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读高三,每天高强度学习,脖子也越来越痛 ,很是着急阿"

&读了中国最好的学校,他却说&&对中国教育,我不原谅”!
读了中国最好的学校,他却说&&对中国教育,我不原谅”!
日06时13分来源:
功夫妈咪说:家长们谈孩子的教育,往往都是从大人的角度出发,而很少了解孩子真正的感受。今天这篇文章,作者经历过中小学完整的教育,他从学生角度去反思自己所经历的教育。虽说他的观点并不见得都是正确的,但最起码让我们能够了解一些孩子们的想法。
生来成为一个中国学生,不失为人生一大悲剧
中国教育是痛苦教育,行为被束缚只是表面痛苦,精神被折磨才是深层的痛苦。要想压制学生的天性,束缚学生的精神,理论上是不可能的,毕竟人的天性生来就是多姿多彩热情奔放的,很难被捆绑被同一化。
然而中国的教育工作者们可谓是煞费苦心,充分利用不同时期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了一套系统方案,一步步对学生进行“改造”,最终成功达到目的。
对新入校门的小学生,当务之急是让他们服从指挥。就好比马戏团招来一批猴子,得先把它们驯化得服服帖帖的,然后才能让它们进行各种表演。
小学生看似调皮捣蛋不好管,却有两个致命弱点:
一是头脑简单甚至没有头脑,尚不具备判断是非的能力,更不会逻辑推理;
二是这种尚未进入发育阶段体型小的动物具有“妥协性和软弱性”,对大人有着本能的畏惧,易于服从,说啥是啥。
抓住这两个弱点,老师家长发明了一套三式的改造程序,把他们彻底驯化成“好孩子”。
当然,我们知道,老师也是在完成规定给自己的工作。这里的描述并不是针对任何老师个体的批评。
改造驯化招术一:树权威毫无疑问,家长是第一个禁锢孩子的人。
在家长们看来,自己地位比孩子高似乎是天经地义的,或者说在他们眼里孩子不是一个独立的人,只是他们的私有财产。打记事儿时起,爹妈就这样忽悠你:“是我把你生下来的,你是我身上掉下来的一块儿肉,你就是我的,你就得听我的!”
你一想,可不是嘛,没爹没妈就没我,岂有不听爹妈的理?家长庞大的身躯以及时不时动用武力的强大威慑作用,让弱不禁风的我们,声泪俱下唯命是从,把他们奉为权威。
家长是用“我把你生下来的”的生物学现象压你,老师则是用“老师”这个高尚的名字唬你。和家长一样,老师也是先靠建立等级制度让学生感到卑微,然后树立自己的权威地位。
首先他们会靠此名号为自己塑造一个光辉形象,每逢升旗或者教师节,更会有红领巾上台朗诵关于老师多么高尚的感人诗句(当然是老师事先写好的)以营造“辛勤的园丁”、“阳光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的形象。
接着老师就会借此形象使出“大棒加胡萝卜”战术,先说一堆大道理,不管通不通反正学生听不懂,然后看着学生要是照着做了就给块糖表扬一下,要是不听话那就是一番血腥场面……
比如上课都要求手放好,可为啥呢?不知道,只知道老师站讲台上,下面同学看着就觉得自己渺小,老师发出“手放好”的命令后看到有谁张牙舞爪立马拉出来,一个凶狠的目光就能把那孩子吓得尿失禁,然后她走到一位坐姿最僵硬如同戴上手铐的同学面前摸摸脑袋说:“看×××,多乖!她就是你们学习的榜样。” 孩子们立刻羡慕+惭愧,纷纷仿效着“手放好”,期待着下次老师表扬奖赏自己,而那位屁滚尿流的兄弟恨不得给自己买副手铐。
老师这样树权威至“神圣不可侵犯”,一是能威慑学生而有利于管制,二是能给他们留下深深的心理阴影。自此,大家识趣地认识到跟老师较劲如同鸡蛋碰石头,绝无好果子吃。于是“听老师的话”渐渐变成了学生的本能,时间一长,批判思维能力也自然无处生长。
