏看动画片什么的,比如我们隔壁寝室,经常大半夜了还能听到他们组队玩游戏的狂吼。
最实际的,还有一个例子,就是因为不堪舍友玩游戏的干扰,而换寝室的情况,我见过几个。2.关于出国交换:
有的知友感觉如果出国交换一学期,对本科毕业后出国读研在申请时会很有帮助。当然,这个观点是对的。
但我想说的是,交换是一个比较毁学分绩gpa的过程,因为牵涉到课程替代,成绩转化等问题,所以就不再细讲了。(其实我也傻傻搞不清,只是向班里的大神咨询过这些事情)而申请国外名校时,gpa要求很高,所以大神们就宁愿牺牲一些国外经历,来保住自己的gpa(这里的大神,他们的目标已经不是世界top50,top30之类了,申的都是各专业里面数一数二的,所以对gpa会要求很高)。
但这并不代表他们没机会出去。清华出国的机会太多了,除了交换,还要很多暑期项目,寒假项目之类的,那些立志本科后要出国的人,大多会选择参加假期项目来丰富海外经历。而选择交换的人,大多是不确定自己以后是否要出国,打算先体验一下海外生活再做决定。3.关于样本问题:
由于本人社交圈有限,再加上性格不够活泼开朗,所以认识的同学也不太多。现在想想,自己认识的北京同学,大概有10个左右吧,班里的,系里的,还有二学位课上的。
我只拿北京女神举了例子(当代表),只是想说明,在学习方面,清华里的主流大神是如何实践的。这一点不分地域,来自各个省份的大神,很多都是这样默默耕耘出来的。(当然,也不排除很少数的opportunitist)而并非为了说明北京的学生在学习方面与其他省份的同学有多少不同。
相反,我倒是感觉,不同省份的学生,积极进取的 和 颓废消极的 ,其占的比例应该是差不多的。不能说北京的学生到了清华就容易更积极进取,小县城的学生到了清华就更容易消极颓废。京津沪地区颓废的学生我也见过,小县城依旧自强不息的同学我更是习以为常。———————————————————————————————————————————再补充几个细节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们有一次专业课考试,最后一道题需要解很一个很复杂的线性方程组。绝大多数人都是在那里手算,结果考试结束了还没解出来。倒是我们班某位来自京津沪地区的大神算出来了,一问才知道,他是用他的计算器按出来的(我们考试是允许使用那种小型的计算器的)。听别的同学说,那种计算器貌似挺贵的,而且,不是所有人都会用那种计算器来解方程组。
我们班有一位公认的大神,仍然是京津沪地区的。高中就考了托福,100+,去香港考了sat,本来目标是去国外读大学,最后不知道为什么还是来清华了。大一大二都是年级前五。大一暑假通过我们学校的某个项目,自费去了美国某顶尖学校(top3)进行暑期交流。手机电脑都苹果,i系列装备一应俱全,典型的高富帅类型。但关键是人家为人十分低调,和蔼可亲,跟班里同学的关系搞得都很好,从来没有刻意炫耀过成绩或其他值得炫耀的东西。
托福培训课上,老师经常举例子,说他带过的某某某同学,参加了几次托福考试(3-4次),在他的指点下,成绩一次比一次好,还经常提到某些初中就考托福的同学的伟大事迹。听到这,我经常苦笑。像新东方的培训班,在北京的话,最低也要2500左右,当然高的要10000+。光是托福报名费,一次也要1500。如果考4次的话,那就6000了。对于任何一个来自小县城的同学,6000应该不会是一个小数目。
舍友曾给一个清华教授的孩子当过家教,那小孩已经在美国上初中了,利用假期回来补习数学。
清华有很多交换和出国项目,家庭条件一般的同学,会谨慎的选择国家,选择学校,看看有没有奖学金。但是那些经济条件好的,基本就是就是随性而为,想去哪就去哪了。之前课上遇到过一位学姐,大三去瑞士交换,暑假又去了以色列,看样子家里经济条件不错(不要问我怎么看出来的,这种东西其实很明显)。
说了这么多,总结一下吧。
京津沪的学生在学习方面与其他省份的同学,水平不分伯仲。任何地方的同学,只要端正了学习态度,不浮躁,脚踏实地就一定能取得很好的成绩。(亲测有效)但是除去学习,其他诸如 兴趣爱好/阅历视野/生活方式/身体素质/家庭背景/经济条件 等方面,这些地区的学生还是要领先中西部地区的。
客观上,清华对不同地区的学生一视同仁,不会说因为你来自发达地区,在某些项目的选拔中就优先录取你。但实际上,京津沪等发达地区的同学往往更容易获得/把握住机会,想想那些需要经济条件以及各种成绩/经历做支撑的活动和项目,你就明白了。———————————————————————————————————————————
在清华,你会越来越感觉到,比你优秀的人,可能比你长得还帅还漂亮,而且还比你更加努力。
算是一则正能量吧,与君共勉。显示全部
在清北的差异很小,甚至表现更出众。在其他学校的,确实存在明显差异。
来一组数据吧,分析了一下某系学生前三年的成绩分布,计算各省学生前三年的平均排名。【GPA不代表综合素质,只是学习情况的反映】对分析的对象做一个说明:大一入学后,有人转入、有人转出,只分析一直在这个专业学习的学生的成绩,转入转出的排除在外,降级或退学的也没有算在内。符合条件的共77人,来自二十多个省市。部分省市只有一两个人,取学生成绩算平均值没有代表性,故筛选出人数3个或多于3个的省份,算每个省的学...
