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儿童认知训练怎么训练社会性

教育思考:如何点亮孤独症孩子的心灵之灯?-中青在线
教育思考:如何点亮孤独症孩子的心灵之灯?发布时间: 11:33 来源: 作者:胡晓毅
小强今年五岁了,但是他很少与父母、老师和同伴有眼神接触,也不会主动跟同学和老师打招呼,老师要求小强做事情时,小强大多时候也不会回应。去课间休息时间,小强从不跟同学一起玩游戏,有时老师会让小强加入游戏,但每次轮到其他同学玩时小强总会把玩具抢过来;有同学过来跟小强聊天时,小强总是反反复复说同一个话题。
小强喜欢旋转身体,也喜欢旋转的物品,如钟表。他还喜欢用手摆弄树叶,一到操场他就会到树下捡树叶,然后用拇指和食指转动树叶。老师让小强把树叶扔掉时,小强就会跑开并大声喊“下次叫老师不要扔掉树叶,下次叫老师不要扔掉树叶”。小强的感知觉有些异常,当外面的声音很大时,他会感到很焦虑,甚至会做出打自己的头、咬胳膊等自伤行为。
经过专业人员的诊断,小强被确诊为孤独症。孤独症,又称孤独症谱系障碍、自闭症,是一种广泛性发展障碍,表现为社会交往和沟通障碍以及狭窄兴趣和特征各异的刻板行为。在我国,孤独症儿童被称为来自星星的孩子,一人一个世界,独自闪烁。
不断攀升的发现率
根据美国国家卫生统计中心(The National Center for Health
Statistics,NCHS)于日发布的数据,美国孤独症的发病率为1∶45。在欧洲和澳大利亚,孤独症的发现率相对较低,分别是1∶100和1∶75。目前的研究发现亚裔人中孤独症的出现率高于其他种族,如韩国的发现率为1∶38。根据2015年10月我国首部全面介绍孤独症的行业报告《中国自闭症儿童发展状况报告》数据显示,我国孤独症者可能超过1000万,其中0到14岁群体可能超过200万。孤独症已成为当今世界最为普遍和高发的发展性障碍,并远远超过癌症、糖尿病以及艾滋病儿童的总和。
轻度孤独症者能发起与他人的对话,但可能会由于反复说同一个话题等原因而导致无法维持对话;在交往过程中很难理解他人的面部表情、手势和肢体动作等所表达的含义,比如在对话过程中同伴不时地看表,孤独症者很可能不知道这代表着同伴已经对这个话题不感兴趣了。中度孤独症者很难对他人的情绪情感“感同身受”,在对话中不会与他人有眼神接触,或无法理解和使用面部表情、手势、肢体动作,大多时候很难结交朋友建立友谊。重度孤独症者则表现为明显对他人没有兴趣,几乎完全没有社会交往,无法使用面部表情、手势和肢体动作,似乎完全沉浸于自己的世界。
社会交往和沟通障碍成因
目前对于孤独症者上述特点主要有三大理论解释,心理理论、执行功能障碍和弱中央统合理论。从心理理论而言,孤独症者很难通过他人的面部表情、手势、身体语言及语气、语调等信息理解和预测他人的想法及行为。执行功能理论认为,当进入社会交往场景或新环境时,孤独症者可能无法较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或坚持自己喜欢的特异社交仪式,如孤独症者进入新环境时很容易产生焦虑或恐惧的情绪,或见到新朋友时一定要摸摸新朋友的头。弱中央统合理论认为,孤独症者过分关注事物的部分或细节,无法将局部信息构建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如只关注于对话中的“只言片语”,不能理解深层次的含义,从而无法建立社交联系或发展社交关系。
实际上孤独症者受困于自身的限制,他想与外界沟通但找不到适当的方式,甚至有时候会通过问题行为、自伤行为等方式表达。
有效的教育方法
孤独症者的社会交往和沟通障碍并非是不可改变的,需要基于孤独症者的特点、需要和优势选择相应的教育方法。目前孤独症者社会交往和沟通障碍的教育方法很多,有关键反应训练、应用行为分析、视频示范、同伴介入法、社交故事、图片沟通系统等等。例如关键反应训练(Pivotal
Response Treatment,
PRT)模式以应用行为分析为理论基础,通过孤独症儿童动机的激发,以及家庭的参与和自然情境下的干预来提升其沟通和社交能力。如教育者手拿着透明盒子,里面装着孤独症儿童喜爱的薯片,引诱激发其说出“薯片”的动机,再给予薯片。视频示范则强调通过电子设备拍摄某一行为习惯或社交礼仪来教导孤独症儿童识别正确的行为准则和社交信息,如刷牙的步骤、去水房打水需要排队等,通过让孤独症儿童观看录像并配合讲解,使得孤独症儿童切实在真实场景中掌握并实施。图片沟通系统则是针对重度孤独症儿童使用的替代性的交流工具,由于很多重度孤独症儿童无口语,训练其使用图片和他人交流(例如用画有“苹果”的图片来表达午点想吃的水果),可以有效减少孤独症儿童因交流不畅所产生的情绪与行为问题。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孤独症儿童教育研究中心于2013年9月正式成立。该中心是一个立足于基础理论,面向社会实践,以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为主的教学科研机构。该中心的成立,可以整合北师大教育、心理、脑科学研究等优势资源,通过中心与各学科、机构建立起较好的交流与合作关系,扩展教育研究的范围,为学术研究带来新的增长点。
改善孤独症孩子的社交淡漠
自闭症谱系障碍是目前最常见、最严重、最难治疗的儿童发展障碍之一。根据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V),社会交往困难是自闭症谱系障碍的一种核心症状。迄今为止,我们对改善他们的社交淡漠仍然没有有效的办法。早期的研究认为,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不能很好地识别和理解社交信息(诸如面部表情、身体语言、眼神等),这导致了他们在社会互动过程中无法做出有效的回应,也不能养成适应性的社交技能。
我们大多数人都存在对威胁性社交刺激的注意偏向,这是人类进化出的一种重要的注意资源分配策略。
通常情况下,我们会对威胁性社交刺激(诸如厌恶、愤怒、敌意面孔情绪)分配更多的注意资源,以便及时地处理这些具有潜在威胁的信息,从而保护自己不受到伤害(心理或生理)。但是,如果这种注意偏向过于严重,会使我们沉迷于对威胁的担忧,并耗费我们大量认知资源。这不仅使人们体验到更多的社交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还会导致失眠、胃肠功能紊乱、进食障碍、物质依赖、疼痛等身心异常。虽然目前研究者们尚没有明确对威胁性社交刺激的注意偏向与社交功能受损的关系,但毋庸置疑的是,这种过度偏向必然是自闭症谱系阻碍儿童康复和成长道路上的一块绊脚石。(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孤独症儿童教育研究中心
胡晓毅)  分享到
【责任编辑:qing_jy】&&&&做·看·听·说:&孤独症儿童社会性和沟通能力干预指南
钻石会员自营订单满49元(含)免运费
其他会员自营订单满59元(含)免运费
不足金额订单收取运费5元起
邀请好友参加吧
版 次:1页 数:字 数:印刷时间:日开 本:16开纸 张:胶版纸印 次:1包 装:平装是否套装: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1所属分类:&&&
下载免费当当读书APP
品味海量优质电子书,尊享优雅的阅读体验,只差手机下载一个当当读书APP
本商品暂无详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自闭症儿童训练指南 的文章

 

随机推荐