驯化第二大招:喊口号行为上的服从只是表象,精神上的服从才是真正的服从。为了让学生彻底接受老师的价值观,他们发明了无比犀利的驯化第二大招:喊口号。
一上小学你便会发现,大家首先学会的不是科学知识不是公民素质,而是“喊口号”。所谓“口号”,即牵扯到是非观价值观的短句,主要以一个果断的“怎么怎么好”的判断句形式出现,而究其内容,又统统是那种令人听后浑身起鸡皮疙瘩的脱离实际的道德情操。
记得上小学时,但凡写个看图说话,最后必扯上改革开放的春风,不扯就觉得不对劲儿。那时别说“改革开放”了,连“春风”我都不知道啥意思。但写这句话却成了一个不受大脑支配的习惯动作。至于为什么这样写,不知道,我只能说语文书上这样写,墙上小黑板这样写,老师这样说,而且我看其他小朋友也都这样写,那我最好也这样写。
这就是“喊口号”的原理:小学生年少无知,除了吃喝拉撒睡玩以外啥都不懂,这正是最容易被植入观念的时候,而且一旦成功,此观念就会深深扎根于他那幼小的心灵中,以后想改还不好改了。
“树权威”与“喊口号”相辅相成互利互惠。老师家长树立起权威,就方便了命令学生喊口号,而且权威本身就代表着“绝对正确”的思维模式;于是学生会更加听从指令,不加质疑地接受老师家长的价值观。
第三招:去除自我意识老师家长们总是希望孩子要时时刻刻以自己的想法为准,于是便发明了第三大招:去除自我意识。等这招完成,您就会为了博他们一笑而抛头颅洒热血了。去除自我意识里面又分三个小招式。
第一小招是家长使的,大家肯定不陌生,叫“争气”。
“争气”绝对是小时候我们最常听到的俩字,你看大人要是夸谁家孩子,都会跟他爹妈说:“瞧你这孩子多争气!没白养!”而家长听到这种话也定会心旷神怡。相反,若是别人的孩子强过自己的,则仿佛是人生耻辱。于是,家长们争先恐后地给孩子报“兴趣班”,号称“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实际上是不能让自己输在起跑线上。
第二小招是老师使的,叫“为集体争光”。
如果说家长们是把孩子“私有化”,老师则逆其道而行之,把学生“公有化”——通过灌输班级体的价值观,将个人意识扼杀在襁褓中。
进小学开始,老师就会语重心长地教导我们:“班级是个温暖的家,每个同学都是其中一分子,都代表着这个班级的形象,你们应当时时刻刻想着班集体,为集体争光争彩!”随即眉头一皱话锋一转:“今天×××同学又因为做操时动作和其他人不一样给咱们班扣分了,在这里要对他提出批评……”
这时全班同学都会斜眼儿看他,目光中充满了鄙夷和斥责,而这位同学脸立马红了起来,低下头 ...
这一招可谓防患于未然,在小孩子的个性尚未显露之时就将其连根儿拔掉,避免了后顾之忧,方便以后高强度的管理。而这种价值观到了极致便是从众,从众到了极致便是自我的缺失。
第三小招:“横向比较”。
横向比较在家长这儿屡试不爽,到老师那更是变本加厉花样百出。
谁作业写得认真啊,向老师问好声音洪亮啊,黑板擦得干净啊,做操胳膊伸得直啊,无所不比。横向比较狠就狠在它刺激了你的“自卑心”:谁都想做最好的,都想被夸赞表扬,但把人排成一队就总有人在你前面,你总会发现自己比别人差,然后因此闷闷不乐垂头丧气。
一个健全的人,最重要的是纵向比,只要自己进步就好,甭管别人。然而这种横向比,自己好不算好,比别人好才是真的好。“横着比”日后一发不可收拾,让人沉迷于其中,并且只会用这一种方式评判自身价值。以后的各种管制,没有哪个不是把学生排成一队比来比去的,从此你遭遇的各种心理折磨甚至疾病,也都从这儿生的根。
至此,小学的任务基本搞定,整个“学习囚徒”生活的前期铺垫也已完成。老师家长的攻势非常明确:先通过“树权威” 确立老师家长的领导地位;再用“喊口号”把你的思维简化成鸳鸯火锅,来灌输他们的思想;最后来个“争气”+“集体主义”+“横向比较”三连击,根除你的自我意识,让你心甘情愿为他们行事。
好,进了中学 ...