来一组数据吧,分析了一下某系学生前三年的成绩分布,计算各省学生前三年的平均排名。【GPA不代表综合素质,只是学习情况的反映】对分析的对象做一个说明:大一入学后,有人转入、有人转出,只分析一直在这个专业学习的学生的成绩,转入转出的排除在外,降级或退学的也没有算在内。符合条件的共77人,来自二十多个省市。部分省市只有一两个人,取学生成绩算平均值没有代表性,故筛选出人数3个或多于3个的省份,算每个省的学生的平均排名。可以看出,一起进这个系,一起学习三年后,不同省份学生成绩还是有较大差距的。四川学生表现最好,北京学生表现稍欠缺。不过在清华这个地方,学业成绩并不代表什么。不同的人设定的学业目标不同。
可以用极限法来想想,香港学生进入港大港科大后跟内地同学有没有差异?香港中学很多全英教学,条件优异,注重培养学生素质。但是前3%的人跟前0.0x%的人平均水准的差距还是很明显的。之所以在北京的大学里不能明显感受,是因为录取率还没有差别到那种程度。
有差异。而且残酷的现实是:与大部分人想象的恰恰相反,我在清华根据自身周围环境的抽样观查,所看到的是,即使只看成绩,北京生源的学生的平均水平也明显高于学校的平均水平,如果考虑综合方面,北京学生的优势更大。(除了北京学生外,江苏、浙江、山东、上海学生也有可见的明显优势,尤其是江苏,应该是清华最好的生源地了。)并非为北京人说话,而是我看到的现实就是如此。先说成绩。需要承认,在清华大学的录取环节,北京学生...
有差异。而且残酷的现实是:与大部分人想象的恰恰相反,我在清华根据自身周围环境的抽样观查,所看到的是,即使只看成绩,北京生源的学生的平均水平也明显高于学校的平均水平,如果考虑综合方面,北京学生的优势更大。(除了北京学生外,江苏、浙江、山东、上海学生也有可见的明显优势,尤其是江苏,应该是清华最好的生源地了。)并非为北京人说话,而是我看到的现实就是如此。先说成绩。需要承认,在清华大学的录取环节,北京学生要比其它省份的学生轻松许多。无论从录取率、还是录取人数上,北京生源都远远超过其他省份,录取率甚至是很多省份的数十倍乃至上百倍。没错 ,在考清华北大方面,北京生源是easy模式,但其他省份大部分是hard模式。但这意味着在清华北大的北京学生的质量不如外地考生吗?并不。以下是我所见到的一些事实,不一定全面,但多少说明问题:1)在我本科所在的班级,有一个北京学生,是艺术特长生。靠了60分的加分才勉强到清华分数线。在北京,还要靠60分加分才进的清华,又在我们这种很理工科的院系,成绩一定惨不忍睹吧?并非这样。确实,第一年下来,他成绩很一般,但是4年结束后,他的成绩已然到了班级的中游。2)我们系有些学生,进来以后发现自己并不喜欢这个专业。因此在第一年就寻求转系。大学一年后,有个同学以全系第一(遥遥领先)的成绩转系了。嗯,他是北京人。顺便说一下,在清华学生中,他的高考成绩很一般。3)我们这届数学系有个很出名的女学霸:刘**。她的各种专业课成绩都在95分以上,甚至100分也有不少。她是北京人。令人意外的是,她是竞赛保送的,但数学竞赛的成绩也就在省一的中游位置。4)我在大一时认识一个女生,北京人,当时她在人文学院,是个文科生。3年后偶然又一次见面,发现她已经在心理系了。是心理系的著名学霸。然后大四去了UCBerkeley交换(学心理的应该知道这是什么档次的学校)。…………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我在清华认识的北京人少说也有好几十个了,他们基本上给我留下这样的印象:1)学霸类。与其他省份的学霸很不一样。当我们看到一个人成绩特别突出时,如果是其他省份,往往会发现:“原来是 高考状元/奥赛金牌 啊,难怪那么厉害”。但是发现是北京人时,“咦,他高考成绩也就一般/奥赛也就省一中游,怎么会那么厉害的?”