书包一天比一天沉,睡觉一天比一天晚,镜片儿一天比一天厚,整日被书山题海包围着……有了小学“去除自我意识”和“好好学习”做铺垫,中学便可给你来狠的了。
如果说小学的教育还如太极拳一样管制得挺有技术含量的话,那中学则是美式摔跤,简单粗暴直截了当,就跟你玩硬的,不把你的灵魂打得七窍流血气尽人亡誓不罢休。
十几岁的少年都开始有独立思维和个性了,而这些可都是与中国教育势不两立的天敌啊。一旦这些东西蔓延开来,后果将不堪设想,所以必须想方设法趁早将之斩尽杀绝。这是一场战争,一方是少年的心气,另一方是中国教育的怪兽。
中国学生就在教育与人性的对立中度过中学六年,其实就干了两件事,一是背书二是做题。
这六年中,老师家长学校共同致力于对学生施加高强度的禁锢,并全方位限制他们的个性和思想。这就好比在你屁股后面点把火,不玩儿命往前跑不行啊。而中国学生们,也就此步入了“学习囚徒”生涯的巅峰。
中学生大抵都是活脱脱的隐士,遗世独立不食人间烟火,平日隐于学校,周末假期则隐于校外校。每逢周末假期,课外班门庭若市人满为患。从巨人学校到新东方,你方唱罢我登场,还有家教上门拜访。这些班能轻轻松松把周末占满,再加上作业溜溜缝儿,保你撑得直打嗝。
学生们倒是乐此不疲,像打了鸡血似的还总互相打听:“你周末报什么班儿啊?咱俩一块上吧……”大家一窝蜂报课外班,结果到那儿后发现周围怎么都是熟脸。学校老师一见此景,非常贴心地直接把假期也安排上课,省得你们费劲巴拉到外面报班儿了。
老师往往不会一个人战斗,而是和家长勾结起来一同监控学生。一旦有哪位可怜的学生被“请家长”,他便立刻抓狂,恨不得六亲不认,此时看热闹的同学们则会不嫌事儿大奔走相告:“哎!×××家长在办公室呢!……”
请家长八成都是请他妈,而但凡女人说起话来,肯定是没完没了,于是老师家长二位往往从近期考试分数出发,先谈孩子学习状态,再说说他有什么问题,然后分析一下近期可能有啥分心的事儿,无话不谈。最后俩人相视一笑,看得孩子都快哭了。而第二天此人来学校时肯定面色蜡黄,显然是昨晚经历了一番血雨腥风。
这里必须提的是家长会。家长会绝对是中国各类大会小会中最讲实际、最有内容、最积极参与的会。老师都要跟股票分析师似的系统分析近期班级学习状况、出现的问题、成绩的波动等等大大小小事件,还要逐一宣读表扬排名靠前同学的名字。此时,这些同学的家长立刻觉得有了面儿。
其实这家长会利用的就是爹妈们爱面子的心理,尤其是当妈的,一开家长会拿了成绩单就争风吃醋,和别的家长比,一瞅自己孩子分最高立刻面露喜色挺直了腰板,并交流“虐待”孩子经验。尤其是哪个孩子得了第一受了表扬,家长恨不得跳起来喊“我就是他妈!!!”
反观那些成绩不好的孩子家长则一声不吭,闷头装作发短信状,实则气得咬牙切齿,心中怒骂“臭孩子,你把我脸都丢光了!”家长们各异的神态,老师看了非常欣慰,想这次家长会没白开,后门外窥视的同学看着那叫一个揪心。
一场会开下来我们已是两腿发软大汗淋漓。更可怕的是后面还有双方单独交流。看到谁的家长会后没有离开的意向,这位学生立刻意识到大事不好,近期必有“重刑”伺候。
到了初高三,那完全就是在挑战人的心理极限,而每逢中高考前都是心理疾病多发期。19世纪意大利一位研究自杀的学者说过:“自杀是在自然界的生存竞争中,让身心不大健全的那些人自然淘汰的一种手段。”所以在中学自杀也是优胜劣汰的机制,受不起这罪的只能一跳了之。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被逼得走投无路,那咱只好想辙“越狱”。如今最潮的逃离手法是出国,在中国实在呆不下去了,到了国外不说能混多出色,至少可以混成个人样儿。
而大多数想跳楼不敢跳、想出国出不了的只能留在这里挣扎。
这种挣扎的一个主要体现是“非暴力不合作”,此时的学生往往拒绝跟家长老师交流,而且看谁都不顺眼,但在内心中,他既把成绩看得无比重要,又不相信自己,十分纠结。之后纠结到一定程度物极必反你就会一下儿豁然开朗,进入破罐儿破摔时期:反正就这么着了,爱咋地咋地吧。
学生到这份儿上,往往具有强大的心理承受力,任你怎么训斥都面不改色心不跳。这种人通常都遁形于网吧,所以你看学校旁边的网吧常年人满为患。
然而,这抗争好比掉入沼泽,越挣扎越痛苦,随之而来的往往是更剧烈的束缚。学校德育处干嘛的,就是管你这样叛逆学生的,一旦发觉谁有抗争的苗头,立刻就是各种老师谈话,纠正你思想上的错误。实在不行把家长叫来,再派上一队老师,一人一句“你这样不行啊”,“你也得为你将来想想”,不信治不好你这毛病。
而且就算治不好也没事儿。你不是逃课吗,逃呗,看你能撑到啥时候。一开始就跟你讲清楚了,你只有高考这一条路可走,非得自寻出路,最后只能是自寻死路。这就叫不自量力不识时务,不高考你以后混什么啊。
所以抗争的同学无非两种下场,一种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争着争着便接受了现实,乖乖回来好好学习(小生就属于这样的,那课只逃了半天)。另一种是一意孤行抵抗到底,就跟你死磕了,最后这样的人大概都沦落天涯生死未卜不知去向。至于韩寒,纯属意外。
所以大多数人都看透了,伸脖子也一刀缩脖子也一刀,还不如抹干净脖子,试一试让青春受迫害,被缚也比抗争来得爽快。而且时间一长大家也就麻木了,不觉得疼,反倒觉得这样挺好。你看同学们不都憋着一股劲儿,勤奋刻苦努力奋斗,一心一意谋分数嘛。
然后就是每年6月那几天。中高考就像是所有中国学生共同演绎的一幕气势恢宏的悲喜剧,这两三天光景中几家欢喜几家愁,有人从地狱到天堂,有人从天堂下地狱。
当高考结束铃声响起,监考老师收走你卷子的那一刻,仿佛自己之前所有的努力、所有的付出,做的所有题、背的所有书,都统统被收走了。一起收走的还有逝去的12年。而我们自己把小学中学的所有时光,也都连同那张卷子一起交出,不知去向。走出考场,你竟是两手空空。
当你把书书本本们扔掉时,也感觉有点儿悲哀吧。毕竟那些书是你多少个晚上咬着牙根儿背下来的,那些卷子曾经被你当成宝贝一样翻来翻去百看不厌,那些笔记又花了你多少心血?考试一过,它们竟变成了毫无意义一文不值的垃圾,让你一扔了之。
6年的青春时光,我们毅然决然地把它献给了高考,献给了那几张纸,为了它我们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付出了无尽的泪水。
中学6年,连同小学6年的教育,成功地废除了自己的主动思考能力。走出校门时,转头看看别人,仿佛都能看出你我的思维变成了同一个模子。我们能对同一个问题作出同一个回答,一字不差。
到这份儿上,中小学的使命就完成了,它将学生的大脑同一化,使其毫无价值可言。我们就像是《飞越疯人院》里被大夫护士做了“脑白质切除术”的麦克墨菲,空有人的躯壳却没有人的灵魂,眼里无梦无幻。
18岁的我们就这样拖着毫无生命力的躯壳,顶着一个被废掉的大脑,把无价的青春抛在身后,走向成年 ...