就是这样,那些看似高中不太厉害的北京学生,到了清华却有很多成为了学霸,剩下的可想而知。2)比起其他省份的学生,北京生源的学生往往更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目标非常明确。所以在清华的北京学生大部分分成两类: ① 努力学习,从而成绩非常突出。(努力就可以取得好成绩) ② 成绩一般(但并非很差),但在其他的某些方面比较突出,比如:社团的社长或重要骨干,参加了非常牛逼的实习,正在创业并且初有成效。在清华这个环境里,充斥着成绩一般其他方面也一般的同学,但这其中很少有北京人。问:你说北京学生那么好,那为什么优良毕业生中,北京学生的比例不高呢?答:原因很简单,他们中很多人并不在乎这个。在清华,很多优秀的学生为了展现自己,除了努力学习外,会刻意去参加一些他们可能并不喜欢或者并非真正有很大帮助的活动,比如:学生会和团委的工作,各种社会实践,支教,各种各样的比赛。他们为什么这样做?因为这可以为自己 评奖学金/评优秀学生 增加砝码呀!那评选这些又有什么意义?一方面显得自己比较优秀(因为他们过去就很优秀,到了大学,可能成绩上有落差感,那就别的方面弥补吧),一方面将来找工作也有很大帮助。但对于这些所谓的“提高竞争力”,很多北京学生好像不怎么上心。感觉上,他们更多地把时间花在了实习和创业上。为什么这样?一方面,他们大都不差钱,也没有太大的就业压力。他们不需要这些荣誉给自己贴金。另一方面,他们高中可能并不是那样地出类拔萃,并没有如此大的自豪感,也没有落差感,因此他们更看得开,不会去做那些他们觉得对自己未来发展意义不大的事情。但这些事情,却是评选优良毕业生的重要砝码。但“优良毕业生”并不是衡量一个学生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其他省市的生源有个别在进大学后堕落了,但其中几乎没有北京生源。——————总结:在清华大学,北京生源似乎并非像大家想象的那样不如其他生源地的学生。为什么会这样?一些个人看法,仅供参考:第一,他们中的大部分,在高中时并不是特别勤奋,没有压榨自己的潜力,因而很多过去看起来并不是特别优秀的学生,进了大学以后反而有了很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这就是所谓”北京的学霸以前好像不是很厉害嘛“的来源;第二,他们在中学时,把更多其他省份用来刷题的时间用在了别的更有价值的地方,比如关心世界大事,参加创新比赛,进入公司参观等等。因而,在潜移默化中他们有了更加开阔的视野和能力,从而不容易在大学生活中迷失。进一步地,有明确的目标和前进的方向。第三,说起来很不甘心,比起北京学生在清华北大录取方面的优势,他们受到的中等教育的优势似乎更大,或许牺牲了一些所谓的考试分数(但刷分本身就是边际效益极低的行为),但是所释放的潜能以及提升的视野不仅弥补了在学习方面所谓的”扎实“,而且还多得多。这使得他们进大学后,即使一开始在学习上可能不如其他省份的同学,但也很快就能赶上,而其他方面更是有较大的优势。因而在国内,北京的教育制度是令人嫉妒的,也是值得深思的。——————————利益相关:清华在读学生(已经呆了5年),非北京生源。显示全部
第1-10条,共19条 &
位提问人正在寻找答案
手机动态登录
请输入用户名/邮箱/手机号码!
请输入密码!
没有搜房通行证,
ask:4,asku:1,askr:98,askz:13,askzx:649,askd:283askR:7,askD:0 mz:hit,askU:0,askT:0askA:9
Copyright &
北京拓世宏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Beijing Tuo Shi Hong Ye Science&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 400-850-8888 违法信息举报邮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清华北大学生智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