附:易中天序-最需要“以人为本”的领域,却最不拿人当人,这真是一个奇迹!
其实,我,还有许多人,也都不原谅。不原谅谁?中国教育。中国教育有什么问题?-丟掉了根本,搞坏了脑子。脑子被搞坏的表现之一,是不但不会分析问题,甚至也不会提出问题,包括不会反问、批驳、质疑。
不会辩论,是因为不会思考。不会思考,则是因为我们的学校,从来就不教这个。学校里教的,永远是绝对正确的标准答案,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怀疑是不可以的,批判是不允许的,分析和实证则是不训练的。至少,文科的课堂里没有,老师们也不会。文科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全靠中学时代平面几何打下的底子,还得当时就喜欢这门课才行。
甚至就连理科的课堂,也往往只有科学手段(技术和技巧),没有科学方法,更没有科学精神。因为我们的培养目标,是“成材成器”。这就必须打牢基础。也因此,我们的基础教育质量不差。但他们忘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固然重要,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就更重要。
什么是科学精神?我以为,就是怀疑精神、批判精神、分析精神和实证精神,是这四种精神之总和。不能怀疑,不准批判,不会分析,也想不到要去实证,当然不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更不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结果是,文科生变成字纸篓,理科生变成机器人。谁都不会独立思考,每个人都丧失了自我。
自我的丧失,必然伴随着道德的沦丧。因为真正的道德,必须也只能建立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一个连自己都不爱的人,怎么可能爱别人、爱社会、爱国家?
如果自己对自己都不明不白,又怎么可能“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事实上,老吾老,才能“以及人之老”;幼吾幼,才能“以及人之幼”。同样,也只有首先弄清楚什么是“己所不欲”,才知道什么该“勿施于人”。自我,岂能丧失?
受教育者丧失了自我,是因为我们的教育丟掉了根本。
今日之中国,学校是工厂,院系是库房,班级是车间,学生则是流水线上批量生产的齿轮和螺丝钉,只不过有的镀金,有的镀铜,有的压了塑料膜。但指导思想和生产模式,则是一样的。
目标,是“望子成龙”;标准,是“成王败寇”;方法,是“死记硬背”;手段,是“不断施压”,还美其名曰“压力即动力”。
至于孩子们是否真实,是否善良,是否健康,是否快乐,没有人去想。最需要“以人为本”的领域,却最不拿人当人,这真是一个奇迹!
这就不能原谅。所有不愿被异化的人,都不能原谅。来源:《我不原谅,一个90后对中国教育的批评和反思》,转载自公众号“小花生网”
投稿Q:、商务Q:
热文推荐:《心痛!只喝了一口,两岁孩子变痴呆!吃饭时大人请不要这样逗孩子!》
点击下面【阅读原文】马上阅读,喜欢我就点下面图片,可以为功夫妈咪增加积分哦克 (④RK) kè 能够:克勤克俭。 战胜,攻下:攻克。克复(战胜敌人并收回失地)。 制伏:克服。克制。克己奉公。以柔克刚。 严格限定:克日。克期。克扣。 消化:克食。 公制重量单位或质量单位:一克等于一公斤的千分之一。 中国西藏地方的容量单位,一克青稞约二十五市斤;亦是其地积单位,播种一克种子的土地称为一克地,约合一市亩。 笔画数:7; 部首:十; 笔顺编号:1225135 详细解释: --------------------------------------------------------------------------------克 RK、\ kè 【动】 (象形。甲骨文字形,下面象肩形。整个字形,象人肩物之形。本义:胜任) 同本义〖becompetent〗 克,肩也。——《说文》。按,以肩任物曰克。物高于肩,故从高省,下象肩形。古文亦象肩形。 佛时仔肩。——《诗·周颂·敬之》。传:“仔肩,克也。” 子克家。——《易·蒙》 邾子克。——《左传·隐公元年》 周王子克。——《左传·桓公十八...
克 (④RK) kè 能够:克勤克俭。 战胜,攻下:攻克。克复(战胜敌人并收回失地)。 制伏:克服。克制。克己奉公。以柔克刚。 严格限定:克日。克期。克扣。 消化:克食。 公制重量单位或质量单位:一克等于一公斤的千分之一。 中国西藏地方的容量单位,一克青稞约二十五市斤;亦是其地积单位,播种一克种子的土地称为一克地,约合一市亩。 笔画数:7; 部首:十; 笔顺编号:1225135 详细解释: --------------------------------------------------------------------------------克 RK、\ kè 【动】 (象形。甲骨文字形,下面象肩形。整个字形,象人肩物之形。本义:胜任) 同本义〖becompetent〗 克,肩也。——《说文》。按,以肩任物曰克。物高于肩,故从高省,下象肩形。古文亦象肩形。 佛时仔肩。——《诗·周颂·敬之》。传:“仔肩,克也。” 子克家。——《易·蒙》 邾子克。——《左传·隐公元年》 周王子克。——《左传·桓公十八年》 伐柯如何?匪斧不克。——《诗·豳风·伐柯》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书·大禹谟》 又如:克当(担当,承受);克堪(胜利);克家(能承担家事);克祚(能继承祖辈的福禄);克家子(克家儿。能继承祖业的子弟);克明(能察是非) 能够〖beableto〗 克,能也。——《尔雅》 匪斧不克。——《诗·齐风·南山》 二曰刚克,三曰柔克。——《书·洪范》。郑注:“能也。” 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资治通鉴》 又如:克化(能够消化);克尽(能够尽力);克协(能够符合;等同);克长(能教诲不倦);克果(能成功,能实现);克承(能够继承);克荷(能够承担);克臬(能奉法行事);克能(能够) 攻下;战胜;打败〖capture〗 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左传·僖公四年》 郑伯克段于鄢。——《左传·隐公元年》 克,胜也。——《玉篇》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陈寿《隆中对》 饮酒温克。——《诗·小雅·小宛》 如云不克。——《诗·大雅·桑柔》 执轻如不克。——《礼记·曲礼下》 又如:克伏(降伏,制伏);克伐(侵害);迭克名城;克平(制伏,平定);克胜(克敌制胜) 克制〖forbear〗 二曰刚克,三曰柔克。——《书·洪范》 克己奉公。——《后汉书·祭遵传》 又如:克心(约束内心);克治(克制私欲邪念) 迷信说法。认为人生下来有属相相克,有五行相克,命硬的又克父母;害,损伤〖damage〗。如:克皮(伤残体肤);克贼(损伤) 杀〖kill〗。如:克奔(斩杀败降的敌人);克殄(歼灭);克翦(歼灭) 克扣〖embezzlepartofwhatshouldbeissued〗。如:克落(克扣);克除(非法扣除) 通“RK”。严格限定期限〖setatimelimit〗 公乃与克日会战。——《相关信息·武帝操》 克期置酒。——《三国志·张嶷传》 与克期俱至,无或违者。——《后汉书·钟离意传》 又如:克期完工;克日(约定或限定时日) 克 kè 【名】 质量或重量的单位,等于千分之一公斤〖gram〗。如:克分子;克当量“RK” 另见kēi 克敌制胜 kèdí-zhìshèng 〖defeattheconquertheenemy〗斗败敌手,夺取胜利 克丁克卯 kèdīng-kèmǎo 〖carefully〗〖口〗∶做事认真,一丝不苛 当个铁面无私,克丁克卯的检查员。——刘心武《醒来吧!弟弟》 克分子 kèfēnzǐ 〖grammolecule〗以克计的化合物或元素的重量,其量在数值上等于该化合物或元素的分子量 克服 kèfú 〖recover〗∶收复 克服中原 〖getover〗∶用意志和力量去战胜;制伏 克服困难 〖subdue〗∶克制 她明知自己不对,努力克服自己 克复 kèfù 〖resume〗∶能够恢复 克复旧物 〖recapture〗∶用武力收复失地 克复城池 〖getover〗∶克服 克格勃 Kègébó
'\ddd'中你每个d可以用数字代替,是八进制,像’\101‘表示字符’A',而‘\xhh'中的每个h可以用0~f中的一个代替,是十六进制,比如’\x41'也表...
子是男性成熟的生殖细胞,在精巢中形成。
  人类成熟精子形似蝌蚪,长约60微米,由含亲代遗传物质的头和具有运动功能的尾所组成,分头、颈、中、尾四部分。我另...
冷静,冷静
呵呵,别烦,问问他/她哪里不懂,然后再讲
用金山词霸在线查出来的
朗文英汉综合电脑词典
= QUOTient,商(数),系数
[英汉] 英汉...
答: 现在北京暑假日语培训班,哪个学校的专业啊?
答: 中国教育培训网址大全
答: 那是不可能的.网上考试,那作弊不翻天了
大家还关注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这不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分类似乎错了
这个不是我熟悉的地区天天喊&土澳&,澳洲人很着急:是亲昵还是看不起?
“土澳”或TuAo,是一个网上流行语,广泛应用于澳洲热闹无比的中文媒体中,但这个词的意义,以及它表现出的是对澳洲的亲昵,还是“目中无人”,仍然是一个辩论的热门话题。
从字面上看,土澳的意思是“登不了大雅之堂,土气的澳洲”。这个词被广泛使用于受欢迎的微信平台公众号今日悉尼的新闻标题中,今日悉尼是数以十万计的中国留学生、留学毕业生和移民了解澳洲与表达自己的一个窗口。
来自北京的澳洲永久居民、悉尼大学毕业生张安妮(Annie Zhang)说:“我认为这个词指的是,在澳洲你与大自然有多亲近。”但她表示,这个词也指“粗鲁”的澳洲口音,以及从城市设计到移动支付技术等一切稍显落后的感觉。
她说:“我听人说,英国是美国的乡村,而澳洲是英国的乡村,所以澳洲真的是农村的感觉。中国的大城市太繁华了,高楼林立,而澳洲没有许多宏伟的高楼大厦。”
每一天都在快速增长的澳洲中文微信公众号,数以万计的读者能在“标题党”风格的标题中看见“土澳”两个字。
许多中国移民表示,这个词主要表现了亲昵和深情。在悉尼学习的记者Josh Rong说:“这些学生被澳洲所吸引,他们对澳洲的生活感兴趣,喜欢这里,他们会说,土澳。”
华人社区的一些成员认为,从这个词可以看出,年轻的中国人越来越自信的民族主义。但中国的网络流行语是动态的,经常出现别的解释和地区差异。
科廷大学前中国研究教授Wai Ling Yeung指出,许多在澳洲的华人使用汉字“村”来描述郊区。她说:“因为这样,许多中国网友认为澳洲所有城市都像城镇,但这其实不是澳洲华人想表达的意思。”
她认为“土澳”与中国网络上流行的其他国家的幽默代称不同,比如英国被叫做“腐国”,意为“颓废的国家”,其实是用来描述英国对同性恋的态度。在网上,美国有时也被称为“美帝”,就是美帝国主义的意思。
Yeung说:“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应该为自己的土感到自豪。我们把它解释为从容、谦虚和低调。”
更多澳洲最新资讯以及留学考试相关资讯,可以直接关注我们并在留言区与我们互动,如有疑问,可以直接关注公众号“澳大利亚中小学入学考试网”或者WeChat添加“AEASAU”订阅和提问。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课窝教育为AEAS考生精心设计,全力打造的AEAS全方位辅导课程,顺利通过AEAS考试
课窝教育为AEAS考生精心设计,全套的考试与留学服务,每一个环节我们都很用心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